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8046A - 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8046A
TW201718046A TW105118009A TW105118009A TW201718046A TW 201718046 A TW201718046 A TW 201718046A TW 105118009 A TW105118009 A TW 105118009A TW 105118009 A TW105118009 A TW 105118009A TW 201718046 A TW201718046 A TW 2017180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egment
section
medical device
delivery device
seg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8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ou-Fei Hu
Original Assignee
Hou-Fei 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u-Fei Hu filed Critical Hou-Fei Hu
Priority to US15/336,87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170143318A1/en
Priority to EP16198375.4A priority patent/EP3173028A1/en
Priority to JP2016222079A priority patent/JP2017094075A/ja
Publication of TW201718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8046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能夠經導管遞送醫療器材至心臟缺損處並包括第一線段與第二線段,第一線段具有近端與遠端,第二線段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二線段第一端固定地連接於第一線段的遠端,第二線段的第二端設有連接件能夠連接醫療器材,第二線段的橫截面面積小於第一線段的橫截面面積,使第二線段被配置為當醫療器材藉由遞送裝置送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而關閉心臟缺損時,第二線段的柔韌性能夠保持與醫療器材連接並吸收來自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且不會使醫療器材偏離已置放好的位置。

Description

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
本發明主要係揭示一種遞送裝置,尤指一種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特別是用於遞送心臟中膈缺損關閉器(Septal Defect Occluder)的遞送裝置。
先天性心臟病,顧名思義,就是與生俱來的心臟構造異常。即胎兒心臟形成受阻,發育不正常所造成的。據統計,大約在每一千個出生嬰兒中就有七至十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中以心室中膈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簡稱:VSD)最多,心房中膈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簡稱:ASD)次之,其次為開放性動脈導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簡稱:PDA)、法洛氏四合症(Tetralogy of the Fallot,簡稱:TOF)、肺動脈瓣狹窄 (Pulmonary Stenosis,簡稱:PS)和大血管轉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vessels)等。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很多,,以上所列舉只是較常見者,此外更有合併兩種或三、四種以上的異常症狀一起發生,此種情況通常稱為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
隨著醫療的進步,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從只能靠開心手術,到今日已可利用心導管介入術(即非開心手術)來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目前心導管介入治療包括: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或置入血管內支架術,動脈導管關閉術,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關閉術。
在1967年Porstmann等人首先採用不開刀的介入治療方法對開放性動脈導管以泡沫海綿栓塞(Ivalon plug)關閉,開創了介入治療法根治先天性心臟病的先河,其成功率相當高,且較不易造成栓塞的現象,不過它的缺點是只能使用在5歲以上的兒童。隨後Rashkind和Cuaso發展了新的雨傘型和雙雨傘型的動脈導管關閉術。這種方法在1970和1990年代初期使用得非常的多,但是它造成殘餘分流的情況高達20%以上,因而可能需要第二或甚至第三個的關閉術。1976年King和Miller首次採用雙雨傘介入治療中央型房中膈缺損亦獲成功,拓寬了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範圍。1971年Kan首先報告5例單純肺動脈瓣狹窄以經皮肺動脈瓣球囊成形術(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簡稱:PBPV)治療,其利用球囊擴張的機械力量使粘連的肺動脈瓣葉交界處分離,以緩解瓣口狹窄程度。根據使用的球囊不同可分為聚乙烯球囊法和Inoue球囊法。1987與1988年Lababidi等人兩次首先報導膜狀主動脈瓣下狹窄及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球囊成形術治療成功,開闢了球囊瓣膜成形術的道路,目前PBPV已獲國際公認成爲該先天性心臟病治療的首選方法。1987年Lock等人成功地將Rashkind雙雨傘型關閉器應用於無法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心室中膈缺損,爲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向縱深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1992年Combier等人首先使用彈簧圈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獲得成功。但由於上述介入治療方法的種種局限性,尤其是心血管病關閉術等存在著諸如適應症窄、併發症多,操作複雜、成功率不高、甚至有較多殘餘分流存在等缺點,故影響了臨床普及推廣。直到1997年,美國介入放射學家Amplatzer發明由鎳鈦記憶合金絲製作呈蘑菇傘狀、瓶塞狀及雙盤狀的關閉器不僅克服以往介入治療方法大多的主要缺點更具有在靜脈系統操作、創傷小、操作更方便、適應症廣、療效明顯以及安全可靠等優點。
