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4870A -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4870A
TW201934870A TW108102524A TW108102524A TW201934870A TW 201934870 A TW201934870 A TW 201934870A TW 108102524 A TW108102524 A TW 108102524A TW 108102524 A TW108102524 A TW 108102524A TW 201934870 A TW201934870 A TW 2019348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power generation
wind power
load
sh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2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9349B (zh
Inventor
苗村伸夫
佐伯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4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4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93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93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4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簡易之構成而高精度地推定作為風速分佈之風切之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本發明之風力發電裝置具備:風力發電裝置2,其至少具有葉輪25及機艙22以及將機艙22可旋動地支持之塔架21;及控制裝置31,其控制風力發電裝置2;且控制裝置31具備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該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具有:荷重測量部13,其測量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2之荷重;記憶部16,其儲存定義荷重與風切之關係之風切函數33;及風切推定部18,其基於荷重及風切函數33來計算風切。

Description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推定風力發電裝置之周圍之風力狀況的功能之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由於對可再生能源運用之關心度提高,故而預測到風力發電裝置在世界市場上之擴大。作為百萬瓦級之風力發電裝置,頻繁地使用具備如下構件者:將葉片呈放射狀地安裝於旋轉之輪轂而成之葉輪、經由主軸支持葉輪之機艙、及自下部容許偏航旋轉並支持機艙之塔架。 風力發電裝置係以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之風為能源進行發電。因此,於實際上流入至風力發電裝置之風之風速及亂流比設計條件更嚴苛之情形時,可能導致風力發電裝置之負荷增大,構成零件之損傷加速。於因損傷之加速導致產生無法預期之故障之情形時,除故障零件之更換所需之時間以外,更換用零件之準備或工程用機件、作業員之準備亦需要時間,因此較實施所計劃之零件更換之情形而言,更有風力發電裝置之運轉停止時間增加,而發電量減少之顧慮。 作為該對策,有藉由推定並測量成為能源之流入風而推定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零件之損傷的方法、或以減輕負荷之方式進行控制之方法。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裝置,其係根據可利用簡便之裝置構成獲取之風速、及發電量或葉片之俯仰角之資料,使用預先製作之將風速、發電量或俯仰角、與風力狀況參數建立關聯之表格、以及將風力狀況參數與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之疲勞荷重建立關聯之表格,來推定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零件之壽命並輸出維護資訊。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2揭示有一種方法,其係藉由將一般被稱為都卜勒光達(Doppler Lidar)之微波或雷達波發射裝置安裝於風力發電裝置之機艙或輪轂,對風力發電裝置前方及後方之風速分佈進行測量,而以使發電效率最大化或使風力發電裝置之負荷最小化之方式控制葉片之俯仰角。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1768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表2015-51951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構成中,由於發電量或俯仰角被控制為大概相對於風速成為唯一值,故而難以根據風速、發電量、俯仰角高精度地推定作為風速分佈之風切,亦擔心對構成零件之壽命推定精度之影響。又,於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之構成中,雖然可藉由都卜勒光達準確地測量風速分佈,但由於此種測量機器價格昂貴,故而對風力發電站內(風電場內)之所有之風力發電裝置設置此種機器之行為就成本方面而言並不現實。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簡易之構成而高精度地推定作為風速分佈之風切之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風力發電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風力發電裝置,其至少具有葉輪及機艙以及將機艙可旋動地支持之塔架;及控制裝置,其控制風力發電裝置;且上述控制裝置具備風力狀況推定裝置,該風力狀況推定裝置具有:荷重測量部,其測量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記憶部,其儲存定義上述荷重與風切之關係之風切函數;及風速分佈計算部,其基於上述荷重及風切函數來計算風切。 又,本發明之風力發電系統之特徵在於:具備至少1台風力發電裝置、控制風力發電裝置之控制裝置、具有顯示裝置之電子終端、及將其等以可相互通訊之方式連接之通訊網路;且上述控制裝置具備風力狀況推定裝置,該風力狀況推定裝置具有:荷重測量部,其測量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記憶部,其儲存定義上述荷重與風切之關係之風切函數;及風速分佈計算部,其基於上述荷重及風切函數來計算風切。 