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6108A - 運動器材 - Google Patents

運動器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16108A
TW201716108A TW104137670A TW104137670A TW201716108A TW 201716108 A TW201716108 A TW 201716108A TW 104137670 A TW104137670 A TW 104137670A TW 104137670 A TW104137670 A TW 104137670A TW 201716108 A TW201716108 A TW 2017161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user
running
type
flywh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7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6404B (zh
Inventor
Russell Manzke
Ryan Crist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1376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640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16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6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6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6404B/zh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的運動器材包含有:一跑步台,具有一前滾筒、一後滾筒及一環套前述二滾筒的環狀跑帶,可供一使用者在前述跑帶上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前述運動會促使前述跑帶循環繞轉;一飛輪,與前述前滾筒同軸固接;一摩擦式阻力裝置,設在前述飛輪旁邊,可被使用者手動控制而改變前述飛輪及前滾筒的旋轉阻力;一渦電流式阻力裝置,設在前述飛輪旁邊,可被使用者手動控制而改變前述飛輪及前滾筒的旋轉阻力;一前端架體,固定在前述跑步台的前端,設有至少一用以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

Description

運動器材
本發明與運動器材有關,更詳而言之,是關於一種具有兩組阻力裝置以配合兩種使用模式的運動器材。
目前常見的跑步機大多為電動跑步機,其運作時是藉由馬達的動力驅動跑步台上的環狀跑帶以預定速度循環繞轉,供使用者在跑帶上進行速度相應的走路、慢跑(jogging)或跑步(running)運動。普遍來說,電動跑步機的使用者能夠在運動之前預先設定含有時序變化的程式,讓跑步機依據前述程式在運動過程中的預定時點自動將跑帶速度變快或變慢,此外,使用者在運動過程中也可以隨時透過跑步機的控制介面下令加快或減緩跑帶速度,藉以調整自身的運動速度或變換運動型態,例如由走路加快為慢跑。即便如此,使用電動跑步機,終究還是使用者的運動配合跑帶的速度,而不是跑帶的速度配合使用者的運動,也就是說,使用者並不能在電動跑步機上(如同在戶外運動般)即時地、隨心所欲地加快或減緩其走路、慢跑或跑步的速度。
一般而言,電動跑步機大多被用來進行長時間(例如二、三十分鐘或更久)的走路或慢跑運動,但以現今的商用型跑步機為例,跑帶速度可調範圍的上限其實高達24~27公里/小時,相當於每跑一百公尺只花13、14秒,適合進行短時間的快跑(fast-run)或全力衝刺(sprint)。當然,因為每個人的體能不同,並非所有人的快跑或全力衝刺都是在跑帶極速運轉之下進行。不管如何,當使用者在電動跑步機上進行快跑運動時,因為跑帶受到馬達驅動而高速運轉,所以如果使用者的跑步速度無法持續跟上跑帶速度,即可能發生意外,而且,如果使用者在跑帶自動減緩之前想要稍作休息或結束運動,因為在快跑之下不適合用手操作跑步機的控制介面,所以通常會採取雙手先捉扶兩側的扶手,雙腳再跨站至跑帶兩側的邊條(side rail)上;如果休息之後還要繼續跑步,則是雙腳先回到跑帶上,跟上跑帶速度之後,雙手再放開扶手進行平衡擺動;顯然,上述休息、繼續跑步的動作也有一定的難度及危險性。或許基於上述安全上的理由,許多人從來不敢將電動跑步機的跑帶速度調整至高速區段-即便他/她能夠在平地上以同等速度進行短時間的快跑或全力衝刺。
相對於電動跑步機,現今市面上也有所謂的免插電跑步機,亦即不需馬達動力,而是利用使用者走路或跑步時的腳部施力(另外輔以飛輪的慣性力)來推動跑帶滑動、繞轉的跑步機。大致來說,因為免插電跑步機的跑帶是隨著使用者雙腳的邁步動作而對應滑動,所以使用者可隨意地加快或減緩其走路、慢跑或跑步的速度。不過,一般的免插電跑步機並不適合用來進行快跑或全力衝刺,理由是:如果使用者的跑步速度持續提昇,跑步動作所對應的前進速度(等於步伐距離乘以步伐頻率)可能會快過跑帶表面向後滑動的速度,換言之,使用者會往跑步台的前端靠近;而為了保持在跑帶上的適當區域,使用者自然會抑制其跑步速度,因而導致最大能力不能發揮,無法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
先前技術中存在一種試著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案,亦即,提供一個用以穿載在使用者腰部或上半身的穿載件,例如可環套或環束在腰部或腹部的環狀帶體,或是可穿著在身上的背心式夾克,此外,將一條具有適當長度的繩索連結在前述穿載件與跑步台正後方的一固定架之間。藉此,當穿載著前述穿載件的使用者在非電動的前述跑步台上運動時,如果身體前進至一預定位置,將會被後方(已拉直)的前述繩索拉住,限制其繼續往前,如此,使用者就可以用自然的跑步動作進行快跑或全力衝刺,並且在過程中隨意地減緩速度及再次加速。上揭習知方案的缺點是,在使用者要站上跑步台進行訓練之前,必須先將前述穿載件穿載至身上,例如將環狀帶體環套在腰間,而在運動結束之後,又必須將前述穿載件由身上卸下,不甚方便。此外,因為需要在跑步台的正後方設置用以固定前述繩索後端的固定架,所以整個設備會佔置較多的空間。
