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9214A - 中繼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繼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9214A
TW201739214A TW106109017A TW106109017A TW201739214A TW 201739214 A TW201739214 A TW 201739214A TW 106109017 A TW106109017 A TW 106109017A TW 106109017 A TW106109017 A TW 106109017A TW 201739214 A TW201739214 A TW 2017392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node
packet
information
downstre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n Saito
Fumio Teraok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39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21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使中繼節點所相關之資訊處理效率化的機制。一種中繼裝置,係具備:記憶部,係記憶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和控制部,係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前記記憶部中所記憶之前記第1轉換表而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

Description

中繼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中繼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於蜂巢式網路中,一種被稱為中繼節點的中繼裝置,正被構思。中繼節點,係位於基地台與使用者終端之間,具有中繼該無線通訊之機能。例如,於3GPP中,係在下記非專利文獻1中,研討中繼節點的相關規格。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300 Release 12 V12.8.0 (2016-0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上記非專利文獻1等中所提案的技術,係由於距離所被提案的日子還不多,作為用來靈活運用中繼節點所需之技術,仍難謂充分。例如,關於中繼節點的資訊處理之效率化,也是不夠充分的技術之一。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中繼裝置,係具備:記憶部,係記憶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和控制部,係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前記記憶部中所記憶之前記第1轉換表而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終端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向基於所記憶之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來轉換所中繼之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的上游節點,發送要求前記第1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記憶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之步驟;和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所記憶之前記第1轉換表而藉由處理器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向基於所記憶之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來轉換所中繼之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的上游節點,藉由處理器而發送要求前記第1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之步驟。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使中繼節點所相關之資訊處理效率化的機制。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UE‧‧‧終端裝置
RN‧‧‧中繼裝置
eNB、DeNB‧‧‧基地台
P-GW、S-GW、MME‧‧‧核心網路節點
110‧‧‧天線部
120‧‧‧無線通訊部
130‧‧‧記憶部
140‧‧‧控制部
210‧‧‧天線部
220‧‧‧無線通訊部
230‧‧‧記憶部
240‧‧‧控制部
310‧‧‧天線部
320‧‧‧無線通訊部
330‧‧‧網路通訊部
340‧‧‧記憶部
350‧‧‧控制部
410‧‧‧網路通訊部
420‧‧‧記憶部
430‧‧‧控制部
700‧‧‧伺服器
701‧‧‧處理器
702‧‧‧記憶體
703‧‧‧儲存體
704‧‧‧網路介面
705‧‧‧有線通訊網路
706‧‧‧匯流排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ode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UE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RN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DeNB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核心網路節點之構成之一例 的區塊圖。
[圖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連接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7]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連接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8]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連接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9]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連接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連接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1]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連接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連接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1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
[圖1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
[圖1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
[圖1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
[圖17]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所致之通訊而由 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
[圖18]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
[圖19]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接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2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接手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21]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位址轉換表條目之維持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
[圖22]次世代網路的架構之一例的圖示。
[圖23]次世代網路的架構之一例的圖示。
[圖2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RN的協定堆疊之一例的圖示。
[圖2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經由RN的UE與PDN上的伺服器之通訊時的協定堆疊之一例的圖示。
[圖26]伺服器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7]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28]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29]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30]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 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疊說明。
又,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對具有實質相同之機能構成的節點,有時候會標示不同符號來加以區別。例如,具有實質相同之機能構成的複數節點,會因應需要而以UE1、UE2及UE3之方式來加以區別。但是,沒有必要區別具有實質相同之機能構成的複數節點之每一者時,就省略符號。例如,在不需要特別區分UE1、UE2及UE3時,就簡稱為UE。這在P-GW、S-GW、MME、DeNB、及RN,這些構成蜂巢式網路的其他節點上,也是同樣如此。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導論
2.構成例
2.1.系統的構成例
2.2.UE的構成例
2.3.RN的構成例
2.4.DeNB的構成例
2.5.核心網路節點的構成例
3.技術特徵
3.1.連接處理
3.2.通訊處理
3.3.接手處理
3.4.位址轉換表條目之管理
3.5.變形例
3.6.補充
4.使用案例
5.應用例
6.總結
<<1.導論>>
表1中係表示了,係既存的移動性支援協定的整理表。移動性支援協定係可用2個觀點來分類。第1個觀點係為,是否為實現節點單體之移動(Node Mobility)的協定,或者是實現節點之集合(網路)之移動(Network Mobility:NEMO)的協定此一觀點。第2個觀點係為,是否為移動節點(或移動路由器)會涉及移動管理所需之訊令,且移動範圍係為網際網路全體(Host-Based Global Mobility)的協定,或者是移動節點(或移動路由器)係無涉於移動管理所需之訊令,且移動範圍係只有所被限定之範圍(Network-Based Localized Mobility)的協定此一觀點。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提案協定,係NEMO且移動節點係無涉於移動管理所需之訊令,且移動範圍係只有所被限定之範圍的協定。
此外,表1中的各協定,係分別在下記的文獻有詳細說明。
[1] C. Perkins. IP Mobility Support for IPv4, Revised, November 2010. RFC 5944.
[2] V. Devarapalli, R. Wakikawa, A. Petrescu, and P. Thubert. Network Mobility (NEMO) Basic Support Protocol, January 2005. RFC 3963.
[3] C. Perkins, D. Johnson, and J. Arkko. Mobility Support in IPv6, July 2011. RFC 6275.
[4] K. Lueng, G. Dommety, V. Narayanan, and A. Petrescu. Network Mobility (NEMO) Extensions for Mobile IPv4, April 2008. RFC 5177.
[5] S. Gundavelli, K. Lueng, V. Devarapalli, K. Chowdhury, and B. Patil. Proxy Mobile IPv6, August 2008. RFC 5213.
[6] I. Soto, C.J. Bernardos, M. Calderon, A. Banchs, and A. Azcorra. Nemo-Enabled Localized Mobility Support for Internet Access in Automotive Scenario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47, No. 5, pp. 152-159, 2009.
[7] K. Lueng, G. Dommety, P. Yegani, and K. Chowdhury. WiMAX Forum / 3GPP2 Proxy Mobile IPv4, February 2010. RFC 5563.
[8] Z. Yan, S. Zhang, H. Zhou, H. Zhang, and I. You. Network Mobility Support in PMIPv6 Network. In 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and Future Networks (ICUFN2011), 2011.
[9] R. Wakikawa and S. Gundavelli. IPv4 Support for Proxy Mobile IPv6, May 2010. RFC 5844.
[10] J. H. Lee, T. Ernst, and N. Chilamlurti.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MIPv6-Based NEtwork MObility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1, No. 1, January 2012.
[11] T. Arita and F. Teraoka. PNEMO: A Network-Based Localized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Mobile Network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ol. 20, No. 2, February 2012.
[12] X. Zhou, J. Korhonen, C. Williams, S. Gundavelli, and CJ. Bernardos. Prefix Delegation Support for Proxy Mobile IPv6, March 2014. RFC 7148.
<<2.構成例>> <2.1.系統的構成例>
圖1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係含有:P-GW(PDN(Packet Data Network)-Gateway)、S-GW(Serving Gateway)、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DeNB(Donor evolved Node B)、RN(Relay-Node)及UE(User Equipment)。
UE係為終端裝置。RN係為,將DeNB等之上游節點與UE等之下游節點的通訊予以中繼的中繼裝置。RN係也有時候會以UE身份而動作。DeNB,係為RN所連接的基地台。S-GW,係為進行使用者資料之傳輸的閘道。P-GW,係為作為核心網路與外部之PDN之接點的閘道,是進行IP位址的指派等的通訊控制裝置。MME,係進行UE的移動管理、認證、及使用者資料的轉送路徑之設定等。
除此以外,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係還可包含有:eNB、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及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等之節點。eNB,係為UE所連接的基地台。HSS,係為管理使用者資訊的實體。PCRF,係為決定QoS等之原則控制及課金控制規則的實體。
連結各個節點的實線係意味著有線連接,虛線係意味著無線連接。如圖1所示,P-GW係被連接至IPv6全球網際網路(亦即PDN)。又,P-GW與S-GW,係 藉由S5/S8介面而被連接。又,S-GW與MME,係藉由S11介面而被連接。又,S-GW與DeNB,係藉由S1-U介面而被連接。又,MME與DeNB,係藉由S1-MME介面而被連接。又,DeNB彼此,係藉由X2介面而被連接。又,DeNB與RN,係藉由S1-U介面而被連接。又,RN與UE,係藉由E-UTRAN-Uu介面而被連接。又,RN彼此,係藉由S1-U介面而被連接。
由RN所形成的蜂巢網,係亦可被稱為移動蜂巢網或虛擬蜂巢網。於圖1中,移動蜂巢網係以虛線的矩形來表示。像是由RN2所形成的移動蜂巢網及由RN3所形成的移動蜂巢網,在移動蜂巢網內中包含有其他移動蜂巢網的結構,亦稱為巢狀結構。然後,巢狀結構中的被包含側的移動蜂巢網,例如由RN2或RN3所形成的移動蜂巢網,亦稱為內層移動蜂巢網。
又,較靠近PDN的方向亦稱為上游,較靠近UE的一方亦稱為下游。例如,對RN2而言,RN1係為上游節點,UE3及UE4係為下游節點。
提案協定,係可如圖1所示,例如是以行動電話網為網域(網路之範圍)而動作。當然,網域亦可為其他網路構成。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使用的,IPv6位址的表示法。
將P-GW的下游之介面的IPv6位址,表示成IPD PGW。此IPv6位址係被事前指派,且為不變。
將S-GW的上游與下游之介面的IPv6位址,分別表示成IPU SGW、IPD SGW。此IPv6位址係被事前指派,且為不變。
將DeNB的上游與下游之介面的IPv6位址,分別表示成IPU DeNB、IPD DeNB。這些IPv6位址係被事前指派,且為不變。又,將IPD DeNB的上位64位元(prefix),表示成PrefD DeNB
將RN成為eNB而動作時的,以S1-U介面而與上游之DeNB連接所需的IPv6位址,表示成IPU RN。IPU RN的上位64位元(prefix),係等於PrefD DeNB。又,將IPU RN的下位64位元(介面ID),表示成ifidU RN。ifidU RN係被事前指派,且為不變。
將RN成為UE而動作時的,RN上的應用程式所使用的IPv6位址,表示成IPUE RN。將IPUE RN的上位64位元(prefix)表示成PrefUE RN,將下位64位元(介面ID)表示成ifidUE RN。PrefUE RN及ifidUE RN,係在RN的電源ON,而最初連接至LTE網路時會被指派,且直到電源OFF為止都不會改變。
將RN成為移動之路由器而動作時的,對下游之移動蜂巢網所指派的IPv6前綴(/64),表示成PrefD RN。PrefD RN,係在RN的電源ON,而最初連接至LTE網路時會被指派,且直到電源OFF為止都不會改變。將RN成為移動之路由器而動作時與下游之移動蜂巢網內之機器進行通訊之際所使用的IPv6位址,表示成IPD RN。IPD RN的上 位64位元(prefix),係等於PrefD RN。將IPD RN的下位64位元,表示成ifidD RN。ifidD RN係被事前指派,且為不變。
將UE的IP位址,表示成IPUE。將IPUE的上位64位元(prefix)表示成PrefUE,將下位64位元(介面ID)表示成ifidUE
<2.2.UE的構成例>
接下來,參照圖2,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UE的構成之一例。圖2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UE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2,UE係具備:天線部110、無線通訊部120、記憶部130、及控制部140。
(1)天線部110
天線部110,係將無線通訊部1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1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120。
(2)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將來自eNB或RN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並將往eNB或RN的上鏈訊號予以發送。
(3)記憶部130
記憶部130,係將UE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4)控制部140
控制部140係提供UE的各種機能。UE係基於控制部140所致之控制而動作。關於基於控制部140所致之控制的UE之動作,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2.3.RN的構成例>
接下來,參照圖3,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RN的構成之一例。圖3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RN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3,RN係具備:天線部210、無線通訊部220、記憶部230、及控制部240。
(1)天線部210
天線部210,係將無線通訊部2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2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220。
(2)無線通訊部220
無線通訊部2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220,係將來自上游之DeNB或其他RN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往下游之UE或RN予以中繼。又,例如,無線通訊部220,係從下游之UE或RN接收上鏈訊號, 往上游之DeNB或其他RN予以中繼。
