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6764A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06764A TW202006764A TW107122755A TW107122755A TW202006764A TW 202006764 A TW202006764 A TW 202006764A TW 107122755 A TW107122755 A TW 107122755A TW 107122755 A TW107122755 A TW 107122755A TW 202006764 A TW202006764 A TW 20200676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al terminal
- bracket
- magnetic attraction
- trigger
- key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鍵帽、底板、連接於鍵帽與底板之間的升降機構、及設置於鍵帽下方的開關。開關包含座體、固定於座體的固定磁吸件及兩個電氣端子、及可相對於固定磁吸件旋轉或偏轉而設置於座體上的觸發支架及導通支架。固定磁吸件能吸引觸發支架靠近。其中一個電氣端子對應導通支架的接觸部設置。當導通支架露出於座體的按壓部未被鍵帽按壓時,觸發支架抵推導通支架以使接觸部未接觸對應的電氣端子。當按壓部被鍵帽按壓時,導通支架靠近固定磁吸件以使接觸部接觸對應的電氣端子,使得電氣端子導通。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尤指一種具有機械式關開之按鍵結構。
傳統具有機械式關開之按鍵結構通常利用鍵帽直接或經由彈性圓突間接觸發開關接點,但不論前述何者觸發機制,觸發開關接點所施之力與使用者按壓鍵帽所施之力直接相關,此將使開關接點承受的接觸力時大時小。此現象除可能造成接點表面過度磨耗而影響接點的接觸電阻,也可能造成連接接點的彈性結構疲乏(例如以懸臂結構等彈性結構產生接點開、關狀態)。因此,這類按鍵結構的開關的使用壽命會隨著使用者按壓施力的習慣而有不同程度的縮短,亦即按鍵結構的使用壽命縮短,且隨著使用時間,使用者於操作上也會感受到開關的靈敏度下降。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使用間接觸發的方式導通開關接點,使得鍵帽受到的按壓力與觸發開關接點之力無關,進而達到保護接點的功效;又,因該按鍵結構搭配應用磁吸力,故該按鍵結構能經長時間的操作。
根據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板、一升降機構及一開關。該底板設置於該鍵帽下方。該升降機構對應地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而能相對於該底板上下移動。該開關包含一座體、一固定磁吸件、一觸發支架、一導通支架、一第一電氣端子及一第二電氣端子。該座體相對於該底板固定設置於該鍵帽下方。該固定磁吸件、該第一電氣端子及該第二電氣端子固定設置於該座體上。該觸發支架及該導通支架可旋轉地或可偏轉地設置於該座體上。該觸發支架具有一按壓部、一第一磁吸部及一第一抵推部,該按壓部突出於該座體設置且位於該鍵帽下方,該第一磁吸部與該固定磁吸件之間產生一第一磁吸力。該導通支架具有一接觸部及一第二抵推部,該接觸部與該第一電氣端子相對設置,該第一抵推部與該第二抵推部相對設置。其中,當該按壓部未被按壓時,該第一磁吸力驅使該觸發支架旋向該固定磁吸件,使得該觸發支架經由該第一抵推部抵推該第二抵推部以使該導通支架旋離該固定磁吸件使得該接觸部遠離該第一電氣端子。又,當該鍵帽朝向該底板移動以按壓該按壓部至一設定位置時,該第一抵推部與該第二抵推部分離,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電氣端子以導通該第一電氣端子與該第二電氣端子。藉此,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電氣端子之接觸力與該鍵帽受到的按壓力(例如由使用者施加)或該按壓部接受到的按壓力無關,故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電氣端子之接觸力可被設計,進而達到保護接點的功效。
相對於先前技術,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於作動時,因鍵帽受到的按壓力與觸發開關接點(即電氣端子)之力無關,故具有保護接點的功效,使得該開關的使用壽命將遠較習知技術中機械式關開的使用壽命長,進而使該按鍵結構的使用壽命亦較習知技術中按鍵結構的使用壽命長。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圖1至圖6。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1包含一鍵帽12、一底板14、一升降機構16及一開關18。底板14設置於鍵帽12下方。升降機構16對應地設置於底板14與鍵帽12之間,鍵帽12經由升降機構16而能相對於底板14上下移動。於本實施例中,升降機構16為一剪刀腳支架,連接至鍵帽12設置於其帽體122下表面上的連接結構124及底板14設置於其板體142上表面的連接結構144;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以懸臂結構、疊套管狀結構的伸縮機構、或兩個分開設置的支架實作升降機構。開關18包含一座體182、一固定磁吸件184、一觸發支架186、一導通支架188、一第一電氣端子190及一第二電氣端子192。