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0353A - 具有對齊及壓縮特徵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對齊及壓縮特徵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0353A
TW201440353A TW102121318A TW102121318A TW201440353A TW 201440353 A TW201440353 A TW 201440353A TW 102121318 A TW102121318 A TW 102121318A TW 102121318 A TW102121318 A TW 102121318A TW 201440353 A TW201440353 A TW 20144035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able
cable connector
compression band
compression
f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1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2744B (zh
Inventor
Timothy Lee Youtsey
Original Assignee
Pct in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739,97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039446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Pct int inc filed Critical Pct int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440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0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2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2744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將一同軸電纜耦接至一電器件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包括一本體、一螺紋配件及一對齊機構,該對齊機構被承載且壓縮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以便對該配件施加一軸向力以維持該配件與該本體之間的電接觸。該連接器之該本體包括形成有一內壓縮帶之一外筒,及承載於該外筒上且形成有一內壓縮帶之一壓縮套環。回應於藉由一壓縮工具壓縮該連接器,該內壓縮帶及該外壓縮帶變形且自一未壓縮狀況移動至捲曲至該同軸電纜上之一壓縮狀況,以便將該連接器緊固地施加至該同軸電纜。

Description

具有對齊及壓縮特徵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本發明大體係關於電裝置,且更明確而言,係關於同軸電纜連接器。
同軸電纜在傳輸器與接收器之間傳輸射頻(「RF」)信號,且用以互連電視、電纜箱、DVD播放器、衛星接收器、數據機與其他電器件。典型的同軸電纜包括由可撓性介電絕緣體包圍之一內導體、一箔層、一傳導性金屬管狀護套或護罩及一聚氯乙烯護封。經由內導體傳輸RF信號。傳導性管狀護罩提供接地,且抑制對內導體中的RF信號之電及磁干擾。
同軸電纜必須配備有待耦接至電器件之電纜連接器。連接器通常具有一連接器本體、經安裝在連接器本體之一端上用於旋轉的一螺紋配件、自一相反端延伸至連接器本體內以收納同軸電纜之一孔,及與配件電連通地耦接的在孔內之一內柱。通常,將連接器捲曲至同軸電纜之一經製備端上以將連接器緊固至同軸電纜。然而,捲曲偶爾會導致同軸電纜被壓壞,從而傳遞因洩漏、干擾或不良接地而降級之信號。此外,雖然一些連接器如此緊緊地安裝至連接器本體使得將連接器螺合至電纜上可極端困難,但其他連接器具有配件,該等配件如此鬆地安裝於連接器本體上使得配件與內柱之間的電連接可當配件自柱脫開時中斷。
根據本發明之原理,一種具體實例同軸電纜連接器包括一外筒、施加至該外筒之一後端之一壓縮套環及經安裝至該外筒之一前端之用於旋轉的一螺紋配件。該外筒具有一內壓縮帶,且該壓縮套環具有一外壓縮帶,其環繞形成於該外筒中之該內壓縮帶。該內壓縮帶及該外壓縮帶回應於對該連接器之軸向壓縮而在未壓縮位置與受壓縮位置之間移動。在該經壓縮狀況中,該外壓縮帶抵靠該內壓縮帶以使該內壓縮帶徑向向內變形。
