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1387A - 鏡頭模組 - Google Patents

鏡頭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1387A
TW201621387A TW104140875A TW104140875A TW201621387A TW 201621387 A TW201621387 A TW 201621387A TW 104140875 A TW104140875 A TW 104140875A TW 104140875 A TW104140875 A TW 104140875A TW 201621387 A TW201621387 A TW 2016213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ractive power
module
object side
lens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0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9529B (zh
Inventor
蔡奎玟
Original Assignee
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1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1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9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952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多個鏡頭,自物體側朝影像平面感測器依序排列且分別包括折射力。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所述鏡頭中的第一鏡頭及第三鏡頭關於所述第二鏡頭相互對稱。

Description

鏡頭模組
以下說明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包括五個鏡頭的光學系統的鏡頭模組。
安裝於行動通訊終端的相機中的鏡頭模組通常包括多個鏡頭。舉例而言,鏡頭模組包括作為高解析度光學系統的五個鏡頭。
然而,當利用上述多個鏡頭構成高解析度光學系統時,光學系統的長度(自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距離)增大。在此種情形中,難以在薄的行動通訊終端中安裝鏡頭模組。因此,需要開發具有長度減小的光學系統的鏡頭模組。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所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非旨在辨識所主張主題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抑或旨在用以幫助確定所主張主題的範圍。
根據實施例,提供一種鏡頭模組,所述鏡頭模組包括:多個鏡頭,自物體側朝影像平面感測器依序排列且分別包括折射力,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且所述鏡頭中的第一鏡頭及第三鏡頭關於所述第二鏡頭相互對稱。
所述第一鏡頭可具有彎月面形狀。
所述第一鏡頭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所述第一鏡頭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所述第四鏡頭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所述第四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凹的。
所述第五鏡頭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所述第五鏡頭可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所述鏡頭模組可更包括:光闌,安置於所述第二鏡頭與所述第三鏡頭之間。
根據實施例,提供一種鏡頭模組,所述鏡頭模組包括:第一鏡頭,具有第一折射力;第二鏡頭,具有第二折射力;第三鏡頭,具有所述第二折射力;第四鏡頭,具有所述第一折射力;以及第五鏡頭,具有所述第一折射力且在影像側表面上包括拐點(inflection point),其中所述第一鏡頭至所述第五鏡頭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
所述第一折射力可為負的折射力。
所述第二折射力可為正的折射力。
所述鏡頭模組可滿足20 < |V1-V2|,其中V1是所述第一鏡頭的阿貝數(Abbe number),且V2可為所述第二鏡頭的阿貝數。
所述鏡頭模組可滿足20 < V3-V4,其中V3是所述第三鏡頭的阿貝數,且V4是所述第四鏡頭的阿貝數。
所述鏡頭模組可滿足1.0 < |(1/f1+1/f2)/(1/f3+1/f4+1/f5)| < 4.0,其中f1是所述第一鏡頭的焦距,f2是所述第二鏡頭的焦距,f3是所述第三鏡頭的焦距,f4是所述第四鏡頭的焦距,且f5是所述第五鏡頭的焦距。
所述鏡頭模組可滿足1.0 < |(r1+r2)/(r5+r6)| < 3.0,其中r1是所述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adii of curvature),r2是所述第一鏡頭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5是所述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r6是所述第三鏡頭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根據實施例,提供一種鏡頭模組,所述鏡頭模組包括:多個鏡頭,自物體側朝影像平面感測器依序排列並分別包括折射力,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一鏡頭的折射力強於所述鏡頭中的第四鏡頭的折射力,且所述第四鏡頭包括與所述第一鏡頭的形狀實質上對稱的形狀。
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第三鏡頭、及第五鏡頭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可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強的折射力,且第五鏡頭可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弱的折射力。
所述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是凸的,且所述第四鏡頭的影像側表面可為實質上凸的。
所述第一鏡頭的影像側表面是凹的,且所述第四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可為凹的。
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可具有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相同的折射力。
所述第一鏡頭可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可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所述第一鏡頭可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可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
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在近軸區中可為實質上凹的,且在其邊緣部分處變平。
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可為由折射率為至少1.60的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可包括為30或小於30的阿貝數。
所述鏡頭中的所述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可具有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對稱的折射力。
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二鏡頭可分別具有負的折射力及正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可分別具有正的折射力及負的折射力。
