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7661A -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7661A
TW202007661A TW107126568A TW107126568A TW202007661A TW 202007661 A TW202007661 A TW 202007661A TW 107126568 A TW107126568 A TW 107126568A TW 107126568 A TW107126568 A TW 107126568A TW 202007661 A TW202007661 A TW 2020076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oil
tank
liquid catalyst
cyclo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6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5079B (zh
Inventor
張偉民
張正穎
張睿庭
Original Assignee
張偉民
張正穎
張睿庭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張偉民, 張正穎, 張睿庭 filed Critical 張偉民
Priority to TW1071265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507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7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7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079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包含一油泥預處理步驟,一旋流三相分離步驟、一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一液態觸媒萃取步驟、一液態觸媒回收步驟,其中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所產生的油品回收至回收油暫存槽以便後送至原油槽供銷售,廢氣則導入該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進行氧化焚燬,於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所產生之固體廢棄物則可直接掩埋或加以固化再利用;於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所產出之原油及液態觸媒混合物則先送入混合液暫存槽,等待送入後段之液態觸媒回收步驟將液態觸媒回收循環再利用。

Description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特別是指其為一種處理經由原油槽清理作業而移出油槽外的油泥的方法。
基於安全考量,依據工業安全要求,用於儲存原油之儲槽必須至少每隔五年開槽乙次進行安全檢查,而為了能仔細檢查及確認油槽結構、管件、槽底、排水設施、油槽壁、以及其它主要架構均仍然完好可用,通常業主都會將原油槽中存放的原油先行抽離,再將油槽底部的油泥清除出油槽外,再以蒸汽或高溫熱水對油槽內部的油槽壁以及底板進行清洗,直至檢查人員可進入槽內用肉眼對整個油槽進行詳細檢查為止。
而經移除至油槽外的原油槽底泥,為能減少其體積以便進一步處理,一般做法是要求承包商使用離心分離機(Decanter)或其它設備對油泥進行「減積」處理,以離心力將油泥中的固體物與原油分離,以便進行後續處理;之後,經離心分離回收的原油則以油罐車載運送回其它原油槽與原油混合,而殘餘的固體物(Dry Cake),則被裝入50加侖鐵桶內,運送至焚化廠攙配入燃煤中一起焚燒,既能增加燃煤熱值,又可將這些殘餘固體物澈底銷燬,因此,此種方法乃市面上所通行的工法。
然而,由於原油槽底泥於處理前所含之油份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90%),其主要成份則是瀝青質及石蠟,因其黏滯性很強,因此能夠牢 固的附著在油泥中的固體廢棄物表面及洞孔內(Porous),以Decanter所產生的離心力,跟本無法將之與固體物分離,因此,依據實測數據,如以體積(volume V%)做為測試基準時,經過離心分離機所處理過後裝桶的油泥,其固體物所含比例約為百分之十五(15%),而濕度(Moisture)即液狀物含油及水則約為百分之八十五(85%),而在液狀物中其中約有百分之五十(50%)是油份即碳氫化合物,其餘的液態物質35%則是水份。如果以重量(weight wt%)做為測量基準時,由於固體廢棄物比重可高達2.7(2.7g/kg),而碳氫化合物的比重則約在0.9(0.9g/kg),因此,如以固體物重量為測量基準(wt%),則殘留在固體廢棄物表面及洞孔中的碳氫化合物其含量仍高達5%以上,而含水量則在3~5%之間。
就以上的資料可知,經由離心分離處理而裝載於50加侖鐵桶內待進一步處理的油泥其所含的的碳氫化合物高達其體積比高達50%以上,以一只有效容積10萬公秉的原油槽為例,每5年中所產生的槽底油泥約有2,000公秉,以離心機對此油泥進行減積,則固體廢棄物及固形物之體積仍有200公秉之譜,而此200公秉的固體廢棄物中所含之原油則仍高達100公秉;如以原油之比重為900kg/M3為準,則以重量計的原油則有90公噸(90MT),或者是近500桶的原油(500bbls);如此大量的原油以焚化方式焚燬所造成的資源浪費不言可喻,而其因焚燒所產生的空氣污染排放物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更不待言。
