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1019A - 晶圓載具 - Google Patents
晶圓載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21019A TW202021019A TW108133061A TW108133061A TW202021019A TW 202021019 A TW202021019 A TW 202021019A TW 108133061 A TW108133061 A TW 108133061A TW 108133061 A TW108133061 A TW 108133061A TW 202021019 A TW202021019 A TW 20202101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afer
- sensing module
- sensing
- wafer carrier
- las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晶圓載具。晶圓載具包括至少一感測模組,於晶圓被一機器手臂插入晶圓載具且置放於其中的過程中,該至少一感測模組用來感測晶圓的插入狀態並獲得至少一感測資訊,且該至少一感測資訊是用來校正機器手臂的控制精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涉及晶圓領域,尤其係關於一種晶圓載具。
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之製作係以由半導體材質構成之晶圓為基底,配合數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半導體製程以於晶圓上形成具有預設佈局設計之電子元件以及連接線路,最後再利用切割以及封裝製程將形成之晶粒(die)製作成複數個晶片(chip)以供使用。其中,於進行上述半導體製程中,晶圓必須不斷地在各生產機台間傳送,而為了對晶圓提供安全的防護,晶圓會先被放置於晶圓載具後才被運送,藉以避免晶圓被外部環境中的微塵汙染而影響生產良率,因此晶圓載具為晶圓製造廠走向自動化的重要生產工具。
請參閱圖1與圖2,圖1為習知晶圓載具的外觀結構概念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晶圓載具於其前門被卸下後的結構概念示意圖。習知的晶圓載具1亦稱前開式晶圓傳輸盒(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FOUP),其包括殼體11、前門12以及複數插槽結構13,前門12係用以與殼體11相結合而與殼體11共同形成可容納晶圓的容置空間,而該些插槽結構13則固定於殼體11的內壁並形成上下排列的複數插槽14,當前門12被從殼體11上拆卸下來後,每一插槽14係供一晶圓2插入並放置於其中,因此每
一晶圓載具1可放置多個晶圓2。再者,上述晶圓2的插入與放置動作係經由一機器手臂(圖未示)來執行,也就是說,機器手臂會先從一生產機台上取出已經過特定製程的晶圓2,如以真空吸片的方式取出晶圓2,再於將晶圓2對準該複數插槽14中的一相應滑槽後將晶圓2插入該相應滑槽中並放置。由此可知,機器手臂的位移精度與定位必須相當精準才能夠避免晶圓2於插入插槽14的過程中與晶圓載具1發生碰撞而損毀。
惟,機器手臂的位移精度與定位精度會隨著其日積月累的使用而逐步下滑,以至於容易發生下列狀況:(1)機器手臂於將晶圓2插入插槽14後因使晶圓2過度朝後方伸入而導致晶圓2碰撞殼體11的後壁111;(2)機器手臂將晶圓2以傾斜地狀態進入插槽14,亦即在晶圓2進入插槽14的過程中,晶圓2與該些插槽14呈現非平行的狀態,從而導致晶圓與插槽結構13發生碰撞。有鑑於此,定期或時常地對機器手臂進行位移精度與定位精度的測試對生產線而言顯得相當重要,而如何方便、有效地對機器手臂進行位移精度與定位精度的測試並予以作為校正機器手臂的依據即成為了亟待研究的課題。
此外,由於習知的晶圓載具1僅用來存放晶圓2並提供晶圓2被運送時所需的安全防護,故習知的晶圓載具1不需被供給電力,但此將侷限了晶圓載具的應用,亦即,不被供電晶圓載具難以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擴充其它功能,基此,如何便利的供電予晶圓載具亦是重要的趨勢所在。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至少一感測模組
而可對晶圓的插入狀態進行感測的晶圓載具。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晶圓載具,包括:一殼體,具有一容置空間;至少一插槽結構,設置該容置空間中以形成至少一插槽,且每一該插槽供一晶圓插入而置放於相對應之該插槽結構上;以及至少一感測模組,設置於該容置空間中,且該至少一感測模組係於該晶圓經由一機器手臂被插入一該插槽並進而置放在相對應之該插槽結構的過程中感測該晶圓之插入狀態,以獲得至少一感測資訊;其中,該至少一感測資訊係用以校正該機器手臂之一控制精度。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晶圓載具更包括一前門,且該殼體包括相對應於該前門之一後壁以及位於該前門與該後壁之間的一上壁、一下壁與至少一側壁。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每一該插槽結構固定於該殼體之該至少一側壁,且每一該插槽係由該前門往該後壁之方向延伸。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感測模組包括一深度感測模組,且該深度感測模組用以感測該晶圓被插入任一該插槽後之一插入深度狀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深度感測模組包括用以輸出至少一雷射光束之一雷射發射單元以及用以接收該至少一雷射光束之一雷射接收單元,且該雷射發射單元設置於該殼體之一上壁與一下壁中之一者的內側,而該雷射接收單元設置於該上壁與該
