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6797A - 觸控板模組 - Google Patents

觸控板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6797A
TW201516797A TW102139591A TW102139591A TW201516797A TW 201516797 A TW201516797 A TW 201516797A TW 102139591 A TW102139591 A TW 102139591A TW 102139591 A TW102139591 A TW 102139591A TW 201516797 A TW201516797 A TW 2015167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flexible film
touch
panel module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9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ung-Yi Lai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TW1021395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516797A/zh
Publication of TW201516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6797A/zh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板模組,組裝於電子裝置的機體。觸控板模組包括觸控板模組包括可撓膜、觸控板以及控制電路。可撓膜的一端連接於機體。觸控板連接可撓膜的另一端。控制電路配置於可撓膜且電性連接在觸控板與機體之間,其中可撓膜產生至少一彎折而使觸控板移出或移入機體。

Description

觸控板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觸控板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移動式觸控板模組。
在現代生活中,平板電腦(tablet)以及筆記型電腦(notebook)儼然成為科技產品的主流之一,其中結合此二者的可轉換式筆記型電腦(convertible notebook)勢必在當前的電子消費市場中形成一股新的風潮。
由於可轉換式筆記型電腦的觸控螢幕的使用角度或方向可讓使用者視其需求而自行調整,因此相較於傳統的筆記型電腦而言,其具有更高的使用彈性。舉例而言,使用者可將可轉換式筆記型電腦的觸控螢幕調整為以觸控面朝上而平躺於鍵盤基座上的態樣。藉此,使用者即可透過可轉換式筆記型電腦中的例如平板電腦模式(metro mode)來以操作平板電腦的方式進行操作。另一方面,當使用者欲透過鍵盤組進行例如文書處理的操作時,使用者亦可依據使用習慣而將觸控螢幕調整至適當的使用高度及角度。甚至說,在部分機種之中, 當使用者有特殊需求時,使用者更可將觸控螢幕翻轉至相對於鍵盤組的另一側。換言之,此時使用者需先將可轉換式筆記型電腦水平旋轉180度後,方能目視觸控螢幕的顯示情形。
一般而言,傳統的筆記型電腦是將觸控板設置在相對於鍵盤基座與觸控螢幕之間的樞接側的另一側,而鍵盤組設置於前述樞接側與觸控板之間。然而,為了因應各種可能的操作模式,可轉換式筆記型電腦的鍵盤組的位置勢必有所調整。在現行的替代方案之中,常見有以下兩者:其一是將鍵盤組朝向觸控板處移動,但此替代方案會壓縮到原有觸控板的配置空間,造成觸控板的觸控效能下降;其二是調整鍵盤組、觸控板以及前述樞接側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就是改將鍵盤組設置在相對於前述樞接側的另一側,而觸控板則位於鍵盤組與前述樞接側之間,但此替代方案不僅未能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在部分的使用模式下,觸控板亦可能被觸控螢幕的阻隔開來,進而產生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利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板模組,其利用可撓膜的可彎折特性而將設置於其上的觸控板移出或收納於電子裝置的機體。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觸控板模組。觸控板模組組裝於電子裝置的機體。觸控板模組包括可撓膜、觸控板以及控制電路。可撓膜的一端連接於機體。觸控板連接可撓膜的另一端。控制電路配置於可撓膜且電性連接在觸控板與機體之間,其中可 撓膜產生至少一彎折而使觸控板移出或移入機體。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可撓膜適於產生至少一彎折,其中可撓膜的一端連接於機體,而觸控板設置於可撓膜的另一端。因此,設置於可撓膜上的觸控板可透過可撓膜的彎折而移出或收納於電子裝置的機體。在如此配置之下,電子裝置的輸入範圍不會因其機體對應狀態不同而受到壓縮。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膠材
20‧‧‧平台
100‧‧‧電子裝置
