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8240A -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8240A
TW201448240A TW102120763A TW102120763A TW201448240A TW 201448240 A TW201448240 A TW 201448240A TW 102120763 A TW102120763 A TW 102120763A TW 102120763 A TW102120763 A TW 102120763A TW 201448240 A TW201448240 A TW 2014482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electrode
electrodes
back surface
doped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0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96303B (zh
Inventor
Liang-Pi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Motech Ind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tech Ind Inc filed Critical Motech Ind Inc
Priority to TW102120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630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48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8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6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63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太陽能電池包含基板,位於基板內並靠近基板背面之第一摻雜區與二第二摻雜區,及位於基板背面上之介電層、二第一電極、第一主匯流電極、數個導電段、第二電極及第二主匯流電極。第一摻雜區位於二第二摻雜區間。介電層覆蓋於第一摻雜區與第二摻雜區上。二第一電極對應第一摻雜區且分別靠近二第二摻雜區,並穿過介電層連接第一摻雜區。第一主匯流電極連接二第一電極。每一導電段連接二第一電極中之至少一個。第二電極對應第二摻雜區,且穿過介電層連接第二摻雜區。第二主匯流電極連接第二電極。

Description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電轉換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太陽能電池。
目前,由於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Solar Cell;IBC Solar Cell)具有較高之電池效率,因此已成為太陽能電池發展的一個趨勢。請參照第1圖與第2圖,其係分別繪示一種傳統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的局部背面圖與局部剖面圖。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100主要包含N型基板102、N+型導電層108、抗反射層110、N++型摻雜區114、P+型摻雜區116、鈍化層118、N型電極120、P型電極122、N型匯流電極126與P型匯流電極132。
在太陽能電池100中,N型基板102之相對二側分別具有正面104與背面106。正面104一般為受光面且其上設有粗糙結構112,以增加入光量。N+型導電層108全面性地設於正面104上,以作為太陽能電池100之正面表面電場(FSF)層。抗反射層110覆蓋在N+型導電層108上,以避免入射光反射。N++型摻雜區114與P+型摻雜區116分別設 置於N型基板102內之局部區域並鄰近背面106。鈍化層118覆蓋在背面106上。鈍化層118具有複數個開孔128與130分別露出部分之N++型摻雜區114與部分之P+型摻雜區116。N型電極120與N型匯流電極126、以及P型電極122與P型匯流電極132設於鈍化層118上,且分別經由鈍化層118之開孔128及130而分別與N++型摻雜區114及P+型摻雜區116接觸。其中,每一N型電極120之一端與N型匯流電極126連接,而每一P型電極122之一端與P型匯流電極132連接。
在此太陽能電池100中,由於N++型摻雜區114與P+型摻雜區116均設置在N型基板102之背面106,為避免N++型摻雜區114與P+型摻雜區116因交互擴散而互相影響,N++型摻雜區114與P+型摻雜區116彼此分離且其間設有長條形之間隔124,如第1圖所示。
請再次參照第1圖,具有指叉狀背接觸之電極結構,亦即指狀的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以指叉狀排列方式設置,因此分別與N型電極120及P型電極122接觸之N++型摻雜層114及P+型摻雜層116通常也呈指叉狀排列。由於,太陽能電池100之P+型摻雜區116的寬度遠較N++型摻雜區114的寬度大,且N型電極120與P型電極122之寬度分別小於其所對應之N++型摻雜區114與P+型摻雜區116之寬度,特別是P型電極122遠小於P+型摻雜區116之寬度。因此,P型電極122與N型電極120之間相隔很遠。如此一來,橫向電流中之載子從N型電極120 移動到P型電極122的距離較長,將導致載子收集之效率會降低,進而使太陽能電池100之電流密度無法有效提高,並衍生整體電池效率無法提升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一態樣就是在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其基板背面之一第一摻雜區中設有二第一電極以及數個導電段,其中每一導電段和此二第一電極之至少一者連接。如此一來,可有效提升太陽能電池之電流收集效率。