根據本發明之原理,一種同軸電纜連接器之一具體實例包括一圓柱形本體、經安裝至該本體之用於旋轉的一配件及承載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之一對齊機構。該對齊機構被壓縮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以便對該配件施加一軸向力以維持該配件與該本體之間的接觸。該對齊機構包括一體式地形成至該本體之一準環形片彈簧。
參看圖式: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原理建構及配置的同軸電纜連接器之透視圖,其具有一配件、一外筒及一壓縮套環,在施加至同軸電纜之受壓縮狀況下裝設該同軸電纜連接器;圖2A及圖2B分別為圖1之同軸電纜連接器之正視圖及側視圖;圖2C為圖1之同軸電纜連接器之外筒之分離透視圖;圖3A及圖3B分別為處於未壓縮狀況下及處於受壓縮狀況下的沿著圖2A中之線3-3截取的圖1之同軸電纜連接器之剖視圖;圖3C及圖3D為沿著圖2A中之線3-3截取的圖1之同軸電纜連接器之放大剖視圖;圖4A及圖4B為施加至同軸電纜之分別處於未壓縮狀況及受壓縮狀況下的沿著圖2A中之線3-3截取的圖1之同軸電纜連接器之剖視圖;及圖5為圖4B之放大圖,其說明施加至同軸電纜之處於受壓縮狀況下的 圖1之同軸電纜連接器。
現對圖式進行參看,其中相同參考字元貫穿不同圖用以標明相同元件。圖1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原理建構及配置之如將在捲曲至同軸電纜21上之受壓縮狀況下出現的同軸電纜連接器20。為了實例之目的,所展示的連接器20之具體實例為用於供RG6同軸電纜使用之F形連接器,但應理解,以下描述亦可適用於其他類型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及其他類型之電纜。連接器20包括:一本體22,其具有相反之前端23與後端24;一耦接螺帽或螺紋配件25,其經安裝在本體22之前端23上用於旋轉;及一壓縮套環26,其安裝至本體22之後端24。連接器20具有相對於圖1中說明之縱向軸線A的旋轉對稱性。同軸電纜21包括一內導體30,且在連接器20之經施用狀況下,自後端24延伸至連接器20內。內導體30延伸穿過連接器20,且突出超出配件25。
圖2A及圖2B更詳細地展示處於未施加至同軸電纜21之未壓縮狀況下的連接器20。配件25為套管,其具有相反之前端31與後端32、最接近前端31的一一體式地形成之環部分33及最接近後端32的一一體式地形成之螺帽部分34。亦參看圖3A,環部分33具有平滑的環形外表面35及一相反之螺紋內表面36,以用於與電器件嚙合。簡言之,作為解釋,如貫穿本描述使用之片語「電器件(electrical device)」包括具有母柱以收納公同軸電纜連接器20以用於傳輸RF信號(諸如,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網際網路資料及類似者)的任一電器件。配件25之螺帽部分34具有一六邊形外表面40以收納工具之顎夾,及一相反之凹槽形內表面41(圖3A中展示)以收納密封墊且與連接器20之本體22嚙合。暫時參看圖3A,內部空間37自形成於配件25之前端31處的嘴38至形成於後端32處的開口39地延伸至配件25內,且分別由環部分33之內表面36及螺帽部分34之內表面41 的定界。兩個環形通道74及75自內部空間37起自在螺帽部分34周圍連續的內表面41延伸至螺帽部分34內。返回參看圖2B,配件25之螺帽部分34安裝於本體22之前端23上,用於圍繞軸線A旋轉。配件25由具有堅固、硬、剛性、耐久性且高導電材料特性之材料或材料組合(諸如,金屬)建構而成。
仍參看圖2B,壓縮套環26具有:相反之前端42與後端43;一環形側壁44,其在前端42與後端43之間延伸;及一環形外壓縮帶45,其形成於側壁44中大體沿著壓縮套環26之前端42與後端43之間的軸線A中間之位置處。現參看圖3A,壓縮套環26具有一平滑環形外表面50及一相反之平滑環形內表面51。由內表面51定界之內部空間52自形成於壓縮套環26之後端43的嘴53至形成於前端42處的開口54地延伸至壓縮套環26內。內部空間52為孔形且經定大小以收納同軸電纜21。壓縮套環26摩擦配合至連接器22之本體22的最接近開口54之後端24上,以分別限制本體22與壓縮套環26圍繞及沿著軸線A之相對徑向、軸向及旋轉移動。壓縮套環26由具有堅固、硬、剛性且耐久性材料特性之材料或材料組合(諸如,金屬、塑膠及類似者)建構而成。
繼續參看圖3A,連接器20之本體22為包括一圓柱形外筒60及安置於外筒60內之一圓柱形、同軸內柱61的總成。內柱61為一細長套管,其沿著軸線A延伸且具有關於軸線A之旋轉對稱性。內柱61具有相反之前端62與後端63及相反之內表面64與外表面65。在內柱61之後端63處的外表面65形成有朝向前端62且自軸線A徑向向外突出之兩個環形脊70a及70b。當在此處使用術語「徑向(radial)」時,「徑向(radial)」意謂沿著自軸線A延伸之半徑對齊。此外,術語「軸向(axial)」意謂平行於軸線A延伸或對齊。脊70a與70b沿著內柱61之後端63相互間隔開。脊70a及70b提供對施加至同軸電纜連接器20的電纜之夾緊。
