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7409A - 用於多連接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多連接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7409A
TW202017409A TW108125810A TW108125810A TW202017409A TW 202017409 A TW202017409 A TW 202017409A TW 108125810 A TW108125810 A TW 108125810A TW 108125810 A TW108125810 A TW 108125810A TW 202017409 A TW202017409 A TW 20201740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round
trip time
data
chan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5132B (zh
Inventor
林希修
金炳承
崔恩俊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7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7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51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513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 H04L47/365Dynamic adaptation of the packet siz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64Round trip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7Evaluation or update of window size, e.g. using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acknowledged [ACK]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8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 H04L47/283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in response to processing delays, e.g. caused by jitter or round trip time [RT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47Transmission err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在多個基站與使用者設備之間實現多連接的方法包括: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估計向第一基站發送第一資料花費的第一往返時間(RTT);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估計向第二基站發送第二資料花費的第二往返時間;以及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及所述第二往返時間而確定要向所述第一基站發送的所述第一資料的大小。

Description

用於多連接的方法
本發明概念涉及無線通訊,且更具體來說,涉及用於在多連接中分割資料的一種方法及一種裝置。
在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的無線通訊中,可使用各種技術來以較高的速度發送較大量的資料。舉例來說,多連接可表示其中一個使用者設備與兩個或更多個基站進行通訊的過程。在多連接中,可經由使用者設備與兩個或更多個基站之間的多個通道發送和/或接收資料,且因此資料輸送量可增大且可防止通訊品質因不良品質通道而劣化。為提高多連接的效率,期望將發送資料高效地分佈到多個通道。
本發明概念提供用於在多連接中高效地分割資料的一種方法及一種裝置。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一方面,提供一種用於在多個基站與使用者設備之間實現多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估計向第一基站發送第一資料花費的第一往返時間(round trip time,RTT);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估計向第二基站發送第二資料花費的第二往返時間;以及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及所述第二往返時間而確定要向所述第一基站發送的所述第一資料的大小。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用於在多個基站與使用者設備之間實現多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基站處估計從第一基站向所述使用者設備發送第一資料花費的第一往返時間;在所述第一基站處獲得從第二基站向所述使用者設備發送第二資料花費的第二往返時間;以及在所述第一基站處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及所述第二往返時間而確定要從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使用者設備發送的所述第一資料的大小。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用於在多個基站與使用者設備之間實現多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估計經由所述多個基站與所述使用者設備之間的多個通道發送資料以及接收確認回應(ACK)花費的多個往返時間(RTT);獲得所述多個通道的各自的通道頻寬;以及基於所述多個往返時間及所述通道頻寬而確定要經由所述多個通道發送的多條分割資料的大小。
圖1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多連接的圖。詳細來說,圖1是示出多個無線通訊系統的圖,所述多個無線通訊系統包括分別包括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30及多個基站的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及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所述多個基站包括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
在非限制性實施例中,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及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中的每一者可為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統、第五代新無線電(5G new radio,5G NR)系統、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統、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統、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系統或另一任意無線通訊系統。在本文中,無線通訊系統可被稱為無線電存取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
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可基於多連接而與UE 30進行通訊。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UE 30與第一基站10之間可根據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建立第一通道CH1且可經由第一通道CH1與彼此進行通訊。UE 30與第二基站20之間可根據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建立且可經由第二通道CH2與彼此進行通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可相同於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可不同於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在下文中,在示例性實施例中,將主要闡述其中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是5G NR系統(即,第一基站10是5G NR基站)且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是LTE系統(即,第二基站20是LTE基站)的實例。然而,應理解示例性實施例並非僅限於此。
基站(舉例來說,第一基站10和/或第二基站20)可表示固定站且可與UE 30和/或另一基站進行通訊以交換資料及控制資訊。舉例來說,基站可被稱為節點B、演進節點B(evolved node B,eNB)、下一代節點B(generation node B,gNB)、磁區(sector)、網站(site)、基站收發器系統(base transceiver system,BTS)、存取點(access point,AP)、中繼節點(relay node)、遠端無線電頭(remote radio head,RRH)、無線電單元(radio unit,RU)或小小區(small cell)。在本文中,基站或小區可被視為表示由CDMA中的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寬頻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節點B、LTE中的eNB或5G NR中的gNB或磁區(網站)實行的功能或所覆蓋的特定區域的綜合含義,且可覆蓋例如以下各種覆蓋區域:巨型小區(mega cell)、微型小區(micro cell)、微微型小區(pico cell)、毫微微型小區(femto cell)、中繼節點、RRH、RU及小小區通訊範圍。
