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4021A - 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站 - Google Patents

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4021A
TW201524021A TW103135132A TW103135132A TW201524021A TW 201524021 A TW201524021 A TW 201524021A TW 103135132 A TW103135132 A TW 103135132A TW 103135132 A TW103135132 A TW 103135132A TW 201524021 A TW201524021 A TW 2015240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vable platform
docking
support surface
docking s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5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enny Tsai
Walter Singhon Tam
Original Assignee
Mophi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phie Inc filed Critical Mophie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524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402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Abstract

揭露一種可與攜帶型電子裝置形成電連接的對接站。當所述攜帶型裝置與保護殼一起使用時,所述對接站可與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形成所述電連接。所述對接站可具有可移動支撐件以適應所述保護殼的各種厚度,同時仍允許所述對接站的連接器與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通信埠形成電連接。

Description

具可移動支援的對接站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根據35 U.S.C.§ 119(e)主張2013年10月9日申請且名為「具可移動基座的對接站(DOCK STATION WITH MOVABLE BASE)」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888,921號的權益,所述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且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
本申請案大體上是關於電器或電氣裝置連接器,特定言之,是關於用於攜帶型電子裝置的對接站。
許多行動裝置/攜帶型裝置(例如,行動電話、數位助理、行動通信裝置、手持型視訊遊戲裝置、手持型計算裝置、平板電腦、個人音樂/視訊/內容播放器、導航系統、感測器以及儲存裝置)可能昂貴;可能具有易碎設備,諸如,容易破碎的玻璃觸碰螢幕 以及透鏡;可能具有容易磨壞的裝飾面層;可能具有易損的內部電子組件;且可能具有容易破損或丟失的按鈕及/或開關。即使行動裝置縮小且併有較昂貴且較敏感的組件,人們亦已變得愈來愈依賴於儲存於其裝置中的資料、連絡人以及行事曆。此等昂貴的裝置以及所儲存的關鍵資料可用相對低廉的保護殼來保護。換言之,攜帶型電子裝置可與保護殼一起使用以幫助防止損壞攜帶型電子裝置。電器或電氣裝置連接器以及對接站可用於連接至攜帶型裝置以進行充電、同步及/或其他電連接。
當具有保護殼的攜帶型電子裝置連接至連接器及/或對接站時,一些保護殼可干涉與連接器及/或對接站的充分嚙合及電連接。保護殼在形成與攜帶型電子裝置的電連接時可向攜帶型電子裝置添加額外厚度及/或體積,而一些連接器及/或對接站可未被設計為適應所述額外厚度及/或體積。本文中揭露被設計為適應保護殼的連接器及/或對接站的各種實施例,所述保護殼可定位於攜帶型電子裝置上或上方,同時在電連接器與攜帶型電子裝置的電通信埠之間提供足夠電連通。
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是關於一種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站。所述對接站可包含以下各者:基座;連接器,自所述基座大體上向上延伸,所述連接器經組態以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上的連接埠嚙合以在所述對接站與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之間提 供電連接;可移動平台,可相對於所述連接器而移動,所述可移動平台可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可移動平台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底部;以及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升高位置偏置所述可移動平台。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對接站可包含以下各者中的一或多者:所述可移動平台包含開口;所述連接器延伸穿過所述可移動平台中的所述開口;所述連接器可在前向位置與後向位置之間移動;連接器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前向位置偏置所述連接器;所述連接器偏置元件包含彈簧;所述連接器包含一或多個凸輪;隨著所述連接器朝向所述後向位置移動而引起的所述凸輪的旋轉使所述一或多個凸輪將所述連接器偏置元件移位以產生力,所述力朝向所述前向位置推動所述連接器;所述連接器可在所述前向位置與所述後向位置之間樞轉;背部支撐件,其位於所述連接器之後,所述背部支撐件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背部;水平機構,其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所述水平機構包含輪軸,其經組態以繞所述輪軸的縱軸旋轉,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其耦接至所述輪軸,以使得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輪軸一起旋轉,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彼此間隔開,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其經組態以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嚙合,且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之間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 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所述偏置元件偏置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以在預定方向上旋轉,以使得所述軌道經移動以將所述可移動平台定位於所述升高位置中;所述輪軸耦接至所述基座;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耦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所述偏置元件沿著所述輪軸的所述縱軸延伸,且耦接至所述輪軸或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水平機構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其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且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至少四個套筒,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至少四個各別軸桿;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自所述基座大體上向上延伸;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耦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自所述可移動平台大體上向下延伸;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耦接至所述基座;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或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中的至少一者接觸擋止表面,以抑制所述可移動平台移動超出所述升高位置或所述降低位置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水平機構包含軸桿,其具有外徑,套筒,其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所述軸桿,所述套筒具有長度及內徑,且所述軸桿的所述外徑、所述套筒的所述內徑以及所述套筒的所述長度經組態以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 水平;所述軸桿自所述基座大體上向上延伸;所述套筒耦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所述可移動平台包含一或多個壓痕,其經組態以促進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自所述對接站移除;所述可移動平台上的一或多個埠經定位以在所述連接器與所述連接埠嚙合時接近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麥克風或揚聲器中的至少一者;範圍機構,其限制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的行進距離;所述範圍機構包含底部突出部,其連接至所述基座,頂部突出部,其連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且在所述可移動平台的所述升高位置中,所述底部突出部與所述頂部突出部彼此間隔開所述行進距離;當所述可移動平台移動所述行進距離至所述降低位置中時,所述底部突出部及所述頂部突出部彼此接觸以抑制所述可移動平台進一步移動超出所述降低位置;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在所述可移動平台的行進路徑上移動;所述底部突出部具有沿著所述可移動平台的所述行進路徑與頂部部分的縱軸對準的縱軸;所述偏置元件包括盤簧;所述盤簧定位於所述頂部突出部及所述底部突出部周圍;所述偏置元件與所述基座及所述可移動平台直接接觸;及/或所述可移動平台移動至所述降低位置以適應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保護殼的厚度,從而允許所述連接器與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所述連接埠嚙合。
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是關於一種與攜帶型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件。