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1388A -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 Google Patents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1388A
TW201801388A TW106104291A TW106104291A TW201801388A TW 201801388 A TW201801388 A TW 201801388A TW 106104291 A TW106104291 A TW 106104291A TW 106104291 A TW106104291 A TW 106104291A TW 201801388 A TW201801388 A TW 2018013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seal groove
sealing member
seal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4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8043B (zh
Inventor
白木高輔
寒野毅
豊田晴久
伊藤岳文
桑原雅裕
山口英之
藤田勇人
林清明
Original Assignee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住友電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8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80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H01M8/184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 H01M8/188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by recharging of redox couples containing fluids; Redox flow typ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73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with 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in the form of a fra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76Seal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M8/0278O-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8Seal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M8/0284Organic resins; Organic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86Processes for forming se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89Means for holding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一種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特徵為具備:具有被形成封條溝的框體之胞框架,被配置於前述封條溝的密封構件,具備把前述密封構件固定於前述封條溝的接著劑,前述接著劑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前述接著劑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前述密封構件的A型硬度計硬度以下是較佳的。

Description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本發明係關於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專利文獻1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電池),係內周封條溝及外周封條溝在框架(框體)的兩面分別設於對向的位置,內周封條溝、外周封條溝之各個被配置內周封條、外周封條。此內周封條及外周封條使用O環。接著,夾緊把層積的複數胞框架由其兩側夾住的端板而且按壓,使內周封條與外周封條壓接隔膜防止胞的電解液由框架彼此之間洩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367659號公報
相關於本發明之一態樣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具備:具有被形成封條溝的框體之胞框架,被配置於 封條溝的密封構件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具備把密封構件固定於封條溝的接著劑,接著劑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
1‧‧‧氧化還原液流(RF)電池
2‧‧‧胞框架
3‧‧‧雙極板
4‧‧‧框體
41‧‧‧供液側片
42‧‧‧排液側片
43‧‧‧連結片
44‧‧‧供液歧管
45‧‧‧排液歧管
44a、45a‧‧‧歧管封條溝
46‧‧‧供液導引溝
47‧‧‧排液導引溝
48‧‧‧封條溝
48L‧‧‧長直線部
48S‧‧‧短直線部
48C‧‧‧彎曲部
5‧‧‧密封構件
6‧‧‧接著劑
100‧‧‧電池胞
101‧‧‧隔膜
102‧‧‧正極胞
103‧‧‧負極胞
104‧‧‧正極電極
105‧‧‧負極電極
106‧‧‧正極電解液槽
107‧‧‧負極電解液槽
108、109‧‧‧供給導管
110、111‧‧‧排出導管
112、113‧‧‧泵
120‧‧‧胞框架
121‧‧‧雙極板
122‧‧‧框體
131、132‧‧‧供液歧管
