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8044A -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8044A
TW201918044A TW107133089A TW107133089A TW201918044A TW 201918044 A TW201918044 A TW 201918044A TW 107133089 A TW107133089 A TW 107133089A TW 107133089 A TW107133089 A TW 107133089A TW 201918044 A TW201918044 A TW 20191804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resource set
control resource
configura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3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4052B (zh
Inventor
武田大樹
永田聡
村山大輔
原田浩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Ntt都科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8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8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0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6Pilot sequence conve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在利用同步訊號區塊的無線通訊系統中,為了將控制頻道之設定領域之資訊予以適切地通知,本揭露之一態樣所涉及之使用者終端,係具有:收訊部,係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資訊的同步訊號區塊(SS/PBCH區塊),予以接收;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所定資訊而決定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PBCH區塊的相對位置。

Description

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次世代移動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於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網路中,為了達到更高速的資料速率、低延遲等目的,長期演進技術(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被規格化(非專利文獻1)。又,為了LTE(LTE Rel.8、9)的更加大容量、高度化等之目的,LTE-A(LTE進階版,LTE Rel.10、11、12、13)正被規格化。
LTE的後繼系統(例如FRA(Future Radio Access)、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plus)、NR(New Radio)、NX(New radio access)、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 access)、亦稱為LTE Rel.14或15以上等)也正被研討。
於既存的LTE系統(例如LTE Rel.8-13)中,使用者終端(UE:User Equipment),係藉由初期連接(initial access)程序(亦稱為蜂巢網搜尋等)而偵測同步訊號(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及/或SSS(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取得與網路(例如基地台(eNB(eNode B)))之同步,並且識別所要連接的蜂巢網(例如藉由蜂巢網ID(Identifier)來做識別)。
又,使用者終端,係在蜂巢網搜尋後,將廣播頻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中所被發送的主資訊區塊(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下行鏈結(DL)共享頻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中所被發送的系統資訊區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予以接收,取得用來和網路通訊所需之設定資訊(亦可稱之為廣播資訊、系統資訊等)。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300 “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NR或5G)中,係研討要將包含同步訊號及廣播頻道的資源單元定義成同步訊號區塊,基於該當SS區塊而進行初期連接。同步訊號,係亦稱作PSS及/或SSS、或NR-PSS及/或NR-SSS等。廣播頻道,係亦稱作PBCH或NR-PBCH等。同步訊號區塊,係亦稱作SS區塊(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或SS/PBCH區塊等。
在利用到SS區塊的初期連接中,是利用構成SS區塊的NR-PBCH而將下行控制頻道所被設定之領域的相關資訊等,通知給UE。下行控制頻道(NR-PDCCH)之設定領域,係亦被稱作Control Resource Set(CORESET)、控制資源集、控制子頻帶(control subband)、搜尋空間集、搜尋空間資源集、控制領域、控制子頻帶、或NR-PDCCH領域等。
可是,如何將下行控制頻道之設定領域的相關資訊(亦稱作CORESET configuration)等包含至NR-PBCH中而通知給UE係還沒有定論,期望能有適切的通知方法。
本發明係有鑑於所述問題點而研發,其1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利用同步訊號區塊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可將控制頻道之設定領域之資訊予以適切地通知的使用者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一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收訊部,係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資訊的同步訊號區塊(SS/PBCH區塊),予以接收;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所定資訊而決定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PBCH區塊的相對位置。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則在利用同步訊號區塊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可將控制頻道之設定領域之資訊予以適切地通知。
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LTE Rel.14以後、5G或NR等)中,正在研討要把包含同步訊號(亦稱SS、PSS及/或SSS、或NR-PSS及/或NR-SSS等)及廣播頻道(亦稱廣播訊號、PBCH、或NR-PBCH等)的訊號區塊(亦稱SS/PBCH區塊、SS/PBCH區塊等),加以定義。一個以上之訊號區塊的集合,係亦被稱作訊號叢集(SS/PBCH叢集或SS叢集)。該當訊號叢集內的複數個訊號區塊,係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波束而被發送(亦稱波束掃動(beam sweep)等)。
SS/PBCH區塊,係由一個以上之符元(例如OFDM符元)所構成。具體而言,SS/PBCH區塊,係亦可由連續的複數個符元所構成。在該當SS/PBCH區塊內,PSS、SSS及NR-PBCH係亦可分別被配置在不同的一個以上之符元。例如,SS/PBCH區塊係也正被研討,是由包含1符元的PSS、1符元的SSS、2或3符元的PBCH之4或5符元,來構成SS/PBCH區塊。
1或複數個SS/PBCH區塊之集合,係亦可被稱作SS/PBCH叢集。SS/PBCH叢集,係亦可由頻率及/或時間資源為連續的SS/PBCH區塊所構成,也可由頻率及/或時間資源為非連續的SS/PBCH區塊來構成。SS/PBCH叢集,係亦可以所定之週期(亦可稱作SS/PBCH叢集週期)而被設定、或亦可為非週期地被設定。
又,1或複數個SS/PBCH叢集,係亦可被稱作SS/PBCH叢集組(SS/PBCH叢集系列)。SS/PBCH叢集組係被週期性地設定。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想定SS/PBCH叢集組是被週期性地(以SS/PBCH叢集組週期(SS burst set periodicity))被發送,來控制收訊處理。
圖1係為SS叢集組之一例的圖示。在圖1A中,圖示了波束掃動之一例。如圖1A及圖1B所示,無線基地台(gNB),係亦可令波束之指向性是隨時間而不同(波束掃動),使用不同的波束而將不同的SS區塊予以發送。此外,在圖1A及圖1B中,雖然圖示了使用多重波束的例子,但亦可使用單一波束來發送SS區塊。
如圖1B所示,SS叢集係由1個以上之SS區塊所構成,SS叢集組係由1個以上之SS叢集所構成。例如,在圖1B中,雖然SS叢集係由8SS區塊#0~#7所構成,但不限於此。SS區塊#0~#7,係亦可分別以不同的波束#0~#7(圖1A)而被發送。
如圖1B所示,含有SS區塊#0~#7的SS叢集組,係以不超過所定期間(例如5ms以下,亦稱作SS叢集組期間等)的方式,而被發送。又,SS叢集組,係亦可以所定週期(例如5、10、20、40、80或160ms,亦稱作SS叢集組週期等)而被重複。
此外,在圖1B中,SS區塊#1及#2、#3及#4、#5及#6之間雖然分別有所定之時間間隔,但亦可沒有該當時間間隔,亦可被設在其他SS區塊間(例如SS區塊#2及#3、#5及#6之間等)。該當時間間隔中係亦可為例如,DL控制頻道(亦稱作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NR-PDCCH或下行鏈結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會被發送、及/或UL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會從使用者終端被發送。例如,各SS區塊是由4符元所構成的情況下,在14符元的時槽內係亦可包含有2符元的NR-PDCCH與2個SS區塊、2符元份的NR-PUCCH及保護時間。
又,利用SS區塊中所含之NR-PBCH(或NR-PBCH用的DMRS),來通知SS區塊之索引。UE係可基於NR-PBCH(或NR-PBCH用的DMRS)而掌握已接收的SS區塊索引。
又,基地台係使用NR-PBCH而把下行控制頻道(NR-PDCCH)所被設定之領域的相關資訊通知給UE的這件事情,正被研討。NR-PDCCH之設定領域的相關資訊,係亦可稱作控制資源集組態(CORESET configuration)、控制資源集組態、或NR-PDCCH組態。
又,基地台係利用NR-PDCCH而將系統資訊(例如RMSI(Remaining Minimum System Information))予以排程的這件事情,正被研討。此情況下,UE係基於NR-PBCH中所被通知的控制資源集組態,來接收NR-PDCCH,將該當NR-PDCCH中所被排程的NR-PDSCH予以接收而取得系統資訊。
另一方面,被包含至NR-PBCH中而進行通知的內容係無具體定論,控制資源集組態的具體的通知方法(位元數及內容等)是要如何設定而通知給UE,仍是問題。
由於可適用於NR-PBCH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在NR-PBCH中必須要將酬載抑制在必要最小程度,提高冗餘度以提升偵測率,同時抑制NR-PDCCH組態的設定範圍及/或粒度,較為理想。尤其是,在頻帶較低的情況下(例如未滿6GHz),相較於高頻帶,可適用的波束數也較少,因此滿足上記要求,較為理想。
又,在高頻帶(例如6GHz以上)之頻帶中若考慮適用多重波束,則將NR-PDCCH組態以廣範圍及/或較細粒度而加以設定,較為理想。例如,也可考慮使用頻帶及/或送訊時序為不同的NR-PBCH來設定共通的控制資源集。
如此,利用SS/PBCH區塊中所含之NR-PBCH來通知控制資源集組態的情況下,抑制未滿所定頻率(例如6GHz)之頻率帶中的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所利用的位元數,於所定頻率(例如6GHz)以上之頻率帶中進行考慮到多重波束支援的彈性設定,進行SS叢集組配置所相應之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以至少滿足其中一者的方式來做控制,較為理想。
作為利用NR-PBCH而做通知的控制資源集組態之內容(參數),係有:控制資源集的頻帶寬度(BW)、期間(例如符元數)、開始時序(Start timing)、及頻率位置(Frequency position)。將其中至少一個內容,利用NR-PBCH中所含之位元資訊而予以通知。
在將控制資源集的頻帶寬度、期間、開始時序及頻率位置之部分或全部予以通知之際,考慮定義一種把NR-PBCH中所含之位元資訊、與控制資源集組態之內容建立對應的表格。UE係可基於NR-PBCH中所含之位元資訊與預先被設定之表格,來判斷控制資源集組態,而可進行以控制資源集而被發送之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
