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5120A - 用於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之實體分開頻道 - Google Patents

用於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之實體分開頻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5120A
TW201815120A TW106132956A TW106132956A TW201815120A TW 201815120 A TW201815120 A TW 201815120A TW 106132956 A TW106132956 A TW 106132956A TW 106132956 A TW106132956 A TW 106132956A TW 201815120 A TW201815120 A TW 2018151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frequency band
receiver
information
fram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2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2823B (zh
Inventor
湯瑪士 費倫巴赫
湯瑪士 威爾斯
Original Assignee
弗勞恩霍夫爾協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弗勞恩霍夫爾協會 filed Critical 弗勞恩霍夫爾協會
Publication of TW201815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2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28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28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modulators, e.g. 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33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8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 additional processing of random access related information at receiving s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一接收器(212),例如一IoT裝置,接收並處理一無線電信號(220)。該無線電信號(220)具有至少一第一頻帶(SC)及一第二頻帶(D1)。第一頻帶(SC)包括一第一信號(222),該第二頻帶(D1)包括一第二信號(224),及該第一信號(222)及該第二信號(224)各包括多個訊框(226),各個訊框(226)具有多個子訊框(M子訊框)。該第一信號(222)的一個或多個子訊框(M子訊框)包括允許一接收器(212)與一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的連接資訊。該第二信號(224)的所有子訊框(M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該接收器(212)使用該連接資訊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且在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並回應於指出該第二頻帶(D1)之頻帶資訊之後,在該第二頻帶(D1)中操作。

Description

用於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之實體分開頻道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訊網路或系統的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要由諸如IoT(物聯網)裝置之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存取之無線通訊網路或系統。實施例涉及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諸如IoT裝置,使用多個實體分開頻道來存取一無線通訊網路。
發明背景 IoT裝置可包括實體裝置、車輛、建築物及其中嵌入有電子、軟體、感測器、致動器等之其它物品以及使得該等裝置能夠跨越現有網路基礎結構來收集及交換資料之網路連接性。圖1是這樣一個網路基礎結構之實例的示意圖,諸如包括多個基地台eNB1 至eNB5 的一無線通訊系統,該等基地台eNB1 至eNB5 各服務一特定區域,該特定區域圍繞由各自的胞元1001 至1005 所示意性表示之基地台。該等基地台被提供來服務胞元內的使用者。使用者可為一固定裝置或一行動裝置。此外,該無線通訊系統可由連接到基地台或使用者之IoT裝置存取。圖1示出僅有五個胞元的示例性視圖,然而,該無線通訊系統可包括更多這樣的胞元。圖1示出了兩個使用者UE1 及UE2 ,也稱為使用者設備(UE),其係在胞元1002 中並由基地台eNB2 服務。另一使用者UE3 係顯示在由基地台eNB4 服務的胞元1004 中。箭頭102、1022 及1023 示意性地表示用以從使用者UE1 、UE2 及UE3 傳送資料至基地台eNB2 、eNB4 或者用以從基地台eNB2 、eNB4 傳送資料至使用者UE1 、UE2 、UE3 的上行鏈路/下行鏈路連接。此外,圖1示出了胞元1004 中的兩個IoT裝置1041 及1042 ,其可為固定裝置或行動裝置。IoT裝置1041 經由基地台eNB4 存取該無線通訊系統以接收及傳送資料,如箭頭1051 所示意性表示。IoT裝置1042 經由使用者UE3 存取該無線通訊系統,如箭頭1052 所示意性表示。
發明概要 該無線通訊系統可為基於分頻多工之任何單音或多載波系統,如正交分頻多工(OFDM)系統、由LTE標準所定義之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系統、或者具有或沒有CP之任何其他以IFFT為基礎的信號,例如DFT-s-OFDM。可使用其他波形,如用於多重存取之非正交波形,例如濾波器組多載波(FBMC)。
標準LTE裝置,如使用者UE1 、UE2 、UE3 ,在一第一頻寬內操作,而IoT裝置1041 及1042 在比該第一頻寬窄的一第二頻寬內操作。該第二頻寬可根據LTE Rel. 13標準之NB-IoT增強來定義,以下也稱為NB-IoT。根據LTE標準操作之一無線通訊系統可具有1.4 MHz、3.0 MHz、5 MHz、10 MHz、15 MHz、20 MHz的系統頻寬或由該等頻寬之任意組合組成的總體系統頻寬,而根據LTE Rel. 13標準的NB-IoT增強之頻寬可達200 kHz。
用於資料傳送的OFDMA系統可包括一以OFDMA為基礎之實體資源網格,該以OFDMA為基礎之實體資源網格包含多個實體資源區塊(PRB),各區塊係由12個子載波及7個OFDM符號所定義並包括各種實體頻道及實體信號所映射之一組資源元件。一資源元件係由時域中之一個符號及頻域中之一個子載波所組成。例如,根據LTE標準,1.4 MHz的系統頻寬包括6個PRB,及根據LTE Rel. 13標準的NB-IoT增強之200 kHz頻寬包括1個PRB。根據LTE及NB-IoT,該等實體頻道可包括:包括有使用者特定資料,亦稱為下行鏈路酬載資料,之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頻道(PDSCH);包括有例如主資訊區塊(MIB)或系統資訊區塊(SIB)之實體廣播頻道(PBCH);包括有例如下行鏈路控制資訊(DCI)之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等。該等實體信號可包含參考信號(RS)、同步信號等。LTE資源網格包含時域中之10 ms的訊框具有頻域中之特定頻寬,例如1.4 MHz。該訊框具有1 ms長度的10個子訊框,且各個子訊框包括取決於循環前綴(CP)長度之6或7個OFDM符號的兩個槽。
圖2示出了具有用於不同選擇的Tx天線端口之兩個天線端口之示例性LTE以OFDMA為基礎的子訊框。該子訊框包括兩個資源區塊(RB),各資源區塊係由該子訊框的一個槽及頻域中之12個子載波所組成。頻域中之該等子載波被示為子載波0到子載波11,且在時域中,各個槽包括7個OFDM符號,例如槽0中之OFDM符號0至6及槽1中之OFDM符號7至13。白框106表示分配給包括有酬載或使用者資料之PDSCH之資源元件,也稱為酬載區域。用於實體控制頻道之資源元件(包括非酬載或非使用者資料),也稱為控制區域,由陰影框108表示。根據實例,資源元件108可分配給PDCCH、分配給實體控制格式指示器頻道(PCFICH)、及分配給實體混合ARQ指示器頻道(PHICH)。交叉陰影框110表示分配給RS之資源元件,該RS可用於頻道估計。黑框112表示當前天線端口中可對應於另一天線端口中之RS之未使用資源。分配給實體控制頻道及實體參考信號之資源元件108、110、112不隨時間均勻地分佈。更具體地,在子訊框的槽0中,與符號0及符號1相關聯之資源元件係分配給該等實體控制頻道或給該等實體參考信號,符號0及1中之資源元件未分配給酬載資料。與槽0中之符號4相關聯的資源元件以及與該子訊框之槽1中的符號7及11相關聯的資源元件被部分地分配給該等實體控制頻道或給該等實體參考信號。圖2中所示的白色資源元件可包括與酬載資料或使用者資料相關聯的符號,及在槽0中針對符號2、3、5及6,所有資源元件106可分配給酬載資料,而在槽0的符號4中,較少的資源元件106被分配給酬載資料,且在符號0及1中,沒有資源元件被分配給酬載資料。在槽1中,與符號8、9、10、12及13相關聯的資源元件都被分配給酬載資料,而對於符號7及11,較少的資源元件被分配給酬載資料。
