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3911A -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3911A
TW201933911A TW108100480A TW108100480A TW201933911A TW 201933911 A TW201933911 A TW 201933911A TW 108100480 A TW108100480 A TW 108100480A TW 108100480 A TW108100480 A TW 108100480A TW 201933911 A TW201933911 A TW 2019339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resource
downlink
indicated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0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亮太
示沢寿之
澤井亮
栗木寛斗
水谷圭一
松村武
原田博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3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391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with feedback of measurements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he output power of a terminal is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sent by anoth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383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power control in peer-to-peer lin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在全雙工通訊方式被適用的無線通訊環境下作動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解決手段]通訊裝置係具備: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收取到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而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上,實施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的測定。又,前記控制部,係還控制測定所得之干擾資訊往前記基地台的送訊。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係有關於,在全雙工通訊方式被適用的無線通訊環境下作動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隨著近年來的行動流量激增,用來提升無線資源之利用效率的革新技術之研討,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其代表技術之1者,係考慮全雙工通訊(full duplex:FD)。例如,於通訊裝置(主要是中繼台)中,用來將存取鏈路(中繼台與終端)和回程鏈路(基地台與中繼台)予以FD化所需之技術,已被揭露(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先前的FD中,為了避免送訊訊號與收訊訊號之混訊,一般是在送訊頻帶與收訊頻帶中使用不同的頻率來進行通訊。先前的(使用不同頻率的)FD,係亦被稱為「FD FDD」。相對於此,In Band full duplex(頻帶內全雙工通訊:IB FD),係使用同一頻帶而同時進行送訊與收訊的雙工方式。若依據IB FD,則相較於先前的(亦即在送訊頻帶與收訊頻帶中使用不同頻率的)FD FDD,可將頻率利用效率最多改善達2倍。
在IB FD中,通訊裝置所發送的訊號係會滲入至該通訊裝置之收訊電路因此會發生非常強的自我干擾的問題。最近,隨著干擾消除技術的進步,使得該自我干擾可以被逐步減輕。藉此,IB FD係逐步可以實現。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2015/098228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全雙工通訊方式被適用的無線通訊環境下作動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1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收取到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而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上,實施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的測定。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或者,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又,前記控制部,係還控制測定所得之干擾資訊往前記基地台的送訊。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2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收取到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而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上,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或者,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3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對發送下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下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實施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
又,前記控制部,係還對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上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實施關於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資源的指示。然後,前記控制部,係基於下行鏈路終端中的干擾測定之結果,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決定作為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下行鏈路終端及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上行鏈路終端之組合。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4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接收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中實施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的測定的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5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接收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中發送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的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第6側面,係為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對發送下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下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發送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對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上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發送關於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基於下行鏈路終端中的干擾測定之結果,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決定作為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下行鏈路終端及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上行鏈路終端之組合的步驟。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則可提供一種,頻帶內全雙工通訊實施之際用來進行終端配對所需之終端間干擾測定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以及指示終端間干擾測定之實施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此外,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係僅為例示,本發明的效果係不限定於此。又,本發明係除了上記之效果以外,還更進一步具有達成附加性效果的情況。
本說明書中所揭示的技術的更多其他目的、特徵或優點,係可基於後述之實施形態或添附圖面所作的更詳細說明來理解。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實施形態。
A.系統構成
首先說明,可實施IB FD通訊的通訊系統之構成。
圖1中係模式性圖示了,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所被適用的通訊系統的構成例。通訊系統,係由1個以上之終端、和1個以上之基地台所構成。此處所謂的終端,係除了UE(User Equipment)以外,還包含User Terminal、Mobile Terminal、User Station、Mobile Station、車輛(Vehicle)、無人機(Drone)、衛星地面台(EarthStation)等。又,基地台,係除了BS(Base Station)以外,還包含eNB(evolved NodeB:LTE之基地台)、gNB(支援5G的基地台)、Access Point、衛星宇宙台(Satellite Station、Space Backborne Platform)等。
然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想定了,於圖1所示的通訊系統中,在某個頻率頻道(分量載波(Component Carrier:CC)等)之中,將同一或部分重疊的時間資源(例:子訊框、時槽、符元等)同時分配給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亦即可進行頻帶內全雙工通訊(IB FDD)。關於頻率頻道(CC)係想定了,像是TDD這類Unpaired Spectrum (Unpaired Frequency Channel)、亦即上行和下行間沒有準備個別之頻道的案例。
在FD實施時,於某個基地台或終端中,在某個頻率頻道(CC)內的時間資源(無線訊框(Radio Frame)、子訊框(Subframe)、時槽(Slot)、迷你時槽(Mini Slot)、符元(Symbol)等)中,送訊與收訊係被同時執行。此外,無線訊框係被定義為,以10毫秒而被構成的時間資源。子訊框係被定義為,以1毫秒而被構成的時間資源。時槽係被定義為,以14OFDM符元而被構成的時間資源。迷你時槽係被定義為,以2OFDM符元以上且少於14OFDM符元的OFDM符元數而被構成的時間資源。
又,也想定了在基地台與終端之雙方間實施FD。圖2中係圖示了,在基地台與終端(UE)之雙方間實施FD通訊的通訊程序例。於同圖中,橫軸係為時間軸,各時間軸上所描繪的四角形係為,對應於時間軸的從通訊裝置在該時刻上所被送訊的訊號(封包、訊框、時槽、或子訊框),從四角形延伸出去的箭頭係表示訊號所被發送的方向。又,假設對基地台係有2台終端UE1及UE2被連接。