例如,考慮定義一個將NR-PBCH中所含之位元資訊所對應之控制資源集組態予以規定的表格。此情況下,無論SS區塊之送訊時所利用的子載波間隔(SCS)及/或頻帶等為何,都可利用1個共通的表格,而以所定位元來進行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
可是,也想定在將來的無線通訊系統中,會因為SS/PBCH區塊之送訊時所利用之子載波間隔(SCS),導致SS叢集組配置會有所不同。
在圖2-圖4中,說明在各子載波間隔(此處,SCS=15kHz、30kHz、120kHz、240kHz)下所適用的SS叢集組組態(SS burst set composition)。
圖2係圖示了子載波間隔為15kHz時的SS叢集組組態之一例。此情況下,於1時槽(例如1ms)中,會被分配有2個SS區塊(此處係為SSB#0與SSB#1)。圖2所示的構成係例如,在頻帶為0-3GHz中被利用,SS叢集組內的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是被設定成4個。或者,在頻帶為3-6GHz中被利用,SS叢集組內的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是被設定成8個。可利用之頻帶及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係不限於此。
圖3係圖示了子載波間隔為30kHz時的SS叢集組組態之一例。此情況下,於1時槽(例如0.5ms)中,會被分配有2個SS區塊(此處係為SSB#0與SSB#1、或SSB#2與SSB#3)。此外,1時槽內的SS區塊係可為連續配置(參照圖3A),也可為非連續配置(參照圖3B)。圖3所示的組態係例如,在頻帶為0-3GHz中被利用,SS叢集組內的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是被設定成4個。或者,在頻帶為3-6GHz中被利用,SS叢集組內的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是被設定成8個。可利用之頻帶及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係不限於此。
圖4A係圖示了子載波間隔為120kHz時的SS叢集組組態之一例。此情況下,於1時槽(例如0.125ms)中,會被分配有2個SS區塊(此處係為SSB#32與SSB#33、或SSB#34與SSB#35)。圖4A所示的組態係例如,在頻帶為6-52.6GHz中被利用,SS叢集組內的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是被設定成64個。可利用之頻帶及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係不限於此。
圖4B係圖示了子載波間隔為240kHz時的SS叢集組組態之一例。此情況下,於1時槽(例如0.125ms(24OFDM符元))中,會被分配有4個連續的SS區塊(此處係為SSB#56-#59、或SSB#60-#63)。圖4B所示的組態係例如,在頻帶為6-52.6GHz中被利用,SS叢集組內的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是被設定成64個。可利用之頻帶及SS區塊位置之候補數係不限於此。
如此,利用複數種子載波間隔來進行SS區塊之送訊的情況下,只有子載波間隔為240kHz的情況下,SS叢集組組態係為不同。具體而言,子載波間隔為15kHz、30kHz、120kHz等的情況下,1時槽中所含之SS區塊係為2個,不會變成至少3個以上之SS區塊為連續之組態。相對於此,子載波間隔為240kHz時,則會變成有4個SS區塊是被連續配置之組態。
因此,若基於SCS15kHz、30kHz、120kHz等之叢集組來定義表格,則對SCS240kHz難以直接適用。例如,若把控制資源集配置在相鄰於SS區塊之領域(例如相同頻率位置等)之組態定義在表格中,則在有4個SS區塊會連續的SCS240kHz的情況下,控制資源集彼此、或SS區塊與控制資源集,恐怕會發生碰撞。另一方面,若考慮所有的SCS時的叢集組而設定共通表格,就無法彈性地設定控制資源集組態。
又,將控制資源集之位置(例如開始位置)予以通知時,考慮將特定之符元(例如SS區塊的前1個等)予以通知。例如,可考慮在對應於所定位元數的表格中,預先定義特定之符元而向UE進行通知。可是,以有限的位元數來進行通知的情況下,難以有彈性地將控制資源集位置予以通知。
於是,本發明人等係想到,隨應於SS區塊之位置而將控制資源集的通知用的OFDM符元位置之種類(選項),做複數設定。例如,利用複數選項(表示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前方的資訊、表示時間方向之後方的資訊、或其他資訊),利用基於與SS區塊之相對位置的時間平移量而將控制資源集的OFDM符元位置予以通知。藉此,即使NR-PBCH酬載係為有限的情況下,仍可彈性地控制控制資源集之配置。
以下,關於本發明所涉及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而詳細說明。各實施形態所述之構成,係亦可分別單獨而被適用,也可加以組合而被適用。又,在以下的說明中,雖然說明SS區塊是由4符元(NR-PSS、NR-SSS、2個NR-PBCH)所構成的情況,但SS區塊之構成係不限於此。
(第1態樣)
第1態樣,係隨應於SS區塊之送訊時所利用之子載波間隔(SCS),而將以各SS區塊(NR-PBCH)進行通知的控制資源集組態設成不同的組態。在以下的說明中係展示,對於SCS15kHz、30kHz、60kHz、120kHz是利用共通的控制資源集組態,對於240kHz是利用不同的控制資源集組態的情況。但是,利用共通的控制資源集組態的SCS之分類係不限於此。
例如,利用SCS15kHz、30kHz、60kHz、120kHz(第一SCS)的以SS區塊而被通知的位元資訊、與該當位元資訊所對應之控制資源集組態所被定義的表格(第1表格),係設成共通。另一方面,利用SCS240kHz(第二SCS)的以SS區塊而被通知的位元資訊、與該當位元資訊所對應之控制資源集組態所被定義的表格(第2表格),係有別於第1表格而另外設定。
具體而言,是將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所利用的位元數及/或內容,在第一SCS、與第二SCS間做不同的設定。以下針對,第一SCS與第二SCS的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適用不同位元數的情況(組態1)、和位元數係為共通而通知不同內容的情況(組態2),加以說明。
(組態1)
例如,於利用第一SCS的SS區塊中是利用4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通知控制資源集組態,於利用第二SCS的SS區塊中是利用5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通知控制資源集組態。此外,只要至少相較於第一SCS而在第二SCS中適用較多位元即可,位元數係不限於此。藉此,在適用第二SCS的情況下,相較於第一SCS可通知較多的控制資源集組態,因此對於所定之SCS可確保充分的選項。
圖5A中係圖示,利用4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進行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的第1表格之一例。此處係圖示了,作為控制資源集組態,是把頻帶寬度(BW)、期間(例如符元數)、開始時序(Start timing)、及頻率位置(Frequency position)設定至表格中的情況。
在圖5A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帶寬度,係被規定了24PRB、48PRB、96PRB。又,作為控制資源集的期間,是被規定了1-3符元之任一者。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係被規定了S1-S3之任一者。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係被規定了F1-F3之任一者。
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S1-S3,亦可例如設定如下(參照圖5B)。
S1:SS區塊後的OFDM符元(OFDM symbol after SS block)
S2:與SS區塊同一時槽的開頭OFDM符元(First OFDM symbol of the same slot)
S3:SS區塊的開頭OFDM符元(First OFDM symbol of SS block)
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F1-F3,亦可例如設定如下(參照圖5B)。
F1:與SS區塊相同的PRB(Same PRBs occupied by the SS block)
F2:在頻率上與SS區塊相鄰的上下之PRB(With equal number of PRBs immediately below and above the SS block in frequency)
F3:CORESET之中央與SS區塊之中央為一致(With the center of the CORESET BW aligned with the center of the SS block)
此外,表格中所規定的內容(參數、數值等)係不限於此。
圖6中係圖示,利用5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進行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的第2表格之一例。此處係圖示了,作為控制資源集組態,是把頻帶寬度(BW)、期間(例如符元數)、開始時序(Start timing)、及頻率位置(Frequency position)設定至表格中的情況。
在圖6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帶寬度,係被規定了24PRB、48PRB、96PRB。又,作為控制資源集的期間,是被規定了1-3符元之任一者。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係除了S1-S3之外,還規定了S8、S9、S10、S11、S12、S14之任一者。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係被規定了F1-F3之任一者。
S8-S14,係分別相當於SS區塊前的OFDM符元數。亦即,S8係表示,SS區塊的8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係為開始位置。同樣地,S9係表示,SS區塊的9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係為開始位置。
在表格2中係規定了,比表格1還多的位元資訊所對應之控制資源集組態。在圖6中,相較於表格1,針對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係有較多的模態被規定在表格2中。藉由較詳細地規定開始位置,即使在SS區塊會有4個連續的情況下,仍可將以各SS區塊而被通知的控制資源集之位置(例如開始位置),做彈性地設定。
如此,相較於第一SCS的控制資源集組態,在第二SCS的控制資源集組態中至少可將開始位置之種類(模態)設定得較多。此外,關於其他參數(頻帶寬度、期間、及頻率位置等),亦可在第一SCS的控制資源集組態、與第二SCS的控制資源集組態間,規定不同的內容(數值等)。
(組態2)
例如,於利用第一SCS的SS區塊、與利用第二SCS的SS區塊間,亦可分別利用4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通知不同的控制資源集組態。
圖7中係圖示,利用4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進行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的第2表格(利用於第二SCS送訊)之一例。此處係圖示了,作為控制資源集組態,是把頻帶寬度(BW)、期間(例如符元數)、開始時序(Start timing)、及頻率位置(Frequency position)設定至表格中的情況。此外,第一SCS送訊時所利用之第1表格,係亦可設成和圖5A相同之內容。
在圖7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帶寬度,係被規定了24PRB、48PRB、96PRB。又,作為控制資源集的期間,是被規定了1-3符元之任一者。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係被規定了S1-S3、S8、S9、S10之任一者。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係被規定了F1-F3之任一者。
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S1-S3、S8-S10,亦可例如設定如下。
S1:SS區塊後的OFDM符元
S2:與SS區塊同一時槽的開頭OFDM符元
S3:SS區塊的開頭OFDM符元
S8:SS區塊起算8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
S9:SS區塊起算9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
S10:SS區塊起算10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
如此,將第1表格與第2表格對應於相同之位元資訊(例如4位元)而加以定義的情況下,於第2表格中規定較多的SS區塊之開始位置之種類(模態)。藉此,於第一SCS與第二SCS間,即使SS叢集組(例如連續的SS區塊數)為不同的情況下,仍可隨應於各SS叢集組而彈性地設定控制資源集組態。
此外,在圖7中雖然圖示了,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是具體地規定了SS區塊之符元數的情況,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基於SS區塊索引,來決定以該當SS區塊所被通知的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參照圖8)。此外,若將圖8所示的表格視為第2表格,則第1表格係亦可設成和上記圖5A相同之內容。