雖然,市面上除了以離心分離機進行處理的工打之外,也有採用熱裂解(Pyrolysis)對油泥進行間接加熱的熱裂解工法;但由於採用熱裂解工法需於厭氧狀態下將物料加熱至550℃以上使油泥沸騰及蒸發,但由於 油泥中的水及油於此一溫度會有共沸問題,因此,所產出的廢水會含有高比例的含油量,而回收油中也有高比例的含水量,因此如要加以回收則必須進行再處理,或者在熱裂解塔的冷凝塔段增加幾個「再循環蒸餾」的構造,如此一來,控制裝置會變得很複雜,且作業成本大幅提高。另外,由於熱裂解需採用「批組式」(Batch Type)方式操作,製程效率不高則是另一個障礙,因此,直至目前,此一熱裂解工法於市場上並不常見。
有如前述,由於原油槽底泥中逾90%都是原油成份,因此,無論以何種方工法對油泥進行處理,最終目標均需將油泥中的原油全數回收才是正途,除了可避免造成資源浪費之外,亦可避免焚燒油泥形成空氣污染對環境造成衝擊。
爰是,本發明人乃本著多年從事原油槽底泥之控制、減量、以及相關業務之實務經驗,積極潛心研發思考,再配合實際之實驗,致有本發明之產生。
本發明係在提供一種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對於已清出油槽外之油泥,進行完整的處理;整個方法則包含有六個可獨立運作的步驟,茲分述如下:一油泥預處理步驟,係將油泥進行過濾以及均質化之預處理,方法是先將油泥中粗大的固形物例如大型石塊、螺斯、鐵片等等,先行濾除,且將油泥送入預熱槽先行預熱使油泥呈流動狀態,以利送入下一階段之處理步驟即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進行處理。
一旋流三相分離步驟,係利用高溫蒸汽做為搓洗劑,於一旋 流三相分離機的旋流(Cyclone)槽內將油泥進行搓洗加熱使碳氫化合物溶解及懸浮、使廢水蒸發、以及石油氣揮發,進而令油、水、固體廢棄物及石油氣均被分離出來;一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係利用一熱氧化焚燬裝置(Thermal Oxidation Device),將產自該旋流三相分離機的石油氣抽取、蒐集之後,再以熱氧化法(Thermal Oxidation)將其氧化及焚燬(Combustion);一液態觸媒萃取步驟,係接續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之後,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將油與水分離後,針對所殘留的該固體廢棄物包含多孔隙(Porous)的結構物,黏滯性很高的碳氫化合物,應用一微氣泡萃取步驟配合液態觸媒,以衝激的方式,讓粒徑小至20Micron(0.02mm)的微氣泡攜帶液態觸媒滲入固體廢棄物的洞孔內,將殘留於多孔隙的固體廢棄物(Porous)表面及洞孔內的碳氫化合物即油份全部萃取出來;一廢水處理步驟,係接續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將產自該旋流三相分離機之廢水進行處理,該廢水處理步驟包含一精密油水分離步驟、一活性碳吸附步驟、一陰陽離子交換步驟,用以將廢水中所殘留的碳氫化合物全部去除,能將此一放流水回收再利用。
較佳者,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係將油泥先送入一油泥攪拌槽中,並藉由135℃之蒸汽通過該油泥攪拌槽底部之蒸汽盤管對油泥間接加熱,之後,再將油泥輸送至旋流三相分離機主體裝置(Main Unit)之旋流槽體(Cyclone)中;而蒸汽則從反方向進入旋流槽對油泥產生衝撞及搓洗效應,使油泥中的油份往上懸浮,而於135℃溫度下已達揮發狀態的廢水則變成蒸汽往上揮發,經三相分離機上方之冷凝段之後,還原成液態水體流入廢水 暫存槽,再輸送至該廢水處理步驟進行廢水處理,而於此135℃工作溫度下已變成石油氣之C1H4~C3H8等碳氫化合物則變成氣體往上懸浮,再由外部真空泵對管線內部抽真空之效應,使石油氣被抽送經過一冷凝器冷凝,之後,再藉由真空罐下方被抽離,導入該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氧化及焚燬。
較佳者,經過三相分離步驟處理之殘餘固體廢棄物則在該旋流三相分離機之旋流艙(Cyclone)底部持續堆積,直至固體廢棄物堆積至一定之總量時,該旋流三相分離機底部之閘刀閥開啟,殘留之固體廢棄物則落入下方之廢油渣暫存槽,以待送入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進行進一步處理;而經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機處理後所回收之油料則直接送入一回收油暫存槽,待該回收油暫存槽達到高液位狀態,再將油料送入原油儲槽。
較佳者,該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係以密閉式氧化及焚燬裝置為核心,係將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所分離出來的廢石油氣藉由一熱氧化焚毀裝置內建的抽氣裝置將石油氣導入一石油氣回收槽後,再藉由抽氣裝置抽送進入該熱氧化焚毀裝置之密閉式氧化槽中,經過氧化焚燬的廢氣則通過排氣控制裝置再排入大氣中。
較佳者,該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中,如果石油氣氧化時的溫度未達到氧化焚燬所設定的溫度,該熱氧化焚燬裝置所內建的進氣閥門開啟,將外部已配置的丙烷氣導入與廢石油氣混合一起氧化焚燬,以便所排出的氣體無任何廢石油氣。
依照上述,可以避免石油氣儲存過久產生工安事故或環保議題。
