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6576A -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 Google Patents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6576A
TW201806576A TW105127606A TW105127606A TW201806576A TW 201806576 A TW201806576 A TW 201806576A TW 105127606 A TW105127606 A TW 105127606A TW 105127606 A TW105127606 A TW 105127606A TW 201806576 A TW201806576 A TW 2018065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r
infrared
heat
radiation
acup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7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謝基生
Original Assignee
謝基生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謝基生 filed Critical 謝基生
Priority to TW105127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806576A/zh
Publication of TW201806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6576A/zh

Link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合刺激人體穴位的方法與貼具,其特徵係利用遠紅外的熱輻射效應,取代或輔助傳統中醫的溫灸等療法在皮膚穴位上進行熱敷或熱療,其包含容置有一遠紅外熱輻射單元與一控制單元的一殼體,其中遠紅外熱輻射單元內包含有一可充電電池提供電源致使一發熱薄片產生的傳導熱透過一輻射金屬片轉換成輻射熱,此輻射熱從殼體底部的複數個小洞將輻射熱穿透到此殼體外以及,其複數個小洞周圍黏貼有一藥物膠片,其中控制單元係可控制此輻射熱的發熱溫度範圍。

Description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本發明涉及一種穴位貼具,特別涉及一輻射金屬片與一電熱薄片產生遠紅外熱輻射對人體穴位進行刺激的方法與裝置。
就本發明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主要是使用黏貼在中醫經絡穴位上,藉由穴位貼具所輻射的遠紅外「熱」對穴位點處進行一種熱敷或熱療的刺激功能。其主要係取代與輔助傳統中醫的「艾草溫灸」療法,因此就所涉及的先前技術,分兩部份說明:一是目前遠紅外(線)科技的應用與相關技術;二是相關「遠紅外與穴位」檢索先前專利的比較。
目前遠紅外科技的應用:在近20年來的美國航太科學的Tera Hertz(THz)技術是屬遠紅外技術範圍內,它的「無損傷探測」與「顯微成像」兩技術的應用,更涉及更多更廣擴的國防安全、生技醫學、精緻農業、地球環境等新材料與其他新技術的科學應用。
但是近年來,有關遠紅外應用於人體保健方面的市售產品設計,大部分是波長在8~14微米範圍之間,較不涉及高技術層次的Tera Hertz(THz)技術。例如,國內包括電視媒體,報導有關遠紅外線保健產品的神奇療效與其誇大不實的宣稱,尤其更有廠商老闆與材料專家,聲稱他們的保健產品 「是利用特殊材料製成的,所以才具有可輻射特殊8~14微米的遠紅外線保健產品…」宣導這類遠紅外產品「誤導」民眾。
事實上,因其「誤導」民眾與吾人所認知的科普常識明顯不符!
科普常識一:據近代紅外物理學說可知:在絕對溫度(-273度C)以上的物體都可「輻射」也可「吸收」遠紅外線。
也就是說,現在吾人所看到所接觸到的所有物質,包含人類、動植物、衣服、水果、路上的石頭與牛糞等等等,統統都具有「遠紅外線」,也就是說,它們都可以「輻射」遠紅外線,也可以「吸收」遠紅外線。而且幾乎這些物質所輻射遠紅外線的波長也都落入8~14微米的範圍!並非只有其廠商專家的特殊材料才具有「遠紅外線」!只是,這些物質所輻射遠紅外線的「能量」大小不同而已,就對人體來說,有的遠紅外線「能量」其「巨大」到可把人「燙」死;有的遠紅外線「能量」其「微小」到幾乎等於「不存在」!
目前,我國衛福部有關醫療器材許可規定:醫療級遠紅外器具總功率不得大於500W,且必須由「具有合格醫技人員」操作。顯然,其大功率具有一定程度危險性!
另外,我國衛福部有關醫療器材「第一級許可辦法」規定的低功率遠紅外器具,屬對人體為「非入侵式」,規定合格廠商製造經認證即可。一般民間大都使用於保健、復健等用途,根據國際資訊尚未證實其具有公認的「醫療」效果。
所以,有關遠紅外線保健產品的神奇療效,可治百病、治癌症等誇大不實的宣稱報導,顯然,其誤導一般消費者。
科普常識二:根據維恩位移定律(Wien”s displacement law) 可知:一個物體越熱,其輻射的波長就越短,或者說其輻射的頻率越高,相對輻射的能量增加。
根據維恩位移定律的數學表示為:λ=b/T式中λ為輻射的峰值波長(單位米),T為黑體的絕對溫度(單位K),其中b為比例常數,稱為維恩位移常數簡單記憶為『2897』即可。人體(37度C)所輻射(吸收)的波長λ依此換算約等於9.25μm(微米)。雖然其等所述及其具有8~14微米的遠紅外輻射波段可提供(包含)人體所須匹配的9.25微米,但並不表示就可說具有「對人體有實質效益的遠紅外」。其中,有近代紅外物理資料報導其遠紅外的輻射率平均在0.8以下,而且在室溫(如25度C)下,對人體幾乎不能產生「共振」的熱效應,也就是說對人體沒有實質效益的幫助。
所以,遠紅外產品輻射能量與溫度既然有關,就必須標示其相對「溫度」與「輻射率」參數給予說明,才具有意義。
有些遠紅外線紡織衣物宣稱其在「室溫」環境下,其「遠紅外線」具有「治病」療效!顯然,不符合熱力學有關熱的傳遞原則!
因為,假定其「常溫」環境是25度C,所以此遠紅外線紡織衣物應該也是約在25度C左右,但是,人體體表溫約為32度C,由熱力學「高溫往低溫傳遞熱能」現象,應該是由較「高溫」的人體把「熱能」傳遞給此較「低溫的遠紅外線紡織衣物」,而不是「低溫的遠紅外線紡織衣物」把熱能傳遞給人體外體表,不是有違熱力學傳遞原則嗎?
除非,此較「低溫」的遠紅外線紡織衣物增添一發熱源,使其遠紅外線紡織衣物變成比人體體表溫的32度C更高溫,例如40度C,則比較有可能。
此處的「比較有可能」,並非「一定」可能!怎麼說呢?
就前述之遠紅外線紡織衣物所增添的一發熱源,例如為一阻抗式電熱源,其所發出的「熱」是貼近人體體表,將「熱」直接傳導給人體體表內組織,這種藉由皮膚(介質),稱為「熱傳導(Conduction)」方式。
熱的傳遞到人體有3種方式:熱傳導(Conduction)、熱對流(Convection)與熱輻射(Radiation)。
其中,一個高溫的物體(如柴火熱源),藉由一個「介面(如鐵棒)」直接降將熱源的「熱」傳給低溫的人手,這種經過一個鐵棒傳遞熱的方式,就叫做熱傳導;其中,一個高溫的物體(如柴火熱源),藉由一個介面(如空氣)直接降將熱源的「熱」氣流傳給低溫的人手,這種經過一個空氣傳遞熱的方式,就叫做熱對流;其中,一個高溫的物體(如柴火熱源),不需要藉由任何介面(鐵棒或空氣)就直接降將熱源的「熱」流傳給低溫的人手,這種以放射熱的方式,就叫做熱輻射。
在電磁波光譜圖中,吾人皆知:波長在6~14微米的遠紅外與吾人所看到的可見光是屬電磁波裡的非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也就是說,對人體無傷害的一種輻射。
但是,如上此發熱源貼近皮膚傳導熱,顯然此「熱」的熱溫度不宜大於50度C,否則人體體表容易被燙傷!
但是,當溫度在於50度C時,此發熱源所發出的「熱」,經過紡織衣物內層的吸收約45%、再經過人體體表約50%的反射,剩餘穿透人體體表進入組織的「熱」則不到5%。
又,這此發熱源所發出不到5%的「熱」,其實大部份是屬略帶可見紅光的「近紅外」,不是人體所需求的「遠紅外」範圍。根據史蒂芬-波茲曼輻射定律與維恩位移定律可知,遠紅外線紡織衣物總輻射能量的5%!非常「非常微小」, 可推論其對人體的遠紅外的熱輻射效應幾乎等於「0」!
事實上,若此5%熱輻射的「峰值」可延伸涵蓋9.25微米在內,而且具有足夠高(例如0.8以上)輻射率(Emissivity),才有可能在人體體表內組織產生「共振效應」!但是,也並非「一定」可能!
實際上,遠紅外產品因為溫度的關係,會透過溫度所產生熱釋放輻射能量。而釋放能量的多寡由表面溫度與表面性質(物體以輻射率表示)決定。輻射率是:此物體的輻射能量與同溫度時黑體的輻射能量的比率,以黑體的輻射能量代表為1,則其他物體的輻射率介於0到1之間,輻射率越高,在「同此波長」輻射出的能量越多。
所以,既然遠紅外產品所釋放能量的多寡,由表面溫度與物體表面的輻射率所決定,那麼,在考慮其溫度「不可對人體產生燙傷」的條件下,僅可採取產生高輻射率(0.8以上)方向的設計,在人體醫學保健(熱敷或熱療)的用途上才具有實用的意義!