圖3示出了可用於根據NB-IoT之下行鏈路之時間單位的實例。如上所述,NB-IoT可在200 kHz頻寬內操作,200 kHz頻寬對應於頻域中之12個子載波或1個實體資源區塊(PRB)。該下行鏈路可基於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並可具有如LTE標準所定義之相同子載波間隔、相同OFDM符號持續時間、相同槽格式、相同槽持續時間及相同子訊框持續時間。上行鏈路可基於包括有每個使用者設備的單音傳送之SC-FDMA(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作為SC-FDMA的特殊情況。此外,針對多音調傳送,可考慮PAPR(峰值與平均值功率比)降低技術。由於NB-IoT系統頻寬僅為最小LTE頻寬的六分之一的事實(例如對於1.4 MHz頻寬系統有6個PRB),而引入了稱為「M訊框」及「M子訊框」的時間單位。圖3示出了一NB-IoT無線電訊框,稱為M訊框並具有60 ms之長度。各個M訊框包括10個M子訊框200,各個M子訊框200具有6 ms的持續時間。各個M子訊框包含6個連續子訊框202,各個子訊框202具有1 ms的長度。各個子訊框202具有如圖2所示之結構,且包括兩個槽204,各個槽包括7個符號206,各個符號包括實際信號及一循環前綴。
圖4(a)示出了圖3之M訊框的前三個M子訊框2000 、2001 及2002 的實例。在一M子訊框中,最小排程單位是1個PRB(1 ms × 180 kHz)。因此,多達6個使用者或裝置可被安排於該等M子訊框中的一個中(每個子訊框一個使用者)。按照LTE的原理,輸送區塊被映射到分配給一個M子訊框中之使用者的排程單位(PRB)。不同於在頻率維度上擴展該等排程單位,例如在1.4 MHz頻寬系統中之6個PRB,的LTE,NB-IoT應用一時間擴展方法以在時間維度上擴展該等排程單位。圖4(a)進一步示出NB-IoT資源元件如何映射到各別的LTE下行鏈路實體頻道及實體信號。與LTE類似,NB-IoT亦可包括以下LTE實體頻道: - M-PBCH:包括系統資訊的廣播 - M-PDSCH:包括下行鏈路UE資料及控制資訊 - M-PDCCH:包括下行鏈路控制資訊,例如排程資訊 - M-PSCH:包括用以獲得與無線通訊網路之時間及頻率同步之主同步信號(PSS)及次同步信號(SSS)。
各個M子訊框包括6個子訊框2020 至2025 ,其具有與上述參考圖2所述結構類似之結構。LTE實體頻道及實體信號係如圖4(a)所示分佈。第一M子訊框2000 中之各個子訊框2020 至2025 在起始處包括由第一OFDM符號所定義之資源元件及映射到M-PDCCH之12個子載波。各個子訊框可進一步包括映射到M-PBCH、M-PDSCH之資源元件以及映射到參考信號CRS之資源元件。第二M子訊框2001 亦包括6個子訊框2020 至2025 ,各個子訊框包括在第一OFDM符號處映射到M-PDCCH之資源元件。此外,各個子訊框包括映射到參考信號CRS之資源元件。在子訊框2020 、2021 、2023 、2024 及2025 中,除了映射到M-PDCCH之資源元件及映射到參考信號CRS之資源元件之外,實質上所有資源元件係映射到M-PDSCH。在子訊框2022 中,除了映射到M-PDCCH之資源元件及映射到參考信號CRS之資源元件之外,實質上所有資源元件被映射到包括次及主同步信號之M-PSCH。在第三M子訊框2002 中,亦提供了6個子訊框2020 至2025 ,除了映射到M-PDCCH之資源元件及映射到參考信號CRS之資源元件之外,其所有子訊框係包括映射到M-PDSCH之資源元件。形成圖3所示之M訊框之剩餘的M子訊框2003 到2009 在圖4(a)中未示出。圖4(b)示出了M訊框的所有M子訊框2000 至2009 。M子訊框2004 、2005 、2007 及2009 具有與第三M子訊框2022 相同之結構,亦即除了第一資源元件中之控制資訊及參考信號之外,其僅包括映射到M-PDSCH之資源元件。M子訊框2003 、2006 及2008 具有與第二M子訊框2001 實質上相同之結構,除了在M子訊框2003 及2008 中,主及次同步信號係在最後子訊框2025 中。
因此,在上述實例中,在第一M訊框2000 中,資源元件被映射到M-PBCH,然而在第二及第三M子訊框2021 及2022 中,沒有資源元件被映射或分配給M-PBCH。M-PSCH的主及次同步信號PSS及SSS係在第二、第四、第七及第九M子訊框2001 、2003 、2006 及2008 中傳送,但不在第一M子訊框2000 中傳送,也不在第二M子訊框2001 之後的M子訊框2002 、2004 、2005 、2007 及2009 中傳送。在M子訊框2001 、2003 、2006 及2008 中,PSS及SSS被佈置在連續的OFDM符號中(參見圖4(b)中之符號206)。M-PDCCH係跨越M子訊框分佈,更具體地在圖4(a)及圖4(b)的實例中,各個M子訊框中之第一OFDM符號處之資源元件係映射到M-PDCCH。為了在接收M-PDCCH符號的同時避免M-PDSCH符號的緩衝,可針對NB-IoT使用一前向排程方法,且在M子訊框中所給之M-PDCCH排程資訊可適用於稍後啟動至少一個M子訊框之M-PDSCH。
現在參考圖5來描述用於NB-IoT之三種操作模式,也就是頻帶內LTE操作模式、獨立GSM操作模式、及LTE保護頻帶操作模式。圖5是根據NB-IoT之不同操作模式的示意圖,也稱為NB-IoT。圖5(a)示出了頻帶內LTE操作模式,根據頻帶內LTE操作模式,NB-IoT載波或頻帶300,也稱為NB-IoT頻道,係配置在LTE載波或頻帶301內。圖5(b)示出了獨立GSM操作模式,其係在多個GSM載波302中放置NB-IoT頻帶300。NB-IoT頻帶300係藉由一保護頻帶來與GSM載波分開。圖5(c)示出了LTE保護頻帶操作模式,根據LTE保護頻帶操作模式,NB-IoT載波300被放置在於標準LTE的載波的兩端處所提供之LTE保護頻帶中之一者。
根據NB-IoT操作之接收器,例如一固定或移動IoT裝置或另一LTE舊有使用者,需要與一無線通訊網路建立連接,如圖1所示的那樣,以接收或發送資訊。為了設置至該網路的連接,接收器被調諧以收聽NB-IoT頻帶以找到主同步信號PSS及次同步信號SSS,其允許該接收器在子訊框層級上同步並獲得一實體層胞元識別群組號碼。在該同步過程之後,該接收器將繼續讀取系統資訊,例如從M-PBCH中所提供之主要資訊區塊(MIB)讀取系統資訊。圖6示出了包括用以透過多個M訊框建立連接之資訊之M子訊框的分佈。
在各個M訊框的開始處提供第一M子訊框2000 ,隨後是第二M子訊框2001 。當收聽該NB-IoT頻帶中或該NB-IoT頻道上所傳送之一無線電信號時,平均每15 ms接收PSS及SSS,並在一60 ms M訊框內發生4次(見圖3及圖4)。系統資訊每60 ms經由M-PBCH在各個M訊框中之每個M子訊框0的部分中傳送,其係具有240 ms的傳送時間間隔(TTI)。因此,當剩餘的M子訊框2002 至2009 不包括任何映射到連接及系統資訊之資源元件時,建立根據NB-IoT操作之一接收器,像是IoT裝置,的連接可能會被延遲。此外,當服務多個IoT裝置時,M訊框中之6個PRB需要在該等IoT裝置之間共享,這可能導致在接收/傳送資料時之進一步的延遲。因此,在一NB-IoT頻道或一NB-IoT頻帶上連接及傳送時之同步、隨機存取、及活動時間可能相當高。此外,即使當使用多於一個NB-IoT頻道或NB-IoT頻帶時,例如用以增加要服務之IoT裝置的數量,該等頻道各具有相同結構。
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允許在NB-IoT頻道或IoT頻帶上實現有效低延遲存取之方法,以便在NB-IoT頻道上連接及接收/傳送時減少同步、隨機存取、及活動時間,並提供可擴縮性以允許更多訊務量及更多裝置被服務。
該目的藉由獨立請求項中所界定之標的來實現。
實施例係界定在依附請求項中。
圖7是上面參考圖1所述之無線通訊網路的傳送器210與接收器212間之無線電傳送的示意圖。傳送器210可為一基地台eNB或一使用者設備,及接收器212可為根據NB-IoT操作之一IoT裝置或另一使用者設備。接收器212包括一接收部分214及一傳送部分216,兩者均耦接到天線218。接收器212經由天線218接收來自傳送器210之一無線電信號,且該無線電信號在圖7中以220表示。該無線電信號包括一第一頻帶SC,也被稱為一第一頻道或第一載波,及一第二頻帶D1,也被稱為一第二頻道或第二載波。該等頻帶SC、D1各包括或攜帶一信號。第一頻帶SC包括具有多個M訊框226n-1 、226n 及226n+1 之一第一信號222。第二頻帶D1包括具有多個M訊框228n-1 、228n 及228n+1 之一第二信號224。根據實施例,該第一信號可為支援舊有使用者之一舊有LTE Rel. 13NB-IoT載波。根據本發明,如本文所述,該第一信號可參考一第二/第三/第四窄頻帶載波來針對新使用者輸送新系統資訊。M訊框的數量可比圖7所示之M訊框數量更多或更少。該等M訊框各包括10個M子訊框,該等M子訊框各具有如上參考圖2及圖3所說明之結構,亦即根據所描繪之實施例,各個子訊框包括由多個子載波中的一者及多個OFDM符號中的一者所定義之多個資源符號。
除了現有技術方法之外,其中各個M子訊框中之第一資源元件被映射或分配給M-PDCCH中之控制資訊,而其他資源元件被映射到M-PBCH、M-PSCH、M-PDSCH、M-PUSCH(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頻道)或M-RACH(隨機存取頻道)中的至少一個,根據本發明方法,該等第一及第二頻帶SC、D1中之信號的至少一者係專用於單個或多個預定義功能性。例如,第一信號222的M子訊框可包括連接資訊,像是上面提到之包括主及/或次同步信號以及系統資訊之同步頻道,而第二信號224具有全部沒有任何連接資訊之子訊框。接收器212處理所接收之無線電信號220並收聽第一頻帶SC,其中第一信號222被傳送以接收該連接資訊,該連接資訊係藉由例如與傳送器210設置一無線電通訊而允許接收器212與該無線通訊網路建立連接。換言之,根據本發明方法,允許接收器212建立連接到通訊網路之連接資訊被提供來不在第二頻帶D1中之第二信號224中提供,以至於任何不收聽第一頻帶SC之接收器都不能與傳送器210設置一連接。只有在獲得必要連接資訊後,該接收器將亦才會由頻帶資訊被通知關於要被用來接收/傳送進一步資訊或資料之第二頻帶D1。