所述鏡頭中的所述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可具有分別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對稱的形狀。
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二鏡頭可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所述第一鏡頭的阿貝數及所述第二鏡頭的阿貝數可與所述第三鏡頭的阿貝數及所述第四鏡頭的阿貝數對稱。
根據實施例,提供一種鏡頭模組,所述鏡頭模組包括:多個鏡頭,自物體側朝影像平面感測器依序排列且分別包括折射力,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一鏡頭、第四鏡頭及第五鏡頭具有相同的折射力,且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可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強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五鏡頭可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弱的折射力,且所述第四鏡頭包括與所述第一鏡頭的形狀實質上對稱且相反的形狀。
所述第一鏡頭、所述第四鏡頭、及所述第五鏡頭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所述第一鏡頭可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第四鏡頭可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可具有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的折射力相同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二鏡頭可具有與所述第三鏡頭的形狀相反的形狀。
所述第二鏡頭可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第三鏡頭可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根據以下實施方式、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是為了幫助讀者全面理解本文所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然而,本文所述方法、設備、及/或方法的各種改變、潤飾、及等效形式對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所述操作的順序僅為實例,且並非僅限於本文所述者,而是如對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顯而易見,除必定以某種次序進行的操作外,亦可進行改變。此外,為提高清晰度及簡潔性,可不對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習知的功能及構造予以闡述。
在圖式及實施方式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指代相同的元件。圖式可並非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楚、說明及方便起見,可誇大所述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繪示。
本文所述特徵可被實施成不同形式,且不應被視為僅限於本文所述實例。確切而言,提供本文所述實例是為了使此揭露內容將透徹及完整,且將向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傳達本揭露內容的全部範圍。
應理解,儘管可在本文中使用用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闡述各種鏡頭,然而該些鏡頭不應受該些用語限制。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鏡頭。該些用語未必暗含鏡頭的具體次序或排列。因此,以下所提及的第一鏡頭可被稱為第二鏡頭,而此並不背離各種實施例的教示內容說明。
在一個說明性實例中,第一鏡頭指代距被拍攝影像的物體或對象最近的鏡頭。第五鏡頭是距影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最近的鏡頭。此外,前部部分是鏡頭模組的靠近物體或對象的一部分,且後部部分是鏡頭模組的靠近影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的一部分。此外,每一鏡頭的第一表面指代其距物體或對象最近的表面,且每一鏡頭的第二表面指代其距影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最近的表面。鏡頭的所有曲率半徑、厚度、自第一鏡頭的第一表面至影像平面的光軸距離(OAL)、光闌與影像感測器之間的光軸上的距離(SL)、影像高度(image height,IMGH)及後焦距(back focus length,BFL)、光學系統的總焦距以及每一鏡頭的焦距均以毫米(mm)為單位表示。此外,鏡頭的厚度、鏡頭之間的空隙、OAL以及SL是基於鏡頭的光軸而量測的距離。
此外,關於鏡頭形狀,鏡頭的表面為凸的此一表述意指相應表面的光軸部分為凸的。鏡頭的表面為凹的此一表述意指相應表面的光軸部分為凹的。因此,儘管表述鏡頭的一個表面為凸的,然而所述鏡頭的邊緣部分可為凹的。相同地,儘管表述鏡頭的一個表面為凹的,然而其邊緣可為凸的。換言之,鏡頭的近軸區(paraxial region)可為凸的,而所述鏡頭的位於近軸區外的其餘部分是凸的、凹的、或平的。此外,鏡頭的近軸區可為凹的,而所述鏡頭的位於近軸區外的其餘部分是凸的、凹的、或平的。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包含多個鏡頭的光學系統。在一個實施例中,鏡頭模組的光學系統包含具有折射力的五個鏡頭。然而,鏡頭模組並非僅限於包含五個鏡頭。鏡頭模組可包括四個鏡頭至六個鏡頭,而此並不背離本文所述實施例的範圍。根據說明性實施例,光學系統的所述實施例包括具有特定折射力的五個鏡頭。然而,相關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光學系統中的鏡頭的數目可在例如兩個鏡頭至六個鏡頭之間變化,同時達成下文中所闡述的各種結果及益處。此外,儘管每一鏡頭被闡述為具有特定折射力,然而所述鏡頭中的至少一者的不同的折射力可用於達成所期望的結果。
此外,鏡頭模組包括不具有折射力的其他結構性組件,例如,鏡頭模組包括控制光量的光闌(stop)。作為另一實例,鏡頭模組可更包括用於阻擋紅外光的紅外截止濾波器(infrared cut-off filter)。作為再一實例,鏡頭模組可更包括將經由光學系統入射至其上的對象的影像轉換成電訊號的影像感測器(舉例而言,成像裝置)。作為又一實例,鏡頭模組可更包括用於調整鏡頭之間的空隙的空隙維持構件。在一個說明性實施例中,空隙維持構件調整每一鏡頭以使其彼此之間以及與濾波器相距一段距離。然而,在替代實施例中,空隙維持構件可調整每一鏡頭以使所述鏡頭中的至少兩者彼此接觸,而其他鏡頭與濾波器之間具有預定空隙。在又一實施例中,空隙維持構件可調整每一鏡頭以使鏡頭中的至少兩者彼此接觸,而其他鏡頭之間具有空隙且所述鏡頭中的至少一者可與濾波器接觸。
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是使用具有與空氣不同的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是由塑膠或玻璃形成。在實例中,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非球面表面形狀。在另一實例中,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中僅第五鏡頭具有非球面表面形狀。此外,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個表面可為非球面的。舉例而言,每一鏡頭的非球面表面是由以下方程式1表示。
[方程式1]
在實例中,c為相應鏡頭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且r指代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自非球面表面上的某個點至光軸的距離。此外,常數A至J依序指代第4階非球面係數至第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Z為非球面表面上的距離為r的某個點與和鏡頭的非球面表面的頂點相接的切向面之間的距離。
