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0675A - 一種織物 - Google Patents

一種織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0675A
TW201930675A TW106146650A TW106146650A TW201930675A TW 201930675 A TW201930675 A TW 201930675A TW 106146650 A TW106146650 A TW 106146650A TW 106146650 A TW106146650 A TW 106146650A TW 201930675 A TW201930675 A TW 2019306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bottom layer
fabric
embedded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6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彥廷
Original Assignee
耀億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耀億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耀億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6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930675A/zh
Priority to US16/228,650 priority patent/US20190203388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930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67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6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synthetic threa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2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 A43B1/04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braided, knotted, knitted or croche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0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23/0215Plastics or artificial lea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0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23/0215Plastics or artificial leather
    • A43B23/022Plastics or artificial leather with waterproof breathable membra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assembled by stitch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5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assembled by gluing or thermo bond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0Uppers; Boot legs; Stiffeners; Other single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3/02Uppers; Boot legs
    • A43B23/024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23/0265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 A43B23/027Uppers; Boot le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hav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with a part of the upper particularly flexible, e.g. permitting articulation or torsion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83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synthetic polymer-based, e.g. polyamide or polyester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5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58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adhesive; fusibl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D04B21/16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incorporating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2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article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21/207Wearing apparel or garment blank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2Setting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4Heat-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41Heat-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thermoplastic; thermosetting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 D10B2501/043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一種織物,包含一底層,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該底層由至少一第一紗線織造形成。至少一第一嵌入紗線設置在該底層的一第一區域中,該第一嵌入紗線包含熱塑性聚合物。

Description

一種織物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織物,特別是關於一種包含熱塑性紗線的混合織物。
隨著時代的進步,漸漸發展出各種機能性織物。目前業界通常採用浸泡、塗佈、縫合或貼合等加工方法,在底層織物內部或表面形成另一機能性材料,以加強底層織物的特性,或賦予底層織物額外的機能,例如防水性、耐磨性、舒適性、可壓縮性及抗拉伸性。但是,上述習知方法不僅製造步驟繁複,還需額外付出各步驟間材料運輸和儲存的成本。此外,底層織物和機能性材料之間的結合經過一段時間後常發生脫落,造成機能喪失並且影響外觀。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織物,為一種包含熱塑性紗線的單件式織物,具有較簡單的製造工序,還具有較佳抗拉伸力以及耐久性。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織物包含一底層,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該底層由至少一第一紗線織造形成。至少一第一嵌入紗線,設置在該底層的一第一區域中,該第一嵌入紗線包含熱塑性聚合物。
該第一嵌入紗線包含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hermoplastic polyester elastomer, TPEE)。該第一嵌入紗線部分融合以與該第一紗線黏合,並且保有至少部分紗線輪廓。
該織物另包含一覆蓋層覆蓋在該底層的第一表面上,該覆蓋層是由至少一第二紗線與該底層同步織造形成,該第二紗線包含熱塑性聚合物。
該第一嵌入紗線穿梭在該底層與該第一覆蓋層之間,使該第一覆蓋層緊貼在該第一表面上。
該第一覆蓋層至少部分融合形成覆蓋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薄膜。該第一嵌入紗線僅部分融合並與該第一薄膜和該底層之該第一紗線黏合,並且保有至少部分紗線輪廓。
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織物包含一底層,由至少一第一紗線織造形成。