較佳者,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係將該旋流三相分離機所排出 的殘餘固體廢棄物輸送至一廢油渣暫存槽,再將殘餘固體廢棄物送入一氣泡式萃取機之萃取槽中,而之前,為設備初啟動之需已先投入液態觸媒於萃取槽中,再經過系統所設的微氣泡生裝置以及槽內預設置噴嘴所射出之微氣泡之振盪及清洗後,殘留在固體廢棄物表面及孔洞中的碳氫化合物包含瀝青質以及石蠟均會被溶解及清洗出來,而與液態觸媒形成混合物;之後,再繼續投入殘餘固體廢棄物時,再將原已儲存在一液態觸媒儲槽的液態觸媒依據所投入的殘餘固體物設定一重量百分比例,而將液態觸媒輸送入該微氣泡萃取機的清洗振盪槽;而由於持續投入物料即殘餘固體廢棄物及液態觸媒,因此,在最高液位以上的液態觸媒以及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則會持續升高而產生溢流現象再進入溢流液暫存槽,待液位持續升高達到高液位時,再將混合液輸送至回收油/液態觸媒混合物暫存槽,等到液位升高至高液位時,再輸送進入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
依照上述,係將經過固/液分離後的殘留固體廢棄物以微氣泡萃取配合液態觸媒為萃取劑將殘留在固體廢棄物中的碳氫化合物完全取出,使得殘留之固體廢棄物不含任何碳氫化合物,可直接掩埋進行固化處理。
較佳者,該液態觸媒回收方法包含兩個以分子蒸餾器為核心之第一階段分子蒸餾步驟及第二階段分子蒸餾步驟,該第一階段分子蒸餾步驟係將液態觸媒及回收油混合物送經預熱器,經過加溫後再進入第一個分子蒸餾器,物料即液態觸媒及回收油的混合物旋即被第一個分子蒸餾器持續旋轉的刮板刮至汽缸壁形成一薄膜,而由於外部的真空泵持續透過冷井的管道對第一個分子蒸餾器內部持續抽真空,因此第一個分子蒸餾器的 內部保持一工作壓力,於該工作壓力下,形成薄膜黏附於第一個分子蒸餾器汽缸壁的混合液於分子自由程的效應下,部份已經達到沸點(Boling point)的分子亦即液態觸媒變成揮發性氣體,由於分子蒸餾器持續經由外部抽真空,因此,通往外部管道的壓力形成一個急速下降的壓差,而這些已經蒸發的液態觸媒分子(Molecular)即霧狀(Mist)液態觸媒則往壓力較低的管道出口移動,而移動至分子蒸餾器本體中央部位時,就被一組內置冷凝器阻擋,由於內置冷凝器的冷凝管表面溫度為略低於常溫之水溫,因此這些已經蒸發的液態觸媒分子與冷凝管道接觸後則立即被冷凝回復成液態,再循第一個分子蒸餾器下方的出口落入暫存槽,待高液位時再輸送回步驟之液態觸媒儲槽;沸點較高的回收油以及少量未能於第一分子蒸餾步驟被回收的液態觸媒混合液,則送至該第二階段分子蒸餾步驟中進行處理,以防因為液態觸媒於該第一階段分子蒸餾步驟中沒有被完全回收造成浪費;該第二階段之分子蒸餾步驟的配置及作業原理與該第一個分子蒸餾步驟相同。
依照上述,本步驟係用於將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所產出之油料及液態觸媒之混合物中將液態觸媒回收,以供循環再利用。
較佳者,該廢水處理步驟包含一精密油水分離機、一微過濾器、一陰陽離子交換器、一廢水暫存槽、一回收油暫存槽及二緩衝槽;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所產出之廢水被輸送至該廢水暫存槽,待達到高液位之後抽送入精密油水分離機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後之廢水則被送入其中之一緩衝槽暫存,等到達到高液位後,再將廢水送入該微過濾器,以去除微小之油滴,之後廢水被導入另一緩衝槽暫存,等液位升高至高液位時,再 將廢水送入該陰陽離子交換槽做最終之處理。所謂陰陽離子乃使用經過選別的陰陽離子樹脂做為濾料,以吸附廢水中的的有害重金屬及礦物質,此一步驟則通稱為陰陽離子交換步驟。
依照上述,將產自該廢水處理步驟之廢水進行三階段的處理,包含精密油水分離步驟、微過濾步驟、以及陰陽離子交換步驟,以便所排放之廢水不含任何碳氫化何物,以便此一放流水可以回收再利用。
如上所述,針對目前市面上並無供應市場所需,可符合當今高環保標準的步驟能對原油槽底泥進行完整的處理,達成資源完全回收,且無造成任何二次污染的疑慮;因此,於目前,對於原油槽底泥多用採用兩相或三相離心分離機(Decanter Centrifuge)進行處理後再積存於油泥坑中(Oil Sludge Pit)等待進一步處理、就地掩埋(Landfill),或以焚化方式焚燬;因此,其所將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勢無可避免。
本發明的效益在於:製程標準化、操作方法簡單、作業成本相對較低、且最終所產出的固體廢棄物完全不再殘存任何的碳氫化合物,可直接進行掩埋或固化以供再利用;本發明方法及應用之裝置可供相關廠商運用,以便將原油槽底泥進行完整處理,達到資源完全回收且無任何二次污染的目標。
以下僅藉由具體實施例,且佐以圖式作詳細之說明,俾 貴審查委員能對於本發明之各項功能、特點,有更進一步之瞭解。
10‧‧‧油泥預處理步驟
103‧‧‧油泥過濾篩
102‧‧‧物料輸送泵
101‧‧‧凝析油儲存槽
104‧‧‧物料輸送泵
105‧‧‧油泥預熱槽
20‧‧‧旋流三相分離步驟
201‧‧‧油泥攪拌槽
2011‧‧‧蒸汽盤管
202‧‧‧物料輸送泵
203‧‧‧旋流三相分離機
204‧‧‧熱交換器
205‧‧‧物料輸送泵
207‧‧‧物料輸送泵
208‧‧‧真空罐
209‧‧‧真空泵
210‧‧‧回收油暫存槽
211‧‧‧廢油渣暫存槽
212‧‧‧冷凝器
30‧‧‧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
301‧‧‧石油氣回收槽
302‧‧‧熱氧化焚燬裝置
40‧‧‧液態觸媒萃取步驟
401‧‧‧微氣泡萃取機
402‧‧‧廢油渣暫存槽
403‧‧‧液態觸媒儲槽
404‧‧‧固體廢棄物儲桶
405‧‧‧回收油/液態觸媒混合物暫存槽
406‧‧‧物料輸送泵
407‧‧‧物料輸送泵
408‧‧‧物料輸送泵
41‧‧‧微氣泡萃取步驟
50‧‧‧液態觸媒回收步驟
501‧‧‧分子蒸餾器
502‧‧‧分子蒸餾器
503‧‧‧回收油儲槽
504‧‧‧冰水系統
505‧‧‧冷卻系統
506‧‧‧中央加熱流體系統
60‧‧‧廢水處理步驟
601‧‧‧廢水暫存槽
602‧‧‧廢水進料輸送泵
603‧‧‧回收油暫存槽
