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9663A - 捕蟲器 - Google Patents
捕蟲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929663A TW201929663A TW108100213A TW108100213A TW201929663A TW 201929663 A TW201929663 A TW 201929663A TW 108100213 A TW108100213 A TW 108100213A TW 108100213 A TW108100213 A TW 108100213A TW 201929663 A TW201929663 A TW 20192966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turing
- main body
- light source
- insect trap
- insec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8—Attracting and 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combined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and suction effec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捕蟲器。於一實施例中,上述捕蟲器可包括:主體,安裝有吸入風扇;光源部,裝設有光源;及捕獲部,設置至上述主體的下部,用於捕獲昆蟲;上述光源部連接至朝向上述主體的上部方向設置的支架,遠離上述主體特定間隔而設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捕蟲器,更詳細而言,有關於一種利用藉由吸入風扇形成的氣流捕獲藉由引誘光引誘的昆蟲,可進一步提高吸入氣流,防止捕獲的昆蟲逃脫的捕蟲器。
最近,因全球暖化與環保政策等氣候影響及社會影響而害蟲日益增加。害蟲不僅危害農作物及家畜,而且傳播瘧疾、登革熱、日本腦炎等病原菌,因此亦會對人類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最近實情為因對感染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的恐懼擴散而更積極地研究有關滅蚊殺蟲的方法。
關於殺蟲方法,先前嘗試如下等方法:利用殺蟲劑的化學防治法;利用泥鰍等的生物防治法;於利用誘蚊燈及二氧化碳燈引誘害蟲後,施加高電壓等而滅除害蟲的物理防治法;消除水坑或以害蟲的幼蟲無法存活的方式改善周圍環境的環境防治法。然而,化學防治法具有二次污染的問題,生物防治法或環境防治法等會消耗相對較多的費用、處理時間及勞力,利用殺蟲器或捕蟲器的物理防治法等存在裝置構成複雜而使用者的便利性下降、或因使用高電壓裝置而產生危險的問題。
另一方面,紫外線(Ultraviolet,UV)光源用於殺菌、消毒等醫療目的、利用所照射的UV光的變化進行分析的目的、UV硬化的產業用目的、UV曬黑的美容目的、捕蟲、假鈔檢查等各種目的。用作此種UV光源的典型的UV光源燈有水銀燈(mercury lamp)、準分子燈(excimer lamp)、氘燈(deuterium lamp)等。然而,此種先前的燈均存在電力消耗與發熱嚴重、壽命較短、因填充至內部的有毒氣體而污染環境的問題。
為了解決先前的上述UV光源燈所具有的問題,UV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受到青睞,UV LED具有電力消耗較少,無環境污染問題的優點。因此,先前研究一種藉由吸入風扇捕獲藉由引誘光引誘的昆蟲的捕蟲器。
然而,利用先前商用的UV LED藉由吸入風扇捕獲昆蟲的捕蟲器於為了小型化而安裝小型風扇的情形時,存在無法有效地形成吸入氣流的問題,於使上述小型風扇的動作停止的情形時,存在捕獲於捕獲部的昆蟲逃脫的問題。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捕獲的昆蟲難以逃脫的構造,於實現小型化的同時有效率地形成吸入氣流而提高昆蟲捕獲效率的捕蟲器。
例如,提供一種捕蟲器,其中捕獲部具有:第1捕獲構件;及第2捕獲構件,結合至上述第1捕獲構件,呈於吸入風扇停止的情況下,捕獲的昆蟲難以逃脫的形態。
例如,提供一種捕蟲器,其中上述第2捕獲構件具有多個空氣通過孔,上述空氣通過孔呈用以有效率地形成吸入氣流的形態,同時實現捕蟲器的小型化,並且有效率地引導流體流動。
例如,提供一種捕蟲器,其具有用以實現捕蟲器的小型化,並且不阻礙有效率地形成吸入氣流的捕獲部與主體的結合構造。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捕蟲器,其包括:主體,安裝有吸入風扇;光源部,裝設有光源;及捕獲部,設置至上述主體的下部,用於捕獲昆蟲;上述光源部連接至朝向上述主體的上部方向設置的支架,遠離上述主體特定間隔而設置。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可提供環保的殺蟲方法。
另外,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可防止捕獲的昆蟲於吸入風扇不進行動作的狀態下逃脫。
另外,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可藉由吸入風扇以流體動力學方式有效率地形成吸入氣流。
另外,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可實現小型化,並且防止捕獲的昆蟲逃脫,以流體動力學方式有效率地形成吸入氣流,從而提高昆蟲捕獲效率。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揭示的實施例,能夠以多種不同的形態實現,本實施例僅是為了完整地揭示本發明且向於本技術領域內具有常識者完整地告知發明的範疇而提供。
於本說明書中,在提及一元件位於另一元件的「上方」或「下方」的情形時,不僅包括上述一元件位於另一元件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的含義,而且包括可於該等元件之間介置其他元件的含義。於本說明書中,「上部」或「下部」等用語是根據觀察者的視角設定的相對性的概念,若觀察者的視角改變,則「上部」亦可指「下部」,「下部」亦可指「上部」。
於多個圖中,相同的符號表示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另外,若未於文中記載其他含義,則應理解為單數的表達包括複數的表達,「包括」或「具有」等用語應理解為用於指明存在所記述的特徵、數字、步驟、動作、構成元件、零件或其組合,而並非預先排除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其他特徵、數字、步驟、動作、構成元件、零件或其組合的存在可能性或附加可能性。
另外,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用語「昆蟲」例如可指害蟲,例如可指飛蟲,例如可包括蚊子。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捕蟲器,其包括:主體,安裝有吸入風扇;光源部,裝設有光源;及捕獲部,設置至上述主體的下部,用於捕獲昆蟲;上述光源部連接至朝向上述主體的上部方向設置的支架,遠離上述主體特定間隔而設置。
作為一例,上述捕獲部可包括:第1捕獲構件,可自上述主體拆卸;及第2捕獲構件,裝配至上述第1捕獲構件的至少一部分,防止捕獲的昆蟲逃脫。
作為一例,上述主體可包括:捕獲部結合構件,以可自上述捕獲部拆卸的方式設置;及加壓構件,對上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加壓。
作為一例,上述捕獲部結合構件可包括自上述主體的內壁向上述主體的內部方向延伸而突出的片(sheet)。
