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1586A - 經由非存取層程序之對等式認證的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經由非存取層程序之對等式認證的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11586A TW201511586A TW103143118A TW103143118A TW201511586A TW 201511586 A TW201511586 A TW 201511586A TW 103143118 A TW103143118 A TW 103143118A TW 103143118 A TW103143118 A TW 103143118A TW 201511586 A TW201511586 A TW 20151158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essage
- authentication
- registration
- entity
- receiv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06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1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54 cellular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9 magnetic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藉由一無線通信系統之一行動實體進行的對等式(P2P)認證可包括:經由一非存取層(NAS)接收來自一管理實體之一P2P認證接受訊息;接收來自一網路實體之一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及經由一存取層將一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發送至該網路實體。接收來自一行動實體之一P2P認證請求訊息的管理實體可基於該所接收之P2P認證請求訊息而執行一P2P認證檢查,且在該行動實體經認證之情況下經由該NAS將一P2P認證接受訊息發送至該行動實體。或者,藉由一行動實體進行之P2P認證可包括:將包括一P2P認證請求之一註冊訊息發送至一核心網路;及接收來自該核心網路之一註冊接受訊息,該註冊接受訊息包括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Description
本申請案大體而言係關於無線通信,且更具體言之係關於針對對等式通信而對無線器件進行之認證。
本申請案根據35 U.S.C.§ 119(e)主張2011年1月11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1/431,765號的優先權,該案之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長期演進(LTE)表示在蜂巢式技術上之重大進步,且其為蜂巢式3G服務的下一個步進,作為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及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MTS)之自然演進。LTE實體層(PHY)為在演進型NodeB(eNB)與行動實體(諸如,存取終端機(AT)或使用者設備(UE))之間傳送資料與控制資訊兩者的高效率構件。LTE PHY使用對蜂巢式應用而言為新的一些先進技術。此等技術包括正交分頻多工(OFDM)及多輸入多輸出(MIMO)資料傳輸。另外,LTE PHY在下行鏈路(DL)上使用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FDMA)且在上行鏈路(UL)上使用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SC-FDMA)。OFDMA允許針對指定數目個符號週期而在逐副載波基礎上將資料導引至多個使用者或導引來自多個使用者之資料。
經廣泛部署以提供各種類型之通信內容(諸如,語音及資料)的較
舊無線通信系統之實例包括分碼多重存取(CDMA)系統(包括CDMA2000、寬頻CDMA)、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及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MTS)。此等無線通信系統及LTE系統大體上使用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RAT)及通信協定、在不同頻帶下操作、提供不同服務品質(QoS)且向系統使用者提供不同類型之服務及應用程式。
在直接無線連接中,第一行動實體將無線信號直接傳輸至第二行動實體,該第二行動實體接收及處理該無線信號。直接無線連接之實例包括LTE或其他無線通信協定中之自行動實體至NodeB的連接,或如用於非蜂巢式協定(諸如,WiFi直連或藍芽)中之在行動實體之間的對等式(P2P)連接。蜂巢式無線通信系統通常不包括行動實體之間的直接連接。更確切而言,行動實體通常經由一或多個NodeB及相關聯之網路基礎架構而彼此間接地通信。在此情形下,需要有效地管理對行動實體用於P2P通信之認證。
在蜂巢式無線通信系統中,可能需要在亦使用基地台(例如,NodeB)與行動實體之間的蜂巢式通信的系統內實施P2P通信。如本文中所使用,「P2P」指代對等行動實體之間的通信或發信號,其與指代行動實體與基地台之間的無線通信之「蜂巢式」形成對比。如本文中所使用,P2P排除對等基地台或無線通信系統之其他對等節點之間的通信。如上文所定義之P2P通信有時可被稱為器件間(縮寫為「D2D」)。作為一群組之行動實體不同於基地台,且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因素來與基地台區分;例如,基地台通常包括至核心網路之回載連接及對相關介面組件之支援,而行動實體缺乏此等組件且大體上為攜帶型。在其他態樣中,行動實體可包括亦見於基地台中之組件,例如,處理器、記憶體及收發器組件。
當無線通信系統在一或多個重疊區域中支援蜂巢式通信與P2P通
信兩者時,可出現與區域中之蜂巢式無線發信號與P2P無線發信號之間的干擾有關的問題。可使用各種控制方法來協調區域中之P2P發信號及蜂巢式發信號,以便最小化此等通信模式之間的干擾。此等控制方法之一態樣可包括對一行動實體進行認證以起始一通信會話,在該通信會話中,該行動實體與另一行動實體以P2P模式操作。本文中可將此認證稱為P2P認證。應理解,除非被認證為以P2P模式操作,否則行動實體可大體上以蜂巢式模式操作。可藉由無線通信系統之一或多個實體(與該系統之其他實體合作)來執行P2P認證。
在一態樣中,用於藉由行動實體進行對等式(P2P)認證之第一方法可包括經由非存取層(NAS)接收來自管理實體之P2P認證接受訊息。「第一方法」、「第二方法」等僅用作用以指代用於P2P認證之不同方法的便利標記,且並不描述或建議任何時間次序、偏好或優先權次序或各種方法之間的其他關係。該第一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藉由該行動實體接收來自網路實體之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該第一方法可進一步包括經由存取層將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自行動實體發送至網路實體。在第一方法之一態樣中,行動實體可為或可包括使用者設備(UE),管理實體可包含行動管理實體(MME),且網路實體可包含演進型NodeB(eNB)。
在一相關態樣中,第一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行動實體經由NAS將P2P認證請求訊息發送至管理實體。該第一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行動實體經由NAS將P2P認證完成訊息傳輸至管理實體。
在一態樣中,P2P認證包含針對發現之認證;亦即,行動實體可經認證,藉此發現用於預期P2P通信之另一對等行動實體。在另一態樣中,P2P認證可包括針對直接通信之認證。亦即,P2P認證可對行動實體與另一對等器件之間的P2P通信進行認證。
在第一方法之一態樣中,接收P2P認證接受訊息可包括:行動實
體接收一啟動預設演進封包系統(EPS)承載上下文訊息。在此狀況下,第一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行動實體經由NAS將一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傳輸至管理實體。在第一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接收P2P認證接受訊息可包括接收一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訊息。在此狀況下,第一方法可進一步包括經由NAS將一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傳輸至管理實體。
第二方法可與藉由管理實體進行之P2P認證有關。該第二方法可包括:管理實體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P2P認證請求訊息。該第二方法可進一步包括由管理實體至少部分地基於所接收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來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P2P認證檢查。該第二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回應於該至少一檢查係成功的,管理實體經由NAS將P2P認證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在第二方法之一態樣中,行動實體可包含UE且管理實體可包含MME。
在第二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執行該至少一檢查可包括判定與行動實體相關聯之特定ID或特定首碼是否匹配行動實體之訂用。在替代例中或另外,執行該至少一檢查可包括判定與行動實體相關聯之特定ID或特定首碼是否未屆期。
如在第一方法中,第二方法中之P2P認證可包括針對發現之認證。在替代例中或另外,P2P認證可包括針對直接通信之認證。
在第二方法之一態樣中,接收P2P認證請求訊息可包括:管理實體接收一封包資料網路(PDN)連接性請求訊息。另外,發送P2P認證接受訊息可包括:管理實體發送一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
第二方法可進一步包括:管理實體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一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在第二方法之一態樣中,接收P2P認證請求訊息可包括在管理實體處接收一承載資源配置請求訊息。另外,發送P2P認證接受訊息可包括自管理實體發送一啟動專用
EPS承載上下文訊息。在另一態樣中,第二方法可包括藉由管理實體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一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
用於藉由行動實體進行P2P認證之第三方法可包括:行動實體將一註冊訊息發送至核心網路,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該第三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藉由行動實體接收來自核心網路之一註冊接受訊息,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在第三方法之一態樣中,藉由行動實體發送註冊訊息可包括將註冊訊息發送至網路實體,該網路實體將註冊訊息轉遞至核心網路。網路實體可包括eNB。在第三方法之另一態樣中,P2P認證回應可包括回應於在核心網路處對行動實體之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P2P認證接受訊息。
在第三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送註冊訊息可包括發送一附接請求訊息。另外,接收註冊接受訊息可包括接收一附接接受訊息。在第三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送註冊訊息可包括發送一追蹤區域更新(TAU)請求訊息。另外,接收註冊接受訊息可包括接收一TAU接受訊息。在第三方法之另一態樣中,P2P認證可包括通用P2P認證,且行動實體可為或可包括UE。在此態樣中,第三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將註冊訊息發送至核心網路之MME。
可藉由核心網路之管理實體來執行用於P2P認證之第四方法。該第四方法可包括藉由管理實體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一註冊訊息,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該第四方法可進一步包括藉由管理實體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該第四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將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在第四方法之一態樣中,管理實體可接收來自與行動實體以操作方式通信之網路實體的註冊訊息。該網路實體可為或可包括eNB。
在第四方法之另一態樣中,P2P認證回應可為回應於在核心網路處對行動實體之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而提供之P2P認證接受訊息。
在第四方法之一態樣中,接收註冊訊息可包括接收一附接請求訊息。另外,發送註冊接受訊息可包括發送一附接接受訊息。在一替代態樣中,接收註冊訊息可包括接收TAU請求訊息,且發送註冊接受訊息可包括發送TAU接受訊息。在第四方法之另一態樣中,P2P認證可包括通用P2P認證,且管理實體可為或可包括行動管理實體(MME)。在此狀況下,MME可接收來自使用者設備(UE)之註冊訊息。
在相關態樣中,可提供用於執行上文所概述之方法中之任一者及方法之態樣的無線通信裝置。裝置可包括(例如)耦接至記憶體之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供處理器執行以使裝置執行如上文所描述之操作的指令。可藉由諸如用於無線通信之各種類型之行動實體、管理實體或基地台的設備來例證此裝置之某些態樣(例如,硬體態樣)。類似地,可提供製品,其包括保存經編碼指令之非暫態電腦可讀儲存媒體,當由處理器執行時,該等經編碼指令使無線通信裝置執行如上文所概述之方法及方法之態樣。