110‧‧‧機體
110a‧‧‧腔室
110b‧‧‧容置槽
111‧‧‧第一殼體
112‧‧‧第二殼體
112a‧‧‧底部
112b‧‧‧通孔
112c‧‧‧圓弧部
113‧‧‧連接器
114‧‧‧主機板
115‧‧‧感測器
116‧‧‧鍵盤組
200‧‧‧觸控板模組
210‧‧‧可撓膜
210a~210d‧‧‧彎折
211‧‧‧第一部件
212‧‧‧第二部件
213‧‧‧第二部件
220‧‧‧觸控板
221‧‧‧底面
222‧‧‧觸控面
230‧‧‧控制電路
240‧‧‧支撐件
250‧‧‧磁性件
260‧‧‧電路板
270‧‧‧晶片組
R1、R2‧‧‧半徑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處於第一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的電子裝置的局部仰視圖。
圖3是圖2沿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是圖3的觸控板模組展開後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圖4的觸控板模組展開後的俯視圖。
圖6是圖1的電子裝置處於第二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圖6的電子裝置的局部俯視圖。
圖8是圖7沿II-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處於第一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電子裝置的局部仰視圖。圖3是圖2沿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在此第一狀態是指觸控板210收納於機體110時的狀態,而為求清楚表示與說明,圖3省略繪示控制電路230。請參考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模組200組裝於電子裝置100的機體110。電子裝置100例如是可轉換式筆記型電腦(convertible notebook),又或者是傳統的筆記型電腦、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的擴充基座等等,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觸控板模組200包括可撓膜210、觸控板220以及控制電路230。可撓膜210的一端連接於機體110,觸控板220連接可撓膜210的另一端。具體而言,機體110包括對接組裝的第一殼體111與第二殼體112,而可撓膜210具有相連的第一部件211、第二部件212與第三部件213。在此,第一部件211相當於可撓膜210連接於機體110的一端,而第三部件213相當於配置有觸控板220的另一端,其中第一部件211例如是透過膠材10接合於第二殼體112上。
另一方面,第一機體110具有相互連通的腔室110a與容置槽110b,腔室110a位於第一殼體111與第二殼體112之間,而容置槽110b位於機體110的底部,亦即第二殼體112的底部112a。再者,第二殼體112還具有通孔112b,腔室110a與容置槽110b即例如是藉由通孔112b相連通。具體而言,第一部件211大致上位於腔室110a內,而第二部件212大致上位於通孔112b內。
在本實施例中,可撓膜210的材質例如是經由柔韌化配方處理以及銀漿附著(silver paste attachment)技術所製成的聚酯薄膜(PET)。當觸控板模組200於第一狀態時,可撓膜210的第一部件211與第二部件212之間以及第二部件212與第三部件213之間分別產生彎折210a與210b,使得可撓膜210的第三部件213可移入容置槽110b內。如圖2所示,彎折210a與210b存在弧形導角,且弧形導角的半徑R1大於或等於1毫米(mm),藉以避免可撓膜210自彎折210a與210b處斷裂。
此時,可撓膜210的第三部件213貼附於第二殼體112,並且與連接於其上的觸控板220收納於容置槽110b內並且觸控板220的底面221朝向機體110,使得容置槽110b暴露出觸控板220中相對於底面221的觸控面222。舉例而言,觸控面222可與第二殼體112的底部112a共平面,或者是略低於第二殼體112的底部112a,使得機體110可穩固地置放於平台20上而不致產生晃動。
為使可撓膜210的第三部件213可平整地貼附於第二殼體112,觸控板模組200更包括支撐件240。支撐件240位於觸控板220與可撓膜210之間的,且例如是由壓克力等材質所構成,藉以提供可撓膜210足夠的支撐力,進而避免貼附於第二殼體112後的可撓膜210產生翹曲的情形。
圖4是圖3的觸控板模組展開後的剖面示意圖。圖5是圖4的觸控板模組展開後的俯視圖。請參考圖3至圖5,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模組200更包括磁性件250,其中磁性件250例如是 位於觸控板220的周圍。當觸控板模組200於第一狀態時,磁性件250吸附於機體110(亦即第二殼體112)以固定觸控板220於容置槽110b內。