在圖8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係被規定了S1、S3、SZ之任一者。此處,SZ係表示SS區塊之Z 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Z係設成與SS區塊索引相關連的值。Z係亦可為,例如根據以下的式(1)而被求出的值。此外,利用以下式(1)的modulo演算係對應於在時槽內呈連續的SS區塊數(此處係為4),可隨著SS叢集組組態(例如連續的SS區塊組態)而適宜變更。
式(1)
Z=8+S×y
x:SS區塊索引
S:控制資源集的期間(符元數)
y=x mod4
如此,藉由設計成根據SS區塊索引而算出控制資源之開始位置的組態,就可降低在第2表格中所規定的開始位置之模態數(被規定的開始位置之種類的數量)。藉此,可將適用第二SCS而被發送之SS區塊中所通知的位元資訊之位元值予以減少(例如設成和利用第一SCS之情況相同的位元值),並且可彈性地控制開始位置。此外,對於第一SCS,亦可以利用SS區塊索引而算出開始位置的方式,來設定第1表格。
(第2態樣)
在第2態樣中係說明,隨應於SS區塊之位置而將控制資源集的通知用的OFDM符元位置之種類(選項)做複數設定,然後從基地台通知給UE的情況。此外,第2態樣係可單獨適用,也可和其他態樣組合適用。
在上記圖8中係圖示了,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係設定從SS區塊起算之時間平移量,將該當SS區塊之前方的時間領域(例如符元)加以特定的情況,但本實施形態係不限於此。藉由以SS區塊為基準的時間平移量來通知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的情況下,不只時間方向上的SS區塊之前方,亦可將SS區塊之後方及/或其他(例如SS區塊內之領域)予以通知。
亦即,隨應於SS區塊之位置而將用來通知控制資源集之位置(例如符元位置)的選項做複數設定,將用來排程RMSI的控制資源集之位置做彈性地設定並通知。
設定複數選項並以基於與SS區塊之相對位置的時間平移量來通知控制資源集的OFDM符元位置的情況,說明如下。
在以下的說明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OFDM符元位置之通知時所利用的複數選項,展示了設定SS區塊內的特定之符元、SS區塊之前方的符元、SS區塊之後方的符元的情況。此外,SS區塊的前方符元及後方符元,係只以SS區塊為基準的時間方向上的位置。當然,控制資源集的OFDM符元位置之通知時所利用的複數選項係不限於此。
例如,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是將以下的SX、SY、S3之任一者,從基地台通知給UE。當然通知給UE的內容及種別係不限於此。
SX:SS區塊起算X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
SY:SS區塊起算YOFDM符元後的OFDM符元
S3:SS區塊內的開頭OFDM符元
X及Y,係對應於以SS區塊為基準的平移量,亦可為基於所定參數而被定義的值。例如,X及/或Y係亦可為,根據子載波間隔、控制資源集之組態、SS區塊之組態、及頻帶之至少一者而定的值。
例如,亦可將X及/或Y,按照每一種SS區塊之送訊時所利用之子載波間隔(或SS區塊呈連續之組態),而加以定義。此時,亦可將包含控制資源集之組態(例如控制資源集的期間)、與SS區塊之組態(例如SS區塊索引)的數式,按照每種子載波間隔而做定義。
例如,利用SS區塊為非連續之組態的子載波間隔(例如SCS15kHz(例如圖2)、30kHz(例如圖3B))時,X、Y亦可根據以下的式(2)、式(3)而算出(參照圖11A)。此外,圖11係圖示了控制資源集期間為2的情況。
式(2)
X=2+(4-控制資源集期間)×(SS區塊索引mod1)
式(3)
Y=1-(4-控制資源集期間)×(SS區塊索引mod1)
在圖11A中係圖示了X=2、Y=1的情況。例如,UE係接收SS區塊#0,以該當SS區塊#0中所含之NR-PBCH來通知X或Y的情況下,基於上記式(2)或(3)而判斷從SS區塊#0起算之相對位置。然後,想定在從該當SS區塊#0起算之相對位置上會有控制資源集被發送,而控制RMSI之收訊。UE接收到其他SS區塊#1的情況時,只要進行同樣的處理即可。
如此,作為從SS區塊起算之平移量,藉由把可指定SS區塊之前方或後方的資訊含入至SS區塊中而通知給UE,就可彈性地控制控制資源集之位置。
又,利用SS區塊為2個連續之組態的子載波間隔(例如SCS30kHz(圖3A)、120kHz(圖4A))時,X、Y亦可根據以下的式(4)、式(5)而算出(參照圖11B)。
式(4)
X=4+(4-控制資源集期間)×(SS區塊索引mod2)
式(5)
Y=5-(4-控制資源集期間)×(SS區塊索引mod2)
在圖11B中,圖示了連續的2個SS區塊之前半的SS區塊中X=4、Y=5之情況,並圖示了後半的SS區塊中X=6、Y=3之情況。例如,UE係接收SS區塊#0,以該當SS區塊#0中所含之NR-PBCH來通知X或Y的情況下,基於上記式(4)或(5)而判斷從SS區塊#0起算之相對位置。然後,想定在從該當SS區塊#0起算之相對位置上會有控制資源集被發送,而控制RMSI之收訊。UE接收到其他SS區塊#1-#3的情況時,只要進行同樣的處理即可。
如此,作為從SS區塊起算之平移量,藉由把可指定SS區塊之前方或後方的資訊含入至SS區塊中而通知給UE,就可彈性地控制控制資源集之位置。又,即使在SS區塊為連續的情況下,藉由考慮SS區塊索引及控制資源集期間而決定控制資源集位置,仍可適切地配置控制資源集。
又,利用SS區塊為4個連續之組態的子載波間隔(例如SCS240kHz(圖4B))時,X、Y亦可根據以下的式(6)、式(7)而算出(參照圖11C)。
式(6)
X=8+(4-控制資源集期間)×(SS區塊索引mod4)
式(7)
Y=13-(4-控制資源集期間)×(SS區塊索引mod4)
在圖11C中,圖示了連續的4個SS區塊的第1個SS區塊中X=8、Y=13之情況,圖示了第2個SS區塊中X=10、Y=11之情況,圖示了第3個SS區塊中X=12、Y=9之情況,圖示了第4個SS區塊中X=14、Y=7之情況。例如,UE係接收SS區塊#0,以該當SS區塊#0中所含之NR-PBCH來通知X或Y的情況下,基於上記式(6)或(7)而判斷從SS區塊#0起算之相對位置。然後,想定在從該當SS區塊#0起算之相對位置上會有控制資源集被發送,而控制RMSI之收訊。UE接收到其他SS區塊#1-#7的情況時,只要進行同樣的處理即可。
如此,即使在SS區塊為連續的情況下,藉由考慮SS區塊索引及控制資源集期間而決定控制資源集位置,仍可適切地配置控制資源集。
此外,將X及Y予以規定的數式(2)-(7)係不限於上述之構成。亦可利用其他數值或參數來做規定。
又,SX、SY、S3係亦可分別設定在上述的表格(例如圖8)之開始位置,也可不利用表格而將SX、SY或S3之資訊通知給UE。又,亦可只將SX及SY設定至表格,也可只將SY及S3設定至表格。此外,亦可替代S3(或外加於S3)而將表示其他位置的資訊(S2等)設定至表格。
如此,利用複數選項(表示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前方的資訊、表示時間方向之後方的資訊、或其他資訊),來通知控制資源集之位置,藉此,即使NR-PBCH酬載有限的情況下,仍可彈性地控制控制資源集之配置。
(第3態樣)
第3態樣,係隨應於SS區塊之送訊時所利用之頻帶,而將以各SS區塊(NR-PBCH)進行通知的控制資源集組態設成不同的組態。在以下的說明中係展示,對於未滿6GHz之頻帶(第1頻帶)、與6GHz以上之頻帶(第2頻帶)而利用不同控制資源集組態(例如不同表格)的情況。
例如,將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所利用的位元數及/或內容,在第1頻帶、與第2頻帶間,做不同的設定。以下說明,在第1頻帶與第2頻帶的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時適用不同位元數的情況。
例如,於利用第1頻帶的SS區塊中是利用4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通知控制資源集組態,於利用第2頻帶的SS區塊中是利用12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通知控制資源集組態。此外,只要至少相較於第1頻帶而在第2頻帶中適用較多位元即可,位元數係不限於此。
圖9、圖10中係圖示,第2頻帶中的控制資源組態之通知時所利用的表格(第3表格)之一例。此外,在第3表格中係相當於,利用12位元的位元資訊來進行控制資源集組態之通知的情況。此外,第1頻帶中的控制資源組態之通知時所利用的表格,係可利用上記第1態樣所示的表格(例如圖5等)。
圖9A係圖示,利用3位元來規定控制資源集的頻帶寬度與期間的表格。又,圖9B係圖示,利用4位元來規定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的表格。又,圖10係圖示,利用5位元來規定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的表格。
在圖9A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帶寬度,係被規定了24PRB、48PRB、96PRB、154PRB。又,作為控制資源集的期間,是被規定了1-3符元之任一者。在圖9B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係被規定了SB2、SB4、SB6、SB8、SB10、SB12、SB14、ST1、ST3、SN1、SA3、SA5、SA7、SA9、SA11、SA13之任一者。
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SBX係表示SS區塊起算X 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X OFDM symbol before SS block)。例如SB2係表示,SS區塊的2OFDM符元前的OFDM符元。STX係表示SS區塊中的第X個OFDM符元(X OFDM symbol of SS block)。例如ST1係表示SS區塊的第1個OFDM符元。SN1係表示SS區塊後的下一個OFDM符元(Next OFDM symbol after SS block)。SAX係表示SS區塊後的第X個OFDM符元(X OFDM symbol after SS block)。例如SA2係表示SS區塊後的第2個OFDM符元。
又,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亦可適用上記第2態樣所示之組態。
在圖10中,作為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係被規定了與SS區塊相同的中心頻率(F)、或從該當SS區塊之中心頻率(F)起算的偏置值(PRB數)之任一者。作為偏置值,係被設定了所定之PRB數(例如+12、+24、+36...、+180、-12、-24、-36、...-180)。
如此,作為以各SS區塊所被通知的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藉由把從該當SS區塊的頻率位置(中心頻率)起算之偏置通知給UE,就可彈性地控制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藉此,可從不同的SS區塊將共通之控制資源集予以通知。
如此,基於頻帶而變更各SS區塊所通知的控制資源集組態之模態數,藉此,可隨應於通訊環境而彈性地控制控制資源集之設定。例如,可構成為,在適用第2頻帶(高頻帶等)的情況下,可較第1頻帶通知更多的控制資源集組態。藉此,在適用了多重波束運用的高頻帶中,可從不同的NR-PBCH來通知共通的控制資源集組態等,可作彈性的運用。
(變形例)
亦可將第1態樣與第2態樣做適宜組合而適用。例如,於第1態樣中,亦可構成為,在所定之頻帶寬度(例如6GHz以上)的情況下,將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例如頻率偏置)通知給UE。
例如,利用第一SCS的情況下是利用第1表格(例如參照圖5A)及對應於第1表格的位元資訊,利用第二SCS的情況下是利用第2表格(例如參照圖6、圖7或圖8)及對應於第2表格的位元資訊。又,於各SCS中,利用所定之頻帶寬度(例如6GHz以上)來發送SS區塊的情況下,則亦可還將表示控制資源集的頻率位置(例如頻率偏置)的位元資訊(例如參照圖10)追加通知給UE。
藉此,可考慮到SS區塊之送訊時所利用之SCS與頻帶,而彈性地控制控制資源集之設定。
此外,本實施形態所示的控制資源集組態所被規定的表格,係亦可用規格而事前定義,也可從基地台對UE以下行控制資訊及/或上層訊令(例如RRC訊令及/或報知資訊)而加以設定。
(無線通訊系統)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在此無線通訊系統中,是使用本發明的上記各態樣之任一者或這些的組合來進行通訊。
圖12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係可適用,以LTE系統之系統頻寬(例如20MHz)為1單位的複數個基本頻率區塊(分量載波)所一體化而成的載波聚合(CA)及/或雙連結(DC)。
此外,無線通訊系統1,係亦可被稱為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等,亦可被稱為實現這些的系統。
無線通訊系統1係具備:形成涵蓋範圍較廣的巨集蜂巢網C1的無線基地台11、被配置在巨集蜂巢網C1內,形成比巨集蜂巢網C1小的小型蜂巢網C2的無線基地台12(12a-12c)。又,巨集蜂巢網C1及各小型蜂巢網C2中,係配置有使用者終端20。
使用者終端20,係可連接至無線基地台11及無線基地台12之雙方。想定使用者終端20,係將巨集蜂巢網C1及小型蜂巢網C2,藉由CA或DC而同時加以使用。又,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使用複數蜂巢網(CC)(例如5個以下之CC、6個以上之CC)來適用CA或DC。例如,於DC中,MeNB(MCG)係適用LTE蜂巢網,SeNB(SCG)係適用NR/5G-蜂巢網而進行通訊。