在圖2所示的通訊程序之前半中,基地台往UE1進行下行鏈路(Downlink:DL)訊號之送訊的同時,UE2會進行往基地台的上行鏈路(Uplink:UL)訊號之送訊。此處是想定,下行鏈路訊號與上行鏈路訊號,係使用同一或重疊的頻率資源,且為同一或重疊的時間資源。因此,基地台係實施FD,同時進行往UE1的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與來自UE2的上行鏈路訊號之收訊。
又,在圖2所示的通訊程序之後半中,基地台往UE1進行下行鏈路(Downlink:DL)訊號之送訊的同時,UE1會進行往基地台的上行鏈路(Uplink:UL)訊號之送訊。此處是想定,下行鏈路訊號與上行鏈路訊號,係使用同一或重疊的頻率資源,且為同一或重疊的時間資源。因此,基地台係實施FD,同時進行往UE1的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與來自UE1的上行鏈路訊號之收訊。又,UE1亦實施FD,同時進行來自基地台的下行鏈路訊號之收訊與往基地台的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
實施FD的通訊裝置(基地台、終端),係裝備有用來把FD實施時所產生的自我干擾(Sel f-Interference)予以去除(Cancellation)或減輕(mitigation)所需的自我干擾消除器,較為理想。此外,如圖2所示的通訊程序之前半部分所示,只有基地台來實施FD的情況下,終端並不一定要具備自我干擾消除器。
又,在FD非實施時,則於基地台及終端中,是以非重疊的頻率、時間資源(例如以和先前一樣的FDD(分頻多工)、或TDD(分時多工)方式),執行送訊或收訊。
如圖3所示,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間使用雖然時間軸方向上有重疊但頻率軸方向上沒有重疊的無線資源而藉由分頻而實施FD(亦即FD FDD)的情況,可以避免上行鏈路訊號與下行鏈路訊號之混訊。
相對於此,如圖4所示,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間使用時間軸方向及頻率軸方向之雙方有重疊的無線資源來實施FD的情況下,亦即,若依據IB FD(頻帶內全雙工通訊),可較圖3所示的FD FDD方式,可將頻率利用效率最多改善達2倍。
作為IB FD的技術課題之1者,可舉出終端間干擾。圖5中係圖示了,在同一蜂巢網內IB FD被實施的樣子。例如,終端UE1接收來自基地台(eNB,或是gNB)的下行鏈路訊號的同時,其他終端UE2可能向基地台發送上行鏈路訊號。此情況下,UE2所發送的上行鏈路訊號,有可能會對UE1之下行鏈路訊號之收訊造成干擾,而發生此種所謂的終端間干擾。
圖6中係圖示了,在同一蜂巢網內IB FD被實施的另一例。終端UE3接收來自基地台的下行鏈路訊號的同時,其他終端UE4可能向基地台發送上行鏈路訊號。UE4所發送的上行鏈路訊號,對UE3之下行鏈路訊號之收訊而言,會成為干擾訊號。然而,UE3與UE4係充分遠離,來自UE4之干擾訊號係在抵達UE3以前就因為傳播損失而變成微弱的功率。因此,UE3受到來自UE4的上行鏈路訊號之干擾的影響較小,可將來自基地台的下行鏈路訊號予以合適地接收並解碼。
從圖5及圖6可知,為了減小終端間干擾,必須要探索出接收下行鏈路訊號的終端與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終端的適切之組合(以下亦稱為「終端配對」)。
於是,為了解決IB FD時的終端間干擾之課題,事前進行終端間的干擾測定,基於終端間的干擾量而選擇適切的終端配對,然後實施IB FD通訊,此一通訊程序係為本說明書中所提議。
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終端(以下亦稱為「UL UE」),係將用來測定終端間干擾所需之參照訊號,使用所定之時序及所定之無線資源而予以發送。然後,接收下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終端(以下亦稱為「DL UE」),係基於從UL UE所被發送的參照訊號,而測定與UL UE的終端間干擾,報告給連接目標之基地台。
對於相同蜂巢網內的全部或一部之終端的組合(包含鏈路方向),會實施由終端間干擾之測定與往基地台之報告所成之一連串的處理程序。藉此,基地台,係於蜂巢網中進行IB FD的運用之際,可以掌握終端間干擾量。然後,基地台係可藉由排程而選擇適切的終端配對,來進行IB FD通訊。
圖7中係圖示了IB FD通訊的程序例。在圖示的通訊程序中,包含終端間干擾之測定及根據測定結果的終端配對之處理,藉由已被適切選擇的終端配對而實施IB FD通訊。
首先,基地台,係對正在連接至本台的預定作為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終端也就是UE1(DL UE)、和預定作為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來源的終端也就是UE2(UL UE),通知終端間干擾之測定之設定(SEQ701)。
具體而言,基地台,係對UL UE,通知將用來測定終端間干擾所需之測試訊號予以發送的時序及無線資源。又,基地台,係對DL UE,基於使用上記之時序及無線資源而被發送的測試訊號而通知終端間干擾之測定。
基地台,係將對DL UE及UL UE的上記之指示,亦可用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中所含之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做動態地通知,亦可用以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頻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而被送出的MAC CE(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或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訊令做準靜態(Semi static)地通知。此外,以PDCCH而被通知的控制訊號亦稱為L1(Layer 1)訊令,以MAC CE而被通知的控制訊號亦稱為L2(Layer 2)訊令,以RRC訊令而被通知的控制訊號亦稱為L3(Layer 3)訊令。
各UE,係依照來自基地台的指示,而實施終端間干擾測定。亦即,從UL UE往DL UE係有測試訊號會被發送(SEQ702),DL UE係基於所接收到的測試訊號而測定與UL UE的終端間干擾(SEQ703),將其測定結果報告給基地台(SEQ704)。
此外,雖然在圖7中係省略,但對於相同蜂巢網內的全部或一部之終端的組合(包含鏈路方向),會實施由終端間干擾之測定與往基地台之報告所成之一連串的處理程序。但是,如果針對所有的終端之組合都進行測定結果之報告,則控制處理負擔會變大。於是,亦可限制測定結果往基地台的報告數,而削減控制處理負擔。
基地台,係還考慮來自DL UE的終端間干擾之測定結果之報告,確認有無實施往DL UE的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與來自UL UE的上行鏈路訊號之收訊所組合成的IB FD通訊,將DL UE及UL UE決定成終端配對(SEQ705),並且進行用來實施IB FD通訊所需之排程(SEQ706)。
基地台,係若所被報告的終端間干擾之位準較小,則判斷為DL UE在下行鏈路訊號之收訊時不會受到來自UL UE所發送之上行鏈路訊號所造成的干擾之影響(或是較小),而將DL UE及UL UE決定成終端配對。又,基地台係進行包含IB FD通訊時所利用的頻率資源、時間資源、調變方式、錯誤訂正編碼率、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參數的排程。另一方面,若判斷為DL UE在下行鏈路訊號之收訊時不會受到來自UL UE所發送之上行鏈路訊號所造成的干擾之影響(或是較大)的情況下,則不將DL UE及UL UE設定成終端配對。
然後,基地台係對DL UE及UL UE,進行包含排程資訊的IB FD通訊之相關設定(SEQ707)。該設定係包含例如:IB FD通訊所被進行的無線資源之相關設定、IB FD通訊的指示之相關設定等。該設定係使用例如PDCCH而被動態地進行、或用MAC CE或是RRC訊令而被準靜態地進行。
其後,基地台依照自身所設定之排程資訊而進行往DL UE的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的同時,UL UE係依照已被基地台所設定之排程資訊而進行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SEQ708),基地台就會進行IB FD通訊。
為了依照如圖7所示的通訊程序而理想地實現IB FD通訊,終端間干擾的測定之測定方法、或從終端往基地台的測定結果之回饋方法等,係為重要。
B.所被想定的系統動作
接下來,說明有關於,在可實施IB FD通訊的通訊系統中所被想定的系統動作等。
B-1.表示終端間干擾的資訊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4G)以及NR(New Radio:5G)中係被導入有:長期地(Long Term)表示包含干擾之頻道狀態的指標,與短期地(Short Term)表示包含干擾之頻道狀態的指標。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想定了,將LTE或NR中已經被導入的干擾資訊,當作終端配對決定之際的終端間干擾資訊而利用。
作為長期地表示包含干擾之頻道狀態的指標,係可舉出: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收訊功率)、Receic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總收訊功率)、以及Signal-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收訊訊號對干擾雜訊比)。長期性的指標,係特別被稱為L2(Layer 2)及L3(Layer 3)之資訊。此外,L3之測定係亦被稱為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測定。
RSRP,係為基於特定之參照訊號(Reference Signal:RS)而被測定的收訊功率,相當於一對一(例如DL UE與UL UE之組合)的終端間干擾資訊,可掌握正確的終端間干擾。作為特定之參照訊號,可舉出: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S、Synchronization Signal(同步訊號:SS)、DeModulation RS(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Sounding RS(探測參照訊號:SRS)。然而,若包含鏈路方向而對所有的終端之組合都取得RSRP,則會有測定對象變得龐大的問題。
另一方面,RSSI與SINR,係相當於一對多的終端間干擾資訊。亦即,相當於1台被干擾終端,從複數個予干擾終端所遭受的干擾資訊。若將RSSI或SINR使用於終端間干擾資訊,則雖然可藉由較少的次數(例如1次)之測定就能加以取得,可是難以測定每個終端間的正確的干擾。此外,基於特定之參照訊號或同步訊號而被測定的RSSI,係分別被稱為RS-RSSI、SS-RSSI。例如,於RS-RSSI中,使用特定之參照訊號之資源來測定收訊功率。同樣地,於SS-RSSI中,使用特定之同步訊號之資源來測定收訊功率。又,基於特定之參照訊號或同步訊號而被測定的SINR,係分別被稱為RS-SINR、SS-SINR。例如,於RS-SINR中,使用特定之參照訊號之資源來測定收訊功率及/或干擾功率。同樣地,於SS-SINR中,使用特定之同步訊號之資源來測定收訊功率及/或干擾功率。
又,作為短期性表示包含干擾之頻道狀態的指標,可舉出CSI。CSI,係含有: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頻道品質指標)、Precoder Matrix Indicator(PMI:預編碼器矩陣指標)、Rank Indicator(RI:分級指標)、CSI-RS Resource Indicator(CRI:CSI-RS資源指標)、Strongest Layer Indicator(SLI:最佳層指標)、L1-RSRP等而被構成。CQI,係將SINR等之通訊路品質資訊予以量化的指標,相當於一對多的終端間干擾資訊。短期性的指標,係特別被稱為L1(Layer 1)之資訊。
基本上,L3-RSRP、RSSI、SINR的測定期間係被規定得較長,而反之,L1-RSRP、CQI的測定期間係被規定得較短。此外,L3-RSRP、RSSI、及SINR,係為L3測定資訊。L1-RSRP、及CQI,係為L1測定資訊。
此外,一對多的終端間干擾資訊,係包含一對一的終端間干擾資訊。
B-2.終端間干擾測定時所能使用的訊號
作為用來測定終端間干擾所需之測試訊號,可處出由已知型樣等所成之參照訊號(RS)、和資料頻道。
在使用前者的參照訊號的情況下,gNB等之基地台,係可根據測定對象之無線資源、和在該無線資源中所被接收到的參照訊號之序列,而識別終端間干擾。終端,係在測定前,就被從基地台通知了測定對象之無線資源及/或參照訊號之序列之資訊。這裡所謂的參照訊號,係亦可換句話說,是被從基地台設定了序列等的訊號。
又,後者的資料頻道,主要是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頻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或實體旁側鏈路共享頻道(Physical Sidelink Shared Channel:PSSCH)。gNB等之基地台,係可根據PUSCH及/或PSSCH之測定對象之無線資源中的收訊功率等,而識別終端間干擾。此外,這裡所謂的資料頻道中係亦可包含有:控制頻道(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頻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實體旁側鏈路控制頻道(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PSCCH))、或未被從基地台設定的參照訊號等,終端難以識別的頻道及訊號。又,這裡所謂的資料頻道,係亦可換句話說,是未被從基地台設定序列等的訊號。
