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2617A - 取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取像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42617A TW201942617A TW108104995A TW108104995A TW201942617A TW 201942617 A TW201942617 A TW 201942617A TW 108104995 A TW108104995 A TW 108104995A TW 108104995 A TW108104995 A TW 108104995A TW 201942617 A TW201942617 A TW 20194261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e capturing
- capturing device
- image
-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24—Sensors therefor by using geometrical optics, e.g. using pris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4—Vascular patter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取像裝置,包括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排列的蓋板、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感測器。取像裝置中透鏡的數量僅為三。取像裝置滿足:f/imgH < 0.45以及2 < (OTL-d)/imgH < 9,其中f為取像裝置的有效焦距,imgH為取像裝置的最大成像高度,OTL為待測物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且d為蓋板的厚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取像裝置。
現今市面上電子裝置的生物辨識系統大多採用電容原理,其雖可降低電子裝置的體積,但複雜的電路結構導致製作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造成產品單價偏高不易普及。目前雖有採用光學成像原理的生物辨識系統(如指紋辨識、掌紋辨識或靜脈辨識等),但現有的光學成像系統存在體積過大的問題,使電子裝置不易微型化與薄型化,因而降低電子裝置的可攜性。因此,如何降低電子裝置中光學成像系統體積,同時維持良好光學成像品質,便成為目前業界研發的重要目標。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可實現薄型化並同時維持良好的光學成像品質。
本發明的一種取像裝置包括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排列的蓋板、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感測器。取像裝置中透鏡的數量僅為三。取像裝置滿足:f/imgH < 0.45以及2 < (OTL-d)/imgH < 9,其中f為取像裝置的有效焦距,imgH為取像裝置的最大成像高度,OTL為待測物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且d為蓋板的厚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第三透鏡的屈光力依序為負、正以及負。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第三透鏡各具有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以及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取像裝置更包括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光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取像裝置更滿足(OTL-d) < 3.5 m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且取像裝置更滿足4.5 < N1+N2+N3 < 5.4。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1,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且取像裝置更滿足V1+V2+V3 < 7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取像裝置的入瞳孔徑為EPD,且取像裝置更滿足f/EPD < 3.7。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且取像裝置更滿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取像裝置的視場角為FOV,且取像裝置更滿足100˚ < FOV < 18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大於0.29 m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取像裝置更包括設置在蓋板下方的光源,且光源的波長介於400奈米至600奈米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取像裝置還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下方的紅外光光源。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蓋板包括指壓板、顯示面板、觸控顯示面板或上述至少兩個的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固定件將顯示面板固定在載體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固定件為黏著材料。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黏著材料填充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以及第三透鏡與感測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黏著材料填充於顯示面板與第一透鏡之間、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以及第三透鏡與感測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黏著材料填充於顯示面板與第一透鏡之間、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以及第三透鏡與感測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載體包括容置空間,封裝組件容置於容置空間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載體包括容置空間,顯示面板與封裝組件容置於容置空間內。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有益效果在於:藉由設置蓋板以及三個透鏡的光學參數設計與排列,使取像裝置更容易製造,且在縮減厚度的同時仍具備能夠克服像差的光學性能。因此,取像裝置在實現薄型化的同時能維持良好的成像品質。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方式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在附圖中,各圖式繪示的是特定示範實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結構及/或材料的通常性特徵。然而,這些圖式不應被解釋為界定或限制由這些示範實施例所涵蓋的範圍或性質。舉例來說,為了清楚起見,各膜層、區域及/或結構的相對厚度及位置可能縮小或放大。
