TW202037200A -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7200A
TW202037200A TW108126726A TW108126726A TW202037200A TW 202037200 A TW202037200 A TW 202037200A TW 108126726 A TW108126726 A TW 108126726A TW 108126726 A TW108126726 A TW 108126726A TW 202037200 A TW202037200 A TW 2020372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harq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puc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6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島紀
內山博允
松田大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7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720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判斷部,係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送訊處理部,係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根據前記載波感測部之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前記送訊處理部係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本揭露係有關於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蜂巢式移動通訊的無線存取方式及無線網路(以下亦稱為「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Advanced(LTE-A)」、「LTE-Advanced Pro(LTE-A Pro)」、「New Radio(NR)」、「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NRAT)」、「5G」「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或「Further EUTRA (FEUTRA)」),係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正被研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LTE係包含LTE-A、LTE-A Pro、及EUTRA,NR係包含NRAT、及FEUTRA。在LTE中基地台裝置(基地台)係亦稱為eNodeB(evolved NodeB),在NR中基地台裝置(基地台)係亦稱為gNodeB,在LTE及NR中終端裝置(移動台、移動台裝置、終端)係亦稱為UE(User Equipment)。LTE及NR,係將基地台裝置所覆蓋的區域複數配置成蜂巢網狀的蜂巢式通訊系統。單一基地台裝置係亦可管理複數個蜂巢網。
NR,係為相對於LTE的次世代之無線存取方式,係為與LTE不同的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係為,可對應於包含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及URLLC (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的各式各樣之使用案例的存取技術。NR係以這些使用案例中的利用情境、要求條件、及配置情境等所對應之技術框架為目的而被研討。
於免執照頻帶(unlicensed band)及執照共用頻帶(license shared band)中,以蜂巢式通訊為基礎的無線存取方式之運用,正被研討。於此種免執照頻帶中,與其他節點或無線系統的共存甚為重要,對於LTE及NR等之無線存取方式,要求在送訊前進行頻道之感測的LBT(Listen Before Talk)或斷續性送訊(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等之機能。免執照頻帶中的以NR為基礎的無線存取方式之細節,係被揭露於非專利文獻1。此外,免執照頻帶係為例如:2.4GHz帶、5GHz帶、及6GHz帶。執照共用頻帶係為例如:3.5GHz帶或37GHz帶。
一般而言,免執照頻帶及執照共用頻帶等,被不同電信業者所共用的頻譜中,為了確保送訊機會的公平性,而會依照一種被稱為LBT(Listen before talk)的概念,來進行送訊。所謂電信業者,係為擁有進行移動體通訊的線路網,提供移動體通訊服務的通訊事業者。若依據LBT,則送訊裝置,係在送訊前會進行載波感測,確認頻道為閒置,在獲得了頻道存取權之後才進行送訊。從頻道公平性的觀點來看,送訊裝置通常係為,在送訊對象之資料發生時會確保頻道,若一定期間之送訊結束則釋放頻道。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 RP-172021, “Study on NR-based Access to Unlicensed Spectrum,” 3GPP TSG RAN Meeting #77, Sapporo, Japan, September 11-14, 2017.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基本上,通訊裝置,係於免執照頻帶中,在送訊之前會進行進行頻道之感測的LBT。可是,通訊裝置,係會隨著LBT之結果,而變成不可送訊。藉此導致必要的資訊無法正常送達,導致無線通訊鏈路的不穩定。
於是,本揭露係提出一種,於使用免執照頻帶的通訊系統中,可使無線通訊鏈路變得較為穩定的,新穎且改良過的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判斷部,係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送訊處理部,係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根據前記載波感測部之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前記送訊處理部係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接收HARQ(Hybrid ARQ);和設定部,係設定用來讓前記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設定部,係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根據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的前記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設定用來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和從前記通訊裝置接收HARQ(Hybrid ARQ);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電腦程式,係令電腦執行: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根據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的前記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電腦程式,係令電腦執行:設定用來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和從前記通訊裝置接收HARQ (Hybrid ARQ);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發明效果]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於使用免執照頻帶的通訊系統中,可使無線通訊鏈路變得較為穩定的,新穎且改良過的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本揭露的實施形態 1.1.關連技術 1.2.背景 1.3.構成例 1.4.動作例 2.應用例 3.總結
<1.第1實施形態> [1.1.關連技術] 首先,說明與提案手法相關連的技術。
<本實施形態中的NR之訊框構成> 在NR中,可將實體頻道及/或實體訊號,藉由自我完備型送訊(self-contained transmission)而發送。圖1係圖示本實施形態中的自我完備型送訊之訊框構成(A~C)之一例。在自我完備型送訊中,1個收送訊,係按照從開頭起連續的下行鏈路送訊、GP、及連續的下行鏈路送訊之順序,而被構成。在連續的下行鏈路送訊中係含有,至少1個下行鏈路控制資訊及DMRS。該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係指示,該連續的下行鏈路送訊中所含之下行鏈路實體頻道之收訊、或該連續的上行鏈路送訊中所含之上行鏈路實體頻道之送訊。該下行鏈路控制資訊有指示了下行鏈路實體頻道之收訊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00係基於該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來嘗試該下行鏈路實體頻道之收訊。然後,終端裝置200,係將該下行鏈路實體頻道之收訊成否(解碼成功與否),藉由被分配在GP後的上行鏈路送訊中所含之上行鏈路控制頻道而予以發送。另一方面,該下行鏈路控制資訊有指示了上行鏈路實體頻道之送訊的情況,則將基於該下行鏈路控制資訊而被發送的上行鏈路實體頻道包含在上行鏈路送訊中而進行送訊。如此,藉由下行鏈路控制資訊,彈性地切換上行鏈路資料之送訊與下行鏈路資料之送訊,就可立即對應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之流量比率之增減。又,藉由將下行鏈路之收訊成功與否以下一個上行鏈路送訊加以通知,藉此可實現下行鏈路的低延遲通訊。
單位時槽時間,係為將下行鏈路送訊、GP、或上行鏈路送訊予以定義的最小之時間單位。單位時槽時間,係為了下行鏈路送訊、GP、或上行鏈路送訊之任一者而被預留。在單位時槽時間之中,不含有下行鏈路送訊與上行鏈路送訊之雙方。單位時槽時間係亦可為,與該單位時槽時間中所含之DMRS建立關連的頻道之最小送訊時間。1個單位時槽時間係例如,以NR之取樣間隔(Ts )或符元長度之整數倍而被定義。
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為被排程所指定的最小時間。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為,傳輸區塊所被發送之最小單位。單位時槽時間係亦可為,與該單位時槽時間中所含之DMRS建立關連的頻道之最大送訊時間。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為,於終端裝置200中決定上行鏈路送訊功率的單位時間。單位訊框時間,係亦可被稱為子訊框。單位訊框時間係存在有:僅下行鏈路送訊、僅上行鏈路送訊、上行鏈路送訊與下行鏈路送訊之組合這3種類之類型。1個單位訊框時間係例如,以NR之取樣間隔(Ts )、符元長度、或單位時槽時間之整數倍而被定義。
收送訊時間係為1個收送訊之時間。1個收送訊與另一個收送訊之間,係被無論哪個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都未被發送的時間(間隙)所佔據。終端裝置200,係亦可在不同的收送訊間不將CSI測定予以平均。收送訊時間係亦可被稱為TTI。1個收送訊時間係例如,以NR之取樣間隔(Ts )、符元長度、單位時槽時間、或單位訊框時間之整數倍而被定義。
