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0111A - 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 Google Patents
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20111A TW201720111A TW104139619A TW104139619A TW201720111A TW 201720111 A TW201720111 A TW 201720111A TW 104139619 A TW104139619 A TW 104139619A TW 104139619 A TW104139619 A TW 104139619A TW 201720111 A TW201720111 A TW 20172011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dn
- switch
- server
- address
- network packe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4—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ric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42—Centralised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4—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an overlay routing lay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25—Routing or path finding in a switch fabr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3—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 layers, e.g. resolution of network layer into physical layer addresses or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SDN系統包含SDN控制伺服器以及SDN交換器。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用戶端網路封包,並將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SDN控制伺服器根據用戶端網路封包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用戶端裝置之連線路由。SDN控制伺服器將連線路由傳送至SDN交換器。SDN交換器儲存連線路由,並根據連線路由將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複數伺服器其中之一。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平衡網路負載之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習知之網路架構中,當不同之用戶端裝置欲透過網路存取伺服端之網路資源時,為避免使用單一伺服器造成存取效能之瓶頸,伺服端可利用多台伺服器分擔存取負載,以維持存取之效率。其中,多台伺服器間工作之協調主要係由負載平衡器完成(Load Balancer),而負載平衡器大致可分為:橋接模式(Bridge Mode)、路由模式(Route Mode)以及位址解析協定模式(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Mode)。
具體而言,橋接模式以及路由模式之負載平衡器係設置於伺服端之前端,其先行接收不同用戶端裝置之存取需求,並針對不同用戶端裝置之網路協定(Inter net Protocol,IP)位址進行轉換,並據以將不同用戶端裝置之網路封包轉遞至不同之伺服器,如此一來,便可達到分擔網路資源存取負載之目的。
然而,使用前述橋接模式或路由模式之負載平衡器進行協調時,由於所有用戶端裝置之資料流皆須經由負載平衡器處理,且用戶端裝置之網路封包之IP位址皆須透過負載平衡器進行表頭置換,因此,負載平衡器之處理能力將成為效能之瓶頸。
另一方面,位址解析協定模式之負載平衡器主要係設置於伺服端之後端,並與不同伺服器共享同一IP位址,而用戶端裝置之連線需求以及封包仍係由伺服端前端之路由器轉遞。其中,負載平衡器之功能在於,在伺服器皆關閉位址解析協定功能之情況下,直接由負載平衡器根據不同伺服器之負載狀態,更新路由器之位址解析協定表,如此一來,便可直接根據伺服器之負載狀態分擔網路資源之存取負載。
然而,使用前述位址解析協定模式之負載平衡器進行協調時,由於負載平衡器僅於伺服端之後端,根據伺服器之負載狀態更新路由器之位址解析協定表,因此,其並無法於前端針對不同用戶端裝置進行網路資源存取之分配,使得路由之彈性大幅降低。
有鑑於此,如何改良前述習知網路負載平衡之缺點,增加負載平衡處理效率,同時保持路由之彈性,乃為業界亟需努力之目標。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用於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系統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SDN系統包含SDN控制伺服器以及第一SDN交換器。SDN控制伺服器與第一SDN交換器連結。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連結,並透過廣域網路與用戶端裝置連結。SDN控制伺服器存有複數伺服器之伺服器負載資訊。網路資源配置方法包含:(a)令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並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b)令SDN控制伺服器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用戶端裝置之連線路由;(c)令SDN控制伺服器將連線路由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d)令第一SDN交換器儲存連線路由,並根據連線路由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複數伺服器之第一伺服器。
為完成前述目的,本發明又提供一種SDN系統,包含SDN控制伺服器以及第一SDN交換器。SDN控制伺服器與第一SDN交換器連結。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連結,並透過廣域網路與用戶端裝置連結。SDN控制伺服器存有複數伺服器之伺服器負載資訊。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並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SDN控制伺服器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用戶端裝置之連線路由,並將連線路由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第一SDN交換器儲存連線路由,並根據連線路由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複數伺服器之第一伺服器。
參閱圖式及隨後描述的實施方式後,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更瞭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及具體實施態樣。
1、2、3、4、4’‧‧‧SDN系統
11‧‧‧SDN控制伺服器
111‧‧‧控制器處理單元
113‧‧‧控制器收發單元
115‧‧‧控制器儲存單元
13‧‧‧第一SDN交換器
131‧‧‧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
133‧‧‧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
135‧‧‧第一交換器儲存單元
15a、15b‧‧‧第二SDN交換器
151‧‧‧第二交換器處理單元
153‧‧‧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
155‧‧‧第二交換器儲存單元
17‧‧‧第三SDN交換器
171‧‧‧第三交換器處理單元
173‧‧‧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
175‧‧‧第三交換器儲存單元
5、6、7、8‧‧‧用戶端裝置
50、60、70、80‧‧‧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
52、62、72、82‧‧‧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
9a~9c‧‧‧伺服器
90‧‧‧伺服器負載資訊
92‧‧‧伺服器資訊
FW‧‧‧防火牆
ip1、ip2‧‧‧用戶端起始IP位址
macA、macB‧‧‧MAC位址
P1、p1‧‧‧第一連接埠
p2‧‧‧第二連接埠
p3‧‧‧第三連接埠
R1~R5‧‧‧連線路由