座體182相對於底板14固定設置於鍵帽12下方。於本實施例中,座體182直接固定於板體142上,例如座體182嵌至形成於板體142上的凹槽或開口,又或座體182以黏著的方式或以固定件(例如螺絲、卡勾結構)固定於板體142上。固定磁吸件184、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固定設置於座體182上。觸發支架186及導通支架188可旋轉地設置於座體182上。觸發支架186具有一按壓部1862、一第一磁吸部1864、一第一端部1868及一第一抵推部1866,觸發支架186以第一端部1868可轉動的連接於座體182。按壓部1862突出於座體182設置且位於鍵帽12下方,第一磁吸部1864與固定磁吸件184之間產生一第一磁吸力F1 (以雙箭頭表示於圖5及圖6中)。導通支架188具有一接觸部1882、一第二磁吸部1884及一第二抵推部1886及一第二端部1888,接觸部1882與第一電氣端子190相對設置,導通支架188以第二端部1888為支點與座體182呈可轉動連接。第二磁吸部1884與固定磁吸件184之間產生一第二磁吸力F2 (以雙箭頭表示於圖5及圖6中),第一抵推部1866與第二抵推部1886相對設置。
其中,原則上,第一磁吸力F1對觸發支架186產生之力矩大於第二磁吸力F2對導通支架188產生之力矩,故如圖5所示,當按壓部1862未被按壓時(例如未被鍵帽12按壓),第一磁吸力F1驅使觸發支架186旋向固定磁吸件184,使得觸發支架186經由第一抵推部1866抵推第二抵推部1886以使導通支架188旋離固定磁吸件184使得接觸部1882遠離第一電氣端子190;換言之,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未導通(或謂未電性連接),亦即開關18未被觸發。又,如圖6所示,當鍵帽12朝向底板14移動以按壓按壓部1862時(例如鍵帽12被使用者按壓致使帽體122下表面接觸並向下壓按壓部1862),觸發支架186受到外力(即對按壓部1862之按壓力)拘束,第一磁吸力F1被該外力克服,觸發支架186旋離固定磁吸件184,第二磁吸力F2驅使導通支架188之第二抵推部1886持續抵接第一抵推部1866,導通支架188旋向固定磁吸件184。
當按壓部1862被按壓至一設定位置時(如圖6所示),接觸部1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以導通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第一抵推部1866與導通支架188之第二抵推部1886開始分離;換言之,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導通(或謂電性連接),亦即開關18被觸發。再續下壓按壓按壓部1862時,第一抵推部1866與第二抵推部1886完全分離;由開關18之結構可知,此時接觸部1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之接觸力係決定於第二磁吸力F2,與按壓部1862到的按壓力無關,因此,原則上每次接觸部1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之接觸力均相同,故能達到保護接點(電氣端子190、192)的功效。此外,補充說明圖6所示開關18之狀態,其中接觸部1882已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而第一抵推部1866仍接觸著第二抵推部1886,但由圖可知觸發支架186仍可繼續被按壓而繼續順時針旋轉而致第一抵推部1866與第二抵推部1886完全分離,故圖6僅是為顯示觸發支架186於自圖5所示之狀態順時針旋轉(因被按壓)的過程中,在未被完全按壓時,即已能使接觸部1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終至被完全按壓時,自然能使第一抵推部1866與第二抵推部1886完全分離,且接觸部1882藉由第二磁吸力F2保持與第一電氣端子190保持接觸。
此外,當按壓鍵帽12之外力消失時,第一磁吸力F1驅使觸發支架186旋向固定磁吸件184並抵推導通支架188旋離固定磁吸件184,使得接觸部1882遠離第一電氣端子190 (亦即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不導通),且按壓部1862向上移動以驅使鍵帽12回到原位;換言之,此時第一磁吸力F1亦用以驅使鍵帽12回到原位,或謂第一磁吸力F1亦作為鍵帽12的回復力。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當接觸部1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以導通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時,第一抵推部1866及第二抵推部1886分離,此可確保接觸部1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基於觸發支架186及導通支架188結構上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懸臂彈性特性,可經適當設計以使第一抵推部1866及第二抵推部1886於接觸部1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時仍得保持接觸。此外,當觸發支架186及導通支架188均採金屬結構實作時,前述懸臂彈性特性會更明顯。