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6652A - 配線器具 - Google Patents

配線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6652A
TW201826652A TW107101017A TW107101017A TW201826652A TW 201826652 A TW201826652 A TW 201826652A TW 107101017 A TW107101017 A TW 107101017A TW 107101017 A TW107101017 A TW 107101017A TW 201826652 A TW201826652 A TW 2018266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terminal
insertion direction
wiring devi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1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4801B (zh
Inventor
王韋力
綾健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283938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1826652(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6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6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4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48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8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 H02G3/12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for flush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對於收納第1基板之外殼無須要求高的尺寸精密度之配線器具。本發明之配線器具(10),具備第1基板(5)、第2基板(6)、支持構件(4)、及外殼(1)。第2基板(6),與第1基板(5)電性連接,在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中與第1基板(5)排列配置。支持構件(4),在插入方向中對於第1基板(5)配置於第2基板(6)側,支持第1基板(5)。支持構件(4),具備支持部(41)及接觸部。支持部(41),從插入方向之第2基板(6)側支持第1基板(5)。接觸部,從插入方向之第1基板(5)側與外殼(1)接觸。

Description

配線器具
本發明,一般而言係關於一種配線器具,更詳而言之,關於構成為可與插入式的端子連接之配線器具。
過去,前人提供一種配線器具,其具備與USB插頭連接之USB插座(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第2014-155396號(下稱「文獻1」))。文獻1所記載之配線器具,具備安裝有USB插座的印刷配線板、及收納印刷配線板的外殼。外殼,包含一面開口的箱狀主體、及以封閉主體之開口的方式安裝於主體的蓋部。
於文獻1記載之配線器具中,藉由將分別設置在印刷配線板之左右兩端部的腳部,收納於分別設置在主體之左右兩端部的支持凸部之凹部,而將印刷配線板支持於主體。
於文獻1記載之配線器具中,將支持印刷配線板的支持凸部一體化地設置在主體,故主體及蓋部必須具有高的尺寸精密度,俾以在將蓋部安裝於主體之狀態下使印刷配線板(第1基板)位於正確的位置。
鑒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配線器具,對於收納第1基板之外殼無須要求高的尺寸精密度。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一態樣之配線器具,具備內側端子、第1基板、第2基板、支持構件、及外殼。該內側端子,構成為可與插入式的外側端子連接。該第1基板,安裝該內側端子。該第2基板,與該第1基板電性連接,在該外側端子對於該內側端子之插入方向中與該第1基板排列配置。該支持構件,在該插入方向中對於該第1基板配置於該第2基板側,支持該第1基板。該外殼,收納該第1基板、該第2基板、及該支持構件。該支持構件,具備支持部及接觸部。該支持部,從該插入方向之該第2基板側支持該第1基板。該接觸部,從該插入方向之該第1基板側與該外殼接觸。
以下,茲就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予以說明。下述實施形態,僅為本發明之各式各樣的實施形態中之一例。此外,下述實施形態,若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則可因應設計等而進行各種變更。
(1)概要 首先,參考圖1及圖2,對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的概要予以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例如為可與設置於USB線的前端之USB插頭連接的USB插槽,對於與USB線電性連接之電器設備(例如,智慧型手機)施行電力供給。此外,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例如為安裝在建築物壁面的屋內用之配線器具。設置配線器具10的建築物,例如為獨棟住宅、多戶住宅之各住戶、辦公室、店鋪、或照護設施等。
配線器具10,在將電線對配線器具10電性連接之狀態下,安裝於施工面(此處為建築物的壁面)。此一配線器具10中,藉由將USB線的USB插頭插入至形成於蓋部3之前表面的第1貫穿孔320,而將USB插頭電性連接,可從配線器具10對電器設備供給電力。此處,配線器具10,係嵌入型之配線器具,利用安裝框安裝於施工面。具體而言,藉由將安裝有配線器具10之安裝框,例如對嵌入盒固定,而將配線器具10安裝於施工面。此處所述之嵌入盒,係前表面開放的箱狀之構件,以使前表面從形成在施工面的施工孔往前方露出之方式,設置於壁內。
配線器具10,如圖1所示,具備第1內側端子8、第2內側端子9、第1基板5、第2基板6、第3基板7、及外殼1。第1內側端子8,構成為可與插入式的第1外側端子18連接。第2內側端子9,構成為可與第2外側端子19連接。第1外側端子18,例如為USB插頭;第1內側端子8,為將USB插頭以可裝卸方式插入連接之USB插座。第2外側端子19,例如為供電用的電線之芯線;第2內側端子9,為與芯線電性連接之端子配件。
於第1基板5,安裝第1內側端子8。第2基板6,與第1基板5電性連接。於第3基板7,安裝第2內側端子9。此外,第3基板7,與第2基板6電性連接。外殼1,收納第1基板5、第2基板6、及第3基板7。
第1基板5及第3基板7之法線方向,係沿著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前後方向)的方向。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
如此地,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故相較於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沿著上述插入方向的方向之情況,可在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
(2)細節 以下,茲就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詳細地予以說明。另,下述說明內容中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係以圖1~圖9所示的箭頭,規定配線器具10之上下、左右、前後的各方向。亦即,從正面觀察將配線器具10安裝於施工面之狀態,使鉛直方向(上下方向)為上下方向,使左右方向為左右方向,使施工面的法線方向為前後方向(接近之側為前側)。然則,此等方向之用意並不在於規定配線器具10的使用方向。此外,圖1~圖9所示的箭頭,僅係以輔助說明為目的而記載,並未具有實體。
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第1內側端子(內側端子)8、第2內側端子9、第1基板5、第2基板6、第3基板7、支持構件4、及外殼1。