所述對接件可包含以下各者:基座;電接頭,連接至所述基座,所述電接頭經組態以與攜帶型裝置上的連接埠嚙合以 在所述對接件與所述攜帶型裝置之間提供電連接;以及支撐表面,其可相對於所述基座移動,所述支撐表面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支撐表面經組態以支撐具有所述連接埠的所述攜帶型裝置的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對接件可包含以下各者中的至少一者: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偏置所述支撐表面;所述偏置元件包含彈簧,當所述支撐表面自所述第一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以使得所述彈簧被壓縮時,所述彈簧將所述支撐表面推動至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偏置元件與所述基座及所述支撐表面接觸;所述第一位置相對於所述第二位置進一步遠離所述基座;所述支撐表面包括開口,所述電接頭穿過所述開口與所述攜帶型裝置連接;所述電接頭可在所述電接頭的第一位置與所述電接頭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所述攜帶型裝置與所述對接件嚙合時,所述電接頭的所述第一位置對應於包含觸碰螢幕的所述攜帶型裝置的前部;接頭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電接頭的所述第一位置偏置所述電接頭;所述電接頭連接至一或多個凸緣;隨著所述電接頭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而引起的所述凸緣的旋轉使所述一或多個凸緣將所述接頭偏置元件移位以產生力,所述力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推動所述電接頭;所述電接頭可在所述電接頭的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樞轉;側支撐件,其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裝置的另一側,所述另一側實質上垂直於由所述對接件的所述支撐表面支撐的所述攜帶型裝置的所述一側;所述攜帶型 裝置包含觸碰螢幕;所述另一側與所述攜帶型裝置上的所述觸碰螢幕相對;水平機構,其隨著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支撐表面維持實質上水平;所述水平機構包含輪軸,其經組態以繞所述輪軸的縱軸旋轉,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其耦接至所述輪軸,以使得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輪軸一起旋轉,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彼此間隔開,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其經組態以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嚙合,且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之間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支撐表面維持水平;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經偏置以在預定方向上旋轉,以使得所述軌道經移動以將所述支撐表面定位於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輪軸耦接至所述基座;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耦接至所述支撐表面;所述水平機構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其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且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支撐表面維持實質上水平;至少四個套筒,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至少四個各別軸桿;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大體上自所述基座延伸;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連接至所述支撐表面;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連接至所述支撐表面;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連接至所述基座;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或所述 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中的至少一者接觸擋止表面,以抑制所述支撐表面移動超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支撐表面連接至一或多個壓痕,其經組態以促進所述攜帶型裝置自所述對接件移除;所述支撐表面連接至一或多個聲音埠,當所述電接頭與所述連接埠嚙合時,所述一或多個聲音埠經定位以接近所述攜帶型裝置的麥克風或揚聲器中的至少一者;範圍機構,其提供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的預定行進距離;所述範圍機構包含第一突起,其連接至所述基座,第二突起,其連接至所述支撐表面,且在所述支撐表面的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彼此間隔開所述預定行進距離;當所述支撐表面移動所述預定行進距離至所述第二位置中時,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彼此鄰接,以抑制所述支撐表面進一步移動超出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支撐表面的行進路徑上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所述第一突起具有沿著所述支撐表面的所述行進路徑與所述第二突起的縱軸對準的縱軸;彈簧,其經組態以將所述支撐表面推動至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彈簧定位於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周圍;所述彈簧與所述基座及所述支撐表面直接接觸;及/或所述支撐表面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以適應所述攜帶型裝置的保護殼的厚度,從而允許所述電接頭與所述攜帶型裝置的所述連接埠嚙合。
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是關於一種與攜帶型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件。所述對接件可包含以下各者:連接器,經組態以與所 述攜帶型裝置嚙合以在所述對接件與所述攜帶型裝置之間形成電連接;以及支撐件,其可相對於所述連接器而移動,所述支撐件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支撐件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對接件可包含以下各者中的一或多者:基座,所述連接器樞轉地連接至所述基座並自所述基座朝向所述支撐件延伸;偏置元件,所述偏置元件經組態以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偏置所述支撐件,及/或當所述連接器與具有保護殼的所述攜帶型裝置嚙合時,所述支撐件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所述保護殼接近所述攜帶型裝置的連接埠安置於所述攜帶型裝置上,所述連接埠經組態以與所述連接器嚙合以形成所述電連接。
前述內容為【發明內容】,且含有細節的簡化、一般化以及省略。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發明內容】為僅說明性的,且不意欲以任何方式為限制性的。本文中所描述的裝置及/或程序及/或其他標的物的其他態樣、特徵以及優點在本文中所闡述的教示中將變得顯而易見。
【發明內容】經提供以按照簡化形式引入一些概念,所述概念進一步描述於下文的【實施方式】中。此【發明內容】並不意欲標識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
102‧‧‧攜帶型電子元件/攜帶型元件
104‧‧‧保護殼
106‧‧‧揚聲器/麥克風埠
108‧‧‧連接埠/充電/同步埠
110‧‧‧電纜連接器
112‧‧‧對接站/對接件
114‧‧‧對接件連接器/連接件
116‧‧‧背部支撐件
118‧‧‧揚聲器及/或麥克風埠/壓痕
120‧‧‧可移動平台
122‧‧‧電纜
124‧‧‧寬度
126‧‧‧深度
128‧‧‧高度
130‧‧‧前面板
132‧‧‧支撐表面/上側
134‧‧‧嚙合方向箭頭/嚙合方向
136‧‧‧樞轉方向箭頭
138‧‧‧開口
140‧‧‧基座/包覆模製件
142‧‧‧壓痕/開口/切口/後部部分
144‧‧‧基座/板
146‧‧‧板支撐件
148‧‧‧保持板
150‧‧‧凸緣/凸輪
150a‧‧‧圓形凸輪部分
150b‧‧‧非圓形凸輪部分
152‧‧‧凹處/開口/通道
154‧‧‧偏置元件
156‧‧‧平台支撐件
158‧‧‧偏置元件/盤簧
160‧‧‧彈簧導件/彈簧桿
160a‧‧‧底部彈簧桿部分
160b‧‧‧頂部彈簧桿部分
160c‧‧‧底部彈簧桿部分
160d‧‧‧頂部彈簧桿部分
162‧‧‧行進支撐件
164‧‧‧行進導件
166‧‧‧水平機構
167‧‧‧水平輪軸
168‧‧‧齒輪
170‧‧‧輪軸彈簧
172‧‧‧軸承/耦接構件
174‧‧‧軌道
176‧‧‧偏置元件/臂
178‧‧‧耦接元件/保持板
180‧‧‧軸環
182‧‧‧空間/間隙
184‧‧‧缺口/狹槽/溝槽/軌道
186‧‧‧導件支撐件
188‧‧‧軸承導件
190‧‧‧背部框架/背部面板
192‧‧‧套筒/導件軸環
194‧‧‧主外殼
196‧‧‧空穴/開口
198‧‧‧壁
200‧‧‧鉚釘狀頭端
202‧‧‧通道/開口/空穴
204‧‧‧擋止表面
206‧‧‧平坦側
208‧‧‧過渡部分
結合隨附圖式,本揭露的前述以及其他特徵將自以下描 述變得更顯而易見。在理解此等圖式僅描繪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且因此並不認為是限制本揭露的範疇的情況下,將經由使用隨附圖式以額外特異性以及細節來描述本揭露。
圖1為具有保護殼的攜帶型裝置的側視俯視圖。
圖2為具有保護殼的攜帶型裝置以及連接至攜帶型裝置的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3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
圖4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5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6為連接至對接站的實施例的攜帶型裝置的側視俯視透視圖。
圖7A為連接至對接站的實施例的無保護殼的攜帶型裝置的側視圖。
圖7B為連接至對接站的實施例的有保護殼的攜帶型裝置的側視圖。
圖8為展示可移動平台的實施例的並置位置的側視圖。
圖9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圖。
圖10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圖。
圖11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
圖12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13A為展示可移動平台的實施例的位置的側視圖。
圖13B為展示可移動平台的實施例的另一位置的側視圖。
圖14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
圖15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後視俯視圖。
圖16為對接站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前視透視圖。
圖17為可移動平台處於升高位置的情況下的圖16的對接站的內部組件的後視透視圖。
圖18為可移動平台處於降低位置的情況下的圖16的對接站的內部組件的後視透視圖。
圖19說明對接件的實施例的橫截面側視俯視透視圖。
圖20說明對接件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橫截面側視俯視透視圖。
圖21說明對接件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
在以下描述中,參考形成本揭露的一部分的隨附圖式。在圖式中,類似符號通常識別類似組件,除非上下文另有指示。本說明書以及圖式中描述的說明性實施例並不意欲為限制性的。可利用其他實施例,且可作出其他改變,而不偏離此處呈現的標的物的精神或範疇。應易於理解,如本文中大體描述且在諸圖中 說明的本揭露的態樣可按照廣泛的多種不同組態來配置、取代、組合及設計,所述組態全部明確被預期到並構成本揭露的一部分。
另外,以下描述必然地含有細節的簡化、一般化以及省略;因此,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描述僅為說明性的,且不意欲以任何方式為限制性的。此描述並不意欲標識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
本申請案中所揭露的實施例是關於電器或電氣裝置連接器,特別是關於用於諸如行動電話(例如,智慧型電話)或平板電腦的攜帶型電子裝置的對接站。
圖1為具有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側視俯視圖。攜帶型電子裝置或攜帶型裝置102可為行動電話。行動電話可具有針對以下各者的連接或埠:揚聲器、麥克風(例如,揚聲器/麥克風埠106)、充電、同步(例如,充電/同步埠108)及/或其類似者。保護殼104可包圍、緊密接近、遮蔽或封閉行動裝置可具有的埠中的任一者。如圖1所示,保護殼104緊密接近至少一個連接埠(例如,充電/同步埠108)。連接埠108可為用於充電、同步及/或其他電連接的埠。
圖2為具有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以及連接至攜帶型裝置102的電纜連接器110的俯視圖。電纜連接器110可用於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充電、同步及/或其他電連接。如圖2所示,保護殼104可妨礙連接埠與電纜連接器110充分嚙合。取決於保護殼104的厚度,電纜連接器110與連接埠108之間的 連接可容易被去除。鄰近於連接埠108或連接埠108附近的區域處的保護殼104的厚度亦可引起連接埠108與電纜連接器110之間的故障連接。保護殼102可阻礙電纜連接器110與連接埠108可靠地形成連接以執行(例如)充電及/或同步的能力。取決於殼104及電纜連接器110,保護殼104可必須被移除以提供攜帶型裝置102的連接埠108與電纜連接器110之間的令人滿意的連接及/或嚙合。