UE 30可為無線通訊裝置且可為固定的或移動的。另外,UE 30可表示與基站進行通訊的各種裝置以發送或接收資料和/或控制資訊。舉例來說,UE 30可被稱為終端設備、移動站(mobile station,MS)、使用者終端(user terminal,UT)、用戶站(subscriber station,SS)、無線裝置或掌上型裝置。另外,UE 30可支援多連接,且因此,如圖1所示,UE 30可連接到兩個或更多個基站,例如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具體來說,如圖1所示,一個UE 30連接到兩個基站(例如,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可被稱為雙連接。在下文中,在示例性實施例中,將主要闡述雙連接,但是應理解示例性實施例適用於其中UE 30與三個或更多個基站進行通訊的多連接。
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與UE 30之間的無線通訊網路可共用可用網路資源,且因此,可支援多個用戶。舉例來說,可使用例如以下各種多址方案(multiple access schemes)來經由無線通訊網路傳輸資訊:CDMA、頻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時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頻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單載波頻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正交頻分複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FDMA、OFDM-TDMA及OFDM-CDMA。第一基站10可通過介面IF與第二基站20進行通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站10可通過兩倍(X2)介面對第二基站20進行存取。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如以下參照圖12所述,第一基站10可經由核心網路來對第二基站20進行存取。
在多連接中,可對資料進行分割及發送,且可分別經由第一通道CH1及第二通道CH2來發送資料的分割部分(例如,第一資料及第二資料)。舉例來說,在下行鏈路中,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可將通過對要向UE 30發送的資料進行分割而獲得的第一資料及第二資料經由第一通道CH1及第二通道CH2分別發送到UE 30。另外,在上行鏈路中,UE 30可將要發送的資料分割成第一資料及第二資料且可將第一資料及第二資料經由第一通道CH1及第二通道CH2分別發送到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在下文中,根據示例性實施例,如以下參照圖式所述,UE 30以及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可基於第一通道CH1及第二通道CH2中的每一者的狀態而高效地分割資料。因此,因對資料進行重新排序導致的延遲可降低,且可向UE 30的用戶提供改善的體驗品質(quality of experience,QoE)。
圖2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1所示多連接中的無線協定的結構的圖。
如以上參照圖1所述,UE 30'可對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進行存取。在圖2中,可假設第一基站10'是5G NR系統的基站(例如,gNB),且基站20'是LTE系統的基站(例如,eNB)。如圖2所示,UE 30'(或UE 30'的封包資料收斂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可支援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例如,5G NR系統)的無線協定以及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例如,LTE系統)的無線協定。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闡述圖2。
參照圖2,在第一基站10'及UE 30'中的每一者中,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的無線協定可包括物理(physical,PHY)層11及31a、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12及32a、無線電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13及33a以及PDCP 14及34。PHY層11及31a、MAC 12及32a、RLC 13及33a以及PDCP 14及34中的每一者可基於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的規定來實行其獨特的功能。舉例來說,PHY層11及31a可對MAC 12及32a的資料進行編碼及調變,產生OFDM符號以將所產生的OFDM符號發送到第一通道CH1,對經由第一通道CH1接收的OFDM符號進行解調及解碼,並將資料傳輸到MAC 12及32a。MAC 12及32a可實行包括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重發的功能,RLC 13及33a可實行包括自動重傳請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的功能,且PDCP 14及34可實行包括重新排序的功能。
在第二基站20'及UE 30'中的每一者中,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的無線協定可包括PHY層21及31b、MAC 22及32b、RLC 23及33b以及PDCP 24及34。PHY層21及31b、MAC 22及32b、RLC 23及33b以及PDCP 24及34中的每一者可基於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的規定來實行其獨特的功能。舉例來說,PHY層21及31b可對MAC 22及32b的資料進行編碼及調變,產生OFDM符號以將所產生的OFDM符號發送到第二通道CH2,對經由第二通道CH2接收的OFDM符號進行解調及解碼,並將資料傳輸到MAC 22及32b。MAC 22及32b可實行包括HARQ重發的功能,RLC 23及33b可實行包括ARQ的功能,且PDCP 24及34可實行包括重新排序的功能。
PDCP 34在雙連接中可包括分割承載(split bearer)。分割承載可將資料封包分佈到一個PDCP中的多個不同的RLC實體以經由多個通道發送資料,且因此,可表示用於提高資料發送速率(data transmission rate)的資料無線電承載(data radio bearer,DRB)。舉例來說,在上行鏈路中,PDCP 34可將資料封包(或PDCP 服務資料單元(service data unit,SDU))處理成PDCP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且可將PDCP PDU傳輸到兩個RLC 實體33a及33b。此處,當傳輸到所述兩個RLC實體33a及33b的PDCP PDU未適當地分佈時(即,當分割資料的大小未得到適當地確定時),在PDCP 34中因重新排序導致的延遲可增加。當因重新排序導致的延遲增加時,在PDCP 34的上部層(例如,應用層(例如,圖3所示35))中可出現延遲,從而使UE 30'的用戶QoE劣化。另外,在下行鏈路中可出現與上述問題相似的問題。
圖3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UE 30''中的無線協定的結構的圖。詳細來說,圖3示出上行鏈路中的無線協定的結構。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闡述圖3,且在闡述圖3時,將省略與之前參照圖2提供的說明相同或相似的說明。
參照圖3,無線協定可包括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的第一PHY層31a'、第一MAC 32a'及第一RLC 33a',且可包括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的第二PHY層31b'、第二MAC 32b'及第二RLC 33b',且PDCP 34'可支援第一無線通訊系統RAT1及第二無線通訊系統RAT2。另外,與PDCP 34'的上部層對應的應用35可向PDCP 34'提供要經由上行鏈路發送的資料封包。
如以上參照圖2所述,PDCP 34'可確定要經由多連接中的第一通道CH1及第二通道CH2發送的資料(例如,第一資料的大小及第二資料的大小),且因此,可對從應用35提供的資料封包進行分割且可將多條分割資料分別提供到第一RLC(或第一RLC實體)33a'及第二RLC(或第二RLC實體)33b'。舉例來說,根據最近發佈的NR PDCP標準(3GPP TS 38.323 V15.2.0,2018-06),將使由UE 30''實行的資料分割操作造成的PDCP重新排序延遲最小化的手段定義為UE 30''的能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從下部層向PDCP 34'提供多個指示符,且可基於所述多個指示符將資料分佈到第一RLC 33a'及第二RLC 33b'。舉例來說,如圖3所示,可從第一PHY層31a'、第一MAC 32a'及第一RLC 33a'向PDCP 34'提供第一指示符IND1,且可從第二PHY層31b'、第二MAC 32b'及第二RLC 33b'向PDCP 34'提供第二指示符IND2。PDCP 34'可基於第一指示符IND1及第二指示符IND2來檢測第一通道CH1的狀態及第二通道CH2的狀態,且可基於第一通道CH1的狀態及第二通道CH2的狀態將資料分佈到第一RLC 33a'及第二RLC 33b'。以下將參照圖4闡述PDCP 34'的示例性操作。
