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8324A - 帶電粒子束裝置 - Google Patents

帶電粒子束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8324A
TW201828324A TW106139439A TW106139439A TW201828324A TW 201828324 A TW201828324 A TW 201828324A TW 106139439 A TW106139439 A TW 106139439A TW 106139439 A TW106139439 A TW 106139439A TW 201828324 A TW201828324 A TW 20182832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sample piece
sample
computer
charged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9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1225B (zh
Inventor
富松聡
佐藤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立高新技術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立高新技術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立高新技術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8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8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2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1/00Originals for 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masks, photo-masks, reticles; Mask blanks or pellicles therefor;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Preparation thereof
    • G03F1/20Masks or mask blanks for imaging by charged particle beam [CPB] radiation, e.g. by electron beam; Prepara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0Electron-beam or ion-beam tubes for localised treatment of objects
    • H01J37/317Electron-beam or ion-beam tubes for localised treatment of objects for changing properties of the objects or for applying thin layers thereon, e.g. for ion impla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20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the objects or the material; Means for adjusting diaphragms or lenses associated with the suppor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2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 G01N23/2204Specimen supports therefor; Sample conveying means therefo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275Multiple projection paths, e.g. array of projection systems, microlens projection systems or tandem projection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16Sta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58Drive means, e.g. actuators, motors for long- or short-stroke modules or fine or coarse driv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02Details
    • H01J37/22Optical or photographic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tube
    • H01J37/222Image processing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tub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26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 H01J37/28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Electron or ion diffraction tubes with scannin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0Electron-beam or ion-beam tubes for localised treatment of objects
    • H01J37/302Controlling tubes by external information, e.g. programme control
    • H01J37/3023Programme contro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40Imaging
    • G01N2223/418Imag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20Positioning, supporting, modifying or maintaining the physical state of objects being observed or treated
    • H01J2237/208Elements or methods for movement independent of sample stage for influencing or moving or contacting or transferring the sample or parts thereof, e.g. prober needles or transfer needles in FIB/SEM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26Electron or ion microscopes
    • H01J2237/28Scanning microscopes
    • H01J2237/2813Scanning microscop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 H01J2237/2817Pattern insp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30Electron or ion beam tubes for processing objects
    • H01J2237/317Processing objects on a microscale
    • H01J2237/3174Etching microareas
    • H01J2237/31745Etching microareas for preparing specimen to be viewed in microscopes or analyzed in microanalys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帶電粒子束裝置,其自動地重複進行取出透過離子束對試樣的加工而形成的試樣片並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上的動作。該帶電粒子束裝置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其具有: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其以帶電粒子束進行照射;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試樣;試樣片移置單元,其保持從試樣分離和取出的試樣片並進行輸送;保持器固定台,其對移置有試樣片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以及電腦,其在由試樣片移置單元對試樣片進行保持之後發生異常的情況下,進行使試樣片移置單元所保持的試樣片滅失的控制。

Description

帶電粒子束裝置
[0001] 本發明涉及帶電粒子束裝置。
[0002]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裝置:取出透過向試樣照射由電子或離子構成的帶電粒子束而製作出的試樣片,並將試樣片加工成適於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等的觀察、分析、以及計測等各種程序的形狀(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000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05272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15323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0004] 在本說明書中,所謂「取樣」是指取出透過向試樣照射帶電粒子束而製作出的試樣片並將該試樣片加工成適於觀察、分析、以及計測等各種程序的形狀,更具體而言是指將從試樣透過聚焦離子束的加工而形成的試樣片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上。   以往,不能說已經充分實現能夠自動地進行試樣片的取樣的技術。   作為阻礙自動且連續地重複進行取樣的原因,存在如下的情況等:在透過在試樣片的取出和輸送中所使用的針將試樣片取出之後,在為了將試樣片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上而執行的影像識別處理等處理中發生異常的情況下,會中斷向下一程序的轉移。   例如,在根據影像對移置有試樣片的試樣片保持器的柱狀部的形狀好壞進行判定時,在無法抽出柱狀部的邊緣(輪廓)的情況下,影像識別處理會停止。另外,例如在由於柱狀部的變形、破損、以及缺失等因而無法正常地實施柱狀部的模版匹配的情況下,向供於移置試樣片用的下一程序的轉移會中斷。在這樣的情況下,會阻礙本來的目的,亦即會阻礙自動且連續地重複進行取樣。   [0005] 本發明就是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帶電粒子束裝置,其能夠自動地執行取出透過離子束對試樣的加工而形成的試樣片並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上的動作。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0006] (1)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是帶電粒子束裝置,該帶電粒子束裝置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其特徵在於,該帶電粒子束裝置具有: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其以帶電粒子束進行照射;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前述試樣;試樣片移置單元,其保持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並進行輸送;保持器固定台,其對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以及電腦,其在由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對前述試樣片進行保持之後發生異常的情況下,進行使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所保持的前述試樣片滅失的控制。   [0007] (2)另外,關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1)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電腦透過向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所保持的前述試樣片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使前述試樣片滅失。   [0008] (3)另外,關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2)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具有保持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並進行輸送的針和驅動該針的針驅動機構,前述電腦設定用於限制在使前述試樣片滅失時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區域的多個限制視野,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針驅動機構控制為:從前述多個限制視野中的設定在遠離前述針的區域中的限制視野依次切換到設定在接近前述針的區域中的限制視野並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   [0009] (4)另外,關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3)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電腦將前述多個限制視野中的接近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設定為與遠離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相比相對較小,前述電腦將針對前述多個限制視野中的接近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射束強度設定為與針對遠離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射束強度相比相對較弱。   [0010] (5)另外,關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4)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電腦根據從向前述試樣片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而獲得的影像獲取的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預先已知的資訊或從前述影像獲取的前述試樣片的大小,將前述多個限制視野設定成不包含前述針。   [0011] (6)另外,關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5)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電腦將前述針驅動機構控制為:使從在使前述試樣片滅失時,使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與前述帶電粒子束的視野中心一致,其中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是從向前述試樣片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而得的影像獲取。   [0012] (7)另外,關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6)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電腦將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設為以下者:在從前述試樣片的中心觀察時位於與連接著前述針的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所抽出的邊緣的位置。   [0013] (8)另外,關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1)中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具有保持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並進行輸送的針和驅動該針的針驅動機構,前述電腦將前述針驅動機構控制為:使前述針所保持的前述試樣片與障礙物碰撞而從前述針分離,由此使前述試樣片滅失。 [對照技術手段之功效]   [0014] 根據本發明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由於在異常時使試樣片移置單元所保持的試樣片滅失,因此能夠適當地轉移到新的試樣片的取樣等之下一程序。由此,能夠自動且連續地執行取出透過離子束對試樣的加工而形成的試樣片並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上的取樣動作。
