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3353A - 有機發光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3353A
TW201503353A TW103116445A TW103116445A TW201503353A TW 201503353 A TW201503353 A TW 201503353A TW 103116445 A TW103116445 A TW 103116445A TW 103116445 A TW103116445 A TW 103116445A TW 201503353 A TW201503353 A TW 2015033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rganic light
disposed
pixel electrod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6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3330B (zh
Inventor
Ji-Hoon Seo
Kwan-Hee Lee
Ji-Hwan Yoon
Byung-Hoon Chun
Ja-Hyun Im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03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3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3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33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有機發光顯示器包含基底;設置於基底上的第一像素電極;設置於基底上的第二像素電極;設置於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上的電洞輔助層;對應於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設置在電洞輔助層上的第一有機發光層;對應於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設置在電洞輔助層上的藍色有機發光層,藍色有機發光層被進一步設置於第一有機發光層上;設置於藍色有機發光層上的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設置於無摻雜質的藍色有機發光層上的電子輔助層;以及設置於電子輔助層上的共同電極。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顯示器 【0001】
例示性實施例是關於一種顯示技術,而更具體地說,是關於有機發光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0002】
習知的有機發光裝置通常包含兩個電極及設置於其間的有機發光層。兩個電極中的一個電極會注入電洞而另一電極會注入電子於有機發光層中。所注入的電子及電洞被結合以形成如能量釋放般發光的激子。值得注意的是,有機發光層可以被配置為發出至少一個波長範圍的光,例如紅色、綠色及藍色的波長。為此,不同方法可以被用於製造此種有機發光層,舉例來說,例如雷射引發熱成像及雷射引發昇華轉印技術。
【0003】
雷射引發熱成像(LITI)是一種雷射定址的熱圖案技術,以雷射光束對遮罩圖案曝光以產生照射到包含基膜及轉移層的供體膜的圖案化雷射光束。轉移層的曝光區可以從轉移層釋放,並由此附著於有機發光顯示器的一部分以形成有機發光顯示器的發光層。值得注意的是,LITI使用「乾」的製造程序使每層發光層能夠被精確地圖案化及被放置。
【0004】
然而,藍色有機發光層對於熱的轉移可能容易受損,這一般發生於以圖案化雷射光束照射藍色有機發光層時。因此,藍色有機發光層可以於真空中沉積於一個比打算給藍色有機發光層更大的表面上。也就是說,當利用LITI形成有機發光層時,藍色有機發光層也可以與其他顏色像素結合下形成,例如除了藍色像素外之紅色像素及綠色像素。這可以被稱為一種包含一種藍色共同層(BCL)結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紅色有機發光層及綠色有機發光層可能由於在其上形成的藍色有機發光層的出現而需要更高的驅動電壓。以這種方式,發光效率可能會被降低而使用壽命可能會降低。
【0005】
以上於本背景技術部分所揭露的資訊僅用於增強對本發明概念背景的理解,並因此可能含有不形成於先前技術但已為本國所屬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所已經熟知的資訊。
【0006】
例示性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包含具有相對高的發光效率及改進了使用壽命的藍色共同層結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
【0007】
例示性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包含具有相對高的發光效率及改進了使用壽命的藍色共同層結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的製造方法。
【0008】
例示性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包含具有相對高的發光效率及改進了使用壽命的共同層結構的顯示裝置。
【0009】
其他的方面將被闡述於以下詳細的說明中,並且部分將從本揭露變得顯而易見,或者可以通過本發明概念的實施而得知。
【0010】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有機發光顯示器包含:基底;設置於基底上的第一像素電極;設置於基底上的第二像素電極;設置於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上的電洞輔助層;對應於第一像素電極設置在電洞輔助層上的第一有機發光層;對應於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設置在電洞輔助層上的藍色有機發光層,藍色有機發光層進一步設置於第一有機發光層上;設置於藍色有機發光層上的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設置於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上的電子輔助層;以及設置於電子輔助層上的共同電極。
【0011】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製造方法包含:於基底上形成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於第一像素電極上形成第一有機發光層;於第一有機發光層及第二像素電極上形成第一藍色有機發光層;以及對應第一像素電極及第二像素電極於第一藍色有機發光層上形成第二藍色有機發光層。第二藍色有機發光層並不包含藍色摻雜劑。
