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0655A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0655A
TW201520655A TW102143452A TW102143452A TW201520655A TW 201520655 A TW201520655 A TW 201520655A TW 102143452 A TW102143452 A TW 102143452A TW 102143452 A TW102143452 A TW 102143452A TW 201520655 A TW201520655 A TW 20152065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crostructures
backlight module
reflective layer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3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Feng-Cheng Chiang
Original Assignee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2143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20655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0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0655A/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背板、反射層、導光板以及燈條。 反射層設置於背板,導光板具有相對之入光面與出光面,出光面具有第一勻光區與第二勻光區,第一勻光區具有複數個第一微結構,第二勻光區具有複數個第二微結構,且第一微結構之取光能力大於第二微結構之取光能力。燈條貼合於入光面且對準第一勻光區,且燈條正面朝向反射層發光。燈條發出之光線經反射層反射後抵達入光面,然後在出光面形成一均勻面光源。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直下式的背光模組。
背光模組是液晶顯示面板中的重要零組件之一,由於液晶本身不發光,因此背光模組的功能主要是在提供充足的亮度以及分佈均勻的光源,以使得液晶顯示面板能夠顯示影像。
一般而言,背光模組以其光源的位置分類,可分為側入式的背光模組以及直下式的背光模組。側入式背光模組為光源擺在側邊,再藉由導光板及其他光學膜片將線光源轉化為亮度均勻的面光源。因此,若側入式背光模組以發光二極體作為其發光元件,則需密集設置多個發光二極體於導光板側邊,才能順利地轉化為均勻的面光源。
直下式背光模組為光源設置於導光板或擴散板之下方,使光源直接正面射出至導光板或擴散板上。相較於側入式背光模組,直下式背光模組所需使用的發光二極體數量較少,但因為光源正面射出,所以需要較大的混光空間,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組之厚度較厚,難以符合液晶顯示 面板越做越薄的趨勢。
本發明之一技術態樣是在提供一種背光模組,用以解決以上先前技術所提到的困難。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背光模組包含背板、反射層、導光板以及燈條。反射層設置於背板之表面,導光板具有相對之入光面與出光面,入光面面對反射層,出光面具有第一勻光區與第二勻光區,第一勻光區具有複數個第一微結構,第二勻光區具有複數個第二微結構,且第一微結構之取光能力大於第二微結構之取光能力。燈條背面貼合於入光面且對準第一勻光區,正面朝向反射層發光。燈條發出之光線經反射層反射後抵達入光面,再進入導光板中,然後在出光面形成一均勻面光源。
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上述燈條包含複數個點光源,且反射層於對應此些點光源的位置設有相應的多個展光結構,用以改變光線行進方向。
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上述展光結構為側面內凹成凹面鏡狀之圓錐。
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上述圓錐之頂角不超過30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上述展光結構具有粗糙外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上述展光結構為剖 面形狀為三角形之圓錐,且頂角介於90度與175度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上述第一、第二為結構為凹槽或凸點,且第一微結構之槽深或高度大於第二微結構之槽深或高度,以提供較強的取光能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上述第一、第二微結構為凹槽或凸點,且第一微結構之密度大於第二微結構之槽深,以提供較強的取光能力。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背光模組藉由將燈條先朝向背板上的反射層發光,再藉由反射層反射光線至導光板之入光面中,使得背光模組可縮小導光板以及背板之間之間隔高度,但同時又可提供給燈條發出之光線足夠的混光距離,藉此縮小直下式之背光模組整體的厚度。
10‧‧‧背光模組
100‧‧‧背板
110‧‧‧反射層
120‧‧‧導光板
121‧‧‧入光面
122‧‧‧出光面
123‧‧‧第一勻光區
123s‧‧‧第一微結構
124‧‧‧第二勻光區
124s‧‧‧第二微結構
130‧‧‧燈條