一第一覆蓋層覆蓋在該底層的一第一表面上,由至少一第二紗線通過與該第一紗線混合織造的方法形成。一嵌入紗線,沿著該第一表面夾設在該底層與該第一覆蓋層之間,其中該第二紗線以及該嵌入紗線各包含熱塑性聚合物,該嵌入紗線的融合溫度高於或等於該第二紗線的融合溫度。
該第一覆蓋層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薄膜,該嵌入紗線僅部分融合,保有其紗線輪廓並與該第一薄膜和該底層黏合。
接下來的詳細描述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本發明涵蓋的範圍由其權利要求界定。與本發明權利要求具同等意義者,也應屬本發明涵蓋的範圍。各圖式為簡化示意圖,相同或類似的特徵通常以相同的附圖標記描述。為了便於說明與理解,圖式中各元件不必然按比例繪製,也省略了部份結構。
本文所述混合織造(或同步織造)係指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上紗線至同一織機,例如一梭織機或針織機,以梭織(weaving)或針織(knitting)的方式同時織造該兩種或兩種以上紗線而共同形成一單件式(one-piece)織物(或稱為混合織物),其中不同種紗線可被織造形成一織造層,或者各別被織造成不同但為同步形成的織造層,使所述單件式織物可選擇具有單織造層或多織造層結構。從另一方面來說,單件式織物係經由一連續的織造程序來形成該織物的所有部分,並不需要另外的程序(例如黏貼、縫、繡、編等方法)來形成該織物的任何部分。
本發明提供之紗線可以是單絲(monofilament)或複絲(multifilament)形成之紗線,材質可選自但不限於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例如棉、麻、植物纖維、動物毛、蠶絲等、無機再生纖維、有機再生纖維、半合成纖維、聚合物纖維,例如聚醯胺類聚合物(polyamide)、聚酯類聚合物(polyester)、聚丙烯腈類聚合物(polyacrylonitrile)、聚乙烯類聚合物(polyethylene)、聚丙烯類聚合物(polypropylene)、聚乙烯醇類聚合物(polyvinylalcohol)、聚氯乙烯類聚合物(polyvinylchloride)、聚四氟乙烯類聚合物(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氨酯類聚合物(polyurethane)、天然橡膠(rubber)、熱塑性(thermoplastic)聚合物、熱固性聚合物或合成橡膠等其中至少一種,但不限於此。
本發明提供之織物即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紗線通過一連續的混合織造程序形成的一種單件式織物,雖然其中的若干部分可進一步藉由該混合織造程序後的簡單加工步驟(例如一加熱定型步驟或一降溫步驟)被轉化成不同樣態,本發明提供之織物仍屬於是單件式織物。轉化成不同樣態例如是材料受到溫度影響而發生變化,例如包含但不限於:低於玻璃轉移溫度(Tg)的脆化、高於熱變形溫度的軟化、高於熔點(Tm)的熔化(部分融合)至熔融(完全融合),或高於熱裂解溫度的裂解。本發明以包含熱塑性(thermoplastic)聚合物之織物於一熱定型步驟中被加熱至高於該熱塑性聚合物的熔點(Tm)以至少使該熱塑性聚合物至少部分融合然後冷卻降溫至常溫而定型為轉化成不同樣態的一種實施例,本發明使用之材料、步驟及應用不限於此。另外,雖然熱定型步驟中,織物整體受到同樣的加熱環境及加熱時間,但織物之最接近熱能的部分會較快發生轉化,故織物之不同位置的相同材料在熱定型步驟後可能呈現不同的樣態。
本發明之兩種或兩種以上紗線通過一連續的混合織造程序形成的一種單件式織物可應用於多種產品中,用以加強該產品有局部功能性不同時以簡單工序即可達到效果,產品例如服裝、鞋類、運動器材、容器、家具、床組、家飾、工業服裝、汽車用品等。以下說明以織物應用於鞋類物品,尤其以鞋面織物為例;鞋類通常依性能區分為鞋面及鞋底,鞋面通常可提供性能為保護、美觀、耐磨、透氣、拉伸、排濕、壓縮、柔軟、記憶等,為提供這些性能通常將鞋面劃分不同區域;鞋面通常依足部形狀及需求劃分之性能區域,為最靠近外部的足趾關節處的鞋前緣區、靠近足趾關節處至足弓內凹側的鞋中段區、足弓內凹側至靠近足後跟的鞋後跟區;鞋面織物通常於織造後經過裁切,將鞋舌、鞋帶穿孔處、鞋口及其他多於部分裁切後,在要加強性能的局部區域於裁切後的鞋面織物以另外的程序(例如黏貼、縫、繡、編等方法)增加其他功能部件,或於原工序以外增加不同工序的方式以加強性能。本發明之單件式織物係經由一連續的織造程序來形成該織物的所有部分,形成功能性織物後才裁切,能節省不少工序。
以下第1A圖、第1B圖和第1C圖例示織物的基本結構。請參考第1A圖,例示一種梭織(weaving)物10,是由兩組或兩組以上相互交錯的紗線互相交織(interweaving)而形成,其中沿著經向A-A’ (通常是織物的長度延伸方向)的紗線12為經線(warp),圖中標示為第n行之經線12(n),沿著緯向B-B’(通常是織物的寬度方向)的紗線12a為緯線(weft)。紗線12和紗線12a各可以是單絲(monofilament)或複絲(multifilament)。第1圖(a)下部為沿著其中第n行經線12切過梭織物10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考第1B圖和第1C圖。針織(knitting)是指繞曲紗線呈互相串套的線圈(loop)而形成織物,其中沿著緯向排列的同一列線圈稱為緯圈(course),沿著經向排列的同一行線圈稱為經圈(wale)。針織又可分為緯編(weft knitting)和經編(wale knitting),下文提供之針織織物可以是由經編或緯編織造形成的單件式織物,但不限於此。第1B圖例示一種緯編織物20,紗線22按緯向B-B’進入針織機,順序墊放至平行排列各根織針上進行成圈、繞曲形成多個沿著緯向排列的線圈,例如第n列緯圈。當紗線22再次由緯向B-B’進入針織機再次依序墊放至各根織針上以形成第n+1列緯圈時,藉由織針的動作使得由同一根織針形成的線圈互相串套,因此使第n列和第n+1列緯圈互相串套而嚙合(intermeshed)在一起,從而形成緯編織物20。第1B圖下部為沿著第n列緯圈切過緯編織物20的剖面示意圖。第1C圖例示一種經編織物30。經編之線圈的串套方式與緯編不同,是一組或幾組平行排列的紗線32按經向A-A'進入針織機,分別墊放至各根織針上進行成圈,藉由織針的動作使得於該織針成圈的先後線圈互相串套而嚙合在一起,同時利用各紗線順序地在相鄰織針輪流墊紗,形成縱行經圈 (例如第m-1行、第m行和第m+1行)之間的聯繫,從而形成經編針織物30。
為了簡化圖示以及便於理解,接下是以如第1A圖、第1B圖和第1C圖所示之梭織或針織的基本組織為例進行說明。應可理解梭織或針織均包含了多種變化織法,例如梭織物之經緯線可再編結(braid)或互絞(twist)而構成更牢固的結構,或者藉由翻線表現出不同花色,針織物可包含緯平針、羅紋、雙反面、編鏈、經平、經緞、重經、雙羅紋、集圈等多種變化織法,為了簡化說明書與圖示,在此並不贅述。應可理解梭織或針織的變化織法均包含在本發明之範疇。
第2圖和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請參考第2圖上部,織物100包含一底層110,具有第一表面110a以及相對於第一表面110a的第二表面110b。需特別說明本文中織造層的“表面”或“頂面”是指定義該織造層厚度(例如上、下表面)或給予觸感(例如頂、底面)的表面,通常是包含紗線輪廓的不光滑表面,可具有粗糙觸感,為了便於理解本發明之剖面圖均繪示為平面。織物100還包含一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並覆蓋第一表面110a至少部分區域。請參考第2圖下部,織物100為至少一第一紗線112以及至少一第二紗線122通過一連續的混合織造程序,分別但同步地形成底層110以及第一覆蓋層120,也就是說織物100是單件式織物。織物100可以是由前文所述之梭織或針織方法織造形成。當織物100是梭織形成時,為了便於理解,可將第2圖下部彎曲的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理解為第1A圖中沿著經向A-A’的紗線12。當織物100是針織形成時,可將第2圖下部彎曲的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理解為第1圖(b)中沿著緯向B-B’的紗線22,或者是第1圖(c)中沿著經向A-A’的紗線32。為了更簡化圖式,第2圖及後續剖面示意圖僅繪示織物100沿著其中一行或列的紗線,省略了與該行或列紗線交織或嚙合的其他行或列紗線。由於第一覆蓋層120為織造形成,當織物100結構較疏鬆時可自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
第一紗線112可以是單絲(monofilament)或複絲(multifilament),材料可選自前述之紗線材質,但不限於此。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第一紗線112包含熱塑性聚合物,例如熱塑性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第二紗線122可以是單絲(monofilament)或複絲(multifilament),材料可選自前述之紗線材質,但不限於此。第二紗線122較佳包含熱塑性聚合物,例如熱塑性聚胺酯(thermoplastic urethane, TPU)形成的單絲,線徑約150至1800丹尼,具有良好融合轉化穩定性、充分熱塑性以及便於後續加工步驟的熔點。需特別注意的是,當第一紗線112選擇為熱塑性聚合物時,第二紗線122的熔點需低於第一紗線112的熔點,較佳相差攝氏20度,更佳相差攝氏30度以上,以避免後續對第一覆蓋層120進行熱定型步驟時造成底層110不預期的變形。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織物100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包含PET,具有熔點大於或等於攝氏250度,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包含TPU,具有熔點小於或等於攝氏220度。可利用電腦輔助製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M)技術設計於一織機(圖未示)混合織造不同紗線而形成的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的織造結構,再利用電腦數控自動織機同步地織造出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從而獲得織物100。在織造過程中若紗線需通過織針進行織造,需考量織針的尺寸調整線徑,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當織物100是針織形成時,單絲型紗線線徑較佳為900丹尼以下,例如約600丹尼。