圖3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對接站112可被稱為對接件112。如本文中進一步論述的對接件112可允許電纜連接器110與諸如行動電話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連接埠108連接、配合及/或嚙合,以提供電纜連接器110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連接埠108之間的安全連接。對接件112可具有用於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連接、配合及/或嚙合的對接件連接器114(例如,連接器、電連接、電接頭等)。對接件112可經由連接埠108而支援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充電、同步及/或其他電連接。對接件112可與具有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連接、配合及/或嚙合而無需移除保護殼104。對接件112可適應各種厚度的保護殼104。對接件112可提供對有保護殼104或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足夠支撐,而保護殼104可具有各種厚度。
連接器114可為用於連接、配合及/或嚙合攜帶型裝置102的連接埠108的任何合適連接器。舉例而言,連接器114可為蘋 果公司(Apple)的閃電(Lightning)連接器、蘋果公司的霹靂(Thunderbold)連接器、蘋果公司的30插腳連接器、通用串行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連接(例如包含A型、B型、迷你A型、迷你B型、微型A型、微型B型)、AC配接器插腳及/或其類似者,包含專屬連接器。連接器114可為如(例如)IEC-60320標準中所闡述的電器耦接器。連接器114可為(例如)C11及/或C10B連接器。
對接件112可具有背部支撐件116,其可支撐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背部或背側/表面(例如,與具有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觸碰螢幕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一側相對的一側)。背部支撐件116可經組態而以所要定向來定向攜帶型電子裝置102,所述定向促進連接器114連接至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上的連接埠108。舉例而言,背部支撐件116可成角度,以使得當攜帶型電子裝置102停置在背部支撐件116上時,攜帶型電子裝置102定向於使連接器114能夠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上的連接埠108嚙合的位置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背部支撐件116如本文中所論述限制連接器114的行進及/或傾斜。
對接件102可具有用於放大揚聲器聲音及/或接收外部音訊/聲音資訊(例如,使用者交談)的揚聲器及/或麥克風埠118(例如,壓痕、凹陷部、切口、開口、通道等)。揚聲器及/或麥克風埠118可通常接近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揚聲器,且朝向使用者(例如,實質上向上)反射來自(例如)面向下的揚聲器的聲波。與 之相關的是,揚聲器及/或麥克風埠118可通常接近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麥克風,且朝向麥克風(例如,實質上向上)將聲波反射至(例如)面向下的麥克風或麥克風的埠。
對接件112可具有基座、支撐件、支撐表面或可移動平台120,其針對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保護殼104的不同厚度自動地進行調整,同時提供足以支撐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穩定性。對接件10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具有用於對攜帶型裝置102及/或另一裝置(諸如,個人電腦)進行充電或同步的USB電纜、電力電纜及/或任何其他連接電纜122(參見圖11、圖12以及圖16至圖18)。對接件112可在外殼的底部上具有橡膠抓墊(rubber grip)以防止對接件滑動。對接件112可增重以實現提高的支撐力及穩定性。對接件112可呈各種形狀及顏色,諸如,黑色及/或白色。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可遵照某些供應商標準。舉例而言,蘋果公司使用MFi程式來幫助確保諸如對接站的配件滿足某些標準從而與蘋果公司的產品相容。
圖4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俯視圖。對接件112可具有各種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的寬度124的範圍可為約50毫米或50毫米以下至約150毫米或約150毫米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的深度126的範圍可為約20毫米或20毫米以下至約150毫米或150毫米以上。圖4說明如本文中所論述的連接器114、背部支撐件116及揚聲器/麥克風埠118的另一視圖。圖5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側視圖。在一些實施例中, 對接件112的高度128的範圍可為約10毫米或10毫米以下至約70毫米或70毫米以上。此等尺寸僅為實例,且並不限制本文中所揭露的標的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可併入至(例如)攜帶型揚聲器裝置中。因此,對接件112可與攜帶型揚聲器裝置整合,且尺寸可取決於攜帶型揚聲器裝置的大小而廣泛地變化。圖5說明連接器114及背部支撐件116的另一視圖。對接件的前面板130可低於背部支撐件116,以使得在自前側檢視對接件112時,連接器114可被看到。
圖6為連接至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諸如行動電話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側視俯視透視圖。對接件112可與有保護殼104或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嚙合。對接件112可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嚙合,以使得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由對接件112支撐。如圖6所說明,揚聲器/麥克風埠118可朝向前面板130延伸超出電話102的周邊,成形或形成於對接件112中,以圍繞攜帶型電子裝置102提供通道或開口以供聲音朝向或遠離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揚聲器及/或麥克風行進至埠118中及自埠118行進出。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可與諸如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音樂播放器及/或其類似者的其他攜帶型電子裝置嚙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與大小、尺寸及連接類型不同的多個類型的裝置嚙合。
圖7A為連接至無前面板130的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裝置102的側視圖以說明可移動平台120。對 接件112可具有可移動平台120,其向上提升至攜帶型裝置102本體的底表面以對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裝置102提供支撐。可移動平台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具有支撐表面132,其與攜帶型裝置102的底表面及/或保護殼104的底表面接觸、鄰接或嚙合以相對於可移動平台102至少垂直地將攜帶型裝置支撐於所要或固定位置中。支撐表面13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被視為面向攜帶型裝置102或與攜帶型裝置102鄰接且對攜帶型裝置102提供所要支撐以定位攜帶型裝置102的可移動平台120的任何部分。
圖7B為連接至無前面板130的對接站112的有保護殼104的攜帶型裝置102的側視圖以說明可移動平台120。可移動平台120向下移動以適應保護殼104的厚度,同時允許連接器114與攜帶型裝置102的連接埠108嚙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移動平台120停置在保護殼104上,並提供與連接至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裝置102時實質上相同或類似的支撐。因此,可移動平台104可自行調整以支援不同的保護殼104厚度。自行調整亦可在可移動平台120的各種特徵(諸如,揚聲器/麥克風埠118及/或其他壓痕)之間維持所要餘隙。
圖8為展示可移動平台120(例如,出於說明目的,無前面板130的對接件112)的實施例的並置位置的側視圖。圖8的左側部分展示在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與對接件112嚙合或可移動平台120處於中立位置中(不與攜帶型裝置102嚙合)時的可移動平台120的位置(例如,第一位置)。圖8的右側 部分展示在具有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與對接件112嚙合時的可移動平台120的位置(例如,第二位置)。如圖8的右側部分展示,可移動平台120可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相對於連接器114向下移動以適應保護殼104的厚度。嚙合方向箭頭134可對應於攜帶型裝置102藉以經由連接埠108與連接器114嚙合的方向或路徑(例如,行進路徑)。嚙合方向箭頭134可為實質上垂直的。如圖8所說明的嚙合方向箭頭134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對應於向下(例如,降低或按下)方向;而向上(例如,升高或提升)方向可與圖8所說明的嚙合方向箭頭相對。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8的右側部分可表示在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與對接件112嚙合時的可移動平台120的位置(例如,第二位置)。可移動平台120可如本文中所論述移動至不同(例如,較低)位置以容納攜帶型裝置102自身的特種特徵。舉例而言,連接埠108可在攜帶型裝置102的本體內凹陷,以使得可移動平台120可必須朝向降低位置移動以容納攜帶型裝置102的本體(例如,類似於如本文中所論述的保護殼104),以便使連接器114與連接埠108充分嚙合以形成電連接。
如圖8所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器114並不上下移動。隨著可移動平台120自升高/提升位置(圖8左側)朝向降低/按下位置(圖8右側)移動,連接器114的位置可實質上保持同樣垂直地或沿著箭頭134。可移動平台120可向下移動以在鄰近於連接埠108或連接埠108附近的殼104的部分處支撐所要厚度 的保護殼,諸如,具有約0.5毫米或0.5毫米以下至約30毫米或30毫米以上的厚度的保護殼104。
圖9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圖。對接站112可具有可移動(例如,樞轉或傾斜)的連接器114。連接器114的移動(例如,傾斜或樞轉)可如圖9中的樞轉方向箭頭136所指示在前後方向上。樞轉方向箭頭136可實質上垂直於嚙合方向箭頭134,其中(例如)兩個箭頭134、136在概念上相交。連接器114的移動(例如,傾斜或樞轉)可受對接件112中的開口138限制,其中連接器114穿過開口138而突起。舉例而言,連接器114可抵靠在開口138的側壁上或與開口138的側壁鄰接以限制連接器114的樞轉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例如,傾斜或樞轉)可受對接件112的其他內部或外部特徵(例如,對接件112的側壁)限制,所述內部或外部特徵限制連接器114的傾斜的程度。開口138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形成於可移動平台120中。移動(例如,樞轉或傾斜)的程度的範圍可為約5度或5度以下至約40度或40度以上,且可為至少約15度。移動(例如,樞轉或傾斜)的量可經調整以滿足各種所要組態。開口138(例如,位於可移動平台120中)可如本文中所論述經設定大小及/或成形以允許連接器114傾斜。開口138(例如,位於可移動平台120中)可經設定大小及/或成形以限制、防止及/或抑制連接器114在向左方向或向右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由圖9所示的樞轉方向箭頭136指示的方向的方向)上傾斜及/或移動。
樞轉或傾斜可由連接器114的平移移動補充/互補或替換。當連接器114傾斜約5度或5度以下至約40度或40度以下時,平移移動的範圍可為行進的等效跨距。在一些實施例中,平移移動的範圍可為約1毫米或1毫米以下至約20毫米或20毫米以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器114可在連接器114不樞轉或傾斜的情況下平移地移動。
對接件112可具有背部支撐件116。背部支撐件116可遠離連接器114(例如,遠離連接器114的基座140)約5毫米或5毫米以下至約40毫米或40毫米以上或至少約15毫米。連接器及/或背部支撐件可經定位以滿足各種所要組態。如圖9所示,可移動平台120可包含一或多個壓痕。舉例而言,可包含兩個壓痕(例如,經組態以定位於連接器的任一側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壓痕包括本文中所論述的揚聲器/麥克風埠118。或揚聲器/麥克風埠118包括壓痕。在一些實施例中,壓痕可經設定大小以促進攜帶型電子裝置自對接件移除。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壓痕可具有經組態以使使用者能夠在攜帶型電子裝置(或保護殼)的底部下方置放手指的深度。
