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0452A - 電信設備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信設備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0452A
TW201440452A TW102145865A TW102145865A TW201440452A TW 201440452 A TW201440452 A TW 201440452A TW 102145865 A TW102145865 A TW 102145865A TW 102145865 A TW102145865 A TW 102145865A TW 201440452 A TW201440452 A TW 20144045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
band
size
radio propagation
channel s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5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8806B (zh
Inventor
Hideji Wakab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40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0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8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88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Adaptive formatting arrangements particular to signalling, e.g. variable amount of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12Channel estimation of impulse respon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respon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2Estimation of channel variability, e.g. coherence bandwidth, coherence time, fading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8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 H04W4/185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by embedding added-value information into content, e.g. geo-tagging

Abstract

具有窄頻的系統頻寬(例如,小於或等於6個資源區塊)之LTE系統中引進了次頻帶CQI報告,因而解決與窄頻系統有關的問題。說明了三種相關方法:固定的、半靜態的、及適應性次頻帶大小。在不同程度上,根據通道狀況而分別指定該等方法。

Description

電信設備及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用於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將資料傳輸到行動終端及/或自行動終端接收資料之電信設備、方法、系統、及設備。本發明尤係有關無線通訊系統中之通道狀態資訊的報告。
通道狀態資訊尤其可能與具有基於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簡稱OFDM)的無線電存取技術(諸如WiMAX及長程演進計畫(LTE))之細胞式電信網路(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中之機器類型通訊(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簡稱MTC)之有效操作有關。
在開發無線電技術時要考慮到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衰減(fading)。衰減可能以許多方式影響無線電傳播:一接收器可收多路徑信號(分支),因而呈現了衰減、時間延遲、及相移之效應。為了克服衰減,鏈路適應(link adaptation)技術被廣泛用於無線通訊。
為了使用鏈路適應,需要取得每一用戶設備(UE)之通道狀態資訊(諸如LTE中採用的通道品質指標(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簡稱CQI)。CQI是自行動終端(例如,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簡稱UE)至基地台(例如,eNodeB)的對下行鏈路通道品質的量測之回饋。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一觀點,提供了一種用於報告無線通訊系統中對應於終端裝置與基地台間之通訊鏈路的通道狀態資訊的方法,該無線通訊系統具有被分成複數個有至少一特徵次頻帶(sub-band)大小的次頻帶部分之系統頻寬,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橫越該系統頻寬之複數個通訊資源單元;量測對應於該等通訊資源單元的一或多個通訊資源單元中之該通道狀態之一或多個通道狀態參數;自對應於該等通訊資源單元的該通道狀態之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聚合通道狀態資訊;自對應於各別次頻帶部分內之該等通訊資源單元之該通道狀態的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次頻帶通道狀態資訊,其中該次頻帶部分之該大小係取決於無線電傳播狀況。
該通道狀態資訊最好是可以是通道品質指標 (CQI)。因此,根據頻域(例如,副載波或RBs)中之通道品質變動程度而改變次頻帶大小。當通道是平坦時,選擇較大的次頻帶大小(最大寬頻CQI)。
該複數個次頻帶部分可方便地具有複數個特徵次頻帶大小,其中至少一第一組的該等次頻帶部分具有一第一特徵次頻帶大小,且一第二組的該等次頻帶部分具有一第二特徵次頻帶大小,該第一特徵次頻帶大小及該第二特徵次頻帶大小是不同的,因而便於針對該系統頻寬的不同部分而在不同的粒度下報告通道狀態資訊。因此,在一(寬頻)主載波內,根據通道品質的變動而適應性地選擇次頻帶大小。
因而能夠將高解析度的頻率排程及較佳的傳輸率效能提供給窄頻載波,且可在主載波中實現有效率的MTC虛擬載波(窄頻)操作。
此外,該方法便於指示已被配置的次頻帶大小。
由於該方法,根據頻率選擇性衰減(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而更佳地選擇次頻帶大小。
該方法不只是提供了寬頻CQI,而且也將高解析度的次頻帶CQI提供給諸如將於下文中述及的虛擬載波子系統等的窄頻載波。
在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及附屬項中,提供了本發明之各種進一步的觀點及實施例。
我們應可了解:前文中以與本發明的該第一觀點及其他觀點有關之方式述及的本發明之各特徵及觀點於適當時 也同樣適用於(且可被合併到)根據本發明的不同觀點的本發明之實施例,而不只是適用於前文所述之該等特定實施例。此外,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明確述及的那些組合之外的其他組合中,可將申請專利範圍附屬項之特徵與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之特徵合併。
104‧‧‧基地台
110,1910‧‧‧核心網路
102‧‧‧終端裝置
124‧‧‧無線電下行鏈路
122‧‧‧無線電上行鏈路
106‧‧‧行動管理實體
108‧‧‧用戶資料庫
112‧‧‧服務閘道器
114‧‧‧封包資料網路閘道器
116,1416,1916‧‧‧機器類型通訊伺服器
120,1920‧‧‧機器類型通訊閘道器
202‧‧‧最佳的次頻帶通道品質指標值
204‧‧‧次佳的次頻帶通道品質指標值
206‧‧‧其他次頻帶
330‧‧‧維護終端
302,402,402',402",454,1002,1202,1302,1902‧‧‧用戶設備
318‧‧‧本地儲存器
304,404,404',404",1004,1204,1304,1404‧‧‧eNodeB
316‧‧‧機器類型通訊伺服器
502,503,704-1-704-6,2110,2112‧‧‧次頻帶
510,512‧‧‧平均信號與干擾加雜訊比的差異
702‧‧‧總信令負載
804,804'‧‧‧次頻帶通道品質指標值
802,802'‧‧‧信令負載
910‧‧‧平均值
902‧‧‧上邊界
904‧‧‧下邊界
1102,1104,1106‧‧‧次頻帶通道品質指標
1112,1116,1122,1132‧‧‧被選擇的次頻帶之編號
1114,1118,1126,1136‧‧‧被選擇的次頻帶之CQI值
1124,1134‧‧‧被選擇的次頻帶之對應的大小
1350,1706‧‧‧排程器
1402‧‧‧機器類型通訊裝置
1501,1701‧‧‧天線
1502‧‧‧雙工器
1503,1703‧‧‧低雜訊放大器
1504‧‧‧降頻器
1505‧‧‧本地振盪器
1506‧‧‧類比至數位轉換器
1507‧‧‧數位至類比轉換器
1508‧‧‧升頻器
1511,1707‧‧‧協定電路
1512‧‧‧應用功能單位
1513‧‧‧可供選擇採用的額外單位
1510,1705‧‧‧基頻電路
1601,1801‧‧‧循環字首去除單位
1602,1615,1802‧‧‧快速傅立葉變換單位
1603,1803‧‧‧等化器單位
1604,1805‧‧‧通道解碼單位
1605‧‧‧同步/追蹤單位
1606‧‧‧通道估計單位
1607,1816‧‧‧量測單位
1608‧‧‧信號與干擾加雜訊比處理單位
1609‧‧‧延遲輪廓計算單位
1610,1819‧‧‧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通道傳輸模式選擇單位
1611‧‧‧次頻帶大小選擇器
1612‧‧‧調變及編碼方式選擇單位
1613‧‧‧通道品質指標編碼單位
1614,1810‧‧‧通道編碼單位
1616,1812‧‧‧副載波映射單位
1617,1804,1813‧‧‧快速傅立葉逆變換單位
1618,1814‧‧‧循環字首加入單位
1702‧‧‧射頻濾波器
1704‧‧‧射頻收發器
1708‧‧‧外部介面
1709‧‧‧位置資訊電路
1509,1710‧‧‧功率放大器
1811‧‧‧平行至序列轉換單位
1806‧‧‧通道品質指標解碼單位
1807‧‧‧次頻帶通道品質單位
1808‧‧‧次頻帶排程單位
1809‧‧‧調變及編碼方式選擇單位
1815‧‧‧同步/追蹤/時序提前模組
1816‧‧‧通道估計模組
1818‧‧‧信號干擾比單位
2006‧‧‧虛擬載波子系統
2002‧‧‧主載波中心頻率
已參照各附圖而以只供舉例之方式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例,在該等附圖中,相像的部分被提供了對應的參考編號,其中:第1圖示出一傳統行動電信網路的某些功能元件之一示意圖;第2圖示出"最佳M個"次頻帶CQI之傳統選擇;第3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實施例的一例示由UE發動的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組態設定程序;第4A至4C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該第二實施例的例示由eNodeB發動的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組態設定程序;第5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而決定次頻帶大小改變之副載波SINR方法;第6圖示出在該副載波SINR方法中之次頻帶大小搜尋期間如何改變次頻帶大小計算視窗;第7圖示出被分別準備以供每一次頻帶中之直接傳輸的複數個次頻帶CQI;第8圖示出使用分時方式傳輸該等次頻帶CQI之一替 代方法;第9圖示出一被選擇的次頻帶CQI報告方法(該方法在被選擇的次頻帶超出一預定範圍之情形下只報告CQI);第10圖示出L1次頻帶CQI報告;第11A至11C圖示出用於次頻帶大小信令的實體層(L1)中之不同類型的信令;第12圖示出由UE發動的次頻帶大小改變程序(使用RRC);第13圖示出由eNodeB發動的次頻帶大小改變程序(使用RRC);第14圖示出由MTC伺服器發動的次頻帶大小改變程序;第15圖以示意圖示出一典型終端(UE)內之功能構成塊;第16圖示出一終端的基頻處理元件之邏輯架構;第17圖以示意圖示出一典型eNodeB內之功能構成塊;第18圖示出一基地台的基頻處理元件之邏輯架構;第19圖示出一LTE/SAE/MTC架構之協定堆疊;第20圖示出共存於一主載波中之一虛擬載波;第21A圖示出(通道品質之)頻率選擇性衰減;第21B圖示出一頻率範圍在頻率選擇性衰減狀況下之適應性次頻帶大小; 第22圖示出具有複數個分支的一多路徑信號之功率延遲輪廓;以及第23圖示出計算複數個多路徑信號中之平均值而得到的一典型功率延遲輪廓。