又,於本實施例中,導通支架188的接觸部1882及第二抵推部1886相對於第二磁吸部1884(或導通支架188之一第二端部1888)而言,亦可視為分開的懸臂結構,故於第一抵推部1866與第二抵推部1886相互抵推時,接觸部1882與第二抵推部1886間之連動亦會引入懸臂結構的彈性變形量,此基於一般懸臂梁理論而能了解,不另贅述。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座體182為一中空結構,其包含一上蓋1822及一下座1824,上蓋1822與下座1824銜接(例如透過卡扣、卡槽銜接)形成一容置空間1826。上蓋1822與下座1824夾持固定磁吸件184。觸發支架186設置於容置空間1826內且其按壓部1862自上蓋1822的通孔1822a朝向鍵帽12伸出上蓋1822(或謂座體182),其第一端部1868、第一抵推部1866及第一磁吸部1864則位於容置空間1826內。導通支架188設置於容置空間1826內。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例如經由上蓋1822與下座1824夾持及/或與下座1824以埋入射出的方式而固定於下座1824)自容置空間1826內伸出座體182。藉此,座體182可提供容置其內的構件保護,亦對電氣端子190、192提供一定程度的防塵效果,有助於電氣端子190、192間導通電阻的維持,亦有助於提升開關18的使用壽命。於實作上,座體182不以保護、防塵為限,故即使座體182以框架結構實作,僅需其具有固定固定磁吸件184的結構、供觸發支架186及導通支架188可旋轉地連接的結構、及供電氣端子190、192固定的結構,同樣能發揮前述開關18作動的效果。此外,於實作上,電氣端子190、192外露出開關18的部分可經由電路板(例如電氣端子190、192焊接至撓性電路板,其可設置於板體142與座體182之間,或設置於板體142下方)或電線以電連接至控制器(例如包含多個按鍵結構1之鍵盤的控制器)。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觸發支架186以其一第一端部1868為支點相對於座體182可旋轉的,進一步地,觸發支架186經由第一端部1868可旋轉地設置於上蓋1822的槽1822b中以與上蓋1822樞接。第一磁吸部1864位於第一端部1868及按壓部1862之間且位於固定磁吸件184下方。導通支架188位於觸發支架186與上蓋1822之間並以其第二端部1888為支點相對於座體182可旋轉,使其接觸部1882及第二抵推部1886可與觸發支架186連動;其中,於實作上,第二端部1888可抵靠於上蓋1822的內側表面及/或因第二磁吸力F2而抵靠於固定磁吸件184。第二磁吸部1884位於第二端部1888及接觸部1882之間且位於固定磁吸件184上方。接觸部1882位於第一電氣端子190上方。基於前述各構件配置,以圖5或圖6視角而言,第一磁吸力F1驅使觸發支架186逆時針旋轉,第二磁吸力F2亦驅使導通支架188逆時針旋轉。其中,於實作上,第一抵推部1866及第二抵推部1886之配置以能相互推抵即可,不限於圖中所示之設置及結構。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相鄰設置且均相對於接觸部1882設置,故接觸部1882於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的同時,亦接觸第二電氣端子192。於本實施例中,接觸部1882可導電,故當鍵帽12朝向底板14移動以按壓按壓部1862時,第二磁吸力F2驅使導通支架188旋向固定磁吸件184,使得接觸部1882同時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以導通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於實作上,固定磁吸件184可為一磁鐵,導通支架188可為一順磁性金屬件(例如由一順磁性金屬板件,經衝壓成型),導通支架188對應固定磁吸件184的部位即可作為第二磁吸部1884,此時導通支架188整體即兼具可導電及可磁吸。又,於實作上,導通支架188可僅於接觸部1882形成具可導電的結構,例如透過於接觸部1882的表面上披覆導電層(例如電鍍、化學鍍等)而實現,又例如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以一金屬件作為接觸部1882 (並以一順磁性金屬件或磁鐵作為第二磁吸部1884,導通支架188其他部位仍為塑膠件)。
同樣的,觸發支架186亦可為一順磁性金屬件(例如由一順磁性金屬板件,經衝壓成型),並於該順磁性金屬件之一端部1862a(例如經通孔1822a突出的折彎部位)套上一塑膠蓋1862b以作為按壓部1862。又,觸發支架186可包含一彈簧1862c (以虛線繪示於圖4中),抵接於塑膠蓋1862b及端部1862a之間,使得當鍵帽12朝向底板14移動以按壓按壓部1862時,塑膠蓋1862a壓縮彈簧1862c。彈簧1862c的彈性變形量可提供鍵帽12額外的按壓行程,彈簧1862c的回彈力對使用者的按壓手感亦有貢獻。另外,觸發支架186亦可採類似於前述以埋入射出的方式形成導通支架188之方式製作,不另贅述。
此外,於實作上,按鍵結構1可更包含一輔助磁吸片194 (以虛線繪示於圖4中)對應固定磁吸件184設置於導通支架188上,以加強固定磁吸件184對導通支架188磁吸的能力。同理,按鍵結構1可更包含一輔助磁吸片196 (以虛線繪示於圖4中)對應固定磁吸件184設置於觸發支架186上,以加強固定磁吸件184對觸發支架186磁吸的能力。