在下文之[實施方式]中描述與用於在蜂巢式無線通信系統之上下文中認證P2P通信之方法及裝置有關的其他態樣、實施例及細節。
100‧‧‧存取點
104‧‧‧天線
106‧‧‧天線
108‧‧‧天線
110‧‧‧天線
112‧‧‧天線
114‧‧‧天線
116‧‧‧行動實體
118‧‧‧反向鏈路
120‧‧‧前向鏈路
122‧‧‧行動實體
124‧‧‧反向鏈路
126‧‧‧前向鏈路
200‧‧‧多輸入多輸出(MIMO)系統
210‧‧‧傳輸器系統
212‧‧‧資料源
214‧‧‧傳輸(TX)資料處理器
220‧‧‧TX MIMO處理器
222a‧‧‧傳輸器(TMTR)
222t‧‧‧傳輸器(TMTR)
224a‧‧‧天線
224t‧‧‧天線
230‧‧‧處理器
232‧‧‧記憶體
236‧‧‧資料源
238‧‧‧TX資料處理器
240‧‧‧解調變器
242‧‧‧RX資料處理器
250‧‧‧接收器系統
252a‧‧‧天線
252r‧‧‧天線
254a‧‧‧接收器(RCVR)
254r‧‧‧接收器(RCVR)
260‧‧‧RX資料處理器
270‧‧‧處理器
272‧‧‧記憶體
280‧‧‧調變器
300‧‧‧無線通信系統
302a‧‧‧巨型小區
302b‧‧‧巨型小區
302c‧‧‧巨型小區
302d‧‧‧巨型小區
302e‧‧‧巨型小區
302f‧‧‧巨型小區
302g‧‧‧巨型小區
304a‧‧‧存取節點
304b‧‧‧存取節點
304c‧‧‧存取節點
304d‧‧‧存取節點
304e‧‧‧存取節點
304f‧‧‧存取節點
304g‧‧‧存取節點
306a‧‧‧行動實體
306b‧‧‧行動實體
306c‧‧‧行動實體
306d‧‧‧行動實體
306e‧‧‧行動實體
306f‧‧‧行動實體
306g‧‧‧行動實體
306h‧‧‧行動實體
306i‧‧‧行動實體
306j‧‧‧行動實體
306k‧‧‧行動實體
306l‧‧‧行動實體
400‧‧‧通信系統
402‧‧‧演進型NodeB(eNB)
404‧‧‧演進型NodeB(eNB)
406‧‧‧行動實體
408‧‧‧行動實體
410‧‧‧行動實體
500‧‧‧系統
502‧‧‧使用者設備(UE)
504‧‧‧演進型NodeB(eNB)
506‧‧‧行動管理實體(MME)
510‧‧‧P2P認證請求訊息
512‧‧‧P2P認證接受訊息
514‧‧‧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
516‧‧‧RRC組態完成訊息
518‧‧‧P2P認證完成訊息
600‧‧‧系統
602‧‧‧使用者設備(UE)
604‧‧‧演進型NodeB(eNB)
606‧‧‧行動管理實體(MME)
610‧‧‧PDN連接性請求訊息
612‧‧‧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
614‧‧‧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
616‧‧‧RRC組態完成訊息
618‧‧‧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
700‧‧‧系統
702‧‧‧使用者設備(UE)
704‧‧‧演進型NodeB(eNB)
706‧‧‧行動管理實體(MME)
710‧‧‧承載資源配置請求訊息
712‧‧‧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訊息
714‧‧‧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
716‧‧‧RRC組態完成訊息
718‧‧‧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
800‧‧‧系統
802‧‧‧使用者設備(UE)
804‧‧‧演進型NodeB(eNB)
806‧‧‧新行動管理實體(MME)
808‧‧‧第二管理實體
810‧‧‧設備識別碼暫存器(EIR)
812‧‧‧本籍用戶伺服器(HSS)
820‧‧‧附接請求訊息
830‧‧‧附接接受訊息
1300‧‧‧行動裝置
1302‧‧‧用於經由NAS接收來自管理實體之P2P認證接受訊息之電組件或模組
1304‧‧‧用於接收來自網路實體之RRC P2P組態請求之電組件
1306‧‧‧用於經由存取層將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發送至網路實
體之電組件
1310‧‧‧處理器
1312‧‧‧匯流排
1314‧‧‧無線電收發器組件
1316‧‧‧記憶體組件/組件
1400‧‧‧管理裝置
1402‧‧‧用於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之電組件或模組
1404‧‧‧用於至少部分地基於所接收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來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P2P認證檢查之電組件
1406‧‧‧於回應於該至少一檢查係成功的而經由NAS將P2P認證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電組件
1410‧‧‧處理器組件
1412‧‧‧匯流排
1414‧‧‧無線電收發器組件
1416‧‧‧記憶體器件/組件
1900‧‧‧行動裝置
1902‧‧‧用於將註冊訊息發送至核心網路之電組件或模組
1904‧‧‧用於接收來自核心網路之註冊接受訊息之電組件
1910‧‧‧處理器組件
1912‧‧‧匯流排
1914‧‧‧無線電收發器組件
1916‧‧‧記憶體器件/組件
2000‧‧‧管理裝置
2002‧‧‧用於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註冊訊息之電組件或模組
2004‧‧‧用於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之電組件
2006‧‧‧用於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電組件
2010‧‧‧處理器
2012‧‧‧匯流排
2016‧‧‧記憶體器件/組件
圖1說明多重存取無線通信系統。
圖2說明通信系統之方塊圖。
圖3說明經組態以支援數個使用者之蜂巢式無線通信系統。
圖4說明經由無線電存取網路及經由直接無線連接來通信之行動實體。
圖5為經增強以用於基於新ESM程序之P2P認證的無線網路之實
施例之呼叫流程圖。
圖6為經增強以用於基於現有ESM程序之針對發現之P2P認證的無線網路之實施例之呼叫流程圖。
圖7為經增強以用於基於現有ESM程序之針對直接通信之P2P認證的無線網路之實施例之呼叫流程圖。
圖8為經增強以用於基於EMM附接程序之通用P2P認證的無線網路之實施例之呼叫流程圖。
圖9說明在行動實體處執行之用於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的實例方法。
圖10展示圖9之方法之其他態樣。
圖11說明在管理實體處執行之用於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的實例方法。
圖12展示圖11之方法之其他態樣。
圖13說明用於根據圖9至圖10之方法的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的例示性行動裝置。
圖14說明用於根據圖11至圖12之方法的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的例示性管理裝置。
圖15說明在行動實體處執行之用於基於EMM程序之P2P認證的實例方法。
圖16展示圖15之方法之其他態樣。
圖17說明在管理實體處執行之用於基於EMM程序之P2P認證的實例方法。
圖18展示圖17之方法之其他態樣。
圖19說明用於根據圖15至圖16之方法的基於EMM程序之P2P認證的例示性行動裝置。
圖20說明用於根據圖17至圖18之方法的基於EMM程序之P2P認證
的例示性管理裝置。
本發明之特徵、性質及優點將自結合下文所描述之圖式來理解的下文所闡述之詳細描述而變得更加顯而易見。貫穿圖式及詳細描述,相似之參考字符可用以識別出現於圖式中之一或多者中的相似元件。
現參看圖式來描述各種實施例,其中相似參考數字始終用以指代相似元件。在以下描述中,出於解釋之目的,闡述了眾多特定細節以便提供對一或多個實施例之透徹理解。然而,可顯而易見,可在無此等特定細節之情況下實踐此(此等)實施例。在其他例子中,以方塊圖形式來展示熟知結構及器件以便促進描述一或多個實施例。
本文中所描述之技術可用於各種無線通信網路,諸如分碼多重存取(CDMA)網路、分時多重存取(TDMA)網路、分頻多重存取(FDMA)網路、正交FDMA(OFDMA)網路、單載波FDMA網路等。常常互換地使用術語「網路」及「系統」。CDMA網路可實施諸如通用陸地無線電存取(UTRA)、CDMA2000或其他無線電技術的無線電技術。UTRA包括寬頻CDMA(W-CDMA)及低碼片速率(LCR)。CDMA2000涵蓋IS-2000、IS-95及IS-856標準。TDMA網路可實施諸如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之無線電技術。OFDMA網路可實施諸如演進型UTRA(E-UTRA)、IEEE 802.11、IEEE 802.16、IEEE 802.20、Flash-OFDM®等之無線電技術。UTRA、E-UTRA及GSM為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MTS)之部分。長期演進(LTE)為UMTS之使用E-UTRA的版本。UTRA、E-UTRA、GSM、UMTS及LTE描述於來自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之組織的文獻中。CDMA2000描述於來自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2」(3GPP2)之組織的文獻中。此等各種無線電技術及標準可表示此項技術中已知之蜂巢式無線技術。在以下描述
中,出於簡明及清晰的原因而使用與W-CDMA及LTE標準相關聯之術語(如由國際電信聯盟(ITU)在3GPP標準下頒佈)。應強調,本文中所描述之技術適用於諸如上文所提及之技術及標準的其他技術。
利用單載波調變及頻域等化之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SC-FDMA)具有與OFDMA系統之效能類似的效能及與OFDMA系統之總複雜性基本上相同的總複雜性。SC-FDMA信號由於其固有的單載波結構而具有較低峰值對平均功率比(PAPR)。SC-FDMA已引起很多注意,尤其是在較低PAPR在傳輸功率效率方面對行動終端機非常有益之上行鏈路通信中。SC-FDMA用於3GPP LTE或演進型UTRA中之上行鏈路多重存取。
參看圖1,說明根據一實施例之多重存取無線通信系統。存取點100(例如,基地台、演進型NodeB(eNB)或其類似者)包括多個天線群組,其中一個天線群組包括104及106,另一天線群組包括108及110,且一額外天線群組包括112及114。在圖1中,針對每一天線群組展示兩個天線,然而,可針對每一天線群組利用更多或更少天線。行動實體116與天線112及114通信,其中天線112及114經由前向鏈路120而將資訊傳輸至行動實體116且經由反向鏈路118而接收來自行動實體116之資訊。行動實體122與天線104及106通信,其中天線104及106經由前向鏈路126而將資訊傳輸至行動實體122且經由反向鏈路124而接收來自行動實體122之資訊。在分頻雙工(FDD)系統中,通信鏈路118、120、124及126可使用不同頻率來通信。舉例而言,前向鏈路120可使用不同於由反向鏈路118使用之頻率的頻率。
每一天線群組及/或該等天線經設計以在其中通信的區域常常被稱為存取點之一扇區。在某些實施例中,天線群組各自經設計以與在由存取點100涵蓋之區域之一扇區中的行動實體通信。
在經由前向鏈路120及126進行之通信中,存取點100之傳輸天線
可利用波束成形以便改良用於不同行動實體116及122之前向鏈路的信雜比。又,與經由單一天線而傳輸至所有其行動實體的存取點相比,取點比使用波束成形以傳輸至隨機散佈於其涵蓋範圍內之行動實體對鄰近小區中之行動實體引起較少干擾。
存取點可為用於與終端機通信之固定台,且亦可被稱為存取點、NodeB、eNB或某一其他術語。行動實體亦可被稱為存取終端機(AT)、使用者設備(UE)、行動台、無線通信器件、終端機或其類似者。
圖2為MIMO系統200中之傳輸器系統210(亦稱為存取點)及接收器系統250(亦稱為行動實體)之實施例的方塊圖。傳輸器系統210及接收器系統250可包括圖2中未展示之其他組件。舉例而言,傳輸器系統210可包括用於回載連接之有線及/或無線介面,而接收器系統250可缺乏任何回載介面且可經組態用於攜帶性(例如,藉由包括攜帶型電池系統、電池再充電系統及電力節約組件)。相反,傳輸器系統210可缺乏攜帶型電池系統或相關組件,且可經組態以用於連接至外部電源。在此解譯下,可將系統200理解為說明包括基地台210及行動實體250之蜂巢式通信組態。亦應瞭解,亦可將系統200解譯為P2P組態中之所描繪對等行動實體,其中傳輸器系統210為第一對等行動實體且接收器系統250為第二對等行動實體。因此,圖2可被解譯為描繪蜂巢式組態或P2P組態,且並非與雙P2P蜂巢式組態不一致。
在傳輸器系統210處,將數個資料串流之訊務資料自資料源212提供至傳輸(TX)資料處理器214。
在一實施例中,每一資料串流經由各別傳輸天線而傳輸。TX資料處理器214基於經選擇以用於每一資料串流以提供經編碼資料之特定編碼方案而格式化、編碼及交錯彼資料串流之訊務資料。
每一資料串流之經編碼資料可使用OFDM技術而與導頻資料一起
多工。導頻資料通常為以已知方式處理之已知資料樣式且可在接收器系統處用來估計頻道回應。接著基於經選擇以用於每一資料串流以提供調變符號的特定調變方案(例如,二進位相移鍵控(BPSK)、正交相移鍵控(QSPK)、M元相移鍵控(M-PSK)或多階正交調幅(M-QAM))來調變(亦即,符號映射)彼資料串流的經多工之導頻及編碼資料。可藉由處理器230所執行之指令來判定每一資料串流之資料速率、編碼及調變,該處理器230可與記憶體232以操作方式通信。
接著將用於資料串流之調變符號提供至TX MIMO處理器220,該TX MIMO處理器220可進一步處理調變符號(例如,對於OFDM)。TX MIMO處理器220接著將N T 個調變符號串流提供至N T 個傳輸器(TMTR)222a至222t。在某些實施例中,TX MIMO處理器220將波束成形權重應用於該等資料串流之符號及天線(正自該天線傳輸符號)。
每一傳輸器222接收及處理一各別符號串流以提供一或多個類比信號,且進一步調節(例如,放大、濾波及增頻轉換)該等類比信號以提供適合於經由MIMO頻道傳輸之調變信號。接著分別自N T 個天線224a至224t傳輸來自傳輸器222a至222t之N T 個經調變信號。
在接收器系統250處,由N R 個天線252a至252r接收所傳輸之經調變信號,且來自每一天線252之所接收信號經提供至各別接收器(RCVR)254a至254r。每一接收器254調節(例如,濾波、放大及降頻轉換)各別所接收信號、數位化經調節信號以提供樣本,且進一步處理該等樣本以提供對應之「所接收」符號串流。
RX資料處理器260接著接收來自N R 個接收器254之N R 個所接收符號串流且基於特定接收器處理技術處理該等符號串流以提供N T 個「經偵測」符號串流。RX資料處理器260接著解調變、解交錯及解碼每一經偵測符號串流以恢復資料串流之訊務資料。由RX資料處理器260執行之處理與由在傳輸器系統210處之TX MIMO處理器220及TX資料處
