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5183A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5183A
TW202005183A TW107118112A TW107118112A TW202005183A TW 202005183 A TW202005183 A TW 202005183A TW 107118112 A TW107118112 A TW 107118112A TW 107118112 A TW107118112 A TW 107118112A TW 202005183 A TW202005183 A TW 2020051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connector
aforementioned
conductive terminal
pair
sl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8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6699B (zh
Inventor
洪永熾
Original Assignee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181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669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6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669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5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518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連接器,其具有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與導電端子機械及電性連接之線纜,前述絕緣本體具有沿前後方向貫通設置之端子槽,前述導電端子組裝並固定於端子槽,前述導電端子具有主體部、位於主體部前側之一對接觸臂及位於主體部後側之延伸部,前述主體部包括相對設置之一對側壁及將一對側壁之頂端相連之頂壁,前述一對接觸臂分別自對應側之側壁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前述延伸部自前向後呈收縮狀,前述導電端子還具有自延伸部之後端繼續向後延伸且呈環狀設置之收容部,前述線纜自後向前裝入前述收容部內。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適於連接較粗線纜之電連接器。
電連接器需要將其導電端子與線纜相連以實現其與外部電子設備之電性連接,傳統導電端子後端之鉚接部於線纜裝入之前呈U型,當線纜沿高度方向裝入前述鉚接部後,再將鉚接部之兩個鉚壓片相向彎曲以使其壓接於線纜之導體外,而此種結構導電端子之鉚接部的承載空間較窄,不適於鉚接線徑較粗之線纜或者多股線纜。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對傳統電連接器作進一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於承接線徑較粗的線纜之電連接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其具有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與導電端子機械及電性連接之線纜,前述絕緣本體具有沿前後方向貫通設置之端子槽,前述導電端子組裝並固定於前述端子槽,前述導電端子具有主體部、位於主體部前側之一對接觸臂及位於主體部後側之延伸部,前述主體部包括相對設置之一對側壁及將前述一對側壁之頂端相連之頂壁,前述一對接觸臂分別自對應側之側壁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前述延伸部自前向後呈收縮狀,其中前述導電端子還具有自前述延伸部之後端繼續向後延伸且呈環狀設置之收容部,前述線纜自後向前裝入前述收容部內。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收容部之直徑在線纜裝入之前與裝入之後一致。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收容部具有至少兩個彼此獨立之弧形瓣體及形成於相鄰瓣體之間的開槽,其中兩個相鄰之前述瓣體中的每一個都至少有部分結構位於前述導電端子之豎直中心面的同一側。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相鄰之兩個前述瓣體分別設有朝向彼此突伸之卡爪及收容對方卡爪之凹槽。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延伸部成對設置,且分別自相應之側壁向後延伸形成。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延伸部自前述側壁及頂壁之後端向後延伸形成,並具有彼此獨立之複數延伸片及形成於相鄰延伸片之間的缺槽,前述收容部之各瓣體自對應延伸片之後端向後延伸,以形成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及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與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在前述收容部之周向方向上的長度不同。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之間形成第一開槽,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與其相鄰之瓣體之間形成第二開槽,前述第一開槽之開口尺寸比第二開槽之開口尺寸大。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延伸部自前述側壁及頂壁之後端向後延伸形成開口向下之無縫式結構,前述收容部自前述延伸部之後端向後延伸且呈C型。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其中前述電連接器還具有套設於前述收容部外之套筒,前述套筒沿前後方向限位於前述收容部外側設置之至少一對限位部之間。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電連接器之導電端子於線纜裝入之前就形成了環形的收容部,線纜自後向前插入其收容空間內即可,無需傳統之鉚壓工藝,並且適於插裝線徑較粗之線纜。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二圖所示為本發明的電連接器100,前述電連接器100具有絕緣本體11、導電端子12及與導電端子12機械及電性連接之線纜13,前述絕緣本體11具有沿前後方向貫通設置之端子槽110,前述導電端子12組裝並固定於前述端子槽110。