根據本發明方法,該連接資訊可用比上述現有技術方法更短之間隔被放置於第一信號222的M子訊框內,允許接收器212與該無線通訊網路的同步具有一降低延遲。在第一信號222的一個或多個M子訊框中,可將資源元件映射到該連接資訊。此外,第一信號222的M子訊框中之資源元件被映射到指出包括第二信號224之第二頻帶D1之頻帶資訊。接收器212,在已與通訊系統同步並建立連接至該通訊系統之後,基於該頻帶資訊,在第二頻帶D1中操作,亦即接收部分214處理第二信號224,例如藉由基於該頻帶資訊而將接收部分214從第一頻帶SC調諧到第二頻帶D1。在其他實施例中,接收部分214可被操作,以同時收聽第一及第二頻帶SC、D1,且一旦與該無線通訊網路之連接已被建立,第二頻帶D1中之第二信號224將被處理。在其他實施例中,接收部分214可於一全雙工模式中操作,而不是於剛剛描述之半雙工模式中操作,以便在一個或多個其他載波上傳送時,收聽一個或多個載波。NR中之基地台也可於全雙工模式中在相同頻率上傳送及接收。
根據實施例,第二信號224可為M-PDCCH以及映射到M-PDSCH、M-PUSCH及M-RACH之資源元件。在被從第一信號222引導到第二信號224後,接收器212係根據在該第二信號上所接收之控制資訊來操作、執行用以使用M-RACH存取網路之步驟、並接收/傳送M-PDSCH及M-PUSCH中所提供之資源元件之資料。
因此,本發明方法允許將單個或多個預定義功能性映射到一個或多個NB-IoT頻帶或頻道上,各個頻帶或頻道具有例如200 kHz的頻寬。該本發明方法允許聚合對於相同功能性之200 kHz載波(頻帶)中的幾個載波。例如,如果NB-IoT載波被分配在LTE保護頻帶內(參見上面的圖5(c)),兩個NB-IoT載波可被利用,一個在LTE分量載波的右側上及一個在LTE分量載波的左側上。這些保護頻帶NB-IoT載波可同時運行到「正常」LTE頻帶,且可針對操作為窄頻帶或寬頻帶裝置之UE提供附加資訊或更健全的資訊。此外,可提供附加資訊。此外,NB-IoT載波可被分配及聚合在下行鏈路與上行鏈路FDD分量載波間之雙工間隙中,例如在LTE或UMTS FDD系統中。
根據實施例,包括第一信號222之第一頻帶SC可專門僅包括,連同該頻帶資訊,用以設置連接到該無線通訊網路所需之同步頻道資訊及廣播資訊,例如包括主及/或次同步信號PSS、SSS之M-PSCH及M-SSCH以及廣播頻道M-PBCH。第二信號224可為包括系統資訊、控制資訊(M-PDCCH)、M-PDSCH、M-PUSCH或M-RACH中的一或多個之一專用頻道。
根據其他實施例,超過兩個頻帶可被使用,例如分別包括一第三信號及一第四信號之一第三頻帶及第四頻帶,該等第三及第四信號為僅包括上述資訊中的一者之專用信號。根據其他實施例,相關頻道可被組合,例如與一特定使用者相關之頻道,以至於例如第二信號224包括用於特定接收器212之資料及控制訊息。在其他實施例中,與傳送相關之頻道可被組合,例如第一信號222可被用於同步、系統資訊及控制資訊傳送以及用來提供M-PDSCH,而第二信號224係僅用於上行鏈路,如M-RACH及PUSCH。
根據實施例,一負載平衡方法可被提供,根據該負載平衡方法,第一信號222中之系統資訊或頻帶資訊向不同的接收器指出要被特定接收器使用之第二頻帶D1或一第三及第四頻帶,用以獲得控制資訊及隨機存取頻道資訊,藉以平衡個別頻帶或頻道中之訊務。例如,特定接收器212,像是提供警報之IoT裝置,可被傳訊一頻帶,該頻帶被保留用來與此種類型的裝置進行通訊。根據其他實施例,該系統資訊可隨機分配該等第二、第三或第四頻帶供連接到該網路之接收器212使用,藉以提供隨機選擇。一加權隨機選擇亦可被提供。
根據其他實施例,該等頻帶中的一個可被用作為一錨定頻道,可針對接收器212提供跳躍序列資訊或一重組配訊息。
圖8示出了本發明方法的實施例,其中無線電信號包括三個頻帶或頻道SC、D1、D2,一個頻道SC專用於包括同步資訊、系統資訊及控制頻道資訊,其他頻道D1、D2專用於下行鏈路共享資料頻道。圖8(a)示出了傳統的方法,而圖8(b)示出了本發明方法的細節。
圖8(a)示出了根據傳統NB-IoT操作之三個頻道或頻帶C1~C3。對於各個頻道C1~C3,示出了三個M子框2000 ~2002 。該等頻道在第一M訊框子訊框2000 中各具有相同結構,除了M-PDCCH及M-PDSCH之外,亦包括M-PBCH。後續M子訊框不包括廣播資訊,且僅有第二M子訊框2001 包括M-PSCH。各個頻道C1~C3的結構對應於圖4所示之頻道。因此,該等頻道C1~C3各包括覆蓋要提供給一接收器之整個功能性之資訊。
圖8(b)示出了根據本發明方法將單個或多個預定義功能性映射到若干NB-IoT頻帶或頻道上之一實施例。如圖8(a)所示,三個頻帶或頻道SC、D1、D2用來服務IoT裝置係被使用。同樣,示出了三個連續的M子框2000 ~2002 。與圖8(a)相比,該等頻帶SC、D1、D2中的各者係一專用頻帶或頻道。例如,第一頻道SC可被稱為同步頻道,且除了圖8(a)之外,第一頻道SC在各個M子訊框2000 ~2002 中包括M-PSCH及M-PBCH。此外,在各個M子訊框2000 ~2002 中提供PDCCH。接收器212(參見圖7)被調諧到包括同步頻道SC之第一頻帶SC,且基於同步及廣播資訊,可建立連接到通訊網路,例如到傳送器210(參見圖7)。此外,同步頻道SC中所提供之進一步資訊通知該接收器有關可用之進一步頻帶。因此,根據圖8(b)的實施例,同步頻道SC中之第一信號係使得各個M訊框的一個或多個M子訊框包括允許連接到網路之連接資訊。根據其他實施例,該同步頻道可在各個M子訊框中僅包括該連接資訊以及向該接收器通知可用之進一步頻帶之頻帶資訊。該連接資訊可在各個M子訊框中,例如在第n個M子訊框中,被連續傳送或可被間歇地傳送。在後者的情況下,當傳送器是一電池操作之裝置時,例如另一個UE,同步資訊僅在特定時間發送出,以便降低該傳送器之能量消耗。
第二及第三頻帶D1、D2或頻道D1、D2係專用於M-PDSCH,第二及第三頻帶D1、D2中之第二及第三信號224、230的子訊框都不包括任何連接資訊。一旦該接收器連接到該通訊網路,該接收器調諧到該等頻帶D1、D2中的一者或該等頻帶D1、D2中的兩者,以便接收及處理在下行鏈路中於這些頻道D1、D2上所提供之資料。
在圖8的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方法,要提供給接收器212之特定資訊係經由分開的實體窄頻帶頻道發送。本發明方法的優點在於它使整個系統更具可擴縮性。例如,在需要更多受控頻寬的情況下,可添加進一步的頻道,例如,具有僅映射到M-PDCCH之資源元件之頻道或額外的同步頻道。本發明方法的另一優點在於,由於在專用同步頻帶SC中提供同步及系統資訊,所以在接收器212之胞元搜索程序係更快且較不複雜。例如,為了改善存取證明,可使用用於M-RACH之專用頻道,藉以加速隨機存取程序。本發明方法的另一個優點是其縮放。例如,1~n的可用頻帶或頻道可在頻域中聚合,也稱為NB-IoT載波聚合,且在需要額外容量的情況下,可引入額外頻道。
在圖8(b)的實例中,使用同步頻道SC或使用超過一個的該等同步頻道提供了具有至少基本系統資訊之同步資訊,上述至少基本系統資訊指出例如不同頻道上之進一步的系統資訊。除了在同步頻道SC上所輸送之同步資訊外,在圖8的實施例中,還在該頻道上傳送進一步的資訊。根據其他實施例,也可在該頻道上傳送資料。該系統資訊包括關於胞元的必要資訊,例如FFT大小等,以及進一步頻道的位置及該等進一步頻道的功能。對於支援窄頻帶聚合且能夠同時處理多個控制頻道之UE,控制資料可被劃分到幾個頻帶上,其可允許該等控制頻道的更好資源利用。該等基本系統參數可包括胞元ID、一操作模式、進一步NB-IoT頻道或LTE頻帶的位置及存取禁止標誌。藉由傳訊該進一步頻帶,該UE可在對系統資訊區塊(SIB)進行同步及解碼後,切換到該等頻帶中之一者,且由於存在一專用窄頻帶,所以可更頻繁地傳送同步及系統資訊區塊。
如圖8(b)所示之頻道D1、D2可為在其上傳送DL資料之專用DL資料頻道,且IoT裝置在接收到一DL授權後跳轉到個別頻帶。該等頻道D1、D2由該系統資訊被傳訊到該IoT裝置。此外,該等頻道可由非IoT裝置使用,例如在沒有IoT裝置被安排給該等頻帶使用的情況下之LTE使用者。根據實施例,上述系統資訊亦可公布具有剩餘容量之頻道或公布選擇這樣一頻道之UE的優先次序/可能性。此外,可針對某些UE群組或特殊功能,例如緊急M-RACH,公布該等頻道,以允許需要立即建立連接到系統以使用該等情況之特定裝置。
圖9示出了用以使用根據使用專用頻帶之本發明方法之NB-IoT系統,例如圖8(b)所示之包括用於隨機存取頻道及用於控制頻道之附加頻帶之系統,而將一接收器連接到通訊網路,更具體地連接到其基地台之實例。UE首先搜索用於PSS及SSS信號之頻道,該等信號亦用於初始時間及頻率同步。接收到此種同步信號後,UE從M-PBCH解碼‚系統資訊,例如M-RACH到M-PDCCH映射。此外,可傳訊存取禁止及/或用於高優先次序/緊急存取之特殊頻道。隨機存取係在系統或頻帶資訊中所指定之頻帶i上執行ƒ,且UE取決於上述完成連接過程之M-RACH至M-PDCCH映射來解碼„頻帶j上之M-PDCCH上之控制資訊。此時,如圖9所示,IoT裝置係連接到該通訊網路。資料現在可在M-PDSCH中傳送…,其可藉由該控制資訊或藉由該系統資訊如所述被提供在一分開的頻帶上。
圖10示出了在具有1...N M-RACH頻道及1...K M-PDCCH頻道之系統中之上述M-RACH到M-PDCCH映射的實例,其中N可更大、更小或等於K。原始RACH的預定義M-PDCCH可用於初始RACH響應,並在初始隨機存取後,一特定使用者可被分配給一不同控制頻道。該映射可儲存在接收器處,或可在其他UE要求此資訊的情況下使用M-PBCH進行廣播。圖10示出了N M-RACH及K M-PDCCH頻道的實例,該等頻道各可在一專用頻帶中傳送。根據實例,該等頻道1…N及1…K中的各者可為僅包括M-PARCH或M-PDCCH之專用頻道。由M-PBCH所提供之映射資訊可能僅指出頻帶在何處找到控制資訊。根據其他實施例,各自的頻道亦可包括其他資訊,且各自的隨機存取資訊及控制資訊可被放置在頻道內之特定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由M-PBCH所提供之映射資訊可指出頻帶在何處找到該控制資訊及在各自頻帶內之位置,例如M子訊框內之哪些資源元件被分配給該控制資訊。