理器214執行之處理互補。
處理器270週期性地判定將使用哪個預編碼矩陣。處理器270公式化包含矩陣索引部分及秩值部分之反向鏈路訊息,且可與記憶體272以操作方式通信。處理器270可以操作方式耦接至記憶體272。記憶體272可保存在由處理器270執行時使接收器250執行由行動實體執行之P2P認證方法(稍後在本說明書中更詳細描述)中之一或多者的程式指令及/或資料。
反向鏈路訊息可包含關於通信鏈路及/或所接收資料串流之各種類型的資訊。反向鏈路訊息接著由TX資料處理器238(其亦接收來自資料源236之數個資料串流之訊務資料)處理,由調變器280調變,由傳輸器254a至254r調節,且傳輸回至傳輸器系統210。
在傳輸器系統210處,來自接收器系統250之經調變信號由天線224接收,由接收器222調節,由解調變器240解調變,且由RX資料處理器242處理以提取由接收器系統250傳輸之反向鏈路訊息。處理器230接著判定將使用哪個預編碼矩陣來判定波束成形權重,接著處理所提取之訊息。處理器230可以操作方式耦接至記憶體232。記憶體232可保存在由處理器230執行時使傳輸器210執行網路實體(例如,基地台)之操作(如稍後在本說明書中更詳細描述)的程式指令及/或資料。在替代例中,若將系統200解譯為描繪對等行動實體之間的P2P組態,則記憶體232可保存在由處理器230執行時使傳輸器210執行由行動實體執行之一或多種P2P認證方法(如稍後在本說明書中更詳細描述)的程式指令及/或資料。
圖3說明經組態以支援數個使用者之無線通信系統300,在該無線通信系統300中可實施本文中之教示。系統300提供多個小區302(諸如,巨型小區302a至302g)之通信,其中每一小區由對應存取節點304(例如,存取節點304a至304g)服務。如圖3中所展示,行動實體
306(例如,行動實體306a至3061)可隨著時間的過去而分散遍及系統之各個位置。每一行動實體306可取決於行動實體306是否為作用中的及其是否處於(例如)軟交遞(若適用)而在給定時刻在前向鏈路(「FL」)及/或反向鏈路(「RL」)上與一或多個存取節點304通信。無線通信系統300可在大地理區上提供服務。舉例而言,巨型小區302a至302g可涵蓋市區或郊區中之少數街區或農村環境中之幾平方英里。存取節點304a至304g中之每一者可包括用於連接至核心網路(圖中未展示)之回載介面。核心網路可包括用於控制系統300之操作及與其他網路之互操作的各種網路實體,例如,核心網路可包括MME,該MME可組態為包括經組態用於行動性管理功能之處理模組的電腦伺服器。在一態樣中,此等功能可包括如稍後在本說明書中更詳細揭示之P2P認證方法。
根據本發明之主題之態樣,提供無線網路(例如,3GPP網路),其具有用於將頻譜提供者(例如,LTE網路提供者)用於對等式(P2P)通信且更特定而言用於管理頻譜以實現或增強在共同區域內之同時P2P與蜂巢式使用的特徵。在此情形下,P2P通信為兩個或兩個以上行動實體之間的直接通信,而無需經由存取節點或核心網路節點來輸送所傳達之資料。如上文所提到,在蜂巢式系統中,P2P通信可補充(但非完全代替)更一般地在行動實體與基地台之間使用以用於語音及資料通信的蜂巢式通信模式。
圖4展示通信系統400之實施例,該通信系統400包含經由無線電存取網路(RAN)之eNB 402、404及經由直接無線連接而通信的行動實體406、408、410。所描繪之實例說明針對以下兩者之對等發現:(1)駐紮於同一eNB 404上之小區處的UE 408、410;及(2)駐紮於各別不同eNB 402、404之小區處的UE 406、410。對等發現為UE藉以偵測在射頻(RF)接近性內之UE處所通告之其他服務的可用性的程序,且可
大體上涉及由行動實體進行之對等通告及由行動實體對由行動實體對等者所通告之服務的對等偵測。
對等行動實體可執行偵測,其中經認證之行動實體可接收資訊以能夠執行偵測(例如,安全性密鑰或其類似者)。又,對等行動實體可執行通告,其中經認證之行動實體可接收資訊以能夠通告發現識別符(例如,安全性密鑰)。每一行動實體抑制通告發現識別符,對於該發現識別符而言,該行動實體尚未被認證。此外,對等行動實體可執行直接通信,其中每一行動實體抑制與通告發現識別符(對於該發現識別符而言,該行動實體尚未被認證)之對等者建立直接通信。核心網路可使用一或多個網路實體(例如,MME)來控制對P2P操作之認證,該等P2P操作包括(例如)對等偵測、對等通告及P2P通信。
網路或頻譜提供者可對行動實體使用該網路之頻譜執行上文所描述之P2P通信程序進行認證。行動實體可未被供應有P2P參數且可被預期請求針對每一程序或每一組程序的認證。舉例而言,行動實體可請求針對偵測、偵測及通告及/或直接通信的認證。基於本文中所描述之技術的認證可:(a)針對追蹤區域更新(TAU)程序依據追蹤區域;(b)同時針對附接程序經附接;及/或(c)基於用於演進封包系統(EPS)會話管理(ESM)程序之所保留承載的存留期。
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實施例的一或多個態樣,提供用於使用非存取層(NAS)程序之P2P認證的技術。如此項技術中所已知,存取層指代無線電網路與UE之間的電信堆疊(例如,UMTS或LTE)中之功能層,其用於無線電存取及通信。非存取層類似地指代核心網路與UE之間的電信堆疊(例如,UMTS或LTE)中之功能層,其用於控制功能(例如,行動性管理、呼叫控制、會話管理或識別碼管理)。因此,NAS程序指代使用NAS之程序。
對於使用NAS程序之P2P認證而言,可使用兩種通用類型之技
術。第一技術類型可包括ESM程序,其包括基於新ESM程序之P2P認證及基於現有ESM程序之P2P認證。第二技術類型可包括基於EPS行動性管理(EMM)P2P程序之P2P認證。在相關態樣中,可由本籍用戶伺服器(HSS)或其類似者使用插入用戶資料類型程序而將給定行動實體之P2P訂用資料遞送至管理實體(諸如,MME)。
首先轉向基於新ESM程序之P2P認證,此程序可用以向管理實體(例如,MME)請求針對通告每一發現識別符或針對建立每一直接對等通信的認證。亦可將此P2P認證程序應用於針對P2P服務之單一通用認證。
參看圖5,在一實施例中,系統500可包含核心網路之至少一行動實體(例如,UE 502)、至少一網路實體(例如,eNB 504)及至少一管理實體(例如,MME 506)。如所展示,UE 502可視情況在時間t1經由NAS將P2P認證請求訊息510發送至MME 506。該P2P認證訊息可為或可包括一或多個識別符或可由網路實體辨識為對執行一至多個P2P操作之請求的其他資料信號。在t2,若UE 502請求針對特定發現識別符之認證,則MME 506可檢查該發現識別符是否含於UE 502之訂用中及/或驗證該發現識別符未屆期。若該發現識別符不存在或已屆期,則MME 506可將具有對應原因值(例如,針對此發現識別符而未認證)之對應NAS拒絕訊息發送至UE 502。若所有檢查係成功的,則MME 506可將P2P認證接受訊息512發送至UE 502(經由NAS)及/或eNB 504(經由存取層)。P2P認證接受訊息可為或可包括一或多個識別符或可由行動實體辨識為對執行一至多個P2P操作之認證的其他資料信號。在t3,eNB 504可將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514發送至UE 502。可使該RRC P2P組態請求514背載(piggyback)至認證接受訊息512。在t4,UE 502可將RRC組態完成訊息516發送至eNB 504。在t5,UE 502可視情況經由NAS將P2P認證完成訊息518發送至MME
506。
上文所描述之新ESM程序可由網路起始且可由UE 502接受。UE 502可藉由發送具有某一程序異動ID(PTI)或其類似者之特定ESM訊息來觸發ESM程序。可以類似於現有ESM程序之方式來處置UE 502及網路針對計時器屆期、重新傳輸及/或其他異常情況所作出之行為。
在相關態樣中,UE 502可起始P2P修改請求,(諸如)以添加/代替新的/現有發現識別符之通告或連接建立,或修改諸如服務品質(QoS)之參數。在其他相關態樣中,MME 506可起始撤銷啟動P2P請求,該撤銷啟動P2P請求可(例如)藉由HSS或其類似者中之訂用資料之改變而起始。
接下來轉向基於現有ESM程序之P2P認證,此程序可利用封包資料網路(PDN)連接性請求及EPS承載上下文訊息(例如,藉由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請求,修改EPS承載上下文請求,等等)。此P2P認證程序可用以向MME或其類似者請求針對通告每一發現識別符或針對建立每一直接對等通信之認證,且亦可應用於對P2P服務之單一通用認證。應注意,基於現有ESM程序之P2P認證可導致核心網路資源歸因於對應承載被啟動而保留以用於P2P服務。
在相關態樣中,提供針對發現之P2P認證,其涉及使用現有ESM程序。參看圖6,在一實施例中,系統600可包含至少一行動實體(例如,UE 602)、至少一網路實體(例如,eNB 604)及至少一管理實體(例如,MME 606)。圖6中所展示之呼叫流程實質上類似於圖5中針對新ESM程序所展示之呼叫流程。如圖6中所展示,UE 602可視情況在時間t1經由NAS將PDN連接性請求訊息610發送至MME 606。在時間t2,若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則MME 606可將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612發送至UE 602(經由NAS)及/或eNB 604(經由存取層)。在t3,eNB 604可將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614發送至UE 602。
可使RRC P2P組態請求614背載至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612。在t4,UE 602可將RRC組態完成訊息616發送至eNB 604。在t5,UE 602可視情況經由NAS將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618發送至MME 606。
在UE 602試圖針對P2P服務而請求至特定PDN閘道器(P-GW)之連接性的情形中,重新使用PDN連接性請求可為有利的。若不請求特定參數(諸如,EPS承載ID(EBI)、存取點名稱(APN)、P-GW位址或EPS QoS),則可產生不必要之附加項。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提供針對直接通信之P2P認證,其涉及使用現有ESM程序。參看圖7,在一實施例中,系統700可包含至少一行動實體(例如,UE 702)、至少一網路實體(例如,eNB 704)及至少一管理實體(例如,MME 706)。圖7中所展示之呼叫流程實質上類似於圖5及圖6中所展示之呼叫流程。如圖7中所展示,UE 702可視情況在時間t1經由NAS將承載資源配置請求訊息710發送至MME 706。在t2,若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則MME 706可將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訊息712發送至UE 702(經由NAS)及/或eNB 704(經由存取層)。在t3,eNB 704可將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714發送至UE 702。可使RRC P2P組態請求714背載至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訊息712。在t4,UE 702可將RRC組態完成訊息716發送至eNB 704。在t5,UE 702可視情況經由NAS將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718發送至MME 706。
可將針對直接通信之P2P認證連結至啟動專用承載(具有其對應QoS),該專用承載可用於直接P2P鏈路與經由廣域網路(WAN)之通信之間的會話行動性。在替代例中或另外,可將通告額外發現識別符連結至使用專用承載。
現轉向基於現有EMM程序之P2P認證,可使該P2P認證背載於附
接及/或TAU程序中,其可涉及添加具有P2P特定資訊之新資訊元素(IE)。可將EMM程序之實施主要地用於對P2P服務之單一通用認證。參看圖8,提供用於基於附接程序之通用P2P認證的呼叫流程。在一實施例中,系統800可包含至少一行動實體(例如,UE 802)、至少一網路實體(例如,eNB 804)、第一管理實體(例如,新MME 806)、第二管理實體(例如,舊MME/SGSN(伺服GPRS(通用封包無線電服務)支援節點))808、第一核心網路實體(例如,設備識別碼暫存器(EIR)810)及第二核心網路實體(例如,HSS 812),該等實體彼此以操作方式通信。
涉及識別碼檢查、鑑認及認證之態樣為正常附接程序之一部分;因此,圖8展示關於註冊之態樣。在t1,UE 802可將P2P認證請求(例如,P2P或發現認證請求IE)包括於(諸如)經由NAS而至新MME 806之註冊訊息(例如,附接請求訊息820)中。可執行已知UE識別碼檢查及鑑認直至t7。在t7,新MME 806可檢查用於UE 802之P2P訂用資料,且可在註冊接受訊息(例如,附接接受訊息830)中將P2P認證回應(例如,P2P認證回應IE)提供至UE 802。
在相關態樣中,相同或類似IE可包括於TAU程序中。舉例而言,TAU程序可涉及將P2P認證請求IE包括於自UE至MME之TAU請求訊息中,以及將P2P認證回應IE包括於自MME至UE之TAU接受訊息中。在其他相關態樣中,P2P認證可針對附接接受訊息或TAU接受訊息中所包括之追蹤區域清單。
鑒於本文中所展示及描述之例示性系統,將參考各種流程圖來更好地瞭解可根據所揭示之標的物來實施的方法。雖然出於解釋簡單之目的而將方法展示及描述為一系列動作/區塊,但應理解及瞭解,所主張之標的物並不由區塊之數目或次序限制,此係因為一些區塊可以與本文中描繪及描述之次序不同之次序發生及/或與其他區塊實質上同時發生。此外,可能不需要所有所說明之區塊來實施本文中所描
述之方法。應瞭解,可藉由軟體、硬體、其組合或任何其他合適構件(例如,器件、系統、處理程序或組件)來實施與區塊相關聯之功能性。另外,應進一步瞭解,貫穿本說明書所揭示之方法能夠以經編碼指令之形式而儲存於製品(例如,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上,以促進將此等方法輸送及轉移至各種器件。當由處理器執行經編碼指令時,該處理器可使該處理器所控制之器件執行一種方法。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及瞭解,可替代地(諸如)以狀態圖形式將方法表示為一系列相互關聯之狀態或事件。
根據本發明之主題的一或多個態樣,提供用於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的方法。參看圖9,說明可在無線通信裝置(諸如,行動實體(例如,UE))處執行之方法900。可以圖5中所展示之呼叫流程圖中的替代例來說明方法900之元素。
可藉由行動實體或參加與另一對等裝置之P2P通信的類似裝置來執行圖9中之所有列舉之操作。P2P認證可針對在亦使用基地台與行動實體之間的蜂巢式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的P2P通信(如不同於行動實體與基地台之間的蜂巢式通信)。P2P認證可以控制方案操作,其中需要每一行動實體在起始某些P2P操作(包括P2P發現及/或P2P通信)之前獲得P2P認證。在缺乏P2P認證之情況下,此控制方案可需要行動實體抑制執行可干擾蜂巢式操作之任何P2P操作,且行動實體可因此限於以蜂巢式模式操作直至完成P2P認證。