在實施方式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且將省略其贅述。此外,不同示範實施例中的特徵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可相互組合,且依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分立(discrete)的元件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也並非用以限定元件的製造順序或設置順序。
在實施方式中,各取像裝置適於擷取待測物的生物特徵。舉例而言,當待測物為手指時,生物特徵可為指紋或靜脈。當待測物為手掌時,生物特徵可為掌紋。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包括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I依序排列的蓋板101、第一透鏡102、光圈103、第二透鏡104、第三透鏡105以及感測器106。所述物側為待測物10的所在側,而所述像側為成像面S9的所在側。在本揭露中,成像面S9即取像裝置100中感測器106的感測面。來自待測物10的成像光束(即帶有生物特徵資訊的光束,如成像光束B1及成像光束B2)進入取像裝置100時,會依序通過蓋板101、第一透鏡102、光圈103、第二透鏡104以及第三透鏡105,然後傳遞至感測器106的感側面(即成像面S9),而在成像面S9形成影像。
蓋板101、第一透鏡102、第二透鏡104以及第三透鏡105各自包括物側面(如物側面S1、S3、S5、S7)以及像側面(如像側面S2、S4、S6、S8)。所述物側面為面向物側(或待測物10)且讓成像光束通過的表面,而所述像側面為面向像側(或成像面S9)且讓成像光束通過的表面。
蓋板101適於保護位於其下的元件。在本實施例中,蓋板101為指壓板。在進行生物特徵辨識時,蓋板101的物側面S1為待測物10接觸的表面。也就是說,待測物10接觸蓋板101的物側面S1,以進行生物特徵辨識。指壓板可包括透光或半透光的主體,以利成像光束傳遞至感測器106。所述主體可包括玻璃板、塑膠板或上述兩個的組合,但不以此為限。此外,指壓板可選擇性地包括裝飾層,裝飾層設置在蓋板101上,以遮避其下方不欲被看見的元件。
在另一實施例中,蓋板101可包括指壓板、顯示面板、觸控顯示面板或上述至少兩個的組合。舉例來說,蓋板101可以是顯示面板,如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但不以此為限。替代地,蓋板101可以是觸控顯示面板,如具有多個觸控電極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所述多個觸控電極可以形成在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外表面上或是內嵌於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且多個觸控電極可以藉由自容或互容的方式進行觸控偵測。或者,蓋板101可以是指壓板與顯示面板的組合或指壓板與觸控顯示面板的組合。
另外,當取像裝置100與液晶顯示器(包括液晶顯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組)整合在一起時,蓋板101可設置在液晶顯示面板上方,或者,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對向基板可作為取像裝置100的蓋板101。液晶顯示器中可形成有用以容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102、第二透鏡104、第三透鏡105以及感測器106)的開孔。背光模組位於液晶顯示面板下方,以提供照明光束。為避免來自背光模組的照明光束直接傳遞至感測器106,背光模組與光學成像系統之間可形成有遮光結構,以維持理想的成像品質。在上述架構下也可進一步設置多個觸控電極,以提供觸控偵測功能。
第一透鏡102適於擴大取像裝置100的視場角(Field Of View, FOV),使取像裝置100的感測器106能夠擷取更大的影像範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2具有負屈光力。此外,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3在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一透鏡102的像側面S4在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一透鏡102可由塑膠材質製成,以滿足輕量化的需求,但不以此為限。
光圈103適於減少雜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質。在本實施例中,光圈103設置在第一透鏡102與第二透鏡104之間,有助於擴大視場角,使取像裝置100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第二透鏡104適於修正第一透鏡102所產生的像差,並有助於減少球差的產生,以提升成像品質。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04具有正屈光力。此外,第二透鏡104的物側面S5在近光軸處為凸面,且第二透鏡104的像側面S6在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二透鏡104可由塑膠材質製成,以滿足輕量化的需求,但不以此為限。
第三透鏡105也適於修正像差,並有助於減少球差的產生,以提升成像品質。此外,藉由多片透鏡(如第二透鏡104以及第三透鏡105)共同修正像差,除了可有效修正像差之外,還可降低用於修正像差的每一片透鏡的製造難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05具有負屈光力。此外,第三透鏡105的物側面S7在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在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三透鏡105可由塑膠材質製成,以滿足輕量化的需求,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的任一示例性的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上可以塗覆有紅外線濾除材料。或者,第三透鏡105與第二透鏡104之間可設置一紅外光濾除層(未繪示)。或者,第三透鏡105與成像面S9之間可設置有一紅外光濾除層(圖未繪示)。
感測器106適於接收來自待測物10的成像光束。在本實施例中,感測器106可例如是電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或是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然而本發明不加以限定。
在取像裝置100中,只有第一透鏡102、第二透鏡104以及第三透鏡105具有屈光力,且取像裝置100中具有屈光力的透鏡只有上述兩片。換句話說,取像裝置100中透鏡的數量僅為三。
第一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如表一所示。
表一
在表一中:
f為取像裝置100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
Fno為取像裝置100的光圈值(f-number),即f/EPD,其中EPD為取像裝置100的入瞳孔徑;
HFOV為取像裝置100的半視場角(Half Field Of View, HFOV),即FOV的一半;
imgH為取像裝置100的最大成像高度(即取像裝置100中感測器106的有效感光區域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曲率半徑(mm)」為無限大,代表對應表面為平面。
「距離(mm)」表示的是對應表面至下一表面在光軸I上的距離。舉例來說,待測物10的「距離(mm)」為0,代表待測物10面向蓋板101的表面S10至蓋板101的物側面S1在光軸I上的距離為0 mm。蓋板101的物側面S1的「距離(mm)」為1.800,代表蓋板101的物側面S1至蓋板101的像側面S2在光軸I上的距離為1.800 mm。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的「距離(mm)」為0.565,代表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至感測器106的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為0.565 mm。其他欄位依此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在表一中:
