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7602A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7602A
TW201537602A TW103110385A TW103110385A TW201537602A TW 201537602 A TW201537602 A TW 201537602A TW 103110385 A TW103110385 A TW 103110385A TW 103110385 A TW103110385 A TW 103110385A TW 201537602 A TW201537602 A TW 2015376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bottom plate
edge
flap
hoo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0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7771B (zh
Inventor
Chih-Chung Yen
Lins-Hsi Chao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31103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6777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7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7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7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7771B/zh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按鍵結構包含底板、第一耦接件、鍵帽以及升降單元,其中底板具有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突出設置於底板之上表面並鄰近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頂部與第一卡勾直立部;鍵帽設置於底板上方;升降單元係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升降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其中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側翼片,且第一側翼片具有第一開口。第一卡勾直立部位於第一開口內,且第一側翼片之下表面係與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第一轉軸,使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對於第一底板邊緣轉動。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升降單元之按鍵結構。
習知按鍵結構通常利用例如彈性體之回復單元來提供鍵帽按壓後上升回復的動力,並藉由剪刀式支撐件作為升降機構以支撐鍵帽升降的穩定性。然而,習知剪刀式支撐件是由內支架及外支架組立而成,且內支架及外支架必須具有多個對應的連接機構。因此,習知剪刀式支撐件的內支架及外支架通常皆由塑膠材料藉由射出成形方式製造,以提高元件的可製造性及組裝彈性。然而,隨著輕薄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由塑膠材料製成的剪刀式支撐件的結構強度漸漸無法匹配使用者的按壓習慣,也無法滿足使用者對按壓穩定性的要求。
因此,如何在增加升降支撐件整體結構強度情況下,還能同時確保元件的可製造性與組裝彈性以及按壓操作的穩定性即成為現今按鍵結構研發的重點。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不同材料製成剪刀式支撐結構的內支架及外支架,既可強化結構強度又可保有組裝彈 性,進而提升按鍵整體的作動帶動性。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升降單元 支架與底板呈線性接觸形成轉軸支點,以強化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的穩定性。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升降單元 支架之S形延伸部形成的弧狀彎折面與鍵帽接觸,以強化支架與鍵帽相對運動的滑動導引,而使按壓運動更為流暢。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升降單元 支架的彎折面及圓弧端面與鍵帽接觸,以強化支架與鍵帽相對運動的滑動導引而使按壓運動更為流暢,並提高支架與鍵帽之組裝性。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形成於升 降單元支架側緣之導引面作為定位導引面,以提高支架與鍵帽之組裝便利性。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加設的連 結支架以提高剪刀式升降單元的剛性,增進按鍵結構整體的結構強度。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整合觸發 開關層之觸發部於升降單元,使按壓手感來源的設計更有彈性以提升按壓手感。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板、鍵帽 以及升降單元,其中鍵帽設置於底板上方,升降單元係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且升降單元包含內塑膠支架以及外金屬支架,外金屬支架係與內塑膠支架可轉動地樞接,其中內塑膠 支架係提供升降單元之組裝彈性且外金屬支架係增加升降單元之整體剛性;外金屬支架尺寸大於內塑膠支架,使得外金屬支架於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實質涵蓋內塑膠支架於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
於一實施例,外金屬支架係為第一封閉框架,內塑膠支架係 為第二封閉框架。當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到最低位置時,第一封閉框架實質上環繞第二封閉框架。
於一實施例,外金屬支架具有軸孔,且內塑膠支架具有樞軸 耦接軸孔,以使外金屬支架及內塑膠支架可轉動地樞接,樞軸具有實質矩形之形狀以增加樞軸之強度。於一實施例,樞軸係具有導引端部,其中導引端部包含導引斜面,以導引樞軸伸入軸孔。
於一實施例,底板具有耦接件突出於底板之上表面,且外金 屬支架具有側翼片,其中側翼片包含第一翼片部與第二翼片部,第一翼片部與第二翼片部分別鄰近耦接件的兩相鄰側,第一翼片部下表面連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以構成平坦下表面。於另一實施例,底板具有耦接件突出於底板之上表面,且外金屬支架具有側翼片,其中側翼片包含第一翼片部與第三翼片部,第一翼片部與第三翼片部之間具有一開口,耦接件延伸穿過開口,第一翼片部與第三翼片部分別鄰近耦接件的兩相對側。
於一實施例,底板於鄰近耦接件處具有底板邊緣,側翼片之 下表面係與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轉軸,使得外金屬支架相對於底板邊緣轉動。於另一實施例,耦接件具有卡勾頂部,其中卡勾頂部係具有弧形下表面以與側翼片之第一翼片部上表面接觸作為弧形接觸面。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滑槽形成於鍵帽之下表面,其中滑槽 具有上滑動面與下滑動面;外金屬支架自鍵帽端之端緣彎折延伸形成S形延伸部,S形延伸部具有上彎折面與下彎折面,升降單元係藉由上彎折面與下彎折面分別與上滑動面及下滑動面接觸以作為滑動的導引面,且上彎折面與下彎折面之曲率中心係沿滑槽延伸方向設置,如此以減小S形延伸部在垂直滑槽延伸方向上的厚度。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滑槽形成於鍵帽之下表面,其中滑槽 具有上滑動面與下滑動面;外金屬支架自鍵帽端之端緣向下彎折形成彎折面且自鍵帽端之側緣向下彎折形成彎折部,彎折部具有圓弧端面,彎折面作為滑動的上導引面,圓弧端面係作為滑動的下導引面,且上導引面於上滑動面滑動,下導引面於下滑動面滑動。
於一實施例,外金屬支架進一步自鍵帽端之側緣向下彎折形 成導引面,以作為升降單元與鍵帽組裝時的定位導引面。
於一實施例,按鍵結構更包含開關層,且外金屬支架更具有 觸發部,其中觸發部自外金屬支架之底板端之端緣向下突伸以因應鍵帽之升降運動觸發開關層。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板、鍵 帽及升降單元,其中鍵帽設置於底板上方,鍵帽具有滑槽形成於鍵帽之下表面;升降單元係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升降單元包含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具有S形延伸部,S形延伸部係自第一支架之鍵帽端之端緣向外延伸,S形延伸部具有兩個彎折面分別與鍵帽之下表面及滑槽接觸以作為滑動的導引面,且兩個彎折面之曲率中心係 沿第一支架之滑動方向設置。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板、鍵 帽及升降單元,其中鍵帽設置於底板上方,鍵帽具有滑槽形成於鍵帽之下表面;升降單元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升降單元包含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具有彎折面,彎折面係自第一支架之鍵帽端之端緣向下延伸,第一支架並具有彎折部,彎折部係設置於鍵帽端鄰接端緣之一側緣,彎折部具有圓弧端面,且彎折面及圓弧端面係作為滑動及組裝的導引面。
於一實施例,第一支架進一步具有一導引面,其中導引面係 自鍵帽端之側緣向下延伸,以作為升降單元與鍵帽組裝時的定位導引面。
於一實施例,升降單元更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其中第 二支架及第三支架係藉由軸孔及樞軸可轉動地樞接,且樞軸具有實質矩形之形狀以增加樞軸之強度。於另一實施例,樞軸係具有導引端部,其中導引端部包含導引斜面,以導引樞軸伸入軸孔。
於一實施例,升降單元更包含第二支架,其中第二支架與第 一支架係藉由軸孔及樞軸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剪刀式結構,且樞軸具有實質矩形之形狀以增加樞軸之強度。