又根據克希荷夫定律(Kirchhoff Laws)能量守恒推算可知:遠紅外線所輻射的能量等於被人體所吸收的能量。顯然,所輻射的能量若很「微弱」,則人體所吸收的能量必是「微弱」,則這種「微弱」能量幾乎不對人體組織產生遠紅外的「共振效應」。
那嬤,到底這對人體的熱輻射能量要多少?
根據相關醫學資訊報導:由於人種體質與膚色不同,產生有效「共振效應」所需的能量不盡相同。例如在本發明實施例根據日本某健康雜誌報導,亞洲人大約是40~60mW/cm2
科普常識三:根據電磁波理論與電磁波波譜圖,遠紅外範 圍自4至1000微米中有一小段在8~14微米的部份,是對人類以及一切生物之生長極為重要之「生育光線」的區域範圍。事實上,根據普朗克定律Planck law,地面上物體的「熱輻射」主要集中在此區間。此8~14微米區間也就是遠紅外產品業界所稱的「遠紅外線」,因為此「遠紅外線」是人類眼睛所「看不見」的,所以本說明書稱此「遠紅外線」為「遠紅外」,忽略了「線」字。
又,如果「遠紅外線」是人類眼睛所「看不見」的,那麼,市售的治療儀或保健產品放輻射的「紅紅的色光」,則顯然並非全屬「遠紅外」,應該是包含「近紅外」與「紅光」混雜的遠紅外。
遠紅外的熱輻射,輻射到人體體表的皮膚上時,有一部份在皮膚表面被「反射」掉。例如,白種人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60%;而黑種人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30%。
又,因為我們皮膚,有許多凸凹不平的表面(人眼不易看到),遠紅外的熱輻射在皮膚凸凹不平的表面也有部份會被「散射」掉,而不同類型體表組織有不同的散射性質。所以,在同樣條件下,根據國外相關健康文獻資料提出:低輻射率(0.8以下)的遠紅外輻射源所能進入皮膚組織層的能量是有限的!一般說,遠紅外輻射穿透皮膚的深度僅約0.5~2mm(毫米),因而僅僅能作用到皮膚的表層組織。
又,根據史蒂芬-波茲曼輻射定律:W=s T4,可算出人體最強的輻射強度W,是與史-波常數S(5.67* 10-12 w/cm2K4)與絕對溫度T有關係。人體最強的輻射量等於每平方公分之輻射能應為0.046W(46mW毫瓦)。若以人面部平均為200平方公分,則人面部總輻射功率應為9.2瓦。這些能量包括各種波長的電磁波,但絕大部分範圍皆落入為不可見的紅 外範圍內。
所以,低於每平方公分之輻射能若為0.046W的輻射源,則顯然效率有待澄清。
根據史蒂芬-波茲曼輻射定律可知:有溫度的物體幾乎在每個電磁波波段都會輻射能量W出來,每一曲線的峰值也因為溫度T的不同而改變,溫度越高則輻射能量越大。因此,所有遠紅外產品的輻射率至少「均須標示其是在哪溫度下的量測」才有意義。其等所述及的專利或其商品化產品常特地僅標示其遠紅外輻射率(emissivity)0.9以上,但是溫度多高不標示,是否「故意」或「不知情」忽略標示其量測的溫度,引起「魚目混珠」的誤導。因為在適合貼近人體皮膚的溫度若是落在40~50度C時,其產品的輻射率還是在其所標示的0.9以上嗎?
紅外範圍內:根據電磁波波譜圖示,一般廣泛區分近紅外(NIR),其主要應用於通訊、雷射、紅外線攝影等領域;中紅外(MIR);及8μm至14μm的遠紅外(FIR),是熱成像系統的操作範圍,廣泛應用於醫學、工業及軍事等領域。
但,就人體而言,在室溫約20℃時,臉部、手部等皮膚溫度約為32℃。人體皮膚的紅外輻射率(ε)很高,4μm(微米)以上的平均值約為0.99,接近於黑體。但絕大部分的輻射度分佈在遠紅外(FIR的8μm至14μm),僅少數分佈在中紅外(MIR的3μm至5μm)。因此,「高輻射率」的遠紅外產品,在人體上醫學保健的用途上才比較能產生「輻射」與「吸收」互相匹配的實用需求!
相關先前技術的應用:其中相關技術(A)微弧氧化法(MAO,Micro-Arc Oxidation),微弧氧化處理是80年代發展的一種新技術,它是陽極處理衍伸而來的改進技術,亦稱作電漿電解氧化法(PEO,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近年來微弧氧化常用於輕金屬之表面改質上。此方法集結了電漿化學、熱化學和電化學等共同作用,它是先在一種閥金屬或其合金,例如在1000或6000系列鋁合金的表面生成一層薄薄的氧化鋁層,由於氧化鋁層不均勻,在某些較薄弱的區域,會被幾百伏的高電壓擊穿,擊穿的這一區域內溫度驟然增高,形成一個瞬間的高溫高壓電漿區,將基材熔融出並將電解液氣化,熔融態的鋁金屬與水中產生之氧自由基結合成為硬度相當高的α-Al2O3γ-Al 2 O3。而微弧氧化電解液一般採用鹼性鹽溶液(如矽酸鹽、磷酸鹽、硼酸鹽、次磷酸鹽等),因此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微弧氧化法其最大的優點在於處理過的金屬表面上,所形成的陶瓷膜(其厚度可在30~200μm)氧化層,即使不從外引入陶瓷物料,也可使微弧氧化膜(主要是α-Al2O3)具有陶瓷膜的高性能,其化學性質非常安定,可保護內部的底材且與底材有非常好的結合性,並具有耐磨耗、抗蝕性與有良好的絕緣性能,絕緣電阻可達100MΩ。
目前有關微弧氧化的方法,世界先進國家如美、日、英、德、蘇聯與中國大陸等其研究單位均已有不斷的創新與成熟的新技術,例如:中國專利公開號CN 1772968 A,名稱為一種鎂合金表面微弧氧化的方法。
相關微弧氧化的結論:請參考如先前技術所示,其中,有關一種微弧氧化處理方法係集結了電漿化學、熱化學和電化學等共同作用,整個過程就是不斷的找氧化鋁膜層中有缺陷或脆弱處擊穿,使鋁與氧互相擴散及反應並隨即生成新的氧化鋁膜,總之,其製備方法並隨著不同參數(例如時間、膜厚、材料與電解液)等具有許多繁瑣的過程。
根據資料顯示,就從近五年來國際應用市場以及其專利技 術產品,有關微弧氧化法技術的用途,主要應用於電子產品的「散熱用途」,例如LED燈與智慧型手機的散熱作用,其他應用在工業機械的耐磨耗、抗蝕性用途也不在少數。但是,應用於「遠紅外」與保健產業的熱敷用途,則尚未發現。
其中相關技術(B)溶膠-凝膠(Sol-Gel)處理技術,溶膠凝膠是一種膠狀懸浮液,其產生的多孔性凝膠可藉由化學方法的純化以及高溫火燒,得到高純度的氧化物。其是製備奈米級的有機-無機混成材料的一種方法。它在溶液中形成穩定的透明膠體(colloid)很容易在表面積大之基材上覆蓋,可直接塗佈於基材表面上成為奈米級結構薄膜。
膠體(colloid)是一種分散相粒徑很小的分散體系,分散相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而溶膠(Sol)是具有「液體」特徵的膠體體系;凝膠(Gel)是具有「固體」特徵的膠體體系。
由溶膠凝膠法所衍伸出來的材料在各個領域都有多項應用。溶膠凝膠法最主要的應用是在製作薄膜上,利用旋轉塗佈法、浸塗法、噴霧法、電泳法、噴墨法、滾壓塗佈法等方法在基材表面產生薄膜。不僅能在玻璃、金屬上,也能在其他各式各樣的基質上生成光學鍍膜、保護用鍍膜、裝飾用鍍膜、以及製作電光材料等。
本發明實施例實施測試期間,採用此溶膠凝膠法技術其中的一種浸塗法(Dipping),依一般習知過程製備時,在進行其中的「揮發Evaporation」過程處理後,發現部份不良率發生在溶膠膜層表面容易脫落與刮傷的現象。
經過多次實驗得知這類現象後,就另外設計了以一種遠紅外烘乾方式,取代原習知的揮發過程步驟,的確解決了此 問題,更藉由其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矽的溶膠液,使得本發明一種「遠紅外熱輻射軟片」的輻射率有提高現象。
為便利了解,由於本發明實施例對於溶膠凝膠處理過程,採取的是浸塗法,而在浸塗法中作了遠紅外烘乾的改良,因此,相關技術(B)溶膠-凝膠(Sol-Gel)處理技術方面,本發明實施例簡稱為「浸塗溶膠(膜)製程」。
其中相關技術(C)一種電阻式的電熱軟片,其係指一種具有電阻抗接通電源即可發熱的薄軟材質。例如常見的有Polyimide Film(PI)超薄電熱片、矽膠電熱片(線)Silicon Rubber。也有由矽膠及PI結合之Polyimide Film(PI)Silicon Rubber電熱片,其除保有矽膠電熱片結構強度、柔軟性外更兼具PI電熱片之優良熱傳導效率,其大都是蝕刻方式生產。另外,還有透明超薄之電熱元件Polyester Film(PET)電熱片,它也具有PI電熱片之特性,可耐溫至130℃,防水耐濕常用於醫療保健、美容、保溫、美髮電棒、除霧、烘乾等民生用品上。再次,還有一種印刷式的電熱片,其是以印刷電阻材料製成軟質電熱片,被應用於汽車後視鏡除霧。還有一種鋁箔電熱片,其應用於馬桶座墊加熱,浴室鏡除霧,生化疫苗、種苗等低溫培養、保溫育種,蝕刻生產絕不會有區塊損毀導致熱分佈不均的現象。又,還有一種特殊材質印刷式電熱材料,其可直接在不織布或橡膠上印刷電熱材料,作為電熱保暖用品,適用美容護套、保暖手套、保暖背心、保暖衣等。
本發明部份實施例採取上述一種習知且技術成熟的Polyimide Film(PI)超薄電熱片,設計了一個8Ω歐姆阻抗值、1cm2規格的電熱片,委託廠商製作。通常,大部份電熱軟片都是扁平薄薄形狀,而且是雙面都可發熱。這種電阻式 發熱片通電發熱後,其溫度會持續上升,直到超過材質限制而燒毀。所以,本實施例在(PI)超薄電熱片上附加一溫控單元,用以提供低溫發熱的使用安全。
相關技術(D),傳統中醫的「艾草溫灸」法,不論是艾草溫灸棒、艾草溫灸球或是其他溫灸用具,均有薰香條艾草製品造成滿屋內空氣污染不環保,而且固定不易,容易造成疏忽高溫(兩三百度C)燙傷,使用不便無法控制溫度!