f為取像裝置100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
Fno為取像裝置100的光圈值(f-number),即f/EPD,其中EPD為取像裝置100的入瞳孔徑;
HFOV為取像裝置100的半視場角(Half Field Of View, HFOV),即FOV的一半;
imgH為取像裝置100的最大成像高度(即取像裝置100中感測器106的有效感光區域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曲率半徑(mm)」為無限大,代表對應表面為平面。
「距離(mm)」表示的是對應表面至下一表面在光軸I上的距離。舉例來說,待測物10的「距離(mm)」為0,代表待測物10面向蓋板101的表面S10至蓋板101的物側面S1在光軸I上的距離為0 mm。蓋板101的物側面S1的「距離(mm)」為1.800,代表蓋板101的物側面S1至蓋板101的像側面S2在光軸I上的距離為1.800 mm。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的「距離(mm)」為0.565,代表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至感測器106的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為0.565 mm。其他欄位依此類推,於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3、第一透鏡102的像側面S4、第二透鏡104的物側面S5、第二透鏡104的像側面S6、第三透鏡105的物側面S7、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皆為非球面。非球面是依公式(1)定義:
...................(1)
在公式(1)中:
Y表示非球面上的點與光軸I的垂直距離;
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I為Y的點,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I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R表示透鏡表面近光軸處的曲率半徑;
K表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
表示第i階非球面係數。
...................(1)
在公式(1)中:
Y表示非球面上的點與光軸I的垂直距離;
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I為Y的點,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I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R表示透鏡表面近光軸處的曲率半徑;
K表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
表示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3、第一透鏡102的像側面S4、第二透鏡104的物側面S5、第二透鏡104的像側面S6、第三透鏡105的物側面S7以及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表二所示。
表二
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表三所示。
表三
在表三中:
N1為第一透鏡102的折射率;
N2為第二透鏡104的折射率;
N3為第三透鏡105的折射率;
OTL為待測物10至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也是蓋板101的物側面S1至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
d為蓋板101的厚度;
V1是第一透鏡102的色散係數,色散係數也可稱為阿貝數(Abbe number);
V2是第二透鏡104的色散係數;
V3是第三透鏡105的色散係數;
f1是第一透鏡102的焦距;
f2是第二透鏡104的焦距;
f3是第三透鏡105的焦距。
在表三中:
N1為第一透鏡102的折射率;
N2為第二透鏡104的折射率;
N3為第三透鏡105的折射率;
OTL為待測物10至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也是蓋板101的物側面S1至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
d為蓋板101的厚度;
V1是第一透鏡102的色散係數,色散係數也可稱為阿貝數(Abbe number);
V2是第二透鏡104的色散係數;
V3是第三透鏡105的色散係數;
f1是第一透鏡102的焦距;
f2是第二透鏡104的焦距;
f3是第三透鏡105的焦距。
圖2A至圖2C分別是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圖2A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有關弧矢(sagittal)方向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場曲像差,其中弧矢方向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分別以曲線S及曲線T表示。圖2B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的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圖2C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且光瞳半徑(pupil radius)為0.0577 mm時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從圖2A至圖2C可看出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能明顯改善球差、有效消除像差且將畸變像差維持在成像品質要求內。據此說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在實現薄型化(OTL縮減至4.698 mm)的同時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依據不同的需求,取像裝置100可進一步包括其他元件/膜層,或省略圖1中的元件/膜層。舉例來說,取像裝置100可進一步包括光源107,以提供照射待測物10的光束B3。光源107設置在蓋板101下方。換句話說,光源107、第一透鏡102、光圈103、第二透鏡104、第三透鏡105以及感測器106位於蓋板101的同一側。
光源107可為可見光光源。舉例來說,光源107的波長介於400奈米至600奈米之間,但不以此為限。替代地,光源107可為非可見光光源,如紅外光光源。在另一實施例中,當取像裝置100搭載有顯示模組時,可將顯示模組所發出的顯示光束的一部分用於生物特徵辨識,如此便可省略光源107的設置。在又一實施例中,當蓋板101為顯示面板時,可將顯示面板發出的顯示光束的一部分用於生物特徵辨識,如此便可省略光源107的設置。在再一實施例中,當蓋板101為顯示面板時,光源107可設置顯示面板的下方,且光源107可為非可見光光源,如紅外光光源。
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0的第一透鏡102、光圈103、第二透鏡104、第三透鏡105、感測器106可構成封裝組件108。透過將這些元件封裝在一起,有助於提升取像裝置100組裝時的便利性,並降低組裝所需的時間。