用於構成鏡頭模組的光學系統具有為60度或大於60度的視場(field of view,FOV)。因此,根據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輕易地拍攝在寬的視場中可觀察到的影像。
鏡頭模組包括具有折射力的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鏡頭模組亦包括濾波器、光闌、及影像感測器。在下文中,將闡述包括於所述鏡頭模組中的結構性組件。
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中的每一者具有負的或正的折射力。舉例而言,在一種構造中,第一鏡頭具有第一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一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
第一鏡頭具有彎月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鏡頭的第一表面(或物體側表面)為凸的,且第一鏡頭的第二表面(影像側表面)為凹的。
第一鏡頭具有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鏡頭的兩個表面為非球面的。第一鏡頭是由具有相對高的光透射率及極佳加工性(workability)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鏡頭是由塑膠或其他有機聚合物形成。然而,第一鏡頭的材料並非僅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一鏡頭可由玻璃形成。
第一鏡頭是由具有相對高的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鏡頭是由折射率為1.60或大於1.60的材料形成。在一個實例中,第一鏡頭具有為30或小於30的阿貝數。即使在具有相對小的曲率的同時,由此種材料形成的第一鏡頭仍輕易地折射光。因此,由此種材料形成的第一鏡頭易於製造且有利於降低相依於製造容差的缺陷率(defect rate)。此外,由此種材料形成的第一鏡頭能夠減小鏡頭之間的距離,此有利於將鏡頭模組微型化。
第二鏡頭具有第二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二鏡頭具有與第一鏡頭的折射力相反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二鏡頭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二鏡頭具有至少一個凸的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鏡頭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二鏡頭的第二表面是凸的。作為另一實例,第二鏡頭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均為凸的。
第二鏡頭具有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鏡頭的兩個相反的表面為非球面的。第二鏡頭是由具有相對高的光透射率及極佳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二鏡頭是由塑膠或其他有機聚合物形成。然而,第二鏡頭的材料並非僅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二鏡頭可由玻璃形成。
第三鏡頭具有第二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三鏡頭具有與第二鏡頭相同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當第二鏡頭具有正的折射力時,第三鏡頭具有正的折射力。作為另一實例,當第二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時,第三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然而,第三鏡頭的構造並非僅限於具有與第二鏡頭相同的折射力。舉例而言,在替代構造中,第三鏡頭具有與第二鏡頭的折射力無關的折射力。第三鏡頭可具有與下文欲闡述的第四鏡頭的折射力或與第一鏡頭的折射力相同的折射力。
第三鏡頭具有與第一鏡頭的形狀對稱的形狀。舉例而言,當第一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時,第三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作為另一實例,當第一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時,第三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在一個實例中,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在近軸區中實質上是凹的且在其邊緣部分處變平。在此實例中,第四鏡頭的影像側表面在近軸區中是凸的。
第三鏡頭具有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三鏡頭的兩個相反的表面是非球面的。第三鏡頭是由具有相對高的光透射率及極佳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三鏡頭是由塑膠或其他有機聚合物形成。然而,第三鏡頭的材料並非僅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三鏡頭可為由玻璃形成。
第四鏡頭具有第一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四鏡頭具有與第一鏡頭相同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當第一鏡頭具有正的折射力時,第四鏡頭具有正的折射力。作為另一實例,當第一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時,第四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然而,第四鏡頭的構造並非僅限於具有與第一鏡頭相同的折射力。舉例而言,在替代構造中,第四鏡頭具有與第一鏡頭的折射力無關的折射力。第四鏡頭可具有與下文欲闡述的第五鏡頭的折射力或與第三鏡頭的折射力相同的折射力。
第四鏡頭具有與第一鏡頭的形狀實質上對稱的形狀。舉例而言,當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是凸的時,第四鏡頭的影像側表面是實質上凸的。作為另一實例,當第一鏡頭的影像側表面是凹的時,第四鏡頭的物體側表面是凹的。在一個實例中,第四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在近軸區中是實質上凹的且在其邊緣部分處變平。在此實例中,第四鏡頭的影像側表面在近軸區中是凸的。
第四鏡頭具有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四鏡頭的兩個相反的表面是非球面的。第四鏡頭是由具有相對高的光透射率及極佳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鏡頭可由塑膠或其他有機聚合物形成。然而,第四鏡頭的材料並非僅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四鏡頭可由玻璃形成。
第四鏡頭是由與第一鏡頭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或相似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鏡頭是與第一鏡頭同樣由折射率為1.60或大於1.60的材料形成。在一個實例中,第四鏡頭具有為30或小於30的阿貝數。即使在具有相對小的曲率的同時,由此種材料形成的第四鏡頭仍輕易地折射光。因此,由此種材料形成的第四鏡頭易於製造且有利於降低相依於製造容差的缺陷率。此外,由此種材料形成的第四鏡頭會減小鏡頭之間的距離,藉此使鏡頭模組微型化。
第五鏡頭具有第一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五鏡頭具有與第一鏡頭實質上相同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當第一鏡頭具有正的折射力時,第五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作為另一實例,當第一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時,第五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然而,第五鏡頭的構造並非僅限於具有與第一鏡頭相同的折射力。舉例而言,在替代構造中,第五鏡頭具有與第一鏡頭的折射力無關的折射力。第五鏡頭可具有與第二鏡頭、第三鏡頭、或第四鏡頭的折射力相同的折射力。