B-3.干擾資訊與測定訊號之對應關係
上記係針對表示終端間干擾的干擾資訊、和終端間干擾之測定時可使用的訊號,個別做了說明。此處說明,干擾資訊與其測定時所使用的訊號之對應關係。
作為長期性的一對一的終端間干擾資訊是使用RSRP的情況下,在其測試訊號中,想定會使用參照訊號(RS)。RSRP,係原本就是被定義為參照訊號的收訊功率。作為參照訊號之一例,想定會使用上行鏈路的參照訊號也就是SRS。SRS,通常是為了讓基地台推定排程(及時序控制)時所必須之各終端的上行鏈路頻道之狀態而被使用的參照訊號。基於SRS而被測定的RSRP,係亦被稱為SRS-RSRP。作為參照訊號的其他例,想定會使用為了將PUSCH或PSSCH予以解調而被使用的DMRS。
又,作為長期性的一對多的終端間干擾是使用RSSI或SINR的情況下,其測試訊號係使用資料頻道(PUSCH),較為理想。因為這是只要單純接收功率就能加以測定的干擾資訊。
同樣地,作為短期性的一對多之終端間干擾是使用CQI的情況下也是,其測試訊號係使用資料頻道(PUSCH),較為理想。CQI,係將SINR等之通訊路品質資訊予以量化的指示元,也是依據和上記相同的理由。
B-4.回饋資訊的格式
各終端,係將所測定到的RSRP、RSSI、SINR、CQI這些終端間干擾資訊,回饋(報告)給連接目標之基地台。在基地台側,從基於已接收之終端間干擾資訊來進行終端配對的此一觀點來看,必須要將終端間干擾資訊按照每一測定對象之終端(發送出測試訊號之終端)而進行管理。又,在基地台側,從基於已接收之終端間干擾資訊而進行排程,亦即對各終端分配無線資源的此一觀點來看,必須要將終端間干擾資訊按照每一無線資源而進行管理(管理這是在哪個無線資源中所被測定到的干擾資訊)。
在圖7所示的通訊程序例的情況下,UE1,係將基於來自UE2之測試訊號所測定出來的終端間干擾資訊,與測試訊號之送訊來源亦即UE2的識別資訊(UE ID)、或表示UE1與UE2之組合的ID(UE組合ID)建立關連,而回饋(報告)給基地台。作為UE ID可舉出例如: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等。被使用於UE ID的RNTI,係亦可為C-RNTI(Cell-RNTI),亦可為新的RNTI(亦即IB FD通訊所需之RNTI)。又,UE組合ID,係可用各UE的UE ID之組合來表示,亦可用新的識別資訊來表示。基地台,係掌握了向回饋訊號之送訊來源亦即UE1指示終端間干擾之測定的無線資源。因此,基地台,係可將從UE1所接收到之終端間干擾資訊,與UE1及UE2(換言之,DL UE與UL UE)的各UE ID之組合,將無線資源建立關連而加以管理。
B-5.干擾設定的指示方法
基地台,係對終端,指示終端間干擾之測定對象的無線資源。又,基地台,係在令其使用參照訊號來測定終端間干擾的情況下,必須要對終端通知參照訊號之序列之相關資訊。然後,基地台,係將對各終端的終端間干擾之測定的相關指示,以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來做動態地通知,亦可以用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頻道(PDSCH)中所被發送的MAC CE或是RRC訊令來做準靜態地通知。
使用PDCCH來指示終端間干擾之測定的情況下,作為PDCCH參數,是將測定對象之無線資源之資源索引、和使用於測定的參照訊號(RS)序列之索引、和UE ID(有時是和送訊指示做共通化),作為PDCCH參數而加以設定。在使用PDCCH的情況下,資源集係被事先進行索引化,各資源集係與資源索引建立關連。
又,藉由RRC訊令來指示終端間干擾之測定的情況下,則將用來指定測定對象之時間資源及頻率資源的資訊、和在測定中會使用參照訊號的情況下則將所被發送之參照訊號(RS)序列之資訊,作為MAC CE或是RRC參數而加以設定。
B-6.可FD的資源
並非所有的無線資源都能使用於FD,而是必須課以某種程度的限制。
B-6-1.以SFI而指示了FD的情況
時槽,係被分類成DL(Downlink)、UL(Uplink)、及X(flexible)。終端係可藉由以PDCCH而被發送的SFI(Slot Format Indicator),來辨識鏈路方向。SFI的格式,係以時槽單位(14OFDM符元之組合)而被定義。SFI的格式,係對各OFDM符元,指示DL、UL、及X之任一者。
以SFI來指示FD的情況下,時槽係還會包含有FD。甚至,可藉由SFI,以OFDM符元單位來指定FD。從基地台藉由SFI而被指示成FD領域的資源中,可實施FD通訊。具體而言,在藉由SFI而被指示成FD領域的資源中,藉由UE-specific 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下行鏈路控制資訊)而指示了下行鏈路用的資料頻道PDSCH及上行鏈路用的資料頻道PUSCH,終端係使用這些所被指示的資料頻道來進行下行鏈路訊號之收訊或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藉此就可於基地台或終端之至少一方中進行FD通訊。
但是,即使是藉由SFI而被指示成FD領域的資源,在PDCCH或PUCCH這類控制頻道中,仍最好不要進行FD通訊。或者,在控制頻道中,也是可以進行FD通訊,但是以降低了編碼速率的PDCCH或PUCCH而被發送。這是因為,在PDCCH中係有例如排程或是資源分配所相關之控制資訊會被發送,在PUCCH中係有對資料的回應(ACK、NACK、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間歇送訊)、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之訊號會被發送,但若進行FD通訊,則會因為自我干擾而降低收訊品質導致重要的控制資訊無法解碼,必須要排除這種疑慮。
重點是,雖然以SFI而被動態地指示的FD領域中是可進行FD通訊,但在已被指示成FD領域的資源中,最好不要發送PDCCH或PUCCH。
B-6-2.未以SFI動態地指示FD,而是以semi-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而被指示成DL但以UE-specific DCI而被指示成UL的資源之情況
除了SFI以外,還有指定上行鏈路及下行鏈路的資訊。例如,semi-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係為準靜態地指定上行鏈路及下行鏈路的資訊,是以RRC訊令而被事前送往終端。以該semi-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事前指示成下行鏈路後,以PDCCH(UE-specific DCI)而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之資源的情況下,隨應於所被使用的頻道而決定可FD的資源。
(1)在SS及實體廣播頻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所構成的含SS block的資源中不實施FD通訊
這是為了要排除因自我干擾降低收訊品質而導致無法獲得同步的疑慮。
(1-1)運用例1
在SS block所被發送之子訊框中不實施FD通訊,但在SS block所被發送之子訊框以外則是可實施FD通訊。但是,有SS block之資源存在的子訊框,係即使沒有實際發送SS block,仍不可實施FD通訊。或者,亦可設計成,在實際有SS block被發送的子訊框中雖然不可實施FD通訊,但在SS block未被發送的子訊框中可以實施FD通訊。
(1-2)運用例2
雖然在SS block所被發送的OFDM符元中不可實施FD通訊,但在SS block所被發送的OFDM符元以外,則是藉由打孔(將與SS block部分性重疊的資料予以刪除)或速率匹配(編碼率調整,將資料予以排序使其不與SS block重疊),而可實施FD通訊。但是,有SS block之資源存在的OFDM符元,係即使沒有實際發送SS block,仍不可實施FD通訊。或者,亦可設計成,在實際有SS block被發送的OFDM符元中雖然不可實施FD通訊,但在SS block未被發送的子訊框中可以實施FD通訊。
(1-3)運用例3
在SS block所被發送之RE(Resource Element)中不實施FD通訊,但在SS block所被發送之RE以外則是可實施FD通訊。只有在PUSCH是以OFDM被發送的情況下,在該子訊框中的SS block所被發送之RE以外,可實施FD通訊。又,PUSCH是以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而被發送的情況下則無法以RE單位來進行打孔或速率匹配(編碼率調整),因此無法實施FD通訊。此外,在5G中,在下行鏈路(PDSCH)中係支援OFDM,在上行鏈路(PUSCH)中係支援OFDM及SC-FDMA之雙方的波形(Waveform)。另一方面,在4G中,在下行鏈路(PDSCH)中係支援OFDM,在上行鏈路(PUSCH)中係支援SC-FDMA。
(2)在PDCCH領域(含PDCCH之資源)中不實施FD通訊
這是為了要排除因自我干擾降低收訊品質而導致重要的控制資訊無法解碼的疑慮。作為1個運用例,在PDCCH或PUCCH可能會被送訊的所有資源中,都設計成不可實施FD通訊。又,作為其他運用例,即使是在被設定成PDCCH或PUCCH的資源之中,只要沒有實際地被送訊則可進行上行鏈路以及下行鏈路之送訊,而實施FD通訊。
(3)在PDSCH領域中基本上是可以實施FD通訊
但是,亦可隨著PDSCH領域中所被發送的資料的內容,而將FD通訊設成不可。例如,對於要保證低延遲以及高信賴性的終端(例如自動駕駛或遠端醫療用途之終端)所被發送的資料,係設成不可FD通訊。這是為了避免因多工化而導致發生延遲或信賴性降低。例如,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資料係不以FD通訊做多工化而進行送訊。
重點是,雖然未被動態地指示FD領域,但事前或是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後,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資源中,隨著所被使用的頻道而決定可FD通訊的資源。
B-6-3.未以SFI指示FD,而是以semi-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而被指示成UL但以UE-specific DCI而被指示成DL的資源之情況
以semi-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事前指示成上行鏈路後,以PDCCH(UE-specific DCI)而被動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之資源的情況下,也是隨應於所被使用的頻道而決定可FD通訊的資源。
(1)在PUCCH領域中不實施FD通訊
這是為了要排除因自我干擾降低收訊品質而導致重要的控制資訊無法解碼的疑慮。
(1-1)運用例1
在PUCCH有可能會被送訊的所有資源中,設成不可實施FD通訊。以RRC訊令而被準靜態地指示的PUCCH之資源、與以UE-specific DCI而被動態地指示的PDSCH之資源發生重疊的情況下,則PDSCH係被打孔(將與PUCCH部分性重疊的資料予以刪除)或速率匹配(編碼率調整,將資料予以排序使其不與PUCCH重疊)。
(1-2)運用例2
即使是PUCCH已被設定之資源,只要沒有被實際地送訊,就可進行FD通訊。該PUCCH,係動態地被決定是否會被實際地送訊,因此基本上會含有HACK-ACK。PUCCH會被發送之資源是以DCI而被動態地指示,而與PDSCH之資源發生重疊的情況下,則PDSCH係被打孔(將與PUCCH部分性重疊的資料予以刪除)或速率匹配(編碼率調整,將資料予以排序使其不與PUCCH重疊)。重疊的資源,係可使用Pre-emption indicator而加以指示。終端,係藉由該pre-emption indicator而辨識哪個資源係有重疊。
(3)在PDSCH領域中基本上是可以實施FD通訊
但是,亦可隨著PDSCH領域中所被發送的資料的內容,而將FD通訊設成不可。例如,亦可設計成,與URLLC資料,係不可進行FD通訊。這是為了避免因多工化而導致發生延遲或信賴性降低(同上)。
重點是,雖然未被動態地指示FD領域,但事前或是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後,動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的資源中,隨著所被使用的頻道而決定可FD通訊的資源。
B-7.不可FD的資源
作為原本就應該避免FD通訊之使用的資源,可列舉如下。在以下的條件下,想定終端係不進行FD通訊。
(1)FDD頻帶、SDL(Supplemental DL)頻帶、SUL(Supplemental DL)頻帶
在FDD之下行鏈路頻帶與上行鏈路頻帶中係為不可FD,較為理想。這是因為,在法律上規定了,FDD之下行鏈路頻帶與上行鏈路頻帶中下行鏈路訊號與上行鏈路訊號不可混合存在。
(2)就頻帶組合而言必須避免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的頻帶
因高頻發生等之影響,而對其他頻帶會發生IM(Inter-Modulation:交互調變)的下行鏈路頻帶中,從避免干擾之觀點來看,不應該發送上行鏈路訊號,因此最好設成不可FD通訊。
(3)Measurement gap所被設定之時序
在被設成別的頻帶之收訊品質測定用的區間(Measurement gap)中原本就不可發送資料,因此必然地設成不可FD通訊,較為理想。此外,Measurement gap,係在3G以後的蜂巢式通訊方式中有被規定。
(4)在TDD中總是被指定成下行鏈路(Always DL,static DL)的資源