請參第三圖至第八圖所示為本發明電連接器100之第一實施例,結合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絕緣本體11包括基部111、自基部111向前延伸之對接部112及自基部111之兩側向外突伸形成之安裝部113,前述安裝部113具有相對設置之一對安裝孔1131。在本發明所展示之實施例中,均以絕緣本體11具有沿橫向方向並排設置之一對前述端子槽110為例進行介紹,但是並不以此為限。
前述基部111之上壁形成沿高度方向將其貫穿之一對定位孔1112,該定位孔1112與對應之端子槽110相連通。前述絕緣本體11還具有自其後端面向前凹陷延伸之複數限位槽114及複數收容槽115,每一端子槽110與一對限位槽114對應設置且相連通,前述限位槽114為長條狀之矩形結構;同時,每一端子槽110還與一對收容槽115相連通,前述收容槽115之內壁面呈弧形,並且前述限位槽114向前延伸之長度大於前述收容槽115向前延伸之長度。具體地,前述限位槽114向前延伸以使其前端位於前述安裝部113之前端面前側,前述收容槽115之前端位於前述安裝部113之後端面後側。
前述基部111還具有複數設置於其底部之肋部1113,前述肋部1113與前述定位孔1112分置於前述基部111沿高度方向上之兩側,且前述肋部1113與前述限位槽114一一對應設置,每一前述肋部1113呈長條狀,其自基部111之後端面向前延伸至與前述安裝部113之後端面平齊。進一步地,每一前述肋部1113位於對應之限位槽114下側,且與其沿高度方向對齊,如此,以保證基部111之底壁之結構強度。
請參第三圖至第八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導電端子12之數量為兩個,在其他實施例中,前述導電端子12之數量也可為一個或者其他數量。每一前述導電端子12具有主體部121、位於主體部121前側之一對接觸臂122及位於主體部121後側之延伸部123,前述主體部121包括相對設置之一對側壁1211及將前述一對側壁1211之頂端相連之頂壁1212,藉此以使前述主體部121呈開口向下之U型結構。前述主體部121之頂部還設有突出於其頂壁1212之扣合部1213,前述扣合部1213向後且向上傾斜延伸,且其前端與前述頂壁1212相連、後端為自由端。
前述一對接觸臂122分別自對應側之側壁1211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並且前述一對接觸臂122鏡像對稱設置於前述導電端子12之豎直中心面兩側。每一前述接觸臂122具有沿高度方向並排設置之一對接觸片1221,前述一對接觸片1221之間在高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間隔槽1227,每一接觸片1221具有沿高度方向並排設置之三個片體1223及形成於相鄰片體1223之間的第二間隔槽1228,前述三個片體1223將前述接觸片1221等分,且前述第一間隔槽1227與第二間隔槽1228沿高度方向上之尺寸相同。
另,每一前述接觸臂122具有位於其前部之第一接觸部1224及第二接觸部1225,前述接觸臂122藉由其後部設置之彈性臂1226與前述主體部121相連,前述第一接觸部1224位於前述第二接觸部1225 前方,且前述第二間隔槽1228向前延伸超出前述第一接觸部1224。
前述延伸部123自前向後呈收縮狀,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延伸部123自前述側壁1211及頂壁1212之後端向後延伸形成,並具有彼此獨立之複數延伸片1231及形成於相鄰延伸片1231之間的缺槽1232。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延伸片1231之數量為三個,缺槽1232之數量也為三個,其中,位於上側之前述延伸片1231自前述頂壁1212之後端向後且向下傾斜延伸,位於兩側之前述延伸片1231自對應側壁1211之後端向後且朝向前述導電端子12之豎直中心面靠攏之方向延伸。
前述導電端子12還具有自前述延伸部123之後端繼續向後延伸且呈環狀設置之收容部124,前述線纜13自後向前裝入前述收容部124內,並且前述收容部124之直徑在線纜13裝入之前與裝入之後保持一致。
前述收容部124具有至少兩個彼此獨立之弧形瓣體1241及形成於相鄰瓣體1241之間的開槽1242,其中兩個相鄰之前述瓣體1241中之每一個都至少有部分結構位於前述導電端子12之豎直中心面之同一側。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前述收容部124具有三個彼此獨立之前述瓣體1241及形成於相鄰瓣體1241之間的三個前述開槽1242,前述收容部124之各瓣體1241自對應延伸片1231之後端向後延伸,以形成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1241及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1241。其中,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1241的左半部分與位於左側之瓣體1241位於前述豎直中心面之左側,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1241的右半部分與位於右側之瓣體1241位於前述豎直中心面之右側。
進一步地,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1241與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1241在前述收容部124之周向方向上之長度不同,並且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1241沿前述收容部124之周向方向上之長度比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1241沿前述周向方向上之長度小。在本實施例中,前述收容部124呈以其豎直中心面為軸之對稱式結構,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1241沿前述周向方向上之長度相同,藉此以自橫向方向上之兩側對線纜13提供良好的支撐力。