然而,現有關閉器的遞送裝置與遞送過程仍有許多缺點尚待克服與改進。請參照圖12至圖14,其為現有關閉器70的遞送過程示意圖。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必須先旋緊在主控鋼絲80的末端,並將關閉器70收縮插入導管90內,並經由腹股溝導入患者病灶處,在透視和超音波心電圖的指引下,根據醫師手感並以超音波檢查觀察,展開左心房盤72和部分腰身73,並輕輕地將關閉器70牽拉至緊靠心臟中膈,在拉緊主控鋼絲80的情況下,後撤導管90以展開右心房盤74,將導管90向後拉動約5至10公釐,取與血管造影時相同的頭照體位,以從側面查看心房中膈缺損處,這同時也可以經由超音波觀察,確認關閉器70的置放位置是否正確以及是否能夠穩定地關閉中膈缺損後即可旋轉主控鋼絲80使關閉器70脫離。
由於心臟的跳動的干擾、血管(如圖13所示意為下腔靜脈)與主控鋼絲80的剛性侷限了導管90在心臟內部的操作角度,現有關閉器70的遞送僅能憑借醫師的手感與超音波觀察而完成安裝,在旋轉主控鋼絲80而使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脫離主控鋼絲80的瞬間,受到心臟跳動的干擾以及關閉器70瞬間脫離主控鋼絲80時,主控鋼絲80的張力與關閉器70本身彈力的反作用力影響(如圖13所示),左心房盤72將可能在左心房內收縮變形而跳脫心臟中膈並經由中膈缺損跑到右心房(如圖14所示),造成關閉中膈缺損失敗。此時必須立即嘗試以異物鉗(foreign-body forceps)、圈套器(snare)等介入器材配合導管90抓取,主要抓取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並將關閉器70收入導管90後撤出體外,若不成功,需行緊急外科手術,以免延誤病情,引起嚴重不良後果甚至導致患者死亡。若關閉器70卡在三尖瓣或二尖瓣,則應及時以外科手術取出。由此可知,心臟的跳動的干擾、血管與主控鋼絲80的剛性侷限了導管90在心臟內部的操作角度、以及關閉器70瞬間脫離主控鋼絲80時,主控鋼絲80的張力與關閉器70本身彈力的反作用力影響是遞送關閉器70封堵中膈缺損失敗的主因,且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此外,當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旋緊在主控鋼絲80的末端時,醫師僅能由經驗判斷關閉器70與主控鋼絲80之間鎖緊力的大小,若是旋得過緊,將導致關閉器70關閉中膈缺損後無法順利地脫離主控鋼絲80,或是脫離時造成過大的震動而導致關閉中膈缺損失敗,關閉器70跑至錯誤的置放位置,同樣必須回收關閉器70重新實施中膈缺損關閉術並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請參照美國專利第6,913,614號專利案,其揭露一種經由導管遞送醫療裝置(本專利案中為關閉器)的醫療系統,其包括有中空的遞送裝置(hollow delivery device)經由導管(catheter)而定位醫療裝置,以及有彈性的拴繩(flexible tether)連接醫療裝置與遞送裝置,拴繩被配置為一旦醫療裝置藉由遞送裝置定位後,拴繩能夠從遞送裝置脫離並保持與醫療裝置連接,拴繩包括連結器(coupler),連結器具有第一螺紋端用以螺接中空遞送裝置,並具有第二螺紋端用以螺接醫療裝置。
上述專利案的拴繩設計雖然解決了關閉器置放到錯誤位置的情形而可以安全地回收關閉器,避免進行緊急外科手術的風險。但是,心臟的跳動的干擾、血管與中空遞送裝置的剛性侷限了導管在心臟內部的操作角度、以及關閉器瞬間脫離連結器時,關閉器本身彈力的反作用力影響等會造成關閉器失誤置放的起因仍無法解決。再者,為了配合上述專利案的拴繩設計,中空的遞送裝置外徑將會更大,也就必須相應選用外徑更大的導管,造成導管通過患者血管時會造成患者極大的不適,且外徑過大的導管更容易被血管影響操作角度而難以在心臟內遞送關閉器。因此也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有鑑於上述習知結構之缺失,本發明人乃發明出一種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係可克服上述習知結構之所有缺點。
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能夠經導管遞送醫療器材至心臟缺損處,該遞送裝置包括有一個第一線段與一個第二線段,該第一線段具有一個近端與一個遠端,該第二線段具有一個第一端以及相反於該第一端的一個第二端,該第二線段的第一端固定地連接於該第一線段的遠端,該第二線段的第二端設有一個連接件,該連接件能夠連接醫療器材,該第二線段的橫截面面積小於該第一線段的橫截面面積,使該第二線段被配置為當醫療器材藉由該遞送裝置送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而關閉心臟缺損時,該第二線段的柔韌性能夠保持與醫療器材連接並吸收來自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且不會使醫療器材偏離已置放好的位置。
其他目的、優點和本發明之新穎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明顯。
有關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二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述如後,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種結構之限制。
請參照圖1至圖5,其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10第一實施例的部分立體外觀圖、部分剖視圖與使用示意圖。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10能夠經導管90遞送醫療器材至心臟缺損處(本實施例中為心房中膈缺損),於本實施例中,以上所指的醫療器材包括心臟中膈缺損關閉器70(下文皆稱之為關閉器70),其為一種由特殊性記憶鎳鈦合金金屬〈Nickel-titanium〉編織成網狀並具有自發膨脹性能的金屬結構。於本實施例中,心臟中膈缺損關閉器70為安普拉茲心房中膈缺損關閉器〈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其一端具有螺紋部71能夠連接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10,並具有自發膨脹性能的左心房盤72、右心房盤74以及位於左心房盤72與右心房盤74之間的腰身73,在本實施例中,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為螺母,其中心有孔,孔的內側有螺紋。