於另一實施例,升降單元更包含第二支架,其中第二支架係 與第一支架可活動地耦接以形成V形結構,且當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時,使第一支架係相對於底板邊緣滑動。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板、第一 耦接件、鍵帽及升降單元,其中底板具有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突出 設置於底板之上表面並鄰近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頂部與第一卡勾直立部;鍵帽設置於底板上方;升降單元係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且升降單元包含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側翼片,第一側翼片具有第一開口,其中第一卡勾直立部位於第一開口內,且第一側翼片之下表面係與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第一轉軸,使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對於第一底板邊緣轉動。
於一實施例,第一側翼片包含第一翼片部及第二翼片部,其 中第一翼片部及第二翼片部分別鄰近第一卡勾直立部的兩相鄰側,第一翼片部下表面連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以構成第一平坦下表面以作為與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之側翼片下表面。
於另一實施例,第一側翼片更包含第三翼片部,其中第一開 口位於第一翼片部與第三翼片部之間,第一翼片部與第三翼片部分別鄰近第一卡勾直立部的兩相對側。於一實施例,第一開口為第一封閉式開口,使第一側翼片環繞第一耦接件。
於一實施例,升降單元更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其中第 二支架及第三支架係可轉動地樞接,且第一支架的尺寸大於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使得第一支架於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實質涵蓋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於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
於一實施例,升降單元更包含第二支架,其中第二支架中段 係與第一支架中段藉由軸孔及樞軸可轉動地樞接而形成剪刀式結構。於一實施例,樞軸係具有導引端部,其中導引端部包含導引斜面,以導引樞軸伸入該軸孔。
於另一實施例,升降單元更包含第二支架,其中第二支架底 端係與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動地耦接而形成V形結構。於一實施例,第一支架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與第一右底端,且第二支架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與第二右底端,其中第一左底端係耦接在第二左底端下方,第一右底端係耦接在第二右底端上方。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更具有第二耦接件突出設置 於底板之上表面,其中第二耦接件具有第二卡勾頂部與第二卡勾直立部,且第二卡勾頂部與第一卡勾頂部彼此相向。
於一實施例,底板更具有第二底板邊緣,第二耦接件鄰近第 二底板邊緣,第二支架具有第二側翼片,第二側翼片具有第二開口,其中第二卡勾直立部位於第二開口內,且第二側翼片之下表面係與第二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第二轉軸,使第二支架可相對於第二底板邊緣轉動且滑動。
於一實施例,第二側翼片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其 中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分別鄰近第二卡勾直立部的兩相鄰側,且第四翼片部下表面連接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第二平滑下表面以作為與第二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之側翼片下表面。
於一實施例,第二側翼片更包含第六翼片部,其中第二開口 位於第四翼片部及第六翼片部之間,第四翼片部與第六翼片部分別鄰近第二卡勾直立部的兩相對側。於一實施例,第二開口為封閉式開口,使第二側翼片環繞第二耦接件。
於一實施例,當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時,第一支架 係相對於第一底板邊緣轉動且滑動,使得第一側翼片之表面與第一底板邊緣做線性接觸的線性區域有所改變。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更包含開關層,且第一支架 更具有觸發部,其中觸發部自第一支架之底板端之端緣向下突伸以因應鍵帽之升降運動觸發開關層。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板、第 一耦接件、鍵帽及升降單元,其中底板具有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突出設置於底板之上表面並鄰近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頂部;鍵帽設置於底板上方;升降單元係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升降單元包含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架體及第一翼片部,第一翼片部自第一架體側面延伸形成,第一架體具有第一架體下表面,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下表面,第一翼片部下表面連接第一架體下表面構成第一平坦下表面,第一翼片部位於第一卡勾頂部下方;第一平坦下表面係與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第一轉軸,使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對於第一底板邊緣轉動。
於一實施例,第一底板邊緣連接底板部分係鄰近第一支架內 側,第一底板邊緣連接第一耦接件部分係鄰近第一支架外側。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底板、第 一耦接件、鍵帽以及升降單元,其中底板具有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突出設置於底板之上表面並鄰近第一底板邊緣,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頂部;鍵帽設置於底板上方;升降單元係連接於鍵帽及底板之間,升降單元包含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架體、第一翼片部及第二翼片部,第 一翼片部自第一架體側面延伸形成,第二翼片部自第一翼片部沿著第一支架長軸方向延伸形成,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下表面,第二翼片部具有第二翼片部下表面,第一翼片部下表面連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構成第一平坦下表面,第一翼片部位於第一卡勾頂部下方,其中第一平坦下表面係與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第一轉軸,使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對於第一底板邊緣轉動。
於一實施例,第一底板邊緣連接底板部分係鄰近第一支架外 側,第一底板邊緣連接第一耦接件部分係鄰近第一支架內側。
於一實施例,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平面,第一支架具 有第一支架長軸,第一翼片部平面實質平行於第一支架長軸。
於一實施例,第一支架更包含第二翼片部,第二翼片部形成 於第一支架側面,第一翼片部側向尺寸大於第二翼片部側向尺寸,第二翼片部下表面連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如此第一平坦下表面更包含第二翼片部下表面。
於一實施例,第一支架更包含第三翼片部,其中第三翼片部 形成於第一支架側面,第三翼片部下表面連接第一架體下表面,第一開口形成於第一翼片部與第三翼片部之間,第一耦接件位於第一開口內。
於一實施例,第一開口為第一封閉式開口,使第一翼片部、 第二翼片部及第三翼片部環繞第一耦接件。
於一實施例,第一翼片部具有側視剖面,其中側視剖面具有 右上端點、右下端點、左上端點和左下端點,在該四端點中,第一轉軸最鄰近右下端點,第一卡勾頂部與底板間距大於右上端點和右下端點間距; 當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時,右上端點和右下端點保持在第一轉軸上方。
10、20、30、40‧‧‧按鍵結構
100‧‧‧底板
102a、102b‧‧‧開口
110、120‧‧‧耦接件
122‧‧‧卡勾頂部
122a‧‧‧弧形下表面
122b‧‧‧下表面
123‧‧‧卡勾直立部
123a‧‧‧收納凹槽
150‧‧‧底板
150a‧‧‧底板邊緣
152‧‧‧卡勾
154‧‧‧卡勾
156‧‧‧耦接件
156a‧‧‧卡勾頂部
156b‧‧‧卡勾直立部
170‧‧‧底板
175a‧‧‧卡勾頂部
180‧‧‧底板
180a‧‧‧第一底板邊緣
180b‧‧‧第二底板邊緣
182‧‧‧第一耦接件
182a‧‧‧第一卡勾頂部
182b‧‧‧第一卡勾直立部
184‧‧‧第二耦接件
184a‧‧‧第二卡勾頂部
184b‧‧‧第二卡勾直立部
190‧‧‧底板
190a‧‧‧底板邊緣
192‧‧‧耦接件
192a‧‧‧卡勾頂部
192b‧‧‧卡勾直立部
200‧‧‧鍵帽
210‧‧‧轉軸道
220‧‧‧滑槽
221‧‧‧連結機構
222‧‧‧上滑動面
224‧‧‧下滑動面
250‧‧‧鍵帽
252‧‧‧卡槽
254‧‧‧滑槽
280‧‧‧鍵帽
300、300’‧‧‧升降單元
310‧‧‧第二支架
312‧‧‧樞軸
314‧‧‧導引端部
314a‧‧‧導引斜面
316‧‧‧卡槽
318‧‧‧轉軸部
320、320’‧‧‧第二支架
320a‧‧‧底板端