前述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1241之間形成第一開槽1243,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1241與其相鄰之瓣體1241之間形成第二開槽1244,前述第一開槽1243之開口尺寸比第二開槽1244之開口尺寸大,另,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1241沿前述收容部124之周向方向上之長度比前述第二開槽1244沿前述收容部124之周向方向上之長度大,然比前述第一開槽1243沿前述收容部124之周向方向上之長度小。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電連接器100還具有套設於前述收容部124外之套筒14,前述套筒14沿前後方向限位於前述收容部124外側設置之至少一對限位部1245之間。前述一對限位部鏡像對稱設置,以位於後側之前述限位部1245進行說明,前述限位部1245為凸包式結構,其自前述收容部124之基體1240之外表面向外突伸形成,且前述限位部1245向外突伸之高度在自後向前之方向上逐漸增大,以使其前端突伸出之高度最大,後端與收容部124之基體1240之外表面平齊。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套筒14由金屬材料製成,其內徑比前述收容部124之外徑略大,可有效增加前述收容部124之壓接強度。組裝時,前述套筒14自後向前套設於前述收容部124外,前述線纜13自後向前裝入前述收容部124內,前述導電端子12自後向前插入對應之端子槽110內,前述側壁1211與對應之限位槽114對齊並插入對應之限位槽114內,且沿該限位槽114向前滑動,直至扣合部1213鎖止於前述定位孔1112內。
請參第九圖至第十二圖所示,在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二實施例中,前述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及線纜均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且前述電連接器的導電端子22之主體部221及接觸臂222也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以下主要以兩個實施例的區別之處加以說明。
前述導電端子22之主體部221包括相對設置之一對側壁2211及將前述一對側壁2211之頂端相連之頂壁2212,前述導電端子22之延伸部223自前述側壁2211及頂壁2212之後端一體地向後延伸,並形成開口向下之無縫式結構,進一步地,前述延伸部223僅與前述側壁2211後側之上段相連。前述導電端子22之收容部224自前述延伸部223之後端一體地向後延伸且呈C型。
進一步地,前述收容部224包括位於上側之半圓形基體部2241及位於下側之一對弧形彎曲部2242,一對前述彎曲部2242分別自基體部2241之對應側緣向下且向內彎曲延伸,且該對彎曲部2242之自由末端之間間隔形成一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缺口2243。如第十一圖所示,前述彎曲部2242突露於前述延伸部223之下側。
同第一實施例類似地,前述收容部224外也套設有金屬材質的套筒24,以增加收容部224之壓接強度,進而保證與線纜之間可靠的電性連接。
請參第十三圖至第十六圖所示,在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三實施例中,前述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套管及線纜均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且前述電連接器之導電端子32之主體部321及接觸臂322也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區別在於:前述導電端子32之延伸部323成對設置,且分別自相應之側壁3211向後延伸形成,前述導電端子32之收容部324為上下對稱式結構。具體地,前述收容部324具有兩個相鄰之瓣體3241,兩個前述瓣體3241分別位於收容部324之左右兩側,且朝向彼此彎曲設置。
另,兩個前述瓣體3241分別設有朝向彼此突伸之卡爪3243及收容對方卡爪3243之凹槽3244。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前述瓣體3241具有一對前述卡爪3243和一對凹槽3244,也即,每一前述瓣體3241包括基體3240及自前述基體3240朝向另一瓣體3241突伸之一對卡爪3243。換言之,每一前述瓣體3241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對設置之一對卡扣結構,其中,位於上側之前述卡扣結構包括位於上側之卡爪3243和凹槽3244,位於下側之前述卡扣結構包括位於下側之卡爪3243和凹槽3244,藉此,以使前述收容部324之上下側均形成可靠的連接,使其整體結構更加牢固。
請參第十四圖及第十六圖所示,兩個前述瓣體3241中之每一個都至少有部分結構位於前述導電端子32之豎直中心面之同一側,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個瓣體3241之基體3240與另一個瓣體3241之卡爪3243突伸超出豎直中心面之部分結構位於同一側。同第一實施例類似地,前述基體3240之外表面上凸設有一對限位部3245,以將套筒34定位於前述一對限位部3245之間。
請參第十七圖至第二十圖所示,在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四實施例中,前述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及線纜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且前述電連接器之導電端子42之主體部421、接觸臂422及延伸部423均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在此也不再贅述,區別在於:在本實施例中,前述導電端子42之收容部424之壓接強度足夠,因此在其外側並未設置套筒,如此可提高前述收容部424之壓接效率。
