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2509A -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 Google Patents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2509A
TW202022509A TW108133572A TW108133572A TW202022509A TW 202022509 A TW202022509 A TW 202022509A TW 108133572 A TW108133572 A TW 108133572A TW 108133572 A TW108133572 A TW 108133572A TW 202022509 A TW202022509 A TW 2020225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ent application
cassette
scope
item
driv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4264B (zh
Inventor
森友紀
上杉哲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35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426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2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2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4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426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光鼓單元,具有感光體光鼓與耦合構件。耦合構件具有卡合構件,卡合構件具有以藉著往驅動軸的凹部進入而承受供使感光體光鼓旋轉之用的驅動力的方式構成的驅動力承受部。此外,耦合構件,具有以使卡合構件至少可在光鼓單元直徑方向上滑動地保持的方式構成的保持構件,以及以彈推卡合構件的方式構成的彈推構件。

Description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了電子照片方式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使用彼之光鼓單元、卡匣、耦合構件等。
於電子照片方式的影像形成裝置,把作為相關於影像形成的旋轉體之感光體光鼓或顯影輥等要素作為卡匣一體化,可以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以下簡稱裝置本體)裝拆的構成係屬已知。在這樣的構成,為了使卡匣內的感光體光鼓旋轉而由裝置本體承受驅動力的構成已在許多裝置上被採用。此時,在卡匣側把耦合構件卡合於裝置本體側的驅動銷等驅動力傳達部而傳遞驅動力的構成亦屬已知。
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示了在感光體光鼓的端部具備可對感光體光鼓的旋轉軸線傾斜移動的耦合構件之卡匣。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發展前述之先前技術。
代表性的構成係一種光鼓單元,其係可以裝拆於被設置具有凹部的驅動軸之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方式構成的光鼓單元,具有:(1)感光體光鼓、(2)設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耦合構件,且(2-1)具有以藉著往前述凹部進入而承受供使前述感光體光鼓旋轉之用的驅動力的方式構成的驅動力承受部之卡合構件,與(2-2)使前述卡合構件以至少可以在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上滑動地保持的方式構成的保持構件、與(2-3)與前述卡合構件分別構成而以彈推前述卡合構件的方式構成的彈推構件。
本發明使前述先前技術有所發展。
1‧‧‧感光體光鼓
2‧‧‧帶電輥
3‧‧‧掃描機單元
4‧‧‧顯影單元
5‧‧‧中間轉印皮帶
6‧‧‧清潔刮板
7‧‧‧處理卡匣
8‧‧‧一次轉印輥
9‧‧‧二次轉印輥
10‧‧‧定著裝置
11‧‧‧中間轉印皮帶清潔裝置
12‧‧‧記錄材
13‧‧‧清潔單元
14a‧‧‧廢碳粉收容部
14b‧‧‧開口
15‧‧‧帶電輥軸承
16‧‧‧加壓彈簧
17‧‧‧顯影輥
18‧‧‧顯影框體
19‧‧‧軸承構件
20‧‧‧碳粉供給輥
51‧‧‧驅動輥
52‧‧‧二次轉印對向輥
53‧‧‧從動輥
100‧‧‧影像形成裝置
100A‧‧‧影像形成裝置本體
圖1係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概略剖面圖。
圖2係處理卡匣7的外觀立體圖。
圖3係處理卡匣7的概略剖面圖。
圖4係處理卡匣7的剖面圖。
圖5係處理卡匣7的剖面圖。
圖6係本體驅動軸101的外形圖。
圖7係本體驅動軸101的剖面圖。
圖8係本體驅動軸101的立體圖。
圖9係耦合器28與本體驅動軸101的剖面圖。
圖10係耦合單元28與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線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圖11係光鼓單元30的驅動側立體圖。
圖12係光鼓單元30的驅動側剖面圖。
圖13係卡合構件65的立體圖。
圖14係構成耦合單元28的構件的立體圖。
圖15係耦合單元28的旋轉軸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圖16係顯示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之立體圖。
圖17係顯示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18係顯示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19係顯示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20係顯示耦合單元28之往本體驅動軸101 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21係顯示耦合單元28之往本體驅動軸101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22係顯示耦合單元28之往本體驅動軸101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23係耦合單元28與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線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圖24係耦合單元28與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線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圖25係耦合單元28與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線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圖26係卡合構件65與本體驅動軸101之驅動傳達卡合面的剖面圖。
圖27係影像形成裝置4100A的概略剖面圖。
圖28係光鼓卡匣4013的外觀立體圖。
圖29係光鼓卡匣4013的剖面圖。
圖30係顯影卡匣4004的外觀立體圖。
圖31係顯影卡匣4004的剖面圖。
圖32係本體驅動軸4101的立體圖。
圖33係本體驅動軸4101的剖面圖。
圖34係耦合單元4028的立體圖。
圖35係卡合構件4065的立體圖。
圖36係構成耦合單元4028的構件的立體圖。
圖37係耦合單元4028與碳粉供給輥4020的立體圖。
圖38係耦合單元4028與本體驅動軸4101的旋轉軸線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圖39係顯影卡匣4004的剖面圖。
圖40係顯示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的安裝之立體圖。
圖41係顯示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42係顯示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43係顯示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44係顯示耦合單元4028之往本體驅動軸4101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45係顯示耦合單元4028之往本體驅動軸4101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46係顯示耦合單元4028之往本體驅動軸4101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47係顯示耦合單元4028之往本體驅動軸4101的安裝之剖面圖。
圖48係顯示卡合構件的說明圖。
圖49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圖50係顯示卡合構件的說明圖。
圖51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圖52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圖53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圖54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圖55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圖56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圖57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
以下,使用圖式說明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以及處理卡匣。又,所謂影像形成裝置,例如係使用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處理而在記錄媒體形成影像者。例如,包含電子照片複印機、電子照片印表機(例如,LED印表機、雷射印表機等)、電子照片傳真裝置等。此外,所謂卡匣,是指可裝拆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者。卡匣之中,特別把感光體或作用於感光體的處理手段一體化者稱為處理卡匣(process cartridge)。
此外,把感光體光鼓與耦合構件等一體化者,稱為光鼓單元。
又,在以下的實施例中例示著可裝拆4個處理卡匣的全彩影像形成裝置。但是,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的處理卡匣的個數並不以此為限定。此外,同樣地,針對於實施例揭示的各構成,在沒有特別限定記載的情況下,並不限定其材質、配置、尺寸、其他數值等。此外,在沒 有特別明記時,所謂的上方是指設置影像形成裝置時的重力方向的上方。
<實施例1> [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的概要]
首先,用圖1說明相關於本實施例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影像形成裝置)之一實施例之全體構成。
圖1係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100的概略剖面圖。
如圖1所示,影像形成裝置100作為複數影像形成部分別具有供形成黃(Y)、洋紅(M)、青(C)、黑(K)之各色影像之用的第1、第2、第3、第4影像形成部SY、SM、SC、SK。在本實施例,第1至第4影像形成部SY、SM、SC、SK,被配置為在約略水平方向上排成一列。
又,在本實施例,處理卡匣7(7Y,7M,7C,7K)之構成以及動作,除了形成的影像的顏色是不同的以外,實質上相同。也就是說,以下,在沒有必要特地區別的場合,省略Y、M、C、K而總括地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影像形成裝置100,作為複數影像擔持體,具有對鉛直方向稍微傾斜的方向上並列設置的4個具有感光層的圓筒(cylinder)(以下,稱為感光體光鼓)1。在處理卡匣7的重力方向下方被配置掃描機單元 (曝光裝置)3。此外,於感光體光鼓1的周圍被配置著作為往其感光層上作用的處理手段(處理裝置、處理構件)之帶電輥2等。
帶電輥2是使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均勻帶電的帶電手段(帶電裝置、帶電構件)。接著,掃描機單元(曝光裝置)3,是根據影像資訊照射雷射在感光體光鼓1上形成靜電影像(靜電潛像)的曝光手段(曝光裝置、曝光構件)。在感光體光鼓1的周圍,被配置作為顯影裝置(以下稱顯影單元)4以及清潔手段(清潔裝置,清潔構件)之清潔刮板6。
進而,對向於4個感光體光鼓1,被配置著作為使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影像轉印至記錄材(薄板、記錄媒體)12之用的中間轉印體之中間轉印皮帶5。
本實施例之顯影單元4,作為顯影劑使用非磁性單一成分顯影劑(以下,稱之為碳粉),採用使作為顯影劑擔持體之顯影輥17對感光體光鼓1接觸之接觸顯影方式。
於前述之構成,把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影像往薄板(紙)12上轉印,使被轉印至薄板上的碳粉影像定著。此外,作為作用於感光體光鼓1的處理手段,處理卡匣具備使感光體光鼓1帶電之帶電輥2、與清掃沒有被轉印至感光體光鼓1上而殘留的碳粉之清潔刮板6。未被轉印至薄板12上而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轉印殘留碳粉,藉由清潔刮板6回收。此外,藉由清潔刮 板6回收的轉印殘留碳粉,由開口14b收容於除去顯影劑收容部(以下稱為廢碳粉收容部)14a。廢碳粉收容部14a與清潔刮板6構成被一體化的清潔單元(感光體單元、影像擔持體單元)13。
此外,藉由使顯影單元4與清潔單元13作為一體而單元化(卡匣化),構成處理卡匣7。影像形成裝置100於本體框體具備安裝導件、定位構件(未圖示)等導件(定位手段)。處理卡匣7藉由前述導件導引,以可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裝拆的方式構成。
各色用的處理卡匣7內,分別被收容黃(Y)、洋紅(M)、青(C)、黑(K)之各色碳粉。
中間轉印皮帶5,抵接於各處理卡匣具備的感光體光鼓1,朝向圖1中的箭頭B方向旋轉(移動)。中間轉印皮帶5,張掛於複數支撐構件(驅動輥51、二次轉印對向輥52、從動輥53)上。於中間轉印皮帶5的內周面側,以對向於各感光體光鼓1的方式,並排設置作為一次轉印手段之4個一次轉印輥8。此外,於中間轉印皮帶5的外周面側在對向於二次轉印對向輥52的位置,被配置作為二次轉印手段之二次轉印輥9。
形成影像時,首先是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藉由帶電輥2均勻地帶電。接著,藉由掃描機單元3所發出的因應於影像資訊的雷射光,使帶電的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被掃描曝光。藉此,於感光體光鼓1上形成對應於影像 資訊的靜電潛像。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靜電潛像,藉由顯影單元4以碳粉像的方式被顯影。
感光體光鼓,是在其表面擔持著以顯影劑(碳粉)形成的影像(顯影劑像、碳粉像)的狀態旋轉的旋轉體(影像擔持體)。
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像,藉由一次轉印輥8的作用被轉印(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皮帶5上。
例如,在形成全彩影像時,前述之處理,於4個處理卡匣7(7Y,7M,7C,7K)依序進行。接著,被形成於各處理卡匣7的感光體光鼓1上的各色之碳粉像以在中間轉印皮帶5上重合的方式依序被一次轉印。其後,與中間轉印皮帶5的移動同步,記錄材12往二次轉印部搬送。接著,中間轉印皮帶5上的4色碳粉像統括被轉印至被搬送往中間轉印皮帶5與二次轉印輥9所形成的二次轉印部之記錄材12上。
被轉印碳粉像的記錄材12,被搬送至作為定著手段之定著裝置10。於定著裝置10藉著對記錄材12施加熱及壓力,在記錄材12上使碳粉像定著。此外,於一次轉印步驟後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一次轉印殘留碳粉,藉由清潔刮板6除去,作為廢碳粉回收。此外,於二次轉印步驟後殘留於中間轉印皮帶5上的二次轉印殘留碳粉,藉由中間轉印皮帶清潔裝置11除去。
又,影像形成裝置100,也可以使用所要的單 獨或者幾個(非全部)影像形成部,形成單色或者多色的影像。
〔處理卡匣的概要〕
其次,使用圖2、圖3、圖4、圖5說明被安裝於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處理卡匣7(卡匣7)的概要。
又,收納黃色碳粉的卡匣7a、收納洋紅色碳粉的卡匣7b、收納青色碳粉的卡匣7c、收納黑色碳粉的卡匣7d為相同的構成。亦即,在以下的說明,總稱各卡匣7a、7b、7c、7d為卡匣7來進行說明。針對各卡匣構成構件也同樣以總稱來進行說明。
圖2係處理卡匣7的外觀立體圖。此處,如圖2所示,把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方向作為Z方向(箭頭Z1、箭頭Z2),把圖1之水平方向作為X方向(箭頭X1、箭頭X2),把圖1之鉛直方向作為Y方向(箭頭Y1、箭頭Y2)。
圖3係被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100,沿著Z方向所見之感光體光鼓1與顯影輥17抵接的狀態(姿勢)之處理卡匣7的概略剖面圖。
處理卡匣7,係由把感光體光鼓1、帶電輥2、清潔刮板6單元化之清潔單元13,以及具有顯影輥17等顯影構件的顯影單元4等這2個單元所構成。
顯影單元4具有支撐顯影單元4內的各種要 素的顯影框體18。於顯影單元4,設有與感光體光鼓1接觸而作為旋轉於圖示箭頭D方向(反時針方向)的顯影劑擔持體之顯影輥17。顯影輥17,於其長邊方向(旋轉軸線方向)的兩端部,中介著顯影軸承19(19R、19L),可旋轉地支撐於顯影框體18。此處,顯影軸承19(19R、19L),分別被安裝於顯影框體18的兩側部。
此外,顯影單元4,具有顯影劑收容室(以下,稱為碳粉收容室)18a,與被配設顯影滾筒17的顯影室18b。
於顯影室18b,被配置著作為接觸於顯影滾筒17而旋轉於箭頭E方向的顯影劑供給構件之碳粉供給輥20與顯影輥17的限制碳粉層之用的顯影劑限制構件的顯影刮板21。顯影刮板21,藉由對固定構件22進行熔接等而固定、一體化。
此外,於顯影框體18的碳粉收容室18a,設有攪拌被收容的碳粉同時往碳粉供給輥20搬送碳粉之用的攪拌構件23。