請參閱圖7至圖11。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3,其與按鍵結構1結構相似,故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符號。按鍵結構3與按鍵結構1的主要差異在於按鍵結構3的開關38的觸發支架386及導通支架388採取不同的結構配置,以實現開關38的觸發。但於開關38中,觸發支架386與導通支架388間相互抵推的作動邏輯仍與開關18中觸發支架186與導通支架188間相互抵推的作動邏輯相同。因此,關於按鍵結構3各構件之其他說明,請參閱前文中按鍵結構1中命名相同的元件之相關說明及其變化說明,不另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開關38的觸發支架386具有一彎折部3868。彎折部3868位於觸發支架386的第一抵推部3866及第一磁吸部3864之間。觸發支架386以彎折部3868為支點相對於開關38的座體382可旋轉的;精確地來說,於本實施例中,觸發支架386是以座體382接觸彎折部3868的稜邊為轉動連接部支點而旋轉,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彎折部3868的稜邊非以銳利的邊緣實作,而以小的圓角結構實作,結構邏輯上仍可視為稜邊,座體382以平面(即內側表面)接觸彎折部3868稜邊,當觸發支架386相對於座體382旋轉時,彎折部3868稜邊抵接該平面上轉動,此時,整體而言,觸發支架386仍是以彎折部3868稜邊相對於座體382旋轉。第一磁吸部3864位於觸發支架386的彎折部3868及按壓部3862之間且位於開關38的固定磁吸件184下方。導通支架388以其一端部3888為支點相對於座體382可旋轉的。導通支架388的第二磁吸部3884位於導通支架388的端部3888及接觸部3882之間且位於固定磁吸件184下方。以圖10或圖11視角而言,導通支架388的接觸部3882及第二抵推部3886的投影重疊,故於圖中可將第二抵推部3886的位置亦讀取為接觸部3882的位置。第一磁吸部3864與固定磁吸件184之間產生的第一磁吸力F1 (以雙箭頭表示於圖10及圖11中)驅使觸發支架386順時針旋轉,第二磁吸部3884與固定磁吸件184之間產生的第二磁吸力F2 (以雙箭頭表示於圖10及圖11中)驅使導通支架388逆時針旋轉,第一抵推部3866與導通支架388的第二抵推部3886相對設置。接觸部3882位於開關38的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下方。當按壓部3862未被按壓時(例如未被鍵帽12按壓),第一磁吸力F1對觸發支架386產生之力矩大於第二磁吸力F2對導通支架388產生之力矩,故如圖10所示,第一磁吸力F1驅使觸發支架386旋向固定磁吸件184,使得觸發支架386經由第一抵推部3866抵推第二抵推部3886以使導通支架388旋離固定磁吸件384使得接觸部3882遠離第一電氣端子190;換言之,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未導通(或謂未電性連接),亦即開關38未被觸發。又,如圖11所示,當鍵帽12朝向底板14移動以按壓按壓部3862時(例如鍵帽12被使用者按壓致使帽體122下表面接觸並向下壓按壓部3862),觸發支架386受到外力(即對按壓部3862之按壓力)拘束,第一磁吸力F1被該外力克服,觸發支架386旋離固定磁吸件184,第二磁吸力F2驅使導通支架388之第二抵推部3886持續抵接第一抵推部3866,亦驅使導通支架388旋向固定磁吸件184。
當按壓按壓部3862至一設定距離時(如圖11所示),接觸部3882 (併參閱圖9)透過同時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以導通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換言之,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導通(或謂電性連接),亦即開關38被觸發。當持續按壓按壓部3862時,接觸部3882保持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以導通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而第一抵推部3866與第二抵推部3886分離,且接觸部3882藉由第二磁吸力F2與第一電氣端子190保持接觸。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座體382由一本體3820及一順磁性金屬件3821組合而成,使得座體382整體結構類似前述上蓋1822之結構,其中固定磁吸件184設置於本體3820相對的兩側壁與順磁性金屬件3821之間,固定磁吸件184於本體3820內側露出,其他開關38的構件均能穩定地設置於座體382上,故座體382可無需具有如前述下座1824之結構,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座體382由單一構件實作(例如塑膠射出件),固定磁吸件184固著於座體382上(例如透過卡合、膠黏等方式)。又,例如座體382亦可包含類似前述下座1824之結構,以提升構件保護及防塵效果。於本實施例中,座體382具有一凹槽3822,凹槽3822開口朝下並形成一容置空間3824。導通支架388設置於容置空間3824內。觸發支架386的彎折部3868、第一抵推部3866及第一磁吸部3864位於容置空間3824內,觸發支架386的按壓部3862自座體382的通孔3826伸出座體382。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自容置空間3824內伸出座體382 (例如透過埋入射出的方式實作)。第一抵推部3866位於第二抵推部3886及座體382之間。觸發支架386具有一開口3870,導通支架388穿過開口3870。