方法900可涉及:在910處,行動實體經由NAS接收來自管理實體(例如,MME)之P2P認證接受訊息。該P2P認證接受訊息可包括可由行動實體辨識為認證用於實現或支援P2P操作之一或多個操作的一或多個資料或識別符。方法900可涉及:在920處,行動實體接收來自網路實體(例如,eNB)之RRC P2P組態請求。該P2P組態請求可包含行動實體辨識為請求行動實體以指定方式組態P2P操作之無線資料信號。
方法900可涉及:在930處,行動實體經由存取層將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發送至網路實體。該P2P組態完成訊息可包括指示指定P2P組態已完成之資料。
圖10說明可結合方法900或作為方法900之部分而執行的額外操作或態樣。圖10中所展示之額外操作中之一或多者可視情況由行動實體執行為方法900之部分,可描述修改方法9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態樣或用於執行方法9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更詳細演算法。可以任何操作次序來執行此等元素,或可由開發演算法涵蓋此等元素而無需執行之特定時間次序。操作係獨立執行的且並不相互排斥。因此,可執行此等操作中之任一者而不管是否執行另一下游或上游操作。舉例而言,若方法900包括操作940至972中之至少一者,則方法900可在該至少一操作之後終止,而未必必須包括可說明之任何後續下游操作。
參看圖10,方法900可進一步涉及:在940處,行動實體經由NAS將P2P認證請求訊息發送至管理實體。可在接收P2P認證接受訊息910之前執行此操作940,如亦在圖5中之510處所展示。方法900可進一步涉及:在950處,行動實體經由NAS將P2P認證完成訊息傳輸至管理實體。可在將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發送至網路實體(如在圖9之區塊930處所展示)之後由行動實體執行此操作950。
在相關態樣中且再次參看圖10,用於P2P認證之方法900可包含針對發現或蜂巢式無線通信系統之共同區域內之一或多個對等器件的認證。舉例而言,接收P2P認證接受訊息910可涉及:在960處,行動實體接收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方法900可進一步涉及:在962處,回應於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而經由NAS將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傳輸至管理實體。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P2P認證可包含針對直接通信之認證。接收P2P認證接受訊息910可涉及:在970處,接收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
文訊息。方法900可進一步涉及:在972處,經由NAS將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傳輸至管理實體。
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實施例的一或多個態樣,圖11說明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方法1100,其中可在管理實體(諸如,MME或其類似者)處執行方法1100。可以圖5中所展示之呼叫流程圖中的替代例來說明方法1100之元素。
可藉由MME或用於認證蜂巢式通信網路中之P2P通信的類似裝置來執行所有列舉之操作。如上文所提到,行動實體之間的P2P通信不同於每一行動實體與基地台之間的蜂巢式通信。P2P認證可以控制方案操作,其中需要每一行動實體在起始某些P2P操作(包括P2P發現及/或P2P通信)之前獲得P2P認證。在缺乏P2P認證之情況下,此控制方案可需要行動實體抑制執行可干擾蜂巢式操作之任何P2P操作,且行動實體可因此受限於以蜂巢式模式操作直至完成P2P認證。
方法1100可涉及:在1110處,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P2P認證請求訊息。方法1100可涉及:在1120處,至少部分地基於所接收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來執行對該行動實體之至少一P2P認證檢查。方法1100可涉及:在1130處,回應於該至少一檢查係成功的而經由NAS將P2P認證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
圖12說明可結合方法1100或作為方法1100之部分而執行的額外操作或態樣。圖12中所展示之額外操作中之一或多者可視情況由管理實體執行為方法1100之部分,可描述修改方法11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態樣或用於執行方法11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更詳細演算法。可以任何操作次序來執行此等元素,或可由開發演算法涵蓋此等元素而無需執行之特定時間次序。操作係獨立執行的且並不相互排斥。因此,可執行此等操作中之任一者而不管是否執行另一下游或上游操作。舉例而言,若方法1100包括操作1140至1164中之至少一者,則方法1100可在
該至少一操作之後終止,而未必必須包括可說明之任何後續下游操作。
參看圖12,執行至少一檢查(1120)可涉及:在1140處,判定與行動實體相關聯之特定ID或特定首碼是否匹配行動實體之訂用。在替代例中或另外,執行至少一檢查可涉及:在1142處,判定與行動實體相關聯之特定ID或特定首碼是否未屆期。
在相關態樣中,P2P認證可包含針對發現之認證。在此等狀況下,接收P2P認證請求訊息1110可涉及:在1150處,接收PDN連接性請求訊息。發送P2P認證接受訊息1130可涉及:在1152處,將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方法1100可進一步涉及:在1154處,回應於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訊息而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啟動預設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P2P認證可包含針對直接通信之認證。在此等狀況下,接收P2P認證請求訊息(1110)可涉及:在1160處,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承載資源配置請求訊息。發送P2P認證接受訊息可涉及:在1162處,將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方法1100可進一步涉及:在1164處,回應於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訊息而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啟動專用EPS承載上下文接受訊息。
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實施例的一或多個態樣,提供用於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如上文參看圖9至圖10所描述)的器件及裝置。參看圖13,提供例示性行動裝置1300,其可組態為無線網路中之行動實體或組態為用於在行動實體內使用之處理器或類似器件。裝置1300可包括可表示由處理器、軟體或其組合(例如,韌體)實施之功能的功能區塊。如所說明,在一實施例中,裝置1300可包含用於經由NAS接收來自管理實體之P2P認證接受訊息之電組件或模組1302。組件1302可為
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行動實體經由NAS接收來自管理實體之P2P認證接受訊息之經編碼指令。組件1302可為或可包括用於經由NAS接收來自管理實體之P2P認證接受訊息之構件。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經由NAS接收資料;及基於該資料來辨識指定P2P認證請求已由管理實體接受之指示。在替代例中或另外,該演算法可包括上文所論述之詳細操作960至972中之一或多者。
裝置1300可包含用於接收來自網路實體之RRC P2P組態請求之電組件1304。該組件1304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行動實體接收來自網路實體之RRC P2P組態請求之經編碼指令。組件1304可為或可包括用於接收來自網路實體之RRC P2P組態請求之構件。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經由RRC接收來自基地台之資料;及基於經由RRC接收之資料來辨識指定P2P組態被請求的指示。
裝置1300可包含用於經由存取層將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發送至網路實體之電組件1306。組件1306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傳輸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行動實體經由存取層將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發送至網路實體之經編碼指令。組件1306可為或可包括用於經由存取層將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發送至網路實體之構件。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編碼經組態為RRC P2P組態完成訊息之對RRC P2P組態請求之回應;及經由存取層將資料傳輸至基地台。
在相關態樣中,在裝置1300經組態為行動實體之狀況下,裝置1300可視情況包括具有至少一處理器之處理器組件1310。在此狀況
下,處理器1310可經由匯流排1312或類似通信耦接件而與組件1302至1306以操作方式通信。處理器1310可實行對由電組件1302至1306執行之處理程序或功能之起始及排程。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裝置1300可包括無線電收發器組件1314。可代替或結合收發器1314而使用單獨接收器及/或單獨傳輸器。裝置1300可視情況包括用於儲存資訊之組件(諸如,記憶體器件/組件1316)。電腦可讀媒體或記憶體組件1316可經由匯流排1312或其類似者而以操作方式耦接至裝置1300之其他組件。記憶體組件1316可經調適以儲存用於實行組件1302至1306及其子組件或處理器1310或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的程序及行為的電腦可讀指令及資料。記憶體組件1316可留存用於執行與組件1302至1306相關聯之功能的指令。雖然被展示為位於記憶體1316外部,但應理解,組件1302至1306可存在於記憶體1316內。
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實施例的一或多個態樣,提供用於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如上文參看圖11至圖12所描述)的器件及裝置。參看圖14,提供例示性管理裝置1400,其可組態為核心網路之管理實體(例如,MME)或組態為用於在管理實體內使用之處理器或類似器件。
如所說明,在一實施例中,裝置1400可包含用於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之電組件或模組1402。組件1402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之經編碼指令。組件1402可為或可包括用於經由NAS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之構件。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經由NAS接收資料;及基於該資料來辨識來自行動實體之指定P2P認證請求的指示。在替代例中或另外,該演算法可包括上文所論述之詳細操作1150至1162中之一或多者。
裝置1400可包含用於至少部分地基於所接收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來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P2P認證檢查之電組件1404。組件1404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行動實體至少部分地基於所接收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來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P2P認證檢查之經編碼指令。組件1404可為或可包括用於至少部分地基於所接收之P2P認證請求訊息來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P2P認證檢查之構件。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上文所論述之更詳細操作1140或1150。另外或在替代例中,該演算法可包括:判定用於預期之P2P操作之可用資源的當前層級;及基於可用資源之當前層級來判定認證。
裝置1400可包含用於回應於該至少一檢查係成功的而經由NAS將P2P認證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電組件1406。組件1406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傳輸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行動實體回應於該至少一檢查係成功的而經由NAS將P2P認證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經編碼指令。組件1406可為或可包括用於回應於該至少一檢查係成功的而經由NAS將P2P認證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構件。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判定P2P認證檢查之結果;基於該結果而格式化P2P認證接受訊息;及經由NAS將P2P認證接受訊息傳輸至行動實體。
在相關態樣中,在裝置1400經組態為用於無線通信系統之核心網路之管理實體的狀況下,裝置1400可視情況包括具有至少一處理器之處理器組件1410。在此狀況下,處理器1410可經由匯流排1412或類似通信耦接件而與組件1402至1406以操作方式通信。處理器1410可實行對由電組件1402至1406執行之處理程序或功能之起始及排程。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裝置1400可包括無線電收發器組件1414。