【0012】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顯示裝置包含:基底;設置於基底上的第一像素電極;設置於基底上的第二像素電極;設置於第一像素電極上的第一有機發光層;設置於第一有機發光層及第二像素電極上的第二有機發光層;以及設置於第一有機發光層及第二有機發光層上的第三有機發光層,第三有機發光層為無摻雜。
【0013】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藉由在藍色有機發光層(可以設置成與各組顏色像素有結合並可以包含藍色主體及藍色摻雜劑)與電子輔助層之間形成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可僅僅包含藍色主體),設置於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射層上的電子輔助層的電子可以被順利地注入藍色有機發光層。以這種方式,驅動電壓可以被降低,這可反過來,提高相關裝置的發光效率及使用壽命,例如,有機發光顯示器的使用壽命。
【0014】
前述的一般性描述及以下詳細的描述都是例示性及解釋性的並旨在對權利要求之標的提供進一步的解釋。
【0065】
10‧‧‧供體膜
20‧‧‧傳輸層
37B‧‧‧藍色主體
38B‧‧‧藍色摻雜劑
50‧‧‧基膜
60‧‧‧發光現象
110‧‧‧絕緣基板
121‧‧‧掃描線
171‧‧‧資料線
172‧‧‧驅動電壓線
180‧‧‧保護層
181‧‧‧接觸孔
191‧‧‧像素電極
270‧‧‧共同電極
350‧‧‧像素定義層
370‧‧‧有機發光構件
371‧‧‧電洞輔助層
374R‧‧‧紅色邊界層
374G‧‧‧綠色邊界層
375R‧‧‧紅色共振協助層
375G‧‧‧綠色共振協助層
376R‧‧‧紅色有機發光層
376G‧‧‧綠色有機發光層
376B‧‧‧藍色有機發光層
377B‧‧‧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
378‧‧‧電子傳輸層
379‧‧‧電子注入層
500‧‧‧電子
d1‧‧‧第一厚度
d2‧‧‧第二厚度
B‧‧‧藍色像素
Cst‧‧‧儲存電容器
ELVDD‧‧‧驅動電壓
ELVSS‧‧‧共同電壓
G‧‧‧綠色像素
ILD‧‧‧輸出電流
PX‧‧‧像素
R‧‧‧紅色像素
T1‧‧‧開關電晶體
T2‧‧‧驅動電晶體
【0015】
附圖被收入本文中以提供對本發明概念的進一步理解而被併入並構成本說明書的其中一部分,示出了本發明概念的例示性實施例,並隨同描述用以解釋本發明概念的原理。
【0016】
第1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於有機發光顯示器中的像素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圖。
【0017】
第2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的像素的等效電路圖。
【0018】
第3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的三個像素的剖面圖。
【0019】
第4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供體模被轉移到有機發光顯示器的電洞傳輸層(HTL)的剖面圖。
【0020】
第5圖是在比較性的有機發光顯示器中的藍色共同層結構的能階圖。
【0021】
第6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的藍色共同層結構的能階圖。
【0022】
於如下的描述中,為了說明的目的,大量具體的細節會被闡述以提供對不同的例示性實施例更徹底的理解。然而,很明顯的這些不同的例示性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或在具有一個或多個等效配置的情況下被實踐。於其它情況下,眾所周知的結構及裝置會以方塊圖的形式表示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各種例示性實施例。
【0023】
於附圖中,層、膜、面板、區域等的尺寸及相對尺寸,為了清楚起見及描述性的目的可被誇大。而且,類似的元件符號表示類似的元件。
【0024】
當一個元件或層被指「在」另一元件或層「上」、「連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層時,那麼這可能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層上、直接連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層或者可能存在中間元件或層。然而,當一個元件或層被指「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層「上」、「直接連接到」或「直接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層時,不存在中間元件或層。為了本揭露的目的,「至少X,Y及Z的其中之一」以及「選自由X、Y及Z所組成的群組中之至少一個」可以被解釋為僅X、僅Y、僅Z,或者兩個或多個X、Y及Z的任何組合,舉例來說,例如XYZ,XYY,YZ及ZZ。全文中類似的編號表示類似的元件。如本文所用,用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所列項目的任何及所有組合。
【0025】
雖然用詞第一,第二等可於本文中被用作描述不同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但是這些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不應該受這些用詞所限制。這些用詞被用來區分一個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與另一個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因此,以下所討論的第一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在不背離本揭露的教示的情況下被稱為第二元件、組件、區域、層及/或部分。
【0026】
空間上相對的用詞,如「下方(beneath)」、「以下(below)」、「較低(lower)」、「上方(above)」、「較上(upper)」等,可以於本文中被用作描述性的目的,並從而描述如附圖中所示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的關係。除了在附圖中所描述的方位外,空間上相對的用語旨在包括設備在使用上、操作上及/或製造的不同方向。例如,如果附圖中的設備被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另一元件或特徵「下方」或「以下」的元件轉向成為另一元件或特徵的「上方」。因此,例示性用詞「下方」可以包括上面及下面兩個方位。此外,設備可以其他方式轉向(例如,被旋轉90度或於其它方位),並因此,本文所用的空間上相對的描述會據此來解釋。