320b‧‧‧鍵帽端
321‧‧‧導引面
322‧‧‧軸孔
324、324’‧‧‧側翼片
324a‧‧‧開口
324a’‧‧‧開口
324a1、324a2‧‧‧側緣
324b、324b’‧‧‧下表面
324c、324c’‧‧‧上表面
324d‧‧‧右上角
325‧‧‧側壁
325a‧‧‧彎折面
326‧‧‧S形延伸部
326a‧‧‧上彎折面
326b‧‧‧下彎折面
328‧‧‧彎折部
328a‧‧‧圓弧端面
329‧‧‧觸發部
400‧‧‧開關層
410‧‧‧通孔
500‧‧‧回復單元
600‧‧‧升降單元
610‧‧‧第一支架
614‧‧‧側翼片
614a‧‧‧開口
614b‧‧‧下表面
616‧‧‧S形延伸部
616a、616b‧‧‧彎折面
620‧‧‧第二支架
622‧‧‧樞軸
624‧‧‧卡槽
626‧‧‧轉軸部
630‧‧‧第三支架
632‧‧‧軸孔
634‧‧‧轉軸部
700‧‧‧升降單元
710‧‧‧第一支架
710a‧‧‧開口
712‧‧‧第一側翼片
712a‧‧‧第一開口
713a‧‧‧第一翼片部
713b‧‧‧第二翼片部
713c‧‧‧第三翼片部
714‧‧‧第一左底端
714a‧‧‧擋止面
716‧‧‧第一右底端
718‧‧‧S形延伸部
718a、718b‧‧‧彎折面
720‧‧‧第二支架
720a‧‧‧開口
722‧‧‧第二側翼片
722a‧‧‧第二開口
723a‧‧‧第四翼片部
723b‧‧‧第五翼片部
723c‧‧‧第六翼片部
724‧‧‧第二左底端
726‧‧‧第二右底端
726a‧‧‧擋止面
728‧‧‧S形延伸部
728a、728b‧‧‧彎折面
810‧‧‧支架
810a‧‧‧開口
812‧‧‧架體
812b‧‧‧架體下表面
814‧‧‧翼片部
814a‧‧‧上表面
814b‧‧‧翼片部下表面
910‧‧‧翼片部
912‧‧‧右上端點
913‧‧‧右下端點
914‧‧‧左上端點
915‧‧‧左下端點
D1‧‧‧間距
D2‧‧‧間距
L、L’‧‧‧接觸線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
圖2A及圖2B分別為圖1之升降單元之組裝前及組裝後之示意圖。
圖2C為圖2A之升降單元之第一支架之軸件沿Y軸方向局部放大之截面示意圖。
圖3A為圖1之升降單元與底板組裝之示意圖。
圖3B及圖3C分別為圖3A之局部放大之側視及底視示意圖。
圖3D為圖3A之變化實施例之局部放大側視圖。
圖4A及圖4B為圖1之鍵帽與升降單元之組裝前及組裝後之示意圖。
圖4C及圖4D分別為沿圖4B之A-A切線顯示鍵帽及第二支架作動時相對位置之截面圖。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
圖6A及圖6B分別為圖5之升降單元之組裝前及組裝後之示意圖。
圖7A為圖5之升降單元與底板組裝之示意圖。
圖7B為圖7A之局部放大底視示意圖。
圖8A及圖8B為圖5之鍵帽與升降單元之組裝前及組裝後之示意圖。
圖8C及圖8D分別為沿圖8B之B-B切線顯示鍵帽及第二支架作動時相對位置之截面圖。
圖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第二支架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
圖11A及圖11B分別為圖10之升降單元組裝於底板之示意圖及局部放大圖。
圖12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
圖13A及圖13B分別為圖12之升降單元及底板組裝前及組裝後之示意圖。
圖13C為圖13B之局部放大底視示意圖。
圖14為圖12之升降單元與鍵帽耦接之側視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支架與底板組裝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支架翼片部與底板組裝之剖面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可應用於任何按壓式輸入裝置,例如鍵盤,但不以此為限。本發明之按鍵結構藉由升降單元之支架設計,以達到增加結構強度、提升按壓穩定性及流暢度、提高組裝便利性、增加按壓手感源的設計彈性,以滿足使用者需求。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各元件之結構及操作。
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包含底板100、鍵帽200及升降單元300。鍵帽200係設置於底板100上方,而升降單元300連接於鍵帽 200及底板100之間,以支撐鍵帽200相對於底板100進行升降運動。具體而言,按鍵結構10係底板100、升降單元300及鍵帽200由下而上依序疊置,且底板100及鍵帽200分別具有連結機構以連接升降單元300(如後詳述)。按鍵結構10還包含開關層400,且開關層400可依據實際設計需求選擇性地置於底板100的上方或下方。舉例而言,當開關層400設置於底板100上方時,開關層400可具有通孔410,使得底板100之連結機構(例如耦接件110、120)可穿過通孔410與升降單元300連接(如圖1所示)。於其他實施例,當開關層400設置於底板100下方時,底板100可具有相應的變化設計(例如孔洞),以容許鍵帽200向下移動時能觸發開關層400。此外,按鍵結構10可包含回復單元500,其中回復單元500提供鍵帽200曾被按壓但使用者手指已經釋放後上升的回復力。於此實施例,回復單元500係實施為提供彈性回復力之彈性體,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回復單元500可實施為提供磁力作用的磁性元件。在此需注意,於實施例中雖僅以單一按鍵結構10進行說明,但當複數個按鍵結構10組合成鍵盤時,各按鍵結構10之部分元件(例如底板100、開關層400)可整合成單一部件,以達到降低製造成本與組裝成本之效益。
如圖1所示,升降單元300包含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 其中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係可轉動地樞接,以構成側面具有類似X狀外型的剪刀式升降結構。具體而言,第二支架310較佳係由塑膠材料製成的內塑膠支架(例如封閉式的塑膠框架),使得第二支架310可利用射出成形技術製造出具有較精細之連結機構,並同時可藉由塑膠材料之彈性特性,提供組裝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時所需要的變形量。相對於塑膠材料製成的第二支架310,第一支架320較佳係由剛性相對較強之金屬材料製成的 外金屬支架(例如封閉式的金屬框架),以增加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組合成升降單元300之整體剛性,進而使按鍵結構整體的作動帶動性提升。 第一支架320可利用金屬片(例如鐵片、鋼片等)進行衝壓加工製造,達到高製造性的精準度。再者,第一支架320具有底板端320a及鍵帽端320b,其中底板端320a係靠近底板100,而鍵帽端320b係靠近鍵帽200。於此實施例,底板端320a及鍵帽端320b之連線方向係定義為X軸方向,且底板端320a長軸之延伸方向或鍵帽端320b長軸之延伸方向係定義為Y軸方向,而第一支架320支撐鍵帽200進行升降的方向係定義為Z軸方向。亦即,X軸、Y軸及Z軸方向較佳係以第一支架320平行疊置於底板100的狀態進行定義。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中第二支架310及第一支架320雖例示為封閉式的框架,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第二支架310及第一支架320可依據實際需求設計為開放式框架。
如圖2A及2B所示,第一支架320的尺寸大於第二支架310, 使得第二支架310可樞接於第一支架320之內側。具體而言,作為外金屬支架的第一支架320之尺寸係大於作為內塑膠支架的第二支架310,以使得第一支架320於底板100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實質涵蓋第二支架310於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換言之,當鍵帽200相對於底板100移動到最低位置時(即鍵帽200被按壓到底時),第一支架320實質上環繞第二支架310。於此實施例,第一支架320較佳具有軸孔322,且第二支架310對應地具有樞軸312,其中軸孔322係為形成於第一支架320兩側向下彎折垂直延伸之側壁上的穿孔。亦即,軸孔322係為形成於第一支架320沿X軸-Z軸平面延伸之側壁上的穿孔,且軸孔322之中心軸係平行於Y軸方向。樞軸312係為形成於第二支架 310架體兩側朝外突出的凸柱。亦即,樞軸312係自第二支架310架體兩側沿Y軸方向相背延伸的凸柱。藉由將樞軸312插入軸孔322,以使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達到可轉動地樞接。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樞軸312及軸孔322係大約形成於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於X軸方向長度的中間,使得升降單元300具有側面類似於X形的剪刀式支撐結構,但不以此為限。 於其他實施例,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之樞接處可設計為接近底板端320a處,而構成側面具有V形的升降結構(如圖12所示)。
於一實施例,樞軸312較佳具有實質矩形之截面以增加樞軸 312之強度。具體而言,樞軸312於X軸方向長度大於Z軸方向長度,以便在不增加第二支架310整體厚度(即Z軸方向的高度)的情況下,增加樞軸312的強度,進而降低第一支架320與第二支架310組裝或拆卸時樞軸312發生斷裂的可能性。再者,於一實施例,樞軸312較佳具有導引端部314,且導引端部314包含導引斜面314a,以導引樞軸312伸入軸孔322。如圖2A及圖2C所示,樞軸312之端部係設計為具有弧狀外形的導引端部314,以利於樞軸312於軸孔322中轉動。再者,導引端部314之末端係具有自樞軸外緣朝樞軸軸心傾斜的導引斜面314a。換言之,導引斜面314a使得樞軸312之導引端部314末端沿軸心方向(即Y軸方向)具有漸縮的徑向距離。如圖2A所示,當欲組裝第一支架320與第二支架310時,第二支架310較佳係先設置於第一支架320之下方,然後組裝機台直接施力下壓這個第一支架320和第二支架310所構成的堆疊結構,(1)藉由導引斜面314a的導引並配合第二支架310之塑膠彈性的特性,使得第二支架310內縮,使樞軸312朝對正軸孔322的位置移動;(2)當樞軸312對正軸孔322時,第二支架310擴張恢復原有外型,使樞軸312插 入軸孔322中,如此以完成第二支架310與第一支架320的組裝(如圖2B所示)。亦即,升降單元300藉由樞軸312的導引斜面314a的導引,可增進第二支架310及第一支架320組立時的便利性。