在圖10的實例中,可提供數個專用隨機存取頻道,且該等頻道或頻帶可由可用電力分開,以至於電池供電之裝置可被分配給比UE較少擁塞之M-RACH頻道,其中也許數個重新傳送是可接受的。如上所述,其可取決於UE類別、資訊類型(延遲容忍資訊/警報/緊急)或USIM(通用使用者識別模組)優先等級而在系統資訊區塊中傳訊。響應於一隨機存取,各頻帶可具有一專用M-RACH響應頻道(M-PDCCH),或一專用M-RACH序列可取決於UE正在收聽的控制頻道。
圖11示出了使用一專用M-RACH頻道之NB-IoT系統的實例。以與圖8類似的方式,圖11(a)示出了用以傳訊M-RACH頻道之傳統方法,及圖11(b)示出了根據本發明方法之傳訊。
在圖11(a)中,示出了三個頻帶或頻道C1至C3,且M-RACH被提供在第一及第二M子訊框2000 及2001 中。以下M訊框係針對M-PUSCH而提供。因此,根據傳統方法,只有已從第一及/或第二M子訊框2000 及2001 獲得隨機存取資訊時,隨機存取才是可能的。
根據如圖11(b)所示之本發明的實施例,除了上面參考圖8所解釋之同步頻道SC之外,且除了不包括任何連接資訊之頻道D1之外,進一步的頻道或頻帶RU、U1、U2被提供,其同樣可不包括連接資訊。針對該隨機存取資訊提供一頻帶RU的一窄頻帶載波,且在分開的載波或頻帶上提供附加的上行鏈路頻道U1、U2。因此,雖然圖11(a)中之傳統方法在各個窄頻帶載波C1~C3上具有其自己的M-RACH及UL資源,但是根據本發明方法,資源被重組,以啟用專用頻道RU上之一固定隨機存取,同時附加頻道U1及U2提供附加的上行鏈路資源。
根據其他實施例,圖11(a)的傳統方法中之M-RACH及UL資源可用不同方式重組,使得在各個頻道C1~C3中UL資源及隨機存取資源被保持在相同頻道中。然而,除了圖11(a)之外,隨機存取槽並非同時啟動而是被移位。圖12描述針對藉由以如上述方式重組資源之移位隨機存取槽之實施例。
圖12(a)示出了NB-IoT信號中之隨機存取序列的傳統佈置。當考慮三個頻帶或載波C1至C3時,在各個頻道中,隨機存取資訊在該等頻道之間同步並以間隔Δt1 同時發生在各個頻道中。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上述同步被避免。相反,如圖12(b)所示,在各自的頻道C1~C3內,該隨機存取資訊相對於彼此移位,以至於在隨機存取槽之間的間隔Δt2 比在傳統方法中之間隔Δt1 更短,藉以允許減少存取時間,例如針對能夠收聽各個頻帶C1~C3的IoT裝置。
圖12(c)示出了本發明方法的另一個實施例,其允許由傳送器所作之一減少的傳訊,提供頻帶C1至C3中的信號。在三個頻帶的情況下,當以相同時間間隔Δt1 觀察所有三個頻道時,隨機存取槽被傳訊。然而,第一隨機存取槽在第一載波上被傳訊,第二隨機存取槽在第二載波上被傳訊,及第三隨機存取槽在第三載波上被傳訊。接下來,下一個第四隨機存取槽再次在該第一載波中被傳訊。這減少了傳送器所需之各個頻道中之傳訊。
根據上述實施例,功能特定的窄頻帶頻道允許簡單(低複雜度)接收器一次在單個窄頻帶頻道上運行。該接收器的接收器模組(見圖7)可提供半雙工操作,即允許一次在單個頻帶上之操作。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提供更複雜的裝置,例如在一載波聚合或寬頻帶接收模式中操作之接收器允許接收多個頻帶上之資料,以便聚合上述窄頻帶頻道的數個頻道或甚至標準LTE頻道及窄頻帶頻道的組合。該聚合允許該等裝置更快地同步並具有更高的傳送速率以及同時接收控制及使用者資料。更複雜的收發器(IoT裝置或基地台)可用全雙工模式來操作,同時傳送及接收一個或多個窄頻帶載波。
圖13示出了使用六個頻帶或頻道之窄頻帶IoT系統的示意圖,以及具有不同接收模組之裝置如何使用各自的頻道。在圖13中,第一頻道是傳送至少PSS及SSS資訊之一同步頻道。第二頻道是一資料頻道,及第三頻道是一控制頻道。第四頻道再次為一同步頻道,而第五及第六頻道再次是資料頻道。該等第二、第三、第五及第六頻道是專用頻道,根據實施例,其不包括允許接收器連接到通訊網路之任何資訊。在圖13的實施例中,假定三種不同的裝置類別,亦即具有一次在單個窄頻帶頻道上操作之接收器模組之200 kHz裝置。根據本發明方法,在各自的頻帶1至6中所傳送之信號,在頻帶1及4中,係為連接資訊及頻帶資訊,而剩餘頻帶2、3、5及6包括資料及控制資訊,但是沒有任何連接資訊,以至於收聽頻帶2、3、5及6之接收器不能建立連接到該通訊網路。
200 kHz的接收器最初收聽頻帶1以接收該連接資訊及頻帶資訊。一旦接收器連接到該通訊網路,基於頻帶1中之該頻帶資訊,接收模組被調諧到頻帶3以導出用以操作該接收器之控制資訊。該控制資訊包括控制該接收器之進一步的頻帶資訊,用以將該接收模組切換到頻帶2以接收或發送資料。
圖13進一步示出了能夠同時收聽兩個頻帶之400 kHz裝置,且該裝置被調諧以最初同時收聽兩個相鄰頻帶3及4,以獲得連接資訊以及控制資訊,並基於頻帶資訊,接收器可被調諧到頻帶5及6,以便接收/傳送該等頻帶上之資料。
圖13所示之進一步裝置為同時收聽四個頻帶1至4之800 kHz裝置,其中頻帶1及4包括連接資訊,該連接資訊因為可使用用以從兩個同步頻帶1及4連接之資訊而允許更快地連接此一裝置。控制資訊係在頻帶3上找到,該控制資訊係由同步頻帶來傳訊,且可在頻帶2上發送/接收資料。
在上面參考圖13所述之實例中,示出了400 kHz及800 kHz裝置來收聽相鄰頻帶,該等相鄰頻帶可由適當寬頻帶接收器實現。然而,根據其他實例,400 kHz及800 kHz裝置可包括僅收聽一個頻帶並同時操作之分開的窄頻帶接收器,且當將各自的窄頻帶接收器模組調諧到相鄰頻帶時,如圖13所示之收聽方案可被實現。在其他實例中,400 kHz及800 kHz裝置可在非相鄰頻帶上操作,例如藉由將分開的窄頻帶或寬頻帶接收器調諧到不同頻率,以至於例如在400 kHz裝置的情況下,一第一窄頻帶接收模組可收聽頻帶1以獲得連接資訊,及一第二接收模組收聽頻帶3以獲得控制資訊。以類似的方式,800 kHz的裝置可收聽分開的頻帶。
在400 kHz及800 kHz裝置的情況下,可實現更高的資料速率及/或同時接收控制及資料頻道。同樣地,如果UE具有一寬頻帶傳送器,或者在具有數個窄頻帶傳送器的情況下,其可同時使用數個頻帶,其也可為相鄰頻帶,如圖13中之頻帶5及6,其允許在上行鏈路中之較高的資料速率。此外,藉由在下行鏈路及上行鏈路中之數個頻道之間跳躍,可實現頻率分集。在圖13的實例中,當將如上參照圖5(a)及圖5(c)所解釋之NB-IoT系統與LTE頻帶一起使用時,較低的兩個資料頻道5及6可在窄頻帶IoT及LTE使用者之間動態共享。
本發明的實施例可在如圖1所示之無線通訊系統中實現,該無線通訊系統包括基地台、使用者,類似的移動終端機、以及IoT裝置。圖14是用以將資訊從一傳送器TX傳送到一接收器RX之一無線通訊系統250的示意圖。傳送器TX包括至少一個天線ANTTX ,及接收器RX包括至少一個天線ANTRX 。在其他實施例中,傳送器TX及/或接收器RX可包括多於一個天線來實現MIMO、SIMO或MISO。如箭頭252所示,信號係經由諸如無線電鏈路之無線通訊鏈路而在傳送器TX與接收器RX之間傳送。傳送可根據OFDMA通訊方法。
傳送器TX與RX之間的傳訊是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例如,接收器RX經由天線接收來自傳送器TX之無線電信號,並將該信號施加到包括一信號處理器256之OFDMA解調器254用以處理該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信號具有至少一第一頻帶SC及一第二頻帶D1。第一頻帶SC包括一第一信號,第二頻帶D1包括一第二信號,且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具有多個訊框,各個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該第一信號的一個或多個子訊框包含允許接收器與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指出第二頻帶D1之頻帶資訊。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都沒有任何連接資訊。接收器RX使用該連接資訊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且在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後並響應於該頻帶資訊,而在第二頻帶D1中操作。
傳送器TX包含一OFDMA調變器258,該OFDMA調變器258包含一信號處理器260用以產生要發送到接收器RX之信號。傳送器TX可發射具有至少一第一頻帶SC及一第二頻帶D1之一無線電信號。第一頻帶SC包括一第一信號,第二頻帶D1包括一第二信號,且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具有多個訊框,而各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該第一信號的一個或多個子訊框包含允許接收器RX與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指出第二頻帶D1之頻帶資訊。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都沒有任何連接資訊。傳送器包括該OFDMA調變器,該OFDMA調變器係操作以便在各自的頻帶中分配該連接資訊及該頻帶資訊以及該等子訊框中之其他資訊。