[0016]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能夠自動地製作試樣片的帶電粒子束裝置進行說明。   [0017]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試樣室11,其能夠將內部維持為真空狀態;載台12,其能夠將試樣S和試樣片保持器P固定在試樣室11的內部;以及載台驅動機構13,其驅動台12。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向試樣室11的內部的既定的照射區域(即掃描範圍)內的照射對象照射聚焦離子束(FIB)的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向試樣室11的內部的既定的照射區域內的照射對象照射電子束(EB)的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就由於聚焦離子束或電子束的照射而從照射對象產生的二次帶電粒子(二次電子、二次離子)R進行檢測的檢測器16。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向照射對象的表面供應氣體G的氣體供應部17。具體而言,氣體供應部17是外徑為200μm左右的噴嘴17a等。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針18,其從固定在載台12上的試樣S取出微小的試樣片Q,對試樣片Q進行保持並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針驅動機構19,其驅動針18來輸送試樣片Q;以及吸收電流檢測器20,其檢測流入針18的帶電粒子束的流入電流(也稱為吸收電流),並將流入電流信號發送到電腦22而進行影像化。   有時將該針18和針驅動機構19統稱為試樣片移置單元。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顯示基於檢測器16所檢測的二次帶電粒子R的影像資料等的顯示裝置21、電腦22、輸入裝置23。   另外,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和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的照射對象是固定在載台12上的試樣S、試樣片Q、以及存在於照射區域內的針18、試樣片保持器P等。   [0018] 本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能夠透過向照射對象的表面一邊以聚焦離子束進行掃描一邊進行照射來執行被照射部的影像化、基於濺鍍的各種加工(挖掘、修整加工等)、沉積膜的形成等。帶電粒子束裝置10能夠執行從試樣S形成供透過透射電子顯微鏡的透射觀察用的試樣片Q(例如薄片試樣、針狀試樣等)、電子束利用的分析試樣片的加工。帶電粒子束裝置10能夠執行一加工,該加工係使移置在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試樣片Q為適於透射電子顯微鏡的透射觀察的期望的厚度(例如5~100nm等)的薄膜者。帶電粒子束裝置10能夠透過向試樣片Q和針18等照射對象的表面一邊以聚焦離子束或電子束進行掃描一邊進行照射而執行照射對象的表面的觀察。   吸收電流檢測器20具有前置放大器,對針的流入電流進行放大並發送給電腦22。根據與吸收電流檢測器20所檢測的針流入電流和帶電粒子束的掃描同步的信號,能夠在顯示裝置21上顯示針形狀的吸收電流影像,從而可以進行針形狀和前端位置的確定。   [0019] 圖2是示出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中向試樣S表面(斜線部)照射聚焦離子束而形成的從試樣S取出之前的試樣片Q的俯視圖。標號F表示聚焦離子束的加工框即聚焦離子束的掃描範圍,其內側(白色部)表示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進行濺鍍加工而挖掘出的加工區域H。標號Ref是表示形成試樣片Q的(未挖掘而殘留)位置的參考標記(基準點),例如是透過聚焦離子束在後述的沉積膜(例如一邊為1μm的正方形)上設置了例如直徑為30nm的微細孔後的形狀等,從而在聚焦離子束或電子束形成的影像中能夠高對比度地進行識別。要知道試樣片Q的大概位置係利用沉積膜並在精密的位置對準方面利用微細孔。在試樣S中,試樣片Q被蝕刻加工成殘留與試樣S連接的支承部Qa,側部側和底部側的周邊部被削掉而去除,並被支承部Qa懸臂支承在試樣S上。試樣片Q是在長度方向上的尺寸例如為10μm、15μm、20μm左右,寬度(厚度)例如為500nm、1μm、2μm、3μm左右的微小的試樣片。   [0020] 試樣室11構成為能夠透過排氣裝置(省略圖示)進行排氣直到使內部為期望的真空狀態為止並且能夠維持期望的真空狀態。   載台12對試樣S進行保持。載台12具有對試樣片保持器P進行保持的保持器固定台12a。該保持器固定台12a可以採用能夠搭載多個試樣片保持器P的結構。   圖3是試樣片保持器P的俯視圖,圖4是側視圖。試樣片保持器P具有:大致呈半圓形板狀的基部32,其具有切口部31;以及試樣台33,其固定在切口部31上。基部32例如從由金屬構成的直徑為3mm以及厚度為50μm等的圓形板狀形成。試樣台33例如從矽晶圓透過半導體製程形成,透過導電性的接著劑貼合在切口部31上。試樣台33為梳齒形狀,具有以分開配置的方式突出的多個(例如,5根、10根、15根、20根等)試樣片Q被移置的柱狀部(以下也稱為柱體(pillar))34。   透過使各柱狀部34的寬度不同,將移置在各柱狀部34上的試樣片Q和柱狀部34的影像賦予對應,進一步與對應的試樣片保持器P賦予對應而儲存在電腦22中,由此即使在從一個試樣S製作出多個試樣片Q的情況下,也能夠識別而不會弄錯,可在不會弄錯相應的試樣片Q和試樣S上的取出部位的賦予對應之下進行後續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等的分析。各柱狀部34例如形成為前端部的厚度為10μm以下、5μm以下等,對安裝在前端部上的試樣片Q進行保持。   另外,基部32不限定於上述那樣的直徑為3mm以及厚度為50μm等的圓形板狀,例如也可以是長度為5mm、高度為2mm、厚度為50μm等的矩形板狀。總之,基部32的形狀只要是如下的形狀即可:能夠搭載於導入到後續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載台12上,且搭載於試樣台33上的所有試樣片Q位於載台12的可動範圍內。根據這樣的形狀的基部32,能夠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中觀察到搭載於試樣台33上的所有試樣片Q。   [0021] 載台驅動機構13以與載台12連接的狀態收納在試樣室11的內部,根據從電腦22輸出的控制信號使載台12相對於既定的軸位移。載台驅動機構13至少具有使載台12沿與水平面平行且相互垂直的X軸和Y軸、以及與X軸和Y軸垂直的鉛直方向上的Z軸平行地移動的移動機構13a。載台驅動機構13具有使載台12繞X軸或Y軸傾斜的傾斜機構13b和使載台12繞Z軸旋轉的旋轉機構13c。   [0022] 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以如下方式固定在試樣室11:在試樣室11的內部,使射束射出部(省略圖示)在照射區域內的載台12的鉛直方向上方的位置處面向載台12並且使光軸與鉛直方向平行。由此,能夠向載置於載台12上的試樣S、試樣片Q、以及存在於照射區域內的針18等照射對象從鉛直方向上方朝向下方照射聚焦離子束。另外,帶電粒子束裝置10也可以替代上述那樣的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而具有其他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不限定於形成上述那樣的聚焦射束的光學系統。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例如也可以是透過在光學系統內設置具有定型的開口的模版遮罩(stencil mask)從而形成模版遮罩的開口形狀的成形射束的投影型的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根據這樣的投影型的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能夠形成與試樣片Q的周邊的加工區域相當的形狀的成形射束,從而縮短加工時間。   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具有產生離子的離子源14a和使從離子源14a引出的離子聚焦以及偏向的離子光學系統14b。離子源14a和離子光學系統14b根據從電腦22輸出的控制信號而進行控制,聚焦離子束的照射位置和照射條件等由電腦22進行控制。離子源14a例如是使用了液態鎵等的液態金屬離子源、等離子體型離子源、氣體電場電離型離子源等。離子光學系統14b例如具有聚焦透鏡等第一靜電透鏡、靜電偏向器、接物鏡等第二靜電透鏡等。在作為離子源14a而使用等離子體型離子源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大電流束的高速加工,從而適於較大的試樣S的取出。   [0023] 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以如下方式固定在試樣室11:在試樣室11的內部,將射束射出部(省略圖示)在相對於照射區域內的載台12的鉛直方向傾斜了既定的角度(例如60°)的傾斜方向上面向載台12並且使光軸與傾斜方向平行。由此能夠向固定在台12上的試樣S、試樣片Q、以及存在於照射區域內的針18等照射對象從傾斜方向的上方朝向下方照射電子束。   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具有產生電子的電子源15a和使從電子源15a射出的電子聚焦以及偏向的電子光學系統15b。電子源15a和電子光學系統15b根據從電腦22輸出的控制信號而進行控制、電子束的照射位置和照射條件等由電腦22進行控制。電子光學系統15b例如具有電磁透鏡、偏向器等。   [0024] 另外,也可以對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和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的配置進行調換,將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配置在鉛直方向上,將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配置在相對於鉛直方向傾斜既定的角度的傾斜方向上。   [0025] 在向試樣S和針18等照射對象照射聚焦離子束或電子束時,檢測器16檢測從照射對象放射的二次帶電粒子(二次電子和二次離子)R的強度(即二次帶電粒子的量),並輸出二次帶電粒子R的檢測量的資訊。檢測器16配置在試樣室11的內部能夠檢測二次帶電粒子R的量的位置,例如相對於照射區域內的試樣S等照射對象斜上方的位置等而固定在試樣室11中。   [0026] 氣體供應部17固定在試樣室11,在試樣室11的內部配置成具有氣體噴射部(也稱為噴嘴)且面向載台12。氣體供應部17能夠向試樣S供應用於根據試樣S的材質而選擇性地促進聚焦離子束對試樣S的蝕刻的蝕刻用氣體、用於在試樣S的表面上形成金屬或絕緣體等堆積物的沉積膜的沉積用氣體等。例如,透過將針對矽系的試樣S的氟化氙、針對有機系的試樣S的水等蝕刻用氣體與聚焦離子束的照射一起供應給試樣S,能夠材料選擇性地促進蝕刻。另外,例如透過將含有鉑、碳、或鎢等的沉積用氣體與聚焦離子束的照射一起供應給試樣S,能夠將從沉積用氣體分解的固體成分堆積(沉積)在試樣S的表面上。作為沉積用氣體的具體例,存在作為包含碳的氣體的菲、萘、芘等、作為包含鉑的氣體的三甲基·乙基環戊二烯·鉑等、或作為包含鎢的氣體的六羰基鎢等。另外,對於供應氣體來說,透過照射電子束也能夠進行蝕刻和沉積。但是,關於本發明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中的沉積用氣體,從沉積速度、試樣片Q與針18之間的沉積膜的可靠的附著的觀點來看,包含碳的沉積用氣體例如菲、萘、芘等最佳,可以使用其等中的任意一種。   [0027] 針驅動機構19以與針18連接的狀態收納在試樣室11的內部,根據從電腦22輸出的控制信號使針18位移。針驅動機構19與載台12一體設置,例如當載台12透過傾斜機構13b繞傾斜軸(即X軸或Y軸)旋轉時,與載台12一體移動。針驅動機構19具有使針18沿三維坐標軸分別平行地移動的移動機構(省略圖示)和使針18繞針18的中心軸旋轉的旋轉機構(省略圖示)。另外,該三維坐標軸與試樣台的正交三軸坐標系是獨立,在作為與載台12的表面平行的二維坐標軸的正交三軸坐標系中,在載台12的表面處於傾斜狀態、旋轉狀態的情況下,該坐標系傾斜、旋轉。   [0028] 電腦22至少對載台驅動機構13、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氣體供應部17和針驅動機構19進行控制。   電腦22配置在試樣室11的外部,連接有顯示裝置21和輸出與操作者的輸入操作對應的信號的鼠標、鍵盤等輸入裝置23。   電腦22根據從輸入裝置23輸出的信號或預先設定的自動運轉控制處理所生成的信號等統合控制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動作。   [0029] 電腦22一邊就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位置進行掃描一邊將檢測器16所檢測的二次帶電粒子R的檢測量轉換為與照射位置賦予對應的亮度信號,根據二次帶電粒子R的檢測量的二維位置分布生成表示照射對象的形狀的影像資料。在吸收電流影像模式下,電腦22一邊就帶電粒子束的照射位置進行掃描一邊檢測在針18中流動的吸收電流,由此根據吸收電流的二維位置分布(吸收電流影像)而生成表示針18的形狀的吸收電流影像資料。電腦22將用於執行各影像資料的放大、縮小、移動、以及旋轉等操作的畫面與生成的各影像資料一起顯示在顯示裝置21上。電腦22將用於進行自動的序列控制中的模式選擇以及加工設定等各種設定的畫面顯示在顯示裝置21上。   [0030]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具有上述結構,接下來,對該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   [0031] 以下,針對電腦22所執行的自動取樣的動作也就是將透過帶電粒子束(聚焦離子束)對試樣S的加工而形成的試樣片Q自動地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動作,大致分為初始設定程序、試樣片拾取程序、試樣片架置(mount)程序並依次進行說明。   [0032] <初始設定程序>   圖5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自動取樣的動作中的初始設定程序的流程的流程圖。首先,電腦22在自動序列開始時根據操作者的輸入進行有無後述的姿勢控制模式等模式選擇、模版匹配用的觀察條件、以及加工條件設定(加工位置、尺寸、個數等的設定)、針前端形狀的確認等(步驟S010)。   [0033] 接下來,電腦22製成柱狀部34的模版(步驟S020至步驟S027)。在該模版製成中,首先,電腦22借助操作者進行設置在載台12的保持器固定台12a上的試樣片保持器P的位置登錄處理(步驟S020)。電腦22在取樣程序的最初製成柱狀部34的模版。電腦22按每個柱狀部34製成模版。電腦22進行各柱狀部34的載台坐標獲取和模版製成,並將其等以組的方式進行儲存,之後在利用模版匹配(模版與影像的重合)對柱狀部34的形狀進行判定時使用。電腦22例如預先儲存影像本身、從影像抽出的邊緣資訊等作為用於模版匹配的柱狀部34的模版。在之後的程序中,電腦22在載台12的移動之後進行模版匹配,根據模版匹配的分數(score)對柱狀部34的形狀進行判定,從而能夠識別柱狀部34的準確的位置。另外,當作為模版匹配用的觀察條件使用與模版製成用相同的對比度、倍率等觀察條件時,由於能夠實施準確的模版匹配,因此是期望者。   在保持器固定台12a上設置有多個試樣片保持器P,在各試樣片保持器P上設置有多個柱狀部34的情況下,電腦22也可以對各試樣片保持器P預先確定固有的識別代碼,對該當試樣片保持器P的各柱狀部34預先確定固有的識別代碼,並以將這些識別代碼和各柱狀部34的坐標以及模版資訊賦予對應起來的方式進行儲存。   另外,電腦22也可以將試樣S中的取出試樣片Q的部位(取出部)的坐標和周邊的試樣面的影像資訊與上述識別代碼、各柱狀部34的坐標、以及模版資訊一起以組的方式進行儲存。   另外,例如在岩石、礦物、以及活體試樣等不定形的試樣的情況下,電腦22也可以使低倍率的寬視野影像、取出部的位置坐標、以及影像等為組,並儲存這些資訊作為識別資訊。也可以將該識別資訊以與薄片化的試樣S賦予關聯或與透射電子顯微鏡影像和試樣S的取出位置賦予關聯的方式進行記錄。   [0034] 電腦22透過在後述的試樣片Q的移動之前進行試樣片保持器P的位置登錄處理,能夠預先確認實際上存在適當的形狀的試樣台33。   在該位置登錄處理中,首先,作為粗調的動作,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而使載台12移動,使照射區域位置對準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安裝有試樣台33的位置上。接下來,作為微調的動作,電腦22從透過帶電粒子束(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各自)的照射而生成的各影像資料抽出使用事先根據試樣台33的設計形狀(CAD資訊)製成的模版來構成試樣台33的多個柱狀部34的位置。然後,電腦22對抽出的各柱狀部34的位置坐標和影像進行登錄處理(儲存)作為試樣片Q的安裝位置(步驟S023)。此時,對各柱狀部34的影像與預先準備的柱狀部的設計圖、CAD圖、或柱狀部34的標準品的影像進行比較來確認有無各柱狀部34的變形、缺損、缺失等,如果存在不良,則電腦22也儲存該柱狀部的坐標位置和影像以及其為不良品的事實。   接下來,對當前登錄處理的執行中的試樣片保持器P上是否沒有了應該登錄的柱狀部34進行判定(步驟S025)。在該判定結果為「否」的情況下即應該登錄的柱狀部34的剩餘數量m為1以上的情況下,將處理返回到上述的步驟S023,重複進行步驟S023和S025,直到沒有了柱狀部34的剩餘數量m為止。另外,在該判定結果為「是」的情況下即應該登錄的柱狀部34的剩餘數量m為零的情況下,將處理前進到步驟S027。   [0035] 在保持器固定台12a上設置有多個試樣片保持器P的情況下,將各試樣片保持器P的位置坐標、該試樣片保持器P的影像資料與對應於各試樣片保持器P的代碼編號等一起記錄,並且,儲存(登錄處理)與各試樣片保持器P的各柱狀部34的位置坐標對應的代碼編號和影像資料。電腦22也可以按照實施自動取樣的試樣片Q的數量依次實施該位置登錄處理。   然後,電腦22對是否沒有了應該登錄的試樣片保持器P進行判定(步驟S027)。在該判定結果為「否」的情況下即應該登錄的試樣片保持器P的剩餘數量n為1以上的情況下,將處理返回到上述的步驟S020,重複進行步驟S020至S027,直到沒有了試樣片保持器P的剩餘數量n為止。另一方面,在該判定結果為「是」的情況下即應該登錄的試樣片保持器P的剩餘數量n為零的情況下,將處理前進到步驟S030。   由此,在從一個試樣S自動製作出幾十個試樣片Q的情況下,由於在保持器固定台12a上位置登錄有多個試樣片保持器P,其各自的柱狀部34的位置被影像登錄,因此能夠立即在帶電粒子束的視野內調用應該安裝幾十個試樣片Q的確定的試樣片保持器P以及確定的柱狀部34。   另外,在該位置登錄處理(步驟S020、S023)中,萬一在試樣片保持器P自身或柱狀部34發生變形或破損而不處於安裝有試樣片Q的狀態的情況下,相對應地將「不可使用」(表示未安裝試樣片Q的表述)等也與上述的位置坐標、影像資料、代碼編號一起登錄。由此,電腦22在進行後述的試樣片Q的移置時,可以跳過「不可使用」的試樣片保持器P或柱狀部34,使下一個正常的試樣片保持器P或柱狀部34移動到觀察視野內。   [0036] 接下來,電腦22製成針18的模版(步驟S030至S050)。模版在使後述的針準確地接近試樣片時的影像匹配中使用。   在該模版製成程序中,首先,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使載台12暫時移動。接著,電腦22透過針驅動機構19使針18移動到初始設定位置(步驟S030)。初始設定位置是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能夠照射到大致同一點上從而使兩個射束的焦點對準的點(重合點(coincidence point)),且是透過之前進行的載台移動而使針18的背景中沒有試樣S等誤認為針18那樣的複雜結構的預先確定的位置。該重合點是能夠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和電子束照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相同的對象物的位置。   [0037] 接下來,電腦22透過基於電子束照射的吸收影像模式對針18的位置進行識別(步驟S040)。   電腦22透過一邊以電子束進行掃描一邊照射到針18來檢測流入針18的吸收電流,並生成吸收電流影像資料。此時,由於在吸收電流影像中沒有誤認為針18的背景,因此能夠識別針18而不被背景影像影響。電腦22透過電子束的照射來獲取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使用吸收電流影像製成模版是由於當針接近試樣片時,大多存在試樣片的加工形狀或試樣表面的圖案等在針的背景中誤認為針的形狀,因此在二次電子影像中誤認的可能性較高,從而為了防止誤認而使用不受背景影響的吸收電流影像。二次電子影像由於容易受背景像影響而誤認的可能性較高,因此不適合作為模版影像。這樣,由於在吸收電流影像中無法識別針前端的碳沉積膜,因此無法知道真正的針前端,但從與模版的圖案匹配的觀點來看,吸收電流影像為適。   [0038] 這裡,電腦22對針18的形狀進行判定(步驟S042)。   萬一在因針18的前端形狀發生變形或破損等而不處於安裝有試樣片Q的狀態的情況下(步驟S042;NG,不好),從步驟S043跳到圖20的步驟S300,不執行步驟S050以後的所有步驟而結束自動取樣的動作。即,在針前端形狀為不良的情況下,無法執行進一步的作業而進入裝置操作者的針更換的作業。在步驟S042中的針形狀的判斷中,例如在1邊為200μm的觀察視野下針前端位置從既定的位置偏移100μm以上的情況下判斷為不良品。另外,在步驟S042中,在判斷為針形狀不良的情況下,在顯示裝置21上顯示為「針不良」等(步驟S043),對裝置的操作者進行警告。只要判斷為不良品的針18更換為新的針18、或者為輕微的不良,則也可以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來成形針前端。   在步驟S042中,只要針18為預先確定的正常形狀,則前進到下一個步驟S044。   [0039] 這裡,對針前端的狀態進行說明。   圖6的(A)是為了說明在針18(鎢針)的前端附著有碳沉積膜DM的殘渣的狀態而放大針前端部的示意圖。由於針18以如下方式進行使用:以使其前端不會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被切除而變形的方式重複進行多次取樣操作,因此在針18前端附著有對試樣片Q進行保持的碳沉積膜DM的殘渣。透過重複進行取樣,該碳沉積膜DM的殘渣逐漸變大,形成為比鎢針的前端位置稍微突出的形狀。因此,針18的真正的前端坐標不是構成原本的針18的鎢的前端W,而為碳沉積膜DM的殘渣的前端C。