(3)記憶部230
記憶部230,係將RN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4)控制部240
控制部240係提供RN的各種機能。RN係基於控制部240所致之控制而動作。關於基於控制部240所致之控制的RN之動作,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2.4.DeNB的構成例>
接下來,參照圖4,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DeNB的構成之一例。圖4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DeNB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4,DeNB係具備:天線部310、無線通訊部320、網路通訊部330、記憶部340及控制部350。
(1)天線部310
天線部310,係將無線通訊部3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3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320。
(2)無線通訊部320
無線通訊部3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320,係將給下游之UE或RN的下鏈訊號予以發送,將來自下游之UE或RN的上鏈訊號予以接收。
(3)網路通訊部330
網路通訊部330,係收送資訊。例如,網路通訊部330,係向其他節點發送資訊,從其他節點接收資訊。例如,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有其他DeNB及核心網路節點。
(4)記憶部340
記憶部340,係將DeNB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5)控制部350
控制部350係提供DeNB的各種機能。DeNB係基於控制部350所致之控制而動作。關於基於控制部350所致之控制的DeNB之動作,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2.5.核心網路節點的構成例>
接下來,參照圖5,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核心網路節點的構成之一例。此處所謂的核心網路節點係包含例如P-GW、S-GW及MME等。圖5係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核心網路節點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5,核心網路節點係具備:網路通訊部410、記憶部 420及控制部430。
(1)網路通訊部410
網路通訊部410,係收送資訊。例如,網路通訊部410,係向其他節點發送資訊,從其他節點接收資訊。例如,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有其他核心網路節點、PDN、及DeNB。
(2)記憶部420
記憶部420,係將核心網路節點之動作所需之程式及各種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3)控制部430
控制部430,係提供核心網路節點的各種機能。核心網路節點係基於控制部430所致之控制而動作。關於基於控制部430所致之控制的核心網路節點之動作,係在後面詳細說明。
<<3.技術特徵>> <3.1.連接處理>
首先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的,連接處理所相關之技術的特徵。這裡所謂的連接處理,係指UE或RN是藉由DeNB或RN而進行連接的處理。
‧路徑表
從基地台至P-GW為止的各節點(例如DeNB、S-GW、及P-GW),係將送訊目的地資訊與轉送目標所建立對應而成的路徑表,加以記憶。例如,路徑表係含有,把終點IP位址(亦即目的地IP位址)與轉送目標之GTP隧道所建立對應而成的條目。各節點,係基於路徑表,而將所接收到的封包,使用適切的GTP隧道而予以中繼。
作為一例,各節點所能記憶的路徑表之例子,表示如下。
‧管理表
MME,係將已附著至網路的節點(UE或RN)的識別資訊、位址資訊、及該當節點的上游節點(亦即連接目標之節點)的位址資訊所建立對應而成的管理表,加以記憶。MME,係藉由管理表,就可掌握連接至移動蜂巢網的所有RN及UE。
作為一例,MME1所能記憶的管理表之例子,表示如下。
‧轉換表
RN係將位址資訊的轉換表(第1轉換表),加以記憶。此轉換表係含有,把下游節點之位址資訊與該當下游節點所對應之RN之位址資訊建立對應而成的資訊。此外,位址資訊,係為含有IP位址及/或埠號的資訊。此處的IP位址,係為例如IPv6位址。RN係藉由使用該轉換表,就可使給RN之下游節點收的封包,集中至RN。
P-GW也將位址資訊的轉換表(第2轉換表),加以記憶。此轉換表係含有,把最下游節點(亦即UE或身為UE而動作之RN)的位址資訊、與該當最下游節點所對應之RN的位址資訊,建立對應而成的資訊。P-GW係藉由使用該轉換表,就可使給RN之下游節點收的封包,集中至RN。
UE,係將用來要求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也就是RN中的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予以發送。又,RN也是,係向P-GW或若上游有RN存在時則向RN,發送用來要求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本訊息,以下係亦稱為NAT登錄請求(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Registration Request)。RN及P-GW,係基於本訊息,而可適切地更新轉換表。作為對NAT登錄請求之回答,係會回答NAT登錄回應(NAT Registration Ack)。
作為一例,各RN所能記憶的轉換表之例子,表示如下。
‧DHCP-PD
RN,係在未取得IP位址的情況下,從P-GW接受IP位址的前綴部分之指派。這件事情,係無論RN是連接至DeNB還是連接至移動蜂巢網時,都同樣如此。RN係亦 可與P-GW之間,執行DHCP-PD(Prefix delegation)。藉此,RN係可接受前綴之指派。此外,關於DHCP-PD,係在「O.Troan and R.Droms.IPv6 Prefix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version 6,December 2003.RFC 3633.」中有詳細說明。
RN係可將會成為已被指派之前綴(例如IPv6 Prefix/56)之一部分的前綴(例如IPv6 Prefix/64),指派給旗下的節點。藉此,RN及RN之旗下的節點就會具有共通的前綴,因此可簡化路徑表。
‧表示地位的資訊
RN,係將表示RN所形成之移動蜂巢網之地位的資訊,予以發送。該資訊係為例如,表示RN係為最上游的資訊(例如MCTOP Flag=ON),或表示形成了內層移動蜂巢網(例如MCNEST Flag=ON)的資訊。該資訊,係例如被包含在附著請求中而被發送。
‧附著請求之送訊
RN係控制,附著過來的下游節點所相關之附著請求的送訊時序。例如,RN係將附著過來的一個以上之下游節點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批次發送至上游節點。送訊時序的控制方法係為任意。例如可考慮,每隔所定時間而週期性送訊、或接收到來自下游節點之附著請求時起等待所定時間後而發送等等。藉此,RN係不必每次有節點連接 至RN之下游就發送附著請求,可將複數台之節點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一次送訊。藉此,可減輕網路的通訊負荷。
以下,以圖1所示的網路構成例為前提,詳細說明連接處理的流程。
(1.1)未取得IPv6位址的RN所致之對DeNB的連接處理
本節中係說明,未取得IPv6位址的RN所致之對DeNB的連接處理。作為一例,想定在DeNB1附近有RN1的電源被打開的情況。此時的,未取得IPv6位址的RN1所致之對DeNB1的連接處理之一例,參照圖6來加以說明。
圖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連接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RN1、DeNB1、MME1、S-GW1、及P-GW1參與。RN1係形成移動蜂巢網。
首先,RN1,係與DeNB1,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102)。
接下來,RN1係向鏈路本地的所有路由器多播位址,發送RS(Router Solicitation)(步驟S104)。
接著,DeNB1係接收該RS,向RN1的鏈路本地的IPv6位址,發送RA(Router Advertisement)(步驟S106)。該RA係含有:已被指派給DeNB1之下游介面的IPv6位址的前綴,亦即PrefD DeNB1
接下來,RN1係接收該RA,根據PrefD DeNB1與自身的上游介面之ID也就是ifidU RN1,生成IPv6位址也就是IPU RN1(步驟S108)。IPU RN1,係在RN1要與DeNB1之間建立GTP(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Tunneling Protocol)隧道之際,會被使用。
接著,RN1係向DeNB1,發送附著請求(Attach Request)(步驟S110)。該附著請求係含有:RN1之識別元也就是IDRN1、IPU RN1、及表示RN1係為移動蜂巢網之最上游之RN的資訊(例如MCTOP Flag=ON)。
接下來,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對已接收之附著請求,追加自身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DeNB1,然後轉送至MME1(步驟S112)。
接著,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向S-GW1,發送預設承載生成請求(Create Default Bearer Request)(步驟S114)。該預設承載生成請求係含有:IDRN1、IPU RN1、IPD DeNB1、及表示RN1係為移動蜂巢網之最上游之RN的資訊(例如MCTOP Flag=ON)。
接下來,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預設承載生成請求,就轉送至P-GW1(步驟S116)。
接著,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預設承載生成請求,就指派PrefUE RN1及ifidUE RN1(步驟S118)。詳言之,P-GW1係從自身所持有的IPv6位址空間,來指派/64之IPv6前綴也就是PrefUE RN1。又,P-GW1係生成,RN1身為UE而動作之際的介面ID也就是ifidUE RN1。又,P- GW1,係與S-GW1之間構成GTP隧道,將PrefUE RN1之轉送目標與該GTP隧道建立關連,登錄至路徑表(相當於表2A的第1行之條目)。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P-GW1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PGW1、及S-GW1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SGW1
接下來,P-GW1係向S-GW1,發送預設承載生成回應(Create Default Bearer Response)(步驟S120)。該預設承載生成回應係含有IDRN1、IPD PGW1、PrefUE RN1、ifidUE RN1、及IPD DeNB1
接著,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預設承載生成回應,就對已接收之預設承載生成回應,追加IPD SGW1,然後轉送至MME1(步驟S122)。又,S-GW1,係與P-GW1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IPU SGW1及IPD PGW1。再者,S-GW1,係與DeNBI之間構成GTP隧道,將PrefUE RN1之轉送目標與該GTP隧道建立關連,登錄至路徑表(相當於表2B的第1行之條目)。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S-GW1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SGW1、及DeNB1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DeNB1
接下來,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預設承載生成回應,就將RN1登錄至自身的管理表(相當於表3的第1行之條目)。接著,MME1係向DeNB1,發送附著接受(Attach Accept)(步驟S124)。該附著接受係含有IDRN1、IPD SGW1、PrefUE RN1、及ifidUE RN1
接下來,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接受,就轉送至RN1(步驟S126)。又,DeNB1,係與S-GW1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DeNB1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DeNB1、及S-GW1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SGW1。再者,DeNB1,係與RN1之間構成GTP隧道,將PrefUE RN1之轉送目標與該GTP隧道建立關連,登錄至路徑表(相當於表2C的第1行之條目)。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DeNB1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DeNB1、及RN1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RN1。RN1,係將該附著接受予以接收,而取得ifidUE RN1
以上處理的結果,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接著,RN1,係為了取得身為UE而動作所需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E RN1,而依照IPv6之規定,向P-GW1發送RS(Router Solicitation)(步驟S128)。
接下來,P-GW1係接收該RS,向RN1回送RA(Router Advertisement)(步驟S130)。該RA係含有PrefUE RN1
接著,RN1係接收該RA,取得PrefUE RN1。然後,RN1係從該前綴與ifidUE RN1,生成IPUE RN1(步驟S132)。此處,IPUE RN1,係RN1上的應用程式進行通訊時所使用的IPv6位址。
接下來,RN1係為了取得下游介面的前綴,而在P-GW1之間執行DHCP-PD(步驟S134)。藉此,P-GW1係將前綴PrefD RN1指派給RN1。
DHCP-PD的結果,RN1係取得PrefD RN1。然後,RN1係從PrefD RN1與下游介面的介面ID也就是ifidD RN1,生成IPv6位址IPD RN1,指派給下游的介面(步驟S136)。
另一方面,P-GW1係將PrefD RN1之路徑與通往S-GW1之隧道建立關連,登錄至路徑表(相當於表2A的第2行之條目)。接著,P-GW1係向S-GW1發送路由設立(Route Setup)(步驟S138)。該路由設立係含有PrefUE RN1及PrefD RN1
接下來,S-GW1係一旦接收到路由設立,就將PrefD RN1之路徑與通往DeNB1之隧道建立關連,登錄至路徑表(相當於表2B的第2行之條目)。接著,S-GW1係向DeNB1轉送路由設立(步驟S140)。DeNB1係一旦接收到路由設立,就將PrefD RN1之路徑與通往RN1之隧道建立關連,登錄至路徑表(相當於表2C的第2行之條目)。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1、及DeNB1,係分別記憶著表2A、表2B、及表2C所示的路徑表。另一方面,MME1係記憶著表3所示的管理表。MME係將移動蜂巢網內所連接的所有RN,藉由管理表而加以掌握。
(1.2)未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RN的連接處理
本節中係說明,未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RN的連接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1.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在RN1之附近有UE1的電源被打開的情況。此時的,未取得IPv6位址的UE1所致之對RN1的連接處理之一例,參照圖7來加以說明。
圖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連接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UE1、RN1、DeNB1及MME1參與。如圖7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UE1,係與RN1,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202)。
接下來,UE1係將附著請求,發送至RN1(步驟S204)。該附著請求係含有UE1的識別元也就是IDUE1。RN1係例如利用雜湊函數而從IDUE1生成UE1的介面ID也就是ifidUE1
接著,RN1係向UE1,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206)。該附著接受係含有ifidUE1
接下來,UE1係接收該附著接受,而取得ifidUE1。接著,UE1係向RN1,發送RS(步驟S208)。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RS,就向UE1發送含有PrefD RN1的RA(步驟S210)。
接下來,UE1係接收RA,從PrefD RN1及ifidUE1,生成自身的IPv6位址也就是IPUE1(步驟S212)。
接著,RN1,係等待某種程度之時間(例如1秒),在此期間中,將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所相關的附著請求,批次發送至DeNB1(步驟S214)。藉此,RN1係不必每次有UE連接至RN1之下游就發送附著請求,可將複數台之UE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一次送訊。該附著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1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1)、IPv6位址(例如IPUE1)、IPD RN1、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UE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轉送至MME1(步驟S216)。
接著,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將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例如UE1)之資訊,登錄至對映表(相當於表3的第2行之條目),向DeNB1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218)。該附著接受係含有,連接至RN1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1)。
接下來,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接受,就轉送至RN1(步驟S220)。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1、及DeNB1所記憶的路徑表中係沒有變更。亦即,P-GW、S-GW,及DeNB所記憶之路徑表的資訊量,係不依存於移動蜂巢網內的UE之數量。另一方面,MME係將移動蜂巢網內所連接的所有UE,藉由管理表而加以掌握。
(1.3)已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RN的連接處理
本節中係說明,已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RN的連接處理。作為一例,想定已經連接在其他eNB的UE2,移動至RN1所提供之移動蜂巢網的情形。更具體而言,想定在上記(1.2)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對RN1係有,具有IPUE2此一IPv6位址的UE2進行連接的情況。此外,IPUE2係不隸屬於PrefD RN1。此時的,已取得IPv6位址的UE2所致之對RN1的連接處理之一例,參照圖8來加以說明。
圖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連接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UE2、RN1、DeNB1、MME1、S-GW1、及P-GW1參與。如圖8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UE2,係與RN1,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302)。
接下來,UE2係向RN1,發送附著請求(步驟S304)。該附著請求係含有UE2的識別元也就是IDUE2及IPUE2。RN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由於IPUE2並不隸屬於PrefD RN1,因此UE2係保有IPv6位址不變而偵測出從其他eNB或RN移動到RN1之下游。於是,RN1係從IPUE2之前綴也就是PrefUE2及ifidD RN1,生成IPv6位址IP2D RN1,指派給下游介面。
接著,RN1係將附著接受,發送至UE2(步驟S306)。該附著接受係含有IPUE2的介面ID也就是ifidUE2
接下來,UE2係接收該附著接受,而取得ifidUE2。接著,UE2係向RN1,發送RS(步驟S308)。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到該RS,就向RA發送UE2(步驟S310)。該RA係含有PrefUE2、及表示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著,接收到該RA的UE2,係從PrefUE2及ifidUE2生成IPUE2,確認IPUE2係為可繼續使用(步驟S312)。