第1圖提供了使用諸如長程演進計畫(Long Term Evolution;簡稱LTE)架構等的一傳統行動電信網路的某些基本功能之一示意圖。
該網路包含被連接到一核心網路110(以虛線框表示)的複數個基地台104(為了簡化,只示出一基地台)。每一基地台104提供一覆蓋區(coverage area)(亦即,一細胞),在該覆蓋區內,資料可被傳送進及出終端裝置(也被稱為行動終端(Mobile Terminal;簡稱MT)或用戶設備(UE))102。資料自各基地台104經由一無線電下行鏈路124而被傳輸到該基地台的各別覆蓋區內之各終端裝置102。資料自各終端裝置102經由一無線電上行鏈路122而被傳輸到基地台104。
核心網路110經由各別基地台104將資料傳送進及出終端裝置102,且提供諸如鑑別、行動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及充電等的功能。一核心網路內的典型實體包括一行動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簡稱MME)106以及一用戶資料庫(HSS)108;這些實體促進將通訊服務提供給位於該網路的覆蓋內或不在該網路 的覆蓋內之各用戶設備。由一服務閘道器112及一封包資料網路(Packet Data Network;簡稱PDN)閘道器114提供對資料服務的存取。
第1圖也示出用於延伸該網路而可有效率地管理機器類型通訊(MTC)裝置之一些元件。所示之核心網路110包含一MTC伺服器116。第1圖也示出一可供選擇採用的MTC閘道器120:該MTC閘道器可提供一集線終端裝置(hub terminal device),該集線終端裝置與一或多個MTC裝置通訊,然後代表該等被連接之MTC裝置建立與該等基地台104間之上行鏈路及/或下行鏈路通訊路徑。
在整個本發明之揭示中,術語"MTC伺服器"意指一種在3GPP TS 22.368[1]中定義的類型之MTC伺服器:該定義係為一種與公眾陸地行動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簡稱PLMN)(亦即,行動電信網路)且經由該PLMN而與MTC裝置通訊之伺服器。該MTC伺服器也具有可被MTC用戶存取的一介面。該MTC伺服器為MTC用戶執行服務。
在諸如根據第三代行動通訊合作計劃(3GPP)界定的長程演進計畫(LTE)架構而配置之那些行動電信系統等的行動電信系統中,經由一無線空中介面(wireless air interface)Uu而進行各基地台(例如,eNodeB 104)與各通訊終端(例如,UE 102、MTC閘道器120)間之通訊。Uu介面上之下行鏈路124使用一正交分頻多工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簡稱 OFDMA)技術,而上行鏈路122使用一單載波分頻多工存取(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簡稱SC-FDMA)技術。在兩種情形中,系統頻寬被分為複數個副載波(每一副載波佔用15kHz(kHz:千赫)。
該下行鏈路Uu介面使用一"訊框"結構及時組織資源。自一eNodeB傳輸一下行鏈路無線電訊框,且持續10毫秒。該下行鏈路無線電訊框包含十個子訊框(subframe),每一子訊框持續1毫秒。該子訊框又包含一預定數目的"符碼"("symbol"),且在各別的1/14毫秒期間中傳輸每一符碼。每一符碼包含分佈在該下行鏈路無線電載波中之一預定數目的正交副載波。
舉一特定的例子,可將一子訊框界定成具有14個符碼以及分佈在20MHz(MHz:百萬赫)頻寬中之1200個副載波。eNodeB之排程器將用戶資料分配在包含十二個副載波的"資源區塊"(Resource Block;簡稱RB)中,以供傳輸。
與序列資料傳輸技術比較時,OFDM技術被視為可容忍由於該等符碼較長的持續時間而散佈之延遲。然而,仍然有該容忍不足時的情況。
在OFDM信號的時間標度上,頻域中之衰減可能是較平坦的。當細胞較大且/或覆蓋自然或建築環境中之某些破壞性特徵時,的確會發生頻率選擇性衰減:覆蓋具有高比例的行動用戶設備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地區之細胞通常 將經歷比覆蓋人口稀少的曠野之細胞大的延遲擴展(delay spread)。為了克服衰減,鏈路適應技術被廣泛地用於無線通訊。
為了使用鏈路適應,需要取得每一UE之通道狀態資訊(諸如LTE中採用的通道品質指標(CQI)。CQI是自行動終端(例如,用戶設備(UE)至基地台(例如,eNodeB)的對下行鏈路通道品質的量測之回饋。
同調頻寬(coherence bandwidth)及延遲擴展
過量的延遲可能影響到符碼間干擾(Inter-Symbol-Interference;簡稱ISI),且可能導致頻率選擇性衰減。
對於多路徑信號而言,一例示功率延遲輪廓(power delay profile)可能是如同第22圖所示。此處,接收信號爭之功率P(t)被以N個(等於4)分支P1(t)至PN(t)之方式接收。
在文獻中,術語"過量延遲"("excess delay")是任何分支相對於第一分支的延遲。同樣地,術語"總延遲"(total delay)是第一與最後分支間之延遲差。總功率PT是所有分支功率的總和,亦即:
平均延遲是τ 0被定義為以功率加權的平均延遲:
無線傳播特性的一關鍵性參數是延遲擴展。延遲擴展 是平均多路徑延遲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或均方根(root-mean-square;簡稱r.m.s.))值。然後使用平均延遲的觀念而以下式定義均方根(rms)延遲擴展τ rms
因為rms延遲擴展是一種可在許多不同的無線電狀況中計算的特性,所以rms延遲擴展可被用來比較各種環境。
當考慮到複數個功率延遲輪廓時,平均功率延遲輪廓可能如同第23圖所示。上述該等術語在處理平均時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rms延遲擴展因而可顯示多路徑導致的延遲之統計分佈。大延遲擴展與寬頻系統中之頻率選擇性衰減相關(請參閱第21A圖)。相比之下,較小的延遲擴展對應於"平坦衰減"輪廓,其中衰減是較獨立於系統頻寬中之頻率。
為了推導出延遲擴展的一表示式,首先界定加權平均多路徑延遲之一表示式是有幫助的:
其中P是功率;tx是特定路徑x的延遲;τ是延遲;且Papd是平均功率延遲輪廓(請參閱第23圖)。至於第22圖所示之離散的情形,可使用加權平均多路徑延遲界定RMS延遲擴展Dspread
第21A圖所示的通道品質中之頻率選擇性衰減包括通道品質中之衰減保持平坦的頻率範圍(2102,2104)、以及衰減較明顯的其他範圍(2106,2108)。請注意,如所示的一範圍2102之情形,平坦衰減的輪廓不必然對應於高通道品質量測;在該範圍2102中,通道品質是較低的,但是該範圍中之衰減不是頻率選擇性的。
為了簡化對衰減特性的評估(例如,在直接比較系統頻寬之情形中),可自延遲擴展計算"同調頻寬"。下列公式中界定的一特定系統之同調頻寬Wc:
其中Dspread意指延遲擴展。
對於具有已知系統頻寬(例如,20MHz)的系統而言,同調頻寬被用來決定延遲是否將導致平坦衰減或頻率選擇性衰減。如果同調頻寬比系統頻寬為寬,則是平坦衰減。如果同調頻寬比系統頻寬為窄,則是頻率選擇性衰減。
在LTE的情形中,藉由查詢引用自提交給3GPP的R4-070572且在此處被複製為表1之一表,而決定延遲擴展。表1總結了用於LTE通道模型之延遲輪廓。
在具有巨細胞(Macro-cell)的城市大區域中,被認為最有可能發生較大的延遲擴展。例如,Winner專案(Winner project)將寬闊區域的延遲輪廓界定為介於10奈秒與4600奈秒之間;若要得知Winner專案的進一步細節,可查詢http://projects.celtic-initiative.org/winner+上的資料。
CQI報告
為了提供準確的鏈路適應,LTE的第8版中採用了通道品質指標(CQI)。UE量測下行鏈路的通道品質,且(在諸如實體上行鏈路共用通道(PUSCH)或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UCCH)等的一上行鏈路傳輸中)將該通道品質回報給一eNodeB。CQI被用來報告對下行鏈路的通道品質之一量測。該eNodeB根據該報告而利用一排程器執行鏈路適應。
界定了兩種的CQI,其中一種是週期性CQI,且另一種是非週期性CQI。UE每隔某些子訊框傳輸一週期性CQI。必要時,可由較高層改變該某些子訊框。必要時,UE亦可傳輸非週期性CQI。
此外,考慮了兩種頻寬類型的CQI,其中一種是寬頻CQI,且另一種是次頻帶CQI。由於頻率選擇性衰減,每一用戶的通道品質可能是不同的。在寬頻CQI的情形中,傳輸計算整個頻寬中的平均值之一值。寬頻CQI報告並不有助於對頻率選擇性衰減的適應。在次頻帶CQI的情形 中,整個頻帶被分為一些次頻帶部分,且量測每一次頻帶部分之通道品質。
在諸如LTE等的寬頻系統中將同調頻寬與系統頻寬時,顯然較寬的系統頻寬將導致遭受頻率選擇性衰減的較高傾向。次頻帶CQI因而提供了比寬頻CQI單獨所能提供的更敏感之頻率排程。
次頻帶大小
為了避免需要過量數目的次頻帶CQI傳輸,次頻帶大小被選擇為一有限數目的資源區塊。根據系統頻寬(總頻寬),在規格中界定次頻帶大小(請參閱表2),其中參數次頻帶大小k是資源區塊(RB)的數目。
因此,在該規格中,LTE標準並未提供具有窄頻寬的系統頻寬(例如,小於或等於6個RB)的LTE系統中之次頻帶CQI之定義。該例子中只適用寬頻CQI。請注意,在該規格中,於最高頻率下之次頻帶幾乎將有相同的被界定之次頻帶大小。
"最佳M個"次頻帶CQI傳輸
即使次頻帶大小被界定成不大於一個資源區塊(RB),通常也認為UE必須一次傳輸的CQI之數目也太大。例如,當系統頻寬是110個RB(20MHz)時,次頻帶的數目是110/8≒13。為了減少信令負載及上行鏈路干擾,第8版LTE中採用了一種CQI報告方法,該方法自UE量測的複數個CQI中選擇有限數目M個CQI。排程器操作而將良好狀況的頻率資源分配給UE,因而對該排程器較重要的是知道哪一次頻帶處於最佳狀況,而不是要知道哪一次頻帶處於最壞狀況。
因此,UE根據次頻帶通道品質而作出排名,且選擇最佳的"第一至第M個"次頻帶CQI,且傳輸該等被選擇的次頻帶CQI。
在第2圖所示之例子中,UE被配置成只報告"最佳的兩個"CQI:UE在寬頻CQI值的頂部上傳輸"最佳的"次頻帶CQI值202及"次佳的"次頻帶CQI值204。省略了自第三佳至第M佳的其他次頻帶206之CQI。該方法減少了不必要的信令。
CQI差異傳輸方法
如果傳輸每一次頻帶的CQI之絕對值,則將要被傳輸之信令位元的數目可能是大的,這是因為信令負載是次頻帶的數目乘以CQI粒度值(亦即,量化位元(quantization bit)的數目。
為了減少信令負擔,第8版LTE中採用了一種差異傳輸方法。換言之,以被量測的次頻帶CQI與現行寬頻CQI間之差異值的形式傳輸次頻帶CQI;因而減少了將要被傳輸的位元數目。
次頻帶CQI=寬頻CQI(全部頻帶)+差異值(次頻帶)
窄頻之次頻帶CQI
尤其參照表2而如前文所述,所有傳統的LTE系統中並未界定次頻帶大小:LTE標準並未提供具有小於或等於6個RB的系統頻寬的LTE系統(後文中被稱為"窄頻"系統)中之次頻帶CQI之定義。在這些窄頻系統中,只應用寬頻CQI。此種方式於先前並未被視為一特定的問題,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網路營運商將6個以上的RB(例如,5MHz或更寬)之頻寬分配給LTE;雖然在該標準中提供了6個RB,但是該6個RB之情形不是普遍的。
然而,儘管為較窄的系統頻寬,也有較高的頻率解析度可能是有吸引力的一些情況,例如,在具有大細胞的城市區域(且因而有3000奈秒至4000奈秒的推測延遲擴展)的情況。
終端尤其可能使用窄頻(亦即,"虛擬載波")且不使用寬頻來支援有效的MTC裝置操作。標準規格並不必然很完善地滿足此種情況。
先前的共同專利申請案已詳細地說明了尤其適用於服 務各種用戶設備終端(UE)中之機器類型通訊(MTC)裝置的LTE網路中之被嵌入傳統主載波(Host Carrier;簡稱HC)的所謂虛擬載波(Virtual Carrier;簡稱VC)子系統的某些部分之設計及操作。下文的附錄1中將說明虛擬載波系統的某些觀點。
為了使傳統的CQI報告適應窄頻系統(尤其是支援MTC的虛擬載波系統)需要次頻帶CQI的情況,說明了用於界定且於必要時調適次頻帶大小之三種相關方法:固定的、半靜態的、及適應性次頻帶大小。在不同程度上,根據通道狀況而分別指定該等方法。
新的次頻帶大小之選擇可能不是直截了當的,這是因為延遲輪廓可能根據UE的情況(城市區域或巨細胞等的情況)而是不同的。然而,該情況可被用於次頻帶大小之預先配置。
基於OFDM的無線電技術(諸如LTE)之一重要效益是頻率排程。然而,寬頻CQI無法單獨提供此種效益。次頻帶CQI報告增補了寬頻CQI,而提供了任何特定次頻帶中之無線電狀況的較精細之量測,因而排程器可考慮到該次頻帶CQI報告。
在大延遲輪廓(例如,城市區域)之情形中,使用窄頻載波的MTC裝置可能經歷選擇性衰減。
最好是應為虛擬載波界定對MTC操作最佳化的新次頻帶大小。
該等各實施例採用一種用於VC子系統之次頻帶大小 (其中先前並未提供該次頻帶大小),且至少一實施例採用一種"適應性次頻帶大小"。
