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8128A - 受訊裝置、送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受訊裝置、送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8128A
TW201728128A TW105132220A TW105132220A TW201728128A TW 201728128 A TW201728128 A TW 201728128A TW 105132220 A TW105132220 A TW 105132220A TW 105132220 A TW105132220 A TW 105132220A TW 201728128 A TW201728128 A TW 20172812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plp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tre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2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8186B (zh
Inventor
Lachlan Michael
Kazuyuki Takahash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28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8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8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818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e.g.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a video stream to network bandwidth; Process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 H04N21/2381Adapting the multiplex stream to a specific network, e.g. an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1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 H04N21/6156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up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 H04N21/6162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up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volving terrestrial transmission, e.g. DVB-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 H04N21/42607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the incoming bitstream
    • H04N21/42615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the incoming bitstream involving specific demultiplex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6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applications with a direct linking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broadcast space-time; Broadcast-related systems
    • H04H60/76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ransmission systems other than for broadcast, e.g. the Internet
    • H04H60/81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ransmission systems other than for broadcast, e.g. the Internet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itself
    • H04H60/82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ransmission systems other than for broadcast, e.g. the Internet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itsel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being the Intern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5Processing of additional data, e.g. scrambling of additional data or processing content descrip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6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transport stream, by combining a video stream with other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inserting a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into a video stream, multiplexing software data into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Insertion of stuffing bits into the multiplex stream, e.g. to obtain a constant bit-rate; Assembling of a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6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transport stream, by combining a video stream with other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inserting a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into a video stream, multiplexing software data into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Insertion of stuffing bits into the multiplex stream, e.g. to obtain a constant bit-rate; Assembling of a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 H04N21/2362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Service Information [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 H04N21/4267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modulating an analogue carrier signal to encode digital information or demodulating it to decode digital information, e.g. ADSL or cable mod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4Dis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demultiplexing audio and video streams, extraction of additional data from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Extraction or processing of SI; Disassembling of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 H04N21/4343Extraction or processing of packetized elementary streams [P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8Interfacing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originating from a server, e.g. retrieving encoded video stream packets from an IP network
    • H04N21/4382Demodulation or channel decoding, e.g. QPSK de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43Communication protocols
    • H04N21/64322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47Control signaling between network components and server or cli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e.g.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he video stream, by dropping packets, protecting content from unauthorised alteration with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of network load, bridg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networks, e.g. between IP and wireless
    • H04N21/64707Control signaling between network components and server or cli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e.g.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he video stream, by dropping packets, protecting content from unauthorised alteration with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of network load, bridg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networks, e.g. between IP and wireless for transferring content from a first network to a second network, e.g. between IP and wirel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44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6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applications with a direct linking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broadcast space-time; Broadcast-related systems
    • H04H60/35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 H04H60/38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time or space
    • H04H60/41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time or space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pace, i.e. broadcast channels, broadcast stations or broadcast areas
    • H04H60/43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or recognis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a direct linkage to broadcast information or to broadcast space-time, e.g.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tations or for identifying user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time or space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space, i.e. broadcast channels, broadcast stations or broadcast areas for identifying broadcas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6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transport stream, by combining a video stream with other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inserting a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into a video stream, multiplexing software data into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Insertion of stuffing bits into the multiplex stream, e.g. to obtain a constant bit-rate; Assembling of a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 H04N21/23608Remultiplexing multiplex streams, e.g. involving modifying time stamps or remapping the packet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1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 H04N21/6156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up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 H04N21/6175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up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volving transmission via Intern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80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by content creator independently of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Content per se
    • H04N21/83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protective or descriptive data associated with content; Content structuring
    • H04N21/845Structuring of content, e.g. decomposing content into time segments
