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3197A - 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 - Google Patents
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33197A TW201433197A TW103100057A TW103100057A TW201433197A TW 201433197 A TW201433197 A TW 201433197A TW 103100057 A TW103100057 A TW 103100057A TW 103100057 A TW103100057 A TW 103100057A TW 201433197 A TW201433197 A TW 20143319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packet
- receiving end
- uncompleted
- transmit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當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基地台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接著,傳送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基地台。之後,接收端接收由基地台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Description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切換通訊方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
隨著行動寬頻應用成長以及龐大的數據傳輸需求,無線電頻譜資源分配已日趨匱乏。為了解決此問題,從空間域增加可用頻寬的技術趨勢已逐漸成形。因此,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已開始研究在先進長程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裡支援裝置間通訊(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D2D)的可行性及制定對應的系統需求。這種D2D通訊是在無線通訊系統的控制下,允許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在完成鄰近區域探索(Proximity discovery)後,使用需執照頻帶(Licensed band)或是結合異質
型網路(Heterogeneous network)使用免執照頻帶(Unlicensed band)(例如,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直接與鄰近的UE進行通訊的新型技術。D2D通訊能夠增加系統頻譜效率以及降低終端發射功率,因而可解決無線通訊系統頻譜資源匱乏的問題。除此之外,D2D通訊技術的實現也能滿足一些商務應用和災難救援上的鄰近區域通訊需求,如電子傳單和警報系統等。
圖1A是習知的蜂巢式通訊方式。如圖1A所示,當UE 110欲傳輸資料至UE 120時,需依序經由基地台130、網路實體140以及基地台150的轉傳方能將資料傳輸至UE 120。換言之,UE 110以及120之間是透過傳統的蜂巢式通訊連線來傳輸資料。
當UE 110及120之間的距離縮短至一定的範圍時,基地台130(或基地台150)即可將UE 110及120之間的通訊方式切換為如圖1B所示的D2D通訊。
圖1B為習知的裝置間通訊示意圖。從圖1B中可看出,UE 110及120之間可直接互相傳輸資料,而不需透過基地台130、網路實體140以及基地台150來進行資料的轉傳,進而達到網路卸載(network offloading)的效果。
此外,當基地台130(或基地台150)判斷UE 110及120之間因距離過遠而無法繼續進行D2D通訊時,仍可將UE 110及120之間的通訊方式切換為圖1A所示的傳統蜂巢式通訊連線。
根據3GPP所規範的D2D通訊技術系統需求,LTE-A網
路必須有能力為一個UE建立D2D通訊連線、有能力控制D2D通訊連線所使用的無線資源、且能在D2D通訊連線與傳統蜂巢式通訊連線之間進行不影響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QoS)的通訊連線切換。
在LTE-A裡,承載(Bearer)負責在兩個網路實體之間傳送資料。UE與封包資料網路閘道(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之間的資料流是藉由演進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載所傳送。
圖2是在習知LTE-A中多個網路實體之間的資料流示意圖。所述多個網路實體(network entity)例如包括UE、基地台(Evolved Node B,eNB)、服務閘道器(Serving Gateway,S-GW)、封包資料網路閘道器(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以及對等實體(Peer Entity)。在這些網路實體中,UE與eNB例如屬於演進陸地無線接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而S-GW與P-GW例如屬於演進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對等實體例如是與UE進行終端對終端服務(end-to-end service)的網路實體。
如圖2所示,EPS無線承載(Radio Bearer,RB)是由無線承載、S1承載與S5/S8承載這三個實體承載串接而成的邏輯承載。在每條EPS無線承載建立時,P-GW會配置一組相應的QoS參數,而eNB會依據這些QoS參數對不同EPS無線承載裡的資料流進行排程(scheduling)以滿足其QoS需求。對UE來說,QoS
需求不同的資料流會使用不同的EPS無線承載以達成不同的服務品質。其中eNB與UE之間的資料傳送是由無線承載負責,無線承載包括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和無線連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當一條對封包錯誤遺失率(Packet Error loss Rate,PELR)有較嚴格要求的EPS無線承載建立時,eNB在其相應無線承載的RLC實體(Entity)會使用承認模式(Acknowledge Mode,AM)來傳輸資料,也就是在RLC層運作自動重傳請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的重傳機制。
然而,當UE之間的通訊方式由傳統的蜂巢式通訊連線切換成D2D通訊連線時,eNB與UE之間的無線承載明顯地不再適用於D2D通訊連線。在此情況下,如何在由傳統的蜂巢式通訊連線切換成D2D通訊連線的切換過程中,滿足嚴格的封包錯誤遺失率(Packet Error loss Rate,PELR)實為本領域的一項重要議題。
本揭露提供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適於包括傳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至少一基地台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接著,傳送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到至少一基地台。之後,接