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由於太陽能電池之電流收集效率佳,因此可提高太陽能電池之短路電流(Isc)與填充因子(FF),進而可提升太陽能電池之輸出功率。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此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基板、一第一摻雜區、二第二摻雜區、一介電層、二第一電極、一第一主匯流電極、複數個導電段、一第二電極以及一第二主匯流電極。基板具有一正面以及與此正面相對之一背面。第一摻雜區具有一第一導電型,且位於基板內並靠近背面。前述之二第二摻雜區具有一第二導電型,且位於基板內並靠近背面,其中第一摻雜區位於此二第二摻雜區之間。介電層位於背面並覆蓋於前述之第一摻雜區與二第二摻雜區上。二第一電極位於背面上並對應第一摻雜區,其中此二第一電極分別靠近前述之二第二摻雜區,且此二第一電極穿過介電層而連接第一摻 雜區。第一主匯流電極位於背面上並連接前述之二第一電極之一相同側的一端。複數個導電段位於背面上,每一導電段連接前述之二第一電極中之至少一個,這些導電段的寬度小於第一主匯流電極的寬度。第二電極位於背面上並對應前述之二第二摻雜區,且此第二電極穿過介電層而連接前述之二第二摻雜區。第二主匯流電極位於背面上並連接第二電極之一端。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二第一電極中的至少一個第一電極的寬度朝第一主匯流電極之方向漸增。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上述之導電段之分布密度於朝遠離第一主匯流電極之方向漸增。
依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上述之導電段中的至少一個位於二第一電極之另一相同側的一端並靠近第二主匯流電極。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導電段中的一部分並未位於二第一電極之間,且分別朝二第二摻雜區延伸。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導電段中的一部分位於二第一電極之間。在一例子中,這些導電段中的此一部分彼此相互連接。
依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上述之導電段穿過介電層而連接第一摻雜區。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此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一上板、一下板、一如上述之太陽能電池以及至少一封裝材料層。太陽能電池設於上板 與下板之間。至少一封裝材料層位於上板與下板之間,將太陽能電池與上板和下板結合。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目的,亦提出一種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基板,其中此基板具有一正面以及與正面相對之一背面。形成一第一摻雜區於基板內並靠近背面,其中此第一摻雜區具有一第一導電型。形成二第二摻雜區於基板內並靠近背面,其中此二第二摻雜區具有一第二導電型,且第一摻雜區位於此二第二摻雜區之間。形成一介電層於背面並覆蓋於前述之第一摻雜區與二第二摻雜區上。形成二第一電極於背面上並對應第一摻雜區,其中此二第一電極分別靠近前述之二第二摻雜區,且此二第一電極穿過介電層而連接第一摻雜區。形成一第一主匯流電極於背面上並連接二第一電極之相同側的一端。形成複數個導電段於背面上,其中每一導電段連接二第一電極中之至少一個,這些導電段的寬度小於第一主匯流電極的寬度。形成一第二電極於背面上並對應前述之二第二摻雜區,其中此第二電極穿過介電層而連接二第二摻雜區。形成一第二主匯流電極於背面上並連接第二電極之一端。
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上述之導電段中的至少一個位於該二第一電極之另一相同側的一端並靠近該第二主匯流電極。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上述之導電段中的一部分位於該二第一電極之間。在一例子中,這些導電段中的 前述部分彼此相互連接。
100‧‧‧太陽能電池
102‧‧‧N型基板
104‧‧‧正面
106‧‧‧背面
108‧‧‧N+型導電層
110‧‧‧抗反射層
112‧‧‧粗糙結構
114‧‧‧N++型摻雜區
116‧‧‧P+型摻雜區
118‧‧‧鈍化層
120‧‧‧N型電極
122‧‧‧P型電極
124‧‧‧間隔
126‧‧‧N型匯流電極
128‧‧‧開孔
130‧‧‧開孔
132‧‧‧P型匯流電極
200‧‧‧太陽能電池模組
202‧‧‧太陽能電池
202a‧‧‧太陽能電池
202b‧‧‧太陽能電池
204‧‧‧上板
206‧‧‧下板
208‧‧‧封裝材料層
210‧‧‧封裝材料層
212‧‧‧基板
214‧‧‧正面
216‧‧‧背面
218‧‧‧電場層
220‧‧‧抗反射層
222‧‧‧粗糙結構
224‧‧‧第二摻雜區
226‧‧‧第一摻雜區
228‧‧‧介電層
228a‧‧‧第一層
228b‧‧‧第二層
230‧‧‧第一開孔
232‧‧‧第二開孔
234‧‧‧第一電極
236‧‧‧第二電極
238‧‧‧導電段
238a‧‧‧導電段
238b‧‧‧導電段
238c‧‧‧導電段
238d‧‧‧導電段
240‧‧‧第一主匯流電極
242‧‧‧第二主匯流電極
244‧‧‧端
246‧‧‧端
248‧‧‧端
250‧‧‧間隔
252‧‧‧第一方向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係繪示一種傳統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的局部背面圖。
第2圖係繪示一種傳統指叉狀背接觸之太陽能電池的局部剖面圖。
第3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的背面圖。
第5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的剖面圖。
第6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的背面圖。
第7圖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的背面圖。