於前述實施例中,開關18、38內的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間的導通是透過可導電的接觸部1882、3882同時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而實現,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將第一電氣端子190及第二電氣端子192垂直間隔設置,接觸部1882、3882相對於第二電氣端子192設置於第一電氣端子190之另一側,使得接觸部1882、3882能被驅動以接觸並抵推第一電氣端子190以使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直接相互接觸而導通;於此例中,接觸部1882、3882無需可導電。
此外,於前述實施例中,在開關18、38未被觸發前,第二電氣端子192與接觸部1882、3882是分開的,但於實作上亦可使第二電氣端子192與接觸部1882、3882於開關18、38未被觸發前即已電連接,而於接觸部1882、3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時,第二電氣端子192即能經由接觸部1882、3882與第一電氣端子190電連接以實現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間的導通。請參閱圖12至圖16。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4,其與按鍵結構1結構相似,故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符號。按鍵結構4與按鍵結構1的主要差異在於按鍵結構4的開關48的導通支架488以不同的方式導通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492,以實現開關48的觸發。但於開關48中,觸發支架186與導通支架488間相互抵推的作動實質上與開關18中觸發支架186與導通支架188間相互抵推的作動相同。因此,關於按鍵結構4各構件之其他說明,請參閱前文中按鍵結構1中命名相同的元件之相關說明及其變化說明,不另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導通支架488的接觸部4882僅與第一電氣端子190相對設置,第二電氣端子492則固定連接至導通支架488相對於接觸部4882之另一側且與接觸部4882經由導通支架488電連接。其中,導通支架488可經適當設計結構上具有一定程度變形彈性特性的懸臂結構4883,提供導通支架488具有使接觸部4882旋向固定磁吸件184之懸臂彈力;當按壓部1862未被按壓時(例如未被鍵帽12按壓),第一磁吸力F1對觸發支架186產生之力矩大於導通支架488的懸臂結構4883彈力,故如圖15所示,第一磁吸力F1驅使觸發支架186旋向固定磁吸件184,使得觸發支架186經由第一抵推部1866抵推第二抵推部4886,懸臂結構4883產生較大彈性變形(為簡化圖面,仍以直線繪示於圖中),接觸部4882旋離固定磁吸件184使得接觸部4882遠離第一電氣端子190;換言之,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192未導通(或謂未電性連接),亦即開關48未被觸發。藉此,當觸發支架186的按壓部1862被按壓時,第一磁吸部1864與固定磁吸件184之間產生的第一磁吸力F1被按壓按壓部1862之外力克服,觸發支架186旋離固定磁吸件184,導通支架488之懸臂結構4883懸臂彈力驅使第一抵推部1866持續抵接導通支架488之第二抵推部4886,懸臂結構4883彈性變形量減少,接觸部4882旋向固定磁吸件184。
當按壓部1862被按壓至該設定位置時,導通支架488經由接觸部4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以導通第一電氣端子190與第二電氣端子492,導通支架488之懸臂結構4883維持適度變形彈力提供接觸部4882與第一電氣端子190接觸抵接力,第一抵推部1866與第二抵推部4886開始分離,如圖16所示。當按壓部1862持續向下按壓時,第一抵推部1866與第二抵推部4886完全分離,導通支架488之懸臂結構4883持續維持設定之懸臂變形彈力持續驅使接觸部4882保持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此時接觸部4882接觸第一電氣端子190之接觸力係決定於懸臂結構4883之懸臂變形彈力,與按壓部1862的按壓力無關。
於本實施例中,接觸部4882與第一電氣端子190之接觸力藉懸臂結構4883之懸臂變形彈力外,亦可進一步地選擇於導通支架488上對應固定磁吸件184設有輔助磁吸片194,藉兩者間磁吸力F2輔助接觸部4882與第一電氣端子190之導通接觸力需求。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導通支架488與第二電氣端子492一體成型(例如由一順磁性金屬板件,經衝壓成型),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導通支架488與第二電氣端子492為兩個構件,經焊接或卡合結構而固定連接在一起。又,於實作上,導通支架488與第二電氣端子492亦得以接觸的方式(例如導通支架488之一端部抵靠於第二電氣端子492上),實現於開關48未被觸發前導通支架488與第二電氣端子492即已電連接之效果。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開關48的座體482的上蓋4822及下座4824銜接形成一容置空間4826,用以容置開關48其他構件。