圖4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流程圖。舉例來說,圖4所示方法可由圖3所示PDCP 34'來實行,且如以下參照圖5所述,圖4所示方法可由各種因素觸發。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及圖3來闡述圖4。
參照圖4,在中,可實行估計往返時間的操作。往返時間(RTT)可被定義為發送方將資料發送到接收方以及從接收方接收對所發送的資料的回應(例如,確認回應(acknowledgement response,ACK))所花費的時間。文檔“用於聯合路由及速率控制的端對端演算法的穩定性(Stability of end-to-end algorithms for joint routing and rate control)”(F.凱莉(F. Kelly)及T.瓦爾斯(T. Voice),美國電腦協會資料通訊專業組電腦通訊評論(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Data Communicati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ACM SIGCOMM CCR),35,2005)已提出用於使發送控制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中的網路效率最大化的方法,且可將所提出的方法表達為以下方程式(1)。發送方可通過以下方程式(1)的∆wp 將對應路徑的擁塞視窗(congestion window)“cwnd”改變:
Figure 02_image002
(1)
在方程式(1)中,P可表示由單主機形成的路徑的總集合,wi 可表示第i路徑的當前發送視窗,且RTTi 可表示第i路徑的往返時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多連接中,可基於在方程式(1)中提供的發送視窗的改變而實行資料的分割。在TCP中,可基於網路的業務量而確定往返時間,且因此,發送方可測量發送資料時的時間與接收到ACK時的時間之間的差作為往返時間。另一方面,在多連接中,往返時間可根據通道的狀態而定且可如以下所述進行估計。
為對圖1所示多連接應用方程式(1),可估計分別與第一通道CH1及第二通道CH2對應的第一往返時間RTT1 及第二往返時間RTT2 。舉例來說,如以上參照圖3所述,UE 30''的PDCP 34'可基於從下部層提供的第一指示符ID1而估計第一往返時間RTT1 ,且可基於從下部層提供的第二指示符ID2而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以下將參照圖6闡述操作S200的實例。
在操作S400中,可實行獲得通道頻寬的操作。如圖1所示,在其中UE 30與第一基站10及第二基站20進行通訊的多連接中,UE 30及一個基站(例如,第一基站10或第二基站20)可被視為單跳網路(1-hop network),且方程式(1)的wi 可如在以下方程式(2)中一樣被表達為通道頻寬與往返時間的乘法:
Figure 02_image004
(2)
因此,在方程式(1)中,可利用“BWi ×RTTi ”來取代wi ,且在操作S400中,可實行獲得通道頻寬(即,第一通道CH1的第一通道頻寬BW1 以及第二通道CH2的第二通道頻寬BW2 )的操作。舉例來說,第一PHY層31a'及第二PHY層31b'可分別測量第一通道頻寬BW1 及第二通道頻寬BW2 ,PDCP 34'可基於第一指示符IND1中從第一PHY層31a'提供的指示符而獲得第一通道頻寬BW1 ,且可基於第二指示符IND2中從第二PHY層31b'提供的指示符而獲得第二通道頻寬BW2
在操作S600中,可實行確定多條分割資料(例如,第一資料及第二資料)的大小的操作。當第一通道頻寬BW1 及第二通道頻寬BW2 分別對應於第一通道CH1的通道頻寬及第二通道CH2的通道頻寬時,在圖1所示多連接中方程式(1)可被表達為以下方程式(3):
Figure 02_image006
(3)
此外,在基於M(其中M是大於一的整數)數目的通道的多連接中,方程式(1)可被表達為以下方程式(4):
Figure 02_image008
(4)
在操作S200中可估計第一往返時間RTT1 及第二往返時間RTT2 ,且在操作S400中可獲得第一通道頻寬BW1 及第二通道頻寬BW2 。因此,在操作S600中,PDCP 34'可基於方程式(3)而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即,∆w),且可將變化∆w反映在對要發送的資料封包進行的分割中。操作S600的實例將在以下參照圖8進行闡述。
圖5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流程圖。詳細來說,在圖5所示操作S100中可觸發以上參照圖4闡述的實行用於實現多連接的方法,且在實行操作S100之後,可依序實行圖4所示操作S200。另外,在實行圖4所示操作S600之後,可實行圖5所示操作S100。如圖5所示,操作S100可包括操作S120、S140及S160。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實行操作S100的操作S120、S140及S160中的至少一者時,所述方法可繼續進行到操作S200。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操作S100可包括操作S120、S140及S160中的僅一些操作。在下文中,將參照圖3闡述圖5。
在操作S120中,可實行接收資料封包的操作。舉例來說,當從與上部層對應的應用35接收到資料封包時,PDCP 34'可觸發圖4所示方法。從應用35接收的資料封包可為要由應用35通過無線通訊發送的資料且可被稱為PDCP SDU,且在一些實施例中,資料封包可包括報頭(header)及淨荷(payload)。
在操作S140中,可實行接收ACK的操作。舉例來說,當接收到與RLC確認模式(acknowledge mode,AM)中的RLC PDU對應的ACK時,PDCP 34'可觸發圖4所示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接收到預定義數目的ACK時,PDCP 34'可觸發圖4所示方法。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如以下參照方程式(8)所述,PDCP 34'可基於預定義的週期或另一因素而觸發圖4所示方法,且在此種情形中,可使用所接收的ACK的數目。
在操作S160中,可實行接收經更新的重發參數的操作。如以下參照圖6所述,在圖4所示操作S200中可基於重發來估計往返時間。無線通訊系統可規定重發參數的值,一些無線通訊系統(例如,5G NR系統)可規定重發參數的值變化,且基站可基於通道狀態而更新重發參數。當重發參數的值變化時,所估計的往返時間可變化,且因此,當從基站接收到經更新的重發參數時,PDCP 34'可觸發圖4所示方法。
圖6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4所示操作S200的流程圖。如以上參照圖4所述,在圖6所示操作S200'中可實行估計往返時間的操作。詳細來說,在圖6所示操作S200'中可估計與一個通道對應的一個往返時間,且可基於多個通道依序地或並行地將圖6所示操作S200'實行多次。如圖6所示,操作S200'可包括操作S220及操作S240。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及圖3闡述圖6,且將基於圖1所示UE 30是圖3所示UE 30''的假設來闡述估計與第一通道CH1對應的第一往返時間RTT1 的實例。
在操作S220中,可實行獲得重發參數的操作。舉例來說,可向PDCP 34'提供從第一基站10提供的第一指示符IND1,第一指示符IND1包括第一重發參數。在一些實施例中,PDCP 34'可將HARQ重發反映在對第一往返時間RTT1 的估計中,且舉例來說,第一重發參數可包括重發週期c1 及最大重發數目N1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PDCP 34'可將RLC重發反映在對第一往返時間RTT1 的估計中,且舉例來說,第一重發參數可包括RLC最大重發數目R1
在操作S240中,可實行計算往返時間的操作。舉例來說,PDCP 34'可基於在操作S220中獲得的重發參數來計算第一往返時間RTT1 ,第一往返時間RTT1 用於在方程式(3)中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w。在一些實施例中,PDCP 34'可計算往返時間,所述往返時間包括由第一MAC 32a'提供的HARQ重發。在一些實施例中,PDCP 34'可計算往返時間,所述往返時間還包括由第一RLC 33a'提供的RLC重發。以下將參照圖7A及圖7B闡述操作S240的實例。
圖7A及圖7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6所示操作S240的流程圖。
在圖7A所示操作S240a及圖7B所示操作S240b中可實行如以上參照圖6闡述的計算第一往返時間RTT1 的操作。在闡述圖7A及圖7B所示實施例時將省略重複說明。將參照圖1及圖3闡述圖7A及圖7B,且將闡述基於圖1所示UE 30是圖3所示UE 30''的假設估計與第一通道CH1對應的第一往返時間RTT1 的實例。
參照圖7A,操作S240a可包括操作S242a及操作S244a,且在操作S242a中可實行計算包括HARQ重發的往返時間的操作。舉例來說,PDCP 34'可如在以下方程式(5)中一樣使用區塊錯誤率BLER計算包括HARQ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S1
Figure 02_image010
(5)
在方程式(5)中,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可表示在第一通道CH1中測量的區塊錯誤率。在一些實施例中,PDCP 34'可從第一指示符IND1中由第一PHY層31a'提供的指示符獲得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第一傳播延遲p1 可表示在第一通道CH1中出現的傳播延遲。在一些實施例中,PDCP 34'可從第一MAC 32a'獲得第一傳播延遲p1 。舉例來說,第一基站10可將專用隨機存取前導(dedicated random access preamble)分配到UE 30'',且當UE 30''不包含用於首先存取第一基站10或用於將訊號發送到第一基站10的無線資源時,UE 30''可基於隨機存取前導來實行隨機存取過程(random access procedure,RACH)。第一基站10可使用隨機存取前導(或探測參考訊號(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來測量UE 30''的發送時間,計算校正時序值,並向UE 30''通知所計算的校正時序值。從第一基站10提供到UE 30''的校正時序值(即,時序提前值)可被稱為時序提前命令(timing advance command,TAC),且可在MAC層中對TAC進行處理。因此,UE 30''的第一MAC 32a'可基於TAC產生第一傳播延遲p1 且可向PDCP 34'提供第一傳播延遲p1 作為第一指示符IND1中的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計算包括HARQ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S1 的過程中可省略第一傳播延遲p1 。舉例來說,在方程式(5)中,第一傳播延遲p1 可具有比‘n1×c1’小的值,且因此,可如在以下方程式(6)中一樣計算包括HARQ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S1 。在此種情形中,在圖6所示操作S220中可省略從第一MAC 32a'獲得第一傳播延遲p1 作為第一重發參數的操作。