第五鏡頭朝物體是凸的。舉例而言,第五鏡頭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鏡頭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鏡頭被構形為包括拐點。舉例而言,一或多個拐點形成於第五鏡頭的物體側表面上。作為另一實例,一或多個拐點形成於第五鏡頭的影像側表面上。如上所述加以構造的第五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具有其中凸部部分及凹部部分交替形成的形狀。相似地,第五鏡頭的影像側表面在近軸區中(舉例而言,在鏡頭的中心處)是凹的,而在其邊緣部分處是凸的。在實施例中,第五鏡頭的影像側表面在近軸區中是凹的且朝其邊緣部分逐漸彎曲成凸的。在實施例中,第五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在近軸區中是凸的且在近軸區外逐漸彎曲成凹的,並且在其邊緣部分處變平。
第五鏡頭具有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五鏡頭的兩個相反的表面為非球面的。第五鏡頭是由具有相對高的光透射率及極佳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五鏡頭可為由塑膠或其他有機聚合物形成。然而,第五鏡頭的材料並非僅限於塑膠。舉例而言,第五鏡頭可由玻璃形成。
濾波器安置於第五鏡頭與影像感測器之間。濾波器阻擋特定波長的入射光。舉例而言,濾波器是用於阻擋紅外射線的紅外截止濾波器。濾波器由塑膠或玻璃形成。舉例而言,濾波器具有為60或大於60的阿貝數。
在一種構造中,光闌安置於第二鏡頭與第三鏡頭之間。舉例而言,光闌可安置於第二鏡頭的影像側表面與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之間。在替代構造中,光闌可安置於圖1所示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中的任意其他兩者之間。
影像感測器用以達成1300百萬畫素的高解析度。舉例而言,構成影像感測器的畫素的單位大小可為1.12µm或小於1.12µm。
鏡頭模組具有相對寬的視場。舉例而言,鏡頭模組的光學系統具有約60度或大於60度的視場。此外,鏡頭模組具有相對短的鏡頭總徑跡長度(total track length,TTL)。舉例而言,鏡頭總徑跡長度(即,自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至構成鏡頭模組的光學系統的影像感測器的總長度或距離)為4.80mm或小於4.80mm。因此,根據實施例的鏡頭模組能夠使鏡頭模組微型化。
鏡頭模組被構造為使第一鏡頭至第四鏡頭關於光闌近似相互對稱。舉例而言,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具有與第三鏡頭及第四鏡頭對稱的折射力。舉例而言,當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分別具有負的折射力及正的折射力時,第三鏡頭及第四鏡頭分別具有正的折射力及負的折射力。作為另一實例,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分別具有與第三鏡頭及第四鏡頭對稱的形狀。舉例而言,當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時,第三鏡頭及第四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第一鏡頭至第四鏡頭的此種構造有利於補償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及像散像差(astigmatic aberration)。作為另一實例,第一鏡頭的阿貝數及第二鏡頭的阿貝數與第三鏡頭的阿貝數及第四鏡頭的阿貝數對稱分佈。舉例而言,第一鏡頭具有與第四鏡頭近似相同的阿貝數,且第二鏡頭具有與第三鏡頭近似相同的阿貝數。第一鏡頭至第四鏡頭的阿貝數的分佈特性有利於補償色像差(color aberration)。
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公式。
[條件公式1]               20 < |V1-V2|
在以上條件公式1中,V1是第一鏡頭的阿貝數,且V2是第二鏡頭的阿貝數。
以上條件公式是由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來補償色像差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公式1的第一鏡頭與第二鏡頭的組合會有效地補償色像差。
此外,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公式。
[條件公式2]               20 < V3-V4
在以上條件公式2中,V3是第三鏡頭的阿貝數,且V4是第四鏡頭的阿貝數。
以上條件公式2是由第三鏡頭及第四鏡頭來補償色像差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公式的第三鏡頭與第四鏡頭的組合會有效地補償色像差。
此外,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公式。
[條件公式3]               1.0 < |(1/f1+1/f2)/(1/f3+1/f4+1/f5)| < 4.0
在以上條件公式中,f1是第一鏡頭的焦距,f2是第二鏡頭的焦距,f3是第三鏡頭的焦距,f4是第四鏡頭的焦距,且f5是第五鏡頭的焦距。
以上條件公式是使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的折射力分佈獲得改善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以上條件的光學系統可易於製造。
此外,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公式。
[條件公式4]               1.0 < |(r1+r2)/(r5+r6)| < 3.0
在以上條件公式中,r1是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2是第一鏡頭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5是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r6是第三鏡頭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以上條件公式是改善第一鏡頭的形狀及第三鏡頭的形狀的條件。
此外,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公式。
[條件公式5]               0.7 < d3/d4 <1.2
在以上條件公式中,d3為第二鏡頭的厚度且d4為自第二鏡頭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
將參照圖1闡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一種鏡頭模組。
鏡頭模組100包括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鏡頭110、第二鏡頭120、第三鏡頭130、第四鏡頭140、及第五鏡頭150。此外,鏡頭模組100包括紅外截止濾波器70及影像感測器80。此外,鏡頭模組100亦包括光闌(ST)。舉例而言,所述光闌安置於第二鏡頭與第三鏡頭之間。
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鏡頭11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凹的。第二鏡頭120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其兩個相反的表面為凸的。第三鏡頭130具有正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凸的。第四鏡頭14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凸的。第五鏡頭15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凹的。此外,第五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每一者上形成有一或多個拐點。