可代替或結合收發器1414而使用單獨接收器及/或單獨傳輸器。裝置1400可視情況包括用於儲存資訊之組件(諸如,記憶體器件/組件1416)。電腦可讀媒體或記憶體組件1416可經由匯流排1412或其類似者而以操作方式耦接至裝置1400之其他組件。記憶體組件1416可經調適以儲存用於實行組件1402至1406及其子組件或處理器1410或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的處理程序及行為的電腦可讀指令及資料。記憶體組件1416可留存用於執行與組件1402至1406相關聯之功能的指令。雖然被展示為位於記憶體1416外部,但應理解,組件1402至1406可存在於記憶體1416內。
根據本發明之主題的一或多個態樣,提供用於基於EMM程序之P2P認證的方法。參看圖15,說明了可在無線通信裝置(諸如,行動實體)處執行之方法1500。可由行動實體或類似裝置來執行所有列舉之操作,且P2P認證發生於上下文中且可具有如結合本文中在上文所闡述之替代方法而解釋的重要性。方法1500可涉及:在1510處,將註冊訊息發送至核心網路,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方法1500可涉及:在1520處,接收來自核心網路之註冊接受訊息,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在相關態樣中,P2P認證回應可包含回應於在核心網路處對行動實體之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P2P認證接受訊息。
圖16說明可結合方法1500或作為方法1500之部分而執行的額外操作或態樣。圖16中所展示之額外操作中之一或多者可視情況由行動實體執行為方法1500之部分,或描述修改方法15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態樣或用於執行方法15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更詳細演算法。可以任何操作次序來執行此等元素,或可由開發演算法涵蓋此等元素而無需執行之特定時間次序。操作係獨立執行的且並不相互排斥。因此,可執行此等操作中之任一者而不管是否執行另一下游或上游操作。舉例而
言,若方法1600包括操作1530至1552中之至少一者,則方法1500可在該至少一操作之後終止,而未必必須包括可說明之任何後續下游操作。
參看圖16,發送(1510)可涉及:在1530處,將註冊訊息發送至網路實體,該網路實體將該註冊訊息轉遞至核心網路。在相關態樣中,發送註冊訊息(1510)可涉及:在1540處,發送附接請求訊息。接收註冊接受訊息(1520)可涉及:在1542處,接收附接接受訊息。在其他相關態樣中,發送註冊訊息(1510)可涉及:在1550處,發送TAU請求訊息。接收註冊接受訊息(1520)可涉及:在1552處,接收TAU接受訊息。
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實施例的一或多個態樣,圖17說明基於ESM程序之P2P認證方法1700,其中可在管理實體處執行該方法1700。可由管理實體或類似裝置來執行所有列舉之操作,且P2P認證可發生於上下文中且可具有在上文結合本文中所闡述之替代方法而解釋的重要性。方法1700可涉及:在1710處,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註冊訊息,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方法1700可涉及:在1720處,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方法1700可涉及:在1730處,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在相關態樣中,P2P認證回應可包含回應於在核心網路處對行動實體之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P2P認證接受訊息。
圖18說明可結合方法1700或作為方法1700之部分而執行的額外操作或態樣。圖18中所展示之額外操作中之一或多者可視情況由行動實體執行為方法1700之部分,或描述修改方法17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態樣或用於執行方法1700之元素中之一者的更詳細演算法。可以任何操作次序來執行此等元素,或可由開發演算法涵蓋此等元素而無需執
行之特定時間次序。操作係獨立執行的且並不相互排斥。因此,可執行此等操作中之任一者而不管是否執行另一下游或上游操作。舉例而言,若方法1700包括操作1740至1762中之至少一者,則方法1700可在該至少一操作之後終止,而未必必須包括可說明之任何後續下游操作。
參看圖18,接收(1710)可涉及:在1740處,接收來自與行動實體以操作方式通信之網路實體的註冊訊息。在相關態樣中,接收註冊訊息(1710)可涉及:在1750處,接收附接請求訊息。在此等狀況下,發送註冊接受訊息(1730)可涉及:在1752處,發送附接接受訊息。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接收註冊訊息(1710)可涉及:在1760處,接收TAU請求訊息。在此等狀況下,發送註冊接受訊息(1730)可涉及:在1762處,發送TAU接受訊息。
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實施例中的一或多個態樣,提供用於基於EMM程序之P2P認證(如上文參看圖15至圖16所描述)的器件及裝置。參看圖19,提供例示性行動裝置1900,其可組態為行動實體或組態為用於在行動實體內使用之處理器或類似器件。裝置1900可包括可表示由處理器、軟體或其組合(例如,韌體)實施之功能的功能區塊。如所說明,在一實施例中,裝置1900可包含用於將註冊訊息發送至核心網路之電組件或模組1902,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組件1902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行動實體將註冊訊息發送至核心網路之經編碼指令,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組件1902可為或可包括用於將註冊訊息發送至核心網路之構件,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將註冊訊息組態為P2P認證請求;及將註冊訊息傳輸至核心網路組件。在替代例中或另外,該演算法可包括上文所論述之詳細操作1530、1540或
1550中之一或多者。
裝置1900可包含用於接收來自核心網路之註冊接受訊息之電組件1904,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組件1904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行動實體接收來自核心網路之註冊接受訊息之經編碼指令,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組件1904可為或可包括用於接收來自核心網路之註冊接受訊息之構件,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接收來自核心網路組件之資料信號;及辨識該資料信號中之P2P註冊接受訊息,該P2P註冊接受訊息包括至少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在替代例中或另外,該演算法包括上文所論述之詳細操作1542或1552中之一或多者。
在相關態樣中,在裝置1900經組態為行動實體之狀況下,裝置1900可視情況包括具有至少一處理器之處理器組件1910。在此狀況下,處理器1910可經由匯流排1912或類似通信耦接件而與組件1902至1904以操作方式通信。處理器1910可實行對由電組件1902至1904執行之處理程序或功能的起始及排程。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裝置1900可包括無線電收發器組件1914。可代替或結合收發器1914而使用單獨接收器及/或單獨傳輸器。裝置1900可視情況包括用於儲存資訊之組件(諸如,記憶體器件/組件1916)。電腦可讀媒體或記憶體組件1916可經由匯流排1912或其類似者而以操作方式耦接至裝置1900之其他組件。記憶體組件1916可經調適以儲存用於實行組件1902至1904及其子組件或處理器1910或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的處理程序及行為的電腦可讀指令及資料。記憶體組件1916可留存用於執行與組件1902至1904相關聯之功能的指令。雖然被
展示為位於記憶體1916外部,但應理解,組件1902至1904可存在於記憶體1916內。
根據本文中所描述之實施例的一或多個態樣,提供用於基於EMM程序之P2P認證(如上文參看圖17至圖18所描述)的器件及裝置。參看圖20,提供例示性管理裝置2000,其可組態為管理實體或組態為用於在管理實體內使用之處理器或類似器件。
在一實施例中,裝置2000可包含用於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註冊訊息之電組件或模組2002,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組件2002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管理實體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註冊訊息之經編碼指令,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組件2002可為或可包括用於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註冊訊息之構件,該註冊訊息包含P2P認證請求。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資料信號;及辨識該資料信號中之P2P認證請求訊息。在替代例中或另外,該演算法可包括上文所論述之詳細操作1740、1750或1760中之一或多者。
裝置2000可包含用於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之電組件2004。該電組件2004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管理實體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之經編碼指令。組件2004可為或可包括用於執行對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之構件。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接收來自行動實體之資料信號;辨識該資料信號中用於行動實體之識別符;基於該識別符來執行資料查找以擷取當前認證資料;及基於該資料查找而傳回識別結果。
裝置2000可包含用於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電組件2006,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
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組件2006可為或可包括耦接至接收器且耦接至記憶體之控制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保存用於使管理實體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經編碼指令,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組件2006可為或可包括用於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P2P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行動實體之構件,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P2P認證回應。該構件可為或可包括操作演算法之至少一控制處理器。該演算法可包括:組態資料信號以指示包括至少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認證之P2P註冊接受訊息以執行一或多個P2P操作。在替代例中或另外,該演算法可包括上文所論述之詳細操作1752或1762中之一或多者。
在相關態樣中,在裝置2000經組態為用於無線通信系統之核心網路之管理實體的狀況下,裝置2000可視情況包括具有至少一處理器之處理器組件2010。在此狀況下,處理器2010可經由匯流排2012或類似通信耦接件而與組件2002至2006以操作方式通信。處理器2010可實行對由電組件2002至2006執行之處理程序或功能的起始及排程。
在其他相關態樣中,裝置2000可包括無線電收發器組件2014。可代替或結合收發器2014而使用單獨接收器及/或單獨傳輸器。裝置2000可視情況包括用於儲存資訊之組件(諸如,記憶體器件/組件2016)。電腦可讀媒體或記憶體組件2016可經由匯流排2012或其類似者而以操作方式耦接至裝置2000之其他組件。記憶體組件2016可經調適以儲存用於實行組件2002至2006及其子組件或處理器2010或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的處理程序及行為的電腦可讀指令及資料。記憶體組件2016可留存用於執行與組件2002至2006相關聯之功能的指令。雖然被展示為位於記憶體2016外部,但應理解,組件2002至2006可存在於記憶體2016內。
應理解,所揭示之處理程序中之步驟的特定次序或階層架構僅為用於在蜂巢式無線通信系統內進行P2P認證之方法的實例。基於設計偏好,應理解,可重新配置處理程序中之步驟的特定次序或階層架構,同時保持在本發明之範疇內。隨附之方法請求項以樣本次序來呈現各種步驟之元素且並不意謂限於所呈現之特定次序或階層架構。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可使用多種不同技藝及技術中之任一者來表示資訊及信號。舉例而言,可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子、光場或光粒子或其任何組合來表示可貫穿以上描述所引用之資料、指令、命令、資訊、信號、位元、符號及碼片。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進一步瞭解,可將結合本文中所揭示之實施例而描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電路及演算法步驟實施為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兩者之組合。為了清楚地說明硬體與軟體之此可互換性,上文已大體上在功能性方面描述了各種說明性組件、區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將此功能性實施為硬體或是軟體取決於特定應用及強加於整個系統之設計約束而定。對於每一特定應用而言,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變化之方式實施所描述之功能性,但不應將此等實施決策解譯為脫離本發明之範疇。