現參看圖3C之放大圖,內柱61之外表面65在最接近前端62處形成有沿著內柱61間隔之一系列指向外之凸緣66a、66b、66c、66d及66e。每一凸緣具有類似的結構且自軸線A徑向突出離開;凸緣66a及66d各自包括指向內柱61之前端62的一前面及指向內柱61之後端63的一後面;凸緣66b及66c各自包括指向內柱61之後端63的一後面;且凸緣66e包括指向內柱61之前端62的一前面。凸緣66a至66e中之每一者自軸線A延伸不同徑向距離。凸緣66a及66b在內柱61周圍形成一環形溝槽或通道71,其界定於凸緣66a之前面與凸緣66b之後面之間。外筒60在通道71處耦接至內柱61。
仍參看圖3C,配件25之後端32與在通道74處的螺帽部分34之內表面41、在凸緣66c處的內柱61之外表面65及凸緣66d之後面合作以在內柱61與螺帽部分34之間形成第一環式容積72,用於收納環密封墊73。另外,在通道75處的螺帽部分34之內表面41與凸緣66d之前面及在凸緣66e處的內柱61之外表面65合作以在內柱61與螺帽部分34之間形成第二環式容積80,用於收納環密封墊81。配件25由環密封墊73及81支撐且承載於內柱61上,且環密封墊73及81防止水分引入至連接器20。內柱61由具有硬、剛性、耐久性且高導電材料特性之材料或材料組合(諸如,金屬)建構而成,且環密封墊73及81自具有可變形、回彈性、形狀記憶材料特性之材料或材料組合建構。
現返回圖3A,外筒60為細長圓柱形套管,其沿著軸線A延伸,具有關於軸線A之旋轉對稱性。外筒60具有一側壁150,其具有相反之前端82與後端83及相反之內表面84與外表面85。內表面84界定且定界內部電纜收納空間90,該內部電纜收納空間90經成形及定大小以收納同軸電纜21且其中安置內柱61之後端63。在外筒60之後端83處的開口91與壓縮套環26之內部空間52連通,且通至內部電纜收納空間90內。外 筒60之前端82形成有向內突出之環形端緣92。端緣92鄰接通道71且按摩擦配合嚙合而收納於通道71中,從而將外筒60緊固於內柱61上。端緣92與本體之前端23及配件25之後端32一起界定自外筒60之外表面85延伸至連接器20內之圓周凹槽87。
外筒60之前端82與對齊機構93一體式地形成,該對齊機構93安置於圓周凹槽87中在外筒60與配件25之間以在外筒60與配件25之間施加軸向力以維持配件25與本體22之內柱61之間的接觸。如在分離地說明外筒60之圖2C中看出,對齊機構93包括沿著外表面84承載於外筒60之端緣92與周邊85a之間之兩個彈簧94及95。彈簧94為具有相反端94a與94b及中部94c之準環形片。彈簧95為具有相反端95a與95b及中部95c之準環形片。如其在此處所使用,「準環形(quasi-annular)」意謂跨小於全圓的圓之弧形段弧形延伸之形狀。彈簧94及95為片,由一片平、薄、細長彈起材料形成。彈簧94及95為相對於軸線A之準環形。彈簧94之端94a及94b固定至外筒60之前端82,且中部94c不受前端82約束,自外筒60朝向配件25軸向突出離開,使得彈簧94具有跨徑向跨度之弧形彎曲形狀及在軸向方向上之凸形形狀。彈簧94回應於軸向壓縮而沿著軸線A撓曲,且將彈簧94維持於受壓縮狀況下,其中中部94c最接近前端82。在彈簧94之受壓縮狀況下,沿著周邊85a在端緣92之側與外筒60之外表面84之間安置中部94c,且彈簧94將軸向偏置向前施加於配件25上。
類似地,彈簧95之端95a及94b固定至外筒60之前端82,且中部95c不受前端82約束,自外筒60朝向配件25軸向突出離開,使得彈簧95具有跨徑向跨度之弧形彎曲形狀及在軸向方向上之凸形形狀。彈簧95回應於軸向壓縮而沿著軸線A撓曲,且將彈簧95維持在受壓縮狀況,其中中部95c最接近前端82。在彈簧95之受壓縮狀況下,將中部95c安置於端緣92之側與外筒60之外表面84之間,且彈簧95將軸向偏置向前施加於 配件25上。在其他具體實例中,對齊機構93包括若干彈簧,或為在外筒60之前端23處安裝於柱上之碟或環形物。對齊機構93之此等替代具體實例具有圍繞軸線A之一環形正弦或螺旋面形狀,及四個向前突出的在圓周方向上間隔開之接觸點,其抵靠配件25。
現參看圖3C,配件25經安裝用於圍繞軸線A在內柱61上自由地旋轉。為了允許自由旋轉,環密封墊73及81在徑向方向上將螺帽部分25與內柱61剛好隔開,從而創造間隙86,其允許在徑向方向上之輕微移動且允許配件25在環密封墊73及81上以低滾動摩擦而旋轉。當配件25承載於本體22上且螺合至電器件上或耦接至電器件時,將對齊機構93維持在受壓縮狀態,且由對齊機構93施加之力沿著圖3C中之線B在向前方向上推動配件25,從而使對齊機構93抵靠配件25,且使在配件25之後端32上的接觸面101接觸凸緣66c之後面(其為接觸面102)。由對齊機構93施加的指向前之力克服由環式容積72內的環密封墊73之壓縮造成的在向後方向上的彈簧阻力。以此方式,建立永久低摩擦連接,其允許配件25在內柱61上自由地旋轉,且維持配件25與內柱61永久電連通。
外筒60由具有堅固、剛性、大小及形狀記憶且電絕緣材料特性以及低摩擦係數之材料或材料組合(諸如,塑膠或類似者)建構而成。一體式地形成至外筒60之對齊機構93亦具有堅固、剛性、大小及形狀記憶且電絕緣材料特性,使得對對齊機構93之壓縮使對齊機構93在與壓縮相反的方向上產生反作用力,從而傾向於使對齊機構93返回至與軸線A對齊且同軸之原始組態,使得維持配件25與軸線A同軸。