133、134‧‧‧排液歧管
135、136‧‧‧供液導引溝
137、138‧‧‧排液導引溝
140‧‧‧密封構件
200‧‧‧電池堆
201‧‧‧供排板
210、220‧‧‧端板
300‧‧‧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
310‧‧‧胞框架相當構件
311‧‧‧凹部
320‧‧‧供排板相當構件
321‧‧‧供給孔
322‧‧‧供給管
323‧‧‧排出孔
324‧‧‧排出管
圖1係顯示相關於實施型態1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所具備的胞框架的概略平面圖。
圖2係圖1所示的胞框架之封條溝的(II)-(II)切斷線所切斷的狀態之剖面圖。
圖3係顯示在試驗例1使用的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之概略圖。
圖4係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動作原理圖。
圖5係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所具備的電池堆之概略構成圖。
蓄電來自太陽光發電或風力發電等自然能的電力之大容量的蓄電池之一有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電池)。如圖4之RF電池的動作原理圖所示,RF電池1,代表性的用途是透過交流/直流變換器,被連接於發電部(例如,太陽能發電裝置或風力發電裝置,其他一般發電所等)與負荷(需電力者等)之間,把在發電部發電的電力充電而蓄積,把蓄積的電力放出而供給至負荷。
RF電池1,具備電池胞100,其係以使氫離子透過的隔膜101分離為正極胞102與負極胞103。於正極胞102內藏正極電極104,貯留正極電解液的正極電解液槽106透過供給導管108、排出導管110連接著。同樣地,於負極胞103內藏負極電極105,貯留負極電解液的負極電解液槽107透過供給導管109、排出導管111連接著。各極電解液,藉由設於各供給導管108,109的途中的泵112,113由各供給導管108、109供給至各極胞102、103,由各極胞102、103流通過各排出導管110、111排出至各極電解液槽106、107使循環於各極胞102、103。RF電池1,如此使電解液循環,利用包含於正極電解液的離子與包含於負極電解液的離子的氧化還原電位之差而進行充放電。在圖4,作為包含於各極電解液的離子顯示了釩離子,實線箭頭意味著充電,虛線箭頭意味著放電。
電池胞100,通常被形成於顯示於圖5下圖之被稱為電池堆200的構造體的內部。電池堆200,由其兩側以2枚端板210、220夾住藉由夾緊機構夾緊。電池堆200,如圖5上圖所示,具備依序層積胞框架120、正極電極104、隔膜101、及負極電極105而形成的層積體、與被配置於層積體的兩側的一對供排板201(圖5下圖)。胞框架120具備雙極板121以及包圍其周緣的框體122。此構成的場合,鄰接的胞框架120之雙極板121之間被形成一個電池胞100,夾著雙極板121於表裏被配置著相鄰的電池胞100的正極電極104(正極胞102)與負 極電極105(負極胞103)。各供排板201,進行在電池堆200與各槽106、107之間的各電解液的流通。
電池胞100內的各極電解液的流通,是透過被形成於框體122的供液歧管131、132,及排液歧管133、134來進行的。正極電解液,由供液歧管131透過被形成於框體122的第1面側(紙面表面側)的供液導引溝135被供給至正極電極104。接著,如圖5上圖的箭頭所示,由正極電解液由正極電極104的下側往上側流通,透過被形成於框體122的排液導引溝137排出至排液歧管133。同樣地,負極電解液,由供液歧管132透過被形成於框體122的第2面側(紙面背面側)的供液導引溝136被供給至負極電極105。接著,負極電解液由負極電極105的下側往上側流通,透過被形成於框體122的排液導引溝138排出至排液歧管134。於各框體122間,被配置O環等環狀的密封構件140,抑制電解液由電池胞100洩漏。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市面上期待著容易構築電解液的密封構造,可提高電解液的密封性的技術。彈性材料所構成的O環等密封構件,不只柔軟還是長線狀形狀難以固定,把O環嵌入封條溝後O環也有從封條溝脫落之虞。特別是密封構件,在層積胞框架時由於相鄰的胞框架或是設於鄰接的胞框架的密封構件之接觸等,而有偏移而由封條溝脫落之虞。密封構 件由封條溝脫落的狀態下組裝電池堆的話,電解液容易洩漏至胞框架的框體外。
有鑑於前述情形,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容易構築電解液的密封構造,提供電解液的密封性優異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本揭示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話,可以提供容易構築電解液的密封構造,提供電解液的密封性優異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說明》
首先,列記並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之內容。
(1)相關於本發明之一態樣的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具備:具有被形成封條溝的框體之胞框架,及被配置於封條溝的密封構件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具備把密封構件固定於封條溝的接著劑,接著劑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
根據前述構成的話,容易構築電解液的密封構造。藉由接著劑把密封構件固定於封條溝,所以即使把柔軟且長線狀的形狀難固定的O環等用於密封構件,也容易抑制嵌入封條溝的密封構件之由封條溝脫落的情形。又,接著劑之「硬化」,也包含接著劑的「固化」。
此外,根據前述構成的話,電解液的密封性優異。
硬化前的接著劑富於流動性。因此,硬化前的接著劑,在把接著劑塗布於封條溝使密封構件接觸於硬化前的接著劑時,容易不產生間隙地流動在封條溝內與密封構件之間。此外,也容易抑制伴隨著接著劑與密封構件之接觸,在接著劑內形成由框體內側往框體外側連通的間隙。亦即,使接著劑硬化後,可以抑制電解液往框體外洩漏。