其中相關技術(E)係再將上述(A)、(B)、(C)與(D)作適當組合的一種技術特徵,產生了藉由穴位貼具所輻射的遠紅外「熱」對穴位點處進行一種熱敷或熱療的功能。相對應用在傳統中醫經絡穴位保健與療法,其主要係取代與輔助傳統中醫的「艾草溫灸」療法的不可預期效果。
以先前技術所揭露,顯然不具備相關技術(D)的組合與其下列之相關專利文獻並未揭露遠紅外對人體進行熱敷保健使用,所產生常見問題的解決手段。
就上述相關技術(A)微弧氧化法、相關技術(B)溶膠-凝膠(Sol Gel)處理技術與關技術(C)電熱軟片等三者,其中三者分別「單獨」或僅任意兩者以上「組合」的專利文獻查詢如下:中華民國專利I456091具有表面改質之鑄鋁合金及其製作方法,其步驟包括:(A)提供一鑄鋁合金基材;以及(B)將該鑄鋁合金基材浸置於一電解液中,並藉由一微弧氧化法使該鑄鋁合金基材表面形成一氧化層。本發明亦有關於一種具有表面改質之鑄鋁合金,係依據上述之鑄鋁合金之表面改質方法而製得,其包括:一鑄鋁合金基材;及一氧化層,其係藉由一微弧氧化法使該氧化層形成於該鑄鋁合金基材表面。如其參考圖5,係實施例5之具有表面改質之鑄鋁合 金400,經染色處理及封孔處理後之結構示意圖。由於二氧化鈦顆粒之擴散作用,在鑄鋁合金基材40表面所形成氧化層41之孔洞411較小,是以此實施例5係於藉由一靜電噴塗法於該氧化層41表面形成一染色層42之後,再利用溶膠凝膠封孔的方式,進行封孔處理,並以流動清水清洗1分鐘並置於室溫晾乾,以完成氧化層41之封孔結構412。
評語:I456091具有表面改質之鑄鋁合金…染色層42之後,再利用溶膠凝膠封孔的方式,進行封孔處理。其技術係屬利用一種溶膠凝膠方法作為保護其鑄鋁合金氧化層上染色層42的封孔應用。
中華民國專利M336666整合性散熱基板,其包含一金屬基板、一金屬化合物絕緣層、一密封材料及一金屬膜,其中金屬化合物絕緣層形成在金屬基板之表面具有複數個孔洞,密封材料是填入金屬化合物絕緣層的孔洞中,使孔洞縮小,或是改變孔洞的緻密度,或是完全密封孔洞,金屬膜則利用真空鍍膜或印刷製程形成於金屬化合物絕緣層上之晶種,其後再利用電鍍製程增厚金屬膜厚度,以製作成本創作之整合性散熱基板。
評語:整合性散熱基板,其填入金屬化合物絕緣層孔洞中的密封材料是23為一水、一溶膠凝膠(Sol gel)或一封口劑。顯然,利用溶膠凝膠作為散熱用途之一過程。
中華民國專利M491773號「具有遠紅外線之手電筒」,其係包含:一本體,該本體有一握持部以及一連接該握持部之燈源部,該本體外周有一遠紅外線塗層,該遠紅外線塗層藉由該握持部吸收該燈源部之熱源而輻射遠紅外線。上述遠紅外線塗層(14)係以下列步驟製造:步驟A.以無機金屬鹽例如氯化鹽、硫酸鹽或硝酸鹽或烷氧化合物例如 四乙氧基矽烷之溶液為第一材料。步驟B.將上述第一材料與水、酸性溶液例如氫氧化銨、鹽酸、醋酸或硝酸混合,並調整pH值小於3,再以「溶膠凝膠法」使其形成凝膠。或者,將上述第一材料與水、鹼性溶液例如氫氧化鈉混合,並調整pH值介於8~10,再以「溶膠凝膠法」使其形成凝膠。將所得之上述凝膠塗佈於該本體(1)後,鍛燒該本體(1),其中鍛燒溫度介於500-900℃,使得所述凝膠形成微小結晶粒,經冷卻後即形成該遠紅外線塗層(14)。前述燈源部(12)因發光單元(122)發光所產生的工作熱能,可以傳遞至該遠紅外線塗層(14)。該遠紅外線塗層(14)接受該工作熱能後,輻射出遠紅外線,使遠紅外線作用於使用者之手掌(A)或手腕,可以促進微血管擴張…。
評語:依其M491773號其說明書所述的一顆LED燈與第二圖所示,其實「很難」產生一個具有「使遠紅外線作用於使用者之手掌(A)或手腕,可以促進微血管擴張」的可行性,如下列質疑點:
質疑1:其輻射出遠紅外線「如何可穿透」其手電筒前的燈罩?實施上,其穿透通過其「手電筒」透明的「燈罩」產生的「遠紅外能量」幾乎為「零」!其全部是LED燈發出的「可見光」範圍!除非,移除其「燈罩」,如果其手電筒前有「燈罩」。
質疑2:即使移除其「燈罩」,如第2圖圖示之遠紅外線塗層(14)所輻射的方向,可看到遠紅外線塗層(14)所輻射的其「遠紅外線」在其燈源部(12)內,有「很大的部份」是處於可「互相干涉」的方向,並非如LED燈可在其手電筒前方直射出去,其「遠紅外線」與其可是光都是具有「直線前進」、反射、透射等的性質。所以其遠紅外線塗層(14)所 輻射的能源,因其所輻射方向的錯誤,本來已經「很微弱」的能量,又再造成二次的損失,所剩無幾!
質疑3:如其說明書所述的一顆LED燈與第二圖所示,其「遠紅外線塗層(14)」接受到其一顆LED燈發出「可見光」的「熱」,是藉由其燈源部(12)內部的自然「熱對流」方式所傳遞,其傳遞到其遠紅外線塗層(14)的「熱」非常有限,也就是說,其遠紅外線塗層(14)接受其「非常有限」的工作熱能後,能使其遠紅外線塗層(14)的溫度提高嗎?再依先進所述科普常識可知,其遠紅外線塗層(14)的輻射率與輻射能量與其在常溫態下的遠紅外線塗層(14)沒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其「遠紅外線塗層(14)」與其他物質一樣也是可以輻射出遠紅外線!如此,則其「遠紅外線塗層(14)」與「其一顆LED燈」無「必要性」的關連。
質疑4:如其M491773號其說明書所述的一顆LED燈與第二圖所示,其產生的遠紅外,因第一其無法穿透其手電筒前的燈罩「到使用者之手掌(A)或手腕」;第二其輻射方向不正確;第三其輻射能量不足等,可知其結構的設計與原理無具體說明。
所以,類似上述「專利」揭露的微弧氧化與溶膠凝膠法,對金屬處理的結果(例如染色或散熱)不相同,或者有違科學原則者或者缺乏「遠紅外」的具體說明。
檢索與先前技術有關「遠紅外」專利的比較:遠紅外專利資訊檢索資料得知:大部份專利說明書中,僅述及「遠紅外線」的字樣,並未具體說明其「遠紅外線」技術內容,例如在何溫度具有的輻射率多少?輻射量多少?輻射方向等等。
據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以「遠紅外AND醫療保健」 組合查出全部專利共86件與其他相關之日本、美國與大陸之部份專利資料給予說明如下列:2014年四月一日公告之中華民國新型專利M475264「可調整照射區域的遠紅外線照射儀」,其說明書述及主要係於一主照射裝置的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副照射裝置;其中該主照射裝置於左右相對的兩側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樞接部,二副照射裝置又分別於一側邊形成一第二樞接部,並且主照射裝置之兩側的第一樞接部分別與副照射裝置的第二樞接部構成同軸樞接,使得二副照射裝置可樞轉的與主照射裝置連接,以構成多節式的照射器;因此,本新型主要提供使用者照射局部(如手臂),透過樞轉副照射裝置以提供不同的照射方向,使得其照射區域可有更大的調整彈性,以加強改善局部之血液循環。
其M475264專利說明書中,僅述及「該第二罩蓋121內固設有複數陶瓷片13A,…當各陶瓷片13A發熱時即產生遠紅外線」。特別說明的是,該照射標示區80A範圍以外的遠紅外線功率密度於每平方公分僅0.6mW,與能夠發揮功效的功率密度相差甚遠,因此可視為無效,而該照射標示區80A範圍以內越靠近各投影區131,131A的遠紅外線功率密度越高,例如在副照射裝置12之陶瓷片13A所對應的投影區131A內,其遠紅外線功率密度於每平方公分為10mW;在主照射裝置11的陶瓷片13所對應的投影區131,其遠紅外線功率密度於每平方公分為20mW。
評語:(1)由其M475264專利說明書中,其特徵技術在於:其遠紅外線照射儀照射區域的結構設計,與遠紅外技術特徵無關。又,(2)其專利說明書中,僅述及「該第二罩蓋121內固設有複數陶瓷片13A,…當各陶瓷片13A發熱時即產生 遠紅外線」,未說明陶瓷片13A是產生什麼樣的遠紅外?又再與(3)其專利說明書中述及「照射標示區80A範圍…」云云,顯然,其特徵技術在於說明:「藉由其可調整照射區域的結構設計可調整其陶瓷片13A發熱產生不同遠紅外線功率密度的大小」,此乃屬熱力學「其放射的熱能與放射距離成反比」習知常識的「結構設計」,與遠紅外技術特徵無關。
2014/03/14中華民國新型專利M481006「照射治療裝置」,本創作提供一種照射治療裝置,其包括:一底座、一控制單元、一支撐拉桿以及一照射單元。所述照射單元係透過一曲軸可旋轉地連接於所述支撐拉桿,其包括一遠紅外線模組以及至少一光療模組。
評語:由其「照射治療裝置」專利說明書中,僅僅述及「一遠紅外線模組」字樣,並未說明產生怎樣性質的「遠紅外」?