繼續參看圖3C,彈簧94與95在圓周凹槽87中相互在圓周方向上、在直徑方向上偏移。中部94c與95c在直徑方向上偏移,以便自本體22之相反側朝向配件25施加均勻分佈之力。當將配件25螺合至電器件上或耦接至電器件時,彈簧94及95之弧形及凸形形狀回應於配件25之向 後移動而產生反作用力,使得將配件25維持在關於軸線A之同軸對齊狀態中,因此維持在內柱61周圍完全之接觸面101與102之間的連接之連續性。對齊及連接之維持確保經由連接器20傳輸之信號不洩漏出連接器20,確保外部RF干擾不洩漏至連接器20內,且確保連接器20保持電接地。另外,歸因於彼等結構特徵之材料構造及在配件25與對齊機構93之間的有限數目個干擾位點,兩個中部94c及95c與配件25之後端32的相互作用具有低摩擦係數。在對齊機構93之其他具體實例中,對齊機構93之四個接觸點均勻地隔開以在四個接觸點處對配件25施加均勻分佈之力。
返回參看圖3A,外筒60之後端83承載壓縮套環26。在後端83附近具有減小之厚度的外筒60之側壁150界定內壓縮帶152。現參看圖3D之放大圖,內壓縮帶152包括一主脊部分103、一副脊部分104及形成於其間之一彎曲部105。主脊部分103及副脊部分104具有自軸線A徑向向外突出離開之豎直脊。主脊部分103形成於最接近後端83處,副脊部分104形成於主脊部分103之前方,且彎曲部105為側壁150的在主脊部分103與副脊部分104之間的可撓性薄部分,該彎曲部105界定主脊部分103與副脊部分104之間之活動鉸鏈。主脊部分103具有指向外筒60之後端83的傾斜第一面110(其為干擾面),及指向外筒60之前端82的傾斜第二面111。副脊部分104具有指向外筒60之後端83的傾斜第一面112(其為干擾面),及指向外筒60之前端82的傾斜第二面113。V形通道114界定於分別第二面111與第一面112之間。主脊部分103及副脊部分104由薄壁環115承載於外筒60之後端83上,與自內柱61上之脊70a及70b的電纜收納空間90相對。薄壁環115為可撓性的,且回應於施加徑向指向之力而徑向向內朝向軸線A偏轉。安置於環115之內側的環形肩116具有最接近外筒60之外表面85的豎直鄰接表面120。
仍參看圖3D,壓縮套環26之側壁44在前端42處變窄,且 形成環形外壓縮帶45。壓縮套環26包括:一環122,其自壓縮套環向前延伸;一傾斜面133,其最接近外壓縮帶45地安置於外壓縮帶45與內表面51之間;及一環形豎直肩134,其被形成於最接近壓縮套環26之後端43及內表面51處。外壓縮帶45為側壁44的變窄之有凹口之部分,其延伸至內部空間52內且具有一內表面123及一相反之外表面124、一第一壁部分125、一相反之第二壁部分126,及第一壁部分125與第二壁部分126會合於之一可撓性彎曲部130。第一壁部分125及第二壁部分126為剛性的,且彎曲部130為提供第一壁部分125與第二壁部分126之間的可撓性之活動鉸鏈。壓縮空間131界定於外壓縮帶45之第一壁部分125與第二壁部分126之間。鉸鏈122自第二壁部分126向前延伸且終止於位置毗鄰肩116之鄰接表面120的終端邊緣132處。
仍參看圖3D,壓縮套環26配合於外筒60上,緊密地環繞外筒60,其中壓縮套環26之內表面51按摩擦配合嚙合而直接接觸外筒60之外表面85,以限制徑向、軸向及旋轉相對移動。外筒60之內壓縮帶152收納且嚙合壓縮套環26之外壓縮帶45以限制壓縮套環26之徑向、軸向及旋轉相對移動,其中肩134與外筒60之後端83間隔開,壓縮套環26之傾斜面133毗鄰主脊部分103之第一面110,沿著第一壁部分125的外壓縮帶45之內表面123毗鄰主脊部分103之第二面111,彎曲部130收納於通道114中且與彎曲部105相抵,沿著第二壁部分126的外壓縮帶45之內表面123毗鄰副脊部分104之第一面112,且壓縮套環26之終端邊緣132毗鄰外筒60之鄰接表面120,該配置界定壓縮套環26在外筒60上之配合狀況。
在操作中,電纜連接器20適用於電連通地將同軸電纜21耦接至電器件。為了如此進行,將電纜連接器緊固至同軸電纜21,如圖4A中所示。藉由在同軸電纜21之一端141處剝離護封140之一部分以暴露內導體30、介電絕緣體143、箔層144及可撓性護罩145,製備同軸電纜21以收 納電纜連接器20。介電絕緣體143被剝回以暴露預定長度之內導體30,且將護罩145之端轉回以覆蓋護封140之一部分。接著將同軸電纜21之端141引入至連接器20以將連接器20配置於未壓縮狀況下,如圖4A中所示。在此條件下,內柱61安置於護罩145與箔層144之間,且與護罩145電連通。
仍參看圖4A,為了將連接器20在同軸電纜21上配置於未壓縮狀況中,使同軸電纜21與軸線A對齊且沿著由箭頭線C指示之方向送入壓縮套環26之內部空間52內。接著使同軸電纜21穿過開口91且進入由內柱61定界之電纜收納空間90內,從而確保內導體與軸線A對齊。同軸電纜21繼續沿著圖4A中之線C向前移動,直至同軸電纜21遇到內柱61之後端63,在此處,使護罩145在後端63上前進,且將脊70a及70b置於與護罩145接觸,且護罩145之在護封140上轉回的部分與外筒60之內表面84接觸。亦使箔層144及介電絕緣體143在內柱61內與內柱61之內表面64相抵地向前前進。同軸電纜21沿著線C之進一步向前移動使同軸電纜前進至圖4A中說明之位置,其中介電絕緣體143之自由端安置於配件25之螺帽部分34內,且內導體30延伸穿過環部分33之內部空間37且突出超出配件25之開口38。在此配置中,護罩145與內柱61之外表面65電連通地接觸。另外,因為對齊機構93使配件25偏置至與內柱61永久電連通,所以護罩145亦經由內柱61與配件25電連通,從而建立連接器20與同軸電纜21之間的屏蔽及接地連續性。參看圖3D及圖4A,在連接器20之未壓縮狀況下,外筒60具有內徑D,外筒60之內表面84與脊70a及70b分開距離G,且連接器20之自前端23至後端43的長度為長度L。在連接器20將與RG6式同軸電纜一起使用之具體實例中,內徑D為大致8.4毫米,距離G為大致1.4毫米,且長度L為大致19.5毫米。諸如將與其他類型之電纜一起使用的其他具體實例將具有不同尺寸。