收端接收由至少一基地台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本揭露提供一種通訊系統,其包括傳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至少一基地台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傳送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到至少一基地台。接收端接收由至少一基地台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本揭露提供一種基地台,其包括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處理單元連接儲存單元及通訊單元,存取所述多個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以控制傳送端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基地台;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接收端。
本揭露提供一種接收端,其包括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處理單元連接儲存單元及通訊單元,存取所述多個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接收由至少一基地台
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本揭露提供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適於包括傳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至少一基地台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接著,傳送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之後,傳送端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揭露提供一種通訊系統,其包括傳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至少一基地台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傳送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傳送端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揭露提供一種基地台,其包括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處理單元連接儲存單元及通訊單元,存取所述多個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以
控制傳送端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接收傳送端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本揭露提供一種傳送端,其包括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處理單元連接儲存單元及通訊單元,存取所述多個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接收來自至少一基地台的控制訊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至少一基地台。
本揭露提供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適於包括傳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通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至少一基地台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及接收端。接著,傳送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之後,接收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揭露提供一種通訊系統,其包括傳送端、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
式時,至少一基地台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及接收端。傳送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接收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到至少一基地台。
本揭露提供一種基地台,其包括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處理單元連接儲存單元及通訊單元,存取所述多個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以控制傳送端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以及控制接收端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基地台。
本揭露提供一種接收端,其包括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處理單元連接儲存單元及通訊單元,存取所述多個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至少一基地台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以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接收來自至少一基地台的控制訊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至少一基地台。
基於上述,本揭露實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傳送端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或
是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藉由傳送端、接收端及/或基地台所轉傳的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來達到低封包錯誤遺失率的效果。
為讓本揭露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10、120‧‧‧使用者設備
130、330‧‧‧基地台
140‧‧‧網路實體
340‧‧‧核心網路
310‧‧‧傳送端
311、321、331、333‧‧‧PDCP實體
312、322、332、334‧‧‧RLC實體
320‧‧‧接收端
730、1030、1330‧‧‧第一基地台
740、1040、1340‧‧‧第二基地台
EM‧‧‧結尾標記
ERB1、ERB2‧‧‧EPS無線承載
P1~P22、P13’‧‧‧封包
RB1~RB3‧‧‧無線承載
S410~S430、S510~S580、S810~S830、S1110~S1130‧‧‧步驟
圖1A是習知的蜂巢式通訊方式。
圖1B為習知的裝置間通訊示意圖。
圖2是在習知LTE-A中多個網路實體之間的資料流示意圖。
圖3A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蜂巢式通訊示意圖。
圖3B是依據圖3A繪示的裝置間通訊示意圖。
圖4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
圖5是依據圖4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