使用吸收電流影像來製成模版是由於當針18接近試樣片Q時,大多存在試樣片Q的加工形狀或試樣表面的圖案等在針18的背景中誤認為針18的形狀,因此在二次電子影像中誤認的可能性較高,為了防止誤認而使用不受背景影響的吸收電流影像。二次電子影像由於容易受背景像影響而誤認的可能性較高,因此適合作為模版影像。這樣,由於在吸收電流影像中無法識別針前端的碳沉積膜DM,因此無法知道真正的針前端,但從與模版的圖案匹配的觀點來看,吸收電流影像為適。   [0040] 圖6的(B)是碳沉積膜DM所附著的針前端部的吸收電流影像的示意圖。即使在背景中存在複雜的圖案,針18也能夠明確地識別而不被背景形狀影響。由於照射到背景的電子束信號未反映在影像上,因此背景用雜訊等級均勻的灰階來表示。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碳沉積膜DM比背景的灰階稍暗,從而可知在吸收電流影像中無法明確地確認碳沉積膜DM的前端。在吸收電流影像中,由於無法識別包含碳沉積膜DM在內的真正的針位置,因此當僅依賴吸收電流影像使針18移動時,針前端與試樣片Q碰撞的可能性較高。   因此,以下,根據碳沉積膜DM的前端坐標C求出針18的真正的前端坐標。另外,這裡,將圖6的(B)的影像稱為第一影像。   獲取針18的吸收電流影像(第一影像)的程序是步驟S044。   接下來,對圖6的(B)的第一影像進行影像處理而抽出比背景明亮的區域(步驟S045)。   [0041] 圖7的(A)是對圖6的(B)的第一影像進行影像處理而抽出比背景明亮的區域的示意圖。在背景和針18的亮度的差較小時,也可以提高影像對比度而增加背景和針的亮度的差。這樣,可以獲得強調了比背景明亮的區域(針18的一部分)的影像,這裡,將該影像稱為第二影像。將該第二影像儲存在電腦中。   接下來,在圖6的(B)的第一影像中,抽出比背景的亮度暗的區域(步驟S046)。   [0042] 圖7的(B)是對圖6的(B)的第一影像進行影像處理而抽出比背景暗的區域的示意圖。僅抽出針前端的碳沉積膜DM並進行顯示。在背景和碳沉積膜DM的亮度的差較小時也可以提高影像對比度而增加影像資料上背景和碳沉積膜DM的亮度的差。這樣,可以獲得使比背景暗的區域明顯化的影像。這裡,將該影像稱為第三影像,並將第三影像儲存在電腦22中。接下來,對儲存在電腦22中的第二影像和第三影像進行合成(步驟S047)。   [0043] 圖8是合成後的顯示影像的示意圖。但是,為了在影像上容易觀察,可以僅對第二影像中的針18的區域、第三影像中的碳沉積膜DM的部分的輪廓進行線顯示,對背景、針18、碳沉積膜DM的外周以外進行透明顯示,也可以僅使背景透明而用相同顏色或相同色調顯示針18和碳沉積膜DM。這樣,由於第二影像和第三影像原本以第一影像為基礎,因此只要不只使第二影像或第三影像中的一方放大縮小或旋轉等變形,則透過合成而獲得的影像則是反映了第一影像的形狀。這裡,將合成的影像稱為第四影像,並將該第四影像儲存在電腦中。關於第四影像,由於是以第一影像為基礎,調整了對比度並實施強調輪廓的處理,因此第一影像和第四影像中的針形狀完全相同,輪廓變得明確,從而與第一影像相比碳沉積膜DM的前端變得更明確。   接下來,根據第四影像求出碳沉積膜DM的前端即堆積了碳沉積膜DM的針18的真正的前端坐標(步驟S048)。   從電腦22取出第四影像並進行顯示,求出針18的真正的前端坐標。在針18的軸向上最突出的部位C是真正的針前端,透過影像識別而被自動地判斷,將前端坐標儲存在電腦22中。   接下來,為了進一步提高模版匹配的精度,將與進行步驟S044時相同的觀察視野下的針前端的吸收電流影像作為基準影像,模版影像是以基準影像資料中的在步驟S048中獲得的針前端坐標為基準僅抽出包含針前端在內的一部分後的影像,將該模版影像以與在步驟S048中獲得的針前端的基準坐標(針前端坐標)賦予對應的方式登錄在電腦22中(步驟S050)。   [0044] 接下來,電腦22進行作為使針18接近試樣片Q的處理的以下處理。   [0045] 另外,在步驟S050中,限定為與進行步驟S044時相同的觀察視野,但不限於此,只能能夠管理射束掃描的基準,則不限定於同一視野。另外,在上述步驟S050的說明中,模版包含針前端部,只要基準坐標和坐標賦予對應,則也可以將不包含前端的區域作為模版。另外,在圖7中舉二次電子影像為例,但反射電子影像也能用於碳沉積膜DM的前端C的坐標的識別。   [0046] 電腦22由於將使針18移動的事先實際獲取的影像資料作為基準影像資料,因此能夠與各個針18的形狀的差異無關地進行精度較高的圖案匹配。並且,電腦22由於在背景中沒有複雜的結構物的狀態下獲取各影像資料,因此能夠求出準確的真正的針前端坐標。另外,能夠獲取能夠明確地把握排除了背景的影響的針18的形狀的模版。   [0047] 另外,電腦22在獲取各影像資料時,為了增加對象物的識別精度而使用預先儲存的合適的倍率、亮度、對比度等的影像獲取條件。   另外,製成上述的柱狀部34的模版的程序(S020至S027)和製成針18的模版的程序(S030至S050)也可以相反。但是,在製成針18的模版的程序(S030至S050)在先的情況下,從後述的步驟S280返回的流程(E)也聯動。   [0048] <試樣片拾取程序>   圖9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自動取樣的動作中的從試樣S拾取試樣片Q的程序的流程的流程圖。這裡,所謂拾取是指透過聚焦離子束的加工或針將試樣片Q從試樣S分離、取出。   首先,電腦22為了使作為對象的試樣片Q進入帶電粒子束的視野而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使載台12移動。也可以使用作為目的的基準標記Ref的位置坐標使載台驅動機構13進行動作。   接下來,電腦22使用帶電粒子束的影像資料識別形成在預先試樣S上的基準標記Ref。電腦22使用所識別的基準標記Ref,根據已知的基準標記Ref和試樣片Q的相對位置關係對試樣片Q的位置進行識別,使載台移動以使得試樣片Q的位置進入觀察視野(步驟S060)。   接下來,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來驅動載台12,使載台12繞Z軸旋轉與姿勢控制模式對應的角度份,以使得試樣片Q的姿勢成為既定的姿勢(例如,適於透過針18所進行的取出的姿勢等)(步驟S070)。   接下來,電腦22使用帶電粒子束的影像資料來識別基準標記Ref,根據已知的基準標記Ref和試樣片Q的相對位置關係對試樣片Q的位置進行識別,進行試樣片Q的位置對準(步驟S080)。接下來,電腦22進行作為使針18接近試樣片Q的處理的以下處理。   [0049] 電腦22執行透過針驅動機構19使針18移動的針移動(粗調)(步驟S090)。電腦22使用針對試樣S的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的各影像資料來識別基準標記Ref(參照上述的圖2)。電腦22使用所識別的基準標記Ref設定針18的移動目標位置AP。   這裡,移動目標位置AP為接近試樣片Q的位置。移動目標位置AP例如為接近試樣片Q的支承部Qa的相反側的側部的位置。電腦22使移動目標位置AP相對於試樣片Q形成時的加工框F將既定的位置關係賦予對應。電腦22儲存透過聚焦離子束的照射在試樣S上形成試樣片Q時的加工框F和基準標記Ref的相對位置關係的資訊。電腦22使用所識別的基準標記Ref,並利用基準標記Ref、加工框F、移動目標位置AP(參照圖2)的相對位置關係使針18的前端位置在朝向移動目標位置AP的三維空間內移動。電腦22在使針18三維地移動時,例如首先在X方向和Y方向上移動,接下來在Z方向上移動。   電腦22在使針18移動時,使用在形成試樣片Q的自動加工的執行時形成在試樣S上的基準標記Ref,透過來自電子束和聚焦離子束的不同方向的觀察能夠高精度地把握針18和試樣片Q的三維位置關係,從而能夠使針18適當地移動。   [0050] 另外,在上述的處理中,電腦22使用基準標記Ref並利用基準標記Ref、加工框F、移動目標位置AP的相對位置關係使針18的前端位置在朝向移動目標位置AP的三維空間內移動,但不限定於此。電腦22也可以不使用加工框F而利用基準標記Ref和移動目標位置AP的相對位置關係,使針18的前端位置在朝向移動目標位置AP的三維空間內移動。   [0051] 接下來,電腦22執行透過針驅動機構19使針18移動的針移動(微調)(步驟Sl00)。電腦22重複進行使用在步驟S050中製成的模版的圖案匹配,另外,作為SEM影像內的針18的前端位置使用在步驟S047中獲得的針前端坐標,在向包含移動目標位置AP在內的照射區域照射帶電粒子束的狀態下使針18從移動目標位置AP向連接加工位置在三維空間內移動。   [0052] 接下來,電腦22進行使針18的移動停止的處理(步驟Sll0)。   圖10是用於說明使針與試樣片連接時的位置關係的圖,是將試樣片Q的端部放大的圖。在圖10中,將應該連接針18的試樣片Q的端部(截面)配置在SIM影像中心35,將從SIM影像中心35隔開既定的距離Ll的例如將試樣片Q的寬度的中央的位置作為連接加工位置36。連接加工位置可以是試樣片Q的端面的延長上(圖10的標號36a)的位置。在該情況下,成為沉積膜容易附著的位置而很合適。電腦22將既定距離Ll的上限設為1μm,優選將既定的間隔設為100nm以上且400nm以下。若既定的間隔不足100nm,則在之後的程序中,無法僅切斷將針18和試樣片Q分離時所連接的沉積膜,切除到針18為止的風險較高。針18的切除會使針18短小化,使針前端較粗地變形,因而若重複進行該程序,則不得不更換針18,從而與本發明的重複進行自動地取樣的目的適得其反。另外,反之如果既定間隔超過400nm,則基於沉積膜的連接不充分,在試樣片Q的取出上失敗的風險變高,妨礙了重複進行取樣。   另外,從圖10中看不到深度方向上的位置,但例如預先確定為試樣片Q的寬度的1/2的位置。但是,該深度方向也不限定於該位置。將該連接加工位置36的三維坐標事先儲存在電腦22中。   電腦22對預先設定的連接加工位置36進行指定。電腦22以存在於相同的SIM影像或SEM影像內的針18前端和連接加工位置36的三維坐標為基礎,使針驅動機構19進行動作,將針18移動到既定的連接加工位置36。電腦22在針前端與連接加工位置36一致時停止針驅動機構19。   圖11和圖12示出了針18接近試樣片Q的情形,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的圖(圖11)和示出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的圖(圖12)。圖12示出了針的微調前後的情形,圖12中的針18a表示位於移動目標位置的針18,針18b表示在進行針18的微調之後移動到連接加工位置36的針18,是相同的針18。另外,在圖11和圖12中,在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下除了觀察方向不同之外,觀察倍率也不同,但觀察對象和針18相同。   透過這樣的針18的移動方法,能夠使針18高精度且迅速地接近並停止在試樣片Q附近的連接加工位置36。   [0053] 接下來,電腦22進行將與針18試樣片Q連接的處理(步驟S120)。電腦22在既定的沉積時間內一邊透過氣體供應部17向試樣片Q和針18的前端表面供應作為沉積用氣體的碳系氣體,一邊向包含設定在連接加工位置36上的加工框Rl在內的照射區域照射聚焦離子束。由此,電腦22透過沉積膜來連接試樣片Q和針18。   在該步驟S120中,由於電腦22不使針18與試樣片Q直接接觸而在隔開間隔的位置上透過沉積膜來連接,因此在之後的程序中在針18和試樣片Q因基於聚焦離子束照射的切斷被分離時,針18不會被切斷。另外,具有如下優點:能夠防止發生起因於針18與試樣片Q直接接觸的損傷等不良情況。並且,即使針18發生振動,也能夠抑制該振動傳遞給試樣片Q。並且,即使在發生試樣S的緩移(creep)現象所引起的試樣片Q的移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在針18與試樣片Q之間產生過量的應變。圖13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包含針18和試樣片Q的連接加工位置在內的加工框Rl(沉積膜形成區域)的圖,圖14是圖13的放大說明圖,從而易於理解針18、試樣片Q、沉積膜形成區域(例如加工框Rl)的位置關係。針18接近並停止在相對於試樣片Q具有既定的距離Ll的間隔的位置作為連接加工位置。針18、試樣片Q、沉積膜形成區域(例如加工框Rl)設定為跨過針18和試樣片Q。沉積膜也在既定距離Ll的間隔上形成,針18和試樣片Q透過沉積膜連接。   [0054] 電腦22在將針18與試樣片Q連接時,在之後將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時採取與事先在步驟S0l0中選擇的各接近(approach)模式對應的連接姿勢。電腦22與後述的多個(例如為3個)不同的各個接近模式對應地採取針18和試樣片Q的相對連接姿勢。   [0055] 另外,電腦22也可以透過檢測針18的吸收電流的變化來判定基於沉積膜的連接狀態。電腦22也可以在針18的吸收電流達到預先確定的電流值時,判定為試樣片Q和針18透過沉積膜連接,無論是否經過既定的沉積時間均停止沉積膜的形成。   [0056] 接下來,電腦22進行切斷試樣片Q與試樣S之間的支承部Qa的處理(步驟S130)。電腦22使用形成在試樣S上的基準標記Ref來指定預先設定的支承部Qa的切斷加工位置Tl。   電腦22在既定的切斷加工時間內透過向切斷加工位置Tl照射聚焦離子束將試樣片Q從試樣S分離。圖15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試樣S和試樣片Q之間的支承部Qa的切斷加工位置Tl的圖。   電腦22透過檢測試樣S和針18之間的導通來判定試樣片Q是否從試樣S切離(步驟S133)。   電腦22在未檢測到試樣S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判定為試樣片Q從試樣S切離(好,OK),繼續此後的處理(即步驟S140以後的處理)的執行。另一方面,電腦22在切斷加工結束之後即切斷加工位置Tl處的試樣片Q與試樣S之間的支承部Qa的切斷完成之後檢測到試樣S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判定為試樣片Q未從試樣S切離(不好)。電腦22在判定為試樣片Q未從試樣S切離(不好)的情況下,透過將該試樣片Q和試樣S的分離未完成的事實顯示在顯示裝置21上或警告音等來進行通知(步驟S136)。然後,停止此後的處理的執行。在該情況下,電腦22也可以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來切斷將試樣片Q和針18連接起來的沉積膜(後述的沉積膜DM2),從而將試樣片Q和針18分離,使針18返回到初始位置(步驟S060)。返回到初始位置的針18實施下一個試樣片Q的取樣。   [0057] 接下來,電腦22進行針退避的處理(步驟S140)。電腦22透過針驅動機構19使針18向鉛直方向上方(即Z方向的正方向)上升既定的距離(例如5μm等)。圖16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使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退避的狀態的圖。   接下來,電腦22進行載台退避的處理(步驟S150)。如圖16所示,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使載台12移動了既定的距離。例如向鉛直方向下方(即Z方向的負方向)下降1mm、3mm、5mm。電腦22在使載台12下降了既定的距離之後,使氣體供應部17的噴嘴17a遠離載台12。例如上升到鉛直方向上方的待機位置。圖17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使載台12相對於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退避的狀態的圖。   [0058] 接下來,電腦22使載台驅動機構13進行動作,以使得成為在相互連接的針18和試樣片Q的背景中沒有結構物的狀態。這是因為,在後續的處理(步驟)中在製成針18和試樣片Q的模版時,能從透過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分別獲得的試樣片Q的影像資料中可靠地識別出針18和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電腦22使載台12移動既定的距離。對試樣片Q的背景進行判斷(步驟S160),如果背景沒有問題,則前進到下一個步驟S170,若在背景中存在問題,使載台12再次移動既定的量(步驟S165),返回到背景的判斷(步驟S160),到在背景中沒有問題為止重複進行。   [0059] 電腦22執行針18和試樣片Q的模版製成(步驟S170)。電腦22製成根據需要使固定有試樣片Q的針18旋轉後的姿勢狀態(也就是將試樣片Q與試樣台33的柱狀部34連接的姿勢)下的針18和試樣片Q的模版。由此,電腦22根據針18的旋轉從透過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而分別獲得的影像資料中三維識別出針18和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另外,電腦22在針18的旋轉角度為0°的接近模式下,也可以不需要電子束而從透過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識別出針18和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   電腦22在將使載台12移動到在針18和試樣片Q的背景中沒有結構物的位置的內容指示給載台驅動機構13或針驅動機構19時,針18未到達實際指示的地方的情況下,使觀察倍率為低倍率對針18進行搜索,在未找到的情況下,對針18的位置坐標進行初始化,使針18移動到初始位置。   [0060] 在該模版製成(步驟S170)中,首先,電腦22獲取針對試樣片Q和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的前端形狀的模版匹配用的模版(基準影像資料)。電腦22一邊就照射位置進行掃描一邊向針18照射帶電粒子束(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各自)。電腦22獲取來自透過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從針18釋放的二次帶電粒子R(二次電子等)的多個不同方向的各影像資料。電腦22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和電子束照射來獲取各影像資料。電腦22儲存從兩個不同的方向獲取的各影像資料作為模版(基準影像資料)。   由於電腦22將針對透過聚焦離子束而實際加工的試樣片Q和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實際獲取的影像資料作為基準影像資料,因此不管試樣片Q和針18的形狀如何均能夠進行精度較高的圖案匹配。   另外,電腦22在獲取各影像資料時,為了增加試樣片Q和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的形狀的識別精度而使用預先儲存的合適的倍率、亮度、對比度等的影像獲取條件。   [0061] 在該模版製成(步驟S170)中,電腦22在針18和試樣片Q的影像識別等處理中發生異常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電腦22例如在從影像資料中無法抽出針18和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嘗試從新的影像資料中抽出邊緣(輪廓)。然後,在從新的影像資料中也無法抽出針18和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該錯誤信號使後述的錯誤處理自動地啟動,在該時刻對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停止此後的處理(即在正常時執行的步驟S170以後的處理)的執行,並且執行從針18的滅失處理。   [0062] 接下來,電腦22進行針退避的處理(步驟S180)。這是為了防止在進行後續的載台移動時與載台12無意的接觸。電腦22透過針驅動機構19使針18移動既定的距離。例如,向鉛直方向上方(即Z方向的正方向)上升。反之,使針18當場停止,使載台12移動既定的距離。例如也可以向鉛直方向下方(即Z方向的負方向)下降。針退避方向不限於上述的鉛直方向,可以是針軸方向,也可以是其他既定退避位置,只要存在針前端所帶有試樣片Q不與試樣室內的結構物接觸和不受聚焦離子束的照射的預先確定的位置上即可。   [0063] 接下來,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使載台12移動,以使得在上述的步驟S020中登錄的確定的試樣片保持器P進入到帶電粒子束的觀察視野區域內(步驟S190)。圖18和圖19示出了該情形,特別是圖18是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的示意圖,是示出柱狀部34的試樣片Q的安裝位置U的圖,圖19是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的示意圖,是示出柱狀部34的試樣片Q的安裝位置U的圖。   這裡,對期望的試樣片保持器P的柱狀部34是否進入到觀察視野區域內進行判定(步驟S195),如果期望的柱狀部34進入到觀察視野區域內,則前進到下一步驟S200。如果期望的柱狀部34未進入到觀察視野區域內即在載台驅動相對於指定坐標未正確地動作的情況下,則對之前指定的載台坐標進行初始化,返回到具有載台12的原點位置(步驟S197)。然後,再次對事先登錄的期望的柱狀部34的坐標進行指定,驅動載台12(步驟S190),到柱狀部34進入到觀察視野區域內為止重複進行。   [0064] 接下來,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使載台12移動從而對試樣片保持器P的水平位置進行調整,並且使載台12旋轉以及傾斜與姿勢控制模式對應的角度,以使得試樣片保持器P的姿勢為既定的姿勢(步驟S200)。   透過該步驟S200,能夠在使原來的試樣S表面端面與柱狀部34的端面平行或垂直的關係下進行試樣片Q和試樣片保持器P的姿勢調整。特別是設想利用聚焦離子束對固定在柱狀部34上的試樣片Q進行薄片化加工,優選以使原來的試樣S的表面端面和聚焦離子束照射軸為垂直關係的方式進行試樣片Q和試樣片保持器P的姿勢調整。另外,優選以使固定在柱狀部34上的試樣片Q在原來的試樣S的表面端面與柱狀部34垂直的狀態下在聚焦離子束的入射方向上為下游側的方式進行試樣片Q和試樣片保持器P的姿勢調整。   這裡,對試樣片保持器P中的柱狀部34的形狀的好壞進行判定(步驟S205)。雖然在步驟S023中登錄了柱狀部34的影像,但在之後的程序中,對指定的柱狀部34是否因非預期的接觸等而變形、破損、缺失等,柱狀部34的形狀的好壞進行判定的是該步驟S205。在該步驟S205中,如果在該柱狀部34的形狀上沒有問題而可以判斷為良好,則前進到下一步驟S210,如果判斷為不良,則返回到使載台移動以使下一個柱狀部34進入到觀察視野區域內的步驟S190。   另外,電腦22在為了使指定的柱狀部34進入到觀察視野區域內而向載台驅動機構13指示載台12的移動時,指定的柱狀部34實際未進入到觀察視野區域內的情況下,對載台12的位置坐標進行初始化,使載台12移動到初始位置。   然後,電腦22使氣體供應部17的噴嘴17a移動到接近聚焦離子束照射位置的位置。例如從載台12的鉛直方向上方的待機位置朝向加工位置下降。   [0065] 在該柱狀部形狀判定(步驟S205)中,電腦22在起因於在柱狀部34的影像識別等處理中發生異常而無法判定柱狀部34的形狀的好壞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電腦22例如在從影像資料中無法識別出柱狀部34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嘗試從新的影像資料中識別柱狀部34。然後,在新的影像資料中也無法識別出柱狀部34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該錯誤信號使後述的錯誤處理自動地啟動,在該時刻對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停止此後的處理(即在正常時執行的步驟S210以後的處理)的執行,並且執行從針18的滅失處理。   [0066] <試樣片架置程序>   這裡所說的「試樣片架置程序」是將取出的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程序。   圖20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自動取樣的動作中的將試樣片Q架置(移置)在既定的試樣片保持器P中的既定的柱狀部34上的程序的流程的流程圖。   電腦22使用透過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照射所獲得的各影像資料識別在上述的步驟S020中儲存的試樣片Q的移置位置(步驟S210)。電腦22執行柱狀部34的模版匹配。電腦22為了確認梳齒形狀的試樣台33的多個柱狀部34中的出現在觀察視野區域內的柱狀部34是預先指定的柱狀部34而實施模版匹配。電腦22使用預先在製成柱狀部34的模版的程序(步驟S020)中製成的每個柱狀部34的模版來與透過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各自的照射所獲得的各影像資料實施模版匹配。   [0067] 另外,電腦22在使載台12移動之後實施的每個柱狀部34的模版匹配中,對是否在柱狀部34上發現了缺失等問題進行判定(步驟S215)。在柱狀部34的形狀上發現了問題的情況下(不好),將供試樣片Q移置的柱狀部34變更為發現了問題的柱狀部34的相鄰的柱狀部34,對於該柱狀部34也要決定進行模版匹配的移置的柱狀部34。如果在柱狀部34的形狀上沒有問題,則轉移到下一步驟S220。   另外,電腦22也可以從既定的區域(至少包含柱狀部34在內的區域)的影像資料中抽出邊緣(輪廓),並將該邊緣圖案作為模版。另外,電腦22在從既定區域(至少包含柱狀部34在內的區域)的影像資料中無法抽出邊緣(輪廓)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也可以將所抽出的邊緣顯示在顯示裝置21上,與觀察視野區域內的基於聚焦離子束的影像或基於電子束的影像進行模版匹配。   [0068] 在該柱狀部形狀判定(步驟S215)中,電腦22在柱狀部34的影像識別等處理中發生異常、或起因於柱狀部34的變形、破損、以及缺失等而無法正常實施每個柱狀部34的模版匹配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電腦22例如在從影像資料中無法識別出柱狀部34的情況或無法抽出柱狀部34的邊緣(輪廓)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嘗試從新的影像資料中識別柱狀部34或抽出邊緣(輪廓)。然後,在從新的影像資料中也無法進行柱狀部34的識別或邊緣(輪廓)的抽出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該錯誤信號使後述的錯誤處理自動地啟動,在該時刻對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停止此後的處理(即在正常時執行的步驟S220以後的處理)的執行,並且執行從針18的滅失處理。   [0069] 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來驅動載台12,以使得透過電子束的照射而識別出的安裝位置和透過聚焦離子束的照射而識別出的安裝位置一致。電腦22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來驅動載台12,以使得試樣片Q的安裝位置U與視野區域的視野中心(加工位置)一致。   [0070] 接下來,電腦22進行作為使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與試樣片保持器P接觸的處理的以下的步驟S220~步驟S250的處理。   首先,電腦22對針18的位置進行識別(步驟S220)。電腦22透過向針18照射帶電粒子束來檢測流入針18的吸收電流,生成吸收電流影像資料。電腦22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和電子束照射來獲取各吸收電流影像資料。電腦22使用來自兩個不同的方向的各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來檢測三維空間下的針18的前端位置。   另外,電腦22也可以使用所檢測的針18的前端位置,透過載台驅動機構13來驅動載台12,將針18的前端位置設定在預先設定的視野區域的中心位置(視野中心)。   [0071] 接下來,電腦22執行試樣片架置程序。首先,電腦22為了準確地識別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的位置而實施模版匹配。電腦22使用預先在針18和試樣片Q的模版製成程序(步驟S170)中製成的相互連接的針18和試樣片Q的模版,在透過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各自的照射所獲得的各影像資料中實施模版匹配。   另外,電腦22在該模版匹配中從影像資料的既定的區域(至少包含針18和試樣片Q在內的區域)抽出邊緣(輪廓)時,將所抽出的邊緣顯示在顯示裝置21上。另外,電腦22在模版匹配中無法從影像資料的既定的區域(至少包含針18和試樣片Q在內的區域)抽出邊緣(輪廓)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   然後,電腦22在透過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各自的照射所獲得的各影像資料中根據使用了相互連接的針18和試樣片Q的模版、作為試樣片Q的安裝對象的柱狀部34的模版的模版匹配來計測試樣片Q和柱狀部34之間的距離。   然後,電腦22最終僅透過在與載台12平行的平面內的移動來將試樣片Q移置到作為試樣片Q的安裝對象的柱狀部34上。   [0072] 在該模版匹配的處理中,電腦22在既定的區域(至少包含針18和試樣片Q在內的區域)的影像識別等處理中發生異常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電腦22例如在從影像資料中無法抽出邊緣(輪廓)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嘗試從新的影像資料中抽出邊緣(輪廓)。然後,在新的影像資料中也無法抽出邊緣(輪廓)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該錯誤信號使後述的錯誤處理自動地啟動,在該時刻對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停止此後的處理(即在正常時執行的步驟S230以後的處理)的執行,並且執行從針18的滅失處理。   [0073] 在該試樣片架置程序中,首先,電腦22執行透過針驅動機構19使針18移動的針移動(步驟S230)。電腦22在透過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各自的照射所獲得的各影像資料中根據使用了針18和試樣片Q的模版、柱狀部34的模版的模版匹配來計測試樣片Q與柱狀部34之間的距離。電腦22根據所計測的距離使針18以朝向試樣片Q的安裝位置的方式在三維空間內移動。   [0074] 在該模版匹配(步驟S230)中,電腦22在起因於在各影像資料的影像識別等處理中發生異常而無法正常地計測試樣片Q和柱狀部34之間的距離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電腦22例如在從各影像資料中無法識別出試樣片Q和柱狀部34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嘗試從新的影像資料中識別試樣片Q和柱狀部34。然後,在新的影像資料中也無法識別出試樣片Q和柱狀部34的情況下,產生錯誤信號。該錯誤信號使後述的錯誤處理自動地啟動,在該時刻對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停止此後的處理(即在正常時執行的步驟S240以後的處理)的執行,並且執行從針18的滅失處理。   [0075] 接下來,電腦22在柱狀部34與試樣片Q之間空出預先確定的空隙L2並使針18停止(步驟S240)。電腦22將該空隙L2設為1μm以下,優選將空隙L2設為100nm以上且500nm以下。   即使在該空隙L2為500nm以上的情況下也能夠連接,但基於沉積膜的柱狀部34和試樣片Q的連接所需的時間長至既定值以上,因而不優選1μm。該空隙L2越小則基於沉積膜的柱狀部34和試樣片Q的連接所需的時間越短,但不接觸為重要。   另外,電腦22在設置該空隙L2時,也可以透過檢測柱狀部34和針18的吸收電流影像來設置兩者的空隙。   電腦22在透過檢測柱狀部34與針18之間的導通、或柱狀部34和針18的吸收電流影像而將試樣片Q移置到柱狀部34上之後,檢測有無試樣片Q和針18的切離。   另外,電腦22在無法檢測柱狀部34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以檢測柱狀部34和針18的吸收電流影像的方式切換處理。   另外,電腦22在無法檢測柱狀部34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也可以停止該試樣片Q的移置,將該試樣片Q從針18切離,執行後述的針修整(trimming)程序。   [0076] 接下來,電腦22進行將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與柱狀部34連接的處理(步驟S250)。圖21、圖22分別是提高了圖18、圖19中的觀察倍率的影像的示意圖。電腦22以像圖21那樣使試樣片Q的一邊和柱狀部34的一邊位於一直線上並且像圖22那樣使試樣片Q的上端面和柱狀部34的上端面位於同一面內的方式使其等接近,在空隙L2為既定的值時停止針驅動機構19。電腦22在具有空隙L2而停止在試樣片Q的安裝位置上的狀況下,在圖21的基於聚焦離子束的影像中,以包含柱狀部34的端部的方式設定沉積用的加工框R2。電腦22透過氣體供應部17向試樣片Q和柱狀部34的表面供應氣體並且在既定時間內向包含加工框R2在內的照射區域照射聚焦離子束。透過該操作,在聚焦離子束照射部上形成有沉積膜,空隙L2被填滿從而試樣片Q與柱狀部34連接。電腦22在透過沉積而將試樣片Q固定在柱狀部34上的程序中,在檢測到柱狀部34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結束沉積。   [0077] 電腦22進行試樣片Q與柱狀部34的連接已完成的判定(步驟S255)。步驟S255例如如下進行。預先在針18與載台12之間設置電阻計,檢測兩者的導通。在兩者離開(存在空隙L2)時電阻為無限大,但是,兩者被導電性的沉積膜覆蓋,隨著空隙L2被填滿兩者間的電阻值逐漸降低,確認了為預先確定的電阻值以下而判斷為電連接。另外,根據事先的研究,在兩者間的電阻值達到預先確定的電阻值時沉積膜具有力學上足夠的強度,可以判定為試樣片Q與柱狀部34充分連接。   另外,要進行檢測的不限於上述的電阻,只要能夠計測電流或電壓等柱狀部與試樣片Q之間的電特性即可。另外,如果在預先確定的時間內未滿足預先確定的電特性(電阻值、電流值、電勢等),則電腦22延長沉積膜的形成時間。另外,電腦22可以預先求出柱狀部34與試樣片Q之間的空隙L2、照射射束條件、針對沉積膜用的氣體種類能夠形成最佳的沉積膜的時間,並儲存該沉積形成時間,在既定的時間內停止沉積膜的形成。   電腦22在確認了試樣片Q與柱狀部34的連接的時刻停止氣體供應和聚焦離子束照射。圖23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在基於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的影像資料中將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與柱狀部34連接的沉積膜DMl的圖。   [0078] 另外,在步驟S255中,電腦22也可以透過檢測針18的吸收電流的變化來判定基於沉積膜DMl的連接狀態。   電腦22也可以在根據針18的吸收電流的變化而判定為試樣片Q和柱狀部34透過沉積膜DMl來連接的情況下,無論是否經過既定時間均停止沉積膜DMl的形成。如果能夠確認連接完成,則轉移到下一步驟S260,如果連接未完成,則在預先確定的時間內停止聚焦離子束照射和氣體供應,透過聚焦離子束來切斷將試樣片Q和針18連接起來的沉積膜DM2,從而針前端的試樣片Q被廢棄。轉移到使針退避的動作(步驟S270)。   [0079] 接下來,電腦22進行切斷將針18和試樣片Q連接起來的沉積膜DM2從而將試樣片Q和針18分離的處理(步驟S260)。   上述圖23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用於切斷將針18和試樣片Q連接起來的沉積膜DM2的切斷加工位置T2的圖。電腦22將從柱狀部34的側面離開既定的距離(即從柱狀部34的側面到試樣片Q的空隙L2和試樣片Q的大小L3的和)L和針18與試樣片Q之間的空隙的既定的距離Ll(參照圖23)的一半的和(L+Ll/2)的位置設定為切斷加工位置T2。另外,也可以將切斷加工位置T2設為離開既定的距離L和針18與試樣片Q之間的空隙的既定的距離Ll的和(L+Ll)的位置。在該情況下,殘留在針前端的沉積膜DM2(碳沉積膜)變小,針18的清潔(後述)作業的機會變少,因而對於連續自動取樣來說是優選。   電腦22在既定的時間內透過向切斷加工位置T2照射聚焦離子束能夠將針18從試樣片Q分離。電腦22在既定的時間內透過向切斷加工位置T2照射聚焦離子束而僅切斷沉積膜DM2,不會切斷針18從而將針18從試樣片Q分離。在步驟S260中,僅切斷沉積膜DM2為重要。由此,由於1次設置的針18能夠長時間、不更換地重複使用,因此能夠無人且連續地重複進行自動取樣。圖24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中的基於聚焦離子束的影像資料的針18從試樣片Q切離的狀態的圖。在針前端帶有沉積膜DM2的殘渣。   [0080] 電腦22透過檢測試樣片保持器P與針18之間的導通來判定針18是否從試樣片Q切離(步驟S265)。電腦22在切斷加工結束之後,即在為了將切斷加工位置T2處的針18與試樣片Q之間的沉積膜DM2切斷而進行了既定的時間的聚焦離子束照射之後也檢測到試樣片保持器P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判定為針18未從試樣台33切離。電腦22在判定為針18未從試樣片保持器P切離的情況下,透過將該針18和試樣片Q的分離未完成的事實顯示在顯示裝置21上或警報音來通知給操作者。然後,停止此後的處理的執行。另一方面,電腦22在未檢測到試樣片保持器P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判定為針18從試樣片Q切離,繼續此後的處理的執行。   [0081] 接下來,電腦22進行針退避的處理(步驟S270)。電腦22透過針驅動機構19使針18從試樣片Q遠離既定的距離。例如向鉛直方向上方即Z方向的正方向上升2mm、3mm等。圖25和圖26示出了該情形,分別是示出使針18從試樣片Q向上方退避的狀態的基於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的影像的示意圖(圖25)、基於電子束的影像的示意圖(圖26)。   [0082] 接下來,做出是否接著從相同的試樣S的不同地方繼續取樣的判斷(步驟S280)。由於應該取樣的個數的設定在步驟S0l0中事先登錄,因此電腦22確認該資料而判斷下一步驟。在繼續進行取樣的情況下,返回到步驟S030,像上述那樣繼續後續的處理而執行取樣作業,在不繼續進行取樣的情況下,結束一連串的流程。   [0083] 另外,步驟S050的針的模版製成也可以在步驟S280之後進行。由此,在下一個取樣所具有的步驟中,在進行下一個取樣時不需要在步驟S050中進行,從而能夠簡化程序。   [0084] 以下,對因上述的錯誤信號而啟動的錯誤處理進行說明。圖27是錯誤處理的流程圖。   首先,電腦22對是否檢測到錯誤信號進行判定(步驟S310)。電腦22在未檢測到錯誤信號的情況下(步驟S310的NG(不好)的一側),重複進行步驟S310的判定處理。另一方面,電腦22在檢測到錯誤信號的情況下(步驟S310的OK(好)的一側),將處理前進到步驟S320。   接下來,電腦22透過一邊以聚焦離子束進行掃描一邊照射到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而生成吸收電流影像資料,在該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識別出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步驟S320)。圖28是示出在透過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抽出的邊緣(粗實線顯示)的一例的圖。電腦22例如在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抽出從試樣片Q的上部(即圖1所示的Z方向的端部)的中心觀察與連接著針18的端部41相反的一側的端部42的邊緣42a。   接下來,電腦22使針18移動,以使得在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抽出的試樣片Q的邊緣42a的位置與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一致(步驟S330)。圖29是示出在透過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透過針18的移動使試樣片Q的邊緣42a移動到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的狀態的圖。由此,電腦22對試樣片Q在圖1所示的XY平面內的位置進行調整。   [0085] 接下來,電腦22透過一邊以電子束進行掃描一邊照射到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而生成二次電子的影像資料,在該影像資料中識別出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步驟S340)。圖30是示出在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抽出的邊緣(粗實線顯示)的一例的圖。電腦22例如在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抽出從試樣片Q的上部(即圖1所示的Z方向的端部)的中心觀察與連接著針18的端部41相反的一側的端部42的邊緣42b。   接下來,電腦22使針18移動,以使得在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抽出的試樣片Q的邊緣42b的位置與電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2一致(步驟S350)。