第1A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SDN系統之示意圖;第1B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SDN控制伺服器之方塊圖;第1C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一SDN交換器之方塊圖;第2A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SDN系統之示意圖;第2B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連線路由之示意圖;第3A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SDN系統之示意圖;第3B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連線路由之示意圖;第4A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SDN系統之示意圖;第4B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第二SDN交換器之方塊圖;第4C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第三SDN交換器之方塊圖;第4D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連線路由之示意圖;第5A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SDN系統之示意圖;第5B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連線路由之示意圖;第6圖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之流程圖;第7圖係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之流程圖;第8圖係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之流程圖;以及第9圖係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之流程圖。
以下將透過本發明之實施例來闡釋本發明。然而,
該等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需在如實施例所述之任何環境、應用程式或方式方能實施。因此,以下實施例的說明僅在於闡釋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在以下實施例及圖式中,與本發明非直接相關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繪示,且繪示於圖式中的各元件之間的尺寸關係僅為便於理解,而非用以限制為實際的實施比例。
請參考第1A-1C圖。第1A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一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系統1之示意圖,SDN系統1包含一SDN控制伺服器11以及一第一SDN交換器13。第1B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SDN控制伺服器11之方塊圖,SDN控制伺服器11包含一控制器處理單元111、一控制器收發單元113以及一控制器儲存單元115。第1C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第一SDN交換器13之方塊圖,第一SDN交換器13包含一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一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以及一第一交換器儲存單元135。
如圖所示,SDN控制伺服器11與第一SDN交換器13連結。第一SDN交換器13與複數伺服器9a~9c連結,並透過一廣域網路WAN與一用戶端裝置8連結。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儲存單元115存有伺服器9a~9c之一伺服器負載資訊90。其中,伺服器負載資訊90記錄伺服器9a~9c之負載狀態。SDN系統1及其裝置之互動流程將於下文中進一步闡述。
首先,當用戶端裝置8欲存取伺服器9a~9c之網路資源時,用戶端裝置8透過廣域網路WAN傳送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
80至第一SDN交換器13。接著,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自用戶端裝置8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80。
此時,由於第一SDN交換器13未處理過用戶端裝置8之封包,因此,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於判斷無相應之封包處理規則後,便先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80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11。接著,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於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80後,控制器處理單元111便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80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90,判斷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由R1。
需特別說明,於第一實施例,由於伺服器負載資訊90之記錄中,伺服器9a之負載較輕,因此,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處理單元111判斷之連線路由R1主要係將用戶端裝置8之資料轉遞至伺服器9a。
隨後,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將連線路由R1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13,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接收連線路由R1後,便由交換器儲存單元135儲存連線路由R1。據此,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1,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直接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80傳送至伺服器9a。
據此,在SDN控制伺服器11已根據伺服器9a~9c之負載狀態以及用戶端裝置8之資訊判斷連線路由R1,並由SDN交換器13儲存連線路由R1後,針對後續用戶端裝置8所傳送之網路封包,
SDN交換器13便可直接根據連線路由R1將其轉遞至伺服器9a。
舉例而言,當後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自用戶端裝置8接收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82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先判斷交換器存儲單元135存有與用戶端裝置8相應之連線路由R1,因此,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1,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直接將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82傳送至伺服器9a。如此一來,便可減少每個封包轉傳送之封包處理時間,以大幅地提升操作效率。
需特別說明,第一實施例中,SDN控制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可定時自伺服器9a~9c接收複數伺服器資訊92,如此一來,SDN伺服器11之控制器處理單元111便可根據伺服器資訊92更新伺服器負載資訊90,以維持最新之伺服器負載狀態。其中,SDN控制器11可透過與伺服器9a~9c間之連線直接接收伺服器資訊92,亦可透過第一SDN交換器13接收伺服器9a~9c之伺服器資訊92。
請參考第2A圖,其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一SDN系統2之示意圖。其中,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網路架構相似,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二實施例主要係進一步詳述連線路由之細節。
類似地,當用戶端裝置7欲存取伺服器9a~9c之網路資源時,用戶端裝置7透過廣域網路WAN傳送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70至第一SDN交換器13。接著,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
器收發單元133自用戶端裝置7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80。其中,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70具有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1。
此時,由於第一SDN交換器13並無用戶端裝置7之封包之處理規則,因此,第一SDN交換器13先利用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70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11。接著,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於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70後,控制器處理單元111便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70之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1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90,判斷用戶端裝置7之一連線路由R2。