將按照下列順序說明一些特定實施例:為6個RB或更小的窄頻界定一固定次頻帶大小的一第一實施例。根據各資源區塊內之個別副載波而考慮進一步更細的次頻帶大小。
界定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的一第二實施例。半靜態意指:次頻帶大小在諸如安裝MTC裝置時一旦被界定之後,將很少改變(如果有改變的話),但是在需要改變時可容許改變。
界定適應性次頻帶大小的觀念之一第三實施例,亦即,根據一虛擬載波的窄系統頻帶中之實質上現行通道狀況而界定次頻帶大小。
然後,將說明適用的CQI傳輸方法之細節。
也將述及VC次頻帶組態的實體層及較高層信令之額外的技術。
虛擬載波之固定次頻帶大小(實施例1)
在該實施例中,於窄頻帶(例如,6個RB之頻寬)之情形中採用一新的次頻帶大小。
用於該窄頻帶的次頻帶之頻率範圍之便利且適當的大小是一RB(1個資源區塊=12 * 15kHz=180kHz),這是LTE中之資源分配的基線。因此,對於6個RB的虛擬載波頻寬而言,該頻寬將提供六個次頻帶。
在該固定次頻帶大小情形的一版本中,可在一表(表 3)中界定該次頻帶大小。規格中界定的固定大小之效益是不需要信令。
在一典型的城市環境(例如,延遲輪廓=1000奈秒)中,1個RB的解析度可能是足夠的。然而,如果較大的延遲輪廓(2000-5000奈秒,亦即,在複雜的多路徑情形中),較高的解析度可能是較佳的。如表3所示,如果需要較高的解析度,則可使用一個副載波之次頻帶大小(6個RB有12×6=72個副載波)。
表3示出適用的固定次頻帶大小之一些例子。當然,也有其他的替代方案,例如,中間的情形(諸如2個RB)也是可能的。
MTC中之次頻帶CQI傳輸的程序
適用於使用窄頻(VC)子系統的MTC終端中之實施例之次頻帶CQI傳輸之一例示程序包含:量測每一VC次頻帶內之通道特性(例如,信號強度、干擾等的通道特性);計算信號與干擾加雜訊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簡稱SINR);計算一固定次頻帶大小的每一VC次頻帶的SINR結果之平均值;在可供選擇性 執行之情形下選擇"最佳M個"VC次頻帶CQI值;執行編碼及調變;針對該等被選擇的次頻帶CQI值及寬頻CQI值而分配實體資源;等候用來傳輸被選擇的次頻帶CQI之次一子訊框(週期性情形),且/或將被選擇的次頻帶CQI傳輸到eNodeB(週期性及非週期性情形);以及等候排程資訊。
用於基地台中之次頻帶CQI傳輸的上述程序之一適當的例示對應的程序包含:等候用於CQI之子訊框(只在週期性情形中);接收次頻帶及寬頻CQI;執行解調及通道解碼;讀取CQI值且輸入到排程器;以及將各傳輸排程。將各傳輸排程包含:根據CQI值而選擇一調變及編碼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簡稱MCS);指示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DCCH)上之下行鏈路(DL)資源分配;在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通道(PDSCH)上傳輸資料;自UE接收肯定性確認訊息(ACK)/否定性訊息(NACK);以及如有必要,則重新傳輸資料(例如,如果接收到NACK,或者在沒有接收到ACK或NACK之情形下時間屆滿。
用於虛擬載波之半靜態次頻帶大小(實施例2)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將一半靜態的組態應用於適當的次頻帶大小之決定。
半靜態意指:一旦決定了次頻帶大小之後,持續使用該次頻帶大小到情況改變為止。例如,在智慧型儀表之情 形中,於安裝該儀表時配置該值,且在安裝之後,於一般的狀況下,不需要改變該大小。一般而言,如果MTC終端是固定的或不太可能移動的(例如,智慧型儀表),則不需要經常改變該次頻帶大小。該半靜態配置方法也適用於UE(不一定是MTC裝置)是不動的情形中。
與實施例1比較時,需要在UE與eNodeB之間對準次頻帶大小之半靜態組態至少一次。
在這些情況中界定次頻帶的一種簡單方式是提供有次頻帶大小的直接值之一參數。此種方式是簡單的,且可適用任何情形。
如果次頻帶大小有一有限數目的選項,則參考一表而界定次頻帶大小或者可能是有效的。表4示出用於半靜態情形的次頻帶大小之一例示組態。根據組態編號而界定次頻帶大小k。在此種情形中,與直接值相比時,可減少用來指示次頻帶大小的信令之數目。
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組態之程序
考慮了半靜態組態的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由UE發 動的(UE決定適當的次頻帶大小,或儲存被預先設定的組態,且將其告知eNodeB);另一種情形是由eNodeB發動的(eNodeB決定適當的次頻帶大小,或儲存某一UE之被預先設定的組態,且將其告知該UE)。
在由UE發動的情形中,終端可根據人工輸入而利用較高層將次頻帶組態之信令傳送到eNodeB。或者,預先為UE設定次頻帶組態(作為一初始設定)。
可根據自下列種類的無線電傳播狀況個別地或組合地選擇之一些參數配置次頻帶大小:
.涵蓋MTC UE之基站類型或特徵涵蓋半徑(cell radius):基站類型的例子包括巨細胞、微型細胞(micro-cell)、超微型細胞(pico cell)、極微小細胞(femto-cell)(諸如消費者安裝的室內基地台單位提供之極微小細胞)。如前文所述,巨細胞可能經歷較大的延遲擴展,且因而使較小的次頻帶大小顯得必要。
.區域的形態(此處所考慮的包括:該區域是否多丘陵或多山;該區域是否接近一大片水;或建築環境的性質)--型態類型之例子包括:人口密集的城市、城市、市郊、及/或鄉村。
.UE的行動類型(固定的、緩慢的、中等速度的,高速的)。在諸如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下行駛的車輛中之UE的高行動性可能意指導致頻率選擇性衰減的當地狀況將是短暫的,且寬頻CQI可能是適當的,而較小的次頻帶大小可能適用於在此種狀況下之靜態或緩慢移動的 UE。
.UE類型(手機、智慧型儀表、集線器/閘道器裝置、家電等的UE)。
.UE的位置(例如,地圖參考點、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區域名稱、城市名稱等的UE位置):可提供一地理位置資料庫(以方格參考值(grid reference)、GPS座標、或其他適當的格式作為索引),該地理位置資料庫使一位置與一預期延遲輪廓相關聯(因而"Boulder,CO"將與比"Amagansett,Long Island,NY"高的一預期延遲輪廓相關聯)。
.直接值(例如,延遲輪廓、延遲擴展、系統頻寬、傳輸模式等的直接值)。
第3圖示出一例示由UE發動的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組態設定程序。首先,在步驟S320中,一外部維護終端330預先設定一UE 302之組態,而促進一半靜態次頻帶大小值(或一些值的表)之設定(及本地儲存318)。在步驟S322中,UE 302被初始化,且將該半靜態次頻帶組態傳送到一eNodeB 304(因而該eNodeB可解譯來自該UE之CQI報告。UE 302傳送之該次頻帶組態可包括諸如無線電載送服務(radio bearer)設置資料。在一實施例中,UE 302是一MTC裝置,且在一MTC伺服器316的控制下傳送該次頻帶組態。在步驟S324中,接收來自eNodeB 304的一完成訊息,而確認組態設定的完成。
在該由eNodeB發動的情形中,該eNodeB可根據位 置資訊(例如,GPS位置、地理座標)而估計每一UE的無線電環境(城市、鄉村等的無線電環境)及延遲輪廓。該eNodeB根據該無線電環境及延遲輪廓而決定次頻帶大小,且向UE指示該被選擇的次頻帶大小。
第4A圖示出一例示由eNodeB發動的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組態設定程序。此處,在步驟S432中,一eNodeB 404取得細胞情況的資訊(位置資訊等的資訊),在步驟S434中,將該半靜態次頻帶組態傳送到一UE 402(作為諸如無線電載送服務重新設定組態信令的一部分),且一旦該UE 402完成初始化之後,在步驟S436中自UE 402接收一完成訊息。
第4B圖示出另一例示由eNodeB發動的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組態設定程序。除了在步驟S440中擷取內定eNodeB參數設定值之外,eNodeB 404'在步驟S442中取得細胞情況的資訊(位置資訊等的資訊),且在步驟S444中將該半靜態次頻帶廣播資訊傳送到一UE 402'(作為諸如MIB/SIB的一部分)。一旦UE 402'接收到該資訊之後,UE 402'在步驟S446中設定其自身的組態。在該例子中,UE 402'不傳送完成訊息。因此,可根據內定eNodeB參數設定值而設定次頻帶大小組態。
考慮到可將可被採用的次頻帶大小之有限彈性提供給MTC裝置。第4C圖示出適用於各UE可能有能力限制(亦即,次頻帶大小的選擇由於缺少UE能力而是無彈性的)時之另一例示由eNodeB發動的半靜態次頻帶大小組 態設定程序。此處,一第一eNodeB 404"在步驟S450中取得細胞情況的資訊(位置資訊等的資訊),在步驟S460中將該半靜態次頻帶大小資訊傳送到一UE 402"(作為諸如MIB/SIB的一部分),且一旦UE 402"接收到該資訊之後,UE 402"在步驟S462中檢查該次頻帶大小是否可接受(亦即,該UE可使用該廣播資訊中指示的次頻帶大小而報告)。
如果決定該次頻帶大小是不相容的,則該UE 402"試圖連接到另一細胞(亦即,重新選擇),且在步驟S464中再度開始該程序。因此,一第二eNodeB 454在步驟S452中取得細胞情況的資訊(位置資訊等的資訊),在步驟S466中將一第二半靜態次頻帶廣播資訊傳送到UE 402"(作為諸如MIB/SIB的一部分),且一旦UE 402"接收到該資訊之後,UE 402"在步驟S468中檢查該次頻帶大小是否可接受(亦即,該UE可使用該廣播資訊中指示的次頻帶大小而報告)。在該第二情形中,UE 402"找到提供了一相容次頻帶大小之一eNodeB 454。UE 402"決定使用該細胞,且在步驟S470中相應地設定該次頻帶大小組態。
用於虛擬載波之適應性次頻帶大小(實施例3)
在該第三實施例中,較佳的次頻帶大小取決於通常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傳播環境之特性。
考慮了三種次頻帶大小選擇方法:"延遲擴展"方法; "副載波SINR"方法;以及一基於PDSCH Tx模式之方法。每一方法調適建議的次頻帶大小,以便適合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周圍無線電傳播環境。
根據時域量測(延遲擴展)
該"延遲擴展"方法利用量測而自延遲擴展直接估計同調頻寬。
如前文所述,延遲擴展是加權平均多路徑延遲的均方根值。於提供一通道估計函數時,UE接收器發現多路徑,且計算強度及時散(time dispersion)的平均值。根據該值而計算該同調頻寬,且根據推斷的衰減狀況(亦即,是否有平坦衰減或頻率選擇性衰減)而選擇一適當的次頻帶大小。
該UE根據來自eNodeB的參考信號而執行通道估計及同步,利用通道估計而取得每一通道的頻率響應,然後將該頻率響應自頻率轉換為時域。
在時域信號中,取得每一多路徑之時序及功率。可計算該等時序及功率之平均值,而計算出延遲擴展。
自延遲輪廓選擇次頻帶大小之步驟包括:
.通道估計:其中得到通道係數(channel coefficient)(頻率響應)。
.快速傅立葉逆變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簡稱IFFT),其中將通道係數自頻域轉換為時域。
.計算多路徑延遲的加權平均:
其中
.計算延遲擴展:Dspread=標準差(平均延遲)
.計算同調頻寬:
.如果(同調頻寬<現行次頻帶大小)則選擇較小的次頻帶大小
.如果(同調頻寬>現行次頻帶大小)則選擇較大的次頻帶大小
.否則如果(同調頻寬≒現行次頻帶大小)則保持現行次頻帶大小
.向eNodeB指示較佳的次頻帶大小。下文中將說明以信令通知適應性次頻帶大小改變之技術。
根據頻域量測(副載波SINR)
第二種次頻帶大小選擇方法使用每一副載波的頻域量測。該方法係基於信號與干擾加雜訊比(SINR)量測, 且估計每一副載波(或每一RB)的SINR之擾動,該方法本質上藉由決定下式而決定次頻帶大小:如果(各次頻帶間之平均SINR的差異[510,512]>臨界值X),則分配不同的次頻帶。
第5圖示出根據副載波SINR之次頻帶大小改變。將每一後續次頻帶(例如,次頻帶3(503))之平均SINR與前一次頻帶(在該例子中為次頻帶2(502))之平均SINR比較,且若差異512超過了該臨界差異X,則觸發一次頻帶大小選擇程序。
自副載波SINR選擇次頻帶大小的該等步驟包括:
.量測頻域下之SINR(亦即,每一副載波/RB)。
.假定試驗性次頻帶大小X=2。
.次頻帶大小搜尋(將於下文中說明)。
.向eNodeB指示較佳的次頻帶大小。仍然將於下文中說明用於以信令通知適應性次頻帶大小改變之技術。
次頻帶大小搜尋程序
最好是應為通道品質的小擾動選擇大次頻帶大小,而應為通道品質的大擾動選擇窄次頻帶大小。
如第6圖所示,該次頻帶大小搜尋程序採用一種用於次頻帶大小選擇之"計算視窗"(calculation window)。針對該視窗中之SINR量測而計算通道品質的標準差。通道品質的標準差顯示了該視窗中之CQI擾動程度。