如圖9所說明,對接件112的本體可具有壓痕、開口或切口142以與揚聲器/麥克風埠118互補。切口14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延伸至對接件112的本體中及/或形成於所述本體中(例如,朝向前面板130或垂直於嚙合方向箭頭134),以功能性延伸且實體上延伸由揚聲器/麥克風埠118形成的開口,從而提供用於導引 聲音的相對較大的有效區域。切口14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沿著可移動平台120的行進方向(例如,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形成於對接件112的本體中,以在攜帶型裝置102與對接件112嚙合時隨著可移動平台120移動而提供相對較大的有效區域。
可移動平台120可包含後部部分142,其可為平坦的,或可經成形以對應於攜帶型電子裝置102(或保護殼104)的底部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壓痕118並不延伸至後部部分中。在一些狀況下,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底部可主要由(例如,不包含壓痕的)可移動平台的後部部分142支撐。在一些實施例中,攜帶型電子裝置102(或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一起使用的殼104)的前部部分可在壓痕118上方延伸,或使用者可向前移動裝置,以使得裝置定位於壓痕上方以便於攜帶型裝置102自對接站112移除。
圖10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的連接器114可自由地移動(例如,樞轉或傾斜)以適應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上的連接埠108配合。連接器114可保持於與攜帶型裝置102與對接件脫離時的位置實質上相同的位置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0所說明,連接器114可在中立(例如,不與攜帶型裝置102嚙合)時返回至前向位置(例如,朝向前面板130)。如圖10所說明返回至前向位置可促進攜帶型裝置102與對接件112重新嚙合。舉例而言,連接器114銳利或延伸較多以適應攜帶型裝置102的自然重新嚙合運動,且連接器114 不須移動或與背部支撐件116進一步間隔開便與攜帶型裝置102重新嚙合(例如,背部支撐件116干涉攜帶型裝置102朝向連接器114向下運動以與連接器114嚙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可包含偏置元件(例如,彈簧),其經組態以朝向前向位置偏置連接器114。舉例而言,盤簧可安置於連接器114的背側與基座112的一部分(例如,本體)之間,以使得盤簧在連接器114向後移動時被壓縮。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基於本文中的揭露內容,許多替代偏置元件可用於朝向前向位置偏置連接器114。舉例而言,盤簧或懸臂彈簧可耦接至連接器114的底部(例如,連接器114的基座140),且可向前成角度,以使得彈簧的停置位置使連接器114向前成角度。向後移動連接器114可使彈簧變形,如此可產生向前推動連接器114的復原力。
圖11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如圖11所說明,對接件112可具有支撐對接件的內部組件的基座或板144。對接件112可具有用於支撐保持板148的板支撐件146。保持板148可固定並緊固連接器114的高度(垂直位置)。連接器114可具有至少部分形成連接器114的本體的包覆模製件140(例如,連接器114的基座140)。包覆模製件140可提供及/或緊固連接器114與電纜122之間的用於連接至(例如)個人電腦的連接件114。
包覆模製件140可具有與板支撐件146嚙合的凸緣150。 凸緣150可與板支撐件146的凹處、開口及/或通道152嚙合或配合。凸緣150及凹處15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經成形以允許連接器114傾斜或樞轉。在一些實施例中,凸緣150及/或凹處15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經成形以將連接器114的傾斜或樞轉限制於指定度數範圍。舉例而言,凸緣150可具有擋止件,所述擋止件藉由與凹處152、板支撐件146、保持板148、板144的特徵及/或對接件112的任何其他特徵鄰接而防止連接器114傾斜超出所要範圍。如圖12所示,凸緣150可具有非圓形形狀(例如,如本文中所論述具有平坦側以供鄰接的半圓形形狀),以使得凸緣150可以受限制的旋轉的範圍裝配至凹處152內。凸緣150的非圓形形狀可經組態以准許連接器114跨越運動的範圍而樞轉。凸緣150的非圓形形狀可與凹處152的邊緣或一側鄰接以阻礙進一步旋轉超過所述邊緣或一側。如圖12所說明,凹處152的邊緣或一側可由保持板148形成。任何其他合適形狀可如本文中所論述用於向連接器114提供有限的運動範圍。
圖12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圖。如圖12所說明,對接件112可實質上在連接器114(包含連接器114的包覆模製件140)處、周圍、附近及/或圍繞連接器114(包含連接器114的包覆模製件140)而具有可移動平台120。當不與攜帶型裝置102嚙合或與無保護殼104的攜帶型電子裝置102嚙合時,可移動平台120可與包覆模製件140的頂部實質上齊平,以使得僅連接器114(且並非包覆模製件140)突起超 出可移動平台120的水平面或面向攜帶型裝置102或與攜帶型裝置102鄰接的可移動平台120的一側。在一些實施例中,包覆模製件140的頂部的水平面可為可移動平台120的最大高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包覆模製件140可限制連接器114至連接埠108中的行進。在可移動平台120處於包覆模製件114的頂部處或與包覆模製件140的頂部實質上齊平(例如,面向攜帶型裝置102或與攜帶型裝置102鄰接的頂表面彼此實質上或相對齊平)的情況下,可移動平台120可支撐無保護殼104及/或有相對薄的保護殼104的攜帶型裝置102。
圖13A及圖13B為展示可移動平台120的實施例的位置的側視圖。可移動平台120可由至少一個偏置元件154(例如,彈簧)支撐,其中偏置元件154可將可移動平台120偏置至升高或提升位置(例如,圖13A)。可移動平台120可具有任何可變垂直位置,以適應保護殼104的各種厚度。圖13A及圖13B說明,為了適應保護殼104的各種厚度同時允許連接器114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連接埠108嚙合,可移動平台120大體上垂直及/或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移動,同時連接器114、包覆模製件140及/或對接件112的其他特徵並不相對於對接件112及/或板144大體上垂直移動(例如,保持固定)。連接器114、包覆模製件140及/或其他特徵可保持於同一水平平面中(例如,實質上垂直於嚙合方向箭頭134),而可移動平台120大體上垂直地及/或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移動(例如,以適應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上的保護殼 104)。換言之,可移動平台120可沿著實質上平行於連接器114及/或包覆模製件140的縱軸或中心軸(或一側)的方向或路徑移動。在可移動平台120大體上垂直地移動以適應保護殼104的各種厚度的情況下,連接器114被准許與攜帶型裝置102的連接埠108實質上充分嚙合,同時可移動平台104對攜帶型裝置102提供支撐。
圖14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對接件112可具有連接至對接件112及/或形成對接件112的一部分的板144以對對接件112的各種組件提供支撐。板144可具有平台支撐件156。平台支撐件156可具有停置在平台支撐件156上的至少一個偏置元件(例如,彈簧)158。平台支撐件156可具有彈簧導件或彈簧桿160以相對於平台支撐件156及可移動平台120而定位(例如)盤簧158。彈簧158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偏置可移動平台120以在中立時或未由(例如)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保護殼104壓下時大體上垂直地豎立。彈簧桿160可對可移動平台120提供支撐及/或將可移動平台120的垂直行進限制於所要範圍或路徑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板144可具有行進支撐件162。行進支撐件162可具有行進導件164,其中行進導件164對可移動平台提供支撐及/或將可移動平台的大體上垂直的行進(例如,如本文中所論述沿著嚙合方向134或沿著連接器114及/或包覆模製件140的縱軸)限制於所要範圍或路徑。行進導件162可限制或抑制大 體上水平的方向上的可移動平台120的移動(例如,充當引導可移動平台的路徑及/或路徑長度的導件或軌道,同時限制或抑制大體上垂直於嚙合方向134的移動或者大體上垂直於連接器114及/或包覆模製件140的縱軸的移動)。平台支撐件156、彈簧或其他偏置元件158、彈簧桿160、行進支撐件162、行進導件164及/或保持板148可如本文中所論述經成形、定位及/或與可移動平台120配合以將可移動平台120的行進限制或抑制於所要範圍或路徑內。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突起可自可移動平台120延伸(例如,大體上向下延伸),且可滑動地收納至形成於對接件120的基座或板144上的一或多個狹槽或軌道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移動平台120上的一或多個狹槽或軌道可滑動地收納自對接件112的基座或板144延伸(大體上向上延伸)的一或多個突起。一或多個突起可隨著可移動平台120在數個位置之間移動沿著一或多個狹槽或軌道滑動,且一或多個突起與一或多狹槽或軌道的嚙合可限制可移動平台120的運動範圍(例如,如本文中所論述,限制於沿著嚙合方向134的實質上線性的運動路徑)。
圖15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後視俯視圖。如本文中所論述且特定言之參看圖14,對接件112可具有板144、平台支撐件156、彈簧或其他偏置元件158、彈簧桿160、行進支撐件162、行進導件164、保持板148及/或其類似者。如圖15所說明,對接件112可具有水平機構166,其經組態以隨著可移動平台120在本文中所論述的不同位置之間移動而將 可移動平台120維持實質上水平。水平機構166可包含水平輪軸167,其相對於板144及/或可移動平台120實質上水平地定位。水平輪軸167可在兩個齒輪168之間延伸,且延伸穿過圖15所說明的的輪軸彈簧170。水平輪軸167的實施例在圖15中以虛線說明為定位於齒輪168之間以及輪軸彈簧170與軸承或耦接構件172內。
基座或板144可經由軸承或耦接構件172而與水平輪軸167嚙合。軸承或耦接構件172為連接至板144的支撐件。軸承或耦接構件172可具有經設定大小以允許水平輪軸167藉以進行裝配的開口。在一些實施例中,軸承或耦接構件168可包含滾珠軸承及/或其類似者,以促進水平輪軸167繞其軸旋轉。
水平輪軸167可具有至少兩個齒輪168,其彼此間隔開(例如,齒輪168可定位於水平輪軸167的末端處或附近)。齒輪可與軌道174嚙合,其中軌道174具有經組態以與齒輪168嚙合的特徵(例如,齒)。隨著可移動平台120在數個位置之間移動,至少兩個齒輪168可沿著各別軌道174一起或同時旋轉,以使得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基於本文中的揭露內容,許多組態是可行的。軌道164可固定至行進導件164。行進導件164可固定至基座或板144及/或行進支撐件162。在一些實施例中,軌道174可固定至對接件112的基座或板144,旋轉齒輪168可耦接至可移動平台120。軌道174(例如,位於至少一個行進導件164上)可固定至可移動平台120,且在一些實施 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168可耦接至對接件112的基座或板144。
在齒輪168固定至同一輪軸且軌道174固定至可移動平台120的情況下,可移動平台120向對接件112的一側傾斜(例如,可移動平台120相對於對接件112的停置表面並不齊平,或實質上不垂直於嚙合方向箭頭134)可被防止、抑制或阻礙。舉例而言,隨著可移動平台120的一側被按壓下,水平輪軸167及齒輪168一致地旋轉以使得可移動平台120的另一側經由固定至水平輪軸167的齒輪168與附接至可移動平台120並一致地移動的軌道174之間的嚙合向下移動。如本文中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論述,在抑制可移動平台120與連接器114兩者左右傾斜(例如,自一側至另一側或實質上垂直於樞轉方向箭頭136傾斜)的情況下,可移動平台120可提供沿著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的底部的平滑支撐,且幫助防止攜帶型電子裝置102相對於對接件112(包含可移動平台120及/或連接器114)左右傾斜(例如,自一側至另一側)。沿著攜帶型裝置102的底部的支撐件的長度、尺寸及/或面積可取決於可移動平台120的形狀及大小而變化。舉例而言,可移動平台120可具有沿著攜帶型裝置102的底部提供至少約10毫米或10毫米以下的支撐件、約100毫米或100毫米以上的支撐件或至少40毫米的支撐件的長度。另外,攜帶型裝置10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藉由將攜帶型裝置102向一側(左或右)傾斜同時對接件112的某些特徵保持相對水平而自連接器114脫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接件112可具有輪軸彈簧170,其向上(例如,如本文中所論述向包覆模製件140的頂部)偏置(例如,經由齒輪168及軌道174)可移動平台120。舉例而言,輪軸彈簧170可偏置齒輪168以在垂直向上移動軌道174的方向(例如,嚙合方向134的相對方向)上旋轉,此經由與軌道174的嚙合而將可移動平台174向上移動(例如,升高以與包覆模製件140的頂表面齊平)。在可移動平台120向上偏置的情況下,可移動平台120可促進攜帶型電子裝置102與連接器114脫離。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中所論述的彈簧(例如,彈簧158或輪軸彈簧170)可經調整以達成沿著攜帶型裝置102(及/或保護殼104)的底部的所要等級的支撐。