2013/08/16中華民國新型專利M471283「行動遠紅外線治療設備」,其為貨櫃體,可鏈接運輸車,貨櫃體分隔成二隔間,各隔間具有外門、階梯、內門、更衣間、遠紅外線治療室,所述的行動遠紅外線治療設備,更包括一芬多精噴霧設備…,所述的行動遠紅外線治療設備,更包括一電力設備,係設置在該外子隔間中,…。
評語:由其「行動遠紅外線治療設備」專利說明書中,所述及僅是「所述的行動遠紅外線治療設備」字樣,並未說明其可作為治療的「遠紅外線」的性質或其參數。
2006年11月17日,日本專利號No.2006-319215「具有固形物之布料及其製造方法」,其包括:一布料及一固形物透過一黏著材料固定於布料上,此具有固形物之布料具有蘚苔植物之醫療效果施用於人體上,且藉由磁鐵之磁通量與礦砂之遠紅外線增進血液循環。
評語:假設其產生「磁能」的向量面積a,若無電流 I 的話,則此對人體產生反應「磁石」的磁偶極矩(Magnetic dipole moment)幾乎為0(U= I a ),其礦砂之遠紅外線「在常溫下」並未說明如何可增進血液循環。
2013/08/11中華民國發明專利I404627「具遠紅外線放射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其包括一基材;一遠紅外線釋放物質膜,形成於該基材上;以及一改質媒介,摻入該遠紅外線釋放物質膜,以增強其與該基材間之附著力。其目的是使遠紅外線釋放物質在實際運用上更經久耐用,與不同底材(金屬、非金屬)皆有優異的附著性,且耐用度可以大幅提昇,對於遠紅外線應用的領域極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評語:由其發明專利I404627號的專利說明書中,其係提供一種具遠紅外線放射的結構,包括一基材;一金屬膜,形成於該基材上;以及一複合材料膜,形成於該金屬膜上,該複合材料膜包括一遠紅外線釋放物質與一金屬材料。其中,僅提出「遠紅外線釋放物質」字樣,並未說明其「遠紅外線釋放物質」是何種物質?
中華民國發明專利I313614一種紅外線產生器,其包含基體、電熱體和紅外線放射體。電熱體位於基體上,通電以產生熱。紅外線放射體位於電熱體上,吸收熱以產生紅外線。紅外線放射體包含紅外線塗料。紅外線塗料的組成包含石墨及碳黑,石墨及碳黑的比例約為1:1~2。
評語:其紅外線放射體包含的紅外線塗料的組成包含石墨及碳黑,石墨及碳黑。
中華民國專利第200916593號,是一種製備遠紅外線基材的方法。使用捲鍍式真空電子束蒸鍍設備,以高能電子束融溶遠紅外線陶瓷粉末,使陶瓷粉末蒸發形成蒸氣,並使其 沉積在該基材之表面,以形成一薄層。
評語:遠紅外線基材為陶瓷粉末蒸鍍形成。
以下包含如:中華民國發明專利第200500317號,其是一種具遠紅外線照射作用之奈米釉料以及;美國專利第20090098307號,其為將具有放射遠紅外線的陶瓷粉末製成靶材,以濺鍍法直接將陶瓷靶材濺鍍至工件上,使形成具有放射遠紅外線的薄膜以及;中華民國專利M365169「遠紅外線護具之結構改良」,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遠紅外線護具之結構改良,尤指一種適用人體各部位之護具,其係先將數個紅外線陶瓷粉以點膠機印刷的方式成型為顆粒狀之電氣石111、121,再將熱敷墊11、12縫製在護具10上,由於遠紅外線之電氣石111、121只要給予一點的溫度(如人體的體溫)便可發熱…云云等以及;中華民國專利M290420「具有散熱效果之護具」,本創作係與一種可調整大小、適用於人體各部位,並且可達到熱敷效果之護具,其主要係包含有一概呈片狀之護具本體,以及設置於護具本體兩側相對應之翼片,且於護具本體以及兩翼片之兩側各設有可相互扣合之接合件,同時該護具本體內部進一步設置有一可產生熱能之熱敷墊具,據以透過兩翼片將護具本體包覆固定於受傷或熱敷部位,以達到熱敷效果,進而增強受傷或熱敷部位血管擴張以及舒筋活血的目的,而且藉由接合件的接合,可配合人體上的各個部位而調整大小以及;中華民國專利M457571一種儲電發熱關節護具結構,其組成至少包含一彈性本體、一發電單元、至少一發熱條以及一儲放電單元,該發電單元於關節運動時產生一感應電流,該儲放電單元具有一第一通路與該發電單元電性連接,具有一第二通路與該發熱條電性連接,且該第一通路與該第二通 路並聯,其中,該儲放電單元係藉由該第一通路接收該感應電流並儲存該感應電流之電能,且該儲放電單元係藉由該第二通路釋放其電能予該發熱條使該發熱條發熱以及;中華民國專利M250644號一種電腦使用者用之發熱護具,該電腦具有一可輸出電源供驅動周邊裝置之輸出埠,該發熱護具包含至少一護具本體及一電源轉接線。每一護具本體係供配帶於該使用者肩部、手腕或手指,並包括一用以加熱該使用者之加熱元件,及一包覆該加熱元件之被覆層,其中該加熱元件具有一曝露於該被覆層外之電源輸入埠。該電源轉接線包括至少一分別與每一加熱元件之電源輸入埠連接之電源輸入端及一供與該電腦之輸出埠連接之電源輸出端。藉此,當該電腦開機時,該加熱元件可獲得該電腦所提供之電源而發熱以及;中華民國專利M492155,本創作具有遠紅外線之按摩器其`係包含:一接觸部、分別設於該接觸部之一燈源部及一震動元件,該接觸部相鄰該燈源部,該接觸部有一遠紅外線塗層,以在該燈源部產生一熱源時,使該接觸部的遠紅外線塗層產生遠紅外線且該震動元件產生震動以及;中國公告號CN 2636648Y「奈米生物保健功能上衣」以及;中華民國發明專利I456090「具有生物活性表面之鈦或鈦合金及其製作方法」,其包括:一基材,該基材係為鈦或鈦合金;一氧化鈦層;以及一羥基磷灰石層,其係形成於該氧化鈦層之孔隙及表面以及;中華民國發明專利I456090,其係一種微弧氧化膜封孔方法,採用含聚氨酯樹脂或環氧樹脂與固化劑之混合物作為封孔劑,以噴塗之方式對所述氧化膜進行封孔,封孔後所述封孔劑在氧化膜表面形成一膜層。
總評語:請參考如上述先前專利資料顯示,依據其等所描 述的專利說明書內容與圖示,其中有僅是提及「包含」或「利用」此「遠紅外」三個字的態樣,並無揭露如何產生「遠紅外」三個字的相關性質或參數等內容。就上述相關技術(A)微弧氧化法、相關技術(B)溶膠-凝膠(Sol Gel)處理技術與關技術(C)電熱軟片等三者,其中三者之「組合」或「形成」,則依據其等所描述的專利說明書內容與圖示以及2016年大部分國際醫療器材展展示之產品中,均尚無出現。
近十餘年來在歐美以及亞洲地區的日本、香港、大陸與台灣的國際醫療器材展,就屬中醫器材部分,對於傳統中醫在經絡穴位民俗療法等相關所使用的各種各類的溫灸器材(工具)中,例如:使用針刺穴位的針灸,以及其後來改進可加熱的「溫針灸」、艾條艾草的「艾溫灸」、「薰臍器」、「拔罐」…等等五花八門約上百種。
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器材產生溫度的來源,絕大部分是「點火燃燒」兒少部分是屬化學類(例如辣椒膏)。然而,這「溫度的來源」的溫度不容易控制,容易疏忽而燙傷穴位皮膚。
如本發明之實施例,其係特地闡明並提出一種具有遠紅外熱輻射功能的穴位貼具,適合黏貼於中國醫學所說人體的經絡穴位上,用以對其中的一個或數個穴位點處,進行遠紅外輻射效應的「熱敷」作用,用以取代或輔助中醫採用的「艾草溫灸」法。
如先前技術之說明,就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穴位貼具所涉及相關遠紅外的技術特徵,先行舉出一實驗室數據做開場白的說明:首先是選取其厚度為0.1mm的1050鋁片有ABC三片作為實驗比照的樣品。其中,A片樣品係不作處理、B片樣品係經 過一種微弧氧化(MAO,Micro-Arc Oxidation)處理、C片樣品係先微弧氧化處理後再經過一種浸塗溶膠(Sol-Gel)處理以及D片樣品係先微弧氧化處理後再經過一種碳黑處理。
將上述ABC三片樣品在實驗室以紅外熱像儀(Thermal video)測試結果:(1)在室溫20度C、波長在4~14微米條件下,其輻射率:A片樣品為0.05,B片樣品為0.85,C片樣品為0.97與D片樣品為0.99。
本發明實施例是以C片樣品與D片樣品兩種模式形成的,也就是說:先微弧氧化處理後,分別再經過一種溶膠-凝膠(So-Gel)處理或是碳黑處理等兩種後續處理而形成。測試結果報告,此兩種片樣均其片在40度C時,其輻射率可高達約0.97以上的高輻射率。
相對如先前技術之說明,在40度C時,其等之輻射率均極「不容易」可高達約0.95以上的高輻射率。
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穴位貼具,其技術特徵所涉及的內容如下所述:遠紅外熱輻射單元是怎麼輻射遠紅外的?