604‧‧‧廢水進料輸送泵
605‧‧‧精密油水分離機
606‧‧‧緩衝槽
607‧‧‧廢水進料輸送泵
608‧‧‧微過濾器
609‧‧‧緩衝槽
610‧‧‧廢水進料輸送泵
611‧‧‧陰陽離子交換器
第1圖 係本發明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之方塊示意圖。
第2圖 係本發明油泥預處理步驟之示意圖。
第3圖 係本發明旋流三相分離步驟之示意圖。
第4圖 係本發明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之示意圖。
第5圖 係本發明液態觸媒萃取步驟之示意圖。
第6圖 係本發明液態觸媒回收步驟之示意圖。
第7圖 係本發明廢水處理步驟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本發明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包含一個油泥預處理步驟10,一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一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30、一液態觸媒萃取步驟40、一液態觸媒回收步驟50,以及應用相關裝置。下文將詳細說明之:該油泥預處理步驟10係將原油槽底油泥中大形的固體廢棄物先行移除,並將物理狀況不穩定的油泥做預處理,以便將經過預處理後的油泥送入後續之步驟20處理。
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利用高溫蒸汽做為搓洗劑,於一旋流三相分離機203的旋流(Cyclone)槽內將油泥進行搓洗加熱使碳氫化合物溶解及懸浮、使廢水蒸發、以及石油氣揮發,進而使油、水、固體廢棄物及石油氣均被分離出來。
該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30則係利用一熱氧化焚燬裝置(Thermal Oxidation Device)302(參閱第4圖),將產自該旋流三相分離機203的石油氣抽取、蒐集之後,再以熱氧化法(Thermal Oxidation)將其氧化及焚燬(Combustion)。
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40係接續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將油與水分離後,所殘留的該固體廢棄物包含多個多孔隙(Porous)的結構物,黏滯性很高的碳氫化合物,應用一微氣泡式萃取步驟41配合液態觸媒將多孔隙的固體廢棄物表面及洞孔中的碳氫化合物萃取出來。
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50包含有一組兩階段之分子蒸餾技術手段,以便將液態觸媒回收後,以供循環再利用供應給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40,並使分離回收的原油不含液態觸媒。
請參閱第1圖,本發明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步驟一實施例,該步驟更結合一廢水處理步驟60係接續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將產自旋流三相分離機203之廢水進行處理;該廢水處理步驟60包含一精密油水分離步驟、一活微過濾吸附步驟、一陰陽離子交換步驟,用以將廢水中所殘留的碳氫化合物全部去除,能將此一放流水回收再利用。
請參閱第1圖、第2圖,該油泥預處理步驟10係將油泥進行預處理,可將較大體積之廢棄物惕除,使油泥呈液狀具良好的流動性,以便將油泥送入下一階段之步驟20進行處理。
油泥處理步驟係將待處理的油泥送入油泥過濾篩103,將油泥中體積過大的固形物移除,讓油泥的固體廢棄物粒徑保持在直徑約2~3mm之間,以利後續的步驟作業之需;經過油泥過濾篩103的油泥則經過物料輸送泵104送入油泥預熱槽105,經過預處理步驟之油泥則可導入後續作業步驟。
油泥預處理過程中,如部份油泥已呈固體狀,流動性不佳, 則於過程中可添加適量的凝析油或柴油,使步驟作業達到標準化的目標。
此一部份而可藉物料輸送泵102將儲存於凝析油儲存槽101的凝析油或柴油定量輸送到該粉過濾篩103之中,再進行攪拌使其均勻。
請參閱第1圖、第3圖,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係將油泥先送入油泥攪拌槽201中,並藉由高溫較佳者例如135℃之蒸汽通過該油泥攪拌槽201底部之蒸汽盤管2011對油泥間接加熱,之後,再由物料輸送泵202輸送至旋流三相分離機203之主體裝置(Main Unit)之旋流(Cyclone)槽內中;而同一時間,蒸汽則從反方向進入旋流槽並對油泥產生衝撞及搓洗效應,使油泥中的油份往上懸浮,而於高溫較佳者例如135℃溫度下已達揮發狀態的廢水則變成蒸汽往上揮發,經三相分離機上方之冷凝段之後,還原成液態水體,再由物料輸送泵207輸送至該廢水處理步驟60進行廢水處理;而於此高溫較佳者例如135℃工作溫度下已變成石油氣之C1H4~C3H8等碳氫化合物則變成氣體往上懸浮,再藉由外部真空泵209對管線內部抽真空之效應,使石油氣經由管路被抽送經過冷凝器212冷凝,之後,再藉由真空罐208下方被抽離,導入下一階段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30氧化及焚燬。
而經過三相分離步驟處理之殘餘固體廢棄物則在該旋流三相分離機203艙底持續堆積,直至固體廢棄物堆積至一定之總量時,該旋流三相分離機203底部之閘刀閥開啟,殘留之固體廢棄物則落入下方之廢油渣暫存槽211,等待送入液態觸媒萃取步驟40進行後續之處理;而經由旋流三相分離機203處理後所回收之油料則直接送入回收油暫存槽210,待回收油暫存槽210達到高液位狀態,再將油料送入原油儲槽。
