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4876A - 發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發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4876A
TW201544876A TW103127480A TW103127480A TW201544876A TW 201544876 A TW201544876 A TW 201544876A TW 103127480 A TW103127480 A TW 103127480A TW 103127480 A TW103127480 A TW 103127480A TW 201544876 A TW201544876 A TW 20154487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ight
light source
section
annula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7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9863B (zh
Inventor
Guo-Shi Wang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Suzhou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44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4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9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9863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發光裝置,包括一光源模組、一環狀結構及一導光板。光源模組包括一基板及至少一光源,其中光源配置於基板上。環狀結構套設於基板。導光板具有一入光側面及一底面,其中入光側面連接底面,入光側面對位於光源且底面靠近入光側面處膠合於環狀結構。

Description

發光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發光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導光板的發光裝置。
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日益發達,數位化工具例如光學掃描器(optical scanner)、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筆記型電腦(notebook)以及平板電腦(tablet PC)等產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並朝著便利、多功能且美觀的設計方向進行發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選擇。當使用者對數位產品的需求日漸提升,在這些產品中所使用的背光裝置也成為設計改良的重點。
以側入式背光模組而言,其例如是藉由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與基板所組成的燈條(light bar)作為光源模組,所述光源模組鄰近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的入光側面,使發光二極體光源發出的光線從導光板的入光側面進入導光板。在一些背光裝置中,光源模組的基板係藉由雙面膠帶(double tape)而固定於導光板,其重工時若撕除方式不當容易使發光二極 體光源的引腳斷裂而導致光源模組損壞。
中華民國專利編號TW201027189揭露一種背光單元,其發光二極體模組的金屬基板具有狹縫,用以固定於框架的肋條。美國專利編號US7588362B2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光源設置於固定單元的導軌。
本發明提供一種發光裝置,便於重工且可避免其光源模組於重工時損壞。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發光裝置,包括一光源模組、一環狀結構及一導光板。光源模組包括一基板及至少一光源,其中光源配置於基板上。環狀結構套設於基板。導光板具有一入光側面及一底面,其中入光側面連接底面,入光側面對位於光源且底面靠近入光側面處膠合於環狀結構。
於一實施列中,發光裝置包括一第一膠層,其中導光板及環狀結構藉由第一膠層而相互膠合。
於一實施列中,發光裝置包括一反射層,其中反射層膠合於環狀結構上,第一膠層膠合於導光板與反射層之間。
於一實施列中,光源模組包括一接合層,接合層接合於 光源與基板之間,環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區段,第一區段位於導光板與基板之間,接合層的厚度大於第一膠層、反射層及第一區段的總厚度。
於一實施列中,反射層包括一反射基材與一第二膠層,其中第二膠層膠合於環狀結構與反射基材之間。
於一實施列中,環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區段、一第二區段、一第三區段及一第四區段,第三區段連接於第一區段的一端與第二區段的一端之間,第四區段連接於第一區段的另一端與第二區段的另一端之間,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第一區段、第二區段、第三區段及第四區段分別接觸上表面、下表面、第一側邊及第二側邊。
於一實施列中,光源模組包括一接合層,接合層接合於光源與基板之間,基板置於底面下方靠近入光側面處,接合層的厚度大於底面與基板之間的距離。
於一實施列中,發光裝置包括至少一膠帶,其中部分膠帶膠合於環狀結構,另一部分膠帶膠合於基板。
於一實施列中,基板具有一長邊與一短邊,長邊垂直短邊,且環狀結構環繞並套設於長邊。
於一實施列中,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上表面具有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環狀結構覆蓋第一區域並暴露第二區域,且光源配置於第二區域。
於一實施列中,環狀結構具有一邊緣,邊緣與入光側面 與底面的連接處切齊。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發光裝置的環狀結構膠合於導光板並套設於光源模組的基板,以使光源模組與導光板相互固定。由於光源模組的基板如上述般藉由環狀結構的套設被固定而非如同習知方式般直接膠合於導光板,故僅需將所述基板移離環狀結構就可完成光源模組的拆卸,而可避免拆卸光源模組時因膠合處撕除方式不當而造成其發光二極體的引腳斷裂。藉此,光源模組易於拆卸而使發光裝置便於重工,且可避免光源模組於重工時損壞。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發光裝置