另一方面,跑步機通常就只能供使用者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之類的運動,功能較為侷限。美國專利案US 2014/0274578 A1公開一種兼具跑步機及重量訓練功能的運動器材,前述運動器材具有一類似免插電跑 步機中的跑步台,此跑步台的前端滾筒其中一端同軸固接一飛輪,而且在飛輪旁邊設有一摩擦式的阻力裝置,使用者可透過一旋鈕手動調整前述阻力裝置中的弧形摩擦塊抵壓飛輪周面的鬆緊程度,藉以調整飛輪及前端滾筒的旋轉阻力,亦即調整跑帶的運動阻力。除了用以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等運動,使用者還可以將摩擦阻力調整至較高等級,使跑帶不易滑動,再採取雙手捉握在前方握把的低重心姿勢,利用雙腳的力量推動跑帶表面向後滑移,藉以模擬在平地上推動重物前進的訓練(例如推雪橇(push sled))。如同一般的免插電跑步機,當使用者以前述運動器材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時,依據使用狀況可能需要跑帶具有適當程度的阻力,然而,尤其當所需阻力較低時,前述摩擦式阻力裝置不太容易調整出所需大小;如果改為渦電流(eddy current)式的阻力裝置,雖然比較容易進行細微調整,但可能無法提供出前述重量訓練中所需的高阻力。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跑步機功能且不需電力驅動的運動器材,除了能讓使用者藉以進行走路、慢跑、跑步等運動,還能讓使用者藉以進行模擬推動重物前進的重量訓練,而且,無論是在進行前述走路、慢跑、跑步運動或是前述重量訓練,使用者都能簡易地將運動阻力調整成所需大小。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兩種使用模式的運動器材,可供使用者選擇在第一使用模式下進行一第一類運動,或是選擇在第二使用模式下進行運動姿勢不同於第一類運動且運動阻力明顯大於第一類運動的一第二類運動,而且,無論是在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或是前述第二類運動,使用者都能簡易地將運動阻力調整成所需大小。
為了達成前述主要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個觀點,前述運動器材包含有:一跑步台,具有一前滾筒、一後滾筒及一環套前述二滾筒的環狀跑帶,可供一使用者在前述跑帶上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前述運動會促使前述跑帶循環繞轉;一飛輪,與前述前滾筒同軸固接;一摩擦式阻力裝置,設在前述飛輪旁邊,可被使用者手動控制而改變前述飛輪及前滾筒的旋轉阻力;一渦電流式阻力裝置,設在前述飛輪旁邊,可被使用者手動控制而改變前述飛輪及前滾筒的旋轉阻力;一前端架體,固定在前 述跑步台的前端,設有至少一用以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藉此,當使用者選擇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時,必要時可控制前述渦電流式阻力裝置產生相對較低的運動阻力,當使用者選擇進行模擬推動重物前進的重量訓練時,則可控制前述摩擦式阻力裝置以產生相對較高的運動阻力。
為了達成前述另一目的,依據本發明的一個觀點,前述運動器材包含有:一骨架;一運動件,可活動地設在前述骨架上;前述第一類運動及前述第二類運動均須驅動前述運動件;一第一阻力裝置,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一類阻力至前述運動件;一第二阻力裝置,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二類阻力至前述運動件;前述第二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大於前述第一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一第一控制介面,可供使用者手動操作以控制前述第一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前述第一控制介面標示有至少一第一圖示,各前述第一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的人物圖形;一第二控制介面,可供使用者手動操作以控制前述第二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前述第二控制介面標示有至少一第二圖示,各前述第二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的人物圖形;其中,使用者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時的前述運動件的運動阻力,大於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時的前述運動件的運動阻力。
100‧‧‧運動器材
10‧‧‧跑步台
11‧‧‧骨架
12‧‧‧跑板
13‧‧‧彈性支撐體
14‧‧‧前滾筒
15‧‧‧後滾筒
16‧‧‧跑帶
17‧‧‧外側護蓋
18‧‧‧內側遮板
19‧‧‧固定片
20‧‧‧左側架體
21‧‧‧前支柱
22‧‧‧後支柱
23‧‧‧扶手桿
24‧‧‧左後方保持部
30‧‧‧右側架體
31‧‧‧前支柱
32‧‧‧後支柱
33‧‧‧扶手桿
34‧‧‧右後方保持部
40‧‧‧前端架體
41‧‧‧上橫桿
42‧‧‧下橫桿
43‧‧‧前方保持部
44‧‧‧縱向連結片
45‧‧‧橫向桿條
46‧‧‧握桿
50‧‧‧攔阻裝置
51‧‧‧第一帶體
52‧‧‧第二帶體
53‧‧‧彈性段(鬆緊帶)
54‧‧‧掛鉤
56‧‧‧攔阻部
57‧‧‧左側限制部
58‧‧‧右側限制部
59‧‧‧懸吊部
61‧‧‧轉軸
62‧‧‧軸承
63‧‧‧飛輪
64‧‧‧金屬圓盤
71‧‧‧磁阻組件
72‧‧‧偏轉臂
73‧‧‧磁鐵
74‧‧‧扭簧
75‧‧‧螺栓
76‧‧‧第一鋼索
77‧‧‧旋鈕式控線器
78‧‧‧第一圖示
81‧‧‧摩擦帶
82‧‧‧第二鋼索
83‧‧‧扳把式控線器
84‧‧‧第二圖示
A1‧‧‧第一軸線
A2‧‧‧第二軸線
G‧‧‧出入口
S‧‧‧活動空間
U‧‧‧使用者
w‧‧‧使用者腰部
圖1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在第一使用模式下的立體圖,顯示無人使用時的狀態。
圖2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對應圖1狀態的正視圖。
圖3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對應圖1狀態的上視圖。
圖4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對應圖3中的A-A剖線的剖視圖,而且其中拆除了部分護蓋以呈現內部機構。
圖5類似圖3,但是示意有使用者在進行跑步運動時的狀態。
圖6類似圖4,但是示意有使用者在進行跑步運動時的狀態。
圖7是圖1當中的假想線框選範圍內的放大圖,其中拆除了部分護蓋以呈現內部機構。
圖8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左前方區域的上視圖,其中拆除了部分護蓋以呈現內部機構。
圖9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在第二使用模式下的側面剖視圖,並且示意有使用者在藉以進行重量訓練。