再者,於一實施例,如圖1所示,底板100具有耦接件110、 120,耦接件110係用於耦接第二支架310,而耦接件120係用於耦接第一支架320。耦接件110、120係突出於底板100上表面並具有彎折的卡勾形式,於此實施例,底板100可由金屬板件藉由衝壓加工製成,使得耦接件110、120可為自底板100表面向上彎折的部件,而使得設置耦接件110、120之底板部分形成開口102a、102b。相應於此,第二支架310係具有卡槽316與耦接件110可轉動地卡合,且第二支架310並具有轉軸部318設置於卡槽316在X軸方向之相對端以連接鍵帽200,使得第二支架310的兩端分別連接於底板100及鍵帽200。再者,於此實施例,底板100具有底板邊緣120a鄰近耦接件120。具體而言,底板邊緣120a係底板100沿Y軸方向延伸以連接耦接件120的邊緣,且底板邊緣120a係界定開口102b的部分邊緣。
第一支架320係具有側翼片324,用於可轉動地卡合底板100 之耦接件120。具體而言,側翼片324係自第一支架320之底板端320a之側緣向外延伸的片體。如上所述,第一支架320較佳係由金屬片經衝壓加工彎折成形,因此側翼片324係自第一支架320開設有軸孔322之直立側壁彎折約90度後朝外側實質水平延伸。亦即,側翼片324具有側翼片平面係實質平行於第一支架320的長軸方向(即X軸方向),或者可視為側翼片平面之法線方向係實質平行於第一支架320的厚度方向(即Z軸方向)。側翼片324係設置接近於底板端320a,以卡合底板100之耦接件120。此外,側翼片324形成有開口 324a,供容置底板100之耦接件120。開口324a較佳為矩形。於此實施例,開口324a係為開放式開口,且其開放端係朝向側翼片324之側緣。具體而言,開口324a自側翼片324由外朝內凹入而形成容置空間。亦即,開口324a係自側翼片324沿X軸方向的部分外緣向內凹入,使得包圍開口324a之部分側翼片324在Y軸方向的延伸長度減小。從另一觀點而言,如圖2A所示,側翼片324係包含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其中第二翼片部323b連接於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之內側(即Y軸方向上靠近軸孔322側),且第二翼片部323b於Y軸方向之長度小於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於Y軸方向之長度,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連接圍成開放式開口324a。
圖3A係第一支架320連接於底板100之示意圖,且圖3B及圖 3C分別為側翼片324與底板100之耦接件120局部放大之側視及底視示意圖。如圖3A-3C所示,當第一支架320連接於底板100時,第一支架320係置於底板100之上表面,且耦接件120係容置於側翼片324之開口324a並自開口324a向上伸出,使得側翼片324之下表面324b與耦接件120附近之底板邊緣120a呈線性接觸(兩者互相接觸處均位於一條線上),如此以形成支撐鍵帽200相對於底板100進行升降運動時第一支架320之轉軸支點,使得第一支架320可相對於底板邊緣120a轉動。具體而言,(1)底板100接觸區域為底板邊緣120a:係為界定開口102b的部分底板邊緣,亦即係底板100於開口102b中沿Y軸方向延伸連接耦接件120的底板邊緣;(2)側翼片324接觸區域係接觸線L:大約是沿著開口324a之側緣324a1於側翼片324之下表面在Y軸方向的延伸線(即大約為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的連接處),且隨著鍵帽 200相對於底板100升降時,該接觸線L在側翼片下表面324b上可能會有些許移動,例如:接觸線L’。換言之,第一翼片部323a下表面及第二翼片部323b下表面係連接形成平坦下表面,以作為側翼片324與底板邊緣102a之接觸區域。
再者,耦接件120具有卡勾頂部122與卡勾直立部123,其中 卡勾直立部123係鄰接底板邊緣120a並實質延伸於底板100之上表面的法線方向(即Z軸方向),且卡勾頂部122係自卡勾直立部123朝X軸方向延伸。當第一支架320與底板100連接時,卡勾直立部123係位於側翼片324之開口324a中,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分別鄰近卡勾直立部123的兩相鄰側(即Y軸與X軸兩側),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分別鄰近卡勾直立部123的兩相對側(即X軸相對側)。再者,於此實施例,卡勾頂部122係具有弧形下表面122a以作為與側翼片324之上表面324c(即第一翼片部323a之上表面)接觸的弧形接觸面,該弧形下表面122a末端鄰接卡勾直立部123處較佳形成收納凹槽123a。亦即,卡勾頂部122之下表面係相對於X軸方向形成弧形下表面122a。當升降單元300因應鍵帽200相對於底板100升降時,第一支架320係藉由側翼片324之下表面324b與底板邊緣120a的線性接觸進行轉動;此時卡勾頂部122之弧形下表面122a係接觸側翼片324的上表面324c(即第一翼片部323a之上表面),使得側翼片324藉由弧形下表面122a的導引沿著弧形下表面122a轉動,且收納凹槽123a可容置側翼片上表面324c右上角324d,增加升降運動的穩定度及流暢度。再者,於此實施例雖例示卡勾頂部122與卡勾直立部123鄰接處係形成收納凹槽123a,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如圖3D所示,卡勾頂部122之下表面122b與卡勾直立部 123鄰接處可以是水平直線,而製作側翼片右上角324d時會自然形成圓弧角,如此兩者之間只有很小的干涉,亦足以順利轉動。
換言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藉由底板100開設耦接件120 界定出開口102b的底板邊緣120a係具有較高的製造精準度,而可達到藉由側翼片324與耦接件120附近之底板邊緣120a的線性接觸作為轉動支點,進而提升按鍵結構10之按壓穩定性。再者,耦接件120相對於底板100之上表面係實質彎折90度,因此彎折角度容易控制。在此需注意,於此實施例,雖以界定開口102b之部分邊緣作為底板邊緣120a,但於其他實施例,底板邊緣120a可為底板其他部份的邊緣。舉例而言,於其他實施例,可相對於底板之上表面在鄰近耦接件120之處形成具有段差的凹陷部,使得底板鄰接凹陷部的段差邊緣作為上述的底板邊緣120a。亦即,底板邊緣120a較佳係底板於鄰近耦接件120處在X軸方向中止或彎折所形成的邊緣。
再者,鍵帽200具有連結機構供連接升降單元之第一支架320 及第二支架310。於一實施例,如圖4A-4D所示,鍵帽200之下表面設有轉軸道210,且轉軸道210係與第二支架310之轉軸部318可轉動地卡合。此外,鍵帽200還具有滑槽220形成於鍵帽200之下表面。滑槽220係與第一支架320可滑動地耦接,且滑槽220具有上滑動面222與下滑動面224。具體而言,鍵帽200具有一對連結機構221係自鍵帽200之下表面向下突出並具有相對的L形截面以界定出滑槽220,使得兩個L形截面的水平部係作為滑槽220的下滑動面224,而對應的鍵帽200下表面係作為滑槽220的上滑動面222。
相應於此,第一支架320具有S形延伸部326,用於和鍵帽200 之滑槽220耦接。具體而言,S形延伸部326係自鍵帽端320b之端緣向外彎折 延伸。亦即,S形延伸部326係自第一支架320之鍵帽端320b的端緣沿X軸方向朝外彎折延伸,使得S形延伸部326於X軸方向上具有S形截面。S形延伸部326具有上彎折面326a與下彎折面326b,且上彎折面326a與下彎折面326b的曲率中心係沿滑槽220之延伸方向(即X軸方向或第一支架320之滑動方向)設置。亦即,藉由第一支架320係由金屬片衝壓彎折所形成,使得S形延伸部326因為金屬彎折的延展特性而於S形延伸部326的兩個彎折部分形成圓弧面,以分別作為上彎折面326a與下彎折面326b,使得上彎折面326a與下彎折面326b之曲率中心係沿X軸方向設置,如此以減小S形延伸部326在Z軸方向上的厚度,以利於按鍵結構的微型化。如圖4C及圖4D所示,升降單元300係藉由上彎折面326a與下彎折面326b分別與上滑動面222及下滑動面224接觸以作為滑動的導引面。亦即,當鍵帽200相對底板100進行升降運動時,第一支架320係藉由上彎折面326a及下彎折面326b分別與上滑動面222及下滑動面224的接觸產生弧面導引作用而相對於鍵帽200進行滑動,進而使得升降運動更為流暢。
再者,第一支架320可具有導引面321,以作為升降單元300 與鍵帽200組裝時的定位導引面。於一實施例,參考圖2A及圖4A,第一支架320之導引面321係設置於鄰近S形延伸部326之側邊。具體而言,第一支架320係自鍵帽端320b之側緣向下彎折形成導引面321。於一實施例,導引面321係為第一支架320沿X軸方向向下彎折的側壁外表面。類似地,藉由第一支架320係由金屬片衝壓彎折所形成,使得向下彎折的側壁因為金屬彎折的延展特性而於彎折部分形成具有圓弧角的導引面321。當鍵帽200與第一支架320組裝時,鍵帽200可藉由導引面321的圓弧角定位導引,使得連結機 構221沿導引面321向下移動而與第一支架320耦接,藉此提升組裝的便利性。
圖5係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20之示意圖。圖5所示之 按鍵結構20與圖1之按鍵結構10不同之處係在於升降單元300’,其他部件(例如底板100、鍵帽200、開關層400、回復單元500)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作用與連結關係,因此有關底板100、鍵帽200、開關層400、回復單元500等部件的細節可參考圖1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如圖5所示,升降單元300’包含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 310,其中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係可轉動地樞接,以構成側面具有類似X狀外型的剪刀式升降結構。本實施例之第二支架310實質上與圖1相同,亦即第二支架310較佳係由塑膠材料製成的內塑膠框,第二支架310並具有樞軸312、卡槽316、轉軸部318等部件以分別與第一支架320’之軸孔322、底板100之耦接件110、鍵帽200之轉軸道210可轉動地耦接。有關第二支架310之構造細節亦可參考圖1之相關說明。類似地,本實施例之第一支架320’較佳係由剛性相對較強之金屬片材藉由衝壓加工製造的外金屬框,以增加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組合成升降單元300’之整體剛性,進而使按鍵結構整體的作動帶動性提升。於此實施例,如圖6A-6B所示,第一支架320’具有軸孔322以與第二支架310之樞軸312可轉動地卡合進而組立成升降單元300’,且有關第一支架320’與第二支架310藉由軸孔322及樞軸312樞接的細節可參考圖1之相關說明。