除了上述的主要設備之外,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並配備有 一組熱交換器204,及連接附隨之物料輸送泵205及207,以及連接一組冷凝器212,用以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物料輸送、熱交換或冷卻使用等,為使此一步驟符合設備可使用在Zone 1的規格要求,旋流三相分離機203及週邊所有的設備均依據NEMA或ATex IIB T4/T5的防爆規格要求而製作。
請參閱第1圖、第4圖,該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30係以密閉式氧化及焚燬裝置為核心,其接續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將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所分離出來的廢石油氣藉由熱氧化焚毀裝置302內建的抽氣裝置將石油氣導入一石油氣回收槽301後,再藉由抽氣裝置抽送進入熱氧化焚毀裝置302之密閉式氧化槽中,經過氧化焚燬的廢氣則經過裝置的減排裝置後再排入大氣中。
於作業中,如果石油氣氧化時的溫度未達到氧化焚燬所設定的溫度時,熱氧化焚燬裝置302所內建的進氣閥門會自行開啟,將外部已配置的丙烷氣導入與廢石油氣混合一起氧化焚燬,以便所排出的氣體再無任何廢石油氣殘存。
請參閱第1圖、第5圖,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40係以微氣泡萃取步驟41配合由外部攙入的液態觸媒,將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所排出的殘餘固體物中所夾帶的碳氫化合物包含瀝青質、石蠟、以及其它的碳氫化合物完全溶解及萃取出來,以便殘留的固體廢棄物不含碳氫化合物可直接掩埋或進行固化處理,而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問題。
此一部份之處理過程是接續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的後續步驟,係將該旋流三相分離機203之主體裝置所排出的殘餘固體物輸送至廢油渣暫存槽402,再以輸送帶將殘餘固體廢棄物送入微氣泡萃取機401之處 理槽中,此時槽中已先投入液態觸媒至工作液位,此一階段作業開始時,微氣泡發生機開始啟動,於槽中經由噴嘴將粒徑小於20micron(
Figure 107126568-A0101-12-0013-9
0.02mm)之微細氣泡噴入槽中與殘餘固體物進行沖撞及清洗,攜帶液態觸媒之微氣泡則可深入固體廢棄物的微細的孔洞之中,將殘留在洞孔中的碳氫化合物包含瀝青質以及石蠟一起溶解及清洗出來,而與液態觸媒形成混合物;之後,步驟再持續投入殘餘固體廢棄物時,物料輸送泵406再將原已儲存在液態觸媒儲槽403的液態觸媒依據所投入的殘餘固體物的重量約千分之五(0.5%)的比例,將液態觸媒輸送入微氣泡萃取機401的清洗槽;而由於持續的投入物料即殘餘固體廢棄物以及液態觸媒,因此,在最高液位以上的液態觸媒以及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則會持續升高而產生溢流現象再進入溢流液暫存槽,待液位持續升高達到高液位時,再由物料輸送泵407將混合液輸送至回收油/液態觸媒混合物暫存槽405,等到液位升高至高液位時,再以物料輸送泵408輸送進入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50。而經微氣泡萃取後的殘餘固體廢棄物則在萃取槽中慢慢堆積在萃取槽下方,等該批次的作業時間屆滿10分鐘時,則此一氣泡萃取步驟的控制器發出訊息停止進料,之後,電磁閥414開啟,槽體中的物料經由輸送泵412送入高速離心分離機411進行固液分離,被分離後的殘餘固體物則被推入固體物儲存槽404,而液體包含油及液太觸媒的混合物則導入混合液暫存槽410,隨後再由輸送泵413輸送至混合液混合槽405等待進一步處理。此一後續的固液分離步驟約為5分鐘,之後,電磁閥414關閉,物料即殘餘固體物又開始從402暫存槽開始進料,而液態觸媒也開始從液態觸媒儲槽開始輸送進入微氣泡萃取機,直至到達預設液位時,氣泡萃取機再度開始啟動運轉,進行下一批次的微氣泡萃取步驟。
由以上之說明可知,該微氣泡萃取步驟41即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40的核心技術,是以微氣泡沖激清洗工法配合液態觸媒以萃取殘存於殘留固體廢棄物表面或微細孔洞中的碳氫化合物,使得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所排出之殘餘固體物不再殘留任何碳氫化合物,包含瀝青質及石蠟,以達成將殘餘固體廢棄物中的碳氫化合物完全回收,不會再有造成任何二次污染的可能性,以達成將原油槽底泥做終極處理的目標。
上述經過該微氣泡萃取步驟41處理後殘留之固體廢棄物已經不含任何碳氫化合物,尤其是其細微之孔洞之中已完全不殘存瀝青質、石蠟等物質,可以直接投入固體廢棄物儲桶404暫存,進而可直接掩埋或進行固化處理。
請參閱第1圖、第6圖,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50是一個接續於該固體廢棄物萃取步驟40之後,用於回收液態觸媒的步驟。此一步驟及裝置包含兩個以分子蒸餾器501、502為核心之分子蒸餾步驟。