第1內側端子8,例如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序列匯流排)插座。第1內側端子8,如圖1所示,以使其長邊方向(左右方向)沿著第1基板5之長邊方向的方式,安裝於第1基板5。換而言之,則第1內側端子8之長邊方向與第1基板5之長邊方向為相同方向。第1內側端子8,構成為可與插入式的第1外側端子(外側端子)18連接。第1外側端子18,此處為設置於USB線的前端之USB插頭(參考圖1)。USB插座及USB插頭,例如遵循USB3.0等USB規格。
第2內側端子9,例如為藉由將由銅合金構成的板金彎曲加工,而形成為從後方觀察時形狀呈U字形之端子配件。第2內側端子9,此處為2個1組。此等第2內側端子9,以彼此的開口側面對面之狀態安裝於第3基板7。
於一方(下側)之第2內側端子9的左片、下片及右片所包圍之空間內,收納對應的閂鎖彈簧11。此外,於另一方(上側)之第2內側端子9的左片、上片及右片所包圍之空間內,收納對應的閂鎖彈簧11。閂鎖彈簧11,如圖1所示,具有支持片110、閂鎖片111、及推壓片112。支持片110,呈上下方向長的板狀。閂鎖片111,呈板狀,在支持片110之後端中一體化地形成。閂鎖片111,從支持片110之後端往斜前方傾斜。推壓片112,從上下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U字形,在支持片110之前端中一體化地形成。
第2內側端子9,構成為可與第2外側端子19連接。第2外側端子19,此處為與外部電源(例如商用電源)電性連接之供電用的電線之芯線。第2外側端子19,藉由來自閂鎖彈簧11的推壓片112之推壓力而抵緊第2內側端子9的左片,藉此將第2內側端子9與第2外側端子19電性連接。
第1基板5,例如為由玻璃、環氧樹脂構成之印刷配線板。第1基板5,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第1基板5,具有第1面51及第2面52。第1面51,此處為第1基板5的前表面,於第1面51配置第1內側端子8。第2面52,此處為第1基板5的後表面,於第2面52配置電子零件15。電子零件15,例如為平滑電容器。此平滑電容器,將來自第2基板6的直流電力平滑化而往第1內側端子8輸出。電子零件15,配置於第2面52的右側且係下側之角部。
第1基板5,具有複數個(此處為3個)定位孔53。複數個定位孔53,分別在前後方向呈矩形地貫通。複數個定位孔53裡之2個定位孔53,在第1基板5的4邊裡之上側的1邊中分別設置於左右方向之靠近兩端的位置(圖1中僅圖示單側)。複數個定位孔53裡之餘下的1個定位孔53,在第1基板5的4邊裡之下側的1邊中設置於左右方向之靠近中央的位置。
第1基板5,以其法線方向(厚度方向)沿著前後方向的方式收納於外殼1。換而言之,則第1基板5之法線方向,係沿著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的方向。此處,本實施形態中,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為前後方向。
第2基板6,與第1基板5同樣地,例如為由玻璃、環氧樹脂樹脂構成之印刷配線板。第2基板6,由前後方向長的矩形之主要部61、及從主要部61的前側且係左側之角部向左突出的矩形之突出部62,形成為從上下方向觀察時形狀呈L字形。於第2基板6(主要部61及突出部62)的一面(底面),配置複數個電子零件16。此等複數個電子零件16,例如,構成將經由上述電線從外部電源供給的交流電力轉換為既定電壓的直流電力之AC-DC轉換器。因此,複數個電子零件16,包含變壓器、電解電容器、電阻、電感等。
此外,於第2基板6的主要部61,安裝具備複數根(此處為3根)連接銷之端子部17。第2基板6,藉由將複數根連接銷分別插入至形成在第1基板5的複數個(此處為3個)貫通孔並以銲料連接,而與第1基板5電性連接。亦即,第2基板6,將以AC-DC轉換器生成的直流電力,經由端子部17而往第1基板5輸出。第2基板6,以其法線方向(厚度方向)與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式收納於外殼1。換而言之,則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
第2基板6,與軛鐵13一同收納於後述主體2之第2收納部21。軛鐵13,與安裝於第2基板6的複數個電子零件16中之1個電子零件即變壓器,一同形成磁路。軛鐵13,例如藉由將金屬板彎曲加工,而形成為從上下方向觀察時形狀呈U字形。軛鐵13,具備沿著左右方向之板狀的後片130、從後片130之右端往前方突出的右片131、及從後片130之左端往前方突出的左片132。軛鐵13,在收納於第2收納部21之狀態中,以覆蓋安裝於第2基板6的變壓器之右側、後側及左側的方式配置。
第3基板7,與第1基板5同樣地,例如為由玻璃、環氧樹脂樹脂構成之印刷配線板。第3基板7,呈上下方向長的矩形。於第3基板7的一面(後表面),在上下方向排列配置2個第2內側端子9。第3基板7,例如藉由導線等而與第2基板6電性連接,將經由上述電線而從外部電源供給的交流電力往第2基板6輸出。
外殼,如圖1所示,包含一面(前表面)開口的箱狀之主體2、及以封閉主體2的開口之方式安裝於主體2的蓋部3。主體2及蓋部3,例如由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樹脂形成。
主體2,如圖3A~圖3C所示,呈左右方向長的直方體狀。主體2,具備收納第2基板6的第2收納部(基板收納部)21、及收納第3基板7的第3收納部(端子收納部)22。換而言之,則主體2的內部空間,藉由從主體2之底壁往前方突出的縱壁23,而分為第2收納部21與第3收納部22。亦即,主體2的內部空間裡之較縱壁23更為右側的空間為第2收納部21,較縱壁23更為左側的空間為第3收納部22。此處,第2收納部21與第3收納部22,沿著前後方向之外形尺寸(高度尺寸)不同。本實施形態中,第3收納部22之高度尺寸較第2收納部21之高度尺寸更小(參考圖3A)。
第2收納部21,具備一對保持溝210、第1支承部211、第2支承部212、第3支承部213、及第4支承部214。
一對保持溝210,從前後方向觀察時之形狀各自呈U字形,沿著前後方向形成。一對保持溝210,分別設置於第2收納部21的左側壁及右側壁。一對保持溝210,分別設置於第2收納部21之靠近上方的位置。而後,藉由將第2基板6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分別插入至一對保持溝210,而將第2基板6收納於第2收納部21,保持在主體2。換而言之,第2基板6,藉由將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並與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之兩端部,分別插入至一對保持溝210,而保持在主體2。
第1支承部211,設置於第2收納部21的右側且係下側之角部。第1支承部211,從主體2的底壁往前方突出。第1支承部211的表面(前表面),在前後方向中位於較主體2之前端面更為後方。於第1支承部211的前表面之靠近中央的位置,一體化地形成往前方突出之突部2110。
第2支承部212,設置於第2收納部21的右側且係上側之角部。換而言之,則第2支承部212,設置於一對保持溝210裡之右側的保持溝210之上側。第2支承部212,從主體2的底壁往前方突出。第2支承部212的表面(前表面),在前後方向中位於較主體2之前端面更為後方。換而言之,則第2支承部212的前表面,在前後方向中與第1支承部211的前表面位於相同位置。
第3支承部213,設置於第2支承部212之左側。第3支承部213,從主體2的底壁往前方突出。第3支承部213的表面(前表面),在前後方向中位於較主體2之前端面更為後方。換而言之,則第3支承部213的前表面,在前後方向中與第1支承部211及第2支承部212的前表面位於相同位置。
第4支承部214,設置於第2收納部21的左側且係上側之角部。第4支承部214,從主體2的底壁往前方突出。第4支承部214的表面(前表面),在前後方向中位於較主體2之前端面更為後方。換而言之,則第4支承部214的前表面,在前後方向中與第1支承部211、第2支承部212、及第3支承部213的前表面位於相同位置。此處,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第1支承部211、第2支承部212、第3支承部213、及第4支承部214,構成支承後述支持構件4之支承部。
分隔第2收納部21與第3收納部22的縱壁23,具有2個突部231。2個突部231,從縱壁23的上下方向之兩端部分別往前方突出。
第3收納部22,具有2個端子用收納部220、及按鈕用收納部221。2個端子用收納部220,以隔著既定間隔之狀態在上下方向排列設置。按鈕用收納部221,在上下方向中設置於2個端子用收納部220間。
於2個端子用收納部220,分別收納安裝於第3基板7的2個第2內側端子9(包含對應的閂鎖彈簧11)之任一。在將2個第2內側端子9收納於2個端子用收納部220的狀態中,第3基板7載置於第3收納部22之前端面。於主體2之底壁中在與2個端子用收納部220對應的位置,分別設置貫通前後方向之第2貫穿孔2200。而後,藉由將第2外側端子19插入至第2貫穿孔2200,而將第2外側端子19與第2內側端子9電性連接。此時,第2外側端子19,插入至第2內側端子9與對應的閂鎖彈簧11之間,藉由來自閂鎖彈簧11的推壓片112之推壓力而接觸第2內側端子9的左片。此外,第2外側端子19,藉由對應的閂鎖彈簧11之閂鎖片111而止動。