【0027】
本文所用的專門名詞是為了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並非旨在於限制。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否則如本文所用單數形式的「一(a)」、「一(an)」及「該(the)」也包括複數形式。此外,當用詞「包含(comprises)」、「包含(comprising)」、「包含(includes)」及/或「包含(including)」被用於本說明書中時,是指所陳述的特徵、整體、步驟、操作、元件、組件及/或其群組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個或多個其它特徵、整體、步驟、操作、元件、組件及/或其群組。
【0028】
參照為理想化例示性實施例及/或中間結構示意圖的剖面圖,各種例示性實施例會被描述於本文中。因此,圖示形狀上的變化作為例如製造技術及/或公差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從而,於本文所揭露的例示性實施例不應該被解釋為限於特定示出的區域形狀,而是該包括例如製造過程所導致的形狀偏差。例如,一個被示出為一個矩形的植入區域將通常具有圓形的或曲線的特徵及/或在其邊緣處注入濃度的一個梯度,而不是一個從注入區到非注入區的二元變化。同樣地,一個由植入所形成的掩埋區可能會於掩埋區與進行植入所通過的表面之間的區域中導致某種植入。因此,於附圖中所示出的區域只是示意性質,而它們的形狀並不旨在說明裝置的區域的實際形狀,也並非旨在於限制。
【0029】
除非另有定義,所有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詞(包括技術性及科學性用詞)與本揭露其中一部分所屬技術領域中的通常知識者所通常理解的具有相同的含義。除非於本文中如此明確地定義,否則例如那些被定義於常用字典中的用詞,應該被解釋為具有與相關領域文章含義一致的一個含義,並且將不會被解釋為一個理想化或過於正式的意義。
【0030】
第1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於有機發光顯示器中的像素的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圖。
【0031】
參照第1圖,有機發光顯示器包含,例如顯示紅色之紅色像素R、顯示綠色之綠色像素G、以及顯示藍色之藍色像素B。然而,可以設想的是,另外及/或其他合適的顏色也可以被利用,如黃色、洋紅色、白色等等。如第1圖所見,一組紅色、綠色、藍色像素R、G、B可以被用作顯示一個較大範圍的顏色,例如,舉例來說通過使用顏色擾動技術或其它任何合適的方法。在這種方式下,紅色像素R、綠色像素G及藍色像素B可以是有機發光顯示器的單元像素。因此,三個像素(例如,一個紅色像素R、一個綠色像素G、一個藍色像素B)可以形成在第一方向(例如,列方向)及在第二方向(例如,行方向)重複的像素群組。
【0032】
對於紅色像素R、綠色像素G及藍色像素B的安排,複數個紅色像素R、複數個綠色像素G及複數個藍色像素B可以交替地安排在列上。紅色像素R、綠色像素G及藍色像素B 可以基本上佔據相同數量的表面積。然而,可以設想的是,任何其他合適的像素安排也可以被採用。
【0033】
如第1圖所見,一個對應於藍色像素B的區域包括(或者環繞)紅色像素R及綠色像素G。於這種方式下,藍色有機發光層可以被形成於至少包含紅色像素R與綠色像素G以及藍色像素B的區域的整個表面上。為此,有機發光顯示器可被視為包含一層藍色共同層(BCL)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各種像素可以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及/或安排。為此,不同顏色的像素,如顯示白色之白色像素,也可以被包含在內。
【0034】
第2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的像素的等效電路圖。值得注意的是,有機發光顯示器的像素可基本上與可從像素的發光組件(例如,有機發光層)所發出的光在顏色上沒有差異的另一個類似。 因此,第2圖可被視為一種代表性的像素PX的一種代表性等效電路圖。
【0035】
參照第2圖,一種有機發光顯示器可以包含複數個訊號線以及分別與其連接的複數個像素PX。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像素PX可以任何適當的方式安排,例如被排列成矩陣的形式。為了避免模糊本文所述的例示性實施例,像素PX的配置並未示出。
【0036】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訊號線可以包含傳送閘極訊號(或掃描訊號)之複數條掃描訊號線121、傳送數據訊號之複數條資料線171、以及傳送驅動電壓之複數條驅動電壓線172以。掃描訊號線121基本上可縱向地延展於第一(例如列)方向上,並且可基本上是彼此平行的。資料線171及驅動電壓線172基本上可以縱向地延展於第二(例如行)方向上,並且可基本上是彼此平行的。每個像素PX可以包含開關電晶體T1、驅動電晶體T2、儲存電容器Cst、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然而,可以設想的是,每個像素PX可以包含任何電晶體、電容器、及/或一個或多個其他組件的適當數量及/或安排。
【0037】
如見於第2圖,開關電晶體T1包含控制終端、第一(例如,輸入或源極)終端及第二(例如,輸出或汲極)終端。控制終端連接到掃描線121,輸入終端可連接到資料線171,及輸出終端可連接到驅動電晶體T2。以這種方式,開關電晶體T1可以傳送施加於資料線171上的資料訊號到驅動電晶體T2以回應施加於掃描線121上的掃描訊號。
【0038】
驅動電晶體T2包含控制終端、第一(例如,輸入或源極)終端及第二(例如,輸出或汲極)終端。控制終端連接到開關電晶體T1,輸入終端可連接到驅動電壓線172,及輸出終端可以被連接到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於這種方式下, 驅動電晶體T2可以提供輸出電流ILD 給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以回應於通過控制終端接收之信號。值得注意的是,輸出電流的大小可以根據被施加於控制終端與輸出終端之間的電壓而改變,例如,資料訊號之電壓與驅動電壓ELVDD之間的差。
【0039】
於例示性實施例中,儲存電容器Cst連接於控制終端與驅動電晶體T2的輸入終端之間。儲存電容器Cst 可以被配置成儲存施加到驅動電晶體T2的控制終端的資料訊號,以及當開關電晶體T1「截止」之後,被配置成維持所儲存的資料訊號。