接著顯影單元4,以被設於軸承構件19R、19L的嵌合於孔19Ra及19La的嵌合軸24(24R、24L)為中心以可自由轉動的方式被結合在清潔單元13。此外,顯影單元4,藉由加壓彈簧25(25R、25L),使顯影滾筒17彈推往抵接於感光體光鼓1的方向。因此,於處理卡匣7之影像形成時,顯影單元4以嵌合軸24為中心反轉(旋轉)於箭頭F方向,感光體光鼓1與顯影滾筒 17抵接。
清潔單元13具有作為支撐清潔單元13內的各種要素的框體之清潔框體14。
圖4、圖5係以沿著處理卡匣7的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線之假想面切斷的剖面圖。
又,在圖4,把耦合單元(耦合構件)28從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承受驅動力之側(Z1方向之側)稱為處理卡匣7的驅動側。此外,在圖5,把與驅動側相反之側(Z2方向之側)稱為處理卡匣7之非驅動側。
卡匣7被插入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安裝部時,卡匣7的驅動側被配置於安裝部的後側,卡匣7的非驅動側被配置於安裝部的前側。
在與耦合單元28相反側的端部(處理卡匣的非驅動側的端部),有與感光體光鼓1的內面接觸的電極(電極部),此電極藉著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接觸而發揮接地的作用。
於感光體光鼓1的一端安裝著耦合單元28,且於感光體光鼓1的另一端安裝著非驅動側凸緣構件29,形成感光體光鼓單元30。感光體光鼓單元30,中介著耦合單元28,由設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本體驅動軸101得到驅動力(由本體驅動軸101傳達驅動力)。詳如稍後所述,伴隨著對裝置本體100A之卡匣7的安裝,耦合單元28可卡合於本體驅動軸101。伴隨著由裝置本體100A取下卡匣7,耦合單元28可脫離本體驅動軸 101。
此耦合單元28係以可結合以及脫離本體驅動軸101的方式構成的。
耦合單元28,具有被安裝於感光體光鼓1的驅動側端部的凸緣構件71(驅動側凸緣構件)。
如圖4所示,耦合單元28的Z1側為圓筒形狀(圓筒部71a)。圓筒部71a,比感光體光鼓1的端部更往Z1側(軸線方向外側)突出。於圓筒部71a,Z1側的先端附近的部分為被軸承部71c。被軸承部71c可旋轉地被支撐於設在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的軸承部。總之,藉著被軸承部71c藉由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的軸承部支撐而使感光體光鼓單元30成為可旋轉。
同樣地於圖5,設於感光體光鼓單元30的非驅動側的非驅動側凸緣構件29,可旋轉地被支撐於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非驅動側凸緣構件29,具有由感光體光鼓1的端部突出的圓筒狀的部分(圓筒部),此圓筒部29a的外周面可旋轉地被支撐於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
又,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被配置於處理卡匣7的驅動側,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被配置於處理卡匣7的非驅動側。
處理卡匣7被安裝於裝置本體100A時,如圖4所示,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抵觸於設在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後側卡匣定位部108。此外,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抵觸於設在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前側 卡匣定位部110。藉此,卡匣7被定位於影像形成裝置100A。
於本實施例的Z方向,如圖4所示,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配置於支撐被軸承部71c的位置,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配置於接近被定位在後側卡匣定位部108的位置之位置。藉著如此進行,處理卡匣7被安裝於裝置本體100A時,可以抑制耦合單元28傾斜。
以軸承構件39R配置於支撐被軸承部71c的位置,軸承構件39R配置於接近被定位在後側卡匣定位部108的位置之位置的方式,配置被軸承部部71c。總之,在設於耦合單元28的圓筒部71a的外周面的先端側(Z1方向側)配置被軸承部71c。
同樣地,如圖5所示,於Z方向,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配置於可旋轉地支撐非驅動側凸緣構件29的處所,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配置於接近被定位在前側卡匣定位部110的位置之位置。藉此抑制非驅動側凸緣構件29傾斜。
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39L,分別被安裝於清潔框體14的兩側,分別支撐感光體光鼓單元30。藉此,感光體光鼓單元30可旋轉地支撐於清潔框體14。
此外,於清潔框體14被安裝著帶電輥2及清潔刮板6,這些是以與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接觸的方式配置。此外,於清潔框體14,被安裝著帶電輥軸承15(15R,15L)。帶電輥軸承15,是供支撐帶電輥2的軸之用的軸 承。
在此,帶電輥軸承15(15R,15L),以可移動於圖3所示的箭頭C方向的方式安裝著。帶電輥2的旋轉軸2a,可旋轉地安裝於帶電輥軸承15(15R,15L)。接著,帶電輥軸承15,藉由作為彈推手段之加壓彈簧16朝向感光體光鼓1彈推。藉此,帶電輥2對感光體光鼓1抵接,隨著感光體光鼓1旋轉。
於清潔框體14,設有除去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的碳粉之作為清潔手段的清潔刮板6。清潔刮板6,係與感光體光鼓1抵接以除去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之刮板狀橡膠(彈性構件)6a,與支撐彼之支撐板金6b被一體化者。於本實施例,支撐板金6b以螺釘固定安裝於清潔框體14。
如前所述,清潔框體14,具有供回收藉由清潔刮板6回收的轉印殘留碳粉之用的開口14b。於開口14b,設有與感光體光鼓1抵接,密封在感光體光鼓1與開口14b之間的防止吹出板26,抑制開口14b的上部方向之碳粉洩漏。
藉由如此採用把可裝拆於裝置本體的卡匣相關於影像形成的要素一體化的構成,提高維修容易性。換句話說,使用者藉由使處理卡匣對裝置本體裝拆可以容易進行裝置的維修。因此,可以提供維修工作不僅服務人員連使用者也可以容易進行之裝置。
〔本體驅動軸的構成〕
使用圖6、圖7、圖8、圖9、圖10說明本體驅動軸101的構成。
圖6係本體驅動軸的外形圖。
圖7係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安裝的狀態之沿著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旋轉軸線)切斷的剖面圖。
圖8係本體驅動軸的立體圖。
圖9係沿著旋轉軸(旋轉軸線)切斷的耦合器28與本體驅動軸101之剖面圖。
圖10係耦合單元28與本體驅動軸101之切斷於旋轉軸線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如圖6所示,本體驅動軸101,具有齒輪部101e、軸部101f、粗導引部101g與被軸承部101d。
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設有作為驅動源之馬達(未圖示)。齒輪部101e由此馬達獲得旋轉驅動而本體驅動軸101進行旋轉。此外,本體驅動軸101具備沿著旋轉軸線比齒輪部101e更朝向卡匣側突出的可旋轉的突起形狀的軸部101f。接著,由馬達承受的旋轉驅動力透過設於軸部101f的溝形狀的驅動傳達溝101a(凹部、驅動傳遞部)往卡匣7側傳達。此外,軸部101f,於其先端具有半球形狀101c。
此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為後述之耦合單元28的卡合部65a的一部分可進入的形狀。具體而言,具備與耦合單元28的驅動力承受面(驅動力承受部)65b 接觸而作為傳達驅動力之面的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
此外,如圖6所示,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不是平面,是以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為中心成為扭轉的形狀。其扭轉方向,係本體驅動軸101的Z1方向側對Z2方向側,被配置於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向。本實施例之沿著卡合部65a的圓筒(cylinder)的旋轉軸線方向扭轉量為1°每1mm的程度。採取扭轉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的形狀的理由將於稍後詳述。
此外,於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的Z2方向側的面,設有本體側拔去梯度101i。本體側拔去梯度101i,是在把處理卡匣7從裝置本體100A拆下時,供協助卡合部65a由驅動傳達溝101a拔出之用的梯度(傾斜面、傾斜部)。詳見後述。
此處,由驅動傳達溝101a對卡合部65a傳達驅動時,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與驅動力承受面(驅動力承受部)65b以確實抵接為較佳。在此,以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以外的面不與卡合部65a抵接的方式,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採用於旋轉軸方向、周方向、徑方向之各個對卡合部65a具有間隙(G)的構成(參照圖9、圖10)。
此外,於本體驅動軸101的軸線方向,半球形狀101c的中心101h,被配置於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的範圍內(參照圖7)。換句話說,於本體驅動軸101的軸線,把中心101h與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投影於本體驅動 軸101的軸線的話,於軸線上,在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的投影區域的內部,被配置中心101h的投影區域。
此處,所謂本體驅動軸或光鼓單元的軸線(旋轉軸線、旋轉中心線),意味著以通過軸的旋轉中心的方式延伸的假想線。此外,軸線方向(旋轉軸線方向)意味著軸線延伸的方向。接著,光鼓單元30的軸線方向,與光鼓單元30的長邊方向(Z方向)是同義的。
進而,所謂「於A方向X與Y重疊(overlap)」,意味著於A方向平行延伸的直線上投影X與Y的場合,於其直線上,X之投影區域的至少一部分與Y之投影區域的至少一部份重疊。
又,把某物往線上投影的場合,在沒有特別說明的場合,其投影方向為垂直於該線的方向。例如「把A投影至軸線」,意味著「把A對軸線投影在垂直於軸線的方向」。
本體驅動軸101的粗導引部101g,於軸線方向,被設於軸部101f與齒輪部101e之間(參照圖6)。粗導引部101g,於軸部101f側的先端具有梯度形狀,粗導引部101g的外徑D6,如圖9所示,比後述的耦合單元28的圓筒部71a的內周面71b之內徑D2還要小。此外,粗導引部101g的外徑D6,如圖6所示,比軸部101f的外徑D5更大。藉此,把卡匣7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插入時,能夠以減低圓筒部71的旋轉中心與軸部101f的旋轉中心的軸偏移的方式使本體驅動軸101仿效於耦合單 元28的方式進行導引(guide)。因此,粗導引部101g可改稱為插入導件。
又,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結束之後,以粗導引部101g不與內周面71b抵接的方式設定尺寸關係。
本體驅動軸101的被軸承部101d,如圖7所示,挾著齒輪部101e被配置於粗導引部101g的相反側。接著,被軸承部101d,藉由設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軸承構件102可旋轉地被支撐(軸撐)。
此外,本體驅動軸101,如圖7所示,藉由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彈簧構件103被彈推往卡匣7側。但是,本體驅動軸101的Z方向的可移動量(游隙),為1mm程度比後述的驅動力承受面65b的Z方向之寬幅還要充分地小。
如以上所述,在本體驅動軸101設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於耦合單元28設卡合部65a,成為由裝置本體100A往卡匣7(光鼓單元30)傳達驅動的構成。
又,詳細內容將於稍後敘述,但卡合部65a藉由彈性的可伸縮的壓縮彈簧構成的彈推構件來彈推。因此,卡合部65a,在把卡匣7安裝於裝置本體100A時,至少可移動往光鼓單元30的直徑方向外側。藉此,伴隨著把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100A,卡合部65a進入驅動傳達溝101a,卡合部65a與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可以卡合。
又,於以下的說明,亦會把光鼓單元30的直徑方向簡稱為直徑方向。又,所謂光鼓單元30的直徑方向,是感光體光鼓1的直徑方向,也是耦合單元28的直徑方向。
〔耦合單元的構成〕
接著,使用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之耦合單元28。
圖11係將耦合單元28安裝於感光體光鼓1之光鼓單元30的驅動側立體圖。
圖12係光鼓單元30的驅動側剖面圖。
圖13係卡合構件65的立體圖,圖13(a)是由左上所見之立體圖,圖13(b)是由右上所見之立體圖。
圖14係構成耦合單元28的構件的立體圖。
圖15係對耦合單元28的旋轉軸鉛直方向的剖面圖。
於耦合單元28,如圖11所示,與本體驅動軸101卡合的卡合部65a被設了3處。此卡合部65a如圖10那樣進入本體驅動軸101的溝部101a,卡合部65a的驅動力承受面65b與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傳達面101b抵接,由本體驅動軸101往耦合單元28進行驅動傳達。
圖12係將耦合單元28被安裝於感光體光鼓1的狀態之剖面圖。具有卡合部65a的卡合構件65,在耦合單元 28內,以朝向耦合單元28的半徑方向內側藉由彈推構件66彈推的狀態被支撐。
以下,具體說明耦合單元28之構成。耦合單元28,如圖12之剖面圖以及圖14之立體圖所示,藉由凸緣構件71、凸緣蓋構件72、卡合構件65、彈推構件66構成。
凸緣構件71,被安裝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周,對感光體光鼓1固定。凸緣構件71為約略圓筒形狀具有中空部。凸緣構件71朝向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之外側開放。
凸緣蓋構件72,被安裝於凸緣構件71的中空部的內面。凸緣蓋構件72塞住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之凸緣構件71的內側(底側)。
凸緣蓋構件72,中介著凸緣構件71對感光體光鼓1固定。
卡合構件65,可移動(可滑動)地保持於凸緣蓋構件72,以對凸緣蓋構件72成為可移動(可滑動)的方式構成。彈推構件66,為彈性構件(彈簧構件),以使卡合構件65至少朝向光鼓單元直徑方向的內側彈推的方式構成。
在本實施例,凸緣構件71、凸緣蓋構件72、卡合構件65、彈推構件66係相互以不同個體(不同構件)來構成。此外,於本實施例,卡合構件65以可沿著耦合單元直徑方向(對直徑方向約略平行)移動地構成。 此外,卡合構件65與彈推構件66係沿著直徑方向配置。總之,係以在平行於耦合單元直徑方向的假想線上配置卡合構件65與彈推構件66雙方的方式構成。
如圖11所示,卡合構件65在耦合單元28的圓周方向上以均等的間隔配置3個(120°間隔,約略等間隔)。此外,如圖13所示,卡合構件65,具有突出於半徑方向的內側之卡合部65a,與被形成於卡合構件65a的驅動力承受面65b。此外,卡合構件65鄰接於驅動力承受面65b而形成,具有以與本體驅動軸的外周面101f抵接的方式形成為圓弧狀的驅動軸抵接面(驅動軸抵接部)65c。驅動力承受面65b是藉著與驅動溝101a接觸而從本體驅動軸101承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此外,卡合部65a,係由卡合構件65的表面突起的(突出的)突起部(突出部)。
卡合構件65是被設置驅動力承受部(驅動力承受面65b)的驅動力承受構件,也是供支撐驅動力承受面65b之用的支撐構件。
此外,於卡合構件65,為了可移動地在耦合單元內被導引(guide)具有第1被導引面65d以及第2被導引面65e。第1被導引面65d,係把卡合構件65限制位置於圓周方向之用的被限制位置部,對卡合部65a被配置於近側。第2被導引面65e,也是把卡合構件65限制位置於圓周方向之用的被限制位置部,對卡合部65a被配置於遠側。
第1被導引面65d以及第2被導引面65e,是藉由後述的凸緣蓋構件72來導引的被導引部。此外,第1被導引面65d以及第2被導引面65e,是藉由凸緣蓋構件72來限制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圓周方向)之位置的被限制部。第1被導引面65d,於耦合單元的旋轉方向是位於卡合構件65的下游側的上游側被導引部(且是上游側被限制部)。第2被導引面65e,於旋轉方向是位於卡合構件65的上游側的下游側被導引部(且是下游側被限制部)。
第1被導引面65d與第2被導引面65e相互為實質平行。
此外,具有供把卡合構件65限制位置於軸方向之用的第3被導引面65f以及第4導引面65g。第3被導引面65f以及第4導引面65g,是藉由後述的凸緣蓋構件72來導引的被導引部。此外,第3被導引面65f以及第2被導引面65g,是藉由凸緣蓋構件72來限制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長邊方向)之位置的被限制部。第3被導引面65f,於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是位於卡合構件65的外側的外側被導引部(且是外側被限制部)。第4導引面65g,於軸線方向是位於卡合構件65的上游側的下游側被導引部(且是下游側被限制部)。
第3被導引面65f與第4導引面65e相互為實質平行。
進而於卡合構件65,具有承受彈推構件66產 生的彈推力之用的抵接面(被彈推部、被彈推面)65h(圖10)。此外,卡合構件65藉由彈推構件66的彈推力,與凸緣蓋構件72抵接,具有供限制卡合構件65的位置之用的位置限制突起65i。特別是被形成於位置限制突起的彈推力位置限制面(被卡止部)65j成為與凸緣蓋構件72接觸。位置限制突起65i挾著與彈推構件66之抵接面65h設於卡合構件65的兩側。
此外,卡合構件65於Z方向在感光體光鼓單元30的外側(Z1方向側)具有插入傾斜面65k。插入傾斜面65k,是面對軸線方向外側的傾斜部。插入傾斜面65k,是在安裝卡匣時,承受供使卡合構件65退避於半徑方向之力的安裝時力量承受部。此外,卡合構件65於Z方向在感光體光鼓單元30的內側(Z2方向側)具有作為拆下時力量承受部之拔去傾斜部65l。拔去傾斜面65l,是在拆下卡匣時,承受供使卡合構件65退避於半徑方向之力的拆下時力量承受部。