結合本文中所揭示之實施例而描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可藉由通用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其他可程式化邏輯器件、離散閘或電晶體邏輯、離散硬體組件或其經設計以執行本文中所描述之功能的任何組合來實施或執行。通用處理器可為微處理器,但在替代例中,處理器可為任何習知之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亦可將處理器實施為計算器件之組合,例如DSP與微處理器之組合、複數個微處理器、結合DSP核心之一或多個微處理器,或任何其他此種組態。
在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中,可在硬體、軟體、韌體或其任何組合中實施所描述之功能。若實施於軟體中,則可將該等功能作為一或多個指令或程式碼而儲存於電腦可讀媒體上或經由電腦可讀媒體來傳輸。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可包括電腦儲存媒體。儲存媒體可為可由電腦存取之任何可用媒體。藉由實例且並非限制,此等電腦可讀媒體可包含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碟儲存器、磁碟儲存器或其他磁性儲存器件,或可用以攜載或儲存呈指令或資料結構形式之所要程式碼且可由電腦存取的任何其他媒體。如本文中所使用,磁碟及光碟包括緊密光碟(CD)、雷射光碟、光碟、數位影音光碟(DVD)、軟性磁碟及藍光光碟,其中磁碟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生資料,而光碟藉由雷射以光學方式再生資料。以上各物之組合亦應包括於電腦可讀媒體之範疇內。
提供所揭示之實施例的先前描述以使得任何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進行或使用本發明。對此等實施例之各種修改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容易顯而易見,且本文中所界定之一般原理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或範疇的情況下應用於其他實施例。因此,本發明並不意欲限於本文中所展示之實施例,而是應符合與本文中所揭示之原理及新穎特徵一致的最廣範疇。
500‧‧‧系統
502‧‧‧使用者設備(UE)
504‧‧‧演進型NodeB(eNB)
506‧‧‧行動管理實體(MME)
510‧‧‧P2P認證請求訊息
512‧‧‧P2P認證接受訊息
514‧‧‧無線電資源控制(RRC)P2P組態請求
516‧‧‧RRC組態完成訊息
518‧‧‧P2P認證完成訊息
Claims (28)
- 一種用於藉由一行動實體進行之對等式(P2P)認證的方法,其包含:將一註冊訊息發送至一核心網路,該註冊訊息包含一P2P認證請求;及接收來自該核心網路之一註冊接受訊息,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發送包含將該註冊訊息發送至一網路實體,該網路實體將該註冊訊息轉遞至該核心網路。
-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網路實體包含一演進型NodeB(eNB)。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P2P認證回應包含回應於在該核心網路處對該行動實體之一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一P2P認證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發送該註冊訊息包含發送一附接請求訊息;且接收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接收一附接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發送該註冊訊息包含發送一追蹤區域更新(TAU)請求訊息;且接收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接收一TAU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P2P認證包含一通用P2P認證;該行動實體包含一使用者設備(UE);且發送包含將該註冊訊息發送至該核心網路之一行動管理實體(MME)。
- 一種裝置,其包含: 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執行以下步驟:將一註冊訊息發送至一核心網路,該註冊訊息包含一對等式(P2P)認證請求;及接收來自該核心網路之一註冊接受訊息,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及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該至少一處理器,該記憶體用於儲存資料。
- 如請求項8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將該註冊訊息發送至一網路實體,該網路實體將該註冊訊息轉遞至該核心網路。
- 如請求項8之裝置,其中該P2P認證回應包含回應於在該核心網路處對該行動實體之一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一P2P認證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8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藉由發送一附接請求訊息來發送該註冊訊息;且該至少一處理器藉由接收一附接接受訊息來接收該註冊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8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藉由發送一追蹤區域更新(TAU)請求訊息來發送該註冊訊息;且該至少一處理器藉由接收一TAU接受訊息來接收該註冊接受訊息。
- 一種裝置,其包含:用於將一註冊訊息發送至一核心網路之構件,該註冊訊息包含一對等式(P2P)認證請求;及用於接收來自該核心網路之一註冊接受訊息之構件,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一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其包含用於使一電腦執行以下步驟之程式碼:將一註冊訊息發送至一核心網路,該註冊訊息包含一對等式(P2P)認證請求;及接收來自該核心網路之一註冊接受訊息,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 一種用於藉由一核心網路之一管理實體進行之對等式(P2P)認證的方法,其包含:接收來自一行動實體之一註冊訊息,該註冊訊息包含一P2P認證請求;執行對該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及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一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該行動實體,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接收包含接收來自與該行動實體以操作方式通信之一網路實體之該註冊訊息。
- 如請求項16之方法,其中該網路實體包含一演進型NodeB(eNB)。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P2P認證回應包含回應於在該核心網路處對該行動實體之一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一P2P認證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接收該註冊訊息包含接收一附接請求訊息;且發送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發送一附接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 接收該註冊訊息包含接收一追蹤區域更新(TAU)請求訊息;且發送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發送一TAU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15之方法,其中:該P2P認證包含一通用P2P認證;該管理實體包含一行動管理實體(MME);且接收包含接收來自一使用者設備(UE)之該註冊訊息。
- 一種裝置,其包含: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執行以下步驟:接收來自一行動實體之一註冊訊息,該註冊訊息包含一對等式(P2P)認證請求;執行對該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及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一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該行動實體,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及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該至少一處理器,該記憶體用於儲存資料。
- 如請求項22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接收來自與該行動實體以操作方式通信之一網路實體之該註冊訊息。
- 如請求項22之裝置,其中該P2P認證回應包含回應於在該核心網路處對該行動實體之一P2P認證檢查係成功的一P2P認證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22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藉由接收一附接請求訊息來接收該註冊訊息;且藉由發送一附接接受訊息來發送該註冊接受訊息。
- 如請求項22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藉由接收一追蹤區域更新(TAU)請求訊息來接收該註冊訊息;且藉由發送一TAU接受訊息來發送該註冊接受訊息。
- 一種裝置,其包含: 用於接收來自一行動實體之一註冊訊息之構件,該註冊訊息包含一對等式(P2P)認證請求;用於執行對該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之構件;及用於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一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該行動實體之構件,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一電腦可讀媒體,其包含用於使一電腦執行以下步驟之程式碼:接收來自一行動實體之一註冊訊息,該註冊訊息包含一對等式(P2P)認證請求;執行對該行動實體之至少一識別檢查;及回應於該至少一識別檢查係成功的而將一註冊接受訊息發送至該行動實體,該註冊接受訊息包含一初始上下文設置請求及一P2P認證回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161431765P | 2011-01-11 | 2011-01-11 | |
US13/347,547 US9826404B2 (en) | 2011-01-11 | 2012-01-10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authorization via non-access stratum procedure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11586A true TW201511586A (zh) | 2015-03-16 |
TWI544815B TWI544815B (zh) | 2016-08-01 |
Family
ID=464560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43118A TWI544815B (zh) | 2011-01-11 | 2012-01-11 | 經由非存取層程序之對等式認證的系統及方法 |
TW101101140A TWI474726B (zh) | 2011-01-11 | 2012-01-11 | 經由非存取層程序之對等式認證的系統及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01140A TWI474726B (zh) | 2011-01-11 | 2012-01-11 | 經由非存取層程序之對等式認證的系統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26404B2 (zh) |
EP (1) | EP2664171B1 (zh) |
JP (1) | JP5735136B2 (zh) |
KR (2) | KR101874568B1 (zh) |
CN (2) | CN103416083A (zh) |
BR (1) | BR112013017579A2 (zh) |
TW (2) | TWI544815B (zh) |
WO (1) | WO2012097075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76846B2 (en) | 2005-10-05 | 2013-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 |
US8850196B2 (en) | 2010-03-29 | 2014-09-30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on using near-field |
ITTO20110284A1 (it) * | 2011-03-29 | 2011-06-28 | Sisvel Technology Srl | Procedimento di localizzazione cooperativa e relativi apparati |