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0還可選擇性包括固定件109與載體110。固定件109設置于封裝組件108與載板110之間,以將封裝組件108固定在載體110上。舉例而言,固定件109可以是光固化黏著膠、熱固化黏著膠、矽氧樹脂等膠材,或是卡槽結構、螺旋結構等結構,以使封裝組件108通過固定件109固定在載體110上。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109可進一步設置于封裝組件108中。也就是說,固定件109可位於第一透鏡102與光圈103之間、光圈103與第二透鏡104之間、第二透鏡104與第三透鏡105之間以及第三透鏡105與感測器106之間。舉例來說,設置于封裝組件108中的固定件109可以例如是呈透明狀的黏著材料,以將第一透鏡102、光圈103、第二透鏡104、第三透鏡105、感測器106固定在一起,並且維持原先的成像品質,其中封裝組件108是可透光的材質。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蓋板101為顯示面板時,顯示面板、第一透鏡102、光圈103、第二透鏡104、第三透鏡105、感測器106可構成封裝組件。固定件109可位於顯示面板與第一透鏡102之間、第一透鏡102與光圈103之間、光圈103與第二透鏡104之間、第二透鏡104與第三透鏡105之間以及第三透鏡105與感測器106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載體110包括容置空間110s,封裝組件108可容置於容置空間110s內。然而,載體110的形狀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載體110也可以是平面的板材,且封裝組件(包括或不包括顯示面板、包括或不包括蓋板101)通過固定件109固定在載體110上。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3,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A與圖1的取像裝置100的差異在於: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1在近光軸處為凸面以及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在近光軸處為凹面。
第二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如表四所示。
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各透鏡的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表五所示。
表五
第二實施例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表六所示。
表六
圖4A至圖4C分別是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圖4A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有關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圖4B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的畸變像差。圖4C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且光瞳半徑為0.0629 mm時的縱向球差。從圖4A至圖4C可看出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A能明顯改善球差、有效消除像差且將畸變像差維持在成像品質要求內。據此說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A在實現薄型化(OTL縮減至4.733 mm)的同時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5,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B與圖1的取像裝置100的差異在於: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1在近光軸處為凸面以及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在近光軸處為凹面。
第三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如表七所示。
表七
第三實施例中各透鏡的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表八所示。
表八
第三實施例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表九所示。
表九
圖6A至圖6C分別是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圖6A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有關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圖6B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的畸變像差。圖6C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且光瞳半徑為0.0422 mm時的縱向球差。從圖6A至圖6C可看出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B能明顯改善球差、有效消除像差且將畸變像差維持在成像品質要求內。據此說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B在實現薄型化(OTL縮減至4.394 mm)的同時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7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7,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C與圖1的取像裝置100的差異在於: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1在近光軸處為凸面以及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在近光軸處為凹面。
第四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如表十所示。
表十
第四實施例中各透鏡的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表十一所示。
表十一
第四實施例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表十二所示。
表十二
圖8A至圖8C分別是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圖8A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有關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圖8B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的畸變像差。圖8C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且光瞳半徑為0.039 mm時的縱向球差。從圖8A至圖8C可看出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C能明顯改善球差、有效消除像差且將畸變像差維持在成像品質要求內。據此說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C在實現薄型化(OTL縮減至4.704 mm)的同時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9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9,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D與圖1的取像裝置100的差異在於: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1在近光軸處為凸面。