圖15是根據上述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中用以將無線電信號傳送到接收器之傳送器300的方塊圖。傳送器300接收資料302,資料302係由頻道編碼器304編碼、由調變器306調變、並由映射器308映射到多個載波或頻帶。控制信號314由控制頻道單元316及控制映射器318所提供,引導符號320由引導符號產生器322所提供,及PSS/SSS信號324係從PSS/SSS信號產生器326所提供。該等信號由組合器312組合,使得要於第一頻率SC中傳送之一第一信號被提供,且使得要於第二頻帶D1中傳送之一第二信號被提供。該等信號被組合,使得該第一信號具有一個或多個子訊框,該一個或多個子訊框包括有允許接收器與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指出第二頻帶D1之頻帶資訊,並且使得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組合信號328被提供給IFFT+CP區塊330,並由DAC 332轉換成類比域。類比信號336被處理供用於無線電傳送並最終由天線338傳送。
儘管已經在一設備的上下文中描述了所述概念的一些方面,顯然這些方面也表示相應方法的描述,其中一區塊或一裝置對應於方法步驟或方法步驟的特徵。類似地,在方法步驟的上下文中所述之方面也表示相應設備的相應區塊或項目或特徵的描述。
取決於某些實施要求,本發明的實施例可實現於硬體中或實現於軟體中。實施動作可使用一數位儲存媒體來執行,例如雲端儲存、軟性磁碟、DVD、藍光、CD、ROM、PROM、EPROM、EEPROM或FLASH記憶體,其上儲存有電子可讀控制信號,該等電子可讀控制信號與可編程電腦系統協作(或能夠與可編程電腦系統協作),使得各自的方法被執行。因此,該數位儲存媒體可為電腦可讀。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包含具有電子可讀控制信號之一資料載體,該等電子可讀控制信號能夠與一可編程電腦系統協作,使得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被執行。
通常,本發明的實施例可被實現為具有一程式代碼之一電腦程式產品,該程式代碼係可操作用以在該電腦程式產品於一電腦上運行時執行該等方法中的一者。該程式代碼可例如被儲存在一機器可讀載體上。
其他實施例包含用以執行儲存在一機器可讀載體上之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之電腦程式。換句話說,本發明方法的一實施例因此是具有一程式代碼的一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在一電腦上運行時,用以執行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
因此,本發明方法的另一實施例是包括其上記錄有用以執行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之電腦程式之一資料載體(或一數位儲存媒體、或一電腦可讀媒體)。因此,本發明方法的另一實施例是表示用以執行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之電腦程式之一資料串流或一序列信號。該資料串流或該序列信號可例如被組配來經由一資料通訊連接,例如經由網際網路,來傳輸。另一實施例包含組配來或適於執行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之一處理構件,例如一電腦或一可編程邏輯裝置。另一實施例包括其上安裝有用以執行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之電腦程式之一電腦。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一可編程邏輯裝置(例如現場可編程閘陣列)來執行本文所述方法的一些或所有功能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現場可編程閘陣列可與一微處理器協作以便執行本文所述方法中的一者。通常,該等方法優選地係由任何硬體設備執行。
上述實施例僅僅是針對本發明的原理之說明。應當理解,本文所述之佈置及細節的修改及變化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其係意圖僅由即將到來的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來限制,而不是由透過本文實施例的描述及解釋所呈現之具體細節來限制。
1001~1005‧‧‧胞元
1021~1023‧‧‧箭頭
1041及1042‧‧‧IoT裝置
1051、1052‧‧‧箭頭
106‧‧‧白框、資源元件
108‧‧‧陰影框、資源元件
110‧‧‧交叉陰影框、資源元件
112‧‧‧黑框、資源元件
200、2000~2009‧‧‧M子訊框
202、2020~2025‧‧‧子訊框
204‧‧‧槽
206‧‧‧符號
210‧‧‧傳送器
212‧‧‧接收器
214‧‧‧接收部分
216‧‧‧傳送部分
218‧‧‧天線
220‧‧‧無線電信號
222‧‧‧第一信號
224‧‧‧第二信號
226n-1、226n、226n+1‧‧‧M訊框
228n-1、228n、228n+1‧‧‧M訊框
230‧‧‧第三信號
250‧‧‧無線通訊系統
252‧‧‧箭頭
254‧‧‧OFDMA解調器
256‧‧‧信號處理器
258‧‧‧OFDMA調變器
260‧‧‧信號處理器
300‧‧‧NB-IoT載波、NB-IoT頻帶、傳送器
301‧‧‧LTE載波、LTE頻帶
302‧‧‧GSM載波、資料
304‧‧‧頻道編碼器
306‧‧‧調變器
308‧‧‧映射器
312‧‧‧組合器
314‧‧‧控制信號
316‧‧‧控制頻道單元
318‧‧‧控制映射器
320‧‧‧引導符號
322‧‧‧引導符號產生器
324‧‧‧PSS/SSS信號
326‧‧‧PSS/SSS信號產生器
328‧‧‧組合信號
330‧‧‧IFFT+CP區塊
332‧‧‧DAC
336‧‧‧類比信號
338‧‧‧天線
IoT‧‧‧物聯網
eNB1~eNB5‧‧‧基地台
UE1、UE2、UE3‧‧‧使用者
OFDM‧‧‧正交分頻多工
OF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
PDCCH‧‧‧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
PUCCH‧‧‧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頻道
PCFICH‧‧‧實體控制格式指示器頻道
PHICH‧‧‧實體混合ARQ指示器頻道
PDSCH‧‧‧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頻道
PUSCH‧‧‧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頻道
PBCH‧‧‧實體廣播頻道
RACH‧‧‧隨機存取頻道
PSS‧‧‧主同步信號
SSS‧‧‧次同步信號
RS‧‧‧參考信號
CRS‧‧‧參考信號
CP‧‧‧循環前綴
SC‧‧‧頻道、頻帶、第一頻道、第一頻帶
D1‧‧‧頻道、頻帶、第二頻道、第二頻帶
D2‧‧‧頻道、頻帶、第三頻道、第三頻帶
C1、C2、C3‧‧‧頻道、頻帶
RU、U1、U2‧‧‧頻道或頻帶
TX‧‧‧傳送器
RX‧‧‧接收器
本發明的實施例現在參考附圖更詳細地描述,其中: 圖1示出了無線通訊系統的實例的示意圖; 圖2示出了當OFDMA子訊框可用於傳統LTE下行鏈路通訊時之用於兩個天線端口之示例性OFDMA子訊框; 圖3示出了根據NB-IoT可用於下行鏈路之時間單位之實例; 圖4示出了圖3的M訊框的實例,其中圖4(a)示出了M訊框的前三個M子訊框,以及NB-IoT資源元件如何映射到各別LTE下行鏈路實體頻道及實體信號,而圖4(b)示出了M訊框的所有M子訊框; 圖5是根據NB-IoT之不同操作模式的示意圖,其中圖5(a)示出了頻帶內LTE操作模式,圖5(b)示出了獨立的GSM操作模式,及圖5(c)示出了LTE保護頻帶操作模式; 圖6示出了包括用以在多個NB-IoT無線電訊框或M訊框上建立連接之資訊之M子訊框的分佈; 圖7是如參考圖1所述之使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之無線電信號之無線通訊網路的傳送器與接收器間之無線電傳送的示意圖; 圖8示出了本發明方法的實施例,其中無線電信號包括三個頻帶或頻道,一個專用於包括同步資訊、系統資訊及控制頻道資訊,其他兩個專用於下行鏈路共享資料頻道,其中圖8(a)示出了傳統的方法,及圖8(b)示出了本發明方法的細節; 圖9示出了根據本發明方法使用如圖8(b)所示之包括針對M-RACH之附加頻帶之專用頻帶,用以將接收器連接到通訊網路之實例; 圖10示出了針對M-RACH到M-PDCCH映射之實例; 圖11示出了使用專用M-RACH頻道之NB-IoT系統的實例,其中圖11(a)示出了用以傳訊M-RACH頻道之傳統方法,及圖11(b)示出了根據本發明方法之傳訊方式; 圖12描述了藉由在傳統IoT頻帶中重組M-RACH及UL資源之針對移位隨機存取槽之實施例,其中圖12(a)示出了NB-IoT信號中之隨機存取序列的傳統佈置,圖12(b)示出了關於彼此移位之隨機存取資訊,及圖12(c)示出了在頻帶中交錯移位之隨機存取資訊; 圖13示出了使用六個頻帶或頻道之窄頻帶IoT系統的示意圖,以及具有不同接收模組之裝置如何使用各自的頻道; 圖14是用以將資訊從傳送器傳送至接收器之無線通訊系統的示意圖;以及 圖15是根據實施例用以將資料或資訊傳送至接收器之無線通訊系統中之傳送器的示意圖。
在下文中,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係參考附圖來更詳細地描述,其中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之元件係被相同參考符號所引用。

Claims (26)