圖10顯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中的第一控制介面。
圖10A類似圖10,顯示前述第一控制介面採用不同的圖示表現方式。
圖10B顯示本發明中的第一控制介面的另一種可能實施方式。
圖11顯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中的第二控制介面。
圖11A及圖11B均類似圖11,各自顯示前述第二控制介面採用不同的圖示表現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4,依序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運動器材(100)在同一狀態下的立體圖、正視圖、上視圖及側面剖視圖,前述運動器材(100)主要包含一放置在地面上的跑步台(10)、一固定在左側的左側架體(20)、一固定在右側的右側架體(30)、一固定在前端的前端架體(40)、以及一連接在左側架體(20)、右側架體(30)及前端架體(40)之間的攔阻裝置(50)。
本實施例中的跑步台(10)的基本構成類似一般免插電跑步機中的跑步台,亦即,如圖4所示,具有一可穩定支撐在地面上的骨架(11),一跑板(12)透過若干彈性支撐體(13)支撐在骨架(11)上,跑板(12)的前端高於後端(在本例中,跑板(12)相對於地面的仰角約為7度),跑板(12)的前方及後方分別有一前滾筒(14)及一後滾筒(15)樞設在骨架(11)上,一環狀跑帶(16)環套在前滾筒(14)及後滾筒(15)上,並且繞過跑板(12)的頂側及底側,藉以在跑板(12)的上面提供出用以承載使用者的可循環表面。除了這種較為常見的型式,本發明中的跑步台也可以採用例如美國專利案US 8,343,016 B所揭示的結構,亦即,跑步台上沒有前述跑板,取而代之地,在骨架的左、右二側分別設置沿前後方向排列的多數滾輪,而且,環狀跑帶是由多數的橫條狀板片鉸接而成,其左、右二側邊可在該等滾輪上滑動,使其同樣能在骨架上循環繞轉,並且能以頂面承載使用者。總之,跑步台(10)可供一使用者在環狀跑帶(16)上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前述運動可促使跑帶(16)循環繞轉。前滾筒(14)的左端同軸固接一飛輪(63),除了用以產生運動阻力(後 詳),其轉動時的慣性力亦可協助跑帶(16)繞轉。跑帶(16)的頂面上方定義出一活動空間(S)(註:此空間可想像為一長立方體,其長度及寬度分別對應於跑帶(16)頂面的長度及寬度,而其高度大致是一般人的身高),如同運動器材(100)本身,前述活動空間(S)具有一前端、一後端、一左側及一右側,分別對應於進行前述運動的使用者的前、後、左、右方向。
前述左側架體(20)及右側架體(30)分別位在活動空間(S)的左、右二側,各具有一前支柱(21)(31)、一後支柱(22)(32)及一扶手桿(23)(33),其中,左、右二前支柱(21)(31)的底端分別固接在跑步台(10)骨架(11)的左前方角落及右前方角落,左、右二後支柱(22)(32)的底端分別固接在前述骨架(11)的左後方角落及右後方角落,左、右二扶手桿(23)(33)分別連接在左、右二側的前支柱(21)(31)與後支柱(22)(32)的頂端之間,大致沿著跑步台(10)的長度方向平行延伸,且其所在高度(由跑帶(16)的頂面起算)大致對應於一般使用者的腰部高度,例如90~95公分,可供使用者在必要時捉扶。在運動器材(100)的後端,左、右二後支柱(22)(32)之間形成一出入口(G)(參閱圖4、5),供使用者由跑步台(10)後方往前進入活動空間(S),以及由活動空間(S)往後退出跑步台(10)。各後支柱(22)(32)的頂端與對應的扶手桿(23)(33)的後端之間以一轉角構件(24)(34)連接,轉角構件(24)(34)兼具保持前述攔阻裝置(50)的用途(後述),左側的轉角構件(24)作為一左後方保持部,右側的轉角構件(34)作為一右後方保持部,分別位在活動空間(S)的左後方角落及右後方角落附近,而且所在高度(由跑帶(16)的頂面起算)大致對應於一般使用者的腰部高度。
前述前端架體(40)固接在左、右二前支柱(21)(31)的頂端之間,位在活動空間(S)的正前方,具有沿左右軸向延伸的一上橫桿(41)及一下橫桿(42),前述二橫桿(41)(42)之間的寬度中央位置設有一前方保持部(43),此前方保持部(43)具有連結在前述二橫桿(41)(42)之間的左、右二縱向連結片(44),以及等間地併列在前述二縱向連結片(44)之間的若干橫向桿條(45),該等橫向桿條(45)的所在高度(由跑帶(16)的頂面起算)大致對應於一般使用者的腰部高度,而且相鄰二桿條(45)之間各具有預定的高度差距。
前述攔阻裝置(50)包含一第一帶體(51)及一第二帶體(52),大抵而言,第一帶體(51)具有一左端、一右端及一位在左、右二端之間的中間部位,前述左、右二端分別連接在左側架體(20)的左後方保持部(24)及右側 架體(30)的右後方保持部(34),前述中間部位則位在活動空間(S)內,並且位在寬度上的中央位置;第二帶體(52)具有一前端及一後端,前述前端連接在前端架體(40)的前方保持部(43),前述後端連接在第一帶體(51)的前述中間部位。具體而言,第一帶體(51)是由複數的強韌布帶(例如帆布帶、編織帶)與鬆緊帶縫合而成,其長度二端分別包繞並結合在左後方及右後方保持部(24)(34)(轉角構件)前側的一縱向桿條(未標號)上,形成第一帶體(51)的前述左、右二端;此外,第一帶體(51)以前述中間部位為分界的左、右兩半各有一鬆緊帶(53),形成可沿長度方向伸縮的彈性段;另一方面,第二帶體(52)是由一條強韌布帶所構成,前述布帶類似對折之後將長度二端縫合在一起,並且連接一掛鉤(54),此掛鉤(54)可拆離地扣合在前方保持部(43)的其中一橫向桿條(45)上,形成第二帶體(52)的前述前端;構成第二帶體(52)的前述布帶的長度中央部位(亦即對折位置)繞過第一帶體(51)的前述中間部位並且縫合固定,形成第二帶體(52)的前述後端。
如圖1至圖3所示,在無人使用時,攔阻裝置(50)的第一帶體(51)及第二帶體(52)大致形成一朝後開岔的Y字形(倒Y字形),詳而言之,由於第一帶體(51)的左、右兩半都會因為鬆緊帶(53)的彈力而盡量縮短,而左半邊欲將前述中間部位往左後方拉回,右半邊欲將前述中間部位往右後方拉回,因此,第一帶體(51)會以左右對稱的力量將第二帶體(52)的後端往正後方拉扯,致使第二帶體(52)被沿前後方向拉直;此狀態下,鬆緊帶(53)仍具有收縮彈力,但已無法縮短,因此第一帶體(51)的左、右兩半亦各自呈現直線延伸。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帶體(51)的左、右兩半及第二帶體(52)的長度均可供使用者調整(例如採用一般常見的背包肩帶的長度調整結構),以便將第一帶體(51)及第二帶體(52)調整成上述拉直狀態,以及調整二者(51)(52)連接處在活動空間(S)中的位置。第一帶體(51)的以前述中間部位為中心的局部區段形成一攔阻部(56)(註:圖3中的區段劃分僅為示意或例示,實際上可能沒有明確分界),平時呈現一開口朝後的V字形,具有一左端及一右端;第一帶體(51)的左端至攔阻部(56)之間的區段形成一左側限制部(57),呈現由左後方保持部(24)往右前方延伸,連接至攔阻部(56)的左端,其間包含一彈性段(鬆緊帶)(53);第一帶體(51)的右端至攔阻部(56)之間的區段形成一右側限制部(58),呈現由右後方保持部(34)往左前方延伸,連 接至攔阻部(56)的右端,其間亦包含一彈性段(鬆緊帶)(53);第二帶體(52)整體形成一懸吊部(59),呈現由前方保持部(43)往後方延伸,連接至攔阻部(56)的寬度中央位置。總的來說,攔阻裝置(50)的攔阻部(56)被左側限制部(57)、右側限制部(58)及懸吊部(59)共同保持在活動空間(S)的中央區域,並且位在對應於使用者腰部一帶的高度。