於按鈕用收納部221,收納解除鈕12(參考圖1)。解除鈕12,為解除閂鎖彈簧11所產生的第2外側端子19之閂鎖狀態所用的鈕。解除鈕12,例如以PBT樹脂形成。解除鈕12,具有操作片120、及2片作用片121。操作片120,呈前後方向長的直方體狀。2片作用片121,分別一體化地形成在操作片120之上下方向的兩側。於主體2的底壁中在與按鈕用收納部221對應之位置,設置貫通前後方向的解除孔2210。解除孔2210,係上下方向長的長孔。
解除鈕12,在收納於按鈕用收納部221的狀態中,可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往前後方向移動。解除鈕12位於第1位置時,藉由閂鎖彈簧11的閂鎖片111將第2外側端子19止動。解除鈕12位於第2位置時,藉由解除鈕12的作用片121使閂鎖片111往遠離第2外側端子19之方向移動,解除第2外側端子19的止動。亦即,藉由使解除鈕12往第2位置移動,而可將第2外側端子19拔出。使解除鈕12往第2位置移動時,藉由將解除用治具(例如,一字螺絲起子)插入至解除孔2210,而使解除鈕12往第2位置移動。此外,使解除鈕12往第1位置移動時,藉由從解除孔2210拔出解除用治具,而以來自閂鎖彈簧11的閂鎖片111之彈力使解除鈕12往第1位置移動。
主體2,具有複數個(此處為4個)組裝突起24。複數個組裝突起24裡的2個組裝突起24,設置於主體2之上側壁。此等2個組裝突起24,於上側壁中,以隔著既定間隔的狀態在左右方向排列。此外,複數個組裝突起24裡之餘下的2個組裝突起24,設置於主體2之下側壁。此等2個組裝突起24,於下側壁中,以隔著既定間隔的狀態在左右方向排列。藉由將此等4個組裝突起24,分別嵌入至後述設置於蓋部3的4個組裝孔330而將主體2與蓋部3結合,組裝外殼1。
此外,主體2,具有2個突條部25。2個突條部25裡之一方,從主體2的左側壁之前端部往前方突出。2個突條部25裡之另一方,從主體2的右側壁之前端部往前方突出。此等突條部25,沿著上下方向形成為既定長度。
蓋部3,如圖4A~圖4C所示,呈左右方向長的直方體狀。蓋部3,具有蓋部本體31、突台部32、及2片組裝片33。
蓋部本體31,呈後表面(與主體2對向的面)開口之直方體狀。蓋部本體31,具有複數個(此處為4個)變形部310、插入部311與312、4條安裝溝313、及2條插入溝314。
複數個變形部310,分別設置於蓋部本體31之前壁的四隅附近(參考圖4C)。複數個變形部310,分別為圓錐狀,從蓋部本體31之前壁的後表面往後方突出。此等複數個變形部310,在組裝配線器具10之狀態中,藉由與第1基板5的第1面51接觸而塑性變形。換而言之,則複數個變形部310之前端部,藉由與第1基板5的第1面51接觸而被壓扁。
插入部311,設置於蓋部本體31的左側且係下側之角部附近。插入部311,從蓋部本體31之前壁的後表面往後方突出。插入部311,在前後方向中較蓋部本體31之後端面位於更後方。換而言之,則插入部311,較蓋部本體31之後端面更往後方突出。
插入部312,設置於蓋部本體31的左側且係上側之角部附近。插入部312,從蓋部本體31之前壁的後表面往後方突出。插入部312,在前後方向中較蓋部本體31之後端面位於更後方。換而言之,則插入部312,較蓋部本體31之後端面更往後方突出。此等插入部311、312,在蓋部3安裝於主體2的狀態中,插入至主體2內。
4條安裝溝313,分別具有窄幅部3130、及寬幅部3131。窄幅部3130之寬度尺寸(左右尺寸),為較後述安裝托架14的臂片141之寬度尺寸略大的尺寸。寬幅部3131之寬度尺寸,為較窄幅部3130之寬度尺寸更大的尺寸。寬幅部3131,在前後方向中位於窄幅部3130之後方。
4條安裝溝313裡之2條安裝溝313,設置於蓋部本體31之上側壁。此等2條安裝溝313,分別設置於上側壁的左右方向之靠近兩端的位置。4條安裝溝313裡之餘下的2條安裝溝313,設置於蓋部本體31之下側壁。此等2條安裝溝313,分別設置於下側壁的左右方向之靠近兩端的位置。本實施形態中,由位於上側壁之右側的安裝溝313與位於下側壁之右側的安裝溝313構成1組安裝溝,由位於上側壁之左側的安裝溝313與位於下側壁之左側的安裝溝313構成1組安裝溝。此外,對各組安裝溝安裝1個安裝托架14。
此處,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藉由2個安裝托架14安裝於安裝框。2個安裝托架14,如圖1所示,從左右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分別呈U字形。各安裝托架14,具備主片140、及2片臂片141。主片140,從上下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L字形,沿著上下方向形成。於一方(左側)之安裝托架14的主片140之左端緣,一體化地形成向左突出之2個鉤爪1400。此外,於另一方(右側)之安裝托架14的主片140之右端緣,一體化地形成向右突出之2個鉤爪1400。2個鉤爪1400,分別設置於主片140的上下方向之靠近兩端的位置。而後,藉由將此等鉤爪1400分別勾在設置於安裝框的2個鉤孔,而將配線器具10安裝於安裝框。
於主片140之上下方向的兩端部,分別一體化地形成2片臂片141。2片臂片141,分別呈沿著前後方向延伸之板狀。於各臂片141的前端部(後端部),一體化地形成在左右方向中分為二股之2片彎曲片1410。
2個安裝托架14裡之一方(圖1中之右側)的安裝托架14,安裝於蓋部本體31之右側。此時,安裝托架14之一方(圖1中之下側)的臂片141,配置於蓋部本體31的下側壁之右側的安裝溝313內;另一方(圖1中之上側)的臂片141,配置於蓋部本體31的上側壁之右側的安裝溝313內。而後,藉由將各臂片141之2片彎曲片1410往彼此分離的方向彎曲,而將安裝托架14安裝至蓋部3。關於另一方(圖1中之左側)之安裝托架14,亦以相同的順序安裝於蓋部3。
2條插入溝314,分別設置於蓋部本體31之左側壁及右側壁之後端部。2條插入溝314,沿著上下方向形成為既定長度。在組裝配線器具10之狀態中,2個突條部25分別插入至2條插入溝314。
突台部32,呈左右方向長的直方體狀,從蓋部本體31的前壁往前方突出。於突台部32之前壁300,設置貫通前後方向的第1貫穿孔(端子貫穿孔)320。此第1貫穿孔320,設置在由突台部32的前壁300之後表面構成的對向面300a(參考圖4C)之包含中心的位置。第1貫穿孔320,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換而言之,則第1貫穿孔320之長邊方向,係沿著突台部32的前壁300之長邊方向的方向。而後,將安裝於第1基板5的第1內側端子8,以其長邊方向沿著外殼1之長邊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收納於外殼1。
蓋部本體31的內部空間與突台部32的內部空間連結,此處由2個內部空間構成第1收納部34。因此,在組裝配線器具10之狀態中,第1基板5(包含第1內側端子8)收納於第1收納部34。
於蓋部本體31的上側壁及下側壁,分別一體化地形成往後方突出之組裝片33。此等組裝片33,從上下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矩形。於各組裝片33,設置隔著既定間隔在左右方向排列的2個組裝孔330。在將蓋部3安裝於主體2的狀態中,設置於主體2之上側壁的2個組裝突起24,分別嵌入至蓋部3上側之組裝片33的2個組裝孔330。此外,在將蓋部3安裝於主體2的狀態中,設置於主體2之下側壁的2個組裝突起24,分別嵌入至蓋部3下側之組裝片33的2個組裝孔330。藉此,將主體2與蓋部3結合,組裝外殼1。
支持構件4,例如以PBT樹脂形成。支持構件4,如圖5A~圖5C、圖6A及圖6B所示,呈一面(後表面)開口之左右方向長的直方體狀。支持構件4,具有支持部41、下側壁部42、上側壁部43、左側壁部44、及右側壁部45。此處,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下側壁部42、上側壁部43、左側壁部44、及右側壁部45構成側壁部。
支持部41,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板狀,具有載置第1基板5的載置面(前表面)400。此載置面400,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換而言之,則上述插入方向成為載置面400之法線方向。此外,支持部41,具有開口孔410、零件貫穿孔411、複數個(此處為3個)定位突起412、及複數個(此處為3個)推壓肋413。
開口孔410,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在支持部41的中央附近中貫通前後方向。零件貫穿孔411,呈上下方向長的矩形,在支持部41的開口孔410之右側中貫通前後方向。
複數個定位突起412裡之2個定位突起412,從支持部41的上端緣往前方突出。此等2個定位突起412,分別設置於左右方向之靠近兩端的位置。複數個定位突起412裡之餘下的1個定位突起412,從支持部41的下端緣往前方突出。此定位突起412,設置於左右方向之靠近中央的位置。