請參考第3圖。可藉由對如第1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一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熱定型步驟例如是利用熱壓輪或模具的熱壓法,或是利用烘箱的熱氣定型法,但不限於此。熱定型步驟的溫度需等於或高於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的熔點,較佳高於第二紗線122的熔點約攝氏5度,例如當第二紗線122具有熔點融合約攝氏180時,熱定型步驟的溫度可為攝氏200度,較佳約攝氏185度。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如第3圖上部所示,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於熱定型步驟中完全融合而不具有紗線輪廓,因此可得到具有光滑表面的第一薄膜130,可具有平滑的觸感。第一薄膜130較佳是一連續薄膜連續覆蓋第一表面110a,沒有明顯顯露出第一表面110a的開口或縫隙。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如第3圖下部所示,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於熱定型步驟中為部分融合而保有部分紗線輪廓,得到的第一薄膜130可保有部份第一覆蓋層120的紗線輪廓,可具有粗糙的觸感。藉由選擇第二紗線122的材料,例如選用TPU,可使第一薄膜130具有優良的防水性,防止水份自第一表面110a進入底層110,也可同時提升底層110第一表面110a的耐磨性。另外,第一薄膜130同時也可提供底層110第一表面110a於熱定型步驟時的融合性。
本發明將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混合織造(同步織造)成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並在織造的同時就以形成第一覆蓋層120的形狀和位置來定義後續要形成第一薄膜130的形狀和位置,相較於習知技術得經過繁瑣的裁切、對準、貼合、加熱等步驟將具有防水效果的薄膜貼合至底層上,本發明之單件式織物100可以高度自動化方法形成,具有較簡化的製程步驟,還能較準確控制第一薄膜130的形狀以及位置。
第23圖(a)為本發明包含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織物100應用作為鞋面織物的一實施例的頂視示意圖。如圖所示織物100包含底層110,由第一紗線112織造形成。底層110定義有一鞋面區域,例如包含全鞋面的第一區域114a。織物100還包含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圖面)上並覆蓋第一區域114a。該第一表面110a可為接近或遠離足部之表面。第一覆蓋層120可藉由一熱定型步驟而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第一區域114a的第一薄膜130,可增加該區域的防水性、耐磨性以及融合性。在其他實施例中,當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包含熱塑性材料時,可選擇使該熱定型步驟的溫度高於該第一紗線112的熱變形溫度,以在軟化底層110以塑型的同時使第一覆蓋層融合成第一薄膜130,更進一步簡化製程。
第4A圖、第4B圖和第5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請參考第4A圖,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織物100包含底層110以及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織物100另包含至少一輔助第二紗線124來回穿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使第一覆蓋層120緊密貼合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也可填補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織造結構的間隙。輔助第二紗線124的材料可與第二紗線122相同,例如均包含熱塑性聚合物,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熔點。第4A圖所示包含輔助第二紗線124的織造結構為簡化示意圖,表示輔助第二紗線124在形成織物100之連續的織造過程中係交替地隨著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織造,然後隨著織造過程而分別與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和第一覆蓋層120第二紗線122交織或嚙合。第4B圖(a)說明當織物100為梭織物時,輔助第二紗線124係穿梭在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交替地隨著與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而交織在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中。第4B圖(b)說明當織物100為針織物時,輔助第二紗線124藉由依序地被交替墊放至已握有第一紗線112的織針和已握有第二紗線122的織針上,然後隨著織造過程進行而分別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和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的線圈串套而互相嚙合。需強調的是本實施例之包含輔助第二紗線124之織物110仍是由一連續織造過程形成的一單件式織物。藉由變化織法可使輔助第二紗線124明顯地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及/或底層110之第二表面110b顯露,或者雖然未明顯顯露但至少可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由第二紗線12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可自底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由第一紗線112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底層110中的部分。
請參考第5圖。同樣可藉由對第4A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輔助第二紗線124與第二紗線122包含相同材料,因此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會在該熱定型步驟中至少部分融合而與融合的第二紗線122共同形成第一薄膜130。參考第5圖上部,當第二紗線122和輔助第二紗線124完全融合而不具有紗線輪廓,可得到具有光滑表面的第一薄膜130。參考第5圖下部,當第二紗線122和輔助第二紗線124部分融合而保有各自的部分紗線輪廓,得到的第一薄膜130可保有部份第一覆蓋層120的紗線輪廓。另一方面,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底層110的部分可在熱定型步驟中部分融合,保有其部分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黏合。藉由穿梭的輔助第二紗線124同時與第一薄膜130和底層110第一紗線112黏合,使第一薄膜130可牢固地附著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另外,若選擇輔助第二紗線124為具有良好抗拉伸性和熱穩定性的熱塑性彈性體(thermoplastic elastomer, TPE),穿梭在底層110並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黏合的輔助第二紗線124還可賦予底層110額外的抗拉伸性。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選擇使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底層110的部分於熱定型步驟中完全融合(圖未示),藉此填補底層110織造結構中的間隙。