接下來,UE2係向RN1發送NAT登錄請求(步驟S314)。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2及現在通訊中所使用的埠號之清單(此處為了簡化說明,假設通訊中的埠係為1個,表示作Pt1UE2)。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對Pt1UE2指派新的埠號Pt1RN1 UE2,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5的第1行之條目)。接下來,RN1係將NAT登錄請求,發送至P-GW1(步驟S316)。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2、Pt1UE2、IPUE RN1、及Pt1RN1 UE2
接著,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4的第1行之條目)。接下來,P-GW1係向RN1,發送NAT登錄回 應(步驟S318)。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回應,就轉送至UE2(步驟S320)。
接下來,RN1,係在RA的送訊後,等待某種程度之時間(例如1秒),在此期間中,將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所相關的附著請求,批次發送至DeNB1(步驟S322)。藉此,RN1係不必每次有UE連接至RN1之下游就發送附著請求,可將複數台之UE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一次送訊。該附著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1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2)、IPv6位址(例如IPUE2)、IPD RN1、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著,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將路徑切換請求(Path Switch Request)發送至MME1(步驟S324)。該路徑切換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1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2)、IPv6位址(例如IPUE2)、IPD RN1、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MME1係由於已連接至RN1的UE(例如UE2)是已經具有IPv6位址,因此在自身的管理表中已經記憶有該UE所相關之條目。於是,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路徑切換請求,就在MME1的管理表中,將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之條目(例如UE2之條目(表3的第3行之條目))的上游節點之欄位,予以更新。接著, MME1係向S-GW1,發送承載變更請求(Modify Bearer Request)(步驟S326)。該承載變更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之ID及IPv6位址(例如IDUE2及IPUE2)。
接著,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求,就轉送至P-GW1(步驟S328)。
接下來,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求,若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例如UE2)上已經有GTP隧道被建立,則將其予以釋放。接著,P-GW1係將承載變更回應(Modify Bearer Response),發送至S-GW1(步驟S330)。該承載變更回應係含有,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2)。
接下來,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回應,就轉送至MME1(步驟S332)。
接著,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回應,就將路徑切換回應(Path Switch Request Ack)發送至DeNB1(步驟S334)。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係含有,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2)。
接下來,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就將附著接受,發送至RN1(步驟S336)。該附著接受係含有,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2)。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1、及DeNB1所記憶的路徑表中係沒有變化。亦即,P-GW、 S-GW,及DeNB所記憶之路徑表的資訊量,係不依存於移動蜂巢網內的UE之數量。另一方面,已取得位址的UE一旦連接至移動蜂巢網,則對上游之RN與P-GW,與該UE上正在通訊中之埠的數量相同數量的位址轉換表條目,會被追加。P-GW1、及RN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係分別如表4及表5所示。又,MME1係將移動蜂巢網內所連接的所有UE,藉由管理表而加以掌握。
(1.4)未取得IPv6位址的RN所致之對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
本節中係說明,未取得IPv6位址的RN所致之對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1.3)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在RN1之附近有RN2的電源被打開的情況。此時的,未取得IPv6位址的RN2所致之對RN1所提供之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之一例,參照圖9來加以說明。
圖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連接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RN2、RN1、DeNB1、MME1、及P-GW1參與。如圖9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RN2,係與RN1,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402)。
接下來,RN2係向鏈路本地的所有路由器多播位址,發送RS(步驟S404)。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該RS,就向RN2的鏈路本地位址發送RA(步驟S406)。該RA係含有:PrefD RN1、及表示RN1是存在於移動蜂巢網內之意旨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RN2係一旦接收到該RA,根據PrefD RN1及自身的上游介面之ID也就是ifidU RN2,生成IPv6位址也就是IPU RN2(步驟S408)。如後述,IPU RN2係相等於,RN2上的應用程式所使用的IPv6位址也就是IPUE RN2
接著,RN2係向RN1,發送附著請求(步驟S410)。該附著請求係含有:RN2之識別元也就是IDRN2、IPU RN2、及表示RN2係處於內層狀態的資訊(例如MCNEST Flag=ON)。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連同IPD RN1一起轉送至DeNB1(步驟S412)。
接著,DeNB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請求,就轉送至MME1(步驟S414)。
接下來,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將RN2的資訊,登錄至管理表(相當於表3的第4行之條目)。然後,MME1係向DeNB1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416)。該附著接受係含有IDRN2
接著,DeNB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接受,就轉送至RN1(步驟S418)。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接受,就 轉送至RN2(步驟S420)。該附著接受係含有ifidU RN2
接著,RN2係接收附著接受,取得ifidU RN2。接下來,RN2係向RN1發送RS(步驟S422)。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該RS,就向RN2發送RA(步驟S424)。該RA係含有PrefD RN1及IPD PGW1
接下來,RN2係一旦接收到該RA,就從PrefD RN1及ifidU RN2生成IPUE RN2(步驟S426)。IPUE RN2係為,在RN2成為UE而動作之際,應用程式所使用的IPv6位址。結果而言,IPU RN2與IPUE RN2係變成相等。
接著,RN2係為了取得下游介面的前綴,而在P-GW1之間執行DHCP-PD(步驟S428)。此時,表示RN2是處於內層狀態的資訊(例如MCNEST Flag=ON),係被發送至P-GW1。P-GW1,作為RN2的下游介面之前綴,而指派PrefD RN2。由於P-GW1係知道RN2是處於內層狀態,因此不變更路徑資訊。
DHCP-PD的結果,RN2係取得PrefD RN2。然後,RN2係從PrefD RN2及下游介面之ID也就是ifidD RN2,生成IPD RN2,指派給下游之介面(步驟S430)。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1、及DeNB1所記憶的路徑表中係沒有變化。亦即,P-GW、S-GW,及DeNB所記憶之路徑表的資訊量,係不依存於移動蜂巢網內所連接的內層之RN之數量。另一方面,MME係將移動蜂巢網內已連接的所有RN,藉由管理表而加以掌握。
(1.5)未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內層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
本節中係說明,未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內層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1.4)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在RN2之附近有UE3的電源被打開的情況。此時的,未取得IPv6位址的UE3所致之對RN2所提供之內層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之一例,參照圖10來加以說明。
圖1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連接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UE3、RN2、RN1、DeNB1、及MME1參與。如圖10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UE3,係與RN2,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502)。
接下來,UE3係將附著請求,發送至RN2(步驟S504)。該附著請求係含有UE3的識別元也就是IDUE3
接著,RN2係例如使用雜湊函數而從IDUE3生成ifidUE3,將含有其的附著接受,發送至UE3(步驟S506)。
接下來,UE3係接收該附著接受,而取得ifidUE3。接著,UE3係向RN2,發送RS(步驟S508)。
接著,RN2係一旦接收到該RS,就向UE3發送含有PrefD RN2的RA(步驟S510)。
接下來,UE3係接收該RA,就從PrefD RN2及ifidUE3,生成IPv6位址也就是IPUE3(步驟S512)。
接著,RN2,係等待某種程度之時間(例如1秒),在此期間中,將已連接至RN2之下游的UE所相關的附著請求,批次發送至RN1(步驟S514)。藉此,RN2係不必每次有UE連接至RN2之下游就發送附著請求,可將複數台之UE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一次送訊。該附著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2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3)、IPv6位址(例如IPUE3)、IPD RN2、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UE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轉送至DeNB1(步驟S516)。
接著,DeNB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請求,就轉送至MME1(步驟S518)。
接下來,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將已連接至RN2之下游的UE(例如UE3)之資訊,登錄至管理表(相當於表3的第5行之條目),向DeNB1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520)。該附著接受係含有,連接至RN2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3)。
接著,DeNB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接受,就轉送至RN1(步驟S522)。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接受,就 轉送至RN2(步驟S524)。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1、及DeNB1所記憶的路徑表中係沒有變更。亦即,P-GW、S-GW,及DeNB所記憶之路徑表的資訊量,係不依存於移動蜂巢網內的UE之數量。另一方面,MME係將移動蜂巢網內所連接的所有UE,藉由管理表而加以掌握。
(1.6)已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內層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
本節中係說明,已取得IPv6位址的UE所致之對內層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1.5)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其他eNB或RN之旗下且已獲得IPUE4此一IPv6位址的UE4,移動到RN2所提供的內層移動蜂巢網的情況。此時的,已取得IPv6位址的UE4所致之對RN2所提供之內層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之一例,參照圖11來加以說明。
圖1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連接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UE4、RN2、RN1、DeNB1、MME1、S-GW1、及P-GW1參與。如圖11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UE4,係與RN2,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602)。
接下來,UE4係將附著請求,發送至RN2(步驟S604)。該附著請求係含有UE4的識別元也就是IDUE4及IPUE4。RN2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由於IPUE4並不隸屬於PrefD RN2,因此UE4係保有IPv6位址不變而偵測出從其他eNB或RN移動到RN2之下游。於是,RN2係從IPUE4之前綴也就是PrefUE4及自身的下游介面之ID也就是ifidD RN2,生成IPv6位址IP2D RN2,指派給下游介面。
接著,RN2係向UE2,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606)。該附著接受係含有IPUE4的介面ID也就是ifidUE4、IPD RN2、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UE4係接收該附著接受,而取得ifidUE4。接著,UE4係向RN2,發送RS(步驟S608)。
接著,RN2係一旦接收到該RS,就向UE4發送含有PrefUE4的RA(步驟S610)。
接下來,UE4係一旦接收到RA,就從PrefUE4及ifidUE4生成IPUE4,確認IPUE4係為可繼承使用(步驟S612)。
接著,UE4係辨識這是往移動蜂巢網內之連接,向RN2發送NAT登錄請求(步驟S614)。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4及現在正在通訊的埠號之清單(此處為了簡化說明,假設通訊中的埠係只有Pt1UE4這1個)。
接下來,RN2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 求,就對Pt1UE4指派新的埠號也就是Pt1RN2 UE4,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6的第1行之條目)。接著,RN2係將NAT登錄請求,發送至RN1(步驟S616)。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4、Pt1UE4、IPUE RN2、及Pt1RN2 UE4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對Pt1RN2 UE4指派新的埠號也就是Pt1RN1 UE4,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5的第2行之條目)。接著,RN1係將NAT登錄請求,發送至P-GW1(步驟S618)。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4、Pt1UE4、IPUE RN1、及Pt1RN1 UE4
接下來,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4的第2行之條目)。接著,P-GW1係向RN1,發送NAT登錄回應(步驟S620)。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回應,就轉送至RN2(步驟S622)。
接下來,RN2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回應,就轉送至UE4(步驟S624)。
接著,RN2,係在RA的送訊後,等待某種程度之時間(例如1秒),在此期間中,將已連接至RN2之下游的UE所相關的附著請求,批次發送至RN1(步驟S626)。藉此,RN2係不必每次有UE連接至RN2之下游就發送附著請求,可將複數台之UE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 以一次送訊。該附著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2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4)、IPv6位址(例如IPUE4)、IPD RN2、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UE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到該附著請求,就轉送至DeNB1(步驟S628)。
接著,DeNB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請求,就將路徑切換請求發送至MME1(步驟S630)。該路徑切換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2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4)、IPv6位址(例如IPUE4)、IPD RN2、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UE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此處,由於已移動到RN2之下游的UE係已經具有IPv6位址,因此MME1係已經將已移動之UE所相關之資訊,登錄在管理表中。於是,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路徑切換請求,就將已連接至RN2的UE所相關之管理表之條目(例如UE4所相關之條目(表3的第6行之條目))的上游節點之欄位,變更成IPD RN2,向S-GW1發送承載變更請求(步驟S632)。該承載變更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2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4)、IPv6位址(例如IPUE4)、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UE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求,就轉送至P-GW1(步驟S634)。
接著,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 求,在已連接至RN2之下游的UE(例如UE4)所相關之GTP隧道是已經被建立的情況下,進行其釋放處理。然後,P-GW1係向S-GW1,發送承載變更回應(步驟S636)。該承載變更回應係含有,已移動至RN2之下游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4)。
接下來,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回應,就轉送至MME1(步驟S638)。
接著,MME1係一旦接收該承載變更回應,就向DeNB1發送路徑切換請求回應(步驟S640)。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係含有,已移動至RN2之下游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4)。