【0040】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包含連接到驅動電晶體T2的輸出終端的第一終端(例如,陽極)、配置成接收共同電壓ELVSS的第二終端(例如,陰極)及設置於陽極與陰極之間的有機發光層(未圖示)。以這種方式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可以被配置成基於所接收的輸出電流ILD 而發光。因此,光的強度可以根據驅動電晶體T2的輸出電流ILD 而改變,其可被控制以促進至少一個圖像的顯示。
【0041】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開關電晶體T1及驅動電晶體T2可以是任何合適的開關元件,例如n通道場效電晶體(FET)、p通道FET等。此外,雖然像素PX的等效電路圖已經結合了第2圖的說明被描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於開關電晶體T1、驅動電晶體T2、儲存電容器Cst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及/或之間的聯結關係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所修改。為此,像素PX可以包含任何電晶體、電容器及/或一個或多個其他組件的適當數量及/或安排。
【0042】
第3圖是一個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一種有機發光顯示器的三個像素的剖面圖。為了描述的目的,第3圖描述了紅色、綠色及藍色像素R、G、B的結合;然而,可以設想的是,任何合適的像素顏色可以用於結合本文所描述的例示性實施例。第4圖是一個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被轉移到有機發光顯示器的電洞傳輸層(HTL)上的供體膜的剖面圖。為了描述目的,第4圖描述了與紅色像素R的HTL的結合;然而,可以設想的是,像素可以是綠色像素或其它任何合適的顏色像素。
【0043】
如第3圖所示,複數個驅動電晶體T2可以被形成於由任何合適的材料所製成的絕緣基板110上,例如透明玻璃、塑料等。複數個訊號線(未圖示)及複數個開關電晶體(未圖示)可形成於絕緣基板110上。為此,例如由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或無機/有機複合材料所製成的保護層180,可形成於驅動電晶體T2上。舉例來說,當保護層 180包含有機材料,保護層180的表面可以是平面的(或基本上是平面的)。
【0044】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像素電極191可形成於結合了每個像素R、G、B的保護層180上。也就是說,紅色像素電極191可結合了紅色像素R而形成,綠色像素電極可結合了綠色像素G而形成,而藍色像素電極可結合了藍色像素B而被形成。像素電極191可以由任何合適的材料所製成,舉例來說,例如氧化鋁鋅(AZO)、氧化鎵鋅(GZO)、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等之透明導電氧化物。也可以設想的是,可使用一種或多種導電聚合物(ICP),舉例來說,例如聚苯胺、聚(3,4-二氧乙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個驅動電晶體T2可以通過形成於保護層180的接觸孔(或通孔)181而連接到對應的像素電極191。
【0045】
反射於有機發光層所產生的光的反射層(未圖示)可形成於保護層180與像素電極191之間。反射層可以是由任何合適的反射材料所製成,例如任何具有高反射率的合適的金屬,舉例來說,例如銀(Ag)、鋁(Al)等,及/或其合金。也值得注意的是,將像素電極191露出及至少覆蓋像素電極191的邊緣的像素定義層350可形成於保護層180上。
【0046】
於紅色、綠色及藍色像素R、G、B中,電洞輔助層371可以被形成於像素電極191上,例如被形成於一整個(或基本上整個)像素電極191的表面上。電洞輔助層371可為由電洞傳輸層(HTL)材料形成的單層,或者由電洞注入層(HIL)材料及電洞傳輸層(HTL)材料形成的多層(例如,雙層)。
【0047】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紅色邊界層374R及綠色邊界層374G可以分別形成於設置在結合紅色像素R的電洞輔助層371上以及綠色像素G的電洞輔助層371上。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可形成於紅色邊界層374R上,而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可形成於綠色邊界層374G上。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的第一厚度d1可以是大於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的第二厚度d2。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及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可配置為調整相關聯於各顏色像素的共振距離,例如,紅色像素R及綠色像素G。
【0048】
如見於第3圖,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可形成於紅色像素R的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上而綠色有機發光層376G可形成於綠色像素G的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上。為此,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可設置於整個(或基本上整個)相關聯於紅色及綠色有機發光層376R和376G的表面上以及設置在結合藍色像素B的電洞輔助層371的電洞傳輸層(HTL)上。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及綠色有機發光層376G可以通過雷射引發熱成像而形成,而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可以通過真空沉積而形成。紅色、綠色及藍色有機發光層376R、376G、376B 可以由任何合適的材料所製成,例如分別配置以發出紅光、綠光及藍光之有機材料。
