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7874A - 物聯網系統以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物聯網系統以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7874A
TW201627874A TW105102670A TW105102670A TW201627874A TW 201627874 A TW201627874 A TW 201627874A TW 105102670 A TW105102670 A TW 105102670A TW 105102670 A TW105102670 A TW 105102670A TW 201627874 A TW201627874 A TW 20162787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s
electronic device
digital signature
connection
ta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2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1956B (zh
Inventor
邱永祥
鄭吉宸
陳家偉
張維志
李侑誠
葉宗穎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7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7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19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195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04L63/049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by using a location-limited connec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or limited proximity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32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 H04L9/3247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involving digital signa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20Services signaling; Auxiliary data signalling, i.e. transmitting data via a non-traffic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09/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 H04L9/00
    • H04L2209/80Wireless
    • H04L2209/805Lightweight hardware, e.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sens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1Hardware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7Graphical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文件提出一種物聯網系統,包含複數個第一電子裝置以及數位簽章載體。第一電子裝置各自具有相異的一網路識別碼。數位簽章載體用以記錄連接資訊列表。連接資訊列表包含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第二電子裝置包含數位簽章讀取單元,第二電子裝置用以透過該數位簽章讀取單元讀取數位簽章載體、提取包含該些網路識別碼的連接資訊列表、以及根據該些網路識別碼將第二電子裝置與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每一者各自配對。

Description

物聯網系統以及控制方法
本揭示文件係有關網路系統,特別是一種物聯網系統與其控制方法。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配備有電子電路、軟體、感測器及網路連接能力的物件、裝置或產品。這些物聯網中的物件能夠彼此偵測、互動、溝通並遠距地控制另一物件,如此一來,能對物聯網中的各物件以高效率進行管理與監控。
本揭示文件提供一種物聯網系統,包含複數個第一電子裝置以及數位簽章載體。第一電子裝置各自具有相異的一網路識別碼。數位簽章載體用以記錄連接資訊列表。連接資訊列表包含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第二電子裝置包含數位簽章讀取單元,第二電子裝置用以透過該數位簽章讀取單元讀取數位簽章載體、提取包含該些網路識別碼的連接資訊列表、以及根據該些網路識別碼將 第二電子裝置與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每一者各自配對。
本揭示文件更提供一種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收集來自複數個第一電子裝置的複數個網路識別碼,該些網路識別碼彼此相異。整合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至一連接資訊列表,連接資訊列表記錄於一數位簽章載體中。貼附數位簽章載體至該些第一電子裝置。
本揭示文件更提供一種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驟。藉由第二電子裝置讀取貼附於複數個第一電子裝置上的數位簽章載體,數位簽章載體記錄連接資訊列表,該些第一電子裝置各自具有相異的網路識別碼,連接資訊列表包含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根據該些網路識別碼分別配對該第二電子裝置與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每一者。
為讓本揭示內容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符號之說明如下:
100、500‧‧‧物聯網系統
110、510a、510b、510c、510d‧‧‧同綑產品組合
111-113、511-522‧‧‧第一電子裝置
120‧‧‧數位簽章載體
130、530‧‧‧第二電子裝置
140‧‧‧數位簽章產生單元
151、152、153‧‧‧WiFi接入點
540‧‧‧網際網路
550‧‧‧遠端伺服資料庫
200、300、600、700‧‧‧控制方法
534‧‧‧通信通訊單元
532‧‧‧區域通訊單元
S202-S208、S302-S318‧‧‧步驟
S602-S608、S702-S712‧‧‧步驟
NID1-NID12‧‧‧網路識別碼
CIL1-CIL4‧‧‧連接資訊列表
SSIDc、SSIDm‧‧‧封包
C11-C56‧‧‧無線連接
為讓本揭示內容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一實施例中物聯網系統的示意圖;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實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第3圖繪示第1圖中物聯網系統的一個應用實例;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的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第5圖繪示第1圖中物聯網系統的另一個應用實例的 示意圖;第6圖繪示第1圖中物聯網系統的另一個應用實例的示意圖;第7圖繪示第4圖的控制方法的進一步步驟的方法流程圖;第8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物聯網系統的示意圖;第9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第10圖繪示根據第8圖所示的物聯網系統的一個應用實例的示意圖;以及第11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圖。