請同時參考第2B圖,其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連線路由R2之示意圖。詳言之,於第二實施例,由於伺服器負載資訊90之記錄中,伺服器9b之負載較輕,因此,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處理單元111判斷之連線路由R2主要係將用戶端裝置7之資料轉遞至伺服器9b。更進一步來說,如圖所示,連線路由R2記錄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1對應於伺服器9b之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macB以及一第一連接埠P1之一對應關係。
隨後,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將連線路由R2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13,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接收連線路由R2後,便由交換器儲存單元135儲存連線路由R2。據此,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2,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直接將
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70傳送至伺服器9b。
接著,類似地,於第二實施例中,SDN控制伺服器11已根據伺服器9a~9c之負載狀態以及用戶端裝置7之資訊判斷連線路由R2,並由SDN交換器13儲存連線路由R2後,針對後續用戶端裝置7所傳送之網路封包,SDN交換器13便可直接根據連線路由R2將其轉遞至伺服器9b。
舉例而言,當後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自用戶端裝置7接收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72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先根據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72之用戶端IP位址ip1判斷交換器存儲單元135存有與用戶端裝置7相應之連線路由R2。
接著,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2記錄之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1對應於伺服器9b之MAC位址macB及第一連接埠P1之對應關係,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直接將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72傳送至伺服器9b。
請參考第3A圖,其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一SDN系統3之示意圖。其中,第三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之網路架構相似,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三實施例主要係一般性地例示連線路由之細節。
類似地,當用戶端裝置6(IP位址:140.113.167.100)欲存取伺服端(IP位址:140.92.66.74)之網路資源時,用戶端裝置6透過廣域網路WAN傳送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60至伺服端。其
中,第三實施例之伺服端更包含一防火牆FW(外網IP位址即為伺服端IP位址,內網位址:192.168.8.1)。
而由於封包最終須由伺服器9a~9c(共用內網IP位址:192.168.8.3,MAC位址分別為:01-02-03-04-05-AA、01-02-03-04-05-BB、01-02-03-04-05-CC)進行處理,因此,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60之目的IP位址先由防火牆FW轉為伺服器9a~9c共用之內網IP位址。
接著,因防火牆FW與第一SDN交換器13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因此,防火牆FW可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60轉遞至第一SDN交換器13,並由第一SDN交換器13判斷封包後續路由。而由於第一SDN交換器13並無用戶端裝置6之封包之處理規則,因此,第一SDN交換器13先利用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60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11。
隨後,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於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60後,控制器處理單元111便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60之起始IP位址(即140.113.167.100)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90,判斷用戶端裝置6之一連線路由R3。
請同時參考第3B圖,其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連線路由R3之示意圖。詳言之,於第三實施例,由於伺服器負載資訊90之記錄中,伺服器9c之負載較輕,因此,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處理單元111判斷之連線路由R3主要係將用戶端裝置6之資料轉遞至伺服器9c。
更進一步來說,如圖所示,連線路由R3記錄起始IP位址(即140.113.167.100)以及目的IP位址(即192.168.8.3)對應於第一SDN交換器13連接伺服器9c之連接埠Port:2以及伺服器9c之MAC位址01-02-03-04-05-CC之關係。
隨後,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將連線路由R3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13,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接收連線路由R3後,便由交換器儲存單元135儲存連線路由R3。據此,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3,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直接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60傳送至伺服器9c。
接著,類似地,於第三實施例中,SDN控制伺服器11已根據伺服器9a~9c之負載狀態以及用戶端裝置6之資訊判斷連線路由R3,並由SDN交換器13儲存連線路由R3後,針對後續用戶端裝置6所傳送之網路封包,SDN交換器13便可直接根據連線路由R3將其轉遞至伺服器9c。
舉例而言,當後續用戶端裝置6傳送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62至伺服端時,防火牆FW同樣先將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62轉遞至第一SDN交換器13。此時,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62具有起始IP位址:140.113.167.100,以及目的IP位址:192.168.8.3。接著,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便據以判斷交換器存儲單元135存有相應之連線路由R3。
隨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
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3記錄之起始IP位址:140.113.167.100及目的IP位址:192.168.8.3與第一SDN交換器13之連接埠Port:2及伺服器9c之MAC位址:01-02-03-04-05-CC之對應關係,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直接將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62傳送至伺服器9c。
請參考第4A-4C圖。第4A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一SDN系統4之示意圖。其中,SDN系統4更包含至少一第二SDN交換器15(包含15a及15b)以及一第三SDN交換器17。第4B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第二SDN交換器15a之示意圖,第二SDN交換器15a包含一第二交換器處理單元151、一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153以及一第二交換器儲存單元155。