又,本發明之另一風力發電系統之特徵在於:具備至少1台風力發電裝置、控制風力發電裝置之控制裝置、具有顯示裝置之電子終端、及將其等以可相互通訊之方式連接之通訊網路;且上述控制裝置具有測量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之荷重測量部;上述電子終端具有風力狀況推定裝置,該風力狀況推定裝置具有:記憶部,其儲存定義荷重與風切之關係之風切函數;及風速分佈計算部,其基於經由上述通訊網路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及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來計算風切。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簡易之構成而高精度地推定作為風速分佈之風切之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上文所述內容以外之課題、構成及效果藉由以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得以明確。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風力發電系統之整體概略構成圖。如圖1所示般,風力發電系統1具備風力發電裝置2、及設置於運轉管理中心3內之電子終端4或未圖示之伺服器,其等以可相互通訊之方式經由通訊網路5連接。再者,通訊網路5不論為有線或無線均可。
又,風力發電裝置2具備:接收風而旋轉之葉片24、支持葉片24之輪轂23、機艙22、及將機艙22可旋動地支持之塔架21。於機艙22內具備:主軸26,其連接於輪轂23且與輪轂23一起旋轉;增速機27,其連接於主軸26且使轉速增速;及發電機28,其使轉子以藉由增速機27增速之轉速旋轉而進行發電運轉。將葉片24之旋轉能量傳遞至發電機28之部位被稱為動力傳遞部,於本實施形態中,主軸26及增速機27包含於動力傳遞部中。並且,增速機27及發電機28保持於主機架29上。又,藉由葉片24及輪轂23構成葉輪25。如圖1所示般,於塔架21內之底部(下部)配置有轉換功率之頻率之功率轉換器30、進行電流之開閉之切換用開閉器及變壓器等(未圖示)、以及控制裝置31等。作為控制裝置31,例如使用控制盤或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監控及資料擷取)。
再者,圖1所示之風力發電裝置2表示利用3片葉片24及輪轂23構成葉輪25之例,但並不限於此,葉輪25亦可利用輪轂23及至少1片葉片24構成。 以下,利用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實施例1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的圖。於圖2中,表示本實施例之風力發電裝置2及其周邊之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11之構成。又,於圖2中,表示自側方眺望風力發電裝置2之狀態,風設為自紙面左側吹向右側。如圖2所示般,風力發電裝置2具備:葉輪25,其係將葉片24呈放射狀地安裝於旋轉之輪轂23而成;機艙22,其容許葉輪25之旋轉並自橫向支持輪轂23;及塔架21,其自下部將機艙22相對於垂直軸旋轉自如地支持。關於風力發電裝置2,在圖2中示出了葉輪25位於塔架21之下風側之順風型風力發電裝置,但亦可為葉輪25位於塔架21之上風側之逆風型風力發電裝置。
風力發電裝置2具備安裝於塔架21之應變感測器7。關於應變感測器7,並不限於塔架21,亦可設置於機艙22或輪轂23,例如亦可使用如加速度感測器之類的其他荷重感測器以代替應變感測器7。又,風力發電裝置2亦可具備:用以控制葉片24之俯仰角之俯仰角控制機構6、設置於機艙22之上部之風速計8、及設置於機艙22內之溫度計9、氣壓計10。再者,風速計8、溫度計9、氣壓計10亦可設置於風力發電裝置2之其他位置,只要為風力發電裝置2之附近,便亦可設置於風力發電裝置2之外部。又,關於溫度計9、氣壓計10,亦可不進行測量而採用氣象預測等所使用之公共觀測資料。
風速分佈11通常沿高度方向(Z方向)變化,一般有根據大氣之邊界層而越往高空風速變得越大之傾向。將該高度方向(Z方向)之風速之變化稱為風切,若將表示其強弱之冪指數設為αWS ,則可如下式(1)般假定高度方向(Z方向)之風速分佈。
[數1]
此處,V(z)為自地表起高度z處之風速,zref 表示定義成為基準之風速之高度,V(zref )表示成為基準之風速。如圖3所示般,冪指數αWS 變得越大,因高度引起之風速之變化變得越大。例如於利用風速計8測量成為基準之風速之情形時,藉由使用所測得之風速作為式(1)之V(zref ),且使用風速計8距地表之高度作為zref ,而只要知曉某一冪指數αWS 便可獲得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即,於如式(1)般假定風速分佈之情形時,風速分佈之推定問題最終回歸到冪指數αWS 之推定問題。再者,於本實施例中,考慮假定式(1)之風速分佈,而推定表示風切之強弱之冪指數αWS ,但風速分佈之假定不限於式(1),亦可使用對數或多項式等,亦可使用複數個參數來假定風速分佈。
圖4係構成本實施例之風力發電裝置2之控制裝置31之功能方塊圖。如圖4所示般,控制裝置31具備風速測量部12、荷重測量部13、溫度測量部14、氣壓測量部15、儲存風切函數33之記憶部16、大氣密度計算部17、風切推定部18、風速分佈計算部19、輸入I/F34、輸出I/F35、及通訊I/F36,其等以可相互利用內部匯流排37進行存取之方式連接。風速測量部12、荷重測量部13、溫度測量部14、氣壓測量部15、儲存風切函數33之記憶部16、大氣密度計算部17、風切推定部18、及風速分佈計算部19不僅推定定義風切之強弱之冪指數αWS ,亦求出實際之風速分佈,因此構成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再者,若僅需推定冪指數αWS ,則亦可利用風速測量部12、荷重測量部13、溫度測量部14、氣壓測量部15、儲存風切函數33之記憶部16、大氣密度計算部17、及風切推定部18構成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進而,於容許推定精度之降低且僅推定冪指數αWS 之情形時,亦可僅利用荷重測量部13、儲存風切函數33之記憶部16、及風切推定部18構成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 構成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之風速測量部12、荷重測量部13、溫度測量部14、氣壓測量部15、大氣密度計算部17、風切推定部18、及風速分佈計算部19例如係藉由未圖示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處理器、儲存各種程式之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光碟)、暫時儲存運算過程之資料之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外部記憶裝置等記憶裝置而實現,並且由CPU等處理器讀出並執行ROM中所儲存之各種程式,並將作為執行結果之運算結果儲存於RAM或外部記憶裝置中。以下,對控制裝置31之各部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風速測量部12根據藉由風速計8測量並經由輸入I/F34及內部匯流排37輸入之風速,算出風速之時間序列資料及以特定時間實施平均化處理所得之平均風速。然後,風速測量部12經由內部匯流排37將平均風速傳送至風切推定部18,並且將風速之時間序列資料傳送至風速分佈計算部19。再者,於平均化處理中,例如可每隔10分鐘算出平均風速,亦可利用移動平均而連續地輸出平均值。