圖6A至圖6F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至裝置間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圖7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至裝置間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圖8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
圖9A至圖9B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圖10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圖11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
圖12A至圖12B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圖13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圖14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基地台的功能方塊圖。
圖15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傳送端的功能方塊圖。
圖16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接收端的功能方塊圖。
圖3A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蜂巢式通訊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通訊系統300包括傳送端310、接收端320以及基地台330。基地台330例如是增強節點B(enhanced node B,eNodeB)、進階基地台(advanced base station,ABS)、巨型蜂巢式基地台(macro-cell base station)、微型蜂巢式基地台(pico-cell base station)、或遠端射頻頭(remote radio head,RRH)。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別例如是移動台(mobile station)、高級移
動台(advanced mobile station,AMS)、或無線終端通信裝置。
另外,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別可以是手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tablet PC)、可擕式裝置或是任何可與對方以蜂巢式通訊(cellular communication)模式及裝置間通訊(D2D communication)模式進行通訊的電子裝置或使用者設備。
在本揭露的各個實施例中,各個裝置之間在進行蜂巢式通訊時所依據的通訊標準皆假設為LTE,而如同先前所教示的,各個依據LTE標準進行通訊的裝置之間可藉由無線承載來傳遞封包。以圖3A中的傳送端310及基地台330為例,傳送端310中的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實體311以及無線連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實體312可藉由無線承載RB1來對應地與基地台330中的PDCP實體331以及RLC實體332溝通,進而將封包傳輸至基地台330。接著,基地台330可藉由EPS無線承載ERB1將來自傳送端310的封包傳輸至核心網路340(例如是演進數據封包核心網(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EPC))以將這些封包繞徑(routing)至接收端320。
如同圖2所繪示的,圖3A中的核心網路340亦可包括例如S-GW(未繪示)以及P-GW(未繪示)等網路實體,而這些網路實體可協助將來自於傳送端310的封包轉送至例如接收端320等目的地。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服務接收端320以及傳送端310的基地台皆為基地台330,因此核心網路340可藉由例如EPS無線承載ERB2來將來自傳送端310的封包繞徑至基地台330。接
著,基地台330中的PDCP實體333以及RLC實體334即可透過無線承載RB2與接收端320中的PDCP實體321以及RLC實體322溝通,進而將來自傳送端310的封包傳輸至接收端320。
依據上述實施例所教示的機制,傳送端310即可依序將封包P1~P11透過基地台330以及核心網路340傳送至接收端320。
值得注意的是,傳送端310所發送的各個封包皆配置有一PDCP序號(sequence number),用以代表這些封包的順序。以圖3A為例,封包P1~P11的PDCP序號例如是SN1~SN11。具體而言,當傳送端310中的PDCP實體311從其上層(例如傳輸控制協定/網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協定層等)接收封包時,PDCP實體311可將這些封包依序編號並發送至RLC實體312。此時,若RLC實體312是運作於前述的承認模式下的話,PDCP實體311可更將這些編號後的封包進行備份。之後,當RLC實體312確認已將某個編號後的封包發送至目的地(例如基地台330)之後,RLC實體312可通知PDCP實體311刪除對應的備份封包。此外,雖然圖3A所示的各個裝置中僅繪示PDCP實體及RLC實體,但本領域通常知識者應可了解圖3A中的各個裝置亦同時包括例如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以及實體(Physical)層等實體。
在一實施例中,若基地台330從傳送端310接收的封包出現亂序(out-of-sequence)的情形時,基地台330可暫存這些封包,直到這些暫存的封包改變為順次(in-sequence)時,再將這
些暫存的封包依序發送至核心網路340。詳細而言,雖然傳送端310是依序將封包透過無線承載RB1發送至基地台330,但由於基地台330可能會因通道、雜訊或其他因素而未接收到某些封包,使得基地台330所接收的封包可能出現前述的亂序情形。同時,由於基地台330所發送至核心網路340的封包必須為順次的,因此基地台330可暫存這些亂序的封包,並通知傳送端310重傳那些基地台330未接收的封包。接著,當基地台330接收傳送端310所重傳的封包,並判斷所接收的封包已回復為順次的情形時,基地台330即可接續將這些順次的封包透過EPS無線承載ERB1發送至核心網路340。
在本實施例中,在基地台330協助轉發傳送端310發送至接收端320的封包的同時,基地台330可更監控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裝置間通訊通道的情形,以判斷是否可將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具體而言,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可分別量測彼此之間的裝置間通訊通道情形,並將此量測結果回報基地台330。當基地台330判斷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裝置間通訊通道的訊號品質高於一第一預設門檻值時,基地台330可決定將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此時,為了讓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在切換通訊模式的過程中仍能滿足嚴格的封包錯誤遺失率,傳送端310、接收端320以及基地台330可對應地執行圖4所示的切
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以達到此功效。
圖4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本實施例提出的方法步驟可由圖3A的各個裝置執行,以下即搭配圖3A來說明本實施例提出的方法細節。