第4C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第三SDN交換器17之示意圖,第三SDN交換器17包含一第三交換器處理單元171、一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173以及一第三交換器儲存單元175。其中,第二SDN交換器15a~15b以及第三SDN交換器17與SDN控制器11連結,第一SDN交換器13、第二SDN交換器15a~15b以及第三SDN交換器17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並與伺服器9a~9c屬於相異區域網路區段。伺服器9a~9c共用一伺服器IP位址sip。
具體而言,當用戶端裝置5欲存取伺服器9a~9c之網路資源時,用戶端裝置5透過廣域網路WAN傳送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至第一SDN交換器13。接著,第一SDN交換器13之交換器收發單元133自用戶端裝置5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其中,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包含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2。
此時,由於第一SDN交換器13未處理過用戶端裝置5之封包,因此,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於判斷無相應之封包處理規則後,便先透過交換器收發單元133,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11。接著,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於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後,控制器處理單元111便根據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2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90,判斷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由R4。
需特別說明,於第四實施例,由於伺服器負載資訊90之記錄中,伺服器9a之負載較輕,因此,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處理單元111判斷之連線路由R4主要係將用戶端裝置5之資料轉遞至伺服器9a。其中,由於SDN交換器與伺服器位於不同區域網路區段,因此,第四實施例利用多台第二SDN交換器,進一步針對網路封包之內網目的IP位址進行轉換處理。
更進一步來說,請同時參考第4D圖,其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連線路由R4之示意圖。連線路由R4主要係記錄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2對應於第二SDN交換器15a之一第一連接埠p1之一第一對應關係、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2對應之一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與第三SDN交換器17之一第二連接埠p2之一第二對應關係,以及用戶端起始IP位址ip2對應於伺服器9a之一MAC位址macA以及一第三連接埠p3之一第三對應關係。
隨後,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將連線路由R4之第一對應關係、第二對應關係以及第三對應關係分別
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13、第二SDN交換器15a以及第三SDN交換器17。需特別強調,於第四實施例中,主要係由第二SDN交換器15a針對網路封包進行區網IP位址之轉換,惟於其他實施態樣中,此步驟亦可由SDN控制伺服器11指定第二SDN交換器15b完成,以達分擔封包處理負載。
接著,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接收連線路由R4之第一對應關係後,便由第一交換器儲存單元135儲存連線路由R4之第一對應關係,據此,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4之第一對應關係,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直接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第二SDN交換器15a。
另一方面,第二SDN交換器15a之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153接收連線路由R4之第二對應關係後,便由第二交換器儲存單元155儲存連線路由R4之第二對應關係,據此,當第二SDN交換器15a之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153於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後,第二交換器處理單元151便可根據第二對應關係之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之一用戶端目的IP位址ip3轉換成伺服器9a存在之區域網路之伺服器IP位址sip,並透過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153直接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第三SDN交換器17。
再者,第三SDN交換器17之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173接收連線路由R4之第三對應關係後,便由第三交換器儲存單元175
儲存連線路由R4之第三對應關係,據此,當第三SDN交換器17之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173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後,第三SDN交換器17之第三交換器處理單元17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4之第三對應關係,透過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173直接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相異區域網路之伺服器9a。
同樣地,在SDN控制伺服器11已根據伺服器9a~9c之負載狀態以及用戶端裝置5之資訊判斷連線路由R4,並由SDN交換器13、15、17儲存連線路由R4後,針對後續用戶端裝置5所傳送之網路封包(例如: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52),SDN交換器13、15、17便可直接根據連線路由R4,並依照前述方式直接將其轉遞至伺服器9a。
請參考第5A圖,其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一SDN系統4’之示意圖。其中,第五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之網路架構相似,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五實施例主要係一般性地例示連線路由之細節。
類似地,當用戶端裝置5(IP位址:140.113.167.100)欲存取伺服端(IP位址:140.92.66.74)之網路資源時,用戶端裝置5透過廣域網路WAN傳送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至伺服端。其中,第五實施例之伺服端同樣包含防火牆FW(外網IP位址即為伺服端IP位址,內網位址:192.168.8.1)。
而由於封包於不同區域網路之網段間,須先由第二SDN交換器15a~15b進行封包標頭(header)之置換處理,因此,
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之目的IP位址先由防火牆FW轉為負載平衡器(Load Balancer)之內網IP位址(例如:192.168.8.3)。須說明,於本實施例中,負載平衡器之功能係由全部之SDN交換器完成。
接著,防火牆FW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轉遞至第一SDN交換器13,並由第一SDN交換器13判斷後續傳遞之路由。而由於第一SDN交換器13並無用戶端裝置5之封包之處理規則,因此,第一SDN交換器13先利用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11。
隨後,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於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後,控制器處理單元111便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之起始IP位址(即140.113.167.100)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90,判斷用戶端裝置5之一連線路由R5。
請同時參考第5B圖,其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連線路由R5之示意圖。詳言之,於第五實施例,由於伺服器負載資訊90之記錄中,伺服器9b之負載較輕,因此,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處理單元111判斷之連線路由R5主要係將用戶端裝置5之資料轉遞至伺服器9b。