作為一例,上述捕獲部結合構件可包括:波浪部,以引入及引出上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設置;及支持部,結合至上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而賦予固定力。
作為一例,上述波浪部可包括以上述支持部為基準而凹陷的形態的波浪凹陷部、及以上述支持部為基準而凸出的形態的波浪凸出部。
作為一例,上述加壓構件可呈自上述主體的內壁向上述主體的內部方向延伸而突出的形態。
作為一例,上述加壓構件可自上述主體的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
作為一例,上述加壓構件可具有至少2個分支部,上述分支部呈隔以凹陷部而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的形態,且呈上述分支部的一端對上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加壓的形態。
作為一例,上述捕獲部可包括:主體結合構件,以可與上述主體拆卸的方式設置;及上部突出構件,由上述加壓構件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加壓。
作為一例,上述第1捕獲構件可包括自上述第1捕獲構件的上端形成階差的階差部,上述主體結合構件設置至上述階差部。
作為一例,上述主體結合構件可包括自上述階差部向上部方向延伸而彎折的彎折部,向設置於上述彎折部與上述第1捕獲構件的上端之間的空間引入上述主體的至少一部分而結合上述捕獲部與上述主體。
作為一例,上述第1捕獲構件可包括設置於側壁的多個第6空氣通過孔,上述第6空氣通過孔呈越自上述第1捕獲構件的上端朝向下部,尺寸越大的形態。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可包括呈中空板形態的邊緣部、及直徑自上述邊緣部逐漸變小的錐形(taper)形狀。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可包括傾斜度不同的至少2個以上的區間。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可包括:第1區間,自上述邊緣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設置;第2區間,自上述第1區間向下部方向延伸而設置;第3區間,自上述第2區間向下部方向延伸而設置;上述第1區間、第2區間及第3區間呈自上述錐形形狀的直徑方向剖面形成的傾斜度不同的形態。
作為一例,自上述錐形形狀的直徑方向剖面形成的傾斜度可為第3區間>第1區間>第2區間的順序。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多個空氣通過孔,可包括:第1空氣通過孔,由上述第3區間的內周緣定義;第2空氣通過孔,設置至上述第2區間,自上部向下部方向以狹縫形態設置;及第3空氣通過孔,設置至上述第3區間,自上部向下部方向以狹縫形態設置。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可更包括第4空氣通過孔,上述第4空氣通過孔於上述第2區間設置至多個上述第2空氣通過孔之間,呈長度短於上述第2空氣通過孔的狹縫形態。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可更包括設置於上述第1空氣通過孔與上述第2空氣通過孔之間的第5空氣通過孔。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可包括內部突出構件。
作為一例,上述內部突出構件可呈上端與上述邊緣部抵接的形態。
作為一例,上述第2捕獲構件可包括呈中空板形態的邊緣部,於上述邊緣的上部設置上述上部突出構件。
作為一例,可於上述第1捕獲構件的內側壁設置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導引構件,於上述第2捕獲構件設置沿上述導引構件引導的下部突出構件。
作為一例,上述下部突出構件可設置至上述邊緣部的下部。
作為一例,上述捕蟲器可包括凹陷地設置於上述第1捕獲構件的內側壁的裝配軌道,上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沿上述裝配軌道滑動而裝配至特定高度的凸出構件。
作為一例,上述凸出構件可呈自上述邊緣部的外周緣向外部方向突出的形態。
作為一例,上述裝配軌道可包括越自上部朝向下部方向,間隔越窄的區間。
作為一例,上述捕蟲器可更包括光源安裝部,上述光源安裝部安裝上述光源,設置至上述光源部的下部。
作為一例,上述捕蟲器可更包括結合至上述光源部的上部的光源部罩蓋,上述光源安裝部配置至上述光源部的下部,定位有上述光源部罩蓋的方向開口。
以下,參照圖式,具體地對上述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圖,圖2是圖1的剖面圖,圖3是圖1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1至圖3,捕蟲器1000包括主體110、捕獲部130、支架170及光源部120。
主體 110
主體 110
主體110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但於在內部裝設吸入風扇115的方面而言,可呈圓筒形狀,例如可藉由呈鼓起的罐體形狀而確保內部空間,同時形成順暢的吸入氣流,確保供對馬達114供給電力的電氣配線通過的空間。另外,材質亦並無特別限定,但為了可長時間於室內或室外使用,同時不大幅提高製造成本,可利用商用的塑膠類材質製造。主體110呈上下開放的構造,以便可使空氣上下通過。
主體110可自主體110的上部向下部方向包括昆蟲通過部111、馬達114、吸入風扇115。
參照圖4,昆蟲通過部111可包括可選擇性地供昆蟲通過的多個昆蟲通過孔111a。多個昆蟲通過孔111a的形態並無限定,可由圓形構件及放射狀構件形成,或可由一連串的圓形構件形成,可考慮捕獲對象昆蟲的平均尺寸而調節昆蟲通過孔111a的尺寸。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於由作為一連串的圓形構件的昆蟲通過孔111a形成昆蟲通過部111的情形時,能夠以低製造成本有效地控制昆蟲通過孔111a的尺寸。
先前商用的利用吸引風扇捕獲昆蟲的捕蟲器存在如下問題:一併捕獲體積大於蚊子的蝴蝶、蜻蜓、蒼蠅等昆蟲而捕獲部130的更換週期較快;或亦一併捕獲除害蟲以外的益蟲而對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另外,存在如下問題:體積較大的昆蟲附著至吸入風扇115而馬達114的壽命縮短;或吸入風扇115產生噪音。因此,本發明的發明者等人以捕蟲器1000可選擇性地吸入昆蟲的方式控制昆蟲通過孔111a的尺寸,同時經濟地製造昆蟲通過部111。
例如,能夠以如下方式控制多個昆蟲通過孔111a:直徑為0.5 cm至2 cm、較佳為0.8 cm至1.5 cm;或一個昆蟲通過孔111a的面積為100 mm2
至225 mm2
。因此,選擇性地使昆蟲、特別是蚊子通過,相反地,不使蝴蝶、蜻蜓、蒼蠅等體積110較大的昆蟲捕獲至捕蟲器1000的內部,藉此可防止馬達114的耐久性變差、或減少吸入風扇115產生的噪音。
吸入風扇115較佳為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不使昆蟲附著至吸入風扇115而流入至吸入風扇115的下部。先前商用的利用吸入風扇115捕獲昆蟲的捕蟲器存在如下問題:昆蟲附著至扇葉115a而吸入風扇115的旋轉半徑變得不均勻,因此馬達114的耐久性變差、或產生噪音。然而,於為了不使昆蟲附著至扇葉115a而降低吸入風扇115的旋轉速度的情形時,存在與捕蟲器相鄰的昆蟲的捕獲效率明顯地下降的問題。即,昆蟲存在於風速為0.8 m/s以上時停止飛行的傾向,但於風速過高的情形時,昆蟲會試圖逃離氣流,因此本發明的發明者等人製造了如下的捕蟲器1000:不使昆蟲附著至扇葉115a,同時因蚊子停止飛行而藉由吸入風扇115產生的吸入氣流進行捕獲。