    • H04N21/8456Structuring of content, e.g. decomposing content into time segments by decomposing the content in the time domain, e.g. in time seg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技術,係有關於成為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之受訊裝置、送訊裝置以及資料處理方法。受訊裝置,係具備有:解調部,係將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的封包解調;和處理部,係對於藉由解調部所解調後的封包進行處理,當將該解調部和該處理部透過單一之介面而作連接的情況時,處理部,係基於能夠對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來辨識從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封包之所隸屬之PLP。本技術,例如係可對於與IP傳輸方式相對應的受訊機作適用。

Description

受訊裝置、送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本技術,係有關於受訊裝置、送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特別是有關於成為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之受訊裝置、送訊裝置以及資料處理方法。
例如,在身為下一世代地上播送規格之其中一者的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3.0中,係在資料傳輸中,決定採用並非使用TS(Transport Stream)封包而主要是使用IP/UDP、亦即是使用包含有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封包的IP(Internet Protocol)封包之方式(以下,稱作IP傳輸方式)。又,在ATSC3.0以外之播送規格中,將來性而言亦對於採用IP傳輸方式一事有所預期。
又,在藉由DVB-T2(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Second Generation Terrestrial)所規定的M-PLP(Multiple PLP)方式中,於受訊側處,在進行傳輸串流(TS)的復原處理之前段的電路和進行解碼等的處理之後段的電路之間,係實現有單一之介面(例如,參考 非專利文獻1)。
[先行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ETSI EN 302 755 V1.3.1 (2011-11)
另外,在採用有IP傳輸方式之情況中,亦同樣的,從成本的觀點來看,係與DVB-T2相同,在受訊側處之解調裝置(解調LSI)和其後段的系統單晶片(SoC:System on Chip)之間,係希望身為單一的介面。因此,係對於將解調裝置(解調LSI)和系統單晶片(SoC)之間等的受訊側之電路(晶片(Chip))之間藉由單一之介面來作連接,而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的方案有所要求。
本技術,係為有鑑於此種狀況而進行者,並為成為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者。
本技術之第1側面之受訊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解調部,係將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Physical Layer Pipe)之各者中所包含的封包解調;和處理部,係對於藉由前述解調部所解調後的前述封包進行 處理,前述解調部和前述處理部,係透過單一之介面而被作連接,前述處理部,係基於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之所隸屬之PLP。
本技術之第1側面之受訊裝置,係可為獨立之裝置,亦可為構成1個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1側面之資料處理方法,係為對應於上述之本技術之第1側面之受訊裝置的資料處理方法。
在本技術之第1側面之受訊裝置以及資料處理方法中,將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Physical Layer Pipe)之各者中所包含的封包解調之解調部、和對於藉由前述解調部所解調後的前述封包進行處理之處理部,係透過單一之介面而被作連接,藉由前述處理部,而基於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
本技術之第2側面之送訊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處理部,係對於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之封包進行處理;和調變部,係將藉由前述處理部所處理的前述封包調變,前述播送串流,係包含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
本技術之第2側面之送訊裝置,係可為獨立之裝置,亦可為構成1個裝置的內部區塊。又,本技術之第2側面之資料處理方法,係為對應於上述之本技術之第2側面之送訊裝置的資料處理方法。
在本技術之第2側面之送訊裝置以及資料處理方法中,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之封包係被進行處理,藉由前述處理部所處理的前述封包係被調變,前述播送串流,係包含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
若依據本技術之第1側面以及第2側面,則係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
另外,於此所記載之效果,係並不被作限定,而可為在本揭示中所記載之任一之效果。
3‧‧‧IP傳輸系統
12‧‧‧送訊裝置
22‧‧‧受訊裝置
32‧‧‧傳輸路徑
121‧‧‧多工器
122‧‧‧調變部
221‧‧‧解調部
222‧‧‧解多工器
261‧‧‧解調多工器
262‧‧‧IP解多工器
263‧‧‧BBP解多工器
900‧‧‧電腦
901‧‧‧CPU
[圖1]係為對於MPEG2-TS系統之構成例作展示之圖。
[圖2]係為對於在DVB-T2中所規定的M-PLP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3]係為對於IP傳輸系統之構成例作展示之圖。
[圖4]係為對於ROUTE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5]係為對於複數之PLP與ROUTE會談的關係作展示之圖。
[圖6]係為對於在送訊側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 展示之圖。
[圖7]係為對於在受訊側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展示之圖。
[圖8]係為對於適用有本技術的IP傳輸系統之構成例作展示之圖。
[圖9]係為對於用以實現在受訊側之電路中的單一之介面(I/F)的方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10]係為對於在採用了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之受訊裝置處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展示之圖。
[圖11]係為對於在採用了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之IP資料流作展示之圖。
[圖12]係為對於在採用了受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之IP資料流作展示之圖。
[圖13]係為對於在採用了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的情況時之被附加在資料中之PLP資訊的語法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14]係為對於當在採用了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的情況時之封包內而附加PLP資訊時的封包之構造作表現之圖。
[圖15]係為對於在採用了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的情況時之受訊裝置處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展示之圖。
[圖16]係為對於當在採用了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的情況時之封包外而附加PLP資訊時的封包之構造作表現之圖。
[圖17]係為對於在採用了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的情況時之受訊裝置處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展示之圖。
[圖18]係為對於PLP資訊之傳輸方式的概要作展示之圖。
[圖19]係為對於各層之構造作展示之圖。
[圖20]係為對於描述符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1]係為對於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2]係為對於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3]係為對於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4]係為對於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5]係為對於L2訊令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6]係為對於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7]係為對於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8]係為對於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29]係為對於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之圖。
[圖30]係為對於MMT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31]係為對於MMT方式的IP資料流作表現之圖。
[圖32]係為對於MPEG2-TS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33]係為對於MPEG2-TS方式的TS資料流作表現之圖。
[圖34]係為對於送訊側資料處理的流程作說明之流程圖。
[圖35]係為對於受訊側資料處理的流程作說明之流程圖。
[圖36]係為對於電腦的構成例作展示之圖。
以下,參考圖面,對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作說明。另外,係依照以下之順序而進行說明。
1.受訊側電路之介面的概要
2.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介面實現方式
(1)IP資料流辨識方式
(2)資訊附加方式
3.PLP資訊之傳輸方式
4.其他方式之對應
(1)MMT方式
(2)MPEG2-TS方式
5.藉由各裝置所實行的處理之流程
6.變形例
7.電腦之構成
〈1.受訊側電路之介面的概要〉 (MPEG2-TS系統)
圖1,係為對於採用有MPEG2-TS(Transport Stream)方式之MPEG2-TS系統的構成例作展示之圖。另外,所謂系統,係指複數之裝置作了邏輯性之集合者。
在圖1中,MPEG2-TS系統1,係由送訊裝置10和受訊裝置20所構成。
送訊裝置10,係為對應於MPEG2-TS方式之送訊機,並將包含有播送節目等之內容的播送串流,透過傳輸路徑30而送訊。受訊裝置20,係為對應於MPEG2-TS方式之受訊機,並受訊從送訊裝置10而透過傳輸路徑30所送訊而來之播送串流,並播放播送節目等之內容。
送訊裝置10,係由多工器101以及調變部102所構成。
在多工器101處,係被輸入有複數之傳輸串流(TS:Transport Stream)。在各傳輸串流(TS)中,係包含有與播送節目等之內容相對應的視訊和音訊之組件、訊令等。
多工器101,係將被輸入至該處之複數之傳輸串流(TS1~TSn)多工化,並將藉由此所得到的傳輸串流(TS)供給至調變部102處。
調變部102,係對於從多工器101所供給而來的傳輸串流(TS),而進行錯誤訂正編碼處理和調變處理等之關連於物理層(PHY)之處理,並將藉由該處理之結果所得到的訊號,透過天線來作為數位播送訊號而送訊。
從送訊裝置10所送訊之數位播送訊號,係經由地上波等之傳輸路徑30,來藉由受訊裝置20所受訊。
受訊裝置20,係由解調部201以及解多工器202所構成。
解調部201,例如,係作為RF IC(Integrated Circuit)或解調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等而被構成,並進行關連於物理層(PHY)之處理。解調部201,係對於被輸入至該處之訊號,而進行解調處理和錯誤訂正解碼處理,並將藉由該處理之結果所得到的傳輸串流(TS)供給至解多工器202處。
解多工器202,例如,係作為系統單晶片(SoC:System on Chip)等而被構成。解多工器202,係將從解調部201所供給而來之傳輸串流(TS)分離,並將與被選台之播送節目(program)相對應的傳輸串流(例如TS2)輸出至後段之電路處。
另外,在後段之電路處,例如,係進行有將在傳輸串流(例如TS2)中所包含的視訊和音訊之資料作解碼之處理等,並成為將被作了選台的播送節目(內容)作播放。
於此,在受訊裝置20處,作為RF IC或解調 LSI等所構成的解調部20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所構成的解多工器202,係作為相異之晶片(Chip)而被構成,並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作連接。亦即是,在與現今所被廣泛使用的MPEG2-TS方式相對應之受訊裝置20處,從解調部201所輸出的傳輸串流(TS),係成為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輸入至解多工器202中。
(DVB-T2之M-PLP方式)
圖2,係為對於在DVB-T2中所規定的M-PLP(Multiple PLP)方式作說明之圖。
在DVB-T2中,藉由M-PLP方式,係最大可對應於256個的PLP。但是,與此最大256個的PLP相對應者,係為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0,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0處,係並不需要同時受訊256個的PLP,而被規定為只要最低能夠受訊2個的PLP即可。
此2個的PLP中,其中一方之PLP,係為Common PLP,另外一方之PLP,係為Data PLP。於此,Common PLP,係為從在複數之傳輸串流(TS)中所包含的封包之中而將共通的封包抽出所產生的封包之系列。又,Data PLP,係為從在傳輸串流(TS)中所包含的封包之中而使共通之封包被抽出之後的封包之系列。
在圖2中,於圖中左側之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0處,當被輸入了複數之傳輸串流(TS_1~TS_N)的情況時,係藉由重新多工化器(Remux),來從在該些之傳 輸串流中所包含的封包之中,將共通之封包抽出,並產生Common PLP之封包的系列(TSPSC(CPLP))。又,在重新多工化器(Remux)處,係產生使共通之封包被抽出之後的Data PLP之封包的系列(TSPS1(PLP1)~TSPSN(PLPN))。
亦即是,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0處,係從N個的傳輸串流(TS),而產生N個的Data PLP和1個的Common PLP。之後,包含此些之PLP的播送串流,係從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0而經由傳輸路徑30來傳輸至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0處。
在圖2中,於圖中右側之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0處,藉由於播送串流中所包含的複數之Data PLP(TSPS1(PLP1)~TSPSN(PLPN))和Common PLP(TSPSC(CPLP))中,僅使所期望之PLP被解調並抽出並且藉由多工化器(Mux)來進行處理,係成為使所期望的傳輸串流(TS)被復原。
例如,如同圖2之框A、B內所示一般,當從TSPS1(PLP1)~TSPSN(PLPN)之中而選擇了TSPSN(PLPN)的情況時,使用作為Data PLP之TSPSN(PLPN)和作為Common PLP之TSPSC(CPLP),傳輸串流(TS_N)係成為被復原。
之後,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0處,被作了復原的傳輸串流(TS_N),係被輸出至後段之處理部(Normal MPEG demux & Decoder)處。此後段之處理 部,例如,係進行將在傳輸串流(TS_N)中所包含的視訊和音訊之資料作解碼之處理等。藉由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0處,被選台了的播送節目(內容)係成為被播放。
如同上述一般,在利用藉由DVB-T2所規定之M-PLP方式的情況時,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0處,係從N個的傳輸串流(TS)來產生N個的Data PLP和1個的Common PLP並作傳輸,另一方面,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0處,係成為從所期望之Data PLP和1個的Common PLP,來復原(再產生)所期望的傳輸串流(TS)。