在TDD中,雖然可動態地切換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但在事前就被靜態地指定成下行鏈路的資源中,不進行FD通訊,較為理想。例如,被使用於RRM測定的週期性CSI-RS(Periodic CSI-RS for RRM measurement)之資源,係為了週期性發送無線資源管理之測定用的參照訊號而被分配給下行鏈路,而不要進行FD通訊,較為理想。又,被使用於波束管理的週期性CSI-RS(Periodic CSI-RS for beam management)之資源,係為了週期性發送波束管理用的參照訊號而被分配給下行鏈路,而不要進行FD通訊,較為理想。
(5)在TDD中總是被指定成上行鏈路(Always UL,static UL)的資源
在TDD中,雖然可動態地切換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但在事前就被指定成上行鏈路的資源中,不進行FD通訊,較為理想。例如,像是為了發送Periodic SRS而被分配的資源這類,已被設定作為上行鏈路測定用(UL measurement)的資源中,不要進行FD通訊,較為理想。
B-8.測試訊號送訊用資源的指定方法
基地台,係亦可對旗下的終端,動態地通知測試訊號送訊用資源。例如可使用PDCCH,按照每一無線資源地通知測試訊號送訊用資源。
又,基地台,係亦可對終端,準靜態地通知測試訊號送訊用資源。例如,可使用RRC訊令,對終端週期性地設定測試訊號送訊用資源。
C.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的指定方法
此處,說明基地台對旗下之終端指示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的方法。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係為實施FD通訊的資源,基地台係在該資源中對嘗試進行配對的終端,指示干擾測定。以下,在已被準靜態地分配成下行鏈路的資源中再增加上行鏈路以實施FD通訊的案例,與在已被準靜態地分配成上行鏈路的資源中再增加下行鏈路以實施FD通訊的案例,分別說明。
C-1.在下行鏈路之資源中追加上行鏈路的情況
首先說明,在已被準靜態地分配成下行鏈路的資源中動態地追加上行鏈路時的對象資源的指定方法。基地台係有,將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做動態地指示的情況,和做準靜態地指示的情況。終端,係於從連接目標之基地台而被指示之資源中測定干擾,並回饋給基地台。
C-1-1.在被動態地指示的資源中進行干擾測定的情況
終端,係一旦從連接目標之基地台,藉由PDCCH而被指示了干擾測定,就在已被指定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並逐次地將測定結果回饋給基地台。
作為從基地台向終端指示測定的方法,係可分成:對複數個終端(例如旗下之所有終端)共通地指示干擾測定的方法,和對各終端指示個別之干擾測定的方法。
(1)對複數個終端共通地指示干擾測定的情況
基地台,係使用對複數個終端共通地而被發送之PDCCH,來指示干擾測定以及測定對象之資源。例如,可以用SFI來指示測定對象之資源。對複數個終端而被共通地發送的PDCCH,係以對複數個終端為共通之ID(RNTI)而被拌碼。對複數個終端為共通之ID,係為已被定義成FD通訊用的RNTI(FD-RNTI),較為理想。
對複數個終端共通地指示干擾測定的情況下,具有可削減PDCCH之傳訊處理負擔的此一效果。
又,對複數個終端共通地指示干擾測定的情況下,亦可將測定對象之資源之傳訊,與測試訊號之送訊指示之傳訊做共通化。
例如,基地台指示干擾測定的PDCCH中含有UE ID,因此對應於UE ID的終端係發送測試訊號,其以外之終端係使用該測試訊號來測定干擾。
或者,以PDCCH而被指示之資源係為,藉由以RRC訊令而被指示之Semi 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而已經被指示成上行鏈路用之資源的資源的終端,係發送測試訊號。另一方面,以PDCCH而被指示之資源係為,藉由以RRC訊令而被指示之Semi 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而已經被指示成下行鏈路用之資源的資源的終端,係使用測試訊號來測定干擾。
(2)對終端個別地指示干擾測定的情況
基地台,係對欲測定終端間干擾的終端,分別個別地發送PDCCH,指示干擾測定以及測定對象之資源。對此,已被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終端,係在已被指示之資源中測定干擾。
每一終端地指示個別之干擾測定的情況下,具有可動態地選擇要進行測定之終端與也可不進行測定之終端的此一效果。
C-1-2.在被準靜態地指示的資源中進行干擾測定的情況
終端,係從連接目標之基地台,藉由RRC訊令等,以上層之控制資訊而已被指示了干擾測定的情況下,則在已被指示之資源中,週期性地實施干擾測定。終端,係亦可每次實施干擾測定就將測定結果回饋給基地台,亦可只有在從基地台有被要求的情況下才將(最新的)測定結果予以回饋。
C-2.在上行鏈路之資源中追加下行鏈路的情況
在已被準靜態地分配成上行鏈路的資源中動態地追加下行鏈路的情況,也是和在已被準靜態地分配成下行鏈路的資源中動態地追加上行鏈路的情況相同。基地台係有,將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藉由PDCCH而做動態地指示的情況,和藉由RRC訊令而做準靜態地指示的情況。
D.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
此處說明,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換言之,係為可以實施FD通訊的資源。反之,不是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或者不可測定)的資源,係為無法FD通訊的資源。
D-1.在下行鏈路中進行干擾測定的情況
如上述,未以SFI動態地指示FD,而是以semi-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而被指示成下行鏈路但以UE-specific DCI而被指示成上行的資源,係為可以實施FD通訊的資源,因此係為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
終端,係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之下行鏈路時槽中,進行干擾測定。
另一方面,像是URLLC資料這類被要求高收訊品質、不希望多工化的資料是在下行鏈路(PDSCH領域)中被發送的情況下,則FD通訊係為不可,因此係為干擾測定之對象外的資源。
D-2.在上行鏈路中進行干擾測定的情況
如上述,未以SFI指示FD通訊,而是以semi-static DL/UL configuration而被指示成上行鏈路但以UE-specific DCI而被指示成下行鏈路的資源,係為可以實施FD通訊的資源,因此係為作為干擾測定之對象的資源。
終端,係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之上行鏈路時槽中,進行干擾測定。
另一方面,像是URLLC資料這類被要求高收訊品質、不希望多工化的資料是在下行鏈路(PDSCH領域)中被發送的情況下,則FD通訊係為不可,因此係為干擾測定之對象外的資源。
E.終端間干擾資訊之回饋
終端,係將於從連接目標之基地台而被指示之資源中所測定到的終端間干擾資訊,回饋給基地台。但是,如果針對蜂巢網內的所有終端之組合都進行測定結果之報告,則控制處理負擔會變大。於是,亦可限制測定結果往基地台的回饋數,而削減控制處理負擔。
例如,亦可令已被測定到之干擾量為較小的下位N個為止的終端間干擾資訊被回饋給基地台,以抑制回饋數。又,亦可令已被測定之推定SINR為較高的上位N個為止的終端間干擾資訊被回饋給基地台,以抑制回饋數。N之值,係亦可藉由RRC訊令而被設定,也可事前被設定給終端。
又,終端係亦可為,只有在滿足所定之條件的情況下,才將終端間干擾資訊回饋給基地台,以限制FD效果較小的終端配對的終端間干擾資訊之回饋。上記滿足所定之條件的情況之一例,係為所測定到的推定SINR(或CQI等之相當於SINR的值)為所定之閾值以上的情況。
又,藉由上記的回饋之限制而未被送往基地台的終端間干擾資訊,係使用non-full duplex(亦即不進行FD通訊的通常之DL、UL、及SL)之資訊而被控制。
F.上行鏈路的功率控制
F-1.干擾測定時的功率控制
若測定時作為基準的上行鏈路之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為未知,則難以正確測定干擾量。於是,對要測定干擾的終端,會通知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
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亦可從基地台加以指示。例如,動態地指示干擾測定用之資源的情況下,則亦可使用PDCCH來指示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又,準靜態地指示干擾測定用之資源的情況下,亦可將作為基準的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值,以RRC訊令而加以指示。
或者,亦可在終端側決定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將送訊功率值報告給基地台。例如,亦可由予干擾終端,將測試訊號之送訊時所使用的送訊功率,報告給基地台。又,作為其他方法,亦可由被干擾終端,一旦從予干擾終端,取得了測試訊號以及其送訊功率之資訊,就計算已接收之測試訊號的傳播損失,將干擾資訊(傳播損失)報告給基地台。
此外,這裡所謂的予干擾終端,係想定在FD通訊時會發送上行鏈路訊號,係為發送測試訊號的終端,例如對應於圖7所示的通訊程序中的UE2。又,被干擾終端,係想定為,在FD通訊時的下行鏈路訊號收訊之際,會遭受予干擾終端所發送之上行鏈路訊號之干擾的終端,例如對應於圖7所示的通訊程序中的UE1。
F-2.通訊時的功率控制
在FD通訊時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終端,係藉由動態地適切地控制送訊功率,就可抑制終端間干擾,可提升FD通訊的通訊品質。例如,亦可在基地台對終端所分配的上行鏈路之無線資源「UL grant」中,通知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上記的UL grant,係為DCI格式之一種,被使用於PUSCH之排程,藉由PDCCH而被發送。作為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的通知手法之一例,可舉出以絕對值來做通知。終端,係藉由RRC訊令而事前設定了複數候補之送訊功率之絕對值,藉由UL grant中所含之欄位(例如2位元之位元欄位),而指示送訊功率之絕對值。終端,係使用已被指示之送訊功率來進行上行鏈路送訊。又,作為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的通知手法之一例,可舉出以相對值(偏置值)來做通知。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係從由PRB數或MCS、路徑損失等而被決定的送訊功率值起,加算藉由UL grant中所含之位元欄位(例如2位元之位元欄位)而被指示之送訊功率之相對值(例如-3dB、-1dB、+1dB、+3dB之任一者),而計算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終端,係使用最終所被計算出來的送訊功率,來進行上行鏈路送訊。
G.下行鏈路的功率控制
基地台,係在FD通訊時,藉由適切地控制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就可抑制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對上行鏈路訊號之收訊所造成的自我干擾,可提升FD通訊的通訊品質。
基地台,係對應於排程,動態地控制PDSCH之功率。例如,對基地台附近之終端發送下行鏈路訊號之際,係降低送訊功率而進行FD通訊。又,對基地台遠方之終端發送下行鏈路訊號之際,係不降低送訊功率而進行FD通訊。
又,基地台亦可實施下行鏈路的協調功率控制。例如,為了滿足位於蜂巢網邊緣的上行鏈路之SINR,在所定之子訊框(時槽、時槽組、或是子訊框組)中,在相鄰蜂巢網間降低同時的下行鏈路之送訊功率。相鄰蜂巢網之基地台彼此係透過例如回程傳輸(X2介面、S1介面、或是Xn介面),而共享要實施協調功率控制的子訊框、或下行鏈路之送訊功率或功率偏置這類資訊。
H.應用例
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式各樣的產品。例如,基地台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基地台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基地台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的各式各樣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基地台而動作。
又,例如,終端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終端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為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終端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H-1.基地台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H-1-1.第1應用例