此處,藉由設置於支持構件4的複數個定位突起412、及設置於第1基板5的複數個定位孔53,構成將第1基板5固定於支持構件4所用之固定構造200(參考圖7)。而本實施形態中,如圖5B所示,複數個定位突起412,對於通過支持部41之中心點P1且沿著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的平面100,呈非對稱。因此,僅可在2個定位突起412與2個定位孔53對應而對準第1基板5的方向之狀態,將第1基板5載置於支持部41的載置面400。亦即,在以支持部41之中心點P1為旋轉中心,使第1基板5旋轉180度的情況,無法將第1基板5載置於支持部41,而可抑制第1基板5之安裝錯誤。
此外,定位孔53之上下尺寸及左右尺寸,較定位突起412之上下尺寸及左右尺寸略小。因此,在將3個定位突起412分別插入至3個定位孔53的狀態中,不僅可將第1基板5對支持部41定位,亦可將第1基板5堅固地安裝於支持部41。
此外,在將第1基板5安裝(支持)於支持部41的狀態中,使安裝於第1基板5之電子零件15通過支持部41的零件貫穿孔411。進一步,在將第1基板5支持於支持部41的狀態中,於第1基板5的第2面52側露出之第1內側端子8的與第1基板5之連接銷,通過支持部41的開口孔410。
複數條推壓肋413,從支持部41的後表面(與載置面400相反側的面)往後方突出(參考圖5C)。複數條推壓肋413,在開口孔410之上端緣中沿著左右方向設置。複數條推壓肋413,在組裝配線器具10之狀態中,與第2基板6的前端面接觸,使向後的力對第2基板6作用。
下側壁部42,從支持部41之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1邊(下邊)往後方(與第1基板5為相反側)突出。下側壁部42,具有複數個(此處為3個)推壓部420、421、溝422、及貫通孔423。貫通孔423,在與安裝於第2基板6之電子零件16相對向的位置中,貫通上下方向。複數個推壓部420、421,從下側壁部42之後端部往後方突出。複數個推壓部420、421裡的2個推壓部420,設置於貫通孔423之右側。複數個推壓部420、421裡之餘下的1個推壓部421,設置於貫通孔423之左側。溝422,設置於在左右方向排列的2個推壓部420之間。
上側壁部43,從支持部41之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1邊(上邊)往後方(與第1基板5為相反側)突出。上側壁部43,具有複數個(此處為3個)推壓部430、431、及溝432。複數個推壓部430、431,從上側壁部43之後端部往後方突出。複數個推壓部430、431裡的1個推壓部430,設置於上側壁部43之靠近右端的位置。複數個推壓部430、431裡之餘下的2個推壓部430、431,設置於上側壁部43的左右方向之靠近中央的位置。溝432,設置於在左右方向排列的2個推壓部430、431之間。
左側壁部44,從支持部41之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1邊(左邊)往後方(與第1基板5為相反側)突出。左側壁部44,具有複數個(此處為2個)推壓部440、縱溝441、及插入溝442。複數個推壓部440,從左側壁部44之後端部往後方突出。複數個推壓部440,分別設置於左側壁部44的上下方向之兩端部。縱溝441,從前後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圓弧狀,在左側壁部44之表面(左面)中沿著前後方向形成。插入溝442,從前後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U字形,沿著前後方向形成。插入溝442,設置於上側的推壓部440之下側。於此插入溝442,插入第2基板6之左端部。
右側壁部45,從支持部41之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1邊(右邊)往後方(與第1基板5為相反側)突出。右側壁部45,具有推壓部450、插入溝451、及避讓溝452。推壓部450,從右側壁部45之後端部往後方突出。推壓部450,設置於右側壁部45之上端部。插入溝451,從前後方向觀察時的形狀呈U字形,沿著前後方向形成。插入溝451,設置於推壓部450之下側。於此插入溝451,插入第2基板6之右端部。避讓溝452,以與插入溝451連續的方式形成。在組裝配線器具10之狀態中,第2基板6的一部分進入至避讓溝452內。
(3)配線器具之組裝方法 接著,茲就本實施形態的配線器具10之組裝方法予以說明。
操作者,將解除鈕12收納於第3收納部22之按鈕用收納部221後,將第2基板6收納於主體2之第2收納部21,並將第3基板7收納於第3收納部22。此時,第2基板6的主要部61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分別插入至一對保持溝210。此外,此時,安裝於第3基板7的2個第2內側端子9(包含對應的閂鎖彈簧11),分別收納於第3收納部22的2個端子用收納部220。第3基板7,以其法線方向沿著前後方向的方式載置於第3收納部22之前端面。
接著,操作者,以覆蓋第2基板6的方式將支持構件4承載於主體2(參考圖7)。此時,支持構件4之2個推壓部420從前方(第1基板5側)接觸主體2的第1支承部211,推壓部450從前方接觸第2支承部212。此外,此時,2個推壓部430裡之一方從前方接觸第3支承部213,另一方從前方接觸第4支承部214。進一步,此時,推壓部421、431、440,從前方接觸第3基板7的表面(前表面)。此處,本實施形態中,由推壓部420、430、450構成接觸部。
在將支持構件4承載於主體2之狀態中,第2基板6的一部分收納在由支持部41、下側壁部42、上側壁部43、左側壁部44、及右側壁部45包圍的空間內。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以由支持部41、下側壁部42、上側壁部43、左側壁部44、及右側壁部45包圍的空間構成收納部46。換而言之,則在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前後方向)中的支持部41與接觸部之間,設置收納部46。
接著,操作者,將第1基板5固定於支持構件4之支持部41。此時,設置於支持部41的3個定位突起412,分別嵌入至設置於第1基板5的3個定位孔53。此外,此時,配置於第1基板5的第2面52之電子零件15通過零件貫穿孔411,在第2面52側露出的第1內側端子8之連接銷通過開口孔410。此一狀態中,第1基板5的第2面52與支持部41的載置面400在前後方向中接觸。
最後,操作者,以封閉主體2的前表面開口之方式將蓋部3安裝於主體2。此時,將設置於主體2的4個組裝突起24,分別嵌入至設置於蓋部3的4個組裝孔330。此外,此時,將設置於蓋部3的插入部311、312插入至主體2內。進一步,此時,將設置於主體2的2個突條部25,分別插入至設置於蓋部3的2條插入溝314。
藉由上述順序,組裝配線器具10。 (4)第1基板、第2基板、及第3基板之位置關係
圖8及圖9為,組裝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的狀態之剖面圖。以下,參考圖8及圖9,對第1基板5、第2基板6、及第3基板7之位置關係予以說明。
第1基板5及第3基板7,以其法線方向成為前後方向(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的插入方向)之方式收納於外殼1。換而言之,則第1基板5及第3基板7之法線方向,係沿著上述插入方向的方向。此外,第2基板6,以其法線方向成為上下方向(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之方式收納於外殼1。換而言之,則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如同上述,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故相較於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沿著上述插入方向的方向之情況,可在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
第3基板7,在前後方向(圖8中之上下方向)中位於第2基板6的突出部62之後方。換而言之,則第3基板7,位於前後方向之第2基板6的兩端間。換另一說法,第3基板7,位於上述插入方向之第2基板6的兩端間。如此地,藉由將第3基板7配置於前後方向之第2基板6的兩端間,相較於將第3基板7配置於前後方向之較第2基板6的兩端更為外側(前側或下側)之情況,可在前後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
第1基板5,如圖8及圖9所示,在前後方向中較第2基板6及第3基板7位於更前方。換而言之,則第1基板5,位於第2基板6及第3基板7中的較接近第1貫穿孔320者即第2基板6與第1貫穿孔320之間。如此地,藉由將第1基板5配置於前後方向的第2基板6與第1貫穿孔320之間,相較於將第1基板5與第2基板6在前後方向中並排配置之情況,可在與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