於此,在受訊裝置20處,多工化器(Mux)和其之後段的處理部(Normal MPEG demux & Decoder),係作為相異之晶片(Chip)而被構成,並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作連接。之後,透過此單一之介面(I/F),從多工化器(Mux)所輸出的(被選擇性地作了復原之)傳輸串流(TS_N),係成為被輸入至後段之處理部處。
另外,在採用了藉由DVB-T2所規定之M-PLP方式的情況時,亦與採用了現今所被廣泛使用之MPEG2-TS方式(圖1)的情況時同樣的,構成受訊側之電路(Chip)之間,係藉由單一之介面(I/F)而被作連接。換言之,可以說就算是在採用了DVB-T2之M-PLP方式的情況時,亦仍維持為採用有MPEG2-TS方式的情況時之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0的構成。
(IP傳輸系統)
圖3,係為對於採用有IP傳輸方式之IP傳輸系統的構成例作展示之圖。
在圖3中,IP傳輸系統2,係由送訊裝置11和受訊裝置21所構成。
送訊裝置11,係為對應於IP傳輸方式之送訊機,並將包含有播送節目等之內容的播送串流,透過傳輸路徑31而送訊。受訊裝置21,係為對應於IP傳輸方式之受訊機,並受訊從送訊裝置11而透過傳輸路徑31所送訊而來之播送串流,並播放播送節目等之內容。
於此,例如,在現在策劃中之ATSC3.0中、係採用IP傳輸方式,但是,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1,係能夠於各特定之頻率帶域的每一者中,而最大與64個的PLP相對應。另一方面,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1處,係有需要同時受訊最大4個的PLP。亦即是,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1處,藉由設為同時受訊複數之PLP,例如,係能夠對於各PLP,而分別對於調變方式或編碼方式(編碼率)等作變更,而成為能夠提供具有更高之穩健性(robust)的聲音和更高品質之影像等。
送訊裝置11,係由多工器111以及調變部112所構成。
在多工器111處,係被輸入有複數之IP串流。此IP串流,係為與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以 下,亦稱作IP封包)相對應的串流,例如,在ATSC3.0的情況時,對應於PLP,在各特定之頻率帶域的每一者中,係被輸入有最大64個的IP串流。又,在各IP串流(IP)中,係包含有與播送節目等之內容相對應的視訊和音訊之組件、訊令等。
多工器111,係對於被輸入至該處的複數之IP串流(IP1~IPn)進行處理,並供給至調變部112處。
調變部112,係對於從多工器111所供給而來的複數之IP串流(IP1~IPn),而進行錯誤訂正編碼處理(例如,BCH編碼或LDPC編碼等)和調變處理(例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調變等)等之關連於物理層(PHY)之處理,並將藉由該處理之結果所得到的訊號,透過天線來作為數位播送訊號而送訊。
從送訊裝置11所送訊之數位播送訊號,係經由地上波等之傳輸路徑31,來藉由受訊裝置21所受訊。
受訊裝置21,係由解調部211以及解多工器212所構成。
解調部211,例如,係作為RF IC或解調LSI等而被構成,並進行關連於物理層(PHY)之處理。解調部211,係對於被輸入至該處之訊號,而進行解調處理(例如OFDM解調等)和錯誤訂正解碼處理(例如LDPC解碼或BCH解碼等),並將藉由該處理之結果所得到之4個的IP串流(IP1~IP4)供給至解多工器212處。
解多工器212,例如,係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而被構成。解多工器212,係對於從解調部211所供給而來之4個的IP串流(IP1~IP4)進行處理,並將與被選台的播送節目(program)相對應之IP串流輸出至後段之電路處。
另外,在後段之電路處,例如,係進行有將在IP串流中所包含的視訊和音訊之資料作解碼之處理等,並成為將被作了選台的播送節目(內容)作播放。
於此,在受訊裝置21處,作為RF IC或解調LSI等所構成的解調部21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所構成的解多工器212,係作為相異之晶片(Chip)而被構成。又,由於從解調部211所輸出之4個的IP串流(IP1~IP4)係被輸入至解多工器212處,因此,與IP串流之數量相對應,係成為需要4個的介面(I/F)。
(系統管線化模式)
圖4,係為對於ROUTE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例如,在現今所規劃中之ATSC3.0中,作為傳送通訊協定,係想定為使用ROUTE(Real-Time Object Delivery over Unidirectional Transport)。
於此,所謂ROUTE,係為對適合於將二進位檔案以單方向來進行多播(multicast)傳輸的協定之FLUTE(File Delivery over Unidirectional Transport)作 了擴張的協定。利用此ROUTE會談,係能夠傳輸視訊和音訊之組件、訊令等。
在圖4中,於特定之頻率帶域(例如6MHz)之播送串流(Broadcast Stream)中,係包含有身為"0"之PLPID的PLP(以下,亦記述為PLP#0)、身為"1"之PLPID的PLP(以下,亦記述為PLP#1)、身為"2"之PLPID的PLP(以下,亦記述為PLP#2)、以及身為"3"之PLPID的PLP(以下,亦記述為PLP#3)。
PLP#0,係包含有LLS訊令和ESG之串流。但是,LLS訊令和ESG之串流,係被儲存於IP封包內而被傳輸。
於此,在ATSC3.0中,作為訊令,係想定為使用LLS(Link Layer Signaling)訊令和SLS(Service Layer Signaling)訊令。LLS訊令,係為先於SLS訊令之前所被取得的訊令,依據LLS訊令中所包含之資訊,SLS訊令係被取得。
作為此LLS訊令,例如,係包含有SLT(Service List Table)或EAT(Emergency Alerting Table)、RRT(Region Rating Table)等之後設資料。
SLT後設資料,係包含有像是在服務之選台中所必要的資訊(選台資訊)等的代表播送網路中之串流或服務之構成的資訊。EAT後設資料,係包含有關連於身為有必要緊急進行告知之資訊的緊急資訊之資訊。RRT後設資料,係包含有關於分級之資訊。又,ESG(Electronic Service Guide),係為電子服務導覽(電子節目表)。
PLP#1,係包含有穩健型音訊(Robust Audio)之串流。但是,穩健型音訊之串流,係被儲存於IP封包內,並藉由ROUTE會談而被傳輸。此穩健型音訊,係為藉由相較於通常之串流而具備有更高的穩健性之串流所傳輸的高穩健性之聲音。
PLP#2,係包含有視訊(基礎視訊)和音訊、字幕的組件以及SLS訊令之串流。但是,視訊等之組件和SLS訊令之串流,係被儲存於IP封包內,並藉由ROUTE會談而被傳輸。藉由對於此視訊和音訊、字幕的組件進行解碼,播送節目等之內容係被作播放。
又,作為SLS訊令,係在各服務之每一者中,分別包含有例如USBD(User Service Bundle Description)或者是USD(User Service Description)、S-TSID(Service-based Transport Session Instance Description)、MPD(Media Presentation Description)等之後設資料。
USBD或USD後設資料,係包含有其他之後設資料的取得目標等之資訊。S-TSID後設資料,係為將LSID(LCT Session Instance Description)適應於ATSC3.0所作了擴張者,並為ROUTE通訊協定之控制資訊。MPD後設資料,係為用以對於組件之串流的播放作管理之控制資訊。
另外,USBD、USD、S-TSID、MPD等之後設資料,係藉由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等之 標示語言(markup language)而被作記述。又,MPD後設資料,係準據於MPEG-DASH(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之規格。
PLP#3,係包含有增強型視訊(Enhance Video)之串流。但是,增強型視訊之串流,係被儲存於IP封包內,並藉由ROUTE會談而被傳輸。此增強型視訊,係為用以強化基礎之視訊串流的附加資訊(例如,用以對於解析度、圖框率、畫質等作改善的資訊)。
例如,係可作為基礎層,而傳輸(配送)低品質之視訊串流(例如,PLP#2之視訊(基礎視訊)的串流),並且作為增強層,而傳輸(配送)用以強化作為基礎層之視訊串流的附加資訊(PLP#3之增強視訊的串流)。藉由此,在受訊裝置21處,不僅是能夠播放與基礎層相對應之通常品質的影像(例如2K解析度之影像),亦能夠播放將基礎層和增強層作結合所得到的高品質之影像(例如4K解析度之影像)。
如同上述一般,在IP傳輸方式之播送串流中,藉由複數之PLP,由於除了視訊和音訊之串流以及訊令之串流以外,亦能夠傳輸穩健型音訊和增強型視訊之串流,因此,例如,係能夠代替PLP#2之通常的聲音,而輸出PLP#1之高穩健性的聲音,或者是代替PLP#2之通常品質的影像,而播放將PLP#2之基礎層和PLP#3之增強層作結合所得到的高品質之影像。
(複數之PLP與ROUTE會談的關係)
圖5,係為對於圖4中所示之複數之PLP與ROUTE會談的關係作展示之圖。
在圖5中,於特定之頻率帶域(例如6MHz)之播送串流(RF)中,係包含有PLP#0~PLP#3之複數之PLP。在PLP#0中,係包含有LLS訊令和ESG之串流。在PLP#1中,係包含有穩健型音訊(Robust Audio)之串流。在PLP#2中,係包含有視訊等之組件以及SLS訊令之串流。在PLP#3中,係包含有增強型視訊(Enhance Video)之串流。
於被包含在PLP#0中之ALP(ATSC Link-layer Protocol)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將LLS訊令(之資料)作了儲存的UDP封包#01之IP封包#1、和包含將ESG(之資料)作了儲存的UDP封包#02之IP封包#0。但是,LLS訊令和ESG之串流,係並非在ROUTE會談中,而是在IP/UDP上被作傳輸。
另外,在UDP封包和IP封包中所記述的「#」與數字之結合,係代表埠編號和IP位址。例如,係代表著對於UDP封包#01中所包含之IP封包#1,為被附加有身為"1"之IP位址、和身為"01"之埠編號。又,例如,係代表著對於UDP封包#02中所包含之IP封包#0,為被附加有身為"0"之IP位址、和身為"02"之埠編號。
但是,此些之IP位址和埠編號,係為了對於被附加有相同或相異之IP位址與埠編號一事作辨識所權 宜性地記述者,而與實際所附加的IP位址和埠編號相異。又,此些之關係,在後述之其他圖中,亦為相同。
於被包含在PLP#1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將穩健性音訊(之資料)作了儲存的UDP封包#10之IP封包#2。但是,穩健型音訊之串流,係藉由ROUTE會談而被傳輸。
於被包含在PLP#2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將視訊(基礎視訊)和音訊、字幕之組件以及SLS訊令(之資料)作了儲存的UDP封包#10之IP封包#2。但是,視訊和音訊、字幕等之組件以及SLS訊令之串流,係藉由ROUTE會談而被傳輸。
於被包含在PLP#3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將增強型視訊(之資料)作了儲存的UDP封包#10之IP封包#2。但是,增強型視訊之串流,係藉由ROUTE會談而被傳輸。
於此,在將視訊和音訊等之組件、訊令等之串流藉由ROUTE會談來傳輸的情況時,係成為將組件和訊令等之檔案資料,分割成準據於ISO BMFF(Base Media File Format)之規定的區段,並將藉由此所得到的區段資料,儲存於LCT封包中而作傳輸。
又,在ROUTE會談中,係將被作傳輸之檔案的資料(區段資料)等,作為1個的物件來藉由TOI(Transport Object ID)而作管理。又,係將複數之物件的集合作為1個的會談,來藉由TSI(Transport Session ID)而作管理。亦即是,在ROUTE會談中,係成為能夠藉由TSI和TOI之2個的辨識資訊來對於特定之資料作辨識。
在圖5之ROUTE會談中,例如,係以TSI#0,來傳輸SLS訊令之串流(區段資料)。又,在圖5之ROUTE會談中,例如,係藉由TSI#1~TSI#3,來分別傳輸視訊、音訊以及字幕之串流(區段資料),並藉由TSI#4,來傳輸增強型視訊之串流(區段資料),並且藉由TSI#5,來傳輸穩健型音訊之串流(區段資料)。
另外,在IP傳輸系統2(圖3)中,於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1處,在對於封包和ROUTE會談進行處理時,IP位址和埠編號,例如,係能夠藉由對於在SLT後設資料中所包含的資訊進行解析一事來解決,ROUTE會談內之資訊,例如,係能夠藉由對於在S-TSID後設資料中所包含的資訊進行解析一事來解決。又,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1處,藉由對於在MPD後設資料中所包含之資訊進行解析,例如,係能夠對於視訊和音訊之組件是被作播送配送或者是通訊配送一事作辨識、或者是當視訊等之組件為被作通訊配送的情況時,特定出該配送目標的在網際網路上之伺服器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送訊側之資料的流動)
圖6,係為對於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1(圖3)處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展示之圖。
在圖6中,於送訊裝置11處,係被輸入有視訊和音訊之資料、以及訊令之資料。
但是,作為視訊(Video)之資料,係被輸入有對應於基礎層之視訊(Base Video)的資料、和對應於增強層之增強型視訊(Enhanced Video)的資料。又,作為音訊(Audio)之資料,係被輸入有通常之音訊(Audio)的資料、和穩健型音訊(Robust Audio)的資料。
又,作為訊令,係存在有LLS訊令和SLS訊令,但是,於此,係為了將說明簡略化,而僅針對LLS訊令作記述。又,為了將說明簡略化,針對字幕(CC)或ESG,係將此些省略。
在送訊裝置11處,為了將視訊(基礎視訊)和音訊之資料藉由ROUTE會談來作傳輸,係進行有轉換為ISO BMFF之檔案形式的處理(例如,分割成準據於ISO BMFF之規定的區段之處理)。被轉換為ISO BMFF之檔案形式後的視訊和音訊之資料,係被儲存在包含有UDP封包之IP封包(IP/UDP)中。又,1或複數之IP封包,係被儲存在ALP封包中。又,複數之ALP封包,係被儲存在BBP(Baseband Packet)中,並成為被包含於PLP#2中。
同樣的,增強型視訊之資料,係被轉換為ISO BMFF之檔案形式,並被儲存在IP封包(IP/UDP)中。又,包含該IP封包之複數之ALP封包,係被儲存在BBP 中,並被包含於PLP#3中。又,同樣的,穩健型音訊之資料,係被轉換為ISO BMFF之檔案形式,並被儲存在IP封包(IP/UDP)中。又,包含該IP封包之複數之ALP封包,係被儲存在BBP中,並被包含於PLP#1中。另外,LLS訊令之資料,係被儲存在IP封包(IP/UDP)中,包含該IP封包之複數之ALP封包,係被儲存在BBP中,並被包含於PLP#0中。
(受訊側之資料的流動)
圖7,係為對於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1(圖3)處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展示之圖。
在圖7中,在受訊裝置21處,係包含有作為解調LSI之解調部21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之解多工器212,而被構成。
在解調部211處,藉由進行解調處理,在PLP#0中所包含之BBP(Baseband Packet)係被抽出,並從該BBP而抽出複數之ALP封包。之後,在解調部211處,從該ALP封包所抽出的1或複數之IP封包,係透過特定之介面(I/F)而被輸出至解多工器212處。
同樣的,係進行對於PLP#1~PLP#3之解調處理,於各PLP之每一者處,係從BBP(Baseband Packet)而抽出ALP封包。之後,於各PLP之每一者處,從ALP封包所被抽出的IP封包,係透過特定之介面(I/F)而被輸出至解多工器212處。
在解多工器212處,透過特定之介面(I/F),從解調部211所輸入的IP封包,係被輸入至IP解多工器251中。IP解多工器251,係對於被輸入至該處的IP封包進行處理,並將藉由ROUTE會談等所傳輸的資料分離。
於此,例如,在PLP#0中所包含之LLS訊令(Signaling)、和在PLP#1中所包含之穩健型音訊(Robust Audio)、和在PLP#2中所包含之視訊(Video)(基礎視訊)與音訊(Audio)、以及在PLP#3中所包含之增強型視訊(Enhanced Video)的資料,係被分離。
之後,IP解多工器251,係將視訊(基礎視訊)和增強型視訊之資料,輸出至後段之視訊解碼器(未圖示)處,並將音訊和穩健型音訊之資料,輸出至後段之音訊解碼器(未圖示)處。又,IP解多工器251,係將LLS訊令等之訊令的資料,輸出至後段之控制部(未圖示)等處。
於此,在受訊裝置21處,作為RF IC或解調LSI等所構成的解調部21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所構成的解多工器212,係作為相異之晶片(Chip)而被構成。又,由於從解調部211所輸出之4個的IP串流(IP1~IP4)係被輸入至解多工器212處,因此,與IP串流之數量相對應,係成為需要4個(4根)的介面(I/F)。
然而,係希望在對應於IP傳輸方式之受訊裝置21中,亦與上述之對應於MPEG2-TS方式或DVB-T2之M-PLP方式的受訊裝置20(圖1等)同樣地,在解調部211(RF IC或解調LSI)與解多工器212(系統單晶片(SoC))之間,並非藉由複數之介面(I/F),而是藉由單一(1根)的介面(I/F)來實現之。
關於其理由,係可列舉出「在作為解調部211之解調LSI和作為解多工器212之系統單晶片(SoC)等的晶片(Chip)處,係存在有銷數的限制」一點。又,若是設置複數之介面(I/F),則例如會導致晶片之尺寸的變大或者是成本的增大。