下壁中之一另一者的內側。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雷射發射單元包括單一雷射發射器,且該單一雷射發射器所輸出之該至少一雷射光束呈與任一該插槽之沿伸方向相同之一線性型態,而該雷射接收單元包括單一雷射接收器,且該單一雷射接收器用以接收呈該線性型態之該至少一雷射光束;抑或是
該雷射發射單元包括複數雷射發射器,且該複數雷射發射器用以分別輸出呈點狀型態之一雷射光束,而該雷射接收單元包括複數雷射接收器,且該複數雷射接收器用以分別接收該複數雷射發射器所輸出之該雷射光束;其中,該複數雷射發射器呈與任一該插槽之沿伸方向相同之一線性排列。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感測模組包括一高度感測模組,且該高度感測模組用以感測該晶圓之一高度距離及/或該晶圓之一傾斜角。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中該高度感測模組包括:一第一雷射發射單元,用以於該晶圓進入其感應區段時獲得該第一雷射發射單元與該晶圓之間的一第一高度距離資訊;及/或一第二雷射發射單元,其與該第一雷射發射單元之間具有一間隔距離,且用以於該晶圓進入其感應區段時獲得該第二雷射發射單元與該晶圓之間的一第二高度距離資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雷射發射單元設置於該殼體之一上壁的內側或該殼體之一下壁的內側,而該第二雷射發射單元設置於該殼體之該上壁的內側或該殼體之該下壁的內側。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晶圓載具更包括一環境參數感
測模組,且該環境參數感測模組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容置空間中,用以感測該容置空間中之至少一環境參數。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環境參數感測模組包括:一溫度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容置空間中之一溫度資訊;及/或一濕度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容置空間中之一濕度資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晶圓載具更包括一電池裝置,且該電池裝置電性連接於該至少一感測模組,用以提供電力予該至少一感測模組;抑或是該晶圓載具更包括一無線充電接收模組,且該無線充電接收模組用以於該晶圓載具被放置於設有一無線充電裝置之一置放面時接收來自該無線充電裝置之電力,以對該晶圓載具之一電池裝置進行充電電或提供電力予該至少一感測模組。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置放面係為一無線充電站之一置放面,且該無線充電站包括一通訊介面及/或一網路介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晶圓載具更包括一資訊傳輸模組,其電性連接於該至少一感測模組,用以收集及/或儲存該至少一感測資訊,並透過一有線方式及/或一無線方式將該至少一感測資訊傳送至一遠端裝置,抑或是將該至少一感測資訊傳送至該晶圓載具之一無線充電接收模組,該無線充電接收模組再將該至少一感測資訊予以傳送至一無線充電站。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晶圓載具更包括一整合型支架體,其用以於該至少一感測模組固設於其上後被裝設至該容置空間中。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利用晶圓載
具測試機器手臂之方法,包括:設置至少一感測模組於一晶圓載具中,以感測一晶圓經由一機器手臂被插入該晶圓載具之一插槽之一插入狀態,以獲得至少一感測資訊;以及依據該至少一感測資訊校正該機器手臂之一控制精度。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感測模組包括一深度感測模組,且該深度感測模組用以感測該晶圓被插入該插槽後之一插入深度狀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感測模組包括一高度感測模組,且該高度感測模組用以感測該晶圓被插入任一該插槽前之一高度距離及/或該晶圓被插入任一該插槽後之一高度距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利用晶圓載具測試機器手臂之方法更包括:設置一無線充電接收模組於一晶圓載具中,以接收該至少一感測模組運作時所需之電力。
1‧‧‧晶圓載具
2‧‧‧晶圓
3‧‧‧晶圓載具
3’‧‧‧晶圓載具
7‧‧‧無線充電站
4‧‧‧遠端裝置
5‧‧‧無線充電裝置
6‧‧‧置放面
11‧‧‧殼體
12‧‧‧前門
13‧‧‧插槽結構
14‧‧‧插槽
30‧‧‧電池裝置
31‧‧‧殼體
32‧‧‧前門
33‧‧‧插槽結構
34‧‧‧插槽
35‧‧‧深度感測模組
36‧‧‧高度感測模組
37‧‧‧資訊傳輸模組
38‧‧‧環境參數感測模組
39‧‧‧無線充電接收模組
71‧‧‧資訊模組
111‧‧‧後壁
311‧‧‧後壁
312‧‧‧上壁
313‧‧‧下壁
314‧‧‧側壁
351‧‧‧雷射發射單元
352‧‧‧雷射接收單元
361‧‧‧第一雷射測距單元
362‧‧‧第二雷射測距單元
381‧‧‧溫度感測器
382‧‧‧濕度感測器
D1‧‧‧高度方向
D2‧‧‧深度方向