再者,第一支架320’係具有側翼片324’,用於可轉動地卡合 底板100之耦接件120。側翼片324’係自第一支架320之底板端320a之側緣向 外延伸。相對於圖1之第一支架320之側翼片324具有開放式開口324a的設計,本實施例的側翼片324’係具有封閉式開口324a’,以供容置底板100之耦接件120。具體而言,側翼片324’係自第一支架320之底板端320a之側緣沿Y軸方向朝外水平延伸的片體,而開口324a’係開設於鄰近第二支架側緣之側翼片324’上的通孔,且開口324a’較佳為矩形。具體而言,側翼片324’係包含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其中第二翼片部323b’連接於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之外側(即Y軸方向上遠離軸孔322側),且第二翼片部323b’於Y軸方向之長度小於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於Y軸向之長度,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連接圍成封閉式開口324a’。
圖7A係第一支架320’連接於底板100之示意圖,且圖7B係為 側翼片324’與底板100之耦接件120局部放大之底視示意圖。如圖7A-7B所示,當第一支架320’連接於底板100時,第一支架320’係置於底板100之上表面,且耦接件120穿過側翼片324’之開口324a’伸出,使得側翼片324’之下表面324b’與耦接件120附近之底板邊緣120a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200相對於底板100進行升降運動之轉軸支點。具體而言,底板邊緣120a可視為界定開口102b的部分底板邊緣。亦即,底板邊緣120a係底板100於開口102b中沿Y軸方向延伸連接耦接件120的底板邊緣,使得側翼片324’與耦接件120呈線性接觸的接觸線大約為開口324a’之側緣324a2於側翼片324’之下表面324b’在Y軸方向的延伸線(即大約為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的連接處)。於此實施例,側翼片324’係藉由包圍於開口324a’之外側部分的下表面與底板邊緣120a進行線接觸,而圖1A之側翼片324係藉由環繞開口324a 內側部分的下表面與底板邊緣120a進行線接觸,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藉由改變開口324a’的位置,例如開設於側翼片的中間而使得開口324a’於Y軸方向兩側均保留有部分側翼片,以使側翼片可藉由包圍於開口324a’之內側及外側部分的下表面與底板邊緣120a進行線接觸。
再者,類似於上述,當第一支架320’與底板100連接時,卡 勾直立部123係位於側翼片324’之開口324a’中,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分別鄰近卡勾直立部123的兩相鄰側(即Y軸與X軸兩側),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分別鄰近卡勾直立部123的兩相對側(即X軸相對側),且第一翼片部323a’係位於底板100及卡勾頂部122之間。耦接件120之卡勾頂部122的弧形下表面122a亦可作為與側翼片324’之上表面324c’(即第一翼片部323a’之上表面)接觸的弧形接觸面。當升降單元300’相對於底板100升降時,第一支架320’係藉由側翼片324’之下表面324b’與底板邊緣120a的線性接觸進行轉動運動,且卡勾頂部122之弧形下表面122a係接觸側翼片324’的上表面324c’,使得側翼片324’藉由弧形下表面122a的導引沿著弧形下表面122a運動,增加升降運動的穩定度及流暢度。
再者,如圖8A-8D所示,第一支架320’具有彎折面325a,彎 折面325a係鍵帽端320b之端緣向下彎折延伸,且彎折面325a係作為滑動的上導引面。具體而言,第一支架320’係自鍵帽端320b之端緣向下彎折形成側壁325,且因為金屬彎折的延展特性而於第一支架320’板面及側壁325連接之彎折部分形成圓弧的彎折面325a。第一支架320’並具有彎折部328,彎折部328係設置於鍵帽端320b鄰接端緣之側緣。具體而言,第一支架320’係自鍵帽端320a之側緣向下彎折形成彎折部328,且彎折部328的表面係平行於X軸方 向。彎折部328具有圓弧端面328a,且圓弧端面328a係作為滑動的下導引面。亦即,彎折部328的下端係形成圓弧狀,使得彎折部328的下端面成為圓弧端面328a。
當第一支架320’與鍵帽200組裝時,鍵帽200可藉由彎折面325a的導引耦接第一支架320’,以提升組裝的便利性。此外,如圖8C及圖8D所示,升降單元300’係藉由彎折面325a與鍵帽200之上滑動面222接觸,且圓弧端面328a係接觸鍵帽200之下滑動面224,使得作為上導引面的彎折面325a於上滑動面222滑動,作為下導引面的圓弧端面328a於下滑動面224滑動。亦即,當鍵帽200相對底板100進行升降運動時,第一支架320’係藉由彎折面325a及圓弧端面328a分別與上滑動面222及下滑動面224的接觸產生弧面導引作用而相對於鍵帽200進行滑動,進而使得升降運動更為流暢。
再者,第一支架320’亦可具有類似的導引面321,以作為升降單元300’與鍵帽200組裝時的定位導引面。於一實施例,參考圖6A,第一支架320’之導引面321係設置於鄰近彎折部328。具體而言,第一支架320’係自鍵帽端320b之側緣向下彎折形成導引面321。換言之,導引面321可為第一支架320’沿X軸方向向下彎折的側壁外表面。類似地,藉由第一支架320’係由金屬片衝壓彎折所形成,使得向下彎折的側壁因為金屬彎折的延展特性而於彎折部分形成具有圓弧角的導引面321。當鍵帽200與第一支架320’組裝時,鍵帽200可藉由導引面321的圓弧角定位導引,沿導引面321向下移動而與第一支架320’耦接,藉此提升組裝的便利性。
參考圖9,於另一實施例,第一支架320更具有觸發部329,觸發部329自第二支架之底板端320a之端緣向下突伸以因應鍵帽200之升降 運動觸發開關層400。具體而言,觸發部329係自第一支架320之底板端320a之內緣沿X軸方向向內延伸並向下突出的舌片。當按壓鍵帽200朝底板100向下移動時,升降單元300係下降,使得觸發部329亦向下移動進而觸發開關層400。在此需注意,於此雖以第一支架320說明觸發部329之設置,然而第一支架320’於相應位置亦可設置觸發部329,於此不再贅述。藉由整合觸發部329於第一支架320、320’可使得回復單元500之設計更有彈性,以增進按壓操作。舉例而言,當觸發部329整合於第一支架320、320’時,作為回復單元500的彈性體可以不必於下表面設置觸發開關層的凸柱,使得彈性體的升降行程增加,進而提升使用者的按壓操作的手感。
於上述圖1及圖5之實施例中,第一支架320、320’係作為剪 刀式升降單元300、300’中兩個樞接支架中的其中一個支架,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改變第一支架的部分結構而使其作為剪刀式升降單元中兩個樞接支架外的輔助支架,以在既有的剪刀式結構進一步增加升降單元的剛性進而提升按鍵整體的結構強度。如圖10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30,其包含底板150、鍵帽250及升降單元600,其中鍵帽250係設置於底板150上方,而升降單元600連接於鍵帽250及底板150之間,以支撐鍵帽250相對於底板150進行升降運動。在此需注意,圖10雖未繪示,但是按鍵結構30亦可具有類似上述的開關層及回復單元,於此不再贅述。 於此實施例,升降單元600係包含第一支架610、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其中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係可轉動地樞接以構成剪刀式連動結構,且第一支架610可與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以無結構連動的方式連接底板150及鍵帽250,以加強升降單元600的剛性。具體而言,第二支架620 及第三支架630可為習知利用塑膠材料製成的內/外框架,並於支架中段部分藉由例如樞軸622及軸孔632可轉動地樞接。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於其兩端各具有連結部,以連接底板150及鍵帽250。舉例而言,第二支架620具有卡槽624與底板150的卡勾152可轉動地卡合,並於卡槽624的相對端具有轉軸部626與鍵帽之卡槽252可轉動地卡合。相應地,第三支架630具有轉軸部634與底板150的卡勾154可轉動地卡合,並於轉軸部634的相對端具有滑軌部636與鍵帽250之滑槽254可滑動地耦接。
於此實施例,第一支架610係設計為中空的矩形框支架,使 得升降單元600下降到最低位置時,第一支架610實質位於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的外側。舉例而言,第一支架610的尺寸較佳大於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使得第一支架610於底板150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實質涵蓋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於底板150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在此需注意,第一支架610雖例示為矩形框架形式,然而於其他實施例,第一支架610可具有不同形式。舉例而言,於另一實施例,第一支架610可設計為矩形條支架形式,使得兩個分離的矩形條支架形成一組輔助支架並分別設置於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的兩外側,亦可達到增進升降單元剛性的效果。