自未壓縮狀況,使連接器20移動至圖4B中說明之受壓縮 狀況。外筒60之薄壁內壓縮帶152及壓縮套環26之薄壁外壓縮帶45適用於向下捲曲到同軸電纜21上以提供連接器20與同軸電纜21之間的緊固、無損壞嚙合。為了壓縮連接器20,將連接器20置放於一壓縮工具內,該壓縮工具夾緊連接器20,且將連接器20軸向沿著軸線A沿著箭頭線E及F自前端23及後端43壓縮。沿著線E及F之軸向壓縮力分別使外筒60之變薄側壁150及壓縮套環26之變薄側壁44經受應力,從而回應於應力促使變薄側壁150及44變形及彎曲。
圖5為本體22之後端24及壓縮套環26之放大圖,其中施加了同軸電纜21。當壓縮工具操作時,回應於施加之軸向壓縮力,使壓縮套環26之後端43朝向外筒60前進,從而使壓縮套環26及外筒60分別在外壓縮帶45及內壓縮帶152處壓縮。當使鄰接表面120朝向壓縮套環26前進時,外壓縮帶45之傾斜面133遇到內壓縮帶152之主脊部分103的第一面110。傾斜面133及第一面110各自與施加之力傾斜,且相互平行,且傾斜面133及第一面110與軸線A傾斜地滑過彼此。外筒60之後端83接觸且抵靠壓縮套環26之肩134,且當第一面110在傾斜面133上滑動時,後端83在肩134中樞轉,且環115向內變形,從而使內壓縮帶152徑向向內屈曲且V形通道114向內變形。當V形通道114向內變形時,外壓縮帶45在持續的壓縮力下屈曲至V形通道114內。第一壁部分125及第二壁部分126朝向軸線A向內傾斜地定向,使得軸向壓縮力使第一壁部分125及第二壁部分126朝向軸線A徑向向內變形且靠攏在一起。迫使彎曲部130徑向向內至V形通道114內,且抵靠彎曲部105以使內壓縮帶152徑向向內變形。V形通道114扣住屈曲之外壓縮帶45,從而確保外壓縮帶45徑向屈曲,且當主脊部分103及副脊部分104回應於樞轉且回應於與外壓縮帶45之接觸而屈曲時,外壓縮帶45進一步由變形之V形通道114朝向脊70a及70b徑向向內載運。
壓縮繼續,直至外壓縮帶45閉合,使得消除了壓縮空間131,且將連接器20置於在圖3B、圖4B及圖5中說明之受壓縮狀況下。雖然將連接器20自未壓縮狀況移動至受壓縮狀況之過程在以上被呈現且描述為一系列依序步驟,但應理解,連接器20在同軸電纜21上之壓縮較佳地在一平滑、連續運動中實現,耗時少於一秒。
在連接器20之受壓縮狀況下,連接器20之內徑D更改至內徑D',外筒60之內表面與倒鉤70現在分開距離G',且連接器之本體22之長度現在為長度L',如在圖4B及圖5中所指示。距離G'小於距離G之一半,內徑D'大致為內徑D減距離G',且長度L'小於長度L。在連接器20將與RG6式同軸電纜一起使用之具體實例中,內徑D'大致為6.7毫米,距離G'大致為0.5毫米,且長度L'大致為18.0毫米。諸如將與其他類型之電纜一起使用的其他具體實例將具有不同尺寸。如在圖4B中看出,直徑之此顯著減小使同軸電纜21之護封140及護罩145變得嚙合,且在彎曲部105與脊70a及70b之間捲曲。此外,與脊70a及70b相反之彎曲部105安置於脊70a與70b之間,使得護封140及護罩145捲曲於彎曲部105與脊70a及70b之間、在脊70a與70b之間的軸向位置處,從而防止同軸電纜21自連接器20退出。第一壁部分125及第二壁部分126與軸線A橫向且大體相切地定向以將屈曲之內壓縮帶152支撐在屈曲配置中,且藉由防止內壓縮帶152之指向外的移動來抵抗同軸電纜21之退出。
繼續參看圖5,內柱61之剛性材料特性防止內柱61由於捲曲而損壞。此外,因為介電絕緣體143及內導體30被保護於內柱61內,且護罩145在內柱61外,與外表面65接觸,所以護罩145與內柱61之間的連接之連續性得以維持,使得經由連接器20傳輸之信號不洩漏出連接器20,使得外部RF干擾不洩漏至連接器20內,且使得連接器20保持電接地。護罩145與自軸線A向前且徑向向外突出之脊70a及70b之間的相互作用進 一步抑制同軸電纜21沿著與線F相反的方向向後移動出連接器20,從而確保將連接器20緊固地施加於同軸電纜21上。
在連接器20處於受壓縮狀況下之情況下,現在可藉由將連接器20螺合至選定電器件之螺紋柱上而以普通且熟知方式將連接器20耦接至電器件。以上參照較佳具體實例描述了本發明。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性質及範疇的情況下,可進行所描述之具體實例的改變及修改。對本文中為了說明之目的選擇的具體實例之各種進一步改變及修改將易於由熟習此項技術者想到。在此等修改及變化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的範圍內,其意欲包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已按使熟習此項技術者理解且實踐本發明之此等清晰且簡潔術語充分描述了本發明,本發明之所主張申請專利範圍如下。