更進一步來說,如圖所示,連線路由R5記錄起始IP位址(即140.113.167.100)以及目的IP位址(即192.168.8.3)與第一SDN交換器13連接第二交換器15a之連接埠Port:3之一第一對應關係、起始IP位址以及目的IP位址與伺服器IP對應之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即將192.168.8.3轉換為另一區網之伺服器9a~9c共用之伺
服器IP位址:192.168.100.3)與第二SDN交換器15a連接第三交換器17之連接埠Port:2之一第二對應關係,以及起始IP位址與伺服器9b之MAC位址01-02-03-04-05-BB以及一第三連接埠Port:1之一第三對應關係。
隨後,SDN控制伺服器11之控制器收發單元113將連線路由R5之第一對應關係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13,而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接收連線路由R5之第一對應關係後,便由交換器儲存單元135儲存連線路由R5之第一對應關係。
據此,第一SDN交換器13之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13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5之第一對應關係,透過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133,經由連接埠Port:3直接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第二SDN交換器15a。
另一方面,第二SDN交換器15a之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153接收連線路由R5之第二對應關係後,便由第二交換器儲存單元155儲存連線路由R5之第二對應關係。據此,當第二SDN交換器15a之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153於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後,第二交換器處理單元151便可根據第二對應關係之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之目的IP位址轉換成另一區網之伺服器9b之伺服器IP位址(即192.168.100.3),並透過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153,經由Port:2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第三SDN交換器17。
再者,第三SDN交換器17之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173接收連線路由R5之第三對應關係後,便由第三交換器儲存單元175儲存連線路由R5之第三對應關係,據此,當第三SDN交換器17之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173接收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後,第三SDN交換器17之第三交換器處理單元171便可根據連線路由R5之第三對應關係,透過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173經由Port:1直接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50傳送至相異區域網路之伺服器9b。
同樣地,在SDN控制伺服器11已根據伺服器9a~9c之負載狀態以及用戶端裝置5之資訊判斷連線路由R5,並由SDN交換器13、15、17儲存連線路由R5後,針對後續用戶端裝置5所傳送之網路封包(例如: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52),SDN交換器13、15、17便可直接根據連線路由R5,並依照前述方式直接將其轉遞至伺服器9b。
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係為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6圖。第六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SDN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SDN系統),包含一SDN控制伺服器以及一第一SDN交換器。SDN控制伺服器與第一SDN交換器連結。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連結,並透過一廣域網路與一用戶端裝置連結。SDN控制伺服器存有複數伺服器之一伺服器負載資訊。第六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601,令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而由於第一SDN交換器並無用戶
端裝置之封包處理規則,因此,便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執行步驟602,令SDN控制伺服器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由。
接著,執行步驟603,令SDN控制伺服器將連線路由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最後,執行步驟604,令第一SDN交換器儲存連線路由,並根據連線路由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複數伺服器之一第一伺服器。
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係為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7圖。第七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SDN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SDN系統),包含一SDN控制伺服器以及一第一SDN交換器。SDN控制伺服器與第一SDN交換器連結。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連結,並透過一廣域網路與一用戶端裝置連結。SDN控制伺服器存有複數伺服器之一伺服器負載資訊。第七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701,令SDN控制器自複數伺服器接收複數伺服器資訊。執行步驟702,令SDN控制伺服器根據複數伺服器資訊更新伺服器負載資訊。執行步驟703,令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而由於第一SDN交換器並無用戶端裝置之封包處理規則,因此,便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
接著,執行步驟704,令SDN控制伺服器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
由。執行步驟705,令SDN控制伺服器將連線路由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執行步驟706,令第一SDN交換器儲存連線路由,並根據連線路由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等伺服器之一第一伺服器。
隨後,當後續用戶端裝置傳送封包時,便可直接利用連線路由進行傳送。執行步驟707,令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最後,執行步驟708,令第一SDN交換器根據連線路由,直接將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複數伺服器之第一伺服器。
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係為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8圖。第八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SDN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SDN系統),包含一SDN控制伺服器以及一第一SDN交換器。SDN控制伺服器與第一SDN交換器連結。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連結,並透過一廣域網路與一用戶端裝置連結。SDN控制伺服器存有複數伺服器之一伺服器負載資訊。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第八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801,令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其中,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具有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而由於第一SDN交換器並無用戶端裝置之封包處理規則,因此,便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
執行步驟802,令SDN控制伺服器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之用戶端起始IP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由。其中,連線路由記錄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第一伺服器之一第一MAC位址以及一第一連接埠之一對應關係。