第五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如表十三所示。
表十三
第五實施例中各透鏡的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表十四所示。
表十四
第五實施例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表十五所示。
表十五
圖10A至圖10C分別是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圖10A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有關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圖10B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的畸變像差。圖8C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且光瞳半徑為0.0585 mm時的縱向球差。從圖10A至圖10C可看出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D能明顯改善球差、有效消除像差且將畸變像差維持在成像品質要求內。據此說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D在實現薄型化(OTL縮減至4.457 mm)的同時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1,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E與圖1的取像裝置100的差異在於: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第一透鏡102的物側面S1在近光軸處為凸面。
第六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如表十六所示。
表十六
第六實施例中各透鏡的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表十七所示。
表十七
第六實施例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表十八所示。
表十八
圖12A至圖12C分別是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圖12A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有關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圖12B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時,在成像面S9上的畸變像差。圖12C繪示出當波長為550 nm且光瞳半徑為0.0481 mm時的縱向球差。從圖12A至圖12C可看出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E能明顯改善球差、有效消除像差且將畸變像差維持在成像品質要求內。據此說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E在實現薄型化(OTL縮減至4.716 mm)的同時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在本發明的各個實施例中,同時考量製造的難易度、製程成本、整體厚度以及成像品質,若滿足以下條件式的其中至少一個,能有較佳的設置。
f/imgH < 0.45;
4.5 < N1+N2+N3 < 5.4;
2 < (OTL-d)/imgH < 9;
Fno < 3.7或f/EPD < 3.7;
(OTL-d) < 3.5 mm;
V1+V2+V3 < 75;
0.7< |f/f1|+|f/f2|+|f/f3| < 1.7;
100度 < FOV < 180度;以及
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至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大於0.29 mm。
f/imgH < 0.45;
4.5 < N1+N2+N3 < 5.4;
2 < (OTL-d)/imgH < 9;
Fno < 3.7或f/EPD < 3.7;
(OTL-d) < 3.5 mm;
V1+V2+V3 < 75;
0.7< |f/f1|+|f/f2|+|f/f3| < 1.7;
100度 < FOV < 180度;以及
第三透鏡105的像側面S8至成像面S9在光軸I上的距離大於0.29 mm。
詳細而言,藉由滿足f/imgH < 0.45,有助於搜集大角度的光束,使取像裝置能夠在短距離內擷取更大的影像範圍。藉由滿足4.5 < N1+N2+N3 < 5.4,有助於縮減取像裝置的體積,從而實現薄型化。藉由滿足2 < (OTL-d)/imgH < 9以及(OTL-d) < 3.5 mm的其中至少一者,可實現薄型化。藉由滿足Fno < 3.7或f/EPD < 3.7,可具有較大的光圈。如此,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也可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藉由滿足V1+V2+V3 < 75,有助於修正色差。藉由滿足0.7< |f/f1|+|f/f2|+|f/f3| < 1.7,除了可有效修正像差,還可降低光學系統的敏感度。藉由滿足100度 < FOV < 180度,可獲得所需的取像範圍,並可適當地控制畸變程度。
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條件式的其中至少一者能較佳地使取像裝置的厚度降低、可用光圈增大、成像品質提升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具有下述的功效及優點的至少其中一者:
一、相較於藉由兩片以下的透鏡截取被待測物反射的光束,藉由三片透鏡擷取被待測物反射的光束,有助於修正像差以及降低透鏡的製造難度。
二、三片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皆採用非球面的設計,有助於降低像差。
三、三片透鏡的取像裝置可助於搜集大角度之光束,進而令取像裝置接收大範圍的影像。此外,其亦有助於縮減待測物與取向裝置的距離,有效縮小取像裝置的體積,而實現薄型化。
四、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大於0.29 mm。藉此,可在第三透鏡與成像面之間依需求設置元件/膜層,如濾光元件,但不以此為限。
五、可選擇性地設置光圈,以減少雜散光,從而提升影像品質。在一實施例中,藉由將光圈設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有助於擴大視場角,使取像裝置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六、本發明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
七、在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條件式中,最大值/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據以實施。亦可任意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的示例性限定條件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待測物
100、100A、100B、100C、100D、100E‧‧‧取像裝置
101‧‧‧蓋板
102‧‧‧第一透鏡
103‧‧‧光圈
104‧‧‧第二透鏡
105‧‧‧第三透鏡
106‧‧‧感測器
107‧‧‧光源
108‧‧‧封裝組件
109‧‧‧固定件
110‧‧‧載板
110s‧‧‧容置空間
B1、B2‧‧‧成像光束
B3‧‧‧光束
d‧‧‧厚度
I‧‧‧光軸
S、T‧‧‧曲線
S1、S3、S5、S7‧‧‧物側面
S2、S4、S6、S8‧‧‧像側面
S9‧‧‧成像面