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係可在相對較低的頻帶(例如2GHz)中使用頻寬較窄的載波(被稱為既存載波、Legacy carrier等)來進行通訊。另一方面,使用者終端20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係在相對較高的頻帶(例如3.5GHz、5GHz等)中使用頻寬較廣的載波,也可使用與無線基地台11之間相同的載波。此外,各無線基地台所利用的頻帶之構成係不限於此。
無線基地台11與無線基地台12之間(或2個無線基地台12間),係可為有線連接(例如符合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等)或無線連接之構成。
無線基地台11及各無線基地台12,係分別與上位台裝置30連接,透過上位台裝置30而連接至核心網路40。此外,上位台裝置30雖然包含有例如存取閘道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機動性管理實體(MME)等,但不限定於此。又,各無線基地台12,係亦可透過無線基地台11而連接至上位台裝置30。
此外,無線基地台11,係為具有相對較廣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巨集基地台、集約節點、eNB(eNodeB)、收送訊點等。又,無線基地台12,係為具有局部性涵蓋範圍的無線基地台,亦可被稱為小型基地台、微基地台、微微基地台、毫微微基地台、HeNB(Home eNodeB)、RRH(Remote Radio Head)、收送訊點等。以下,在不區別無線基地台11及12時,則總稱為無線基地台10。
各使用者終端20,係為支援LTE、LTE-A等之各種通訊方式的終端,不只包含移動通訊終端(移動台),也可包含固定通訊終端(固定台)。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無線存取方式,在下行鏈結係適用正交分頻多元接取(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在上行鏈結係適用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係將頻帶分割成複數個窄頻帶(子載波),將資料對映至各子載波而進行通訊的多載波傳輸方式。SC-FDMA,係將系統頻寬對每台終端分割成1或連續的資源區塊所成之頻帶,藉由複數終端彼此使用不同頻帶,以降低終端間干擾的單載波傳輸方式。此外,上行及下行之無線存取方式,係不限於這些的組合,亦可使用其他無線存取方式。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鏈結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下行共享頻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報知頻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頻道等。藉由PDSCH而傳輸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又,藉由PBCH而傳輸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用來通知傳呼頻道之有無的共通控制頻道係被對映至下行L1/L2控制頻道(例如PDCCH),傳呼頻道(PCH)之資料係被對映至PDSCH。下行鏈結參照訊號、上行鏈結參照訊號、實體下行鏈結之同步訊號係被另外配置。
下行L1/L2控制頻道係含有: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藉由PDCCH而傳輸,含有PDSCH及PUSCH之排程資訊的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藉由PCFICH而傳輸PDCCH中所使用的OFDM符元數。藉由PHICH而傳輸對PUSCH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之送達確認資訊(例如重送控制處理、HARQ-ACK、ACK/NACK等)。EPDCCH,係與PDSCH(下行共享資料頻道)被分頻多工,與PDCCH同樣地被使用於DCI等之傳輸。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鏈結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上行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隨機存取頻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藉由PUSCH而傳輸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又,藉由PUCCH而傳輸下行鏈結的無線品質資訊(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送達確認資訊等。藉由PRACH而傳輸,用來與蜂巢網建立連接所需之隨機存取前文。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參照訊號,係傳輸:蜂巢網固有參照訊號(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頻道狀態資訊參照訊號(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位置決定參照訊號(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等。又,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參照訊號,係傳輸:測定用參照訊號(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解調用參照訊號(DMRS)等。此外,DMRS係亦可被稱為使用者終端固有參照訊號(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又,所被傳輸的參照訊號,係不限於這些。
(無線基地台)
圖13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無線基地台1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呼叫處理部105、傳輸路介面106。此外,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1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藉由下行鏈結而從無線基地台10被發送至使用者終端20的使用者資料,係從上位台裝置30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關於使用者資料,係被進行: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層之處理、使用者資料之分割・結合、RLC(Radio Link Control)重送控制等之RLC層的送訊處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重送控制(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排程、傳輸格式選擇、頻道編碼、逆高速傅立轉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預編碼處理等之送訊處理,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又,關於下行控制訊號也是,會進行頻道編碼或逆高速傅立葉轉換等之送訊處理,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103。
收送訊部1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對每一天線進行預編碼而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1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102所增幅,從收送訊天線101被發送。收送訊部1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1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訊號,已被收送訊天線101所接收之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102所增幅。收送訊部103係將已被放大部102所增幅的上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1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係對已被輸入之上行訊號中所含之使用者資料,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逆離散傅立葉轉換(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錯誤訂正解碼、MAC重送控制的收訊處理、RLC層及PDCP層的收訊處理,然後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傳輸至上位台裝置30。呼叫處理部105,係進行通訊頻道之設定或釋放等之呼叫處理、或無線基地台10的狀態管理、或無線資源之管理。
傳輸路介面106,係透過所定之介面,與上位台裝置30收送訊號。又,傳輸路介面106,係亦可透過符合基地台間介面(例如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纖、X2介面)而與其他無線基地台10收送訊號(回程網路訊令)。
此外,收送訊部103,係將表示控制資源集(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位元資訊,含入至SS區塊(例如NR-PBCH)中而予以發送。又,收送訊部103,係於以該當SS區塊所通知的控制資源集中,發送下行控制頻道(NR-PDCCH)。又,收送訊部103,係亦可將控制資源集組態所被規定的表格,以上層訊令等通知給UE。又,收送訊部103,係從表示控制資源集對SS區塊之相對位置的複數個資訊(選項)之中選擇出所定之資訊來控制送訊。
圖14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在本例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無線基地台10係亦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
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排程器)301、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對映部303、收訊訊號處理部304、測定部305。此外,這些構成,只要被無線基地台10所包含即可,也可一部分或全部之構成是不被基頻訊號處理部104所包含。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係具備提供數位波束成形的數位波束成形機能。
控制部(排程器)301,係實施無線基地台10全體的控制。控制部301,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所構成。
控制部3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302所致之訊號(包含同步訊號、MIB、傳呼頻道、報知頻道所對應之訊號)之生成、或對映部303所致之訊號的分配。
控制部301係進行控制,以把表示控制資源集組態的所定位元資訊,含入至SS區塊(例如NR-PBCH)中而予以發送。又,控制部301係進行控制,使其在以該當SS區塊所通知的控制資源集中,發送下行控制頻道(NR-PDCCH)。又,控制部301,係亦可從表示控制資源集對SS區塊之相對位置的複數個資訊(選項)之中選擇出所定之資訊,來控制往使用者終端之送訊。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下行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下行參照訊號等),並輸出至對映部303。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例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用來通知下行訊號之分配資訊的DL指派及用來通知上行訊號之分配資訊的UL允諾。又,對下行資料訊號,係依照基於來自各使用者終端20的頻道狀態資訊(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等而被決定的編碼率、調變方式而進行編碼處理、調變處理。
對映部3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302所生成的下行訊號,對映至所定之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103。對映部3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對從收送訊部1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使用者終端20所被發送的上行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上行資料訊號、上行參照訊號等)。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01。例如,接收到含有HARQ-ACK的PUCCH時,將HARQ-ACK輸出至控制部3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304,係將收訊訊號、及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305。