於此實施例,第一支架610係具有側翼片614,其中側翼片614 係設計為類似於上述圖5實施例之側翼片324’,以達到和底板150之耦接件156耦接並使側翼片614之下表面614b與底板邊緣150a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250相對於底板150進行升降運動之轉軸。換言之,側翼片614係自第一支架610之底板端側緣沿Y軸方向延伸並具有開口614a。相應於此,耦接件156係突出設置於底板150的上表面並具有卡勾頂部156a及卡勾直立部 156b,且底板150於鄰近耦接件156處係具有底板邊緣150a。如圖11A及圖11B所示,當第一支架610組裝於底板150時,卡勾直立部156b係穿設於開口614a中,且側翼片614之下表面614b係與底板邊緣150a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250相對於底板150進行升降運動之轉軸,使第一支架610至少可相對於底板邊緣150a轉動。再者,第一支架610亦可具有類似於上述的S形延伸部616,以使得S形延伸部616的兩個彎折面616a、616b分別與鍵帽250之滑槽256的上滑動面256a及下滑動面256b接觸以作為滑動的導引面。有關於第一支架610的側翼片614、S形延伸部616之細部結構及其與底板150、鍵帽250之連結與作用可參考上述實施例中有關側翼片324、324’及S形延伸部326之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在此需注意,第一支架610係作為支撐單元600之最外側支 架,因此第一支架610連接鍵帽250及底板150的設置方向係與構成剪刀式結構之外支架(即第三支架630)相同。亦即,底板150的耦接件156與卡勾154係設置於同側,且卡勾152係設置於底板150之另一側。再者,於此實施例雖例示第一支架610之側翼片614具有類似於圖5實施例之側翼片324’,然而於其他實施例,第一支架610可設計為具有類似於上述圖1實施例之側翼片324,以達到與底板150之底板邊緣150a呈線性接觸形成轉軸。此外,於此實施例雖例示第一支架610於鍵帽端具有類似於圖1實施例之S形延伸部326,然而於其他實施例,第一支架610可設計為具有類似於上述圖5實施例之彎折面325a及圓弧端面328a以作為滑動及組裝的導引面。
如圖12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40, 其包含底板180、鍵帽280及升降單元700,其中鍵帽280係設置於底板180上 方,而升降單元700連接於鍵帽280及底板180之間,以支撐鍵帽280相對於底板180進行升降運動。此外,按鍵結構40亦可具有類似上述的開關層(未繪示)及回復單元500,於此不再贅述。於此實施例,升降單元700包含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並藉由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之端部耦接以構成側面具有V形結構的升降單元。再者,配合V形結構的升降單元700,底板180及鍵帽280係具有對應變化的連結機構。於此實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皆設計為具有類似於上述的側翼片結構,以使得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可與底板180的底板邊緣180a及180b分別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280相對於底板180進行升降運動之轉軸,使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至少可相對於底板邊緣180a及180b轉動且滑動。
於此實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係具有相似的外形 及對應的耦接結構。如圖12及圖13A所示,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10為具有半月形開口710a、720a之板體形式,且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10以兩個開口710a、720a相對的方式設置於底板180,以使得兩個開口710a、720a共同形成供容置例如彈性體之回復單元500之容置空間。在此需注意,當回復單元500為磁性元件時,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10可不具有開口710a、720a,且開口710a、720a亦可為矩形或其他適當形狀之開口不以半月形為限。
再者,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10於相對的端部具有對應的 耦接結構,以使得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可相對移動及轉動。如圖12所示,第一支架710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714與第一右底端716,第二支架720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724與第二右底端726。當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對接時,如圖13A所示,第一左底端714係耦接在第二左底端724下方,且第 一右底端716係耦接在第二右底端726上方。具體而言,第一左底端714與第一右底端716可視為第一支架710自半月形開口710a兩側延伸出的足部,而第二左底端724與第二右底端726可視為第二支架720自半月形開口720a兩側延伸出的足部,使得兩對足部以一上一下的方式耦接。此外,作為下方的足部較佳具有擋止面,以限制對接的足部滑動。舉例而言,作為下方足部的第一左底端714及第二右底端726於較佳具有擋止面714a及726a。具體而言,第一左底端714及第二右底端726於鄰近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之架體處係具有彎折面作為上述的擋止面714a及726a。當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下降到最低位置時,擋止面714a及726a可分別抵接第二左底端724及第一右底端716,以限制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的相對移動。
再者,類似於上述實施例,第一支架710具有第一側翼片 712,而第二支架720具有第二側翼片722。如上所述,第一側翼片712及第二側翼片722係分別自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之側緣向外水平延伸的片體,且第一側翼片712及第二側翼片722分別具有第一開口712a及第二開口722a。具體而言,第一側翼片712及第二側翼片722係分別自鄰近對應支架底端714/716及724/726的側邊水平延伸,使得第一側翼片712及第二側翼片722的表面平行於支架板體表面,即平行於各支架長軸方向(例如X軸方向)。對應於第一側翼片712及第二側翼片722的設置,底板180具有第一底板邊緣180a及第二底板邊緣180b,第一耦接件182及第二耦接件184突出設置於底板180之上表且分別鄰近第一底板邊緣180a及第二底板邊緣180b。如圖13A所示,第一耦接件182及第二耦接件184係為卡勾形式,其中第一耦接件182包含第一卡勾頂部182a及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而第二耦接件184包含 第二卡勾頂部184a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第一耦接件182及第二耦接件184係對應設置於同側使得第一卡勾頂部182a及第二卡勾頂部184a係彼此相向。換言之,第一耦接件182及第二耦接件184係沿X軸方向相對設置,使得第一卡勾頂部182a及第二卡勾頂部184a分別自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沿X軸方向對向延伸,而第一底板邊緣180a及第二底板邊緣180b係位於沿Y軸方向延伸連接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界定開口181的兩相對側緣。
再者,如圖13B所示,第一側翼片712包含第一翼片部713a、 第二翼片部713b及第三翼片部713c,而第二側翼片712包含第四翼片部723a、第五翼片部723b及第六翼片部723c。當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藉由側翼片712、722耦接於底板180之耦接件182、184時,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係分別自第一開口712a及第二開口722a延伸突出,使得第一翼片部713a及第二翼片部713b分別鄰近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的兩相鄰側,且第一翼片部713a與第三翼片部713c部分別鄰近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的兩相對側,而第四翼片部723a及第五翼片部723b分別鄰近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的兩相鄰側,且第四翼片部723a與第六翼片723c部分別鄰近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的兩相對側。再者,第一翼片部713a係相鄰於第四翼片部723a。第一翼片部713a下表面連接第二翼片部713b下表面以構成第一平坦下表面以作為與第一底板邊緣180a呈線性接觸之第一側翼片712下表面,且第四翼片部723a下表面連接第五翼片部723b下表面以構成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為與第二底板邊緣180b呈線性接觸之第二側翼片722下表面。
於此實施例,如圖12及圖14所示,第一支架710及720亦可具 有類似於上述的S形延伸部718及728,以使得S形延伸部718及728的兩個彎折面718a/728a及718b/728b分別與鍵帽280之滑槽282/284的上滑動面282a/284a及下滑動面282b/284b接觸以作為滑動的導引面。有關於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0的側翼片712、722、S形延伸部718、728之細部結構及其與底板180、鍵帽280之連結與作用可參考上述實施例中有關側翼片324、324’及S形延伸部326之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再者,於此實施例雖例示第一支架710之側翼片712及第二支 架720之側翼片722具有類似於圖5實施例之側翼片324’,然而於其他實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至少其中之一可設計為具有類似於上述圖1實施例之側翼片324,以達到與底板180之底板邊緣180a、180b呈線性接觸形成轉軸。此外,於此實施例雖例示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於鍵帽端具有類似於圖1實施例之S形延伸部326,然而於其他實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至少其中之一可設計為具有類似於上述圖5實施例之彎折面325a及圓弧端面328a以作為滑動及組裝的導引面,於此不再贅述。