於凸緣蓋構件72,具有供使本體驅動軸101通過的耦合孔部72a,供使卡合構件65可移動於半徑方向地支撐之用的安裝孔部72b。為了使卡合構件卡合於本體驅動軸,由耦合孔部72a露出卡合構件65的卡合部65a。於前述安裝孔部72b具有把前述卡合構件65限制位置於圓周方向之面之與第1被導引面65d抵接的第1導引面72d,以及與第2被導引面65e抵接的第2導引面72e。此外,於安裝孔部72b,具有把卡合構件65限制位 置於軸方向之面之與第3被導引面65f抵接的第3導引面72f,以及與對第3被導引面對向的面之第4導引面65g抵接的第4導引面72g。
第1導引面72d、第2導引面72e、第3導引面72f、第4導引面72g,分別為供導引卡合構件65之用的導引部,也是限制卡合構件的位置之用的限制部(位置限制部)。
第1導引面72d,導引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之卡合構件65的上游側,而且是限制位置的上游側導件(上游限制部)。同樣地,第2導引面72e是導引卡合構件65的下游側之下游側導件(下游限制部)。
卡合構件65及彈推構件66,被配置於第1導引面72d與第2導引面72e之間的空間。
此外,第3導引面72f,導引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之卡合構件65的外側,而且是限制位置的外側導引部(外側限制部)。同樣地,第4導引面72g,導引軸線方向之卡合構件65的內側,而且是限制位置的內側導引部(內側限制部)。
凸緣蓋構件72,是藉由這些導引部(第1導引面72d、第2導引面72e、第3導引面72f、第4導引面72g)而導引卡合構件65的導引構件。此外,凸緣蓋構件72,係可移動地(可導引地)保持卡合構件65之保持構件。
第1導引面72d與第2導引面72e相互為實 質平行。第3導引面72f與第4導引面72g相互為實質平行。
此外,卡合構件65,是藉由凸緣蓋構件72可移動地保持的移動構件,也是對凸緣蓋構件72可滑動的滑動構件。
此外,為了抵抗於前述彈推構件66的彈推力,限制卡合構件65的位置,凸緣蓋構件72具有限制面(卡止部)72j。
限制面(卡止部)72j,藉著與彈推力位置限制面(被徑止部)65j抵接,限制卡合構件65於直徑方向移動往內側。總之,限制面(卡止部)72j,抵抗彈推構件66之彈推力卡止住卡止構件65。卡匣7為被安裝於裝置本體的狀態(由外部未對卡匣7施加力的自然狀態),卡止構件65藉由彈推構件66的彈推力被朝向限制面72j彈推/按壓。
此外,於凸緣蓋構件72,具有與凸緣構件71的內周面嵌合的嵌合面72k,與對凸緣構件71進行旋轉方向的位置限制之用的位置限制溝72l。進而,於凸緣蓋構件72,具有與本體驅動軸101的半球形狀101c抵接,對凸緣蓋構件72定位本體驅動軸101之用的圓錐面72m。
又,定位部,如圓錐面72m那樣,沒有必要是圓錐形狀的低窪。直徑方向定位部以及長邊方向定位部接觸於本體驅動軸101的先端(半球形狀101c)時,只 要可以對本體驅動軸101決定感光體光鼓單元30的位置即可其形狀在所不問。例如,這些以隨著朝向底部變窄的低窪(凹部)為適切的。作為這樣之物,也可以使用角錐(四角錐等)那樣的不是圓錐的錐體形狀。但是,如本實施例之圓錐形狀72m那樣,只要是對耦合單元28的軸線為對稱的圓錐形狀的凹部的話,可以特別精度佳地保持耦合單元28的位置。
又,圓錐形狀72m只要是供與本體驅動軸101接觸之用的區域即可,不接觸的區域不管是哪種形狀皆可。例如,與本體驅動軸101不接觸的部分,不需要不要圓錐形狀72m的底,圓錐形狀72m是沒有底的凹部亦可。
凸緣構件71,具有對感光體光鼓之嵌合部71d,與被形成於嵌合部的軸方向端部的鍔部71e。進而,凸緣構件71,具有由鍔部71e進而延伸於軸方向的圓筒部71a。於圓筒部71a,被形成供通過本體驅動軸101之用的內周面71b,與藉由軸承構件支撐的被軸承部71c。鍔部71e,如圖14所示,係於半徑方向比嵌合部71d更朝向外側突出的形狀。耦合單元28在往感光體光鼓1組裝時,於鍔部71e的端面藉著抵觸於感光體光鼓1的端面,決定Z方向之感光體光鼓1與耦合單元28之位置。
凸緣構件71的嵌合部71d,如圖12所示,被壓入感光體光鼓1的圓筒(cylinder)的內徑。使凸緣構 件71在軸方向上,藉由往圓筒(cylinder)內部進入直到凸緣構件71的鍔部71e抵接於感光體光鼓的端面為止,把嵌合部71d壓入至感光體光鼓1,使耦合單元28對感光體光鼓1正確地定位。具體而言,採用使感光體光鼓1的圓筒(cylinder)內徑與嵌合部71d的外形成為壓嵌關係的尺寸。
如此進行,把凸緣構件71安裝於感光體光鼓1之後,凸緣構件71與感光體光鼓1,使用根據暫鎖的固定方法來固定。具體而言,在被形成於凸緣構件71的嵌合部71d的未圖示的溝,使感光體光鼓1的圓筒(cylinder)端部進入使塑性變形的部位,堅固地結合感光體光鼓1與凸緣構件71。此處,所謂暫鎖是指把複數零件的一部分塑性加工而接合的動作。
又,根據暫鎖的固定方法,為在感光體光鼓1堅固地固定凸緣構件71的手段之一例,圓筒(cylinder)內徑與嵌合部71d之間以黏接進行固定等,使用其他固定手段亦可。
凸緣構件71的圓筒部71a如前所述,其外周面的先端側(Z1方向側)具有被軸承部71c(如圖4、圖9所示)。換句話說,耦合單元對卡合構件在Z1方向側(軸線方向外側),具有具圓筒的外形形狀之被軸承部71c。藉著採用這樣的形狀,卡合部65a不露出至卡匣7的外面。因此,可以藉由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或被軸承部71c保護卡合構件65的卡合部65a。藉此,可以抑制使 用者意外觸及卡合部65a,或是抑制在卡匣7落下時,某物直接撞到卡合部65a。此外,如圖14所示,圓筒部71地內周面71b,於前側(Z1方向)先端具有梯度形狀71g。此梯度形狀71g,是供導引被插入至圓筒部71的內部之本體驅動軸101之用的傾斜部(傾斜面)。
彈推構件66係彈性可伸縮的壓縮線圈彈簧,對抗壓縮彈簧往縮方向之外力,相反的有壓縮彈簧往伸展方向的反力。又,彈推構件66,除了本實施例這樣的壓縮線圈彈簧以外,只要以對卡合構件65半徑方向內側施以彈推力的方式構成即可,例如亦可使用板彈簧,或是扭轉線圈彈簧那樣的彈推構件(彈性構件,彈簧構件)。
亦可使彈推構件66與卡合構件65或是凸緣蓋構件72構成為一體。但是在本實施例,把彈推構件66構成為與卡合構件65或凸緣蓋構件72為不同個體。藉由這樣,可以增加彈推構件66的選擇的自由度,作為彈推構件66容易選擇到適切者。例如,容易選擇彈推卡合構件65所用的具有適當的彈推力(彈性力)的彈推構件66。
關於如以上所構成的耦合單元28,詳細說明卡合構件65的支撐構成。圖15係對耦合單元的軸方向垂直的剖面圖。
卡合構件65的第1被導引面65d以及第2被導引面65e分別抵接而導引於凸緣蓋構件72的第1導引面72d以及第2導引面72e。接著,如圖12所示,卡合 構件65的第3被導引面65f以及第4導引面65g分別抵接而導引於凸緣蓋構件72的第3導引面72f以及第4導引面72g。藉由這些導引面的抵接,卡合構件65對凸緣蓋構件72至少在半徑方向上可移動地被導引、支撐。總之,沿著卡合構件65移動的方向的向量,至少具有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的成分。在本實施例,卡合構件65可移動於幾乎平行於直徑方向。
卡合構件65藉由彈推構件66被朝向耦合單元28的半徑方向內側彈推。彈推構件66在被卡合構件65的抵接面65h,與凸緣構件71的內周面挾住的狀態下被壓縮,所以藉由彈推構件66伸展方向上的彈推力,彈推卡合構件65。
卡合構件65,對前述彈推力,前述卡合構件65的位置限制面65j與凸緣蓋構件72的限制面72j抵接而被限制位置。
卡合構件65,其卡合構件65的卡合部65a,在由凸緣蓋構件72的孔部72a露出的狀態被支撐於凸緣蓋構件72。此外,在卡合構件65被形成為圓弧狀的驅動軸抵接面65c也同樣,由凸緣蓋構件72的孔部72a露出。卡合構件65的卡合部65a,由凸緣蓋構件72的孔部72a的內周面更朝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
對卡合構件65的驅動軸抵接面65c之卡合部65a突出的突出量,是卡合部65a確實進入驅動軸的溝101a的大小。此外,此突出量,僅是具有被形成在卡合 部65a的驅動力承受面65b對應於被旋轉構件之感光體光鼓單元30的負荷力矩的強度之大小。總之,卡合部65a的驅動力承受面65b只要可以由本體驅動軸101安定地傳達驅動力即可。在本實施例的場合,沿著耦合單元的直徑方向測定由凸緣蓋構件72的內面到卡合部65a先端為止的距離的話,以使該距離成為1mm至3mm的方式規定卡合部65a的突出量。
此外,卡合構件65的驅動軸抵接面65c也同樣,由凸緣蓋構件72的孔部(中空部)72a的內周面更朝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驅動軸抵接面65c由孔部72a的內周面突出的突出量(露出量),於各部的尺寸參差不齊的場合,也以驅動軸抵接面65c確實由孔部72a的內周面突出者為佳。本實施例的場合,驅動軸抵接面65c由孔部72a的內周面突出的突出量,較佳為0.3mm至1mm。總之,沿著耦合單元的直徑方向測定由凸緣蓋構件72的內面到驅動軸抵接面65c為止的距離的話,其距離為0.3mm至1mm。
如此進行,卡合構件65的卡合部65a及驅動軸抵接面65c,由孔部72a露出,對本體驅動軸101可以卡合以及抵接。卡合構件65對本體驅動軸101卡合,被驅動傳達的構成將於稍後詳述。
〔卡匣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安裝〕
使用圖16、圖17、圖18、圖19,說明處理 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裝拆。
圖16係供說明顯示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之用的立體圖。
圖17、圖18、圖19係供說明顯示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動作之用的剖面圖。
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採用可在約略水平方向上安裝卡匣的構成。具體而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於其內部具備可安裝卡匣的空間。接著,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之前側(使用時為使用者站立的方向)具有使卡匣往前述空間插入之用的卡匣門104(前門)。
如圖16所示,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卡匣門104被設置為可開閉。打開卡匣門104時,導引卡匣7的卡匣下導軌105配置於空間的底面,卡匣上導軌106配置於上面。卡匣7藉由設於空間上下的上下之導軌(105、106)被導引往安裝位置。卡匣7約略沿著感光體光鼓單元30的軸線,往安裝位置插入。
以下,使用圖17、圖18、圖19,說明卡匣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裝拆動作。
如圖17所示,卡匣7,在開始插入時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以及感光體光鼓1不與中間轉印皮帶5接觸。換句話說,在卡匣7的插入方向深側的端部被卡匣下導軌105支撐的狀態下,成為感光體光鼓1與中間轉印皮帶5不接觸的尺寸關係。
其次,如圖18所示,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在卡匣下導軌105的插入方向深側具備比卡匣下導軌105更往重力方向上方突出的深側卡匣下導件107。此深側卡匣下導件107在卡匣7的插入方向前側具備傾斜面107a。伴隨著插入,卡匣7跨住傾斜面107a被導引往安裝位置。
又,深側卡匣下導件107的位置或形狀,只要設成在把卡匣往裝置本體100A插入時,卡匣的一部分不與中間轉印皮帶5的影像形成區域5A滑擦即可。此處,所謂影像形成區域5A是指中間轉印皮帶5之被擔持著往記錄材12轉印的碳粉像的區域。此外,於本實施例,維持安裝姿勢之卡匣之中,被設於卡匣7的插入方向深側的單元軸承構件39R往重力方向上方最為突出。因此,只要以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之最往插入方向深側的端部在插入時所描繪的軌跡(以下稱為插入軌跡)與影像形成區域5A不干涉的方式,適當選擇個要素的配置與形狀即可。
接著,卡匣7由跨住深側卡匣下導件107的狀態進而被插入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深側。如此一來,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抵觸於設在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深側卡匣定位部108。此時,卡匣7(感光體光鼓單元30)成為比結束安裝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狀態(圖17(d))更傾斜0.5至2°程度的狀態。總之,於卡匣7的插入方向,成為卡匣7(感光體光鼓單元30) 的下游側比上游側更為抬起的狀態。
圖19係顯示卡匣門104關閉的狀態之裝置本體與卡匣的狀態之圖。影像形成裝置100A於卡匣下導軌105的插入方向前側具有前側卡匣下導件109。此前側卡匣下導件109以連動於卡匣門(前門)104的開閉而上下的方式構成。
藉由使用者關閉卡匣門104時,前側卡匣下導件109上升。接著,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前側卡匣定位部110抵接,卡匣7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定位。
藉由以上的動作,結束卡匣7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安裝。
此外,從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拔去卡匣7,是與前述插入動作相反的順序。
如前所述因為採用斜向安裝構成,所以把卡匣7安裝於裝置本體100A時,可以抑制感光體光鼓1與中間轉印皮帶5之滑擦。因此,可以抑制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或中間轉印皮帶5的表面產生微小傷痕(擦傷)。
此外,在本實施例揭示的構成,與在裝置本體100A使卡匣7移動於水平方向而安裝之後抬起卡匣全體的構成相比,可以使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構成更為簡易化。
〔耦合單元之往本體驅動軸的卡合過程〕
接著,使用圖20、圖21、圖22、圖23、圖24、圖25、圖26詳細說明耦合單元28與本體驅動軸101之卡合過程。
圖20、圖21、圖22係供說明耦合單元28之往本體驅動軸101的安裝動作之用的剖面圖。
圖23、圖24係供說明由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與卡合部65(驅動力承受面65b)之相位不合的狀態開始旋轉本體驅動軸101,在相位配合時之往本體驅動軸101的耦合單元28的安裝動作之用的剖面圖。
圖25係顯示作用於卡合構件之力的關係之剖面圖。
圖26係顯示卡合構件與本體驅動軸的驅動傳達的卡合面之軸方向剖面圖。
此外,圖21、圖23係供說明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與卡合部65(驅動力承受面65b)之相位不合的狀態之用的圖。
將卡匣7如前所述往裝置本體100A內安裝。如此一來,伴隨著該卡匣的安裝動作,被形成於本體驅動軸101的先端的半球形狀101c以及被形成於本體驅動軸的粗導引部101g的端面的傾斜面上,有耦合單元抵接。藉此,本體驅動軸101被導引至耦合單元的凸緣構件71的內面71b。
圖20,顯示如此進行被導引的本體驅動軸101抵接於耦合單元的卡合構件65的狀態。本體驅動軸的半球形 狀101c,抵接於被形成於卡合構件65的插入傾斜面65k。
由此狀態進而在把卡匣7往深處安裝的方向施加力。如此一來,卡匣安裝方向之力藉由插入傾斜面65k,使力量及於使卡合構件65往半徑方向外側退避的方向。因此,在把本體驅動軸101的先端抵接於插入傾斜面65k的狀態,可以進而使卡匣7移動至裝置本體的深處。
圖21、圖23顯示如此進行使卡匣7往深處移動,結束卡匣7之往裝置本體100A安裝的狀態。此狀態,係本體驅動軸的半球形狀101c,與耦合單元的圓錐面72m抵接,本體驅動軸101對耦合單元28被定位於軸方向及半徑方向的狀態。
卡合構件65,如前所述,藉由凸緣蓋構件72的第1、2、3、4導引面,使卡合構件65的第1、2、3、4被導引面被導引,藉此使卡合部先端,在半徑方向上退避直到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軸部101f外周面為止。此時,如圖23所示,相對於卡合構件65的彈推力之限制面65j,對凸緣蓋構件的限制面72j離開。此外,彈推構件66,是比起本體驅動軸101不被插入耦合單元28的圖15的狀態,進而更被壓縮的縮短狀態。
其後,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之啟動時,或者影像形成動作開始時,本體驅動軸101進行旋轉。如此一來,如圖22、圖24所示,卡合構件的卡合部65a進入本體驅動軸的溝101a。藉此,卡合構件的驅動軸抵接面65c 直到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軸部101f外周面為止,卡合構件65移動至半徑方向內側。又,在圖24,顯示卡合構件的位置限制面65j也與凸緣蓋構件的限制面72j抵接的狀態。
然而,為了更確實地使卡合構件的驅動軸抵接面65c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軸部101f外周面,在位置限制面65j與限制面72j之間,總是以設定為使特定間隙成為打開的狀態的尺寸關係為較佳。總之,即使尺寸產生離散的場合,在卡合構件的驅動軸抵接面65c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軸部101f外周面的狀態下,確實地在位置限制面65j與限制面72j之間產生間隙。
接著,進而由圖24的狀態使本體驅動軸101旋轉的話,如圖25所示,本體驅動軸的驅動傳達面101b,與卡合部的驅動力承受面65b抵接,成為可驅動傳達至感光體光鼓1的狀態。如以上所述進行,卡合構件的卡合部65a,卡合於本體驅動軸101。
於圖22,於Z方向,對從圓筒部71的前側端面起至卡合部65a的前側端面為止的距離L1,以使驅動力承受面65b的長度L2成為L1>L2的關係的方式進行配置卡合部65a。
如圖22所示,半球形狀101c的中心101h,於Z方向,以進入卡合構件65的驅動力承受面65b的範圍內L2的方式,配置圓錐形狀72m。把卡合部65a及中心101h,投影至光鼓單元30的軸線時,於卡合部65a的驅動力承 受面65b的投影區域L2的內部,配置中心101h的中心。藉由使成立這樣的配置關係,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如圖4、圖5、圖19所示,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與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L,分別抵觸於深側卡匣定位部108與前側卡匣定位部110。藉此,決定卡匣7對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位置。此處,本體驅動軸101與耦合單元28的相對位置受到零件公差的影響。具體而言,受到由光鼓單元軸承構件39R起到耦合單元28為止的零件公差,以及深側卡匣定位部108起到本體驅動軸101為止的零件公差的影響而使位置偏移。