上蓋4822與下座4824同時夾持導通支架488與第二電氣端子492一體成型的結構,使之如懸臂結構般的作動。在第二磁吸力F2的作用下(例如第二磁吸力F2足使導通支架488偏轉),導通支架488能大致以相對於接觸部4882之一側為固定端而可相對於座體482朝向固定磁吸件184偏轉。此偏轉效果與前文中導通支架188、388在第二磁吸力F2的作用下而相對於座體182、382旋轉之效果相當,均能使導通支架188、388相對於座體182、382之結構方向(或謂方位)改變,故於開關18、38中,導通支架188、388亦可採懸臂結構實作;同理,於開關18、38中,觸發支架186亦可採懸臂結構實作。另外,於本文中,旋轉或偏轉均意指使構件的結構方向(或謂方位)改變,故於理解本文所述之實施例時,觸發支架186、386及導通支架188、388、488的旋向或旋離作動均視實際結構配置而包含旋轉或偏轉的情形,不另外再用不同的字詞來區隔描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3、4‧‧‧按鍵結構12‧‧‧鍵帽122‧‧‧帽體124‧‧‧連接結構14‧‧‧底板142‧‧‧板體144‧‧‧連接結構16‧‧‧升降機構18‧‧‧開關182‧‧‧座體1822‧‧‧上蓋1822a‧‧‧通孔1822b‧‧‧槽1824‧‧‧下座1826‧‧‧容置空間184‧‧‧固定磁吸件186‧‧‧觸發支架1862‧‧‧按壓部1862a‧‧‧端部1862b‧‧‧塑膠蓋1862c‧‧‧彈簧1864‧‧‧第一磁吸部1866‧‧‧第一抵推部1868‧‧‧第一端部188‧‧‧導通支架1882‧‧‧接觸部1884‧‧‧第二磁吸部1886‧‧‧第二抵推部1888‧‧‧第二端部190‧‧‧第一電氣端子192‧‧‧第二電氣端子194、196‧‧‧輔助磁吸片38‧‧‧開關382‧‧‧座體3820‧‧‧本體3821‧‧‧順磁性金屬件3822‧‧‧凹槽3824‧‧‧容置空間3826‧‧‧通孔386‧‧‧觸發支架3862‧‧‧按壓部3864‧‧‧第一磁吸部3866‧‧‧第一抵推部3868‧‧‧彎折部3870‧‧‧開口388‧‧‧導通支架3882‧‧‧接觸部3884‧‧‧第二磁吸部3886‧‧‧第二抵推部3888‧‧‧端部48‧‧‧開關482‧‧‧座體4822‧‧‧上蓋4824‧‧‧下座4826‧‧‧容置空間488‧‧‧導通支架4882‧‧‧接觸部4883‧‧‧懸臂結構4884‧‧‧第二磁吸部4886‧‧‧第二抵推部492‧‧‧第二電氣端子F1‧‧‧第一磁吸力F2‧‧‧第二磁吸力
圖1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按鍵結構局部爆炸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開關局部爆炸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開關之爆炸圖。 圖5為圖3中開關沿線X-X之剖面圖。 圖6為圖5中開關於其觸發支架之按壓部被按壓時之剖面圖。 圖7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局部爆炸之示意圖。 圖8為圖7中開關局部爆炸之示意圖。 圖9為圖7中開關之爆炸圖。 圖10為圖7中開關沿線Y-Y之剖面圖。 圖11為圖10中開關於其觸發支架之按壓部被按壓時之剖面圖。 圖12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局部爆炸之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開關局部爆炸之示意圖。 圖14為圖12中開關之爆炸圖。 圖15為圖12中開關沿線Z-Z之剖面圖。 圖16為圖15中開關於其觸發支架之按壓部被按壓時之剖面圖。
18‧‧‧開關
1822‧‧‧上蓋
1822a‧‧‧通孔
1822b‧‧‧槽
1824‧‧‧下座
1826‧‧‧容置空間
184‧‧‧固定磁吸件
1862‧‧‧按壓部
1862a‧‧‧端部
1862b‧‧‧塑膠蓋
1864‧‧‧第一磁吸部
1866‧‧‧第一抵推部
1868‧‧‧第一端部
1882‧‧‧接觸部
1884‧‧‧第二磁吸部
1886‧‧‧第二抵推部
1888‧‧‧第二端部
190‧‧‧第一電氣端子
F1‧‧‧第一磁吸力
F2‧‧‧第二磁吸力
Claims (15)
-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 一鍵帽; 一底板,設置於該鍵帽下方; 一升降機構,對應地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之間,該鍵帽經由該升降機構而能相對於該底板上下移動;以及 一開關,包含一座體、一固定磁吸件、一觸發支架、一導通支架、一第一電氣端子及一第二電氣端子,該座體相對於該底板固定設置於該鍵帽下方,該固定磁吸件、該第一電氣端子及該第二電氣端子固定設置於該座體上,該觸發支架及該導通支架可旋轉地或可偏轉地設置於該座體上,該觸發支架具有一按壓部、一第一磁吸部及一第一抵推部,該按壓部突出於該座體設置且位於該鍵帽下方,該第一磁吸部與該固定磁吸件之間產生一第一磁吸力,該導通支架具有一接觸部及一第二抵推部,該接觸部與該第一電氣端子相對設置,該第一抵推部與該第二抵推部相對設置; 其中,當該按壓部未被按壓時,該第一磁吸力驅使該觸發支架旋向該固定磁吸件,使得該觸發支架經由該第一抵推部抵推該第二抵推部以使該導通支架旋離該固定磁吸件使得該接觸部遠離該第一電氣端子; 其中,當該鍵帽朝向該底板移動以按壓該按壓部至一設定位置時,該第一抵推部與該第二抵推部分離,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電氣端子以導通該第一電氣端子與該第二電氣端子。