荷重測量部13經由輸入I/F34及內部匯流排37將藉由應變感測器7所測量之塔架21之應變輸入,並對所輸入之塔架21之應變之測量值乘上測量位置處之剖面係數,藉此轉換成彎曲力矩。進而,對彎曲力矩實施特定時間之平均化處理,並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至風切推定部18。於風力發電裝置2之建造位置處之風向大概為單方向之情形時,應變感測器7之設置可為一個部位,但於風向變化之情形時,為了算出使風力發電裝置2沿著機艙22之方向倒下之朝向之彎曲力矩成分,較理想為於塔架21之同一高度地點在兩個部位以上設置應變感測器7。又,安裝應變感測器7之高度方向之位置較理想為塔架21之頂部附近,但由於即便不直接測量頂部之力矩,亦可根據風速及葉輪25之推力係數實施校正,故而無需將測量位置限定於頂部。
溫度測量部14經由輸入I/F34及內部匯流排37將藉由溫度計10所測得之溫度輸入,並算出特定時間之平均化溫度。溫度測量部14將所算出之平均化溫度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至大氣密度計算部17。氣壓測量部15經由輸入I/F34及內部匯流排37將藉由氣壓計11所測得之氣壓輸入,並算出特定時間之平均化氣壓。氣壓測量部15將所算出之平均化氣壓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至大氣密度計算部17。 大氣密度計算部17根據溫度及氣壓並使用氣體之狀態方程式計算大氣密度,例如每隔10分鐘將大氣密度之平均值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至風切推定部18。再者,只要能算出大氣密度,則亦可使用其他方法。
風切推定部18藉由將自荷重測量部13傳送之彎曲力矩、自風速測量部12傳送之平均風速、及自大氣密度計算部17傳送之大氣密度之平均值作為輸入,並使用定義該等值與表示風切之強弱之冪指數αWS 之關係的風切函數33,而每隔平均化所使用之特定時間輸出冪指數αWS 之推定值。於本實施例中,使用彎曲力矩、平均風速、大氣密度之平均值作為向風切推定部18之輸入,但於可容許冪指數αWS 之推定精度降低之情形時,亦可僅將自荷重測量部13傳送之彎曲力矩作為輸入,亦可使用彎曲力矩、及平均風速或大氣密度之平均值之一者。又,亦可使用對應於風速而變化之其他物理量代替平均風速。例如,可使用發電量或俯仰角、葉輪轉數等。
記憶部16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33保存有相對於彎曲力矩、平均風速、大氣密度之平均值可唯一地輸出冪指數αWS 之函數。函數之保存方法並無特別限定,除應答曲面或神經網路以外,亦可為如多項式之類的數式,亦可為藉由分格(bin)劃分各變數而成之資料表。關於函數之製作方法,亦無特別限定,例如有如下方法,即,於構成風力發電裝置2之機艙22之上部暫時安裝都卜勒光達,藉由最小平方法等自所測得之風速分佈計算冪指數αWS ,對於彎曲力矩、平均風速、大氣密度之平均值將設計變數、冪指數αWS 作為目標函數而製作應答曲面。作為其他方法,亦可使用數值模擬來計算使冪指數αWS 、平均風速、大氣密度之平均值變化之情形時之彎曲力矩,並使神經網路學習計算結果,而推定冪指數αWS
風速分佈計算部19根據風切推定部18中所獲得之冪指數αWS 之推定值、及自風速測量部12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之風速之時間序列資料,使用上述式(1)而算出風速分佈之時間序列資料。再者,風速計8距地表之高度zref 設為已知。 輸出I/F35將藉由風速分佈計算部19算出且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之風速分佈之時間序列資料輸出至未圖示之顯示部。 通訊I/F36將藉由風速分佈計算部19算出且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之風速分佈之時間序列資料經由通訊網路5發送至運轉管理中心3內所設置之電子終端4或未圖示之伺服器。
其次,對基於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之風切之推定原理進行說明。假定流入至葉輪25之風速由於風切而採取如上述式(1)般之分佈。作用於葉片24之風向方向之氣動力(推力)T可以式(2)進行表示。
[數2]
此處,b為葉片24之長度,ρ為大氣密度,Ct 為葉片24之自輪轂23之中心起相隔距離r之位置處之局部推力係數,V為葉片24之自輪轂23之中心起相隔距離r之位置處之局部風速,c為葉片24之自輪轂23之中心起相隔距離r之位置處之葉片弦長。其等之中,b及c為葉片24固有之值,不取決於運轉條件,為固定。又,Ct 亦為葉片24固有之值,但會根據俯仰角、風速、轉數而變化。此處,為了簡單,假定風速於高度方向具有上述式(1)之分佈但不進行時間變化,且俯仰角、轉數為固定。又,假定葉輪25不具有傾斜角、錐角且於鉛直平面內旋轉。此時,由於在葉片24不失速之範圍內隨著風速之增加而葉片24之攻角(angle of attack)增加,故而Ct 亦單調遞增。因此,如由上述式(2)可知,於局部風速V增加之情形時,藉由Ct V2 增加而推力T亦增加。
目前可知,若假定大氣密度及輪轂23之中心處之風速為固定,則於圖3中zref 表示輪轂23之高度,隨著冪指數αWS 之增加而於輪轂23之上方風速增加,於輪轂23之下方風速降低。因此,如圖5所示般,推力T亦隨著冪指數αWS 之增加而於輪轂23之上方增加,於輪轂23之下方降低。此處,可知若考慮輪轂23之中心處之使風力發電裝置2沿著機艙22之方向倒下之朝向之力矩,則於葉片24位於旋轉平面內之任意位置時,力矩隨著冪指數αWS 之增加而單調遞增。因此,葉輪25旋轉一圈期間之輪轂23之中心處之力矩之平均值亦隨著冪指數αWS 之增加而如圖6所示般單調遞增。因此,於大氣密度及輪轂23之中心處之風速為固定之情形時,可自輪轂23之中心處之力矩推定冪指數αWS 。再者,圖6所示之用以說明冪指數與輪轂中心處之力矩之關係的圖係對普通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模型藉由模擬所生成者。於實際之風力發電裝置2中,由於輪轂23之中心處之風速及大氣密度亦會變化,故而力矩亦藉由其等之增加而單調遞增(圖7、圖8)。由此,為了高精度地推定冪指數αWS ,除需要測量力矩以外,亦需要測量某一位置處之風速及大氣密度。若知曉風速及大氣密度,則可自如圖7及圖8所示之複數個力矩-冪指數αWS 關係式中選擇與風速及大氣密度相符之關係式,而自力矩推定冪指數αWS 。但,圖8所示之由大氣密度之變化引起之力矩之變動由於與圖7所示之冪指數αWS 及風速之變化相比較小,故而即便不使用大氣密度亦可推定冪指數αWS 。又,於風速之變動幅度較小之情形或可容許冪指數αWS 之推定精度降低之情形時,亦可不使用風速及大氣密度,而僅自力矩推定冪指數αWS