如圖6、圖22所示,本體驅動軸101,其半球形狀101c抵觸於逆圓錐形狀533a,以軸承部101d與半球形狀101c雙點支撐的構成。亦即,本體驅動軸101,由耦合單元28來看,本體驅動軸101使半球形狀的101c的中心101h網中心傾斜。於Z軸方向與中心101h相同的位置,是最不受到此傾斜的影響的位置。驅動力承受面65b,於Z軸方向被配置於與中心101h相同的位置,但也是可使位置偏移的影響最小的位置。亦即,成為可以安定驅動感光體光鼓1的位置。
又,在本實施例,於卡合構件65側設置供承受驅動力之用的突起,但也可以在卡合構件設供承受驅動之用的溝,於本體驅動軸101側設置藉著移動於直徑方向而可與溝卡合的可動突起部。但是,與卡匣7相比,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要求更高耐久性。如本實施例這樣把可移動 於直徑方向的可動部(卡合部65)設於卡匣7的耦合單元28側的做法,提高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的耐久性所以較佳。
〔根據本體驅動軸之耦合單元的驅動〕
使用圖25、圖26說明關於往耦合單元28的旋轉驅動力的傳達構成。
首先,詳細說明耦合驅動時之卡合構件65的支撐構成。如圖25所示,本體驅動軸101在箭頭R方向被旋轉驅動時,被形成於本體驅動軸的溝101a的驅動傳達面101b抵接於被形成在卡合構件的卡合部65a的驅動力承受面65b,力F作用於驅動力承受面65b的法線方向。驅動力F作用於驅動力承受面時,藉由此力,使卡合構件的第1被導引面65d與凸緣蓋之第1導引面72d抵接。此外,更佳者為卡合構件的驅動軸抵接面65c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軸部101f外周面。藉此,卡合構件65堅固地被支撐於凸緣蓋構件72與本體驅動軸101之間。
其次,說明在卡合構件65產生力時,利用此力之卡合構件65的支撐構成。
驅動力承受面65b藉著對卡合構件65的移動方向S傾斜,至少面對直徑方向的外側。總之驅動力承受面65b的法線向量(朝向驅動力承受面65b面對之側而對驅動力承受面65b垂直延伸的向量),於耦合單元直徑方向具有朝外的成分。
換個講法,驅動力承受面65b的直徑方向內側(卡合部65a的先端側),比起驅動力承受面65b的直徑方向外側(卡合部65a的後端側)更靠光鼓單元旋轉方向的上游側。
驅動力F對卡合部的驅動力承受面65b垂直施加的話,驅動力F產生的方向,係對耦合單元的圓周方向(圓周方向)朝向直徑方向的內側的方式傾斜。總之,與耦合單元同心狀地描繪通過驅動力承受面65b的假想圓的話,驅動力F對於此假想圓的接線以朝向半徑方向內側的方式傾斜。
因此,驅動力F,可分解為沿著前述假想圓的接線之接線方向成分(圓周方向成分、旋轉方向成分)之力F1,與作為朝向半徑方向的內側之徑向成分的力F2。
藉由此作用於驅動力承受面65b的力F2,卡合構件的驅動力承受面65b朝向徑向內側被彈推。因為可以抑制驅動力承受面65b往半徑方向外側移動,所以也可以抑制驅動力承受面65b與本體驅動軸的驅動傳達面101b之接觸狀態解消掉。
此外,對於作用於驅動力承受面的法線方向的力F的方向,卡合構件可移動地於凸緣蓋構件被導引於半徑方向內側的移動方向S,是僅傾斜角度θ的方向。藉此,作用於驅動力承受面的力F,如圖25(b)所示,產生往卡合構件的移動方向S作用的成分FS。藉由此力FS,防止卡合構件65之往移動方向S的相反側的移動, 可以防止卡合構件之驅動力承受面65b由本體驅動軸的驅動傳達面101b脫離、脫落至外側。將此簡單地說明,可以說是驅動力承受面65b的方向,對卡合構件65的移動方向,傾斜往驅動力承受面65b咬入本體驅動軸的驅動傳達面101b的方向。
此外,更佳者為使卡合構件的驅動軸抵接面65c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軸部101f外周面。
如圖25那樣,驅動軸抵接面65c,對驅動力承受面65b,被設於與驅動力F的方向為相反之側。藉此,使藉由對驅動力承受面作用的力F而產生於卡合構件65的旋轉力矩M,以驅動軸抵接面65c支撐,而可以更為堅固地支撐卡合構件65。卡合構件的驅動軸抵接面65c,比凸緣蓋構件的孔部內周面72a更朝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藉此,各部的尺寸,以及組裝精度產生離散的場合,也可以確實地使驅動軸抵接面65c抵接於驅動軸101f外周面。總之,驅動軸抵接面65c之至少一部分於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被配置於比驅動力承受面65b更上游側為較佳。
如以上所述進行,卡合構件65堅固地被支撐於凸緣蓋構件72與本體驅動軸101之間。藉此,防止卡合構件65由本體驅動軸101脫離、脫落,同時可以把來自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力安定地傳達至卡合構件65。接著,可以提高感光體光鼓1的驅動安定性,提高影像品質。
其次,說明卡合部之驅動力承受面65b之往軸方向的 傾斜。圖26是將卡合構件的卡合部65a,以沿著驅動力承受面65b的法線方向延伸之面切取之剖面圖。總之,是在圖25切斷於力F的箭頭方向的剖面圖。此處,被形成於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傳達溝101a的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與被形成於卡合構件的卡合部65a的驅動力承受面65b抵接,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力被傳達至卡合構件65。
如前所述,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是把耦合單元28的軸線扭轉於中心的形狀,在圖26的剖面圖,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對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傾斜。卡合部的驅動力承受面65b,與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抵接所以同樣具有扭轉形狀,對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軸而言驅動力承受面65b為傾斜。更詳細地說,驅動力承受面65b,其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之外側一方,比起內側,被配置在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之上游側。
因此,由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往驅動力承受面65b作用的法線方向的力F,作為旋轉軸方向的成分,具有力F3。亦即,產生使卡合構件65及耦合單元28往感光體光鼓的長邊方向外側彈推的力F3。藉此,可以防止對於本體驅動軸101,在耦合單元28脫離軸方向的方向上被施加力。接著,如圖21所示,產生使被形成於本體驅動軸的先端的半球形狀101c往被形成於凸緣蓋構件的圓錐形狀72m抵觸的方向彈推之力。藉此,成為本體驅動軸的半球形狀101c往凸緣蓋構件的圓錐形狀72m確實抵觸, 對於耦合單元28,可以使本體驅動軸101更正確地定位。
驅動力承受面65b承受的驅動力,由卡合構件65傳達至凸緣蓋構件72。亦即驅動力由卡合構件65的第1被導引面65d傳遞至凸緣蓋構件72的第1導引面72d。第1導引面72d,是被傳達驅動力的被傳達部,凸緣蓋構件72是被傳達構件。此外,第1導引面72d,也是在對卡合構件65施加驅動力時,抑制卡合部65a移動至光鼓單元旋轉方向的下游側之支援(backup)部。此外,第1被導引面65d,是供對凸緣蓋構件72傳達驅動力之用的傳達部。
此外,第1導引面72d,對驅動力承受面65b傾斜。因此,對驅動力承受面65d垂直地施加的驅動力F,具有沿第1導引面72d朝向徑向內側的成分。
藉由此驅動力F的成分,卡合部65a沿著地1導引面72d朝向耦合單元28的徑向內側導引。總之,第1導引面72d,面對在被傳達驅動力F時以使卡合部65a或驅動力承受面65b朝向徑向內側(亦即驅動傳達溝101a的深側)彈推的方向。
於圖25,延伸第1導引面72d的接線與驅動力承受面65d的接線時,這2條接線以比起第1導引面72d或驅動力承受面65d更往徑向外側處相交的方式構成。
此外,於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R,第1導引面72d,其徑向內側比其徑向外側配置在更為下游側(參照圖 25)。
由卡合構件65往凸緣蓋構件72傳遞的驅動力,中介著凸緣構件71傳達至感光體光鼓1。結果,感光體光鼓1與耦合單元28一起旋轉。
亦即,如圖14所示,凸緣蓋構件72,具有與設於凸緣構件71的凸部卡合之用的位置限制溝72l(卡合部、凹部)。此外,也具有與凸緣構件71的內周嵌合的嵌合面72k。中介著這些嵌合面72k或位置限制溝72l對凸緣構件71傳達驅動力。凸緣構件71,被安裝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周,所以最終是由凸緣構件71對感光體光鼓1傳達驅動力。
又,於凸緣構件71設有凸部,於凸緣蓋構件72設有與此卡合之用的凹部(位置限制溝72l),但並不以這樣的構成為限。例如,於凸緣構件71設凹部,於凸緣蓋構件72設置與此卡合的凸部,由凸緣蓋構件72往凸緣構件71傳達驅動力亦可。
又,如前所述,藉著使驅動力承受面65b為扭轉面,而使對驅動力承受面65b施加驅動力F時光鼓單元30被彈推往軸線方向的外側。亦即,對驅動力承受面65b由本體驅動軸101施加驅動力時,光鼓單元30與本體驅動軸101以相互拉近的方式構成。又,驅動力承受面65b,只要是具有與扭轉的面同等的機能的構成即可,不一定要是扭轉的形狀。驅動力承受面65b,只要是對前述的驅動力F,往產生彈推力Fc2的方向傾斜的面即可,面形狀例如 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此外,如圖10、圖12所示,於凸緣構件71,對於卡合構件65由彈推構件66受到的徑向內側的彈推力,設有承受其反力之徑向外側的力之彈推構件的抵接面(彈推構件抵接部)71f。抵接面71f是由彈推構件按壓/彈推的按壓力承受部(彈推力承受部)。此外,是供支撐彈推構件之用的彈推構件支撐部。
如圖12所示,凸緣構件71的抵接面71f,於感光體光鼓1的長邊方向,被配置於抵接面71f之至少一部分與感光體光鼓1的一部分在長邊方向上重疊的位置。總之,把抵接面71f與感光體光鼓1垂直投影於感光體光鼓的軸線時,相互之投影區域的至少一部分是重疊的。進而,換句話說,抵接面71f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特別是在本實施例,把抵接面71f的全體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這應該是根據以下的理由所致。
凸緣構件71的抵接面71f,由半徑方向的空間上的考量,被配置於凸緣構件的薄壁部。藉由把產生於抵接面71f的來自彈推構件66的往徑向外側的彈推力,以比凸緣構件更高強度的一般為鋁合金所構成的感光體光鼓1來承受,可以抑制凸緣構件71之抵接面71f周邊的變形。藉由抑制此凸緣構件71的變形,抑制供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體光鼓1之用的被形成於凸緣構件71的被軸承部71c為止造成變形,可以精度佳地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體 光鼓1。
為了把抵接面71f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所以把彈推構件6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
更嚴密地說,把與抵接面71f抵接的彈推構件66的抵接部(彈推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特別是在本實施例,彈推構件66的全體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
此外,卡合構件65,或卡合部65a、驅動力承受面65b之至少一部分也被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總之,特別是在本實施例,卡合構件65的全體被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
藉著把可移動的卡合構件65或可彈性變形的彈推構件66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可讓使用者的手不容易接觸到這些。對於保護卡合構件65或彈推構件66也是適切的。
此外,藉著把卡合構件65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感光體光鼓的內部也具有以下的效果。
亦即,卡合構件65配置在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的話,卡匣7被安裝於裝置本體時,被形成驅動傳達溝101a的軸部101f,也進入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參照圖8、圖9)。接著,驅動傳達軸101在被軸承部101d與軸部101f這2處被支撐,所以被軸承部101d與軸部101f的距離越遠,抑制對光鼓單元之驅動傳達軸101的傾斜是 適當的。使軸部101f進入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的話可以使裝置本體保持小型,同時容易確保被軸承部101d與軸部101f的距離。
〔耦合單元之從本體驅動軸拔去〕
使用圖10、圖20、圖21、圖22說明耦合單元28之由本體驅動軸101拔去的動作。
如圖10所示,在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驅動停止的時間點,驅動力承受面65b與本體驅動傳達面101b為抵接的狀態。在此狀態,卡合部65a進入本體驅動傳達溝101a。
開始把卡匣7從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拔除時,如圖22所示,卡合部65a的拔除傾斜面65l,與本體側拔去梯度101i抵觸。拔去傾斜面65l,因為抵觸於本體側拔去梯度101i,彈推構件66開始縮短,使卡合構件65沿著本體側拔去梯度101i移動往徑向外側。
進而,耦合單元28,由本體驅動軸101拔去時,成為與圖21同樣的狀態,彈推構件66縮短,使卡合部65a移動至本體驅動軸101的軸部101f的外徑。藉著卡合部65a移動至軸部101f的外徑,可以使耦合單元28由本體驅動軸101拔去。
進而,耦合單元28,由本體驅動軸101拔去時,如圖20、圖15所示,卡合構件65的位置,回到卡合構件的限制部65j與凸緣蓋構件的限制部72j抵接之位 置被限制於彈推方向的狀態。
藉由以上的動作,可以使耦合單元28由本體驅動軸101拔去。
又,如前所述,驅動力承受面65b為以凸緣構件71的旋轉軸為中心成為扭轉的形狀。其扭轉方向,係對於驅動力承受面65b的感光體光鼓單元30的外側(Z1方向側)對內側(Z2方向側),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
在此狀態想由本體驅動軸101拔去耦合單元28的話,在妨礙此拔去動作的方向配置驅動力承受面65b。總之如圖26所示,驅動力承受面65b的外側(Z1方向側)對內側(Z2方向側),被配置於旋轉方向上游側,因此以拔去動作把耦合單元28由本體驅動軸101拔去的話,拔去負荷對插入負荷變大。
對此,停止本體驅動軸101的旋轉驅動,直到開始把卡匣7由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拔去為止之期間,使本體驅動軸101進行逆向旋轉的構成亦可。藉此,解除驅動力承受面65b抵接於驅動傳達面101b的狀態之後,把卡匣7由影像形成裝置本體100A拔去,所以可以減低拔去負荷。
作為逆向旋轉的方法,亦可連動於卡匣門104的開動作,以連桿機構等使本體驅動軸101逆向旋轉亦可,使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源之馬達進行逆向旋轉的構成亦可。
於以上說明的實施例,匯集敘述相關於本發明的作用 及效果。
在本實施例,因為在耦合單元28內設可移動於半徑方向的卡合構件65,所以不必使用使本體驅動軸101往軸線方向退避的機構,可以進行良好的卡匣7的裝拆,以及根據耦合單元28之驅動傳達。
被形成於卡合構件65的卡合部65a,由耦合單元28的孔部72a朝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藉此,於可從裝置本體100A裝拆地構成的卡匣7,可以達成卡合部65a的保護。
此外,被形成於卡合部的驅動力承受面65b朝向半徑方向內側延伸。因此,卡合部進入本體驅動軸的溝部101a之後,驅動力承受面65b與被形成於溝部101a的驅動傳達面101b抵接而可以進行良好的驅動傳達。
此外,耦合單元28之驅動時,驅動力承受面65b在法線方向承受的驅動力F的方向,對於以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為中心的假想圓的接線方向,使朝向感光體光鼓1的半徑方向內側傾斜。進而,使驅動力F的方向,對卡合構件65可移動地被導引的方向傾斜,使其構成的角度為銳角。藉此,防止於卡合構件65往半徑方向外側施加力,防止驅動力承受面65b由驅動傳達面101b脫離、脫落,同時可以把來自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力安定地傳達至卡合構件65。接著,可以提高感光體光鼓1的驅動安定性,提高影像品質。
此外,於卡合構件65,設置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軸 部101f外周面的驅動軸抵接面65c。藉此,使產生於卡合構件65的旋轉力矩M,以驅動軸抵接面65c支撐,而可以更為堅固地支撐卡合構件65,提高驅動安定性。
此外,驅動力承受面65b在法線方向承受的驅動力F的方向,對於以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的方向,使朝向感光體光鼓1的長邊方向外側傾斜。藉此,可以防止對於本體驅動軸101,在耦合單元28脫離軸方向的方向上被施加力。
此外,於卡合部65a,於感光體光鼓1的長邊方向外側之一端部形成插入傾斜面65k,在與具有插入傾斜面65k的一端部相反側的另一端部形成拔去傾斜面65l。藉此,在卡匣裝拆時,藉由把插入傾斜面65k或者拔去傾斜面65l抵接於本體驅動軸的溝部101a,可以不會卡住而圓滑地進行卡匣7的裝拆。
此外,與設於凸緣構件71之彈推構件之抵接面71f,至少其一部分,係以被配置於與感光體光鼓1的長邊方向重疊的位置的方式構成。卡合構件65由彈推構件66受到的徑向內側的彈推力,另一方面,抵接部71f承受該彈推力的反力之徑向外側的力。如此把抵接面71f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的話,可以抑制被形成於凸緣構件71的被軸承部71c的變形,可以精度佳地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體光鼓1。
<實施例2>
使用圖27至圖47說明第2實施例。針對與前述實施例對應的要素藉著賦予相同名稱,對於與前述之要素相同的要點亦有省略其說明的場合。關於這些以與前述之要素不同之處為中心進行說明。
前述的實施例所揭示的耦合單元,是傳達供使感光體光鼓1旋轉之用的驅動力之構件。然而為了使感光體光鼓1以外的構件旋轉,亦可援用前述之耦合單元。
作為那種構成之一例,在本實施例揭示傳達使顯影輥以及碳粉供給輥旋轉之用的驅動力之耦合單元4028。
又,感光體光鼓1、顯影輥4017、碳粉供給輥4020,全部都是在其表面擔持顯影劑(碳粉)的狀態下進行旋轉的方式構成的旋轉體。