【0049】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結合轉移層20而形成的紅色邊界層374R、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及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可以從供體膜10轉移到有機發光顯示器。轉移過程將會結合第4圖更詳細地描述。值得注意的是,綠色邊界層374G、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及綠色有機發光層376G的轉移過程基本上是類似於紅色邊界層374R、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及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的轉移過程。因此,重複的描述會被省略以避免模糊本文所描述的例示性實施例。
【0050】
談及第4圖,可包含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而形成的供體膜10,可設置於可包含像素電極191而形成的絕緣基底110的電洞輔助層371上。供體膜10可以包含轉移層可設置在其之上的基膜50。基膜50可為透明的,並從而被配置為將光透射至熱轉換層(未圖示)。為此,基膜50可以由任何具有光的特性及機械穩定性的合適的材料所製成,以支援轉移層20的轉移過程。
【0051】
雖然未示出,熱轉換層可形成於基膜50與轉移層20之間。熱轉換層可以被配置為吸收從紅外線到可見光線的區域中的波長的入射光。在這種方式下,熱轉換層可將一部分所吸收的光轉換為熱能,並從而可以具有光學密度,而且包含了吸光材料以達成吸收入射光。
【0052】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轉移層20可以基於從熱轉換層所透射的熱能自供體膜10被分離出來。於這種方式下,轉移層20可以被轉移到可以包含電洞輔助層371的電洞傳輸層(HTL)的基底110。因此,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可設置於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上,其中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可設置於紅色邊界層374R上,而按序地說,其中紅色邊界層374R可設置例如與紅色像素R相關聯的電洞輔助層371上。值得注意的是,供體膜10的紅色邊界層374R可以被均勻地層疊至電洞輔助層371。為此,雷射光束(例如,圖案化的雷射光束)可照射到設置於電洞輔助層371上的供體膜10以達成轉移層20到基底110上的轉移。
【0053】
於例示性實施例中,藉由結合供體膜10形成的紅色邊界層374G及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並透過上述的轉移過程將之轉移到電洞輔助層371上,否則可能會引起對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及電洞輔助層371的熱損傷,至少部分地通過雷射光束的熱能可能被最小化(或至少被減低)。為此,一個或多個介面特性,例如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及電洞輔助層371邊界表面的載體傳輸率可以被改善。而且,由於對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及電洞輔助層371的熱損傷被最小化(或至少被減低),因此可以避免驅動電壓的增加,這反過來可以改善相關產品的可靠度,例如,有機發光顯示器。
【0054】
在基本類似的方式中,綠色像素G可以被形成。也就是說,包含設置於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上的綠色有機發光層376G的供體膜10,其中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設置於綠色邊界層374G上,可以轉移到設置成相關聯於綠色像素G的電洞輔助層371上。於這種方式下,包含像素電極191的絕緣基底110可以形成為包含設置於電洞輔助層371上的綠色邊界層374G、設置於綠色邊界層374G上的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以及設置於綠色共振協助層375G上的綠色有機發光層376G。
【0055】
再注意第3圖,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可以形成於可以設置於電洞輔助層371的電洞傳輸層(HTL)上的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上,其可設置成與紅色、綠色及藍色像素R、G、B之每一個相關聯。由於相對於可能包含已確定比率的藍色主體及藍色摻雜劑的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可以僅僅包含藍色主體。於這種方式下,設置成與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相關聯的電子輔助層(於之後的段落會更詳細地描述)的電子,可以通過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順利地插入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因此,驅動電壓可以被降低,這可以增加相關裝置的發光效率和使用壽命,例如,有機發光顯示器。
【0056】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電子輔助層378、379 可以形成於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上。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輔助層378、379包含電子傳輸層(ETL)378及設置於ETL 378上的電子注入層(EIL)379。電洞輔助層371、ETL 378及EIL 379可配置以改善有機發光層376R、376G、376B的發光效率。為此,電洞輔助層371的電洞傳輸層(HTL)及ETL 378可配置以平衡電子及電洞,而電洞輔助層371的電洞注入層(HIL)及EIL 379可配置以加強電子及電洞的注入。於這種方式下,電洞輔助層371的電洞注入層(HIL)及電洞傳輸層(HTL)、共振協助層375G、375B、有機發光層376R、376G、376B、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ETL 378以及EIL 379可以形成有機發光構件370。
【0057】
有機發光顯示器的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的操作會結合第5圖及第6圖更詳細地描述。第5圖是在比較性的有機發光顯示器中的藍色共同層結構的能階圖。第6圖是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的藍色共同層結構的能階圖。為了描述性的目的,第5圖及第6圖描述為與紅色像素R相關聯。
【0058】