測定部3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測定部305,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測定部305係亦可針對例如,已接收之訊號之收訊功率(例如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收訊品質(例如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及/或頻道狀態等,來做測定。測定結果,係亦可被輸出至控制部301。
(使用者終端)
圖15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使用者終端20係具備:複數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應用程式部205。此外,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係分別只要含有1個以上而被構成即可。
已被收送訊天線201所接收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202所增幅。收送訊部203,係將已被放大部202所增幅的下行訊號,予以接收。收送訊部203,係將收訊訊號予以頻率轉換成基頻訊號,輸出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收送訊部2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發射器/接收器、收送訊電路或收送訊裝置所構成。此外,收送訊部203係亦可以一體的收送訊部之方式而被構成,亦可由送訊部及收訊部所構成。
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對已被輸入的基頻訊號,進行FFT處理、或錯誤訂正解碼、重送控制之收訊處理等。下行鏈結之使用者資料,係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應用程式部205,係進行有關於比實體層及MAC層更上位層的處理等。又,下行鏈結的資料當中,報知資訊也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鏈結的使用者資料,係從應用程式部205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中,係進行重送控制之送訊處理(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頻道編碼、預編碼、離散傅立葉轉換(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IFFT處理等,然後被傳輸至收送訊部203。收送訊部2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而發送。已被收送訊部203進行頻率轉換的無線頻率訊號,係被放大部202所增幅,從收送訊天線201被發送。
此外,收送訊部203係亦可還具有:實施類比波束成形的類比波束成形部。類比波束成形部,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類比波束成形電路(例如相位平移器、相位平移電路)或類比波束成形裝置(例如相位平移器)所構成。又,收送訊天線201係可藉由例如陣列天線而構成。
收送訊部203,係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位元資訊的SS區塊(例如NR-PBCH),予以接收。又,收送訊部203,係於以該當SS區塊所通知的控制資源集中,接收下行控制頻道(NR-PDCCH)。又,收送訊部203,係亦可將控制資源集組態所被規定的表格,以上層訊令等而予以接收。又,收送訊部203,係將基地台從表示控制資源集對SS區塊之相對位置的複數個資訊(選項)之中所選擇出來的所定之資訊,予以接收。
圖16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此外,於本例中,主要圖示了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部分之機能區塊,使用者終端20係亦具有無線通訊上所必須的其他機能區塊。
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至少具備:控制部401、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對映部403、收訊訊號處理部404、測定部405。此外,這些構成,只要被使用者終端20所包含即可,也可一部分或全部之構成是不被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包含。
控制部401,係實施使用者終端20全體之控制。控制部401,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控制器、控制電路或控制裝置所構成。
控制部401係控制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所致之訊號之生成、及對映部403所致之訊號的分配。又,控制部401係控制收訊訊號處理部404所致之訊號之收訊處理、及測定部405所致之訊號之測定。
控制部401,係基於所定位元資訊而決定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區塊的相對位置,來控制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例如,控制部401,係基於所定位元資訊(例如指定X或Y的位元),而算出相對於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前方及後方的平移量(X及/或Y)之候補。此時,控制部401,係亦可利用所定之式子,來決定平移量的複數個候補。又,平移量之算出時所被利用的式子,係亦可隨應於子載波間隔或SS區塊組態(例如連續的SS區塊數等),而被定義成不同。
以所定位元資訊而被通知的前記控制資源集之候補位置係被定義在表格中,作為控制資源集之候補位置是至少把對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前方的平移量、對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後方的平移量、及表示特定之符元的資訊,規定在表格中即可。
又,控制部401,係亦可隨應於SS區塊之送訊時所被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或頻帶而判斷SS區塊(例如NR-PBCH)中所含之所定位元資訊之內容(例如要利用之表格),來控制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例如,控制部401,係基於SS區塊之送訊時所被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或頻帶,而參照不同的表格以判斷所定位元資訊之內容。
作為一例,對第1子載波間隔(15/30/60 /120kHz)是適用第1表格,對第2子載波間隔(240kHz)是適用第2表格。或者,對第1頻帶(例如未滿6GHz)、與第2頻帶(例如6GHz以上)是適用不同的表格。
例如,於不同的表格中,至少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之模態數是被規定成不同。又,亦可隨應於SS區塊之送訊時所被適用之子載波間隔及/或頻帶,而位元資訊之位元數會有所不同。亦可在不同表格之至少一者中,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是利用SS區塊索引而被規定。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上行資料訊號、上行參照訊號等),並輸出至對映部403。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生成器、訊號生成電路或訊號生成裝置所構成。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例如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送達確認資訊及/或頻道狀態資訊(CSI)所相關之上行控制訊號。又,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資料訊號。例如,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在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通知的下行控制訊號中含有UL允諾的情況下,被從控制部401指示上行資料訊號之生成。
對映部4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所生成的上行訊號,對映至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203。對映部403,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對映器、對映電路或對映裝置所構成。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對從收送訊部203所被輸入的收訊訊號,進行收訊處理(例如解對映、解調、解碼等)。此處,收訊訊號係為例如,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行訊號(下行控制訊號、下行資料訊號、下行參照訊號等)。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訊號處理器、訊號處理電路或訊號處理裝置所構成。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可構成本發明所述之收訊部。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將無線基地台適用波束成形所發送的同步訊號及報知頻道,予以接收。尤其是,將構成所定之送訊時間間隔(例如子訊框或時槽)的複數個時間領域(例如符元)之至少一者中所被分配的同步訊號與報知頻道,予以接收。
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藉由收訊處理而已被解碼的資訊,輸出至控制部401。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例如、報知資訊、系統資訊、RRC訊令、DCI等,輸出至控制部401。又,收訊訊號處理部404,係將收訊訊號、及收訊處理後之訊號,輸出至測定部405。
測定部405,係實施有關於已接收之訊號的測定。例如,測定部405,係使用從無線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波束形成用RS來實施測定。測定部405,係可由基於本發明所述之技術領域中的共通認識而被說明的測定器,測定電路或測定裝置所構成。
測定部405係亦可針對例如:已接收之訊號之收訊功率(例如RSRP)、收訊品質(例如RSRQ、收訊SINR)及/或頻道狀態等,來做測定。測定結果,係亦可被輸出至控制部401。例如,測定部405,係利用同步訊號來進行RRM測定。
(硬體構成)
此外,上記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的區塊圖,係表示機能單位之區塊。這些機能區塊(構成部),係可藉由硬體及/或軟體之任意之組合而被實現。又,各機能區塊的實現手段係沒有特別限定。亦即,各機能區塊,係亦可藉由實體性及/或邏輯性結合的1個裝置來實現,也可將實體性及/或邏輯性分離的2個以上的裝置直接及/或間接(例如以有線或無線)做連接,藉由這些複數裝置來實現。
例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無線基地台、使用者終端等,係亦可以進行本發明的無線通訊方法之處理的電腦的方式來發揮機能。圖17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之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實體上係亦可被構成為含有: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儲存體1003、通訊裝置1004、輸入裝置1005、輸出裝置1006、匯流排1007等的電腦裝置。
此外,以下的說明中,「裝置」此一用語,係可改讀成電路、元件、單元等。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的硬體構成,係可將圖所示的各裝置含有1或複數個而被構成,也可不含一部分之裝置而被構成。
例如,處理器1001雖然只圖示1個,但亦可為複數處理器。又,處理係亦可被1個處理器所執行,也可處理是同時、逐次、或以其他手法,而被1個以上之處理器所執行。此外,處理器1001係亦可以1個以上之晶片而被實作。
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中的各機能係例如,藉由在處理器1001、記憶體1002等之硬體上讀入所定之軟體(程式),由處理器1001進行演算,控制通訊裝置1004所致之通訊、記憶體1002及儲存體1003中的資料之讀出及/或寫入,而被實現。
處理器1001,係例如,使作業系統動作而控制電腦全體。處理器1001,係亦可由與周邊裝置之介面、控制裝置、演算裝置、含有暫存器等的中央處理裝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所構成。例如,上述的基頻訊號處理部104(204),呼叫處理部105等,係亦可由處理器1001來實現。
又,處理器1001,係將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資料等,從儲存體1003及/或通訊裝置1004讀出至記憶體1002,依照它們而執行各種處理。作為程式係可使用,令電腦執行上述之實施形態所說明之動作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式。例如,使用者終端20的控制部401,係亦可藉由被儲存在記憶體1002中、在處理器1001上動作的控制程式而被實現,至於其他機能區塊也是亦可同樣地被實現。