E‧‧‧電力
H1‧‧‧第一高度距離資訊
H2‧‧‧第二高度距離資訊
I1‧‧‧感測資訊
I2‧‧‧感測資訊
I3‧‧‧溫度資訊
I4‧‧‧濕度資訊
S1‧‧‧步驟
S2‧‧‧步驟
S3‧‧‧步驟
X‧‧‧距離資訊
圖1:係為習知晶圓載具的外觀結構概念示意圖。
圖2:係為圖1所示晶圓載具於其前門被卸下後的結構概念示意圖。
圖3:係為本發明晶圓載具於一實施例的側視概念示意圖。
圖4:係為圖3所示晶圓載具於其前門被卸下後的前視概念示意圖。
圖5:係為圖3所示晶圓載具的系統方塊概念示意
圖。
圖6:係為利用圖3所示晶圓載具對機器手臂進行精度測試的概念示意圖。
圖7:係為本發明利用晶圓載具測試機器手臂之方法於一實施例之的方塊流程圖。
圖8:係為本發明晶圓載具於一另一實施例之系統方塊概念示意圖。
本發明之實施例將藉由下文配合相關圖式進一步加以解說。盡可能的,於圖式與說明書中,相同標號係代表相同或相似構件。於圖式中,基於簡化與方便標示,形狀與厚度可能經過誇大表示。可以理解的是,未特別顯示於圖式中或描述於說明書中之元件,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技術者所知之形態。本領域之通常技術者可依據本發明之內容而進行多種之改變與修改。
請參閱圖3~圖6,圖3為本發明晶圓載具於一實施例的側視概念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晶圓載具於其前門被卸下後的前視概念示意圖,圖5為圖3所示晶圓載具的系統方塊概念示意圖,圖6為利用圖3所示晶圓載具對機器手臂進行精度測試的概念示意圖。晶圓載具3包括殼體31、前門32以及複數插槽結構33,前門32係用以與殼體31的前側相結合而與殼體31共同形成可容納晶圓2的容置空間,殼體31包括相對於前門32的後壁311以及位於殼體31與前門32之間的上壁312、下壁313與至少一側壁314,而該些插槽結構33則固定於殼體31的該些側壁314
並形成由下往上排列(本實施例中定義為高度方向D1)的複數插槽34,且該些插槽34係由殼體31的前側往殼體31的後壁311方向(本實施例中定義為深度方向D2)延伸。
當前門32被從殼體31上拆卸下來後,每一插槽34係供一晶圓2沿著深度方向D2(平行於插槽34的方向)插入並放置於相應的插槽結構33上,因此每一晶圓載具3中可放置多個晶圓2。其中,上述晶圓2的插入與放置動作係經由一機器手臂(圖未示)來執行,也就是說,機器手臂會先從一生產機台上取出晶圓2,如以真空吸片的方式取出晶圓2,再於將晶圓2對準該複數插槽34中的一相應滑槽後將晶圓2插入該相應滑槽中並放置。
再者,晶圓載具3還包括一深度感測模組35,用以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的插入深度狀態,且深度感測模組35所感測而得的感測資訊I1可進一步被用來測試機器手臂將晶圓2插入插槽34後的移動距離是否符合正常使用的設定,以作為後續校正機器手臂之控制精度的依據,從而避免在一般的生產線流程上發生晶圓2過度朝後壁311的方向伸入而導致晶圓2碰撞後壁311的情形。
於本實施例中,深度感測模組35包括在高度方向D1上相對設置的雷射發射單元351以及雷射接收單元352,雷射發射單元351用以輸出雷射光束,而雷射接收單元352則用以接收由雷射發射單元351所輸出的雷射光束,其中,當晶圓2被插入插槽34並進入深度感測模組35的感應區段時,至少部分的雷射光束會被晶圓2阻斷而使得雷射接收單元352無法接收該至少部分的雷射光束,因此深度感測模組35可藉由雷射接收單元352
接收雷射光束的情況而獲得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的插入深度狀態,如圖6所示插入深度的距離資訊X。而上述透過雷射發射單元351以及雷射接收單元352進行測量的技術原理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於一實施態樣中,雷射發射單元351包括單一雷射發射器並設置於上壁312與下壁313中之一者的內側,且其所輸出的雷射光束呈深度方向D2延伸的線狀形態,而雷射接收單元352包括單一雷射接收器,並設置於上壁312與下壁313中之另一者的內側。惟,上述僅為一實施態樣,熟知本技藝人士皆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舉例來說,可變更設計為,雷射發射單元351包括分別輸出呈點狀形態的雷射光束,且該些雷射發射器沿著深度方向D2線性排列,而雷射接收單元352則包括分別相對應於該些雷射發射器的複數雷射接收器,用以接收該些雷射發射器所輸出之雷射光束。特別說明的是,上述透過雷射的方式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的插入深度狀態僅是深度感測模組35的一種實施手段,而深度感測模組35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之插入深度狀態的實施手段並不以雷射的方式為限,熟知本技藝人士亦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
又,晶圓載具3還包括一高度感測模組36,用以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前/後的高度距離及/或晶圓2與插槽結構33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且高度感測模組36所感測而得的感測資訊I2可進一步被用來測試機器手臂將晶圓2插入插槽34前是否準確的對準插槽34的入口,及/或用來測試機器手臂將晶圓2插入
插槽34後是否與插槽34呈現平行的狀態,以作為後續校正機器手臂之控制精度的依據,從而避免在一般的生產線流程上發生晶圓2在插槽34之入口的臨近處與插槽結構33發生碰撞的情形以及避免機器手臂將晶圓2以傾斜地狀態進入插槽34而使晶圓2碰撞插槽結構33的情形。