為此,扇葉115a可為2個至7個、較佳為3個或4個,吸入風扇115的旋轉速度為1800 rpm至3100 rpm、較佳為2000 rpm至2800 rpm。於扇葉115a的數量未滿2個、或吸入風扇115的旋轉速度未滿1800 rpm的情形時,蚊子捕獲效果會下降,於扇葉115a的數量超過7個、或吸入風扇115的旋轉速度超過3100 rpm的情形時,會產生蚊子的屍體過多地附著至吸入風扇115、或噪音變高至38 dBA以上的問題。
另外,扇葉115a可呈不平坦而以固定或不固定的曲率彎曲的形態,彎曲形態的扇葉115a的最下段與最上段的高度差可為5 mm至50 mm。另一方面,吸入風扇115的直徑可為50 mm至120 mm,較佳為可為70 mm至100 mm。並且,可藉由將吸入風扇115與主體110的內壁的最短距離控制成1 mm至5 mm而將吸入風扇115的噪音最小化,同時有效地形成吸入氣流。
另外,光源部120距主體110的垂直距離與主體110的高度之比可為1:1至1:4,捕獲部130的高度與光源部120距捕獲部130的距離之比為1:0.8至1:2。可於比例範圍內有效地形成藉由吸入風扇115產生的氣流,可不使昆蟲附著至吸入風扇115而容易地吸入與捕蟲器1000相鄰的昆蟲。另一方面,光源部120距上述主體110的垂直距離可指至設置有光源安裝部122的板形態的光源部120為止的距離。
因此,可於數值範圍內以成為0.5 m/s至3.0 m/s、較佳為0.6 m/s至2.8 m/s、更佳為0.7 m/s至2.5 m/s、例如0.7 m/s至2.3 m/s的方式控制於昆蟲通過部111與光源部120之間藉由吸入風扇115形成的氣流(airflow)的速度。於風速範圍內,可不使昆蟲附著至吸入風扇115,同時使昆蟲停止飛行而高效率地捕獲至捕獲部130,可抑制吸入風扇115產生噪音。另一方面,可利用風速測定設備(TSI 9515,TSI公司)於捕蟲器1000的主體110的上端與光源部120的中間位置測定上述風速。
即,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以光源部120的下表面距昆蟲通過部111的入口的相隔垂直距離與主體110的高度之比為1:1至1:4且捕獲部130的高度與光源部120距捕獲部130的距離之比成為1:0.8至1:2的方式進行控制,藉此能夠以成為昆蟲不附著至吸入風扇115而捕獲至捕獲部130的適當的旋轉速度即1800 rpm至3100 rpm的方式控制吸入風扇115的旋轉速度,從而以於昆蟲通過部111與光源部120之間藉由吸入風扇115形成的氣流(airflow)的速度成為0.5 m/s至3.0 m/s的方式進行控制。
另外,於昆蟲通過部111的下部裝設馬達114,在馬達114的下部安裝吸入風扇115,藉此可明顯地減少因馬達114及吸入風扇115而產生的噪音,較佳為能夠以未滿38 dB的方式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可於普通噪音29.8 dBA的條件下,利用噪音測定設備(CENTER 320,TESTO公司)於在水平方向上與捕蟲器1000相隔1.5 m的距離測定上述噪音。
主體 110 的下部
主體 110 的下部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主體110的下部的圖。
參照圖5,主體110的下部設置捕獲部結合構件112及加壓構件113,以便可與捕獲部130實現穩定的拆卸,並且防止因捕獲部130的振動產生的噪音。
為了實現主體110與捕獲部130的穩定的拆卸,捕獲部結合構件112可設置至主體110的外壁、內壁或下端。例如,為了實現小型化以便於攜帶,可設置至主體110的內壁。主體110與捕獲部130可應用可藉由物理結合實現裝卸的構造,例如可應用可使用磁力、彈性力、摩擦力等實現裝卸的構造。例如,為了降低製造成本且提高製品的壽命特性,捕獲部130可利用摩擦力。例如,捕獲部結合構件112可自主體110的內壁向主體110的內部方向延伸而形成,例如可包括突出片(sheet)形態。上述突出片(sheet)形態的捕獲部結合構件112具有可與下文敍述的主體結合構件142結合的構造。
例如,捕獲部結合構件112可包括波浪部112a及支持部112d。波浪部112a為了引入及引出捕獲部130的至少一部分而設置,支持部112d具有特定的厚度,以便在沿波浪部112a引入捕獲部130的至少一部分後賦予固定力。此時,波浪部112a包括以支持部112d為基準而凹陷的形態的波浪凹陷部112c、及以支持部為基準而凸出的形態的波浪凸出部112b。捕獲部13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設置於下文敍述的第1捕獲構件140的主體結合構件142、例如彎折部142a的末端可克服與波浪凸出部112b的摩擦力而經由波浪凹陷部112c擠壓支架170。此後,於自主體110分離上述第1捕獲構件140的情形時,需克服上述主體結合構件142為了通過波浪凸出部112b產生的特定大小的摩擦力,因此若非使用者為了分離主體110與捕獲部130而刻意施加力,可防止主體110與捕獲部130輕易地分離。
加壓構件113為了防止因吸入風扇115旋轉產生的振動引起的噪音而對捕獲部130的至少一部分加壓,可根據捕獲部130與主體110的結合形態設置至主體110的外壁、內壁或下端。例如,加壓構件113可設置至主體110的內壁。例如,加壓構件113可自主體110的內壁向主體110的內部方向延伸而形成,例如可包括突出板(plate)形態。
加壓構件113可自主體110的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此時,加壓構件113可具有距主體110的內壁特定間隔的部分。例如,具有自主體110的內壁延伸而彎折的部分,藉此上述彎折的部分可遠離主體110的內壁。即,加壓構件113用以吸收因吸入風扇115旋轉產生的捕獲部130的振動而使其分散,可藉由擴大分散面積而阻斷於捕獲部130產生的噪音。
例如,加壓構件113可具有至少2個分支部113a。分支部113a可呈隔以凹陷部而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的形態。此時,分支部113a的一端可與捕獲部130的至少一部分接觸,例如可對第2捕獲構件150的上部突出部加壓。即,加壓構件113可藉由減小與捕獲部130的接觸面而阻斷因加壓構件113與捕獲部130的接觸面產生的噪音。
捕獲部 130
捕獲部 130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捕獲部130與主體分離的狀態的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捕獲部130的上部的圖,圖8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1捕獲構件140及第2捕獲構件150的分解立體圖。
捕獲部130是如下位置:設置至主體110的下部,利用藉由吸入風扇115形成的吸入氣流捕獲通過昆蟲通過部的昆蟲。因此,捕獲部130要求如下構造:捕獲的昆蟲難以逃脫,同時以流體動力學方式有效率地產生空氣流動。為此,本發明的發明者等人進行各種反覆試驗,結果發明出第1捕獲構件140及安裝至第1捕獲構件140的第2捕獲構件150。
參照圖6至圖8,捕獲部130包括:主體結合構件142,以可與主體110拆卸的方式設置;及上部突出構件151b,由加壓構件113加壓。以第1捕獲構件140及第2捕獲構件150為例對具體構成進行說明。
第 1 捕獲構件 140
第 1 捕獲構件 140
圖9的(a)及圖9的(b)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1捕獲構件140的圖。
參照圖9的(a)及圖9的(b),第1捕獲構件140是捕獲昆蟲或使捕獲的昆蟲乾燥致死的位置,例如可呈可自主體110拆卸的形態。