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接觸部可導電,該導通支架具有一第二磁吸部,該第二磁吸部與該固定磁吸件之間產生一第二磁吸力,當該鍵帽朝向該底板移動以按壓該按壓部至該設定位置時,該第二磁吸力驅使該導通支架旋向該固定磁吸件,使得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電氣端子以導通該第一電氣端子及該第二電氣端子。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接觸部可導電,該第二電氣端子固定連接至該導通支架且與該接觸部電連接,該導通支架具有彈性懸臂結構,當該鍵帽朝向該底板移動以按壓該按壓部至該設定位置時,該導通支架之彈性懸臂結構彈性變形,使得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電氣端子以導通該第一電氣端子及該第二電氣端子。
-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輔助磁吸片,對應該固定磁吸件設置於該導通支架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當該接觸部接觸該第一電氣端子以導通該第一電氣端子及該第二電氣端子時,該第一抵推部及該第二抵推部分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觸發支架以其一第一端部為支點相對於該座體可旋轉的,該第一磁吸部位於該第一端部及該按壓部之間且位於該固定磁吸件下方,該導通支架以其一第二端部為支點相對於該座體可旋轉的,該導通支架具有一第二磁吸部,該第二磁吸部位於該第二端部及該接觸部之間且位於該固定磁吸件上方。
- 如請求項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座體包含一上蓋及一下座,該上蓋與該下座銜接形成一容置空間,該上蓋與該下座夾持該固定磁吸件,該導通支架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第一端部、該第一抵推部及該第一磁吸部位於該容置空間內,該第一電氣端子及該第二電氣端子自該容置空間內伸出該座體,該接觸部位於該第一電氣端子上方。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觸發支架經由該第一端部與該上蓋樞接,該導通支架位於該觸發支架與該上蓋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觸發支架具有一轉動連接部,該轉動連接部位於該第一抵推部及該第一磁吸部之間,該觸發支架以該轉動連接部為支點相對於該座體可旋轉的,該第一磁吸部位於該轉動連接部及該按壓部之間且位於該固定磁吸件下方,該導通支架以其一端部為支點相對於該座體可旋轉,位於該固定磁吸件下方。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座體具有一凹槽,該凹槽開口朝下並形成一容置空間,該導通支架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彎折部、該第一抵推部及該第一磁吸部位於該容置空間內,該第一電氣端子及該第二電氣端子自該容置空間內伸出該座體,該接觸部位於該第一電氣端子下方。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抵推部位於該第二抵推部及該座體之間。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觸發支架具有一開口,該導通支架穿過該開口。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固定磁吸件係一磁鐵,該導通支架係一順磁性金屬件。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觸發支架包含一順磁性金屬件及一塑膠蓋,該塑膠蓋套於該順磁性金屬件之一端部以作為該按壓部。
-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觸發支架包含一彈簧,抵接於該塑膠蓋及該端部之間,當該鍵帽朝向該底板移動以按壓該按壓部時,該塑膠蓋壓縮該彈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22755A TWI674601B (zh) | 2018-07-02 | 2018-07-02 | 按鍵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22755A TWI674601B (zh) | 2018-07-02 | 2018-07-02 | 按鍵結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74601B TWI674601B (zh) | 2019-10-11 |
TW202006764A true TW202006764A (zh) | 2020-02-01 |
Family
ID=6902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2755A TWI674601B (zh) | 2018-07-02 | 2018-07-02 | 按鍵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746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99801B (zh) | 2019-05-10 | 2020-07-2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 |