又,作為單一之介面(I/F),雖然亦可考慮使用高速之序列介面,但是,為了實現此,例如,係需要使用複雜的通訊協定,或者是會導致物理容差(Tolerance)的限制變嚴等,而使得成本變大,因此係並不實際。
因此,在本技術中,係提案有一種能夠在受訊裝置21(圖3)中,於作為解調LSI之解調部22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之解多工器222之間,並非藉由複數之介面(I/F)、而能夠藉由單一(1根)之介面(I/F)來作連接的方式。以下,針對用以將作為解調LSI之解調部22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之解多工器222之間設為單一之介面(I/F)的方式作說明。
(本技術之IP傳輸系統)
圖8,係為對於適用有本技術的IP傳輸系統之構成例作展示之圖。
在圖8中,IP傳輸系統3,係由送訊裝置12和受訊裝置22所構成。
送訊裝置12,係為對應於IP傳輸方式之送訊機,並將包含有播送節目等之內容的播送串流,透過傳輸路徑32而送訊。受訊裝置22係為對應於IP傳輸方式之受訊機,並受訊從送訊裝置12而透過傳輸路徑32所送訊而來之播送串流,並播放播送節目等之內容。
又,如同上述一般,例如,在ATSC3.0中,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係能夠於各特定之頻率帶域的每一者中,而最大與64個的PLP相對應。另一方面,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係有需要同時受訊最大4個的PLP。亦即是,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藉由設為同時受訊複數之PLP,例如,係成為能夠提供具有更高之穩健性的聲音和更高品質之影像等。
送訊裝置12,係與圖3之送訊裝置11同樣的,由多工器121以及調變部122所構成。
多工器121,係與圖3之多工器111同樣的,對於被輸入至該處的複數之IP串流(IP1~IPn)進行處理,並供給至調變部122處。但是,在ATSC3.0的情況時,對應於PLP,在各特定之頻率帶域的每一者中,係被輸入有最大64個的IP串流。
調變部122,係與圖3之調變部112同樣的,對於從多工器121所供給而來的複數之IP串流(IP1~IPn),而進行錯誤訂正編碼處理和調變處理等之關連於物理層(PHY)之處理,並將藉由該處理之結果所得到的訊號,透過天線來作為數位播送訊號而送訊。
從送訊裝置12所送訊之數位播送訊號,係經由地上波等之傳輸路徑32,來藉由受訊裝置22所受訊。
受訊裝置22,係由解調部221以及解多工器222所構成。
解調部221,例如,係作為RF IC或解調LSI等而被構成,並進行關連於物理層(PHY)之處理。解調部221,係對於被輸入至該處之訊號,而進行解調處理(例如OFDM解調等)和錯誤訂正解碼處理(例如LDPC解碼或BCH解碼等),並進行關連於IP封包等之封包的處理,而將藉由該處理之結果所得到之1個的IP串流(IP)供給至解多工器212處。
解多工器212,例如,係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而被構成。解多工器212,係對於從解調部211所供給而來之1個的IP串流(IP)進行處理,並將與被選台的播送節目(program)相對應之IP串流輸出至後段之電路處。另外,在後段之電路處,例如,係進行有將在IP串流中所包含的視訊和音訊之資料作解碼之處理等,並成為將被作了選台的播送節目(內容)作播放。
於此,在圖8之受訊裝置22處,作為RF IC 或解調LSI等所構成的解調部22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所構成的解多工器222,係作為相異之晶片(Chip)而被構成,並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作連接。亦即是,在與ATSC3.0等之IP傳輸方式相對應之受訊裝置22處,從解調部221所輸出的IP串流(IP),係成為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輸入至解多工器222中。
以下,參考圖9~圖17,針對在受訊裝置22中,於解調部221和解多工器222之間實現單一之介面(I/F)的方式作說明。
另外,在圖8中,受訊裝置22,係除了可身為電視受像機、機上盒(STB:Set Top Box)或者是錄影機等之固定受訊機以外,亦可身為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或者是平板終端等之攜帶受訊機。又,受訊裝置22,係亦可為被搭載於車輛處之車載機器。
又,在圖8之IP傳輸系統3中,為了使說明簡化,係僅圖示有1個的受訊裝置22,但是,係可設置複數之受訊裝置22,送訊裝置12所送訊之播送串流,係可藉由複數之受訊裝置22而同時作受訊。
又,送訊裝置12,係亦可設置有複數。在複數之送訊裝置12的各者處,係以作為相異之頻道的例如相異之頻率帶域,來送訊播送串流,在受訊裝置22處,係能夠從複數之送訊裝置12的各者之頻道中,選擇受訊播送串流之頻道。
進而,在圖8之IP傳輸系統3中,傳輸路徑32,係除了地上波(地上波播送)以外,例如亦可為對於播送衛星(BS:Broadcasting Satellite)或通訊衛星(CS:Communications Satellite)作了利用的衛星播送,或者是使用有纜線之有線播送(CATV)等。
〈2.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介面實現方式〉 (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介面實現方式)
圖9,係為對於用以實現在受訊側之電路中的單一之介面(I/F)的方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在受訊側之電路處,作為用以實現單一之介面(I/F)之方式,若是作大略區分,則係存在有對於以各PLP所傳輸的IP封包(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之資料流作辨識之方式(以下,稱作IP資料流辨識方式)、和附加有關於PLP之PLP資訊之方式(以下,稱作資訊附加方式)。
於此,在IP資料流辨識方式中,係存在有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和受訊側IP資料流方式的2種。
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係為設為用以藉由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來特定出IP資料流之IP體系的方式。例如,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處,係進行有以使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會橫跨服務地而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來對該些之值作分配的處理。另外,針對此送訊 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詳細內容,係參考圖10以及圖11而於後再作敘述。
受訊側IP資料流方式,係為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來將能夠特定出IP資料流之值作更換附加的方式。例如,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係進行有以使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會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來對該些之值作再度分配的處理。另外,針對此受訊側IP資料流方式的詳細內容,係參考圖12而於後再作敘述。
又,在資訊附加方式中,係更進而存在有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和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以及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的3種。
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係為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處而對於資料附加PLP資訊之方式。例如,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處,係進行有使包含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的PLP資訊被包含於封包之擴張標頭等之中的處理。另外,針對此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的詳細內容,係參考圖13而於後再作敘述。
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和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係為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而對於資料附加PLP資訊之方式。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係為使包含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的PLP資訊被包含於封包內(內部)之方式。另外,針對此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的詳細內容,係參考圖14以及圖15而於後再作敘述。
另一方面,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係為使包 含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的PLP資訊被包含於封包外(外部)之方式。另外,針對此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的詳細內容,係參考圖16以及圖17而於後再作敘述。
以下,針對在圖9中所示之5個的單一介面實現方式依序作說明。
(1)IP資料流辨識方式 (1-1)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
圖10,係為對於在採用了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之於IP傳輸系統3(圖8)之受訊裝置22處而被作處理的資料之流動作展示之圖。
但是,在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中,在IP傳輸系統3(圖8)之送訊裝置12處,係進行有以使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會橫跨服務地而成為固有之值(獨特)的方式來對該些之值作分配的處理。於此,例如,係構成為會使IP位址和埠編號之組在藉由複數之PLP所構成之1個的服務內而成為獨特。亦即是,IP位址和埠編號之值,係成為播送事業者(播送台)所保證的固有之值。
包含有此種IP資料流之播送串流,係透過傳輸路徑32而藉由圖10之受訊裝置22所受訊。
在圖10中,受訊裝置22,係包含有解調部221和解多工器222而被構成。但是,在受訊裝置22處,作為解調LSI之解調部22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 (SoC)之解多工器222之間,係藉由單一(1根)的介面(I/F)而被作連接。
在解調部221處,係進行對於PLP#0~PLP#3之解調處理,於各PLP之每一者處,係從BBP(Baseband Packet)而抽出ALP封包。之後,於各PLP之每一者處,從ALP封包所被抽出的IP封包,係被輸入至解調多工器261處。解調多工器261,係對於在PLP#0~PLP#3之各者中所被輸入的IP封包進行處理,並將藉由此所得到之1個的IP串流(IP),透過單一之介面(I/F)來輸出至後段之解多工器222中。
在解多工器222處,透過單一之介面(I/F),從解調部221(之解調多工器261)所輸入之1個的IP串流(IP),係被輸入至IP解多工器262中。IP解多工器262,係對於在被輸入至該處之1個的IP串流(IP)中所包含之IP封包進行處理,並將藉由ROUTE會談等所傳輸的資料分離。
之後,IP解多工器262,係將視訊(基礎視訊)和增強型視訊之資料,輸出至後段之視訊解碼器(未圖示)處,並將音訊和穩健型音訊之資料,輸出至後段之音訊解碼器(未圖示)處。又,IP解多工器262,係將LLS訊令等之訊令的資料,輸出至後段之控制部(未圖示)等處。
於此,圖11,係為對於在採用了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之IP資料流作展示之圖。
在圖11中,播送串流(RF),係包含有PLP#0~PLP#3之4個的PLP。於被包含在PLP#0中之儲存ESG和LLS訊令(之資料)的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02之IP封包#0、和包含UDP封包#01之IP封包#1。
於被包含在PLP#1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10之IP封包#2。又,於被包含在PLP#2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20之IP封包#2。進而,於被包含在PLP#3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30之IP封包#2。但是,於在PLP#1~PLP#3中所包含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將ROUTE會談之資料作了儲存的IP封包(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
亦即是,於圖11中,若是對於框A內作注目,則如同在PLP#0中之包含UDP封包#02之IP封包#0以及包含UDP封包#01之IP封包#1、和在PLP#1中之包含UDP封包#10之IP封包#2、和在PLP#2中之包含UDP封包#20之IP封包#2、以及在PLP#3中之包含UDP封包#30之IP封包#2一般地,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圖8)處,於各PLP之每一者處,係以會成為固有之值(獨特)的方式來分配有IP封包之IP位址和UDP封包之埠編號的兩者所成之組。
藉由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在解調部221和解多工器222之間,將從PLP#0~PLP#3 之各者所得到的IP封包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在解多工器222側處,亦成為能夠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如同上述一般,在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中,於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處,由於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係以會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而被作分配,因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亦成為能夠辨識出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藉由此,在受訊側之電路處,由於係能夠實現單一之介面(I/F),因此,其結果,係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
(1-2)受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
圖12,係為對於在採用了受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之IP資料流作展示之圖。
但是,在受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中,與上述之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相異,在IP傳輸系統3(圖8)之送訊裝置12處,係並未進行以使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之組會成為獨特的方式來作分配的處理。亦即是,在受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中,IP位址和埠編號之值,係並未成為播送事業者(播送台)所保證的固有之值。
在圖12中,播送串流(RF),係包含有PLP#0~PLP#3之4個的PLP。於被包含在PLP#0中之儲 存ESG和LLS訊令(之資料)的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02之IP封包#0、和包含UDP封包#01之IP封包#1。
於被包含在PLP#1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10之IP封包#2。又,於被包含在PLP#2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1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前之值)之IP封包#2。進而,於被包含在PLP#3中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包含UDP封包#1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前之值)之IP封包#2。但是,於在PLP#1~PLP#3中所包含之ALP封包中,係包含有將ROUTE會談之資料作了儲存的IP封包(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