第1捕獲構件140具有多個空氣通過孔,上述多個空氣通過孔用以有效率地排出藉由吸入風扇115產生的吸入氣流,使捕獲的昆蟲乾燥致死。例如,第1捕獲構件140可具有狹縫形態的第6空氣通過孔145,第6空氣通過孔145包括尺寸分別不同的第6a空氣通過孔145a、第6b空氣通過孔145b、第6c空氣通過孔145c、第6d空氣通過孔145d及第6e空氣通過孔145e。例如,可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側壁設置第6a空氣通過孔至第6e空氣通過孔145a、145b、145c、145d、145e,可向遠離第1捕獲構件140的上端的方向依次設置第6a空氣通過孔145a、第6b空氣通過孔145b、第6c空氣通過孔145c、第6d空氣通過孔145d及第6e空氣通過孔145e,第6a空氣通過孔145a、第6b空氣通過孔145b、第6c空氣通過孔145c、第6d空氣通過孔145d及第6e空氣通過孔145e可分別以特定寬度的輻條進行區分。即,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側壁,以多個組(第6a空氣通過孔至第6e空氣通過孔)設置狹縫形態的空氣通過孔而提高耐久性,藉此可防止於使用者為了自主體110分離捕獲部130而擠壓捕獲部130時捕獲部130破損。
例如,第6a空氣通過孔至第6e空氣通過孔145a、145b、145c、145d、145e能夠以越自上部朝向下部,狹縫形態的孔尺寸越大的方式設置。如下所述,裝配至第1捕獲構件140的第2捕獲構件150包括圓錐或錐形形狀,應用使因吸入風扇115旋轉形成的空氣朝向下方向聚集的構造。即,只有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側壁中位於下方的部分噴出更多的空氣,才可實現順暢的流體流動。因此,第1捕獲構件140可藉由包括越自上部朝向下部,狹縫尺寸越大的形態的第6a空氣通過孔至第6e空氣通過孔而使藉由吸入風扇115產生的吸入氣流有效率地循環。
第1捕獲構件140可包括以可與主體110拆卸的方式設置的主體結合構件142。第1捕獲構件140可設置自第1捕獲構件140的上端形成階差的階差部141。階差部141用以提高第1捕獲構件140的耐久性,例如可防止於自主體110拆卸第1捕獲構件140的過程中上述第1捕獲構件破損。捕蟲器1000為了實現小型化並且以流體動力學方式有效率地產生空氣流動,於主體110的側壁以較廣的面積設置有空氣通過孔,因此於使用者為了自主體110拆卸第1捕獲構件140而加壓的情形時,捕獲部130會破損。因此,於第1捕獲構件140設置厚度厚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側壁的厚度的階差部141,在階差部141設置主體結合構件142,藉此能夠以即便使用者為了克服因主體110與第1捕獲構件140的結合部分的擠壓力產生的摩擦力而對第1捕獲構件140施加擠壓力亦不破損的方式提高耐久性。
主體結合構件142可應用可使用磁力、彈性力、摩擦力等自主體110拆卸的構造。例如,為了降低製造成本且提高製品的壽命特性,主體結合構件142可利用摩擦力。例如,主體結合構件142可包括自階差部141向上部方向延伸而彎折的彎折部142a。例如,主體結合構件142可包括「┐」及「┌」中的至少一種形態。可向設置於彎折部142a與第1捕獲構件140的上端之間的空間、例如彎折部142a的開口方向引入設置於主體110的捕獲部結合構件112。此時,彎折部142a的開口部分的底面可呈以與第1捕獲構件140的上端成為相同的高度的方式自第1捕獲構件140的上端延伸的形態。即,作為主體結合構件142與捕獲部結合構件112的接觸面的階差部分以寬於主體110的下端或第1捕獲構件140的上端的厚度的方式形成,從而可容易地引導主體結合構件142與捕獲部結合構件112的結合。
第1捕獲構件140可包括:導引構件144,將第2捕獲構件150穩定地導引至第1捕獲構件140內;及裝配軌道143,將第2捕獲構件150穩定地裝配至第1捕獲構件140內。
導引構件144呈自第1捕獲構件140的內側壁以特定高度延伸而突出的形態,可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可向上述突出的部分之間的凹陷空間導引下文敍述的下部突出構件151c。
裝配軌道143凹陷地形成至第1捕獲構件140的內側壁,可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下文敍述的凸出構件151a可沿上述裝配軌道143滑動而裝配至特定位置。例如,裝配軌道143可包括越自上部朝向下部方向,間隔越窄的區間。例如,上述凸出構件151a沿裝配軌道143自上部向下部方向滑動後於裝配軌道143的間隔變窄至上述凸出構件151a無法再滑動的程度的位置裝配至裝配軌道143,第2捕獲構件150於該位置裝配至第1捕獲構件140內。
第 2 捕獲構件 150
第 2 捕獲構件 150
圖10至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2捕獲構件150的圖。
參照圖10至圖12,第2捕獲構件150用以防止捕獲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昆蟲向外部逃脫,以流體動力學方式有效率地形成因吸入風扇115旋轉產生的吸入氣流。
第2捕獲構件150可裝配至第1捕獲構件14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2捕獲構件150可包括邊緣部151及直徑自上述邊緣部151逐漸變小的圓錐(cone)形狀或錐形(taper)形狀。此時,邊緣部151可呈具有特定的厚度的中空板形態。
參照圖11,第2捕獲構件150可包括傾斜度不同的至少2個以上的區間,例如可包括自邊緣部151向下部方向延伸而設置的第1區間152、自第1區間152向下部方向延伸而設置的第2區間153、及自第2區間153向下部方向延伸而設置的第3區間154。此時,第1區間152、第2區間153及第3區間154可呈自上述錐形形狀的直徑方向剖面形成的傾斜度不同的形態。例如,可為第3區間的傾斜度154a>第1區間的傾斜度152a>第2區間的傾斜度153a的順序。即,第2捕獲構件150具有可不使藉由吸入風扇115產生的氣流分散而有效地聚集至下部捕獲部130的構造。
例如,第1區間152的自上述錐形形狀的直徑方向剖面形成的傾斜度可為45°至80°,作為一例,可為60°至85°。於第1區間152的上述傾斜度未滿45°的情形時,在吸入風扇115停止時蚊子逃離捕蟲器1000的頻率變得過高,於傾斜度超過80°的情形時,形成於第2捕獲構件150與第1捕獲構件140的內壁之間的空間過窄而會難以期待蚊子向形成於第2捕獲構件150與第1捕獲構件140之間的空間聚集的傾向。
例如,第3區間154的垂直方向的長度可為0.2 cm至2 cm,作為一例,可為0.5 cm至1.5 cm,於超過2 cm的情形時,第3區間154會阻礙藉由吸入風扇115形成的吸入氣流,於未滿0.2 cm的情形時,在吸入風扇115停止時蚊子附著至第3區間154的面積過小而抑制蚊子逃脫的效果會甚微。
另外,如下所述,第2捕獲構件150具有多個空氣通過孔,除由第3區間154定義的第1空氣通過孔155a以外,設置於其餘區間的空氣通過孔具有蚊子無法通過的尺寸。因此,捕獲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昆蟲、例如蚊子僅可通過第1空氣通過孔155a向外部逃脫,因此可防止蚊子逃脫。
另外,於應用具有上述傾斜度的第1捕獲構件140時,表現出捕獲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昆蟲、例如蚊子向形成於第1區間152與第1捕獲構件140之間的空間聚集的傾向,因此於吸入風扇115的動作停止的狀態下亦可減少昆蟲逃脫的頻率。
另外,於應用第2捕獲構件150中第3區間154的傾斜度最大的構造、例如自錐形形狀的直徑方向剖面形成的傾斜度為垂直的形態的情形時,在吸入風扇115的動作停止的狀態下,捕獲的昆蟲、例如蚊子附著至第3區間154的傾向大於向外部逃脫的頻率,故而於吸入風扇115的動作停止的狀態下亦可降低昆蟲的逃脫頻率。
為了使第2捕獲構件150穩定地裝配至第1捕獲構件140的至少一部分,可包括下部突出構件151c及凸出構件151a。
下部突出構件151c能夠以特定的面積及厚度設置至邊緣部151的下部,可沿設置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導引構件144引導。因此,藉由下部突出構件151c沿設置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內側壁的導引構件144引導而第2捕獲構件150可穩定地引導至第1捕獲構件140內。
凸出構件151a呈自邊緣部151的外周緣向外部方向突出的形態,凸出構件151a可沿設置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裝配軌道143滑動而裝配至特定高度,凸出構件151a裝配至裝配軌道143的實施方式如上所述。