110‧‧‧光源模組
112‧‧‧基板
112a‧‧‧上表面
112b‧‧‧下表面
112c‧‧‧第一側邊
112d‧‧‧第二側邊
112e‧‧‧長邊
114‧‧‧光源
116‧‧‧接合層
120‧‧‧環狀結構
120a‧‧‧邊緣
122‧‧‧第一區段
124‧‧‧第二區段
126‧‧‧第三區段
128‧‧‧第四區段
130‧‧‧導光板
132‧‧‧入光側面
134‧‧‧底面
140‧‧‧第一膠層
150‧‧‧反射層
152‧‧‧反射基材
154‧‧‧第二膠層
160‧‧‧膠帶
160a‧‧‧膠帶的一部分
160b‧‧‧膠帶的另一部分
R1‧‧‧第一區域
R2‧‧‧第二區域
T1、T2‧‧‧厚度
V‧‧‧視角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2是圖1的發光裝置的分解圖。
圖3是圖1的發光裝置沿I-I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圖1的環狀結構及基板沿視角V的局部側視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 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多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2是圖1的發光裝置的分解圖。圖3是圖1的發光裝置沿I-I線的局部剖視圖。請參考圖1至圖3,本實施例的發光裝置100包括一光源模組110、一環狀結構120及一導光板130。光源模組110包括一基板112及至少一光源114(繪示為多個),各光源114例如為發光二極體光源且配置於基板112上。環狀結構120套設於光源模組110的基板112。導光板130具有一入光側面132及一底面134(標示於圖3),入光側面132連接底面134並對位於光源114。導光板130的底面134靠近入光側面132處膠合於環狀結構120。
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發光裝置100的環狀結構120膠合於導光板130並套設於光源模組110的基板112,以使光源模組110與導光板130相互固定。由於光源模組110的基板112如上述般藉由環狀結構120的套設被固定而非如同習知方式般直接膠合於導光板130,故僅需將基板112移離環狀結構120就可完成光源模組110的拆卸,而可避免拆卸光源模組110時因膠合處撕除方式不當而造成其發光二極體(光源114)的引腳斷裂。藉此,光源模組110易於拆卸而使發光裝置100便於重工,且可避免光源模組110於重工時損壞。
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發光裝置100包括至少一膠帶160。部分膠帶160(標示為膠帶的一部分160a)膠合於環狀結構120,且另一部分膠帶160(標示為膠帶的另一部分160b)膠合於光源模組110的基板112,以使光源模組110能夠更穩固地固定於環狀結構120。當使用者欲拆卸光源模組110時,可先將膠帶160撕除,然後再將光源模組110的基板112移離環狀結構120。由於膠帶160並非用以膠合導光板130,膠帶160所在之處可位於基板112的末端而較為遠離導光板130及各光源114,故撕除膠帶160時不致造成光源114損壞。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裝置100包括一第一膠層140,第一膠層140例如為雙面膠帶,導光板130及環狀結構120藉由第一膠層140而相互膠合。此外,本實施例的發光裝置100更包括一反射層150,反射層150如圖3所示包括一反射基材152與一第二膠層154。第二膠層154膠合於環狀結構120與反射基材152之間以使反射層150膠合於環狀結構120上,而第一膠層140膠合於導光板130與反射層150的反射基材152之間。反射基材152用以將光源140發出的光線往導光板130反射。
圖4是圖1的環狀結構及基板沿視角V的局部側視圖。為使圖式較為清楚,圖4未繪示出圖1及圖2中的光源114、導光板130、第一膠層140、反射層150及第二膠層160。請參考圖4,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環狀結構120具有一第一區段122、一第二區段124、一第三區段126及一第四區段128,第三區段126連接 於第一區段122的一端與第二區段124的一端之間,第四區段128連接於第一區段122的另一端與第二區段124的另一端之間。基板112具有一上表面112a、一下表面112b、一第一側邊112c及一第二側邊112d,環狀結構120的第一區段122、第二區段124、第三區段126及第四區段128分別接觸基板112的上表面112a、下表面112b、第一側邊112c及第二側邊112d,以使環狀結構120穩固地套設於基板112。
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的基板112具有相互垂直的一長邊112e(標示於圖2)與一短邊(即前述第一側邊112c),環狀結構120環繞並套設於基板112的長邊112e,以使環狀結構120具有足夠的延伸長度來與導光板130穩固地相互膠合。此外,本實施例的基板112的上表面112a具有一第一區域R1(標示於圖3)及一第二區域R2(標示於圖3),環狀結構120覆蓋第一區域R1,環狀結構120的邊緣120a與入光側面132與底面134的連接處切齊,以使環狀結構120暴露第二區域R2且各光源114能夠配置於第二區域R2。
請參考圖3,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10包括一接合層116,接合層116接合於光源114與基板112之間。基板112置於導光板130的底面134下方靠近入光側面132處,環狀結構120的第一區段122位於導光板130與基板112之間,且接合層116的厚度T1大於第一膠層140、反射層150及第一區段122的總厚度T2,而所述厚度T2即為導光板130的底面134與基板112之 間的距離。據此,可確保光源114發出的光線不會被第一膠層140及反射層150遮擋而可完整地入射至導光板130。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發光裝置的環狀結構膠合於導光板並套設於光源模組的基板,以使光源模組與導光板相互固定。由於光源模組的基板如上述般藉由環狀結構的套設被固定而非如同習知方式般直接膠合於導光板,故僅需將所述基板移離環狀結構就可完成光源模組的拆卸,而可避免拆卸光源模組時因膠合處撕除方式不當而造成其發光二極體的引腳斷裂。藉此,光源模組易於拆卸而使發光裝置便於重工,且可避免光源模組於重工時損壞。此外,可將膠帶部分地膠合於環狀結構且部分地膠合於光源模組的基板,以使光源模組能夠更穩固地固定於環狀結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100‧‧‧發光裝置
110‧‧‧光源模組
112‧‧‧基板
112a‧‧‧上表面
112c‧‧‧第一側邊
114‧‧‧光源
120‧‧‧環狀結構
120a‧‧‧邊緣
122‧‧‧第一區段
126‧‧‧第三區段
130‧‧‧導光板
132‧‧‧入光側面
140‧‧‧第一膠層
150‧‧‧反射層
160‧‧‧膠帶
160a‧‧‧膠帶的一部分
160b‧‧‧膠帶的另一部分
V‧‧‧視角