如果該標準差低於一預定臨界值σth,則該視窗中之 通道品質可能是平坦的,且保持次頻帶大小不變。
如果該標準差高於該界定之臨界值,則將指示則該視窗中之通道品質是不平坦的。在次一階段中嘗試一漸進較窄的次頻帶大小(示為第6圖的"階段2"中之較短的"視窗"。
次頻帶大小搜尋的該等步驟包括:
1.界定初始計算視窗大小(次頻帶大小)。
2.計算開始。
3.設定開始位置與終止位置間之計算視窗(開始位置+次頻帶大小)。
.計算CQI之標準差。
.儲存該標準差。
.將視窗開始位置移高一個RB(在頻率下)
.重複到抵達終止位置為止(亦即,頻帶邊緣)
4.在該等被儲存的標準差值中搜尋小於該臨界值(例如,如果公差是±2則臨界值是1.414)的值。
5.選擇次頻帶大小及範圍(介於開始位置與終止位置之間)。
6.開始階段2(用於剩餘部分的新次頻帶大小)。
7.設定新的計算視窗大小(先前的大小-1 RB)。
.重複步驟2至5。
.如果次頻帶大小=1 RB,則終止;否則回到步驟7。
如第21B圖所示,所得到的次頻帶範圍具有按照更局 部的衰減特性而調整的次頻帶大小。
在某些實施例中,並不退出上述的程序(亦即,"終止"),而是該程序移到次一頻率範圍。對於頻率選擇性衰減是平坦的系統頻寬或系統頻寬內之頻寬範圍而言,該次頻帶大小可保持相同的大小,或可容許增加該次頻帶大小;相反地,當頻率選擇性衰減是較明顯時,逐漸地減少該系統頻寬或頻寬範圍中之次頻帶大小。
根據PDSCH Tx模式
該第三次頻帶大小選擇方法自下行鏈路中使用的PDSCH傳輸(Tx)模式推斷適當的次頻帶大小。
有許多可克服衰減的分集技術。已證實多天線技術是特別有效的,而該等技術被代表為不同的Tx模式。
例如,在係為Tx分集(SFBC)的PDSCH Tx模式2之情形中,可應用寬頻CQI。另一方面,在係為單埠的Tx模式1之情形中,應用次頻帶CQI。
舉另一例子,在係為雙層波束賦形(dual layer beamforming)的PDSCH Tx模式9之情形中,應用寬頻CQI,這是因為波束賦形可挽救衰減。
根據PDSCH Tx模式,能夠自動地選擇次頻帶大小。此種方式是所謂的隱式信令(implicit signalling)(這是因為係在沒有明確的信令指示之情形下推斷被選擇的大小)。
CQI傳輸方法
一旦根據前文所述的本發明之任一實施例而決定了次頻帶大小之後,必須將所導致之次頻帶CQI有效率地傳輸到該eNodeB。可使用其中包括下列方法的各種方法實現CQI傳輸:每一次頻帶之直接傳輸(其中可採用前文所述之每一CQI傳輸技術:直接傳輸每一次頻帶CQI;或以相對於一寬頻CQI的差異值之方式傳輸次頻帶CQI)。在某些情況中,可以一種被稱為分時CQI報告之技術而在不同的時間傳輸各次頻帶CQI。亦可將該"最佳M個"技術用來傳輸被選擇的次頻帶CQI。此外,在可由eNodeB適當界定的一些狀況適用時,可以無須傳輸任何CQI。
直接傳輸
CQI傳輸的最佳方式是在信令負載容許時在相同的時間上傳輸所有的次頻帶CQI值。第7圖示出此種方式。例如,如果次頻帶CQI(在高解析度下)使用4位元,且頻寬被設定在6個RB(因而提供了六個次頻帶704-1,...704-6),則總信令負載702是4x6=24位元。
在第8版中,只有寬頻CQI可被用於4位元的解析度,但是在窄頻(例如,VC)中,來自該直接傳輸方法的信令負載是可被接受的。
然而,如果次頻帶的數目是大的,則信令負載可能增加到超過可接受的程度。此種情形中可應用(前文所述之)不同的CQI方法。因此,對於4位元的寬頻CQI以 及六個2位元次頻帶差異值(2x6=12位元)而言,被傳輸的位元總數是4+12=16位元。
根據次頻帶的數目(或次頻帶大小),可互換使用直接傳輸及差動傳輸(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分時傳輸
一替代方法是在不同的時槽(time slot)(時間=1、時間=2等的時間)中傳輸各別的次頻帶CQI值804、804'。第8圖示出此種情形。
MTC終端可能是固定的(例如,智慧型儀表),而在此種情形中,值的變化可能不會隨著時間而顯著地改變。在此種情形中,可使用分時CQI傳輸,而不會有不利的效應。由於此種方式將導致諸如一次有每一次頻帶CQI的4位元之信令負載802、802',所以此種方式被用來減少信令負載且避免上行鏈路干擾。
被選擇的次頻帶傳輸
如果次頻帶CQI接近平均值910,則可能不需要傳送每一次頻帶CQI。在被選擇的次頻帶傳輸方法中,如果次頻帶CQI值保持在某一飯範圍內,則省略CQI傳輸。第9圖示出此種情形。一例示方案可包含下列步驟:
.取得寬頻CQI 910(系統頻寬內之平均值)。
.界定上邊界902=寬頻+臨界值X(或直接信令)。
.界定下邊界904=寬頻-臨界值X(或直接信令)。
.取得每一次頻帶CQI值。
.如果次頻帶CQI>上邊界,則傳輸該次頻帶CQI(圖中未示出)。
.如果次頻帶CQI<下邊界,則傳輸該次頻帶CQI(906)。
適應性次頻帶改變之信令
有用於次頻帶大小改變之兩種類別的信令:L1信令可被用於快速改變的情形,而RRC可被用於緩慢改變的情形。
.L1信令(快速)
.所有次頻帶
.被選擇的次頻帶
.可變的次頻帶大小
.RRC信令(緩慢)
.由UE發動的
.由eNodeB發動的
.由應用(MTC伺服器)發動的
次頻帶大小改變之L1信令
如果次頻帶大小迅速地改變,則信令的最佳方式是使用實體層(層1)。此種信令被稱為L1信令。無線電訊 框的每一子訊框之一部分係專用於L1信令的傳輸。
在第10圖中,L1信令被用來將次頻帶大小改變週期性地及/或非週期性地自UE 1002傳輸到eNodeB 1004(步驟S1020、S1020、S1030)。針對所有的次頻帶,或針對一些被選擇的次頻帶,或甚至可在讓次頻帶大小針對不同組的次頻帶而改變之情形下,該L1信令可與次頻帶大小的改變多方面地有關。
在第11A圖所示的該所有次頻帶之情形中,次頻帶大小改變與所有的次頻帶同樣地有關。請注意,如果次頻帶大小是固定的或半靜態的,且報告所有次頻帶部分的次頻帶CQI,則需要被傳輸的唯一資訊是次頻帶CQI 1102、1104、1106。對於固定的或半靜態的次頻帶大小而言,根本不需要包含次頻帶大小的信令。
在第11B圖所示的該被選擇的次頻帶之情形中,傳輸被選擇的次頻帶之次頻帶大小改變。如果次頻帶大小是固定的或半靜態的,且只傳輸被選擇的次頻帶,則應傳輸被選擇的次頻帶之編號1112、1116以及被選擇的次頻帶之CQI值1114、1118。
在第11C圖所示的該可變的次頻帶大小之情形中,CQI傳輸需要傳送被報告的每一各別次頻帶CQI之每一次頻帶大小。如果次頻帶大小是動態地改變,且傳輸被選擇的次頻帶CQI,則應分別傳輸被選擇的次頻帶編號1122、1132、被選擇的次頻帶之對應的大小1124、1134、以及被選擇的次頻帶之CQI值1126、1136。該最後一種技術 顯然要求比前述該等技術大許多的信令酬載。
第21B圖示出一系統頻寬內的不同頻寬範圍中之可變的次頻帶大小。因此,如果要以信令通知次頻帶2110、2112之次頻帶CQI值,則將連同CQI值本身而報告各別次頻帶的位置以及其對應的大小。
次頻帶大小改變之RRC信令 由UE發動的RRC信令
在第12圖所示的由UE發動之情形中,一UE 1202量測且決定較佳之次頻帶大小,且向一eNodeB 1204要求該次頻帶大小。該信令係經由RRC(例如,量測報告),且包含下列步驟:在UE 1202上量測(步驟S1210);選擇次頻帶大小(步驟S1212);傳輸次頻帶大小的改變要求(步驟S1214);接收次頻帶大小組態設定(步驟S1216);以及在可供選擇採用之情形下傳輸一"重新設定組態完成"訊息(步驟S1218)。
RRC信令/由eNodeB發動的
在第13圖所示的由eNodeB發動之情形中,一UE 1302報告次頻帶CQI,且一eNodeB 1304儲存該等值。eNodeB包含一排程器1350,該排程器1350決定要應用哪一調變及編碼方式(MCS),且將下行鏈路封包傳輸到UE 1302。
在步驟S1318中,eNodeB上之排程器1350經由 ACK/NACK訊息而接收這些下載封包的解碼成功(與否)的一指示。排程器1350根據該指示而決定較佳的次頻帶大小。
eNodeB 1304經由RRC(例如,實體通道重新設定組態、CQI報告組態)而指示UE 1302將次頻帶大小組態重新設定為該較佳的大小。在完成之後,UE 1302傳送到一重新設定組態完成訊息。信令以下列步驟所示之方式進行:該eNodeB自該UE接收CQI值(步驟S1310);排程器1350將這些CQI值用於排程(步驟S1312);該排程器根據該等CQI值而將各下行鏈路傳輸排程(步驟S1316),且接收那些下行鏈路傳輸的確認訊息(步驟S1318);當該排程器決定次頻帶大小應改變時(步驟S1314),在被傳送到該UE之一大小組態設定訊息中指示次頻帶大小改變(步驟S1320);如果需要較快速的改變,則MAC標頭信令也是適用的,且該eNodeB在可供選擇採用之情形下自該UE接收一重新設定組態完成訊息(步驟S1322)。
RRC信令/由應用(MTC伺服器)發動的
適用於MTC裝置且具有一相關聯的專用MTC伺服器1416之一替代技術可讓MTC伺服器1416在一或多個或甚至所有被連接的MTC裝置上發動次頻帶大小改變。一典型的程序涉及:將一組態設定訊息自MTC伺服器1416傳送到一或多個MTC裝置1402(步驟S1410);將一次 頻帶大小改變組態設定自該一或多個MTC裝置1402傳送到eNodeB 1404(步驟S1420);以及在可供選擇採用之情形下自eNodeB 1404接收一"組態設定完成"訊息(步驟S1430)。
現在將繼續更詳細地說明可適當地實施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各UE及eNodeB之主要功能組件。在整個說明中,BB意指基頻(Base Band),RF意指射頻(Radio Frequency)。
硬體 UE(終端)功能塊
如第15圖所示,該典型的終端包含:一天線配置1501,用以傳輸及/或接收無線電信號;一雙工器1502,該雙工器1502是用來隔離上行鏈路RF與下行鏈路RF的一濾波器(分頻雙工(FDD)),其中在分時雙工(TDD)的情形中,該雙工器只是一RF開關(用於切換上行鏈路時槽及下行鏈路時槽);一低雜訊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簡稱LNA)1503,用以放大自天線1501接收的信號;一降頻器1504,該降頻器1504通常使用正交解調(quadrature demodulation)將RF信號轉換為基頻(Baseband;簡稱BB)信號(I/Q輸出),其中可將諸如直接轉換、超外差(super heterodyne)等的各種接收器架構用來提供適當的降頻; 一本地振盪器(Local Oscillator;簡稱LO)1505,用以再生用於解調器的時脈,且自動頻率控制(Auto Frequency Control;簡稱AFC)追蹤也被用於調變時脈的頻率之擾動;一類比至數位轉換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簡稱A/D)1506,用以將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一數位至類比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簡稱D/A)1507,用以將數位信號轉換為類比信號;一升頻器1508,該升頻器1508通常使用正交調變(quadrature modulation)將BB信號轉換為RF(RF之I/Q BB輸入);一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簡稱PA)或高功率放大器1509,用以將來自調變器的RF信號放大至所需的傳輸功率;基頻電路1510,用以提供基頻處理功能(請參閱第16圖,將在下文中示出細節);協定電路1511,用以執行與層2/3/核心網路/傳輸控制協定(TCP)有關的協定之處理,其中3GPP中之典型協定是:媒體存取控制(MAC);無線電鏈路控制(RLC);封包資料壓縮協定(PDCP);無線電資源控制(RRC);以及核心網路(CN);應用功能單位1512,用以提供其中包括語音編碼解碼、網站瀏覽等的各種應用;以及可供選擇採用的額外單位1513,該等單位的例子包 括取決於架構或實施方式而於必要時可被插入該等功能塊間之帶通濾波器(Band Pass Filter;簡稱BPF)、及/或一中頻(IF)濾波器。
UE基頻功能塊
第16圖所示之終端基頻電路1510包含下列功能塊:循環字首(Cyclic Prefix;簡稱CP去除單位1601,用以自同步單位取得訊框時序的頭,且自頭去除循環字首;快速傅立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簡稱FFT)單位1602,用以將時域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一等化器單位1603,用以恢復被通道影響的信號,其中根據通道估計單位提供之頻率響應而執行濾波器處理;通道解碼單位1604,用以執行諸如通道解映射及解交插、錯誤更正等的通道解碼處理;同步/追蹤單位1605,用以根據參考信號、同步信號而執行時間及頻率同步(且在終端移動之情形下執行頻率追蹤);通道估計單位1606,用以根據參考信號而估計無線電傳播之通道;量測單位1607,用以執行干擾/信號強度量測功能(有時也執行RF功能);信號與干擾加雜訊比(SINR)處理單位1608,其中 量測參考信號中之信號強度,且自量測單位取得干擾,該SINR處理單位根據這些值而計算信號與干擾加雜訊比(SINR);延遲輪廓計算單位1609,其中通道估計值被聚合而決定延遲輪廓;PDSCH傳輸(Tx)模式選擇單位1610,其中根據eNodeB指示而選擇PDSCH模式;次頻帶大小選擇器1611,用以根據前文所述之一或多個次頻帶大小選擇方法(亦即,靜態表查詢、半靜態大小選擇、SINR或通道狀況(例如,延遲輪廓、PDSCH Tx模式等的通道狀況)而選擇一適當的次頻帶大小,其中該被選擇的次頻帶大小被輸出作為適用於來自該UE的CQI信令之建議次頻帶大小;調變及編碼方式(MCS)選擇單位1612,用以根據現行下行鏈路通道品質而選擇交加的MCS;CQI編碼單位1613;通道編碼單位1614,用以將通道編碼為資源,將指標(例如,CQI)多工化;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單位1615,用以將時域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副載波映射單位1616,用以根據排程器之允許指示而執行將要被傳輸的副載波之映射;快速傅立葉逆變換(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簡稱IFFT)單位1617,用以將頻域信號轉換為時域信 號;以及循環字首(CP)加入單位1618,用以於準備上行鏈路傳輸時在訊框的頭上插入循環字首。