請參照第3圖,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模組200主要包含一上板204、一下板206、一太陽能電池202、以及一個或多個封裝材料層,例如封裝材 料層208與210。
如第3圖所示,在太陽能電池模組200中,太陽能電池202設於下板206上,且設於上板204之下。因此,上板204設於下板206之上,且太陽能電池202設於下板206與上板204之間。另外,二層封裝材料層208與210則分別設置在上板204與太陽能電池202、以及下板206與太陽能電池202之間。藉由高溫壓合的程序,封裝材料層208和210於熔融態時可將太陽能電池202與下板206和上板204結合。
請參照第4圖與第5圖,其係分別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的背面圖與剖面圖。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主要可包含基板212、第一摻雜區226、二第二摻雜區224、介電層228、二第一電極234、第一主匯流電極240、複數個導電段238與238a、第二電極236與第二主匯流電極242。在另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可包含多個第一摻雜區226、二個以上的第二摻雜區224、二個以上的第一電極234與多個第二電極236。
如第5圖所示,基板212具有正面214與背面216。其中,正面214與背面216分別位於基板212之相對二側,因此背面216與正面214相對。基板212之材料可例如為矽等半導體材料。在一實施例中,基板212之正面214可經粗化處理而具有粗糙結構222,以增進太陽能電池202對於入射光的吸收效率。
第一摻雜區226位於基板212內,且靠近基板212 之背面216。第一摻雜區226具有第一導電型。同樣地,第二摻雜區224位於基板212內,也靠近基板212之背面216。第二摻雜區224具有第二導電型。第一導電型不同於第二導電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型與第二導電型之一者可為P+型,另一者則可為N++型。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型為P+型,第二導電型為N++型。第一摻雜區226位於二第二摻雜區224之間。而且,第一摻雜區226與相鄰之第二摻雜區224之間具有間隔250,以隔開第一摻雜區226與第二摻雜區224,藉以避免第一摻雜區226與相鄰之第二摻雜區224因交互擴散而互相影響。
介電層228位於基板212之背面216上,且覆蓋在第一摻雜區226與第二摻雜區224上。介電層228可作為鈍化層,藉以鈍化基板212之背面216,達到提升太陽能電池212之短路電流與開路電壓(Voc)的效果,進而可提升太陽能電池202之光電轉換效率。介電層228可包含一第一層228a與二第二層228b,其中第一層228a覆蓋在第一摻雜區226上,第二層228b則分別覆蓋在第二摻雜區224上。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根據太陽能電池202之第一摻雜區226與第二摻雜區224之數量的變化,介電層228可對應包含多個第一層228a與多個第二層228b。其中,該第一層228a與第二層228b的材質可為不同。
如第5圖所示,介電層228可具有一或多個第一開孔230、以及一或多個第二開孔232。第一開孔230對應第一摻雜區226設置,亦即第一開孔230設置在介電層228 之第一層228a中,而暴露出部分之第一摻雜區226。另一方面,第二開孔232對應第二摻雜區224設置,亦即第二開孔232設置在介電層228之第二層228b中,而暴露出每個第二摻雜區224之一部分。
二第一電極234位於基板212之背面216上,且對應第一摻雜區226設置。如第4圖所示,這些第一電極234均沿第一方向252延伸。在一第一摻雜區226中,二個第一電極234均位於此第一摻雜區226上,且分別靠近此第一摻雜區226二側之相鄰第二摻雜區224。如第5圖所示,此二第一電極234穿過介電層228之第一層228a,即經過設置在第一層228a中之第一開孔230,而與第一摻雜區226連接。第一主匯流電極240位於基板212之背面216上,且亦對應第一摻雜區226設置。此外,第一主匯流電極240連接這兩個第一電極234位於相同側的一端246。在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電極234中之至少一個的寬度可朝第一主匯流電極240之方向漸增,以利越靠近該第一主匯流電極240處之電流量較大之傳輸需求。
太陽能電池202可為一指叉狀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因此,如第4圖所示,第二電極236如同第一電極234一樣也是設置在基板212之背面216上。而且,第二電極236與二第一電極234呈指叉狀設置。第二電極236對應第二摻雜區224設置。如第4圖所示,第二電極236同樣可沿第一方向252延伸。如第5圖所示,此第二電極236穿過介電層228之第二層228b,即經過設置在第二層228b 中之第二開孔232,而與第二摻雜區224連接。第二主匯流電極242同樣位於基板212之背面216上,且亦對應第二摻雜區224設置。此外,第二主匯流電極242連接第二電極236的一端244。
在太陽能電池202中,導電段238與238a亦設置在基板212之背面216上,且對應第一摻雜區226設置。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中的每一個均至少與一個第一電極234連接。舉例而言,在第4圖所示之實施例中,每個導電段238與238a均同時與二個第一電極234連接。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沿著不同於第一電極234之第一方向252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說,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方向252夾非0度也非180度的角度。舉例而言,導電段238與238a之延伸方向可與第一方向252垂直。在一實施例中,這些導線段238與238a之寬度小於第一主匯流電極240的寬度。