該遞送裝置10包括一個第一線段11與一個第二線段12,該第一線段11具有一個近端(圖中未示)與一個遠端。
該第二線段12具有一個第一端1201以及相反於該第一端1201的一個第二端1202,該第二線段12的第一端1201固定地連接於該第一線段11的遠端,該第二線段12的第二端1202設有一個連接件121,該連接件121能夠連接關閉器70,該第二線段12的橫截面面積小於該第一線段11的橫截面面積,使該第二線段12被配置為當關閉器70藉由該遞送裝置10送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90而關閉心臟缺損時,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能夠保持與關閉器70連接並吸收來自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且在釋放關閉器70時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不會使關閉器70偏離已置放好的位置。其中,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與該第二線段12的剛性與彈性相關聯,藉由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避免血管與該第一線段11的剛性侷限了導管90在心臟內部的操作角度。
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線段11與該第二線段12之間設置一個接合件13,該接合件13以鉚接的方式分別連接該第一線段11與該第二線段12,使該第二線段12的第一端1201固定地連接於該第一線段11的遠端。
一個虛擬線L通過該第一線段11的軸心與該第二線段12的軸心,該第一線段11沿該虛擬線L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W1,該第二線段12沿該虛擬線L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W2,該第二線段12的最大寬度W2不大於該第一線段11的最大寬度W1。
於本實施例中,該連接件121具有一個螺紋部122,該螺紋部122能夠螺接關閉器70,且該第二線段12的扭控性被建構成當該遞送裝置10被轉動時,該螺紋部122能夠相對關閉器70轉動進而釋放關閉器70。其中,該第二線段12的扭控性與該第二線段12的剛性、彈性與柔韌性相關聯。
首先,由於該第二線段12的扭控性被設置為當該遞送裝置10的第一線段11的近端被轉動時,該螺紋部122能夠相對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轉動進而釋放關閉器70,即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被配置為足以承受轉動該連接件121的扭力,使該螺紋部122脫離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因此在實施心臟缺損關閉術前,醫師將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螺鎖至該第二線段12的螺紋部122時,只要發現該第二線段12開始扭曲,即可停止螺轉關閉器70,達到適當的螺鎖力道,避免關閉器70螺鎖過緊而在心臟內無法順利地被釋放。
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線段11由數條金屬線111絞合而成,該第一線段11外周圍環繞一個彈簧線112以增加該第一線段11的剛性。該數條金屬線111沿一個旋轉方向絞合而構成該第一線段11,該螺紋部122的螺旋線朝該旋轉方向繞行,該旋轉方向能夠為順時針或是逆時針方向,於本實施例中,該旋轉方向為順時針方向。
該第二線段12的長度配置為一旦關閉器70藉由該第一線段11到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90而關閉心臟缺損時,該第二線段12完全地位於心臟內而不接觸血管(如圖4所示)。因幼童與成年人患者之心臟大小不同,故醫師可依照心臟的大小選擇具有不同長度的第二線段12的遞送裝置10進行心臟缺損關閉術,如幼童心臟較成年人的心臟小,所以遞送裝置10可以選擇具有較短第二線段12的遞送裝置10來進行心臟缺損關閉術。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二線段12的橫截面為圓形(如圖2A所示)。
請參照圖3,醫師能夠將第一線段11與關閉器70置於導管90內並沿著血管遞送關閉器70到達患者的心臟缺損處,醫師後撤導管90而展開左心房盤72和部分腰身73,同時利用該第一線段11牽拉關閉器70直至關閉器70的左心房盤72緊靠心臟中膈,使心臟缺損鄰近於左心房的一側遭到左心房盤72的關閉。
請接續參照圖4,當心臟缺損鄰近於左心房的一側遭到左心房盤72的關閉之後,醫師再次地後撤導管90而展開右心房盤74,使心臟缺損鄰近於右心房的一側遭到右心房盤74的關閉。此時,該第二線段12完全位於導管90之外並能夠保持與關閉器70連接並吸收來自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或是吸收心臟中血液流動的衝擊。
請接續參照圖5,當左心房盤72與右心房盤74都展開並關閉缺損,能夠立即經由超音波觀察確認關閉器70的置放位置是否正確,以及關閉器70是否能夠穩定地關閉心臟缺損,一旦經確認關閉器70的位置正確並能夠穩定地關閉心臟缺損後,即可旋轉該第一線段11的近端以帶動該第二線段12的連接件121轉動,使該第二線段12的螺紋部122相對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轉動,進而釋放關閉器70,由於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被設置為當該第二線段12被轉動時,該螺紋部122能夠相對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轉動而脫離關閉器70,且該第一線段11不與關閉器70連接,而是經由該第二線段12連接關閉器70,避免釋放關閉器70時產生因該第一線段11的張力與關閉器70本身彈力的反作用力影響,導致左心房盤72將可能在左心房內收縮變形而跳脫心臟缺損或是關閉器70脫離正確置放位置的不良後果。
請參照圖6,其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10a第二實施例的部分立體分解圖,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該數條金屬線111其中之至少一條金屬線111構成該第二線段12a,即該第二線段12a與該數條金屬線111共同絞合而構成該第一線段11。於本實施例中,構成該第二線段12a的金屬線111數量少於構成該第一線段11的金屬線111數量,且該第二線段12a由該數條金屬線111其中之一條金屬線111所構成。