根據實施方式,可提供諸如將被插入以供OFDM信號產生/再生之序列至平行(Serial to Parallel;簡稱S/P)、平行至序列(Parallel to Serial;簡稱P/S)轉換功能等的其他功能塊。
eNodeB(基地台)功能塊
如第17圖所示,典型的基地台(eNodeB)包含:天線配置1701,用以傳輸及接收無線電信號,其中通常將一個以上的天線元件提供給分集/多輸入多輸出(MIMO)傳輸;一RF濾波器1702,用以分離上行鏈路RF與下行鏈路RF(FDD)間之或各頻帶(例如,800MHz、2.1GHz(GHz:十億赫))間之RF;一低雜訊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簡稱LNA)1703,用以放大自天線接收的信號;RF收發器1704,用以視需要而將BB升頻至RF,且將RF降頻至BB;基頻電路1705,用以提供諸如通道編碼/解碼、調變/解調、通道估計、等化等的基頻功能(下文中將參照第18圖而更詳細地說明該等基頻功能);排程器1706,用以根據CQI報告及內部資源的量測 (功率、緩衝器狀態、干擾等的量測)而將UE的下行鏈路資料/上行鏈路資料排程;協定電路1707,用以用以執行與層2/3/核心網路/TCP有關的協定之處理,其中3GPP中之典型協定是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簡稱MAC)、無線電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簡稱RLC)、封包資料壓縮協定(Packet Data Compressed Protocol;簡稱PDCP)、以及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簡稱RRC);外部介面1708,用以提供諸如S1(來自/至核心網路)及X2(來自/至其他eNodeB)等的至外部節點之介面;位置資訊電路1709,用以取得位置資訊,其中該位置資訊電路是諸如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或另一位置量測等的一可供選擇採用之功能;以及功率放大器(PA)或高功率放大器1710,用以將來自RF收發器的RF信號放大至所需的傳輸功率。
請注意,這些功能塊是邏輯功能。也時可以實體上分離的設備之方式提供該等功能塊。例如,無線寬頻頭端設備(Radio Remote Head;簡稱RRH)可自主要基地台分離RF功能,且將該RF功能安裝在離開該主要基地台一些距離的另一位置。
天線配置1701通常被設置在天線杆/塔或屋頂,且被 連接到饋線。
可將基頻1705、排程1706、及協定1707功能安裝到一機櫃,且可將其餘的功能安裝在該基地台之外。
eNodeB基頻功能塊
第18圖所示之基地台基頻包含:循環字首(CP)去除單位1801,用以識別來自同步單位之訊框的頭,且自頭去除循環字首;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單位1802,用以將時域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等化器單位1803,用以恢復被通道影響的信號(振幅及相位);快速傅立葉逆變換(IFFT)單位1804,用以將頻域信號轉換為時域信號;平行至序列(P/S)轉換單位1811,用以提供OFDM信號產生之轉換功能;通道解碼單位1805,用以執行諸如通道解映射及解交插、錯誤更正等的通道解碼;CQI解碼單位1806,用以將控制信號解多工且將CQI解碼;次頻帶通道品質單位1807,用以取得次頻帶通道品質值且將該等次頻帶通道品質值輸出到該排程器;次頻帶排程單位1808,用以傳送來自排程器之輸出排程; 調變及編碼方式(MCS)選擇單位1809,用以根據次頻帶之現行CQI而選擇MCS;通道編碼單位1810,用以將通道編碼為資源,其中包括指標(例如,CQI);副載波映射單位1812,用以根據排程器對資源分配的指示而映射將要被傳輸的副載波;快速傅立葉逆變換(IFFT)單位1813,用以將頻域信號轉換為時域信號;循環字首(CP)加入單位1814,用以於準備上行鏈路傳輸時在訊框的頭上插入循環字首;同步/追蹤/時序提前模組1815,用以根據參考信號、同步信號等的信號而執行時間及頻率同步(且在終端移動之情形下執行頻率追蹤);通道估計模組1816,用以根據參考信號而估計無線電傳播之通道;量測單位1817,用以執行干擾/信號強度量測功能(有時也執行RF功能);信號干擾比(SINR)單位1818,用以執行干擾量測功能(有時也執行RF功能);以及PDSCH傳輸模式選擇單位1819,其中根據eNodeB指示而選擇PDSCH模式。
可提供其他功能塊,因而插入用於OFDM信號產生之序列至平行(S/P)轉換功能等。
網路結構
如前中以與第1圖有關之方式簡要說明的,一LTE/SAE網路有一些必要的組件。在許多MTC應用中,需要一些進一步的功能實體。一MTC網路系統可包含:一些MTC終端102,亦即一些具有MTC功能的UE;eNodeB/eNB 104,亦即用於MTC及非MTC裝置之基地台,且亦為LTE的一功能(主載波);服務閘道器(S-GW)112,用以提供LTE/SAE之用戶層(user plane)功能、封包路由及轉送、行動錨點(mobility anchoring),該S-GW 112是核心網路(非存取基層(Non-Access Substratum;簡稱NAS))實體與無線電存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簡稱RAN)間之閘道器;封包資料網路(PDN)閘道器(P-GW)114,用以提供諸如UE IP位址分配、封包過濾、進化封包系統(EPS)載送服務組態設定等的LTE/SAE的用戶層功能,且該P-GW是核心網路與封包資料網路(例如,3GPP網路、其他網際網路)間之閘道器;行動管理實體(MME)106,用以提供諸如NAS信令、安全、閒置模式用戶設備可聯繫性(UE reachability)、PDN-GW及服務GW選擇等的LTE/SAE之控制層(control plane)功能;本籍用戶伺服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簡稱 HSS),亦即用戶的資料庫,該資料庫包含諸如用戶識別碼、金鑰、連接的P-GW、追蹤區資訊(可在網路的覆蓋內確定一UE所在的位置)等的資訊;機器類型通訊(MTC)伺服器116,亦即MTC功能之伺服器;以及MTC閘道器120(可供選擇採用的),該MTC閘道器代表3GPP/LTE與非LTE MTC終端間之一閘道器(例如,LTE至Zigbee之介面);該閘道器使用機器對機器(M2M)服務能力運行M2M應用;該閘道器被用來作為M2M裝置與網路領域(Network Domain)間之一代理伺服器(proxy);該M2M閘道器可將服務提供給與其連接且自該網路領域隱藏的其他裝置(例如,舊有裝置);舉例而言,M2M閘道器可運行用來收集及處理各種資訊(例如,來自感測器及情境參數的資訊)之應用。(ETSI TS.102.690 V1.1.1提供了MTC閘道器的功能之進一步細節)。
協定結構
第19圖示出LTE/SAE/MTC協定堆疊。該協定堆疊包含:
1.L1(層1)實體層,用以處理諸如調變/解調、通道編碼/解碼等的功能;
2.媒體存取控制(MAC)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RQ)、排程(eNodeB);
3.無線電鏈路控制(RLC)ARQ重新傳輸
4.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簡稱PDCP)
封包標頭減少/恢復;
5.無線電資源之無線電資源控制(RRC)控制信令;這些是無線電存取網路(RAN)的一部分;
6.核心網路(Core Network;簡稱CN),亦即諸如行動管理、隧道協定(tunneling protocol)、會談管理、載送服務管理、服務品質(QoS)、安全功能等的核心網路功能;以及
7.MTC應用,亦即MTC功能的應用。
UE 1902及MTC閘道器1920等的該網路中之其他終端共享相同的基本協定堆疊:實體(L1/PHY)、MAC、RLC、PDCP、及RRC。終端1902、1920與核心網路1910共享通常為網際網路通訊協定(Internet Protocol;簡稱IP)之核心網路協定。提供一進一步的協定層(被稱為MTC應用層),用以促進MTC裝置/閘道器1902/1920與一MTC伺服器1916間之通訊。
MTC特徵
如前文所述,第三代及第四代網路的預期之廣泛部署已導致一類別的裝置及應用之平行開發,該類別的裝置及應用並不利用可使用之高資料速率,而是利用強健的無線 電介面以及愈來愈普及的覆蓋區。該平行類別的裝置及應用包括MTC裝置以及所謂的機器對機器(Machine to Machine;簡稱M2M)應用,其中半自律或自律無線通訊裝置通常以較不頻繁的方式傳送小量的資料。
MTC(及M2M)裝置之例子包括:所謂的智慧型儀表,該等智慧型儀表被諸如設置在客戶的家中,且將諸如瓦斯、水、及電等的公用事業之客戶耗用量之資訊週期性地傳輸回中央MTC伺服器;諸如運輸及後勤追蹤、公路收費、及監視系統等的"追蹤及追溯"應用;具有MTC功能的感測器、照明、診斷等的功能之遠端維護及控制系統;銷售點付款系統及自動販賣機;以及安全系統等的裝置。
可在諸如ETSI TS 122 368 V10.530(2011-07)/3GPP TS 22.368 version 10.5.0 Release 10[1]等的對應之標準中找到與MTC型裝置的特性以及可使用MTC裝置的應用的進一步例子有關之進一步資訊。
雖然諸如MTC型終端等的終端利用第三代或第四代行動電信網路提供的寬廣覆蓋區可能是便利的,但是目前有一些缺點以及對成功部署的挑戰。與諸如智慧型手機等的傳統第三代或第四代終端裝置不同,MTC型終端最好是較簡單且低成本的;此外,MTC裝置通常被部署在不易於直接維護或更換的位置,因而可靠且有效率的操作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雖然MTC型終端執行的功能類型(例如,收集及回報資料)不需要特別複雜的處理即可 執行,但是第三代或第四代行動電信網路在無線電介面上通常採用先進的資料調變技術(例如,16QAM或64QAM),因而可能需要實施較複雜且昂貴的無線電收發器。
因此,在傳統OFDM型下行鏈路載波(亦即,"主載波")的傳輸資源內提供了適合諸如MTC裝置等的低能力終端之"虛擬載波"。與在傳統OFDM型下行鏈路載波上傳輸的資料不同,可在無須處理該下行鏈路OFDM主載波的全頻寬之情形下,針對子訊框的至少某一部分接收且解碼在虛擬載波上傳輸的資料。因此,可使用較不複雜的接收器單位接收且解碼在虛擬載波上傳輸的資料。
術語"虛擬載波"在本質上對應於一基於OFDM的無線電存取技術(例如,WiMAX或LTE)的主載波內用於MTC型裝置之窄頻載波。
一些審查中之專利申請案(其中包括GB 1101970.0[2]、GB 1101981.7[3]、GB 1101966.8[4]、GB 1101983.3[5]、GB 1101853.8[6]、GB 1101982.5[7]、GB 1101980.9[8]、及GB 1101972.6[9])中述及了虛擬載波的觀念,本發明特此引用該等專利申請案之內容以供參照。然而,為了便於參考,附錄1中述及了虛擬載波的觀念的某些觀點之一概觀。
其他窄頻情況
雖然前文中對窄頻系統頻寬(亦即,在傳統系統不提 供次頻帶CQI報告時的頻率低於6個RB之系統頻寬)之說明在尤其考慮到"6個RB"情形時係有關"虛擬載波"系統,但是讀者將易於了解:相同的考慮同樣適用於系統頻寬被限制在諸如5MHz的其他情形。
附錄1
一些審查中之英國專利申請案(其中包括GB 1101970.0[2]、GB 1101981.7[3]、GB 1101966.8[4]、GB 1101983.3[5]、GB 1101853.8[6]、GB 1101982.5[7]、GB 1101980.9[8]、及GB 1101972.6[9])中述及了虛擬載波的觀念。下文中將述及虛擬載波的觀念的某些觀點。在本節中,將經常採用下列的縮寫字:虛擬載波-VC、主載波-HC、用戶設備-UE、資源區塊-RB、射頻-RF、及基頻-BB。
如同傳統的OFDM,虛擬載波有被配置在離開一中心頻率(central frequency)一些預定偏移量之複數個副載波,因此,該整個虛擬載波之特徵為該中心頻率。
典型的虛擬載波頻寬是符合LTE中之最小3GPP頻寬之六個資源區塊(亦即,72個副載波)。然而,如下文中之說明所示,VC之頻寬絕非被限制在6個RB。