在所述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第一鏡頭110、第四鏡頭140、及第五鏡頭150均具有負的折射力。在該些鏡頭中,第五鏡頭150具有最弱的折射力,且第一鏡頭110具有最強的折射力。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一鏡頭110、第四鏡頭140、及第五鏡頭15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負的折射力。此外,第一鏡頭110的折射力可強於第四鏡頭140的折射力。此外,第一鏡頭110的折射力可強於第五鏡頭150的折射力。
圖2是具有表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3是說明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特性的表。在圖3中,表面編號1及表面編號2分別表示第一鏡頭的第一表面(或物體側表面)及第二表面(或影像側表面),且表面編號3及表面編號4分別表示第二鏡頭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似地,表面編號5至表面編號10分別表示第三鏡頭至第五鏡頭各自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此外,表面編號11及表面編號12分別表示所述紅外截止濾波器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圖4是表示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的表。在圖4中,表的第一列表示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的相應表面的表面編號1至表面編號10,且表的頂行中K以及A至F分別表示鏡頭的相應表面的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F)。
將參照圖5闡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一種鏡頭模組。
鏡頭模組200具有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鏡頭210、第二鏡頭220、第三鏡頭230、第四鏡頭240、及第五鏡頭250。此外,鏡頭模組200包括紅外截止濾波器70及影像感測器80。此外,鏡頭模組200亦包括光闌(ST)。舉例而言,所述光闌安置於第二鏡頭與第三鏡頭之間。
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鏡頭21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凹的。第二鏡頭220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其兩個相反的表面是凸的。第三鏡頭230具有正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凸的。第四鏡頭24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凹的。第五鏡頭25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凹的。此外,第五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每一者上形成有一或多個拐點。
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鏡頭210、第四鏡頭240、及第五鏡頭250均具有負的折射力。在該些鏡頭中,第五鏡頭250具有最弱的折射力,且第一鏡頭210具有最強的折射力。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一鏡頭210、第四鏡頭240、及第五鏡頭15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負的折射力。此外,第一鏡頭210的折射力可強於第四鏡頭240的折射力。此外,第一鏡頭210的折射力可強於第五鏡頭250的折射力。
圖6是具有表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7是說明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特性的表。在圖7中,表面編號1及表面編號2表示第一鏡頭的第一表面(或物體側表面)及第二表面(或影像側表面),且表面編號3及表面編號4表示第二鏡頭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似地,表面編號5至表面編號10分別表示第三鏡頭至第五鏡頭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此外,表面編號11及表面編號12表示紅外截止濾波器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圖8是表示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的表。在圖8中,表的第一列表示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的相應表面的表面編號1至表面編號10,且表的頂行中的K以及A至F分別表示鏡頭的相應表面的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F)。
將參照圖9闡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一種鏡頭模組。
鏡頭模組300具有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鏡頭310、第二鏡頭320、第三鏡頭330、第四鏡頭340、及第五鏡頭350。此外,鏡頭模組300可包括紅外截止濾波器70及影像感測器80。此外,鏡頭模組300更包括光闌(ST)。舉例而言,所述光闌安置於第二鏡頭與第三鏡頭之間。
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鏡頭31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凹的。第二鏡頭320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其兩個相反的表面是凸的。第三鏡頭330具有正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凸的。第四鏡頭34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凸的。第五鏡頭350具有正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是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是凹的。此外,第五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每一者上形成有一或多個拐點。
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鏡頭310及第四鏡頭340均具有負的折射力。在一個實例中,第一鏡頭310具有較第四鏡頭340的折射力強的折射力。第二鏡頭320、第三鏡頭330、及第五鏡頭350均具有正的折射力。在實例中,第二鏡頭320具有最強的折射力且第五鏡頭350具有最弱的折射力。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二鏡頭320、第四鏡頭340、及第五鏡頭35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正的折射力。此外,第二鏡頭320的折射力可強於第五鏡頭350的折射力。
圖10是表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圖11是說明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特性的表。在圖11中,表面編號1及表面編號2表示第一鏡頭的第一表面(或物體側表面)及第二表面(或影像側表面),且表面編號3及表面編號4表示第二鏡頭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似地,表面編號5至表面編號10分別表示第三鏡頭至第五鏡頭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此外,表面編號11及表面編號12表示紅外截止濾波器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圖12是表示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的表。在圖12中,表的第一列表示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的相應表面的表面編號1至表面編號10,且表的頂行中K及A至F表示鏡頭的相應表面的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F)。