下文係舉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但所提供之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案所涵蓋的範圍,而結構運作之描述非用以限制其執行之順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組合之結構,所產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裝置,皆為本案所涵蓋的範圍。此外,圖式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第二』、...等,並非特別指稱次序或順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案,其僅僅是為了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元件或操作而已。其次,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詞「包含」、「包括」、「具 有、「含有」等等,均為開放性的用語,即意指包含但不限於此。
請參閱第1圖,其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一實施例中物聯網系統100的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物聯網系統100包含多個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以及數位簽章載體120。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繪示有三個第一電子裝置111、112與113為舉例說明,然而本揭示文件中第一電子裝置的數目並不限於三個。於部份實施例中,物聯網系統100可包含N個第一電子裝置,N為大於1的正整數。
第一電子裝置111、112與113各自具有相異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3,網路識別碼NID1-NID3為具有獨特性的識別碼用來代表網路中的一個特定裝置的身份。於一般情況下,當未取得目標裝置的網路識別碼時,將無法建立連接至目標裝置的無線連線。每個裝置具有獨特的網路識別碼。於部份實施例中,網路識別碼NID1-NID3為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的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舉例來說,第一電子裝置111、112與113包含藍牙收發單元(圖中未示);網路識別碼NID1為第一電子裝置111的藍牙MAC位址「AA:AA:AA:AA:AA:AA」;網路識別碼NID2為第一電子裝置112的藍牙MAC位址「BB:BB:BB:BB:BB:BB」;網路識別碼NID3為第一電子裝置113的藍牙MAC位址「CC:CC:CC:CC:CC:CC」。網路識別碼NID1-NID3用以讓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的藍牙收發單元分辨彼此並提供網路連接能力。
第一電子裝置111、112與113並不限於具有藍牙收發單元。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111、112與113包含區域網路收發單元,例如WiFi-direct收發單元、ZigBee收發單元或是其他具均等性的區域網路收發單元。而網路識別碼則為WiFi MAC位址、ZigBee MAC位址或是其他具均等性的網路位址。
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為配件裝置或穿戴式裝置,包含智能手環、智能手錶、心率監測帶、智能體重計、多用途相機、智能眼鏡、穿戴式裝置或其他具有區域網路連接能力的均等性裝置。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為彼此相關的配件裝置,因此,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可被封裝為一同綑產品組合(bundle products)110以搭配方式進行銷售。
當使用者收到同綑產品組合110時,其中包含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使用者可能需要將本身擁有的裝置(例如第二電子裝置130)連接到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每一者,以建立第一電子裝置111-113與第二電子裝置130之間兩兩互通的網狀網路(mesh network)。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二電子裝置130為手持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能手錶或是其他具均等性有區域網路連接能力的裝置。
物聯網中的多個裝置需要建立連接到其他裝置的連結。基於現行的藍牙通訊協定,使用者需要操作一裝置去搜尋另一裝置,並在搜尋後將兩裝置進行配對。在形成四 個裝置之間的網格網路的例子中,使用者可能需要重覆6次配對的流程來完成四個裝置之間每兩者的連結。在形成五個裝置之間的網格網路的例子中,使用者可能需要重覆10次配對的流程來完成五個裝置之間每兩者的連結。當存在多個裝置需要建立兩兩互通的網狀網路時,使用者需要多次重覆配對的流程,其將耗費大量的時間。
於部份實施例中,數位簽章載體120用以記錄連接資訊列表CIL1,連接資訊列表CIL1包含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所有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3。數位簽章載體120貼附於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於部份實施例中,數位簽章載體120貼附於同綑產品組合110的包裝上、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其中一者的外殼上或同綑產品組合110的使用者手冊中。下列表1用以展示連接資訊列表CIL1的一個實際應用例。
第二電子裝置130包含數位簽章讀取單元132,第二電子裝置130用以透過數位簽章讀取單元132讀取數位簽章載體120。第二電子裝置130提取包含網路識別碼NID1-NID3的連接資訊列表CIL1,並根據網路識別碼NID1-NID3將第二電子裝置130與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每一者各自配對。
當使用者收到包含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的同綑產品組合110時,使用者啟動第二電子裝置130上的數位簽章讀取單元132,以讀取貼附在同綑產品組合110上的數位簽章載體120。第二電子裝置130提取連接資訊列表CIL1並由當中取得網路識別碼NID1-NID3。如此一來,第二電子裝置130便可以配對至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每一者。
舉例來說,第二電子裝置130與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每一者各自具有藍牙收發單元(圖中未示)。而在讀取數位簽章載體120之後,自動將第二電子裝置130的藍牙收發單元分別與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每一者的藍牙收發單元配對。如此一來,使用者便不需要執行三次配對程序逐一獲取網路識別碼NID1-NID3,並逐一將第二電子裝置130與第一電子裝置111-113進行配對。