第1捕獲構件140於第2捕獲構件150裝配於第1捕獲構件140的狀態下結合至主體110時,因吸入風扇115旋轉而產生的振動傳遞至形成於第2捕獲構件150與第1捕獲構件140之間的微小空間,因此會產生噪音。為了防止此種噪音的產生,第2捕獲構件150可包括上部突出構件151b。例如,可於設置於第2捕獲構件150的邊緣部151的上部設置上部突出構件151b。上部突出構件151b只要為具有特定的面積及厚度且可由設置於主體110的加壓構件113擠壓者,則形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上部突出構件151b可由設置於加壓構件113的分支部113a擠壓。因此,即便使用已組裝第1捕獲構件140與可自其拆卸的第2捕獲構件150的形態的捕獲部130,亦可明顯地減少因第1捕獲構件140及第2捕獲構件150的振動引起的噪音的產生。
第2捕獲構件150可包括內部突出構件151d。內部突出構件151d是為了使用者容易地自第1捕獲構件140分離第2捕獲構件150而設置,其形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內部突出構件151d為了提高自身的耐久性,可包括具有特定寬度的板形態。例如,內部突出構件151d可應用上端與設置於第2捕獲構件150的邊緣部151抵接的形態而提高內部突出構件151d的耐久性。
參照圖11至圖12,為了以流體動力學方式有效率地形成因吸入風扇115旋轉產生的吸入氣流,第2捕獲構件150可包括多個空氣通過孔。例如,第2捕獲構件150可包括由第3區間154的內周緣定義的第1空氣通過孔155a、設置於第2區間153的第2空氣通過孔155b、設置於第3區間154的第3空氣通過孔155c,第2空氣通過孔及第3空氣通過孔155c可呈自上部向下部方向設置的狹縫形態。
此時,第1空氣通過孔155a具有可供足量的空氣通過的尺寸,第2空氣通過孔及第3空氣通過孔155c具有昆蟲、例如蚊子難以通過的尺寸,藉此可有效率地形成藉由吸入風扇115產生的吸入氣流,並且防止捕獲的昆蟲逃脫。
第2捕獲構件150可更包括於第2區間153設置至多個第2空氣通過孔155b之間的第4空氣通過孔155d。此時,第4空氣通過孔155d可呈長度短於第2空氣通過孔155b的狹縫形態。另外,第2捕獲構件150可更包括設置至第1空氣通過孔155a與第2空氣通過孔155b之間的第5空氣通過孔155e。此時,第5空氣通過孔155e的面積可小於第2空氣通過孔155b,例如可小於第4空氣通過孔155d。例如,第5空氣通過孔155e可設置至第2區間153與第3區間154的交界部分。
即,第2捕獲構件150具有於保持耐久性的範圍內儘可能多地具有空氣通過孔的構造,藉此可提高吸入風扇115產生吸入氣流的效率。
光源部 120
光源部 120
圖13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光源部罩蓋121、光源160及光源部120分離的狀態的圖。
參照圖13,捕蟲器1000可更包括支架170,上述支架以隔開的方式將光源部120支持至主體110上,以便昆蟲流入至主體110與光源部120之間的空間。
光源部120的形態可為中空形、板形,例如呈與主體110的外周緣相似的形態的板形態,藉此可有效率地產生因吸入風扇115旋轉產生的吸入氣流。例如,即便於旋轉速度為1800 rpm至3100 rpm的範圍內驅動吸入風扇115,亦以0.5 m/s至3 m/s形成吸入氣流,因此能夠以蚊子不附著至吸入風扇115而捕獲至捕獲部130的方式驅動。
支架170的形態及數量並無特別限定,但於可穩定地支持光源部120,同時將流入昆蟲的空間因支架170而受限的區域最小化的方面而言,可於面對的方向上安裝一對支架170。
能夠以光源部120位於在垂直方向上與主體11相隔1 cm至8 cm、較佳為2 cm至5 cm的距離的方式控制支架170的長度。於光源部120垂直地遠離主體110的距離小於1 cm的情形時,流入昆蟲的孔過小而會降低昆蟲捕獲效率,於長於8 cm的情形時,不以充分的強度形成藉由吸入風扇115形成的氣流而產生昆蟲捕獲效率下降的問題。
可於光源部120的至少一部分具備設置光源160的光源安裝部122。例如,光源安裝部122自光源部120向下部延伸而設置,可應用可自頂蓋的上部向下部方向插入光源160的形態。例如,光源安裝部122配置至光源部120的下部,可具有定位光源部罩蓋121的開口。
此時,光源安裝部122可設置至光源部120的下部,以便光源160向與捕蟲器1000的設置面水平的方向照射光。昆蟲、特別是蚊子於飛行時,在距離地面約1.5 m的高度停留的時間最長,於將捕蟲器1000設置至距地面約1.5 m的高度的情形時,昆蟲因向與地面水平的方向照射的光而受到強烈的刺激,從而可有效地將昆蟲引誘至捕蟲器1000。
光源安裝部122與安裝光源160的位置對應地設置保護安裝於光源安裝部122的光源160的透明的光源安裝部罩蓋123,從而可防止產生光源160因外部灰塵或昆蟲靠近而破損的現象,光源安裝部罩蓋123較佳為透明。
光源安裝部罩蓋123加工成各種形狀,藉此可執行使自光源160射出的光擴散、或向特定的方向收斂的透鏡的作用。作為一例,光源安裝部罩蓋123可包括玻璃、石英(quartz)等材質。另外,單體比例高至約80%以上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 methacrylate,PMMA)主要包括碳及氫,因而電子雲稀薄,UV透射率較高,故而可使用此種材質構成光源安裝部罩蓋123。另外,亦可使用作為不與紫外線進行反應的穩定的物質的氟類聚合物作為光源安裝部罩蓋123。作為一例,較佳為考慮紫外線的透射率低於石英及PMMA的方面而以具有相對柔軟的物性的方式構成,並且使厚度較薄。即,為了將氟類聚合物用作光源安裝部罩蓋123而需考慮紫外線透射率,氟類聚合物的紫外線透射率低於石英及PMMA,故而厚度越薄,則紫外線透射率越高,但若使光源安裝部罩蓋123的厚度變薄,則有因聚合物的脆性而即便受到較小的衝擊亦容易破裂之虞,因此較佳為以柔軟的軟性材質構成材質本身而降低脆性。
另外,於光源安裝部122與光源安裝部罩蓋123之間更安裝封裝構件而更牢固地結合光源安裝部罩蓋123與光源安裝部122,藉此可藉由光源安裝部罩蓋123進一步防止因外部灰塵等異物引起的損傷且進一步提高防水及防濕效果,從而可提高引誘光源的耐久性及壽命,進一步提高藉由引誘光源引誘害蟲的效率。
另外,光源安裝部罩蓋123可呈如下形態:表面進行凹凸處理、或另外於光源安裝部罩蓋123的前方或後方附著或隔開配置擴散板,以便可使自光源160照射的光折射或擴散。呈光折射或擴散的情形時的昆蟲引誘效率高於直接照射光的情形的傾向,可藉由使自光源160照射的光不直接透射光源安裝部罩蓋123而折射或擴散來提高昆蟲的光引誘效率。
另外,雖未圖示,但於在室外使用捕蟲器1000的情形時,亦可於光源部罩蓋121的上表面另外設置頂蓋掛鉤而懸掛至高度為約1.5 m的樹枝等來便利地使用。
另外,雖未圖示,但光源部120可於下表面附著或塗覆可反射自光源160照射的UV的材料。可反射UV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定,可附著銀或鋁等材質,可於光源部120的下表面塗覆銀膜或鋁膜,可更形成用以使照射的光散射的各種形態的彎折圖案或凹凸圖案。
光源 160
光源 160
圖14至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的圖。
參照圖14至圖16,光源160、260、360可提供具有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中的至少一種波長的光,較佳為可提供紫外線。關於引誘昆蟲的波長,報告有如下情形:蒼蠅及褐飛虱喜好約340 nm或約575 nm波長的光,飛蛾與蚊子喜好約366 nm波長的光。另外,報告有如下情形:其他普通害蟲相對喜好約340 nm至380 nm波長的光。
較佳為自光源160、260、360照射的光的波長可為340 nm至390 nm,於強烈地引誘昆蟲、特別是蚊子,但對人體的有害性較低的方面而言,更佳為以照射約365 nm波長的光的方式進行控制。