[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的概要]
首先,用圖27說明相關於本實施例的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影像形成裝置)之一實施例之全體構成。
圖27係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4100A的概略剖面圖。
如圖27所示,影像形成裝置4100A作為複數影像形成部分別具有供形成黃(Y)、洋紅(M)、青(C)、黑(K)之各色影像之用的第1、第2、第3、第4影像形成部SY、SM、SC、SK。在本實施例,第1至第 4影像形成部SY、SM、SC、SK,被配置為在約略水平方向上排成一列。
又,在本實施例,各光鼓卡匣4013(4013Y,4013M,4013C,4013K)之構成以及動作,除了形成的影像的顏色是不同的以外,實質上相同。同樣地,各顯影卡匣4004(4004Y,4004M,4004C,4004K)之構成以及動作,除了形成的影像的顏色是不同的以外,實質上相同。亦即,以下,在沒有必要特地區別的場合,省略Y、M、C、K而總括地說明光鼓卡匣4013與顯影卡匣4004。
在本實施例,影像形成裝置4100A,作為複數影像擔持體,具有對鉛直方向稍微傾斜的方向上並列設置的4個具有感光層的圓筒(cylinder)(以下,稱為感光體光鼓)1。在光鼓卡匣4013及顯影卡匣4004的重力方向下方被配置掃描機單元(曝光裝置)3。此外,於感光體光鼓1的周圍被配置著作為往其感光層上作用的處理手段(處理裝置、處理構件)之帶電輥2等。
帶電輥2是使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均勻帶電的帶電手段(帶電裝置、帶電構件)。接著,掃描機單元(曝光裝置)3,是根據影像資訊照射雷射在感光體光鼓1上形成靜電影像(靜電潛像)的曝光手段(曝光裝置、曝光構件)。在感光體光鼓1的周圍,被配置作為清潔手段(清潔裝置、清潔構件)之清潔刮板6以及顯影卡匣4004。
進而,對向於4個感光體光鼓1,被配置著作 為使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影像轉印至記錄材(薄板、記錄媒體)12之用的中間轉印體之中間轉印皮帶5。
本實施例之顯影卡匣4004,作為顯影劑使用非磁性單一成分顯影劑(以下,稱之為碳粉),採用使作為顯影劑擔持體之顯影輥4017對感光體光鼓1接觸之接觸顯影方式。
於前述之構成,把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影像往薄板(紙)12上轉印,使被轉印至薄板上的碳粉影像定著。此外,作為作用於感光體光鼓1的處理手段,光鼓卡匣4013具備使感光體光鼓1帶電之帶電輥2、與清掃沒有被轉印至感光體光鼓1上而殘留的碳粉之清潔刮板6。未被轉印至薄板12上而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轉印殘留碳粉,藉由清潔刮板6回收。此外,藉由清潔刮板6回收的轉印殘留碳粉,由開口4014b收容於除去顯影劑收容部(以下稱為廢碳粉收容部)4014a。廢碳粉收容部4014a與清潔刮板6,構成被一體化的光鼓卡匣(感光體單元、光鼓單元、影像擔持體單元)4013。
此外,影像形成裝置4100A於本體框體具備安裝導件、定位構件(未圖示)等導件(定位手段)。顯影卡匣4004與光鼓卡匣4013藉由前述導件導引,以可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裝拆的方式構成。
各色用的顯影卡匣4004內,分別被收容黃(Y)、洋紅(M)、青(C)、黑(K)之各色碳粉。
中間轉印皮帶5,抵接於各光鼓卡匣4013具 備的感光體光鼓1,朝向圖1中的箭頭B方向旋轉(移動)。中間轉印皮帶5,張掛於複數支撐構件(驅動輥51、二次轉印對向輥52、從動輥53)上。於中間轉印皮帶5的內周面側,以對向於各感光體光鼓1的方式,並排設置作為一次轉印手段之4個一次轉印輥8。此外,於中間轉印皮帶5的外周面側在對向於二次轉印對向輥52的位置,被配置作為二次轉印手段之二次轉印輥9。
形成影像時,首先是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藉由帶電輥2均勻地帶電。接著,藉由掃描機單元3所發出的因應於影像資訊的雷射光,使帶電的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被掃描曝光。藉此,於感光體光鼓1上形成對應於影像資訊的靜電潛像。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靜電潛像,藉由顯影卡匣4004以碳粉像的方式被顯影。被形成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粉像,藉由一次轉印輥8的作用被轉印(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皮帶5上。
例如,在形成全彩影像時,前述之處理,於4個光鼓卡匣4013(4013Y,4013M,4013C,4013K)與顯影卡匣4004(4004Y,4004M,4004C,4004K)依序進行。接著,被形成於各光鼓卡匣4013的感光體光鼓1上的各色之碳粉像以在中間轉印皮帶5上重合的方式依序被一次轉印。其後,與中間轉印皮帶5的移動同步,記錄材12往二次轉印部搬送。接著,中間轉印皮帶5上的4色碳粉像統括被轉印至被搬送往中間轉印皮帶5與二次轉印輥9所形成的二次轉印部之記錄材12上。
被轉印碳粉像的記錄材12,被搬送至作為定著手段之定著裝置10。於定著裝置10藉著對記錄材12施加熱及壓力,在記錄材12上使碳粉像定著。此外,於一次轉印步驟後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上的一次轉印殘留碳粉,藉由清潔刮板6除去,作為廢碳粉回收。此外,於二次轉印步驟後殘留於中間轉印皮帶5上的二次轉印殘留碳粉,藉由中間轉印皮帶清潔裝置11除去。
又,影像形成裝置4100A,也可以使用所要的單獨或者幾個(非全部)影像形成部,形成單色或者多色的影像。
〔處理卡匣的概要〕
其次,使用圖28、圖29、圖30、圖31說明被安裝於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光鼓卡匣4013(4013Y,4013M,4013C,4013K)與顯影卡匣4004(4004Y,4004M,4004C,4004K)的概要。
又,光鼓卡匣4013Y、光鼓卡匣4013M、光鼓卡匣4013C及光鼓卡匣4013K為同一構成。此外,收納黃色碳粉的顯影卡匣4004Y、收納洋紅色碳粉的顯影卡匣4004M、收納青色碳粉的顯影卡匣4004C、收納黑色碳粉的顯影卡匣4004K為同一構成。亦即,在以下的說明,總稱各光鼓卡匣4013Y、4013M、4013C、4013K為光鼓卡匣4013,總稱各顯影卡匣4004Y、4004M、4004C、4004K為顯影卡匣4004。針對各卡匣構成構件也同樣以總 稱來進行說明。
圖28係光鼓卡匣4013的外觀立體圖。此處,如圖28所示,把感光體光鼓1的旋轉軸方向作為Z方向(箭頭Z1、箭頭Z2),把圖27之水平方向作為X方向(箭頭X1、箭頭X2),把圖27之鉛直方向作為Y方向(箭頭Y1、箭頭Y2)。
光鼓單元軸承構件4039R、4039L,分別被安裝於清潔框體4014的兩側,分別支撐感光體光鼓單元4030。藉此,感光體光鼓單元4030可旋轉地支撐於清潔框體4014。
此外,於清潔框體4014被安裝著帶電輥2及清潔刮板6,這些是以與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接觸的方式配置。此外,於清潔框體4014,被安裝著帶電輥軸承15。帶電輥軸承15,是供支撐帶電輥2的軸之用的軸承。
在此,帶電輥軸承15(15R,15L),以可移動於圖29所示的箭頭C方向的方式安裝著。帶電輥2的旋轉軸2a,可旋轉地安裝於帶電輥軸承15(15R,15L)。接著,帶電輥軸承15,藉由作為彈推手段之加壓彈簧16朝向感光體光鼓1彈推。藉此,帶電輥2對感光體光鼓1抵接,隨著感光體光鼓1旋轉。
於清潔框體4014,設有除去殘留於感光體光鼓1的表面的碳粉之作為清潔手段的清潔刮板6。清潔刮板6,係與感光體光鼓1抵接以除去感光體光鼓1上的碳 粉之刮板狀橡膠(彈性構件)6a,與支撐彼之支撐板金6b被一體化者。於本實施例,支撐板金6b以螺釘固定安裝於清潔框體4014。
如前所述,清潔框體4014,具有供回收藉由清潔刮板6回收的轉印殘留碳粉之用的開口4014b。於開口4014b,設有與感光體光鼓1抵接,密封在感光體光鼓1與開口4014b之間的防止吹出板26,防止開口4014b的上部方向之碳粉洩漏。
圖30係顯影卡匣4004的外觀立體圖。
顯影卡匣4004具有支撐各種要素的顯影框體4018。於顯影卡匣4004,設有與感光體光鼓1接觸而作為旋轉於圖31所示的箭頭D方向(反時針方向)的顯影劑擔持體之顯影輥4017。顯影輥4017,於其長邊方向(旋轉軸線方向)的兩端部,中介著顯影軸承4019(4019R、4019L),可旋轉地支撐於顯影框體4018。此處,顯影軸承4019(4019R、4019L),分別被安裝於顯影框體4018的兩側部。
此外,顯影卡匣4004,如圖31所示具有顯影劑收容室(以下,稱為碳粉收容室)4018a,與被配設顯影輥4017的顯影室4018b。
於顯影室4018b,被配置著作為接觸於顯影輥4017而旋轉於箭頭E方向的顯影劑供給構件之碳粉供給輥4020與顯影輥4017的限制碳粉層之用的顯影劑限制構件的顯影刮板21。顯影刮板21,藉由對固定構件22進行 熔接等而固定、一體化。
此外,於顯影框體4018的碳粉收容室4018a,設有攪拌被收容的碳粉同時往碳粉供給輥4020搬送碳粉之用的攪拌構件23。
〔本體驅動軸的構成〕
使用圖32、圖33說明本體驅動軸4101的構成。
圖32係本體驅動軸4101的外形圖。
圖33係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安裝的狀態之沿著本體驅動軸4101的旋轉軸(旋轉軸線)切斷的剖面圖。
如圖32所示,本體驅動軸4101,係由齒輪構件4101e、中間體4101p、輸出構件4101q、驅動傳達構件4101r所構成。
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設有作為驅動源之馬達(未圖示)。齒輪構件4101e由此馬達獲得旋轉驅動,以中間體4101p,輸出構件4101q,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順序傳達驅動而本體驅動軸4101進行旋轉。此外,齒輪構件4101e,中間體4101p,輸出構件4101q具有O1dham聯軸器之機構,於X方向、Y方向可移動一定之距離。因此,於本體驅動軸4101的卡匣側中介著O1dham聯軸器設置的驅動傳達構件4101r也在X方向、Y方向可移動一定的距離。接著,驅動傳達構件4101r具備 可旋轉地軸部4101f,由馬達承受的旋轉驅動力透過設於軸部4101f的溝形狀的驅動傳達溝4101a(凹部、驅動傳遞部)往顯影卡匣4004側傳達。此外,軸部4101f,於其先端具有圓錐形狀4101c。
此本體驅動傳達溝4101a,為後述之卡合部4065a可進入的形狀。具體而言,具備與耦合單元4028的驅動力承受面(驅動力承受部)4065b接觸而作為傳達驅動力之面的本體驅動傳達面4101b。
此外,如圖32所示,本體驅動傳達面4101b不是平面,是以本體驅動軸4101的旋轉軸的中心成為扭轉的形狀。其扭轉方向,係本體驅動軸4101的Z1方向側對Z2方向側,被配置於本體驅動軸4101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方向。本實施例之沿著卡合部4065a的圓筒(cylinder)的旋轉軸線方向扭轉量為1°每1mm的程度。採取扭轉本體驅動傳達面4101b的形狀的理由將於稍後詳述。
此外,於本體驅動傳達溝4101a的Z2方向側的面,設有本體側拔去梯度4101i。本體側拔去梯度4101i,是在把顯影卡匣4004從裝置本體4100A拆下時,供協助卡合部4065b由驅動傳達溝4101a拔出之用的梯度(傾斜面、傾斜部)。
如圖33所示,設於齒輪構件4101e的被軸承部4101d,藉由設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軸承構件4102可旋轉地被支撐(軸撐)。其次,輸出構件4101q, 藉由耦合器夾持架4101s可旋轉地被支撐著。此外,驅動傳達構件4101r可移動於Z方向地被支撐於輸出構件4101q,藉由彈簧構件4103彈推於顯影卡匣4004側(Z2方向)。但是,驅動傳達構件4101q的Z方向的可移動量(游隙),為1mm程度比後述的驅動力承受面4065a的Z方向之寬幅還要充分地小。
進而,耦合器夾持架4101s藉由彈推彈簧4101t,被彈推於約略Y2方向。因此如稍後所述,在顯影卡匣4004之安裝時,驅動傳達構件4101r對齒輪構件4101e的軸線,位於在約略Y2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如以上所述,在驅動傳達構件4101r設本體驅動傳達溝4101a,於耦合單元4028設卡合部(突起部,突出部)4065a,成為由裝置本體4100A往顯影卡匣4004傳達驅動的構成。驅動力被傳達至耦合單元4028時,顯影輥或供給輥進行旋轉。
又,詳細內容稍後敘述,但卡合部4065a,被形成於在藉由彈推構件彈推的狀態下可移動的卡合構件(滑動構件、移動構件、驅動力承受構件)4065。因此,卡合部4065a,是在把顯影卡匣4004安裝於裝置本體4100A時,至少可移動往直徑方向外側的構成。藉此,伴隨著把顯影卡匣4004插入裝置本體4100A,卡合部4065a進入驅動傳達溝4101a,卡合部4065a與本體驅動傳達溝4101a可以卡合。
〔耦合單元的構成〕
接著,使用圖34、圖35、圖36、圖37、圖38、圖39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之耦合單元4028。
圖34係把耦合單元4028安裝於碳粉供給輥4020的立體圖。
圖35係卡合構件4065的立體圖,圖35(a)是由左上所見之立體圖,圖35(b)是由右上所見之立體圖。
圖36係構成耦合單元4028的構件的立體圖。
圖37係耦合單元4028與碳粉供給輥4020的立體圖。
圖38係將耦合單元4028卡合於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狀態之剖面圖。
圖39係顯影卡匣4004的剖面圖。
本實施例之耦合單元4028,對實施例1之耦合單元28,在驅動的構件為碳粉供給輥4020這一點不同,其他具有類似的構成。
於耦合單元4028,如圖34所示,與驅動傳達構件4101r卡合的卡合部4065a被設了3處。此卡合部4065a如圖38那樣嵌入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溝部4101a,進行驅動傳達。
以下,具體說明耦合單元(耦合構件)4028之構成。耦合單元4028,如圖36之立體圖,或圖38之剖面 圖所示,由耦合覆蓋構件4071、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卡合構件4065、彈推構件4066構成。
耦合覆蓋構件4071為具有中空部的圓筒狀的構件,耦合夾持架4072,被配置於耦合覆蓋構件4071的內部空間。
耦合夾持架4072,係可滑動移動地保持卡合構件4065之保持構件。
如圖38所示,具有卡合部4065a的卡合構件4065,在耦合單元4028內,以朝向耦合單元4028的半徑方向內側藉由彈推構件4066彈推的狀態被支撐。
如圖35所示,於卡合構件4065,可移動地在耦合單元內被導引的方式,具有第1被導引面4065d、第2被導引面4065e。此外,具有供把卡合構件4065限制位置於軸方向之用的第3被導引面4065f、第4導引面4065g。
與實施例1同樣,第1~第4被導引面(4065d、4065e、4065f、4065g)是被導引於耦合夾持架4072的被導引部,而且也是藉由耦合夾持架4072限制位置的被限制位置部(被限制部)。耦合夾持架4072,具有對應於第1~第4被導引面的第1~第4導引面也是與實施例1相同的。
卡合構件4065,具有承受彈推構件4066產生的彈推力之用的抵接面(被彈推部、被按壓面)4065h。此外,卡合構件4065藉由彈推構件66的彈推力,與耦合 夾持架構件4072抵接,具有供限制卡合構件4065的位置之用的位置限制突起4065i,以及被形成於位置限制突起的彈推力位置限制面4065j。與實施例1同樣,彈推力位置限制面4065j,是藉由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限制/卡止朝向徑向內側移動的被卡止部。
此外,卡合構件4065,具有插入傾斜面4065k。
於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具有供使驅動傳達構件4101r通過的耦合孔部4072a,供使卡合構件4065可移動於半徑方向地支撐之用的安裝孔部4072b。
耦合覆蓋構件4071,如圖36所示,具有圓筒狀的形狀,被安裝於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的外周面4072k。
彈推構件4066係彈性可伸縮的彈性構件(壓縮線圈彈簧),對於壓縮彈簧往縮方向之外力,相反的有壓縮彈簧往伸展方向的反力。
卡合構件4065藉由彈推構件4066被朝向耦合單元4028之至少內側(半徑方向內側)彈推。彈推構件4066在被卡合構件4065的抵接面4065h,與耦合覆蓋構件4071的內周面挾住的狀態下被壓縮,所以藉由彈推構件4066伸展方向上的彈推力,彈推卡合構件65。
卡合構件4065,其卡合構件4065的卡合部4065a,在由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的孔部4072a露出的狀態被支撐於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此外,在卡合構件4065被形成為圓弧狀的驅動軸抵接面4065c也同樣,由 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的孔部4072a露出。
卡合構件4065的卡合部4065a,由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的孔部4072a的內周面更朝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其突出量,是卡合部4065a確實進入驅動軸的溝4101a的大小。此外,此突出量,僅是具有被形成在卡合部4065a的驅動力承受面4065b對應於被旋轉構件之碳粉供給輥4020的負荷力矩的強度之大小。藉由如此設定突出量,只要卡合部4065a可以由本體驅動軸4101安定地傳達驅動力即可。
本實施例的場合,卡合部4065a的突出量較佳為1mm至3mm。總之,沿著耦合構件直徑方向測定從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的內面到卡合部4065a的先端為止的距離的話,其距離為1mm至3mm。
此外,卡合構件4065的驅動軸抵接面4065c也同樣,由凸緣蓋構件4072的孔部4072a的內周面更朝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其突出量,於各部的尺寸參差不齊的場合,也以驅動軸抵接面4065c確實由孔部4072a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式,在本實施例的場合,較佳為0.3mm至1mm。
此外,於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如圖37所示,被形成供通過碳粉供給輥4020的軸部(軸)4020a之孔部4072h。藉由被形成於孔部4072h與軸部4020a的止轉型狀,碳粉供給滾筒4020與耦合單元4028成為一體而旋轉。總之,於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耦合單元 4028被固定於旋轉體(碳粉供給輥)的軸(軸部4020a)。耦合單元4028被配置為與碳粉供給輥4020同軸狀。