接著,執行步驟803,令SDN控制伺服器將連線路由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執行步驟804,令第一SDN交換器儲存連線路由,並根據連線路由之對應關係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等伺服器之一第一伺服器。
隨後,當後續用戶端裝置傳送封包時,便可直接利用連線路由進行傳送。執行步驟805,令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具有用戶端起始IP位址之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最後,執行步驟806,令第一SDN交換器根據連線路由之對應關係,直接將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複數伺服器之第一伺服器。
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係為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流程圖請參考第9圖。第九實施例之方法係用於一SDN系統(例如前述實施例之SDN系統),包含一SDN控制伺服器、一第一SDN交換器、一第二SDN交換器以及一第三SDN交換器。SDN控制伺服器與第一SDN交換器、第二SDN交換器以及第三SDN交換器連結。
第一SDN交換器經由第二SDN交換器以及第三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連結,並透過一廣域網路與一用戶端裝置連結。第一SDN交換器、第二SDN交換器以及第三SDN交換器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屬於相異區域網
路區段。SDN控制伺服器存有複數伺服器之一伺服器負載資訊。第九實施例之詳細步驟如下所述。
首先,執行步驟901,令第一SDN交換器自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而由於第一SDN交換器並無用戶端裝置之封包處理規則,因此,便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SDN控制伺服器。執行步驟902,令SDN控制伺服器根據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之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以及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由。
需特別說明,第九實施例中,連線路由記錄用戶端起始IP位址與第二SDN交換器之一第一連接埠之一第一對應關係、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之一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與第三SDN交換器之一第二連接埠之一第二對應關係,以及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複數伺服器之第一伺服器之一第一MAC位址以及一第三連接埠之一第三對應關係。
接著,執行步驟903,令SDN控制伺服器將連線路由之第一對應關係、區網IP轉換規則之一第二對應關係以及第三對應關係,分別傳送至第一SDN交換器、第二SDN交換器以及第三SDN交換器。執行步驟904,令第一SDN交換器儲存第一對應關係,並根據第一對應關係將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二SDN交換器。
接著,執行步驟905,令第二SDN交換器儲存第二對應關係,並根據第二對應關係之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將第一網路封包之一用戶端目的IP位址轉換成複數伺服器共用之一伺服器IP
位址。執行步驟906,令第二SDN交換器根據第二對應關係將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第三SDN交換器。最後,執行步驟907,令第三SDN交換器儲存第三對應關係,並根據第三對應關係以及伺服器IP位址,將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複數伺服器之第一伺服器。
綜合上述,本發明之SDN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主要可根據服務伺服器之負載狀態以及用戶端裝置,判斷後續之網路路由。更進一步來說,透過SDN架構,可使網路設定更為方便,且具有高度使用彈性及擴充性,而SDN控制伺服器直接利用服務伺服器之負載資訊判斷網路路由,並由SDN交換器於後續直接根據網路路由傳遞網路封包,更可避免封包集中處理之效能瓶頸。如此一來,便可改善習知網路負載平衡之缺點,增加負載平衡處理效率,同時保持路由之彈性。
惟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藝之人士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發明所主張之範圍,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601~604‧‧‧步驟
Claims (12)
- 一種用於一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系統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該SDN系統包含一SDN控制伺服器以及一第一SDN交換器,該SDN控制伺服器與該第一SDN交換器連結,該第一SDN交換器與複數伺服器連結,並透過一廣域網路與一用戶端裝置連結,該SDN控制伺服器存有該等伺服器之一伺服器負載資訊,該網路資源配置方法包含:(a)令該第一SDN交換器自該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並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SDN控制伺服器;(b)令該SDN控制伺服器根據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以及該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該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由;(c)令該SDN控制伺服器將該連線路由傳送至該第一SDN交換器;(d)令該第一SDN交換器儲存該連線路由,並根據該連線路由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一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中,步驟(a)前更包含:(a1)令該SDN控制伺服器自該等伺服器接收複數伺服器資訊;(a2)令該SDN控制伺服器根據該等伺服器資訊更新該伺服器負載資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更包含:(e)令該第一SDN交換器自該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f)令該第一SDN交換器根據該連線路由,直接將該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該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中,該第一SDN交換器與該等伺服器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具有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步驟(b)更包含:(b1)令該SDN控制伺服器根據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之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以及該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該用戶端裝置之該連線路由,其中,該連線路由記錄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該第一伺服器之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以及一第一連接埠之一對應關係;其中,步驟(d)更包含:(d1)令該第一SDN交換器儲存該連線路由,並根據該連線路由記錄之該對應關係,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一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4所述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中,步驟(d)後更包含:(e)令該第一SDN交換器自該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其中,該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具有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f)令該第一SDN交換器根據該連線路由之該對應關係,直接將該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該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網路連線路由方法,其中,該SDN系統更包含一第二SDN交換器以及一第三SDN交換器,該第二SDN交換器以及該第三SDN交換器與該SDN控制器連結,該第一SDN交換器經由該第二SDN交換器以及該第三SDN交換器與該等伺服器連結,該第一SDN交換器、該第二SDN交換器以及該第三SDN交換器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該第一SDN交換器與該等伺服器屬於相異區域網路區段,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具有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步驟(b)更包含: (b1)令該SDN控制伺服器根據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之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以及該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該用戶端裝置之該連線路由,其中,該連線路由記錄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該第二SDN交換器之一第一連接埠之一第一對應關係、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之一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與該第三SDN交換器之一第二連接埠之一第二對應關係,以及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該第一伺服器之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以及一第三連接埠之一第三對應關係;其中,步驟(c)更包含:(c1)令該SDN控制伺服器將該連線路由之該第一對應關係傳送至該第一SDN交換器;(c2)令該SDN控制伺服器將該連線路由之該第二對應關係傳送至該第二SDN交換器;(c3)令該SDN控制伺服器將該連線路由之該第三對應關係傳送至該第三SDN交換器;其中,步驟(d)更包含:(d1)令該第一SDN交換器儲存該第一對應關係,並根據該第一對應關係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第二SDN交換器;(d2)令該第二SDN交換器儲存該第二對應關係,並根據該第二對應關係之該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一用戶端目的IP位址轉換成該等伺服器共用之一伺服器IP位址;(d3)令該第二SDN交換器根據該第二對應關係,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第三SDN交換器;(d4)令該第三SDN交換器儲存該第三對應關係,並根據該第三 對應關係以及該伺服器IP位址,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該第一伺服器。
- 一種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系統,包含:一SDN控制伺服器,具有:一控制器處理單元;一控制器收發單元;一控制器儲存單元,存有複數伺服器之一伺服器負載資訊;一第一SDN交換器,與該SDN控制伺服器以及該等伺服器連結,並透過一廣域網路與一用戶端裝置連結,具有:一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一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一第一交換器儲存單元;其中,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自該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並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SDN控制伺服器,該控制器處理單元根據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以及該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該用戶端裝置之一連線路由,並透過該控制器收發單元將該連線路由傳送至該第一SDN交換器,該第一交換器儲存單元儲存該連線路由,該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根據該連線路由,透過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一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7所述之SDN系統,其中,該控制器收發單元更自該等伺服器接收複數伺服器資訊,該控制器處理單元更根據該等伺服器資訊更新該伺服器負載資訊。
- 如請求項7所述之SDN系統,其中,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更自該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該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更根據該 連線路由,透過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將該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該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7所述之SDN系統,其中,該第一SDN交換器與該等伺服器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具有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該控制器處理單元更根據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之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以及該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該用戶端裝置之該連線路由,該連線路由記錄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該第一伺服器之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以及一第一連接埠之一對應關係,該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更根據該連線路由記錄之該對應關係,透過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一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SDN系統,其中,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更自該用戶端裝置接收一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該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具有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該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更根據該連線路由之該對應關係,透過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直接將該第二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該第一伺服器。
- 如請求項7所述之SDN系統,更包含:一第二SDN交換器,與該SDN控制器連結,具有:一第二交換器處理單元;一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一第二交換器儲存單元;一第三SDN交換器,與該SDN控制器連結,具有:一第三交換器處理單元;一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 一第三交換器儲存單元;其中,該第一SDN交換器經由該第二SDN交換器以及該第三SDN交換器與該等伺服器連結,該第一SDN交換器、該第二SDN交換器以及該第三SDN交換器屬於同一區域網路區段,該第一SDN交換器與該等伺服器屬於相異區域網路區段,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具有一用戶端起始IP位址,該控制器處理單元更根據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之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以及該伺服器負載資訊,判斷該用戶端裝置之該連線路由,該連線路由記錄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該第二SDN交換器之一第一連接埠之一第一對應關係、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之一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與該第三SDN交換器之一第二連接埠之一第二對應關係,以及該用戶端起始IP位址對應於該第一伺服器之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以及一第三連接埠之一第三對應關係,該控制器收發單元更將該連線路由之該第一對應關係、該第二對應關係以及該第三對應關係,分別傳送至該第一SDN交換器、該第二SDN交換器以及該第三SDN交換器,該第一交換器儲存單元更儲存該第一對應關係,該第一交換器處理單元更根據該第一對應關係,透過該第一交換器收發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第二SDN交換器,該第二交換器儲存單元儲存該第二對應關係,該第二交換器處理單元根據該第二對應關係之該區網IP位址轉換規則將該第一網路封包之一用戶端目的IP位址轉換成該等伺服器共用之一伺服器IP位址,並透過該第二交換器收發單元將該第一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第三SDN交換器,該第三交換器儲存單元儲存該第三對應關係,該第三交換器處理單元根據該第三對應關係以及該伺服器IP位址,透過該第三交換器收發單元將該第一用戶端網路封包傳送至該等伺服器之該第一伺服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39619A TW201720111A (zh) | 2015-11-27 | 2015-11-27 | 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