硬化後之接著劑,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相當柔軟。因此,在接著劑硬化而密封構件被固定於封條溝後層積胞框架時,即使密封構件被鄰接的胞框架或者設於鄰接的胞框架的密封構件壓縮而變形,硬化後的接著劑也會追隨於該密封構件的變形而變形。藉此,容易抑制伴隨著密封構件的變形之接著劑的破裂等損傷,容易抑制密封構件由接著劑剝離或接著劑由封條溝剝離。亦即,容易抑制密封構件由封條溝脫落,所以可抑制電解液往框體外洩漏。
因可抑制接著劑的損傷,接著劑具有密封電解液的機能,所以容易提高電解液的密封性。
(2)作為前述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型態,可以舉出前述接著劑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前述密封構件的A型硬度計硬度以下。
根據前述構成的話,更進一步容易抑制伴隨著密封構件的變形之接著劑的損傷。接著劑與密封構件為同等硬度,或者比密封構件更為柔軟,所以容易追隨著密 封構件的變形而變形。
(3)作為前述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型態,可以舉出前述接著劑的材質係由聚矽氧樹脂系接著劑、環氧樹脂系接著劑、聚氨基甲酸酯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乙酸乙烯酯系接著劑、氯乙烯系接著劑、及乳膠系接著劑中選擇之1種以上的材質。
根據前述構成的話,容易抑制電池性能的降低。前述材質對於電解液之耐受性優異,容易抑制接著劑被電解液溶出而作為不純物混入框體內的情形。因此,可以抑制伴隨著不純物之往電極的附著等而導致的內電阻的上升或壓力損失的增加。
(4)作為前述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之一型態,可以舉出前述封條溝的體積為Vg(mm3),前述密封構件的體積為Vs(mm3),前述接著劑的體積為Vb(mm3)時,前述封條溝內之前述接著劑的占積率{(Vb/Vg)×100}%為{(1-Vs/Vg)×50}%以上{(1-Vs/Vg)×100}%以下。
占積率{(Vb/Vg)×100}%為{(1-Vs/Vg)×50}%以上的話,接著劑的比率較多,所以容易跨封條溝的全長而容易固定密封構件。因此,容易更進一步防止跨框體全長之電解液的洩漏。占積率{(Vb/Vg)×100}%為{(1-Vs/Vg)×100}%以下的話,接著劑的比率不會過多,在壓縮密封構件時可以抑制對接著劑附加過度的壓力。因此,容易抑制硬化後的接著 劑的壓壞。此外,容易防止密封構件的壓壞或過度的壓縮導致的早期劣化。進而,也可以抑制壓縮密封構件時之往封條溝附加過度的壓力,也容易防止封條溝自身被壓壞。
《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之詳細內容》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之詳細內容。又,本發明並不限定於這些例示,本發明的範圍意圖包含申請專利範圍所示的,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義以及在該範圍內的所有的變更。
《實施型態1》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相關於實施型態1的RF電池,與使用圖4、圖5說明的從前的RF電池同樣,具備:具有胞框架與電池胞100之層積體的電池堆200、貯留使循環於電池胞100的正極胞102的正極電解液之正極電解液槽106、以及貯留使循環於負極胞103的負極電解液之負極電解液槽107。各極電解液之循環,通過各供給導管108,109、各排出導管110,111,藉由設於這些的途中之幫浦112,113來進行。
相關於實施型態1的RF電池之主要特徵,在於實施型態1的RF電池,具備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胞框架2的封條溝48的接著劑6(圖1之單點虛線圓內,圖2)。於接著劑6,使用特定的接著劑,亦即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 硬度為100以下的接著劑。
以下,說明詳細內容。圖中相同的符號表示同一名稱物。
[胞框架]
胞框架2具備雙極板3以及包圍雙極板3周緣的框體4。胞框架2,是被配置於前述層積體的相鄰電池胞100(圖5)之間的中間胞框架,與被配置於前述層積體兩端的端部胞框架。中間胞框架,在雙極板3的表面與背面,一方電池胞100的正極電極104及另一方電池胞100的負極電極105相接。在端部胞框架,於雙極板3的一方之面上電池胞100的正負之任一電極連接著。胞框架2的表背(正極側/負極側)面之構成,在中間胞框架及端部胞框架之任一都是相同的。
(雙極板)
雙極板3,原則上隔開鄰接的電池胞100(圖4、圖5)。雙極板3,與構成電池胞100的電極連接。雙極板3的形狀為矩形狀之板。雙極板3的材質,可以使用可通過電流但電解液不能通過的材料。而且,以具有耐酸性及適度剛性的材料為佳。雙極板3的材質,例如為石墨及聚烯烴系有機化合物或氯化有機化合物所形成的導電塑膠。亦可為把石墨的一部分置換為碳黑及類金剛石碳之至少一方的導電塑膠。聚烯烴系有機化合物為聚乙烯、聚丙烯、聚 丁烯等。氯化有機化合物可以舉出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氯化石蠟等。藉由雙極板3由這樣的材料形成,可以減少雙極板3的電阻,而且耐酸性優異。
(框體)
框體4,於內側形成成為電池胞100(圖4、圖5)的區域。框體4,具備具有往電池胞100的內部供給電解液的供液歧管44之供液側片41、與供液側片41對向,具有使電解液排出至電池胞100的外部之排液歧管45的排液側片42。此供液側片41與排液側片42之端部彼此,互為對向同時藉由對供液側片41及排液側片42正交的一對連結片43來連結。框體4的形狀為矩形框狀。供液側片41及排液側片42,構成矩形框的長片,連結片43構成矩形框的短片。平面俯視胞框架2時,把供液側片41與排液側片42相互對向的方向作為縱方向,正交於縱方向的方向為橫方向時,供液側片41位於縱方向下側,排液側片42位於縱方向上側。亦即,電解液的流動方向,為框體4之縱方向下側朝向縱方向上側的方向。
框體4的材質,可以舉出滿足耐酸性、電氣絕緣性、機械特性的材料。框體4的材質,為聚四氟乙烯等種種氟系樹脂、聚丙烯樹脂、聚乙烯樹脂、氯乙烯樹脂。此處,框體4之材質為硬質氯乙烯樹脂。
在比框體4之兩個歧管44,45更為外側的周緣,被形成封條溝48。
(封條溝)