同第三實施例類似地,前述延伸部423也成對設置,且分別自相應之側壁4211向後延伸形成;前述收容部424也為上下對稱式結構,其具有兩個相鄰之瓣體4241,兩個前述瓣體4241分別位於收容部424之左右兩側,且朝向彼此彎曲設置,兩個前述瓣體4241分別設有朝向彼此突伸之卡爪4243及收容對方卡爪4243之凹槽4244。與第三實施例不同的是,兩側之前述瓣體4241之結構不同,其中一個之前述瓣體4241之上、下側分別具有一個前述卡爪4243和一對前述凹槽4244,另一個前述瓣體4241之上、下側分別具有一對前述卡爪4243和一個前述凹槽4244,如此實現較為穩固之咬合。同時,如第二十圖所示,每一前述卡爪4243之末端部與水平面平行。
在本發明所展示的四個實施例中,前述收容部124、224、324、424之直徑在線纜裝入之前與裝入之後保持一致,線纜裝入之前就形成了環形收容空間,其形狀線上纜裝入之前和裝入之後並無差異,線纜自後向前插入收容部內即可,無需傳統之鉚壓工藝,並且適於插裝線徑較粗之線纜。
特別需要指出,對於本領域之普通技藝人員來說,在本發明之教導下所作之針對本發明之等效變化,仍應包含在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之範圍中。
100‧‧‧電連接器 11‧‧‧絕緣本體 110‧‧‧端子槽 111‧‧‧基部 1112‧‧‧定位孔 1113‧‧‧肋部 112‧‧‧對接部 113‧‧‧安裝部 1131‧‧‧安裝孔 114‧‧‧限位槽 115‧‧‧收容槽 12、22、32‧‧‧導電端子 121、221、321、421‧‧‧主體部 1211、2211、3211、4211‧‧‧側壁 1212、2212‧‧‧頂壁 1213‧‧‧扣合部 122、222、322、422‧‧‧接觸臂 1221‧‧‧接觸片 1223‧‧‧片體 1224‧‧‧第一接觸部 1225‧‧‧第二接觸部 1226‧‧‧彈性臂 1227‧‧‧第一間隔槽 1228‧‧‧第二間隔槽 123、223、323、423‧‧‧延伸部 1231‧‧‧延伸片 1232‧‧‧缺槽 124、224、324、424‧‧‧收容部 1240、3240‧‧‧基體 1241、3241、4241‧‧‧瓣體 1242‧‧‧開槽 1243‧‧‧第一開槽 1244‧‧‧第二開槽 1245、3245‧‧‧限位部 13‧‧‧線纜 14、24、34‧‧‧套筒 2241‧‧‧基體部 2242‧‧‧彎曲部 2243‧‧‧缺口 3243、4243‧‧‧卡爪 3244、4244‧‧‧凹槽
第一圖係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立體組裝圖。 第二圖是第一圖所示電連接器另一視角之視圖。 第三圖是第一圖所示電連接器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是第三圖所示電連接器將絕緣本體移除後之部分分解圖。 第五圖是第四圖中導電端子與套筒之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是第五圖中導電端子與套筒組裝後之側視圖。 第七圖是第五圖中導電端子與套筒組裝後之後視圖。 第八圖是沿第一圖中線VIII-VIII的剖視圖。 第九圖是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二實施例中導電端子與套筒之立體組裝圖。 第十圖是第九圖中導電端子另一視角之視圖。 第十一圖是第十圖所示導電端子之側視圖。 第十二圖是第十圖所示導電端子之後視圖。 第十三圖是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三實施例中導電端子與套筒之立體組裝圖。 第十四圖是第十三圖中導電端子之立體示意圖。 第十五圖是第十四圖中導電端子之側視圖。 第十六圖是第十四圖中導電端子之後視圖。 第十七圖是本發明電連接器之第四實施例中導電端子與線纜之立體組裝圖。 第十八圖是第十七圖中導電端子另一視角之視圖。 第十九圖是第十八圖中導電端子之側視圖。 第二十圖是第十八圖中導電端子之後視圖。
121‧‧‧主體部
1213‧‧‧扣合部
1224‧‧‧第一接觸部
1225‧‧‧第二接觸部
1226‧‧‧彈性臂
123‧‧‧延伸部
1241‧‧‧瓣體
1242‧‧‧開槽
13‧‧‧線纜
14‧‧‧套筒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其具有絕緣本體、導電端子及與導電端子機械及電性連接之線纜,前述絕緣本體具有沿前後方向貫通設置之端子槽,前述導電端子組裝並固定於前述端子槽,前述導電端子具有主體部、位於主體部前側之一對接觸臂及位於主體部後側之延伸部,前述主體部包括相對設置之一對側壁及將前述一對側壁之頂端相連之頂壁,前述一對接觸臂分別自對應側之側壁前端向前延伸形成,前述延伸部自前向後呈收縮狀,其中前述導電端子還具有自前述延伸部之後端繼續向後延伸且呈環狀設置之收容部,前述線纜自後向前裝入前述收容部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收容部之直徑在線纜裝入之前與裝入之後一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收容部具有至少兩個彼此獨立之弧形瓣體及形成於相鄰瓣體之間的開槽,其中兩個相鄰之前述瓣體中的每一個都至少有部分結構位於前述導電端子之豎直中心面的同一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相鄰之兩個前述瓣體分別設有朝向彼此突伸之卡爪及收容對方卡爪之凹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延伸部成對設置,且分別自相應之側壁向後延伸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延伸部自前述側壁及頂壁之後端向後延伸形成,並具有彼此獨立之複數延伸片及形成於相鄰延伸片之間的缺槽,前述收容部之各瓣體自對應延伸片之後端向後延伸,以形成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及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與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在前述收容部之周向方向上的長度不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位於兩側之前述瓣體之間形成第一開槽,位於上側之前述瓣體與其相鄰之瓣體之間形成第二開槽,前述第一開槽之開口尺寸比第二開槽之開口尺寸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延伸部自前述側壁及頂壁之後端向後延伸形成開口向下之無縫式結構,前述收容部自前述延伸部之後端向後延伸且呈C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意一項前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電連接器還具有套設於前述收容部外之套筒,前述套筒沿前後方向限位於前述收容部外側設置之至少一對限位部之間。