Figure 02_image012
(6)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RLC未確認模式(unacknowledge mode,UM)中PDCP 34'可將第一往返時間RTTS1 確定為第一傳播延遲p1 。舉例來說,當將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近似地維持為零時,可設定RLC UM,且PDCP 34'可將第一往返時間RTTS1 確定為第一傳播延遲p1 。另外,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PDCP 34'可每隔第一傳播延遲p1 (即,第一往返時間RTTS1 )便反映變化∆w。
應理解,包括HARQ重發且對應於第二通道CH2的第二往返時間RTTS2 相似地基於方程式(5)和/或方程式(6)來計算。
在操作S244a中,可實行計算包括RLC重發的往返時間的操作。舉例來說,PDCP 34'可如在以下方程式(7)中一樣計算包括RLC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T1
Figure 02_image014
(7)
在圖7A所示實施例中,PDCP 34'可使用基於方程式(7)計算的第一往返時間RTTT1 作為方程式(3)的資料變化∆w。另外,應理解,包括HARQ重發且對應於第二通道CH2的第二往返時間RTTS2 相似地基於方程式(7)來計算。
參照圖7B,操作S240b可包括操作S242b、操作S243b及操作S244b。與圖7A所示操作S240a相比,圖7B所示操作S240b還可包括操作S243b。相似於圖7A所示操作S242a,在操作S242b中可實行計算包括HARQ重發的往返時間的操作。因此,可計算分別包括HARQ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S1 及第二往返時間RTTS2
在操作S243b中,可實行將區塊錯誤率BLER與預定義的第一閾值THR1進行比較的操作。舉例來說,在計算第一往返時間RTTS1 的過程中,可將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與預定義的第一閾值THR1進行比較,且如圖7B所示,當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小於第一閾值THR1時,操作S240b可結束。另一方面,當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等於或大於第一閾值THR1時,可實行操作S244b,且在操作S244b中可實行計算包括RLC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T1 的操作。
因此,在圖7B所示實施例中,當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小於第一閾值THR1時,可將方程式(5)或方程式(6)的包括HARQ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S1 確定為最終第一往返時間RTT1 。另一方面,當第一區塊錯誤率BLER1 等於或大於第一閾值THR1時,可將包括RLC重發的第一往返時間RTTT1 確定為最終第一往返時間RTT1 。在其中區塊錯誤率低的狀態中,出現RLC重發的可能性可為低的,且因此,在圖7B所示實施例中,可省略操作S244b(例如,基於方程式(7)的計算)。
圖8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4所示操作S600的流程圖。如以上參照圖4所述,在圖8所示操作S600'中可實行確定多條分割資料(例如,第一資料及第二資料)的大小的操作。如圖8所示,操作S600'可包括操作S620及操作S640。在下文中,將參照圖3及圖4闡述圖8。
在操作S620中,可實行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的操作。舉例來說,可基於通過操作S200獲得的往返時間及通過操作S400獲得的通道頻寬而如在方程式(3)中一樣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w。在一些實施例中,變化∆w可相同地適用於多個通道。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每次出現ACK時均不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時,可如在以下方程式(8)中一樣計算與第一通道CH1對應的資料大小的變化∆w1
Figure 02_image016
(8)
在方程式(8)中,NACK1 可表示經由第一通道CH1從第一基站10接收的ACK的數目。舉例來說,PDCP 34'可基於方程式(8)而計算RLC AM中的資料大小的變化∆w1 。相似地,可使用表示經由第二通道CH2從第二基站20接收的ACK的數目的NACK2 來計算與第二通道CH2對應的資料大小的變化∆w2
在基於M數目通道的多連接中,可如在以下方程式(9)中一樣計算與第i通道CHi對應的資料大小的變化∆wi
Figure 02_image018
(9)
在操作S640中,可實行改變資料大小的操作。舉例來說,PDCP 34'可將通過操作S620計算的變化∆w加到在多個通道中設定的資料大小以改變資料大小。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變化∆w相同地適用於所述多個通道時,可將相同的變化∆w加到在所述多個通道中設定的資料大小。舉例來說,在具有足夠的品質的通道中可極少出現重發,且因此,即使當變化∆w具有負值時,仍可經由與具有較低品質的通道相比具有足夠的品質(或通道狀態)的通道來發送大量資料。另外,在具有不良品質的通道中可頻繁出現重發,且因此,即使當變化∆w具有正值時,仍可經由與具有足夠的品質的通道相比具有較低品質的通道來發送少量資料。
圖9A及圖9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8所示操作S640的流程圖。詳細來說,圖9A所示操作S640a及圖9B所示操作S640b可分別包括阻斷經由具有不良通道狀態的通道發送資料的操作S644a及S644b。如以下參照圖8所述,在圖9A所示操作S640a及圖9B所示操作S640b中可實行改變資料大小的操作。在下文中,在闡述圖9A及圖9B時將省略重複說明,且將參照圖3闡述圖9A及圖9B。
參照圖9A,操作S640a可包括操作S641a到S646a,且在操作S641a中可實行起始化操作。舉例來說,如圖9A所示,可將表示通道的索引的變數i設定成1。在圖9A所示實施例中,可確定要經由M數目的通道發送的多條資料的大小,且因此,變數i可具有值“1到M”。
在操作S642a中,可實行將第i通道的區塊錯誤率BLERi 與預定義的第二閾值THR2進行比較的操作。如圖9A所示,當第i通道的區塊錯誤率BLERi 大於第二閾值THR2時,可實行操作S644a,且在操作S644a中可實行將資料大小確定為零的操作。另一方面,當第i通道的區塊錯誤率BLERi 等於或小於第二閾值THR2時,可實行操作S643a,且在操作S643a中可實行將資料大小的變化反映在資料分佈中的操作。因此,當通道的區塊錯誤率BLER高時,PDCP 34'可阻斷經由對應的通道發送資料。
在操作S645a中,可實行將變數i與M進行比較的操作。如圖9A所示,當變數i不與M匹配時(即,當變數i小於M時),在操作S646a中可將變數i增加一,且可再次實行操作S642a。另一方面,當變數i與M匹配時(即,當與所述M個通道對應的資料大小被全部確定出時),操作S640a可結束。
參照圖9B,操作S640b可包括操作S641b到S646b。在圖9B所示操作S641b及S643b到S646b中的一些操作中可實行與在圖9A所示操作S641a及S643a到S646a中的一些操作中實行的操作相似的操作。
在操作S642b中,可實行將預定義的閾值THR3與在第i通道中出現否定非確認回應(negative unacknowledge response,NACK)的比率NACK%進行比較的操作。如圖9B所示,當在第i通道中出現NACK的比率NACK%高於閾值THR3時,可實行操作S644b,且當在第i通道中出現NACK的比率NACK%等於或低於閾值THR3時,可實行操作S643b。因此,當通道的NACK比率NACK%高時,PDCP 34'可阻斷經由對應的通道發送資料。
圖10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UE 100的方塊圖。如以上參照圖1所述,圖10所示UE 100可支援多連接且可實行與兩個或更多個基站進行的無線通訊。如圖10所示,UE 100可包括天線110、收發器120、資料處理器130、記憶體140及主處理器150。在圖10中獨立地示出UE 100的元件,但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兩個或更多個元件實施為一個實體(例如,半導體晶片)。
天線110可從基站接收射頻(radio frequency,RF)訊號,或者可將射頻訊號發送到基站。在一些實施例中,天線110可被配置成包括多個天線的天線陣列且可支援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及波束形成。
收發器120可對天線110與資料處理器130之間的訊號進行處理。舉例來說,收發器120可包括雙路複用器、交換機、濾波器、多工器及放大器。另外,收發器120可對經由天線110接收的射頻訊號進行處理以產生接收訊號RX且可將接收訊號RX提供到資料處理器130。另外,收發器120可對從資料處理器130提供的發送訊號TX進行處理以產生射頻訊號且可將所產生的射頻訊號提供到天線110。在一些實施例中,收發器120可被稱為射頻積體電路(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RFIC)。