電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2和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在圖1所示的X軸、Y軸、以及Z軸的三維空間中是相同的位置。由此,電腦22主要對試樣片Q在圖1所示的Z方向上的位置進行調整。   [0086] 接下來,電腦22再次透過一邊以聚焦離子束進行掃描一邊照射到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而生成吸收電流影像資料,在該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識別出試樣片Q的邊緣(輪廓)(步驟S360)。電腦22例如在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抽出從試樣片Q的上部(即圖1所示的Z方向的端部)的中心觀察與連接著針18的端部41相反的一側的端部42的邊緣42a。   電腦22再次使針18移動,以使得在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抽出的試樣片Q的邊緣42a的位置與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一致(步驟S370)。由此,電腦22對試樣片Q在圖1所示的XY平面內的位置進行微調。   [0087] 接下來,電腦22從配置有試樣片Q的邊緣42a的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向針18側的區域設定既定的限制視野,透過向包含該限制視野在內的照射區域照射聚焦離子束使試樣片Q滅失(步驟S380)。   電腦22例如設定多個用於限制照射聚焦離子束的區域的限制視野,透過依次使用多個限制視野而分階段照射聚焦離子束使試樣片Q滅失。   首先,電腦22例如從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設定第一限制視野43,以使其包含試樣片Q並且不包含針18的前端,向包含該第一限制視野43在內的照射區域照射相對大電流的聚焦離子束。圖31是示出在透過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從視野中心位置Cl朝向針18側設定的第一限制視野43(粗虛線顯示)的一例的圖。電腦22例如根據預先儲存的試樣片Q的尺寸的資料來設定包含試樣片Q並且不包含針18的前端那樣大小的第一限制視野43。   接下來,電腦22例如設定第二限制視野44,以使得在從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向針18側離開既定的距離的位置上不包含針18的前端,向包含該第二限制視野44在內的照射區域照射相對小電流的聚焦離子束。圖32示出在透過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設定在從視野中心位置Cl向針18側離開既定的距離的位置上的第二限制視野44(粗虛線顯示)的一例的圖。電腦22例如根據預先儲存的試樣片Q的尺寸的資料來設定比第一限制視野43小的第二限制視野44,以使其以視野中心位置Cl為基準,包含比第一限制視野43還接近針18的區域並且不包含針18的前端。   圖33和圖34是示出在透過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依次使用第一限制視野43和第二限制視野44而分階段照射聚焦離子束使試樣片Q滅失後的針18的前端部的一例的圖。圖33是示出在針18的前端殘留有沉積膜DM2的殘渣的狀態的圖,圖34是示出在針18的前端未殘留沉積膜DM2的殘渣的狀態的圖。   電腦22在步驟S380的滅失處理的執行之後,將處理前進到步驟S280。另外,電腦22在錯誤處理的執行之後將處理前進到步驟S280的情況下,也可以像後述的第一變形例那樣根據需要而實施針18的清潔。如後所述,電腦22例如在殘留在針18的前端的沉積膜DM2的殘渣比既定的大小大的情況下,實施針18的清潔。   [0088] 另外,電腦22根據預先儲存的試樣片Q的尺寸的資料來設定第一限制視野43和第二限制視野44,但不限定於此。電腦22例如也可以根據從透過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抽出的試樣片Q的邊緣來把握試樣片Q的大小,從而使用該試樣片Q的大小來設定第一限制視野43和第二限制視野44。另外,電腦22例如也可以一邊使用根據從試樣片Q的影像抽出的邊緣來把握的試樣片Q的大小的資訊來校正預先儲存的試樣片Q的尺寸的資料一邊設定第一限制視野43和第二限制視野44。   另外,不限於第一限制視野43和第二限制視野44,電腦22也可以設定三個以上的限制視野,從設定在遠離針18的區域中的限制視野依次切換到設定在接近針18的區域中的限制視野並照射聚焦離子束。   [0089] 以上,一連串的自動取樣動作結束。   另外,上述的從開始到結束的流程只是一例,只要整個流程不出現故障,則也可以進行步驟的調換或跳過。   電腦22透過從上述的開始到結束連續動作,能夠無人地執行取樣動作。透過上述的方法,能夠重複進行試樣取樣而不必更換針18,因此能夠使用相同的針18來連續取樣多個試樣片Q。   由此,帶電粒子束裝置10在從試樣S將試樣片Q分離和取出時不必進行相同的針18的成形,進而能夠重複使用針18自身而不必更換,從而能夠從一個試樣S自動地製作出多個試樣片Q。能夠執行取樣而不必實施以往那樣的操作者的手動操作。   [0090]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由於在將針18所保持的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的柱狀部34上時的異常時使試樣片Q滅失,因此能夠適當地轉移到新的試樣片Q的取樣等下一程序。在根據影像對柱狀部34的形狀好壞進行判定時無法抽出柱狀部34的邊緣的情況下,即使在起因於柱狀部34的變形、破損、以及缺失等而無法正常地實施柱狀部34的模版匹配的情況等的異常時,也能夠防止中斷向下一程序的轉移。由此,能夠自動且連續地執行取出透過聚焦離子束對試樣S的加工而形成的試樣片Q並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取樣動作。   並且,由於電腦22設定用於限制在透過聚焦離子束的照射使試樣片Q滅失時照射聚焦離子束的區域的多個限制視野,因此能夠以分階段接近針18接近的方式切換多個限制視野,從而能夠防止針18因聚焦離子束的照射而損傷。   並且,由於電腦22將多個限制視野中的接近針18的限制視野設定為與遠離針18的限制視野相比相對較小,將針對接近針18的限制視野的聚焦離子束的射束強度設定為與針對遠離針18的限制視野的射束強度相比相對較弱,因此能夠防止針18損傷。   並且,由於電腦22根據試樣片Q的基準位置、從預先已知的資訊或影像獲取的試樣片Q的大小來設定多個限制視野,以使得不包含針18,因此能夠防止針18因聚焦離子束的照射而損傷。   並且,由於電腦22在透過聚焦離子束的照射使試樣片Q滅失時使試樣片Q的邊緣42a、42b的位置等基準位置於視野中心位置Cl、C2一致,因此能夠容易進行高倍率下的觀察和加工。   [0091] 並且,由於電腦22以至少從試樣片保持器P、針18、以及試樣片Q直接獲取的模版為基礎對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載台驅動機構13、針驅動機構19、以及氣體供應部17進行控制,因此能夠使將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動作適當地自動化。   並且,由於在至少在試樣片保持器P、針18、以及試樣片Q的背景中沒有結構物的狀態下根據透過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獲取的二次電子影像、或吸收電流影像來製成模版,因此能夠提高模版的可靠性。由此,能夠提高使用了模版的模版匹配的精度,從而能夠以透過模版匹配而獲得的位置資訊為基礎高精度地將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   [0092] 並且,在以成為至少在試樣片保持器P、針18、以及試樣片Q的背景中沒有結構物的狀態的方式進行指示時,在實際上未按照指示的情況下,至少對試樣片保持器P、針18、以及試樣片Q的位置進行初始化,因此能夠使各驅動機構13、19回歸到正常狀態。   並且,由於製成與將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時的姿勢對應的模版,因此能夠提高移置時的位置精度。   並且,由於根據至少使用了試樣片保持器P、針18、以及試樣片Q的模版的模版匹配來計測相互間的距離,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移置時的位置精度。   並且,由於在無法對至少試樣片保持器P、針18、以及試樣片Q各自的影像資料中的既定區域抽出邊緣的情況下再次獲取影像資料,因此能夠準確地製成模版。   並且,由於最終僅透過與載台12平行的平面內的移動來將試樣片Q移置到預先確定的試樣片保持器P的位置,因此能夠適當地實施試樣片Q的移置。   並且,由於在模版的製成之前對保持在針18的試樣片Q進行整形加工,因此能夠提高模版製成時的邊緣抽出的精度並且能夠確保適於之後執行的精加工的試樣片Q的形狀。並且,由於根據距針18的距離來設定整形加工的位置,因此能夠高精度地實施整形加工。   並且,在以使保持試樣片Q的針18為既定的姿勢的方式進行旋轉時,能夠透過偏心校正來校正針18的位置偏移。   [0093]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電腦22透過檢測針18相對於形成試樣片Q時的基準標記Ref的相對位置,能夠把握試樣片Q與針18的相對位置關係。電腦22透過逐次檢測針18相對於試樣片Q的位置的相對位置,能夠將針18在三維空間內適當地(即不與其他構材或機器等接觸)驅動。   並且,電腦22透過使用從至少兩個不同的方向獲取的影像資料能夠高精度地把握針18在三維空間內的位置。由此,電腦22能夠將針18三維地適當驅動。   [0094] 並且,由於電腦22預先將在使針18移動之前實際生成的影像資料作為模版(基準影像資料),因此不管針18的形狀如何均能夠進行匹配精度較高的模版匹配。由此,電腦22能夠高精度地把握針18在三維空間內的位置,從而能夠將針18在三維空間內適當地驅動。並且,由於電腦22在使載台12退避而在針18的背景中沒有複雜的結構物的狀態下獲取各影像資料、或吸收電流影像資料,因此能夠獲取能夠排除背景(background)的影響從而明確地把握針18的形狀的模版。   [0095] 並且,由於電腦22不使針18和試樣片Q接觸而透過沉積膜來連接,因此能夠防止在之後的程序中在針18和試樣片Q分離時針18被切斷。並且,即使在發生針18的振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該振動傳遞給試樣片Q。並且,即使在發生試樣S的緩移現象所引起的試樣片Q的移動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在針18與試樣片Q之間產生過量的應變。   [0096] 並且,電腦22在透過基於聚焦離子束照射的濺鍍加工來切斷試樣S與試樣片Q的連接的情況下,能夠透過檢測有無試樣S與針18之間的導通確認實際上切斷是否完成。   並且,由於電腦22通知試樣S與試樣片Q的實際分離未完成,因此即使在該程序之後自動執行的一連串的程序的執行中斷的情況下,也能夠使裝置的操作者容易識別該中斷的原因。   並且,電腦22在檢測到試樣S與針18之間的導通的情況下,判斷為試樣S與試樣片Q的連接切斷實際上未完成,準備該程序之後的針18的退避等驅動,切斷試樣片Q與針18的連接。由此,電腦22能夠防止隨著針18的驅動的試樣S的位置偏移或針18的破損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並且,電腦22可以檢測有無試樣片Q與針18之間的導通,在確認了試樣S與試樣片Q的連接切斷實際上完成之後驅動針18。由此,電腦22能夠防止隨著針18的驅動的試樣片Q的位置偏移或針18或試樣片Q的破損等不良情況的發生。   [0097] 並且,由於電腦22針對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將實際的影像資料作為模版,因此不管與試樣片Q連接的針18的形狀如何均能夠進行匹配精度較高的模版匹配。由此,電腦22能夠高精度把握與試樣片Q連接的針18的三維空間內的位置,從而能夠將針18和試樣片Q在三維空間內適當地驅動。   [0098] 並且,由於電腦22使用已知的試樣台33的模版來抽出構成試樣台33的多個柱狀部34的位置,因此能夠在針18的驅動之前確認適當狀態的試樣台33是否存在。   並且,電腦22根據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到達照射區域內前後前後的吸收電流的變化,能夠間接地高精度地把握針18和試樣片Q到達移動目標位置附近。由此,電腦22能夠使針18和試樣片Q停止而不與存在於移動目標位置的試樣台33等其他構材接觸,從而能夠防止發生起因於接觸的損傷等不良情況。   [0099] 並且,由於電腦22在透過沉積膜來連接試樣片Q和試樣台33的情況下,檢測有無試樣台33與針18之間的導通,因此能夠高精度地確認實際上試樣片Q和試樣台33的連接是否完成。   並且,電腦22能夠檢測有無試樣台33與針18之間的導通,在確認試樣台33與試樣片Q的連接實際完成之後,切斷試樣片Q與針18的連接。   [0100] 並且,電腦22透過使實際的針18的形狀與理想的基準形狀一致,從而在三維空間內驅動針18時等,能夠透過圖案匹配而容易識別針18,從而能夠高精度地檢測針18在三維空間內的位置。   [0101]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由於針18不接受聚焦離子束照射而不縮小化或變形,因此不進行針前端的成形或針18的更換,但是電腦22也可以按自動取樣的動作重複執行的情況下的適當的時間點,例如重複執行的次數為預先確定的次數執行針前端的碳沉積膜的去除加工(在本說明書中也稱為針18的清潔)。例如,每自動取樣10次進行一次清潔。以下,對實施該針18的清潔的判斷方法進行說明。   [0102] 作為第一方法,首先,在實施自動取樣之前,或定期地在背景中沒有複雜的結構的位置上獲取基於電子束照射的針前端的二次電子影像。二次電子影像能夠清楚地確認到附著在針前端的碳沉積膜。將該二次電子影像儲存在電腦22中。   接下來,不使針18移動,而以相同的視野、相同的觀察倍率獲取針18的吸收電流影像。在吸收電流影像中無法確認碳沉積膜,僅能夠識別針18的形狀。該吸收電流影像也儲存在電腦22中。   這裡,根據二次電子影像對吸收電流影像進行減法處理,由此消除了針18,使從針前端突出的碳沉積膜的形狀明顯化。當該明顯化的碳沉積膜的面積超過預先確定的面積時,以不切削針18的方式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來清潔碳沉積膜。此時,碳沉積膜只要為上述的預先確定的面積以下則也可以殘留。   [0103] 接下來,作為第二方法,也可以不是上述明顯化的碳沉積膜的面積而是在針18的軸向(長度方向)上的碳沉積膜的長度超過預先確定的長度時判斷為針18的清潔時期。   並且,作為第三方法,記錄儲存在上述電腦中的二次電子影像中的碳沉積膜前端在影像上的坐標。另外,儲存在上述電腦22中儲存的吸收電流影像中的針前端在影像上的坐標。這裡,能夠根據碳沉積膜的前端坐標、針18的前端坐標來計算出碳沉積膜的長度。也可以將該長度超過預先確定的值時判斷為針18的清潔時期。   並且,作為第四方法,也可以事先製成包含預先認為是最佳的碳沉積膜在內的針前端形狀的模版,與重複進行多次取樣後的針前端的二次電子影像重合,利用聚焦離子束來刪除從該模版伸出的部分。   並且,作為第五方法,也可以不是上述明顯化的碳沉積膜的面積,而是將針18的前端的碳沉積膜的厚度超過預先確定的厚度時判斷為針18的清潔時期。   這些清潔方法例如只要在圖20中的步驟S280之後進行即可。   另外,清潔是透過上述的方法等來實施,但在透過清潔也未形成為預先確定的形狀的情況下、在預先確定的時間內無法進行清潔的情況下、或者按預先確定的期間,也可以更換針18。在更換針18之後,上述的處理流程也不變更,與上述同樣地執行保存針前端形狀等步驟。   [0104]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電腦22在錯誤處理中抽出試樣片Q的邊緣42a、42b,但不限定於此。電腦22也可以抽出試樣片Q的邊緣42a、42b以外的其他位置,並使該位置與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和電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2一致。   例如,電腦22也可以根據使用了預先製成的模版的模版匹配、試樣片Q的尺寸的資訊來把握試樣片Q的中心位置等基準位置,並使該基準位置與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l和電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C2一致。   [0105]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電腦22在錯誤處理中的試樣片Q的滅失處理(步驟S380)中,透過將聚焦離子束照射到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來使試樣片Q滅失,但不限定於此。   電腦22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對針驅動機構19進行控制:透過使與針18連接的試樣片Q與試樣室11內的障礙物碰撞而使將針18和試樣片Q連接起來的沉積膜DM2斷裂,使試樣片Q從針18分離。試樣室11內的障礙物例如是固定在載台12上的試樣S、保持在保持器固定台12a上的試樣片保持器P等。電腦22在使沉積膜DM2斷裂之後,也可以像上述的第一變形例那樣根據需要實施針18的清潔。另外,從針18分離的試樣片Q例如透過對試樣室11內進行排氣的排氣裝置(省略圖示)而排出到試樣室11的外部。   [0106]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四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針驅動機構19與載台12一體設置,但不限定於此。針驅動機構19也可以與載台12獨立地設置。針驅動機構19例如也可以透過固定在試樣室11等而相對於載台12的傾斜驅動等獨立地設置。   [0107]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五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將光軸設為鉛直方向,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將光軸設為相對於鉛直傾斜的方向,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將光軸設為相對於鉛直傾斜的方向,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將光軸設為鉛直方向。   [0108]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六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而採用有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和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的能夠照射兩種射束的結構,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採用沒有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5而僅有設置在鉛直方向上的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的結構。在該情況下所使用的離子為負電荷的離子。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上述幾個步驟中,對試樣片保持器P、針18、試樣片Q等從不同的方向照射電子束和聚焦離子束,獲取基於電子束的影像和基於聚焦離子束的影像,把握試樣片保持器P、針18、試樣片Q等的位置和位置關係,但也可以僅搭載有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僅透過聚焦離子束的影像來進行。以下,對該實施例進行說明。   例如,在步驟S220中,在把握了試樣片保持器P與試樣片Q的位置關係的情況下,在載台12的傾斜為水平的情況下、或以確定的傾斜角從水平傾斜的情況下,以使試樣片保持器P和試樣片Q這兩者進入同一視野的方式獲取基於聚焦離子束的影像,根據這兩個影像能夠把握試樣片保持器P與試樣片Q的三維位置關係。如上所述,由於針驅動機構19能夠與載台12一體地水平垂直移動、傾斜,因此無論載台12為水平、傾斜均能夠保持試樣片保持器P與試樣片Q的相對位置關係。