連接器114可經成形並設定大小以提供與攜帶型裝置102的連接埠108的所要等級的實體嚙合。連接器114與連接埠108之間的實體嚙合可按照使攜帶型裝置102與連接器114脫離所需的拉力來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拉力的範圍可為約0.2公斤或0.2公斤以下至約3公斤或3公斤以上的拉力(公斤力)。舉例而言,連接器114可提供約0.65公斤的拉力以與攜帶型電子裝置102脫離。如本文中所論述,拉力(例如,約0.65公斤)可為足以使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保持與連接器114嚙合同時按下由(例如)彈簧向上偏置的可移動平台120的力(例如,攜帶型裝置102與保護殼102嚙合,且可移動平台120由保護殼104按下,同時可移動平台120被向上偏置而抵靠在攜帶型裝置102的底部上)。
圖16為對接站112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前視透視圖。如本文中所論述,偏置元件176可朝向前向位置偏置連接器114。如圖16所說明,連接器114可包含一或多者凸輪150(例如,如本文中所論述的凸緣150)。舉例而言,凸輪150可為自連接器114的包覆模製件部分140延伸(例如,自連接器114的基座處或附近的一或多個位置延伸)的一或多個凸緣。
一或多個偏置元件176可經定位以在連接器114在後向方向上旋轉時與一或多個凸輪150嚙合。連接器114的後向移動(例如,樞轉)可使凸輪150旋轉,以使得凸輪150的寬廣部分將偏置元件176(其可為彈簧,諸如,片彈簧、懸臂彈簧、盤簧等)移位。凸輪150可具有橢圓形狀,以使得在(例如)連接器的後向位置中,凸輪150的橢圓形狀的橫截面的最小或相對較短的尺寸實質上平行於嚙合方向箭頭134。當凸輪150經由正旋轉至(例如)後向位置的連接器114而旋轉時,凸輪150的橢圓形狀的橫截面的縱向尺寸或相對較長的尺寸移動以相對較垂直,從而如本文中所論述將偏置元件176偏轉以產生返回至連接器114的前向位置的偏置力。在一些實施例中,凸輪150及偏置元件176可經配置以使得連接器114朝向後向位置偏置,且使連接器向前向位置移動將偏置元件176移位以在連接器114上產生朝向後向位置的偏置/恢復力。
藉由凸輪150的寬廣部分進行的偏置元件176的移位可產生向前推動連接器114(例如,藉由旋轉凸輪150)的恢復力。 偏置元件176可包含在凸輪150上方延伸的一或多個臂,且臂(例如,在圖16中參考數字176指向臂)可具有無限制末端部分,可由凸輪150在連接器114的後向移動之後偏轉,如本文中所論述。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兩個臂在至少兩個凸輪150上方延伸。臂176可耦接至對接站112的基座144。舉例而言,兩個或兩個以上臂176可自單一耦接元件178(例如,板)延伸,其中單一耦接元件178耦接至基座144及/或保持板148(例如,藉由黏著劑、螺釘、鉚釘、搭扣裝配特徵、摩擦裝配特徵或其他合適附接機構)。
如圖16所說明,基座144可具有在凸輪150上方延伸或突出的軸環180。在一些實施例中,軸環180可在凸輪150上方延伸,且連接至本文中所論述的保持板148。軸環180可如本文中所論述與凸輪150重疊、包封凸輪150或在凸輪150上方延伸,以與凸輪150可旋轉地嚙合,從而允許連接器114旋轉或樞轉,同時在其他方向(例如,除樞轉方向箭頭136外的方向,諸如,在嚙合方向箭頭134的方向上)上實質上固定連接器114。
繼續參看圖16,彈簧桿160可由兩個部分形成: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及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及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可被視為範圍限制機構或範圍機構的實施例。底部彈簧部分160a可附接至基座144。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可為自基座144延伸及/或與基座144一起形成的底部突出部、突起及/或其類似者。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可附接至可移動平台120。
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可為自可移動平台120延伸及/或與 可移動平台120一起形成的頂部突出部、突起及/或其類似者。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及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可如本文中所論述經設定大小並成形以在可移動平台120處於向上/提升位置時在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與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之間形成空間或間隙182。當可移動平台120如本文中所論述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向下移動或按下時,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與可移動平台120一起朝向固定至基座144的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移動,以使得空間或間隙182變小。當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的末端或邊緣(例如,面向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的末端)與底部彈簧導件部分160的末端或邊緣(例如,面向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的末端)鄰接或相抵靠時,可移動平台120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進一步移動被防止或抑制。底部彈簧桿部分160a及頂部彈簧桿部分160b的相對縱向長度/高度(例如,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且間隙182的各別長度或高度(例如,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可變化以將所要運動行進範圍提供給可移動平台120(例如,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
圖17及圖18為圖16所示的對接站的實施例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後視透視圖。在圖17中,可移動平台120處於升高/提升位置中,且在圖18中,可移動平台120處於降低/按下位置中。如圖16及圖17所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移動平台120的升高/提升(例如,中立)位置可經提升以使得面向攜帶型裝置102的可移動平台120的上表面或上側132與連接器114的上端或上表面(例如,面向攜帶型裝置102的連接器114的末端)齊平。因此, 處於升高位置中的可移動平台120可實質上將連接器114包覆或隱藏於可移動平台138的開口138內。換言之,當可移動平台120處於升高位置中時,開口138可將連接器114包含或實質上包覆/包圍於其邊界內。因此,當可移動平台120處於升高位置中(例如,攜帶型裝置102不與對接件112嚙合)時,連接器114可實質上受到保護而免受外部環境影響以(例如)防止、抑制或最小化對連接器114的損害或連接器114上的灰塵累積。
如本文中所論述,對接件112可經組態以隨著可移動平台120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可移動平台120維持實質上水平。儘管對接站可准許相對於可移動平台120的完全水平定向的最小偏離,但對接站112可經組態以將可移動平台120維持實質上水平,以使得攜帶型電子裝置102(例如,行動電話)可由可移動平台120可靠地支撐。舉例而言,可移動平台120可關於水平位置維持於約15度內、約10度內、約5度內、約2度內或約1度內。
如圖17及圖18所說明,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臂176的耦接元件178可連接至基座144。基座144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具有缺口、狹槽、溝槽、軌道及/或其類似者184以在所要及/或預定位置處與保持板178嚙合,以相對於凸輪150將臂176定位於所要位置中(例如,在凸輪150的移動之後偏轉,且將如藉由保持板178的位置所判定的偏置/阻力提供至臂176的停置位置)。
繼續參看圖17及圖18,基座144可支撐導件支撐件186 或連接至導件支撐件186。導件支撐件186可具有連接至導件支撐件186的桿、軸桿或軸承導件188。導件支撐件186可相對於(例如)基座144將軸承導件188定向於所要位置中。導件支撐件186可將軸承導件188定向或定位為實質上垂直及/或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如本文中所論述,軸承導件188可為由任何合適材料製成以提供所要耐久性及對可移動平台120的導引的金屬棒或桿。
如圖17及圖18中進一步說明,可移動平台120可具有背部框架或背部面板190,其連接至可移動平台或形成可移動平台的一部分(例如,形成背部支撐件116)。背部面板190可具有與背部面板190一起形成及/或自背部面板190延伸的套筒或導件軸環192。導件軸環192可為實質上圓形或任何其他合適形狀以包封、包圍、嚙合軸承導件188及/或與軸承導件188配合。導件軸環192可與軸承導件188嚙合以隨著可移動平台120自分別展示於圖17及圖18中的升高位置及降低位置移動而實質上沿著軸承導件188的縱軸或中心軸(例如,垂直地及/或實質上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滑動或移動。導件軸環192可各自具有任何合適軸承、套筒或導件以與軸承導件188嚙合以沿著嚙合方向134對可移動平台120提供足夠導引(例如,如本文中所論述使可移動平台120的傾斜或非水平移動最小化),同時使軸承導件188與導件軸環192之間的摩擦最小化(例如,使可移動平台120以最小所需要力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移動)。
因此,隨著可移動平台120垂直地及/或沿著嚙合方向箭 頭134移動或按下,導件軸環192如本文中所論述沿著軸承導件188的側面或縱軸/中心軸移動,以沿著所要或預定路徑導引可移動平台120。如圖18所說明,導件軸環192可抵靠在導件支撐件186上、接觸或鄰接導件支撐件186,以限制可移動平台120的行進範圍超過或超出降低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移動平台120的任何特徵可抵靠在(例如)基座144的任何特徵上、接觸或鄰接(例如)基座144的任何特徵以限制可移動平台120的行進範圍超過或超出降低位置。
隨著可移動平台120如圖18所說明移動至降低位置中,彈簧158(或任何其他合適偏置元件)被壓縮。在釋放按下或降低可移動平台120的力之後,彈簧158便解壓縮(返回至中立位置或形式),且推進可移動平台120或連接可移動平台120的任何其他部分,以隨著導件軸環192沿著軸承導件188移動而向上移動可移動平台120。可移動平台120接著可返回至其如圖17所說明的停置/中立或升高位置中。軸承導件188及/或導件軸環192可具有在可移動平台處於升高位置中時彼此嚙合、配合及/或互鎖以限制可移動平台120的向上行進(例如,行進距離)超過或超出升高位置的特徵。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移動平台120的任何特徵可與(例如)基座144的任何特徵嚙合、配合及/或互鎖,以限制可移動平台120的行進範圍超過或超出升高位置。
圖19說明對接件112的實施例的橫截面側視俯視透視圖。對接件112可具有包封或收容本文中所論述的對接件112的 內部組件的主外殼194。如本文中所論述,主外殼194可具有空穴或開口196,其包封、包圍或收容軸承導件188及/或導件軸環192,同時允許導件軸環192在軸承導件188上方移動。如圖19所說明,主外殼194及/或空穴196可具有定位於預定位置中的壁198,以使導件軸環192在(例如)可移動平台120的升高位置中抵靠在壁198上、接觸或鄰接壁198。壁198的預定位置可如本文中所論述藉由減輕、抑制或防止可移動平台120移動超出或超過升高位置來提供可移動平台120的行進距離以起到範圍限制機構或範圍機構的作用。壁198的位置可用於與本文中所論述的任何其他範圍機構互補或取代本文中所論述的任何其他範圍機構。