藉由以上結構,當使用者要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時,可以由運動器材(100)後端的出入口(G)走上跑步台(10),並且不受阻礙地往活動空間(S)的中央區域前進,而由於攔阻裝置(50)的攔阻部(56)被保持在使用者腰部一帶的高度,並且呈現開口朝後的V字形,因此,當使用者前進至活動空間(S)的中央區域,攔阻部(56)會自然附靠在使用者的腰部一帶,並且順應使用者向前擠靠的程度而對應變形,例如概呈圓弧狀服貼在使用者腰部的正面及左、右二側,然後,使用者可在此狀態下開始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如圖5及圖6示意。運動時,尤其是在跑帶(16)剛開始滑動或速度較慢的狀態,如果使用者(U)邁步動作所對應的前進速度大於跑帶(16)表面的滑動速度,使用者(U)就會相對往活動空間(S)的前端前進,換言之,使用者(U)的腰部(w)會將攔阻裝置(50)的攔阻部(56)往前推動。在某個程度以內,攔阻裝置(50)的左側限制部(57)及右側限制部(58)會因為鬆緊帶(53)的伸縮彈性而被對應拉長(同時,懸吊部(59)會因為前、後二端的直線距離縮短而自然彎垂),直至鬆緊帶(53)無法再拉長,或是鬆緊帶(53)拉長之後張力增加,使得左側限制部(57)及右側限制部(58)對攔阻部(56)的向後拉力大過使用者(U)的前進力量,使用者(U)的腰部(w)就會被攔阻部(56)限制住而無法或難以再往前,換言之,使用者(U)整體上不能再繼續前進。當使用者(U)的腰部(w)由無法或難以再往前的位置稍微後退時,由於攔阻部(56)一直受到具有收縮彈力的左、右二限制部(57)(58)向後拉扯,因此能維持附靠在使用者(U)的腰部(w)一帶,不會掉落至低處。藉由預先設定左側限制部(57)及右側限制部(58)的平時長度及最大長度,當使用者(U)受到攔阻部(56)攔阻時,整體上是位在活動空間(S)的中央區域或中央偏前的位置。
如同先前技術中以繩索在後方牽制使用者不讓其前進,本發明中利用攔阻裝置(50)攔住使用者(U)的腰部(w)以阻擋其前進,同樣可讓使用者(U)在身體完全自由、雙手不需捉握前方握把的狀態下,利用反作用力 提昇腳部對跑帶(16)表面的向後推力,使跑帶(16)比較容易由靜止狀態開始滑動,以及(在走路運動中)維持低速繞轉,而且,因為使用者(U)無法相對前進,跑帶(26)表面的滑動速度會完全反映使用者的腳部運動,所以使用者(U)能夠以如同在戶外運動般的自然動作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等運動,並在過程中隨意地加快或減緩其運動速度,再且,由於使用者(U)能運動多快,跑帶(16)就能轉多快,因此,使用者(U)能夠不斷地加快其跑步速度,以個人最大能力進行快跑或全力衝刺,進行高強度的跑步訓練。當運動結束後,使用者(U)可以不受阻礙地直接後退,經由出入口(G)離開跑步台(10)。在使用者(U)的腰部(w)退離攔阻部(56)之後,攔阻裝置(50)即會恢復前述無人使用時的狀態。相較於先前技術中以繩索在後方牽制使用者的手法,依據本發明提供的運動器材(100),使用者並不需要在運動前後穿載及卸下綁在前述繩索尾端的穿載件,較為方便。此外,因為不需在跑步台的正後方設置用以固定前述繩索後端的固定架,所以本發明的運動器材(100)佔置空間較小。
當使用者(U)在運動器材(100)上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包含快跑或全力衝刺)運動時,因為攔阻裝置(50)的攔阻部(56)是附靠在使用者腰部(w)的正面及左、右二側,左側限制部(57)及右側限制部(58)是分別由使用者腰部(w)的左、右二側往後延伸,而懸吊部(59)是由使用者腰部(w)的前方往前延伸,所以,使用者(U)的軀幹、雙腳、以及在身體兩側擺動的雙手,均不會受到攔阻裝置(50)拘束或干擾,能採取完全自由、自然的姿勢及動作。
為了提昇使用時的舒適性,可以在前述攔阻裝置(50)的攔阻部(56)內面設置例如泡棉之類的軟質層,及/或使攔阻部(56)具有伸縮彈性。前述左側限制部(57)及右側限制部(58)利用鬆緊帶(53)而具有伸縮彈性,為的也是提昇使用時的舒適性。關於限制部(57)(58)的伸縮彈性,也可改用(複數條)拉伸彈簧取代前述鬆緊帶(53),或是使各限制部(57)(58)的後端透過拉伸彈簧連接在對應的保持部(24)(34)。不過,即使左側限制部(57)及右側限制部(58)沒有伸縮彈性,攔阻裝置(50)依然可以發揮上述攔阻功能。
如圖6所示,本發明中的攔阻裝置(50)的攔阻部(56)最好是附靠在使用者的腰部一帶,如此對使用者的負面影響最小,反之,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干擾使用者以自然姿勢進行運動(例如太高可能不利於跑步時的上半身前傾,太低則可能妨礙抬腿動作),或是讓使用者感到不舒服。在前 述運動器材(100)中,使用者可以依據個人腰部(或最舒適部位)的高度,適當調整攔阻裝置(50)的攔阻部(56)所在高度,也就是,使用者可以將前述懸吊部(59)前端的掛鉤(54)扣合在前述前方保持部(43)的不同高度的橫向桿條(45)上,使攔阻部(56)的高度對應改變。在另一實施方式中,攔阻裝置(50)的左側限制部(57)及右側限制部(58)的後端各自是以可供使用者調整高度的方式分別連接在左後方保持部(24)及右後方保持部(34)。關於調整攔阻裝置(50)前端或後端的高度,除了使端部可選擇地連接在保持部(43)(24)(34)上的不同高度,亦可讓保持部(43)(24)(34)本身可相對於跑步台調整高度。必須說明的是,本發明中的攔阻裝置並不限定要沿著使用者腰部一帶的高度由前端延伸至後端,例如,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攔阻裝置的懸吊部前端是連接在前端架體上的高於一般人腰部的高度,對應地,左側限制部及右側限制部的後端是連接在左側架體及右側架體的低於一般人腰部的高度,如此,攔阻裝置前、後二端之間的攔阻部亦可位在對應於一般人腰部一帶的高度。