(5)支持構件之支持構造 以下,參考圖8及圖9,對支持構件4之支持構造予以說明。
支持構件4,藉由作為接觸部之推壓部420、430、450(圖9中僅圖示推壓部420),從前方(第1基板5側)接觸主體2之第1支承部211、第2支承部212、第3支承部213、及第4支承部214。此外,支持構件4,藉由推壓部421、431、440(圖9中僅圖示推壓部421、431),從前方接觸第3基板7的表面(前表面)。進一步,支持構件4,藉由設置於支持部41的後表面之複數推壓肋413,從前方接觸第2基板6之前端緣(參考圖8)。而蓋部3,藉由設置於蓋部本體31之前壁300的後表面(對向面300a)之複數個變形部310,從前方接觸第1基板5。如此地,將支持第1基板5所用的支持構件4,藉由主體2及蓋部3而在前後方向定位。
而在將安裝有配線器具10的安裝框安裝於嵌入盒時,將來自外部電源之供電用的上述電線與配線器具10連接。而在將安裝框安裝於嵌入盒的狀態中,有因收納於嵌入盒內之其他電線等而對上述電線施加向前的應力之情況。支持構件4,如同上述,藉由主體2及蓋部3在前後方向定位,能夠以支持構件4承受從上述電線經由第2內側端子9往第3基板7傳遞的應力。
此外,在配線器具10之施工後,將第1外側端子18插入至第1內側端子8時,從第1外側端子18施加的應力經由第1基板5而往支持構件4傳遞。支持構件4,如同上述,藉由主體2及蓋部3而在前後方向定位,能夠以支持構件4承受從第1基板5傳遞的應力。
進一步,將用於使第1外側端子18通過的第1貫穿孔320,設置在前後方向中之外殼1的一端部(前端部),將用於使第2外側端子19通過的第2貫穿孔2200,設置在前後方向中之外殼1的另一端部(後端部)。亦即,對第1內側端子8插入第1外側端子18之方向、及對第2內側端子9插入第2外側端子19之方向,為相同方向。換而言之,則將第1外側端子18與第1內側端子8連接時從第1外側端子18施加的應力之方向、及將第2外側端子19與第2內側端子9連接時從第2外側端子19施加的應力之方向,為相同方向。因此,可僅將用於承受從第1外側端子18及第2外側端子19施加的應力之構造設置於一方向(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的插入方向,即圖8之向上及向下的方向)。此一結果,相較於從第1外側端子18施加的應力之方向與從第2外側端子19施加的應力之方向相異的情況,可使構造簡化。
(6)變形例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予以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雖以第1內側端子8係USB插座之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第1內側端子8不限為USB插座。第1內側端子8,例如亦可為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畫質多媒體介面)端子(註冊商標)、VGA(Video Graphics Array,視訊圖形陣列)端子(註冊商標)、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端子等。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將第2內側端子9安裝於第3基板7,但亦可將第2內側端子9安裝於第2基板6。此一情況,可省略第3基板7。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以第3基板7之法線方向係沿著上述插入方向的方向之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第3基板7之法線方向亦可為與上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此一情況,第2外側端子19對於第2內側端子9之插入方向,成為與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於第1基板5設置定位孔53,於支持構件4之支持部41設置定位突起412,但亦可於第1基板5設置定位突起,於支持部41設置定位孔。進一步,將第1基板5固定於支持部41之固定構造200僅為一例,亦可為定位孔53與定位突起412以外的構成。換而言之,則固定構造200,若為可將第1基板5對支持部41定位,並可將第1基板5固定於支持部41之構造即可。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支持構件4,雖具有4個側壁部(下側壁部42、上側壁部43、左側壁部44、及右側壁部45),但支持構件4,具有至少1個側壁部即可。此外,側壁部,以面覆蓋支持部41之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對應的1邊之長邊方向的一半以上即可。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將變形部310與蓋部3一體化地形成,但變形部亦可與蓋部分開。此一情況,變形部,可與本實施形態同樣地由塑性變形之材料形成,亦可由彈性變形之材料形成。此外,變形部310之個數不限於本實施形態之個數,亦可為1個、2個、3個、或5個以上。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將用於保持第2基板6的保持溝210設置於第2收納部21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但將保持溝210設置於第2收納部21之左右方向的至少一端部即可。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設置於平面100之一方側的定位孔53及定位突起412之個數,與設置於平面100之另一方側的定位孔53及定位突起412之個數相異,而使其呈非對稱。相對於此,亦可在平面100之一方側與另一方側,使定位孔53及定位突起412之個數相同,藉由使設置定位孔53及定位突起412之位置相異而使其呈非對稱。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推壓肋413之個數僅為一例,亦可為1個、2個、或4個以上。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支持部41構成為以面全體支持第1基板5,但支持部41,例如亦可構成為藉由複數條凸條支持第1基板5。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以將安裝於安裝框之配線器具10,安裝在建築物的壁面等施工面之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配線器具10,例如亦可安裝於工作台、桌子等。此一情況,宜以使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的插入方向沿著工作台、桌子等之法線方向(上下方向)的方式,將配線器具10安裝於工作台、桌子等。在此一情況中,假設例如水滴等從設置於蓋部3的第1貫穿孔320滲入外殼1內之情況。此一情況,可使滲入至外殼1內的水滴等,沿著設置於支持構件4之左側壁部44的縱溝441向下流。沿著縱溝441向下流的水滴等,往第3收納部22之按鈕用收納部221內流入。而後,往按鈕用收納部221內流入的水滴等,通過設置於按鈕用收納部221之底壁的解除孔2210而往外部流出。如此地,在將本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10安裝於工作台、桌子等的情況,即便為水滴等滲入外殼1內的情況仍可從解除孔2210往外殼1外排出。
(7)效果 如同上述說明,第1態樣之配線器具(10),具備作為內側端子的第1內側端子(8)、第1基板(5)、第2基板(6)、支持構件(4)、及外殼(1)。第1內側端子(8),構成為可與作為外側端子之插入式的第1外側端子(18)連接。第1基板(5),安裝第1內側端子(8)。第2基板(6),與第1基板(5)電性連接,在第1外側端子(18)對於第1內側端子(8)之插入方向(前後方向)中與第1基板(5)排列配置。支持構件(4),在插入方向中相對於第1基板(5)配置於第2基板(6)側,支持第1基板(5)。外殼(1),收納第1基板(5)、第2基板(6)、及支持構件(4)。支持構件(4),具備支持部(41)、及接觸部(推壓部(420、430、450))。支持部(41),從插入方向之第2基板(6)側支持第1基板(5)。接觸部,從插入方向之第1基板(5)側與外殼(1)接觸。
依第1態樣,則將支持第1基板(5)之支持構件(4),與外殼(1)分開設置,故相較於將支持第1基板(5)的支持構造與外殼(1)一體化地設置之情況,具有對於外殼(1)無須要求高的尺寸精密度等優點。
第2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態樣中,支持構件(4),在插入方向的支持部(41)與接觸部之間,具有收納第2基板(6)的至少一部分之收納部(46)。