於本實施形態中,規定了以10ms(毫秒)而被構成的無線訊框(radio frame)。無線訊框之每一者係由2個半訊框所構成。半訊框的時間間隔,係為5ms。半訊框之每一者,係由5個子訊框所構成。子訊框的時間間隔,係為1ms。再者,1個子訊框係由1個以上之時槽所構成。時槽的時間間隔,係隨著參數集(numerology,OFDM參數集)而不同。參數集,係藉由子載波間隔(subcarrier spacing:SCS)及循環前綴(Cyclic Prefix:CP)之組合,而被規定。本實施形態中所支援的子載波間隔係為,藉由以15kHz(千赫)為基準的2的冪乘倍而被規定。具體而言,子載波間隔係支援15kHz、30kHz、60kHz、120kHz、及240kHz。時槽的時間間隔係為,對於15kHz的子載波間隔是1ms,對於30kHz的子載波間隔是0.5ms,對於60kHz的子載波間隔是0.25ms,對於120kHz的子載波間隔是0.125ms,對於240kHz的子載波間隔是0.0625ms。1個時槽,在通常CP的情況下是由14個,在擴充CP的情況下是由12個符元所構成。圖2係為訊框構成的說明圖。圖3係為子載波間隔設定的說明圖。
<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資源分配> 於執照頻帶中,終端裝置,係根據基地台裝置的指示,而將上行鏈路頻道/訊號的送訊資源,以資源區塊單位而被分配。一般而言,對終端裝置係分配了,在頻率軸上呈連續(continuous)的資源區塊,較為理想。藉此,可縮窄終端裝置的送訊頻寬,可提升終端裝置的送訊功率效率。
另一方面,在使用免執照頻帶之際,要求將頻道內的功率頻譜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維持一定。為了將頻道內的功率頻譜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維持一定,同時減低送訊功率,而對本實施形態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進行交錯(interlace)之資源分配。
所謂交錯之資源分配,係對所定之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保持等間隔之間隙而將資源區塊做分配。圖4A係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對所定之終端裝置,以10資源區塊間隔且以1資源區塊單位而被分配。藉此,就可以低消耗功率而在寬頻帶中發送上行鏈路頻道/訊號。
所被使用的資源區塊間隔之數量,係相對於頻道頻寬而為5分之1以下,較為理想。例如,頻道頻寬為20MHz且子載波間隔為15kHz的情況下,以10資源區塊(1.8MHz)之間隔而被配置。
又,交錯之資源分配的單位,係不限於資源區塊單位。圖4B係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圖4B的交錯之資源分配的單位,係為子資源區塊(sub-PRB)。子資源區塊,係為比資源區塊還窄的連續之頻率資源的單位。例如,子資源區塊,係為連續的1、2、3、4、或6子載波之集合。藉此,可作較為細緻的資源分配。
甚至,亦可將複數個不同的交錯之資源分配的單位做組合。圖4C係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圖4C係為,資源區塊單位的交錯之資源分配,與子資源區塊單位的交錯之資源分配,是被頻率多工的一例。例如,PUCCH係以子資源區塊單位而被分配,PUSCH係以資源區塊單位而被分配。藉由該構成,可隨應於上行鏈路的傳輸資訊量,而彈性地改變分配資源量。
甚至,在本實施形態中,可將上行鏈路頻道/訊號的寬頻帶送訊與窄頻帶送訊做組合。終端裝置,係將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以寬頻帶進行了送訊後,若為頻道專有時間以內,則亦可以連續且比頻道頻寬還窄的頻寬,來發送上行鏈路頻道/訊號。圖4D、圖4E係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在圖4D中,使用開頭的數個符元及全頻帶的SRS或短PUCCH之送訊係被進行,而進行連續的窄頻帶之PUSCH之送訊。圖4E係於頻道專有時間內的第1個時槽中,藉由交錯之資源分配而發送上行鏈路頻道/訊號,於頻道專有時間內的第2個時槽中,頻率軸上連續(continuous)之資源區塊分配而發送上行鏈路頻道/訊號。藉此,可使功率頻譜密度之要求與低消耗功率雙方都能成立。
<UCI> 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鏈路控制資訊),係為從終端裝置被傳輸給基地台裝置的控制資訊。UCI係包含有: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CSI(頻道狀態資訊)、及/或、SR(Scheduling Request)。
HARQ-ACK,係為表示對應之PDSCH的肯定回應(ACK,acknowledgement)或否定回應(NACK, Negative-acknowledgement)之資訊。終端裝置,係在對應之PDSCH的傳輸區塊之解碼為成功的情況下,發送表示ACK之位元,若非如此則發送表示NACK之位元。基地台裝置,係基於該HARQ-ACK之資訊,來進行PDSCH的重送控制。HARQ-ACK,係每一傳輸區塊地被關連對應。甚至,HARQ-ACK,係可設定每一碼塊群組(code block group:CBG)的關連對應。碼塊群組,係為碼塊之集合。然後,1個碼塊群組中的碼塊數,係藉由上層(RRC訊令)而被設定。
CSI,係為表示終端裝置與服務蜂巢網間之頻道狀態的資訊。CSI係包含有: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CRI(CSI-RS resource indicator)、SSBRI(SSB/PBCH Block Resource indicator)、LI(Layer Indicator)、RI(Rank Indicator)、及/或L1-RSRP(Layer 1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CQI係為表示,於所定之傳輸區塊大小中的,調變方式及目標碼率的組合之中,超過了所定之傳輸區塊錯誤機率的最大索引的資訊。所定之傳輸區塊錯誤機率係採用例如:10-1、10-5等。終端裝置,係想定已報告之PMI、RI、及CRI,而計算CQI。CQI係可分類成:寬頻帶CQI(wideband CQI)與窄頻帶CQI(subband CQI)。
PMI係為表示,對想定環境中的終端裝置而言為適切的預編碼碼簿之索引的資訊。終端裝置,係想定已報告之RI及CRI,而計算PMI。
CRI係為表示,CSI-RS資源集之中,對終端裝置而言為適切的CSI-RS資源之資訊。
SSBRI係為表示,SS/PBCH區塊資源集之中,對終端裝置而言為適切的SS/PBCH區塊資源之資訊。
LI係為表示,已報告之寬頻帶CQI所對應之最強的碼字的層所對應之已報告之PMI的預編碼矩陣之列的資訊。終端裝置,係想定已報告之CQI、PMI、RI、及CRI,而計算LI。
RI係為表示,對想定環境中的終端裝置而言為適切的排名數之資訊。
L1-RSRP係為,使用已被設定之CSI-RS或SS/PBCH區塊而被測定的收訊訊號之資訊。
SR係為,用來對服務蜂巢網要求上行鏈路之排程而被使用的資訊。
UCI,係使用PUCCH或PUSCH而被發送。
<PUCCH> PUCCH,係為了UCI之送訊而被使用。隨應於符元長度及送訊位元數,而被定義有5種類的PUCCH格式。圖5A係為PUCCH格式0之構成例的說明圖。圖5B係為PUCCH格式1之構成例的說明圖。圖6係為PUCCH格式2之構成例的說明圖。圖7係為PUCCH格式3及4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PUCCH格式0,係由1或2符元所構成,被使用於2位元以下之UCI的送訊。PUCCH格式0,係使用1RB而被發送。PUCCH格式1,係由4~14符元所構成,被使用於2位元以下之UCI的送訊。PUCCH格式1,係使用1RB而被發送。PUCCH格式2,係由1或2符元所構成,被使用於3位元以上之UCI的送訊。PUCCH格式2,係使用1~16RB而被發送。PUCCH格式3,係由4~14符元所構成,被使用於3位元以上之UCI的送訊。PUCCH格式3,係使用1~16RB而被發送。PUCCH格式4,係由4~14符元所構成,被使用於3位元以上之UCI的送訊。PUCCH格式4,係使用1RB而被發送。PUCCH格式0及PUCCH格式2,係亦被稱為短PUCCH(Short PUCCH)。PUCCH格式1、PUCCH格式3、及PUCCH4,係亦被稱為長PUCCH(Long PUCCH)。
終端裝置,係從上層被設定最多4個PUCCH資源。各個PUCCH資源,係與PUCCH資源索引建立關連。對各PUCCH資源係會設定:PUCCH格式、開始PRB索引。對PUCCH格式0之PUCCH資源係會設定:循環位移之索引、開始符元索引、符元長度。又,對PUCCH格式1之PUCCH資源係會設定:循環位移之索引、開始符元索引、符元長度、時間軸之OCC(Orthogonal Cover Code)索引。又,對PUCCH格式2及PUCCH格式3之PUCCH資源係會設定:RB數、開始符元索引、符元長度。又,對PUCCH格式4之PUCCH資源係會設定:OCC索引、OCC長度、開始符元索引、符元長度。
PUCCH之送訊,係可分類成非週期性 PUCCH(aperiodic PUCCH)與週期性PUCCH(periodic PUCCH)。
非週期性PUCCH,係主要為了HARQ-ACK或CSI之送訊而被使用。藉由將PDSCH予以排程的DCI(DL DCI、DL scheduling assignment、DL grant),非週期性PUCCH之送訊會被指示。非週期性PUCCH的送訊時槽,係藉由DL DCI中所含之欄位而被指定。藉由DL DCI而被排程的PDSCH之時槽與含有對應於該PDSCH之HARQ-ACK的PUCCH之時槽的偏置值,係藉由DL DCI而被通知。再者,藉由DL DCI,PUCCH資源索引會被指示。終端裝置,係使用藉由DL DCI而被指示的PUCCH資源,來發送PUCCH。
週期性PUCCH,係主要為了CSI或SR之送訊而被使用。藉由上層,週期性PUCCH之送訊會被指示。週期性PUCCH的週期及偏置,是藉由RRC訊令而被通知。
<免執照頻道之頻道存取程序> 頻道存取(Channel access, Listen before Talk)程序,係在基地台裝置或終端裝置中為了存取進行送訊的免執照頻道,而被進行。
在頻道存取程序中,會進行1次或複數次的頻道之感測(sensing)。基於該感測之結果,進行該頻道是否為閒置(idle、unoccupied、available、enable),或是忙碌(busy、occupied、unavailable、disable)之判定(空閒判定)。在頻道之感測中,所定之等待時間中的頻道之功率,會被感測(sense)。
作為頻道存取程序的等待時間之一例,可舉出第一等待時間(時槽)、第二等待時間、及第三等待時間(延期期間)、第四等待時間。
時槽(slot)係為,頻道存取程序中的,基地台裝置及終端裝置的等待時間之單位。時槽係例如以9微秒而被定義。
在第二等待時間中,1個時槽係被插入至開頭。第二等待時間係為例如,以16微秒而被定義。
延期期間(defer period),係由第二等待時間與接續於該第二等待時間之後的複數個連續之時槽所構成。接續於該第二等待時間之後的複數個連續之時槽的個數,係基於為了滿足QoS而被使用的優先級別(priority class,頻道存取優先級別),而被決定。
第四等待時間,係由第二等待時間與其後接續的1個時槽所構成。
基地台裝置或終端裝置,係在所定的時槽之期間中,感測(sense)所定之頻道。該基地台裝置或終端裝置對於該所定之時槽期間內之至少4微秒所偵測到的功率是小於所定之功率偵測閾值的情況下,則視該所定之時槽為閒置(idle)。另一方面,該功率大於所定之功率偵測閾值的情況下,則視該所定之時槽為忙碌(busy)。
頻道存取程序中,係有第一頻道存取程序和第二頻道存取程序。第一頻道存取程序,係第一頻道存取程序,係使用複數個時槽及延期期間而被進行。第二頻道存取程序,係使用1個第四等待時間而被進行。
頻道存取的相關參數,係基於優先級別而被決定。頻道存取的相關參數係可舉出例如:最小碰撞窗口、最大碰撞窗口、最大頻道專有時間、碰撞窗口所能採取的值…等。優先級別,係藉由處理QoS(Quality of Service)的QCI(QoS class identifier)之值,而被決定。優先級別與頻道存取的相關參數之對應表示於表1,優先級別與QCI的對映之一例示於表2。