於比較性的有機發光顯示器的藍色共同層結構中,由於一種藍色摻雜劑38B被摻雜到整個藍色主體37B中,如第5圖所示,從ETL 378注入到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的電子500所通過的路徑可以具有從ETL 378到藍色主體37B的第一路徑及從ETL 378 到藍色摻雜劑38B的第二路徑。然而,於這種方式下,由於藍色摻雜劑38B會捕捉(或以其他方式密封)至少一些的電子500,由於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形成於其上,所以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未於第5圖中示出)及綠色有機發光層376G(未於第5圖中示出)可能具有一個相對高的驅動電壓。 因此,發光效率可能被降低而使用壽命可能會劣化。
【0059】
然而,如第6圖所示,例示性有機發光顯示器的藍色共同層結構包含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其中無摻雜質的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僅僅包含藍色主體37B(並從而,無藍色摻雜劑38B)於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與ETL 378之間。因此,從ETL 378注入到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的電子500所通過的路徑僅僅包括從電子傳輸層ETL 378到藍色主體37B的第一路徑。於這種方式下,被藍色摻雜劑38B所捕捉的電子會被消除(或至少被減低),使得ETL 378的電子500通過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被順利地注入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
【0060】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藉由可能發生於紅色共振協助層375R及紅色有機發光層376R的邊界上電洞及電子的重組,至少部分地引致一種發光現象60,。為此,發光現象60可能不會發生於ETL 378及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的邊界上,使得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377B(其不包括藍色摻雜劑38B)可以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形成於ETL 378及藍色有機發光層376B的邊界上。
【0061】
再注意第2圖及第3圖,傳輸一個共同電壓ELVSS的共同電極270可以被形成於EIL 379上。共同電極270可以形成於包含第一層及設置於第一層上的第二層的多層(例如,雙層)結構中。為此,值得注意的是,共同電極270可以配置為半透射式以允許入射光部分反射及部分透射。雖然共同電極270的第一層及第二層未被示出,第一層及第二層之每一個可以由任何合適的材料製成,例如反射性金屬材料。於這種方式下,反射性金屬材料可薄到可以部分地透射入射光及部分地反射入射光。然而可以設想的是,共同電極270可被形成為單層。
【0062】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封裝層(未圖示)可以形成於共同電極270上。封裝層可以封裝有機發光構件370及共同電極270。也就是說,封裝層可配置以防止水分、氧氣等從大氣環境中滲透。
【0063】
於例示性實施例中,像素電極191、有機發光構件370及共同電極270可以被視為形成一種有機發光裝置(OLED)。因此,像素電極191可以通過保護層180的接觸孔181接收來自驅動電晶體T2之電壓。共同電壓ELVSS可施加到共同電極270上。因此,有機發光構件370可基於施加到像素電極191與共同電極270的電壓差朝向共同電極270發光。從發光構件370所發出的光可被用作顯示圖像。
【0064】
雖然特定的例示性實施例及實際操作已於本文所描述,但是從本文的描述中其他的實施例及修正將會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發明的概念並不限於這樣的實施例,而是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以及各種明顯的修改與等效配置的更廣泛的範圍。
 
110‧‧‧絕緣基板
180‧‧‧保護層
181‧‧‧接觸孔
191‧‧‧像素電極
270‧‧‧共同電極
350‧‧‧像素定義層
370‧‧‧有機發光構件
371‧‧‧電洞輔助層
374R‧‧‧紅色邊界層
374G‧‧‧綠色邊界層
375R‧‧‧紅色共振協助層
375G‧‧‧綠色共振協助層
376R‧‧‧紅色有機發光層
376G‧‧‧綠色有機發光層
376B‧‧‧藍色有機發光層
377B‧‧‧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
378‧‧‧電子傳輸層
379‧‧‧電子注入層
d1‧‧‧第一厚度
d2‧‧‧第二厚度
B‧‧‧藍色像素
G‧‧‧綠色像素
R‧‧‧紅色像素
T2‧‧‧驅動電晶體

Claims (10)

  1. 【第1項】
    一種有機發光顯示器,其包含:
    一基底;
    一第一像素電極,設置於該基底上;
    一第二像素電極,設置於該基底上;
    一電洞輔助層,設置於該第一像素電極及該第二像素電極上;
    一第一有機發光層,設置於對應於該第一像素電極之該電洞輔助層上;
    一藍色有機發光層,設置於對應於該第一像素電極及該第二像素電極之該電洞輔助層上,該藍色有機發光層進一步設置於該第一有機發光層上;
    一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設置於該藍色有機發光層上;
    一電子輔助層,設置於該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上;以及
    一共同電極,設置於該電子輔助層上。
  2. 【第2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該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係對應於該第一像素電極及該第二像素電極設置。
  3. 【第3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該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包含一藍色主體。
  4. 【第4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該藍色有機發光層包含一藍色主體及一藍色摻雜劑。
  5. 【第5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進一步包含:
    一第一邊界層,設置於該第一像素電極上並於該電洞輔助層與該第一有機發光層之間;以及