於本實施例中,高度感測模組36包括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當晶圓2因應機器手臂的帶動而進入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的感應區段時,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所輸出的雷射光束會投射至晶圓2並於其上產生反射而回到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藉此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可獲得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與晶圓2之間的第一高度距離資訊H1,其中,高度感測模組36可進而依據第一高度距離資訊H1而判斷晶圓2在進入插槽34之入口臨近處前是否符合應有的高度,以確定機器手臂是否將晶圓2對準插槽34。
又,於本實施例中,高度感測模組36還包括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以及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於深度方向D2上具有間隔距離。當晶圓2被插入插槽34並進入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的感應區段時,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所輸出的雷射光束會投射至晶圓2並於其上產生反射而回到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藉此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可獲得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與晶圓2之間的第二高度距離資訊H2;其中,高度感測模組36可進而依據第一高度距離資訊H1以及第二高度距離資訊H2的相對關係而判斷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是否與插槽34相互平行(判斷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在深度方向上是否具有傾斜
角,如是否前後傾斜),較佳者還可進而判斷晶圓2在單位時間中的傾斜量。於一實施態樣中,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以及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皆設置於殼體31之下壁313的內側,但不以上述為限。此外,上述透過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以及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進行測量的技術原理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特別說明的是,上述透過雷射的方式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前/後的高度距離及/或晶圓2與插槽結構33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僅是高度感測模組36的一種實施手段,而高度感測模組36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前/後的高度距離及/或晶圓2與插槽結構33之間之相對位置關係的實施手段並不以雷射的方式為限,熟知本技藝人士亦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
於本實施例中,晶圓載具3還包括一資訊傳輸模組37,其係連接於深度感測模組35與高度感測模組36,並用以收集及/或儲存深度感測模組35與高度感測模組36所感測而得的感測資訊I1、I2。可選擇地,資訊傳輸模組37還能透過有線方式及/或無線方式將其所收集及/或儲存的感測資訊I1、I2予以傳送至遠端裝置4(如雲端裝置)以供分析運用。雖然圖3與圖4示意了資訊傳輸模組37設置於殼體31的後壁311,但實際應用上並不以此為限,資訊傳輸模組37亦可被設置於其它處,如殼體31之下壁313的內側。
較佳者,但不以此為限,晶圓載具3還包括一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其設置於殼體31的容置空間中,用以感測容置
空間中的環境參數。於本實施例中,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包括溫度感測器381以及濕度感測器382,且溫度感測器381以及濕度感測器382分別用以感測殼體31之容置空間中的溫度資訊I3以及濕度資訊I4。當然,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亦可連接於資訊傳輸模組37,因此溫度資訊I3以及濕度資訊I4可被傳送至資訊傳輸模組37儲存及/或進而被傳送至遠端裝置4進行分析運用。惟,溫度感測器381以及濕度感測器382僅為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的實施態樣,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的形態並不以上述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晶圓載具3還包括電池裝置30,其係連接於深度感測模組35、高度感測模組36、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以及資訊傳輸模組37,主要是用來提供深度感測模組35、高度感測模組36、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以及資訊傳輸模組37運作時所需的電力E。