亦即是,於圖12中,若是對於框A內作注目,則在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圖8)處,由於係並未以會成為獨特的方式來分配由IP封包之IP位址和UDP封包之埠編號的兩者所成之組,因此,在PLP#1中之包含UDP封包#10之IP封包#2、和在PLP#2中之包含UDP封包#1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前之值)之IP封包#2、以及在PLP#3中之包含UDP封包#1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前之值)之IP封包#2,係成為相同之IP位址和埠編號。
因此,在受訊裝置22處,解調部221,係進行以使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之組會成為固有之值(獨特)的方式來對該些之值作再度分配的處理。例如, 解調部221,係將在PLP#2中之IP封包#2中所包含的UDP封包之埠編號,從#10而替換為#3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後之值)。又,解調部221,係將在PLP#3中之IP封包#2中所包含的UDP封包之埠編號,從#10而替換為#2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後之值)。
另外,於此,雖係針對將IP位址和埠編號中之埠編號作再分配的情況作了例示,但是,在進行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之再分配時,係成為進行IP位址以及埠編號之至少其中一方的再分配。
其結果,如同圖12之框內所示一般,係如同在PLP#0中之包含UDP封包#02之IP封包#0以及包含UDP封包#01之IP封包#1、和在PLP#1中之包含UDP封包#10之IP封包#2、和在PLP#2中之包含UDP封包#3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後之值)之IP封包#2、以及在PLP#3中之包含UDP封包#20(以雙重取消線而作取消之後之值)之IP封包#2一般地,於各PLP之每一者處,IP封包之IP位址和UDP封包之埠編號的兩者所成之組係成為獨特。
藉由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在解調部221和解多工器222之間,將從PLP#0~PLP#3之各者所得到的IP封包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在解多工器222側處,亦成為能夠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如同上述一般,在受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 中,於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之解調部221)處,由於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係以會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而被作分配(係被進行有再分配),因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傳輸,亦成為能夠辨識出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藉由此,在受訊側之電路處,由於係能夠實現單一之介面(I/F),因此,其結果,係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
(2)資訊附加方式 (2-1)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
圖13,係為對於在採用了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的情況時之在IP傳輸系統3(圖8)之送訊裝置12處而被附加在資料(訊號)中之PLP資訊的語法之例作展示之圖。
在圖13之PLP資訊(PLP_info)中,於6位元之PLP_id中,係被設定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又,PLP_id,係作為位元列標記(Mnemonic),而被設定有uimsbf(unsigned integer most significant bit first),並進行位元演算而作為整數來處理。
另外,2位元之reserved,係被設為未定義之區域。但是,作為位元列標記(Mnemonic),bslbf(bit string,left bit first),係代表作為位元列來處理。
在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中,係定義出此種包 含有PLP ID的PLP資訊,送訊裝置12(圖8),係構成為進行使該PLP資訊被包含於封包之擴張標頭等之中的處理。於此,PLP ID之值,係成為播送事業者(播送台)所保證的固有之值。另外,針對PLP資訊之傳輸方式,係參考圖18~圖29而於後再述。
之後,包含有此種PLP資訊(被附加有此種PLP資訊之封包)之播送串流,係透過傳輸路徑32而藉由受訊裝置22(圖8)所受訊。
在受訊裝置22(圖8)處,作為解調LSI之解調部221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之解多工器222之間,係藉由單一之介面(I/F)而被作連接,但是,解調部221,係對於在各PLP(PLP#0~PLP#3)之每一者處所被輸入之IP封包進行處理,並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輸出至後段之解多工器222處。解多工器222,係對於從解調部221而透過單一之介面(I/F)所輸入的IP封包進行處理,並將藉由ROUTE會談等所傳輸的資料輸出至後段處。
於此,在封包之擴張標頭等之中,由於係包含有PLP資訊,因此,在受訊裝置22(圖8)處,就算是在解調部221和解多工器222之間,將從各PLP(PLP#0~PLP#3)所得到的IP封包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在解多工器222側處,亦成為能夠藉由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 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另外,PLP資訊,由於係如同參考圖18~圖29而於後所述一般,能夠被包含於例如封包之擴張標頭或訊令等的各種之場所中,因此,係並不被限定於藉由使解多工器222對資料進行處理一事來取得的情況,也會有藉由使解調部221對於資料進行處理一事來取得的情況。在藉由解調部221來取得了PLP資訊的情況時,解調部221,係成為將該PLP資訊通知至解多工器222處。
如同上述一般,在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中,於送訊側之送訊裝置12處,由於PLP資訊係被附加於資料中,因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亦成為能夠辨識出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藉由此,在受訊側之電路處,由於係能夠實現單一之介面(I/F),因此,其結果,係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
(2~2)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
圖14,係為對於當在採用了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的情況時之於IP傳輸系統3(圖8)之受訊裝置22處而在封包內(內部)附加PLP資訊時的封包之構造作表現之圖。
另外,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中,與上述之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相異,在IP傳輸系統3(圖8)之送訊裝置12處,係並未進行使PLP資訊被包含在封包之擴張標頭等之中的處理。
在圖14中,圖14之A,係代表ALP封包之構造。ALP封包,係由ALP標頭和酬載所構成。例如,藉由使PLP資訊被包含於此ALP封包之擴張標頭(ALP擴張標頭)中,如同圖14B中所示一般,係能夠在ALP封包內附加PLP資訊。但是,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中,被附加於ALP封包內之PLP資訊,係與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之PLP資訊(圖13)相同的,包含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
於此,如同圖15中所示一般,在受訊裝置22之解調部221處,若是進行對於PLP#0~PLP#3之解調處理,則於各PLP之每一者處,係從BBP(Baseband Packet)而抽出ALP封包,並輸入至解調多工器261中。解調多工器261,係對於在各PLP處所被輸入的ALP封包進行處理,並透過單一之介面(I/F)來輸出至後段之解多工器222中。
但是,解調多工器261,於針對在各PLP處所被輸入的ALP封包進行處理時,係構成為使包含有對象之PLP的PLP ID之PLP資訊被包含在ALP擴張標頭中。亦即是,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係成為於ALP封包內而被附加有PLP資訊。
之後,在解多工器222處,係從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從解調部221(之解調多工器261)所輸入之ALP封包中抽出IP封包,並藉由IP解多工器262來對於該IP封包進行處理,藉由此,來將藉由ROUTE會談等 所傳輸的資料輸出至後段處。
於此,在ALP封包之ALP擴張標頭中,由於係包含有PLP資訊,因此,在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在解調部221和解多工器222之間,將從各PLP(PLP#0~PLP#3)所得到的ALP封包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在解多工器222側處,亦成為能夠藉由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 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ALP封包(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另外,在上述之說明中,雖係針對將PLP資訊附加在ALP封包內(內部)的例子作了展示,但是,PLP資訊係可配置在任意的場所處。例如,如同圖14之C中所示一般,亦可構成為使PLP資訊被包含於IP封包之擴張標頭(IP擴張標頭)中,而在IP封包內附加PLP資訊,或者是使PLP資訊被包含於BBP(Baseband Packet)之擴張標頭(BBP擴張標頭)中,而在BBP內附加PLP資訊。
如同上述一般,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中,於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之解調部221)處,由於PLP資訊係被附加於封包內(內部),因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亦成為能夠辨識出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藉由此,在受訊側之電路處,由於係能夠實現單一之介面(I/F),因此,其結果,係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
(2-3)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
圖16,係為對於當在採用了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的情況時之於IP傳輸系統3(圖8)之受訊裝置22處而在封包外(外部)附加PLP資訊時的封包之構造作表現之圖。
另外,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中,與上述之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相異,在IP傳輸系統3(圖8)之送訊裝置12處,係並未進行使PLP資訊被包含在封包之擴張標頭等之中的處理。
在圖16中,圖16之A,係代表BBP(Baseband Packet)之構造。BBP,係由BBP標頭和酬載所構成。例如,藉由使PLP資訊被包含於此BBP中並被作囊封化(encapsulation),如同圖16之B中所示一般,係能夠在BBP外附加PLP資訊。但是,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中,被附加於BBP外之PLP資訊,係與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之PLP資訊(圖13)相同的,包含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
於此,如同圖17中所示一般,在受訊裝置22之解調部221處,若是進行對於PLP#0~PLP#3之解調處理,則於各PLP之每一者處,係抽出有BBP(Baseband Packet),並輸入至解調多工器261中。解調多工器261,係對於在各PLP處所被輸入的BBP進行處理,並透過單一之介面(I/F)來輸出至後段之解多工器222中。
但是,解調多工器261,於針對在各PLP處所被輸入的BBP進行處理時,係構成為使包含有對象之PLP的PLP ID之PLP資訊被包含在該BBP中並被作囊封化。亦即是,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係成為於BBP外而被附加有PLP資訊。
之後,在解多工器222處,透過單一之介面(I/F),從解調部221(之解調多工器261)所輸入之BBP(被附加有PLP資訊之BBP),係被輸入至BBP解多工器263中。BBP解多工器263,係藉由對於該BBP(被附加有PLP資訊之BBP)進行處理,而從BBP來抽出ALP封包。之後,藉由對於從ALP封包所抽出之IP封包進行處理,來將藉由ROUTE會談等所傳輸的資料輸出至後段處。
於此,在BBP中,由於PLP資訊係被作囊封化,因此,在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在解調部221和解多工器222之間,將從各PLP(PLP#0~PLP#3)所得到的BBP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在解多工器222側處,亦成為能夠藉由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BBP(ALP封包和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另外,在上述之說明中,雖係針對將PLP資訊附加在BBP(Baseband Packet)外(外部)的例子作了展示,但是,PLP資訊係可配置在任意的場所處。例如,如同圖16之C中所示一般,亦可構成為將PLP資訊囊封 化於IP封包處,而在IP封包外附加PLP資訊,或者是將PLP資訊囊封化於ALP封包處,而在ALP封包外附加PLP資訊。
如同上述一般,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中,於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之解調部221)處,由於PLP資訊係被附加於封包外(外部),因此,在受訊側之受訊裝置22處,就算是藉由單一之介面(I/F)來作了傳輸,亦成為能夠辨識出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藉由此,在受訊側之電路處,由於係能夠實現單一之介面(I/F),因此,其結果,係能夠以更少的成本來構成受訊側之電路。
〈3.PLP資訊之傳輸方式〉 (PLP資訊之傳輸方式之概要)
圖18,係為對於PLP資訊之傳輸方式的概要作展示之圖。
在採用上述之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的情況時,例如,係能夠使用下述之(A)~(E)之5個的傳輸方式之其中一者,來傳輸PLP資訊。
(A)描述符傳輸方式
(B)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
(C)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
(D)L2訊令傳輸方式
(E)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
於此,如同圖19中所示一般,在IP傳輸方式之協定堆疊(Protocol stack)中,身為物理層之層1(L1)、和身為層1之上位層之層2(L2)、以及身為層2之上位層之層3(L3),係成為階層構造。
在層3(L3)中,係被傳輸有IP封包(IP Packet)或者是選台資訊。但是,例如,係可構成為使選台資訊被包含於LLS訊令中,並將該LLS訊令配置在IP封包中。
IP封包,係由IP標頭(IP Header)和酬載(Payload)所構成。於IP封包之酬載中,係被配置有視訊和音訊等之組件的資料、以及SLS訊令等之訊令的資料等。於此,在使用描述符傳輸方式的情況時,例如,係在IP封包之酬載中,配置作為描述符之PLP資訊。
在層2(L2)中,係被傳輸有作為傳輸封包之ALP封包(ALP Packet)。ALP封包,係由ALP標頭(ALP Header)和酬載(Payload)所構成。又,在ALP封包之酬載中,係被配置有1或複數之IP封包或者是選台資訊,並被作囊封化(encapsulation)。
於此,在使用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的情況時,在此ALP封包之擴張標頭中,係被配置有PLP資訊。又,在使用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的情況時,在被配置於ALP封包之酬載中的L2訊令之標頭中,係被配置有PLP資訊。進而,在使用L2訊令傳輸方式的情況時,在 ALP封包之酬載中,係被配置有作為L2訊令之PLP資訊。
在層1(L1)中,係被傳輸有作為傳輸封包之BBP(Baseband Packet)。BBP,係由BBP標頭(Baseband Packet Header)和酬載(Payload)所構成。在BBP之酬載中,係被配置有1或複數之ALP封包,並被作囊封化。於此,在使用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的情況時,在此BBP之擴張標頭中,係被配置有PLP資訊。