S10‧‧‧表面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2A至圖2C分別是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4A至圖4C分別是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6A至圖6C分別是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7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8A至圖8C分別是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9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10A至圖10C分別是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1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12A至圖12C分別是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Claims (30)
- 一種取像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及一封裝組件,該封裝組件包括一負屈光度的第一透鏡、一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鏡、一負屈光度的第三透鏡、一感測器,其中該顯示面板、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感測器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排列。
- 一種取像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一封裝組件、一載體及一固定件,該封裝組件包括一負屈光度的第一透鏡、一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鏡、一負屈光度的第三透鏡、一感測器,其中該顯示面板、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感測器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排列,該載體承載該封裝組件,該固定件將該封裝組件固定在該載體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固定件將該顯示面板固定在該載體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固定件為黏著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黏著材料填充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以及該第三透鏡與該感測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固定件為黏著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黏著材料填充於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透鏡之間、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以及該第三透鏡與該感測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5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載體包括一容置空間,該封裝組件容置於該容置空間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7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載體包括一容置空間,該顯示面板與該封裝組件容置於該容置空間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裝置滿足: f/imgH < 0.45;以及 2 < (OTL-d)/imgH < 9, 其中f為該取像裝置的有效焦距,imgH為該取像裝置的最大成像高度,OTL為待測物至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且d為該顯示面板的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各具有物側面以及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以及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該取像裝置還包括: 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裝置還滿足: (OTL-d) < 3.5 mm, 其中OTL為待測物至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且d為該顯示面板的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且該取像裝置還滿足: 4.5 < N1+N2+N3 < 5.4。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且該取像裝置還滿足: V1+V2+V3 < 7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裝置的有效焦距為f,該取像裝置的入瞳孔徑為EPD,且該取像裝置還滿足: f/EPD < 3.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裝置的有效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且該取像裝置還滿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裝置的視場角為FOV,且該取像裝置還滿足: 100˚ < FOV < 18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大於0.29 m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4項所述的取像裝置,還包括: 一紅外光光源,設置在該顯示面板下方。
- 一種取像裝置,包括由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排列的一蓋板、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感測器,其中該取像裝置中透鏡的數量僅為三,且該取像裝置滿足: f/imgH < 0.45;以及 2 < (OTL-d)/imgH < 9, 其中f為該取像裝置的有效焦距,imgH為該取像裝置的最大成像高度,OTL為待測物至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且d為該蓋板的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的屈光力依序為負、正以及負,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以及該第三透鏡各具有一物側面以及一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以及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該取像裝置更包括: 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更滿足: (OTL-d) < 3.5 m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且該取像裝置更滿足: 4.5 < N1+N2+N3 < 5.4。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V3,且該取像裝置更滿足: V1+V2+V3 < 7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裝置的入瞳孔徑為EPD,且該取像裝置更滿足: f/EPD < 3.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且該取像裝置更滿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取像裝置的視場角為FOV,且該取像裝置更滿足: 100˚ < FOV < 18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大於0.29 m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更包括: 一光源,設置在該蓋板下方,且該光源的波長介於400奈米至600奈米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取像裝置,其中該蓋板包括一指壓板、一顯示面板、一觸控顯示面板或上述至少兩個的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5/942,441 US10216978B2 (en) | 2014-08-26 | 2018-03-31 |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an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method |