在一實施例中,導電段238與238a可僅位於介電層228之第一層228a上,而並沒有穿過介電層228來接觸第一摻雜區226,如第4圖所示。在這樣的實施例中,導電段238與238a下方保有介電層228,故可增加鈍化面積。然,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可穿過介電層228而與第一摻雜區226連接。在這些實施例中,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除了可減少載子在基板212中的傳導路徑以避免載子複合外,更可如第一電極234般提供收集電流的功效。
在一實施例中,如第4圖所示,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之分布密度可於朝遠離第一主匯流電極240的方向漸增,即導電段238與238a在愈接近第二主匯流電極242的區域的分布密度愈大。在此實施例中,藉由在遠離第一主匯流電極240的區域增設導電段238與238a,可更進一步減少較遠離第一主匯流電極240處的載子在基板212中的傳導路徑以避免載子複合外,更可降低遠離第一主匯流電極240處所收集到之載子傳導至第一主匯流電極240的阻力,進而可提高電流收集效率。
由於第一電極234靠近第二主匯流電極242之區域也會有載子產生,例如,由該第二主匯流電極242處的第二摻雜區224往第一摻雜區226移動的橫向電流,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4圖所示,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中的至少一個,即導電段238a,可位在相對於第一電極234之端246所在之側的另一相同側的一端248。也就是說,這些導電段238與238a中的導電段238a位於第一電極234之另一相同側的端248上,且此導電段238a靠近第二主匯流電極242,有助於該處附近橫向電流之收集。
請先參照第6圖,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的背面圖。此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2a之架構大致上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2的架構相同。太陽能電池202a與202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導電段238b與238c中有部分,例如導電段238b係位於二第一電極234之間;但有另一部分,例如導電段238c並未 位於此二第一電極234之間,而是朝第二摻雜區224的方向延伸。此外,在此實施例中,位在二第一電極234之間的導電段238b彼此相互連接,以利載子在二第一電極234之間傳導流通。在這樣的設計中,在二第一電極234之其中一個斷線時,載子可經由彼此互相連接之導電段238b,而傳導到另一第一電極234。
請再先參照第7圖,其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又一實施方式的一種太陽能電池的背面圖。此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2b之架構大致上與上述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2a的架構相同。太陽能電池202b與202a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位在二第一電極234之間的導電段238d彼此並沒有相互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沒有位在二第一電極234之間而朝第二摻雜區224的方向延伸的導電段238c可單獨設置,或者也可與位於二第一電極234之間的導電段238d均設置。其中,導電段238c的設置有助於來自鄰側之第二摻雜區224之電流收集。
請再次參照第5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電池200更包含電場層218。電場層218可全面性地覆蓋在基板212之正面214上。藉由電場層218所提供的電位能,可驅使在基板212之正面214附近所形成之電洞與電子分別往背面216之第一摻雜區226與第二摻雜區224移動。此外,太陽能電池202更可根據產品需求,而選擇性地包含抗反射層220。此抗反射層220覆蓋在電場層218上,以提升太陽能電池202之光入射效率。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導電段之設計雖僅對應第一摻雜區設置,然在本發明中,可根據產品需求,而僅對應第二摻雜區設置導電段、或同時對應於第一摻雜區與第二摻雜區設置導電段。
請再次同時參照第4圖與第5圖,在一實施例中,製作太陽能電池時,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之太陽能電池200,可先提供基板212。接著,在一實施例中,可對基板212的正面214進行粗化處理,藉以在基板212之正面214上形成複數個粗糙結構222。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對基板212之背面216進行粗化處理。在又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202為雙面入光式,因此可同時對基板212之正面214與背面216進行粗化處理。
接著,可對基板212之正面214進行摻雜製程,以在基板212內靠近正面214處形成電場層218。此電場層218延伸覆蓋在整個正面214上。在一實施例中,為於形成電場層218時,將部分摻質在基板212之背面216產生的摻雜去除,可根據製程需求,而選擇性地利用蝕刻方式,在背面216上進行表面移除處理。
接下來,可對基板212之背面216進行摻雜製程,以在基板212內靠近背面216處形成彼此分離之一第一摻雜區226與二第二摻雜區224。如同先前所述,第一摻雜區226具有第一導電型,例如P+型,第二摻雜區224具有第二導電型,例如N++型。第一摻雜區226位於二第二摻雜區224之間,且第一摻雜區226與相鄰之第二摻雜區224之間 具有間隔250。對基板212之背面216進行摻雜製程時,可先在基板212之正面214上覆蓋阻擋層(未繪示),以利用阻擋層的屏障,來避免摻雜製程之摻質進入到正面214的電場層218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為避免形成電場層218、及/或第一摻雜區226與第二摻雜區224時,摻質進入基板212之側面,而導致電場層218與第一摻雜區226和第二摻雜區224電性連接,因此在移除阻擋層的同時,更可利用例如蝕刻方式,來移除基板212中之非必要摻雜區,以進行電場層218與第一摻雜區226和第二摻雜區224之間的絕緣製程。