又,在層1中,將1或複數之BBP作攪拌(Scramble)所得到的資料(Data),係被映射(mapping)至FEC訊框(FEC Frame)中,並被附加有物理層之錯誤訂正用之同位(Parity)。
於此,層1(L1)之物理層訊框(Physical Frame),係由自舉(BS:Bootstrap)和前文(Preamble)以及資料部(Data)所構成。又,在物理層訊框之資料部中,係被映射有:對於複數之FEC訊框,而在進行了位元交錯(bit interleave)之後,進行映射處理,並進而在時間方向和頻率方向上進行交錯等的物理層之處理(調變處理),所得到的資料。另外,物理層訊框之訊框長度,例如係被設為100~200ms。
以下,針對圖18中所示之(A)~(E)之5個的傳輸方式之詳細內容作說明。
(A)描述符傳輸方式
首先,參考圖20,針對描述符傳輸方式作說明。在此描述符傳輸方式中,作為描述符之PLP資訊(PLP_info),例如,係與LLS訊令同樣的,構成為藉由包含有UDP封包之IP封包(IP封包)而被作傳輸。
在圖20之PLP資訊(描述符)中,於8位元之PLP_info_id中,係被設定有用以代表該描述符之形態(type)的ID。於6位元之PLP_id中,係被設定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另外,2位元之reserved,係被設為未定義之區域。
如同上述一般,藉由作為用以傳輸PLP資訊之傳輸格式而使用描述符傳輸方式,並使包含有PLP資訊之描述符藉由IP封包而被作傳輸,在受訊裝置22(圖8)處,係成為將在IP封包中所包含之PLP資訊(描述符)抽出。藉由此,在受訊裝置22(圖8)處,解多工器222係成為能夠使用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 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B)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
接著,參考圖21以及圖22,針對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在此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中,係利用ALP擴張標頭來傳輸PLP資訊。
圖21,係對於ALP封包之構成作展示。在圖21之ALP封包中,於ALP標頭之前端,係被設定有3位 元之形態資訊(Type)。此形態資訊,係被設定有關連於被配置在ALP封包之酬載中的資料之形態之資訊。
在ALP標頭中,接續於形態資訊之後,係被配置有1位元之封包設定資訊(PC:Packet Configuration)。作為封包設定資訊,當被設定有"0"的情況時,因應於接續於其後所被配置的1位元之標頭模式(HM:Header Mode),係成為單封包模式(Single packet mode),在ALP標頭中,係被配置有11位元之長度資訊(Length)和擴張標頭(Additional header)。又,在ALP封包中,係接續於ALP標頭之後,而被配置有酬載。
另外,在單封包模式中,並未被配置有擴張標頭之ALP封包,係被稱作普通封包(normal packet),另一方面,被配置有擴張標頭之ALP封包,係被稱作長封包(long packet)。
另一方面,作為封包設定資訊(PC),當被設定有"1"的情況時,因應於接續於其後所被配置的1位元之S/C(Segmentation/Concatenation),係成為分段模式(Segmentation mode)或連結模式(Concatenation mode),在ALP標頭中,係被配置有11位元之長度資訊(Length)和擴張標頭(Additional header)。
於此,在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中,在圖中之以框A所包圍的擴張標頭(Additional header)中,係被配置有PLP資訊。亦即是,在單封包模式(長封包)和 分段模式的情況時,於擴張標頭中,當作為可選擴張標頭旗標(OHF:Optional Header Extension Flag)而被設定有"1"的情況時,係被配置有可選標頭(Optional Header)。又,在連結模式的情況時,於擴張標頭中,當作為子串流辨識旗標(SIF:Sub-stream Identifier Flag)而被設定有"1"的情況時,係被配置有可選標頭。
在此可選標頭中,係可配置圖22中所示之構造體。在圖22之構造體中,係於各擴張標頭索引資訊(Additional header Index)中,被配置有各種之資訊。例如,當作為擴張標頭索引資訊而被設定有"000000"的情況時,係可對於在可選標頭中被配置有PLP資訊(PLP_info)一事作定義。於此,係可配置圖20中所示之PLP資訊。
如同上述一般,藉由作為用以傳輸PLP資訊之傳輸格式而使用AL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並構成為使PLP資訊被配置在ALP封包之擴張標頭中而被作傳輸,在受訊裝置22(圖8)處,係成為將在ALP封包之擴張標頭中所包含之PLP資訊抽出。藉由此,在受訊裝置22(圖8)處,解多工器222係成為能夠使用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 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C)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
接著,參考圖23以及圖24,針對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在此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中,係利用L2訊 令之標頭來傳輸PLP資訊。
圖23,係對於層2之作為ALP封包的LLS(Link Layer Signaling)封包之構成作展示。
在圖23中,於ALP封包之酬載中,係被配置有IP封包和L2訊令,但是,在此例中,係對於作為L2訊令而配置了LLS訊令的情況作展示。LLS訊令,係為先於SLS訊令之前所被取得的訊令。作為此LLS訊令,例如,係包含有SLT或EAT、RRT等之後設資料。
於此,當在ALP封包之酬載中被配置有LLS訊令的情況時,該ALP封包,可以說係身為LLS封包(LLS Packet)。此LLS封包,係由LLS標頭(LLS Header)和被配置有LLS訊令(LLS)之酬載所構成。又,於此情況,在BBP之酬載中,係成為被配置有1或複數之LLS封包,並被作囊封化。
在LLS標頭中,係能夠配置由LLS索引資訊(LLS Index)和物件版本資訊(Object Version)所成的構造體。
在LLS索引資訊中,係被配置有壓縮資訊(Compression Scheme)、形態資訊(Fragment Type)以及擴張形態資訊(Type Extension)。在壓縮資訊中,係被設定有代表對象之LLS訊令的壓縮之有無之資訊。例如,當被設定有"0000"的情況時,係代表身為非壓縮,當被設定有"0001"的情況時,係代表被以zip形式來作壓縮。
在形態資訊(Fragment Type)中,係被設定有關連於LLS訊令之形態的資訊。例如,係可分別在SLT中設定"000000",在EAT中設定"000001",在RRT中設定"000010"。在擴張形態資訊中,係於各形態之每一者處而被設定有擴張參數。又,在物件版本資訊中,係被配置有關連於物件之版本的資訊。
又,作為被配置在LLS標頭中之構造體,係能夠如同圖24中所示一般,除了LLS索引資訊和物件版本資訊以外,亦包含有PLP資訊(PLP_info)。於此,係可配置圖20中所示之PLP資訊。
如同上述一般,藉由作為用以傳輸PLP資訊之傳輸格式而使用L2訊令標頭傳輸方式,並構成為使PLP資訊被配置在L2訊令之標頭中而被作傳輸,在受訊裝置22(圖8)處,係成為將在L2訊令之標頭中所包含之PLP資訊抽出。藉由此,在受訊裝置22(圖8)處,解多工器222係成為能夠使用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D)L2訊令傳輸方式
接著,參考圖25,針對L2訊令傳輸方式作說明。在此L2訊令傳輸方式中,係利用被配置在ALP封包之酬載中的L2訊令之本體,來傳輸PLP資訊。
在圖25之PLP資訊(L2訊令)中,於8位 元之PLP_info_id中,係被設定有用以代表該描述符之形態(type)的ID。於6位元之PLP_id中,係被設定有對於PLP作辨識之PLP ID。另外,2位元之reserved,係被設為未定義之區域。
但是,於此,係亦可構成為將圖25之PLP資訊自身直接作為L2訊令來配置在ALP封包之酬載中,或者是,亦可構成為將圖25之PLP資訊包含在被配置於ALP封包之酬載中的L2訊令(例如LLS訊令)中。
如同上述一般,藉由作為用以傳輸PLP資訊之傳輸格式而使用L2訊令傳輸方式,並構成為使PLP資訊被配置在L2訊令之本體中而被作傳輸,在受訊裝置22(圖8)處,係成為將被配置在L2訊令之本體中之PLP資訊抽出。藉由此,在受訊裝置22(圖8)處,解多工器222係成為能夠使用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 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E)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
最後,參考圖26~圖29,針對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作說明。在此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中,係利用BBP擴張標頭來傳輸PLP資訊。
圖26,係對於BBP(Baseband Packet)之構成作展示。在圖26中,BBP,係由BBP標頭和酬載(Payload)所構成。在BBP標頭中,除了1或2位元之 標頭(Header)以外,亦可配置可選段(Optional Field)和擴張段(Extension Field)。
亦即是,在標頭(Header)中,作為1位元之模式(MODE),當被設定有"0"的情況時,係被配置有7位元的指標資訊(Pointer(LSB))。另外,指標資訊,係為用以展示被配置在BBP之酬載中的ALP封包之位置之資訊。例如,當被配置在某一BBP之最後端處的ALP封包之資料為一直橫跨至下一個BBP處地而被作配置的情況時,作為指標資訊,係可設定被配置在下一個BBP之前端處的ALP封包之位置資訊。
又,作為模式(MODE),當被設定有"1"的情況時,係被配置有7位元之指標資訊(Pointer(LSB))、和6位元之指標資訊(Pointer(MSB))、以及2位元之可選旗標(OPTI:OPTIONAL)。可選旗標,係為代表是否配置可選段(Optional Field)和擴張段(Extension Field)並將標頭作擴張之資訊。
亦即是,如同圖27中所示一般,當並不進行可選段和擴張段之擴張的情況時,可選旗標係被設定有"00"。又,當僅進行可選段之擴張的情況時,可選旗標係被設定有"01"或"10"。另外,當作為可選旗標而設定了"01"的情況時,在可選段中,係被進行有1位元組(8位元)之填補(padding)。又,當作為可選旗標而設定了"10"的情況時,在可選段中,係被進行有2位元組(16位元)之填補(padding)。
又,當進行可選段和擴張段之擴張的情況時,可選旗標係被設定有"11"。於此情況,在可選段之前端處,係被設定有3位元之擴張形態資訊(TYPE(EXT_TYPE))。此形態資訊,係如同圖28中所示一般,被設定有被配置在擴張形態資訊之後的擴張長度資訊(EXT_Length(LSB))和關連於擴張段之形態(Extension type)之資訊。
亦即是,當配置擴張長度資訊,並僅被配置有填補位元組(Stuffing Bytes)的情況時,擴張形態資訊,係被設定為"000"。又,當並不配置擴張長度資訊,並在擴張段中被配置有ISSY(Input Stream Synchronizer)的情況時,擴張形態資訊,係被設定為"001"。進而,當配置擴張長度資訊,並在擴張段中與ISSY一同地而被配置有填補位元組的情況時,擴張形態資訊,係被設定為"010"。
又,當配置擴張長度資訊,並在擴張段中被配置有L1訊令的情況時,擴張形態資訊,係被設定為"011"。於此情況,是否要配置填補位元組一事,係為任意。另外,在圖28中,"100"~"111"之擴張形態資訊,係成為未定義(Reserved)。
又,在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中,作為此擴張標頭(BBP擴張標頭)之L1訊令,係成為被配置有PLP資訊。亦即是,當利用有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的情況時,作為可選旗標(OPTI),係被設定有"11",而被 進行有可選段和擴張段之擴張,進而,作為可選段之擴張形態資訊(EXT_TYPE),係被設定有"011",在擴張段中,係成為被配置有包含PLP資訊之L1訊令。
在擴張段中,係可配置圖29中所示之構造體。在圖29之構造體中,係於各擴張標頭索引資訊(BBP Extension Header Index)中,被配置有各種之資訊。當作為擴張標頭索引資訊而被設定有"000000"的情況時,係可對於在擴張段中被配置有PLP資訊(PLP_info)一事作定義。於此,係可配置圖20中所示之PLP資訊。
如同上述一般,藉由作為用以傳輸PLP資訊之傳輸格式而使用BBP擴張標頭傳輸方式,並構成為使PLP資訊被配置在BBP擴張標頭中而被作傳輸,在受訊裝置22(圖8)處,係成為將被配置在BBP擴張標頭中之PLP資訊抽出。藉由此,在受訊裝置22(圖8)處,解多工器222係成為能夠使用在該PLP資訊中所包含之PLPID,來辨識出從解調部221所輸入的IP封包乃是隸屬於何者的PLP。
〈4.其他方式之對應〉
在上述之說明中,於IP傳輸方式中,作為傳送通訊協定,雖係針對使用有ROUTE的情況時之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之介面實現方式來作了說明,但是,在其他之方式中,亦能夠適用上述之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之介面實現方式。
例如,在現今所規劃中之ATSC3.0中,作為傳送通訊協定,係想定為使ROUTE和MMT(MPEG Media Transport)併存。於此,MMT,係為在IP(Internet Protocol)上所使用的傳送方式,藉由以控制資訊來設定IP位址和URL,係能夠對於影像和聲音等之資料作參照。
因此,以下,針對在MMT方式中適用有上述之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之介面實現方式的情況作說明。又,由於在MPEG2-TS方式中,亦能夠適用上述之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之介面實現方式,因此,係亦針對適用於MPEG2-TS方式中的情況作說明。
(1)MMT方式 (系統管線化模式)
圖30,係為對於MMT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30之MMT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相較於上述之ROUTE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圖4),除了在作為傳送通訊協定而代替ROUTE來使用MMT(MMTP)一點上為相異之外,基本上係為相同的構成。
亦即是,視訊和音訊之組件以及訊令等之串流,係代替ROUTE會談而藉由MMTP會談來被傳輸。但是,在PLP#2之MMTP會談中,代替SLS訊令,係被傳 輸有MMTP訊令。
(IP資料流)
圖31,係為對於MMT方式的IP資料流作表現之圖。
圖31之MMT方式之IP資料流,相較於上述之ROUTE方式之IP資料流(例如,圖5和圖11等),除了在作為傳送通訊協定而代替ROUTE來使用MMT一點上為相異之外,基本上係為相同的構成。
亦即是,視訊和音訊之組件以及訊令等之串流,係代替ROUTE會談而藉由MMTP會談來被傳輸。但是,在ROUTE會談中,係藉由TSI(Transport Session ID)來對於會談作管理,而,在MMTP會談中,則係藉由PID(Packet ID)來進行會談之管理。又,在PLP#2之MMTP會談中,代替SLS訊令,係被傳輸有MMTP訊令。
就算是在此種使用有MMT方式的情況時,亦與上述之使用有ROUTE方式的情況相同地,藉由適用IP資料流辨識方式或資訊附加方式,在受訊裝置處,係能夠將作為RF IC或解調LSI等所構成的解調部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所構成的解多工器,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作連接。於此情況,在該受訊裝置處,從解調部所輸出的IP串流,係成為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輸入至解多工器中。
另外,如同上述之圖9中所示一般,在IP資料流辨識方式中,係更進而包含有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和受訊側IP資料流方式,在資訊附加方式中,係更進而包含有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和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以及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
(2)MPEG2-TS方式 (系統管線化模式)
圖32,係為對於MPEG2-TS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之例作展示之圖。
圖32之MPEG2-TS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相較於系統管線化模式(圖4),係在下述之點為相異:亦即是,視訊和音訊之組件以及訊令等之串流,係並未在ROUTE會談中被傳輸。
又,在圖32之MPEG2-TS方式之系統管線化模式中,於PLP#0處,代替LLS訊令,係作為PSI(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而包含有PAT(Program Association Table)。又,在PLP#2中,代替SLS訊令,係包含有作為PSI之PMT(Program Map Table)、和SI(Service Information)。
(TS資料流)
圖33,係為對於MPEG2-TS方式的TS資料流作表現 之圖。