131‧‧‧點光源
132‧‧‧電路板
140‧‧‧展光結構
141‧‧‧側面
A‧‧‧第一距離
B‧‧‧第二距離
D1、D2‧‧‧槽深
θ‧‧‧頂角
H‧‧‧間隔高度
S1、S2‧‧‧光線
R‧‧‧區域
為讓本發明及其優點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參考如下:第1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區域R的局部放大圖。
第3圖係繪示本發明之展光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4圖係繪示本發明之展光結構之再一實施例之剖面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 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此外,圖式僅以說明為目的,並未依照原尺寸作圖。為使便於理解,下述說明中相同元件將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請一併參考第1圖與第2圖,第1圖係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之剖面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區域R的局部放大圖。如圖所示,背光模組10係屬於一種直下式的背光模組,其燈條130設置在導光板120之底部,其中,本實施例藉由將燈條130發出之光線經由反射層110反射後再進入導光板120中,而大幅降低背光模組10之厚度。以下將說明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之詳細結構。
請參考第1圖,背光模組10包含背板100、反射層110、導光板120以及燈條130。反射層110設置於背板100之表面101。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層110可為背板100表面101上另外貼覆之高反射率材質,如金屬等,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反射層110可以是將背板100之表面101研磨成光滑且具高反射率的平面而形成。
導光板120具有相對之入光面121與出光面122,入光面121面對反射層110,出光面122具有第一勻光區123與第二勻光區124。第一勻光區123具有複數個第一微結構123s,第二勻光區124具有複數個第二微結構124s,其中第一微結構123s的取光能力大於第二微結構124s的 取光能力。
需說明的是,此處的『取光能力』指的是第一、第二微結構123s、124s將光線由導光板120內部萃取到空氣中的能力。具體而言,當導光板120內部的光線到達出光面122時,將會產生部分折射與部分反射的現象,因此若導光板120表面的第一微結構123s之取光能力越好,代表會有較多的光線經由第一微結構123s折射到空氣中。
為了更具體了解上述之『取光能力』,請參考第2圖中之局部放大圖。如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第二微結構123s、124s為弧形凹槽,且第一微結構123s之槽深D1大於第二微結構124s的槽深D2,因此當光線抵達導光板120之出光面122時,會有較多的光線由第一微結構123s折射出去,故第一微結構123s的取光能力較第二微結構124s好,但不限於此。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第二微結構123s、124s可為V型溝槽或凸點,且第一微結構123s之溝槽槽深或凸點高度大於第二微結構124s之溝槽槽深或凸點高度,或者是第一微結構123s之溝槽或凸點的排列密度可大於第二微結構124s之溝槽或凸點的排列密度,均可達到第一微結構123s取光能力較好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燈條130背面貼合於入光面121且燈條130正面朝向反射層110發光,使燈條130發出之光線S1經由反射層110反射後才抵達入光面121,再進入導光板120中。值得一提的是,燈條130貼合入光面121之位置需對準取光能力較好的第一勻光區123。原因在於,當 光線經由反射層110反射後,出光面122面對燈條130之區域較容易因為燈條130本身的遮擋而出現較暗的陰影。因此,將燈條130對準第一勻光區123,使得出光面122面對燈條130之區域可藉由第一勻光區123內取光能力較好的第一微結構123s萃取較多的光線,使得出光面122面對燈條130之區域不會產生陰影,而形成均勻的面光源。
如此,本實施例藉由將燈條130背面貼合於導光板120之入光面121,使得燈條130發出之光線S1可經過至少一次反射後才進入入光面121中,藉此大幅縮小背光模組10之厚度。更詳細而言,若本實施例之反射層110與入光面121之間之第一距離為A,燈條130與反射層110之間之第二距離為B,則燈條130所發出之光線S1所經過的混光距離至少等於第一距離A加上第二距離B的總合。相較於傳統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燈條130設置於背板100上且燈條130之光線直接入射至導光板120中,因此為了使燈條130發出的光線經過足夠的混光距離,背板100與導光板120之間至少需具備第一距離A加上第二距離B的間隔高度H,而本案只需約一半的第一距離A加第二距離B的間隔高度H,就可具備傳統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混光效果。因此,本實施例可大幅地降地背光模組10的厚度,且又可具有直下式背光模組10中只需較少的發光元件的優點。