CN201510876352.8A CN106817315A (zh) | 2015-11-27 | 2015-12-03 | 软件定义网络系统及其网络连线路由方法 |
US14/963,416 US20170155708A1 (en) | 2015-11-27 | 2015-12-09 |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ystem and network connection routing method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39619A TW201720111A (zh) | 2015-11-27 | 2015-11-27 | 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20111A true TW201720111A (zh) | 2017-06-01 |
Family
ID=58777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39619A TW201720111A (zh) | 2015-11-27 | 2015-11-27 | 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155708A1 (zh) |
CN (1) | CN106817315A (zh) |
TW (1) | TW20172011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605198A (zh) | 2014-07-31 | 2016-02-01 | 萬國商業機器公司 | 智慧網路管理裝置以及管理網路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15637B1 (en) * | 2000-04-17 | 2007-05-08 | Juniper Network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cessing packets |
WO2012133290A1 (ja) * | 2011-03-31 | 2012-10-0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CN103067295A (zh) * | 2013-01-04 | 2013-04-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业务传输的方法、装置与系统 |
FI20135058L (fi) * | 2013-01-21 | 2014-07-22 | Tellabs Oy | Menetelmä ja ohjausjärjestelmä ohjelmallisesti määriteltävän verkon kontrolloimiseksi |
CN103795805B (zh) * | 2014-02-27 | 2017-08-2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 基于sdn的分布式服务器负载均衡方法 |
CN103873361B (zh) * | 2014-03-04 | 2017-05-10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转发装置和方法 |
US9548927B2 (en) * | 2014-06-17 | 2017-01-17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Flow-based load balancing |
CN104092774B (zh) * | 2014-07-23 | 2018-03-09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软件定义网络连接建立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4158758A (zh) * | 2014-08-26 | 2014-11-19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Sdn网络基于用户报文时间反馈的负载均衡处理方法及系统 |
-
2015
- 2015-11-27 TW TW104139619A patent/TW201720111A/zh unknown
- 2015-12-03 CN CN201510876352.8A patent/CN106817315A/zh active Pending
- 2015-12-09 US US14/963,416 patent/US2017015570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17315A (zh) | 2017-06-09 |
US20170155708A1 (en) | 2017-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19574B2 (en) | Concerted multi-destination forwarding in a joint TRILL fabric and VXLAN/IP fabric data center | |
CN107948076B (zh) | 一种转发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 |
EP3958509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trollers in tsn | |
CN106302199B (zh) | 一种基于三层交换机设备的用户态协议栈实现方法及系统 | |
US9172550B2 (en) | Management of a multicast system in a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 |
WO2021000848A1 (zh) |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 |
EP3576347B1 (en) | Network device snapshots | |
JPH11112577A (ja) | Lanシステム間相互接続方式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サービスシステム | |
JP2007166666A (ja) |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のための方法とシステム | |
CN111435922B (zh) | 一种带宽共享方法 | |
US7957279B2 (en) | Session border control using multiple processors | |
CN102916897B (zh) | 一种实现vrrp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设备 | |
US7096281B2 (en) | Efficient connectivity between multiple topology subnets via common connection network | |
JP6752141B2 (ja) | パケット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フォワーダ | |
WO2016184283A1 (zh) | 一种虚拟机数据流管理方法和系统 | |
CN102891903A (zh) | 一种nat转换方法及设备 | |
CN108737183A (zh) | 一种转发表项的监测方法及装置 | |
JP2013135397A (ja) | ラベルスイッチングネットワーク | |
JP2012205012A (ja) | 通信システム、ルータ、スイッチングハブ、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TW201720111A (zh) | 軟體定義網路系統及其網路連線路由方法 | |
JP6862371B2 (ja) | OpenFlowプロトコルとUDPポート番号アドレス変換を用いてマルチキャストパケットに非マルチキャストネットワークをトラバースさせ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JP7127537B2 (ja) | トランスポート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転送ノード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1841481A (zh) | 虚拟专用网络路由转发实例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
KR101786616B1 (ko) | 소프트웨어 정의 네트워크에서 서브넷을 지원하는 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 |
JP6362424B2 (ja) | 中継装置および中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