Claims (32)

  1. 一種同軸電纜連接器,其包含:一外筒,其包括一縱向軸線,該外筒形成有一內壓縮帶;一同軸壓縮套環,其被施加至該外筒,該壓縮套環包括一外壓縮帶,該外壓縮帶環繞形成在該外筒中之該內壓縮帶;及該內壓縮帶及該外壓縮帶回應於對該同軸電纜連接器之軸向壓縮而在一未壓縮位置與一受壓縮位置之間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在該受壓縮位置中,該外壓縮帶承抵著該內壓縮帶,以使該內壓縮帶朝向該縱向軸線徑向向內變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外壓縮帶包括相反之第一與第二壁部分及形成於該第一壁部分與該第二壁部分之間的一彎曲部;該內壓縮帶包括相反之第一與第二脊部分及形成於該第一脊部分與該第二脊部分之間的一彎曲部;在該未壓縮位置中,該外壓縮帶之該第一壁部分及該第二壁部分分別與該內壓縮帶之該第一脊部分及該第二脊部分接觸,且該外壓縮帶之該彎曲部與該內壓縮帶之該彎曲部接觸;及在該受壓縮位置中,該外壓縮帶之該第一壁部分及該第二壁部分分別與該內壓縮帶之該第一脊部分及該第二脊部分隔開,且該外壓縮帶之該彎曲部徑向向內承抵著該內壓縮帶之該彎曲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外壓縮帶之該第一壁部分及該第二壁部分分別朝向該彎曲部徑向而向內地定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一內柱,其承載於該外筒內; 該內柱具有間隔開之環形的第一及第二脊;及在該受壓縮位置中,該內壓縮帶之該彎曲部被朝向該內柱安置於該第一脊與該第二脊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在該受壓縮位置中,該外壓縮帶之該第一壁部分及該第二壁部分相對於該縱向軸線成橫向,且該內壓縮帶之該第一脊部分及該第二脊部分相對於該縱向軸線傾斜。
  7. 一種同軸電纜連接器,其包含:一圓柱形本體,其包括一縱向軸線,該本體包含:一同軸外筒,其具有定界一內部空間之一側壁,該外筒具有一前端、一相反之後端,及形成於該側壁中在該前端與該後端之間的一內壓縮帶;及在該內部空間內之一同軸內柱,該同軸內柱具有延伸超出該外筒之該前端的一前端,及最接近該外筒之該後端的一後端;一同軸壓縮套環,其被施加至該外筒之該後端,該壓縮套環包括一前端、一相反之後端,及形成於其間的環繞形成於該外筒中之該內壓縮帶的一外壓縮帶;及該內壓縮帶及該外壓縮帶回應於對該同軸電纜連接器之軸向壓縮而在一未壓縮位置與一受壓縮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回應於自該未壓縮位置至該受壓縮位置之移動,在該外壓縮帶中之彎曲部承抵著該內壓縮帶中之彎曲部,以使該內壓縮帶朝向該內柱徑向向內變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外壓縮帶包括相反之第一與第二壁部分,每一者朝向一彎曲部徑向向內定向,該彎曲部界定形成於該第一壁部分與該第二壁部分之間的一活動鉸鏈;及 該內壓縮帶包括一第一脊部分、一第二脊部分及一彎曲部,該彎曲部係界定形成於該第一脊部分與該第二脊部分之間的一活動鉸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外壓縮帶包括相反之第一與第二壁部分及形成於該第一壁部分與該第二壁部分之間的一彎曲部;該內壓縮帶包括相反之第一及第二脊部分、形成於該第一脊部分與該第二脊部分之間的一彎曲部,及形成於該第一脊部分及該第二脊部分上之指向外的脊;該外壓縮帶之該第一壁部分及該第二壁部分在受壓縮狀況及未壓縮狀況下係安置於該內壓縮帶之該等指向外的脊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在自該未壓縮狀況至該受壓縮狀況之移動期間,在該外壓縮帶中之該彎曲部位於該內壓縮帶中之該彎曲部中且與該內壓縮帶中之該彎曲部相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在該受壓縮位置中,該外壓縮帶之該第一壁部分及該第二壁部分相對於該縱向軸線成橫向,且該內壓縮帶之該第一脊部分及該第二脊部分相對於該縱向軸線傾斜。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進一步包含:一指向外的環形肩,其形成於該外筒中,在該外筒之該後端內側;一指向內的環形肩,其形成於該壓縮套環中,最接近該外筒之該後端;及回應於該內壓縮帶及該外壓縮帶自該未壓縮位置至該受壓縮位置之移動,該壓縮套環之該指向內的環形肩抵靠該外筒之該後端,且該指向外的環形肩承抵著該壓縮套環之該前端。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內柱具有間隔開之環形第一脊與第二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在該受壓縮位置中,該內壓縮帶中之該彎曲部係朝向該內柱安置於該第一脊與該第二脊之間。