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二線段12a的橫截面為非圓形並具有一對弧邊123a與一對直邊124a,該對弧邊123a彼此相對,且該對直邊124a彼此相對,使該第二線段12a的橫截面形成跑道形(如圖6A所示),藉由施力於該對直邊124a而易於將該第二線段12a與該接合件13互相鉚接,如此可提高鉚合後的結合強度,提升穩固性。
請參照圖7至圖9及圖9A,其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10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觀圖、部分立體分解圖與部分剖視圖。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該第二線段12b包括有構成能夠吸收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之柔韌線部分的一個第一節123b及一個第二節124b,該第一節123b及該第二節124b皆沿該虛擬線L的軸向延伸,該第一節123b任兩處沿該虛擬線L徑向的截面積相等,該第二節124b任兩處沿該虛擬線L徑向的截面積相等,該第一節123b的一端固定地連接於該第一線段11的遠端,該第二節124b的一端能夠連接於該第一節123b相反於該第一線段11的一端,該第一節123b的橫截面面積等於該第二線段12b柔韌線部分的最大橫截面面積,該第一節123b沿該虛擬線L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W3,該第一節123b的最大寬度W3等於該第二線段12b柔韌線部分的最大寬度W2,該第二節124b的橫截面面積小於該第一節123b的橫截面面積,該第二節124b沿該虛擬線L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W4,該第二節124b的最大寬度W4不大於該第一節123b的最大寬度W3。
該第二線段12b具有構成柔韌線部分的一個第三節125b,該第三節125b沿該虛擬線L的軸向延伸,該第三節125b任兩處沿該虛擬線L徑向的截面積相等,該第三節125b的一端能夠連接於該第二節124b相反於該第一節123b的一端,該連接件121能夠以鉚接方式連接於該第三節125b相反於該第二節124b的一端且能夠連接關閉器70(如圖3至圖5所示),該第三節125b的橫截面面積小於該第二節124b的橫截面面積,該第三節125b沿該虛擬線L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W5,該第三節125b的最大寬度W5不大於該第二節124b的最大寬度W4。
請接續參照圖9B,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三實施例的組裝前示意圖。該第一節123b與該第二節124b之間設置一個第一結合器14b,該第一結合器14b的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一節123b且相異的另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二節124b,該第一結合器14b所進行的鉚接方式是先在該第一節123b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凹部126b以及在該第二節124b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127b,接著將該第一結合器14b套接於該第一節123b及該第二節124b,再將該第一結合器14b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141b及一個第二凹部142b,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一凹部141b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一節123b的凹部126b內,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二凹部142b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二節124b的第一凹部127b內,利用上述的鉚接方式,可使該第一結合器14b簡單且快速的結合於該第一節123b及該第二節124b,且連接關係非常穩固,不容易脫離,同時能夠確保該第一結合器14b、該第一節123b及該第二節124b不會相對彼此樞轉。
該第一結合器14b包括有一個第一結合件143b與一個第二結合件144b,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一凹部141b形成於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一結合件143b,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一結合件143b固定連接於該第一節123b,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二凹部142b形成於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二結合件144b,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二結合件144b固定連接於該第二節124b,該第一結合器14b的第一結合件143b與第二結合件144b以螺接並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連接且螺紋旋轉方向與該連接件121的螺紋部122相反。
該第二節124b與該第三節125b之間設置一個第二結合器15b,該第二結合器15b的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二節124b且相異的另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三節125b,該第二結合器15b所進行的鉚接方式是先在該第二節124b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二凹部128b以及在該第三節125b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129b,接著將該第二結合器15b套接於該第二節124b及該第三節125b,再將該第二結合器15b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151b及一個第二凹部152b,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一凹部151b部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二節124b的第二凹部128b內,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二凹部152b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三節125b的第一凹部129b內。該連接件121所進行的鉚接方式是先在該第三節125b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二凹部130b,接著將該連接件121套接於該第三節125b,再將該連接件121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1211b,該連接件121的第一凹部1211b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三節125b的第二凹部130b內,本實施例及第一、第二實施例中的該接合件13亦能夠採用上述的鉚接方式,在此則不再贅述。