圖20說明對接件112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橫截面側視俯視透視圖。彈簧桿160可由兩個部分形成:底部彈簧桿部分160c及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亦參見圖16)。底部彈簧桿部分160c及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可被視作範圍限制機構或範圍機構的實施例。底部彈簧桿部分160c可附接或連接至基座144。底部彈簧桿部分160c可為自基座144延伸及/或與基座144一起形成的底部突出部、及突起/或其類似者。
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可附接或連接至可移動平台120。如圖20所說明,頂部彈簧桿部分160c可具有鉚釘狀頭端200,其具有經組態以與形成於可移動平台120中的對應特徵嚙合以形成互鎖連接的特徵。可使用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與可移動平台120之間的本文中所論述的任何其他合適連接。
繼續參看圖20,底部彈簧桿部分160c可具有經設定大小以與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可滑動地嚙合的通道、開口或空穴202。舉例而言,通道202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充當導件軸環192(例如,套筒)。隨著可移動平台120如本文中所論述在升高位置與較低位置之間移動,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可沿著通道202的縱軸或中心軸(例如,沿著嚙合方向箭頭134)移動或滑動以沿著所要行進路徑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導引可移動平台120。舉例而言,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充當軸承導件188(例如,軸桿)。
可移動平台120的行進距離可受擋止表面204限制。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可抵靠在擋止表面204上、接觸或鄰接擋止表面204以限制可移動平台120移動超出降低位置。擋止表面204的位置及/或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的長度可用於與本文中所論述的任何其他範圍機構互補或取代本文中所論述的任何其他範圍機構。頂部彈簧桿部分160d與底部彈簧桿部分160c的可滑動配置可替代本文中諸如參看軸承導件188及/或導件軸環192所論述的其他水平機構使用或與其他水平機構互補來使用,且可實質上類似地起作用。
繼續參看圖20,如本文中所論述,凸輪150可具有非圓形形狀。凸輪150可具有半圓形形狀,其具有平坦側206。凸輪150的平坦側206可經定位以大體上面向偏置元件(諸如,如圖20所說明的片彈簧或懸臂彈簧)的臂176(例如,實質上與臂176 齊平)。當連接器114如本文中所論述樞轉時,平坦側206相對於臂176旋轉以將臂176相對於平坦側206自中立或停置位置移位(例如,藉由不再齊平,且平坦側206的角落將臂176移位)。在釋放使連接器114樞轉的力之後,平坦側206便移動回以大體上面向具有對應平坦側的臂176(例如,與臂176齊平)。
圖21說明對接件112的一些內部組件的實施例的側視俯視透視圖。如圖20所說明,凸輪150可由兩個部分形成:圓形凸輪部分150a及非圓形凸輪部分150b。圓形凸輪部分150a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大體上或實質上為圓形以與軸環180嚙合,其中軸環180對應地為圓形以實現連接器114的平滑旋轉或樞轉運動。圓形凸輪部分150a如本文中所論述允許軸環180隨著連接器114樞轉而連續嚙合,同時減輕、抑制或防止並非實質上沿著樞轉方向箭頭136的連接器114的移動。非圓形凸輪部分150b可如本文中所論述具有與臂176嚙合的平坦側206。圓形凸輪部分150a與非圓形凸輪部分150b之間的過渡部分208可進一步與臂176嚙合以減輕、抑制或防止連接器114自一側至另一側移動(例如,垂直於樞轉方向136的移動)。
雖然平坦側206在圖21中被說明為面向基座144(例如,面向下),但平坦側206如圖16至圖18所說明可面向可移動平台120(例如,面向上)。臂176可取決於平坦側206面向哪一方向而對應地定位以與平坦側206齊平。
熟習此項技術者基於本揭露將理解,各種類型的水平機 構可用於隨著可移動平台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可大體上向上延伸(例如,自對接件的基座延伸),且兩個或兩個以上對應套筒可耦接至可移動平台。隨著可移動平台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移動,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可沿著兩個或兩個以上各別軸桿滑動。在一些狀況下,軸桿及套筒可大體上作為活塞操作。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及對應軸桿隨著可移動平台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可將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舉例而言,若可移動平台開始傾斜超過實質上水平的定向,則套筒可變得與對應軸不對準,此可將套筒及軸束縛或卡住,藉此防止可移動平台進一步自實質上水平的定向傾斜。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兩個軸桿及兩個對應套筒。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四個軸桿及四個對應套筒。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軸桿及對應套筒可安置於盤簧內,其中盤簧可用於朝向升高位置偏置可移動平台。
在一些實施例中,單一軸桿可由單一套筒可旋轉地收納以將可移動平台維持於實質上水平的定向。舉例而言,軸桿可具有靠近套筒的內徑的大小的外徑,以使得套筒與軸桿之間的遊隙經足夠最小化以將可移動平台維持於實質上水平的定向。舉例而言,取決於套筒與軸桿之間的尺寸餘隙/容限(例如,相對於軸桿的外徑的套筒的內徑,此可使由套筒形成圓柱開口裝配於由軸桿形成的圓柱桿上),軸桿可防止或阻礙套筒的傾斜,且藉此經由固 定至可移動平台的套筒而防止或阻礙可移動平台的傾斜。套筒與軸桿之間的尺寸餘隙愈小,則相對於固定軸桿的套筒傾斜愈小,且相對於基座的可移動平台傾斜愈小。在一些實施例中,套筒可具有足夠長以使軸桿與套筒之間的遊隙最小化以將可移動平台維持於實質上水平定向的長度。套筒愈長,套筒與軸桿之間容許的尺寸餘隙愈大,同時以本文中所論述的移動範圍限制可移動平台的傾斜。在一些實施例中,如上文所論述的尺寸餘隙/容限類似地適用於套筒及軸桿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總成。熟習此項技術者基於本揭露將理解,若套筒與軸桿之間的間隙(例如,尺寸間隙)足夠小,則可藉由較短套筒來達成實質上水平的可移動平台,且若套筒的長度足夠長以減小軸桿與套筒之間的遊隙,則亦可藉由具有較大間隙的軸桿及套筒來達成實質上水平的可移動平台。
前述描述內容已經由使用諸圖及/或實例闡述了系統及/或方法的各種實施例。就此等圖及/或實例含有一或多個功能及/或操作而言,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諸圖或實例內的每一功能及/或操作可個別及/或共同地實施。本文中所描述的標的物有時說明包含於不同其他組件內或與不同其他組件連接的不同組件。應理解,此等所描繪架構僅為實例,且實際上可實施達成同一功能性的許多其他架構。在概念意義上,達成同一功能性的組件的任何配置實際上「關聯」,以使得所要功能性得以達成。因此,本文中經組合以達成特定功能性的任何兩個組件可被看作「彼此相關聯」,以使得所要功能性得以達成而無關於架構或中間組件。
關於在本文中使用實質上任何複數及/或單數術語,熟習此項技術者可自複數轉換至單數及/或自單數轉換至複數,此對於上下文及/或應用為適當的。本文中為了清楚起見可明確地闡述各種單數/複數置換。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一般而言,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通常意欲為「開放式」術語(例如,術語「包含」應解釋為「包含但不限於」,術語「具有」應解釋為「至少具有」,術語「包含」應解釋為「包含但不限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更理解,若預期有特定數目個所介紹實施例列舉,則此意圖將明確地列述於所述實施例中,且在缺少此列述的情況下,此意圖不存在。舉例而言,作為對理解的輔助,本揭露可含有介紹性用語「至少一個」以及「一或多個」的使用以介紹實施例列舉。然而,此等詞語的使用不應解釋為暗示以非限制性用詞「一」進行的實施例列舉的介紹將含有此所介紹實施例列舉的任何特定實施例限於含有僅一個此列舉的實施例,即使在同一實施例包含介紹性用語「一或多個」或「至少一個」以及諸如「一」的非限制性用詞時(例如,「一」通常應解釋為意謂「至少一者」或「一或多個」);相同情形適用於用以介紹實施例列舉的限制性用詞的使用。此外,即使明確地列舉特定數目個所介紹實施例列舉,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此敍述通常應解釋為意謂至少所列舉數目(例如,無其他修飾詞的「兩個列舉」的純列舉通常意謂至少兩個列舉,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列舉)。此外,在使用類似於「A、B以及C等中的至少一者」 的慣例的彼等實例中,一般而言,此結構意欲呈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所述慣例的意義(例如,「具有A、B以及C中的至少一者的系統」將包含但不限於單獨具有A、單獨具有B、單獨具有C、一起具有A以及B、一起具有A以及C、一起具有B以及C及/或一起具有A、B以及C等的系統)。在使用類似於「A、B或C等中的至少一者」的慣例的彼等實例中,一般而言,此構造意欲呈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所述慣例的意義(例如,「具有A、B或C中的至少一者的系統」將包含但不限於單獨具有A、單獨具有B、單獨具有C、一起具有A以及B、一起具有A以及C、一起具有B以及C及/或一起具有A、B以及C等的系統)。熟習此項技術者應進一步理解,呈現兩個或兩個以上替代性術語的實際上任何轉折詞語及/或用語(不管在描述、實施例或圖式中)應理解為預期到包含術語中的一者、術語中的任一者或兩個術語的可能性。舉例而言,將用語「A或B」理解為包含「A」或「B」或「A及B」的可能性。
儘管已在本文中依據某些實施例及某些例示性方法描述了本標的物,但應理解,標的物的範疇不限於此。實情為,申請人預期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的對本文中所揭露的方法以及材料的變化應落入所揭露的標的物的範疇內。
112‧‧‧對接站/對接件
114‧‧‧對接件連接器/連接件
116‧‧‧背部支撐件
118‧‧‧揚聲器及/或麥克風埠
120‧‧‧可移動平台
130‧‧‧前面板
132‧‧‧支撐表面

Claims (63)

  1. 一種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站,所述對接站包括:基座;連接器,自所述基座大體上向上延伸,所述連接器經組態以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上的連接埠嚙合以在所述對接站與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之間提供電連接;可移動平台,其可相對於所述連接器而移動,所述可移動平台可在升高位置與降低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可移動平台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底部;以及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升高位置偏置所述可移動平台。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可移動平台包括開口,且其中所述連接器延伸穿過所述可移動平台中的所述開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連接器可在前向位置與後向位置之間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對接站,更包括連接器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前向位置偏置所述連接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連接器偏置元件包括彈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連接器包括一或多個凸輪,且其中隨著所述連接器朝向所述後向位置移動 而引起的所述凸輪的旋轉使所述一或多個凸輪將所述連接器偏置元件移位以產生力,所述力朝向所述前向位置推動所述連接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連接器可在所述前向位置與所述後向位置之間樞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對接站,更包括位於所述連接器之後的背部支撐件,所述背部支撐件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背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對接站,更包括水平機構,其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水平機構包括:輪軸,經組態以繞所述輪軸的縱軸旋轉;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耦接至所述輪軸,以使得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輪軸一起旋轉,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彼此間隔開;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經組態以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嚙合;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之間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偏置元 件偏置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以在預定方向上旋轉,以使得所述軌道經移動以將所述可移動平台定位於所述升高位置中。