於封條溝48,嵌入後述的密封構件5(圖1單點虛線圓內,圖2)。封條溝48,有被形成於框體4的兩面的場合,以及被形成於第1面側(圖1紙面表面側)而不被形成於框體4的第2面側(圖1紙面背面側)的場合。封條溝48被形成於雙面的場合,封條溝48的密封構件5,在層積胞框架2時,藉由鄰接的胞框架之框體的第2面的封條溝所嵌入的密封構件來按壓,密封胞框架彼此之間。此時,於密封構件彼此之間挾著隔膜101(圖4、圖5)。封條溝48被形成於框體的第1面,不被形成於框體的第2面的場合,封條溝48的密封構件5,在層積胞框架2時,藉由鄰接的胞框架之框體的第2面來按壓,密封胞框架彼此之間。此時,於密封構件5與連接的胞框架之框體之間挾著隔膜101(圖4、圖5)。在此,封條溝48,被形成於框體4的第1面側(圖1紙面表面側)而不被形成於框體4的第2面側(圖1紙面背面側)。封條溝48為單獨構造,但具有內周封條溝及外周封條溝的雙重構造亦可。
封條溝48沿著框體4的外形(各片41、42、43的長邊)被形成為環狀。封條溝48,被形成於供液側片41及排液側片42之各個,由封條溝48的長邊方向上之直線狀的長直線部48L、被形成於連結片43,於封條溝48的長邊方向上直線狀的短直線部48S、被形成於框體4 的角部而連結長直線部48L與短直線部48S之間,彎曲往封條溝48的長邊方向的彎曲部48C所構成。
封條溝48的橫剖面形狀為矩形狀,其長邊方向為相同。封條溝48的寬幅在其深度方向上為相同。
封條溝48的寬幅,可以是密封構件5之非壓縮時的直徑D(mm)以上。亦即,密封構件5之非壓縮時,在封條溝48與密封構件5之間被形成間隙。如此一來,容易在封條溝48設後述之接著劑6(圖1單點虛線圓內、圖2),而且可容易地嵌入密封構件5。封條溝48的寬幅隨封條溝48的深度而不同,但可以是在壓縮密封構件5時,密封構件5接觸在封條溝48的側壁的程度之大小,亦可為封條溝48與密封構件5之間被形成間隙的程度之大小。
封條溝48的深度d(mm)隨著密封構件5的材質而不同,以0.5D以上為佳(圖2)。封條溝48的深度d為0.5D以上的話,由密封構件5的封條溝48露出的區域不會太多,所以容易防止鄰接的胞框架或者設於鄰接的胞框架的密封構件(以下亦簡稱為鄰接構件)導致的密封構件5的壓壞。封條溝48的深度d,以0.6D以上更佳。
封條溝48的深度d隨著密封構件5的材質而不同,以0.9D以下為佳。封條溝48的深度d為0.9D以下的話,可以適切地確保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露出的區域,容易藉由鄰接構件充分壓縮密封構件5。封條溝48 的深度d,以0.8D以下更佳。
[密封構件]
密封構件5,防止往電池胞100(圖4、圖5)供給的電解液往框體4外洩漏(圖1擴大圖)。具體而言,密封構件5,被配置於封條溝48,如前所述在層積胞框架2時,藉由鄰接的胞框架之框體的第2面的封條溝所嵌入的密封構件,或者鄰接的胞框架的框體的第2面之任一來按壓而彈性變形,密封胞框架2之間。
作為密封構件5可以利用O環。密封構件5的橫剖面形狀在非壓縮時為圓形狀。把密封構件5嵌入封條溝48時,密封構件5的橫剖面形狀與非壓縮時為同樣的圓形狀。
密封構件5的材質,可以舉出耐酸性優異的彈性材料。例如適合使用乙烯-丙烯-雙烯橡膠(EPDM)、氟素橡膠、聚矽氧膠等橡膠。密封構件5的A型硬度計硬度例如可以為90以下。使密封構件5的A型硬度計硬度為90以下的話,密封構件5為柔軟,容易使密封構件5彈性變形而密封胞框架2間。密封構件5的A型硬度計硬度例如可以為50以上。使密封構件5的A型硬度計硬度為50以上的話,不會過度柔軟而具有適度的彈性,所以藉由鄰接構件壓縮密封構件5時,容易保持胞框架2間的密封性。A型硬度計硬度,是依據「加硫橡膠及熱塑性橡膠-硬度的求法-第3部:硬度計硬度JIS K 6253-3(2012)」(日本工業標準)求出之值。這一點,對於後述之接著劑6的A型硬度計硬度也同樣適用。
[接著劑]
接著劑6,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圖1單點虛線圓內、圖2)。藉由此固定,構築胞框架2之電解液的密封構造,抑制電解液往框體4外洩漏。
接著劑6,以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的柔軟材質來構成。如此一來,藉由鄰接構件壓縮密封構件5時,接著劑6容易追隨密封構件5的變形。因此,容易抑制伴隨著密封構件5的變形之接著劑6的破裂等損傷,容易抑制密封構件5由接著劑6剝離或接著劑6由封條溝48剝離。
接著劑6之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硬度,比密封構件5的A型硬度計硬度更大的場合,接著劑6之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硬度與密封構件5的A型硬度計硬度之差越小越好。如此一來,接著劑6容易追隨密封構件5的變形,容易抑制伴隨著密封構件5的變形之接著劑6的損傷。接著劑6之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硬度與密封構件5之A型硬度計硬度之差,以20以下為佳,進而以10以下更佳,特別以5以下為佳。
接著劑6之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越小越好,特別是密封構件5的A型硬度計硬度以下為較佳。如此一來,接著劑6與密封構件5同樣容易變形,或是比 密封構件5更容易變形,所以更進一步容易抑制伴隨著密封構件5的變形之接著劑6的損傷。接著劑6之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硬度以90以下為更佳,進而以70以下、60以下為佳,特別以50以下、40以下為佳。接著劑6之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實用上以20以上為較佳。
接著劑6的材質係由聚矽氧樹脂系接著劑、環氧樹脂系接著劑、聚氨基甲酸酯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乙酸乙烯酯系接著劑、氯乙烯系接著劑、及乳膠系接著劑中選擇之1種以上的材質為佳。接著劑6的材質,即使在這些材質之中,也以由聚矽氧樹脂系接著劑、及環氧樹脂系接著劑所選擇之1種以上的材質為特佳。聚矽氧樹脂系接著劑,及環氧樹脂系接著劑,對於電解液之耐受性優異,所以容易抑制接著劑被電解液溶出而作為不純物混入框體內的情形。因此,可以抑制伴隨著不純物之往各極電極104,105(圖5)的附著等而導致的內電阻的上升或壓力損失的增加,所以容易抑制電池性能的降低。