又,從耦合單元4028的軸線(中心)到驅動力承受部(驅動力承受面4065b)為止的距離,比軸部4020a的半徑更長。藉由如此進行,對於使碳粉供給輥4020的軸部4020a旋轉所必要的負荷力矩,可以比對驅動力承受面4065b施加的力更小。
又,如圖39所示,碳粉供給滾筒4020,在與被安裝耦合單元4028的驅動側相反之側(非驅動側),具有齒輪4098。此齒輪與被安裝於顯影輥4017的軸的齒輪4099咬合。
藉由從耦合單元4028傳達的驅動力使碳粉供給輥4020旋轉時,藉由前述2個齒輪使顯影輥4017也旋轉。
〔卡匣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安裝〕
使用圖40、圖41、圖42、圖43,說明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裝拆。
圖40係供說明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安裝之用的立體圖。
圖41、圖42、圖43係供說明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安裝動作之用的剖面圖。
本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採用可 在約略水平方向上安裝顯影卡匣4004以及光鼓卡匣4013的構成。具體而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於其內部具備可安裝顯影卡匣4004以及光鼓卡匣4013的空間。接著,於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之前側(使用時為使用者站立的方向)具有使顯影卡匣4004以及光鼓卡匣4013往前述空間插入之用的卡匣門4104(前門)。
如圖40所示,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卡匣門4104被設置為可開閉。打開卡匣門4104時,導引顯影卡匣4004的卡匣下導軌4105配置於空間的底面,卡匣上導軌4106配置於上面。顯影卡匣4004藉由設於空間上下的上下之導軌(4105、4106)被導引往安裝位置。顯影卡匣4004約略沿著顯影輥4020的軸線,往安裝位置插入。
以下,使用圖41、圖42、圖43,說明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裝拆動作。
如圖41所示,顯影卡匣4004,係以插入方向深側的端部下側為卡匣下導軌4105所支撐/導引,插入方向深側的端部上側為卡匣上導軌4016(未圖示)所導引的狀態被插入。此時,顯影框體4018及顯影軸承4019成為中間轉印皮帶5不接觸的尺寸關係。
其次,如圖42所示,顯影卡匣4004以被卡匣下導軌4105所支撐的狀態往水平方向插入,被插入直到抵處於設在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深側卡匣定位部4108為止。
此外,在顯影卡匣4004之安裝時,如前所述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驅動傳達構件4101r,以被彈推往約略Y2方向的狀態,與耦合單元4028卡合。
圖43係顯示卡匣門4104關閉的狀態之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與顯影卡匣4004的狀態之圖。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卡匣下導軌4105以連動於卡匣門(前門)4104的開閉而上下的方式構成。
藉由使用者關閉卡匣門4104時,卡匣下導軌4105上升。接著,顯影卡匣4004的兩端部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卡匣定位部(4108‧4110)抵接,顯影卡匣4004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定位。此外,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驅動傳達構件4101r也追隨顯影卡匣4004上升。
藉由以上的動作,結束顯影卡匣4004之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安裝。
此外,從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拔去顯影卡匣4004,是與前述插入動作相反的順序。
〔耦合單元之往本體驅動軸的卡合過程〕
接著,使用圖44、圖45、圖46、圖47詳細說明耦合單元4028與本體驅動軸4101之卡合過程。
圖44、圖45、圖46、圖47係供說明耦合單元4028之往本體驅動軸4101的安裝動作之用的剖面圖。
圖44係顯示耦合單元4028開始與驅動傳達 構件4101r卡合的狀態之圖。此外,圖47顯示把顯影卡匣4004往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安裝的狀態。特別是圖47,顯示伴隨著卡匣門4104關閉,卡匣下導軌4105上升的狀態,顯影卡匣4004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被定位。
此處,圖45、圖46係供說明在圖44與圖47之間,耦合單元4028與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安裝過程之圖。又,驅動傳達構件4101r藉由彈推彈簧4101t被彈推往約略Y2方向,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軸線被彈推直到比耦合單元4028的軸線在約略Y2方向上偏移的位置為止。
顯影卡匣4004如使用圖40所說明的,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以被卡匣下導軌4105支撐的狀態下往水平方向插入。
圖44係顯示驅動傳達構件4101r卡合於耦合單元4028之前的狀態之圖。如前所述,於此狀態,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軸線與耦合單元4028的軸線是偏離的。因此,首先耦合單元4028之被形成於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的孔部4072a的入口的傾斜面4072p,與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圓錐形狀4101c抵接。
如圖45所示,由圖44進而使耦合單元4028朝向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深側插入。如此一來,於卡合構件4065的插入傾斜面4065k,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圓錐形狀4101c被導引,耦合單元4028的軸線與驅動傳達 構件4101r的軸線成為約略相同。
如圖46所示,由圖45進而使耦合單元4028朝向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深側插入。如此一來,耦合單元4028被插入驅動傳達構件4101r,直到卡合構件4065的拔去傾斜面4065l,比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本體側拔去梯度4101i更靠近Z方向深側為止。
進而,耦合單元4028被插入驅動傳達構件4101r。如此一來,耦合單元4028之被形成於耦合夾持架構件4072的定位部之圓錐形狀的凹部4072m與驅動傳達構件4101r的圓錐形狀4101c抵接。
其後,如前所述,藉著顯影卡匣4004藉由卡匣下導軌4105抬起,而顯影卡匣4004成為對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被定位的狀態(如圖43所示)。此時,如圖47所示,伴隨著顯影卡匣4004的上升,驅動傳達構件4101r也上升。
以上,如既已說明的,伴隨著把顯影卡匣4004安裝於裝置本體4100A,本體驅動傳達溝4101a與卡合部4065a成為可卡合的狀態。因此,沒有必要移動本體驅動軸4101,使卡合於耦合單元4028。總之,沒有必要在影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4100A設置供使本體驅動軸4101以與耦合單元4028卡合的方式移動之機構。
總之,不設置在把顯影卡匣4004往影像形成裝置4100A安裝後,把本體驅動軸4101以與耦合單元4028卡合的方式移動之機構。
又,顯影卡匣4004被安裝於裝置本體4100A時,是耦合單元4028的卡合構件4065,藉著接觸於本體驅動軸4101而退避往徑向外側的構成。接著,藉著卡合構件4065移動往徑向內側而卡合於本體驅動軸4101的溝(本體驅動傳達溝4101a)的構成。
此處,也可以於耦合單元側設置供承受驅動之用的溝,也可以在本體驅動軸4101側,設置藉著移動於徑向而可與溝卡合的可動突起部。但是,與顯影卡匣4004相比,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要求更高耐久性。如本實施例這樣把可移動於直徑方向的可動部(卡合構件4065)設於顯影卡匣4004的耦合單元4028側的做法,提高影像形成裝置本體4100A的耐久性所以較佳。
又,本實施例之設於耦合單元4028的卡合構件4065,係與記載在實施例1的設於耦合單元28者具有幾乎同等的構成者。總之,本實施例的耦合單元4028,是把實施例1所記載的耦合單元28適用於顯影卡匣(顯影裝置)4004的構成予以部分變更者。因此,本實施例之耦合單元4028,也具有與實施例1所記載的耦合單元28同樣的相關於本發明的作用以及效果。
又,把本實施例所示的耦合單元的構成,援用作為使感光體光鼓1旋轉之用的耦合單元亦可。
<實施例3>
使用圖48至圖50說明第3實施例。本實施 例,相對前述之實施例,在卡合構件的卡合部的形狀不同。以此卡合部的形狀為中心進行說明。
又,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同樣以設於光鼓卡匣的耦合單元為例進行說明,但也可以用於設在顯影卡匣的耦合單元。
〔卡合構件的卡合部〕
圖48(a)、圖48(b)是本實施例之卡合構件5065的立體圖,圖48(c)是正面圖。圖49係耦合單元的剖面圖。圖49係顯示由本體驅動軸101至耦合單元5028產生驅動力的狀態之圖,部分擴大了耦合單元5028的剖面圖。更詳細地說,圖49係對耦合單元5028的軸線(光鼓單元的軸線)垂直的剖面圖。
如圖48、圖49所示,與實施例1的場合同樣,於卡合構件5065,設有朝向感光體光鼓1的半徑方向內側突出的卡合部5065a。此卡合部5065a的先端側帶著圓弧,朝向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之上游側膨脹(突出)。
更詳細地說,於卡合部5065a,被形成朝向被形成驅動軸抵接面5065c之側往圓周方向突出的具有半圓型狀的凸部(膨脹部)5065m,以及對凸部5065m在卡合部5065a的根部被形成凹部5065n。總之,凸部5065m是對凹部5065n朝向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的上游側突出(膨脹)的部分。反過來說,凹部5065n,是對凸部5065m朝 向旋轉方向的下游側窪陷的部分。
圖49顯示在具有如此形狀的卡合部5065a,從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傳達面101b產生驅動力F的狀態。由卡合構件5065突出的卡合部5065a的根部被形成凹部5065n,所以在此部分,在本體驅動軸101的溝101a,驅動傳達面101b側的入口側角部101j可以進入凹部5065n。藉此,卡合部5065a,承受作用於驅動傳達面101b的法線方向的驅動力F,可以進行驅動傳達。
總之,供由驅動傳達面101b承受驅動力之用的驅動力承受部5065r,至少面對耦合單元的徑向外側。因此,驅動力承受部5065r由驅動傳達面101b承受的驅動力F,朝向耦合單元的徑向的內側作用。卡合部5065a或驅動力承受部5065r至少朝向徑向內側(亦即驅動傳達溝101a的深側)彈推。
結果,卡合部5065a或驅動力承受部5065r,可以安定地與驅動傳達溝101a卡合。
進而詳細說明卡合部5065a的形狀。如圖49所示,對前述凸部5065m,拉出與卡合構件5065的移動方向S平行的接線T的場合,於接線T與凸部5065m,具有作為接點之頂點5065p。頂點5065p,由卡合部5065a的根部5065q,沿著卡合構件5065的移動方向S突出而配置在僅離開距離L3的位置。
頂點5065p與根部5065q之間,被形成對接線T凹陷的凹部5065n。藉由驅動軸的角部101j進入凹部 5065n,卡合部5065a,可以在與配置於凹部5065n內的驅動傳達面101b之抵接部(驅動力承受部5065r)承受驅動力F。
被設置驅動力承受部5065r的面(頂點5065p與根部5065q之間的曲面),對卡合構件5065的移動方向傾斜,於耦合單元的徑向至少面對外側。總之,驅動力承受部5065r的法線向量(朝向驅動力承受部5065r面對之方向而與驅動力承受部5065r垂直地延伸的向量),具有徑向朝外的成分。接著,如圖49(a),(b)所示,驅動力F是對驅動傳達面101b或驅動力承受部5065r垂直地作用的力。因此驅動力F,具有朝向徑向內側的成分。
此外,驅動力F,是對卡合構件5065的移動方向S僅傾斜角度θ的方向上作用的力。從而,如圖49(b)所示,驅動力F具有作為卡合構件的移動方向S的成分之力FS。藉由此力FS,防止卡合構件5065之往移動方向S的相反側的移動,可以防止卡合構件之驅動力承受部5065r由本體驅動軸的驅動傳達面101b脫離、脫落至外側。
又,在圖49,作為凸部(膨脹部)5065m的形狀之一例舉出圓形者,但凸部的形狀不以此為限,只要在卡合部5065a,對驅動力F產生力FS的方式形成即可。亦即,對接線T,由卡合部的根部5065q突出的位置具有作為接點的頂點5065p,在頂點5065p與根部5065q之間,被形成對接線T凹陷的凹部5065n即可。
凸部(膨脹部)5065m的剖面形狀只要是供與驅動傳達溝101a卡合之用的膨起即可。例如約略圓形的多角形(五角形等)也可以作為膨脹部使用。此外,剖面的形狀亦可為橢圓形等。針對這樣的例子於實施例4之圖55進行說明。
又,如前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凸部(膨脹部)5065m的頂點5065p與根部5065q之間以被配置與驅動傳達面101b接觸之接觸部(驅動力承受部)5065r為佳。
為了在如此配置的接觸部5065r確實地使驅動傳達面101b接觸,至少卡合構件5065,可以移動從凸部5065m的剖面之中心起到表面為止的距離以上為較佳。亦即,卡合構件5065以可以移動凸部5065m的剖面形狀的半徑以上為較佳。更佳者為帶有餘裕使可以移動凸部5065m的寬幅以上(也就是直徑以上)。
又,如果是在卡合構件5065的移動量很小的場合,凸部5065m在比頂點5065p更靠凸部5065m的先端側與驅動傳達溝101a接觸。在此場合,凸部5065m承受驅動力時,於卡合構件5065有可能被施加油驅動傳達溝101a離開的方向之力。亦即,為了使卡合構件5065與驅動傳達溝101a的卡合狀態更為確實,增大彈推卡合構件5065的彈推構件的彈推力,或是增大產生於凸部5065m與驅動傳達溝101a之間的摩擦力為較佳。採取這些對策的話,卡合構件6065變得不容易由驅動傳達溝 101a退避。
其次,圖50、圖51顯示實施例3的變形例。如圖50所示,卡合部6065a全體成為被形成為約略圓形的膨脹部亦可。藉由形成為這樣簡單的形狀,可以容易進行卡合部6065a的尺寸精度的管理。
於卡合部6065a,也具有作為與卡合構件6065的移動方向S平行的接線T之接點的頂點6065p。此外,頂點6065p,突出而配置在由卡合部的根部6065q起沿著移動方向S離開距離L4的位置。接著,在頂點6065p與卡合部的根部6065q之間,被形成對接線T凹陷的凹部6065n。頂點6065p與卡合部的根部6065q之間,也被配置與驅動傳達面101b接觸之用的接觸部(驅動力承受部6065r)。此接觸部(驅動力承受部)6065r,面對以對驅動力F產生作為卡合構件移動方向S的相反方向上所生的成分之力FS的方向。結果,可以防止卡合構件6065由本體驅動軸的驅動傳達面101b脫離、脫落至外側。
被設置抵接部(驅動力承受部)6065r的面(頂點6065p與卡合部的根部6065q之間的曲面),對卡合構件6065的移動方向S傾斜。更詳細地說,驅動力承受部6065r的接線對移動方向S傾斜。
接著,驅動力承受部6065r,至少於耦合單元的徑向面對外側。總之,朝向驅動力承受部6065r面對之側的驅動力承受部6065r的法線向量,至少具有朝向耦合 單元徑方外側的成分。
又,卡合部(膨脹部)凸部6065a的剖面形狀,沒有必要帶有圓弧,只要是供與驅動傳達溝101a卡合之用的膨起即可。例如約略圓形的多角形(五角形等)也適合作為膨脹部使用。此外,剖面的形狀亦可為橢圓形等。
此外,為了使被配置於頂點6065p與根部6065q之間的抵接部(驅動力承受部)6065r確實地接觸於驅動傳達面101b,卡合構件6065的移動量以滿足下述條件為較佳。總之,卡合構件6065以可以移動從卡合部6065a的剖面之中心起到表面為止的距離以上為較佳。亦即,卡合構件6065(卡合部6065a)以可移動卡合部6065a的剖面形狀的半徑以上為較佳。
更佳者為,卡合部6065a可以移動卡合構件卡合部6065a的剖面形狀的寬幅(亦即直徑)以上為較佳。
<實施例4>
使用圖52至圖57說明第4實施例。在本實施例,說明相當於卡合構件、彈推構件的構成以樹脂一體化之構成。又,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或實施例3同樣以設於光鼓卡匣的耦合單元為例進行說明,但也可以用於設在顯影卡匣的耦合單元。
圖52(a),(b)係光鼓單元的剖面圖。圖52 (a)顯示卡合部565a與驅動傳達溝101a卡合而承受驅動力的狀態。圖52(b)顯示卡合部565a與驅動傳達溝101a卡合之前的狀態。
與實施例1或實施例3同樣在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安裝著凸緣構件571。此凸緣構件571是本實施例之耦合單元(耦合構件)。
於凸緣構件571,可移動地支撐驅動力承受部565r之用的支撐部565與凸緣構件571形成為一體。此支撐部565於凸緣構件571設置3個。這些支撐部565之各個,具有延伸部565t,設於延伸部的先端的膨脹部(卡合部565a),以及供連接延伸部565t與卡合部565a之用的接續部565s。
延伸部565t接續於凸緣構件571的內周。總之,延伸部565t的固定端565設於凸緣構件571的內周。接著,延伸部565t是由其固定端565t朝向凸緣構件571的中空部內部延伸的部分。詳細內容稍後敘述,但延伸部565t是可彈性變形的彈性部。
此外延伸部565t的自由端側(亦即被設置接續部565s之側),位於比延伸部575t的固定端565t1更靠近光鼓單元(耦合單元)的旋轉方向R之下游側。總之,延伸部565t是由其固定端565t1朝向其自由端至少往旋轉方向R的下游側延伸的部分。此外延伸部575t的自由端(亦即接續部565s或卡合部565a),位於比延伸部575t的固定端565t1更靠近徑向之內側。
此外,卡合部565a,是設於延伸部565t的先端之膨脹部分,是供進入本體驅動軸101的驅動傳達溝101a的內部之部分。卡合部565a,藉由設於延伸部575t的先端之接續部575s連接。接續部575s是延伸部565t的先端側屈曲形成的部分。此外,卡合部565a與接續部565s,是從延伸部565t的延伸方向朝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突起部)。
卡合部565a被設置驅動力承受部565r。如圖52(a)所示,驅動力承受部565r接觸於驅動傳達溝101a承受驅動力。驅動力承受部565r承受驅動力時,此驅動力透過支撐部565的固定端565t1傳達至凸緣構件571。凸緣構件571被固定於感光體光鼓1所以凸緣構件571與感光體光鼓1成為一體地旋轉。