資料處理器130可對從主處理器150接收的資料封包PKT進行處理以產生發送訊號TX,對從收發器120接收的接收訊號RX進行處理以產生資料封包PKT,並將所產生的資料封包PKT提供到主處理器150。資料處理器130可實行與無線協定結構中的至少一個層對應的操作。舉例來說,資料處理器130可被稱為通訊協議且可實行圖3所示第一PHY層31a'及第二PHY層31b'、第一MAC 32a'及第二MAC 32b'、第一RLC 33a'及第二RLC 33b'以及PDCP 34'的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資料處理器130可包括硬體、包括處理單元以及包括硬體與處理單元的組合,硬體包括基於邏輯組合設計的邏輯區塊,處理單元包括軟體及用於執行軟體的至少一個核心(或至少一個處理器)。舉例來說,資料處理器130可包括分別與圖3所示第一PHY層31a'及第二PHY層31b'、第一MAC 32a'及第二MAC 32b'、第一RLC 33a'及第二RLC 33b'以及PDCP 34'對應的硬體區塊和/或軟體區塊。根據以上參照圖式闡述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方法以及所述方法中所包括的至少一個操作可由資料處理器130來實行。在一些實施例中,基站(例如,圖1所示10和/或20)可具有與圖10所示UE 100的結構相似的結構,且基站中所包括的資料處理器可實行用於實現雙連接的方法以及所述方法中所包括的至少一個操作。
記憶體140可儲存由資料處理器130進行的處理的過程所需的資料、可儲存訊號和/或資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140可儲存由資料處理器130執行的軟體(即,一系列指令)。
主處理器150可包括至少一個核心(或處理器)。另外,主處理器150可將要通過無線通訊發送的資料封包PKT傳輸到資料處理器130且可基於從資料處理器130提供的資料封包PKT而接收從基站發送的資料。主處理器150可控制UE 100的操作,且可產生資料封包PKT或可基於所接收的資料封包PKT實行操作。
圖11A及圖11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相對於時間流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圖。詳細來說,圖11A及圖11B是示出用於在下行鏈路中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實例的圖。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到UE的基站中的一者可實行用於多連接的資料的分割,且以下將參照圖11A及圖11B闡述其中第一基站10a及10b(即5G NR系統的基站(例如,gNB))實行用於多連接的資料的分割的實例。然而,應理解示例性實施例並非僅限於此。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闡述圖11A及圖11B,且可假設圖1所示第一基站10、第二基站20及UE 30對應於圖11A所示第一基站10a、第二基站20a及UE 30a且對應於圖11B所示第一基站10b、第二基站20b及UE 30b。在闡述圖11A及圖11B時將省略重複說明。
參照圖11A,可由與UE 30a一起建立第二通道CH2的第二基站20a來估計與第二通道CH2對應的第二往返時間RTT2 ,且可將所估計的第二往返時間RTT2 從第二基站20a提供到第一基站10a。
在操作S11a中,第一基站10a可估計第一往返時間RTT1 。第一基站10a可與UE 30a一起建立第一通道CH1,且因此,如以上參照圖式所述,第一基站10a可採用與由UE 30a估計第一往返時間RTT1 的方式相似的方式來估計第一往返時間RTT1 。另外,在操作S12a中,第一基站10a可獲得第一通道頻寬BW1
在操作S13a中,第二基站20a可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第二基站20a可與UE 30a一起建立第二通道CH2,且因此,如以上參照圖式所述,第二基站20a可採用與由UE 30a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的方式相似的方式來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另外,在操作S14a中,第二基站20a可獲得第二通道頻寬BW2
在操作S15a中,第二基站20a可將第二往返時間RTT2 及第二通道頻寬BW2 提供到第一基站10a。舉例來說,如以上參照圖1所述,第二基站20a可將第二往返時間RTT2 及第二通道頻寬BW2 經由介面IF提供到第一基站10a。
在操作S16a中,第一基站10a可計算資料大小。舉例來說,在操作S11a到S15a中第一基站10a可收集關於第一通道CH1及第二通道CH2的資訊且可基於所收集的資訊如在方程式(3)中一樣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w。第一基站10a可將資料大小的變化∆w反映在對要從第一基站10a發送到UE 30a的第一資料的大小以及對要從第二基站20a發送到UE 30a的第二資料的大小的計算中。
在操作S17a中,第一基站10a可基於第一資料的所計算的大小而將第一資料經由第一通道CH1發送到UE 30a。另外,在操作S18a中,第一基站10a可將第二資料提供到第二基站20a。在操作S19a中,第二基站20a可將從第一基站10a提供的第二資料經由第二通道CH2發送到UE 30a。
參照圖11B,與UE 30b一起建立第二通道CH2的第二基站20b可向第一基站10b提供關於第二通道CH2的資訊,且第一基站10b可基於關於第二通道CH2的資訊而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在操作S11b中,第一基站10b可估計第一往返時間RTT1 ,且在操作S12b中,第一基站10b可獲得第一通道頻寬BW1
在操作S13b中,第二基站20b可將第二通道資訊提供到第一基站10b。舉例來說,如以上參照圖式所述,第二基站20b可向第一基站10b提供用於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的資訊(例如,與第二通道CH2對應的第二重發參數)以及用於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w的資訊(例如,包括第二通道頻寬BW2 的第二通道資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站20b可向第一基站10b提供與第二通道CH2對應的傳播延遲(即,第二傳播延遲p2 )。
在操作S14b中,第一基站10b可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舉例來說,第一基站10b可基於在操作S13b中提供的第二通道資訊使用方程式(5)、方程式(6)和/或方程式(7)來估計第二往返時間RTT2
在操作S15b中,第一基站10b可計算資料大小。在操作S16b中,第一基站10b可基於第一資料的所計算的大小而將第一資料經由第一通道CH1發送到UE 30b。另外,在操作S17b中,第一基站10b可將第二資料提供到第二基站20b。在操作S18b中,第二基站20b可將從第一基站10b提供的第二資料經由第二通道CH2發送到UE 30b。
圖12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多連接的圖。詳細來說,圖12示出包括連接到基站(例如,第一基站及第二基站)40及50的核心(例如,第一核心及第二核心)70及80的結構。在下文中,在闡述圖12時,將闡述與圖1重複的說明。
參照圖12,UE 60可經由第一通道CH1對第一基站40進行存取且可經由第二通道CH2對第二基站50進行存取。第一基站40可對第一核心70進行存取,且第二基站50可對第二核心80進行存取。舉例來說,第一基站40可為5G NR系統的基站,且第二基站50可為LTE系統的基站。在此種情形中,第二核心80可被稱為演進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
第一核心70及第二核心80可對通用網際網路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錨90進行存取,且通用IP錨90可為網路實體且可實行對從資料網路傳輸到一個UE 60的資料進行路由的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通用IP錨90可在多連接中實行資料的分割,且以下將參照圖13A及圖13B闡述相關實施例。
圖13A及圖13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相對於時間流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圖。詳細來說,圖13A及圖13B示出用於在下行鏈路中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實例。在一些實施例中,通用IP錨90a及90b可實行用於多連接的資料的分割,且以下將參照圖13A及圖13B闡述其中將資料分佈到5G NR系統的第一基站40a及40b以及LTE系統的第二基站50a及50b的實例。然而,應理解示例性實施例並非僅限於此。
參照圖13A,通用IP錨90a可基於從第一基站40a及第二基站50a提供的往返時間及通道頻寬而對資料進行分割。在操作S21a中,第一基站40a可向通用IP錨90a提供分別與第一通道CH1對應的第一往返時間RTT1 及第一通道頻寬BW1 。在操作S22a中,第二基站50a可向通用IP錨90a提供分別與第二通道CH2對應的第二往返時間RTT2 及第二通道頻寬BW2 。舉例來說,第一基站40a及第二基站50a可基於方程式(5)、方程式(6)和/或方程式(7)分別計算第一往返時間RTT1 及第二往返時間RTT2
在操作S23a中,通用IP錨90a可基於從第一基站40a及第二基站50a提供的往返時間及通道頻寬而計算多條分割資料的大小。舉例來說,通用IP錨90a可基於方程式(3)而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w,且可將資料大小的變化∆w反映在對要經由第一通道CH1發送的第一資料的大小以及對要經由第二通道CH2發送的第二資料的大小的計算中。隨後,在操作S24a中,通用IP錨90a可將第一資料提供到第一基站40a,且在操作S25a中,通用IP錨90a可將第二資料提供到第二基站50a。