由於實際上難以測量旋轉之輪轂23處之力矩,故而可進行如下等行為:以藉由應變感測器7所測得之塔架21處之力矩進行替代;外插在塔架21之高度方向兩個部位處所測得之力矩而算出輪轂23之中心處之力矩。關於風速及大氣密度,無需使用輪轂23之中心之值,只要於風力發電裝置2之附近進行測量即可。又,雖將俯仰角、轉數假定為固定,但其等一般由與風速對應之控制所決定,因此於使用風速來推定冪指數αWS 之情形時,即便俯仰角、轉數變化,對推定精度之影響亦較小。傾斜角、錐角為風力發電裝置2固有之值,不取決於運轉條件,為固定,因此無對推定精度之影響。
再者,於本實施例中,以如圖4所示般將構成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之儲存風切函數33之記憶部16、風切推定部18、及風速分佈計算部19安裝於控制裝置31內之情形作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將該等儲存風切函數33之記憶部16、風切推定部18、及風速分佈計算部19安裝於圖1中所示之運轉管理中心3內所設置之電子終端4或未圖示之伺服器內。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可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簡易之構成而高精度地推定作為風速分佈之風切之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實施例2]
圖9係構成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2之風力發電裝置的控制裝置31a之功能方塊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將可靠性評價裝置40設置於控制裝置內,該可靠性評價裝置40係使用藉由實施例1中所示之風切推定部18及風速分佈計算部19所推定之風切來評價風力發電裝置2之可靠性。對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於以下省略與實施例1重複之說明。再者,為了便於說明,而如圖9所示般僅表示輸入I/F34、風切推定部18、輸出I/F35、通訊I/F36、及內部匯流排37作為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要素。
如圖9所示般,本實施例之控制裝置31a具備輸入I/F34、風切推定部18、輸出I/F35、通訊I/F36、以及運轉條件獲取部41、荷重計算部42、儲存設計資訊43之記憶部16a、可靠性評價部44、及資訊輸出部45,其等以可相互利用內部匯流排37進行存取之方式連接。由運轉條件獲取部41、荷重計算部42、儲存設計資訊43之記憶部16a、可靠性評價部44、及資訊輸出部45構成可靠性評價裝置40。再者,亦可設為可靠性評價裝置40不具有資訊輸出部45之構成。風切推定部18、運轉條件獲取部41、荷重計算部42、可靠性評價部44、及資訊輸出部45例如藉由未圖示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處理器、儲存各種程式之ROM、暫時儲存運算過程之資料之RAM、外部記憶裝置等記憶裝置而實現,並且由CPU等處理器讀出並執行ROM中所儲存之各種程式,並將作為執行結果之運算結果儲存於RAM或外部記憶裝置中。
以下,將風力發電裝置2之葉片24之可靠性評價作為一例,對可靠性評價裝置40進行說明。再者,可靠性評價裝置40之應用對象無需限定於葉片24,只要為風切會對可靠性造成影響之部位,便亦可為機艙22或塔架21等風力發電裝置2之其他構成零件。
運轉條件獲取部41獲取與作用於葉片24之荷重相關之風力發電裝置2之運轉條件之時間歷程資料。所謂運轉條件,例如為風速計8處之風速或風向、葉片24之俯仰角或方位角、葉輪25之轉速、機艙22之方位角、風力發電裝置2之發電量等。於在風力發電裝置2安裝有應變感測器或加速度感測器等荷重感測器之情形時,亦可包含其等之時間歷程資料。又,於例如使用SCADA作為控制裝置31a之情形時,亦可自該SCADA獲取運轉條件。
荷重計算部42使用自運轉條件獲取部41傳送之運轉條件、自風切推定部18傳送之冪指數αWS 、及葉片24之設計資訊43,而計算作用於葉片24之荷重之時間歷程。作為荷重之計算方法,例如有如下方法,即,根據風速計8處之風速及冪指數αWS 使用上述式(1)而計算流入至葉輪25之風速分佈(風切),將風速分佈與運轉條件之時間歷程資料作為基於葉片元素動量理論(Blade Element Momentum Theory)或多體動力學(Multibody Dynamics)等之氣動彈性模擬之輸入。 儲存於記憶部16a中之設計資訊43例如為葉片24與塔架21之尺寸或質量分佈、剛性分佈、氣動係數、葉輪25之傾斜角或錐角、機艙22之尺寸或質量分佈、氣動係數、風力發電裝置2之控制程式等設計資料。再者,儲存於記憶部16a中之設計資訊25包括作為可靠性資訊之與葉片24之構成零件之可靠性相關之資料、例如構成零件之尺寸、彈性模數、剖面係數、應力集中係數、S-N線圖(stress endurance diagram,應力反複綫圖)等。
可靠性評價部44使用自荷重計算部42輸出之作用於葉片24之荷重之時間歷程及上述可靠性資訊,而進行葉片24之構成零件之可靠性評價。作為可靠性評價,進行針對構成零件之疲勞損傷度或剩餘壽命、破壞概率等計算。例如在根據荷重之時間歷程資料計算疲勞損傷度之情形時,有如下方法。首先,根據作用於葉片24之荷重計算作用於構成零件之應力之時間歷程。其次,對應力之時間歷程資料應用雨流法而轉換成應力振幅之出現頻度分佈,根據所獲得之應力振幅之出現頻度分佈及可靠性資訊中所保存之構成零件之材料之S-N線圖,使用線累積損傷律而計算時間歷程中之疲勞損傷度。
資訊輸出部45將自可靠性評價部44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之評價結果以表格或曲線圖、等值線圖之形式進行顯示。再者,亦可顯示自運轉條件獲取部41、風切推定部18、荷重計算部42輸出之資料。例如亦可使用自運轉條件獲取部41輸出之風速計8處之風速、及自風切推定部18輸出之冪指數αWS ,藉由上述式(1)而表示流入至葉輪25之風速分佈。 再者,本實施例設為將可靠性評價裝置40設置於控制裝置31a內之構成,但並不限於此,亦可設為安裝於圖1中所示之運轉管理中心3內所設置之電子終端4或未圖示之伺服器中之構成。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除可具有實施例1之效果以外,亦可藉由使用可靠性評價裝置40,而根據風力發電裝置之運轉條件、及自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推定出之風切之時間歷程資料對風力發電裝置之可靠性進行評價。 [實施例3]
圖10係構成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3之風力發電裝置的控制裝置31b之功能方塊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使用藉由實施例1中所示之風切推定部18及風速分佈計算部19所推定之風切來控制風力發電裝置2。對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於以下省略與實施例1重複之說明。再者,為了便於說明,而如圖10所示般僅表示輸入I/F34、風切推定部18、輸出I/F35、通訊I/F36、及內部匯流排37作為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要素。