Figure 02_image001
Figure 02_image003
<第一頻道存取程序之細節> 於第一頻道存取程序中,會進行以下所記的程序。
(0)於延期期間中進行頻道之感測。於延期期間內的時槽中若頻道為閒置,則往(1)之步驟前進,若非如此,則往(6)之步驟前進。
(1)取得計數器的初期值。該計數器的初期值所能採取的值,係為0至碰撞窗口CW之間的整數。該計數器的初期值,係依照均勻分佈而被隨機地決定。對計數器N設置計數器的初期值,往(2)之步驟前進。
(2)若計數器N大於0,且選擇了要進行該計數器N之減算,則從計數器N減算1。其後,往(3)之步驟前進。
(3)追加時槽的期間並等待。又,於該追加的時槽中,頻道會被感測。若該追加的時槽為閒置,則往(4)之步驟前進,若非如此,則往(5)之步驟前進。
(4)若計數器N為0,則停止此程序。若非如此,則往(2)之步驟前進。
(5)追加延期期間並等待。又,直到該追加之延期期間中所含之任1個時槽中被偵測為忙碌為止、或直到該追加之延期期間中所含之所有的時槽都被偵測為閒置為止,頻道會持續被感測。其後,往(6)之步驟前進。
(6)若頻道被感測為,該追加之延期期間中所含之全部時槽都是閒置,則往(4)之步驟前進,若非如此,則往(5)之步驟前進。
上記的程序中的(4)之步驟的停止後,於該頻道中,會進行包含PDSCH或PUSCH等資料的送訊。
此外,上記的程序中的(4)之步驟的停止後,於該頻道中,亦可不進行送訊。此情況下,其後,正要送訊以前若在時槽及延期期間之全部中,頻道為閒置的情況下,則亦可不進行上記的程序而不進行送訊。另一方面,於該時槽及該延期期間之任一者中,頻道並非閒置的情況下,則在追加之延期期間內的全部時槽中感測到頻道為閒置之後,往上記的程序的(1)之步驟前進。
<第二頻道存取程序之細節> 於第二頻道存取程序中,至少第四等待時間的感測之結果為,頻道是被視為閒置之後,緊接著亦可進行送訊。另一方面,至少第四等待時間的感測之結果為,頻道被視為非閒置的情況下,則不進行送訊。
<碰撞窗口適應程序> 第一頻道存取程序中所被使用的碰撞窗口CW (contention window),係基於碰撞窗口適應程序而被決定。
碰撞窗口CW之值,係按照每一優先級別而被保持。又,碰撞窗口CW,係取最小碰撞窗口與最大碰撞窗口之間的值。該最小碰撞窗口及該最大碰撞窗口,係基於優先級別而被決定。
碰撞窗口CW之值的調整,係在第一頻道存取程序的(1)之步驟之前,會被進行。至少在碰撞窗口適應程序中的參照子訊框或參照HARQ處理程序之共用頻道所對應之HARQ回應中NACK之比率是高於閾值的情況下,會令碰撞窗口CW之值做增加,若非如此,則將碰撞窗口CW之值設定成最小碰撞窗口。
碰撞窗口CW之值的增加係例如,基於CW=2・(CW+1)-1之式子,而被進行。
<下行鏈路中的頻道存取程序之細節> 於免執照頻道中,在進行包含了PDSCH、PDCCH、及/或EPDCCH的下行鏈路送訊的情況下,基地台裝置係基於第一頻道存取程序,而對該頻道進行存取,進行該下行鏈路送訊。
另一方面,於免執照頻道中,在進行包含DRS但不包含PDSCH的下行鏈路送訊的情況下,基地台裝置係基於第二頻道存取程序,而對該頻道進行存取,進行該下行鏈路送訊。此外,該下行鏈路送訊之期間,係小於1毫秒,較為理想。
<上行鏈路中的頻道存取程序之細節> 於免執照頻道中,在藉由將PUSCH做排程的上行鏈路允諾而被指示了要進行第一頻道存取程序的情況下,終端裝置係在包含了該PUSCH的上行鏈路送訊之前,進行第一頻道存取程序。
又,在藉由將PUSCH做排程的上行鏈路允諾而被指示了要進行第二頻道存取程序的情況下,終端裝置係在包含了該PUSCH的上行鏈路送訊之前,進行第二頻道存取程序。
又,對於不含PUSCH但含SRS的上行鏈路送訊,終端裝置係在該上行鏈路送訊之前,進行第二頻道存取程序。
又,在藉由上行鏈路允諾而被指示的上行鏈路送訊之末尾是位於上行鏈路期間(UL duration)內的情況下,則無論藉由該上行鏈路允諾而被指示的程序類型為何,終端裝置都是在該上行鏈路送訊之前,進行第二頻道存取程序。
又,在從基地台的下行鏈路送訊結束後上行鏈路送訊是夾著第四等待時間而為持續的情況下,則終端裝置係在該上行鏈路送訊之前,進行第二頻道存取程序。
<本實施形態中的NR之頻道存取程序> 在使用NR的免執照頻道中的頻道存取程序中,會進行未被波束成形的頻道感測與有被波束成形的頻道感測。
未被波束成形的頻道感測係為,指向性未受控制之收訊所致之頻道感測、或不具方向資訊的頻道感測。所謂不具方向資訊的頻道感測係為例如,對全方位將測定結果做了平均化的頻道感測。送訊台,係亦可不必得知在頻道感測時所被使用的指向性(角度、方向)。
有被波束成形的頻道感測係為,指向性有受控制之收訊所致之頻道感測、或具方向資訊的頻道感測。亦即,係為收訊波束是指向所定之方向的頻道感測。具有進行有被波束成形的頻道感測之機能的送訊台,係可使用不同指向性進行1次以上的頻道感測。
藉由進行有被波束成形的頻道感測,被感測所偵測的區域會被縮窄。藉此,送訊台,係可減少不給予干擾的通訊鏈路之偵測的頻繁度,可減輕暴露終端問題。
[1.2.背景] 於NR的免執照頻帶(NR-U)中,不僅使用了載波聚合之機制的LAA(Licensed Assisted Access),就連雙連結(Dual Connectivity)、只在免執照頻帶中所被運用的單獨模式(Stand-alone)、DL載波或UL載波之其中一方為執照頻帶且另一方為免執照頻帶(例如執照DL+免執照UL)…等各式各樣的使用案例的支援,係被想定。
為了支援這些使用案例,在NR-U中,必須要使同步訊號(Synchronization Signal:SS)、PRACH、PUCCH…等,在首要蜂巢網(PCell)、次級首要蜂巢網(PSCell)、特殊蜂巢網(SpCell)等中所被發送的實體頻道及實體訊號之送訊,能夠在免執照頻帶中進行之。
一般而言在免執照頻帶中,通訊裝置,係在發送實體頻道及/或實體訊號之前,會進行頻道之感測,判斷該頻道是否為淨空或忙碌。若該頻道為淨空(LBT成功,LBT success),則通訊裝置係可進行實體頻道及/或實體訊號之送訊。另一方面,若該頻道為忙碌(LBT失敗,LBT failure),則通訊裝置係無法進行實體頻道及/或實體訊號之送訊。
考慮由於LBT失敗,通訊裝置會無法發送PUCCH。例如,由於隱藏終端問題,在附近的其他存取點正在利用頻道的情況下,通訊裝置會判斷成頻道為忙碌,而無法進行送訊。
圖8係為存取點是存在於終端裝置之附近,該存取點正在使用頻道之樣子的說明圖。圖9係為因LBT成功而通訊裝置可以發送PUCCH之樣子的說明圖。圖10係為因LBT失敗而通訊裝置無法發送PUCCH之樣子的說明圖。
PUCCH係被使用於,對應於PDSCH的HARQ (Hybrid ARQ)-ACK(Acknowledgement)之送訊。該HARQ-ACK未在已指定之資源中回送的情況下,即使在終端裝置側能夠將PDSCH正常地解碼,基地台裝置係仍會再度重送PDSCH。由於這個原因,而導致資源效率降低。
於是本案揭露人,係有鑑於上述的點,針對於NR-U中能夠有效率地使用資源的技術,進行了深入研討。其結果為,本案揭露人係終於想出了,如以下所說明般地,於NR-U中,在LBT失敗時使得PUCCH能夠送訊,而可有效率地使用資源的技術。
[1.3.構成例] 圖11係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1的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如圖11所示,系統1係含有:基地台裝置100(100A及100B)、終端裝置200(200A及200B)、核心網路(Core Network)20、及PDN(Packet Data Network)30。
基地台裝置100,係運用蜂巢網11(11A或11B),對位於蜂巢網11之內部的1個以上之終端裝置,提供無線服務。例如,基地台裝置100A係對終端裝置200A提供無線服務,基地台裝置100B係對終端裝置200B提供無線服務。蜂巢網11係可依照例如LTE或NR(New Radio)等任意之無線通訊方式而被運用。基地台裝置100,係被連接至核心網路20。核心網路20,係被連接至PDN30。
核心網路20係可含有: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 gateway)、P-GW(PDN gateway)、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 Function)及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或者,核心網路20亦可含有:具有與這些相同機能的NR之實體。MME係為操控控制平面之訊號的控制節點,管理著終端裝置的移動狀態。S-GW係為操控使用者平面之訊號的控制節點,係為切換使用者資料之傳送路徑的閘道裝置。P-GW係為操控使用者平面之訊號的控制節點,係為作為核心網路20與PDN30之連接點的閘道裝置。PCRF係為對承載進行QoS(Quality of Service)等之原則及課金之相關控制的控制節點。HSS係為操控用戶資料,進行服務控制的控制節點。
終端裝置200,係基於基地台裝置100所做的控制而與基地台裝置100進行無線通訊。終端裝置200,係亦可為所謂的使用者終端(User Equipment:UE),亦可為將傳輸中繼給其他終端裝置的中繼台(relay node)。例如,終端裝置200,係對基地台裝置100發送上行鏈路訊號,從基地台裝置100接收下行鏈路訊號。
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裝置100A及100B,係可分別被不同的電信業者所運用。例如,基地台裝置100A係被電信業者A所運用,基地台裝置100B係被電信業者B所運用。然後,基地台裝置100A及100B係共用著,在運用其各自的電信業者間可以共用的無線資源,來提供無線通訊服務。
接下來,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裝置100及終端裝置200之構成例。
圖1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裝置100的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12,基地台裝置100係具備:天線部110、無線通訊部120、網路通訊部130、記憶部140及控制部150。
(1)天線部110 天線部110,係將無線通訊部1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1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120。
(2)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向終端裝置發送下行鏈路訊號,從終端裝置接收上行鏈路訊號。
(3)網路通訊部130 網路通訊部130,係收送資訊。例如,網路通訊部130,係向其他節點發送資訊,從其他節點接收資訊。例如,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有其他基地台及核心網路節點。
(4)記憶部140 記憶部140,係將基地台裝置100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5)控制部150 控制部150,係控制基地台裝置100全體之動作,提供基地台裝置100的各式各樣之機能。控制部150係由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之處理器或ROM等之各種記憶媒體等所構成。控制部150係含有設定部151及通訊處理部153。
設定部151係具有,進行與終端裝置200之通訊之相關設定之機能。
通訊處理部153係具有與終端裝置200進行通訊處理之機能。
控制部15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控制部15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圖1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2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13,終端裝置200係具備:天線部210、無線通訊部220、記憶部230及控制部240。