參照圖13B,通用IP錨90b可基於從第一基站40b及第二基站50b中的每一者提供的通道資訊而對資料進行分割。在操作S21b中,第一基站40b可向通用IP錨90b提供與第一通道CH1對應的第一通道資訊。在操作S22b中,第二基站50b可向通用IP錨90b提供與第二通道CH2對應的第二通道資訊。舉例來說,第一通道資訊可包括第一重發參數及第一通道頻寬,且第二通道資訊可包括第二重發參數及第二通道頻寬。
在操作S23b中,通用IP錨90b可估計往返時間。舉例來說,通用IP錨90b可基於第一通道資訊及第二通道資訊使用方程式(5)、方程式(6)和/或方程式(7)來估計第一往返時間RTT1 及第二往返時間RTT2 。在操作S24b中,通用IP錨90b可計算多條分割資料的大小。舉例來說,通用IP錨90b可基於方程式(3)而計算資料大小的變化∆w,且可將資料大小的變化∆w反映在對要經由第一通道CH1發送的第一資料的大小以及對要經由第二通道CH2發送的第二資料的大小的計算中。在操作S25b中,通用IP錨90b可將第一資料提供到第一基站40b,且在操作S26b中,通用IP錨90b可將第二資料提供到第二基站50b。
儘管已參照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具體示出並闡述了本發明概念,然而應理解,在不背離以上權利要求書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在本文中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
10、10'、10a、10b、40a、40b:第一基站 11、21、31a、31b:物理層 12、22、32a、32b:媒體存取控制 13、23、33a、33b:無線電鏈路控制 14、24、34、34':封包資料收斂協定 20、20'、20a、20b、50a、50b:第二基站 30、30'、30''、30a、30b、60、100:使用者設備 31a':第一物理層 31b':第二物理層 32a':第一媒體存取控制 32b':第二媒體存取控制 33a':第一無線電鏈路控制 33b':第二無線電鏈路控制 35:應用 40:基站/第一基站 50:基站/第二基站 70:核心/第一核心 80:核心/第二核心 90、90a、90b:通用網際網路協議錨 110:天線 120:收發器 130:資料處理器 140:記憶體 150:主處理器 CH1:第一通道 CH2:第二通道 IF:介面 IND1:第一指示符 IND2:第二指示符 PKT:資料封包 RAT1:第一無線通訊系統 RAT2:第二無線通訊系統 RX:接收訊號 TX:發送訊號 S11a、S11b、S12a、S12b、S13a、S13b、S14a、S14b、S15a、S15b、S16a、S16b、S17a、S17b、S18a、S18b、S19a、S21a、S21b、S22a、S22b、S23a、S23b、S24a、S24b、S25a、S25b、S26b、S100、S120、S140、S160、S200、S200'、S220、S240、S240a、S240b、S242a、S242b、S243b、S244a、S244b、S400、S600、S600'、S620、S640、S640a、S640b、S641a、S641b、S642a、S642b、S643a、S643b、S644a、S644b、S645a、S645b、S646a、S646b:操作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將會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概念的實施例,在附圖中: 圖1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多連接的圖。 圖2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1所示多連接中的無線協定的結構的圖。 圖3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使用者設備中的無線協定的結構的圖。 圖4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5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6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4所示操作S200的流程圖。 圖7A及圖7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6所示操作S240的流程圖。 圖8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4所示操作S600的流程圖。 圖9A及圖9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圖8所示操作S640的流程圖。 圖10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使用者設備的方塊圖。 圖11A及圖11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相對於時間流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圖。 圖12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多連接的圖。 圖13A及圖13B是示出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用於相對於時間流實現多連接的方法的圖。
S200、S400、S600:操作

Claims (25)

  1. 一種用於在多個基站與使用者設備之間實現多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估計向第一基站發送第一資料花費的第一往返時間; 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估計向第二基站發送第二資料花費的第二往返時間;以及 在所述使用者設備處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及所述第二往返時間而確定要向所述第一基站發送的所述第一資料的大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估計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包括: 獲得與所述第一基站對應的重發參數;以及 基於所述重發參數而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重發參數包括重發週期c1 及最大重發數目N1 ,且 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包括獲得在以下方程式中表達的RTTS1
    Figure 03_image020
    , 其中所述BLER1 及所述p1 分別是與所述第一基站對應的通道中的區塊錯誤率及訊號移動時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重發參數更包括無線電鏈路控制實體的最大重發數目R1 ,且 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包括獲得在以下方程式中表達的RTTT1 作為所述第一往返時間:
    Figure 03_image02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包括回應於所述BLER1 小於第一閾值而將所述RTTS1 確定為所述第一往返時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確定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包括回應於所述BLER1 大於第二閾值而將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確定為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獲得所述重發參數包括獲得從所述第一基站接收的經更新的重發參數,且 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包括基於所述經更新的重發參數而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獲得與所述第一基站對應的第一通道頻寬;以及 獲得與所述第二基站對應的第二通道頻寬, 其中確定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包括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所述第二往返時間、所述第一通道頻寬及所述第二通道頻寬而獲得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確定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包括基於在以下方程式中表達的變化∆w而改變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
    Figure 03_image024
    , 其中所述RTT1 、所述RTT2 、所述BW1 及所述BW2 分別是所述第一往返時間、所述第二往返時間、所述第一通道頻寬及所述第二通道頻寬。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確定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包括基於在以下方程式中表達的變化∆w而改變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
    Figure 03_image026
    , 其中所述RTT1 、所述RTT2 、所述BW1 、所述BW2 及所述NACK1 分別是所述第一往返時間、所述第二往返時間、所述第一通道頻寬、所述第二通道頻寬及從所述第一基站接收的確認回應的數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是在封包資料收斂協定層中實行的。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確定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包括回應於來自所述第一基站的否定非確認響應的比率大於第三閾值而將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確定為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及所述第二往返時間而確定要向所述第二基站發送的所述第二資料的大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與所述第二基站基於相同的無線電存取技術而與所述使用者設備進行通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與所述第二基站基於不同的無線電存取技術而與所述使用者設備進行通訊。