特別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晶圓載具3還包括與電池裝置30電性相連的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且電池裝置30為充電電池,當晶圓載具3被放置於設有無線充電裝置5的置放面6(如圖3所示的置放面6)時,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可接收來自於無線充電裝置5的電力並予以對電池裝置30進行充電。
較佳者,但不以此為限,圖3所示的置放面6係為一無線充電站的置放面,該無線充電站具有特定的通訊介面(如SEMI E84介面)以及網路介面,該特定的通訊介面可用來與自動搬運系統(如懸吊式輸送系統Overhead Hoist Transfer或無人搬運車AGV)溝通,而特定的網路介面可用來與監控管理系統(如製造執行系統MES或物料搬送控制系統MCS)溝通,藉此,晶圓載具3可被自動化的搬運至無線充電站以進行充電動作。此外,無線充電
站還可收集晶圓載具3處於無線充電站時的各類資訊,並予以透過物聯網而傳送至遠端裝置以供分析。
根據以上的說明,本案晶圓載具3除了可存放晶圓2並提供晶圓2被運送時所需的安全防護外,還能夠被以無線的方式供電而進行各種應用,例如,晶圓載具3因具有電力而可於機器手臂將晶圓2放置至晶圓載具3之過程中測試機器手臂的位移精度與定位精度,從而避免晶圓2因與晶圓載具3發生碰撞而損毀,實具產業利用價值。
當然,上述皆僅為實施例,熟知本技藝人士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舉例來說,在上述實施例中,晶圓載具3同時包括電池裝置30以及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且當晶圓載具3的電池裝置30具有電力時,無論晶圓載具3置於何處,其中的深度感測模組35、高度感測模組36、資訊傳輸模組37及/或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等皆可運作,從而進行各種應用,例如對機器手臂的位移精度與定位精度進行測試;但可變更設計為如圖8所示之晶圓載具3’,晶圓載具3不包括電池裝置30而僅包括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因此,當晶圓載具3被放置於設有無線充電裝置5的置放面6(如圖3所示的置放面6,其可視為無線充電站7的置放面)時,晶圓載具3可獲得深度感測模組35、高度感測模組36、資訊傳輸模組37及/或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運作時所需的電力,從而進行各種應用,例如對機器手臂的位移精度與定位精度進行測試。
再舉例來說,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晶圓載具3的資訊傳輸模組37可透過有線方式及/或無線方式將其所收集及/或
儲存的感測資訊I1、感測資訊I2、溫度資訊I3及/或濕度資訊I4傳送至遠端裝置4(如雲端裝置),但可變更設計為如圖8所示之晶圓載具3’,且無線充電站7設有資訊模組71,其中,晶圓載具3’的資訊傳輸模組37係先將感測資訊I1、感測資訊I2、溫度資訊I3及/或濕度資訊I4傳送至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再將所接收的資訊予以傳送至無線充電站7的資訊模組71,以供後續進行分析運用。可選擇地,來自無線充電站7的指令或資訊亦可經由其資訊模組71而傳輸至晶圓載具3的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
又舉例來說,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晶圓載具3之高度感測模組36的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以及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是於深度方向D2上具有間隔距離,從而可判斷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在深度(前後)方向上是否具有傾斜角,但可變更設計為,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以及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是於左右方向上具有間隔距離,因此高度感測模組36可依據第一雷射測距單元361所獲得的第一高度距離資訊H1以及第二雷射測距單元362所獲得的第二高度距離資訊H2而判斷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在左右方向上是否具有傾斜角,較佳者還可進而判斷晶圓2在單位時間中的傾斜量。
再舉例來說,可變更設計為,上述深度感測模組35、高度感測模組36、環境參數感測模組38、資訊傳輸模組37以及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可先被固設於一整合型支架體上,且該整合型支架體的大小係與晶圓載具3之殼體31內的容置空間相對應,其好處在於,已固設有深度感測模組35、高度感測模組36、環境