光源160、260、360可包括裝設至基板161上的至少一個以上的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至少一個以上的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為了抑制基板161過熱的現象,上述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可呈之字形(zigzag)形態。
基板161可呈具有特定的厚度的面板形態,可包括於內部具備積體電路或配線的印刷電路板。作為一例,基板161可為於裝設發光二極體晶片162的區域具備電路圖案的印刷電路板,基板161可包括金屬、半導體、陶瓷、聚合物等材質。
具體而言,光源160、260、360可呈於較長的平板形狀的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裝設有發光二極體晶片162的形態。發光二極體晶片162可沿PCB的長度方向設置多個,例如隔開設置4個至10個。可於上述PCB的另一面設置用以對在發光二極體晶片162產生的熱進行散熱的散熱銷,可於光源160、260、360的兩端設置與電源端子連接而對PCB供給電源的端子。
光源160、260、360能夠以如下方式製造:於輸入電壓為10 V至15 V、輸入電流為75 mA至100 mA時,光輸出的消耗電力為1000 mW至1500 mW。於上述數值範圍內,可照射可利用365 nm波長的光有效地引誘昆蟲的同時對人體無害的波長及強度的紫外線,並且將電力浪費最小化。
光源160、260、360可呈裝設於基板161的一面的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以不與裝設於另一面的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重疊的方式排列至基板161上的形態,具體形態並無特別限定,可呈排列成多個行的形態或之字形(zigzag)形態。因此,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1000可大幅擴大光的照射範圍,並且將電力消耗最小化,可有效地釋出於發光二極體晶片162產生的熱而提高光源160、260、360的耐久性。
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可照射點狀光,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包括多個點狀光,上述點狀光可呈遠離其他上述點狀光2 mm至50 mm的形態。
供給至光源160、260、360的電能轉換成光能及熱能形態而於發光二極體晶片162產生熱,於與發光二極體晶片162相隔5 mm以內的空間測定的溫度可為30℃至60℃。昆蟲、特別是蚊子被與體溫相似的約38℃至40℃的溫度強烈地引誘,因此除自光源160、260、360照射的紫外線的引誘效果以外,可藉由光源160、260、360產生的熱強烈地將昆蟲引誘至捕蟲器1000。
因此,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1000使用以於輸入電壓為10 V至15 V、輸入電流為75 mA至100 mA時光輸出為1000 mW至1500 mW的方式製造的光源160、260、360,裝設於基板161的一面的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以不與裝設於另一面的發光二極體晶片162或上述第1發光二極體封裝體重疊的方式排列至基板161上,藉此可將電力消耗最小化,照射對人體無害但昆蟲引誘效率較高的光,同時以可於捕蟲器1000的周邊形成昆蟲引誘效果較高的溫度的方式產生熱。
另一方面,雖未圖示,但捕蟲器1000可包括光觸媒物質。上述光觸媒物質可塗佈或塗覆至光源部120的下部、主體110的上端、昆蟲通過部111、吸入風扇115、捕獲部130等,或者亦能夠以膜形態接著,可於另外設置的光觸媒物質發散部(未圖示)設置固體形態的光觸媒物質。
上述光觸媒物質可包括提供光觸媒反應的物質作為光觸媒介質。例如,上述光觸媒介質可包括選自由氧化鈦(TiO2
)、氧化矽(SiO2
)、氧化鎢(WO3
)、氧化鋯(ZnO)、氧化鍶鈦(SrTiO3
)、氧化鈮(Nb2
O5
)、氧化鐵(Fe2
O3
)、氧化鋅(ZnO2
)及氧化錫(SnO2
)所組成的族群中的任一者或其組合形成的光觸媒介質。作為一例,上述光觸媒物質可形成為包括氧化鈦(TiO2
)的層狀構造。
上述光觸媒物質能夠以於如金屬泡沫(metal foam)或多孔性陶瓷的可流通空氣的材質上塗覆上述光觸媒介質的方式製造,或為具有可使空氣流動構造的物質。
上述光觸媒介質例如可與約200 nm至400 nm的紫外線執行光觸媒反應。若於上述光觸媒介質吸收紫外線,則於表面產生電子(e-)及電洞(+)而向光觸媒的表面移動,此時產生的電子及電洞可與空氣中的污染物質進行氧化還原反應而去除污染物質。另外,產生於上述光觸媒的表面的電子可與存在於上述光觸媒介質的表面的氧進行反應而生成過氧化陰離子自由基(O2
-),電洞與存在於光觸媒的表面或空氣中的羥基(-OH)或水分進行反應而生成羥基自由基(OH-)。
於上述反應中生成的羥基自由基作為強氧化劑而發揮作用,因此可執行殺菌作用,對空氣中的有機污染物質進行氧化分解,因此可分解流入於捕蟲器1000的內部的空氣中的污染物質及惡臭物質而轉化成水與二氧化碳。
即,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1000可進行光觸媒反應而執行殺菌及除臭作用。
另外,已知藉由上述光觸媒反應形成的二氧化碳為蚊子引誘效果較高的物質,為了增加上述二氧化碳的產生效率,可對上述光觸媒物質更提供乳酸、胺基酸、氯化鈉、尿酸、氨或蛋白質分解物質等引誘物質。提供上述引誘物質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一例,可應用如下方法:於上述光觸媒物質中的上述光觸媒層塗佈引誘物質;或週期或非週期性地對上述光觸媒層噴射引誘物質。藉此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可進一步增加引誘昆蟲的效率。
即,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1000更包括上述光觸媒物質,因此不僅可期待殺菌及除臭效果,而且可更期待於光觸媒反應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引誘昆蟲、特別是蚊子的效果。
如上所述,藉由參照隨附圖式的實施例,具體地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例僅是列舉本發明的較佳的示例進行了說明,因此不應理解為本發明僅侷限於上述實施例,本發明的權利範圍應理解為下文敍述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概念。
110‧‧‧主體
111‧‧‧昆蟲通過部
111a‧‧‧昆蟲通過孔
112‧‧‧捕獲部結合構件
112a‧‧‧波浪部
112b‧‧‧波浪凸出部
112c‧‧‧波浪凹陷部
112d‧‧‧支持部
113‧‧‧加壓構件
113a‧‧‧分支部
114‧‧‧馬達
115‧‧‧吸入風扇
115a‧‧‧扇葉
120‧‧‧光源部
121‧‧‧光源部罩蓋
122‧‧‧光源安裝部
123‧‧‧光源安裝部罩蓋
130‧‧‧捕獲部
140‧‧‧第1捕獲構件
141‧‧‧階差部
142‧‧‧主體結合構件
142a‧‧‧彎折部
143‧‧‧裝配軌道
144‧‧‧導引構件
145‧‧‧第6空氣通過孔
145a‧‧‧第6a空氣通過孔
145b‧‧‧第6b空氣通過孔
145c‧‧‧第6c空氣通過孔
145d‧‧‧第6d空氣通過孔
145e‧‧‧第6e空氣通過孔
150‧‧‧第2捕獲構件
151‧‧‧邊緣部
151a‧‧‧凸出構件
151b‧‧‧上部突出構件
151c‧‧‧下部突出構件
151d‧‧‧內部突出構件
152‧‧‧第1區間
152a‧‧‧第1區間的傾斜度
153‧‧‧第2區間
153a‧‧‧第2區間的傾斜度
154‧‧‧第3區間
154a‧‧‧第3區間的傾斜度
155a‧‧‧第1空氣通過孔
155b‧‧‧第2空氣通過孔
155c‧‧‧第3空氣通過孔
155d‧‧‧第4空氣通過孔
155e‧‧‧第5空氣通過孔