該第二結合器15b包括有一個第一結合件153b與一個第二結合件154b,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一凹部151b形成於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一結合件153b,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一結合件153b固定連接於該第二節124b,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二凹部152b形成於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二結合件154b,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二結合件154b固定連接於該第三節125b,該第二結合器15b的第一結合件153b與第二結合件154b以螺接並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連接且螺紋旋轉方向與該連接件121的螺紋部122相反。
藉由該第二線段12b分為多段的設計,製造商能夠以多種不同截面積或長度的柔韌線為基準來製成該第一節123b、該第二節124b及該第三節125b,當製造商要依照病患體型、年齡差異所導致之心臟大小不同而將該第二線段12b設計為多種不同的粗細及長度時,只要利用該第一節123b、該第二節124b及該第三節125b能夠形成多種組合排列方式的特性即可達成(隨意兩者以上彼此連接即可,圖式未示),藉此,使該第二線段12b能夠採用模組化的生產模式,可簡單、快速且大量的生產該第二線段12b,且能夠生產出末端橫截面面積較頭端橫截面面積小的該第二線段12b,使該第二線段12b的頭端部分剛性較末端高而容易操作,該第二線段12b的末端部分柔韌性高而操作角度大。
請參照圖10及圖11,其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10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觀圖、部分立體分解圖與部分剖視圖。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結構與第三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該第一結合器14c與該第二結合器15c分別為一體成型結構,該第一結合器14c相異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於該第一節123c及該第二節124c,該第二結合器15c相異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於該第二節124c及該第三節125c。
就以上說明可以歸納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10、10a具有以下優點:
1、該第二線段12被配置為當關閉器70藉由該遞送裝置10送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90而關閉心臟缺損時,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能夠保持與關閉器70連接並吸收來自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且在釋放關閉器70時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不會使關閉器70偏離已置放好的位置。
2、藉由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避免血管與該第一線段11的剛性侷限了導管90在心臟內部的操作角度。
3、該第二線段12的扭控性被設置為當該遞送裝置10的第一線段11近端被轉動時,該螺紋部122能夠相對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轉動進而釋放關閉器70,即該第二線段12的柔韌性被配置為足以承受轉動該連接件121的扭力,使該螺紋部122脫離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因此在實施心臟缺損關閉術前,醫師將關閉器70的螺紋部71螺鎖至該第二線段12的螺紋部122時,只要發現該第二線段12開始扭曲,即可停止螺轉關閉器70,達到適當的螺鎖力道,避免關閉器70螺鎖過緊而在心臟內無法順利地被釋放。
4、該第二線段12的長度配置為一旦關閉器70藉由該第一線段11到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90而關閉心臟缺損時,該第二線段12完全地位於心臟內而不接觸血管,因幼童與成年人患者之心臟大小不同,故醫師可依照心臟的大小選擇具有不同長度的第二線段12的遞送裝置10進行心臟缺損關閉術,如幼童心臟較成年人的心臟小,所以遞送裝置10可以選擇具有較短第二線段12的遞送裝置10來進行心臟缺損關閉術。
惟上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舉凡數值之變更或等效元件之置換,或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疇。
10‧‧‧遞送裝置
11‧‧‧第一線段
111‧‧‧金屬線
112‧‧‧彈簧線
12‧‧‧第二線段
1201‧‧‧第一端
1202‧‧‧第二端
121‧‧‧連接件
122‧‧‧螺紋部
13‧‧‧接合件
10a‧‧‧遞送裝置
12a‧‧‧第二線段
123a‧‧‧弧邊
124a‧‧‧直邊
12b‧‧‧第二線段
1211b‧‧‧第一凹部
123b‧‧‧第一節
124b‧‧‧第二節
125b‧‧‧第三節
126b‧‧‧凹部
127b‧‧‧第一凹部
128b‧‧‧第二凹部
129b‧‧‧第一凹部
130b‧‧‧第二凹部
14b‧‧‧第一結合器
141b‧‧‧第一凹部
142b‧‧‧第二凹部
143b‧‧‧第一結合件
144b‧‧‧第二結合件
15b‧‧‧第二結合器
151b‧‧‧第一凹部
152b‧‧‧第二凹部
153b‧‧‧第一結合件
154b‧‧‧第二結合件
123c‧‧‧第一節
124c‧‧‧第二節
125c‧‧‧第三節