接下來,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就向RN1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642)。該附著接受係含有,已移動至RN2之下游的UE之識別元(例如IDUE4)。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接受,就轉送至RN2(步驟S644)。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1、及DeNB1所記憶的路徑表中係沒有變更。亦即,P-GW、S-GW,及DeNB所記憶之路徑表的資訊量,係不依存於移動蜂巢網內的UE之數量。另一方面,已取得位址的UE一旦連接至內層的移動蜂巢網,則對上游之RN及P-GW,與該UE上正在通訊中之埠的數量相同數量的位址轉換表之條目,會被追加。又,MME1係將移動蜂巢網內 所連接的所有RN及UE,藉由管理表而加以掌握。
(1.7)已取得IPv6位址的RN所致之對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
本節中係說明,已取得IPv6位址的RN所致之對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1.6)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其他eNB或RN之旗下且已獲得IPv6位址的RN3,移動到RN1所提供之移動蜂巢網的情況。此時的,已取得IPv6位址的RN3所致之對RN1所提供之移動蜂巢網的連接處理之一例,參照圖12來加以說明。
此外,假設RN3係已經取得了,應用程式所使用的IPv6位址也就是IPUE RN3、及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RN3。又,假設RN3的更下游係連接有UE5。假設UE5,作為IPv6位址是具有IPUE5。UE5係已經進行對RN3之連接處理,所以RN3係已經掌握了UE5的識別元也就是IDUE5及IPv6位址也就是IPUE5
圖1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連接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RN3、RN1、DeNB1、MME1、S-GW1、及P-GW1參與。如圖12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RN3,係與RN1,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702)。
接下來,RN3係向鏈路本地的所有路由器多 播位址,發送RS(步驟S704)。該RS係含有IPUE RN3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RS,就辨識到RN3已經具有IPv6位址也就是IPUE RN3,向RN3發送含有IPUE RN3之前綴也就是PrefUE RN3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的RA(步驟S706)。又,RN1係從PrefUE RN3及自身的下游介面之ID也就是ifidD RN1,生成IPv6位址也就是IP3D RN1,將其指派給下游介面。
接下來,RN3係接收該RA,根據PrefUE RN3及自身的上游介面之ID也就是ifidU RN3,生成IPv6位址也就是IPU RN3(步驟S708)。
接著,RN3係向RN1,發送附著請求(步驟S710)。該附著請求係含有RN3的識別元也就是IDRN3及IPUE RN3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請求,就向RN3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712)。該附著接受係含有IRUE RN3的介面ID也就是ifidUE RN3
接著,RN3係接收該附著接受,取得ifidUE RN3。接下來,RN3係向RN1發送RS(步驟S714)。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該RS,就向RN3發送RA(步驟S716)。該RA係含有IPUE RN3之前綴也就是PrefUE RN3
接著,RN3係一旦接收到該RA,就從PrefUE RN3及ifidUE RN3生成IPUE RN3,確認IPUE RN3係為可繼 承使用(步驟S718)。
接下來,RN3係向RN1發送NAT登錄請求(步驟S720)。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 RN3、RN3上的應用程式在通訊中所使用的埠號(為了簡化說明,假設埠號係只有Pt1RN3這1個)、IPUE5、及UE5在通訊中使用的埠號之清單(為了簡化說明,假設埠號係只有Pt1UE5這1個)。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對Pt1RN3及Pt1UE5之每一者,作為新的埠號而分別指派Pt1RN1 RN3及Pt1RN1 UE5,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追加新的條目(表5的第3行之條目及第4行之條目)。接著,RN1係向P-GW1,發送NAT登錄請求(步驟S722)。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 RN3、Pt1RN3、IPUE RN1、Pt1RN1 RN3、IPUE5、Pt1UE5、及Pt1RN1 UE5
接下來,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追加新的條目(表4的第3行之條目及第4行之條目)。接著,P-GW1係向RN1,發送NAT登錄回應(步驟S724)。
接著,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回應,就轉送至RN3(步驟S726)。
接下來,RN1,係在RA的送訊後,等待某種程度之時間(例如1秒),在此期間中,將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所相關的附著請求,批次發送至DeNB1(步驟S728)。藉此,RN1係不必 每次有內層之移動蜂巢網連接至RN1之下游就發送附著請求,可將複數台之內層移動蜂巢網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一次送訊。該附著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1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之識別元(例如IDRN3、IDUE5)、IPv6位址(例如IPUE RN3、IPUE5)、IPD RN1、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著,DeNB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請求,就將路徑切換請求轉送至MME1(步驟S730)。該路徑切換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1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之識別元(例如IDRN3、IDUE5)、IPv6位址(例如IPUE RN3、IPUE5)、IPD RN1、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此處,已移動到RN1之下游的RN及UE,係已經具有IPv6位址,因此MME1係已經將已移動之RN及已經連接至內層移動蜂巢網的UE所相關之資訊,登錄至管理表。於是,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路徑切換請求,就將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所相關之管理表條目的上游節點之欄位,予以更新(例如RN3及UE5之欄位(表3的第7行之條目及第8行之條目))。接著,MMEI係向S-GW1,發送承載變更請求(步驟S732)。該承載變更請求係含有:已連接至RN1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之識別元(例如IDRN3、IDUE5)、IPv6位址(例如IPUE RN3、IPUE5)、及表示這是往移動蜂巢網之連接的資訊(例如MC Flag=ON)。
接下來,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求,就轉送至P-GW1(步驟S734)。
接著,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求,在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內層移動蜂巢網的最上游的RN(例如RN3)所相關之GTP隧道是存在的情況下,則進行釋放處理。接著,P-GW1係向S-GW1,發送承載變更回應(步驟S736)。該承載變更回應係含有,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之識別元(例如IDRN3及IDUE5)。
接下來,S-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回應,就轉送至MME1(步驟S738)。
接著,MME1係一旦接收該承載變更回應,就向DeNB1發送路徑切換請求回應(步驟S740)。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係含有,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之識別元(例如IDRN3及IDUE5)。
接下來,DeNB1係一旦接收到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就向RN1發送附著接受(步驟S742)。該附著接受係含有,已連接至RN1之下游的內層移動蜂巢網內的RN及UE之識別元(例如IDRN3及IDUE5)。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1、及DeNB1所記憶的路徑表中係沒有變化。亦即,P-GW、S-GW,及DeNB所記憶之路徑表的資訊量,係不依存於移動蜂巢網內所連接的RN及UE之數量。另一方面,一旦已取得位址的移動蜂巢網是以巢內身份而連接至移動蜂 巢網內,則對上游之RN及P-GW,與已連接之內層移動蜂巢網上正在通訊中之埠的數量相同數量的位址轉換表條目,會被追加。又,MME係記憶著,移動蜂巢網內所連接的所有RN及UE所相關之條目。
<3.2.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的,通訊處理所相關之技術的特徵。此處所謂的通訊處理,係指已經結束上記連接處理的RN或UE,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進行通訊的處理。
‧位址轉換
RN係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所記憶之轉換表而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藉此,RN就可使給RN之下游節點收的封包,集中至RN。
更詳言之,RN,係在封包標頭中所含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之中,將前記下游節點的前記位址資訊予以轉換。此外,送訊來源資訊係含有例如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送訊目的地資訊係含有例如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RN係識別,所中繼的封包是否為從上游節點送往下游節點之封包,還是從下游節點送往上游節點之封包。例如,該識別係可基於送訊目的地資訊而進行。然後,RN係基於該識別結果,來控制中繼處理。
例如,RN係關於從下游往上游所被中繼的封包,是將送訊來源資訊,從下游節點之位址資訊,轉換成該當下游節點所對應之RN之位址資訊。具體而言,RN係將從下游節點往上游節點之封包的送訊來源資訊之IP位址,轉換成RN的IP位址。又,RN係將從下游節點往上游節點之封包的送訊來源資訊之埠號,轉換成在最下游節點(亦即送訊來源終端之UE或RN)上動作的應用程式所相應的RN的埠號。藉此,可使得對於從連接至RN的下游節點所被發送之封包的回訊,能夠抵達RN。
例如,RN係關於從上游往下游所被中繼的封包,是將送訊目的地資訊,從下游節點所對應之RN的位址資訊,轉換成該當下游節點的位址資訊。具體而言,RN係將從上游節點往下游節點之封包的送訊目的地資訊之IP位址,轉換成下游節點的IP位址。又,RN係將從上游節點往下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之埠號,轉換成在最下游節點(亦即送訊目的地終端之UE或RN)上動作的應用程式所相應的下游節點的埠號。藉此,可使得對連接至RN的下游節點所被發送之封包,能夠抵達該當下游節點。
P-GW,係將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已被記憶之轉換表而予以轉換而中繼。更詳言之,P-GW,係將往UE之封包的送訊目的地資訊,轉換成UE的上游之RN的位址資訊。又,P-GW,係將來自UE之封包的,已被轉換成RN之位址資訊 的送訊來源資訊,轉換成UE的位址資訊。藉此,P-GW係可使被連接至RN之下游節點所收送訊的封包,集中至RN。
以下,以圖1所示的網路構成例為前提,詳細說明通訊處理的流程。
(2.1)UE1的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未取得IPv6位址的UE連接至RN後所進行的通訊處理。作為一例,說明UE1的通訊處理。
(2.1.1)由UE1開始通訊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由UE1開始通訊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1.7)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UE1的應用程式(埠號:Pt1UE1),係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開始通訊的情況。以下一面參照圖13一面具體說明。
圖1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1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在各個封包標頭中係含有:封包的始點IP位址srcIP及始點埠號srcPort、以及終點IP位址dstIP及終點埠號dstPort。在本圖中,在中繼途中被改寫的部分係標示底線。
UE1,係往RN1,發送具有圖13(a)所示之標頭的封包。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辨識出這是從下 游往上游之通訊。然後,RN1係在自身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表5)內,檢索是否有下游IP位址及下游埠號,是與該封包之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一致的條目。在此時點上係由於沒有符合的條目存在,因此RN1係生成新的埠號PtRN1 UE1,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5的第5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1從下游往上游轉送封包之際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為IPUE1及Pt1UE1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1及Pt1RN1 UE1。RN1係基於本條目進行改寫。其結果為,被RN1從下游往上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3(b)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然後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
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將上記封包予以接收、回訊之際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3(c)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然後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RN1。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辨識出這是從上游往下游之通訊。然後,RN1係在自身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內,檢索是否有上游IP位址及上游埠號是與封包之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一致的條目。其結果為,找到表5的第5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1從上游往下游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為IPUE RN1及Pt1RN1 UE1 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E1及Pt1UE1。RN1係基於本條目進行改寫。其結果為,被RN1從上游往下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3(d)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UE1上的應用程式。
(2.1.2)UE1進行通訊開始等待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1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1.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UE1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2UE1),等待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之通訊開始的情況。以下一面參照圖14一面具體說明。
圖1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1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在各個封包標頭中係含有:封包的始點IP位址srcIP及始點埠號srcPort、以及終點IP位址dstIP及終點埠號dstPort。在本圖中,在中繼途中被改寫的部分係標示底線。
UE1係向RN1發送NAT登錄請求。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1及Pt2UE1。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生成新的埠號Pt2RN1 UE1,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5的第6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1從上游往下游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為IPUE RN1及Pt2RN1 UE1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E1及 Pt2UE1。又,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I從下游往上游轉送封包之際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為IPUE1及Pt2UE1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1
接著,RN1係向P-GW1,發送NAT登錄請求。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 RN1、Pt2RN1 UE1、IPUE1、及Pt2UE1。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4的第5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P-GW1從上游(亦即PDN)往下游(亦即CN)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是IPUE1及Pt2UE1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1。又,該條目係意味著,在P-GW1從下游往上游轉送封包之際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是IPUE RN1及Pt2RN1 UE1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1及Pt2UE1
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係在與UE1上動作的應用程式(埠號:Pt2UE1)開始通訊的情況下,發送具有圖14(a)所示之標頭的封包。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5行之條目,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1及Pt2UE1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1。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4(b)所示之內容。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該 封包係抵達RN1。
RNI,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6行之條目,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2RN1 UE1改寫成IPUE1及Pt2UE1。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4(c)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UE1。
UE1接收該封包並回訊之際,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4(d)所示之內容。UE1係將該封包往RN1發送。
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6行之條目,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1及Pt2UE1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1。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4(e)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5行之條目,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2RN1 UE1改寫成IPUE1及Pt2UE1。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4(f)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網際網路內的應用程式。