另一方面,機體110還包括連接器113與主機板114,其中連接器113與主機板114位於腔室110a內。控制電路230配置於可撓膜210,且分佈於第一部件211、第二部件212與第三部件213,以電性連接在觸控板220與機體110的連接器113以及主機板114之間。另一方面,觸控板模組200更包括電路板260與晶片組270,其中晶片組270配置於電路板260上且彼此電性連接。電路板260配置於第一部件211,也就是說,電路板260與晶片組270位於腔室110a內。更精準而言,電路板260是配置於控制電路230上,用以電性連接於晶片組270與控制電路230之間。
為避免觸控板220收納於容置槽110b時遭到使用者的誤觸,機體110內設置有感測器115,其中感測器115例如是霍爾感測器(hall sensor),亦即磁感測器,並與主機板114電性連接。當觸控板模組200於第一狀態時,感測器115位於機體110對應於磁性件250處,舉例而言,感測器115通常是設置於第二殼體112內,其可位於靠近容置槽110b的一側或靠近腔室110a的另一側,在此是以靠近容置槽110b的一側輔助說明,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也就是說,當觸控板模組200於第一狀態時,感測器115感測到磁性件250的磁力產生感測訊號,前述感測訊號傳送至主 機板114上的處理單元(圖未示)。接著,處理單元接收前述感測訊號後,發出控制訊號以關閉觸控板220的觸控功能。
圖6是圖1的電子裝置處於第二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7是圖6的電子裝置的局部俯視圖。圖8是圖7沿II-II剖線的剖面示意圖,在此第二狀態是指觸控板220移出機體110時的狀態,其中為求清楚表示與說明,圖6省略繪示磁性件250,而圖8省略繪示控制電路230。請參考圖6至圖8,當使用者欲利用觸控板220作為輔助操作電子裝置100的工具時,可將觸控模組200將轉換至第二狀態。當觸控板模組200於第二狀態時,可撓膜210與連接於其上的觸控板220移出容置槽110b,其中觸控板220鄰近機體110上的鍵盤組116,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此時,可撓膜210的第一部件211與第二部件212之間以及第二部件212與第三部件213之間分別產生彎折210c與210d,使得可撓膜210的第三部件213移出容置槽110b。而彎折210c與210d存在弧形導角,且弧形導角的半徑R2大於或等於1毫米(mm),藉以避免可撓膜210自彎折210c與210d處斷裂。
此時,可撓膜210的第三部件213貼附於平台20上,也就是說,觸控板220的底面221朝向平台20,而觸控面221朝向使用者。由於在觸控板220移出容置槽110b的同時,磁性件250亦隨之移出而使得感測器115感測到磁性件250的磁力變化(亦即磁力的削減,甚而無法感測到磁性件250),因此感測器115產生另一感測訊號,前述感測訊號傳送至主機板114上的處理單元。 接著,處理單元接收此前述感測訊號後,發出控制訊號以開啟觸控板220的觸控功能。
藉此,使用者即能透過按壓觸控板220的觸控面222輔以操作電子裝置100,其中使用者按壓觸控板220所產生的訊號即是透過控制電路230傳送至晶片組270,並於晶片組270運算處理後傳送至主機板114以使電子裝置100作出反應。
簡言之,本發明的觸控板的觸控面積並不會受到壓縮,而保有其感測性能。此外,當觸控板移出機體為使用者操作時,除了能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之外,亦不會受到觸控螢幕的干涉而產生使用上的不便利性。
另一方面,當觸控板模組200在如圖3所示的第一狀態與如圖8所示的第二狀態作轉換,且歷經多次反覆的撓折時,亟可能因此破損或斷裂。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可撓膜210能承受1牛頓的外力予以進行100000次的彎折,具有較佳的可靠度與耐用性。並且如圖3與圖8所示,第二殼體112中靠近前述彎折形成之處具有圓弧部112c,其中圓弧部112c的半徑大致上與弧形導角相同,更能確保可撓膜210於撓折的過程中不致於破損或斷裂。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可撓膜適於產生至少一彎折,其中可撓膜的一端連接於機體,而觸控板設置於可撓膜的另一端。因此,設置於可撓膜上的觸控板可透過可撓膜的彎折而移出或收納於機體的容置槽。並且在如此配置之下,本發明的觸控板的觸控面積並不會受到壓 縮,而保有其感測性能。再者,當觸控板移出機體的容置槽為使用者操作時,除了能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之外,亦不會受到觸控螢幕的干涉而產生使用上的不便利性。
另一方面,觸控鍵的觸控功能可藉由磁性件與感測器之間的作用,使得觸控板模組處於第一狀態時,關閉觸控板的觸控功能,另於觸控板模組轉換為第二狀態時,方開啟觸控板的觸控功能。如此為之,可避免使用者在觸控板收納於機體的容置槽時發生誤觸之情事。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膠材
20‧‧‧平台
110‧‧‧機體
110a‧‧‧腔室
110b‧‧‧容置槽
111‧‧‧第一殼體
112‧‧‧第二殼體
112a‧‧‧底部
112b‧‧‧通孔
112c‧‧‧圓弧部
113‧‧‧連接器
114‧‧‧主機板
115‧‧‧感測器
200‧‧‧觸控板模組
210‧‧‧可撓膜
210a、210b‧‧‧彎折
211‧‧‧第一部件
212‧‧‧第二部件
213‧‧‧第二部件
220‧‧‧觸控板
221‧‧‧底面
222‧‧‧觸控面
240‧‧‧支撐件
260‧‧‧電路板
270‧‧‧晶片組
R1‧‧‧半徑