(1)天線部210 天線部210,係將無線通訊部2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2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220。
(2)無線通訊部220 無線通訊部2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220,係從基地台接收下行鏈路訊號,向基地台發送上行鏈路訊號。
(3)記憶部230 記憶部230,係將終端裝置200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4)控制部240 控制部240,係控制終端裝置200全體之動作,提供終端裝置200的各式各樣之機能。控制部240係由例如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之處理器或ROM等之各種記憶媒體等所構成。控制部240係含有資訊取得部241及通訊處理部243。
資訊取得部241係具有,從天線部210接收到的電波所得的訊號,取得各種資訊之機能。
通訊處理部243係具有與基地台裝置100進行通訊處理之機能。
控制部24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控制部24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裝置100及終端裝置200之構成例。接下來,說明本揭露之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裝置100及終端裝置200之動作。
[1.4.動作例] 以下說明,終端裝置200因LBT失敗而無法成功發送PUCCH的情況下,基地台裝置100及終端裝置200之動作例。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終端裝置200係可在通訊處理部243中執行LBT。因此通訊處理部243可作為本揭露的判斷部之一例而發揮機能。
(1)LBT less之採用(不進行LBT) 此處,說明使得PUCCH看似不會變成LBT失敗的機制。在該LBT less的情況下,亦即不進行LBT的情況下,只支援最多以2符元而被構成的短PUCCH。換言之,在由3符元以上而被構成的長PUCCH中,LBT會被進行。又,在設計成LBT less的情況下,送訊時間越短越好。
圖14係為終端裝置200是以LBT less方式發送PUCCH之樣子的說明圖。終端裝置200,係在以LBT less方式發送PUCCH的情況下,必須要在16微秒以內進行送訊。無法在16微秒以內進行送訊的情況,例如,在16微秒以內無法準備好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的情況下,則終端裝置200係採用後述的(2)之方法。
LBT less,係亦可作為LBT type之1者而從基地台裝置100被通知給終端裝置200。即使有從基地台裝置100被通知為LBT less,如果在前一個資源中判斷為下行鏈路未被使用的情況下,則終端裝置200係亦可進行LBT。這是因為考慮到下行鏈路之資源在中途就無法取得的情況。此情況下會變成採用後述之方法。
藉由採用此(1)之方法,終端裝置200,係不進行LBT,因此不會變成LBT失敗。亦即,不會發生因LBT失敗而導致送訊失敗。因此,終端裝置200,係藉由採取此種方法,就必定可以發送PUCCH。
(2)設定複數PUCCH送訊時機 此方法係為,預先設定複數個不同的PUCCH資源(PUCCH送訊時機),終端裝置200係從其中使用1個資源來發送PUCCH。該PUCCH資源,係可以是時間性、及/或頻率性為不同的資源。例如,基地台裝置100,係預先設定4個不同的PUCCH資源。基地台裝置100,係將該不同的PUCCH資源,例如以RRC訊令向終端裝置200進行通知。圖15係為4個不同的PUCCH資源被設定之樣子的說明圖。終端裝置200,係在因LBT失敗而無法成功發送PUCCH的情況下,從該4個PUCCH資源之中使用LBT為成功的1個PUCCH資源,來發送PUCCH。關於頻率軸的PUCCH資源,基地台裝置100,係亦可在不同的載波中,設定PUCCH資源。
基地台裝置100,係進行複數個PUCCH送訊時機之設定。各個PUCCH送訊時機係時間或頻率為不同。基地台裝置100,係在令時間為不同的情況下則是設定不同的時槽,在令頻率為不同的情況下則是設定不同的載波或頻寬部分。
終端裝置200,係在頻率為不同的PUCCH送訊時機中可以同時送訊的情況下,亦可將各個資源全部加以使用來發送相同的PUCCH,亦可隨應於預先決定之優先順位來選擇資源,亦可將各個資源全部加以使用而將PUCCH予以分割然後發送。終端裝置200該如何動作,是亦可從基地台裝置100來設定之,亦可預先就被設定在終端裝置200中。藉由將各個資源全部加以使用來發送相同的PUCCH,可期待分集效果之提升。又,藉由將各個資源全部加以使用而將PUCCH予以分割然後發送,可期待編碼率之提升。又在隨應於預先決定之優先順位來選擇資源的情況下,優先順位係亦可按照載波或頻寬部分由小而大的順序,而被設定。
不同的PUCCH資源之設定方法係亦可為,從基地台裝置100往終端裝置200,通知頻率或時間資源之集合的方法。基地台裝置100,係隨應於擁塞狀況,而設定資源。塞狀況,係亦可基於從終端裝置200回送過來的RRM測定(RSSI/channel occupancy ratio)、或PUCCH的統計資訊而為之。又,不同的PUCCH資源之設定方法係亦可為,從基地台裝置100往終端裝置200,只設定時間窗口的方法。該方法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00,係在LBT成功之時序上,發送PUCCH。
藉由採取該方法,由於PUCCH資源會被複數設定,因此可提升終端裝置200的LBT成功機率,可期待終端裝置200的PUCCH之送訊成功機率提升的效果。
在圖15中,雖然揭露了被設定4個不同的PUCCH資源的例子,但本揭露係不限定於所述的例子。例如,亦可像是資源池般地預先指定好PUCCH資源所能夠被設定的區域。終端裝置200係亦可為,若LBT為成功,則使用該區域來發送PUCCH。又基地台裝置100,係亦可基於過去的終端裝置200上的PUCCH資源的選擇狀況之統計,來設定用來讓終端裝置200發送PUCCH所需之PUCCH資源。
(3)將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以PDCCH做排程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裝置100,係亦可將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以PDCCH做排程。此情況下,HARQ-ACK之回訊中,係使用了PUCCH或PUSCH之結構。圖16係為基地台裝置100將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以PDCCH進行排程之樣子的說明圖。在PUCCH或PDCCH中,係有一種被稱為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格式的關於頻帶之分配的資訊會被表示的欄位。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係以DCI而被指定。在圖16中係圖示了,由於終端裝置200中的LBT失敗,導致以最初之PDCCH而被指定的資源中,終端裝置200無法成功發送PUCCH的例子。一旦以下個PDCCH而指定了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終端裝置200係為LBT成功,則用所被指定的(短)PUCCH資源,將HARQ-ACK,往基地台裝置100進行回訊。此處,因LBT失敗而發送PUCCH的資源,係由與最初基地台裝置100在資源之指定時所使用的DCI不同的DCI,而被指定。將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加以指示的PDCCH之DCI,稱為UCI允諾。
PUSCH中係含有UCI(Piggy back)。在該UCI允諾中,係不是含有上行鏈路HARQ處理程序ID而是含有下行鏈路HARQ處理程序ID。終端裝置200,係將與所被指示之下行鏈路HARQ處理程序ID對應關連的HARQ-ACK之位元,回送給基地台裝置100。基地台裝置100,係在該PDCCH中含入混合的HARQ之資訊。例如,基地台裝置100,係將關於HARQ之混合方式之規則的資訊(例如優先順位)等,予以通知。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係為迷你時槽,較為理想。這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資源。PUCCH或PUSCH的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係亦可為固定。此外,所謂迷你時槽,係為時槽的開頭以外,且為實體頻道/訊號所被發送的時間領域。
藉由採用該方法,基地台裝置100,係不需要PDSCH之重送部分的資源,可有效率地利用資源。又基地台裝置100,係藉由採用該方法,就可動態地重新設定PUCCH資源。藉此,除了可提升終端裝置200所致之PUCCH的送訊成功機率,還可期待資源效率之提升。
(4)進行交握 從基地台裝置100接收到PDCCH的終端裝置200,係一旦LBT為成功,就將針對PDCCH的ACK,以PUCCH回送給基地台裝置100。接收到來自終端裝置200之ACK的基地台裝置100,係發送PDSCH。省略LBT而接收到PDSCH的終端裝置200,係將針對PDSCH的ACK,以省略LBT的方式,用PUCCH回送給基地台裝置100。此處,對PDCCH的ACK係為短PUCCH,較為理想。圖17係為基地台裝置100,於PDCCH中進行PUCCH之資源之指示之例子的說明圖。
藉由採用該方法,基地台裝置100係可避免無謂的PDSCH之送訊。藉此,可期待資源效率的提升。
藉由如此在基地台裝置100與終端裝置200之間進行交握並進行通訊,在基地台裝置100與終端裝置200之間,就可執行使用到免執照頻帶的確實的通訊。
終端裝置200,係在與HARQ-ACK之位元對應關連的所有PUCCH資源中都無法成功發送的情況下,亦可丟棄HARQ-ACK之位元。亦即,從終端裝置200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ACK所對應之PDSCH,係從基地台裝置100被重送。
又終端裝置200,係在與HARQ-ACK之位元對應關連的所有PUCCH資源中都無法成功發送的情況下,若之後PUSCH或PUCCH之送訊變成可能,則亦可使用該PUSCH或PUCCH,將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ACK之位元予以發送。此時的資源係亦可為被PDCCH所指示的資源,亦可為被上層所指示的資源。
在混有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ACK之位元的情況下,必須進行動態HARQ碼簿。所謂HARQ碼簿,係將複數個HARQ-ACK之位元的箱盒之大小予以定義。所謂動態HARQ碼簿係指,將複數個HARQ-ACK之位元的箱盒之大小,隨應於所回饋的HARQ-ACK之位元總數,而做適宜變更。
在與HARQ-ACK之位元對應關連的所有PUCCH資源中都無法成功發送的情況下,亦可讓先被發送之PDSCH所對應之HARQ-ACK為優先,亦可讓原本預定發送之HARQ-ACK為優先。終端裝置200,係將無法成功發送之部分的HARQ-ACK之位元,在下次的機會中予以發送。
混入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ACK之位元之情況的HARQ-ACK與PDSCH之對應方法,係有:由基地台裝置100例如使用DCI而加以通知的方法,和由終端裝置200基於事前規則而做選擇的方法。由終端裝置200基於事前規則而做選擇的方法中,係還有:暗示性地對應之方法,與明示性地對應之方法。前者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00,係按照PDSCH所被發送的順序,放入HARQ-ACK之位元。按照PDSCH所被發送的順序而插入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00係亦可為,原本預定發送之HARQ-ACK會先放入,然後將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ACK之位元追加在其後而放入。又在後者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00,係亦可將HARQ-ACK與HARQ處理程序ID成組地予以放入,亦可與所被指示的DAI(Downlink Assignment Index)成組地予以放入。