    一第一共振協助層,設置於該第一邊界層上。
  6. 【第6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進一步包含:
    一第三像素電極,設置於該基底上,該電洞輔助層進一步設置於該第三像素電極上;以及
    一第二有機發光層,設置於對應於該第三像素電極的該電洞輔助層上,
    其中該藍色有機發光層及該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係進一步對應於該第三像素電極及該第二有機發光層設置。
  7. 【第7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
    該第一像素電極、該第二像素電極及該第三像素電極設置於相同層上;以及
    該第三像素電極設置於該第一像素電極與該第二像素電極之間。
  8. 【第8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進一步包括:
    一第二邊界層,設置於該第三像素電極上並於該電洞輔助層與該第二有機發光層之間;
    一第二共振協助層,設置於該第二邊界層上,
    其中該第一像素電極設置成與一紅色像素相關聯、該第二像素電極設置成與一藍色像素相關聯及該第三像素電極設置成與一綠色像素相關聯。
  9. 【第9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共振協助層的厚度係大於該第二共振協助層的厚度。
  10. 【第10項】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顯示器,其中該電子輔助層包含:
    一電子傳輸層,設置於該無摻雜藍色有機發光層上;
    一電子注入層,設置於該電子傳輸層上。
TW103116445A 2013-06-25 2014-05-08 有機發光顯示器 TWI643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73095A KR102080130B1 (ko) 2013-06-25 2013-06-25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10-2013-0073095 2013-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3353A true TW201503353A (zh) 2015-01-16
TWI643330B TWI643330B (zh) 2018-12-01

Family

ID=52110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6445A TWI643330B (zh) 2013-06-25 2014-05-08 有機發光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65981B2 (zh)
KR (1) KR102080130B1 (zh)
CN (1) CN104253142B (zh)
TW (1) TWI6433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25642B1 (ko) * 2011-08-18 2018-0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81209B1 (ko) * 2013-03-26 2020-02-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그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도너 기판 및 도너 기판 세트
KR102104978B1 (ko) * 2013-12-02 2020-04-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393046B1 (ko) * 2015-01-23 2022-05-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426691B1 (ko) * 2015-02-05 2022-07-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21582B1 (ko) * 2015-02-24 2022-07-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322083B1 (ko) * 2015-07-28 2021-11-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92730B1 (ko) * 2015-10-02 2023-0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7072812A (ja) * 2015-10-09 2017-04-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6531775A (zh) * 2016-12-30 2017-03-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与制备方法
CN107482038B (zh) 2017-08-02 2020-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oled显示装置
CN112909196B (zh) * 2021-02-05 2022-08-3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24204B1 (ko) 2001-08-10 2004-03-24 네오뷰코오롱 주식회사 무반사 유기 전계발광소자
KR100650046B1 (ko) 2002-11-20 2006-1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효율의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US6881502B2 (en) 2003-09-24 2005-04-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Blu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ing a non-hole-blocking layer
US7030554B2 (en) * 2004-02-06 2006-04-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Full-color organic display having improved blue emission