記憶體1002,係為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亦可由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EPROM(Electrically EPROM)、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他適切的記憶媒體之至少1者來構成。記憶體1002,係亦可被稱為暫存器、快取、主記憶體(主記憶裝置)等。記憶體1002,係可將為了實施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而可執行的程式(程式碼)、軟體模組等,加以保存。
儲存體1003,係為電腦可讀取的記錄媒體,可由例如:軟碟、Floppy(註冊商標)碟、光磁碟(例如精巧碟片(CD-ROM(Compact Disc ROM)等)、數位多用途碟片、Blu-ray(註冊商標)碟片)、可移除式碟片、硬碟機、智慧卡、快閃記憶體裝置(例如卡片、記憶棒、鑰匙裝置)、磁帶、資料庫、伺服器、其他適切的記憶媒體之至少1者所構成。儲存體1003,係亦可被稱為輔助記憶裝置。
通訊裝置1004,係為透過有線及/或無線網路而進行電腦間之通訊所需之硬體(收送訊裝置),亦稱為例如網路裝置、網路控制器、網路卡、通訊模組等。通訊裝置1004,係為了實現例如分頻雙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及/或分時雙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而亦可含有高周波開關、雙工器、濾波器、頻率合成器等所構成。例如,上述的收送訊天線101(201)、放大部102(202)、收送訊部103(203)、傳輸路介面106等,係亦可由通訊裝置1004來實現。
輸入裝置1005,係為接受來自外部之輸入的輸入裝置(例如鍵盤、滑鼠、麥克風、開關、按鈕、感測器等)。輸出裝置1006,係為實施對外部之輸出的輸出裝置(例如顯示器、揚聲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燈等)。此外,輸入裝置1005及輸出裝置1006,係亦可為一體的構成(例如觸控面板)。
又,處理器1001及/或記憶體1002等之各裝置,係以用來通訊資訊所需之匯流排1007而被連接。匯流排1007,係亦可由單一匯流排所構成,亦可由在裝置間不同的匯流排所構成。
又,無線基地台10及使用者終端20,係亦可含有:微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之硬體而被構成,藉由該當硬體,來實現各機能區塊的部分或全部。例如,處理器1001,係亦可藉由這些硬體之至少1者而被實作。
(變形例)
此外,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用語及/或本說明書之理解上所必須之用語,係亦可置換成具有相同或類似意義的用語。例如,頻道及/或符元係亦可為訊號(訊令)。又,訊號係亦可為訊息。參照訊號,係亦可簡稱為RS(Reference Signal),隨著所被適用的標準而也可被稱為導頻(Pilot)、導頻訊號等。又,分量載波(CC:Component Carrier),係亦可被稱為蜂巢網、頻率載波、載波頻率等。
又,無線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由1個或複數個期間(訊框)所構成。構成無線訊框的該當1個或複數個各期間(訊框),係亦被稱為子訊框。再者,子訊框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由1個或複數個時槽所構成。甚至,時槽係亦可於時間領域中,由1個或複數個符元(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元、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符元等)所構成。
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及符元,係皆用來表示訊號傳輸之際的時間單位。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及符元,係亦可使用各自所對應的別的稱呼。例如,1子訊框亦可被稱為送訊時間間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複數個連續的子訊框亦可被稱為TTI,1時槽亦可被稱為TTI。亦即,子訊框及/或TTI,係可為既存之LTE中的子訊框(1ms),亦可為比1ms還短的期間(例如1-13符元),亦可為比1ms還長的期間。
此處,TTI係指例如,無線通訊中的排程之最小時間單位。例如,在LTE系統中,無線基地台係對各使用者終端,將無線資源(各使用者終端上所能使用的頻率頻寬及/或送訊功率等),以TTI單位進行分配排程。此外,TTI之定義係不限於此。TTI係亦可為,已被頻道編碼的資料封包(傳輸區塊)的送訊時間單位,也可為排程及/或鏈結調整等的處理單位。
具有1ms之時間長度的TTI係亦可被稱為:通常TTI(LTE Rel.8-12中的TTI)、正常TTI、長TTI、通常子訊框、正常子訊框、或長子訊框等。比通常TTI還短的TTI,係亦可被稱為縮短TTI、短TTI、縮短子訊框、或短子訊框等。
資源區塊(RB:Resource Block),係為時間領域及頻率領域的資源分配單位,在頻率領域中,亦可含有1個或複數個連續的副搬送波(子載波(subcarrier))。又,RB,係於時間領域中,亦可含有1個或複數個符元,也可為1時槽、1子訊框或1TTI之長度。1TTI、1子訊框,係亦可分別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區塊所構成。此外,RB係亦可被稱為實體資源區塊(PRB:Physical RB)、PRB配對、RB配對等。
又,資源區塊,係亦可由1個或複數個資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所構成。例如,1RE,係亦可為1子載波及1符元之無線資源領域。
此外,上述的無線訊框、子訊框、時槽及符元等之結構係僅為例示。例如,無線訊框中所含之子訊框之數量、子訊框中所含之時槽之數量、時槽中所含之符元及RB之數量、RB中所含之子載波之數量、以及TTI內之符元數、符元長度、循環前綴(CP:Cyclicprefix)長度等之構成,係可作各式各樣的變更。
又,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參數等,係可以用絕對值來表示,也可以用從所定之值起算之相對值來表示,亦可用所對應的別的資訊來表示。例如,無線資源,係亦可用所定之索引而被指示。甚至,使用這些參數的數式等,係亦可與本說明書中所明示性揭露者不同。
於本說明書中對參數等所使用的名稱,係在任何方面均非限定性名稱。例如,各式各樣的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及資訊元件,係可藉由任何合適的名稱而加以識別,因此對這些各式各樣的頻道及資訊元件所分配的各式各樣的名稱,係在任何方面均非限定性名稱。
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資訊、訊號等,係可使用各式各樣不同之技術之任一者來表現。例如,遍及上記說明全體所可能言及的資料、命令、指令、資訊、訊號、位元、符元、碼片等,係可藉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是磁性粒子、光場或是光子,或這些任意之組合來表現。
又,資訊、訊號等,係可從上層往下層、及/或從下層往上層輸出。資訊、訊號等,係亦可透過複數網路節點而被輸出入。
所被輸出入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保存在特定之場所(例如記憶體),也可用管理表加以管理。所被輸出入的資訊、訊號等,係可被覆寫、更新或追記。已被輸出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刪除。已被輸入的資訊、訊號等,係亦可被發送至其他裝置。
資訊的通知,係不限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態樣/實施形態,亦可用其他方法來進行。例如,資訊的通知,係亦可藉由實體層訊令(例如下行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控制資訊(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層訊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訊令、廣播資訊(主資訊區塊(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統資訊區塊(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MAC(Medium Access Control)訊令)、其他訊號或這些組合來實施。
此外,實體層訊令,係亦可被稱為L1/L2 (Layer 1/Layer 2)控制資訊(L1/L2控制訊號)、L1控制資訊(L1控制訊號)等。又,RRC訊令,係亦可被稱為RRC訊息,例如,亦可為RRC連接設定(RRCConnectionSetup)訊息、RRC連接重新組態(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訊息等。又,MAC訊令,係亦可用例如MAC控制元件(MAC CE(Control Element))而被通知。
又,所定之資訊之通知(例如「係為X」之通知),係不限於明示性進行者,亦可暗示性(例如藉由不進行該當所定之資訊之通知這件事情本身或別的資訊之通知)而被進行。
判定,係亦可藉由以1位元而被表示的值(0或1)而被進行,亦可藉由以真(true)或偽(false)而被表示的真偽值(Boolean)而被進行,亦可藉由數值之比較(例如與所定之值的比較)而被進行。
軟體,係被稱為軟體、韌體、中介軟體、微碼、硬體描述語言,但不論是否以其他名稱來稱呼,應廣泛解釋成意指命令、命令集、代碼、代碼區段、程式碼、程式、子程式、軟體模組、應用程式、軟體應用程式、軟體封裝、常式、子常式、物件、可執行檔、執行緒、程序、機能等。
又,軟體、命令、資訊等,係亦可透過傳輸媒體而被收送訊。例如,軟體係使用有線技術(同軸纜線、光纖纜線、對絞線、數位訂閱者線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等)及/或無線技術(紅外線、微波等)而從網站、伺服器、或其他遠端來源而被發送的情況下,這些有線技術及/或無線技術,係被包含在傳輸媒體之定義內。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系統」及「網路」這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
在本說明書中,「基地台(BS:Base Station)」、「無線基地台」、「eNB」、「蜂巢網」、「區段」、「蜂巢網群組」、「載波」及「分量載波」這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基地台係有時候會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存取點(Access Point)、送訊點、收訊點、毫微微蜂巢網、小型蜂巢網等之用語來稱呼。
基地台,係可收容1個或複數(例如3個)之蜂巢網(也被稱為區段)。基地台收容複數蜂巢網的情況下,基地台的涵蓋區域全體係可區分成小於複數個的區域,各個較小的區域,係亦可藉由基地台子系統(例如屋內用的小型基地台(RRH:Remote Radio Head)來提供通訊服務。「蜂巢網」或「區段」這些用語,係指在該涵蓋範圍中進行通訊服務的基地台及/或基地台子系統之涵蓋區域的部分或全體。
在本說明書中,「移動台(MS:Mobile Station)」、「使用者終端(User Terminal)」、「使用者裝置(UE:User Equipment)」及「終端」這些用語,係可被相容地使用。基地台係有時候會以固定台(Fixed Station)、NodeB、eNodeB(eNB)、存取點(Access Point)、送訊點、收訊點、毫微微蜂巢網、小型蜂巢網等之用語來稱呼。
移動台,係對當業者而言,有時候也會用加入者台、行動單元、加入者單元、無線單元、遠端單元、行動裝置、無線裝置、無線通訊裝置、遠端裝置、行動加入者台、存取終端、行動終端、無線終端、遠端終端、手機、使用者代理器、行動客戶端、客戶端或其他數個適切的用語來稱呼。
又,本說明書中的無線基地台,係亦可改讀成使用者終端。例如,將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間之通訊,置換成複數個使用者終端間(D2D:Device-to-Device)之通訊構成,仍可適用本發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無線基地台10所具有的機能,由使用者終端20來具有而構成。又,「上行」及/或「下行」等之用語,係亦可改讀成「旁(Side)」。例如,上行頻道,係亦可改讀成旁道。
同樣地,本說明書中的使用者終端,係亦可改讀成無線基地台。此情況下,亦可使上述的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機能,由無線基地台10來具有而構成。
本說明書中,由基地台所進行的特定動作,係隨著情況而有時也會由其上位節點(Upper Node)來進行。在由具有基地台的1或複數個網路節點(Network Nodes)所成的網路中,為了與終端通訊而被進行的各式各樣的動作,係可以由基地台、基地台以外的1個以上之網路節點(例如可考慮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Gateway)等,但不限於這些)或這些的組合來進行,此事係為自明。