  1. 一種接收器, 其中該接收器係組配來接收及處理一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信號包含至少一第一頻帶及一第二頻帶,該第一頻帶包括一第一信號,該第二頻帶包括一第二信號,以及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包含多個訊框,各個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 其中該第一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包含允許一接收器與一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 其中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以及 其中該接收器係組配來使用該連接資訊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且在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後並響應於指出該第二頻帶之頻帶資訊,在該第二頻帶中操作。
  2.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第一信號的各個子訊框包含該連接資訊。
  3.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連接資訊包含同步資訊及/或系統資訊。
  4.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第一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進一步包含以下中的一個或多個: 用於一控制頻道之區域,該接收器組配來使用該控制頻道中之資訊控制該接收器的一操作及/或與該無線通訊系統之一通訊, 用於一隨機存取頻道之區域, 用於一下行鏈路頻道之區域,及/或 用於一上行鏈路頻道之區域,及/或 用於一上行鏈路控制頻道之區域,及/或 用於一多播DL或UL頻道之區域。
  5.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無線電信號包含一第三頻帶,該第三頻帶包括該第一信號。
  6.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無線電信號包含一第四頻帶,該第四頻帶包括該第二信號。
  7. 如請求項6之接收器,其中該第二頻帶中之該第二信號包括指出該第四頻帶之進一步的頻帶資訊系統資訊,該接收器組配來響應於該進一步的頻帶資訊而在該第二頻帶中操作。
  8. 如請求項6之接收器,其中該頻帶資訊取決於各自頻帶上之容量、取決於接收器的種類、取決於接收器所提供之某一功能、或取決於透過接收器所承載之訊息類型,例如用以傳訊緊急資訊之優先訊息,而針對某一接收器指出第二及第四無線電頻帶。
  9. 如請求項5之接收器,其中該接收器係組配來在該等多個頻帶之間跳轉。
  10.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第二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包括以下中的一個或多個: 用於一控制頻道的區域,該接收器組配來使用該控制頻道中之資訊控制該接收器的一操作及/或與該無線通訊系統之一通訊, 用於一隨機存取頻道之區域, 用於一下行鏈路頻道之區域, 用於一上行鏈路頻道之區域,及/或 用於一多播DL或UL頻道之區域。
  11.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包含: 僅有用於一控制頻道之區域, 僅有用於一隨機存取頻道之區域, 僅有用於一下行鏈路頻道之區域, 僅有用於上行鏈路頻道之區域,或 用於一多播DL或UL頻道之區域。
  12.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包含一接收器部分組配來接收該第一頻帶並響應於系統資訊而從該第一頻帶切換到該第二頻帶,該接收器組配來使用該頻帶資訊而從該第一頻帶切換到該第二頻帶。
  13.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包含一接收器部分組配來同時接收多個頻帶並同時處理該等第一及第二信號。
  14.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包含一傳送器部分組配來同時傳送多個頻帶中之信號。
  15.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接收器是一物聯網(IoT)裝置,該無線通訊系統組配來服務非IoT裝置及IoT裝置,及該等第一及第二頻帶具有比該等非IoT裝置可於其內操作之頻帶的頻寬更窄的頻寬。
  16.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無線通訊系統使用一以IFFT(逆快速傅立葉轉換)為基礎之信號。
  17. 如請求項16之接收器,其中該以IFFT為基礎之信號包括具有循環前綴(CP)之正交分頻多工(OFDM)、具有CP之DFT-s-OFDM、或不具有CP之以IFFT為基礎之波形。
  18. 如請求項17之接收器,其中具有CP之OFDM係用於一下行鏈路傳送,而具有CP之DFT-s-OFDM或單一音調傳送係用於一上行鏈路傳送。
  19. 如請求項1之接收器,其中該第一信號包含指出該第二頻帶之該頻帶資訊。
  20. 一種無線電信號,其包含: 至少一第一頻帶及一第二頻帶,該第一頻帶包括一第一信號,該第二頻帶包括一第二信號,且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包含多個訊框,各個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 其中該第一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包含允許一接收器與一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 其中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
  21. 一種傳送器, 其中該傳送器係組配來傳送一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信號包含至少一第一頻帶及一第二頻帶,該第一頻帶包括一第一信號,該第二頻帶包括一第二信號,且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包含多個訊框,各個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 其中該第一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包含允許一接收器與一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 其中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
  22.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其包含: 如請求項1所界定之一接收器;以及 如請求項21所界定之一傳送器。
  23. 一種方法,其包含: 由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接收器接收及處理一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信號包含至少一第一頻帶及一第二頻帶,該第一頻帶包括一第一信號,該第二頻帶包括一第二信號,且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包含多個訊框,各個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其中該第一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包含允許一接收器與一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其中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 使用該連接資訊建立該接收器與該無線通訊系統的連接,以及 在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後,響應於指出該第二頻帶之頻帶資訊而在該第二頻帶中操作該接收器。
  24. 一種方法,其包含: 由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傳送器傳送一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信號包括至少一第一頻帶及一第二頻帶,該第一頻帶包括一第一信號,該第二頻帶包括一第二信號,且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包含多個訊框,各個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 其中該第一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包含允許一接收器與一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 其中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
  25. 一種方法,其包含: 由一無線通訊裝置的一傳送器傳送一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信號包含至少一第一頻帶及一第二頻帶,該第一頻帶包括一第一信號,該第二頻帶包括一第二信號,且該第一信號及該第二信號各包含多個訊框,各個訊框具有多個子訊框,其中該第一信號的該等子訊框中的一個或多個包含允許一接收器與一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連接資訊,及其中該第二信號的所有子訊框沒有任何連接資訊, 由該無線通訊系統的一接收器接收及處理該無線電信號, 使用該連接資訊建立該接收器與該無線通訊系統的連接,以及 在與該無線通訊系統建立連接之後,響應於指出該第二頻帶之頻帶資訊而在該第二頻帶中操作該接收器。