在步驟S410中,當基地台330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基地台330可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310。所述控制訊息例如是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訊息,但本揭露的可實施方式不限於此。核心網路實體例如是任何可偵測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裝置間通訊通道的情形,以判斷是否可將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的網路實體,但本揭露的可實施方式不限於此。接著,在本實施例中,基地台330可轉傳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接收端320。
接著,在步驟S420中,傳送端310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第一封包(例如是封包P10以及P11)至基地台330。具體而言,第一封包可視為是傳送端尚未傳送至基地台330的封包。從另一角度而言,基地台330所發送的控制訊息可視為是用於控制傳送端310停止傳送第一封包的訊息。
之後,在步驟S430中,接收端320可接收由基地台330所轉傳的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所述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
未完成封包狀態。所述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基地台330尚未經由EPS無線承載ERB1傳送至核心網路340的封包P7~P9。此外,關聯於所述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這些傳輸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號,亦即,SN7~SN9。
換言之,在基地台330將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之後,基地台330可將所暫存的封包P7~P9以及關聯於封包P7~P9的PDCP序號(即,SN7~SN9)發送至接收端320。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330可透過例如RRC訊息的控制訊息來將傳輸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號發送至接收端320,但本揭露的可實施方式不限於此。
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接收端320可依據所述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PDCP序號)設定接收端320的PDCP實體321的PDCP序號接收狀態。具體而言,接收端320可將其PDCP實體321的PDCP接收狀態設定成相同於基地台330所傳送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號。接著,接收端320可重置其RLC實體322,以將RLC實體322回復為預設的狀態。之後,接收端320可回傳確認訊息至基地台330,以告知基地台330接收端320已準備好與傳送端310進行裝置間通訊。
在接收到來自接收端320的確認訊息之後,基地台330即可得知其暫時不需作為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用來進行封包傳輸的媒介,因而可反應於所述確認訊息而重置對應於傳送端310的PDCP實體331以及對應於接收端320的PDCP實體333,
以將PDCP實體331和333回復為預設的狀態。並且,基地台330可進一步對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於執行裝置間通訊模式的通訊資源。
請參照圖3B,圖3B是依據圖3A繪示的裝置間通訊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傳送端310可透過無線承載RB3來傳輸封包至接收端320。應了解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以虛線來表示暫時未用來傳輸封包的承載。如圖3B所示,接收端320已接收先前由基地台330所轉傳的封包P7~P9以及其個別的PDCP序號(即,SN7~SN9)。
如此一來,當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以裝置間通訊模式進行通訊時,由於接收端320對於已接收封包(例如是封包P7~P9)的PDCP序號的認知與傳送端310是一致的,因而使得傳送端310可無誤地傳送接下來的封包。詳細而言,在基地台330將封包P7~P9以及其個別對應的PDCP序號(即,SN7~SN9)轉傳至接收端320之後,由於接收端320所接收的最後一個封包P9所對應的PDCP序號為SN9,因此接收端320可通知傳送端310接續傳送具有次於SN9的PDCP序號(即,SN10)的封包。在傳送端310接收到接收端320的通知之後,傳送端310即可傳送對應於SN10的封包P10。
從另一觀點而言,由於基地台330可視為是將對應於PDCP實體311的PDCP實體331的狀態直接複製至接收端320的PDCP實體321,因而可保證後續傳送端310與接收端320在進行
裝置間通訊時,雙方對於各個封包對應的PDCP序號的認知必然是一致的。因此,本實施例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降低封包錯誤遺失率。
反之,若基地台330未進行前述傳輸未完成封包的PDCP序號的轉傳操作的話,將可能使得傳送端310與接收端320在進行裝置間通訊時因對各個封包對應的PDCP序號的認知不一致而出現錯誤。更進一步而言,一般的封包中本身即可能配置有相似於PDCP序號的其他類似序號,但由於這些序號並非全域的(global),因而使得這些序號可能僅適用於例如傳送端310與基地台330之間的傳輸,或是基地台330與接收端320之間的傳輸。在此情況下,若接收端320直接以這些非全域序號要求傳送端310傳送對應的封包的話,傳送端310可能會傳送成其他非接收端320所要求傳送的封包,因而使得接收端320接收到錯誤的封包。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當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切換至裝置間通訊模式時,若仍有正在核心網路340中進行繞徑的封包的話,這些封包可能會遺失而導致封包錯誤遺失率變高。因此,本揭露另提出一種可改善此問題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用以進一步降低封包錯誤遺失率。
圖5是依據圖4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圖6A至圖6F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至裝置間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請參照圖6A,在本實施例中假設以下情境:封包P1~P4
已成功傳送至接收端320;核心網路340已將封包P5~P8繞徑至基地台330,但基地台330尚未傳送封包P5~P8至接收端320;封包P9~P12尚在核心網路340中繞徑;基地台330因某些原因而未接收到封包P13(故在基地台330處以虛線框的封包P13’來表示基地台330尚未接收封包P13);基地台330已接收封包P14~P16,但由於尚未接收封包P13,因此無法以順次的方式傳送P14~P16至核心網路340;由於封包P13未成功傳送至基地台330,因此傳送端310仍未刪除封包P13,以便之後的重傳操作;傳送端310尚未傳送封包P17~P19至基地台330。
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6A,在步驟S510中,當基地台330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基地台330可發送結尾標記EM至核心網路340,並停止傳送已從傳送端310接收的封包P14~P16至核心網路340。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地台330已成功接收到封包P13使得封包P13~P16回復為順次的情形,基地台330在發送結尾標記EM之後仍會停止傳送封包P13至核心網路340。結尾標記例如是一種特殊型態的封包或是其他特定的信號,用以代表傳送端310已停止傳送封包至核心網路340。