Claims (11)

  1. 一種發光裝置,包括:一光源模組,包括一基板及至少一光源,其中該光源配置於該基板上;一環狀結構,套設於該基板;以及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側面及一底面,其中該入光側面連接該底面,該入光側面對位於該光源且該底面靠近該入光側面處膠合於該環狀結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包括一第一膠層,其中該導光板及該環狀結構藉由該第一膠層而相互膠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包括一反射層,其中該反射層膠合於該環狀結構上,該第一膠層膠合於該導光板與該反射層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光源模組包括一接合層,該接合層接合於該光源與該基板之間,該環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區段,該第一區段位於該導光板與該基板之間,該接合層的厚度大於該第一膠層、該反射層及該第一區段的總厚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反射層包括一反射基材與一第二膠層,其中該第二膠層膠合於該環狀結構與該反射基材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環狀結構具有一第一區段、一第二區段、一第三區段及一第四區段,該第 三區段連接於該第一區段的一端與該第二區段的一端之間,該第四區段連接於該第一區段的另一端與該第二區段的另一端之間,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該第一區段、該第二區段、該第三區段及該第四區段分別接觸該上表面、該下表面、該第一側邊及該第二側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光源模組包括一接合層,該接合層接合於該光源與該基板之間,該基板置於該底面下方靠近該入光側面處,該接合層的厚度大於該底面與該基板之間的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包括至少一膠帶,其中部分該膠帶膠合於該環狀結構,另一部分該膠帶膠合於該基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基板具有一長邊與一短邊,該長邊垂直該短邊,且該環狀結構環繞並套設於該長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基板具有一上表面,該上表面具有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環狀結構覆蓋該第一區域並暴露該第二區域,且該光源配置於該第二區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環狀結構具有一邊緣,該邊緣與該入光側面與該底面的連接處切齊。
TW103127480A 2014-05-22 2014-08-11 發光裝置 TWI519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45935.6A CN105090812B (zh) 2014-05-22 2014-05-22 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876A true TW201544876A (zh) 2015-12-01
TWI519863B TWI519863B (zh) 2016-02-01

Family

ID=54571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7480A TWI519863B (zh) 2014-05-22 2014-08-11 發光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90812B (zh)
TW (1) TWI51986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27667B (en) * 2006-08-18 2010-07-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light module
CN101666463B (zh) * 2008-09-05 2013-06-1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TWI406059B (zh) * 2010-12-31 2013-08-2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TWI451169B (zh) * 2011-08-04 2014-09-0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TWI465665B (zh) * 2012-06-01 2014-12-21 Au Optronics Corp 發光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0812A (zh) 2015-11-25
TWI519863B (zh) 2016-02-01
CN105090812B (zh) 2017-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4776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該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9019613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206147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JP2013242499A (ja) 表示装置
US9052087B2 (en) Display and projection device
TW201314302A (zh) 顯示模組
US9753215B2 (en) Backlight,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7096864A1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TWI457664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WO2016127588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8449162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optical film having notches
TWI515479B (zh) 顯示裝置及背光模組
TWI519863B (zh) 發光裝置
US20150301406A1 (en) Dimming Unit, Backlight Module Group and Display Device
US9304242B2 (en) Display device
TW201426115A (zh) 背光模組
WO2017193625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384293B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TWI465665B (zh) 發光結構
WO2017096860A1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TW201405212A (zh) 背光模組及環形導光元件
TWM609736U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TW201636708A (zh) 背光模組
TWI498638B (zh) 顯示裝置
TWI557371B (zh) 光電裝置與情境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