160、260、360‧‧‧光源
161‧‧‧基板
162‧‧‧發光二極體晶片
170‧‧‧支架
1000‧‧‧捕蟲器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圖。
圖2是圖1的剖面圖。
圖3是圖1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主體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主體的下部的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捕獲部與主體分離的狀態的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捕獲部的上部的圖。
圖8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1捕獲構件及第2捕獲構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9的(a)及圖9的(b)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1捕獲構件的圖。
圖10至圖1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第2捕獲構件的圖。
圖13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捕蟲器的光源部罩蓋、光源及光源部分離的狀態的圖。
圖14至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的圖。
Claims (20)
- 一種捕蟲器,其包括: 主體,安裝有吸入風扇; 光源部,裝設有光源; 光源安裝部,安裝所述光源,設置至所述光源部的下部;及 捕獲部,設置至所述主體的下部,用於捕獲昆蟲;且 所述光源部連接至朝向所述主體的上部方向設置的支架,遠離所述主體特定間隔而設置, 所述捕獲部包括可自所述主體拆卸的第1捕獲構件、及裝配至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至少一部分而防止捕獲的昆蟲逃脫的第2捕獲構件,所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呈中空板形態的邊緣部、及直徑自所述邊緣部逐漸變小的錐形形狀, 所述捕獲部更包括以可與所述主體拆卸的方式設置的主體結合構件、及由所述加壓構件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加壓的上部突出構件, 所述主體包括以可與所述捕獲部拆卸的方式設置的捕獲部結合構件、及對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加壓的加壓構件, 所述捕獲部結合構件包括自所述主體的內壁向所述主體的內部方向延伸而突出的片、以引入及引出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設置的波浪部、及與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結合而賦予固定力的支持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波浪部包括以所述支持部為基準而凹陷的形態的波浪凹陷部、及以所述支持部為基準而凸出的形態的波浪凸出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加壓構件自所述主體的內壁向所述主體的內部方向延伸而突出,呈自所述主體的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的形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其中所述加壓構件具有至少2個分支部,所述分支部呈隔以凹陷部而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的形態, 且所述分支部的一端對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加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第1捕獲構件包括自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上端形成階差的階差部, 所述主體結合構件設置於所述階差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主體結合構件包括自所述階差部向上部方向延伸而彎折的彎折部, 向設置於所述彎折部與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上端之間的空間引入所述主體的至少一部分而結合所述捕獲部與所述主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第1捕獲構件包括設置於側壁的多個第6空氣通過孔, 所述第6空氣通過孔呈越自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上端朝向下部,尺寸越大的形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內部突出構件,所述內部突出構件呈上端與所述邊緣部抵接的形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呈中空板形態的邊緣部, 所述上部突出構件設置於所述邊緣的上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於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內側壁設置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導引構件, 於所述第2捕獲構件設置沿所述導引構件引導的下部突出構件, 所述下部突出構件設置於所述邊緣部的下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捕蟲器,其包括凹陷地設置於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內側壁的裝配軌道, 所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沿所述裝配軌道滑動而裝配至特定高度的凸出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凸出構件呈自所述邊緣部的外周緣向外部方向突出的形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裝配軌道包括越自上部朝向下部方向,間隔越窄的區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捕蟲器,其更包括結合至所述光源部的上部的光源部罩蓋, 所述光源安裝部配置至所述光源部的下部,定位有所述光源部罩蓋的方向開口。