接著,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6B,在步驟S520中,基地台330可轉傳來自核心網路340的封包P5~P12至接收端320,直到從核心網路340接收結尾標記EM為止。詳細而言,當基地台
330從核心網路340接收到結尾標記EM時,基地台330即可得知此時核心網路340中已不存在尚未繞徑至基地台330的封包。換言之,透過設置結尾標記EM的機制可保證在將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不會遺漏任何尚在核心網路340中繞徑的封包,因而可進一步降低封包錯誤遺失率。請參照圖6C,其例如是在基地台330完成封包P5~P12的傳送後的示意圖。
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6D,在步驟S530中,基地台330可發送控制訊息(例如是RRC訊息)至傳送端310。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地台330亦可先進行步驟S530,再進行步驟S510及S520,或者,基地台330亦可同時進行步驟S510~S530。
而在步驟S540中,傳送端310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封包至基地台330。在其他實施例中,傳送端310在接收到控制訊息之後可更重置RLC實體312。
在步驟S550中,接收端320可接收由基地台330所轉傳的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以及關聯於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封包P14~P16個別的PDCP序號(即,SN14~SN16))。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基地台330未接收到封包P13,但基地台330仍可將此狀態轉傳至接收端320,以告知接收端320此情形。舉例而言,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330可將例如封包P13等應接收而未接收的封包的PDCP序號(例如是SN13)通知接收端
320。如此一來,接收端320即可在之後與傳送端310進行裝置間通訊時要求傳送端310重傳封包P13。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服務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為基地台330,因此基地台330可透過無線承載RB2來傳送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地台330亦可透過RRC訊息來傳送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以及關聯於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SN13~SN16)至接收端320,但本揭露的可實施方式不限於此。步驟S530~S550的其他細節可參照圖4中的步驟S410~S430,在此不再贅述。請參照圖6E,其例如是在基地台330完成封包P14~P16以及SN13~S16的傳送後的示意圖。
請再次參照圖5,在步驟S560中,接收端320可依據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接收端320的PDCP實體321的PDCP序號接收狀態、重置接收端320的RLC實體322以及回傳確認訊息至基地台330。在步驟S570中,基地台330可反應於確認訊息而重置基地台330中對應於傳送端310的PDCP實體331以及對應於接收端320的PDCP實體333。在步驟S580中,基地台330可對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於執行裝置間通訊模式的通訊資源。請參照圖6F,其例如是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依據基地台330所分配的通訊資源進行裝置間通訊的示意圖。
概略而言,圖5實施例中提出的方法在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
式時,除了可保證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對於各個封包對應的PDCP序號的認知是一致的之外,還可避免遺失尚在核心網路中繞徑的封包,因而可達到相當低的封包錯誤遺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前述實施例中皆假設服務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為基地台330,但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提出的方法同樣適用於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是由不同的基地台服務的情形。
請參照圖7,圖7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至裝置間通訊模式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假設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別是由第一基地台730以及第二基地台740服務,而第一基地台730以及第二基地台740之間可透過LTE中定義的X2介面溝通。
如圖7所示,當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切換至裝置間通訊時,第一基地台730可依序透過X2介面以及第二基地台740來將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及對應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SN13~SN16)轉傳至接收端320。
從另一觀點而言,由於圖7中的第一基地台730並未服務接收端320,因而無法將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及對應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SN13~SN16)直接轉傳至接收端320,而需透過X2介面及第二基地台740的協助方能達成這些轉傳操作。除了此點差異之外,其他技術細節皆與前述各個
實施例相似,在此不再贅述。
應了解的是,雖然前述實施例中是描述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的情形,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當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傳送端310及/或接收端320亦可將進行相似於前述實施例中所進行的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對應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的轉傳操作,以降低切換通訊模式時的封包錯誤遺失率。以下將進行詳細說明。
圖8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圖9A至圖9B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請參照圖9A,在本實施例中假設以下情境:封包P14~P16已成功透過無線承載RB3傳送至接收端320;接收端320因某些原因而未接收到封包P13(故在接收端320處以虛線框的封包P13’來表示接收端320尚未接收封包P13);由於封包P13未成功傳送至基地台330,因此傳送端310仍未刪除封包P13,以便之後的重傳操作;傳送端310尚未傳送封包P17~P19至接收端320。