(2.2)UE2的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已取得IPv6位址的UE連接至RN後所進行的通訊處理。作為一例,說明UE2的通訊處理。
(2.2.1)UE2繼續通訊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2繼續通訊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1.2)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UE2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1UE2),係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v6位址:IPCN,埠號:Pt1CN)繼續通訊的情況。以下一面參照圖15一面具體說明。
圖1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2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在各個封包標頭中係含有:封包的始點IP位址srcIP及始點埠號srcPort、以及終點IP位址dstIP及終點埠號dstPort。在本圖中,在中繼途中被改寫的部分係標示底線。
UE2,係往RN1,發送具有圖15(a)所示之標頭的封包。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1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2及Pt1UE2改寫成IPUE RN1及Pt1RN1 UE2。其結果為,被RN1從下游往上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5(b)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1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1RN1 UE2改寫成IPUE2及Pt1UE2。其結果為,被P-GW1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5(c)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 徑控制,而抵達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
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將該封包予以接收、回訊之際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5(d)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1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2及Pt1UE2改寫成IPUE RN1及Pt1RN1 UE2。其結果為,被P-GW1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5(e)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RN1。
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1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1RN1 UE2改寫成IPUE2及Pt1UE2。其結果為,被RN1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5(f)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UE2。
(2.2.2)UE2進行通訊開始等待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2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2.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RN2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2UE2),等待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之通訊開始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1.2)節中所說明的,由UE1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相同。其結果為,在RN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5的第7行之條目,在P-GW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係被 追加表4的第6行之條目。
(2.3)RN2的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未取得IPv6位址的RN,連接至其他RN所提供的移動蜂巢網之後所進行的通訊處理。作為一例,說明RN2的通訊處理。
(2.3.1)由RN2開始通訊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由RN2開始通訊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2.2)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RN2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1RN2),係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開始通訊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1.1)節中所說明的,由UE1開始通訊時的通訊處理相同。其結果為,在RN1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5的第8行之條目。
(2.3.2)RN2進行通訊開始等待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RN2開始通訊等待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3.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RN2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2RN2),等待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之通訊開始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1.2)節中所說明的,由UE1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相同。其 結果為,在RN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5的第9行之條目,在P-GW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係被追加表4的第7行之條目。
(2.4)UE3的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未取得IPv6位址的UE連接至內層移動蜂巢網後所進行的通訊處理。作為一例,說明UE3的通訊處理。
(2.4.1)由UE3開始通訊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由UE3開始通訊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3.2)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UE3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1UE3),係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開始通訊的情況。以下一面參照圖16一面具體說明。
圖1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3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在各個封包標頭中係含有:封包的始點IP位址srcIP及始點埠號srcPort、以及終點IP位址dstIP及終點埠號dstPort。在本圖中,在中繼途中被改寫的部分係標示底線。
UE3係發送具有圖16(a)所示之標頭的封包。RN2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在自身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表6)內,檢索是否有下游IP位址及下游埠號是與封包之 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一致的條目存在。在此時點上係由於沒有符合的條目存在,因此RN2係生成新的埠號Pt1RN2 UE3,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6的第2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2從下游往上游轉送封包之際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為IPUE3及Pt1UE3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2及Pt1RN2 UE3。又,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2從上游往下游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為IPUE RN2及Pt1RN2 UE3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E3及Pt1UE3
RN2係基於本條目進行改寫。其結果為,被RN2從下游往上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6(b)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RN1。
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從自身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檢索出下游IP位址及下游埠號是與封包之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一致的條目。在此時點上係由於沒有符合的條目存在,因此RN1係生成新的埠號Pt1RN1 UE3,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5的第10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1從下游往上游轉送封包之際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為IPUE RN2及Pt1RN2 UE3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1及Pt1RN1 UE3。又,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1從上游往下游 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為IPUE RN1及Pt1RN1 UE3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2及Pt1RN2 UE3
RN1係基於本條目進行改寫。其結果為,被RN1從下游往上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6(c)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然後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
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將該封包予以接收、回訊之際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6(d)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然後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RN1。
RN1,係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10行之條目,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1RN1 UE3改寫成IPUE RN2及Pt1RN2 UE3。其結果為,被RN1從上游往下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6(e)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RN2。
RN2,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6)的第2行之條目,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2及Pt1RN2 UE3改寫成IPUE3及Pt1UE3。其結果為,被RN2從上游往下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6(f)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UE3上的應用程式。
(2.4.2)UE3進行通訊開始等待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3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4.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UE3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2UE3),等待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之通訊開始的情況。以下一面參照圖17一面具體說明。
圖1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3所致之通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在各個封包標頭中係含有:封包的始點IP位址srcIP及始點埠號srcPort、以及終點IP位址dstIP及終點埠號dstPort。在本圖中,在中繼途中被改寫的部分係標示底線。
UE3係向RN2發送NAT登錄請求。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3及Pt2UE3。RN2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生成新的埠號Pt2RN2 UE3,在自身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6的第3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2從上游往下游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為IPUE RN2及Pt2RN2 UE3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E3及Pt2UE3。又,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2從下游往上游轉送封包之際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為IPUE3及Pt2UE3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2及Pt2RN2 UE3
接著,RN2係向RN1轉送NAT登錄請求。該 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 RN2、Pt2RN2 UE3、IPUE3、及Pt2UE3。RN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生成新的埠號Pt2RN1 UE3,在自身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5的第11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1從上游往下游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為IPUE RN1及Pt2RN1 UE3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 RN2及Pt2RN2 UE3。又,該條目係意味著,在RN1從下游往上游轉送封包之際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為IPU RN2及Pt2RN2 UE3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3
接下來,RN1係向P-GW1,轉送NAT登錄請求。該NAT登錄請求係含有IPUE RN1、Pt2RN1 UE3、IPUE3、及Pt2UE3。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NAT登錄請求,就在自身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加入新的條目(表4的第8行之條目)。
該條目係意味著,在P-GW1從上游往下游轉送封包之際若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為IPUE3及Pt2UE3的情況下,則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3。又,該條目係意味著,若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為IPUE RN1及Pt2RN1 UE3的情況下,則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改寫成IPUE3及Pt2UE3
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係在與UE3上動作的應用程式(埠號:Pt2UE3) 開始通訊的情況下,發送具有圖17(a)所示之標頭的封包。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8行之條目,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3及Pt2UE3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3。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7(b)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RN1。
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11行之條目,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2RN1 UE3改寫成IPUE RN2及Pt2RN2 UE3。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7(c)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RN2。
RN2,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6)的第3行之條目,將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2及Pt2RN2 UE3改寫成IPUE3及Pt2UE3。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7(d)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UE2上的應用程式。
UE3接收該封包並回訊之際,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7(e)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RN2。
RN2,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6)的第3行之條目,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3及Pt2UE3改寫成IPUE RN2及Pt2RN2 UE3。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7(f)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RN1。
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11行之條目,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 RN2及Pt2RN2 UE3改寫成IPUE RN1及Pt2RN1 UE3。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7(g)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8行之條目,將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2RN1 UE3改寫成IPUE3及Pt2UE3。其結果為,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7(h)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網際網路內的應用程式。