請一併參閱第2圖,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之實施例中控制方法200的方法流程圖,控制方法200適用於第1圖所示的物聯網系統100。於部份實施例中,控制方法200有關於如何產生記錄於數位簽章載體120中的連接資訊列表CIL1。
如第1圖所示,部份實施例中物聯網系統100更包含數位簽章產生單元140。如第2圖所示,執行步驟S202,藉由數位簽章產生單元140自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收集各自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3。執行步驟S204,藉由數位簽章產生單元140整合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所有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3至連接資訊列表CIL1(如表1所示)。 於部份實施例中,在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封裝為同綑產品組合110並進行銷售之前,數位簽章產生單元140將連接資訊列表CIL1寫入至數位簽章載體120中。
於部份實施例中,執行步驟S206,記錄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之間的連接對映關係(connective mapping)。連接對映關係定義同綑產品組合110當中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彼此之間的連接關係。如表1所示的連接對映關係,第一電子裝置111是配對至第一電子裝置112與第一電子裝置113;第一電子裝置112是配對至第一電子裝置111與第一電子裝置113;第一電子裝置113是配對至第一電子裝置111與第一電子裝置112。換句話說,連接資訊列表CIL1中的連接對映關係定義了同綑產品組合110當中網狀網路的連線分佈。
於部份實施例中,數位簽章載體120為條碼標籤(barcode label)或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QR code label),數位簽章產生單元140用以列印條碼標籤或快速響應矩陣碼。執行步驟S208,將數位簽章載體120貼附於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於部份應用中,條碼標籤或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被黏貼到同綑產品組合110的包裝表面或是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其中一者的外殼上。於部份應用中,條碼標籤或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被黏貼或列印在同綑產品組合110的使用手冊中。第二電子裝置130的數位簽章讀取單元132包含影像擷取單元,例如條碼讀取器、快速響應矩陣碼讀取器或相機單元。影像擷取單元用以掃描條碼標籤或快 速響應矩陣碼標籤。
於部份實施例中,數位簽章載體120為近場通訊標籤(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ag,NFC tag)或一無線射頻識別標籤(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RFID tag),數位簽章產生單元140用以將連接資訊列表CIL1寫入近場通訊標籤或無線射頻識別標籤。執行步驟S208,將數位簽章載體120貼附於第一電子裝置111-113。於部份實施例中,近場通訊標籤或無線射頻識別標籤嵌入在同綑產品組合110其中一者。第二電子裝置130的數位簽章讀取單元132包含近場通訊接收單元或無線射頻識別接收單元,近場通訊接收單元或無線射頻識別接收單元以無線通訊方式讀取近場通訊標籤或無線射頻識別標籤。
請一併參閱第3圖及第4圖,第3圖繪示第1圖中物聯網系統100的一個應用實例。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的控制方法300的方法流程圖。控制方法300適用於第1圖及第3圖所示的物聯網系統100。根據第3圖所示的實施例,第一電子裝置111為智能手環,第一電子裝置112為心率監測帶,第一電子裝置113為智能體重計。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為無線連接至第二電子裝置130的配件裝置。如第3圖所示的部份實施例中,第二電子裝置130為使用者所持有的智慧型手機。
使用者收到同綑產品組合110,包含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執行步驟S302,以透過第二電子裝置130讀取貼附於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上的數位簽章載體120。 數位簽章讀取單元132提取連接資訊列表CIL1,連接資訊列表CIL1包含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3。基於網路識別碼NID1-NID3,執行步驟S304,將第二電子裝置130分別與第一電子裝置111-113配對,依此建立第二電子裝置130與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之間的無線連接C21、C22及C23。
於部份實施例中,連接資訊列表CIL1更記錄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之間的連接對映關係(如表1所示),連接對映關係定義同綑產品組合110當中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彼此之間的連接關係。於部份實施例中,為了形成物聯網的網狀網路,第一電子裝置111-113需要彼此連接並交換資訊。舉例說明,心率監測帶會傳送使用者心跳頻率的歷史紀錄給智能手環,如此智能手環可以判斷使用者是否確實在跑步。舉另一例說明,智能手環會傳送使用者的統計步數給智能體重計,如此智能體重計可以分析使用者的體重與運動歷史的關係。
執行步驟S306,根據連接對映關係由第二電子裝置130傳送連接指令至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中至少兩者。執行步驟S308,基於上述連接指令觸發該至少兩個第一電子裝置彼此配對。
根據表1所示的連接對映關係,第一電子裝置111與112將被觸發而彼此配對,故將建立無線連接C13。第一電子裝置111與113將被觸發而彼此配對,故將建立無線連接C11。第一電子裝置112與113將被觸發而彼此配 對,故將建立無線連接C12。
於部份實施例中,由第二電子裝置130發送至第一電子裝置111的連接指令將包含網路識別碼NID2與NID3,如此一來,第一電子裝置111可取得與第一電子裝置112-113配對的必要資訊。同理,發送至第一電子裝置112與113的連接指令,可依此類推。
然而,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之間的連接對映關係並不限於連結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任意兩者的每一條路徑。連接對映關係是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進行定義。假設第一電子裝置111與112之間並不需要彼此交換資訊,則連接資訊列表CIL1中記載的連接對映關係可參考下列表2所示。
請參閱第5圖,其繪示第1圖中物聯網系統100的另一個應用實例的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的應用實例中,連接指令是根據表2所示的連接資訊列表CIL1中的連接對映關係所產生,如此一來,將會建立建立無線連接C11與C12,而第一電子裝置111與112之間則沒有建立直接的無線連接。
於部份實施例中,連接指令由第二電子裝置130至第一電子裝置111的連接指令中包含網路識別碼 NID3,如此一來,第一電子裝置111可得到與第一電子裝置113配對的必要資訊。同理,發送至第一電子裝置112與113的連接指令,可依此類推。