如同習知的免插電跑步機,前述運動器材(100)亦設有可調整跑帶(16)運動阻力的裝置。請參閱圖4、圖7及圖8,在跑步台(10)的前端,前述前滾筒(14)與一穿通其軸心的轉軸(61)相對固定,轉軸(61)的二端利用軸承(62)樞接在前述骨架(11)的左、右二側邊,使得前滾筒(14)可在骨架(11)上依一對應於左右軸向的第一軸線(A1)原地旋轉;轉軸(61)的左端凸出軸承(62)及骨架(11)的左側面並且固接前述飛輪(63),在飛輪(63)的外側面又同軸地固設一金屬圓盤(64),此圓盤(64)的外徑大於飛輪(63);在飛輪(63)與圓盤(64)的後側,一磁阻組件(71)依一對應於左右軸向的第二軸線(A2)樞設在骨架(11)上,可依第二軸線(A2)相對於骨架(11)在一第一角位置與一第二角位置之間偏轉;磁阻組件(71)具有由其樞軸部位沿著垂直於第二軸線(A2)的方向伸出的平行二偏轉臂(72),前述二偏轉臂(72)尾端的相對側面各設有一磁鐵(73),前述二磁鐵(73)之間具有可供金屬圓盤(64)通過的預定間距;一扭簧(74)套設在磁阻組件(71)的樞軸部位(參閱圖8),扭簧(74)的其中一端抵住骨架(11),另一端抵住磁阻組件(71)內側預設的一螺栓(75),扭簧(74)的彈力對應於使磁阻組件(71)朝第一角位置的方向偏轉;一第一鋼索(76)的其中一端連接在磁阻組件(71),另一端連接至設在右側架體(30)的前支柱(31)頂端的一旋鈕式控 線器(77),此控線器(77)(習知裝置,例如常見於變速腳踏車)可以階段式地收短或放長第一鋼索(76),藉以階段式地調整磁阻組件(71)的角度;當磁阻組件(71)位在第一角位置時,前述二磁鐵(73)分別位在金屬圓盤(64)的內、外二側,磁鐵(73)的內側面全部朝向圓盤(64),當磁阻組件(71)位在第二角位置時,前述二磁鐵(73)偏離至金屬圓盤(64)的周緣附近,磁鐵(73)的內側面幾乎沒有朝向圓盤(64);藉此,磁阻組件(71)與金屬圓盤(64)構成一渦電流制動器(eddy current brake;ECB),亦即,隨著磁阻組件(71)被控制在不同角度,金屬圓盤(64)(以及飛輪(63)、前滾筒(14))的旋轉阻力也會不同。為了美觀及安全,飛輪(63)、圓盤(64)、磁阻組件(71)等,平時被包覆在一外側護蓋(17)(參閱圖1)與一內側遮板(18)(參閱圖7)之間。
當跑帶(16)被使用者腳部推動而滑移、繞轉時,前滾筒(14)及飛輪(63)會對應地同步旋轉,而飛輪(63)的旋轉慣性可提供前滾筒(14)一慣性力,使跑帶(16)獲得額外的推力,而且運動較為平穩流暢。使用者可以利用旋鈕式控線器(77)調整金屬圓盤(64)(以及飛輪(63)、前滾筒(14))的旋轉阻力,使跑帶(16)具有預定的運動阻力,以符合其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時的需要,例如,當使用者覺得跑帶(16)滑動太快/太慢時,即可將前述阻力適度調大/調小,或者,可藉由調大阻力以提昇運動難度、加快熱量消耗。
如上所述,前述運動器材(100)可供使用者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之類的運動,在此稱為運動器材(100)的「第一使用模式」;相對地,前述運動器材(100)還具有「第二使用模式」,可供使用者進行模擬推動重物前進的重量訓練,相關設計及使用方法說明如下:請參閱圖7,除了前述渦電流阻力,飛輪(63)其實還有一阻力來源,亦即,一摩擦帶(81)貼合地繞過飛輪(63)的大半周面,摩擦帶(81)的其中一端相對固定在前述骨架(11)(本實施例是將其固定在前述內側遮板(18)上的一固定片(19)),摩擦帶(81)的另一端與一第二鋼索(82)其中一端連接,而第二鋼索(82)的另一端則連接至設在左側架體(20)的前支柱(21)頂端的一扳把式控線器(83),此控線器(83)(習知裝置,例如常見於變速腳踏車)可以階段式地收短或放長第二鋼索(82),藉以階段式地調整摩擦帶(81)繞套在飛輪(63)周面上的鬆緊程度,亦即對飛輪(63)施加不同程度的摩擦阻力。當使用者要進行前述重量訓練時,必須先適當解除連接在左側架體(20)、右側架體(30)及前端架體(40)之間的攔阻裝置 (50),使其不至佔據活動空間(S);在本實施例中,是使第二帶體(52)前端的掛鉤(54)脫離前端架體(40)的前方保持部(43),然後將第二帶體(52)連同第一帶體(51)(在第一帶體(51)的左、右二端仍連接在左後方保持部(24)及右後方保持部(34)的狀態下)擱放在運動器材(100)的後端,使第一帶體(51)自然彎垂地連接在左、右二後支柱(22)(32)之間,不會妨礙使用者經由出入口(G)進出跑步台(10);在另一實施方式中,攔阻裝置(50)的懸吊部(59)前端、左側限制部(57)後端及右側限制部(58)後端,都是以可供使用者拆離的方式分別連接在前方保持部(43)、左後方保持部(24)及右後方保持部(34),藉此,必要時可將攔阻裝置(50)的前端及左、右二後端全部拆離,再將第一帶體(51)及第二帶體(52)收置在機台旁邊或其他適當位置。如圖9所示(註:圖中省略畫出被解除的第一帶體(51)及第二帶體(52)),在第二使用模式下,使用者(U)位在活動空間(S)的中央區域或中央偏前的位置,將雙手捉握在前端架體(40)的適當部位,例如前述上橫桿(41)、下橫桿(42),或是如圖所示捉握在連結前述左、右二前支柱(21)(31)中央高度的一握桿(46)上,採取低重心的姿勢,利用其雙腳的力量將跑帶(16)表面往後推動,藉以進行模擬在平地上推動重物前進的訓練(例如推雪橇(push sled))。
一般而言,渦電流制動器(ECB)所能產生的最大阻力,仍不足以作為前述重量訓練所需的阻力,或無法有效獲得訓練效果,換言之,前述重量訓練通常需要利用前述摩擦阻力使跑帶(16)具有足夠的高阻力。所以,當要進行前述重量訓練時,使用者通常不用理會前述渦電流制動器的設定狀態,可直接利用扳把式控線器(83)調整摩擦帶(81)與飛輪(63)之間的摩擦阻力,使跑帶(16)具有必須使勁推動才會滑移的適當阻力。反之,當要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時,使用者通常需要先確認前述摩擦阻力已調整至較低程度或幾乎解除,使跑帶(16)能夠被以自然的走路、慢跑或跑步動作所推動,必要時再利用旋鈕式控線器(77)調整磁阻組件(71)與金屬圓盤(64)之間的渦電流阻力,使跑帶(16)具有配合個人所需運動速度或運動難度的適當阻力。如此,因為前述運動器材(100)具有可獨立調整的一渦電流式阻力裝置及一摩擦式阻力裝置,使得在進行重量訓練時能主要藉由摩擦阻力作為較高的需求阻力,而且必要時能提供非常大的阻力以滿足體能極佳或需要高強度訓練的使用者(例如運動員),相對地,在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 動時能主要藉由渦電流阻力作為較低的需求阻力,而且可以相對容易地對阻力進行微幅調整。