14c‧‧‧第一結合器
15c‧‧‧第二結合器
70‧‧‧關閉器
71‧‧‧螺紋部
72‧‧‧左心房盤
73‧‧‧腰身
74‧‧‧右心房盤
80‧‧‧主控鋼絲
90‧‧‧導管
W1‧‧‧最大寬度
W2‧‧‧最大寬度
W3‧‧‧最大寬度
W4‧‧‧最大寬度
W5‧‧‧最大寬度
L‧‧‧虛擬線
圖1: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一實施例的部分立體外觀圖。 圖2: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剖視圖。 圖2A:為圖2的部分剖視圖。 圖2B:為由圖2所取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表示後撤導管展開關閉器的左心房盤。 圖4:為圖3的延續,表示第二線段能夠保持與關閉器連接並吸收來自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並再次後撤導管以展開右心房盤使關閉器關閉心房中膈缺損。 圖5:為圖4的延續,表示確認關閉器的置放位置正確以及能夠穩定地關閉中膈缺損後,旋轉第一線段釋放關閉器。 圖6: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二實施例的部分剖視圖。 圖6A:為圖6的部分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觀圖。 圖8: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三實施例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9: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剖視圖。 圖9A:為由圖9中9A-9A線所取的部分剖視圖。 圖9B: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三實施例的組裝前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四實施例的部分平面外觀圖。 圖11:為本發明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第四實施例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12:為現有關閉器的遞送過程示意圖,表示關閉器到達心臟缺損處。 圖13:為圖7的延續,表示關閉器脫離主控鋼絲。 圖14:為圖8的延續,表示受到心臟跳動的干擾以及關閉器瞬間脫離主控鋼絲時,主控鋼絲的張力與關閉器本身彈力的反作用力影響導致左心房盤收縮變形而跳脫心臟中膈並經由中膈缺損跑到右心房。
10‧‧‧遞送裝置
11‧‧‧第一線段
111‧‧‧金屬線
112‧‧‧彈簧線
12‧‧‧第二線段
1201‧‧‧第一端
1202‧‧‧第二端
121‧‧‧連接件
122‧‧‧螺紋部
13‧‧‧接合件

Claims (18)

  1. 一種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能夠經導管遞送醫療器材至心臟缺損處,該遞送裝置包括有: 一個第一線段,其具有一個近端與一個遠端; 一個第二線段,其具有一個第一端以及相反於該第一端的一個第二端,該第二線段的第一端固定地連接於該第一線段的遠端,該第二線段的第二端設有一個連接件,該連接件能夠連接醫療器材,該第二線段的橫截面面積小於該第一線段的橫截面面積,使該第二線段被配置為當醫療器材藉由該遞送裝置送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而關閉心臟缺損時,該第二線段的柔韌性能夠保持與醫療器材連接並吸收來自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且不會使醫療器材偏離已置放好的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線段與該第二線段之間設有一個接合件,該接合件以鉚接的方式分別連接該第一線段與該第二線段,使該第二線段的第一端固定地連接於該第一線段的遠端。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線段由數條金屬線絞合而成,該數條金屬線其中之至少一條金屬線構成該第二線段,構成該第二線段的金屬線數量少於構成該第一線段的金屬線數量。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二線段由該數條金屬線其中之一條金屬線所構成。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一個虛擬線通過該第一線段的軸心與該第二線段的軸心,該第一線段沿該虛擬線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該第二線段沿該虛擬線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該第二線段的最大寬度不大於該第一線段的最大寬度,該第一線段與該第二線段之間設有一個接合件,該接合件以鉚接的方式分別連接該第一線段與該第二線段。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連接件具有一個螺紋部,該螺紋部能夠螺接醫療器材,且該第二線段的扭控性被建構成當該遞送裝置被轉動時,該螺紋部能夠相對醫療器材轉動進而釋放醫療器材。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數條金屬線沿一個旋轉方向絞合而構成該第一線段,該螺紋部的螺旋線朝該旋轉方向繞行。
  8.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二線段的長度配置為一旦醫療器材藉由該第一線段到達心臟缺損處並經後撤導管而關閉心臟缺損時,該第二線段完全地位於心臟內而不接觸血管。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二線段的橫截面為圓形,該第一線段外周圍環繞一個彈簧線,該醫療器材為心臟缺損關閉器。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二線段的橫截面為非圓形,該第一線段外周圍環繞一個彈簧線,該醫療器材為心臟缺損關閉器。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一個虛擬線通過該第一線段的軸心與該第二線段的軸心,該第二線段包括有構成能夠吸收心臟跳動的干擾振動之柔韌線部分的一個第一節及一個第二節,該第一節及該第二節皆沿該虛擬線的軸向延伸,該第一節的一端固定地連接於該第一線段的遠端,該第二節的一端能夠連接於該第一節相反於該第一線段的一端。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節任兩處沿該虛擬線徑向的截面積相等,該第二節任兩處沿該虛擬線L徑向的截面積相等,該第一節的橫截面面積等於該第二線段柔韌線部分的最大橫截面面積,該第二節的橫截面面積小於該第一節的橫截面面積。