(2.5)UE4的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已取得IPv6位址的UE連接至內層移動蜂巢網後所進行的通訊處理。作為一例,說明UE4的通訊處理。
(2.5.1)UE4繼續通訊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4繼續通訊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4.2)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UE4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1UE4),係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繼續通訊的情況。以下一面參照圖18一面具體說明。
圖1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為了UE4所致之通 訊而由各節點所收送訊之封包標頭之內容之一例的圖示。在各個封包標頭中係含有:封包的始點IP位址srcIP及始點埠號srcPort、以及終點IP位址dstIP及終點埠號dstPort。在本圖中,在中繼途中被改寫的部分係標示底線。
UE4,係往RN1,發送具有圖18(a)所示之標頭的封包。RN2,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6)的第1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4及Pt1UE4改寫成IPUE RN2及Pt1RN2 UE4。其結果為,被RN2從下游往上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8(b)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RN1。
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2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 RN2及Pt1RN2 UE4改寫成IPUE RN1及Pt1RN1 UE4。其結果為,被RN1從下游往上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8(c)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2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始點IP位址及始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1RN1 UE4改寫成IPUE4及Pt1UE4。其結果為,被P-GW1從下游往上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8(d)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
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將該封包予以接收、回訊之際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8(e)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網際網路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P-GW1。
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4)的第2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4及Pt1UE4改寫成IPUE RN1及Pt1RN1 UE4。其結果為,被P-GW1從上游往下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8(f)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藉由LTE內的路徑控制而抵達RN1。
RN1,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5)的第2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1及Pt1RN1 UE4改寫成IPUE RN2及Pt1RN2 UE4。其結果為,被RN1從上游往下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8(g)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RN2。
RN2,係一旦接收到該封包,就按照自身的位址轉換表(表6)的第1行之條目,將該封包的終點IP位址及終點埠號,從IPUE RN2及Pt1RN2 UE4改寫成IPUE4及Pt1UE4。其結果為,被RN2從上游往下游所中繼之後的封包標頭,係變成圖18(h)所示之內容。該封包係抵達UE4上的應用程式。
(2.5.2)UE4進行通訊開始等待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4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 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5.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UE4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2UE4),等待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之通訊開始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4.2)節中所說明的,由UE3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相同。其結果為,在RN2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6的第4行之條目,在RN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5的第12行之條目,在P-GW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4的第9行之條目。
(2.6)RN3的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已取得IPv6位址的RN,連接至其他RN所提供的移動蜂巢網之後所進行的通訊處理。作為一例,說明RN3的通訊處理。
(2.6.1)RN3繼續通訊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RN3繼續通訊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5.2)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RN3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1RN3),係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繼續通訊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2.1)節中所說明的,UE2繼續通訊時的通訊處理相同。
(2.6.2)RN3進行通訊開始等待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RN3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6.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RN3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2RN3),等待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之通訊開始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1.2)節中所說明的,由UE1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相同。其結果為,在RN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5的第13行之條目,在P-GW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係被追加表4的第10行之條目。
(2.7)UE5的通訊處理
以下說明,UE的連接目標之RN移動到其他RN所提供的移動蜂巢網時所進行的通訊處理。作為一例,說明UE5的通訊處理。
(2.7.1)UE5繼續通訊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5繼續通訊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6.2)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RN5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1RN5),係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IP位址:IPCN,埠號:PtCN)繼續通訊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5.1)節中所說明的,UE4繼續通訊時的通訊處理相同。
(2.7.2)UE5進行通訊開始等待的情況
在本節中,說明UE5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例如,想定在上記(2.7.1)節中所說明的處理後,RN5上的應用程式(埠號:Pt2UE5),等待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程式之通訊開始的情況。
此時的通訊處理,係和上記(2.4.2)節中所說明的,由UE3進行通訊開始等待時的通訊處理相同。其結果為,在RN3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7的第2行之條目,在RN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5的第14行之條目,在P-GW1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被追加表4的第11行之條目。
<3.3.接手處理> (3.1)S-GW內接手
在本節中係說明,S-GW內接手所涉及之處理。作為一例,想定RN1從DeNB1往DeNB2進行接手的情況。在RN1之下游係連接有UE1、RN2及UE2的狀態下,RN1從DeNB1往DeNB2進行接手之際的接手處理之一例,參照圖19來加以說明。
圖1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接手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RN1、DeNB1、DeNB2、MME1、S-GW1、及P-GW1參與。如圖19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DeNB1係決定,RN1往DeNB2之接手 執行(步驟S802)。
接下來,DeNB1係向DeNB2發送接手請求(Handover Request)(步驟S804)。該接手請求係含有IDRN1
接著,DeNB2,係向DeNB1,發送接手請求回應(Handover Request Ack)(步驟S806)。該接手請求回應係含有IDRN1
接下來,RN1係與DeNB2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808)。
接著,RN1係向鏈路本地的所有路由器多播位址,發送RS(步驟S810)。
接下來,DeNB2係接收該RS,向RN1的鏈路本地位址發送RA(步驟S812)。該RA係含有,DeNB2的下游介面之前綴也就是PrefD DeNB2
接著,RN1係接收該RA,就從PrefD DeNB2及ifidU RN1,生成IPv6位址也就是IP2U RN1(步驟S814)。IP2U RN1,係在RN1要與DeNB2之間建立GTP隧道之際,會被使用。
接下來,RN1係向DeNB2,發送附著請求(步驟S816)。該附著請求係含有RN1的識別元也就是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著,DeNB2係一旦接收該附著請求,就向MME1發送路徑切換請求(步驟S818)。該路徑切換請求係含有IDRN1、IPUE RN1、PrefD RN1、及IPD DeNR2
接下來,MME1係一旦接收路徑切換請求,就向S-GW1發送承載變更請求(步驟S820)。該承載變更請求係含有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著,S-GW1係一旦接收該承載變更請求,就測知RN1是與S-GW1的下游之DeNB間進行了接手,將S-GW1與DeNB1之間所建立的GTP隧道予以釋放,在S-GW1與DeNB2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S-GW1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SGW1、及DeNB2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DeNB2。然後,S-GW1係將PrefUE RN1及PrefD RN1的轉送目標,與該GTP隧道建立關連。然後,S-GW1係將承載變更回應,發送至MME1(步驟S822)。該承載變更回應係含有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下來,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回應,就將管理表予以更新(表8的第1行之條目係為更新對象)。然後,MME1係向DeNB2發送路徑切換請求回應(步驟S824)。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係含有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著,DeNB2係一旦接收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就在DeNB2與S-GW1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IPU DeNB2及IPD SGW1。然後,DeNB2係與RN1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DeNB2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DeNB2、及RN1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RN1。然後,DeNB2係 將PrefUE RN1及PrefD RN1的轉送目標,與通往RNI的GTP隧道建立關連。接著,DeNB2係將附著接受,發送至RN1(步驟S826)。該附著接受係含有PrefUE RN1
以上處理的結果,在RN1與DeNB2之間,及DeNB2與S-GW1之間,就建立了GTP隧道。一方面,S-GW1與P-GW1之間的GTP隧道係被維持。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接受,就為了取得以UE身份而動作之際的IPv6位址,而向P-GW1發送RS(步驟S828)。
接著,P-GW1係一旦接收該RS,就向RN1發送RA(步驟S830)。該RA係含有PrefUE RN1
接下來,RN1係接收該RA,確認IPUE RN1係為可繼續利用(步驟S832)。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S-GW1及DeNB2之每一者,係會分別記憶表9A及表9B分別所示的路徑表。又,MME1係會記憶表8所示的管理表。此外,P-GW1所記憶的路徑表及位址轉換表,以及RN1、RN2、及RN3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沒有變化。
(3.2)S-GW間接手
在本節中係說明,S-GW間接手所涉及之處理。作為一例,想定RN1從DeNB1往DeNB3進行接手的情況。在RN1之下游係連接有UE1、RN2及UE2的狀態下,RN1從DeNB1往DeNB3進行接手之際的接手處理之一例,參照圖20來加以說明。
圖2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的接手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RN1、DeNB1、DeNB3、MME1、S-GW1、S-GW2、及P-GW1參與。如圖20所示,在P-GW1與S-GW1之間、S-GW1與DeNB1之間、及DeNB1與RN1之間,分別構成了GTP隧道。
首先,DeNB1係決定,RN1往DeNB3之接手執行(步驟S902)。
接下來,DeNB1係向DeNB3發送接手請求(步驟S904)。該接手請求係含有IDRN1
接著,DeNB3係向DeNB1,發送接手請求回應(步驟S906)。該接手請求回應係含有IDRN1
接下來,RN1係與DeNB3建立無線線路(步驟S908)。
接著,RN1係向鏈路本地的所有路由器多播位址,發送RS(步驟S910)。
接下來,DeNB3係一旦接收該RS,就向RN1的鏈路本地位址發送RA(步驟S912)。該RA係含有,DeNB3的下游介面之前綴也就是PrefD DeNB3
接著,RN1係接收該RA,就從PrefD DeNB3及ifidU RN1,生成IPv6位址也就是IP3U RN1(步驟S914)。IP3U RN1,係在RN1要與DeNB3之間建立GTP隧道之際,會被使用。
接下來,RN1係向DeNB3,發送附著請求(步 驟S916)。該附著請求係含有RN1的識別元也就是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著,DeNB3係一旦接收該附著請求,就向MME1發送路徑切換請求(步驟S918)。該路徑切換請求係含有IDRN1、IPUE RN1、PrefD RN1、及IPD DeNB3
接下來,MME1係一旦該接收路徑切換請求,就向S-GW2發送承載變更請求(步驟S920)。該承載變更請求係含有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著,S-GW2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求,就轉送至P-GW1(步驟S922)。
接下來,P-GW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請求,就測知RN1是已經在S-GW1與S-GW2之間進行了接手,將P-GW1與S-GW1之間所建立的GTP隧道及S-GW1與DeNB1之間所建立的GTP隧道予以釋放,在P-GW1與S-GW2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P-GW1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PGW1、及S-GW2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SGW2。然後,P-GW1係將PrefUE RN1及PrefD RN1的轉送目標,與該GTP隧道建立關連。然後,P-GW1係將承載變更回應,發送至S-GW2(步驟S924)。該承載變更回應係含有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著,S-GW2係一旦接收該承載變更回應,就在P-GW1與S-GW2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S-GW2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 IPU SGW2、及P-GW1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PGW1。然後,S-GW2,係與DeNB3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S-GW2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SGW2、及DeNB3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DeNB3。然後,S-GW2係將PrefUE RN1及PrefD RN1的轉送目標,與通往DeNB3的GTP隧道建立關連。接著,S-GW2係將承載變更回應,轉送至MME1(步驟S926)。該承載變更回應係含有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下來,MME1係一旦接收到該承載變更回應,就將管理表予以更新(表10的第1行之條目係為更新對象)。然後,MME1係向DeNB3發送路徑切換請求回應(步驟S928)。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係含有IDRN1、IPUE RN1、及PrefD RN1
接著,DeNB3係一旦接收該路徑切換請求回應,就在DeNB3與S-GW2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DeNB3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DeNB3、及S-GW2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SGW2。然後,DeNB3係與RN1之間,構成GTP隧道。該GTP隧道之端點,係為DeNB3的下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D DeNB3、及RN1的上游介面之IPv6位址也就是IPU RN1。然後,DeNB3係將PrefUE RN1及PrefD RN1的轉送目標,與通往RN1的GTP隧道建立關連。接著,DeNB3,係將附著接受,轉送至RN1(步驟S930)。該附著接受係含 有ifidUE RN1
]以上處理的結果,在RN1與DeNB3之間、DeNB3與S-GW2之間、及S-GW2與P-GW1之間,就建立了GTP隧道。
接下來,RN1係一旦接收該附著接受,就為了取得以UE身份而動作之際的IPv6位址,而向P-GW1發送RS(步驟S932)。
接著,P-GW1係一旦接收該RS,就向RN1發送RA(步驟S934)。該RA係含有PrefUE RN1
接下來,RN1係接收該RA,確認IPUE RN1係為可繼續利用(步驟S936)。
以上說明的處理之結果,P-GW1、S-GW2、及DeNB3之每一者,就會分別記憶著表11A、表11B、及表11C所示的路徑表。又,MME1係會記憶表10所示的管理表。此外,P-GW1、RN1、及RN2所記憶的位址轉換表中係不會有變化。