  15. 一種同軸電纜連接器,其包含:一圓柱形本體,其具有一縱向軸線,該本體具有相反之前端與後端;一同軸配件,其安裝至該本體之該前端;及一對齊機構,其被承載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其中該對齊機構經壓縮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以便對該配件施加一軸向力以維持該配件與該本體之間的接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配件具有一後端;及該對齊機構承載於該本體之該前端與該配件之該後端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對齊機構承載於形成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的一圓周凹槽中。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對齊機構包括一彈簧。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彈簧被一體式地形成於該本體。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沿著該本體之一周邊承載該彈簧。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彈簧為一準環形片。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片包括:相反之端,其一體式地形成至該本體;及一中部,其大體位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該中部不受該本體約 束,且自該本體軸向突出離開。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對齊機構包括:一第一準環形彈簧,其位於形成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的一圓周凹槽中;一第二準環形彈簧,其位於該圓周凹槽中;且該第一彈簧與該第二彈簧偏移。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彈簧與該第二彈簧在直徑方向上偏移。
  25. 一種同軸電纜連接器,其包含:一本體,其具有一縱向軸線;一同軸配件,其經安裝在該本體上用於旋轉;及一彈簧,其承載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用於在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壓縮;其中該彈簧經壓縮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以便對該配件施加一軸向力以維持該配件與該本體之間的接觸。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彈簧承載於形成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的一圓周凹槽中。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沿著該本體之一周邊承載該彈簧。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彈簧一體式地形成至該本體。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彈簧為一準環形片。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葉片包括:相反之端,其一體式地形成至該本體;及 一中部,其大體位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該中部不受該本體約束,且自該本體軸向突出離開。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進一步包含一承載於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的一第二彈簧,用於在該本體與該配件之間壓縮。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同軸電纜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彈簧與該第二彈簧在圓周方向上偏移。
TW102121318A 2013-01-11 2013-06-17 具有對齊及壓縮特徵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TWI6127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39,972 US9039446B2 (en) 2012-06-11 2013-01-11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alignment and compression features