將參照圖13闡述根據第四實施例的一種鏡頭模組。
鏡頭模組400具有光學系統,所述光學系統包括第一鏡頭410、第二鏡頭420、第三鏡頭430、第四鏡頭440、及第五鏡頭450。此外,鏡頭模組400包括紅外截止濾波器70及影像感測器80。此外,鏡頭模組400更包括光闌(ST)。舉例而言,所述光闌安置於第二鏡頭與第三鏡頭之間。
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鏡頭41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凹的。第二鏡頭420具有正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凸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凹的。第三鏡頭430具有正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凸的。第四鏡頭440具有負的折射力,其物體側表面為凹的且其影像側表面為凸的。此外,第五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每一者上形成有一或多個拐點。
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一鏡頭410、第四鏡頭440、及第五鏡頭450均具有負的折射力。在該些鏡頭中,第五鏡頭450具有最弱的折射力,且第一鏡頭410具有最強的折射力。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一鏡頭410、第四鏡頭440、及第五鏡頭45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正的折射力。此外,第一鏡頭410的折射力可強於第五鏡頭450的折射力。
鏡頭模組400被形成為使第一鏡頭410至第四鏡頭440關於所述光闌相互對稱。舉例而言,第一鏡頭410具有與第四鏡頭440的折射力相同的折射力,但具有與第四鏡頭440的形狀相反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鏡頭410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而第四鏡頭440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作為另一實例,第二鏡頭420具有與第三鏡頭430的折射力相同的折射力,但具有與第三鏡頭430的形狀相反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二鏡頭420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而第三鏡頭430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圖14是具有表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15是說明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特性的表。在圖15中,表面編號1及表面編號2分別表示第一鏡頭的第一表面(或物體側表面)及第二表面(或影像側表面),且表面編號3及表面編號4分別表示第二鏡頭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似地,表面編號5至表面編號10分別表示第三鏡頭至第五鏡頭各自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此外,表面編號11及表面編號12分別表示所述紅外截止濾波器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圖16是表示構成鏡頭模組的鏡頭的圓錐常數及非球面係數的表。在圖16中,表的第一列表示第一鏡頭至第五鏡頭的相應表面的表面編號1至表面編號10,且表的頂行中K及A至F分別表示鏡頭的相應表面的圓錐常數(K)及非球面係數(A至F)。
表1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光學特性。鏡頭模組具有近似2.80至3.70的總焦距f。鏡頭模組的第一鏡頭的焦距f1被確定為介於近似-6.0至-5.0範圍內。鏡頭模組的第二鏡頭的焦距f2被確定為介於近似1.60至2.10範圍內。鏡頭模組的第三鏡頭的焦距f3被確定為介於近似5.0至17.0範圍內。鏡頭模組的第四鏡頭的焦距f4被確定為介於近似-7.0至-4.0範圍內。鏡頭模組的第五鏡頭的焦距f5被確定為近似-15.0或大於15.0。鏡頭模組的光學系統的總長度被確定為介於近似4.20至4.80範圍內。鏡頭模組的視場(FOV)介於近似60.0至80.0範圍內。
[表1]
表2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條件公式的數值範圍及條件公式的值。
[表2]
如自以上表2所見,根據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鏡頭模組滿足所有所述條件公式。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例,可達成高解析度的光學系統。
儘管本揭露內容包括具體實例,然而對此項技術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對該些實例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變化。本文所述實例僅被視為具有描述性意義,而並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闡述應被視作可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以不同次序執行所述技術,及/或若以不同方式將所述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進行組合、及/或以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組件替換或補充所述組件,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內容的範圍並非由實施方式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處於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均應被視作包括於本揭露內容中。
70‧‧‧紅外截止濾波器
80‧‧‧影像感測器
100‧‧‧鏡頭模組
110‧‧‧第一鏡頭
120‧‧‧第二鏡頭
130‧‧‧第三鏡頭
140‧‧‧第四鏡頭
150‧‧‧第五鏡頭
200‧‧‧鏡頭模組
210‧‧‧第一鏡頭
220‧‧‧第二鏡頭
230‧‧‧第三鏡頭
240‧‧‧第四鏡頭
250‧‧‧第五鏡頭
300‧‧‧鏡頭模組
310‧‧‧第一鏡頭
320‧‧‧第二鏡頭
330‧‧‧第三鏡頭
340‧‧‧第四鏡頭
350‧‧‧第五鏡頭
400‧‧‧鏡頭模組
410‧‧‧第一鏡頭
420‧‧‧第二鏡頭
430‧‧‧第三鏡頭
440‧‧‧第四鏡頭
450‧‧‧第五鏡頭
A~F‧‧‧非球面係數
K‧‧‧圓錐常數
ST‧‧‧光闌
藉由結合附圖閱讀對實施例的以下說明,該些及/或其他態樣將變得顯而易見且更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圖。 圖2是具有表示圖1所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aberration characteristic)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3是說明圖1所示鏡頭的特性的表。 圖4是表示圖1所示鏡頭模組的非球面係數的表。 圖5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圖。 圖6是具有表示圖5所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7是說明圖5所示鏡頭的特性的表。 圖8是表示圖5所示鏡頭模組的非球面係數的表。 圖9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圖。 圖10是表示圖9所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圖11是說明圖9所示鏡頭的特性的表。 圖12是表示圖9所示鏡頭模組的非球面係數的表。 圖13是根據第四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圖。 圖14是具有表示圖13所示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15是說明圖13所示鏡頭的特性的表。 圖16是表示圖13所示鏡頭模組的非球面係數的表。 在圖式及詳細說明通篇中,除非另有闡述,否則相同的圖式參考編號應被理解為指代相同的元件、特徵、及結構。為清楚、說明、及方便起見,可誇大該些元件的相對大小及繪示。