再者,於上述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20、30、40 係藉由支架的側翼片下表面與底板邊緣形成線性接觸,進而作為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的轉軸支點。然而,於其他實施例,可藉由支架的其他部分與底板邊緣形成線性接觸進而形成轉軸支點。如圖15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支架810可設計為具有架體812及翼片部814,其中翼片部814自架體812側面延伸形成,架體812具有架體下表面812b,且翼片部814具有翼片部下表面814b,翼片部下表面814b連接架體下表面812b構成平坦下表面810b。具體而言,支架810於其底板端可設計為具有開口810a的架體,且 翼片部814係自開口810a之側壁下端朝Y軸方向外側水平延伸。底板190類似於上述具有耦接件192及底板邊緣190a鄰近耦接件192,其中耦接件192包含卡勾頂部192a及卡勾直立部192b。當支架810耦接於底板190時,卡勾直立部192b係位於開口810a中,且翼片部814位於卡勾頂部192a下方,使得卡勾頂部192a之下端接觸翼片部814之上表面814a。支架810之平坦下表面(例如812b及814b)係與底板邊緣190a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190進行升降運動之轉軸,使支架至少可相對於底板邊緣190a轉動。
於其他實施例,上述各實施例之支架320、320’、610、710、 720可設計為具有支架810之架體及翼片部結構,同樣可達到支架與底板邊緣形成線性接觸進而形成轉軸支點的作用,以提升按鍵操作的穩定性。亦即,支架320、320’、610、710、720可設計為僅具有翼片部323a、323a’、712a、722a等,並藉由架體本身與底板呈線性接觸以作為轉軸支點。具體而言,本發明之升降單元支架係具有平行於板體表面的翼片部,使得支架與底板可具有能精確製造的支承結構。如圖16之支架剖視圖所示,翼片部910之側視剖面具有右上端點912、右下端點913、左上端點914和左下端點915,在四端點912、913、914、915中,轉軸最鄰近右下端點913,卡勾頂部175a與底板170間距D1大於右上端點912和右下端點913間距D2(D2即為翼片部910的厚度)。當鍵帽相對於底板進行升降運動時,右上端點912和右下端點913實質保持在轉軸上方。換言之,本發明藉由使翼片部平面與支架之長軸(即X軸方向)實質平行的支架結構並配合與底板表面直立突伸的耦接件,就可使支架與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不僅提升按鍵操作的穩定性,更增進支架的可製造性及組裝的便利性。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0‧‧‧按鍵結構
100‧‧‧底板
102a、102b‧‧‧開口
110、120‧‧‧耦接件
120a‧‧‧底板邊緣
200‧‧‧鍵帽
300‧‧‧升降單元
310‧‧‧第二支架
312‧‧‧樞軸
316‧‧‧卡槽
318‧‧‧轉軸部
320‧‧‧第一支架
320a‧‧‧底板端
320b‧‧‧鍵帽端
322‧‧‧軸孔
324‧‧‧側翼片
324a‧‧‧開口
326‧‧‧S形延伸部
400‧‧‧開關層
410‧‧‧通孔
500‧‧‧回復單元

Claims (36)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邊緣;一第一耦接件,突出設置於該底板之上表面,該第一耦接件具有一第一卡勾頂部與一第一卡勾直立部,該第一耦接件鄰近該第一底板邊緣;一鍵帽,設置於該底板上方;以及一升降單元,係連接於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該升降單元包含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側翼片,該第一側翼片具有一第一開口;其中該第一卡勾直立部位於該第一開口內,且該第一側翼片之下表面係與該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一第一轉軸,使該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對於該第一底板邊緣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側翼片包含一第一翼片部及一第二翼片部,該第一翼片部及該第二翼片部分別鄰近該第一卡勾直立部的兩相鄰側,該第一翼片部下表面連接該第二翼片部下表面以構成一第一平坦下表面以作為與該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之該側翼片下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側翼片更包含一第三翼片部,該第一開口位於該第一翼片部與該第三翼片部之間,該第一翼片部與該第三翼片部分別鄰近該第一卡勾直立部的兩相對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開口為一第一封閉式開口,使該第一側翼片環繞該第一耦接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單元更包含一第二支 架及一第三支架,該第二支架及該第三支架係可轉動地樞接,且該第一支架的尺寸大於該第二支架及該第三支架,使得該第一支架於該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實質涵蓋該第二支架及該第三支架於該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單元更包含一第二支架,該第二支架中段係與該第一支架中段藉由一軸孔及一樞軸可轉動地樞接而形成一剪刀式結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樞軸係具有一導引端部,該導引端部包含一導引斜面,以導引該樞軸伸入該軸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單元更包含一第二支架,該第二支架底端係與該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動地耦接而形成一V形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底端具有一第一左底端與一第一右底端,該第二支架底端具有一第二左底端與一第二右底端,該第一左底端係耦接在該第二左底端下方,該第一右底端係耦接在該第二右底端上方。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具有一第二耦接件突出設置於該底板之上表面,該第二耦接件具有一第二卡勾頂部與一第二卡勾直立部,該第二卡勾頂部與該第一卡勾頂部彼此相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板更具有一第二底板邊緣,該第二耦接件鄰近該第二底板邊緣,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側翼片,該第二側翼片具有一第二開口,其中該第二卡勾直立部位於該第二 開口內,且該第二側翼片之下表面係與該第二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一第二轉軸,使該第二支架可相對於該第二底板邊緣轉動且滑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側翼片包含一第四翼片部及一第五翼片部,該第四翼片部及該第五翼片部分別鄰近該第二卡勾直立部的兩相鄰側,且該第四翼片部下表面連接該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一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為與該第二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之該側翼片下表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側翼片更包含一第六翼片部,該第二開口位於該第四翼片部及該第六翼片部之間,該第四翼片部與該第六翼片部分別鄰近該第二卡勾直立部的兩相對側。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開口為一封閉式開口,使該第二側翼片環繞該第二耦接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時,該第一支架係相對於該第一底板邊緣轉動且滑動,使得該第一側翼片之表面與該第一底板邊緣做線性接觸的線性區域有所改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該按鍵結構更包含一開關層,且該第一支架更具有一觸發部,該觸發部自該第一支架之一底板端之端緣向下突伸以因應該鍵帽之升降運動觸發該開關層。
  17.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邊緣; 一第一耦接件,突出設置於該底板之上表面,該第一耦接件具有一第一卡勾頂部,該第一耦接件鄰近該第一底板邊緣;一鍵帽,設置於該底板上方;以及一升降單元,係連接於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該升降單元包含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架體及一第一翼片部,該第一翼片部自該第一架體側面延伸形成,該第一架體具有一第一架體下表面,該第一翼片部具有一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該第一翼片部下表面連接該第一架體下表面構成一第一平坦下表面,該第一翼片部位於該第一卡勾頂部下方;其中該第一平坦下表面係與該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一第一轉軸,使該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對於該第一底板邊緣轉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底板邊緣連接該底板部分係鄰近該第一支架內側,該第一底板邊緣連接該第一耦接件部分係鄰近該第一支架外側。