  16. 一種用於在多個基站與使用者設備之間實現多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基站處估計從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使用者設備發送第一資料花費的第一往返時間; 在所述第一基站處獲得從第二基站向所述使用者設備發送第二資料花費的第二往返時間;以及 在所述第一基站處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及所述第二往返時間而確定要從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使用者設備發送的所述第一資料的大小。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獲得所述第二往返時間包括從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由所述第二基站估計的所述第二往返時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獲得所述第二往返時間包括: 從所述第二基站接收關於通道的通道資訊,所述通道是由所述第二基站與所述使用者設備建立的;以及 基於所述通道資訊而估計所述第二往返時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估計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包括基於用於與所述使用者設備進行通訊的重發參數以及與所述使用者設備對應的通道中的區塊錯誤率而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向所述使用者設備發送經更新的重發參數, 其中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包括基於所述經更新的重發參數而獲得所述第一往返時間。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獲得所述第一基站與所述使用者設備之間的第一通道頻寬;以及 獲得所述第二基站與所述使用者設備之間的第二通道頻寬, 其中確定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包括基於所述第一往返時間、所述第二往返時間、所述第一通道頻寬及所述第二通道頻寬而獲得所述第一資料的所述大小。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是在封包資料收斂協定層中實行的。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與所述第二基站基於不同的無線電存取技術而與所述使用者設備進行通訊。
  24. 一種用於在多個基站與使用者設備之間實現多連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估計經由所述多個基站與所述使用者設備之間的多個通道發送資料花費的多個往返時間; 獲得所述多個通道的各自的通道頻寬;以及 基於所述多個往返時間及所述通道頻寬而確定要經由所述多個通道發送的多條分割資料的大小。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確定所述多條分割資料的所述大小包括基於在以下方程式中表達的變化∆wi 而改變經由第i通道發送的分割資料的大小:
    Figure 03_image028
    , 其中所述RTTi 及所述BWi 分別是分別與基於M個基站與所述使用者設備之間的M個通道的多連接中的所述第i通道對應的往返時間及通道頻寬,其中M是大於一的整數,1 ≦ i ≦ M。
TW108125810A 2018-10-16 2019-07-22 用於多連接的方法 TWI8251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23273 2018-10-16
KR1020180123273A KR102665409B1 (ko) 2018-10-16 2018-10-16 다중 접속에서 데이터 분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7409A true TW202017409A (zh) 2020-05-01
TWI825132B TWI825132B (zh) 2023-12-11

Family

ID=69954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810A TWI825132B (zh) 2018-10-16 2019-07-22 用於多連接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349739B2 (zh)
KR (1) KR102665409B1 (zh)
CN (1) CN111065128A (zh)
DE (1) DE102019115114A1 (zh)
SG (1) SG10201907824RA (zh)
TW (1) TWI8251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59972B2 (en) 2018-10-31 2021-10-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ling of radio frequency front-end group delays for round trip time estimation
US10848256B2 (en) * 2018-11-08 2020-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 delay calibr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 multi-radio access technology
US11178107B2 (en) * 2019-09-30 2021-11-16 Michael Schloss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surreptitious packet rerouting
US11729736B2 (en) * 2020-08-06 2023-08-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ime adjustment during hando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7733B2 (ja) * 2004-01-15 2010-02-17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JP4924285B2 (ja) 2007-08-23 2012-04-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転送効率向上方法及び転送効率向上プログラム
WO2010138858A2 (en) * 2009-05-29 2010-12-0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mmunication access technology management
US8972541B2 (en) * 2010-02-12 2015-03-03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access network aware presence to applications
KR101598621B1 (ko) 2012-10-09 2016-03-02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복수의 네트워크를 통해 컨텐츠를 분할 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3959875A (zh) * 2012-10-19 2014-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设备
KR20140061109A (ko) * 2012-11-13 2014-05-21 (주)씨디네트웍스 파일 동기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425300B1 (ko) 2013-01-04 2014-07-31 경희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다중 경로 환경에서 데이터 윈도우 크기를 조절하는 방법
KR102039343B1 (ko) * 2013-03-26 2019-11-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mcs 레벨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EP2816853A1 (en) * 2013-06-21 2014-12-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Uplink switching of communication links for mobile stations in dual connectivity
US9558056B2 (en) * 2013-07-28 2017-01-31 OpsClarity Inc. Organizing network performance metrics into historical anomaly dependency data