Claims (9)

  1. 一種觸控板模組,組裝於一電子裝置的一機體,該觸控板模組包括:一可撓膜,該可撓膜的一端連接於該機體;一觸控板,連接該可撓膜的另一端;以及一控制電路,配置於該可撓膜且電性連接在該觸控板與該機體之間,其中該可撓膜產生至少一彎折而使該觸控板移出或移入該機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其中該彎折存在一弧形導角,且該弧形導角的半徑大於或等於1毫米。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其中該可撓膜材的材質為聚酯薄膜,且能承受1牛頓的外力予以進行100000次的彎折。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其中該機體具有相互連通的一腔室與一容置槽,該容置槽位於該機體的底部,當該觸控板模組於一第一狀態時,該可撓膜與連接於其上的該觸控板收納於該容置槽內,當該觸控板模組於一第二狀態時,該可撓膜與連接於其上的該觸控板移出該容置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其中該觸控板具有相對的一觸控面與一底面,當該觸控板模組於該第一狀態時,該觸控板的該底面朝向該機體,而該容置槽暴露出該觸控板的該觸控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更包括:一電路板,配置於該可撓膜連接於該機體的一端且位於該腔內室;以及一晶片組,配置於該電路板上,其中該電路板電性連接在該晶片組與該控制電路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更包括一支撐件,位於該觸控板與該可撓膜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更包括一磁性件,位於該觸控板,當該觸控板模組於該第一狀態時,該磁性件吸附於該機體以固定該觸控板於該容置槽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觸控板模組,其中該機體具有一感測器,當該觸控板模組於該第一狀態時,該感測器位於該機體對應於該磁性件處。
TW102139591A 2013-10-31 2013-10-31 觸控板模組 TW2015167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9591A TW201516797A (zh) 2013-10-31 2013-10-31 觸控板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9591A TW201516797A (zh) 2013-10-31 2013-10-31 觸控板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6797A true TW201516797A (zh) 2015-05-01

Family

ID=53720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9591A TW201516797A (zh) 2013-10-31 2013-10-31 觸控板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1679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5577B (zh) * 2016-05-23 2021-08-1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5577B (zh) * 2016-05-23 2021-08-11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3753B2 (ja) タ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タッチ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電子計算機
KR102399404B1 (ko) 입력 디바이스 부착
US9310905B2 (en) Detachable back mounted touchpad for a handheld computerized device
TWI546649B (zh) 用於電子裝置的鉸鏈結構之技術
US9360893B2 (en) Input device writing surface
US9176901B2 (en) Flux fountain
US10180739B2 (en) Input devic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479296B (zh) 電子裝置及其可拆卸式電子套組
US20140132550A1 (en) Electrical Contacts and Connectors
TWI475426B (zh) 電子裝置之外接鍵盤與護套
TW201712475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440105A (zh) 用於電子裝置的鍵盤
TW201229845A (en) Touch control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10119218B (zh) 触控模块及具有触控模块的电子计算器
CN112740141B (zh) 包括支架构件的电子装置
US10488954B1 (en) SMD switch and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RU2689192C2 (ru) Элемент крепления и удержания
KR20210022302A (ko)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상태에 기반하여 동작 모드 제어 방법
CN209373464U (zh) 笔记本电脑
TW201322892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20170255285A1 (en) Detachable back mounted touchpad for a handheld computerized device
US2019023572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ouch key
JP4292228B1 (ja) 情報処理装置
US10510499B1 (en) SMD switch and touchpad module and computing device using same
JP2009199537A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