WO2012154325A1 (en) * | 2011-04-01 | 2012-11-15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nnectivity to a network |
US9030995B2 (en) * | 2011-04-12 | 2015-05-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aging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BR112014002424A2 (pt) * | 2011-08-01 | 2017-02-21 | Intel Corp | método e sistema para controle de acesso de rede |
KR101867089B1 (ko) | 2011-09-14 | 2018-06-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레거시 와이파이와 와이파이 p2p의 동시 사용 방법 |
WO2013089452A1 (ko) * | 2011-12-13 | 2013-06-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근접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
GB2497741A (en) * | 2011-12-19 | 2013-06-26 | Renesas Mobile Corp | A verification system for use in requesting access to a D2D communication service |
CN103209412B (zh) * | 2012-01-17 | 2016-03-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建立设备到设备连接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US20130201870A1 (en) * | 2012-02-06 | 2013-08-08 | Vivek Gupta | Handling dual priority applic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04272707B (zh) | 2012-04-27 | 2018-04-06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支持邻近发现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
US9942938B2 (en) | 2012-04-27 | 2018-04-10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Registr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s |
US9232391B2 (en) | 2012-05-07 | 2016-01-05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Authentication system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method therefor |
CN104521210B (zh) * | 2012-06-21 | 2019-03-05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网络辅助的邻近服务会话管理 |
EP2875666B1 (en) * | 2012-07-20 | 2019-01-3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on interference for device-to-device conn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3581890B (zh) * | 2012-08-08 | 2017-02-0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 |
US9591679B2 (en) * | 2012-09-17 | 2017-03-07 | Blackberry Limited | Initiation of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9826381B2 (en) | 2012-09-18 | 2017-11-21 | Blackberry Limited | Device handshake/discovery for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934632B2 (en) * | 2012-09-18 | 2015-01-1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D2D) assisted dynamic traffic control for cellular networks |
US9014113B2 (en) | 2012-09-21 | 2015-04-21 | Blackberry Limited | User equipment architecture for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982895B2 (en) | 2012-09-21 | 2015-03-17 | Blackberry Limited |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10154467B2 (en) | 2012-09-26 | 2018-12-11 | Blackberry Limited | Transmit power adjustment for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B2506610B (en) * | 2012-10-02 | 2015-07-01 | Broadcom Corp | Direct communication among devices |
US9137836B2 (en) * | 2012-10-15 | 2015-09-15 | Blackberry Limited |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data sniff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9532224B2 (en) * | 2012-11-05 | 2016-12-27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and apparatus thereof |
US9763274B2 (en) * | 2012-11-06 | 2017-09-1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EP2928255A4 (en) | 2012-11-28 | 2016-07-13 | Fujitsu Ltd | INFORMA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REPORTING CONNECTION SETUP REQUESTS |
US9820133B2 (en) | 2012-12-12 | 2017-11-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erforming D2D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955081B2 (en) | 2012-12-27 | 2015-02-10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sign-on collaboraton among mobile devices |
US8782766B1 (en) | 2012-12-27 | 2014-07-15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sign-on collaboration among mobile devices |
US9332431B2 (en) | 2012-12-27 | 2016-05-03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authenticating and operating personal communication devices over public safety networks |
US8806205B2 (en) | 2012-12-27 | 2014-08-12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among collaborating communication devices |
JP6294351B2 (ja) * | 2013-01-03 | 2018-03-14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サービス転換方法及び装置 |
WO2014110763A1 (zh) * | 2013-01-17 | 2014-07-2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设备到设备通信的信息上报方法、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
KR102096895B1 (ko) * | 2013-02-13 | 2020-04-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기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초기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
EP2975782B1 (en) * | 2013-03-11 | 2018-03-07 | LG Electronics Inc. | Service identifier included in a discovery signal for preparing a device to device service |
WO2014148570A1 (ja) * | 2013-03-21 | 2014-09-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制御装置 |
JP6356118B2 (ja) * | 2013-03-26 | 2018-07-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Ue、制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WO2014157392A1 (ja) * | 2013-03-27 | 2014-10-0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セッサ |
KR20140119544A (ko) | 2013-04-01 | 2014-10-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근접 서비스 메시지 라우팅 방법 및 장치 |
DE112013006902B4 (de) * | 2013-04-02 | 2020-10-15 |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td.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mitteln von Geräten und Anwendungsnutzern |
EP2983444A4 (en) * | 2013-04-02 | 2017-03-0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ntrol device |
CN104185208B (zh) * | 2013-05-20 | 2017-06-20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接近业务授权方法及装置、系统 |
US9210536B2 (en) | 2013-05-21 | 2015-12-08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WO2014208035A1 (en) | 2013-06-28 | 2014-12-31 | Nec Corporation | Security for prose group communication |
KR102083322B1 (ko) * | 2013-08-22 | 2020-03-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고립 사용자 단말기에 대한 디바이스-투-디바이스 통신 기반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
US10117224B2 (en) * | 2013-09-20 | 2018-10-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AC subheader for D2D broadcast communication for public safety |
US10681754B2 (en) * | 2013-09-24 | 2020-06-0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network controlled direct connec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scheme |
CN105900500A (zh) * | 2014-01-10 | 2016-08-24 | 夏普株式会社 | 通信控制方法、位置管理装置、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EP3104659B1 (en) * | 2014-02-03 | 2020-10-14 | Sony Corporation | Concealing addresses in direc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
CN104918233A (zh) * | 2014-03-14 | 2015-09-16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接近业务中的ue配置方法 |
EP3133896A4 (en) * | 2014-04-16 | 2017-12-13 | Kyocera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vice |