US20160183290A1 (en) 2013-08-02 2016-06-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Uplink scheduling method an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KR102173084B1 (ko) * 2013-08-23 2020-1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50089382A1 (en) 2013-09-26 2015-03-26 Wu-chi Feng Application context migration framework and protocol
US9838282B2 (en) * 2014-05-09 2017-12-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DCP and flow control for split bearer
CN111954266B (zh) 2014-06-23 2024-04-0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双连接中分割承载的数据分配方法和装置
KR20170095354A (ko) * 2014-12-18 2017-08-22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무선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네트워크측 장치, 사용자 장비, 및 시스템
US20160226708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Linkedin Corporation Assigning client devices to point-of-presence centers
WO2016200305A1 (en) * 2015-06-12 2016-1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etwork nodes for evaluating a connection
US11432223B2 (en) * 2015-07-08 2022-08-30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electing a first base station or a second base station to transmit a packet data unit (PDU) to a user equipment (UE)
KR20170050024A (ko) 2015-10-29 2017-05-11 삼성에스디에스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송수신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190098606A1 (en) * 2016-02-18 2019-03-2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plink selec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 based on network based on network cell weight and linkspecific weight for wireless links
WO2017164141A1 (ja) * 2016-03-23 2017-09-2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2111029B1 (ko) 2016-06-17 2020-05-1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다중망 병합 전송 장치, 그리고 이의 패킷 스케줄링 방법
US10218484B2 (en) * 2016-09-27 2019-0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transmission acknowledgment delivery and processing
KR102324214B1 (ko) 2017-01-06 2021-11-1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중 접속의 데이터 처리를 가속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716094B2 (en) * 2017-03-23 2020-07-14 Ofinno, Llc Packet duplic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1394595B2 (en) * 2017-04-04 2022-07-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easuring dista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856296B2 (en) * 2017-06-28 2020-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channels for frequency hopping in an unlicens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CN111213334B (zh) * 2017-08-11 2022-08-0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自主上行链路传输和重传的方法
US11470569B2 (en) * 2017-11-21 2022-10-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ransmissions without uplink timing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US11362921B2 (en) * 2017-12-19 2022-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ple round trip time (RTT) estim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1606705B2 (en) * 2018-10-05 2023-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s for rapid round-trip-time measurement distribu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5132B (zh) 2023-12-11
US20200120009A1 (en) 2020-04-16
SG10201907824RA (en) 2020-05-28
DE102019115114A1 (de) 2020-04-16
US11349739B2 (en) 2022-05-31
KR20200042740A (ko) 2020-04-24
KR102665409B1 (ko) 2024-05-10
US20220286374A1 (en) 2022-09-08
CN111065128A (zh) 2020-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5132B (zh) 用於多連接的方法
US11831558B2 (en) Efficient discard mechanism in small cell deployment
US1153366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carriers
US10440614B2 (en) Interrup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102002660B1 (ko) 실시간 현장 성능을 위한 동적 tcp 층 최적화
US10342060B2 (en) Inter-eNB Carrier Aggregation
EP2232732B1 (en) Multi-fa personal subscriber terminal and method of ordering protocol data unit thereof
US8797907B2 (en) Increasing throughput by adaptively changing PDU size in wireless networks under low SNR conditions
JP5391830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転送方法
EP2564557B1 (en) Method for setting and adjusting a parameter dependent on a round trip time
WO2010006557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8130059A1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GB2389003A (en) Methods for alternative mode monitoring
KR2019009865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을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124591B2 (ja) Ranにおける連続するデータユニットの表示の方法
US200901099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nting Transmission Times of a PDU
WO2019146563A1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9179792A1 (en) Application notifications from network for throughput and flow control adaptation
JP2009224834A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ウィンドウサイズ調整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