如圖10所示般,本實施例之控制裝置31b具備輸入I/F34、風切推定部18、輸出I/F35、通訊I/F36、以及運轉條件獲取部41、控制量計算部51、儲存控制資訊52之記憶部16b,其等以可相互利用內部匯流排37進行存取之方式連接。風切推定部18、運轉條件獲取部41、及控制量計算部51例如藉由未圖示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處理器、儲存各種程式之ROM、暫時儲存運算過程之資料之RAM、外部記憶裝置等記憶裝置而實現,並且由CPU等處理器讀出並執行ROM中所儲存之各種程式,並將作為執行結果之運算結果儲存於RAM或外部記憶裝置中。
運轉條件獲取部41與上述實施例2同樣地獲取風力發電裝置2之運轉條件。控制量計算部51使用自運轉條件獲取部41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之運轉條件、自風切推定部18經由內部匯流排37傳送之冪指數αWS 、及控制資訊52例如決定葉片24之俯仰角或葉輪25之轉速等,並以實現其等之方式決定控制量。葉片24之俯仰角或葉輪25之轉速例如可藉由使發電量最大化、使葉片24之荷重變動最小化之方式而決定。再者,俯仰角亦可於葉輪25旋轉一圈期間變化。此種控制可藉由如下方式實現,即,根據風速計8處之風速及冪指數αWS 使用上述式(1)計算流入至葉輪4之風速分佈,相對於任意之葉輪轉速高精度地推定流入至葉片24之風速、風向之分佈。 記憶部16b儲存有用於控制之常數或葉片24之氣動特性作為控制資訊52。自控制量計算部51輸出之上述控制量經由內部匯流排37及輸出I/F35輸出至發電機28或俯仰角控制機構6等。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除可具有實施例1之效果以外,亦可根據風力發電裝置之運轉條件、及自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推定出之風切之時間歷程資料來控制風力發電裝置,而實現發電量之最大化或葉片之荷重變動之最小化。 [實施例4]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4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的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使用上述實施例1之風力發電裝置2之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來推定水平方向之風切。對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於以下省略與實施例1重複之說明。
於圖11中,表示風力發電裝置2及其周圍之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61之構成。於圖11中,表示自上方眺望風力發電裝置2之狀態,風設為自紙面左側吹向右側。再者,風力發電裝置2具備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
圖11所示之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61沿水平方向變化,若將表示該水平方向之風切之強弱的係數設為βWS ,則可如下式(3)般假定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61。
[數3]
此處,V(y)為於水平面上與風速向量正交之朝向之位置y處之風速,yref 表示定義成為基準之風速之位置,V(yref )表示成為基準之風速。如由式(3)可知,係數βWS 變得越大,水平方向之風速之變化變得越大。例如於利用風速計8測量成為基準之風速之情形時,藉由將式(3)之V(yref )設為所測得之風速,將yref 設為0(原點),且y使用於圖11中與風速計8相隔之y軸方向之距離,而只要知曉某一係數βWS 便可獲得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61。即,於如式(3)般假定風速分佈之情形時,風速分佈之推定問題最終回歸到係數βWS 之推定問題。再者,於本實施例中,考慮假定式(3)之風速分佈而推定表示水平方向之風切之強弱之係數βWS ,但風速分佈之假定無需限於式(3),亦可使用複數個參數來假定風速分佈。
用以推定定義水平方向之風切之強弱之係數βWS 的本實施例中之風力發電裝置2之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的構成與實施例1相同。以下,關於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之詳細內容,對與實施例1之不同點進行敍述。 於本實施例中,在荷重測量部13(未圖示)中,使用應變感測器7測量塔架21之剪切應變,並使用測量位置處之面積極慣性矩及塔架21之半徑而轉換成扭矩。進而,對扭矩實施特定時間之平均化處理並輸出。扭矩於塔架21之剖面內均勻地作用,因此應變感測器7之設置亦可為一個部位,高度方向之位置亦無需特別限定。
於風切推定部18(未圖示)中,藉由將扭矩、風速、大氣密度之平均值作為輸入,並使用定義該等值與表示水平方向之風切之強弱之係數βWS 之關係的風切函數33,而每隔平均化所使用之特定時間輸出係數βWS 之推定值。於本實施例中,使用扭矩、風速、大氣密度作為向風切推定部18之輸入,但於可容許係數βWS 之推定精度降低之情形時,亦可僅將扭矩作為輸入,亦可使用扭力矩、及風速或大氣密度之一者。又,亦可使用對應於風速而變化之其他物理量代替風速。例如可使用發電量或俯仰角、葉輪轉數等。再者,由於扭矩亦會因被稱為偏航誤差之機艙22與風向之偏差而產生,故而藉由將偏航誤差加入至風切推定部18之輸入中,可高精度化。
風切函數33被定義為相對於扭矩、風速、大氣密度之輸入值可唯一地輸出係數βWS 之函數。函數之保存方法、製作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 於風速分佈計算部19中,根據風切推定部18中所獲得之係數βWS 之推定值及風速測量部12中所獲得之風速之時間序列資料,使用上述式(3)而算出風速分佈之時間序列資料。
基於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之水平方向之風切之推定原理除以下方面以外均與實施例1相同。即,藉由水平方向之風切而作用於輪轂23之中心之力矩於使機艙22在水平面內旋轉之朝向產生。因此,扭矩對塔架21進行作用,因此對於係數βWS 之推定而言需要測量扭矩。再者,亦可藉由同時測量塔架21之彎曲力矩與扭矩,而同時推定實施例1與實施例4之高度方向(Z方向)、水平方向(y方向)之風切,亦可將所推定出之水平方向之風切作為上述實施例2之可靠性評價裝置40、實施例3之控制裝置31b之輸入。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藉由測量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可利用簡易之構成而高精度地推定水平方向之風切。 [實施例5]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5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的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點在於:將設置於上述實施例1中所示之塔架21之應變感測器7設置於葉片24。對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於以下省略與實施例1重複之說明。