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二線段柔韌線部分沿該虛擬線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該第一節沿該虛擬線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該第一節的最大寬度等於該第二線段柔韌線部分的最大寬度,該第二節沿該虛擬線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該第二節的最大寬度不大於該第一節的最大寬度。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節與該第二節之間設置一個第一結合器,該第一結合器的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一節且相異的另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二節,該第一結合器所進行的鉚接方式是先在該第一節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凹部以及在該第二節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接著將該第一結合器套接於該第一節及該第二節,再將該第一結合器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及一個第二凹部,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一凹部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一節的凹部內,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二凹部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二節的第一凹部內。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二線段具有構成柔韌線部分的一個第三節,該第三節沿該虛擬線的軸向延伸,該第三節的一端能夠連接於該第二節相反於該第一節的一端,該第三節的橫截面面積小於該第二節的橫截面面積,該第三節沿該虛擬線的徑向具有一個最大寬度,該第三節的最大寬度不大於該第二節的最大寬度,該第二節與該第三節之間設置一個第二結合器,該第二結合器的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二節且相異的另一端以鉚接的方式連接該第三節,該第二結合器所進行的鉚接方式是先在該第二節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二凹部以及在該第三節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接著將該第二結合器套接於該第二節及該第三節,再將該第二結合器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及一個第二凹部,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一凹部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二節的第二凹部內,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二凹部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三節的第一凹部內。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結合器包括有一個第一結合件與一個第二結合件,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一凹部形成於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一結合件,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一結合件固定連接於該第一節,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二凹部形成於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二結合件,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二結合件固定連接於該第二節,該第一結合器的第一結合件與第二結合件以螺接並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連接,該第二結合器包括有一個第一結合件與一個第二結合件,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一凹部形成於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一結合件,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一結合件固定連接於該第二節,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二凹部形成於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二結合件,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二結合件固定連接於該第三節,該第二結合器的第一結合件與第二結合件以螺接並黏合的方式固定地彼此連接。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連接件能夠以鉚接方式連接於該第三節相反於該第二節的一端,該連接件所進行的鉚接方式是先在該第三節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二凹部,接著將該連接件套接於該第三節,再將該連接件沿徑向相異的兩側以擠壓方式分別形成一個第一凹部,該連接件的第一凹部對應且設置於該第三節的第二凹部內。
  18.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其中該第一結合器與該第二結合器分別為一體成型結構。
TW105118009A 2015-11-24 2016-06-07 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 TW2017180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336,876 US20170143318A1 (en) 2015-11-24 2016-10-28 Delivery Apparatus for a Medical Device
EP16198375.4A EP3173028A1 (en) 2015-11-24 2016-11-11 Delivery apparatus for a medical device