作業時,來自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40之物料輸送泵408將液態觸媒及回收油混合物送經預熱器H1,經過緩慢的溫度傳遞後加溫至60℃後再進入第一個分子蒸餾器501,旋即被分子蒸餾器持續旋轉的刮板刮至汽缸壁形成一大約0.5mm~1mm厚度的薄膜,而由於外部的真空泵VGA-1或VGA-2持續透過冷井的管道對分子蒸餾器501內部持續抽真空,因此分子蒸餾器501的內部工作壓力可保持在100Pa以下,於此工作壓力下,形成薄膜黏附於分子蒸餾器501汽缸壁的混合液於分子自由行程(Molecular Free Path)效應下,部份已經達到沸點(Boling point)的分子亦即液態觸媒已經開始變成揮發氣體(Mist),由於分子蒸餾器501持續經由外部抽真空,因此,通往 外部管道的壓力形成一個急速下降的壓差,而這些已經蒸發的液態觸媒分子(Molecular)即霧狀液態觸媒則往壓力較低的管道出口移動,但移動至分子蒸餾器501本體中央部位時,就被一組內置冷凝器阻擋,由於內置冷凝器的冷凝管表面溫度為略低於常溫之水溫,因此這些已經被蒸發的液態觸媒分子與冷凝管道接觸後則立即被冷凝回復成液態,再循分子蒸餾器501下方的出口落入暫存槽,待高液位時再輸送回步驟40之液態觸媒儲槽403(請參閱圖5),而極少部份未能於內置冷凝器被補捉的液態觸媒分子則會循著抽真空的管線通道進入連接於分子蒸餾器501外部的冷井,而被冷凝下來,再落入下方的回收緩衝槽Z1中,等液位達到高液位時,再輸送至外部的液態觸媒暫存槽V5。
沸點較高的回收油及原油、凝析油或柴油、油基潤滑劑,則於工作溫度為60℃及100Pa工作壓力下仍無法被蒸發,因此,會循著分子蒸餾器501下方側邊的出口流入下方的半成品緩衝槽V1,等待送至第二階段的分子蒸餾步驟;而極少量的液態觸媒於第一分子蒸餾步驟中,或由於進料速度之變化、冷凝速度不足、或分子蒸餾器本體蒸發率的問題沒有被完全回收,則與油料一起落入下方之緩衝槽V1與回收油及油基潤滑劑等物料形成混合液,而被送入第二段的分子蒸餾步驟加以回收,以避免產生資源浪費的問題。
而在第二階段的分子蒸餾步驟是一備用的步驟,目的是防止液態觸媒因為進料量需大幅增加,或是油泥中的固體物含量突然大幅度增加,以致於所添加的液態觸媒也大幅增加,此時,作業參數就需要更動,否則大量增加的觸媒就無法完全被回收,會造成操作費用的大幅提高;第 二分子蒸餾步驟的配置及作業原理則與第一個分子蒸餾步驟完全相同。
請參閱第6圖,第二階段的分子蒸餾步驟單元包含有一預熱器H4、一分子蒸餾器502、一冷井H6、一個與分子蒸餾器501共用的真空泵VGA-1及VGA-2(備用)、四物料暫存槽V3~V4及V6~V7、四物料輸送泵P4~P7、以及一回收油儲槽503。
除了上述兩個分子蒸餾單元之外,此一步驟50尚包含一個公用的冰水系統504,以提供低溫冷凝水給冷井以回收外逸的液態觸媒分子;一個冷卻系統505,以便將冷卻水降溫以適合現場使用;一個中央加熱流體系統506,以便產生蒸汽,以間接對進入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50的液態觸媒及回收油的混合物進行加熱,以符作業需求。
請參閱第1圖、第7圖,該廢水處理步驟60係接續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之後,做為一個輔助的步驟,以便將產自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的廢水做完整處理,以免廢水外流產生二次污染問題。
該廢水處理步驟60包含三個物理性的廢水處理單元,即一精密油水分離機605、一微過濾器608、及一陰陽離子交換器611,及其它設備包含一廢水暫存槽601、一回收油暫存槽603、數個廢水進料輸送泵602、604、607、610及二緩衝槽606、609。
作業時,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所產出之廢水被輸送至廢水暫存槽601,待達到高液位之後被輸送泵604自動抽進入精密油水分離機605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後之廢水則被送入緩衝槽606暫存,等到儲槽達到高液位後,再由廢水進料輸送泵607將廢水送入微過濾器608,以去除粒徑小於0.8Micron的微小油滴,之後廢水被導入緩衝槽609暫存,等儲槽液位 升高至高液位時,再以廢水進料輸送泵610將廢水送入陰陽離子交換器611做最終之處理,以確保經處理後之廢水不含任何油份或者異味。
由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需使用蒸汽,而蒸汽則需以水為介質經加熱超過100℃才能產生蒸汽,於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所使用之蒸汽則是溫度為135℃過熱蒸汽,但也需以水為物料加熱所得,因此,於該廢水處理步驟60所回收之廢水最佳的處理方式是送入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所配備的軟水器中做預處理,之後再送入鍋爐中加熱使成為過熱蒸汽,如此循環使用既能避免任何可能的二次污染,且可將回收水提供給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20做為水源,可達成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目標。
以上為本案所舉之實施例,僅為便於說明而設,當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意義,即大凡依所列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各種變換設計,均應包含在本案之專利範圍中。
10‧‧‧油泥均質化預處理步驟
101‧‧‧凝析油/柴油儲槽
103‧‧‧油泥過濾篩
105‧‧‧油泥預熱槽
20‧‧‧旋流三相分離步驟
201‧‧‧油泥攪拌槽
203‧‧‧旋流三相分離機
210‧‧‧回收油暫存槽
30‧‧‧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
301‧‧‧石油氣回收槽
302‧‧‧石油氣氧化焚燬裝置
40‧‧‧液態觸媒萃取步驟
403‧‧‧液態觸媒儲槽
41‧‧‧微氣泡萃取步驟
405‧‧‧回收油/液態觸媒混合物暫存槽
50‧‧‧液態觸媒回收步驟
501‧‧‧第一段分子蒸餾步驟
502‧‧‧第二段分子蒸餾步驟
503‧‧‧回收油儲槽
60‧‧‧廢水處理步驟