US13/739,972 2013-0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0353A true TW201440353A (zh) 2014-10-16
TWI612744B TWI612744B (zh) 2018-01-21

Family

ID=52114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1318A TWI612744B (zh) 2013-01-11 2013-06-17 具有對齊及壓縮特徵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274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3830A (en) * 1997-08-02 2000-11-28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6425782B1 (en) * 2000-11-16 2002-07-30 Michael Holland End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TWM243824U (en) * 2003-10-13 2004-09-11 Jen-Hung Hung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TW200847550A (en) * 2007-05-22 2008-12-01 Phoenix Comm Technologies Internat Coaxial connector
US8287320B2 (en) * 2009-05-22 2012-10-16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hav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memb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2744B (zh) 2018-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39446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alignment and compression features
US9876288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compression bands
US10511106B2 (en) Post-less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compression collar
US8096830B2 (en) Connector with deformable compression sleeve
US7101223B2 (en) Compact sealed and shielded connector
US10361521B2 (en) Push-on coaxial connector
US9300094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having a pawl preventing removal of a cable
US9419350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alignment and compression features
TWI635668B (zh) 具有對齊及壓縮特徵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US20170040718A1 (en) Push-on coaxial connector
US10348005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mpression band
TWI612744B (zh) 具有對齊及壓縮特徵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US20190273333A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Compression Collar And Deformable Compression Band
TWI661625B (zh) 具有一可擴張掣爪的同軸纜線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