接著劑6的材質,以在常溫下硬化(固化)的材質為佳。如此一來,與熱硬化性接著劑相比,不會對框體4(胞框架2)加諸熱履歷。此外,與熱塑性接著劑相比,操作性較優。因為要把接著劑6塗布於封條溝48不需要加熱熔融,而且要使接著劑硬化也不需要冷卻的緣故。
接著劑6的材質,以硬化(固化)時間長達某個程度之材質為佳。例如,接著劑6的硬化(固化)時間,以1分以上為佳。如此一來,留有寬裕的作業時間,把接著劑 6塗布於封條溝48之後,容易進行把密封構件5嵌入封條溝48的作業。
封條溝48的體積為Vg(mm3),密封構件5的體積為Vs(mm3),接著劑6的體積為Vb(mm3)時,封條溝48之接著劑6的占積率{(Vb/Vg)×100}%為{(1-Vs/Vg)×100}%以下為較佳。占積率{(Vb/Vg)×100}%為{(1-Vs/Vg)×100}%以下的話,接著劑6的比率不會過多,在壓縮密封構件5時可以抑制對接著劑6附加過度的壓力。因此,容易抑制硬化後的接著劑6的壓壞。此外,容易防止密封構件5的壓壞或過度的壓縮導致的早期劣化。進而,也可以抑制壓縮密封構件5時之往封條溝48附加過度的壓力,也容易防止封條溝48自身被壓壞。占積率{(Vb/Vg)×100}%為{(1-Vs/Vg)×90}%以下更佳,{(1-Vs/Vg)×80}%以下特佳。
占積率{(Vb/Vg)×100}%為{(1-Vs/Vg)×50}%以上為佳。占積率{(Vb/Vg)×100}%為{(1-Vs/Vg)×50}%以上的話,接著劑6的比率較多,所以容易跨封條溝48的全長而容易固定密封構件5。因此,容易更進一步防止跨框體4全長之電解液的洩漏。占積率{(Vb/Vg)×100}%為{(1-Vs/Vg)×60}%以上更佳,{(1-Vs/Vg)×70}%以上特佳。
又,接著劑6未跨封條溝48的全長而形成的場合,占積率{(Vb/Vg)×100}%以被形成接著劑6之 處所之中的至少1處所為前述下限以上或前述上限以下為較佳,被形成接著劑6之處所全部為前述下限以上,或前述上限以下為更佳。
此外,接著劑6跨封條溝48全長被形成,而占積率{(Vb/Vg)×100}%不一樣的場合,占積率{(Vb/Vg)×100}%之跨封條溝48全長之平均值,為前述下限以上或前述上限以下為較佳。接著劑6未跨封條溝48的全長而形成的場合,被形成接著劑6之分別的處所的占積率{(Vb/Vg)×100}%不一樣的場合,以被形成接著劑6之至少1處所之占積率{(Vb/Vg)×100}%的平均值為前述下限以上或前述上限以下為較佳,被形成接著劑6之各個處所之占積率{(Vb/Vg)×100}%的平均值全部為前述範圍為更佳。
接著劑6,只要形成於封條溝48的全長之至少1處所即可。接著劑6的形成處所越多,越容易防止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脫落。於封條溝48的全長之複數處所形成接著劑6的場合,接著劑6之形成處所,為封條溝48之對向位置及對角位置之至少一處為較佳。接著劑6之形成處所,至少可以為(1)4個彎曲部48C、(2)1對長直線部48L、或者(3)1對短直線部48S。接著劑6,於(1)4個彎曲部48C、(2)1對長直線部48L、或者(3)1對短直線部48S之各個分複數處所設置亦可,跨其全長一連串地設置亦可。使接著劑6之形成處所至少為4個彎曲部48C的話,有效地防止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 48脫落。這是因為彎曲部48C與長直線部48L或短直線部48S相比,密封構件5更容易脫落的緣故。使接著劑6的形成處所為(1)4個彎曲部48C、(2)1對長直線部48L、及(3)1對短直線部48S之中所選擇的2處以上為佳,進而由前述(1)至(3)之3區之全部處所都形成為更佳。使接著劑6的形成處所為前述(1)至(3)之3區之全部處所的話,能夠以各片41、42、43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所以更進一步有效果地防止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脫落。
接著劑6於各部48C,48L,48S分複數處所設置的場合,各接著劑6之沿著封條溝48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可以適當選擇。亦即,線狀設各接著劑6亦可,設為點狀亦可。於任一場合,相鄰的接著劑6的封條溝48之長邊方向之間隔,以可防止密封構件5的脫落,使接著劑6的塗布作業不會變繁雜變難的程度為佳。相鄰的接著劑6的封條溝48之長邊方向之間隔,以跨封條溝48的全長為等間隔亦可,各部48C,48L,48S之各個為等間隔亦可。於各部48C,48L,48S,相鄰的接著劑6的封條溝48之長邊方向之間隔,與彎曲部48C與長(短)直線部48L(48S)相鄰的接著劑6的封條溝48之長邊方向之間隔,容許成為不均等。
接著劑6亦可跨封條溝48的全長一連串地設置。在此場合,可以跨封條溝48的全長而固定密封構件5,所以對於防止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脫落特別有效。 而且,藉著跨封條溝48的全長而設置接著劑6,接著劑6也可以跨封條溝48全長密封電解液,所以電解液的密封性被提高。
在此,接著劑6的形成處所,為長直線部48L、短直線部48S、及彎曲部48C之所有處所。相鄰的接著劑6的封條溝48之長邊方向之間隔,於各部48C,48L,48S之各個為等間隔。
[其他]
於供液側片41,跨供液歧管44與雙極板3之間形成由供液歧管44往雙極板3導引電解液之供液導引溝46(圖1)。同樣地,於排液側片42,跨排液歧管45與雙極板3之間形成由雙極板3往排液歧管45導引電解液之排液導引溝47。這兩個導引溝46,47,在構築前述層積體時,藉由塑膠製的保護板(省略圖示)覆蓋。藉此,電解液不會由兩個導引溝46,47露出而在各歧管44,45與雙極板3之間流通。
對框體4的第2面側(圖1紙面背面側)供排電解液之供液歧管44以及排液歧管45的外周,被形成密封構件(省略圖示)嵌入的歧管封條溝44a、45a(圖1)為佳。嵌入此歧管封條溝44a、45a的密封構件,以與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的前述接著劑6同樣之接著劑(省略圖示)固定於歧管封條溝44a、45a為佳。如此一來,可以抑制電解液由各歧管44,45洩漏。
[作用效果]
根據實施型態1之RF電池的話,可以達成以下的效果。
(1)容易構築電解液的密封構造。因為藉由接著劑6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即使把柔軟且長線狀的形狀難固定的O環等用於密封構件5,也容易抑制嵌入封條溝48的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脫落。