第6圖和第7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請參考第6圖,織物100包含底層110以及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本實施例之織物100可包含兩條或兩條以上輔助第二紗線,例如圖示之輔助第二紗線124和輔助第二紗線126交錯且來回穿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使第一覆蓋層120更緊密貼合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並填補更多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織造結構中的間隙。第6圖所示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的織造結構為簡化示意圖,表示輔助第二紗線124和紗線126各自在形成織物100之連續的織造過程中交替地隨著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的織造,然後隨著織造過程而分別與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和第一覆蓋層120第二紗線122交織或嚙合。藉由變化織法可使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明顯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及/或底層110之第二表面110b顯露,或者雖然未明顯顯露但至少可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由第二紗線12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可自底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由第一紗線11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穿梭至底層110的部分。
請參考第7圖,可藉由對第5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會在該熱定型步驟中至少部分融合而與融合的第二紗線122共同形成第一薄膜130。參考第6圖上部,當第二紗線122、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完全融合而不具有紗線輪廓,可得到具有光滑表面的第一薄膜130。參考第6圖下部,當第二紗線122、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部分融合而保有各自的部分紗線輪廓,可得到保有紗線輪廓的第一薄膜130。另一方面,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穿梭在底層110的部分可在熱定型步驟中部份融合,保有各自的部分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黏合。藉由採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可使第一薄膜130更牢固地附著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選擇使輔助第二紗線124和126穿梭在底層110的部分在該熱定型步驟中完全融合(圖未示),藉此填補底層110第一紗線112織造結構中的間隙。
第8A圖、第8B圖和第9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與第2圖所示第一實施例相同,織物100包含一底層110以及一第一覆蓋層120覆蓋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與第2圖所示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織物100可另包含一第二覆蓋層140覆蓋在底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上至少部分區域。第二覆蓋層140是由至少一第三紗線142織造形成。第一紗線112、第二紗線122和第三紗線142是在一織造機中經過一連續的混合織造程序,同步地形成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因此本實施例之包含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的織物100仍是一種單件式織物。如第8A圖所示第一覆蓋層110和第二覆蓋層140可至少部分重疊,或者如第8B圖所示第一覆蓋層110和第二覆蓋層140可不重疊。由於第二覆蓋層140為織造形成,當織造結構較疏鬆時,可自第二覆蓋層140之第三紗線14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底層110之第二表面110b。第三紗線142可以是單絲(monofilament)或複絲(multifilament),材料可選自前述之紗線材質,較佳包含熱塑性聚合物,但不限於此。較佳者,第三紗線142與第二紗線122都包含熱塑性聚氨酯(thermalplastic urethane, TPU)的單絲,具有相近或相同的熔點,例如介於攝氏110至250度之間,較佳介於攝氏180度至200度之間,線徑範圍為150至1800丹尼。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根據需求而選擇第三紗線142的材料不同於第二紗線122,或者選擇兩者為具有不同熔點的TPU單絲。
第9圖為第8A圖實施例於熱定型步驟後的示意圖。同樣可藉由對第8A圖、第8B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和第二覆蓋層140的第三紗線142分別至少部分融合,分別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和覆蓋第二表面110b的第二薄膜150。參考第9圖上部,第二紗線122及第三紗線142可於熱定型步驟中完全融合而不具有紗線輪廓,得到具有光滑表面的第一薄膜130及第二薄膜150。參考第9圖下部,第二紗線122及第三紗線142可於熱定型步驟中部分融合而保有部分紗線輪廓,使第一薄膜130以及第二薄膜150分別保有部分紗線輪廓。第二薄膜150較佳是一連續薄膜連續覆蓋第二表面 110b,不具有顯露出第一表面110a的開口或縫隙。藉由選擇第三紗線142的材料,例如選用TPU,可使第二薄膜150具有優良防水性防止水份自第二表面110b進入底層110,同時也可提升底層110第二表面110b的耐磨性。另外,第二薄膜150同時也可提供底層110第二表面110b於熱定型步驟時的融合性。
第23圖(b)為本發明包含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之織物100應用作為鞋面織物的一實施例的頂視示意圖。如圖所示織物100包含底層110,由第一紗線112織造形成。底層110定義有一鞋面區域,例如第一區域114a。底層110還定義有一完全位於第一區域內114a(如圖所示)或與第一區域114a完全重疊(圖未示)之第二區域114b。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圖面)上覆蓋第一區域114a。第二覆蓋層140形成在底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圖背面)上覆蓋第二區域114b,其中該第一表面110a或第二表面110b可為接近或遠離足部之表面。藉由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分別至少部分融合,分別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第一區域114a的第一薄膜和覆蓋第二表面110b第二區域114b的第二薄膜,可同時增加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的防水性和耐磨性以及融合性。實施例之一第一區域114a與第二區域114b之劃分,第一區域114a可以前述鞋前緣區及鞋中段區及鞋後跟區之靠外兩側區,第二區域114b為除了第一區域以外的鞋面區域。
第10圖和第11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請參考第10圖,與第8A圖所示第四實施例相同,織物100包含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覆蓋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以及第二覆蓋層130覆蓋在底層110之第二表面上110b。與第8A圖所示第四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織物100還包含至少一輔助第二紗線124(材料與第二紗線122相同)來回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與底層110之間,以及至少一輔助第三紗線144(材料與第三紗線142相同)來回穿梭在第二覆蓋層140與底層110之間,使得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分別緊密地貼合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上,也可填補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織造結構中的間隙。第10圖所示輔助第二紗線124以及輔助第三紗線144的織造結構為簡化示意圖,表示輔助第二紗線124在形成織物100之連續織造過程中交替地隨著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織造,然後隨著織造過程而分別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和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交織或嚙合,輔助第三紗線144是在形成織物100之連續織造過程中交替地隨著第一紗線112和第三紗線142織造,分別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和第二覆蓋層140之第三紗線142交織或嚙合。