遠紅外熱輻射單元,至少係包含有一種金屬薄片,此金屬薄片係經過微弧氧化處理的一種金屬薄片,金屬薄片上黏附有一發熱薄片與一可充電電池,此充電電池提供電源致使該發熱薄片產生的傳導熱,穿透經過此金屬薄片後輻射出遠紅外的輻射熱。
此金屬薄片所輻射出遠紅外的輻射熱,其中,遠紅外熱輻射單元發熱的開關與發熱的溫度範圍係由一控制單元所控制。
其中,控制單元所控制的發熱溫度是控制在人體皮膚可安全承受(例如40~50度C)的範圍,可使此金屬薄片產生在6~14nm波長的輻射範圍時,量測其輻射率ε具有高達0.9至 0.99的曲線範圍以及;量測其輻射功率相對每一穴位約在40~60mW之間(40~60mW/cm2)等的技術特徵。
根據日本與歐美有關遠紅外輔助醫學(Far Infrared Complementary Medicine)資料顯示,此技術特徵適合人體經絡穴位點處作「熱敷」功用,目的是取代與輔助傳統中醫的「艾草溫灸」方法。
此技術特徵在實際應用上,其裝置至少含一殼體:此殼體內部容置有一遠紅外熱輻射單元與一控制單元以及;殼體底部設置有可活動的一平底板,用以可自殼體底「鎖住」或「掀開」。
平底板上有一特徵:就是在此平底板中央位置挖空有複數個孔洞,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使殼體內所輔射的遠紅外輻射熱,可以穿透經由此複數個孔洞在輻射到此殼體外;二是若遇溫控單元失靈時因無直接接觸皮膚不會被燙傷。
其實,遠紅外的「熱」是以輻射方式與傳導方式不同的傳熱,所以,殼體內所輔射的遠紅外輻射熱,可以穿透經由此複數個孔洞在輻射到此殼體外的皮膚穴位點處。
平底板上另有一特徵:在作用上可分為內面平底板與外面平底板。其中,內面平底板容置有一遠紅外熱輻射單元與一控制單元;外面平底板係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為增加其接觸處的相對穩定性,就在外平底板上黏貼有一雙面具有黏性的「黏膠片」。
此黏膠片具有黏性的兩面均另外外加有保護黏紙,需撕開此保護黏紙始可露出具有黏性的兩面。其中一面黏貼在外平底板上;另一面則黏貼在皮膚上。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此黏膠片的中央位置必須留出一較大的大孔洞,此孔洞的大小與平底板上的複數個小孔洞總數範圍一樣大,以利殼體內可放射出遠紅外直接到達皮膚,因為遠紅外輻射能量很微弱無法穿透此黏膠片。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此黏膠片的黏膠另外參雜有適當的藥物,例如參雜有止痛的藥膏等。使此藥膏的成分在遠紅外熱輻射的作用下更容易滲入皮膚。
為何可以取代與輔助傳統中醫的「艾草溫灸」方法?
因為傳統中醫的「艾草溫灸」,需燃燒艾草造成的煙霧影響環境空氣、其溫度高達約數百度C容易因不甚造成燙傷。 反之,本發明實施例的穴位貼具,不僅不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又可控制適當(不容易燙傷皮膚)的溫度。尤為重要的,此穴位貼具所產生的熱是屬一種遠紅外(線)的「輻射熱」,可穿透皮膚下約3~6mm對穴位點處進行「共振」的紅外效應,達到較「艾草溫灸」更有效的熱敷(或說熱療)反應。
本發明提供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用以取代與輔助傳統中醫的「艾草溫灸」方法,由下列實施例之說明將可更趨明白。
長久以來,國內外醫學界對於「熱敷」與「熱療」在醫療的掌握與運用,與在理論與技術上已相當的成熟。大體說來,在中醫方面:對於熱效應是描述「對人體經脈穴位的相關的物理效應」;而在西醫方面:熱效應是描述「對人體血液微循環的效應」。
就遠紅外以輻射熱方式照射到人體皮膚穴位點處時,主要對穴位點下方的真皮層微血管(capillary)產生熱反應,而微血管的「血液」絕大部分是「水」,在生物醫學上稱為「遠紅外以輻射熱對水的共振效應」,這就是對「促進血液循環」的解釋。
利用遠紅外能量的「共振」效應,破壞其氫鍵可將大體積群聚的(H2O)n分解成較微細的H2O。使此微細的H2O容易透過血管管璧滲入血液中或其他組織細胞內。
吾人所知,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帶正電荷)和一個氧原子(帶負電荷)所構成,這三個原子並不在一條直線上,而是以氧原子為中心,形成一個鍵角約為105°的三角形排列,它們會吸引鄰近水分子的氫核,形成所謂的氫鍵(hydrogen bond)。而遠紅外能量就是可破壞其氫鍵。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取代或輔助中醫穴位的刺激方法,提供一種的穴位貼具可以對穴位刺激時,可以控制刺激點達到適當的溫度。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於取代或輔助中醫穴位的刺激方法,提供一種的穴位貼具可以對穴位刺激時,輻射適合人體的遠紅外熱效應,破壞水分子氫鍵「促進血液循環」等功能。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於取代或輔助中醫穴位的刺激方法,提供一種的穴位貼具其底部的複數個小洞可以可以輻射遠紅外熱輻射以及;複數個小洞周圍黏貼有一藥物黏膠,可容易黏貼固定在皮膚穴位點,對穴位進行熱輻射與藥物的刺激。
有關先前技術索引中先前專利內容文中的符號不宜標示,以免混淆。
10‧‧‧穴位貼具
11‧‧‧第一側視圖
11A‧‧‧迷你USB插座
12‧‧‧第二側視圖
12A‧‧‧旋轉鈕
13‧‧‧第三側視圖
14‧‧‧俯視圖
14A‧‧‧LED指示燈
15‧‧‧平底板
15A‧‧‧外平底板
15A1‧‧‧複數個小洞
15A2‧‧‧螺絲孔
15B‧‧‧內平底板
15B1‧‧‧勾扣
15B2‧‧‧凸邊條
16‧‧‧黏膠片
16A‧‧‧孔洞
16B‧‧‧黏膠
16C‧‧‧撕角
17‧‧‧遠紅外熱輻射單元
17A‧‧‧發熱薄片
17BA‧‧‧輻射金屬片
17BA1‧‧‧鋁合金
17BA2‧‧‧微弧氧化處理層
17BB‧‧‧輻射金屬片
17BB1
17BC‧‧‧輻射金屬片
17BC1
17BX‧‧‧輻射金屬片系列
17C‧‧‧可充電(鋰)電池
17D‧‧‧隔熱片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穴位貼具的殼體示意圖一。
第1圖A為本發明實施例穴位貼具的殼體示意圖二。
第1圖B為本發明實施例平底板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黏膠片示意圖。
第2圖A為本發明實施例內平底板示意圖。
第2圖B為外平底板面黏貼黏膠片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電致熱輻射單元結構示意圖一。
第3圖A為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結構示意圖一。
第3圖B為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結構示意圖二。
第3圖C為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結構示意圖三。
第3A圖為本實施例微弧氧化金屬薄片的斷面之形貌。
第3B圖為本實施例微弧金屬薄片表面電子顯微組織圖。
第4圖為本實施例微弧氧化金屬薄片的表面形貌圖。
第4圖A為本實施例微弧氧化金屬薄片的斷面之形貌。
第4圖B為本實施例微弧金屬薄片表面電子顯微組織圖。
第5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輻射率圖譜示意圖。
定義說明:本發明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貼具,其裝置至少包含:有一殼體,此殼體內容置有一可輻射出遠紅外的「遠紅外熱輻射」的單元與一可控制「遠紅外熱輻射」溫度的單元。其使用時係黏貼於人體皮膚對應的穴位點處,因此,對於此殼體的形狀大小色彩以及;對於各單元所採用的元件除特別註明以外,均不加以可應用替代品上的限制,例如元件可發熱溫度在30~60度C的發熱薄片、並不加以限制於如先前技術所述之相關技術(C)一種電阻式的電熱軟片,其係指一種具有電阻抗接通電源即可發熱的薄軟材質。例如常見的有Polyimide Film(PI)超薄電熱片、矽膠電熱片(線)Silicon Rubber。也有由矽膠及PI結合之Polyimide Film(PI)Silicon Rubber電熱片等各類型。
本發明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貼具,其遠紅外所輻射在測試溫度為40~50度C時的主要參數,有:(1).遠紅外的中心波長範圍在6~14um(微米)之間,(2).平均輻射率具有「0.85」以上,(3).其平均熱功率約40~60mW/cm2等者皆為本實施例用以取代或輔助中醫穴位刺激方法的定義範圍。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為達到上述「用以取代或輔助中醫穴位的刺激方法」的目的,請參閱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1:(A)形成一殼體結構:殼體內係可容置一遠紅外熱輻射單元與一控制單元。