  19.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邊緣;一第一耦接件,突出設置於該底板之上表面,該第一耦接件具有一第一卡勾頂部,該第一耦接件鄰近該第一底板邊緣;一鍵帽,設置於該底板上方;以及一升降單元,係連接於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該升降單元包含一第一支架,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架體,一第一翼片部及一第二翼片部,該第一翼片部自該第一架體側面延伸形成,該第二翼片部自該第一翼片部沿 著該第一支架長軸方向延伸形成,該第一翼片部具有一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該第二翼片部具有一第二翼片部下表面,該第一翼片部下表面連接該第二翼片部下表面構成一第一平坦下表面,該第一翼片部位於該第一卡勾頂部下方;其中該第一平坦下表面係與該第一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一第一轉軸,使該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對於該第一底板邊緣轉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底板邊緣連接該底板部分係鄰近該第一支架外側,該第一底板邊緣連接該第一耦接件部分係鄰近該第一支架內側。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翼片部具有一第一翼片部平面,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支架長軸,該第一翼片部平面實質平行於該第一支架長軸。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更包含一第二翼片部,該第二翼片部形成於該第一支架側面,該第一翼片部側向尺寸大於該第二翼片部側向尺寸,該第二翼片部下表面連接該第一翼片部下表面,如此該第一平坦下表面更包含該第二翼片部下表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更包含一第三翼片部,該第三翼片部形成於該第一支架側面,該第三翼片部下表面連接該第一架體下表面,一第一開口形成於該第一翼片部與該第三翼片部之間,該第一耦接件位於該第一開口內。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開口為一第一封閉 式開口,使該第一翼片部、該第二翼片部及該第三翼片部環繞該第一耦接件。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單元更包含一第二支架及一第三支架,該第二支架及該第三支架係可轉動地樞接,且該第一支架的尺寸大於該第二支架及該第三支架,使得該第一支架於該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實質涵蓋該第二支架及該第三支架於該底板所在平面之投影範圍。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單元更包含一第二支架,該第二支架中段係與該第一支架中段藉由一軸孔及一樞軸可轉動地樞接而形成一剪刀式結構。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樞軸係具有一導引端部,該導引端部包含一導引斜面,以導引該樞軸伸入該軸孔。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升降單元更包含一第二支架,該第二支架底端係與該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動地耦接而形成一V形結構。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底端具有一第一左底端與一第一右底端,該第二支架底端具有一第二左底端與一第二右底端,該第一左底端係耦接在該第二左底端下方,該第一右底端係耦接在該第二右底端上方。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具有一第二耦接件突出設置於該底板之上表面,該第二耦接件具有一第二卡勾頂部與一第二卡勾直立部,該第二卡勾頂部與該第一卡勾頂部彼此相向。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板更具有一第二底板邊緣,該第二耦接件鄰近該第二底板邊緣,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側翼片,該第二側翼片具有一第二開口,其中該第二卡勾直立部位於該第二開口內,且該第二側翼片之下表面係與該第二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以形成支撐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之一第二轉軸,使該第二支架可相對於該第二底板邊緣轉動且滑動。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側翼片包含一第四翼片部及一第五翼片部,該第四翼片部及該第五翼片部分別鄰近該第二卡勾直立部的兩相鄰側,且該第四翼片部下表面連接該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一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為與該第二底板邊緣呈線性接觸之該側翼片下表面。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側翼片更包含一第六翼片部,該第二開口位於該第四翼片部及該第六翼片部之間,該第四翼片部與該第六翼片部分別鄰近該第二卡勾直立部的兩相對側。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開口為一封閉式開口,使該第二側翼片環繞該第二耦接件。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9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時,該第一支架係相對於該第一底板邊緣轉動且滑動,使得該第一側翼片之表面與該第一底板邊緣做線性接觸的線性區域有所改變。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翼片部具有一側視剖面,該側視剖面具有一右上端點、一右下端點、一左上端點和一左下 端點,在該四端點中,該第一轉軸最鄰近該右下端點,該第一卡勾頂部與該底板間距大於該右上端點和該右下端點間距;其中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進行升降運動時,該右上端點和該右下端點保持在該第一轉軸上方。
TW103110385A 2014-03-19 2014-03-19 按鍵結構 TWI5677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0385A TWI567771B (zh) 2014-03-19 2014-03-19 按鍵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0385A TWI567771B (zh) 2014-03-19 2014-03-19 按鍵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602A true TW201537602A (zh) 2015-10-01
TWI567771B TWI567771B (zh) 2017-01-21

Family

ID=54850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0385A TWI567771B (zh) 2014-03-19 2014-03-19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6777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7226A (zh) * 2019-10-14 2020-02-1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8419B (zh) * 2018-08-17 2022-03-08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64689B (en) * 2008-06-02 2012-05-2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 structure
TWM350752U (en) * 2008-09-03 2009-02-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and keyboard
TWI473134B (zh) * 2011-11-17 2015-02-1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
TWM456576U (zh) * 2013-01-31 2013-07-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按鍵及其鍵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7226A (zh) * 2019-10-14 2020-02-1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67771B (zh) 2017-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0384B (zh) 用於資訊裝置之傾斜機構
TWI567770B (zh) 按鍵結構
TWI401560B (zh) 電子裝置
TWI536417B (zh) 按鍵結構
TWI620220B (zh) 鍵盤以及應用該鍵盤的筆記型電腦
CN103985571B (zh) 按键结构
CN104269307B (zh) 按键结构
JPH0530933U (ja) 情報入力装置の傾斜機構
TWI567771B (zh) 按鍵結構
JP4395530B2 (ja) ファイル用綴じ具
TWI663621B (zh) 鍵盤
WO2016180295A1 (zh) 一种有剪刀限位配合面的组合键帽的键开关装置
CN101652045B (zh) 滑盖型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0244820B (zh) 电子装置及扩充电子系统
TWI437415B (zh) 手持電子裝置
CN108511213B (zh) 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
TWI680479B (zh) 鍵盤
CN110047682B (zh) 键盘
TWI228739B (en) Collapsible keyboard
TWI671774B (zh) 鍵盤
TWM446260U (zh) 掀蓋式觸控螢幕輔助支撐裝置
TWI395452B (zh) 行動電話的滑移式開啟及關閉機構
JP5457648B2 (ja) 脚立
JP4424126B2 (ja)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TW202101153A (zh) 支撐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