請參考第1圖,在本實施例中,更詳細而言,燈條130可由複數個點光源131所組成,點光源131可為發光二 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發光元件。需說明的是,第1圖因為是剖面圖,所以圖面上之燈條130只繪示出一個點光源131,但在三維空間中,燈條130應排列有複數個點光源131。
此外,在部分實施例中,燈條130在點光源131以及導光板120之間,可更包含電路板132,點光源131貼覆於電路板132上,且點光源131朝向反射層110之方向發光。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132可為金屬基印刷電路板,以提供較好的散熱效果,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電路板132可為透明導電薄膜,例如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可提供較好的透光率。
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層110於對應此些點光源131的位置處可設有展光結構140。亦即,此些點光源131在反射層110之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在展光結構140中。展光結構140可用以改變燈條130直射至展光結構140之光線S2行進的方向。詳言之,以燈條130中之點光源131為發光二極體為例,則點光源131發出之光形主要為朝向展光結構140之方向,例如為光線S2之方向,只有少數會由光線S1之方向直接打在反射層110上。因此,本實施例之展光結構140主要係使點光源131發出之光線S2朝向展光結構140之周圍發散,使得點光源131發出之光形由原本朝向展光結構140的單一方向轉為多向性地朝展光結構140周圍發散,藉此促進點光源131之光線S2在進入導光板120之入光面121前的混光效果。
換言之,發光二極體原本提供類似橢圓形狀的光包,且橢圓光包的長軸遠大於短軸,當光包的光線觸及展光結構140時,便會被展光結構140破壞其行進路線而分光。因此,反射後的光線在導光板120與反射層110間不斷反彈而傳遞,每觸及導光板120之入光面121,即有部分光線被萃取到出光面122。整體觀之,本實施例利用展光結構140先將光包瓦解,再以反射層110將瓦解後的光包展開及傳遞,進而減少原本直下式架構下,點光源131到導光板120之入光面121所需的展光路徑。
在本實施例中,展光結構140可自反射層110面向燈條130之表面突出,且展光結構140為剖面形狀為三角形之圓錐。此圓錐之頂角θ介於90度與175度之間。本實施例以頂角θ為90度為例,當光線S2打在展光結構140之側面141時,側面141可反射光線S2,使得光線S2朝向大致平行反射層110之方向前進,因此頂角θ為90度時可具有較佳的展光效果。
具體而言,展光結構140可以是逐一對應點光源131的多個圓錐,也可以是與燈條130平行設置之一凸稜,凸稜的剖面即具有與所述圓錐之剖面相同的物理結構。剖面結構的設計有二,其一是單純的三角錐,此時頂角θ為90-175度之設計。其二是針對前述的橢圓形光包,所相應設計之凹面拋物線形角椎,此時角錐之頂角θ以不超過30度為宜。
請參考第3圖,其係繪示本發明之展光結構140之 另一實施例的剖面圖。在第3圖中之展光結構140與第1圖之實施例不同在於,本實施例之展光結構140可為側面141內凹成凹面鏡狀之圓錐,且此圓錐之頂角θ不超過30度。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展光結構140與反射層110可為一體成形之結構。詳言之,展光結構140可自反射層110面向燈條130之表面突出,且展光結構140之側面141可為光滑且具有高反射率之曲面,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展光結構140可為另外設置在反射層110上之結構。
接著,請參考第4圖所繪示之展光結構之再一實施例的剖面圖。如圖所示,展光結構140可同第2圖中側面141內凹成凹面鏡狀之圓錐並且自反射層110面向燈條130之表面突出。本實施例與第2圖之實施例不同在於,本實施例之展光結構140之側面141可為一種粗糙之外表面,使燈條130之光線S2打在展光結構140上時會造成散射的現象,藉此達到展光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將燈條背面貼覆於導光板之入光面上,並且在背板面向燈條之表面上設置反射層,使得燈條發出之光線先經由反射層反射後,才抵達導光板之入光面上,藉此在導光板與背板之有限的空間中,增加燈條發出之光線的混光距離。因此,相較於傳統的直下式背光模組而言,本發明之上述實施例可縮小背光模組之厚度,以符合液晶顯示面板越做越薄的趨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背光模組
100‧‧‧背板
101‧‧‧表面
110‧‧‧反射層
120‧‧‧導光板
121‧‧‧入光面
122‧‧‧出光面
123‧‧‧第一勻光區
124‧‧‧第二勻光區
130‧‧‧燈條
131‧‧‧發光元件
132‧‧‧電路板
140‧‧‧展光結構
141‧‧‧側面
A‧‧‧第一距離
B‧‧‧第二距離
θ‧‧‧頂角
H‧‧‧間隔高度
S1、S2‧‧‧光線
R‧‧‧區域