圖33之MPEG2-TS方式之TS資料流,相較於上述之ROUTE方式之IP資料流(例如,圖5和圖11等),係在並未使用IP封包和ROUTE會談一事上有所相異。又,於MPEG2-TS方式之TS資料流中,視訊和音訊之組件以及訊令等之資料,係被囊封化(encapsulate)於ALP封包處。但是,各ALP封包,係可藉由PID(Packet ID)來作辨識。
就算是在此種使用有MPEG2-TS方式的情況時,亦與上述之使用有ROUTE方式的情況相同地,藉由適用IP資料流辨識方式(TS資料流辨識方式)或資訊附加方式,在受訊裝置處,係能夠將作為RF IC或解調LSI等所構成的解調部和作為系統單晶片(SoC)等所構成的解多工器,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作連接。於此情況,在該受訊裝置處,從解調部所輸出的傳送串流(TS),係成為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輸入至解多工器中。
但是,在MPEG2-TS方式中,由於係並未使用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IP封包),因此,在採用IP資料流辨識方式(TS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代替將IP位址和埠編號設為固有之值一事,只要構成為對於PID而同樣地分配固有之值即可。又,在MPEG2-TS方式中,亦同樣的,例如,藉由對於封包之擴張標頭等附加PTP資訊,係能夠實現上述之資訊附加方式。
另外,如同上述之圖9中所示一般,在IP資料流辨識方式(TS資料流辨識方式)中,係包含有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送訊側TS資料流辨識方式)、和受訊側IP資料流方式(受訊側TS資料流辨識方式),在資訊附加方式中,係包含有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和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以及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
〈5.藉由各裝置所實行的處理之流程〉
接著,參考圖34以及圖35之流程圖,針對藉由構成圖8之IP傳輸系統3的送訊裝置12以及受訊裝置22所實行之資料處理的流程作說明。
(送訊側資料處理)
首先,參考圖34之流程圖,針對藉由圖8之送訊裝置12所實行之送訊側資料處理的流程作說明。
在步驟S101中,多工器121等,係對於資料進行處理。
在此資料處理中,藉由多工器121,被輸入之複數之IP串流(IP)係被作處理。但是,在ATSC3.0的情況時,對應於PLP,在各特定之頻率帶域的每一者中,係被輸入有最大64個的IP串流。
於此,在採用送訊側IP資料流辨識方式的情況時,例如,藉由多工器121或其之前段的處理部(未圖示)等,係進行有以使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會橫 跨服務地而成為固有之值(獨特)的方式來對該些之值作分配的處理。
又,在採用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的情況時,依存於PLP資訊之傳輸方式,也會有藉由多工器121或其之前段的處理部(未圖示)等來進行使包含PLP ID之PLP資訊被包含於封包之擴張標頭(例如,ALP封包之擴張標頭)中的處理等的情形。
在步驟S102中,調變部122,係對於在步驟S101中所被作了處理之資料,進行調變處理。
在此調變處理中,係對於複數之IP串流(IP),而進行錯誤訂正編碼處理(例如,BCH編碼或LDPC編碼等)和調變處理(例如,OFDM調變等)等之關連於物理層(PHY)之處理。
於此,在採用送訊側資訊附加方式的情況時,依存於PLP資訊之傳輸方式,也會有藉由調變部122來進行使包含PLP ID之PLP資訊被包含於封包之擴張標頭(例如,BBP之擴張標頭)中的處理等的情形。
在步驟S103中,係進行數位播送訊號之送訊處理。
在此數位播送訊號之送訊處理中,在步驟S102中所被作了處理之訊號,係透過天線來作為數位播送訊號而被送訊。
以上,係針對送訊側資料處理之流程作了說明。
(受訊側資料處理)
接著,參考圖35之流程圖,針對藉由圖8之受訊裝置22所實行之受訊側資料處理的流程作說明。
在步驟S201中,係進行數位播送訊號之受訊處理。
在此數位播送訊號之受訊處理中,從送訊裝置12(圖8)而透過傳輸路徑32所送訊而來之數位播送訊號,係透過天線而被受訊。
在步驟S202中,解調部221,係進行解調處理。
在此解調處理中,係對於被輸入之訊號,而進行解調處理(例如OFDM解調等)和錯誤訂正解碼處理(例如LDPC解碼或BCH解碼等)以及關連於IP封包等之封包的處理等。
於此,在採用受訊側IP資料流方式的情況時,係藉由解調部221,而進行有以使IP資料流之IP位址和埠編號之組會成為固有之值(獨特)的方式來對該些之值作再度分配的處理。
又,在採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1的情況時,藉由解調部221,例如,係使PLP資訊被包含於ALP封包、IP封包或BBP(Baseband Packet)之擴張標頭中,而將PLP資訊附加於該些之封包的內部。又,在採用受訊側資訊附加方式2的情況時,係藉由解調部221,來將 PLP資訊囊封化於ALP封包、IP封包或BBP中,而將PLP資訊附加於該些之封包的外部。
在步驟S203中,解多工器222等,係對於資料進行處理。
在此資料處理中,藉由步驟S202之處理所得到的IP串流(IP)係被進行處理,例如,與被選台的播送節目(program)相對應之IP串流,係被輸出至後段之電路處。之後,在後段之電路處,例如,係進行有將在IP串流中所包含的視訊和音訊之資料作解碼之處理等,並成為將被作了選台的播送節目(內容)作播放。
另外,如同上述一般,進行步驟S202之處理的解調部221(例如RF IC或解調LSI等)、和進行步驟S203之處理的解多工器222(例如系統單晶片(SoC)等),係作為相異之晶片(Chip)而被構成,但是,藉由採用上述之IP資料流辨識方式或資訊附加方式,係成為能夠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作連接。
而,在圖8之受訊裝置22處,從解調部221所輸出的IP串流(IP),係成為透過單一之介面(I/F)而被輸入至解多工器222中。
以上,係針對受訊側資料處理之流程作了說明。
〈6.變形例〉
作為上述之說明,針對數位播送之規格,係 以身為在美國等處所採用的方式之ATSC(特別是ATSC3.0)為中心來作了說明,但是,本技術,係亦可對於身為在日本等處所採用的方式之ISDB(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或者是身為在歐洲各國處所採用的方式之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等作適用。又,作為數位播送,除了地上波播送以外,亦可適用於BS(Broadcasting Satellite)和CS(Communications Satellite)等之衛星播送以及有線電視(CATV)等之有線播送等之中。
又,在圖8之IP傳輸系統3中,雖係針對播送局之送訊裝置10為以單獨而具備有多工器121和調變部122的構成來作了例示,但是,在一般性的數位播送之系統中,多工器121和調變部122係為被設置在相異的場所處者。例如,多工器121,係被設置在播送台內,另一方面,調變部122,係被設置在送訊所處。上述之受訊側電路之單一之介面實現方式,係亦可作為此種被設置在播送台內之多工器121和被設置在送訊所處之調變部122之間的介面(I/F)來適用之。亦即是,係能夠作為當將在播送台處所作成的複數之IP串流使用單一之傳輸路徑來傳輸至送訊所處時的傳輸格式來使用。
又,上述之訊令和封包等之名稱,係僅為其中一例,而亦會有使用其他之名稱的情形。但是,此些之名稱的差異,係僅為形式上的差異,而並非為對象之訊令或封包等之實質性的內容上之差異。例如,BBP( Baseband Packet),係會有被稱作BBS(Baseband Stream)等的情況。又,例如,ESG(Electronic Service Guide),係會有被稱作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的情況。另外,在上述之內容中,除了動畫和音樂以外,例如,亦可包含電子書籍和遊戲、廣告等的各種之內容。
進而,本技術,係亦可對於針對作為傳輸路徑而對於使用播送網以外的傳輸路徑、亦即是對於例如網際網路和電話網路等之通訊線路(通訊網)等作利用的情形有所考慮而規定之特定之規格(數位播送之規格以外的規格)等作適用。於此情況,作為IP傳輸系統3(圖8)之傳輸路徑32,係利用有網際網路或電話網路等之通訊線路,送訊裝置12,係可設為被設置在網際網路上之伺服器。又,藉由使受訊裝置22成為具有通訊功能,送訊裝置12,係成為因應於從受訊裝置22而來之要求而進行處理。又,受訊裝置22,係對於從送訊裝置12(伺服器)而經由傳輸路徑32(通訊線路)所送訊而來之資料進行處理。
〈7.電腦之構成〉
上述之一連串的處理,係可藉由硬體來實行,亦可藉由軟體來實行。在藉由軟體來實行一連串的處理的情況時,構成該軟體之程式,係被安裝於電腦中。圖36,係為對於藉由程式來實行上述之一連串的處理之電腦的硬體之構成例作展示之圖。
在電腦900中,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901、ROM(Read Only Memory)9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903,係藉由匯流排904而被相互作連接。在匯流排904處,係被連接有輸入輸出介面905。在輸入輸出介面905處,係被連接有輸入部906、輸出部907、記錄部908、通訊部909以及驅動裝置910。
輸入部906,係由鍵盤、滑鼠、麥克風等所成。輸出部907,係由顯示器、揚聲器等所成。記錄部908,係由硬碟或非揮發性之記憶體等所成。通訊部909,係由網路介面等所成。驅動裝置910,係驅動磁碟、光碟、光磁碟或者是半導體記憶體等之可移除式媒體911。
在如同上述一般所構成之電腦900中,CPU901,係將被記錄在ROM902或記錄部908中之程式,透過輸入輸出介面905以及匯流排904來載入至RAM903中並實行,藉由此,來進行上述之一連串的處理。
電腦900(CPU901)所實行的程式,例如,係可記錄在作為封裝媒體等之可移除式媒體911中並作提供。又,程式,係可透過像是區域網路、網際網路、數位衛星播送一般之有線或無線的傳輸媒體來提供之。
在電腦900處,程式,係可藉由將可移除式媒體911裝著在驅動裝置910中,來透過輸入輸出介面905而安裝至記錄部908中。又,程式,係可透過有線或無線的傳輸媒體,來藉由通訊部909而受訊,並安裝至記 錄部908中。除此之外,程式,係亦可預先安裝在ROM902或記錄部908中。
於此,在本說明書中,電腦依據程式所進行之處理,係並非一定需要沿著作為流程圖所記載的順序來以時間系列而進行處理。亦即是,電腦依據程式所進行之處理,係亦包含平行地或者是個別地被實行之處理(例如,平行處理或者是由物件所致之處理)。又,程式,係可為藉由1個的電腦(處理器)所進行處理者,亦可為藉由複數之電腦而被進行分散處理者。
另外,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技術之要旨的範圍內,係可作各種之變更。
又,本技術,係可如同下述一般地而構成。
(1)
一種受訊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解調部,係將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Physical Layer Pipe)之各者中所包含的封包解調;和處理部,係對於藉由前述解調部所解調後的前述封包進行處理,前述解調部和前述處理部,係透過單一之介面而被作連接,前述處理部,係基於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
(2)
如(1)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 係為與IP(Internet Protocol)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於各PLP中所包含之含有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封包的IP封包之IP位址與埠編號之組合,係成為固有之值,前述處理部,係藉由前述IP位址與前述埠編號之組合,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
(3)
如(2)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於從送訊裝置所傳輸而來之前述播送串流中,在各PLP之每一者中,前述IP封包的前述IP位址與前述埠編號之組合,係被分配有固有之值。
(4)
如(2)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解調部,係以使前述IP封包的前述IP位址與前述埠編號之組合會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來進行前述IP位址以及前述埠編號之至少其中一者的再分配。
(5)
如(1)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係為與IP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資料中,係被附加有包含用以對於各PLP進行辨識之資訊的PLP資訊,前述處理部,係使用前述PLP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
(6)
如(5)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於從送訊裝置所傳輸而來之前述播送串流中,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資料中,係被附加有前述PLP資訊。
(7)
如(5)或(6)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PLP資訊,係被附加於在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中所包含的描述符處、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在前述第1傳輸封包中所包含之訊令處、或者是前述訊令之標頭處。
(8)
如(5)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解調部,係於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特定的封包之內部,附加前述PLP資訊。
(9)
如(8)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特定之封包,係為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輸封包、或者是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
(10)
如(5)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解調部,係於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特定的封包之外部,附加前述PLP資訊。
(11)
如(10)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特定之封包,係為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輸封包、或者是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
(12)
一種資料處理方法,係為受訊裝置之資料處理方法,其特徵為:該受訊裝置,係具備有:解調部,係將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的封包解調;和處理部,係對於藉由前述解調部所解調後的前述封包進行處理,前述解調部和前述處理部,係透過單一之介面而被作連接,該資料處理方法,係包含有:使前述處理部,基於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之步驟。
(13)
一種送訊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處理部,係對於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之封包進行處理;和調變部,係將藉由前述處理部所處理的前述封包調變,前述播送串流,係包含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
(14)
如(13)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係為與IP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前述處理部,係在前述播送串流中,對於各PLP之每一者,而以使包含之 UDP封包之IP封包的IP位址與埠編號之組合會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來進行分配。
(15)
如(13)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係為與IP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前述處理部或前述調變部,係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資料中,附加包含用以對於各PLP進行辨識之資訊的PLP資訊。
(16)
如(15)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述PLP資訊,係被附加於在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中所包含的描述符處、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在前述第1傳輸封包中所包含之訊令處、或者是前述訊令之標頭處。
(17)
一種資料處理方法,係為送訊裝置之資料處理方法,其特徵為,係包含有:使前述送訊裝置,對於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之封包進行處理,並將藉由前述處理部所處理的前述封包調變之步驟,前述播送串流,係包含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