- 一種捕蟲器,其包括: 主體,安裝有吸入風扇; 光源部,裝設有光源;及 捕獲部,設置至所述主體的下部,用於捕獲昆蟲;且 所述光源部連接至朝向所述主體的上部方向設置的支架,遠離所述主體特定間隔而設置, 所述捕獲部包括可自所述主體拆卸的第1捕獲構件、及裝配至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至少一部分而防止捕獲的昆蟲逃脫的第2捕獲構件,所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呈中空板形態的邊緣部、及直徑自所述邊緣部逐漸變小的錐形形狀, 於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內側壁更設置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導引構件,於所述第2捕獲構件更設置沿所述導引構件引導的下部突出構件,所述下部突出構件設置至所述邊緣部的下部, 更包括凹陷地設置於所述第1捕獲構件的內側壁的裝配軌道,所述第2捕獲構件包括沿所述裝配軌道滑動而裝配至特定高度的凸出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凸出構件呈自所述邊緣部的外周緣向外部方向突出的形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裝配軌道包括越自上部朝向下部方向,間隔越窄的區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主體包括以可與所述捕獲部拆卸的方式設置的捕獲部結合構件、及對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加壓的加壓構件, 所述捕獲部結合構件包括自所述主體的內壁向所述主體的內部方向延伸而突出的片, 所述加壓構件自所述主體的內壁向所述主體的內部方向延伸而突出,呈自所述主體的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形態, 所述捕獲部包括以可與所述主體拆卸的方式設置的主體結合構件、及由所述加壓構件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加壓的上部突出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捕獲部結合構件包括以引入及引出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設置的波浪部、及與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結合而提供固定力的支持部, 所述波浪部包括以所述支持部為基準而凹陷的形態的波浪凹陷部、及以所述支持部為基準而凸出的形態的波浪凸出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捕蟲器,其中所述加壓構件具有至少2個分支部,所述分支部呈隔以凹陷部而自上部向下部方向延伸的形態, 且所述分支部的一端對所述捕獲部的至少一部分加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001347A KR102574929B1 (ko) | 2018-01-04 | 2018-01-04 | 포충기 |
??10-2018-0001347 | 2018-01-04 | ||
KR10-2018-0001347 | 2018-01-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29663A true TW201929663A (zh) | 2019-08-01 |
TWI809025B TWI809025B (zh) | 2023-07-21 |
Family
ID=67143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0213A TWI809025B (zh) | 2018-01-04 | 2019-01-03 | 捕蟲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2574929B1 (zh) |
TW (1) | TWI809025B (zh) |
WO (1) | WO20191355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4102884U (zh) * | 2020-12-02 | 2021-09-03 | 浙江硕而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灭蚊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72909B (en) * | 2004-09-06 | 2007-02-11 | Jao Joseph | Scent spreading bug and mouse catcher |
US7840123B2 (en) * | 2007-06-21 | 2010-11-23 | S.C. Johnson & Son, Inc. | Diffusion device |
JP3141997U (ja) * | 2008-03-17 | 2008-05-29 | 株式会社シューサン | 害虫捕獲器 |
KR101123248B1 (ko) * | 2009-10-09 | 2012-03-21 | 주식회사 에이엔티에코영농 | 해충 박멸장치 |
KR101424238B1 (ko) * | 2012-06-04 | 2014-07-30 | (주)다목생태기술 | 레이저빔을 이용한 해충 포집장치 |
CN205030384U (zh) * | 2015-08-12 | 2016-02-17 | 莫耿辉 | 一种循环灭蚊灯 |
KR20170106882A (ko) * | 2016-03-14 | 2017-09-22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포충기 |
KR20170112972A (ko) * | 2016-12-06 | 2017-10-12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포충기 |
-
2018
- 2018-01-04 KR KR1020180001347A patent/KR10257492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28 WO PCT/KR2018/016889 patent/WO2019135564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
- 2019-01-03 TW TW108100213A patent/TWI80902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09025B (zh) | 2023-07-21 |
KR102574929B1 (ko) | 2023-09-06 |
WO2019135564A1 (ko) | 2019-07-11 |
KR20190083554A (ko) | 2019-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536680B1 (ko) | 포충기 | |
KR102447363B1 (ko) | 점착형 포충기 | |
CN107182976B (zh) | 捕虫器 | |
KR101691587B1 (ko) | 포충기 | |
US11154044B2 (en) | Insect trap | |
US20190008132A1 (en) | Insect trap | |
CN110831437B (zh) | 捕虫器 | |
KR20150112755A (ko) | Uv led 램프를 사용한 포충기 | |
EP3427581B1 (en) | Insect trap | |
KR20150125271A (ko) | 포충기능을 구비하는 공기 청정기 | |
JP2007074908A (ja) | 誘虫装置および捕虫器 | |
CN107182968B (zh) | 捕虫器 | |
CN205040480U (zh) | 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害虫诱捕装置 | |
KR20150124695A (ko) | 해충 트랩 장치 | |
KR20170112972A (ko) | 포충기 | |
KR20190050882A (ko) | 포충기 | |
TWI809025B (zh) | 捕蟲器 | |
CN108244070A (zh) | 捕虫器 | |
KR20190037605A (ko) | 포충기 | |
JP2019106911A (ja) | 捕虫器 | |
KR101813333B1 (ko) | 엘리베이터용 해충퇴치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