於圖12中表示本實施例之風力發電裝置2及其周圍之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11之構成。於圖12中,表示自側方遠眺風力發電裝置2之狀態,風設為自紙面左側吹向右側。風力發電裝置2除具備與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以外,亦於葉片24而非塔架21具備應變感測器7。應變感測器7只要安裝於構成葉輪25之至少一片葉片24即可,亦可使用如加速度感測器之類的其他荷重感測器代替應變感測器7。
用以推定定義風切之強弱之冪指數αWS 的本實施例之風力發電裝置2之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的構成與實施例1相同。以下,關於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之詳細內容,對與實施例1之不同點進行敍述。 於本實施例中,在荷重測量部13中,使用應變感測器7測量葉片24之應變並乘上測量位置處之剖面係數,藉此轉換成彎曲力矩。進而,對彎曲力矩進行統計處理並輸出統計值。作為統計值,例如使用特定時間之彎曲力矩之標準偏差、或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最大振幅)等。又,亦可藉由分格將方位角劃分而使用每個分格之平均值,亦可對構成葉輪25之所有葉片24安裝應變感測器7,根據各葉片24之彎曲力矩藉由計算求出輪轂23之中心處之力矩,而使用所求出之值。應變感測器7之設置可為一個部位,但為了算出使葉片24沿風向方向彎曲之力矩成分,而較理想為於葉片24之長度方向之同一位置在兩個部位以上設置應變感測器7。又,應變感測器7較理想為安裝於葉片24之葉片根部附近,但無需將測量位置限定於葉片根部附近。
風切推定部18藉由將葉片24之彎曲力矩之統計量、風速、大氣密度之平均值作為輸入,並使用該等值與表示風切之強弱之冪指數αWS 之關係的風切函數33,而每隔特定時間輸出冪指數αWS 之推定值。於本實施例中,使用彎曲力矩、風速、大氣密度作為向風切推定部18之輸入,但於可容許冪指數αWS 之推定精度降低之情形時,亦可僅將彎曲力矩作為輸入,亦可使用彎曲力矩、及風速或大氣密度之一者。又,亦可使用對應於風速而變化之其他物理量代替風速。例如可使用發電量或俯仰角、葉輪轉數等。
基於風力狀況推定裝置32之風切之推定原理除以下方面以外均與實施例1相同。即,藉由風切而作用於葉片24之推力如圖5所示般,根據方位角而變化,因此藉由應變感測器7所測量之彎曲力矩亦根據方位角而變化。因此,藉由利用標準偏差或最大振幅來表現在葉輪25旋轉一圈期間作用於葉片24之彎曲力矩之變動幅度,可推定冪指數αWS 。又,即便不使用旋轉一圈下之彎曲力矩之變動幅度,亦可根據某一方位角下之彎曲力矩之值之大小推定冪指數αWS 。例如,如圖5所示般葉片24位於輪轂23之正上方時之彎曲力矩或推力隨著冪指數αWS 之增加而單調遞增,因此可根據該等值推定冪指數αWS 。再者,於對構成葉輪25之所有葉片24安裝應變感測器7,並根據各葉片24之彎曲力矩藉由計算而求出輪轂23之中心處之力矩之情形時,可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原理推定風切。
再者,若使用葉片24成為水平時之彎曲力矩,則亦可推定水平方向之風切,亦可同時推定高度方向、水平方向之風切。又,亦可將所推定出之風切作為上述實施例2之可靠性評價裝置40、實施例3之控制裝置31b之輸入。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亦可藉由測量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而利用簡易之構成高精度地推定風切。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於上文所述之實施例,包含各種變化例。例如,上文所述之實施例係為了容易理解地說明本發明而詳細地說明者,未必限定於具備所說明之所有構成者。又,可將某一實施例之構成之一部分置換成另一實施例之構成,又,亦可於某一實施例之構成中添加另一實施例之構成。
1‧‧‧風力發電系統
2‧‧‧風力發電裝置
3‧‧‧運轉管理中心
4‧‧‧電子終端
5‧‧‧通訊網路
6‧‧‧俯仰角控制機構
7‧‧‧應變感測器
8‧‧‧風速計
9‧‧‧溫度計
10‧‧‧氣壓計
11‧‧‧風速分佈
12‧‧‧風速測量部
13‧‧‧荷重測量部
14‧‧‧溫度測量部
15‧‧‧氣壓測量部
16‧‧‧記憶部
16a‧‧‧記憶部
16b‧‧‧記憶部
17‧‧‧大氣密度計算部
18‧‧‧風切推定部
19‧‧‧風速分佈計算部
21‧‧‧塔架
22‧‧‧機艙
23‧‧‧輪轂
24‧‧‧葉片
25‧‧‧葉輪
26‧‧‧主軸
27‧‧‧增速機
28‧‧‧發電機
29‧‧‧主機架
30‧‧‧功率轉換器
31‧‧‧控制裝置
31a‧‧‧控制裝置
31b‧‧‧控制裝置
32‧‧‧風力狀況推定裝置
33‧‧‧風切函數
34‧‧‧輸入I/F
35‧‧‧輸出I/F
36‧‧‧通訊I/F
37‧‧‧內部匯流排
40‧‧‧可靠性評價裝置
41‧‧‧運轉條件獲取部
42‧‧‧荷重計算部
43‧‧‧設計資訊
44‧‧‧可靠性評價部
45‧‧‧資訊輸出部
51‧‧‧控制量計算部
52‧‧‧控制資訊
61‧‧‧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
T‧‧‧氣動力(推力)
y‧‧‧水平方向
z‧‧‧高度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風力發電系統之整體概略構成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實施例1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的圖。 圖3係用以說明實施例1中之風切之圖。 圖4係構成實施例1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控制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圖5係用以說明構成圖4所示之控制裝置之風力狀況推定裝置之原理的圖。 圖6係用以說明冪指數與輪轂中心處之力矩之關係的圖。 圖7係用以說明冪指數與輪轂中心處之力矩之關係中之風速之影響的圖。 圖8係用以說明冪指數與輪轂中心處之力矩之關係中之空氣密度之影響的圖。 圖9係構成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2之風力發電裝置的控制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圖10係構成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3之風力發電裝置的控制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4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的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實施例5之風力發電裝置之構成的圖。