3‧‧‧IP傳輸系統
12‧‧‧送訊裝置
22‧‧‧受訊裝置
32‧‧‧傳輸路徑
121‧‧‧多工器
122‧‧‧調變部
221‧‧‧解調部
222‧‧‧解多工器

Claims (17)

  1. 一種受訊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解調部,係將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Physical Layer Pipe)之各者中所包含的封包解調;和處理部,係對於藉由前述解調部所解調後的前述封包進行處理,前述解調部和前述處理部,係透過單一之介面而被作連接,前述處理部,係基於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係為與IP(Internet Protocol)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於各PLP中所包含之含有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封包的IP封包之IP位址與埠編號之組合,係成為固有之值,前述處理部,係藉由前述IP位址與前述埠編號之組合,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於從送訊裝置所傳輸而來之前述播送串流中,在各PLP之每一者中,前述IP封包的前述IP位址與前述埠編號之組合,係被分配有固有之值。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解調部,係以使前述IP封包的前述IP位址與前述埠編號之組合會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來進行前述IP位址以及前述埠編號之至少其中一者的再分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係為與IP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資料中,係被附加有包含用以對於各PLP進行辨識之資訊的PLP資訊,前述處理部,係使用前述PLP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於從送訊裝置所傳輸而來之前述播送串流中,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資料中,係被附加有前述PLP資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PLP資訊,係被附加於在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中所包含的描述符處、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在前述第1傳輸封包中所包含之訊令處、或者是前述訊令之標頭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解調部,係於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特定的封包之內部,附加前述PLP資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特定之封包,係為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輸封包、或者是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解調部,係於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特定的封包之外部,附加前述PLP資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受訊裝置,其中,前述特定之封包,係為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輸封包、或者是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
  12. 一種資料處理方法,係為受訊裝置之資料處理方法,其特徵為:該受訊裝置,係具備有:解調部,係將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的封包解調;和處理部,係對於藉由前述解調部所解調後的前述封包進行處理,前述解調部和前述處理部,係透過單一之介面而被作連接,該資料處理方法,係包含有:使前述處理部,基於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來辨識從前述解調部而透過單一之介面所輸入的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之步驟。
  13. 一種送訊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處理部,係對於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之封包進行處理;和調變部,係將藉由前述處理部所處理的前述封包調變,前述播送串流,係包含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係為與IP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前述處理部,係在前述播送串流中,對於各PLP之每一者,而以使包含之UDP封包之IP封包的IP位址與埠編號之組合會成為固有之值的方式來進行分配。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述播送串流,係為與IP傳輸方式相對應之播送串流,前述處理部或前述調變部,係在各PLP之每一者中所包含之資料中,附加包含用以對於各PLP進行辨識之資訊的PLP資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記載之送訊裝置,其中,前述PLP資訊,係被附加於在包含UDP封包之IP封包中所包含的描述符處、用以傳輸前述IP封包之第1傳 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用以傳輸前述第1傳輸封包之第2傳輸封包的擴張標頭處、在前述第1傳輸封包中所包含之訊令處、或者是前述訊令之標頭處。
  17. 一種資料處理方法,係為送訊裝置之資料處理方法,其特徵為,係包含有:使前述送訊裝置,對於在播送串流之複數的PLP之各者中所包含之封包進行處理,並將藉由前述處理部所處理的前述封包調變之步驟,前述播送串流,係包含能夠對前述封包所隸屬之PLP作辨識的資訊。
TW105132220A 2015-10-15 2016-10-05 受訊裝置、送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TWI7181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3773 2015-10-15
JP2015203773 2015-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8128A true TW201728128A (zh) 2017-08-01
TWI718186B TWI718186B (zh) 2021-02-11

Family

ID=58517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2220A TWI718186B (zh) 2015-10-15 2016-10-05 受訊裝置、送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5857B2 (zh)
EP (1) EP3364659B1 (zh)
JP (1) JP6811181B2 (zh)
KR (1) KR102634779B1 (zh)
CN (1) CN108432255B (zh)
CA (1) CA3001292C (zh)
MX (1) MX2018004230A (zh)
TW (1) TWI718186B (zh)
WO (1) WO201706502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984B (zh) * 2017-03-14 2019-10-01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送訊裝置、收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CN110401805A (zh) * 2018-04-16 2019-11-01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接收器及相关的信号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67004B2 (en) * 2014-12-22 2020-05-26 Lg Electronics Inc. Broadcasting signal reception device, and broadcasting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based on pull mode
CN107925776B (zh) * 2015-08-25 2021-06-08 索尼公司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KR102421791B1 (ko) * 2016-05-26 2022-07-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Mmt 네트워크 시스템에서 미디어 시간 정보를 전송 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A3045597A1 (en) * 2016-12-02 2018-06-07 Lg Electronics Inc. Broadcast signal transmitting/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KR102417673B1 (ko) 2017-06-14 2022-07-07 소니 세미컨덕터 솔루션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복조 장치, 처리 장치, 수신 장치 및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US10834473B2 (en) * 2018-11-23 2020-11-10 Sony Corporation Television receiver application for TV and electronic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47475A1 (fr) * 2006-10-18 2008-04-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dispositif de terminal utilisant celui-ci et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WO2010021525A2 (en) 2008-08-22 2010-02-25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web service in an nrt service and a broadcast receiver
CN102106108B (zh) * 2008-10-31 2014-08-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装置以及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
WO2010067983A2 (en) * 2008-12-11 2010-06-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EP2362650A1 (en) * 2010-02-26 2011-08-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Efficient 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for a digital broadcast system
US10057006B2 (en) 2010-05-10 2018-08-21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broadcast signal,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a broadcast signal,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broadcast signal using a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broadcast signal
WO2012036429A2 (ko) 2010-09-14 2012-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및 방송 신호 송/수신 장치에서 방송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CN102325158B (zh) * 2011-07-15 2014-08-20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多线程的广播发送与解析方法
JP6293278B2 (ja) * 2014-03-03 2018-03-14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放送信号を送信及び受信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3984B (zh) * 2017-03-14 2019-10-01 日商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公司 送訊裝置、收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US11889145B2 (en) 2017-03-14 2024-01-30 Sony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CN110401805A (zh) * 2018-04-16 2019-11-01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接收器及相关的信号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01292A1 (en) 2017-04-20
WO2017065020A1 (ja) 2017-04-20
CA3001292C (en) 2022-04-19
US20180295407A1 (en) 2018-10-11
CN108432255B (zh) 2020-11-20
TWI718186B (zh) 2021-02-11
KR20180068969A (ko) 2018-06-22
EP3364659A4 (en) 2018-10-17
KR102634779B1 (ko) 2024-02-08
MX2018004230A (es) 2018-05-15
JP6811181B2 (ja) 2021-01-13
EP3364659A1 (en) 2018-08-22
US10715857B2 (en) 2020-07-14
EP3364659B1 (en) 2021-07-21
CN108432255A (zh) 2018-08-21
JPWO2017065020A1 (ja)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8186B (zh) 受訊裝置、送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US9716921B2 (en) Method of receiving a broadcasting signal and receiving system for receiving a broadcasting signal
KR102616590B1 (ko) 송신 장치, 송신 방법, 수신 장치 및 수신 방법
JP5216092B2 (ja) メタデータをデジタルプログラムストリームにエンコード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A2725288C (en) Method of receiving a broadcasting signal and receiving system for receiving a broadcasting signal
TWI710234B (zh) 送訊裝置、收訊裝置、及資料處理方法
US2021010552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sending and data process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ime such as leap second and daylight saving time (dst)
US11956159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KR102515018B1 (ko) 수신 장치, 수신 방법, 송신 장치, 및 송신 방법
JP2016208161A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WO2016181807A1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EP3668101B1 (en)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WO2016181806A1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