此外,在混有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ACK之位元的情況下,亦可對可以混入的PUCCH,設置限制。例如,亦可設置,對週期性的PUCCH雖然可以混入,但對動態(非週期性,aperiodic)的PUCCH是不可以混入的此種限制。CSI與HARQ的混合方式中係有:使CSI為優先的方法,和使HARQ為優先的方法。前者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00,係在放入CSI後剩餘的空間內,放入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ACK。
終端裝置200,係若在經過所定之時間後,仍無法取得PUSCH或PUCCH送訊資源,則亦可捨棄HARQ-ACK之位元。該所定之時間,係亦可從基地台裝置100以專用RRC訊令而被設定。對訊息4之PUCCH的一定時間,係以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而被設定。
COT(Channel Occupancy Time)之開頭時槽的HARQ-ACK未被送返時的碰撞窗口之大小,係亦可藉由基地台裝置100而被決定如下。例如,基地台裝置100,係視為錯誤,而決定碰撞窗口之大小。又,基地台裝置100,係亦可直到HARQ-ACK被送回來為止,都不反映在計算上。又,基地台裝置100,係在第2個以後之時槽的HARQ-ACK被送回的情況下,亦可使用該HARQ-ACK來計算碰撞窗口之大小。
接下來,說明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0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亦可進行1PRB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因此,相同的訊號是在頻率上被重複地發送。圖18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0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亦可進行1sub-PRB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藉由如此分配頻率資源,就可以細緻的單位進行資源分配,可期待資源效率之提升。圖19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2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以PUCCH格式2而被設定之資源區塊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會被進行。因此,相同的訊號是在頻率上被重複地發送。圖20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2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1資源區塊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會被進行。藉由如此分配頻率資源,就可以細緻的單位進行資源分配,可期待資源效率之提升。圖21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1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亦可進行1PRB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因此,相同的訊號是在頻率上被重複地發送。圖22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1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亦可進行1PRB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圖23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圖23所示的例子,係與圖22所示的情況不同,是PUCCH的DMRS之符元配置係為不同的構成。藉由如此分配頻率資源,就可期待頻道推定特性之提升。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3、4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亦可進行1PRB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因此,相同的訊號是在頻率上被重複地發送。圖24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對應於NR-U的PUCCH,係亦可以PUCCH格式3、4為基礎而被構成。此情況下,亦可進行1PRB單位的交錯之頻率資源分配。圖25係為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圖25所示的例子,係與圖24所示的情況不同,是PUCCH的DMRS之符元配置係為不同的構成。藉由如此分配頻率資源,就可期待頻道推定特性之提升。
基地台裝置100及終端裝置200,係藉由執行如此的動作,就可於NR-U中有效率地使用資源。在圖12所示的基地台裝置100的構成之中,設定部151係進行上述的,為了於NR-U中有效率地使用資源所需之各種設定。然後通訊處理部153係執行,將設定部151所設定的內容,往終端裝置200進行通知的處理。然後,圖13所示的終端裝置200的構成之中,資訊取得部241,係將從基地台裝置100所被發送的各種設定,加以取得。通訊處理部243,係基於資訊取得部241所取得的各種設定,而與基地台裝置100之間,執行NR-U所致之無線通訊處理。
[1.5.其他] <時間資源分配> PUCCH的時間資源,係藉由下行鏈路DCI中所含之PDSCH-HARQ回饋時序指示元(PDSCH-HARQ feedback timing indicator)之資訊,而被指示。使用PDSCH-HARQ回饋時序指示元,終端裝置,係將接收到將PDSCH做排程之PDCCH的時槽與PUCCH資源之間的時槽數,藉由索引而被通知。
作為以PDSCH-HARQ回饋時序指示元而被通知的時槽的定義之一例,可舉出被系統所定義的時槽索引。亦即,所謂時槽的定義,係將無線訊框之開頭的時槽當作第0個而被索引化而成的時槽索引。
在執照頻帶中所被運用的NR,係使用被系統所定義的時槽索引(實體性的時槽索引)來進行時間資源分配。
作為以PDSCH-HARQ回饋時序指示元而被通知的時槽數之一例,可舉出虛擬性的時槽索引。作為在NR-U中所被列舉的虛擬性的時槽索引之一例,係為只把COT內的時槽做了索引化而成的時槽索引。換言之,COT外的時槽係不被計數為時槽索引。又,作為在NR-U中所被列舉的虛擬性的時槽索引之一例,係亦可採用只把COT外的時槽做了索引化而成的時槽索引。亦即,COT內的時槽,與COT外的時槽,係被區別。
藉由使用虛擬性的時槽索引,終端裝置係被控制成,必定在COT內或COT外,發送上行鏈路訊號。
虛擬性的時槽索引,係亦可從基地台裝置使用PDCCH而被通知給終端裝置。該PDCCH中係亦可包含有,與COT關連的資訊(下行鏈路COT及上行鏈路COT、COT之長度…等)。虛擬性的時槽索引之通知,係亦可使用DAI。
再者,亦可將虛擬性的系統訊框號碼(SFN)予以通知。虛擬性的系統訊框號碼,係亦可用探索訊號中所含之PBCH而被通知。虛擬性的系統訊框號碼係亦可為,與被系統所定義之系統訊框號碼(實體性的系統訊框號碼)的偏置值。
基地台裝置,係可藉由DCI,來向終端裝置指示,是否在COT外發送HARQ-ACK,還是在COT內發送HARQ-ACK。終端裝置,係基於上記的虛擬性的時槽索引而識別HARQ-ACK送訊時序。
<2.應用例> 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基地台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基地台裝置100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基地台裝置100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基地台裝置100而動作。
又,例如,終端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終端裝置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終端裝置200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2.1.基地台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6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26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10,複數個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6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個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個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26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複數個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26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27,複數個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6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及複數個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26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12所說明的控制部15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設定部151及/或通訊處理部15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中。作為一例,eNB8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2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2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00,由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BB處理器826)及/或控制器8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00、基地台裝置8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6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12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RF電路827)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10中。又,網路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或網路介面823中。又,記憶部1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22中。