Claims (15)

  1. 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風力發電裝置,其至少具有葉輪及機艙以及將機艙可旋動地支持之塔架;及控制裝置,其控制風力發電裝置;且 上述控制裝置具備風力狀況推定裝置, 該風力狀況推定裝置具有:荷重測量部,其測量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記憶部,其儲存定義上述荷重與風切之關係之風切函數;及風切推定部,其基於上述荷重及風切函數計算風切。
  2. 如請求項1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 上述風切推定部基於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及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計算作為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
  3. 如請求項1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 上述風切推定部基於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及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計算作為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
  4. 如請求項2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裝置具有可靠性評價裝置, 該可靠性評價裝置係使用上述作為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來評價上述風力發電裝置之可靠性。
  5. 如請求項2或3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 上述荷重測量部測量附加至上述塔架之荷重。
  6. 如請求項2或3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 上述荷重測量部測量應變或加速度作為附加至上述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
  7.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特徵在於:具備至少1台風力發電裝置、控制風力發電裝置之控制裝置、具有顯示裝置之電子終端、及將其等以可相互通訊之方式連接之通訊網路;且 上述控制裝置具備風力狀況推定裝置, 該風力狀況推定裝置具有:荷重測量部,其測量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記憶部,其儲存定義上述荷重與風切之關係之風切函數;及風切推定部,其基於上述荷重及風切函數計算風切。
  8. 如請求項7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 上述風切推定部基於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及經由上述通訊網路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計算作為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
  9. 如請求項7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 上述風切推定部基於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及經由上述通訊網路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計算作為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
  10. 如請求項8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 上述控制裝置具有可靠性評價裝置, 該可靠性評價裝置係使用上述作為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來評價上述風力發電裝置之可靠性。
  11. 如請求項8或9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 上述荷重測量部測量附加至上述風力發電裝置之塔架之荷重。
  12. 如請求項8或9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 上述荷重測量部測量應變或加速度作為附加至上述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
  13. 一種風力發電系統,其特徵在於:具備至少1台風力發電裝置、控制風力發電裝置之控制裝置、具有顯示裝置之電子終端、及將其等以可相互通訊之方式連接之通訊網路;且 上述控制裝置具有測量附加至風力發電裝置之荷重之荷重測量部; 上述電子終端具備風力狀況推定裝置,該風力狀況推定裝置具有:記憶部,其儲存定義荷重與風切之關係之風切函數;及風切推定部,其基於經由上述通訊網路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及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來計算風切。
  14. 如請求項13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 上述風切推定部基於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及經由上述通訊網路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計算作為高度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
  15. 如請求項13之風力發電系統,其中 上述風切推定部基於上述記憶部中所儲存之風切函數、及經由上述通訊網路自上述荷重測量部輸入之上述荷重,計算作為水平方向之風速分佈之風切。
TW108102524A 2018-01-31 2019-01-23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TWI7293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4369A JP7009237B2 (ja) 2018-01-31 2018-01-31 風力発電装置及び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JP2018-014369 2018-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4870A true TW201934870A (zh) 2019-09-01
TWI729349B TWI729349B (zh) 2021-06-01

Family