(A1)製作一殼體:
請參閱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穴位貼具的殼體示意圖一;參閱第1圖A為本發明實施例穴位貼具的殼體示意圖二以及;參閱第1圖B為本發明實施例平底板示意圖。
如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10(本文後面簡稱穴位貼具10),其材質不限制為塑料。從外觀上所看到之側視圖,例如第一側視圖11、第二側視圖12、第三側視圖13。其中,包含有一迷你USB插座11A,係作為本穴位貼具10內置可充電鋰電池17C充電用途的輸出入埠,輸入電壓在DC3.7~5.0V(實用上是採用目前已經大量市售電話手機用的行動電源或同規格的電源轉換器;還有一旋轉鈕12A,係作為本穴位貼具10殼體底部發熱溫度開關與溫度調整旋鈕。
如第1圖A從外觀上所看到之俯視圖14看穴位貼具10,包含一LED指示燈1A。例如LED指示燈14A,其充電時紅色燈亮,使用中綠色燈亮,或缺電時無燈亮等。
(A2)平底板:
如第1圖B之穴位貼具10底部之平底板15,其特徵是在此平底板15中央位置挖空有複數個孔洞15A1與螺絲孔15A2以及;其區分為朝向殼體外部的一外平底板15A與朝向殼體內部的一內平底板15B。其中,外平底板15A是貼向人體皮膚的一面,內平底板15B包含有一勾扣05B1與一邊05B2,其四周圍的邊條15B2係穩住內置的元件不容易搖晃用之。
其中,穴位貼具10底部之平底板15是藉由螺絲孔15A2與勾扣15B1鎖住與固定於殼體下方的。
如第1圖B,複數個小洞15A1主要是讓本穴位貼具10殼體內部所輻射的遠紅外可以經過平底板15中央位置複數個小洞15A1穿透出去到穴位貼具10殼體外部。因為,遠紅外輻射的功率無法穿透平底板15,其微弱到甚至連一張紙都無法穿透。所以,可供遠紅外輻射穿透的空間管道則不限於此複數個小洞15A1設計的限制,例如可做成百葉窗型或十字孔型的空間造型,只要是無阻礙可讓遠紅外可輻射出來的「適當空間」即可。因此,此複數個小洞15A1可定義為適當空間之一種。
當外平底板15A是貼向人體皮膚,此複數個小洞15A1所輻射出來的紅外熱輻射的「熱溫」,可能因不同環境(例如冷氣房內)與不同人(例如寒帶與熱帶居民)對溫度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因此,可藉由旋轉鈕12A的旋轉調整溫度發熱高低。
在實際使用上,中醫師使用本穴位貼具10,對病人不同姿勢角度附著在不同的穴位點處時,可能不容易將本穴位貼具10「乖乖地」附著在皮膚上而會掉下或偏離正確穴位位置,因此,本發明實施例就在貼向人體皮膚的外平底板15A面上,另外搭配附加有一黏膠材質面(如第2圖),用以增加附著在皮膚上的黏住能力。
請參閱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黏膠片示意圖;參閱第2圖A為本發明實施例內平底板示意圖(與第1圖B相同)以及;參閱第2圖B為外平底板面黏貼黏膠片示意圖。
如第2圖為一種委託合格藥廠製作的黏膠片16(採用一種不傷害皮膚的黏膠材料),其特徵是在中央位置挖空有一較大(相較於複數個小洞15A1)的孔洞16A、與在其一邊角落有一撕角16C(以利黏膠片16自外平底板面撕離)、與在此孔洞 16A的四周圍的黏膠16B。此孔洞16A的大小範圍係對應外平底板15A上的複數個小洞15A1,不然會把此複數個小洞15A1所穿透出來的遠紅外輻射「擋住」透不過去,如第2圖B所示。
如第2圖B,黏膠片16黏貼在外平底板15A上時,乃需裸露出外平底板15A上的複數個小洞15A1。
請參閱第2圖C為本發明實施例遠紅外熱輻射單元示意圖;參閱第2圖D為本發明實施例內平底板示意圖(與第1圖B相同)以及;參閱第2圖E為本穴位貼具黏貼黏膠片示意圖。
如第2圖C為本發明實施例之遠紅外熱輻射單元17,其至少包含一發熱薄片17A、一輻射金屬片17BX系列(包含17BA、17BB與17BC)與一可充電電池17C,詳如第3圖所示。
其中,本實施例的發熱薄片17A製成約為2.5cm*1.5cm的長方形狀(但不限定其形狀與大小),但此發熱薄片17A可發熱的部分是在其中央位置的發熱源17A1(圖中未標示出,乃是因被相同面積大小的輻射金屬片17BX蓋住看不到)。此發熱源17A1可發熱的來源係由一可充電電池17C所提供的電源使之通電而發熱,圖中未標示習知的供電電線。
其中,此發熱薄片17A的特徵是:其發熱部分僅限制在其中央位置的發熱源17A1,此的發熱源17A1其他周圍的發熱薄片17A部分並不受熱,以免將熱傳遞到的黏膠16B上。
如第2圖D,內平底板15B上的一端設置有一勾扣15B1,用以可以卡入殼體底部以利上螺絲將內平底板15B鎖住於殼體底部;內平底板15B上的四周圍設置有四個凸型的邊條15B2,使遠紅外熱輻射單元17是剛好可容置在內平底板15B的四個凸邊條15B2範圍內,使遠紅外熱輻射單元17不會搖 搖晃晃而穩住。如第2圖E內平底板15B內置入遠紅外熱輻射單元17時,僅約看到上層的可充電電池17C。
請參閱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遠紅外熱輻射單元結構示意圖一;參閱第3圖A為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結構示意圖一以及;參閱第3圖B為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結構示意圖二以及;參閱第3圖C為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結構示意圖三。
如第3圖,遠紅外熱輻射單元17,其至少包含一發熱薄片17A、一輻射金屬片17BX、一可充電電池17C與一隔熱片17D。
其中,可充電鋰電池17C提供電源給發熱薄片17A,使發熱薄片17A可以發熱。因為,發熱薄片17A的兩面的中央位置均為發熱部分的發熱源17A1(圖中未標示),所以,在可充電鋰電池17C與發熱薄片17A之間插入一隔熱片17D(本實施例有採用雲母片或採用有隔熱棉布等),以免傳導熱傳導到可充電鋰電池17C上因「過熱」而發生意外。通常,可充電鋰電池17C上在出廠時都會加上本電池所需的「過充過放保護電路」,用以保護電池發生意外。
如第3圖,除了輻射金屬片17BX以外,其他如可充電鋰電池17C、隔熱片17D與發熱薄片17A等可以均委託廠商製作,所以僅是作摘要的說明。
(B)形成發熱薄片17A:
本發明實施例的發熱薄片17A,係由本發明人提供規格需求,委託合格廠商製作。
其規格需求:(1)製備適當大小尺寸(配合可充電電池17C大小)其發熱源17A1的阻抗值設置約為8歐姆(不限定此數值)的電熱PI矽膠膜(不限定此材質),使其在每一穴位上平均熱功率約0.036W;(2)串聯一溫控單元(如一般習知的雙金屬片、熱敏電阻等等),本實施例採用的溫控單元(不限定品 牌規格)是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生產的LM26CIM5X溫度開關,其開關溫度是45度C,其精確度正負3度C。
用以控制發熱薄片17A的發熱,約是限制在人體可受的溫度(40~60度C或說為42~48度C)範圍;(3)背膠黏著:在其發熱薄片17A的兩片面上分別背上有適當的黏膠(例如美製3M),以便容易黏貼輻射金屬片17BX與隔熱片17D;(4)在發熱薄片17A中央位置處的背膠片面黏著於輻射金屬片17BX:在發熱薄片17A中央位置處的另一背膠片面黏著一隔熱片17D。
此隔熱片17D有兩個作用:一是因為發熱薄片17A發熱源17A1所發出的熱被其隔熱片17D隔開,以免傳導到可充電電池17C上使可充電電池17C因「過熱」產生意外;二是此隔熱片17D的隔熱,使此發熱源17A1所發出的熱被「反射」回到輻射金屬片17BX上,等於增加了輻射金屬片17BX所輻射的「熱」,一舉兩得。
(C)形成輻射金屬片17BA:
如第3圖A,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輻射金屬片17BA結構,其中有部分實施例採用1050系列的鋁合金17BA1(不限此材質,力入可為純鈦金屬薄片),此鋁合金17BA1為一種屬閥金屬(鋁、鎂、鈦)或其合金類之一種。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是在此鋁合金17BA1的表面經過微弧氧化處理層17BA2,形成的一種輻射金屬片17BA,其顏色外表約呈現灰色。
其中,在鋁合金17BA1上作微弧氧化處理層17BA2等所形成的輻射金屬片17BA,是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17BX系列中之一種。
本發明實施例輻射金屬片17BX系列中,進一步包含有輻射金屬片107BB與輻射金屬片17BC。本發明實施例數例的另 一實施例是以純鈦取代鋁合金。也就是說,其中本發明的輻射金屬片17BX系列至少包含有:輻射金屬片17BA、輻射金屬片17BB、輻射金屬片17BC與輻射鈦金屬片等四種,並將輻射金屬片17BX系列,其皆可簡稱定義為「輻射金屬片」。
換言之,在第3圖A的輻射金屬片17BA上若在作浸塗溶膠膜處理,形成浸塗溶膠膜層17BB1,則為輻射金屬片17BB,其外表呈現灰色以及;與在第3圖A的輻射金屬片17BA上若再作碳黑處理,形成碳黑處理層17BC1,則為輻射金屬片17BC,其外表呈現黑色。