圖8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8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10,複數個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8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個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亦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層之各種機能作動。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個基頻處理器826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RLC、及PDCP)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8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複數個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8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27,複數個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及複數個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8所示的eNB800中,主宰通訊參數之設定或通訊處理之設定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中。作為一例,eNB8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2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2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00,由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BB處理器826)及/或控制器8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00、基地台裝置8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8所示的eNB800中,實施無線通訊之相關處理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RF電路827)中。
H-1-2.第2應用例
圖9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9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40,複數個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9中雖然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個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8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8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9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複數個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9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9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64,複數個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9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個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9所示的eNB830中,主宰通訊參數之設定或通訊處理之設定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9所示的eNB830中,實施無線通訊之相關處理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
H-2.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H-2-1.第1應用例
圖10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10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此外,圖10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10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16。此外,圖10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個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每一無線通訊方式地具備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10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10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主宰往連接目標之基地台的測定報告或通訊處理之控制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10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實施無線通訊之相關處理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
H-2-2.第2應用例
圖11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11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此外,圖11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11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37。此外,圖11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個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每一無線通訊方式地具備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11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11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主宰往連接目標之基地台的測定報告或通訊處理之控制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11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實施無線通訊之相關處理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以上,一面參照特定實施形態,一面詳細說明了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可是在此同時,在不脫離本說明書所揭示的技術之要旨的範圍內,當業者可以對該實施形態進行修正或代用,此乃自明事項。
在本說明書中,雖然是以將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主要適用於蜂巢式系統的實施形態為中心做說明,但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的要旨係不限定於此。實施全雙工通訊的其他各式各樣的無線通訊系統中,也可同樣地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
重點是,僅以例示形態來說明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並不應把本說明書的記載內容做限定解釋。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的要旨,應要參酌申請專利範圍。
此外,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收取到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而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上,實施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的測定。
(2)
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藉由前記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內所被記載之所定之指示元(Slot Format Indicator:SFI)而被動態地指示的資源上,實施干擾測定。
(3)
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指示干擾之測定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中不含本台的識別資訊的情況下,則於已被該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所指示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4)
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已被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資源是已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用的資源的情況下,則於前記已被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5)
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6)
如上記(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下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
(7)
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8)
如上記(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還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上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
(9)
如上記(1)乃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還控制測定所得之干擾資訊往前記基地台的送訊。
(10)
如上記(9)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已被測定到的干擾量的大小,而決定是否將干擾資訊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11)
如上記(1)乃至(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其他終端之送訊功率,而實施前記干擾之測定。
(12)
如上記(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從前記基地台已被動態或準靜態地通知的前記其他終端之送訊功率,而實施前記干擾之測定。
(13)
如上記(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從前記其他終端所被通知的前記其他終端之送訊功率而實施前記干擾之測定,並將已被測定到的干擾資訊連同前記送訊功率一起通知給前記基地台。
(14)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收取到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而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上,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15)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藉由前記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內所被記載之所定之指示元(Slot Format Indicator:SFI)而被動態地指示的資源上,進行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16)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指示干擾之測定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中含有本台的識別資訊的情況下,則於已被該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所指示之資源中,發送干擾測定用的上行鏈路之測試訊號。