基於上述實施例,當使用者收到包含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的同綑產品組合110時,使用者啟動第二電子裝置130以讀取貼附在同綑產品組合110上的數位簽章載體120(條碼標籤、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近場通訊標籤或無線射頻識別標籤),如此一來,第二電子裝置120自動與同綑產品組合110中的每一個第一電子裝置111-113配對,不需要分為多次逐一讀取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3並逐一進行配對。此外,根據連接資訊列表CIL1中的連接對映關係,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由連接指令觸發而選擇性地彼此配對。若是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當中任兩者不需要直接的連接路徑,則可相應地設定連接對映關係以消除兩者間的直接連接路徑。
請進一步參閱第6圖及第7圖。第6圖繪示第1圖中物聯網系統100的另一個應用實例的示意圖。第7圖繪示第4圖的控制方法300的進一步步驟的方法流程圖。
基於上述第3圖及第4圖的實施例,在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之間建立無線連接C11-C13,並且在第二電子裝置130與每一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之間建立無線連接C21-C23。為了說明上的簡潔,第6圖中僅繪示無線連接C23。
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二電子裝置130包含藍牙 收發單元以連接到第一電子裝置111-113,而第二電子裝置130包含WiFi收發單元以連接到無線接入點。於部份應用例中,第二電子裝置130將存有先前曾連接過的無線接入點的登錄檔。當第二電子裝置130連接到一個新的無線接入點,第二電子裝置130將把無線接入點納入登錄檔的紀錄中。
第一電子裝置111-113透過藍牙連接至第二電子裝置130。此外,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111-113具有WiFi網路的連接能力。如第6圖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電子裝置113包含WiFi收發單元可連接到WiFi接入點。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當第一電子裝置113試著要建立無線連接至WiFi接入點時,執行步驟S310,由第一電子裝置113搜尋周圍可供使用之無線接入點。於一操作實例中,第一電子裝置113的搜尋結果包含三組服務設定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這三組服務設定識別碼是收集第一電子裝置113附近的三個WiFi接入點151、152及153各自的服務設定識別碼而來。
若第一電子裝置113沒有WiFi接入點151、152及153的進一步訊息,則第一電子裝置113需要逐一嘗試接入三個WiFi接入點151、152及153,以判定三個WiFi接入點151、152及153是否確實可以接入並存取。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步驟S312執行,由第一電子裝置113透過無線連接C23傳送封包SSIDc至第二電子裝置130,封包SSIDc中包含三組WiFi接入點151-153的三個服務設定識別碼。
於此操作實例中,假設第二電子裝置130先前曾連接至WiFi接入點152。執行步驟S314,由封包SSIDc中的三個WiFi接入點151-153的三個服務設定識別碼選擇一個服務設定識別碼。於此操作實例中,因第二電子裝置130先前曾連接至WiFi接入點152,於此例中將選擇對應WiFi接入點152的服務設定識別碼。
執行步驟S316,由第二電子裝置130透過無線連接C23提供封包SSIDm至第一電子裝置113,封包SSIDm包含步驟S314中所選擇的服務設定識別碼。
由於第二電子裝置130先前已連接過WiFi接入點152,第二電子裝置130將存有關於WiFi接入點152的密碼或認證金鑰。於部份實施例中,上述密碼或認證金鑰將隨著WiFi接入點152的服務設定識別碼一併記錄在封包SSIDm中,並由第二電子裝置130提供給第一電子裝置113。
執行步驟S318,根據封包SSIDm所提供的服務設定識別碼,在第一電子裝置113與WiFi接入點152之間建立無線連接。其中,WiFi接入點152先前曾與第二電子裝置130連接。此外,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113可由封包SSIDm中取得WiFi接入點152的密碼或認證金鑰,以存取WiFi接入點152。
基於上述實施例,當使用者收到包含第一電子裝置111-113的同綑產品組合110時,使用者啟動第二電子裝置130以讀取貼附在同綑產品組合110上的數位簽章載體 120(條碼標籤、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近場通訊標籤或無線射頻識別標籤),如此一來,第二電子裝置120自動與同綑產品組合110中的每一個第一電子裝置111-113配對。此外,若第二電子裝置130曾連接過特定無線接入點,同綑產品組合110中的第一電子裝置111-113任一者可便利地存取此特定無線接入點。
請一併參閱第8圖,其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物聯網系統500的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物聯網系統500包含第一電子裝置511-522、第二電子裝置530以及遠端伺服資料庫550。第二電子裝置530透過網際網路540通訊連接至遠端伺服資料庫550。
第一電子裝置511-522各自具有相異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12,網路識別碼NID1-NID12為具有獨特性的識別碼用來代表網路中的一個特定裝置的身份。於部份實施例中,網路識別碼NID1-NID12為第一電子裝置511-522的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
舉例來說,第一電子裝置111、112與113包含藍牙收發單元(圖中未示);網路識別碼NID1為第一電子裝置511的藍牙MAC位址「AA:AA:AA:AA:AA:AA」;網路識別碼NID2為第一電子裝置512的藍牙MAC位址「BB:BB:BB:BB:BB:BB」;網路識別碼NID3為第一電子裝置513的藍牙MAC位址「CC:CC:CC:CC:CC:CC」;網路識別碼NID4為第一電子裝置514的藍牙MAC位址 「DD:DD:DD:DD:DD:DD」;網路識別碼NID5為第一電子裝置515的藍牙MAC位址「EE:EE:EE:EE:EE:EE」;網路識別碼NID6為第一電子裝置516的藍牙MAC位址「FF:FF:FF:FF:FF:FF」。依此類推,其他第一電子裝置517-522亦具有獨特的網路識別碼以分辨彼此。
第一電子裝置511-522並不限於具有藍牙收發單元且網路識別碼不限於藍牙MAC位址。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511-522包含區域網路收發單元,例如WiFi-direct收發單元、ZigBee收發單元或是其他具均等性的區域網路收發單元。而網路識別碼則為WiFi MAC位址、ZigBee MAC位址或是其他具均等性的網路位址。
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511-522為配件裝置或穿戴式裝置,包含智能手環、智能手錶、心率監測帶、智能體重計、多用途相機、智能眼鏡、穿戴式裝置或其他具有區域網路連接能力的均等性裝置。於部份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511-522為彼此相關的配件裝置,因此,第一電子裝置511-513可被封裝為一同綑產品組合510a以搭配方式進行銷售。電子裝置514-516可被封裝為另一同綑產品組合510b以搭配方式進行銷售。電子裝置517-518可被封裝為另一同綑產品組合510c以搭配方式進行銷售。電子裝置519-522可被封裝為另一同綑產品組合510d以搭配方式進行銷售。