根據用於LTE的3GPP標準之第8版(REL 8 LTE),不論系統頻寬為何,各VC資源通常位於中心點為主載波中心頻率且被對稱地分配(在HC中心頻率的兩側)之各資源區塊中。
第20圖是示出具有一虛擬載波子系統2006的一下行鏈路LTE子訊框結構的一格子之一示意圖,該虛擬載波子系統2006佔用了中心點為主載波中心頻率2002的資源區塊。該虛擬載波中心頻率(f2+f1)/2被選擇為主載波之中心頻率fc。
前n個符碼構成控制區2000,該控制區2000被保留給諸如在PDCCH、PCFICH、或PHICH上傳輸的資料等的下行鏈路控制資料之傳輸。
虛擬載波2006被配置成使該主載波傳輸的在該主載波上操作的一終端裝置將要求正確操作且預期在一已知預定位置上被發現之信號被維持。
在一傳統的LTE終端可開始在一細胞中傳輸及接收資料之前,該LTE終端先連結到該細胞。同樣地,可將一被採用的連結程序(camp-on process)程序提供給使用該虛擬載波之終端。GB 1113801.3[10]中詳細說明了用於虛擬載波的一適當之連結程序,且本發明特此引用該連結程序以供參照。
在第20圖所示之T形操作中,可在該主載波的其他位置上提供(在有提供的情形下)虛擬載波位置資訊。在虛擬載波的其他實施例中,在諸如中心頻帶中提供該資訊是有利的,這是因為虛擬載波終端可將其接收器配置成在該中心頻帶附近的一窄頻中操作,且該虛擬載波終端不需要為了找到該位置資訊而調整其接收器的設定。
根據所提供的虛擬載波位置資訊的量,該虛擬載波終 端可將及接收器調整成接收該虛擬載波傳輸,或者可在其可接收該虛擬載波傳輸之前要求進一步的位置資訊。
例如,如果將指示虛擬載波存在及/或虛擬載波頻寬但不指示與確切的虛擬載波頻率範圍有關的任何細節之位置資訊提供給該虛擬載波終端,或者如果不將任何位置資訊提供給該虛擬載波終端,則該虛擬載波終端可隨即掃描該主載波,以便得知一虛擬載波(例如,執行一所謂的盲目搜尋(blind search)程序)。GB 1113801.3[10]中也詳細說明了該程序。
參考
[1] ETSI TS 122 368 V10.530 (2011-07) / 3GPP TS 22.368 version
10.5.0 Release 10
[2]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970.0
[3]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981.7
[4]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966.8
[5]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983.3
[6]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853.8
[7]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982.5
[8]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980.9
[9]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01972.6
[10]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13801.3
[11] 英國專利申請案GB 1121767.6
2110,2112‧‧‧次頻帶

Claims (24)

  1. 一種用於報告無線通訊系統中對應於終端裝置與基地台間之通訊鏈路的通道狀態資訊之方法,該無線通訊系統具有被分成複數個有至少一特徵次頻帶大小的次頻帶部分之系統頻寬,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橫越該系統頻寬之複數個通訊資源單元;量測對應於該等通訊資源單元的一或多個通訊資源單元中之該通道狀態之一或多個通道狀態參數;自對應於該等通訊資源單元的該通道狀態之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聚合通道狀態資訊;自對應於各別次頻帶部分內之該等通訊資源單元之該通道狀態的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次頻帶通道狀態資訊,其中該次頻帶部分之該大小係取決於無線電傳播狀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無線通訊系統進一步具有被分成複數個子系統次頻帶部分之一子系統頻寬,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提供在該子系統頻寬上之複數個子系統通訊資源單元;自對應於該等子系統通訊資源單元的該通道狀態之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子系統通道狀態資訊;自對應於各別子系統次頻帶部分內之該等通訊資源單元之該通道狀態的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子系 統次頻帶通道狀態資訊,其中該子系統次頻帶部分之該大小係取決於無線電傳播狀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在無線電資源信令中廣播該次頻帶部分之該大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決定與該通訊鏈路相關聯的無線電傳播狀況之至少一種類;提供列出對應於無線電傳播狀況的種類之次頻帶大小之一查詢表;以及選擇與該被決定的種類相關聯之該次頻帶大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方法,其中該等被分類之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自下列無線電傳播狀況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該基地台之基站類型;該基地台位置之形態類型;該終端裝置之行動類型;以及基地台的該類型之指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決定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之至少一種類;根據至少一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而計算一次頻帶大 小;以及選擇與該被決定的種類相關聯之該次頻帶大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被分類之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自下列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延遲擴展之量測;信號與干擾加雜訊比(SINR)量測;以及下行鏈路資料通道的該傳輸模式之指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量測一用戶設備(UE)經歷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特徵;根據該被量測之無線電傳播特徵而計算一動態次頻帶大小;以及使用該動態次頻帶大小作為一預定時間期間中之該次頻帶大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方法,其中該被量測之無線電傳播特徵包括自下列被量測的參數的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特徵,包括:延遲擴展之量測;SINR量測;以及下行鏈路資料通道的該傳輸模式之指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以信令通知該次頻帶部分的大小之改變,其中L1 信令中指示對應於無線電傳播狀況之改變的次頻帶大小之該改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以信令通知該次頻帶部分的大小之改變,其中無線電資源信令中指示對應於無線電傳播狀況之改變的次頻帶大小之該改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次頻帶部分具有複數個特徵次頻帶大小,至少一第一組的該等次頻帶部分具有一第一特徵次頻帶大小,且一第二組的該等次頻帶部分具有一第二特徵次頻帶大小,該第一特徵次頻帶大小及該第二特徵次頻帶大小是不同的,因而便於針對該系統頻寬的不同部分而在不同的粒度下報告通道狀態資訊。
  13. 一種用於報告無線通訊系統中對應於至基地台的通訊鏈路的通道狀態資訊之終端裝置,該無線通訊系統具有被分成複數個有至少一特徵次頻帶大小的次頻帶部分之系統頻寬,且提供橫越該系統頻寬上之複數個通訊資源單元,該終端裝置包含:一量測單位,該量測單位可操作而量測對應於該等通訊資源單元的一或多個通訊資源單元中之該通道狀態之一或多個通道狀態參數;以及一處理單位,該處理單位可操作而自對應於該等通訊資源單元的該通道狀態之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聚合通道狀態資訊,且自對應於各別次頻帶部分內之該 等通訊資源單元之該通道狀態的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次頻帶通道狀態資訊,其中該次頻帶部分之大小係取決於無線電傳播狀況。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終端裝置,該無線通訊系統進一步具有被分成複數個子系統次頻帶部分之一子系統頻寬,且提供橫越該子系統頻寬之複數個子系統通訊資源單元,其中該處理單位進一步可操作而自對應於該等子系統通訊資源單元的該通道狀態之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子系統通道狀態資訊,且自對應於各別子系統次頻帶部分內之該等通訊資源單元之該通道狀態的至少一被量測的通道狀態參數產生子系統次頻帶通道狀態資訊,其中該子系統次頻帶部分之大小係取決於無線電傳播狀況。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終端裝置,進一步包含適應於準備符合該無線電資源控制(RRC)協定的上行鏈路信號之協定電路,其中在無線電資源信令中廣播該次頻帶部分之該大小。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終端裝置,該終端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次頻帶大小選擇器,該次頻帶大小選擇器適應於決定與該通訊鏈路相關聯的無線電傳播狀況之至少一種類;該次頻帶大小選擇器包含一資料庫,用以儲存列出對應於無線電傳播狀況的種類之該次頻帶大小之一查詢表;其中該次頻帶大小選擇器將 該次頻帶大小界定為與該被決定的種類相關聯之該次頻帶大小。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終端裝置,其中該等被分類之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自下列無線電傳播狀況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該基地台之基站類型;該基地台位置之形態類型;該終端裝置之行動類型;以及基地台的該類型之指標。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終端裝置,該終端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次頻帶大小選擇器,該次頻帶大小選擇器適應於決定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之至少一種類,該次頻帶大小選擇器根據至少一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之該被決定的種類而計算一次頻帶大小;其中該次頻帶大小選擇器將該次頻帶大小界定為與該被決定的種類相關聯之次頻帶大小。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終端裝置,其中該被分類之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自下列周圍無線電傳播狀況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狀況,包括:延遲擴展之量測;SINR量測;以及下行鏈路資料通道的該傳輸模式之指標。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終端裝置,其中該量測單位進一步可操作而量測該終端 裝置經歷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特徵;且該終端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次頻帶大小選擇器,該次頻帶大小選擇器適應於根據該被量測之無線電傳播特徵而計算一動態次頻帶大小,且使用該動態次頻帶大小作為一預定時間期間中之該次頻帶大小。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終端裝置,其中該被量測之無線電傳播特徵包括自下列被量測的參數的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無線電傳播特徵,包括:延遲擴展之量測;SINR量測;以及下行鏈路資料通道的該傳輸模式之指標。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終端裝置,進一步包含用於以信令通知該次頻帶部分的大小之改變之元件以及適應於準備符合一層1(L1)協定的上行鏈路信號之協定電路,其中L1信令中指示對應於無線電傳播狀況之改變的次頻帶大小之該改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終端裝置,進一步包含用於以信令通知該次頻帶部分的大小之改變之元件以及適應於準備符合無線電資源控制(RRC)協定的上行鏈路信號之協定電路,其中無線電資源信令中指示對應於無線電傳播狀況之改變的次頻帶大小之該改變。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終端裝置,其中該複數個次頻帶部分具有複數個特徵次頻帶大小,至少一第一組的該等次頻帶部分具有一第一特徵次頻帶大小,且一第 二組的該等次頻帶部分具有一第二特徵次頻帶大小,該第一特徵次頻帶大小及該第二特徵次頻帶大小是不同的,因而便於針對該系統頻寬的不同部分而在不同的粒度下報告通道狀態資訊。