接著,可先利用例如沉積方式形成介電層228於基板212之背面216上並覆蓋在第一摻雜區226與第二摻雜區224上。介電層228可作為基板212之背面216的鈍化層。接下來,利用例如沉積方式,而選擇性地形成抗反射層220於電場層218上。於實施上,抗反射層220為氮化矽時,氮化矽可對基板212之正面214的電場層218做鈍化,以提升電池的電性效果。
然後,請再次參照第6圖,可利用例如網印等方式,在基板212之背面216之第一摻雜區226上之第一電極234與第一主匯流電極240、以及第二摻雜區224上之第二電極236與第二主匯流電極242所欲設置之處,分別印刷上金屬材質之漿料,例如銀漿、鋁漿或銀鋁漿等,此可依需要而相互搭配調整。接下來,可透過溫度為八~九百度的燒結製程,讓這些金屬漿料分別穿透過介電層228之 第一層228a和第二層228b而與第一摻雜區226和第二摻雜區224連接,藉此完成第一電極234與第二電極236的設置。接著,同樣可利用例如網印等方式,在第一摻雜區226上形成數個導電段238與238a,而完成太陽能電池202的製作。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在製作第一電極234、第一主匯流電極240、第二電極236以及第二主匯流電極242時,同時製作導電段238與238a。當然,除上述網印之方法外,亦可先以雷射或蝕刻膠之方式分別於介電層228之第一層228a和第二層228b上開孔,再以鍍膜之方式,將上述之第一電極234與第一主匯流電極240、以及第二摻雜區224上之第二電極236與第二主匯流電極242分別或同時形成上去。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一優點就是因為太陽能電池之基板背面之一第一摻雜區中設有二第一電極以及數個導電段,其中每一導電段和此二第一電極之至少一者連接。因此,可有效提升太陽能電池之電流收集效率。
由上述之實施方式可知,本發明之另一優點就是因為太陽能電池之電流收集效率佳,因此可提高太陽能電池之短路電流與填充因子,進而可提升太陽能電池之輸出功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在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 準。
202‧‧‧太陽能電池
216‧‧‧背面
224‧‧‧第二摻雜區
226‧‧‧第一摻雜區
228‧‧‧介電層
234‧‧‧第一電極
236‧‧‧第二電極
238‧‧‧導電段
238a‧‧‧導電段
240‧‧‧第一主匯流電極
242‧‧‧第二主匯流電極
244‧‧‧端
246‧‧‧端
248‧‧‧端
250‧‧‧間隔
252‧‧‧第一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太陽能電池,包含:一基板,具有一正面以及與該正面相對之一背面;一第一摻雜區,具有一第一導電型,且位於該基板內並靠近該背面;二第二摻雜區,具有一第二導電型,且位於該基板內並靠近該背面,其中該第一摻雜區位於該二第二摻雜區之間;一介電層,位於該背面並覆蓋於該第一摻雜區與該二第二摻雜區上;二第一電極,位於該背面上並對應該第一摻雜區,其中該二第一電極分別靠近該二第二摻雜區,且該二第一電極穿過該介電層而連接該第一摻雜區;一第一主匯流電極,位於該背面上並連接該二第一電極之一相同側的一端;複數個導電段,位於該背面上,每一個導電段連接該二第一電極中之至少一個,該複數個導電段的寬度小於該第一主匯流電極的寬度;一第二電極,位於該背面上並對應該二第二摻雜區,且該第二電極穿過該介電層而連接該二第二摻雜區;以及一第二主匯流電極,位於該背面上並連接該第二電極之一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二第一電極中的至少一個第一電極的寬度朝該第一主匯流電極之方向漸增。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之分布密度於朝遠離該第一主匯流電極之方向漸增。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中的至少一個位於該二第一電極之另一相同側的一端並靠近該第二主匯流電極。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中的一部分並未位於該二第一電極之間,且分別朝該二第二摻雜區延伸。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中的一部分位於該二第一電極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中的該部分彼此相互連接。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穿過該介電層而連接該第一摻雜區。
  9. 一種太陽能電池模組,包含:一上板;一下板;一如請求項1~8中之任一項之太陽能電池,設於該上板與該下板之間;以及至少一封裝材料層,位於該上板與該下板之間,將該太陽能電池與該上板和該下板結合。
  10. 一種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板,其中該基板具有一正面以及與該正面相對之一背面;形成一第一摻雜區於該基板內並靠近該背面,其中該第一摻雜區具有一第一導電型;形成二第二摻雜區於該基板內並靠近該背面,其中該二第二摻雜區具有一第二導電型,且該第一摻雜區位於該二第 二摻雜區之間;形成一介電層於該背面並覆蓋於該第一摻雜區與該二第二摻雜區上;形成二第一電極於該背面上並對應該第一摻雜區,其中該二第一電極分別靠近該二第二摻雜區,且該二第一電極穿過該介電層而連接該第一摻雜區;形成一第一主匯流電極於該背面上並連接該二第一電極之一相同側的一端;形成複數個導電段於該背面上,其中每一個導電段連接該二第一電極中之至少一個,該複數個導電段的寬度小於該第一主匯流電極的寬度;形成一第二電極於該背面上並對應該二第二摻雜區,其中該第二電極穿過該介電層而連接該二第二摻雜區;以及形成一第二主匯流電極於該背面上並連接該第二電極之一端。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中的至少一個位於該二第一電極之另一相同側的一端並靠近該第二主匯流電極。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導電段中的一部分位於該二第一電極之間且彼此相互連接。