延伸部575t與卡合部565a,一體地被構成於凸緣構件570。延伸部575t與卡合部565a,是可移動地支撐驅動力承受部565r的支撐部565的一部分。
如前所述延伸部565t可以彈性變形。亦即如圖52(b)所示,在把卡匣7插入裝置本體的過程,卡合部565a接觸於本體驅動軸101的外周面。如此一來,藉由延伸部565a彈性變形使卡合部565a至少移動往耦合單元的徑向的外側。
在此,延伸部565t,係以自身的固定端565t為支點傾斜的方式變形。結果,卡合部565a移動於對延伸部565t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卡匣7被插入裝置本體後,本體驅動軸101進行旋轉驅動時,在卡合部565a與驅動傳達溝101a的相位一致的時間點卡合部565a進入驅動傳達溝101a的內部。
總之,藉由延伸部565t的彈性變形至少有一部分被解消,卡合部565a被彈推往驅動傳達溝101a的內部。延伸部565t,也可以看成是使卡合部565a至少朝向徑向的內側彈推的彈推部。
總之,卡合部565a,藉由延伸部565t的彈性力(彈推力),朝向驅動傳達溝101a的內部彈推。延伸部565t發揮相當於實施例1之彈推構件72的作用。總之,支撐部565,是兼有實施例1的彈推構件72的作用與卡合構件65的作用的部分。
支撐部565之至少一部分或設於支撐部565的驅動力承受部565r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參照圖52)。這與實施例1之彈推構件72或卡合構件65相同。
又,在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凸緣構件571被保持於感光體光鼓1所以凸緣構件571不容易變形。特別是支撐部565的固定端565t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感光體光鼓1的內部的話,即使透過固定端565t對凸緣構件571傳遞驅動力,也可以抑制凸緣構件571的變形所以是適切的。
又,延伸部以樹脂構成,但在構成延伸部的 樹脂內部插入具有彈性的金屬(例如板彈簧)等增大延伸部的彈性力或強度亦可。
卡合部565a進入驅動傳達溝101a的內部時,設於卡合部565a的驅動力承受部565r由驅動傳達溝101a的內部承受力。又,驅動傳達軸101a進行驅動時,要使驅動傳達軸101a與卡合部565a之卡合狀態更為確實,以卡合部565a的一半以上進入驅動傳達軸的內部為較佳。
亦即,卡合部565a,以可以移動從卡合部565a的剖面的半徑(從卡合部的中心起到表面為止的距離)以上為較佳。更佳者為,卡合部565a,以可移動從卡合部565a的剖面的直徑以上(從卡合部565a的剖面的寬幅以上,由卡合部的中心起到表面為止的距離的2倍以上)為佳。
又,於圖53,顯示驅動力承受部565r承受驅動力F的狀態。此外,在驅動力承受部565r的法線方向畫出直線LN1。直線LN1朝向驅動力承受部565r面對之側延伸,也是沿著顯示驅動力F的向量之直線。
接著,延伸部565t的固定端565t1,被配置於比此直線LN1更靠旋轉方向R的上游側。亦即支撐部565被配置為跨直線L1。
這樣的場合,驅動力承受部565r承受驅動力F時,在延伸部565t產生以固定端565t為支點與光鼓單元的旋轉方向同向(圖中的反時針方向)的力矩M1。此 力矩M1以使支撐部565往接近本體驅動軸101的方式作用。亦即,力矩M1以使卡合部565a朝向驅動傳達溝101a的深處彈推的方式作用。藉此,可以使卡合部565a與驅動傳達溝101a之卡合狀態安定化。在本實施例,可以把支撐部565作為凸緣構件571的一部分以模具成形,所以具有支撐部565的凸緣構件571的製造變得容易。
以下,使用圖54至圖58說明實施例4之變形例。圖54~圖58係耦合單元(凸緣構件)的剖面圖。
首先,圖54所示的變形例,是延伸部(665t、665s)屈曲,延伸部具有往互異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665s與第2延伸部665t。第1延伸部665s與第2延伸部665t的邊界為彎曲部。本變形例之第1延伸部665s,相當於圖52所示的接續部565s。亦即,延長接續部565s(圖52)者為第1延伸部665s(圖54),第1延伸部665s也是連接第2延伸部665t與卡合部665a的接續部。相反地,把圖52所示的接續部565s視為第1延伸部,把延伸部565t視為第2延伸部亦可。
圖54所示的卡合部665a,是設於延伸部(第1延伸部665s)的先端的膨脹部。第1延伸部665s與卡合部665a,也可以看成是往與第2延伸部665t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突起部)。
與圖52所示的接續部565s相比,本變形例的第1延伸部665s很長。因此,對應該部分本變形例的凸緣構件671變薄(厚度變小)。
其次,圖55顯示其他變形例。圖55係變更了膨脹部(卡合部)的形狀者。這如在實施例3已說明的,膨脹部亦可為多角形等。在圖55卡合部765a的剖面形狀為約略六角形。這樣的剖面形狀也可以視為約略圓形。又,在以下所示的變形例(參照圖56、圖57)也可以使卡合部(膨脹部)的剖面形狀為多角形。
圖56顯示其他變形例。圖56所示的構成,延伸部865t不屈曲而在延伸部865t直接接續於膨脹部(卡合部865a)。但是,對延伸部865t的延長線卡合部865a的中心被偏移配置,卡合部865a成為突出於與延伸部865t交叉的方向之突出部。在本變形例,延伸部865t的固定端856t1的位置,是從圖52所示的構成變更而來。總之,對於驅動力承受部865r的法線方向上延伸的直線L1,固定端865t1位於旋轉方向R的下游側。
在這樣的構成,支撐部865承受驅動力時,在支撐部865有以固定端865t1為支點被施加圖中的順時針方向的力矩之虞。此力矩,會以使卡合部865a遠離驅動傳達溝101a的方式作用。
在此場合,以卡合部865a與驅動傳達溝101a的卡合不被解除的方式,增大根據延伸部865t之彈性力(亦即使延伸部865t變得不易變形)為較佳。或者是在卡合部865a與驅動傳達溝101a之間產生大的摩擦力為較佳。
在圖57進而說明其他變形例。在前述之圖56 的構成,把卡合部配置在偏離延伸部的延長線的位置。對此在圖57所示之本變形例,以在延伸部965t的延長線上配置卡合部965a的中心的方式構成。
卡合部965a是設於延伸部965t的先端的突出部,朝向延伸部965t的全周圍方向突出(隆起)。
此以圖57所示之本變形例,與圖56所示之先前所述的構成相比,是支撐部965的固定端965t1進而配置在旋轉方向R的下游側。亦即,卡合部965a的驅動力承受部承受驅動力時,於支撐部965有被施加使卡合部965a離開驅動傳達溝101a的方向上的力矩之虞。
在此,為了使卡合部965a與驅動傳達溝101a的卡合狀態更為確實,如前所述採取使延伸部965t的彈性力更為提高,或者是提高卡合部965a的表面的摩擦係數等對策為佳。
但是增強延伸部965t的彈性力使延伸部965t不容易撓曲的話,把卡匣7安裝於裝置本體時所必要的力會變大。總之為了安裝卡匣7,有必要使延伸部965t撓曲,因此其負荷變大。因此,也考慮到卡匣7的安裝性,作為延伸部965t設定充分必要的彈性力為較佳。
[產業上利用可能性]
根據本發明,提供可以裝拆於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本體上的光鼓單元。
1‧‧‧感光體光鼓
65‧‧‧卡合構件
65a‧‧‧卡合部
65b‧‧‧驅動力承受面
65h‧‧‧抵接面
66‧‧‧彈推構件
71‧‧‧凸緣構件
71f‧‧‧抵接面
72‧‧‧凸緣蓋構件
101‧‧‧本體驅動軸
101a‧‧‧驅動傳達溝
101b‧‧‧本體驅動傳達面
G‧‧‧間隙

Claims (110)

  1. 一種用於卡匣的光鼓單元,該光鼓單元包含:
    (1)感光體光鼓;和
    (2)操作性地連接至前述感光體光鼓的耦合構件;
    該耦合構件包括:
    (2-1)具有被建構用於承受驅動力以旋轉前述感光體光鼓的驅動力承受部之卡合構件;
    (2-2)被建構用於可滑動地保持前述卡合構件的保持構件;與
    (2-3)被建構用於彈推前述卡合構件的彈推構件;
    其中前述卡合構件設有包括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突出部,和
    其中前述突出部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光鼓的內側,且前述凸部至少在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中朝內突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推構件使前述卡合構件至少朝向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內側彈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供限制前述卡合構件之往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的移動之用的卡止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卡合構件藉由前述彈推構件彈推於前述卡止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驅動 力承受部相對於前述卡合構件的移動方向傾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傾斜,以藉著承受前述驅動力而至少在直徑方向中被朝內彈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至少面對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之外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
    其中前述卡合構件設有沿著前述光鼓單元的圓周方向延伸的曲面,且在直徑方向面向前述光鼓單元的內側,和
    其中前述突出部相對於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曲面突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曲面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關於前述光鼓單元的旋轉運動方向,在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上游側。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具有中空部,且前述卡合構件朝向前述中空部的內側彈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具有中空部,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於前述中空部的內部露出。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推構件可伸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推構件為彈性構件。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推構件為線圈彈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推構件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內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
    其中前述耦合構件包括承受來自前述彈推構件的彈推力而支撐前述彈推構件之用的彈推構件支撐部,和
    其中前述彈推構件支撐部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內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包括從前述卡合構件被傳達前述驅動力之用的被傳達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被傳達部被建構用於在被傳達前述驅動力時,至少在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中朝內彈推前述驅動力承受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被傳達部相對於前述驅動力承受部傾斜。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被傳達部兼作為導引前述卡合構件之用的導件。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被固定至前述感光體光鼓。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之用的導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導 件關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旋轉運動方向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上游側。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導件關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旋轉運動方向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下游側。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導件設有關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旋轉運動方向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上游側之用的上游側導件,與關於前述旋轉運動方向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下游側之用的下游側導件。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上游側導件與前述下游側導件以成為實質上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實質上相互平行的2個導件,且藉由前述2個導件使前述卡合構件被導引。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於前述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內側,被配置在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外側更偏前述光鼓單元的旋轉運動方向之下游側。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至少面對前述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之內側。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保持構件是分離的構件。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 推構件與前述卡合構件是分離的構件。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卡合構件沿著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配置。
  33. 一種卡匣,包含:
    (1)於其表面擔持顯影劑而旋轉的方式構成的旋轉構件;和
    (2)耦合構件,其包括:
    (2-1)具有被建構用於承受驅動力以旋轉前述旋轉構件的驅動力承受部之卡合構件;
    (2-2)保持構件,被建構用於可滑動地保持前述卡合構件,以致於前述卡合構件至少可在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中相對於前述保持構件滑動;與
    (2-3)被建構用於彈推前述卡合構件的彈推構件;
    其中前述卡合構件包括設有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突出部。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使前述卡合構件至少朝向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內側彈推。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供限制前述卡合構件之往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的移動之用的卡止部。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合構 件藉由前述彈推構件彈推於前述卡止部。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相對於前述卡合構件的移動方向傾斜。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傾斜,以藉著承受前述驅動力而至少在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中被朝內彈推。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至少面對前述卡匣的直徑方向之外側。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合構件設有沿著前述卡匣的圓周方向延伸的曲面,且面向前述耦合構件之直徑方向的內側,和其中前述突出部相對於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曲面突出。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曲面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關於前述卡匣的旋轉運動方向,在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上游側。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突出部份至少在前述卡匣的直徑方向中朝內突出。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具有中空部,且前述卡合構件朝向前述中空部的內側彈推。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具有中空部,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於前述中空部的內部露出。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合構 件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旋轉構件的內部。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旋轉構件的內部。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可伸縮。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為彈性構件。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為線圈彈簧。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旋轉構件的內部。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