601‧‧‧廢水暫存槽
605‧‧‧精密油水分離機
608‧‧‧微過濾器
611‧‧‧陰陽離子交換槽

Claims (10)

  1. 一種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包含:一油泥預處理步驟,用以將油泥中的體積較大的固體廢棄物惕除,並將油泥均質化;一旋流三相分離步驟,利用高溫蒸汽做為搓洗劑,於一旋流三相分離機的旋流槽內將該油泥進行搓洗加熱使碳氫化合物溶解及懸浮、使廢水蒸發、以及石油氣揮發,進而令油、水、固體廢棄物及石油氣均被分離出來;一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利用一熱氧化焚燬裝置,將產自該旋流三相分離機的石油氣抽取、蒐集之後,再以熱氧化法將其氧化及焚燬;一液態觸媒萃取步驟,係接續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將油與水分離後,所殘留的該固體廢棄物包含多個多孔隙的結構物,具黏滯性的碳氫化合物,應用一微氣泡萃取步驟配合液態觸媒將多孔隙的固體廢棄物中的碳氫化合物萃取出來;一液態觸媒回收步驟,包含有一組兩階段之分子蒸餾技術手段,以便將液態觸媒回收後,以供循環再利用供應給該固體廢棄物萃取步驟,並使分離回收的原油不含液態觸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更結合一廢水處理步驟,係接續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將產自該旋流三相分離機之廢水進行處理,該廢水處理步驟包含一精密油水分離步驟、一微過濾吸附步驟、陰陽離子交換步驟,用以將廢水中所殘留的碳氫化合物全部去除,能將此一放流水回收 再利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該油泥預處理步驟係將待處理的油泥送入油泥過濾篩,將油泥中體積過大的固形物移除,該油泥再藉物料輸送泵送入油泥預熱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係將經過油泥過濾篩及油泥預熱槽的油泥藉物料輸送泵送入油泥攪拌槽,並藉由高溫蒸汽通過該油泥攪拌槽底部之蒸汽盤管對油泥間接加熱之後,再將油泥輸送至旋流三相分離機之主體裝置之旋流槽中;而蒸汽則從反方向進入旋流槽對油泥產生衝撞及搓洗效應,使油泥中的油份往上懸浮,而於高溫下已變成石油氣之碳氫化合物則變成氣體往上懸浮,再由外部真空泵對管線內部抽真空之效應,使石油氣被抽送經過一冷凝器冷凝之後,再藉由真空罐下方被抽離,導入一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氧化及焚燬。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包含有一組熱交換器、物料輸送泵、一組冷凝器,該熱交換器連接該物料輸送泵該組冷凝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經過三相分離步驟處理之殘餘固體廢棄物則在該旋流三相分離機旋流艙底持續堆積,直至固體廢棄物堆積至一定之總量時,該旋流三相分離機底部開啟,殘留之固體廢棄物則落入下方之廢油渣暫存槽,送入一固體廢棄物萃取步驟進行處理;而經由 該旋流三相分離機處理後所回收之油料則直接送入一回收油暫存槽,待該回收油暫存槽達到高液位狀態,再將油料送入一原油儲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該石油氣氧化焚燬步驟係以密閉式氧化及焚燬裝置為核心,係將由該旋流三相分離步驟所分離出來的廢石油氣藉由一熱氧化焚毀裝置內建的抽氣裝置將石油氣導入一石油氣回收槽後,再藉由抽氣裝置抽送進入該熱氧化焚毀裝置之密閉式氧化槽中,經過氧化焚燬的石油氣則排入大氣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該液態觸媒萃取步驟係將該旋流三相分離機所排出的殘餘固體廢棄物輸送至一廢油渣暫存槽,再將殘餘固體廢棄物送入一微氣泡萃取機之處理槽中,此時該處理槽中已先投入液態觸媒,而經過微氣泡激盪及清洗後,殘留在固體廢棄物孔洞中的碳氫化合物包含瀝青質以及石蠟均會被溶解及清洗出來,而與液態觸媒形成混合物,而後再繼續投入殘餘固體廢棄物時,再將原已儲存在一液態觸媒儲槽的液態觸媒依據所投入的殘餘固體物設定一重量百分比例,而將液態觸媒輸送入該微氣泡萃取機的振盪槽;而由於持續的投入物料即殘餘固體廢棄物以及液態觸媒,因此,在最高液位以上的液態觸媒以及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則會持續升高而產生溢流現象再進入溢流液暫存槽,待液位持續升高達到高液位時,再將混合液輸送至回收油/液態觸媒混合物暫存槽,等到液位升高至高液位時,再輸送進入一液態觸媒回收步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 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包含第一階段分子蒸餾步驟,該第一階段分子蒸餾步驟係將液態觸媒及回收油混合物送經預熱器,經過加溫後再進入第一個分子蒸餾器,旋即被第一個分子蒸餾器持續旋轉的刮板刮至汽缸壁形成一薄膜,而由於外部的真空泵持續透過冷井的管道對第一個分子蒸餾器內部持續抽真空,因此第一個分子蒸餾器的內部保持一工作壓力,於該工作壓力下,形成薄膜黏附於第一個分子蒸餾器汽缸壁的混合液於分子自由程的效應下,部份已經達到沸點的分子亦即液態觸媒變成揮發氣體,由於分子蒸餾器持續經由外部抽真空,因此,通往外部管道的壓力形成一個急速下降的壓差,而這些已經蒸發的液態觸媒分子即霧狀液態觸媒則往壓力較低的管道出口移動,而移動至第一個分子蒸餾器本體中央部位時,就被一組內置冷凝器阻擋,由於內置冷凝器的冷凝管表面溫度為略低於水溫之常溫,因此這些已經蒸發的液態觸媒分子與冷凝管道接觸後則立即被冷凝回復成液態,再循第一個分子蒸餾器下方的出口落入暫存槽,待高液位時再輸送回步驟之液態觸媒儲槽。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其中,該液態觸媒回收步驟包含第二階段分子蒸餾步驟,沸點較高的回收油送至該第二階段分子蒸餾步驟中進行處理,以防因為液態觸媒於該第一階段分子蒸餾步驟中沒有被完全回收;該第二階段之分子蒸餾步驟的配置及作業原理相同於該第一個分子蒸餾步驟。