TW102145865A 2013-01-21 2013-12-12 電信設備及方法 TWI578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1301039.2A GB2509973A (en) 2013-01-21 2013-01-21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452A true TW201440452A (zh) 2014-10-16
TWI578806B TWI578806B (zh) 2017-04-11

Family

ID=4784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5865A TWI578806B (zh) 2013-01-21 2013-12-12 電信設備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9930681B2 (zh)
EP (2) EP2946518B1 (zh)
JP (1) JP6336485B2 (zh)
KR (1) KR102196420B1 (zh)
CN (1) CN104969505B (zh)
GB (1) GB2509973A (zh)
TW (1) TWI578806B (zh)
WO (1) WO201411172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7653B (zh) * 2015-03-19 2017-06-11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Large - scale digital - analog hybrid antenna and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US9730258B2 (en) 2014-11-18 2017-08-08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report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dual connectivity
TWI727043B (zh) * 2016-05-11 2021-05-11 美商高通公司 窄頻物聯網/增強型機器類型通訊和5g的共存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62887A2 (en) 2013-10-31 2015-05-07 Sony Corpor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EP3116155A4 (en) * 2014-04-03 2017-03-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si report method and equipment
US10079665B2 (en) * 2015-01-29 2018-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adaptation for low cost user equipments
US10637532B2 (en) * 2015-01-29 2020-04-28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6120462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enhancement for low complexity user equipment and/or user equipment in coverage enhancement mode
JP6276425B2 (ja) * 2015-05-08 2018-02-0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上りリンク信号を送信又は受信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JP6163181B2 (ja) * 2015-08-21 2017-07-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900062B (zh) * 2015-12-18 2021-08-24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和设备
US10356184B2 (en) 2016-03-31 2019-07-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rvice and session continuity in software defined topology management
US10812218B2 (en) 2016-05-31 2020-10-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rate supported by data stream,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6850165B (zh) * 2016-07-29 2019-03-0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子带配置的指示方法及装置、子带接入方法及装置
WO2018030228A1 (ja) 2016-08-10 2018-02-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WO2018027900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Mediatek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virtual carrier operation
US20200059904A1 (en) * 2016-11-01 2020-02-20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290245B2 (en) * 2016-11-02 2022-03-29 Idac Holdings, Inc. Receiver bandwidth adaptation
KR102137116B1 (ko) 2017-04-28 2020-07-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를 보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8227614A1 (en) 2017-06-16 2018-1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flexible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US10959105B2 (en) * 2017-09-29 2021-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configuring bandwidth parts in shared spectrum
CN109600193B (zh) * 2017-09-30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
CN111201722B (zh) * 2017-10-09 2023-12-29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子带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频域省略的方法和装置
US10772074B2 (en) 2018-02-16 2020-09-0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reporting sub-band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WO2019237285A1 (en) * 2018-06-13 2019-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plici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with spatial and time domain compression
KR20210051011A (ko) 2019-10-29 2021-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Ofdm 기반 단일반송파 시스템을 위한 채널 추정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038249A1 (en) * 2020-07-29 2022-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eclaring default operating frequencies
WO2023038471A1 (ko) * 2021-09-09 2023-03-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6674B2 (en) * 2005-09-21 2016-05-31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non-uniform channel quantization for a feedback-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924809B2 (en) * 2006-11-22 2011-04-12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to provide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US7961672B2 (en) * 2007-02-23 2011-06-1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QI feedback for OFDMA systems
WO2008103979A2 (en) * 2007-02-23 2008-08-2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qi feedback for ofdma systems
KR101321191B1 (ko) * 2007-03-29 2013-10-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품질정보 전송방법
US8699602B2 (en) * 2007-12-13 2014-04-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hannel quality report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CN101567714A (zh) * 2008-04-24 2009-10-28 夏普株式会社 用于信息反馈的子带判决方法、基站、用户设备以及通信系统