US15/942,441 | 2018-03-31 | ||
US201862715294P | 2018-08-07 | 2018-08-07 | |
US62/715,294 | 2018-08-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42617A true TW201942617A (zh) | 2019-11-01 |
TWI704386B TWI704386B (zh) | 2020-09-11 |
Family
ID=68112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4995A TWI704386B (zh) | 2018-03-31 | 2018-12-17 | 取像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320642A (zh) |
TW (1) | TWI70438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9951B (zh) * | 2020-06-07 | 2021-06-01 |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9449B (zh) | 2018-12-03 | 2019-12-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91733B (zh) | 2019-04-10 | 2020-04-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像透鏡組、指紋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
TWI716220B (zh) * | 2019-12-11 | 2021-01-1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三片式薄型成像鏡片組 |
CN113156609B (zh) * | 2020-01-07 | 2022-12-20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三片式薄型成像镜片组 |
CN114384673B (zh) * | 2022-03-24 | 2022-08-12 |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 广角镜头及成像设备 |
CN114879349B (zh) * | 2022-06-02 | 2023-05-05 | 业泓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光学取像透镜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49985B (zh) * | 2011-03-21 | 2014-08-21 | Largan Precision Co | 取像鏡頭組 |
TWI448722B (zh) * | 2011-11-11 | 2014-08-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成像系統 |
KR20180032058A (ko) * | 2016-09-21 | 2018-03-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
-
2018
- 2018-12-17 TW TW108104995A patent/TWI704386B/zh active
-
2019
- 2019-03-20 CN CN201910212362.XA patent/CN11032064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9951B (zh) * | 2020-06-07 | 2021-06-01 |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04386B (zh) | 2020-09-11 |
CN110320642A (zh) | 2019-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04386B (zh) | 取像裝置 | |
TWI676045B (zh) | 取像裝置 | |
EP3825901B1 (en) | Lens system,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US10585262B2 (en) |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 |
TWI525342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028646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TWI418877B (zh) | 成像用光學系統 | |
CN110658606B (zh) | 取像装置 | |
TWM569426U (zh) | 光學成像鏡組以及指紋辨識裝置 | |
WO2020037510A1 (zh) | 镜头系统、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105445898B (zh)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 |
CN102478702B (zh) | 薄型光学系统 | |
CN210038312U (zh) | 镜头系统、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 |
TW201312153A (zh) | 拾像鏡組 | |
CN109564338B (zh) | 镜头组、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 |
TWI721686B (zh) | 指紋辨識模組及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7148546A (zh) | 光学成像系统 | |
US20200049955A1 (en)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 |
CN208953768U (zh) | 镜头组、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 |
US20230176329A1 (en)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
TW202117386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407139B (zh) | 薄型化成像鏡頭 | |
WO2023035277A1 (zh) | 镜头系统、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 |
CN113777754B (zh) | 镜头系统、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 |
WO2021147012A1 (zh) | 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