在前述運動器材(100)中,用以控制前述渦電流式阻力裝置的旋鈕式控線器(77)(以下或稱第一控制介面)以及用以控制前述摩擦式阻力裝置的扳把式控線器(83)(以下或稱第二控制介面)分別設在右側架體(30)及左側架體(20)上適合使用者伸手操作的左右相對位置,而且,為了讓使用者能夠更容易地分辨前述二控制介面何者用以控制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時所需的較低阻力、何者用以控制進行前述重量訓練時所需的較高阻力,在本實施例中,前述二控制介面(77)(83)分別搭配標示有可供使用者直觀識別的不同圖示。具體而言,如圖10所示,在右側架體(30)上的對應其前支柱(31)頂側的部位,亦即設置前述旋鈕式控線器(77)部位的旁邊,以例如塗印、轉印、貼紙、雙色射出、凸刻或凹刻等方式顯示一第一圖示(78),前述第一圖示(78)呈現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後方拖拉一拖曳傘的圖形,象徵使用者進行前述走路、慢跑或跑步之類的運動(以下或稱第一類運動)時必須克服一相對較小的前進阻力;另一方面,如圖11所示,在前述扳把式控線器(83)的扳把頂面,以例如塗印、轉印、貼紙、雙色射出、凸刻或凹刻等方式顯示一第二圖示(84),前述第二圖示(84)呈現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動一(誇大化)砝碼的圖形,象徵使用者進行前述重量訓練(以下或稱第二類運動)時必須克服一相對較大的前進阻力。由於前述第一圖示(78)當中的人物圖形可識別地對應於進行前述第一運動時的運動姿勢(以跑步姿勢作為代表),而前述第二圖示(84)當中的人物圖形可識別地對應於進行前述第二運動時的運動姿勢,同時,前述拖曳傘及前述(誇大化)砝碼與前述人物姿勢搭配之下所呈現的意象,又巧妙地讓人分別聯想到進行第一運動時的較低阻力及進行第二運動時的較高阻力,所以,透過第一操作介面(77)及第二操作介面(83)所分別標示的第一圖示(78)及第二圖示(84),使用者能夠快速、正確地識別前述二控制介面(77)(83)各自的用途,換言之,無論使用者是在前述第一使用模式下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之類的第一類運動,或者是在前述第二使用模式下進行模擬推動重物前進的第二類運動,都能直觀地去操作正確的控制介面(77)(83),快速地調整出當時運動所需的跑帶阻力。
圖10A及圖11A中分別顯示了第一圖示及第二圖示更為精 簡的表現方式,即,此組變型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圖示(78A)僅有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一運動的人物圖形(以跑步姿勢作為代表),第二圖示(84A)僅有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的人物圖形,亦可讓使用者識別第一控制介面(77)及第二控制介面(83)各自的用途。
在實際操作上,前述扳把式控線器(83)的扳把若被扳動至愈前方的位置,則連接在扳把式控線器(83)與前述摩擦式阻力裝置的摩擦帶(81)之間的前述第二鋼索(82)會被拉得愈緊,使得摩擦式阻力裝置施予前述飛輪(63)的阻力愈大,反之,前述扳把若被扳動至愈後方的位置,則摩擦式阻力裝置施予飛輪(63)的阻力愈小(註:此部分為習知裝置的一般應用,故技術細節省略描述)。在圖11/圖11A所示的扳把式控線器(83)中,對應於扳把可調範圍的圓弧路徑上等間地標示有若干刻度以及與該等刻度一一配合的若干數字(圖中未示),該等數字沿著調整路徑由後往前遞增,藉以指示扳把所在位置所對應的阻力等級,例如本實施例中的前述摩擦阻力可被扳把式控線器(83)八段調整,所以,位在扳把調整路徑最後端的刻度標示「1」,往前一格標示「2」,依此類推,位在最前端的刻度標示「8」。相對地,本實施例中的前述渦電流阻力可被旋鈕式控線器(77)十一段調整,在圖10/圖10A所示的旋鈕式控線器(77)中,旋鈕表面沿著圓周等間地標示有「1」至「11」共11個數字(圖中未示),當旋鈕被扭轉至可調範圍內的特定角度時,圓周上的特定數字會對齊基座上的一基準符號(圖中未示),藉以指示旋鈕所在角位置所對應的阻力等級。
圖11B顯示前述扳把式控線器(第二控制介面)(83)採用另一種圖示表現方式,即,在本變型實施方式中,左側架體(20)上的對應扳把式控線器(83)的前方及後方位置分別標示有一第二圖示(84B)(84b),前述二第二圖示(84B)(84b)均類似圖11當中的第二圖示(84),亦即各自呈現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動一砝碼的圖形,只不過,其中位在前方(對應於增大阻力的方向)的第二圖示(84B)中的砝碼圖形相對較大,象徵阻力較大,相對地,位在後方(對應於減小阻力的方向)的第二圖示(84b)中的砝碼圖形相對較小,象徵阻力較小。基於相同的技術思想,如圖10B所示,本發明中的第一控制介面亦可採用另一扳把式控線器(77B),並且在其前方及後方位置分別標示一第一圖示(78B)(78b),前述二第一圖示(78B)(78b)各自呈現如同一跑步中的人 物後方拖拉一拖曳傘的圖形,其中位在前方的第一圖示(78B)中的拖曳傘圖形相對較大,象徵阻力較大,位在後方的第一圖示(78b)中的拖曳傘圖形相對較小,象徵阻力較小。當然,相同的技術思想也適用在旋鈕式控線器或任何具有相對二操作方向的其他控制裝置,以旋鈕式控線器為例,可在對應於增大阻力的旋鈕扭轉方向上標示拖曳傘/砝碼相對較大的圖示(如78B、84B),並在對應於減小阻力的旋鈕扭轉方向上標示拖曳傘/砝碼相對較小的圖示(如78b、84b)。藉由此般圖示表現方式,使用者除了能夠直觀地識別第一控制介面及第二控制介面各自的用途,對於同一控制介面,還能直觀地識別增大及減小阻力的操作方向,以提昇操作介面的友善性、減少錯誤操作的發生機會。
雖然上揭實施例中的控制介面都是以純機械的方式控制阻力裝置,但是,本發明中的控制介面及其對於阻力裝置的控制,也可能採用電子電路及電控方式完成,舉例來說,在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無圖),前述渦電流式阻力裝置的磁阻組件(71)改成能被一電動馬達控制其偏轉角度,對應地,第一控制介面換成一與前述馬達電性連接的電子式控制面板,具有可供使用者下令增大阻力及減小阻力的相對二按鍵(註:此般設計亦為習知裝置的一般應用,故技術細節省略描述)。承續前段所揭露的技術思想,可在前述二按鍵上或按鍵旁邊分別標示如圖10B中所示的圖示78B及78b,以利使用者識別。
依據本發明的一個觀點,提供一種具有兩種使用模式的運動器材,可供使用者選擇在第一使用模式下進行一第一類運動(例如上揭實施例中的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或是選擇在第二使用模式下進行一第二類運動(例如上揭實施例中的模擬推動重物前進的重量訓練),前述第一類運動及前述第二類運動的運動姿勢不同;前述運動器材包含有:一骨架;一運動件(例如前述飛輪(63)),可活動地設在前述骨架上,前述第一類運動及前述第二類運動均須驅動前述運動件;一第一阻力裝置(例如前述渦電流式阻力裝置),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一類阻力至前述運動件;一第二阻力裝置(例如前述摩擦式阻力),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二類阻力至前述運動件,前述第二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大於前述第一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一第一控制介面,與前述第一阻力裝置連接,可供使 