Claims (10)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背板;一反射層,設置於該背板之表面;一導光板,具有相對之一入光面與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該反射層,該出光面具有一第一勻光區與一第二勻光區,該第一勻光區具有複數個第一微結構,該第二勻光區具有複數個第二微結構,該些第一微結構的取光能力大於該些第二微結構的取光能力;以及一燈條,背面貼合該入光面且對準該第一勻光區,正面朝向該反射層發光,該燈條發出之光線經該反射層反射後抵達該入光面,再進入該導光板,然後在該出光面形成一均勻面光源。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燈條係由複數個點光源所組成,且該反射層於對應該些點光源的位置,設有複數個展光結構,用以改變光線行進方向。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展光結構為側面內凹呈凹面鏡狀之一圓錐。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圓錐之頂角不超過30度。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展光結構具有一粗糙外表面。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展光結構為剖面形狀為三角形之一圓錐,且該圓錐之頂角介於90度與175度之間。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第二微結構為凹槽,且該些第一微結構之槽深大於該些第二微結構。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第二微結構為凹槽,且該些第一微結構之密度大於該些第二微結構。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第二微結構為凸點,且該些第一微結構之高度大於該些第二微結構。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第二微結構為凸點,且該些第一微結構之密度大於該些第二微結構。
TW102143452A 2013-11-28 2013-11-28 背光模組 TW2015206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3452A TW201520655A (zh) 2013-11-28 2013-11-28 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3452A TW201520655A (zh) 2013-11-28 2013-11-28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0655A true TW201520655A (zh) 2015-06-01

Family

ID=53934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3452A TW201520655A (zh) 2013-11-28 2013-11-28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2065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5464B (zh) 導光板、面光源裝置、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TWI653477B (zh) 導光板、面光源裝置、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US1113179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821845A (zh) 導光板、面光源裝置、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US20120300493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a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4649553B2 (ja) 導光板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TW201040630A (en) Backlight unit
TWI711864B (zh) 光源模塊及顯示裝置
TW201930925A (zh) 光學膜片及顯示模組
CN104932140A (zh) 背光模块
TW201024857A (en) A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lateral optical structures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TWI499816B (zh) 顯示裝置
CN103629600A (zh) 背光模组
KR20170101994A (ko) 도광판,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326928A (zh) 具有橢圓形底段之不對稱鋸齒邊緣導光膜
US10564470B2 (en) Backlighting device
TWM559421U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WO2016086450A1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526742B (zh) 曲型背光模組
JP6542889B2 (ja) 導光板と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526741B (zh) 背光模組
TWM276217U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6298986B2 (ja) 照明装置
TW201520655A (zh) 背光模組
CN207352206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源及背光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