(17)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已被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資源是已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用的資源的情況下,則實施干擾測定用的上行鏈路之測試訊號之送訊。
(18)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19)
如上記(1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下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0)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1)
如上記(2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上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2)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使用從前記基地台已被動態或準靜態地通知的送訊功率,而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3)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從前記基地台已被動態或準靜態地通知的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並且將前記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之相關資訊通知給前記基地台。
(24)
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從前記基地台所被通知的送訊功率之相關資訊,而控制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
(25)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對發送下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下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實施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
(26)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對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上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實施關於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資源的指示。
(27)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藉由前記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內所被記載之所定之指示元(Slot Format Indicator:SFI)而動態地指示應實施干擾測定之資源。
(28)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於指示干擾之測定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中,使得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終端的識別資訊會被含入,並使得應基於前記測試訊號而測定干擾之終端的識別資訊不被含入。
(29)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對上行鏈路終端,將已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用的資源,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來加以指示,而指示該資源中的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
對下行鏈路終端,將已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用的資源,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來加以指示,而指示該資源中的前記上行鏈路訊號之干擾測定。
(30)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對終端,在未動態地指示全雙工通訊,而是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指示干擾測定。
(31)
如上記(3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對前記終端,還在以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下行鏈路時槽中,指示干擾測定。
(32)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對終端,在未動態地指示全雙工通訊,而是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動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的上行鏈路之資源中,指示干擾測定。
(33)
如上記(3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對前記終端,還在以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上行鏈路時槽中,指示干擾測定。
(34)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下行鏈路終端中的干擾測定之結果,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決定作為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下行鏈路終端及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上行鏈路終端之組合。
(35)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動態或準靜態地指示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
(36)
如上記(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控制與來自上行鏈路終端之上行鏈路訊號同時發送的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
(37)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接收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中實施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的測定的步驟。
(38)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接收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中發送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的步驟。
(39)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對發送下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下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發送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對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上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發送關於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基於下行鏈路終端中的干擾測定之結果,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決定作為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下行鏈路終端及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上行鏈路終端之組合的步驟。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基頻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58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基頻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基頻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錄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基頻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或車輛)
941‧‧‧核心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圖1係通訊系統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2]圖2係在基地台與終端(UE)之雙方間實施FD通訊的通訊程序例的圖示。
[圖3]圖3係FD FDD之概要的圖示。
[圖4]圖4係IB FD之概要的圖示。
[圖5]圖5係在同一蜂巢網內IB FD被實施的樣子的圖示。
[圖6]圖6係在同一蜂巢網內IB FD被實施的其他例的圖示。
[圖7]圖7係IB FD通訊之程序例的圖示。
[圖8]圖8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圖示。
[圖9]圖9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圖示。
[圖10]圖10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1]圖11係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Claims (39)

  1.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收取到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而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上,實施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的測定。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藉由前記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內所被記載之所定之指示元(Slot Format Indicator:SFI)而被動態地指示的資源上,實施干擾測定。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指示干擾之測定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中不含本台的識別資訊的情況下,則於已被該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所指示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已被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資源是已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用的資源的情況下,則於前記已被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下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還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上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還控制測定所得之干擾資訊往前記基地台的送訊。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已被測定到的干擾量的大小,而決定是否將干擾資訊發送至前記其他通訊裝置。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其他終端之送訊功率,而實施前記干擾之測定。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從前記基地台已被動態或準靜態地通知的前記其他終端之送訊功率,而實施前記干擾之測定。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從前記其他終端所被通知的前記其他終端之送訊功率而實施前記干擾之測定,並將已被測定到的干擾資訊連同前記送訊功率一起通知給前記基地台。