US7538488B2 (en) * 2004-02-14 2009-05-26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KR100669757B1 (ko) 2004-11-12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FR2878652A1 (fr) * 2004-11-29 2006-06-02 Thomson Licensing Sa Diode organique electroluminescente a couches dopees
US9070884B2 (en) * 2005-04-13 2015-06-30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Hybrid OLED having phosphorescent and fluorescent emitters
CN1845357A (zh) * 2006-03-28 2006-10-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
KR20110110589A (ko) * 2010-04-01 2011-10-0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5678487B2 (ja) * 2010-04-09 2015-03-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1822120B1 (ko) * 2010-09-28 2018-01-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20066497A (ko) * 2010-12-14 2012-06-2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445446B (zh) * 2010-12-29 2014-07-11 Au Optronics Corp 白光電致發光元件
KR101825642B1 (ko) * 2011-08-18 2018-0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21739B1 (ko) * 2011-08-25 2018-01-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324891A (zh) * 2011-12-05 2013-06-16 Au Optronics Corp 電激發光顯示面板之畫素結構
KR101895616B1 (ko) * 2012-02-14 2018-09-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3142B (zh) 2018-12-14
CN104253142A (zh) 2014-12-31
KR20150000677A (ko) 2015-01-05
US9165981B2 (en) 2015-10-20
TWI643330B (zh) 2018-12-01
KR102080130B1 (ko) 2020-02-24
US20140374707A1 (en) 2014-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3330B (zh) 有機發光顯示器
KR10182564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497889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KR102481551B1 (ko)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US8921872B2 (en) Display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lectronic apparatus, illumination uni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107566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0959108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826849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954973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TW201618296A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WO2011040294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20120061106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084247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0692959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KR20120100438A (ko) 전면발광형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4008081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150090977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uni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797127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US20140124758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2006476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739651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53572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ing device
KR102485869B1 (ko) 보조전극 구조 및 이를 갖는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5001209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76695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