(第2應用例) 圖27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27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40,複數個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個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16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 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26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27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複數個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27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64,複數個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個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27所示的eNB830中,參照圖12所說明的控制部15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設定部151及/或通訊處理部15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7所示的eNB830中,例如,參照圖12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40中。又,網路通訊部1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及/或網路介面853中。又,記憶部1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52中。
<2.2.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8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激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 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28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28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16。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個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8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8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13所說明的控制部24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測定報告部241及/或通訊處理部24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8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例如,參照圖13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又,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16中。又,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02中。
(第2應用例) 圖29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 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29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此外,圖29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29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37。此外,圖29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個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9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29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13所說明的控制部24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測定報告部241及/或通訊處理部24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9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例如,參照圖13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又,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37中。又,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22中。
又,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速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3.總結>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的實施形態,則可提供一種,於NR-U中,在LBT失敗時使得PUCCH能夠送訊,而可有效率地使用資源的基地台裝置100及終端裝置200。
亦可作成,令各裝置中所內建之CPU、ROM及RAM等硬體,發揮與上述各裝置之構成同等機能所需的電腦程式。又,亦可提供記憶著該電腦程式的記憶媒體。又,藉由將機能區塊圖所示的各個機能區塊以硬體來加以構成,就可將一連串之處理以硬體來加以實現。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式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涉及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判斷部,係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 送訊處理部,係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 (Hybrid ARQ); 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 根據前記載波感測部之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前記送訊處理部係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2)如前記(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而被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RRC訊令而被設定。 (3)如前記(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被複數設定。 (4)如前記(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被複數設定了時間性不同的資源。 (5)如前記(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被複數設定了頻率性不同的資源。 (6)如前記(1)~(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而被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與前記DCI不同之DCI而被設定。 (7)如前記(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利用了PUCCH或PUSCH之結構。 (8)如前記(7)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中係含有UCI。 (9)如前記(8)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UCI之允諾中係含有DL HARQ process ID。 (10)如前記(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HARQ之回應之一部分是無法成功發送的情況下,在別的HARQ之回應之送訊時,令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之回應至少一部分被混合而發送。 (11)如前記(10)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一部分未被成功送訊的HARQ之回應是複數存在的情況下,將先被發送之PDSCH所對應的HARQ之回應予以優先發送。 (12)如前記(10)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一部分未被成功送訊的HARQ之回應是複數存在的情況下,將該時點上預定發送的HARQ之回應予以優先發送。 (13)如前記(1)~(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HARQ之一部分是無法成功發送的情況下,在別的HARQ之送訊時,將無法成功發送的一部分之HARQ之資料予以丟棄,並將該HARQ之資料予以重送。 (14)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通訊部,係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接收HARQ (Hybrid ARQ);和 設定部,係設定用來讓前記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 前記設定部,係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15)如前記(14)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做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RRC訊令做設定。 (16)如前記(14)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做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與前記DCI不同之DCI做設定。 (17)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 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 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 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 根據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的前記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18)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 設定用來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和 從前記通訊裝置接收HARQ(Hybrid ARQ); 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19)一種電腦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 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 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 根據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的前記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20)一種電腦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設定用來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和 從前記通訊裝置接收HARQ(Hybrid ARQ); 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1:系統 11:蜂巢網 20:核心網路 30:PDN 100:基地台裝置 110:天線部 120:無線通訊部 130:網路通訊部 140:記憶部 150:控制部 151:設定部 153:通訊處理部 200:終端裝置 210:天線部 220:無線通訊部 230:記憶部 240:控制部 241:資訊取得部 243:通訊處理部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 本實施形態中的自我完備型送訊的訊框構成之一例(A~C)的說明圖。 [圖2] 訊框構成的說明圖。 [圖3] 子載波間隔設定的說明圖。 [圖4A] 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 [圖4B] 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 [圖4C] 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 [圖4D] 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 [圖4E] 本實施形態中的上行鏈路頻道/訊號之頻率資源分配之一例。 [圖5A] PUCCH格式0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5B] PUCCH格式1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6] PUCCH格式2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7] PUCCH格式3及4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8] 存取點是存在於終端裝置之附近,該存取點正在使用頻道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9] 因LBT成功而通訊裝置可以發送PUCCH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0] 因LBT失敗而通訊裝置無法發送PUCCH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1] 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的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2]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基地台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3]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4] 終端裝置以LBT less方式發送PUCCH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5] 4個不同的PUCCH資源被設定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6] 基地台裝置,將HARQ-ACK回訊用之資源以PDCCH進行排程之樣子的說明圖。 [圖17] 基地台裝置,於PDCCH中進行PUCCH之資源之指示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18]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19]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0]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1]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2]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3]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4]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5] 對應於NR-U的PUCCH之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6] 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27] 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28] 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9] 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Claims (20)

  1.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判斷部,係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 送訊處理部,係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 (Hybrid ARQ); 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 根據前記載波感測部之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前記送訊處理部係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而被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RRC訊令而被設定。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被複數設定。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被複數設定了時間性不同的資源。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被複數設定了頻率性不同的資源。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而被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與前記DCI不同之DCI而被設定。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係利用了PUCCH或PUSCH之結構。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二資源中係含有UCI。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UCI之允諾中係含有DL HARQ process ID。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HARQ之回應之一部分是無法成功發送的情況下,在別的HARQ之回應之送訊時,令無法成功發送的HARQ之回應至少一部分被混合而發送。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一部分未被成功送訊的HARQ之回應是複數存在的情況下,將先被發送之PDSCH所對應的HARQ之回應予以優先發送。
  12.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一部分未被成功送訊的HARQ之回應是複數存在的情況下,將該時點上預定發送的HARQ之回應予以優先發送。
  1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送訊處理部,係在HARQ之一部分是無法成功發送的情況下,在別的HARQ之送訊時,將無法成功發送的一部分之HARQ之資料予以丟棄,並將該HARQ之資料予以重送。
  14.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係具備: 通訊部,係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接收HARQ (Hybrid ARQ);和 設定部,係設定用來讓前記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 前記設定部,係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做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RRC訊令做設定。
  16.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前記第一資源係以DCI做設定,前記第二資源係以與前記DCI不同之DCI做設定。