於部份實施例中,同綑產品組合510a-510d各自包含了不同用途或是不同商業策略下的相關產品。舉例來 說,同綑產品組合510a包含智能手環、心率監測帶以及智能體重計。同綑產品組合510b包含另一智能手環、另一心率監測帶以及另一智能體重計。同綑產品組合510c包含多用途相機以及智能眼鏡。同綑產品組合510d包含另一心率監測帶、另一智能體重計、另一多用途相機以及另一智能眼鏡。
第9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控制方法600的方法流程圖。控制方法600適合用於第8圖中的物聯網系統500。於部份實施例中,控制方法600有關於如何產生第8圖所示的連接資訊列表CIL1、CIL2、CIL3及CIL4。如第9圖所示,執行步驟S602自同綑產品組合510a的第一電子裝置511-513收集各自的網路識別碼NID1-NID3、自同綑產品組合510b的第一電子裝置514-516收集各自的網路識別碼NID4-NID6、自同綑產品組合510c的第一電子裝置517-518收集各自的網路識別碼NID7-NID8、並且自同綑產品組合510d的第一電子裝置519-522收集各自的網路識別碼NID9-NID12。執行步驟S604,分別整合網路識別碼NID1-NID3、NID4-NID6、NID7-NID8及NID9-NID12至連接資訊列表CIL1、CIL2、CIL3及CIL4(如第8圖所示)。屬於同一套同綑產品組合510a/510b/510c/510d的第一電子裝置511-513/514-516/517-518/519-522將被收集至同一個連接資訊列表CIL1/CIL2/CIL3/CIL4。
下列的表3用以展示連接資訊列表CIL2的一個 實際應用例。
於部份實施例中,第9圖中的步驟S606執行,以記錄同綑產品組合510a-510d當中第一電子裝置511-522之間的連接對映關係至連接資訊列表CIL1-CIL4。連接對映關係定義同綑產品組合510a-510d當中第一電子裝置511-522彼此之間的連接關係。如表3所示的連接對映關係,第一電子裝置514-516中任兩者彼此配對。換句話說,連接資訊列表CIL2中的連接對映關係定義了同綑產品組合510b當中網狀網路的連線分佈。相似地,連接資訊列表CIL1、CIL3或CIL4記錄了同綑產品組合510a、510c或510d的連接對映關係。
於部份實施例中,第9圖中的步驟S608執行,將連接資訊列表CIL1-CIL4記錄於第8圖所示的遠端伺服資料庫550。於部份實施例中,遠端伺服資料庫550為同綑產品組合的製造商所建立的伺服器,且遠端伺服資料庫550可被第二電子裝置530透過網際網路540遠端存取。如第8圖所示,第二電子裝置530包含通信通訊單元534以及區域通訊單元532。通信通訊單元534,例如3G行動收發單元、4G行動收發單元及/或WiFi收發單元,用以連接至網際網路540。區域通訊單元532,例如藍牙收發單元、Zigbee收發 單元及/或WiFi收發單元,用以連接第一電子裝置511-522。
請進一步參閱第10圖及第11圖,第10圖繪示根據第8圖所示的物聯網系統500的一個應用實例的示意圖。第11圖繪示根據本揭示文件部份實施例中控制方法700的方法流程圖。控制方法700適用於第8圖及第10圖所示的物聯網系統500。根據第10圖所示之部份實施例,同綑產品組合510b包含第一電子裝置514-516,第一電子裝置514為智能手環,第一電子裝置515為心率監測帶,第一電子裝置516為智能體重計。第一電子裝置514-516為無線連接至第二電子裝置530的配件裝置。如第10圖所示的部份實施例中,第二電子裝置530為使用者所持有的智慧型手機。
當使用者收到同綑產品組合510b,其包含第一電子裝置514-516,執行步驟S702,以透過第二電子裝置530與同綑產品組合510b其中一個第一電子裝置514-516配對。舉例來說,使用者可以操作第二電子裝置530的使用者介面,進而設定第二電子裝置530與第一電子裝置515配對。於部份實施例中,此一配對程序可透過輸入密碼/代碼或是按壓兩個裝置上的特定按鈕來加以驗證。當第二電子裝置530與第一電子裝置515配對完成時,執行步驟S704,透過第二電子裝置530的區域通訊單元532取得第一電子裝置515的網路識別碼NID5。於部份實施例中,當第二電子裝置530與第一電子裝置515配對完成時,將在第二電子裝置530與第一電子裝置515之間建立無線連接C25。
執行步驟S706,由第二電子裝置530對遠端伺 服資料庫550進行搜尋,根據第一電子裝置515的網路識別碼NID5在遠端伺服資料庫550中尋找對應的連接資訊列表。於此例中,連接資訊列表CIL2當中含有相同於搜尋目標之第一電子裝置515的網路識別碼NID5。回應上述搜尋結果,連接資訊列表CIL2將由遠端伺服資料庫550傳送至第二電子裝置530。當第二電子裝置530取得連接資訊列表CIL2後,執行步驟S708,以根據連接資訊列表CIL2配對該第二電子裝置530與同綑產品組合510b當中的其他第一電子裝置514及516。藉此,建立第二電子裝置530與第一電子裝置514/516之間的無線連接C24/C26。
執行步驟S710,根據連接資訊列表CIL2的連接對映關係由第二電子裝置530傳送連接指令至第一電子裝置514-516中至少兩者。執行步驟S712,利用連接指令觸發第一電子裝置514-516中至少兩者彼此配對。
根據表3所示的連接對映關係,第一電子裝置514與515彼此配對,藉此建立無線連接C45;第一電子裝置514與516彼此配對,藉此建立無線連接C46;第一電子裝置515與516彼此配對,藉此建立無線連接C56。
基於上述實施例,當使用者購買同綑產品組合510b時,並且將第二電子裝置530與同綑產品組合510b其中一個裝置配對時,第二電子裝置530可由遠端伺服資料庫550取得連接資訊列表CIL2。基於連接資訊列表CIL2,第二電子裝置530與第一電子裝置514-516之間的無線連接C24-C26可自動建立,於部份實施例中,同綑產品組合510b 中第一電子裝置514-516彼此間的無線連接C45、C46與C56亦可自動建立。
雖然本案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案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案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物聯網系統
110‧‧‧同綑產品組合
111-113‧‧‧第一電子裝置
120‧‧‧數位簽章載體
130‧‧‧第二電子裝置
140‧‧‧數位簽章產生單元
C11-C23‧‧‧無線連接

Claims (20)

  1. 一種物聯網系統,包含:複數個第一電子裝置,各自具有相異的一網路識別碼;以及一數位簽章載體,用以記錄一連接資訊列表,該連接資訊列表包含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其中,一第二電子裝置包含一數位簽章讀取單元,該第二電子裝置用以透過該數位簽章讀取單元讀取該數位簽章載體、提取包含該些網路識別碼的該連接資訊列表、以及根據該些網路識別碼將該第二電子裝置與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每一者各自配對。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物聯網系統,更包含:一數位簽章產生單元,在該些第一電子裝置封裝為一同綑產品組合進行銷售之前,該數位簽章產生單元用以由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收集各自的該網路識別碼,並且將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整合至該數位簽章載體中。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該數位簽章載體為一條碼標籤(barcode label)或一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QR code label),該數位簽章產生單元用以列印該條碼標籤或該快速響應矩陣碼,該數位簽章載體係貼附於該同綑產品組合。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該數位簽章讀取單元包含一影像擷取單元,該影像擷取單元用以掃描該條碼標籤或該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該數位簽章載體為一近場通訊標籤(NFC tag)或一無線射頻識別標籤(RFID tag),該數位簽章產生單元用以將該連接資訊列表寫入該近場通訊標籤或該無線射頻識別標籤,該數位簽章載體係貼附於該同綑產品組合。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該數位簽章讀取單元包含一近場通訊接收單元或一無線射頻識別接收單元,該近場通訊接收單元或該無線射頻識別接收單元以無線通訊方式讀取該近場通訊標籤或該無線射頻識別標籤。