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輪軸耦接至所述基座,且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耦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偏置元件沿著所述輪軸的所述縱軸延伸,且耦接至所述輪軸或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中的至少一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水平機構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對接站,包括至少四個套筒,其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至少四個各別軸桿。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自所述基座大體上向上延伸,且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耦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兩個或 兩個以上軸桿自所述可移動平台大體上向下延伸,且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耦接至所述基座。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或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中的至少一者接觸擋止表面,以抑制所述可移動平台移動超出所述升高位置或所述降低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水平機構包括:軸桿,具有外徑;套筒,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所述軸桿,所述套筒具有長度及內徑;其中所述軸桿的所述外徑、所述套筒的所述內徑以及所述套筒的所述長度經組態以隨著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可移動平台維持實質上水平。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軸桿自所述基座大體上向上延伸,且其中所述套筒耦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可移動平台包含一或多個壓痕,其經組態以促進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自所述對接站移除。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可移動平台上的一或多個埠經定位以在所述連接器與所述連接埠嚙合時 接近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麥克風或揚聲器中的至少一者。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對接站,更包括範圍機構,其限制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的行進距離。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範圍機構包括:底部突出部,連接至所述基座;以及頂部突出部,連接至所述可移動平台,其中在所述可移動平台的所述升高位置中,所述底部突出部與所述頂部突出部彼此間隔開所述行進距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當所述可移動平台移動所述行進距離至所述降低位置時,所述底部突出部及所述頂部突出部彼此接觸以抑制所述可移動平台進一步移動超出所述降低位置。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可移動平台在所述升高位置與所述降低位置之間在所述可移動平台的行進路徑上移動,且其中所述底部突出部具有沿著所述可移動平台的所述行進路徑與頂部部分的縱軸對準的縱軸。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偏置元件包括盤簧,且其中所述盤簧定位於所述頂部突出部及所述底部突出部周圍。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偏置元 件與所述基座及所述可移動平台直接接觸。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對接站,其中所述可移動平台移動至所述降低位置以適應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保護殼的厚度,從而允許所述連接器與所述攜帶型電子裝置的所述連接埠嚙合。
  30. 一種與攜帶型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件,所述對接件包括:基座;電接頭,連接至所述基座,所述電接頭經組態以與攜帶型裝置上的連接埠嚙合以在所述對接件與所述攜帶型裝置之間提供電連接;以及支撐表面,可相對於所述基座而移動,所述支撐表面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支撐表面經組態以支撐具有所述連接埠的所述攜帶型裝置的一側。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偏置所述支撐表面。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偏置元件包括彈簧,當所述支撐表面自所述第一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以使得所述彈簧被壓縮時,所述彈簧將所述支撐表面推動至所述第一位置中。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偏置元件與所述基座及所述支撐表面接觸。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第一位 置相對於所述第二位置進一步遠離所述基座。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支撐表面包括開口,所述電接頭穿過所述開口與所述攜帶型裝置連接。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電接頭可在所述電接頭的第一位置與所述電接頭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當所述攜帶型裝置與所述對接件嚙合時,所述電接頭的所述第一位置對應於包括觸碰螢幕的所述攜帶型裝置的前部。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接頭偏置元件,其朝向所述電接頭的所述第一位置偏置所述電接頭。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電接頭連接至一或多個凸緣,且其中隨著所述電接頭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而引起的所述凸緣的旋轉使所述一或多個凸緣將所述接頭偏置元件移位以產生力,所述力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推動所述電接頭。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電接頭可在所述電接頭的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樞轉。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側支撐件,其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裝置的另一側,所述另一側實質上垂直於由所述對接件的所述支撐表面支撐的所述攜帶型裝置的所述一側。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攜帶型裝置包括觸碰螢幕,且其中所述另一側與所述攜帶型裝置上的所 述觸碰螢幕相對。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水平機構,其隨著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支撐表面維持實質上水平。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水平機構包括:輪軸,經組態以繞所述輪軸的縱軸旋轉;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耦接至所述輪軸,以使得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輪軸一起旋轉,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彼此間隔開;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經組態以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嚙合;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之間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支撐表面維持水平。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經偏置以在預定方向上旋轉,以使得所述軌道經移動以將所述支撐表面定位於所述第一位置中。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輪軸耦接至所述基座,且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軌道耦接至所述支撐表面。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水平機 構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與所述各別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的所述嚙合經組態以隨著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將所述支撐表面維持實質上水平。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對接件,包括至少四個套筒,其經組態以可滑動地收納至少四個各別軸桿。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大體上自所述基座延伸,且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連接至所述支撐表面。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連接至所述支撐表面,且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連接至所述基座。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軸桿或所述兩個或兩個以上套筒中的至少一者接觸擋止表面,以抑制所述支撐表面移動超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支撐表面連接至一或多個壓痕,其經組態以促進所述攜帶型裝置自所述對接件移除。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支撐表面連接至一或多個聲音埠,當所述電接頭與所述連接埠嚙合時,所述一或多個聲音埠經定位以接近所述攜帶型裝置的麥克風或揚聲器中的至少一者。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範圍機構,其提供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的預定行進距離。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範圍機構包括:第一突起,連接至所述基座;以及第二突起,連接至所述支撐表面,其中在所述支撐表面的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彼此間隔開所述預定行進距離。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當所述支撐表面移動所述預定行進距離至所述第二位置中時,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彼此鄰接,以抑制所述支撐表面進一步移動超出所述第二位置。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支撐表面在所述支撐表面的行進路徑上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且其中所述第一突起具有沿著所述支撐表面的所述行進路徑與所述第二突起的縱軸對準的縱軸。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彈簧,其 經組態以將所述支撐表面推動至所述第一位置中,且其中所述彈簧定位於所述第一突起及所述第二突起周圍。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彈簧與所述基座及所述支撐表面直接接觸。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至5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對接件,其中所述支撐表面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以適應所述攜帶型裝置的保護殼的厚度,從而允許所述電接頭與所述攜帶型裝置的所述連接埠嚙合。