參數感測模組38、資訊傳輸模組37以及無線充電接收模組39的整合型支架能夠被直接地裝設於舊有的晶圓載具中,令舊有的晶圓載具具有可檢測機器手臂之位移精度與定位精度的功能。
綜合上述的說明,本案利用晶圓載具測試機器手臂的方法如圖7所示,其包括下述步驟S1~步驟S3,而具體的實施方式係如前述的說明,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惟圖7所示方法僅為實施例,並不以此侷限步驟S1~步驟S3的步驟順序,亦即,步驟S1~步驟S3的步驟順序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被調整。
步驟S1:於晶圓載具3中設置深度感測模組35,以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的插入深度狀態。其中,深度感測模組35所感測而得的感測資訊I1可進一步被用來測試機器手臂將晶圓插入插槽34後的移動距離是否符合正常使用的設定,以作為後續校正機器手臂之控制精度的依據,從而避免在一般的生產線流程上發生晶圓2過度朝後壁311的方向伸入而導致晶圓2碰撞後壁311的情形。
步驟S2:於晶圓載具3中設置高度感測模組36,以感測晶圓2被插入插槽34後的高度距離及/或晶圓2與插槽結構33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其中,高度感測模組36所感測而得的感測資訊I2可進一步被用來測試機器手臂將晶圓2插入插槽34後是否與插槽34呈現平行的狀態,以作為後續校正機器手臂之控制精度的依據,從而避免在一般的生產線流程上發生機器手臂將晶圓2以傾斜地狀態進入插槽34而使晶圓2碰撞插槽結構33的情形。
步驟S3:於晶圓載具3中設置無線充電接收模組
39,以使晶圓載具3獲得深度感測模組35以及高度感測模組36運作時所需的電力。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3‧‧‧晶圓載具
5‧‧‧無線充電裝置
6‧‧‧置放面
31‧‧‧殼體
32‧‧‧前門
33‧‧‧插槽結構
34‧‧‧插槽
35‧‧‧深度感測模組
36‧‧‧高度感測模組
37‧‧‧資訊傳輸模組
38‧‧‧環境參數感測模組
39‧‧‧無線充電接收模組
311‧‧‧後壁
312‧‧‧上壁
351‧‧‧雷射發射單元
352‧‧‧雷射接收單元
361‧‧‧第一雷射測距單元
362‧‧‧第二雷射測距單元
381‧‧‧溫度感測器
382‧‧‧濕度感測器
D1‧‧‧高度方向
D2‧‧‧深度方向
Claims (10)
- 一種晶圓載具,包括:一殼體,具有一容置空間;至少一插槽結構,設置該容置空間中以形成至少一插槽,且每一該插槽供一晶圓插入而置放於相對應之該插槽結構上;以及至少一感測模組,設置於該容置空間中,且該至少一感測模組係於該晶圓經由一機器手臂被插入一該插槽並進而置放在相對應之該插槽結構的過程中感測該晶圓之插入狀態,以獲得至少一感測資訊;其中,該至少一感測資訊係用以校正該機器手臂之一控制精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圓載具,其中該至少一感測模組包括一深度感測模組,且該深度感測模組用以感測該晶圓被插入任一該插槽後之一插入深度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晶圓載具,其中該深度感測模組包括用以輸出至少一雷射光束之一雷射發射單元以及用以接收該至少一雷射光束之一雷射接收單元,且該雷射發射單元設置於該殼體之一上壁與一下壁中之一者的內側,而該雷射接收單元設置於該上壁與該下壁中之一另一者的內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圓載具,其中該至少一感測模組包括一高度感測模組,且該高度感測模組用以感測該晶圓之一高度距離及/或該晶圓之一傾斜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晶圓載具,其中該高度感測模組包括: 一第一雷射發射單元,用以於該晶圓進入其感應區段時獲得該第一雷射發射單元與該晶圓之間的一第一高度距離資訊;及/或一第二雷射發射單元,其與該第一雷射發射單元之間具有一間隔距離,且用以於該晶圓進入其感應區段時獲得該第二雷射發射單元與該晶圓之間的一第二高度距離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圓載具,更包括一環境參數感測模組,且該環境參數感測模組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容置空間中,用以感測該容置空間中之至少一環境參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圓載具,其中該環境參數感測模組包括:一溫度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容置空間中之一溫度資訊;及/或一濕度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容置空間中之一濕度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圓載具,更包括一電池裝置,且該電池裝置電性連接於該至少一感測模組,用以提供電力予該至少一感測模組;抑或是該晶圓載具更包括一無線充電接收模組,且該無線充電接收模組用以於該晶圓載具被放置於設有一無線充電裝置之一置放面時接收來自該無線充電裝置之電力,以對該晶圓載具之一電池裝置進行充電或提供電力予該至少一感測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晶圓載具,其中該置放面係為一無線充電站之一置放面,且該無線充電站包括一通訊介面及/或一網路介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晶圓載具,更包括一資訊傳輸模組,其電性連接於該至少一感測模組,用以收集及/或儲存該至 少一感測資訊,並透過一有線方式及/或一無線方式將該至少一感測資訊傳送至一遠端裝置,抑或是將該至少一感測資訊傳送至該晶圓載具之一無線充電接收模組,該無線充電接收模組再將該至少一感測資訊予以傳送至一無線充電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862732124P | 2018-09-17 | 2018-09-17 | |