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該些網路識別碼為該些第一電子裝置的複數個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位址。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該連接資訊列表更記錄該些第一電子裝置之間的一連接對映關係。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該第 二電子裝置用以根據該連接對映關係傳送一連接指令至該些第一電子裝置中至少兩者,該連接指令用以觸發該至少兩個第一電子裝置彼此配對。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物聯網系統,其中當其中一個第一電子裝置搜尋一可供使用之無線接入點的過程中,該第二電子裝置用以提供一服務設定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至該其中一個第一電子裝置,該服務設定識別碼對應於該第二電子裝置先前所連接的一無線接入點。
  11. 一種控制方法,包含:收集來自複數個第一電子裝置的複數個網路識別碼,該些網路識別碼彼此相異;整合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至一連接資訊列表,該連接資訊列表記錄於一數位簽章載體中;以及貼附該數位簽章載體至該些第一電子裝置。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該些第一電子裝置封裝為一同綑產品組合進行銷售之前,整合該數位簽章載體並貼附於該些第一電子裝置。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數位簽章載體為一條碼標籤(barcode label)或一快速響應 矩陣碼標籤(QR code label),該數位簽章產生單元用以列印該條碼標籤或該快速響應矩陣碼,該數位簽章載體係貼附於該同綑產品組合。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數位簽章載體為一近場通訊標籤(NFC tag)或一無線射頻識別標籤(RFID tag),該數位簽章產生單元用以將該連接資訊列表寫入該近場通訊標籤或該無線射頻識別標籤,該數位簽章載體係貼附於該同綑產品組合。
  15.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控制方法,更包含:記錄該些第一電子裝置之間的一連接對映關係至該連接資訊列表,其中該些第一電子裝置中至少兩者被觸發根據該連接對映關係而彼此配對。
  16. 一種控制方法,包含:藉由一第二電子裝置讀取貼附於複數個第一電子裝置上的一數位簽章載體,該數位簽章載體記錄一連接資訊列表,該些第一電子裝置各自具有相異的一網路識別碼,該連接資訊列表包含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所有的該些網路識別碼;以及根據該些網路識別碼分別配對該第二電子裝置與該些第一電子裝置每一者。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連 接資訊列表更記錄該些第一電子裝置之間的一連接對映關係,該控制方法更包含:根據該連接對映關係由該第二電子裝置傳送一連接指令至該些第一電子裝置中至少兩者;以及根據該連接指令觸發該至少兩個第一電子裝置彼此配對。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控制方法,更包含:由該些第一電子裝置其中一者傳送複數個第一服務設定識別碼至該第二電子裝置,在該其中一個第一電子裝置搜尋一可供使用之無線接入點後;由該第二電子裝置在該些第一服務設定識別碼中選擇一第二服務設定識別碼,該第二服務設定識別碼對應於該第二電子裝置先前所連接的一無線接入點;由該第二電子裝置提供該第二服務設定識別碼至該其中一個第一電子裝置;以及根據該第二服務設定識別碼形成一無線連接,在該其中一個第一電子裝置與該無線接入點之間。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電子裝置先前所連接的該無線接入點的一密碼或一認證金鑰,隨著該第二服務設定識別碼由該第二電子裝置提供給該其中一個第一電子裝置。
  20.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數 位簽章載體為一條碼標籤(barcode label)、一快速響應矩陣碼標籤(QR code label)、一近場通訊標籤(NFC tag)或一無線射頻識別標籤(RFID tag)。
TW105102670A 2015-01-29 2016-01-28 物聯網系統以及控制方法 TWI6419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09059P 2015-01-29 2015-01-29
US62/109,059 2015-01-29
US201562200134P 2015-08-03 2015-08-03
US62/200,134 2015-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7874A true TW201627874A (zh) 2016-08-01
TWI641956B TWI641956B (zh) 2018-11-21

Family

ID=56554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2670A TWI641956B (zh) 2015-01-29 2016-01-28 物聯網系統以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5389B2 (zh)
CN (1) CN105848086B (zh)
TW (1) TWI64195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7621B (zh) * 2017-01-05 2018-10-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物聯網讀取裝置、安全存取方法以及控制中心設備
TWI764971B (zh) * 2016-12-30 2022-05-21 美商英特爾公司 物聯網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3425A (zh) * 2017-04-06 2017-07-21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无线接入点的方法与设备
US10558812B2 (en) 2017-06-21 2020-02-1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utual authentication with integrity attestation
US10938560B2 (en) 2017-06-21 2021-03-0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uthorization key escrow
US10440006B2 (en) 2017-06-21 2019-10-0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evice with embedded certificate authority
US20180375665A1 (en) * 2017-06-21 2018-12-2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evice provisioning
US11374760B2 (en) 2017-09-13 2022-06-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yber physical key
CN109510853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安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识别控制装置