用者手動操作以控制前述第一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前述第一控制介面搭配標示有至少一第一圖示,各前述第一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的人物圖形;一第二控制介面,與前述第二阻力裝置連接,可供使用者手動操作以控制前述第二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前述第二控制介面搭配標示有至少一第二圖示,各前述第二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的人物圖形;其中,使用者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時的前述運動件的運動阻力,大於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時的前述運動件的運動阻力。
100‧‧‧運動器材
10‧‧‧跑步台
11‧‧‧骨架
16‧‧‧跑帶
17‧‧‧外側護蓋
20‧‧‧左側架體
21‧‧‧前支柱
22‧‧‧後支柱
23‧‧‧扶手桿
24‧‧‧左後方保持部
30‧‧‧右側架體
31‧‧‧前支柱
32‧‧‧後支柱
33‧‧‧扶手桿
34‧‧‧右後方保持部
40‧‧‧前端架體
41‧‧‧上橫桿
42‧‧‧下橫桿
43‧‧‧前方保持部
44‧‧‧縱向連結片
45‧‧‧橫向桿條
46‧‧‧握桿
50‧‧‧攔阻裝置
51‧‧‧第一帶體
52‧‧‧第二帶體
53‧‧‧彈性段(鬆緊帶)
54‧‧‧掛鉤
56‧‧‧攔阻部
57‧‧‧左側限制部
58‧‧‧右側限制部
59‧‧‧懸吊部
77‧‧‧旋鈕式控線器
83‧‧‧扳把式控線器

Claims (10)

  1. 一種運動器材,包含有:一跑步台,具有一前滾筒、一後滾筒及一環套前述二滾筒的環狀跑帶,可供一使用者在前述跑帶上進行走路、慢跑或跑步運動,前述運動會促使前述跑帶循環繞轉;一飛輪,與前述前滾筒同軸固接;一摩擦式阻力裝置,設在前述飛輪旁邊,可被使用者手動控制而改變前述飛輪及前述前滾筒的旋轉阻力;一渦電流式阻力裝置,設在前述飛輪旁邊,可被使用者手動控制而改變前述飛輪及前述前滾筒的旋轉阻力;一前端架體,固定在前述跑步台的前端,設有至少一用以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
  2. 一種運動器材,包含有:一跑步台,具有可支撐在地面上的一骨架、樞設在前述骨架上的一前滾筒及一後滾筒、環套前述二滾筒的一環狀跑帶,以及與前述前滾筒同軸固接的一飛輪;至少一架體,固定在前述跑步台的骨架上,包含一前端架體,前述前端架體設有至少一用以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一渦電流式阻力裝置,可受控制而以渦電流制動方式施加一阻力至前述飛輪;一摩擦式阻力裝置,可受控制而以摩擦制動方式施加另一阻力至前述飛輪;前述摩擦式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飛輪的阻力,大於前述渦電流式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飛輪的阻力;一第一控制介面,設在前述至少一架體上,可供使用者手動操作以控制前述渦電流式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飛輪的阻力;一第二控制介面,設在前述至少一架體上,可供使用者手動操作以控制前述摩擦式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飛輪的阻力;其中,前述運動器材可供使用者選擇在前述跑帶上進行促使前述跑帶循環繞轉的慢跑或跑步之類的第一類運動,或是選擇在前述跑帶上進行以雙手捉握前述前端架體的供捉握部位並以雙腳推動前述跑帶表面向後 滑移的第二類運動;使用者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時的前述跑帶的運動阻力,大於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時的前述跑帶的運動阻力。
  3. 如請求項2的運動器材,其中,前述第一控制介面搭配標示有至少一第一圖示,各前述第一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的人物圖形;前述第二控制介面搭配標示有至少一第二圖示,各前述第二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的人物圖形。
  4. 如請求項3的運動器材,其中,各前述第一圖示呈現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後方拖拉一拖曳傘的圖形。
  5. 如請求項3的運動器材,其中,各前述第二圖示呈現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動一砝碼的圖形。
  6. 如請求項3的運動器材,其中,在對應前述第一控制介面的增大及減小前述阻力的相對二操作方向上分別標示有一前述第一圖示,前述二第一圖示均呈現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後方拖拉一拖曳傘的圖形,其中對應於增大阻力方向的前述第一圖示中的前述拖曳傘圖形相對較大,對應於減小阻力方向的前述第一圖示中的前述拖曳傘圖形相對較小;在對應前述第二控制介面的增大及減小前述阻力的相對二操作方向上分別標示有一前述第二圖示,前述二第二圖示均呈現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動一砝碼的圖形,其中對應於增大阻力方向的前述第二圖示中的前述砝碼圖形相對較大,對應於減小阻力方向的前述第二圖示中的前述砝碼圖形相對較小。
  7. 一種運動器材,可供使用者選擇進行一第一類運動或一第二類運動,前述第一類運動及前述第二類運動的運動姿勢不同;前述運動器材包含有:一骨架;一運動件,可活動地設在前述骨架上;前述第一類運動及前述第二類運動均須驅動前述運動件;一第一阻力裝置,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一類阻力至前述運動件;一第二阻力裝置,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二類阻力至前述運動件;前述第二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大於前述第一阻力裝置可能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一第一控制介面,與前述第一阻力裝置連接,可供使用者手動操作以 控制前述第一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前述第一控制介面搭配標示有至少一第一圖示,各前述第一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的人物圖形;一第二控制介面,與前述第二阻力裝置連接,可供使用者手動操作以控制前述第二阻力裝置增大或減小其施予前述運動件的阻力;前述第二控制介面搭配標示有至少一第二圖示,各前述第二圖示包含一姿勢如同在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的人物圖形;其中,使用者進行前述第二類運動時的前述運動件的運動阻力,大於進行前述第一類運動時的前述運動件的運動阻力。