(2)電解液的密封性優異。硬化後之接著劑,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相當柔軟的緣故,硬化前的接著劑富有流動性。因此,硬化前的接著劑6,在把接著劑6塗布於封條溝48於其硬化前使接觸於密封構件5時,容易不產生間隙地流動在封條溝48與密封構件5之間。藉此,容易抑制伴隨著接著劑6與密封構件5之接觸,在接著劑6內形成由框體4內側往框體4外側連通的間隙。亦即,可以抑制電解液由其間隙往框體4外洩漏。硬化後之接著劑6,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相當柔軟。因此,在使接著劑6硬化而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後層積胞框架2時,即使密封構件5被鄰接的胞框架或者設於鄰接的胞框架的密封構件壓縮而變形,硬化後的接著劑6也會追隨於該密封構件5的變形而變形。藉此,容易抑制伴隨著密封構件5的變形之接著劑6的損傷,容易抑制密封構件5由接著劑6剝離或接著劑6由封條溝48剝離。亦即,容易抑制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脫落, 所以可抑制電解液往框體4外洩漏。如此,因可抑制接著劑6的損傷,接著劑6具有密封電解液的機能,所以容易提高電解液的密封性。
《試驗例1》
使用圖3所示的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調查了有無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的接著劑6所導致的水的洩漏量的差異。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為了方便的理由,以容易了解水的洩漏量的差異的方式,使與一般的RF電池的電池堆200(參照圖5)相比為更容易漏水。
[試樣No.1-1]
[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
試樣No.1-1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具備1枚胞框架相當構件310、1枚供排板相當構件320、1個密封構件5(圖3右之剖面圖)、與接著劑6。試樣No.1-1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係以接著劑6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胞框架相當構件310之封條溝48,於胞框架相當構件310層積供排板相當構件320而構成。
(胞框架相當構件)
胞框架相當構件310,是模擬在實施型態1所說明的胞框架2的構件,在此以透明的矩形狀的平板構成。胞框架相當構件310之與供排板相當構件320對向面的中央, 被形成矩形狀的凹部311,於該凹部311的外周,沿著胞框架相當構件310的外形被形成圍繞凹部311的周圍的單一重環狀的封條溝48。於此封條溝48,嵌入密封構件5。
(供排板相當構件)
供排板相當構件320,係模擬於RF電池在電池胞100與各極電解液槽106,107(參照圖4)之間供排各極電解液之供排板201(參照圖5)的構件,在此以透明的矩形狀平板來構成。供排板相當構件320的尺寸與胞框架相當構件310為相同。供排板相當構件320,進行往胞框架相當構件310的凹部311供給水與由凹部311排出水。供排板相當構件320之對應於胞框架相當構件310的凹部311的處所,被形成貫通其表裏而對凹部311供給水的供給孔321,及排出被供給到凹部311的水之排出孔323。在供排板相當構件320之與胞框架相當構件310相反側之面,設有被安裝於供給孔321及排出孔323的供給管322及排出管324。水,由供給管322透過供給孔321被供給至凹部311,被供給至凹部311的水,由排出孔323透過排出管324排出至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的外部。
(密封構件)
密封構件5,被嵌入封條溝48,抑制水由胞框架相當構件310與供排板相當構件320之界面往液體洩漏試驗用 治具300的外部洩漏。在此,於密封構件5,使用A型硬度計硬度為70之O環。
(接著劑)
接著劑6,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在此,於接著劑6,使用了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硬度為60的聚矽氧系接著劑(信越化學工業(股)製造之聚矽氧密封劑KE-40RTV)。封條溝48內之接著劑6的占積率{(Vb/Vg)×100}%為{(1-Vs/Vg)×50}%。
[試樣No.1-2]
試樣No.1-2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係除了於接著劑6使用了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硬度為28的聚矽氧系接著劑(信越化學工業(股)製造之聚矽氧密封劑KE-42),封條溝48內之固定的接著劑6的占積率{(Vb/Vg)×100}%為{(1-Vb/Vg)×70}%以外,與試樣No.1-1為相同。
[試樣No.1-100]
試樣No.1-100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除了不使用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的接著劑以外,其他點與試樣No.1-1相同。亦即,試樣No.1-100的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的密封構件5只是嵌入封條溝48而已。
[液體洩漏試驗]
各試樣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之水的洩漏量的不同,評估如下。由供給管322透過供給孔321供給水至凹部311,把被供給至凹部311的水由排出孔323透過排出管324排出至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的外部。此時,測定了水由胞框架相當構件310與供排板相當構件320之界面往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的外部洩漏之量。