KR102397886B1 (ko) * 2017-12-06 2022-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사용자 단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10387693B1 (en) * 2018-07-13 2019-08-20 Motorola Mobility Llc Storing a user address in a transceiver identification field for identification tags on smart objects
TWI684343B (zh) * 2019-01-11 2020-02-01 台灣松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自動化網路連線設定方法及物聯網系統
CN111290371B (zh) * 2020-03-05 2021-08-10 深圳知路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设备远程诊断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2812A (zh) * 2003-01-09 2006-07-12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对多个接入点进行联合的方法和设备
WO2005112288A1 (ja) * 2004-05-13 2005-11-2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無線タグ通信装置、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タグ検出システム
US7487177B2 (en) * 2004-11-08 2009-02-03 Sap Aktiengesellschaft Set identifiers for objects
US8126145B1 (en) * 2005-05-04 2012-02-28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Enhanced association for access points
US20070036358A1 (en) * 2005-08-10 2007-02-15 Nguyen Bao T Secure and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s
US20070123166A1 (en) * 2005-11-29 2007-05-31 Arnold Sheynma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pairing bluetooth enabled devices
GB2437347B (en) * 2006-04-22 2008-04-02 Humberto Moran Object tracking
US8059573B2 (en) * 2007-07-30 2011-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of pairing devices
US20090286479A1 (en) * 2008-05-16 2009-11-19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nsory pairing for a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879994B2 (en) * 2009-10-02 2014-11-04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acilitating Bluetooth pairing using a camera as a barcode scanner
WO2011078926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Wireless device pairing methods
US9178363B2 (en) * 2010-01-26 2015-11-03 Broadcom Corporation Smart powering and pairing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US8823494B1 (en) 2010-11-19 2014-09-02 Logitech Europe S.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device connection and pairing
TW201229766A (en) * 2011-01-14 2012-07-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Method of piaring a computer and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TWI443641B (zh) * 2011-02-11 2014-07-01 Awind Inc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螢幕畫面傳輸系統及方法
CN102760263A (zh) * 2011-04-27 2012-10-31 梁剑豪 基于物联网的商品流通中的商品身份及信用监控方法及其装置
US8787280B2 (en) * 2011-09-09 2014-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AN assisted contention detection and resolution in peer to peer networks
CN102298691A (zh) * 2011-09-14 2011-12-28 张天山 一种利用物联网址在物联网中进行信息的识别和读取方法
US8752757B2 (en) * 2012-06-14 2014-06-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evice pairing using digital barcoding
WO2014022856A1 (en) * 2012-08-03 2014-02-06 ENNIS, Louis, C. Mobile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devices
US20150244810A1 (en) * 2012-08-29 2015-08-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network connection method
US9280893B2 (en) * 2013-01-30 2016-03-08 Richard N. Koch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to broadcast audio or control to a remotely located device
US20140214564A1 (en) * 2013-01-31 2014-07-31 Wal-Mart Stores, Inc. Method to allow two or more mobile devices to contribute items to the same virtual shopping cart in mobile self checkout software
TWI475819B (zh) * 2013-02-01 2015-03-01 寶貝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藍牙裝置配對方法、應用此配對方法之藍牙系統、藍牙客戶裝置及藍牙伺服裝置
US9853826B2 (en) * 2013-02-25 2017-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stablishing groups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s and enabling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groups of IOT devices