TW107118112A 2018-05-28 2018-05-28 電連接器 TWI6566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8112A TWI656699B (zh) 2018-05-28 2018-05-28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8112A TWI656699B (zh) 2018-05-28 2018-05-28 電連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6699B TWI656699B (zh) 2019-04-11
TW202005183A true TW202005183A (zh) 2020-01-16

Family

ID=66996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8112A TWI656699B (zh) 2018-05-28 2018-05-28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669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8622A (en) * 1989-05-17 1992-01-07 Amp Incorporated Pin and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lternate seals
US6846988B2 (en) * 2002-01-18 2005-01-25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Triaxial connector including cable clamp
WO2008117107A1 (en) * 2007-03-27 2008-10-02 Van-System S.R.L.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142914B2 (en) * 2012-10-19 2015-09-22 Woodhead Industries, Inc. Push lock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098012B2 (ja) * 2013-03-28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ラグ
TWI548158B (zh) * 2013-08-08 2016-09-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組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6699B (zh)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5256B2 (en) Plu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onent
TWI575815B (zh) 母端子及連接器
US8814599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crimping ring
US8333622B2 (en) Dual contact beam terminal
US8591259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shell
US8696385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front shell and a rear shell with interlatching parts
US8430693B2 (en) Low profile cable assembly
US20090215315A1 (en) Power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JP6943175B2 (ja)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CN104092059A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US9478903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US6811450B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type terminal
US384239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ab receptacle
CN105932459A (zh) Usb c型插头连接器
TWM554646U (zh) 插座連接器及其插座端子
US318860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75569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 retention means
US20190097344A1 (en) Socket connector and socket terminal thereof
TW202005183A (zh) 電連接器
JP2016184575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170012395A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groundng transfer structure
JP7395255B2 (ja) 導電性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US2009016307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tallic shell
US826239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handling portion with a cover
US2012010075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