70‧‧‧紅外截止濾波器
80‧‧‧影像感測器
100‧‧‧鏡頭模組
110‧‧‧第一鏡頭
120‧‧‧第二鏡頭
130‧‧‧第三鏡頭
140‧‧‧第四鏡頭
150‧‧‧第五鏡頭
ST‧‧‧光闌

Claims (37)

  1.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多個鏡頭,自物體側朝影像平面感測器依序排列且分別包括折射力, 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且 所述鏡頭中的第一鏡頭及第三鏡頭關於所述第二鏡頭相互對稱。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具有彎月面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四鏡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四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是凹的。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五鏡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五鏡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更包括: 光闌,安置於所述第二鏡頭與所述第三鏡頭之間。
  10.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第一鏡頭,具有第一折射力; 第二鏡頭,具有第二折射力; 第三鏡頭,具有所述第二折射力; 第四鏡頭,具有所述第一折射力;以及 第五鏡頭,具有所述第一折射力且在影像側表面上包括拐點, 其中所述第一鏡頭至所述第五鏡頭自物體側至影像側依序排列。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折射力是負的折射力。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二折射力是正的折射力。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20 < |V1-V2|,其中V1是所述第一鏡頭的阿貝數,且V2是所述第二鏡頭的阿貝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20 < V3-V4,其中V3是所述第三鏡頭的阿貝數,且V4是所述第四鏡頭的阿貝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1.0 < |(1/f1+1/f2)/(1/f3+1/f4+1/f5)| < 4.0,其中f1是所述第一鏡頭的焦距,f2是所述第二鏡頭的焦距,f3是所述第三鏡頭的焦距,f4是所述第四鏡頭的焦距,且f5是所述第五鏡頭的焦距。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1.0 < |(r1+r2)/(r5+r6)| < 3.0,其中r1是所述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2是所述第一鏡頭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5是所述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r6是所述第三鏡頭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17.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多個鏡頭,自物體側朝影像平面感測器依序排列並分別包括折射力, 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一鏡頭的折射力強於所述鏡頭中的第四鏡頭的折射力,且所述第四鏡頭包括與所述第一鏡頭的形狀實質上對稱的形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第三鏡頭、及第五鏡頭具有正的折射力。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強的折射力,且第五鏡頭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弱的折射力。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的物體側表面是凸的,且所述第四鏡頭的影像側表面是實質上凸的。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的影像側表面是凹的,且所述第四鏡頭的物體側表面是凹的。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具有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相同的折射力。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的物體側表面在近軸區中是實質上凹的,且在其邊緣部分處變平。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是由折射率為至少1.60的材料形成。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包括為30或小於30的阿貝數。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中的所述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具有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對稱的折射力。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二鏡頭分別具有負的折射力及正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分別具有正的折射力及負的折射力。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中的所述第一鏡頭及第二鏡頭具有分別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對稱的形狀。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及所述第二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第三鏡頭及所述第四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的阿貝數及所述第二鏡頭的阿貝數與所述第三鏡頭的阿貝數及所述第四鏡頭的阿貝數對稱。
  33.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多個鏡頭,自物體側朝影像平面感測器依序排列且分別包括折射力, 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一鏡頭、第四鏡頭及第五鏡頭具有相同的折射力,且 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強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五鏡頭具有所述鏡頭中最弱的折射力,且所述第四鏡頭包括與所述第一鏡頭的形狀實質上對稱且相反的形狀。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所述第四鏡頭、及所述第五鏡頭具有負的折射力。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第四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中的第二鏡頭具有與所述鏡頭中的第三鏡頭的折射力相同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二鏡頭具有與所述第三鏡頭的形狀相反的形狀。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鏡頭具有朝物體凸的彎月面形狀,且所述第三鏡頭具有朝影像平面凸的彎月面形狀。