  14.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隨應於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收取到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而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上,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藉由前記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內所被記載之所定之指示元(Slot Format Indicator:SFI)而被動態地指示的資源上,進行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16.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指示干擾之測定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中含有本台的識別資訊的情況下,則於已被該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所指示之資源中,發送干擾測定用的上行鏈路之測試訊號。
  17.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已被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資源是已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用的資源的情況下,則實施干擾測定用的上行鏈路之測試訊號之送訊。
  18.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19. 如請求項18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下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0.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被動態地指示實施全雙工通訊之資源,而是被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被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1. 如請求項2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更進一步在已被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上行鏈路時槽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2.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使用從前記基地台已被動態或準靜態地通知的送訊功率,而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
  23.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從前記基地台已被動態或準靜態地通知的資源中實施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並且將前記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之相關資訊通知給前記基地台。
  24.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從前記基地台所被通知的送訊功率之相關資訊,而控制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
  25. 一種通訊裝置,係 具備: 通訊部,係進行無線通訊;和 控制部,係控制前記通訊部的動作及被前記通訊部所收送訊之訊號的處理; 前記控制部,係對發送下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下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實施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
  26.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對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上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實施關於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資源的指示。
  27.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藉由前記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內所被記載之所定之指示元(Slot Format Indicator:SFI)而動態地指示應實施干擾測定之資源。
  28.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於指示干擾之測定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中,使得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終端的識別資訊會被含入,並使得應基於前記測試訊號而測定干擾之終端的識別資訊不被含入。
  29.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 對上行鏈路終端,將已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用的資源,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來加以指示,而指示該資源中的上行鏈路訊號之送訊; 對下行鏈路終端,將已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用的資源,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來加以指示,而指示該資源中的前記上行鏈路訊號之干擾測定。
  30.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對終端,在未動態地指示全雙工通訊,而是準靜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但動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的下行鏈路之資源中,指示干擾測定。
  31. 如請求項30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對前記終端,還在以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下行鏈路時槽中,指示干擾測定。
  32.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對終端,在未動態地指示全雙工通訊,而是準靜態地指示成上行鏈路但動態地指示成下行鏈路的上行鏈路之資源中,指示干擾測定。
  33. 如請求項3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對前記終端,還在以上層(RRC訊令)所指示的上行鏈路時槽中,指示干擾測定。
  34.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基於下行鏈路終端中的干擾測定之結果,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決定作為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下行鏈路終端及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上行鏈路終端之組合。
  35.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動態或準靜態地指示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送訊功率。
  36. 如請求項2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控制與來自上行鏈路終端之上行鏈路訊號同時發送的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功率。
  37.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接收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中實施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的測定的步驟。
  38.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從基地台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接收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在前記已被指示之資源中發送來自其他終端之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的步驟。
  39.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 對發送下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下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發送關於應測定干擾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對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預定之上行鏈路終端,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發送關於應發送干擾測定用的測試訊號之資源的指示的步驟;和 基於下行鏈路終端中的干擾測定之結果,於已經以下行鏈路控制頻道指示了干擾之測定的前記資源中,決定作為下行鏈路訊號之送訊目的地的下行鏈路終端及發送上行鏈路訊號的上行鏈路終端之組合的步驟。
TW108100480A 2018-01-16 2019-01-07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2019339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5230 2018-01-16
JP2018005230 2018-01-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3911A true TW201933911A (zh) 2019-08-16

Family

ID=67301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0480A TW201933911A (zh) 2018-01-16 2019-01-07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5811B2 (zh)
JP (1) JPWO2019142512A1 (zh)
TW (1) TW201933911A (zh)
WO (1) WO20191425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1251A (zh) * 2020-11-03 2021-01-15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板卡槽位识别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4739A (zh) * 2018-05-11 2021-03-19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与空间分集相关联的点到多点共享接入全双工无线双工方案