  61. 一種與攜帶型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件,所述對接件包括:連接器,經組態以與所述攜帶型裝置嚙合以在所述對接件與所述攜帶型裝置之間形成電連接;以及支撐件,其可相對於所述連接器而移動,所述支撐件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且所述支撐件經組態以支撐所述攜帶型裝置。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基座,所述連接器樞轉地連接至所述基座並自所述基座朝向所述支撐件延伸。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或6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對接件,更包括偏置元件,所述偏置元件經組態以朝向所述第一位置偏置所述支撐件,且其中當所述連接器與具有保護殼的所述攜帶型裝置嚙合時,所述支撐件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所述保護殼接近所述攜帶型裝置的連接埠安置於所述攜帶型裝置上,所述連接埠經組態以與所述連接器嚙合以形成所述電連接。
TW103135132A 2013-10-09 2014-10-09 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站 TW2015240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88921P 2013-10-09 2013-10-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021A true TW201524021A (zh) 2015-06-16

Family

ID=52776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5132A TW201524021A (zh) 2013-10-09 2014-10-09 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98184A1 (zh)
TW (1) TW201524021A (zh)
WO (1) WO20150542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1729B (zh) * 2019-10-14 2022-01-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適配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74556B2 (en) 2011-01-05 2016-03-01 Mophie, Inc. Tablet computer stand
USD749053S1 (en) * 2013-07-03 2016-02-09 Sami Paihonen Smartphone
US9857841B2 (en) * 2014-08-05 2018-01-02 Switchform, LLC Modular gang box docking system for computing devices
US9641919B1 (en) 2014-09-30 2017-05-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udio assembli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7636559B (zh) * 2015-06-05 2020-07-2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坞接站
US11957635B2 (en) 2015-06-20 2024-04-16 Therabody, Inc. Percussive therapy device with variable amplitude
US9608475B1 (en) 2015-09-08 2017-03-28 Apple Inc. Wireless charge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US9998810B2 (en) * 2016-05-30 2018-06-12 Jamstack Inc. Portable speaker system for electric string instruments
CN107919549B (zh) * 2016-10-10 2020-05-19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传输基座
US9742455B1 (en) * 2016-10-18 2017-08-22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ock of electronic device
NO343978B1 (en) * 2017-11-27 2019-08-05 Customme As Charger for charging of a mobile device
USD859393S1 (en) 2018-01-05 2019-09-10 Mophie Inc. Electronic device mount
USD873272S1 (en) 2018-06-22 2020-01-21 Mophie Inc. Mount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D873260S1 (en) 2018-06-22 2020-01-21 Mophie Inc. Mount for electronic device
KR102638653B1 (ko) * 2018-10-04 2024-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리셉터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890253B2 (en) 2018-12-26 2024-02-06 Therabody, Inc. Percussive therapy device with interchangeable modules
EP3714525B1 (en) * 2019-02-11 2024-01-24 Therabody, Inc. Charging stand
US11014509B2 (en) 2019-02-13 2021-05-25 Mophie Inc. Mount for holding a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USD902212S1 (en) * 2019-02-27 2020-11-17 Axis Ab Docking station
US11813221B2 (en) 2019-05-07 2023-11-14 Therabody, Inc. Portable percussive massage device
US11857481B2 (en) 2022-02-28 2024-01-02 Therabody, Inc.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massage attachment to percussive therap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81831Y1 (ko) * 2005-01-28 2005-04-15 조수환 Mp3를 거치하기 위한 어댑터를 갖는 도킹 스테이션 및다이나믹 스피커를 포함하는 mp3 재생 및 충전 시스템
JP4472750B2 (ja) * 2005-04-27 2010-06-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用機能拡張ユニット
WO2009142619A1 (en) * 2008-05-19 2009-11-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Notebook computer docking stations
US8323040B2 (en) * 2008-09-05 2012-12-04 Apple Inc. Docking station with moveable connector fo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US8295652B1 (en) * 2008-10-08 2012-10-23 Devin Newstead Combined portable computer with adjustable display screen and associated method
KR101000038B1 (ko) * 2010-05-03 2010-12-09 이정욱 자동차용 전자제품 거치대
WO2013033573A2 (en) * 2011-09-02 2013-03-07 Sdi Technologies, Inc. Adjustable docking apparatus
KR20130094402A (ko) * 2012-02-16 2013-08-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스크 탑 유형 유니버셜 도크
KR101892082B1 (ko) * 2012-03-13 2018-08-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유니버셜 도크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1729B (zh) * 2019-10-14 2022-01-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適配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98184A1 (en) 2015-04-09
WO2015054242A1 (en) 2015-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24021A (zh) 與攜帶型電子裝置一起使用的對接站
US9836086B2 (en) Adjustable docking stand with ejector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nd using the same
JP5650245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ための可動コネクタ付きドック
US8848361B2 (en) Adjustable docking apparatus
EP2677391B1 (en) Docking station for portable terminal
US9778690B2 (en) Adaptive docking station
US20130003291A1 (en) Docking station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2015126538A (ja) 車両用モバイル電話据置台
AU2006283807A1 (en) Docking station for hand held electronic devices
CN105637242A (zh) 双轨引导铰链
TWI495982B (zh) 底座及具有其之電子組件
CN103339542A (zh) 光连接器及光连接器装置
KR101750117B1 (ko) 휴대용 통신 장치의 거치 장치
US20230300232A1 (en) Mobile device accessory
US2016008737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s
WO2012164526A1 (en)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protable device to an apparatus, dock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aid system
TWM595248U (zh) 集線器
CN103163973A (zh) 扩充座
CN219202304U (zh) 一种可推拉的妙控键盘结构
CN103779725A (zh) 导引模块及使用其之电子装置
JP2014052713A (ja) 電子機器
CN219398928U (zh) 一种具有活动接口的游戏手柄
CN203933084U (zh) 充电座上的充电插头结构
JP6134827B1 (ja) ドッキング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4106650A (ja) 着脱機構およびクレードル、並びに電子機器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