藉由變化織法可使輔助第二紗線124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及/或底層110之第二表面110b(未被第二覆蓋層140覆蓋的區域)顯露,或者雖未明顯顯露但至少可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由第二紗線12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可自底層110的第二表面110b(未被第二覆蓋層140覆蓋的區域)由第一紗線11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底層110中的部分。相同的,輔助第三紗線144可自第二覆蓋層140頂面140a及/或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未被第一覆蓋層120覆蓋的區域)顯露,或者至少可自第二覆蓋層140頂面140a由第三紗線14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三紗線144穿梭在第二覆蓋層140中的部分,也可自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未被第一覆蓋層120覆蓋的區域)由第一紗線11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三紗線144穿梭在底層110中的部分。
請參考第11圖。同樣可藉由對第10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一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和第二覆蓋層140的第三紗線142分別至少部分融合,分別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和覆蓋第二表面110b的第二薄膜150。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和輔助第三紗線144穿梭在第二覆蓋層140中的部分也會在該熱定型步驟中至少部分融合,分別與融合的第二紗線122和融合的第三紗線142共同形成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第11圖上部說明當第二紗線122、輔助第二紗線124以及第三紗線142、輔助第三紗線144於熱定型步驟中完全融合而不具有紗線輪廓,可得到具有光滑表面的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第11圖下部說明當第二紗線122、輔助第二紗線124以及第三紗線142、輔助第三紗線144於熱定型步驟中部分融合而各自保有部分紗線輪廓,因此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可分別保有部分紗線輪廓。另一方面,輔助第二紗線124和輔助第三紗線144穿梭在底層110中的部分可在該熱定型步驟中部分融合,保有其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黏合。或者在其他實施例中,輔助第二紗線124和輔助第三紗線144穿梭在底層110的部分可完全融合(圖未示),填補底層110織造結構中的間隙。藉由穿梭的輔助第二紗線124和輔助第三紗線144,可使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分別牢固地附著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 110b上。
請繼續參考第11圖。當輔助第二紗線124和輔助第三紗線144分別自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顯露時,或者藉由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分別自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部分填入底層110織造結構中的間隙,可使重疊的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分別與穿梭在底層110中的輔助第三紗線144和輔助第二紗線124部分黏合,也就是說,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重疊的部分可通過穿梭在底層110的輔助第二紗線124和輔助第三紗線144互相連接,藉此使彼此更牢固地附著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上,避免兩者相對位置的錯動。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選擇包含兩條或兩條以上輔助第二紗線和輔助第三紗線來回穿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或底層110與第二覆蓋層140之間(如第6圖所示第三實施例),以形成更牢固的連接,或填補更多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織造結構中的間隙。
第12圖與第13圖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請參考第12圖,與第8A圖所示第四實施例相同,織物100包含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覆蓋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以及第二覆蓋層130覆蓋在底層110之第二表面上110b。與第8A圖所示第四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織物100還包含至少一輔助第二紗線124(材料與第二線122相同)來回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底層110和第二覆蓋層130之間,使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分別緊密貼合在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上,也可填補底層110、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織造結構中的間隙。第12圖所示輔助第二紗線124的織造結構為簡化示意圖,表示輔助第二紗線124在形成織物100之連續織造過程中來回穿梭過底層110並且交替地隨著第一紗線112和第三紗線142線織造,然後隨著織造過程進行而分別與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和第二覆蓋層140之第三紗線142交織或嚙合,將底層110夾設在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之間。藉由變化織法可使輔助第二紗線124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及/或第二覆蓋層140頂面140a明顯顯露,或者雖然未明顯顯露但至少可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由第二紗線12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可自第二覆蓋層140頂面140a由第三紗線14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第二覆蓋層140中的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選擇用材料與第三紗線142相同的至少一輔助第三紗線(圖未示)作為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底層110和第二覆蓋層140之間的紗線。
請參考第13圖。同樣可藉由對第12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和第二覆蓋層140的第三紗線142分別至少部分融合,也使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中的輔助第二紗線124至少部分融合而分別與融合的第二紗線122和融合的第三紗線142共同形成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第13圖上部說明當第二紗線122、第三紗線142以及輔助第二紗線124於熱定型步驟中完全融合而不具有紗線輪廓,可得到具有光滑表面的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第13圖下部說明當第二紗線122、第三紗線142以及輔助第二紗線124於熱定型步驟中部分融合而各自保有部分紗線輪廓,使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可分別保有部分紗線輪廓。另一方面,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底層110中的部分可在該熱定型步驟中部分融合,保有其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黏合。在其他實施例中,可選擇使輔助第二紗線124穿梭在底層110的部分完全融合(圖未示),填補底層110第一紗線112之間的間隙。藉由穿梭的輔助第二紗線124,可使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分別牢固地附著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 110b上。