ID=67477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2524A TWI729349B (zh) 2018-01-31 2019-01-23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09237B2 (zh)
TW (1) TWI729349B (zh)
WO (1) WO20191508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9210B (zh) * 2021-03-31 2023-04-11 丹麥商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公司 運行風力渦輪機的方法、用於運行風力渦輪機的裝置及風力發電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4754B (zh) * 2019-12-09 2021-07-16 大唐山东烟台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风况估算装置
FR3116123B1 (fr) * 2020-11-06 2022-10-14 Ifp Energies Now Procédé de détermination de la vitesse du vent dans le plan du rotor d’une éolien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92292A1 (en) * 2008-10-10 2010-04-15 Jacob Johannes Nie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inuous pitching of a wind turbine
JP5984791B2 (ja) * 2013-12-20 2016-09-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力発電装置の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モニタリング方法
JP6524336B2 (ja) * 2016-03-25 2019-06-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余寿命評価装置及び方法、風力発電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9210B (zh) * 2021-03-31 2023-04-11 丹麥商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公司 運行風力渦輪機的方法、用於運行風力渦輪機的裝置及風力發電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09237B2 (ja) 2022-01-25
TWI729349B (zh) 2021-06-01
JP2019132178A (ja) 2019-08-08
WO2019150805A1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276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wind turbine
AU201726920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ecasting power output of a wind farm
US9606518B2 (e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of predicting wind turbine power generation
EP3613982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a wind turbine
JP5984791B2 (ja) 風力発電装置の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モニタリング方法
EP3139038B1 (en)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surface condition of a rotating blade
KR101476986B1 (ko) 풍력 터빈용 제어 장치
EP2644887B1 (en) A wind turbine with rotor-stall prevention
JP6674031B2 (ja) 風力発電装置の状態監視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状態監視システム並びに風力発電装置の状態監視方法
TWI729349B (zh)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US20150132128A1 (en) Wind turbine with a load controller
US2017032834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lidating optimization of a wind farm
US10451036B2 (en) Adjustment factor for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map
WO201214998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wind turbine using an adaptive speed reference
KR20190085081A (ko) 낮은 침식 조건 중에 정격 위에서의 풍력 터빈의 작동
EP3514373A1 (en) Twist correction factor for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map used in wind turbine control
CN113279907A (zh) 用于操作风力涡轮机的方法
EP3608538A1 (en) Model-based repowering solutions for wind turbines
JP6811150B2 (ja) ウィンドファーム制御システム及びウィンドファームの制御方法
WO2018110268A1 (ja) 運転支援システム及び運転支援方法
KR101179884B1 (ko) 풍력터빈의 발전량 향상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DK201670502A1 (en) Wind turbin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a wind turbine
DK201570195A1 (en) Control system for wind turbine having multiple ro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