US9820328B2 (en) * | 2014-06-24 | 2017-11-14 | Intel Corporation |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systems to reduce handover latency in an integrate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cellular network |
CN111698071B (zh) * | 2014-07-11 | 2023-08-15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对等(p2p)通信和广域网(wan)通信的复用 |
WO2017135779A1 (ko) * | 2016-02-05 | 2017-08-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rrc 연결 재개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10334435B2 (en) * | 2016-04-27 | 2019-06-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nhanced non-access stratum security |
US10624020B2 (en) * | 2017-02-06 | 2020-04-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on-access stratum transport for non-mobility management messages |
EP4221335A1 (en) | 2017-08-09 | 2023-08-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registration and session mana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9548097B (zh) * | 2017-08-14 | 2021-01-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003739A1 (ja) | 2004-06-30 | 2006-01-12 | Yoshida Kamagasako, Inc. | ピアツーピア通信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CN1735256A (zh) | 2004-08-10 | 2006-02-15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态频率重用方法及装置 |
CN1735264A (zh) | 2004-08-10 | 2006-02-15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点到点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CN1735222A (zh) | 2004-08-10 | 2006-02-15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离线点到点对等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CN1735224A (zh) | 2004-08-10 | 2006-02-15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限制p2p通信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
CN1703023A (zh) | 2005-06-08 | 2005-11-30 |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公用移动数据通信网的无线透明d2d系统传输方法 |
US8576846B2 (en) | 2005-10-05 | 2013-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 |
US20080076419A1 (en) * | 2006-09-22 | 2008-03-27 | Amit Khetawat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y |
US8855099B2 (en) | 2007-03-19 | 2014-10-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lective phase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
US8122482B2 (en) * | 2008-01-24 | 2012-02-21 | Cisco Technology, Inc. | Cryptographic peer discovery,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for on-path signaling |
US9276909B2 (en) | 2008-08-27 | 2016-03-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grity protection and/or ciphering for UE registration with a wireless network |
US8548467B2 (en) | 2008-09-12 | 2013-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icket-based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validation |
EP2324616A1 (en) * | 2008-09-12 | 2011-05-25 | Nokia Corporation | Session initi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US8554200B2 (en) | 2008-09-12 | 2013-10-0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for device to-device communication |
US10743251B2 (en) | 2008-10-31 | 2020-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upport for multiple access modes for home base stations |
US9320067B2 (en) * | 2008-11-24 | 2016-04-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figu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
US8493887B2 (en) | 2008-12-30 | 2013-07-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 discovery pilot transmission |
TWI487394B (zh) | 2009-01-09 | 2015-06-0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 資料流移動性 |
US8501721B2 (en) | 2009-01-16 | 2013-08-06 | Kao Corporation |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improving agent |
US8571550B2 (en) | 2009-02-09 | 2013-10-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anaging access control to closed subscriber groups |
US20100260126A1 (en) | 2009-04-13 | 2010-10-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plit-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
WO2011038359A2 (en) | 2009-09-26 | 2011-03-31 | Cisco Technology, Inc. | Providing services at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edge |
CN102196453B (zh) | 2010-03-16 | 2013-10-23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选择通信模式的方法 |
-
2012
- 2012-01-10 US US13/347,547 patent/US9826404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1-11 TW TW103143118A patent/TWI54481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1-11 TW TW101101140A patent/TWI47472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1-11 KR KR1020157006883A patent/KR10187456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1-11 WO PCT/US2012/020956 patent/WO2012097075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1-11 EP EP12702342.2A patent/EP26641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1-11 KR KR1020137021013A patent/KR10163199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1-11 BR BR112013017579-6A patent/BR112013017579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1-11 JP JP2013549518A patent/JP573513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2-16 CN CN201280012824XA patent/CN103416083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2-16 CN CN201910405779.8A patent/CN11022552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631995B1 (ko) | 2016-06-21 |
EP2664171A2 (en) | 2013-11-20 |
CN103416083A (zh) | 2013-11-27 |
WO2012097075A2 (en) | 2012-07-19 |
JP5735136B2 (ja) | 2015-06-17 |
WO2012097075A3 (en) | 2012-11-22 |
US9826404B2 (en) | 2017-11-21 |
TWI544815B (zh) | 2016-08-01 |
KR101874568B1 (ko) | 2018-07-04 |
KR20140019782A (ko) | 2014-02-17 |
CN110225521B (zh) | 2023-03-21 |
TW201234876A (en) | 2012-08-16 |
EP2664171B1 (en) | 2018-05-30 |
US20120179789A1 (en) | 2012-07-12 |
TWI474726B (zh) | 2015-02-21 |
BR112013017579A2 (pt) | 2021-05-18 |
JP2014506078A (ja) | 2014-03-06 |
KR20150034823A (ko) | 2015-04-03 |
CN110225521A (zh) | 2019-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44815B (zh) | 經由非存取層程序之對等式認證的系統及方法 | |
US9295094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
EP2689629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provisioning of mobile entities for peer-to-peer service | |
EP2656681B1 (en) | Configu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 |
KR20130079556A (ko) | Tdls를 이용한 무선 디스플레이 발견 및 동작 | |
JP2014222931A (ja)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ネットワーク始動のアタッチメントおよび登録なしページング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20120213173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ird-party assist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 |
US20140112258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xpression use during d2d communications in a lte based wwan | |
Sharmila et al. | Proximity services based device-to-device framework design for direct discove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