  26. 一種非暫時性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儲存有指令之一電腦可讀媒體,該等指令在一電腦上執行時,執行如請求項23、請求項24或請求項25之方法。
TW106132956A 2016-09-26 2017-09-26 用於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之實體分開頻道 TWI6628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6190658.1 2016-09-26
EP16190658 2016-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120A true TW201815120A (zh) 2018-04-16
TWI662823B TWI662823B (zh) 2019-06-11

Family

ID=57046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2956A TWI662823B (zh) 2016-09-26 2017-09-26 用於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之實體分開頻道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2) US11457440B2 (zh)
EP (1) EP3516815A1 (zh)
JP (2) JP6810255B2 (zh)
KR (2) KR102430846B1 (zh)
CN (2) CN115314177B (zh)
CA (1) CA3038172C (zh)
MX (1) MX2019003426A (zh)
MY (1) MY195951A (zh)
RU (1) RU2713403C1 (zh)
TW (1) TWI662823B (zh)
WO (1) WO20180551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126869A1 (en) * 2016-03-04 2021-04-29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rp.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Matrix, Apparatus, System, and a Method Thereof
CN114979973A (zh) * 2016-12-30 2022-08-30 英特尔公司 用于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US10536859B2 (en) 2017-08-15 2020-01-1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pectrum
CN109803267B (zh) * 2017-11-17 2022-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
US11696146B1 (en) * 2020-05-07 2023-07-04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existence of OFDM technologies
US11627011B1 (en) 2020-11-04 2023-04-11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Smart device network provisioning
US11676591B1 (en) 2020-11-20 2023-06-13 T-Mobite Innovations Llc Smart computing device implemen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lectronic assistant
US11374781B1 (en) * 2020-11-30 2022-06-28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Smart device spectrum assignment
US11877344B2 (en) * 2020-12-14 2024-01-16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verage enhancement using technology det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9151B2 (en) 2002-04-22 2007-09-11 Cogni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ectrum management of a shared frequency band
JP4440895B2 (ja) 2006-01-18 2010-03-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KR101250930B1 (ko) * 2006-05-26 2013-04-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를 송신하기 위한장치 및 방법
CN104883745B (zh) 2007-01-09 2019-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控制信息发送方法、控制信息接收方法及程序
CN101656700B (zh) * 2008-08-19 2013-03-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长期演进系统小区初始搜索循环前缀类型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10087172A1 (ja) * 2009-02-02 2010-08-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CN101996640B (zh) * 2009-08-31 2012-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带扩展方法及装置
US8917593B2 (en) 2010-03-18 2014-1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design in a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6712921B (zh) * 2011-07-14 2020-06-30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KR20140084103A (ko) * 2011-10-10 2014-07-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596069B2 (en) * 2011-11-04 2017-03-14 Intel Corporation Narrow bandwidth device in a broadband network
IN2014CN04550A (zh) * 2011-11-25 2015-09-18 Nec Corp
JP2013183299A (ja) * 2012-03-02 2013-09-12 Sharp Corp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GB2505696A (en) * 2012-09-07 2014-03-12 Sony Corp Receiving a sleep indication signal at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 the narrow band control channel of a virtual carrier
CN103684675B (zh) * 2012-09-24 2018-10-02 夏普株式会社 针对窄带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
US8923880B2 (en) * 2012-09-28 2014-12-30 Intel Corporation Selective joinder of user equipment with wireless cell
US20150318968A1 (en) * 2012-12-10 2015-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ultrahigh frequency and device for supporting same
US9706567B2 (en) * 2013-02-06 2017-07-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receiving signal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10084564B2 (en) 2013-02-08 2018-09-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upport information for removing interference of terminal, and serving cell base station