JP2016222079A JP2017094075A (ja) 2015-11-24 2016-11-15 医療器材の送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9012 2015-11-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046A true TW201718046A (zh) 2017-06-01

Family

ID=59687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8009A TW201718046A (zh) 2015-11-24 2016-06-07 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71804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75931B1 (en) Handle assembly for a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device
Masura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new self‐centering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initial human experience
Bass et al. Initial human experience with the Amplatzer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occluder device
Pedra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Cardio-Seal implant
Wilkinson et al. Earl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use of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device for atrial septal defect
BERGER et al.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large atrial septal defects with the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technical overkill or recommendable alternative treatment?
US20110276086A1 (en) Atrial Septal Occluder Device and Method
Krizanic et al. The Occlutech Figulla PFO and ASD occluder: a new nitinol wire mesh device for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Vasquez et al.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
US20140309684A1 (en) Atrial septal occluder device and method
Szkutnik et al. Use of the Amplatzer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 fo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Pillai et al. Techniques and outcome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mplex atrial septal defects–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Hua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the amplatzer vascular plug-II
EP3173028A1 (en) Delivery apparatus for a medical device
Pedra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TW201718046A (zh) 醫療器材的遞送裝置
Peuster et al. Transcatheter retrieval and repositioning of an Amplatzer device embolized into the left atrium
Yang et al.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 for complex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CN107049372A (zh) 医疗器材的递送装置
Dalvi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large atrial septal defects using 40 mm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Single group experience with short and intermediate term follow‐up
Kong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 using an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Çeliker et al. Device closure of congeni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Amplatzer devices: first experiences in Turkey
Pillai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mplex and large ASDs
Khalid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mplex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s
Szkutnik et al. Use of the Amplatzer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 fo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S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