其中,呈現黑色的輻射金屬片,本發明實施例也有將石墨烯(Graphene)覆貼於輻射金屬片17BA上形成一種的輻射金屬片。
其中,輻射金屬片17BA製程的步驟有:
(1)預處理: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是:先準備厚度0.1mm的1050鋁合金17BA1以砂紙進行表面拋光,拋除氧化膜後浸泡於3%氫氧化鈉水溶液中數分鐘,隨後浸入丙酮中進行超音波震盪,再以水清洗烘乾備用。
(2)作微弧氧化處理:
(2-1)以鋁合金17BA1(100mm×200mm×0.1mm)為陽極材料,不銹鋼(190mm×70mm×1mm)做為陰極材料。電解液藥品是氫氧化鈉(1.6g/L)試藥級(島九藥品株式會社)NaOH。矽酸鈉(5.5g/L)試藥級Nacalai Na2SiO3 9H2O。
(2-2)使用2台DC power作為脈衝電源供應器,將陽極電壓控制在150V,陰極電壓控制在500V,實驗時間分別控制10min、15min,並搭配SPIK可調控Ton(+)、Toff(+)、Ton(-)和Toff(-)和脈衝電流等參數,來調整脈衝頻率及 波形。
製備過程中鋁合金17BA1表面會釋放出大量的熱,使電解液溫度會快速上升,並使電解液蒸發,而濃度提高,影響反應進行溫度,所以再採用110L冰水循環不銹鋼電解槽,解決所釋放的大量反應熱,並控制製備過程中溶液溫度保持25度C。
一般在校內實驗室環境下實驗可知,本實施例可藉由不同的電解液的組成,可以製作出膜層特性不同的陶瓷膜層,此外可以透過配合輔助性電解質可阻止有害雜質吸附和增加陶瓷膜層的生長速度。
微弧氧化膜層之熱輻射特性之首篇論文出現在2011年[Z.W.Wanga,Y.M.Wanga,Y.Liub,J.L.Xuc,L.X.Guoa,Y.Zhoua,J.H.Ouyanga and J.M.Dai,“Microstructure and infrared emissivity property of coating containing TiO2 formed on titanium alloy by microarc oxidation”,Current Applied Physics,Vol.11,No.6,pp.1405-1409,2011.],其對象為鈦片,出發點在軍事航太工程中使用之鈦片需高溫藉熱輻射完成熱傳。該論文使用矽酸鹽電解液生成rutile為主、TiO2為輔的陶瓷膜層,在700℃下量測其熱輻射率約為0.9,遠高於未經處理之鈦片基板。事實上透過微弧氧化膜層成分及結構之設計,有可能兼顧膜層的高熱傳導係數及高熱輻射。
經參考資料:M.Al Bosta,K.J.Ma & H.H.Chien,“The effect of MAO processing time on surface properties and low temperature infrared emissivity of ceramic coating on aluminium 6061 alloy”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Vol.60,pp.323-334,2013.其以不同製程參數生成微弧氧化氧化鋁陶瓷膜層,並發現電解液溫度對微弧氧化氧化鋁膜層 的影響,及鹼性矽酸鹽電解液濃度增加是最有利增進膜層之遠紅外線的輻射率。
將微弧氧化形成好的輻射金屬片17BA,其中其膜層的膜厚約小於10μm,膜層厚度過厚的情況下,由於熱傳導特性不佳,即使微弧氧化膜層本身具有高放射率,也會因為膜層生長的太厚,導致熱很難直接傳導到氧化膜層的表面,而無法有效提升輻射率,多孔層的孔隙率約2~2.5%,使用慢速切割機對輻射金屬片107BA進行切割,約裁切成2mm*2mm(測試用)尺寸。
將膜層粗糙度量測使用Mitutoyo,SJ310表面粗度計,設定量測輻射金屬片107BA在數個不同位置量測,分別記錄其表面粗度平均值。
請參閱第4圖為本實施例輻射金屬片的表面形貌圖;請參閱第4圖A為本實施例微弧氧化金屬薄片的斷面之形貌圖以及;請參閱第4圖B為本實施例微弧金屬薄片表面電子顯微組織圖。
第4圖所示係輻射金屬片107BA經由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EM)拍攝之1000倍率的表面形貌。在此過程中鋁離子高溫下與電解液中的氧離子瞬間反應,生成複雜結構之氧化鋁沉積在金屬薄片表面。基本上可區分為表面多孔層和內部緻密層。
表面多孔層結構又可區分為不同區域如從第4圖A橫切面做觀察,具有多孔性的結構,其因在微弧氧化的過程中,同樣的區域下在產生電漿所造成的。其中的厚薄會影響膜層電阻,若膜層電阻不夠高,能量容易穿遂膜層,而在表面形成能量穿遂的微孔。如第4圖B中標示a.b.c.點微EDS成分分析的位置。圖中標示a.b.c.點微EDS成分分析的位 置。例如,圖中(a)火山孔結構處主要是由鋁及氧元素組成。圖中(b)顆粒狀相結構主要是由矽、氧、鋁所組成。
影響輻射金屬片107BA輻射的因素:取決於它的化學和物理性質,例如其組成、粗糙度、孔隙率與膜層厚度等,其中:組成:實施例中所製作的輻射金屬片17BA,其微弧氧化膜層主要的組成都是由γ-alumina的氧化鋁所組成,γ-alumina本身具有非常廣泛的遠紅外波段(11.1μm~33μm),推測是微弧氧化膜層的高輻射率原因之一。
表面粗糙度:表面的粗糙度越大,物體之總表面機也就越大,因此會利於增加遠紅外輻射率,經由微弧氧化的輻射金屬片107BA之表面,表面非常粗糙,且表面上會生成火山口結構,並在火山口結構附近會產生許多「相結構」,都利於增加表面積,而提升輻射率。
矽的相結構:輻射金屬片17BA之表面在進行微弧反應的時候,表面所釋放出來的電漿由於帶有高溫,並在熔融的狀態下與電解液發生反應,且會凝固覆蓋在表面上或是形成凝固的球狀相結構,因此可以在火山口附近發現比較多的二氧化矽與矽線石的顆粒。二氧化矽與矽線石的紅外輻射率不同,二氧化矽的輻射率峰值為9.6μm,11.4μm,12.μm5~15.3μm。矽線石的輻射率峰值的波長為10.75μm,11.63μm,13.16μm,15.15μm及8.55μm~9.80μm。且由於所使用的電解質為矽酸鹽類,在進行微弧氧化時會形成矽的相結構,分佈在膜層表面上,也有助於膜層輻射率的提升。
輻射金屬片17BB製程步驟的浸塗溶膠膜處理:本實施例之浸塗溶膠製程為一台自製的半自動化機器,其主要是將以經過微弧氧化處理過的數片輻射金屬片17BA 置入一不鏽鋼製的容器內,容器內放入市購的溶膠液(主要是SiO2成份),定時(例如10分鐘)後自動拉出液面時再稍停留一段時間(例如1分鐘)在取出烘烤(乾),本實施例多次實驗,發現輻射金屬片17BA上的溶膠膜如果沒完全烘乾,會使膜面容易受外力刮傷,膜面不美觀。
上述烘烤初期採取「熱風對流」方式烘乾,經常發現烘烤不均勻。後來改用「遠紅外」方式烘烤,則會因為「遠紅外」的輻射對溶膠液內的水分子與溶膠液內的液態成份分子產生共振熱,共振熱的效應使得溶膠膜均勻受熱,容易控制品質。在烘烤製備時間與投資成本都比較合理。
輻射金屬片17BC製程步驟的碳黑處理:碳黑(carbon black,又名炭黑),是一種無定形碳。輕、鬆而極細的黑色粉末,比表面積非常大,範圍從10-3000m2/g。就本發明實施例採碳黑的原因與應用,在2006年本發明人之中華明國發明專利號第I328593的「可透紅外黑色塑料的製作方法和應用」中,已揭露利用碳黑製成的黑色塑料可透過紅外(線)云云。
本發明實施例中,其主要是將以經過微弧氧化處理過的數片輻射金屬片17BA鍍上碳黑的薄膜層(厚約10um以下),當輻射金屬片17BA受熱所輻射的紅外(包含遠紅外)可容易透過此碳黑的薄膜層。
(4)量測:本實施主要包含輻射率的量測,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委託具公信力單位,例如台灣工業研究院與中山科學院作量測。另一種是在本發明人任教學校的實驗室量測。
本實施例經本發明人任教學校實驗室的綜合測試,對於浸塗溶膠膜後其熱輻射率量測的方法,係使用INFRED廠牌 G120紅外熱像儀進行溫度分布及平均熱輻射率之量測。其測量范圍-40~500℃,波長範圍8-14μm,精度±2℃。為了更深入了解波長範圍4-14μm之輻射率,以釐清高輻射率之機制,本實施例中也委外單位使用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LA2000 Series Spectrometer,可量測4-16μm範圍之輻射率圖譜。測試進行前,都會先使用標準黑體在40度C與50度C下做校正,所有量測也都在同樣環境及設定條件下進行。
請參閱第5圖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輻射率圖譜示意圖。
如第5圖,縱座標表示輻射率百分比(%)與橫座標表示波長(單位:微米μm)。由圖中可看到三個矩形的紅外吸收波段,經過微弧氧化處理的輻射金屬片17BA(如圖中的MAOS標示)相較於未經處理的1050鋁合金(如圖中的AL標示)整體的輻射光譜有很顯著的上升。微弧氧化膜層的紅外輻射率如前述,其是取決於它的氧化膜層的組成,如:鋁的氧化物,矽的氧化物等,其影響著不同的紅外線波長區域。
如第5圖,三個矩形(虛線標示)的區域。第一個是集中在6.08μm區域,在這個區域內係屬水分子的集中在6.08μm的吸收波段。第二個是快速上升的區域在7μm~7.6μm之間且輻(發)射率逐漸增加。第三個區域從8.6μm~14.5μm,大多可達到0.98(98%)的發射率,之後其輻射率值約為常數。