因此,即使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僅是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14這一個,也能夠從不同的兩個方向觀察、加工試樣片Q。   同樣地,只要在步驟S020中的試樣片保持器P的影像資料的登錄、步驟S040中的針位置的識別、步驟S050中的針的模版(基準影像)的獲取、步驟S170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的基準影像的獲取、步驟S210中的試樣片Q的安裝位置的識別、步驟S250中的針移動停止中也可以同樣地進行即可。   另外,在步驟S250中的試樣片Q與試樣片保持器P的連接中,在載台12處於水平狀態下從試樣片保持器P和試樣片Q的上端面形成沉積膜而進行連接,並且,能夠從載台12傾斜而從不同的方向形成沉積膜,從而能夠實現可靠的連接。   [0109]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七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自動取樣的動作,電腦22自動地執行步驟S0l0至步驟S280的一連串的處理,但不限定於此。電腦22也可以以如下方式進行切換:透過操作者的手動操作來執行步驟S0l0至步驟S280中的至少任意一個處理。   另外,電腦22在對多個試樣片Q執行自動取樣的動作的情況下,也可以每當在試樣S上形成有多個取出之前的試樣片Q中的任意一個時對該一個取出之前的試樣片Q執行自動取樣的動作。另外,電腦22也可以在試樣S上形成有多個取出之前的所有試樣片Q之後,對多個取出之前的試樣片Q分別連續地執行自動取樣的動作。   [0110]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八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電腦22使用已知的柱狀部34的模版來抽出柱狀部34的位置,但作為該模版也可以使用預先根據實際的柱狀部34的影像資料而製成的基準圖案。另外,電腦22也可以將在形成試樣台33的自動加工的執行時製成的圖案作為模版。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電腦22也可以使用在柱狀部34的製成時透過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形成的基準標記Ref來把握試樣台33的位置與針18的位置的相對關係。電腦22透過逐次檢測針18相對於試樣台33的位置的相對位置,能夠將針18在三維空間內適當地(即不與其他構材或機器等接觸)驅動。   [0111]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九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進行使試樣片Q與試樣片保持器P連接的從步驟S220到步驟S250的處理。即,是如下處理:根據試樣片保持器P的柱狀部34和試樣片Q的影像求出其等的位置關係(彼此的距離),以使其等的距離為目的的值的方式使針驅動機構19進行動作。   在步驟S220中,電腦22從基於電子束和聚焦離子束的針18、試樣片Q、柱狀部34的二次粒子影像資料或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識別出其等的位置關係。圖35和圖36是示意性地示出柱狀部34與試樣片Q的位置關係的圖,圖35以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所獲得的影像為基礎,圖36以透過電子束照射所獲得的影像為基礎。從這些圖中計測柱狀部34與試樣片Q的相對位置關係。像圖35那樣以柱狀部34的一角(例如側面34a)為原點確定垂直三軸坐標(與載台12的三軸坐標不同的坐標),作為柱狀部34的側面34a(原點)與試樣片Q的基準點Qc的距離,從圖35中測定距離DX、DY。   另一方面,從圖36中求出距離DZ。但是,若相對於電子束光學軸和聚焦離子束軸(鉛直)傾斜了角度θ(其中,0°<θ≦90°),則柱狀部34與試樣片Q在Z軸方向上的實際距離為DZ/sinθ。   接下來,使用圖35、圖36來說明試樣片Q相對於柱狀部34的移動停止位置關係。   使柱狀部34的上端面(端面)34b和試樣片Q的上端面Qb為同一面,並且使柱狀部34的側面和試樣片Q的截面為同一面,而且,成為柱狀部34與試樣片Q之間具有約0.5μm的空隙的位置關係。即,透過以使DX=0、DY=0.5μm、DZ=0的方式使針驅動機構19進行動作,能夠使試樣片Q到達作為目標的停止位置。   另外,在電子束光學軸和聚焦離子束光學軸處於垂直(θ=90°)關係的結構中,透過電子束來計測的柱狀部34與試樣片Q的距離DZ的測定值為實際的兩者距離。   [0112] 以下,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十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步驟S230中,以使根據影像來計測針18而得的柱狀部34與試樣片Q的間隔為目標的值的方式使針驅動機構19進行動作。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進行使試樣片Q與試樣片保持器P連接的從步驟S220到步驟S250的處理。即,是如下處理:預先確定試樣片Q安裝到試樣片保持器P的柱狀部34的安裝位置作為模版,以使試樣片Q的影像圖案匹配到該位置的方式使針驅動機構19進行動作。   對表示試樣片Q相對於柱狀部34的移動停止位置關係的模版進行說明。使柱狀部34的上端面34b和試樣片Q的上端面Qb為同一面,並且使柱狀部34的側面和試樣片Q的截面為同一面,而且,成為在柱狀部34與試樣片Q之間具有約0.5μm的空隙的位置關係。關於這樣的模版,可以從供實際的試樣片保持器P或試樣片Q固定的針18的二次粒子影像或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抽出輪廓(邊緣)部而製成線條,也可以根據設計附圖、CAD附圖而製成為線條。   將製成的模版中的柱狀部34與基於即時(real time)的電子束和聚焦離子束的柱狀部34的影像重疊並進行顯示,並向針驅動機構19發出動作的指示,由此試樣片Q朝向模版上的試樣片Q的停止位置移動(步驟S230)。當確認基於即時的電子束和聚焦離子束的影像與預先確定的模版上的試樣片Q的停止位置重疊時,進行針驅動機構19的停止處理(步驟S240)。這樣,能夠使試樣片Q準確地移動到相對於預先確定的柱狀部34的停止位置關係。   [0113] 另外,作為上述的步驟S230至步驟S250的處理的另一方式,也可以如下進行。從二次粒子影像或吸收電流影像資料中抽出的邊緣部的線條僅限定於兩者的位置對準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部分。圖37示出了其一個例子,示出了柱狀部34、試樣片Q、輪廓線(點線顯示)、抽出的邊緣(粗實線顯示)。柱狀部34和試樣片Q的所關注的邊緣分別是相對的邊緣34S、Qs、以及柱狀部34和試樣片Q的各上端面34b、Qb的邊緣34t、Qt的一部分。對於柱狀部34用線段35a和35b,對於試樣片Q用線段36a和36b,各線段用各邊緣的一部分就足夠了。根據這樣的各線段,例如作為T字形狀的模版。透過使載台驅動機構13或針驅動機構19進行動作而使對應的模版移動。關於這些模版35a、35b和36a、36b,能夠根據相互的位置關係來把握柱狀部34和試樣片Q的間隔、平行度、兩者的高度,從而能夠容易使兩者對準。圖38示出了與預先確定的柱狀部34和試樣片Q的位置關係對應的模版的位置關係,線段35a和36a為預先確定的間隔的平行,並且處於線段35b和36b位於一直線上的位置關係。至少使載台驅動機構13、針驅動機構19中的任意一個進行動作而停止在模版處於圖38的位置關係時進行動作的驅動機構。   這樣,在確認了試樣片Q接近既定的柱狀部34之後,能夠用於精密的位置對準。   [0114] 接下來,作為上述實施方式的第十一變形例,對上述的步驟S220至S250中的另一方式例進行說明。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步驟S230中使針18移動。如果在結束步驟S230後的試樣片Q處於較大地偏離目的位置的位置關係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如下動作。   在步驟S220中,移動前的試樣片Q的位置在以各柱狀部34為原點的正交三軸坐標系中期望位於Y>0、Z>0的區域中。這是因為在針18的移動中試樣片Q與柱狀部34的碰撞的可能性極小,透過使針驅動機構19的X、Y、Z驅動部同時進行動作,能夠安全且迅速地到達目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移動前的試樣片Q的位置位於Y<0的區域中的情況下,若將試樣片Q朝向停止位置使針驅動機構19的X、Y、Z驅動部同時進行動作,則與柱狀部34碰撞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在步驟S220中,在試樣片Q位於Y<0的區域中的情況下,針18以避開柱狀部34的路徑到達目標位置。具體而言,首先,僅驅動針驅動機構19的Y軸使試樣片Q移動到Y>0的區域從而移動到既定的位置(例如所關注的柱狀部34的寬度的2倍、3倍、5倍、10倍等的位置),接下來,透過X、Y、Z驅動部的同時動作而朝向最終的停止位置移動。透過這樣的步驟,能夠使試樣片Q安全且迅速地移動,而不會與柱狀部34發生碰撞。另外,萬一在根據電子束影像或/和聚焦離子束影像而確認了試樣片Q和柱狀部34的X坐標相同且Z坐標位於比柱狀部上端低的位置(Z<0)的情況下,首先,使試樣片Q移動到Z>0區域(例如Z=2μm、3μm、5μm、10μm的位置),接下來,移動到Y>0的區域的既定的位置,接下來,透過X、Y、Z驅動部的同時動作而朝向最終的停止位置移動。透過這樣移動,能夠使試樣片Q到達目的位置,而試樣片Q與柱狀部34不會發生碰撞。   [0115] 接下來,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十二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本發明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中,針18能夠透過針驅動機構19而進行軸旋轉。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除針修整外,對不利用針18的軸旋轉的最基本的取樣順序進行了說明,但在第十變形例中對利用了針18的軸旋轉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由於電腦22能夠使針驅動機構19進行動作而使針18軸旋轉,因此能夠根據需要來執行試樣片Q的姿勢控制。電腦22使從試樣S取出的試樣片Q旋轉,將變更了試樣片Q的上下或左右的狀態下的試樣片Q固定在試樣片保持器P上。電腦22將試樣片Q固定成試樣片Q中的原來的試樣S的表面與柱狀部34的端面為垂直關係或平行關係。由此,電腦22例如能夠確保適於之後執行的精加工的試樣片Q的姿勢,並且降低在試樣片Q的薄片化精加工時產生的窗簾效應(是在聚焦離子束照射方向上產生的加工條紋圖案,在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完成後的試樣片的情況下會給予錯誤的解釋)的影響等。電腦22在使針18旋轉時進行偏心校正,由此對旋轉進行校正,以使得試樣片Q不會從實際視野脫離。   [0116] 並且,電腦22根據需要而透過聚焦離子束照射進行試樣片Q的整形加工。特別是期望整形成整形後的試樣片Q的與柱狀部34接觸的端面與柱狀部34的端面大致平行。電腦22在後述的模版製成之前進行切斷試樣片Q的一部分等整形加工。電腦22以距針18的距離為基準設定該整形加工的加工位置。由此,電腦22容易從後述的模版進行邊緣抽出,並且確保適於之後執行的精加工的試樣片Q的形狀。   在上述的步驟S150之後,在該姿勢控制中,首先,電腦22透過針驅動機構19來驅動針18,使針18旋轉與姿勢控制模式對應的角度,以使得試樣片Q的姿勢為既定的姿勢。這裡,所謂姿勢控制模式是將試樣片Q控制成既定的姿勢的模式,透過使針18以既定的角度接近試樣片Q,使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向既定的角度旋轉來控制試樣片Q的姿勢。電腦22在使針18旋轉時進行偏心校正。圖39~圖44示出了該情形,是示出在多個(例如三個)不同的各個接近模式下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的狀態的圖。   [0117] 圖39和圖40示出在針18的旋轉角度為0°的接近模式下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的狀態(圖39)和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的狀態(圖40)的圖。電腦22在針18的旋轉角度為0°的接近模式下,設定不使針18旋轉而適於將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姿勢狀態。   圖41和圖42是示出在針18的旋轉角度為90°的接近模式下使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旋轉90°後的狀態(圖41)和使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旋轉90°後的狀態(圖42)的圖。電腦22在針18的旋轉角度為90°的接近模式下,設定適於在使針18旋轉90°的狀態下將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姿勢狀態。   圖43和圖44示出在針18的旋轉角度為180°的接近模式下使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旋轉180°後的狀態(圖43)和使透過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Q的針18旋轉180°後的狀態(圖44)的圖。電腦22在針18的旋轉角度為180°的接近模式下,設定適於在使針18旋轉180°的狀態下將試樣片Q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的姿勢狀態。   另外,針18與試樣片Q的相對連接姿勢被預先設定為在上述的試樣片拾取程序中將針18與試樣片Q連接時適於各接近模式的連接姿勢。   [0118] 接下來,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十三變形例進行說明。   在第十一變形例中,對在帶電粒子束裝置10中利用針18能夠透過針驅動機構19而進行軸旋轉來製作平面試樣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平面試樣是指位於試樣內部為了觀察與試樣表面平行的面而將分離取出的試樣片以與原來的試樣表面平行的方式薄片化後的試樣片。   圖45是示出分離取出的試樣片Q固定在針18的前端的狀態的圖,示意性地示出基於電子束的像。在針18向試樣片Q的固定中,以圖5至圖8所示的方法進行固定。在針18的旋轉軸設定在相對於(圖1的XY面)傾斜了45°的位置的情況下,透過使針18旋轉90°,分離取出的試樣片Q的上端面Qb被從水平面(圖1的XY面)姿勢控制成與XY面垂直的面。   圖46是示出以使固定在針18的前端的試樣片Q與試樣片保持器P的柱狀部34接觸的方式移動的狀態的圖。柱狀部34的側面34a是在最終用透射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處於與電子束的照射方向垂直的位置關係的面,一個側面(端面)34b是處於與電子束的照射方向平行的位置關係的面。另外,柱狀部34的側面(上端面34c)在圖1中是處於與聚焦離子束的照射方向垂直的位置關係的面,是柱狀部34的上端面。   在本實施例中,以使被針姿勢控制的試樣片Q的上端面Qb與試樣片保持器P的柱狀部34的側面34a平行期望為同一面的方式移動,使試樣片的截面與試樣片保持器面接觸。在確認了試樣片與試樣片保持器接觸之後,在柱狀部34的上端面34c,以使試樣片和試樣片保持器的接觸部鉤掛在試樣片和試樣片保持器上的方式形成沉積膜。   圖47是示出透過對固定在試樣片保持器上的試樣片Q照射聚焦離子束製作出平面試樣37的狀態的示意圖。關於距試樣表面預先確定的試樣深度的平面試樣37,利用距試樣片Q的上端面Qb的距離來求出,透過以與試樣片Q的上端面Qb平行且為預先確定的厚度的方式照射聚焦離子束,能夠製作出平面試樣。透過這樣的平面試樣,能夠與試樣表面平行且知道試樣內部的結構、組成分布。   平面試樣的製作方法不限於此,如果試樣片保持器搭載於能夠在0~90°的範圍內傾斜的機構上,則能夠透過試樣台的旋轉、試樣片保持器的傾斜來製作,而不必旋轉探針。另外,在針的傾斜角處於45°以外的0°至90°的範圍內的情況下,透過適當地確定試樣片保持器的傾斜角也能夠製作出平面試樣。   這樣,能夠製作出平面試樣,從而能夠對與試樣表面平行且具有既定的深度的面進行電子顯微鏡觀察。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將取出分離的試樣片置於柱狀部的側面上。雖然也考慮了固定在柱狀部的上端部,但在進行聚焦離子束對試樣的薄片加工時,聚焦離子束會衝擊柱狀部的上端部,從而當場產生的濺鍍粒子附著在薄片部而成為與顯微鏡觀察不相應的試樣片,因此期望固定在側面上。   [0119] 以下,對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al)帶電粒子束裝置是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該帶電粒子束裝置至少具有:   多個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射束照射光學系統),其等以照射帶電粒子束進行照射;   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前述試樣;   輸送前述試樣片的試樣片移置單元,其具有與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連接的針;   保持器固定台,其對具有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柱狀部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   氣體供應部,其供應透過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形成沉積膜的氣體;以及   電腦,其計測前述試樣片與前述柱狀部之間的電特性,至少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前述氣體供應部控制為:在前述柱狀部上設置空隙並跨過靜止的前述試樣片和前述柱狀部而形成前述沉積膜,直到達到預先確定的電特性值為止。   [0120] (a2)帶電粒子束裝置是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該帶電粒子束裝置至少具有:   多個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射束照射光學系統),其等以帶電粒子束進行照射;   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前述試樣;   輸送前述試樣片的試樣片移置單元,其具有與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連接的針;   保持器固定台,其對具有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柱狀部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   氣體供應部,其供應透過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形成沉積膜的氣體;以及   電腦,其計測前述試樣片與前述柱狀部之間的電特性,在預先確定的時間內至少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前述氣體供應部控制為:在前述柱狀部上設置空隙並跨過靜止的前述試樣片和前述柱狀部而形成前述沉積膜。   [0121] (a3)帶電粒子束裝置是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該帶電粒子束裝置至少具有:   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射束照射光學系統),其照射聚焦離子束;   試樣台,其載置前述並移動試樣;   輸送前述試樣片的試樣片移置單元,其具有與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連接的針;   保持器固定台,其對具有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柱狀部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   氣體供應部,其供應透過前述聚焦離子束的照射而形成沉積膜的氣體;以及   電腦,其計測前述試樣片與前述柱狀部之間的電特性,至少將前述聚焦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前述氣體供應部控制為:在前述柱狀部上設置空隙並跨過靜止的前述試樣片和前述柱狀部而形成前述沉積膜,直到達到預先確定的電特性值為止。   [0122] (a4)帶電粒子束裝置是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該帶電粒子束裝置至少具有:   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射束照射光學系統),其照射聚焦離子束;   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前述試樣;   輸送前述試樣片的試樣片移置單元,其具有與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連接的針;   保持器固定台,其對具有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柱狀部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   氣體供應部,其供應透過前述聚焦離子束的照射而形成沉積膜的氣體;以及   電腦,其計測前述試樣片與前述柱狀部之間的電特性,在預先確定的時間內至少將前述聚焦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前述氣體供應部控制為:在前述柱狀部上設置空隙並跨過靜止的前述試樣片和前述柱狀部而形成前述沉積膜。   [0123] (a5)在上述(al)或(a2)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帶電粒子束至少包含聚焦離子束和電子束。   [0124] (a6)在上述(al)至(a4)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特性是電阻、電流、電勢中的至少任意一個。   [0125] (a7)在上述(al)至(a6)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至少將前述射束照射光學系統、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前述氣體供應部控制為:在前述試樣片與前述柱狀部之間的電特性在預先確定的前述沉積膜的形成時間內不滿足預先確定的電特性值的情況下,以使前述柱狀部與前述試樣片的前述空隙進一步變小的方式移動前述試樣片,並跨過靜止的前述試樣片和前述柱狀部而形成前述沉積膜。   [0126] (a8)在上述(al)至(a6)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至少將前述射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氣體供應部控制為:在前述試樣片與前述柱狀部之間的電特性在預先確定的前述沉積膜的形成時間內滿足預先確定的電特性值的情況下,停止前述沉積膜的形成。   [0127] (a9)在上述(al)或(a3)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空隙為1μm以下。   [0128] (al0)在上述(a9)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空隙為100nm以上且200nm以下。   [0129] (bl)帶電粒子束裝置是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該帶電粒子束裝置具有:   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其以帶電粒子束進行照射;   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前述試樣;   試樣片移置單元,其對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進行保持並進行輸送;   保持器固定台,其對具有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柱狀部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以及   電腦,其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控制為:以透過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獲取的前述柱狀部的影像為基礎,製成前述柱狀部的模版,以透過使用了前述模版的模版匹配而獲得的位置資訊為基礎,將前述試樣片移置到前述柱狀部上。   [0130] (b2)在上述(bl)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試樣片保持器具有分開配置的多個前述柱狀部,前述電腦以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各自的影像為基礎,製成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各自的模版。   [0131] (b3)在上述(b2)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或前述試樣台的移動控制為:進行透過使用了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各自的模版的模版匹配來判定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中的作為對象的前述柱狀部的形狀是否與預先登錄的既定的形狀一致的判定處理,在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的形狀與前述既定的形狀不一致的情況下,將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切換為新的其他前述柱狀部並進行前述判定處理,在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的形狀與前述既定的形狀一致的情況下,將前述試樣片移置到該柱狀部上。   [0132] 在(b4)上述(b2)或(b3)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在以將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中的作為對象的前述柱狀部配置在既定的位置上的方式控制前述試樣台的移動時,在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未配置在前述既定的位置上的情況下,對前述試樣台的位置進行初始化。   [0133] (b5)在上述(b4)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將前述試樣台的移動控制為以下者並且進行前述形狀判定處理:在以將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中的作為對象的前述柱狀部配置在既定的位置上的方式控制前述試樣台的移動時,進行對在前述試樣台的移動之後在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的形狀上是否存在問題進行判定的形狀判定處理,在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的形狀上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將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切換為新的其他前述柱狀部,並將該柱狀部配置在前述既定的位置上。   [0134] (b6)在上述(bl)至(b5)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前述電腦在從前述試樣將前述試樣片分離和取出之前製成前述柱狀部的模版。   [0135] (b7)在上述(b3)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儲存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各自的影像、從該影像抽出的邊緣資訊、或前述多個前述柱狀部各自的設計資訊作為前述模版,根據使用了該模版的模版匹配的分數對作為前述對象的前述柱狀部的形狀是否與前述既定的形狀一致進行判定。   [0136] (b8)在上述(bl)至(b7)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儲存、透過針對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前述柱狀部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獲取的影像和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前述柱狀部的位置資訊。   [0137] (cl)帶電粒子束裝置是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該帶電粒子束裝置具有:   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其以帶電粒子束進行照射;   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前述試樣;   試樣片移置單元,其對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進行保持並進行輸送;   保持器固定台,其對具有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柱狀部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   氣體供應部,其供應透過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形成沉積膜的氣體;以及   電腦,其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控制為:在將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從前述試樣片分離之後,向附著在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的前述沉積膜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   [0138] (c2)在上述(cl)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多次重複地對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進行保持並進行輸送。   [0139] (c3)在上述(cl)或(c2)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控制為:   在至少包含將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從前述試樣片分離的每次時間點在內的既定的時間點重複向附著在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上的前述沉積膜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   [0140] (c4)在上述(cl)至(c3)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在以將從前述試樣片分離的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配置在既定的位置上的方式控制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的移動時,在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未配置在前述既定的位置上的情況下,對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的位置進行初始化。   [0141] (c5)在上述(c4)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在對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的位置進行初始化之後控制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的移動,但在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未配置在前述既定的位置上的情況下,停止針對該試樣片移置單元的控制。   [0142] (c6)在上述(cl)至(c5)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控制為:以透過針對與前述試樣片連接之前的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照射而獲取的影像為基礎,製成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的模版,以透過使用了前述模版的模版匹配而獲得的輪廓資訊為基礎,向附著在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上的前述沉積膜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   [0143] (c7)在上述(c6)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該帶電粒子束裝置具有顯示前述輪廓資訊的顯示裝置。   [0144] (c8)在上述(cl)至(c7)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電腦在以使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為既定的姿勢的方式使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繞中心軸旋轉時,進行偏心校正。   [0145] (c9)在上述(cl)至(c8)中的任意一項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   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具有與前述試樣片連接的針或鑷子。   [0146]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電腦22也包含軟體功能部或LSI等硬體功能部。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針18被尖銳化後的針狀構材為一例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是前端為扁鑿(flat chisel)狀等的形狀。   [0147] 另外,在本發明中,在至少取出的試樣片Q由碳構成的情況下可以應用。使用本發明的模版和前端位置坐標能夠移動到期望的位置。即,在將取出的試樣片Q以固定在針18的前端的狀態移置到試樣片保持器P上時,可以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使用從帶有試樣片Q的針18的基於帶電粒子束照射的二次電子影像獲取的真正的前端坐標(試樣片的前端坐標)和從帶有試樣片Q的針18的吸收電流影像形成的針18的模版,使試樣片Q以具有既定的空隙的方式接近試樣片保持器P並停止。   [0148] 另外,本發明在其他裝置中也能夠應用。例如,在使探針接觸來計測微小部的電特性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特別是使用在帶電粒子束中的電子束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試樣室內裝備金屬探針的裝置中的為了與微細區域的導電部接觸而在鎢探針的前端具有奈米碳管的探針來進行計測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在通常的二次電子影像中,因為配線圖案等背景所以無法識別鎢探針前端。因此,透過吸收電流影像而能夠容易識別鎢探針,但無法識別奈米碳管的前端,從而無法使奈米碳管與關鍵的測定點接觸。因此,透過使用本發明中的透過二次電子影像來確定針18的真正的前端坐標,透過吸收電流影像來製成模版的方法,能夠使帶有奈米碳管的探針移動到確定的測定位置從而接觸。   [0149] 另外,上述的本發明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所製作的試樣片Q也可以導入到另一聚焦離子束裝置中,由裝置操作者慎重地進行操作、加工,直到與透射電子顯微鏡解析相應的厚度為止。這樣,透過使本發明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和聚焦離子束裝置協作,能夠在夜間無人時將多個試樣片Q固定在試樣片保持器P,在白天裝置操作者慎重地對超薄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用試樣進行精加工。因此,與以往將從試樣取出到薄片加工為止的一連串作業在一台裝置中依賴於裝置操作者的操作而進行的情況相比,對裝置操作者的身心的負擔大幅減輕,提高了作業效率。   [0150]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是作為例子而提示,並不意味著對發明的範圍進行限定。這些新的實施方式可以透過其他各種方式來實施,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這些實施方式及其變形包含於發明的範圍和主旨內並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內。   例如,在本發明的帶電粒子束裝置10中,作為取出試樣片Q的單元對針18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進行微細動作的鑷子。透過使用鑷子,能夠取出試樣片Q而不用進行沉積,也不用擔心前端的損耗等。即使在使用了針18的情況下,與試樣片Q之間的連接不限定於沉積,也可以在對針18附加了靜電力的狀態下與試樣片Q接觸,利用靜電吸附來進行試樣片Q和針18的連接。
[0151] 10:帶電粒子束裝置 11:試樣室 12:載台(試樣台) 13:載台驅動機構 14:聚焦離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 15:電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 16:檢測器 17:氣體供應部 18:針 19:針驅動機構 20:吸收電流檢測器 21:顯示裝置 22:電腦 23:輸入裝置 33:試樣台 34:柱狀部 P:試樣片保持器 Q:試樣片 R:二次帶電粒子 S:試樣