TW107126568A 2018-07-31 2018-07-31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TWI7650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6568A TWI765079B (zh) 2018-07-31 2018-07-31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6568A TWI765079B (zh) 2018-07-31 2018-07-31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7661A true TW202007661A (zh) 2020-02-16
TWI765079B TWI765079B (zh) 2022-05-21

Family

ID=70413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6568A TWI765079B (zh) 2018-07-31 2018-07-31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507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4028B (zh) * 2008-09-28 2012-07-18 张伟民 一种处理硅晶板切割废弃物的方法及装置
TWI537222B (zh) * 2015-06-22 2016-06-11 國立宜蘭大學 混合廢棄物共處理方法
CN108275859A (zh) * 2018-01-23 2018-07-13 郑州云启工业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油泥环保处理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5079B (zh) 2022-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692668A (en) Process for recovery of oil from refinery sludges
WO2015158016A1 (zh) 油田废弃物的工业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US20200056097A1 (en) Method of treating drilling mud with oil-based drilling fluid
JP6004562B2 (ja) 原油スラッジ中の油分回収装置
JP6854770B2 (ja) アルミパック、アルミプラスチックラミネート、アルミカートン等の成分分離によるリサイクル方法及び関連設備
CN104649563A (zh) 一种含油污泥深度处理工艺
CN107555692A (zh) 一种乳化液废液的水油分离方法
US2016001000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grading a hydrocarbon
US4985131A (en) Process for treating oil sludge
US11492555B2 (en) Processing method for perennially polluted sludge containing oils and water, waste residues or oil sands deep in natural oil mines, and processing system thereof
CN112079540A (zh) 油泥的处理方法
CN110845098A (zh) 一种用于处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JPH08508759A (ja) 石油廃棄物の処理
TWI765079B (zh) 用於處理原油槽底泥的方法
WO2012141024A1 (ja) 原油スラッジ中の油分回収方法
CN110407423B (zh) 一种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回收处理装置
ES2245519T3 (es) Metodo de eliminacion de residuos en un proceso de coquizacion.
CA2731268C (en) Oil vapor cleaner
KR101016348B1 (ko) 초임계 용매와 분리막을 이용한 폐유의 정제방법 및 정제장치
CN110845099A (zh) 一种处理混有油基式润滑剂的钻井油泥的方法
CN110407422B (zh) 一种石化油泥的资源化处理方法
MX2012004754A (es) Metodo y aparato para remoción de aceite de desechos sólidos magneticos.
US2030480A (en) Process for reclaiming oil containing carbon
KR20170046501A (ko) 계면활성화와 에어를 이용한 원유오염 토양 정화 시설 및 방법
EP0348707A1 (en) Process for treating oil slu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