試樣No.1-1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之水的洩漏量,比試樣No.1-100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之水的洩漏量還要少。亦即,可知藉由硬化後的硬度為柔軟的接著劑6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與不使用接著劑6的場合相比,水的密封性提高。
試樣No.1-2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之水的洩漏量,比試樣No.1-1之液體洩漏試驗用治具300之水的洩漏量還要更少。亦即,可知使用硬化後的A型硬度計硬度更小的接著劑,使封條溝48內之接著劑6的占積率{(Vb/Vg)×100}%為{(1-Vb/Vg)×70}%的話,進而提高水的密封性。
《試驗例2》
使用參照圖1,2說明的胞框架2,組裝與參照圖5說明的電池堆200同樣的電池堆,流通電解液使充放電之後,解體電池堆確認密封構件5之往封條溝48的固定狀態。
層積複數胞框架2組裝了電池堆。此處,胞的數目為5。複數胞框架2的層積,係於各胞框架2,在封條溝48塗布接著劑6把密封構件5嵌入封條溝48,使接著劑6硬化而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之後才進行的。於密封構件5與接著劑6使用與試驗例1的試樣No.1-1相同之物,接著劑6的占積率與試驗例1的試樣No.1-1為相同。
充放電後解體電池堆,目視確認了胞框架2之封條溝48。密封構件5沒有從封條溝48脫落,藉由接著劑6堅固地固定著。亦即,可知藉由硬化後的硬度為柔軟的接著劑6把密封構件5固定於封條溝48,可以抑制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脫落。
《試驗例3》
除了於密封構件5與接著劑6使用與試驗例1的試樣No.1-2相同之物,接著劑6的占積率與試驗例1的試樣No.1-1為相同以外,與試驗例2同樣進行組裝了電池堆。與試驗例2同樣,流通電解液使充放電之後,解體電池堆目視確認密封構件5之往封條溝48的固定狀態。密封構件5沒有從封條溝48脫落,藉由接著劑6堅固地固定著。亦即,可知試驗例3也可以抑制密封構件5由封條溝48脫落。
2‧‧‧胞框架
3‧‧‧雙極板
4‧‧‧框體
5‧‧‧密封構件
6‧‧‧接著劑
41‧‧‧供液側片
42‧‧‧排液側片
43‧‧‧連結片
44‧‧‧供液歧管
44a、45a‧‧‧歧管封條溝
45‧‧‧排液歧管
46‧‧‧供液導引溝
47‧‧‧排液導引溝
48‧‧‧封條溝
48L‧‧‧長直線部
48S‧‧‧短直線部
48C‧‧‧彎曲部

Claims (4)

  1. 一種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特徵為具備:具有被形成封條溝的框體之胞框架,及被配置於前述封條溝的密封構件,具備把前述密封構件固定於前述封條溝的接著劑,前述接著劑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100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前述接著劑硬化後之A型硬度計硬度,為前述密封構件的A型硬度計硬度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前述接著劑的材質係由聚矽氧樹脂系接著劑、環氧樹脂系接著劑、聚氨基甲酸酯系接著劑、丙烯酸系接著劑、乙酸乙烯酯系接著劑、氯乙烯系接著劑、及乳膠系接著劑中選擇之1種以上的材質。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中前述封條溝的體積為Vg(mm3),前述密封構件的體積為Vs(mm3),前述接著劑的體積為Vb(mm3)時,前述封條溝內之前述接著劑的占積率{(Vb/Vg)×100}%為{(1-Vs/Vg)×50}%以上{(1-Vs/Vg)×100}%以下。
TW106104291A 2016-02-29 2017-02-09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TWI6980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8080 2016-02-29
JP2016038080A JP2017157340A (ja) 2016-02-29 2016-02-29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388A true TW201801388A (zh) 2018-01-01
TWI698043B TWI698043B (zh) 2020-07-01

Family

ID=59742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4291A TWI698043B (zh) 2016-02-29 2017-02-09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9202B2 (zh)
EP (1) EP3425714B1 (zh)
JP (1) JP2017157340A (zh)
CN (1) CN108701852B (zh)
TW (1) TWI698043B (zh)
WO (1) WO20171500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0366B (zh) * 2018-03-09 2024-02-20 上海电气(安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密封结构及包含其的液流电池
CN112310433B (zh) * 2020-11-27 2022-12-23 航天氢能(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密封结构及燃料电池电堆的装配方法
DE102021210520A1 (de) * 2021-09-22 2023-03-23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Dichtung, Dichtungsanordnung mit Dichtung, Brennstoffzelle sowie Brennstoffzellenstap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701597B2 (en) * 1996-03-05 1999-02-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components of sealed type battery