  8. 如請求項7的運動器材,其中,前述運動件為一飛輪;前述第一阻力裝置以渦電流制動方式施加前述第一類阻力至前述飛輪;前述第二阻力裝置以摩擦制動方式施加前述第二類阻力至前述飛輪。
  9. 如請求項7的運動器材,其中,前述運動器材還包含有樞接在前述骨架上的一前滾筒及一後滾筒、環套前述二滾筒的一環狀跑帶,以及固定在前述骨架上的一前端架體,前述前端架體設有至少一用以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前述第一類運動對應於使用者在前述跑帶上進行促使前述跑帶循環繞轉的慢跑或跑步之類的運動;前述第二類運動對應於使用者在前述跑帶上進行以雙手捉握前述前端架體的供捉握部位並以雙腳推動前述跑帶表面向後滑移的運動。
  10. 如請求項9的運動器材,其中,各前述第一圖示呈現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後方拖拉一拖曳傘的圖形;各前述第二圖示呈現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動一砝碼的圖形。
TW104137670A 2015-11-13 2015-11-13 Sports Equipment TWI5864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7670A TWI586404B (zh) 2015-11-13 2015-11-13 Sports Equip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7670A TWI586404B (zh) 2015-11-13 2015-11-13 Sports Equip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6108A true TW201716108A (zh) 2017-05-16
TWI586404B TWI586404B (zh) 2017-06-11

Family

ID=59366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7670A TWI586404B (zh) 2015-11-13 2015-11-13 Sports Equipmen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64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3907B (zh) * 2017-08-15 2018-09-01 喬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ports equipment and resistance system applied to the aforementioned sports equipment
TWI687251B (zh) * 2017-12-08 2020-03-11 東庚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運動器材之跑步與推力互換訓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8209A (en) * 1996-01-25 1997-11-18 True Fitness Technology, Inc. Arm powered treadmill
US8597161B2 (en) * 2010-08-10 2013-12-03 Nautilus, Inc. Motorless treadmill stepper exercise device
US20140274578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Global Fitness Products, LLC Motorless Treadmill with Large Flywheel
CN106061563B (zh) * 2014-01-30 2017-12-15 爱康保健健身有限公司 低外形的可折叠跑步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6404B (zh) 2017-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4930B2 (en) Exercise apparatus
US8075453B1 (en) Total body exercise machine
US7775936B2 (en) Total body exercise machine
JP5925395B2 (ja) 移動型訓練装置
US10279214B2 (en) Exercise apparatus
EP3100772B1 (en) Exercise apparatus
US4645198A (en) Neck exercising device
US1432013A (en) Exercising device
US20180043206A1 (en) Exercise apparatus
US20040043873A1 (en) Exercise device for exercising upper body simultaneously with lower body exercise
US10857407B2 (en) Exercise apparatus
CN106730592B (zh) 划船器
US11135472B2 (en) Exercise apparatus
US11154746B2 (en) Exercise apparatus
US11364170B2 (en) Joint mobilization apparatus
US20040053755A1 (en) Power walker
TWI586404B (zh) Sports Equipment
CN110833673A (zh) 穿戴式辅助件及其健身套装和应用
CN109107086A (zh) 运动器材
TWI626069B (zh) Sports Equipment
TWI593444B (zh) Sports Equipment
TW201700133A (zh) 運動器材
CN106693282A (zh) 运动器材
TWI620583B (zh) Sports Equipment
US11771948B2 (en) Exercise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