TW104140875A 2014-12-10 2015-12-07 鏡頭模組 TWI6695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2014-0177447 2014-12-10
KR1020140177447A KR102004800B1 (ko) 2014-12-10 2014-12-10 렌즈 모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1387A true TW201621387A (zh) 2016-06-16
TWI669529B TWI669529B (zh) 2019-08-21

Family

ID=56111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0875A TWI669529B (zh) 2014-12-10 2015-12-07 鏡頭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10690885B2 (zh)
KR (1) KR102004800B1 (zh)
CN (2) CN111413779B (zh)
TW (1) TWI6695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04800B1 (ko) * 2014-12-10 2019-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KR101983187B1 (ko) * 2016-12-20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0459199B2 (en) * 2017-07-05 2019-10-29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Five-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with a wide field of view
TWI622798B (zh) 2017-08-01 2018-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061043A (zh) * 2020-01-08 2020-04-24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1830689B (zh) * 2020-07-30 2022-04-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69032B (zh) * 2021-07-29 2022-06-21 天勤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
CN115079386B (zh) * 2022-08-22 2022-11-04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37793A (ja) * 2005-06-03 2006-12-14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879600B2 (ja) 2006-02-15 2012-02-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3064177A (zh) 2008-08-25 2013-04-24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影透镜、摄影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KR101553835B1 (ko) * 2008-12-17 2015-09-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대구경 표준 렌즈
JP5371148B2 (ja) * 2009-06-04 2013-12-18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JP5201690B2 (ja) * 2009-10-30 2013-06-05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TWI432823B (zh) * 2011-06-10 2014-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透鏡組
TWI461728B (zh) * 2011-09-02 2014-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鏡組
TWI472826B (zh) * 2012-06-06 2015-02-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透鏡系統組
TWI437259B (zh) 2012-07-27 2014-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拾像系統鏡組
TWI440883B (zh) 2012-08-30 2014-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結像鏡頭
JP2014137540A (ja) * 2013-01-18 2014-07-28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1452084B1 (ko) * 2013-01-22 2014-10-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초소형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기기
KR102004800B1 (ko) * 2014-12-10 2019-07-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70464A (ko) 2016-06-20
CN105700121A (zh) 2016-06-22
US11828921B2 (en) 2023-11-28
US11630285B2 (en) 2023-04-18
CN111413779A (zh) 2020-07-14
US20160170181A1 (en) 2016-06-16
US10690885B2 (en) 2020-06-23
US20230273407A1 (en) 2023-08-31
US20200271900A1 (en) 2020-08-27
CN105700121B (zh) 2020-11-06
KR102004800B1 (ko) 2019-07-29
TWI669529B (zh) 2019-08-21
CN111413779B (zh) 2022-03-15
US20240045181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8609B (zh) 光学系统
TWI669529B (zh) 鏡頭模組
KR101681387B1 (ko) 렌즈 모듈
KR102494776B1 (ko) 촬상렌즈
KR101681384B1 (ko) 렌즈 모듈
TWI793669B (zh) 透鏡模組
KR101681383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709838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740772B1 (ko) 렌즈 모듈
CN108303786B (zh) 镜头模块
TW201621384A (zh) 鏡頭模組
KR101659140B1 (ko) 렌즈 모듈
TW201621385A (zh) 鏡頭模組
KR101452150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719881B1 (ko) 렌즈 모듈
TW201443471A (zh) 具有廣視角的五個非球面表面晶圓級透鏡系統及透鏡系統
TW201713984A (zh) 光學成像系統
KR20230002188A (ko) 촬상 광학계
CN106997092B (zh) 变焦光学系统
KR102526440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1823177B1 (ko) 촬상렌즈 유닛
KR101404199B1 (ko) 촬상렌즈 유닛
KR20140053924A (ko) 촬상렌즈 유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