  17.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 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 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 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 根據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的前記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18.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含有: 設定用來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和 從前記通訊裝置接收HARQ(Hybrid ARQ); 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19. 一種電腦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判斷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和 往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HARQ(Hybrid ARQ); 前記HARQ係以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而被發送; 根據頻道是淨空還是忙碌的前記判斷,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以前記第二資源來發送HARQ。
  20. 一種電腦程式,係令電腦執行: 設定用來從通訊對象之通訊裝置發送前記HARQ所需之資源;和 從前記通訊裝置接收HARQ(Hybrid ARQ); 設定第一資源或第二資源,來作為用來發送前記 HARQ所需之資源,前記第二資源係為,讓前記通訊裝置在以前記第一資源無法成功發送前記HARQ的情況下,發送HARQ所需的資源。
TW108126726A 2018-08-09 2019-07-29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TW2020372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0338A JP2021192466A (ja) 2018-08-09 2018-08-09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8-150338 2018-08-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7200A true TW202037200A (zh) 2020-10-01

Family

ID=69414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6726A TW202037200A (zh) 2018-08-09 2019-07-29 無線通訊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5473B2 (zh)
EP (1) EP3836613A4 (zh)
JP (1) JP2021192466A (zh)
TW (1) TW202037200A (zh)
WO (1) WO20200319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131547A (ko) * 2016-04-01 2018-12-10 레노보 이노베이션스 리미티드 (홍콩) 디바이스를 위한 캐리어 결정
JP7339758B2 (ja) * 2019-04-11 2023-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7295180A (zh) * 2019-11-08 2023-12-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非授权频谱上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659569B2 (en) * 2020-04-29 2023-05-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matching for piggyback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81799A1 (ja) * 2015-11-12 2017-05-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645679B2 (en) * 2015-11-18 2020-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payload mapping for short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
US10361809B2 (en) * 2016-03-17 2019-07-23 Ofinno, Llc Transmission process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WO2017166222A1 (zh) * 2016-03-31 2017-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闲信道评测的竞争窗长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US10477526B2 (en) * 2016-06-10 2019-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procedures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
US11012983B2 (en) * 2016-07-26 2021-05-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by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upporting same
US10848977B2 (en) * 2016-11-02 2020-11-24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Dual connectivity with licensed assisted access
JP2020036051A (ja) * 2016-12-28 2020-03-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データ送信方法
JP2020036052A (ja) * 2017-01-05 2020-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US11647543B2 (en) * 2017-03-23 2023-05-09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Power control for random access
US10667282B2 (en) * 2017-07-11 2020-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hopping pattern mode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transmissions
WO2019136599A1 (en) * 2018-01-09 2019-07-18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harq feedback
US10873423B2 (en) * 2018-02-15 2020-12-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location of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s in unlicensed spectr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31926A1 (ja) 2020-02-13
EP3836613A4 (en) 2021-09-22
US11575473B2 (en) 2023-02-07
JP2021192466A (ja) 2021-12-16
US20210266111A1 (en) 2021-08-26
EP3836613A1 (en) 202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413276A1 (en) Methods to enable scheduling and control of direct link communication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9644498B (zh) 针对频谱共享的新无线电先听后讲设计
CN108886452B (zh) 用于共享射频频谱带中配置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的方法
US10341896B2 (en) CSI reporting for LTE-TDD eIMTA
JP6640205B2 (ja) 無認可無線周波数スペクトル帯域を介してサウンディング基準信号また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要求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技法
TWI811410B (zh) 終端裝置、基地台裝置、無線通訊方法及電腦程式
CN113678392A (zh) Nr sl psfch传输和监视
JP6665187B2 (ja) 共有無線周波数スペクトルにおける送信の開始シンボルのためのシンボル期間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技法
CN110140396B (zh)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8781155B (zh) 用于在扩展上行链路导频时隙中进行通信的技术
KR102571604B1 (ko)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KR2021005320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피드백 전송을 처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9213971A1 (zh) 上行信号的发送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5108068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57547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s based on channel sensing
CN112970214B (zh) 用于侧链路的反馈信令
TW202025804A (zh) 通訊裝置、控制裝置及通訊系統
CN113647192A (zh) 用于在未许可频谱中竞争窗口大小的调整的方法
WO202406547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KR20230162608A (ko)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WO2024068136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involved in time-division communication
JP2024514525A (ja) 動的マルチスロット物理ダウンリンク共有チャネル(pdsch)のための改良型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harq)フィードバック
KR20180108351A (ko) 비면허대역 통신을 위한 다양한 dl전송 구조하에서의 데이터/제어채널의 할당 및 수신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