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係亦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亦可伴隨著執行而做切換使用。又,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之處理程序、序列、流程圖等,係只要沒有矛盾,其順序亦可替換。例如,關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方法,係以例示性的順序來提示各式各樣之步驟的元件,並不限定於所提示的特定之順序。
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態樣/實施形態,係亦可被適用於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LTE-B(LTE-Beyond)、SUPER 3G、IMT-AdvaNced、4G(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FRA(Future Radio Access)、New-RAT(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New Radio)、NX(New radio access)、FX(Future Generation Radio access)、GSM(註冊商標)(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CDMA2000、UMB(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 802.11(Wi-Fi(註冊商標))、IEEE 802.16(WiMAX(註冊商標))、IEEE 802.20、UWB(Ultra-Wideband)、Bluetooth(註冊商標)、其他利用適切的無線通訊方法的系統及/或基於這些而被擴充成的次世代系統。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基於」此一記載,係只要沒有特別明記,就並非意味著「僅基於」。換言之,「基於」此一記載,係意味著「僅基於」和「至少基於」之雙方。
對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使用「第1」、「第2」等之稱呼之元件的任何參照,皆非全盤性地限定這些元件的量或順序。這些呼稱,係可作為用來區別2個以上之元件間的簡便方法,而被本說明書所使用。因此,第1及第2元件之參照並非意味著,只能採用2個元件或以某種形式而讓第1元件早於第2元件先進行的意思。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判斷(決定)(Determining)」此一用語,係有包含多種多樣之動作的情況。例如,「判斷(決定)」係亦可將計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處理(Processing)、導出(Deriving)、調查(Investigating)、探索(Looking up)(例如表、資料庫或別的資料結構之探索)、確認(Ascertaining)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又,「判斷(決定)」,係亦可將收訊(Receiving)(例如接收資訊)、送訊(Transmitting)(例如發送資訊)、輸入(Input)、輸出(output)、存取(Accessing)(例如對記憶體中的資料做存取)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又,「判斷(決定)」,係亦可將解決(Resolving)、選擇(Selecting)、選定(Choosing)、確立(Establishing)、比較(Comparing)等,視為進行「判斷(決定)」。亦即,「判斷(決定)」,係亦可將某種動作,視為進行「判斷(決定)」。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被連接(Connected)」、「被耦合(coupled)」這些用語、或這些的任意變形,係意味著將2或其以上之元件間的直接或間接的任意連接或耦合,可包含在被彼此「連接」或「耦合」的2個元件間存在有1或其以上之中間元件的意思。元件間的耦合或連接,係可為實體性、也可為邏輯性,或亦可為這些的組合。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情況下,2個元件係可考慮藉由使用1或其以上之電線、纜線及/或印刷電性連接,以及作為數個非限定且非包括的例子,藉由使用具有無線頻率領域、微波領域及光(可見及不可見之雙方)領域之波長的電磁能量等之電磁能量,而被彼此「連接」或「耦合」。
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含有(Including)」、「包含(Comprising)」、及這些的變形被使用的情況下,這些用語,係和用語「具備」同樣地,是意指包括性。甚至,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被使用的用語「或(or)」,係並非意指排他性邏輯和。
(附記)
以下針對本揭露的補充事項做附記。

[構成1]
一種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收訊部,係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位元資訊的同步訊號(SS)區塊,予以接收;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所定位元資訊而決定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區塊的相對位置,來控制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

[構成2]
如構成1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所定位元資訊,而算出對前記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前方及後方的平移量之候補。

[構成3]
如構成1或構成2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利用所定之式子,來決定前記平移量的複數個候補。

[構成4]
如構成3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平移量之算出時所被利用的式子,係隨應於子載波間隔或SS區塊組態而被定義成不同。

[構成5]
如構成1至構成4之任一者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以前記所定位元資訊而被通知的前記控制資源集之候補位置係被定義在表格中,作為前記控制資源集之候補位置,是至少把對前記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前方的平移量、對前記SS區塊之時間方向之後方的平移量、及表示特定之符元的資訊,規定在前記表格中。

[構成6]
一種基地台,其特徵為,具有:送訊部,係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位元資訊的同步訊號(SS)區塊,予以發送;和控制部,係從表示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區塊之相對位置的複數個資訊之中選擇出所定之資訊,來控制往使用者終端之送訊。

[構成7]
一種使用者終端的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位元資訊的同步訊號(SS)區塊,予以接收之工程;和基於前記所定位元資訊而決定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區塊的相對位置,來控制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之工程。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詳細說明,但對當業者而言,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這是可自明之事項。本發明係可在不脫離申請範圍之記載所定下之本發明主旨及範圍的情況下,以修正及變更樣態的方式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係僅止於例示說明之目的,並不具有對本發明的任何形式之限制意思。
本申請案是以2017年9月20日申請的日本特願2017-196411為基礎。其內容係全部被包含在此。
1‧‧‧無線通訊系統
10‧‧‧無線基地台
11‧‧‧無線基地台
12(12a~12c)‧‧‧無線基地台
20‧‧‧使用者終端
30‧‧‧上位台裝置
40‧‧‧核心網路
C1‧‧‧巨集蜂巢網
C2‧‧‧小型蜂巢網
101‧‧‧收送訊天線
102‧‧‧放大部
103‧‧‧收送訊部
104‧‧‧基頻訊號處理部
105‧‧‧呼叫處理部
106‧‧‧傳輸路介面
201‧‧‧收送訊天線
202‧‧‧放大部
203‧‧‧收送訊部
204‧‧‧基頻訊號處理部
205‧‧‧應用程式部
301‧‧‧控制部
302‧‧‧送訊訊號生成部
303‧‧‧對映部
304‧‧‧收訊訊號處理部
305‧‧‧測定部
401‧‧‧控制部
402‧‧‧送訊訊號生成部
403‧‧‧對映部
404‧‧‧收訊訊號處理部
405‧‧‧測定部
1001‧‧‧處理器
1002‧‧‧記憶體
1003‧‧‧儲存體
1004‧‧‧通訊裝置
1005‧‧‧輸入裝置
1006‧‧‧輸出裝置
1007‧‧‧匯流排
[圖1]圖1A及圖1B係為SS區塊組態之一例的圖示。
[圖2]圖2係為SS叢集組組態之一例的圖示。
[圖3]圖3A及圖3B係為SS叢集組組態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4]圖4A及圖4B係為SS叢集組組態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5]圖5A係表示規定了控制資源集組態之表格之一例,圖5B係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和頻率位置的說明圖。
[圖6]圖6係為規定了控制資源集組態之表格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7]圖7係為規定了控制資源集組態之表格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8]圖8係為規定了控制資源集組態之表格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9]圖9A及圖9B係為規定了控制資源集組態之表格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10]圖10係為規定了控制資源集組態之表格之另一例的圖示。
[圖11]圖11A-圖11C係為控制資源集的開始位置之確定方法之一例的圖示。
[圖12]圖12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3]圖13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4]圖14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5]圖15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6]圖16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7]圖17係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及使用者終端之硬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Claims (8)

  1. 一種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 收訊部,係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資訊的同步訊號區塊(SS/PBCH區塊),予以接收;和 控制部,係基於前記所定資訊而決定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PBCH區塊的相對位置。
  2. 一種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 收訊部,係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資訊的同步訊號區塊(SS/PBCH區塊),予以接收;和 控制部,係基於隨著前記所定資訊與前記SS/PBCH區塊而被決定之作為前記控制資源集之開始位置的符元,而控制前記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考慮前記SS/PBCH區塊之索引,而決定作為前記控制資源集之開始位置的符元。
  4.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參照被規定有前記控制資源集的不同之開始位置候補的表格,而控制前記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表格中所被規定的開始位置之候補,係以基於控制資源集期間及SS/PBCH區塊之索引而被規定的符元、和特定之符元的其中任一者,而被定義。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控制資源集組態之候補係被定義在表格中,前記表格是隨前記SS/PBCH區塊之子載波間隔而被定義成不同。
  7. 一種使用者終端的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具有: 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資訊的同步訊號區塊(SS/PBCH區塊)予以接收之工程;和 基於前記所定資訊而決定前記控制資源集對前記SS/PBCH區塊的相對位置之工程。