依第2態樣,則第2基板(6)的至少一部分收納於收納部(46),故相較於未設置收納部之情況,可在插入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收納部(46)。
第3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或第2態樣中,第1基板(5)之法線方向,係沿著插入方向的方向。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與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
依第3態樣,則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與插入方向交叉,故相較於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沿著插入方向的情況,可在與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例如,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亦可為沿著插入方向的方向。
第4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3態樣之任一態樣中,第1基板(5),具備配置第1內側端子(8)的第1面(51)、及配置電子零件(15)的第2面(52),其與第1面(51)為相反側的面。支持部(41),具有使配置於第2面(52)之電子零件(15)通過的零件貫穿孔(411)。
依第4態樣,則相較於未在支持部(41)設置零件貫穿孔(411)之情況,在插入方向中可使外殼(1)減小相當於電子零件(15)之高度分。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零件貫穿孔(411)。
第5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4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支持部(41),具備插入方向成為法線方向的矩形之載置面(400)。支持構件(4),具有從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至少1邊朝向與第1基板(5)相反側突出的側壁部(下側壁部(42)、上側壁部(43)、左側壁部(44)、右側壁部(45))。側壁部,具備從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對應的1邊之長邊方向的一半以上之部位往插入方向突出的面。
依第5態樣,則相較於側壁部具有從上述1邊之長邊方向的未滿一半之部位突出的面之情況,可提高支持構件(4)的強度。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例如,側壁部以上述1邊之長邊方向的未滿一半之面覆蓋亦可。
第6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5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支持構件(4),在與安裝於第2基板(6)之電子零件(16)相對向的位置,具備貫通孔(423)。
依第6態樣,則在與電子零件(16)相對向的位置設置貫通孔(423),故即便為電子零件(16)之高度尺寸大的情況仍可藉由使其通過貫通孔(423)而避免電子零件(16)與支持構件(4)之干涉。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貫通孔(423)。
第7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6態樣中,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與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支持部(41),具有插入方向成為法線方向的矩形之載置面(400)。在從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1邊朝向與第1基板(5)相反側突出,且沿著第2基板(6)的側壁部(下側壁部(42)),設置貫通孔(423)。
依第7態樣,則相較於以不與電子零件(16)干涉之方式在與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將支持構件(4)增大之情況,可在與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使支持構件(4)小型化。此一結果,對於收納支持構件(4)的外殼(1),亦可在與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使其小型化。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例如,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若為沿著插入方向的方向,則亦可將貫通孔設置於支持部(41)。
第8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7態樣之任一態樣中,第1基板(5)與支持構件(4),分別具有將第1基板(5)對支持部(41)定位,且將第1基板(5)固定於支持部(41)的固定構造(200)。
依第8態樣,則藉由固定構造(200),可將第1基板(5)對支持部(41)定位,並可將第1基板(5)固定於支持部(41)。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固定構造(200)。
第9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8態樣中,固定構造(200),相對於通過支持部(41)之中心點(P1)且沿著插入方向的平面(100),呈非對稱。
依第9態樣,則固定構造(200)相對於平面(100)成為非對稱,故無法以支持部(41)之中心點(P1)為旋轉中心使第1基板(5)旋轉180度而安裝於支持部(41),可抑制第1基板(5)之安裝錯誤。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使固定構造(200)對上述平面(100)呈對稱。
第10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9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支持部(41),具有插入方向成為法線方向的矩形之載置面(400)。支持構件(4),具有從載置面(400)的4邊中之相對向的2邊朝向與第1基板(5)相反側突出之2個側壁部(左側壁部(44)、右側壁部(45))。2個側壁部中之至少一方(左側壁部(44)),具有沿著插入方向形成的縱溝(441)。
依第10態樣,則可使滲入至外殼(1)內的水滴等沿著縱溝(441)流動。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縱溝(441)。
第11態樣之配線器具(10),於第10態樣中,進一步具備第2內側端子(9)。第2內側端子(9),與作為內側端子之第1內側端子(8)為不同的端子。第2內側端子(9),構成為可與和作為外側端子之第1外側端子(18)不同的第2外側端子(19)連接。外殼(1),具有收納第2內側端子(9)之端子收納部(第3收納部(22))、及收納第2基板(6)之基板收納部(第2收納部(21))。2個側壁部(左側壁部(44)、右側壁部(45)),沿著端子收納部與基板收納部排列的方向。於2個側壁部中之端子收納部側的側壁部(左側壁部(44)),設置縱溝(441)。
依第11態樣,則可使滲入至外殼(1)內的水滴等,通過縱溝(441)而往端子收納部流動。而若於端子收納部之底壁設置孔,則可使滲入至端子收納部的水滴等,通過孔而往外殼(1)外排出。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縱溝(441),亦可不設置於端子收納部側的側壁部。例如,若於基板收納部的底壁設置孔,則不於基板收納部側的側壁部設置縱溝亦可。此一場合亦同樣地,可使通過縱溝而滲入至基板收納部的水滴等,通過孔而往外殼(1)外排出。
第12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11態樣之任一態樣中,進一步具備第2內側端子(9)、及第3基板(7)。第2內側端子(9),與作為內側端子之第1內側端子(8)為不同的端子。第2內側端子(9),構成為可與和作為外側端子之第1外側端子(18)不同的第2外側端子(19)連接。第3基板(7),安裝第2內側端子(9)。第3基板(7)之法線方向,係沿著插入方向的方向。支持構件(4),在插入方向中配置於第1基板(5)與第3基板(7)之間。支持構件(4)具有推壓部(421、431、440),在插入方向中從第1基板(5)側與第3基板(7)接觸。