JP3918265B2 (ja) * 1997-11-21 2007-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0156234A (ja) 1998-11-17 2000-06-06 Nichias Corp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構造およびその作成方法
JP3682244B2 (ja) * 2001-06-12 2005-08-1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用セルフレーム及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TW541937U (en) * 2002-07-15 2003-07-11 Jia-Ling Jiang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closet for storing rice
JP4849931B2 (ja) * 2006-03-29 2012-01-11 Nok株式会社 シール構造体
JP2012099368A (ja) 2010-11-02 2012-05-2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セルスタック、セルフレーム、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およびセルスタックの製造方法
CN103069630B (zh) * 2011-08-10 2016-04-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03840180B (zh) 2012-11-23 2016-08-0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具有自定位功能的液流电池线密封结构
JP5641528B2 (ja) 2013-03-28 2014-12-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用シール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電池シール体
KR101609907B1 (ko) * 2013-07-11 2016-04-07 오씨아이 주식회사 레독스 흐름 전지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459927B1 (ko) 2013-07-12 2014-11-07 오씨아이 주식회사 전해액 분배 효율성을 향상시킨 셀 프레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레독스 흐름 전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8043B (zh) 2020-07-01
EP3425714A4 (en) 2019-05-01
WO2017150011A1 (ja) 2017-09-08
US20190067726A1 (en) 2019-02-28
US10749202B2 (en) 2020-08-18
JP2017157340A (ja) 2017-09-07
EP3425714A1 (en) 2019-01-09
CN108701852B (zh) 2021-03-12
EP3425714B1 (en) 2020-01-01
CN108701852A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4129B (zh) 一种液流电池电堆密封结构
EP3217461B1 (en) Battery cell and redox flow battery
TWI667840B (zh) 電池單元及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TWI673909B (zh) 電解液循環型電池
TWI698043B (zh)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US10468706B2 (en) Redox flow battery or fuel battery comprising storing and collect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leakage of reactant
CN108183252B (zh)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EP3534444B1 (en) Electrode structure of flow battery, flow battery stack, and sealing structure for flow battery stack
GB2579964A8 (en) Pouch battery or cell
EP3525276B1 (en) Frame body, cell frame, cell stack, and redox flow battery
KR20160063016A (ko) 바나듐 레독스 흐름전지 스택 구조
JP2004178977A (ja) シール付き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ール付き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KR101488092B1 (ko) 레독스 흐름 전지용 셀
US10790530B2 (en) Cell frame and redox flow battery
CN210866370U (zh) 一种双极板结构
KR20150143878A (ko) 연료전지 조립체 밀봉부 배열체
KR101754505B1 (ko) 내구성을 향상시킨 레독스 흐름 전지의 셀 스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