<3.4.位址轉換表條目之管理>
如上記表4~表7所示,轉換表之條目係具有計時器欄位。在計時器欄位中,係在該當條目被作成時,或是被存取時,會被設定逾時時間(例如60秒)。然後,每所定時間(例如1秒)地,各條目之計時器欄位係被減算已經過的時間量,若值變成0以下,則該條目亦可被刪除。
又,在UE或RN上變成通訊開始等待的應用程式,係每更新時間(例如30秒)地將NAT登錄請求發送 至上游節點,並接收NAT登錄回應。藉由該訊息交換,就可使得通訊開始等待所需之位址轉換表條目不會被刪除。將此時的程序,示於圖21。
圖2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中所被執行之位址轉換表條目之維持處理的流程之一例的程序圖。本程序中,係有UE1、RN1、及P-GW1參與。如圖21所示,首先,UE1係將NAT登錄請求,發送至RN1(步驟S1002)。接下來,RN1係將NAT登錄請求,發送至P-GW1(步驟S1004)。接著,P-GW1係將NAT登錄回應,發送至RN1(步驟S1006)。接下來,RN1係將NAT登錄回應,發送至UE1(步驟S1008)。
例如,在上記(2.1.2)節的通訊後,P-GW1係記憶著表4的第5行之條目,RN1係記憶著表5的第5行與第6行之條目。此狀態下,若UE1從RN1切斷,則在逾時時間後,這3個條目係被刪除。如此一來,從移動蜂巢網切斷的UE或RN所需之位址轉換表條目,會被刪除。
<3.5.變形例>
上記說明的提案協定,係亦可適用於不按照既存之3GPP之EPC的次世代之網路架構。關於如此的架構,參照圖22及圖23來加以說明。
圖22及圖23,係次世代網路架構之一例的圖示。在圖22中係圖示了,藉由所謂的端點IP網路而被實 現的無承載的網路架構。此時,承載的角色就變成由IP流來擔任。於本架構中也是,藉由將前綴部分共通化,即使沒有行動IP等之機制,仍可實現RN上所被連接的UE群之IP透通性。圖23係圖示了控制平面與使用者平面,是利用雲端而被分離的架構。
<3.6.補充>
圖2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RN的協定堆疊之一例的圖示。如圖24所示,RN係除了EPC傳輸層IP位址以外,還具有網路層IP位址。此RN,係由於也可以UE身份而動作,因此有時候被稱為URN(User-Equipment-Relay-Node)。
圖2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經由RN的UE與PDN上的伺服器之通訊時的協定堆疊之一例的圖示。如圖25所示,RN,係被連接至DeNB,經由EPC(S-GW及P-GW)而與PDN上的應用程式伺服器進行通訊。又,RN,係中繼旗下的UE與連接目標之DeNB的無線通訊。
<<4.使用案例>>
上述的提案協定,係可適用於多樣的使用案例。
(1)移動時的網路服務之實現
例如,公車或捷運等之公共交通工具中搭載有RN的情況下,RN係藉由將本地內容從已經被連接至RN的伺 服器提供給乘客的UE,藉此就可解決伴隨移動的存取之非連續性等。又,關於從RN所正在連接的DeNB、或核心網路上的實體上所被連接的伺服器而來的服務,也可實現移動透通性。尤其是被要求低延遲時間的服務,RN上所被連接的伺服器係很有效。又,公共交通工具中所被搭載的RN上,連接由乘客之RN所形成的內層虛擬蜂巢網的情況下,則只須藉由僅讓乘客之RN進行連接處理,對內層虛擬蜂巢網之網路的連接性就會被繼續。藉此,就可避免乘車時所有UE都進行對網路之連接處理的事態,因此可實現無線利用效率之改善。
(2)在UE密集的環境下的無線利用效率之提升
例如,在鬧區或活動舉辦時等,UE之密度顯著較高的環境下,係讓UE具備RN機能,實現周圍的其他UE之移動透通性,藉此可實現無線利用效率之提升,可收容更多的UE。
(3)對安全性系統之應用
例如,藉由在被搭載於移動之交通工具中的RN上連接有攝影機,也可在移動環境中,提供高度安全性系統。例如,攝像影像係在RN上所被連接之伺服器中被積存及進行資料解析,因應需要而由RN與核心網路內的實體或雲端上的計算資源進行通訊,以實現高度安全性系統。
(4)感知無線系統的動態性運用服務之實現
所謂感知無線系統,係藉由利用管理每個地區所能利用之頻率的頻率資料庫,來提供利用該當頻率之存取網的系統。例如,考慮在RN中,實作身為感知無線系統之存取點(亦即基地台)之機能。此情況下,RN係可利用所在地資訊(GPS資訊或無線基地台資訊等)而從頻率資料庫特定出現在位置上所能利用的頻率,可利用該當頻率來提供虛擬蜂巢網。又,也可經由RN來提供網路存取服務,或是在UE-UE間、RN-UE間提供D2D(Device to device)通訊服務。
(5)無人機技術所致之動態性運用服務之實現
藉由在無人機中,實作提供虛擬蜂巢網的身為RN之機能,就可向飛行地區的各種裝置群,提供無線服務。成為RN而發揮機能的無人機,以下亦稱為國王無人機。國王無人機,係亦可具有身為感知無線系統之機能,可將飛行中之地區的可利用之頻率,藉由與頻率資料庫之通訊而加以特定。虛擬蜂巢網上所連接之裝置群,係亦可為例如感測器裝置。例如,關於農業,亦可在種植農作物的田地,配置地質、溫度、濕度或熟成度感測器等,讓國王無人機飛行在田的上空,向感測器裝置群指派網路層IP位址。然後,國王無人機,係亦可每次飛行該當地區時就從感測器裝置群取得感測器資訊,中繼給雲端上的伺服器。又,關於活動會場或海水浴場等特定時段會有人潮聚集的 地區,亦可讓國王無人機在上空飛行而向該當地區之LTE裝置指派網路層IP位址,和終端上的應用程式合作而提供服務。國王無人機,係在活動等之期間結束後,亦可將已經發配的網路層IP位址進行無效化(亦即回收)。
(6)車載感測器系統之實現
藉由在車子中搭載身為RN之機能,就可將藉由車內或車外監視用的各種感測器(路面感測器或雷達等)所取得之感測器資訊加以收集,在車內進行積存及解析。又,RN係亦可因應需要而連接至雲端上的伺服器,藉由與大數據等的提攜,而進行更進階的解析處理。藉由實現虛擬蜂巢網之移動透通性,即使在車子移動時,車子仍可對RN或感測器進行該解析服務之回饋。
(7)長距離無線連接服務之實現
藉由巢狀結構的虛擬蜂巢網之實現,可將RN-UE的單一躍點做念珠串接,也就是藉由所謂的多重躍點連接(亦即虛擬蜂巢網的念珠串接),可期待涵蓋範圍之擴大。
<<5.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核心網路節點(例如P-GW、S-GW及MME等),係可以塔式伺服器、機架伺服器、或刀鋒伺服器等之任一種類之伺服器的方式而被實現。又,核心網路節點的至少一部分構成 要素,係亦可在被搭載於伺服器的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或被插入至刀鋒伺服器之插槽的插卡或是刀板)中被實現。
又,例如,DeNB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DeNB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DeNB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DeNB而動作。甚至,DeNB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基地台裝置或基地台裝置所需之模組中被實現。
又,例如,UE及RN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UE及RN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UE及RN的至少一部分之構成要素,係亦可於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中被實現。
<5.1.核心網路節點的相關應用例>
圖26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伺服器7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伺服器700係具備: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網路介面704及匯流排706。
處理器701係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控制伺服器700的各種機能。記憶體70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被處理器7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7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
網路介面704係為,用來將伺服器700連接至有線通訊網路705所需的有線通訊介面。有線通訊網路705係可為EPC(Evolved Packet Core)等之核心網路,或可為網際網路等之PDN(Packet Data Network)。
匯流排706係將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及網路介面704彼此連接。匯流排706係亦可含有速度不同的2個以上之匯流排(例如高速匯流排及低速匯流排)。
於圖26所示的伺服器700中,參照圖5所說明的核心網路節點(例如P-GW、S-GW及MME等)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例如控制部430),係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701中。作為一例,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 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安裝至伺服器700,由處理器701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伺服器700係亦可搭載含有處理器701及記憶體702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情況下,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記憶在記憶體702,藉由處理器70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伺服器7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上記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6所示的伺服器700中,例如,參照圖5所說明的網路通訊部410,係亦可被實作於網路介面704中。又,記憶部42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702及/或儲存體703中。
<5.2.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7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 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27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10,複數個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個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位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個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 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27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複數個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27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27,複數個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7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26及複數個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於圖27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4所說明的DeNB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例如控制部35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中。作為一例,eNB8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2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2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00,由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BB處理器826)及/或控制器8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00、基地台裝置8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 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7所示的eNB800中,參照圖4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3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25(例如RF電路827)中。又,天線部3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10中。又,網路通訊部3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21及/或網路介面823中。又,記憶部3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22中。
(第2應用例)
圖28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28所示的複數個天線840,複數個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個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 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27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27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28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複數個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個頻帶。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28所示的複數個RF電路864,複數個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個天線元件。此外,圖28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個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28所示的eNB830中,參照圖4所說明的DeNB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例如控制部35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 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8所示的eNB830中,例如,參照圖4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3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又,天線部3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40中。又,網路通訊部3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及/或網路介面853中。又,記憶部34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852中。
<5.3.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9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 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29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此 外,圖29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13及複數個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29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16。此外,圖29中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個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 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9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9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UE或參照圖3所說明的RN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控制部140或控制部24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 錄媒體。
又,於圖29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例如,參照圖2或圖3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或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又,天線部110或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16中。又,記憶部130或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02中。
(第2應用例)
圖30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 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30所示,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此外,圖30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個BB處理器934及複數個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個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個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30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個天線937。此外,圖30中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個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30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30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2所說明的UE或參照圖3所說明的RN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控制部140或控制部24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 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加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30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例如,參照圖2或圖3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或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又,天線部110或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37中。又,記憶部130或記憶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記憶體922中。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亦即,亦 可以具備控制部140或控制部240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6.總結>>
以上,參照圖1~圖30,詳細說明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如上記說明,RN係將位址資訊的轉換表加以記憶,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已被記憶之轉換表而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藉此,RN係可使被連接至RN之下游節點所收送訊的封包,集中至RN,實現RN所相關之資訊處理的效率化。
以下,詳細說明提案協定之效果。
RN係將位址轉換表加以記憶。藉此,DeNB、S-GW、及P-GW所記憶的路徑表之資訊量,就不會依存於移動蜂巢網內的UE或RN之台數。具體而言,這些節點,係只記憶表2A、表2B、表2C的第1行及第2行之條目。換言之,移動蜂巢網內的UE或RN之數量,係不會牽涉到DeNB、S-GW、及P-GW所管理的資訊量之增加。在實際的使用案例中,是想定由已取得IPv6位址的RN或UE來連接至移動蜂巢網的情況會比較多,因此如此的性質係為重要。如此一來,可實現RN所相關之資訊處理的效率化。