依第12態樣,則藉由推壓部(421、431、440),可抑制第3基板(7)往第1基板(5)側移動。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推壓部(421、431、440)。
第13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2態樣中,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係與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第3基板(7),位於插入方向之第2基板(6)的兩端間。
依第13態樣,則第3基板(7)位於插入方向之第2基板(6)的兩端間,故相較於第3基板(7)位於插入方向之較第2基板(6)的兩端更為外側之情況,可在插入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第3基板(7)亦可位於插入方向之較第2基板(6)的兩端更為外側。
第14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13態樣之任一態樣中,外殼(1),包含插入方向之一面(前表面)開口的箱狀之主體(2)、及以封閉主體(2)的開口之方式安裝於主體(2)的蓋部(3)。在插入方向的蓋部(3)與第1基板(5)之間,設置藉由與第1基板(5)接觸而塑性變形或彈性變形的變形部(310)。
依第14態樣,則在插入方向的蓋部(3)與第1基板(5)之間設置變形部(310),在組裝配線器具(10)之狀態中,變形部(310)接觸第1基板(5)。此一結果,第1基板(5),處於在插入方向中受到支持構件(4)與變形部(310)包夾之狀態,可抑制第1基板(5)在插入方向移動。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變形部(310)。
第15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4態樣中,主體(2),具有保持溝(210)。保持溝(210),設置在與插入方向交叉,且與第2基板(6)之法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之至少一端部。保持溝(210),沿著插入方向形成。支持構件(4),在插入方向中配置於第1基板(5)與第2基板(6)之間。支持構件(4)具有推壓肋(413),在插入方向中從第1基板(5)側與第2基板(6)接觸。
依第15態樣,則在組裝配線器具(10)之狀態中,第2基板(6)在插入方向中從第1基板(5)側與推壓肋(413)接觸。此一結果,第2基板(6),處於往遠離第1基板(5)的方向抵緊之狀態,可抑制第2基板(6)往第1基板(5)側移動。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亦可省略推壓肋(413)。
第16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15態樣之任一態樣中,作為內側端子的第1內側端子(8),係USB插座。
依第16態樣,則可連接USB插頭。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例如,內側端子亦可為LAN端子。
第17態樣之配線器具(10)為,於第16態樣中,USB插座(第1內側端子(8))為1個。外殼(1),具備與USB插座相對向的矩形之對向面(300a)。於對向面(300a)之包含中心的位置,設置使作為外側端子之第1外側端子(18)通過的矩形之第1貫穿孔(端子貫穿孔)(320)。端子貫穿孔之長邊方向,係沿著對向面(300a)之長邊方向的方向。
依第17態樣,則端子貫穿孔之長邊方向係沿著對向面(300a)之長邊方向的方向,故可在對向面(300a)之短邊方向(與插入方向及對向面(300a)之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向)中使外殼(1)小型化。然則,此一構成並非為配線器具(10)之必要構成,端子貫穿孔之長邊方向亦可不為沿著對向面(300a)之長邊方向的方向。
1‧‧‧外殼
10‧‧‧配線器具
100‧‧‧平面
11‧‧‧閂鎖彈簧
110‧‧‧支持片
111‧‧‧閂鎖片
112‧‧‧推壓片
12‧‧‧解除鈕
120‧‧‧操作片
121‧‧‧作用片
13‧‧‧軛鐵
130‧‧‧後片
131‧‧‧右片
132‧‧‧左片
14‧‧‧安裝托架
140‧‧‧主片
1400‧‧‧鉤爪
141‧‧‧臂片
1410‧‧‧彎曲片
15、16‧‧‧電子零件
17‧‧‧端子部
18‧‧‧第1外側端子(外側端子)
19‧‧‧第2外側端子
2‧‧‧主體
200‧‧‧固定構造
21‧‧‧第2收納部(基板收納部)
210‧‧‧保持溝
211‧‧‧第1支承部
2110‧‧‧突部
212‧‧‧第2支承部
213‧‧‧第3支承部
214‧‧‧第4支承部
22‧‧‧第3收納部(端子收納部)
220‧‧‧端子用收納部
2200‧‧‧第2貫穿孔
221‧‧‧按鈕用收納部
2210‧‧‧解除孔
23‧‧‧縱壁
231‧‧‧突部
24‧‧‧組裝突起
25‧‧‧突條部
3‧‧‧蓋部
300‧‧‧前壁
300a‧‧‧對向面
31‧‧‧蓋部本體
310‧‧‧變形部
311、312‧‧‧插入部
313‧‧‧安裝溝
3130‧‧‧窄幅部
3131‧‧‧寬幅部
314‧‧‧插入溝
32‧‧‧突台部
320‧‧‧第1貫穿孔
33‧‧‧組裝片
330‧‧‧組裝孔
34‧‧‧第1收納部
4‧‧‧支持構件
400‧‧‧載置面
41‧‧‧支持部
410‧‧‧開口孔
411‧‧‧零件貫穿孔
412‧‧‧定位突起(固定構造)
413‧‧‧推壓肋
42‧‧‧下側壁部(側壁部)
420、430、450‧‧‧推壓部(接觸部)
421、431、440‧‧‧推壓部
422‧‧‧溝
423‧‧‧貫通孔
43‧‧‧上側壁部(側壁部)
432‧‧‧溝
44‧‧‧左側壁部(側壁部)
441‧‧‧縱溝
442‧‧‧插入溝
45‧‧‧右側壁部(側壁部)
451‧‧‧插入溝
452‧‧‧避讓溝
46‧‧‧收納部
5‧‧‧第1基板
51‧‧‧第1面
52‧‧‧第2面
53‧‧‧定位孔(固定構造)
6‧‧‧第2基板
61‧‧‧主要部
62‧‧‧突出部
7‧‧‧第3基板
8‧‧‧第1內側端子(內側端子)
9‧‧‧第2內側端子
P1‧‧‧中心點
圖1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配線器具的分解立體圖。 圖2係同上之配線器具的立體圖。 圖3A係同上之配線器具所具備的主體之前視圖,圖3B係俯視圖,圖3C係底視圖。 圖4A係同上之配線器具所具備的蓋部之前視圖,圖4B係俯視圖,圖4C係底視圖。 圖5A係同上之配線器具所具備的支持構件之前視圖,圖5B係俯視圖,圖5C係底視圖。 圖6A係同上之配線器具所具備的支持構件之左側視圖,圖6B係右側視圖。 圖7係同上之配線器具中將蓋部取下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8係同上之配線器具的剖面圖。 圖9係同上之配線器具的另一剖面圖。

Claims (17)

  1. 一種配線器具,其特徵為包含: 內側端子,構成為可與插入式的外側端子連接; 第1基板,安裝著該內側端子; 第2基板,與該第1基板電性連接,在該外側端子對於該內側端子之插入方向中與該第1基板排列配置; 支持構件,在該插入方向中相對於該第1基板配置於該第2基板側,支持該第1基板;以及 外殼,收納該第1基板、該第2基板及該支持構件; 該支持構件,具備從該插入方向之該第2基板側支持該第1基板的支持部、及從該插入方向之該第1基板側與該外殼接觸的接觸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支持構件,在該插入方向的該支持部與該接觸部之間,具備收納該第2基板的至少一部分之收納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第1基板之法線方向,係沿著該插入方向的方向; 該第2基板之法線方向,係與該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第1基板,具備配置該內側端子的第1面、及與該第1面為相反側之面且配置有電子零件的第2面; 該支持部,具備讓配置於該第2面之該電子零件穿過的零件貫穿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支持部,具備以該插入方向為其法線方向的矩形之載置面; 該支持構件,具備從該載置面的4邊中之至少1邊朝向與該第1基板相反側突出的側壁部; 該側壁部,具備從該載置面的4邊中之對應的1邊之長邊方向的一半以上之部位往該插入方向突出的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支持構件,在與安裝於該第2基板之電子零件相對向的位置,具備貫通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第2基板之法線方向,係與該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 該支持部,具備以該插入方向為法線方向的矩形之載置面; 在從該載置面的4邊中之1邊朝向與該第1基板相反側突出、並沿著該第2基板的側壁部,設置該貫通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第1基板與該支持構件,分別具備將該第1基板對該支持部定位、且將該第1基板固定於該支持部的固定構造。