第14A圖、第14B圖、第15A圖、第15B圖和第16圖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本發明之織物100可包含一底層100以及至少一嵌入紗線128(第一嵌入紗線)於織造底層110時同步地埋設(inlaid)或織造(knitted)至底層100至少部分區域中。第14A圖、第14B圖、第15A圖和第15B圖例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嵌入紗線128與底層110之織造結構示意圖。當織物100是梭織形成時,如第14A圖(a)和第14B圖(a)所示嵌入紗線128可與紗線112a(緯線)平行並與紗線112(經線)交織,或者如第14A圖(b)和第14B圖(b)所示嵌入紗線128可與紗線112(經線)平行並與紗線112a(緯線)交織。當織物100是針織形成時,如第15A圖(a)和第15B圖(a)所示嵌入紗線128可與紗線自緯向(緯編時)或經向(經編時)進入針織機,隨著第一紗線112被繞曲成多個線圈並且與第一紗線112的線圈串套而互相嚙合,或者如第15A圖(b)和第15B圖(b)所示嵌入紗線128是沿著緯向或經向通過底層110之同一列緯圈或同一行經圈而埋設在底層110中,並未隨著第一紗線112被繞曲形成線圈。藉由變化織法可選擇使嵌入紗線128完全被埋設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之間並未顯露,或者使嵌入紗線128自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 110b部分顯露,但都至少可由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與第二表面110b自第二紗線11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嵌入紗線128。
嵌入紗線128可以是單絲(monofilament)或複絲(multifilament),材料包含前述之紗線材質,尤其是聚合物,例如是熱塑性彈性體(thermoplastic elastomer, TPE)形成的單絲,具有可調整的彈性、良好抗拉伸性和熱穩定性,材料包含熱塑性橡膠(thermoplastic rubber)、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hermoplastic polyester elastomer, TPEE)、聚胺酯彈性體(thermoplastic urethane, TPU),或熱塑性聚烯烴彈性體(Polyolefin Elastomers, POE)等,但不限於此。其他實施例中,嵌入紗線128也可以是非熱塑性彈性體形成的單絲,材料包含聚醯胺類聚合物(polyamide, PA)或聚酯類聚合物(polyester, PET),但不限於此。嵌入紗線128線徑範圍可為介於150至1800丹尼之間。當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選用熱塑性聚合物時,嵌入紗線128的熔點需低於第一紗線112的熔點,較佳相差20度,更佳相差30度以上,以避免後續對嵌入紗線128進行熱定型步驟時造成底層110不預期的變形。可根據需求調整嵌入紗線128的彈性及韌度,例如調整線徑、聚合物成分的軟鏈段和硬練段的比例,或藉由發泡技術改變其組織密度和軟硬度,例如以發泡TPEE、發泡TPU、發泡TPE作為嵌入紗線128的材料,但不限於此。在織造過程中若嵌入紗線128需藉由織針進行織造,考量抗拉伸性的同時還需考量織針的尺寸調整嵌入紗線的線徑,較佳為900丹尼以下,例如約600丹尼。
請參考第16圖。可藉由對第14A圖和第15A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一熱定型步驟,使嵌入紗線128部分融合,較佳是僅部分融合而保有其大部份的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黏合而鎖定住底層110之織造結構。為了簡化圖示第16圖僅繪示第15A圖之針織結構於熱定型步驟後的示意圖,也可用來理解第14A圖之梭織結構於熱定型步驟後的情況。根據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嵌入紗線128是由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hermoplastic polyester elastomer, TPEE)形成的單絲,具有良好抗拉伸性和熱穩定性,藉由熱定型步驟而部分融合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黏合,可賦予底層110較高的抗拉伸性。
本發明以混合織造(同步織造)的方法,於織造織物100時同步地將嵌入紗線128埋設或織造至織物100的底層110中,省去了習知額外以縫、繡、黏貼等方法對織物進行加工來提高織物的抗拉伸性,因此具有較簡化的製作步驟。另外,本發明藉由織造方法可使嵌入紗線128僅部分顯露在底層110表面,或者可完全埋設在底層110中,較不易受到磨損而喪失功能。
第24圖為本發明包含嵌入紗線128之織物100應用作為鞋面織物的一些實施例的頂視示意圖。請參考第24圖(a),織物100包含底層110由第一紗線112織造形成,並且定義有一鞋面區域,如圖中所示第三區域114c。嵌入紗線128沿著緯向或經向埋設或織造在第三區域114c中,可賦予該區域較高的抗拉伸性。可根據需求選擇在底層110不同區域設置不同彈性或韌度的嵌入紗線。參考第24圖(b)和(c),在對應到足活動彎曲部的一第四區域114d設置可拉伸性較高的嵌入紗線128a以於足部活動時提供較佳的舒適度,然後在鞋面區域的其他部分(即第四區域114d以外的第三區域114c)設置可拉伸性較較低的嵌入紗線128以防止鞋面變形或保護足部。參考第24圖(d),在對應到足活動彎曲部的第四區域114d設置可拉伸性最高的嵌入紗線128a、在對應到足弓的第五區域114e設置可拉伸性次高的嵌入紗線128b,然後在鞋面區域的其他部分(即第四區域114d和第五區域114e以外的第三區域114c)特別是對應到足尖的區域設置可拉伸性最低的嵌入紗線128。第24圖(c)實施例之一第三區域114c可以鞋前緣區及鞋中段區之靠外兩側區及鞋後跟區,第四區域114d為除了第三區域以外的鞋面區域;第24圖(d)實施例之一第三區域114c可以是鞋前緣區、第四區域114d是鞋中段區、第五區域114e是鞋後跟區。請參考第24圖(e)和(f),考慮到足部活動時對鞋面產生的側向壓力,也可以從側向往內部設置不同拉伸性的嵌入紗線128和嵌入紗線128a。第24圖(e)實施例之一第三區域114c可以是以鞋前緣區的寬度對鞋面往長度方面平行劃分、第四區域114d是除了第三區域以外的鞋面區域;第24圖(f)實施例之一第三區域114c及第四區域114d可以是將鞋前緣區的寬度劃分一半,靠近足拇指部分為第三區域114c,靠近足小指部分為第四區域114d。
第17圖和第18圖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請參考第17圖,與第3圖所示第一實施例相同,織物100包含底層110以及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與第3圖所示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之織物100還包含前文所述之嵌入紗線128埋設在底層110的至少部分區域中。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是通過一連續的混合織造程序(可以是梭織或針織)同步地形成織物100的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而嵌入紗線128是於該連續的織造過程中被同步地埋設或織造至底層110的至少部分區域中,因此本實施例之織物100仍屬於一種單件式織物。為了簡化圖示,第17圖僅繪示出以針織形成之織物100的示意圖,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和嵌入紗線128會有例如第15A圖的結構。應可理解若是以梭織形成織物100,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和嵌入紗線128則會有例如第14A圖的結構。需注意當織物100同時包含第一覆蓋層120(第二紗線122)以及嵌入紗線128時,嵌入紗線128的熔點需高於或等於第二紗線122的熔點。
請參考第18圖。可藉由對第17圖之織物100進行一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同時使嵌入紗線128僅部分融合保有其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的第一紗線112黏合,藉此使嵌入紗線128得以緊固或鎖定底層110之織造結構,賦予底層110抗拉伸性以及剛性。嵌入紗線128的熔點須高於或等於第二紗線122的熔點,以確保第一覆蓋層120達到足夠融合狀態而成為連續的第一薄膜130時嵌入紗線128可保持僅部分融合而保有大部份的紗線輪廓,維持其抗拉伸性且不影響織物100的柔軟性。實務上可根據嵌入紗線128的熔點選擇符合上述限定的材料作為第二紗線122的材料,例如當嵌入紗線128為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hermoplastic polyester elastomer, TPEE)形成的單絲且具有熔點約為攝氏150度,可選擇第二紗線122為熔點約為攝氏110度的聚胺酯彈性體(thermoplastic urethane, TPU)形成的單絲。如第4A圖之實施例,可選擇另包含至少一輔助第二紗線(圖未示)來回穿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使第一覆蓋層120緊密貼合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上。