本發明涉及有紅外光譜、有機化學、熱力學、機構設計與電學等相關技術的互補,必須具備對此各相關技術者群體的合作研發,顯然屬「非顯而易見」的跨學科領域,上述之實施例僅在說明本發明之技術手段與發明概念而已,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技術範疇或其均等概念方法

Claims (14)

  1. 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適合熱敷人體穴位用途,其特徵至少包含:一殼體,該殼體內容置有一遠紅外熱輻射單元,其至少係包含經過微弧氧化處理的一種輻射金屬片、黏附於該輻射金屬片上的一發熱薄片與一可充電電池,該充電電池提供電源致使該發熱薄片產生的傳導熱透過該輻射金屬片輻射出遠紅外輻射熱;與一控制單元,其至少係包含可控制該遠紅外熱輻射單元發熱的開關與發熱的溫度範圍;其中,該殼體底部設置有可活動的一平底板,該平底板中央位置挖空有複數個小洞,使該殼體內所輔射的遠紅外輻射熱經由該複數個小洞輻射到該殼體外。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輻射金屬片的金屬係為鋁、鎂、鈦等閥金屬之一或其合金之一。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輻射金屬片進一步包含經過一浸塗溶膠處理。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其中,該輻射金屬片又進一步包含經過一碳黑處理。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發熱薄片發熱溫度在40度~60度C之間。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控制單元之該可充電電池電壓係在3.2V~5C之間。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平底板朝向殼體內部的一內平底板內四周圍有邊條與有一朝向殼體外部的一外平底板表面外加有一片具有黏性的黏膠片。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黏膠片在其中央置挖空有一孔洞與在其一邊角落有一撕角。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孔洞周圍表面塗覆有普通黏膠或參雜有中西藥物成分在內的藥物黏膠。
  10. 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適合熱敷人體穴位用途,其製備方法特徵至少包含:(A)形成殼體結構:(A1)殼體:殼體內部預留空間用以容置一遠紅外熱輻射單元與一控制單元(A2)平底板:為該殼體的底部裝置,可與該殼體分離與組合,其中該平底板的中央位置挖空有複數個小洞,該平底板的內部板面其周邊設有邊條,用以穩固內置的遠紅外熱輻射單元,與其相對的外部板面為平坦面,黏貼有一黏膠片用以黏貼在穴位上的皮膚表面;(B)形成遠紅外熱輻射單元:(B1)形成輻射金屬片:取厚度為0.1mm的鋁合金或純鈦的金屬片為陽極材料,不銹鋼做為陰極材料,在電解液藥內進行微弧氧化處理,經過微弧氧化處理再進一步個別經過一浸塗溶膠處理形成一灰色的遠紅外熱輻射片,或者再經過一碳黑處理形成一黑色的遠紅外熱輻射片,(B2)形成一發熱薄片,本實施例的發熱薄片係採用一種大小尺寸適合放置在該邊條範圍內的一發熱片,(B3)形成一可充電電池,本實施例的可充電電池係採用一種鋰電池,其大小尺寸與該發熱薄片相同,(C)形成一黏膠片:本實施例的黏膠片係採用一種雙面黏貼有保護貼紙但其中央位置形成一孔洞的黏膠片。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其中,該(A1)殼體的製備步驟進一步包含在殼體上設置有一充電電源輸入埠與一可調發熱溫度與發熱開關用途的旋轉鈕。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貼具,其中,該(B2)該發熱部分在該發熱薄片的中央位置與該發熱部分發熱所需的電源由該可充電的鋰電池所提供。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貼具,其中,該(C)該黏膠片在中央位置挖空有一孔洞,該孔洞的周圍表面塗覆有普通黏膠或參雜有中西藥物成分在內的藥物黏膠但其。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一種遠紅外熱輻射穴貼具,其中,該方法之該殼體內部所輻射出來的熱輻射路徑是先穿過該平底板 中央位置的複數個小洞然後接著再穿過該黏膠片的孔洞,最後再輻射到該殼體外部。
TW105127606A 2016-08-29 2016-08-29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TW2018065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7606A TW201806576A (zh) 2016-08-29 2016-08-29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7606A TW201806576A (zh) 2016-08-29 2016-08-29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6576A true TW201806576A (zh) 2018-03-01

Family

ID=62189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7606A TW201806576A (zh) 2016-08-29 2016-08-29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80657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43044A (zh) * 2023-09-18 2023-10-27 东莞市红富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泳控制的远红外理疗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43044A (zh) * 2023-09-18 2023-10-27 东莞市红富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泳控制的远红外理疗灯
CN116943044B (zh) * 2023-09-18 2023-11-24 东莞市红富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泳控制的远红外理疗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1367B (zh) 紅外貼片與其的製備方法
CN107812318A (zh) 远红外热辐射穴位贴具及其制作方法
CN105380310A (zh) 一种石墨烯远红外智能加热服
TW201806576A (zh) 遠紅外熱輻射穴位貼具
TWI571282B (zh) 熱敷用途的遠紅外輻射軟片
CN107933006A (zh) 高效的远红外发热膜,及基于其的理疗贴、膏药贴、理疗鞋
US20050171584A1 (en) Heating devices and apparatuses employing far infrared radiation and negative ions
CN2794544Y (zh) 纳米硅碳复合纤维电热体疗仪
CN205215965U (zh) 一种远红外保健护腰
WO2014044125A1 (zh) 激光与红外光子磁力便秘仪
CN211356221U (zh) 一种具有远红外理疗功能的眼罩
CN205337670U (zh) 一种石墨烯远红外智能加热服
CN211511454U (zh) 一种用远红外加热的焗蛋杯
CN204579924U (zh) 一种恒温电热裤
CN108420129A (zh) 一种发热外套
TWM366383U (en) Far-infrared cup for cupping therapy
CN208911296U (zh) 一种关节病光谱治疗仪
WO2022010163A1 (ko) 전자파 흡수 및 원적외선 방사시트
CN209220961U (zh) 一种内热式艾灸垫
CN202437999U (zh) 激光与远红外线手掌穴位按摩暖手器
CN201312964Y (zh) 一种膝关节治疗仪
JPS6173654A (ja) カイロ
CN203263778U (zh) 干湿两用熏蒸器
KR20180052475A (ko) 휴대용 온열기
CN205188145U (zh) 一种微晶石基材及远红外保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