WO2020062023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Lenovo (Beijing) Limited Beam reporting
US11539499B2 (en) * 2018-11-09 2022-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in-band same frequency full-duplex and offset-frequency full-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4145058A (zh) * 2019-07-22 2022-03-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全双工时隙配置
US11552734B2 (en) * 2019-09-13 2023-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bi-direction preemption indication transmissions
US11399395B2 (en) * 2019-09-18 2022-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in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230164824A1 (en) 2020-03-27 2023-05-25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818739B2 (en) * 2020-04-13 2023-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self-interference and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in millimeter wave bands
US11968634B2 (en) * 2020-04-24 2024-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SSB) in full-duplex
US11974309B2 (en) * 2020-06-18 2024-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frequency domain slot format indication
US20220086839A1 (en) * 2020-09-17 2022-03-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Full duplex for available resources
JPWO2022137417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BR112023014699A2 (pt) * 2021-02-01 2023-12-12 Qualcomm Inc Habilitação de comunicação full duplex de sidelink
BR112023017399A2 (pt) * 2021-03-08 2023-12-12 Qualcomm Inc Determinação full-duplex de sl e ul no modo de alocação de recursos 1
US11588607B2 (en) * 2021-03-17 2023-0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assisted information for full-duplex user equipment
CN115333704A (zh) * 2021-05-10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248041A1 (en) * 2021-05-26 2022-12-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ing to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68088B1 (en) * 2008-03-19 2016-07-27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8447236B2 (en) * 2008-05-15 2013-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atia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schem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2693799B1 (en) * 2011-07-13 2016-12-07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EP2793414B1 (en) * 2011-12-16 2016-09-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easu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103458420B (zh) 2012-05-31 2016-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EP3478014B1 (en) * 2012-12-13 2021-07-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hysical channel design for network-assisted d2d
US9681398B2 (en) 2013-12-24 2017-06-13 Sony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10412717B2 (en) * 2014-01-23 2019-09-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anagement of D2D-related interference
ES2728927T3 (es) * 2014-01-29 2019-10-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elección de recurso para descubrimiento o comunicación de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WO2015126028A1 (ko) * 2014-02-18 2015-08-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특정 플렉서블 tdd 기법을 이용하여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2319700B1 (ko) * 2014-05-02 2021-11-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선택적 채널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US9420606B2 (en) 2014-06-25 2016-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ull duplex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5792243B (zh) * 2014-12-22 2020-11-06 索尼公司 管理装置、测量装置、管理方法、测量方法和电子设备
JPWO2017038510A1 (ja) * 2015-09-01 2018-06-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通信指示方法
US11051204B2 (en) * 2017-01-12 2021-06-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beam search or beam transmission based on location error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592024B1 (en) * 2017-03-24 2023-04-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based o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signals and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resourc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1251A (zh) * 2020-11-03 2021-01-15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板卡槽位识别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67992A1 (en) 2021-03-04
JPWO2019142512A1 (ja) 2021-01-14
WO2019142512A1 (ja) 2019-07-25
US11405811B2 (en)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33911A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N109644174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US11206573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JP6139569B2 (ja) ユーザ装置、通信方法、集積回路、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N104885398B (zh) 用于设备间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2665199B1 (en)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a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57864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521688B2 (en) Signaling for uplink sounding
WO2017134943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EP3927040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20257588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9031190A1 (ja)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2487945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user device
JP6439883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WO201713495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624048B2 (en)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8702741B (zh) 终端设备、基站设备和通信方法
IL262071A (en) Radio network junction,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performed in them
US1099982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andling of retransmission feedback
TW201540011A (zh) 用於協調小區間干擾之方法與裝置
WO2019065307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201631904A (zh) 裝置及方法
WO2019138847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23027645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9288811B2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