US9735942B2 (en) * 2013-04-05 2017-08-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PBCH) coverage enhancement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TC)
US20140321370A1 (en) * 2013-04-29 2014-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matching under irregular, sparse, or narrowband signals
CN104348600B (zh) * 2013-08-02 2017-11-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动态空闲频率的指示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5037881A1 (ko) * 2013-09-10 2015-03-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554397B2 (en) * 2014-05-05 2017-01-24 Blackberry Limited Identifying a subframe contain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n uplink grant
US9820247B2 (en) * 2014-07-30 2017-11-14 Intel IP Corporation Enhanced node B (ENB) and method for MTC coexistence
US10455579B2 (en) * 2014-09-25 2019-10-22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681676B2 (en) * 2015-02-25 2020-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band management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US20180160453A1 (en) * 2015-04-14 2018-06-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random access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208897A1 (ko) * 2015-06-22 2016-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채널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nb-iot 기기
US10165423B2 (en) * 2015-07-10 2018-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 search space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EP3371910A1 (en) * 2015-11-04 2018-09-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procedures for narrowband lte operation
US10334633B2 (en) * 2016-01-07 2019-06-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frequency hopping patterns and detection schemes
WO2017132985A1 (zh) * 2016-02-05 2017-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子载波间隔指示方法、基站及终端
US10477537B2 (en) * 2016-02-11 2019-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RB operation for narrowband systems
EP3453125B1 (en) * 2016-05-03 2019-11-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7734465B (zh) * 2016-08-12 2019-12-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多播业务的方法、接收多播业务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69051A1 (en) 2023-08-24
US20190223180A1 (en) 2019-07-18
CA3038172C (en) 2023-10-10
CN109983728B (zh) 2022-07-01
KR20190060800A (ko) 2019-06-03
EP3516815A1 (en) 2019-07-31
KR102430846B1 (ko) 2022-08-09
MY195951A (en) 2023-02-27
US11457440B2 (en) 2022-09-27
CN115314177A (zh) 2022-11-08
KR102378210B1 (ko) 2022-03-24
JP7126317B2 (ja) 2022-08-26
CA3038172A1 (en) 2018-03-29
JP2019535178A (ja) 2019-12-05
TWI662823B (zh) 2019-06-11
RU2713403C1 (ru) 2020-02-05
CN109983728A (zh) 2019-07-05
CN115314177B (zh) 2024-02-13
WO2018055166A1 (en) 2018-03-29
MX2019003426A (es) 2019-08-16
JP6810255B2 (ja) 2021-01-06
JP2021061606A (ja) 2021-04-15
KR20220044602A (ko) 2022-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2823B (zh) 用於窄頻帶低複雜度接收器之實體分開頻道
EP3103299B1 (en) Flexible sub-carrier spacing and symbol duration in ofdm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CA2770993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of a relay node in a backhaul subframe
US896468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multi-band and multi-cell
CN11131661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rmsi coreset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KR2024004216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장치
CN108496387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0214466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CN110249599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180192321A1 (en) Reference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17533679A (ja) 無認可スペクトル上におけるセル検出、同期化及び測定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6800980B2 (ja) エンド・ツー・エンド・レイテンシが縮小され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信号送信
CN109565414B (zh) 用于处理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设备和用户设备
US11456904B2 (en) Numerologies for distributing an excess cyclic prefix during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KR20190086618A (ko)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하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JP2021044833A (ja) エンド・ツー・エンド・レイテンシが縮小され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信号送信
KR20090017393A (ko) 데이터 펑처링을 이용한 전력 제어 및 이에 대한 시그널링방법
JP2019145869A (ja)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