  8. 一種使用者終端的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具有: 將含有表示控制資源集之組態的所定資訊的同步訊號區塊(SS/PBCH區塊)予以接收之工程;和 基於前記所定資訊與隨應於前記SS/PBCH區塊而被決定之作為前記控制資源集之開始位置的符元,而控制前記下行控制頻道之收訊之工程。
TW107133089A 2017-09-20 2018-09-20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基地台及系統 TWI784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6411 2017-09-20
JP2017196411 2017-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8044A true TW201918044A (zh) 2019-05-01
TWI784052B TWI784052B (zh) 2022-11-21

Family

ID=65809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3089A TWI784052B (zh) 2017-09-20 2018-09-20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基地台及系統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3691B2 (zh)
EP (1) EP3687242A4 (zh)
JP (1) JP7148525B2 (zh)
CN (1) CN111133820B (zh)
BR (1) BR112020005382A2 (zh)
PE (1) PE20201376A1 (zh)
TW (1) TWI784052B (zh)
WO (1) WO2019059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1539A1 (ko) * 2017-02-16 2018-08-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면허 대역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과 단말 간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EP3687242A4 (en) * 2017-09-20 2021-04-14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US11284362B2 (en) * 2017-10-02 2022-03-22 Apple Inc.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for unlicensed carrier, and listen before talk strategies for initial access
CN109803402B (zh) * 2017-11-17 2023-1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1245499B2 (en) * 2018-06-22 2022-0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overhead reduction in NOMA
CN111092701B (zh) * 2018-10-24 202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同步信号块的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8717B2 (ja) * 2012-01-27 2016-0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GB2510138A (en) * 2013-01-24 2014-07-30 Sony Corp Allocating communications resources within different frequency rang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capability of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9838181B2 (en) * 2013-06-26 2017-1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70353272A1 (en) * 2014-11-06 2017-12-0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513877B2 (ja) 2015-07-24 2019-05-15 インテ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狭帯域lte配置のための同期信号及びチャネル構造
DE102016005007A1 (de) 2016-04-25 2017-10-26 Nilfisk A/S Filterelement und Schmutzsauger mit Filteraufnahme für ein solches Filterelement
US10389567B2 (en) * 2016-11-03 2019-08-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ation signal design
US10470191B2 (en) * 2016-12-09 2019-1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broadcast signals and channels for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N115150048A (zh) * 2017-01-06 2022-10-04 康维达无线有限责任公司 Nr中的高效接入和发送的机制
US10568102B2 (en) * 2017-02-23 2020-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age of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index in new radio
US10523354B2 (en) * 2017-02-24 2019-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ign of NR-SS burst set
US10484153B2 (en) * 2017-03-09 2019-1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R-DMRS sequence design
US11224073B2 (en) * 2017-03-23 2022-01-11 Convida Wireless, Llc Beam training and initial access
WO2018174587A1 (en) * 2017-03-23 2018-09-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bch transmission in a multi-beam based system
KR101962147B1 (ko) * 2017-06-16 2019-03-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채널을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9152013B (zh) * 2017-06-16 2022-11-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公共下行控制信道信号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EP3687242A4 (en) * 2017-09-20 2021-04-14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US11147008B2 (en) * 2017-11-15 2021-10-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for new radio
WO2019099817A1 (en) * 2017-11-16 2019-05-23 Ofinno, Ll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on bandwidth part
US10616877B2 (en) * 2017-11-16 2020-04-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figuration of the initial active bandwidth part for initial network access
US11071000B2 (en) * 2018-07-19 2021-07-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RM measurement enhancement for NR unlicensed
US20220141877A1 (en) * 2019-02-15 2022-05-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by which terminal performs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0005382A2 (pt) 2020-09-29
US11533691B2 (en) 2022-12-20
CN111133820A (zh) 2020-05-08
EP3687242A1 (en) 2020-07-29
RU2020113216A (ru) 2021-10-20
EP3687242A4 (en) 2021-04-14
US20200221404A1 (en) 2020-07-09
RU2020113216A3 (zh) 2022-02-21
CN111133820B (zh) 2023-09-15
TWI784052B (zh) 2022-11-21
PE20201376A1 (es) 2020-11-30
KR20200052898A (ko) 2020-05-15
JPWO2019059196A1 (ja) 2020-10-22
JP7148525B2 (ja) 2022-10-05
WO2019059196A1 (ja) 2019-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1588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TWI784052B (zh)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基地台及系統
JPWO201808413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TWI772572B (zh)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基地台、及無線通訊系統
KR20190130598A (ko) 유저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JP7053615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JP7088941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19038832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832923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021473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TW202014003A (zh) 終端及無線通訊方法
WO2019069464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12635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35213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582946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155637A1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30571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97696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8207374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TWI832843B (zh) 終端、無線通訊方法及系統
WO2018235297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10754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0999143B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9026158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9049382A1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