US62/732,124 | 2018-09-1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21019A true TW202021019A (zh) | 2020-06-01 |
Family
ID=72175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33061A TW202021019A (zh) | 2018-09-17 | 2019-09-12 | 晶圓載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202101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9097B (zh) * | 2021-10-15 | 2022-06-21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層流裝置 |
-
2019
- 2019-09-12 TW TW108133061A patent/TW202021019A/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9097B (zh) * | 2021-10-15 | 2022-06-21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層流裝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9986B (zh) | 用於監測半導體工廠自動化系統之參數之系統及方法 | |
US7778793B2 (en) | Wireless sensor for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systems | |
US9097515B2 (en) | Measuring device and measuring method | |
US7206663B2 (en) | Calibration cassette pod for robot teaching and method of using | |
TWI597798B (zh) | 使用於半導體晶圓處理系統中之自動化介面裝置及方法 | |
JP2006513583A5 (zh) | ||
TWI849465B (zh) | 具有與半導體處理工具之選擇性整合的智慧型振動晶圓 | |
KR20160055010A (ko) | 웨이퍼 이송 로봇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CN107546162B (zh) | 自含计量晶片载具系统 | |
US6519502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cassette pod onto a loadport by an overhead hoist transport system | |
TW201034029A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alignment and related wafer cassette | |
US20240170318A1 (en) | Teaching Substrate for Production and Process-Control Tools | |
TW202021019A (zh) | 晶圓載具 | |
KR20190011979A (ko) | 호이스트 모듈의 티칭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 |
US6300644B1 (en) | Tool for aligning a robot arm to a cassette for hold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 |
US11413767B2 (en) | Sensor-based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feedback of robot end effector with respect to destination chamber | |
CN207676892U (zh) | 晶圆传送盒 | |
CN107706133B (zh) | 一种硅片扫描映射方法及系统 | |
CN113727817B (zh) | 控制器 | |
KR20160122083A (ko) | 기판 처리 장치, 기판 처리 장치의 운전 방법 및 기억 매체 | |
CN117352438B (zh) | 一种多尺寸晶圆装载平台 | |
TWI851810B (zh) | 用於生產和製程控制工具之基板搬運之自動教導 | |
US20230375415A1 (en) | Device for measuring physical property of wafer | |
TWM656251U (zh) | 晶圓搬運載台之校正裝置 | |
CN105619406A (zh) | 多指机械手片叉的校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