JP6142008B2 (ja) * 2013-03-15 2017-06-07 インテ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モバイル・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デバイス技術、並びに同技術を用い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9894616B2 (en) * 2013-05-06 2018-02-13 Apple Inc. Delegating WiFi network discovery and traffic monitoring
KR102060547B1 (ko) * 2013-06-12 2020-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기기 등록 방법 및 장치
EP3010287B1 (en) * 2013-07-31 2022-0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ng single ap device among multiple ap devices on same network to terminal
EP3090323B1 (en) * 2014-01-03 2021-07-21 Pellaton, Eri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electronic devices u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devices
US10534900B2 (en) * 2014-02-21 2020-01-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US9338806B2 (en) * 2014-03-28 2016-05-10 Intel IP Corporation Multi-device pairing and provisioning
US20160055469A1 (en) * 2014-08-19 2016-02-25 Belkin International, Inc. Retail triggered device configuration setup
US20160027289A1 (en) * 2014-07-23 2016-01-28 Gregory W. Hargi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78668B2 (en) * 2014-08-25 2017-02-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Bluetooth pair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160066184A1 (en) * 2014-08-29 2016-03-03 Intel Corporation Pairing Computing Devices According To A Multi-Level Security Protocol
US20160157281A1 (en) * 2014-12-02 2016-06-02 Time Warner Cable Enterprises Llc Consolidation of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4971B (zh) * 2016-12-30 2022-05-21 美商英特爾公司 物聯網
TWI637621B (zh) * 2017-01-05 2018-10-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物聯網讀取裝置、安全存取方法以及控制中心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1956B (zh) 2018-11-21
CN105848086A (zh) 2016-08-10
CN105848086B (zh) 2019-08-16
US11405389B2 (en) 2022-08-02
US20160226870A1 (en)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1956B (zh) 物聯網系統以及控制方法
Altuwaiyan et al. EPIC: efficient privacy-preserving contact tracing for infection detection
KR101804075B1 (ko) 광학 이미지들과 함께 대역외 시그널링/메타데이터를 이용한 iot 디바이스/오브젝트/사람들의 식별
Saha et al. Recent trend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US9678693B2 (en) Method of setting wireless connection vi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US10110697B2 (en) Environmental detec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s
CN103929832B (zh) 近场通信网络中的电子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Konidala et al. Security framework for RFID-based applications in smart home environment
CN107483715A (zh) 终端与设备通信的方法和系统、终端、存储介质
TWI539858B (zh) 電子裝置與外部網路之連線設定方法及電子裝置
KR20150114765A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nfc) 기능을 지원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의 nfc 동작 모드를 설정하는 방법
CN107710684A (zh) 构建超大规模监测结构
Malik et al. A detailed study of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CN106447838A (zh) 密码修改方法及系统、锁具配对方法及系统
CN106991350A (zh) 一种射频识别rfid标签的数据应用方法及系统
US9655152B2 (en) Operating environment setting system of electronic device, operating environment setting method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 setting program
KR101764133B1 (ko) Smart g-water city 단말기
CN106488531B (zh) 一种快速连接无线局域网的方法
WO201707905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pairing
Smutný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JPWO2019026391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9068353A (ja) 機器間通信方法および情報端末
JP616986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TW201531144A (zh) 無線雙向式資料傳輸系統及其傳輸方法
KR102249980B1 (ko) 비언어적 오디오 정보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제어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