第25圖為本發明包含嵌入紗線128以及第一覆蓋層120之織物100應用作為鞋面織物的一些實施例的頂視示意圖。請參考第25圖(a),織物100包含底層110,由第一紗線112織造形成,並且定義有一鞋面區域,如圖中所示第一區域114a。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圖面)上並且覆蓋第一區域114a。織物100還包含嵌入紗線128埋設在底層110之一第三區域114 c中,如圖所示第三區域114c與第一區域114a可完全重疊,或者如第25圖(b)所示第三區域114c僅與部分第一區域114a重疊,或者如第25圖(c)所示第三區域114c與第一區域114a完全不重疊。當嵌入紗線128係與第一覆蓋層120重疊時,如第25圖(a)(b)所示,嵌入紗線128可再藉由被第一覆蓋層110(或第一薄膜130)覆蓋住因此更不易受到磨損。
根據本實施例之一變化型,如第26圖所示,可選擇於同步織造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時同步地將嵌入紗線128埋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並將嵌入紗線128的兩端點固定在底層110及/或第一覆蓋層120的邊緣因此將嵌入紗線128固定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另一實施例更包含至少一輔助第二紗線124來回穿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使嵌入紗線128埋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並使第一覆蓋層120緊貼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b上。也就是說,嵌入紗線128會沿著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的接觸面(即第一表面110a)夾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熱定型步驟後嵌入紗線128部分融合保有其紗線輪廓並與底層110和第一覆蓋層120之接觸面黏合,也可實現以簡化的步驟賦予織物100較高的拉伸抗力。
第19圖和第20圖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請參考第19圖,第4A圖所示第二實施例相同,織物100包含底層110以及第一覆蓋層120形成在底層110之第一表面110a上。與第4A圖所示第二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是以嵌入紗線128取代第4A圖之輔助第二紗線124,用嵌入紗線128來回穿梭在底層110與第一覆蓋層120之間使第一覆蓋層120緊貼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b上。參考前文所述之包含輔助第二紗線124的織造方法,嵌入紗線128是在形成織物100之連續織造過程中被交替地隨著第一紗線112和第二紗線122織造,然後隨著織造過程而分別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和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交織或嚙合。同樣的,藉由變化織法可使嵌入紗線128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及/或底層110之第二表面110b明顯顯露,或者雖然未明顯顯露但至少可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由第二紗線12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嵌入紗線128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可自底層110第二表面110b由第一紗線11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嵌入紗線128穿梭在底層110中的部分。
請參考第20圖。同樣可藉由對第19圖之織物100進行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的第二紗線122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由於嵌入紗線128的熔點高於或等於第二紗線122的熔點,使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嵌入紗線128於熱定型步驟後僅部分融合,保有大部份的紗線輪廓並且與第一薄膜130互相黏合,穿梭在底層110中的嵌入紗線128也僅部分融合,保有其大部份的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黏合。當嵌入紗線128與第二紗線122具有可明顯區別的顏色時可在第一薄膜130中觀察到嵌入紗線128明顯的紗線輪廓。本實施例用嵌入紗線128作為穿梭的紗線不僅可使第一覆蓋層110(第一薄膜130)緊密貼合在底層110表面上,還可同步提高第一覆蓋層110(第一薄膜130)和底層110的抗拉伸性,避免織物110拉伸時第一覆蓋層110(第一薄膜130)和底層110之間相對位置的錯動。
第21圖和第22圖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與第12圖所示第六實施例相同,織物100包含底層110以及第一覆蓋層120和第二覆蓋層140分別覆蓋在底層110的第一表面110a和第二表面110b上。與第12圖所示第六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是以嵌入紗線128取代第12圖之輔助第二紗線124,用嵌入紗線128來回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底層110和第二覆蓋層140之間,使第一覆蓋層和第二覆蓋層分別緊貼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參考前文所述之包含輔助第二紗線124的織造方法,嵌入紗線128是在形成織物100之連續織造過程中來回穿梭過底層110並且交替地隨著第一紗線112和第三紗線142織造,然後隨著織造過程進行而分別與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和第二覆蓋層140之第三紗線142交織或嚙合並將底層110夾在中間。藉由變化織法可使嵌入紗線128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及/或第二覆蓋層140頂面140a明顯顯露,或者雖然未明顯顯露但至少可自第一覆蓋層120頂面120a由第二紗線12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嵌入紗線128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中的部分,也可自第二覆蓋層140頂面140a由第三紗線142之間的間隙觀察到嵌入紗線128穿梭在第二覆蓋層140中的部分。
請參考第22圖。可藉由對第21圖所示之織物100進行熱定型步驟使第一覆蓋層120之第二紗線122和第二覆蓋層140之第三紗線142分別至少部分融合,分別形成覆蓋第一表面110a的第一薄膜130和覆蓋第二表面110b的第二薄膜150。由於嵌入紗線128的熔點高於或等於第二紗線122的熔點使穿梭在第一覆蓋層120以及第二覆蓋層140中的嵌入紗線128僅部分融合,保有其大部份的紗線輪廓並且與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互相黏合,穿梭在底層110中的嵌入紗線128也僅部分融合,保有其大部份的紗線輪廓並且與底層110之第一紗線112黏合。當嵌入紗線128具有明顯不同於第二紗線122和第三紗線142的顏色時,可在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薄膜150中分別觀察到嵌入紗線128明顯的紗線輪廓。本實施例利用嵌入紗線128作為穿梭的紗線,不僅可使第一覆蓋層110(第一薄膜130)和第二覆蓋層140(第二薄膜150)分別緊密貼合在底層110表面上,還可同步提高第一覆蓋層110(第一薄膜130)、第二覆蓋層140(第二薄膜150)和底層110的抗拉伸性,避免織物110拉伸時第一覆蓋層110(第一薄膜130)、第二覆蓋層140(第二薄膜150)和底層110之間相對位置的錯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梭織物
130‧‧‧第一薄膜
20‧‧‧緯編織物
140‧‧‧第二覆蓋層
30‧‧‧經編織物
140a‧‧‧頂面
A-A’‧‧‧經向
142‧‧‧第三紗線
B-B’‧‧‧緯向
144‧‧‧輔助第三紗線
12、12a、22、32‧‧‧紗線
150‧‧‧第二薄膜
100‧‧‧織物
128、128a、128b‧‧‧嵌入紗線
110‧‧‧底層
114a‧‧‧第一區域
110a‧‧‧第一表面
114b‧‧‧第二區域
110b‧‧‧第二表面
114c‧‧‧第三區域
112‧‧‧第一紗線
114d‧‧‧第四區域
120‧‧‧第一覆蓋層
114e‧‧‧第五區域
120a、140a‧‧‧頂面
122‧‧‧第二紗線
124、126‧‧‧輔助第二紗線