TW102120763A 2013-06-11 2013-06-11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TWI4963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0763A TWI496303B (zh) 2013-06-11 2013-06-11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0763A TWI496303B (zh) 2013-06-11 2013-06-11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8240A true TW201448240A (zh) 2014-12-16
TWI496303B TWI496303B (zh) 2015-08-11

Family

ID=52707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0763A TWI496303B (zh) 2013-06-11 2013-06-11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963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6755B (zh) * 2016-06-20 2018-06-1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單面受光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6803A2 (en) * 2008-04-09 2009-10-15 Applied Materials, Inc. Simplified back contact for polysilicon emitter solar cells
WO2010077622A1 (en) * 2008-12-08 2010-07-08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Acting For And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Electr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ndritic metal electrodes
CN102856328B (zh) * 2012-10-10 2015-06-1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6755B (zh) * 2016-06-20 2018-06-1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單面受光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96303B (zh) 2015-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5252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7710419B (zh)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EP3300124B1 (en) Solar cell module
JP4738149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0984700B1 (ko)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593204B (zh) 太阳能电池和制造该太阳能电池的方法
KR20100089538A (ko)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578123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5040780A1 (ja)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20091629A (ko) 태양전지
KR101729745B1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520759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素子間接続体
KR101699312B1 (ko)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9519939A (ja) 光電池セル、光電池セルアレイ、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光電池セル作製方法
KR101180813B1 (ko) 태양 전지
KR101714779B1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542003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TWI506801B (zh) 太陽能電池組
WO2013057978A1 (ja) 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WO2012128284A1 (ja)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I496303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WO2010150749A1 (ja) 太陽電池セル、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I492400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JP6004946B2 (ja)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I626755B (zh) 單面受光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