US10804049B1 (en) | 2019-06-03 | 2020-10-13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structure |
US11328879B2 (en) | 2019-06-03 | 2022-05-10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structure |
TWI699799B (zh) * | 2019-11-21 | 2020-07-2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 |
US11107644B2 (en) | 2019-12-12 | 2021-08-31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device |
TWI806566B (zh) * | 2022-04-20 | 2023-06-21 |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滑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011801A (en) * | 2008-09-05 | 2010-03-16 | Asustek Comp Inc | Keyboar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M405595U (en) * | 2010-12-07 | 2011-06-11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board |
TWM407431U (en) * | 2010-12-14 | 2011-07-11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board |
TW201611060A (zh) * | 2014-09-12 | 2016-03-16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 |
TWI536417B (zh) * | 2014-09-12 | 2016-06-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按鍵結構 |
-
2018
- 2018-07-02 TW TW107122755A patent/TWI674601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74601B (zh) | 2019-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2006764A (zh) | 按鍵結構 | |
US9959991B2 (en) | Keyswitch | |
US6677843B1 (en) | Magnetically coupled pushbutton plunger switch | |
US10937610B2 (en) | Keyboard keyswitches having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members | |
US20170178841A1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switch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 keyswitch structure | |
US8937520B2 (en) | Magnetic keyswitch assembly and keyboard therewith | |
US6420669B1 (en) | Toggle mechanism for toggle switches | |
US6222144B1 (en) | Pushbutton switch | |
KR20010075360A (ko) | 자기적 결합 접극자를 가진 누름 스위치 | |
TWI598915B (zh) | 按鍵結構、開關結構及按鍵結構組合方法 | |
US10930451B2 (en) | Keyswitch with adjustable tactile feedback | |
TWI613690B (zh) | 按鍵 | |
US8440927B2 (en) | Enhanced returning elasticity micro switch | |
TWI699799B (zh) | 按鍵結構 | |
CN107610966B (zh) | 薄膜式按键开关 | |
EP3611600B1 (en) | Keyboard | |
TW202013406A (zh) | 用於鍵盤之按鍵模組、鍵盤與提供按鍵挺桿線托架之方法 | |
CN110189950B (zh) | 按键结构 | |
TWI578353B (zh) | 磁吸按鍵及其磁吸按鍵製造方法 | |
TWI578355B (zh) | 按鍵及其鍵盤 | |
CN112992579B (zh) | 按键结构 | |
TWI601176B (zh) | 按鍵及其鍵盤 | |
TWI699810B (zh) | 按鍵 | |
CN209947724U (zh) | 一种超薄磁浮按键 | |
TW201250751A (en) | Butt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