第1A圖、第1B圖和第1C圖為織物結構示意圖。 第2圖和第3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4A圖、第4B圖和第5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6圖和第7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8A圖、第8B圖和第9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10圖和第11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12圖和第13圖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14A圖、第14B圖、第15A圖、第15B圖和第16圖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17圖和第18圖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19圖和第20圖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21圖和第22圖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織物的示意圖。 第23圖、第24圖和第25圖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頂視示意圖。 第26圖說明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一變化型。

Claims (20)

  1. 一種織物,包含: 一底層,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該底層由至少一第一紗線織造形成;以及 至少一第一嵌入紗線設置在該底層的一第一區域中,該第一嵌入紗線包含熱塑性聚合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其中該織物為單件式(one-piece)織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其中該第一嵌入紗線包含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其中該第一紗線包含人造纖維和天然纖維其中至少一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其中該第一紗線包含熱塑性聚合物,融合熔點高於或等於該第一嵌入紗線的融合熔點。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其中該第一嵌入紗線部分融合並與該第一紗線黏合,並且保有至少部分紗線輪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該底層是該第一紗線通過梭織形成,該第一嵌入紗線是沿著該底層之緯向或經向設置在底層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該底層是該第一紗線通過針織形成,該第一嵌入紗線被繞曲成線圈並且與該第一紗線的線圈嚙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該底層是該第一紗線通過針織形成,該第一嵌入紗線是沿著該底層之緯向或經向通過該第一紗線而埋設在底層中,並未與該第一紗線的線圈嚙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該第一嵌入紗線完全位於該底層之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部分該第一嵌入紗線自該底層之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其中至少一者顯露出來。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另包含至少一第二嵌入紗線設置在該底層的一第二區域中,該第二嵌入紗線包含熱塑性聚合物,該第一嵌入紗線與該第二嵌入紗線包含不同抗拉伸性,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不重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織物,該第二嵌入紗線部分融合於該底層之中,與該第一紗線黏合,並且保有至少部分紗線輪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織物,該第二嵌入紗線完全位於該底層之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之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織物,部分該第二嵌入紗線自該底層之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其中至少一者顯露出來。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織物,另包含一覆蓋層覆蓋在該底層的該第一表面上,該覆蓋層由至少一第二紗線通過與該第一紗線混合織造的方法形成,該第二紗線包含熱塑性聚合物,該第一嵌入紗線的熔點高於該第二紗線的熔點。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織物,該第一嵌入紗線穿梭在該底層與該第一覆蓋層之間,使該第一覆蓋層緊貼在該第一表面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織物,該第一覆蓋層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薄膜,該第一嵌入紗線僅部分融合並與該第一薄膜和該底層之該第一紗線黏合,並且保有至少部分紗線輪廓。
  19. 一種織物,包含: 一底層,由至少一第一紗線織造形成; 一第一覆蓋層,覆蓋在該底層的一第一表面上,由至少一第二紗線通過與該第一紗線混合織造的方法形成;以及 一嵌入紗線,沿著該第一表面夾設在該底層與該第一覆蓋層之間,其中該第二紗線以及該嵌入紗線各自包含熱塑性聚合物,該嵌入紗線的熔點高於或等於該第二紗線的熔點。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織物,該第一覆蓋層至少部分融合,成為覆蓋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一薄膜,該嵌入紗線僅部分融合,保有其紗線輪廓並與該第一薄膜和該底層黏合。
TW106146650A 2017-12-29 2017-12-29 一種織物 TW2019306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650A TW201930675A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種織物
US16/228,650 US20190203388A1 (en) 2017-12-29 2018-12-20 Fabric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650A TW201930675A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種織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675A true TW201930675A (zh) 2019-08-01

Family

ID=67058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6650A TW201930675A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種織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03388A1 (zh)
TW (1) TW20193067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89378A (en) * 2019-11-29 2021-06-02 Texon Man Limited A woven upper
US20220152976A1 (en) * 2020-03-04 2022-05-19 Jhih Huei Trading Co., Ltd. Knitted textile
US11535960B2 (en) * 2020-04-17 2022-12-27 Jhih Huei Trading Co., Ltd. Textile for shoe upper and shoe body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03388A1 (en)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30674A (zh) 一種織物
US11849796B2 (en) Flat weft-knitted upper for sports shoes
US11896083B2 (en) Knitted shoe upper
US20230157404A1 (en) Layered shoe upper
CN115211632B (zh) 鞋面的制造方法
CN110074505B (zh)
TWI594708B (zh) 用來編織一用於鞋類物件之編織組件之方法及鞋類物件
CN109527696B (zh) 改进的足球鞋
CN107252150B (zh) 适合足部形状的鞋
TWI632875B (zh) 用於包含一全單絲鞋面之鞋類物件之編織組件及製造用於併入至一鞋類物件之一全單絲鞋面中之一編織組件之方法
US20120255201A1 (en) Seamless upper for footwea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6574410B (zh) 三维织物
TW201932661A (zh) 以高軔度紗加強的鞋類物件
BR102016023728A2 (pt) tecido adesivo fabricado por técnica de jacquard de tricô plano e seu método de moldagem de superfície
TW201930675A (zh) 一種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