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固定構造,相對於通過該支持部之中心點且沿著該插入方向的平面,呈非對稱。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支持部,具備以該插入方向為法線方向的矩形之載置面; 該支持構件,具備從該載置面的4邊中之相對向的2邊朝向與該第1基板相反側突出之2個側壁部; 該2個側壁部中之至少一方,具備沿著該插入方向形成的縱溝。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更包含第2內側端子,其與作為該內側端子之第1內側端子為不同的端子,而可與和作為該外側端子之第1外側端子不同的第2外側端子連接; 該外殼,具備收納該第2內側端子之端子收納部、及收納該第2基板之基板收納部; 該2個側壁部,沿著該端子收納部與該基板收納部排列的方向; 於該2個側壁部中之該端子收納部側的側壁部,設置該縱溝。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更包含; 第2內側端子,其與作為該內側端子之第1內側端子為不同的端子,而可與和作為該外側端子之第1外側端子不同的第2外側端子連接;以及 第3基板,安裝著該第2內側端子; 該第3基板之法線方向,係沿著該插入方向的方向; 該支持構件,在該插入方向中配置於該第1基板與該第3基板之間; 該支持構件,具備在該插入方向中從該第1基板側與該第3基板接觸之推壓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第2基板之法線方向,係與該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 該第3基板,位於該插入方向之該第2基板的兩端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外殼,包含該插入方向之一面開口的箱狀之主體、及以封閉該主體的開口之方式安裝於該主體的蓋部; 在該插入方向的該蓋部與該第1基板之間,設置藉由與該第1基板接觸而塑性變形或彈性變形的變形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主體具備保持溝,其設置在與該插入方向交叉、且與該第2基板之法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之至少一端部; 該保持溝,係沿著該插入方向形成; 該支持構件,係配置在該插入方向中之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之間; 該支持構件具備推壓肋,該推壓肋在該插入方向上從該第1基板側接觸於該第2基板。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內側端子,係USB插座。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配線器具,其中, 該USB插座為1個; 該外殼,具備與該USB插座相對向的矩形之對向面; 於該對向面之包含中心的位置,設置讓該外部端子通過的矩形之端子貫穿孔; 該端子貫穿孔之長邊方向,係沿著該對向面之長邊方向的方向。
TW107101017A 2017-01-13 2018-01-11 配線器具 TWI6548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4710A JP6709958B2 (ja) 2017-01-13 2017-01-13 配線器具
JP2017-004710 2017-0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6652A true TW201826652A (zh) 2018-07-16
TWI654801B TWI654801B (zh) 2019-03-21

Family

ID=62839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017A TWI654801B (zh) 2017-01-13 2018-01-11 配線器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09958B2 (zh)
TW (1) TWI654801B (zh)
WO (1) WO20181314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188A (zh) * 2020-08-21 2022-02-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内壳组装时的基板保护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2870B (zh) * 2019-01-29 2019-09-21 台灣松下電材股份有限公司 配線器具
TWI686020B (zh) * 2019-01-29 2020-02-21 台灣松下電材股份有限公司 配線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3857B2 (ja) * 2000-12-04 2006-01-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
WO2013175942A1 (ja) * 2012-05-22 2013-11-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複合モジュール
JP6083957B2 (ja) 2012-06-12 2017-02-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製造方法
JP6015940B2 (ja) * 2013-01-17 2016-10-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積層体を備えた電気接続箱
JP2014154802A (ja) * 2013-02-13 2014-08-25 Panasonic Corp Usbコンセント
JP5806757B1 (ja) * 2014-05-01 2015-11-10 因幡電機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ユニット
US9484682B2 (en) * 2015-02-06 2016-11-01 Wenzhou Mtlc Electric Co., Ltd USB socke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188A (zh) * 2020-08-21 2022-02-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内壳组装时的基板保护结构
CN114079188B (zh) * 2020-08-21 2023-09-0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内壳组装时的基板保护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4801B (zh) 2019-03-21
JP6709958B2 (ja) 2020-06-17
WO2018131463A1 (ja) 2018-07-19
JP2018113840A (ja)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96783B2 (ja) 配線器具
TWI654801B (zh) 配線器具
JP7149547B2 (ja) 配線器具
WO2014125540A1 (ja) 配線器具
JP2023143914A (ja) 配線器具
TWI654802B (zh) 配線器具
JP6748983B2 (ja) 配線器具
JP6709967B2 (ja) 配線器具
JP6755008B1 (ja) 配線器具
JP6814987B2 (ja) 配線器具
JP6709968B2 (ja) 配線器具
JPWO2020158782A1 (ja) 配線器具
JP6748975B2 (ja) 配線器具
JP6793347B1 (ja) 配線器具
TWI834062B (zh) 配線器具
JP7149549B2 (ja) 電力供給装置
WO2022064967A1 (ja) 配線器具
JPWO2020158781A1 (ja) 配線器具
JP2023071650A (ja) Usbコンセント
JP2014154474A (ja) Usbコンセ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