EP2117155B1 (en) * 2008-05-06 2014-03-19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Control channel signalling for triggering the independent transmission of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EP2351445B1 (en) * 2008-10-20 2015-08-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arrier aggregation
EP2428086B1 (en) * 2009-05-08 2017-07-26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report with granularity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of best component carriers
US10135598B2 (en) * 2009-06-10 2018-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Joint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and separate cqi generation reporting for LTE-A multicarrier
US9961579B2 (en) 2009-10-01 2018-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able channel feedback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781005B2 (en) * 2009-10-01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able quantization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MIMO transmission
US8599708B2 (en) * 2010-01-14 2013-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feedback based on reference signal
CN102158874B (zh) * 2010-02-12 2014-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67447B (zh) * 2010-04-30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WO2012044088A2 (ko) 2010-09-29 201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084019A1 (en) * 2010-12-21 2012-06-2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parameter cache for machine type connections
US9288691B2 (en) 2011-01-24 2016-03-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GB2487757B (en) 2011-02-03 2015-11-04 Nvidia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GB2487908B (en) 2011-02-04 2015-06-17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GB2487909B8 (en) 2011-02-04 2015-01-21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GB2487906B (en) 2011-02-04 2015-02-25 Wireless Tech Solutions Llc Tele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GB2487780B (en) 2011-02-04 2015-01-14 Sca Ipla Holdings Inc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
GB2487782B (en) 2011-02-04 2015-05-20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GB2488513B (en) 2011-02-04 2015-06-24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n
GB2487907B (en) 2011-02-04 2015-08-26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EP2700279A4 (en) * 2011-04-21 2014-10-29 Broadcom Corp ERROR PREVENTION IN DYNAMIC UPLINK / DOWNLINK CONFIGURATION CHANGES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GB2493703C (en) 2011-08-11 2020-03-04 Sca Ipla Holdings Inc OFDM subcarrier allocations i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2307081A (zh) * 2011-08-19 2012-01-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发送和接收csi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GB2497743B (en) 2011-12-19 2017-09-27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3178929A (zh) * 2011-12-23 2013-06-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30258B2 (en) 2014-11-18 2017-08-08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report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dual connectivity
TWI602405B (zh) * 2014-11-18 2017-10-11 英特爾公司 組配來報告用於雙連接性的非週期通道狀態資訊之設備
US10506652B2 (en) 2014-11-18 2019-12-10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report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dual connectivity
US11166331B2 (en) 2014-11-18 2021-11-02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report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dual connectivity
TWI587653B (zh) * 2015-03-19 2017-06-11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Large - scale digital - analog hybrid antenna and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TWI727043B (zh) * 2016-05-11 2021-05-11 美商高通公司 窄頻物聯網/增強型機器類型通訊和5g的共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9505B (zh) 2019-01-18
EP3734895B1 (en) 2023-05-10
US20180167954A1 (en) 2018-06-14
EP2946518A1 (en) 2015-11-25
TWI578806B (zh) 2017-04-11
GB2509973A (en) 2014-07-23
KR20150110525A (ko) 2015-10-02
US10791563B2 (en) 2020-09-29
KR102196420B1 (ko) 2020-12-29
US9930681B2 (en) 2018-03-27
WO2014111727A1 (en) 2014-07-24
US20150327284A1 (en) 2015-11-12
JP2016507984A (ja) 2016-03-10
EP2946518B1 (en) 2020-07-01
GB201301039D0 (en) 2013-03-06
CN104969505A (zh) 2015-10-07
JP6336485B2 (ja) 2018-06-06
EP3734895A1 (en) 2020-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8806B (zh) 電信設備及方法
WO2017130970A2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3081541B (zh) 去激活的分量载波上的功率控制
US11424790B2 (en) Techniques for frequency domain restriction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with frequency domain compression
US11812453B2 (en) Bandwidth-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eak reduction tone resource
AU2016388331A1 (en) Narrow band ack / nack transmissions
US11653345B2 (en) Beam selection criteria for single carrier waveform
TW202123760A (zh) 用於無線通信系統中的實體上行鏈路共享信道排程的技術
CN115136532A (zh) 用于至少两个发送/接收点的探测参考信号配置
WO2020236325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constraint mitigation
WO2022236767A1 (en) Network information exchange for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with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s
TW202127943A (zh) 用於配置用於補充上行鏈路載波的上行鏈路取消指示的方法
TW202126088A (zh) 針對配置的路徑損耗參考信號和啟用的路徑損耗參考信號的ue能力報告
Hassebo Commercial 4G LTE Cellular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Emerging Mission-Critical IoT Applications
CN117581500A (zh) 解调参考信号和传输模式的配置信令
US919188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associ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JP7408879B2 (ja) サブテラヘルツサブバンド平坦化フィードバック
Hassebo Commercial 4G LTE Networks for Supporting Strategic IoT Applications
WO2022165036A1 (en)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pucch) repetition factor associated with a pucch resource indicator (pri)
WO2022169522A1 (en) Grouping of beams by user equipment
CN117676850A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