又,由RN來記憶位址轉換表這件事情,對於接手所相關之資訊處理的效率化,也有貢獻。
例如,RN在DeNB間進行了接手之際,只須已接手之RN來進行訊令即可,不需要其下游的UE或RN之訊令。因此,不會隨著移動蜂巢網內的UE或RN之數量,而增加RN之接手時的訊令流量。
然後,由RN所構成的移動蜂巢網之接手時,不會依存於RN上所被連接的UE之數量,只由RN進行訊令,因此可大幅削減UE的訊令。藉此,可期待無線資源的效率化,以及到通訊開始為止的延遲時間之縮短。然後,這件事情,係可支援今後邁入研討的5G時代之New Radio Network Technology(RAT)中的低延遲化。
又,亦可抑制RN之接手時的,DeNB、S-GW、及P-GW在節點間所交換的資訊量。例如,RN1從DeNB1往DeNB2進行接手的情況下,為了更新DeNB2的路徑表,S-GW1係向DeNB2發送路徑資訊。所被發送的路徑資訊,係不論進行接手的RN之移動蜂巢網上所連接的UE或RN之數量為何,皆為一定。具體而言,只有表2A、表2B、表2C的第1行及第2行之條目所相關之資訊,會被發送。藉此,可將RN之接手時所被更新的路徑表之條目數,在P-GW、S-GW、及DeNB之各節點中抑制成最多2個。
P-GW係將位址轉換表加以記憶。藉此,在移動蜂巢網內的RN或UE上動作的應用程式,就可等待通 訊開始。
RN係可將已連接至移動蜂巢網的UE或RN的附著請求,予以批次進行。藉此,可削減訊令封包之個數。
又,提案協定,係為適合於3GPP之架構的協定。亦即,P-GW、S-GW、MME、eNB、DeNB、RN、及UE的機能分擔會被維持,這些節點間所被制定的介面會被維持,這些節點間所被制定的訊息程序會被維持。然後,在提案協定中,除了3GPP所使用之隧道以外,不會使用其他隧道,因此不會增加標頭負擔。
又,藉由DHCP-PD的利用,而實現內層移動蜂巢網。然後,已經取得IPv6位址的UE,係在對移動蜂巢網連接後,仍可繼續通訊。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又,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流程圖及程序圖所說明的處理,係亦可並不一定按照圖示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數個處理步驟,是被平行地執行。又,亦可採用追加的處理步驟,也可省略部分的處理步驟。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 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一種中繼裝置,係具備:記憶部,係記憶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和控制部,係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前記記憶部中所記憶之前記第1轉換表而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
(2)如前記(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或前記送訊來源資訊之中,將前記下游節點的前記位址資訊,予以轉換。
(3)如前記(1)或(2)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第1轉換表係含有:將前記下游節點的位址資訊與該當下游節點所對應之前記中繼裝置的位址資訊予以建立對應而成的資訊。
(4)如前記(2)或(3)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將從前記上游節點送往前記下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 訊目的地資訊的IP位址,轉換成前記下游節點的IP位址。
(5)如前記(2)~(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上游節點送往前記下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的埠號,轉換成在最下游節點上動作的應用程式所相應的前記下游節點的埠號。
(6)如前記(2)~(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下游節點送往前記上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訊來源資訊的IP位址,轉換成前記中繼裝置的IP位址。
(7)如前記(2)~(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下游節點送往前記上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訊來源資訊的埠號,轉換成在最下游節點上動作的應用程式所相應的前記中繼裝置的埠號。
(8)如前記(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識別,所中繼的封包是否為從前記上游節點送往前記下游節點之封包,還是從前記下游節點送往前記上游節點之封包。
(9)如前記(1)~(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 前記封包的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係藉由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基於P-GW所記憶的位址資訊之第2轉換表而被轉換。
(10)如前記(9)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第2轉換表係含有:將最下游節點的位址資訊與該當最下游節點所對應之前記中繼裝置的位址資訊予以建立對應而成的資訊。
(11)如前記(9)或(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要求前記第2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發送給P-GW。
(12)如前記(1)~(1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從基地台至P-GW為止的各節點,係將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與轉送目標所建立對應而成的路徑表加以記憶,基於前記路徑表來中繼前記封包。
(13)如前記(1)~(1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MME係將附著至網路的節點的識別資訊、位址資訊、及前記節點的上游節點的位址資訊所建立對應而成的管理表,加以記憶。
(14)如前記(1)~(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 前記控制部,係在未取得IP位址的情況下,從P-GW接受IP位址的前綴之指派。
(15)如前記(1)~(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表示前記中繼裝置所形成之移動蜂巢網之地位的資訊,予以發送。
(16)如前記(1)~(1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附著過來的前記下游節點所相關之附著請求的送訊時序。
(17)如前記(16)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附著過來的一個以上之前記下游節點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批次發送至前記上游節點。
(18)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向基於所記憶之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來轉換所中繼之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的上游節點,發送要求前記第1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
(19)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記憶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之步驟;和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所 記憶之前記第1轉換表而藉由處理器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之步驟。
(20)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向基於所記憶之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來轉換所中繼之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的上游節點,藉由處理器而發送要求前記第1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之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中繼裝置,係具備:記憶部,係記憶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和控制部,係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前記記憶部中所記憶之前記第1轉換表而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或前記送訊來源資訊之中,將前記下游節點的前記位址資訊,予以轉換。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第1轉換表係含有:將前記下游節點的位址資訊與該當下游節點所對應之前記中繼裝置的位址資訊予以建立對應而成的資訊。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將從前記上游節點送往前記下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的IP位址,轉換成前記下游節點的IP位址。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上游節點送往前記下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的埠號,轉換成在最下游節點上動作的應用程式所相應的前記下游節點的埠號。
  6.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下游節點送往前記上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 送訊來源資訊的IP位址,轉換成前記中繼裝置的IP位址。
  7.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從前記下游節點送往前記上游節點之封包的前記送訊來源資訊的埠號,轉換成在最下游節點上動作的應用程式所相應的前記中繼裝置的埠號。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識別,所中繼的封包是否為從前記上游節點送往前記下游節點之封包,還是從前記下游節點送往前記上游節點之封包。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封包的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係藉由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基於P-GW所記憶的位址資訊之第2轉換表而被轉換。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第2轉換表係含有:將最下游節點的位址資訊與該當最下游節點所對應之前記中繼裝置的位址資訊予以建立對應而成的資訊。
  11.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要求前記第2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發送給P-GW。
  1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從基地台至P-GW為止的各節點,係將前記送訊目的地資訊與轉送目標所建立對應而成的路徑表加以記憶,基於前記路徑表 來中繼前記封包。
  13.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MME係將附著至網路的節點的識別資訊、位址資訊、及前記節點的上游節點的位址資訊所建立對應而成的管理表,加以記憶。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在未取得IP位址的情況下,從P-GW接受IP位址的前綴之指派。
  1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表示前記中繼裝置所形成之移動蜂巢網之地位的資訊,予以發送。
  1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控制,附著過來的前記下游節點所相關之附著請求的送訊時序。
  17. 如請求項16所記載之中繼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將附著過來的一個以上之前記下游節點所相關之附著請求予以批次發送至前記上游節點。
  18.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向基於所記憶之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來轉換所中繼之封包的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的上游節點,發送要求前記第1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
  19.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記憶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之步驟;和將在連接目標之上游節點與旗下之下游節點之間所被 收送訊的封包之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基於所記憶之前記第1轉換表而藉由處理器加以轉換然後予以中繼之步驟。
  20. 一種通訊方法,係含有:向基於所記憶之位址資訊的第1轉換表來轉換所中繼之封包的送訊目的地資訊或送訊來源資訊的上游節點,藉由處理器而發送要求前記第1轉換表之登錄的訊息之步驟。
TW106109017A 2016-03-31 2017-03-17 中繼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TW2017392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2459 2016-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214A true TW201739214A (zh) 2017-11-01

Family

ID=59964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017A TW201739214A (zh) 2016-03-31 2017-03-17 中繼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439424A4 (zh)
MX (1) MX2018011417A (zh)
RU (1) RU2018133238A (zh)
SG (1) SG11201808121XA (zh)
TW (1) TW201739214A (zh)
WO (1) WO2017169000A1 (zh)
ZA (1) ZA20180514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899A (zh) * 2017-12-27 2018-04-17 成都西科微波通讯有限公司 云中继通信系统
CN110868704A (zh) * 2018-08-27 2020-03-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2d中继的物联网覆盖增强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6621B2 (ja) * 2019-05-14 2023-11-27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6614A (ja) * 2008-03-31 2009-10-22 Nec Corp 通信システム、端末、中継装置、通信モード判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902805B2 (en) * 2008-10-24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GB2495145A (en) * 2011-09-30 2013-04-03 Nec Corp Relay services used in LTE advanced systems
JP2013197895A (ja) * 2012-03-19 2013-09-30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中継局並びに通信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9899A (zh) * 2017-12-27 2018-04-17 成都西科微波通讯有限公司 云中继通信系统
CN107919899B (zh) * 2017-12-27 2024-01-26 成都西科微波通讯有限公司 云中继通信系统
CN110868704A (zh) * 2018-08-27 2020-03-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2d中继的物联网覆盖增强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868704B (zh) * 2018-08-27 2023-04-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2d中继的物联网覆盖增强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8133238A (ru) 2020-03-20
MX2018011417A (es) 2019-01-10
EP3439424A1 (en) 2019-02-06
SG11201808121XA (en) 2018-10-30
EP3439424A4 (en) 2019-05-01
ZA201805140B (en) 2019-05-29
WO2017169000A1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042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750418B2 (en) SDN based connectionless architecture with dual connectivity and carrier aggregation
JP6483617B2 (ja) 端末装置、リレー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1102826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MM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11172539B2 (en)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US10694396B2 (en) Relay device,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US10826867B2 (en) Simplified wireless connectivity for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6119754A1 (en) Providing wireless services
US200602627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
WO2017043204A1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50103746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US11445479B2 (en) Radio network slicing in 5G new radio (NR)
TW201739214A (zh) 中繼裝置、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
EP3439364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server, and method
WO2013189443A2 (zh) 一种家庭基站中获取标识和地址匹配关系的方法、系统及网关
EP3404996B1 (en) Transmission of data to a network side device from a data receiving user equipment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terminal identifier information of the sending user equipment in the received data
US20140293871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WO2018101452A1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中継装置
CN11569988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565375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repeating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repeat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6777942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013866A (ja) 端末移動管理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