    其中前述耦合構件包括承受來自前述彈推構件的彈推力而支撐前述彈推構件之用的彈推構件支撐部,和
    其中前述彈推構件支撐部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旋轉構件的內部。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包括從前述卡合構件被傳達前述驅動力之用的被傳達部。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傳達部被建構用於至少在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中朝內彈推前述驅動力承受部。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傳達部相對於前述驅動力承受部傾斜。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傳達部兼作為導引前述卡合構件之用的導件。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被固定至前述旋轉構件。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之用的導件。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導件關於前述旋轉構件的旋轉運動方向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上游側。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導件關於前述旋轉構件的旋轉運動方向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下游側。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導件設有關於前述旋轉構件的旋轉運動方向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上游側之用的上游側導件,與關於前述旋轉運動方向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下游側之用的下游側導件。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上游側導件與前述下游側導件以成為實質上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實質上相互平行的2個導件,且前述卡合構件可相對於前述2個導件滑動。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於前述耦合構件的軸線方向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內側被配置在比 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外側更偏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運動方向之下游側。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至少面對前述卡匣的軸線方向之內側。
  6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保持構件是分離的構件。
  6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卡合構件是分離的構件。
  6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卡合構件沿著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配置。
  6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旋轉構件為感光體光鼓。
  6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旋轉構件為顯影輥。
  7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9項之卡匣,另外包含對前述顯影輥供給顯影劑的供給輥。
  7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供給輥藉由前述耦合構件承受的驅動力進行旋轉。
  7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旋轉構件為對顯影輥供給顯影劑之用的供給輥。
  7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旋轉構件包括軸,於前述軸被安裝著前述耦合構件。
  74. 一種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包含:
    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和
    本體。
  75. 一種耦合構件,可拆裝於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之本體內所設置的驅動軸桿,前述耦合構件包含:
    (1)卡合構件,包括驅動力承受部,其被建構用於承受驅動力以旋轉一旋轉構件,該旋轉構件在其表面上攜載顯影劑;
    (2)保持構件,被建構用於可滑動地保持前述卡合構件,使得前述卡合構件可相對於前述保持構件至少在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中朝內滑動;與
    (3)彈推構件,被建構用於彈推前述卡合構件;
    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至少在前述耦合構件的直徑方向中朝內延伸。
  76. 一種卡匣,包含:
    框架;
    光鼓單元,被前述框架可旋轉地支撐,該光鼓單元包括感光體光鼓和耦合構件;
    其中前述耦合構件操作性地連接至前述感光體光鼓,且前述耦合構件包括:
    (1)卡合構件,包括驅動力承受部,其被建構用於承受驅動力以旋轉前述感光體光鼓;
    (2)保持構件,被建構用於可滑動地保持前述卡合構件;與
    (3)彈推構件,被建構用於彈推前述卡合構件;
    其中前述卡合構件設有包括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突出 部,和
    其中前述突出部被配置在前述感光體光鼓的內側,且前述凸部至少在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中朝內突出。
  7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使前述卡合構件至少朝向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內側彈推。
  7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供限制前述卡合構件之往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的移動之用的卡止部。
  7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8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合構件藉由前述彈推構件彈推於前述卡止部。
  8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相對於前述卡合構件的移動方向傾斜。
  8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傾斜,以藉著承受前述驅動力而至少在直徑方向中被朝內彈推。
  8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至少面對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之外側。
  8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 其中前述卡合構件設有沿著前述光鼓單元的圓周方向延伸的曲面,且在直徑方向中面向前述光鼓單元的內側,和其中前述突出部相對於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曲面突出。
  8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3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曲面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關於前述光鼓單元 的旋轉運動方向,在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上游側。
  8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具有中空部,且前述卡合構件朝向前述中空部的內側彈推。
  8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具有中空部,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於前述中空部的內部露出。
  8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可伸縮。
  8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為彈性構件。
  8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為線圈彈簧。
  9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內部。
  9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
    其中前述耦合構件包括承受來自前述彈推構件的彈推力而支撐前述彈推構件之用的彈推構件支撐部,和
    其中前述彈推構件支撐部之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內部。
  9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包括從前述卡合構件被傳達前述驅動力之用的被傳達部。
  9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傳達 部被建構用於當被傳達前述驅動力時,至少在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中朝內彈推前述驅動力承受部。
  9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傳達部相對於前述驅動力承受部傾斜。
  9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2項之卡匣,其中前述被傳達部兼作為導引前述卡合構件之用的導件。
  9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被固定至前述感光體光鼓。
  9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構件設有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之用的導件。
  9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導件關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旋轉運動方向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上游側。
  9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導件關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旋轉運動方向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下游側。
  10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7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導件設有關於前述感光體光鼓的旋轉運動方向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上游側之用的上游側導件,與關於前述旋轉運動方向供導引前述卡合構件的下游側之用的下游側導件。
  10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0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上游側導件與前述下游側導件以成為實質上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10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保持 構件設有實質上相互平行的2個導件,且前述卡合構件被前述2個導件導引。
  10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於前述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內側被配置在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的外側更偏前述光鼓單元的旋轉運動方向之下游側。
  10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驅動力承受部至少面對前述光鼓單元的軸線方向之內側。
  10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保持構件是分離的構件。
  10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卡合構件是分離的構件。
  10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前述彈推構件與前述卡合構件沿著前述光鼓單元的直徑方向配置。
  10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鼓單元,其中在前述耦合構件內且在前述突出部和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之間,形成開放空間。
  10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之卡匣,其中在前述耦合構件內且在前述突出部和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之間,形成開放空間。
  1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卡匣,其中在前述耦合構件內且在前述突出部和前述耦合構件的旋轉軸線之間,形成開放空間。
TW108133572A 2016-08-26 2016-08-26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TWI7142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572A TWI714264B (zh) 2016-08-26 2016-08-26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572A TWI714264B (zh) 2016-08-26 2016-08-26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2509A true TW202022509A (zh) 2020-06-16
TWI714264B TWI714264B (zh) 2020-12-21

Family

ID=72175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572A TWI714264B (zh) 2016-08-26 2016-08-26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426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7408B2 (ja) * 2000-12-28 2007-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S2382727T3 (es) * 2001-02-19 2012-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enedor para suministro de toner
EP1233311B1 (en) * 2001-02-19 2012-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supply contai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4264B (zh) 2020-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203870B2 (en) Drum unit,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upling member
EP346224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92145B2 (ja) 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I714264B (zh)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TWI713830B (zh)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TW202121078A (zh)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
JP7200341B2 (ja) ドラム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I653516B (zh) 光鼓單元、卡匣、電子照片影像形成裝置及耦合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