[0015]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結構圖。   圖2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試樣所形成的試樣片的俯視圖。   圖3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試樣片保持器的俯視圖。   圖4是示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試樣片保持器的側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之中尤其初始設定程序的流程圖。   圖6是用於說明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重複使用的針的真正的前端的示意圖,尤其(A)是對實際的針前端進行說明的示意圖,(B)是對透過吸收電流信號而獲得的第一影像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7是基於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針前端的電子束照射的二次電子影像的示意圖,尤其(A)是示出抽出比背景明亮的區域的第二影像的示意圖,(B)是示出抽出比背景暗的區域的第三影像的示意圖。   圖8是對將圖7的第二影像和第三影像合成後的第四影像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中尤其試樣片拾取程序的流程圖。   圖10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的使針與試樣片連接時的針的停止位置的示意圖。   圖11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針的前端和試樣片的圖。   圖12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針的前端和試樣片的圖。   圖13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包含針和試樣片的連接加工位置在內的加工框的圖。   圖14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的將針與試樣片連接時的針與試樣片的位置關係的示意圖。   圖15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試樣和試樣片之間的支承部的切斷加工位置Tl的圖。   圖16是示出使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退避的狀態的圖。   圖17是示出使載台相對於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退避的狀態的圖。   圖18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柱狀部的試樣片的安裝位置的圖。   圖19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柱狀部的試樣片的安裝位置的圖。   圖20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中的尤其試樣片架置程序的流程圖。   圖21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在試樣台的試樣片的安裝位置周邊停止移動的針的圖。   圖22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在試樣台的試樣片的安裝位置周邊停止移動的針的圖。   圖23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用於將與針連接的試樣片與試樣台連接的加工框的圖。   圖24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用於切斷將針和試樣片連接起來的沉積膜的切斷加工位置的圖。   圖25是示出使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針退避的狀態的圖。   圖26是示出使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針退避的狀態的圖。   圖27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中的尤其錯誤處理的流程圖。   圖28是示出在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吸收電流影像中抽出的與針連接的試樣片的邊緣的圖。   圖29是示出在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吸收電流影像中抽出的與針連接的試樣片的邊緣和聚焦離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的圖。   圖30是示出在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二次電子的影像中抽出的與針連接的試樣片的邊緣和電子束的視野中心位置的圖。   圖31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第一限制視野的圖。   圖32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第二限制視野的圖。   圖33是示出在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在透過聚焦離子束的照射使試樣片滅失後的針的前端部殘留有沉積膜的殘渣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34是示出在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在透過聚焦離子束的照射使試樣片滅失後的針的前端部未殘留沉積膜的殘渣的狀態的一例的圖。   圖35是示出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以透過聚焦離子束的照射所獲得的影像為基礎的柱狀部與試樣片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   圖36是示出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以透過電子束的照射所獲得的影像為基礎的柱狀部與試樣片的位置關係的說明圖。   圖37是示出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利用了以透過電子束的照射所獲得的影像為基礎的柱狀部和試樣片的邊緣的模版的說明圖。   圖38是對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中示出將柱狀部和試樣片連接起來時的位置關係的模版進行說明的說明圖。   圖39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資料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的旋轉角度為0°的接近模式的狀態的圖。   圖40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的旋轉角度為0°的接近模式的狀態的圖。   圖41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的旋轉角度為90°的接近模式的狀態的圖。   圖42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的旋轉角度為90°的接近模式的狀態的圖。   圖43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的旋轉角度為180°的接近模式的狀態的圖。   圖44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電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的旋轉角度為180°的接近模式的狀態的圖。   圖45是用於製作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平面試樣的說明圖,是示出透過本發明的帶電粒子束裝置的聚焦離子束所獲得的影像中的連接著試樣片的針的旋轉角度為90°的接近模式的狀態的圖。   圖46是用於製作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平面試樣的說明圖,是示出將分離出的試樣片與試樣片保持器接觸的狀態的圖。   圖47是用於製作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平面試樣的說明圖,是示出使固定在試樣片保持器上的試樣片薄片化從而能夠製作出平面試樣的狀態的圖。

Claims (8)

  1. 一種帶電粒子束裝置,其從試樣自動地製作出試樣片,具有:   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其以帶電粒子束進行照射;   試樣台,其載置並移動前述試樣;   試樣片移置單元,其保持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並進行輸送;   保持器固定台,其對移置有前述試樣片的試樣片保持器進行保持;以及   電腦,其在由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對前述試樣片進行保持之後發生異常的情況下,進行使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所保持的前述試樣片滅失的控制。
  2. 如請求項1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前述電腦透過向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所保持的前述試樣片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來使前述試樣片滅失。
  3. 如請求項2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具有保持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並進行輸送的針和驅動該針的針驅動機構,   前述電腦設定用於限制在使前述試樣片滅失時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區域的多個限制視野,將前述帶電粒子束照射光學系統和前述針驅動機構控制為:從前述多個限制視野中的設定在遠離前述針的區域中的限制視野依次切換到設定在接近前述針的區域中的限制視野並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
  4. 如請求項3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前述電腦將前述多個限制視野中的接近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設定為與遠離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相比相對較小,   前述電腦將針對前述多個限制視野中的接近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射束強度設定為與針對遠離前述針的區域的限制視野的前述帶電粒子束的射束強度相比相對較弱。
  5. 如請求項4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前述電腦根據從向前述試樣片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而獲得的影像獲取的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預先已知的資訊或從前述影像獲取的前述試樣片的大小,將前述多個限制視野設定成不包含前述針。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前述電腦將前述針驅動機構控制為:在使前述試樣片滅失時,使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與前述帶電粒子束的視野中心一致,其中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是從向前述試樣片照射前述帶電粒子束而得的影像獲取。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前述電腦將前述試樣片的基準位置設為以下者:在從前述試樣片的中心觀察時位於與連接著前述針的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所抽出的邊緣的位置。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帶電粒子束裝置,其中,   前述試樣片移置單元具有保持從前述試樣分離和取出的前述試樣片並進行輸送的針和驅動該針的針驅動機構,   前述電腦將前述針驅動機構控制為:使前述針所保持的前述試樣片與障礙物碰撞而從前述針分離,由此使前述試樣片滅失。
TW106139439A 2017-01-19 2017-11-15 帶電粒子束裝置 TWI751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7354 2017-01-19
JP2017007354A JP6931214B2 (ja) 2017-01-19 2017-01-19 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8324A true TW201828324A (zh) 2018-08-01
TWI751225B TWI751225B (zh) 2022-01-01

Family

ID=62716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9439A TWI751225B (zh) 2017-01-19 2017-11-15 帶電粒子束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04704A1 (zh)
JP (1) JP6931214B2 (zh)
KR (1) KR102522414B1 (zh)
CN (1) CN108335962B (zh)
DE (1) DE102018101154A1 (zh)
TW (1) TWI7512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2719A1 (ja) * 2014-06-30 2016-01-07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サイエンス 自動試料作製装置
WO2020105720A1 (ja) * 2018-11-22 2020-05-28 株式会社リガク 単結晶x線構造解析装置および試料ホルダ取り付け装置
JP2020098762A (ja) * 2018-12-18 2020-06-25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搬送用治具、試料片作製方法および試料片分析方法
DE102019200696B4 (de) 2019-01-21 2022-02-10 Carl Zeiss Smt Gmbh Vorrichtung, Verfahren und Computerprogram zum Bestimmen einer Position eines Elements auf einer fotolithographischen Maske
US11902665B2 (en) 2019-08-16 2024-02-13 Protochips, Inc. Automated application of drift correction to sample studied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
WO2021034569A2 (en) * 2019-08-16 2021-02-25 Protochips, Inc. Automated application of drift correction to sample studied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
JP7413105B2 (ja) * 2019-09-25 2024-01-15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サイエンス 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
JP7391735B2 (ja) * 2019-09-25 2023-12-05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サイエンス 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
CN114646689A (zh) * 2020-12-17 2022-06-21 清华大学 二次电子探头及二次电子探测器
JP2024514817A (ja) * 2021-04-07 2024-04-03 プロトチップ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透過型電子顕微鏡(tem)セッションに由来するデータをレビューするためのメタデータおよび画像管理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4884B2 (ja) 1991-08-22 1998-07-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試料の分離方法及びこの分離方法で得た分離試料の分析方法
JP4537827B2 (ja) * 2003-10-27 2010-09-08 エスアイアイ・ナノ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マニピュレータのニードル部欠陥修正方法とニードル部材セット
JP5001533B2 (ja) * 2004-08-25 2012-08-15 エスアイアイ・ナノ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のアプローチ方法
WO2009020150A1 (ja) * 2007-08-08 2009-02-12 Sii Nanotechnology Inc. 複合集束イオンビーム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加工観察方法、加工方法
JP4185962B2 (ja) 2008-03-07 2008-11-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試料作製装置
JP5537058B2 (ja) * 2009-03-30 2014-07-0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試料作製装置、及び試料作製装置における制御方法
WO2011129315A1 (ja) * 2010-04-16 2011-10-20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オンビーム装置およびイオンビーム加工方法
JP5409685B2 (ja) * 2011-03-31 2014-02-05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オンビーム装置および加工方法
JP5887247B2 (ja) * 2012-10-15 2016-03-16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荷電粒子線装置および試料作製法
WO2016002719A1 (ja) * 2014-06-30 2016-01-07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サイエンス 自動試料作製装置
JP6105530B2 (ja) * 2014-08-29 2017-03-2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サイエンス 自動試料片作製装置
US9620333B2 (en) * 2014-08-29 2017-04-11 Hitachi High-Tech Science Corporation Charged particle beam apparatus
KR102358551B1 (ko) * 2014-08-29 2022-02-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다치 하이테크 사이언스 자동 시료편 제작 장치
JP6552383B2 (ja) * 2014-11-07 2019-07-31 エフ・イ−・アイ・カンパニー 自動化されたtem試料調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101154A1 (de) 2018-07-19
JP2018116860A (ja) 2018-07-26
CN108335962A (zh) 2018-07-27
KR20180085669A (ko) 2018-07-27
US20180204704A1 (en) 2018-07-19
KR102522414B1 (ko) 2023-04-17
CN108335962B (zh) 2021-10-15
TWI751225B (zh) 2022-01-01
JP6931214B2 (ja) 202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28324A (zh) 帶電粒子束裝置
KR102646112B1 (ko) 하전 입자 빔 장치
TWI758356B (zh) 帶電粒子束裝置
TWI666675B (zh)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CN110335800B (zh) 带电粒子束装置
JP6542608B2 (ja) 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
US10658147B2 (en) Charged particle beam apparatus
KR102358551B1 (ko) 자동 시료편 제작 장치
JP6105530B2 (ja) 自動試料片作製装置
CN105910855B (zh) 带电粒子束装置
JP6885637B2 (ja) 荷電粒子ビーム装置
KR102489385B1 (ko) 하전 입자 빔 장치
TW202311719A (zh) 帶電粒子束裝置
JP2016050854A (ja) 自動試料片作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