請同時參照圖8及圖9A,在步驟S810中,當基地台330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基地台330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310。在本實施例中,基地台330可藉由控制訊息來控制傳送端310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320。
接著,在步驟S820中,傳送端310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320。所述至少一第一封包例如是封包P13及P17~P19。
之後,在步驟S830中,傳送端310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基地台330。具體而言,傳送端310可轉傳封包P13及P17~P19及其對應的PDCP序號(即,SN13及SN17~SN19)。接著,基地台330可接收傳送端310所轉傳的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330可依據上述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即,SN13及SN17~SN19)設定基地台330中對應於接收端320的PDCP實體333的PDCP傳送狀態。此外,基地台330可更對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於執行蜂巢式通訊模式的通訊資源。
請參照圖9B,圖9B例如是基地台330已接收封包P13及P17~P19及其對應的PDCP序號(即,SN13及SN17~SN19),並據以設定其PDCP實體333的PDCP接收狀態的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傳送端310可在與基地台330建立無線承載RB1之後,透過基地台330將後續欲發送至接收端320的封包(例如是封包P20~P22)發送至基地台330。接著,基地台330可透過EPS無線承載ERB1傳送來自於傳送端310的封包至核心網路340,以繞徑這些封包至接收端320。由於圖9B中假設基地
台330同時服務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因此核心網路340可透過EPS無線承載ERB2傳送來自傳送端310的封包至基地台330。之後,基地台330可透過無線承載RB2將從核心網路340接收的封包轉傳至接收端320。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基地台330在轉傳封包至接收端320時需以順次的方式進行,因此基地台330可先依序將封包P13及P17~P19轉傳至接收端320,再接續轉傳後續從核心網路340接收到的封包。
透過相似於圖4實施例中所進行的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的轉傳操作,圖8實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時,有效地避免遺失封包,進而降低封包錯誤遺失率。從另一觀點而言,由於傳送端310可視為是將對應於PDCP實體321的PDCP實體311的狀態直接複製至基地台的PDCP實體333,因而可保證後續基地台330與接收端320在進行蜂巢式間通訊時,雙方對於各個封包對應的PDCP序號的認知必然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圖9A至圖9B實施例中皆假設服務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為基地台330,但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提出的方法同樣適用於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是由不同的基地台服務的情形。
請參照圖10,圖10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
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假設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別是由第一基地台1030以及第二基地台1040服務,而第一基地台1030以及第二基地台1040之間可透過LTE中定義的X2介面溝通。
如圖10所示,當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裝置間通訊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時,傳送端310可透過第一基地台1030將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3及P17~P19)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SN13及SN17~SN19)轉傳至第二基地台1040。
在第二基地台1040接收例如封包P13、P17~P19及SN13、SN17~SN19之後,後續進行蜂巢式通訊的行為可參照圖9A及圖9B的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雖然在圖8及圖9A至圖9B是繪示由傳送端310將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轉傳至基地台330的方式,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當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被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亦可由接收端320來將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轉傳至基地台330的方式來進行,具體說明如下。
圖11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流程圖。圖12A至圖12B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
在圖12A實施例中所假設的情境與圖9A相似,在此不
再贅述。請同時參照圖11及圖12A,在步驟S1110中,當基地台330或核心網路實體判斷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需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基地台330發送控制訊息至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接著,在步驟S1120中,傳送端310反應於控制訊息而停止至少一第一封包至接收端320。所述至少一第一封包例如是封包P13及P17~P19。步驟S1110及S1120的細節可參照步驟S810及S820,在此不再贅述。
之後,在步驟S1130中,接收端320可反應於控制訊息而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基地台330。具體而言,接收端320可轉傳封包P14~P16及其對應的PDCP序號(即,SN14~SN16)。同時,由於接收端320尚未成功接收封包P13,因此接收端320可更將封包P13的PDCP序號(即SN13)轉傳至基地台330。
在一實施例中,基地台330可依據上述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即,SN14~SN16)設定基地台330中對應於傳送端310的PDCP實體331的PDCP接收狀態。此外,基地台330可更對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配用於執行蜂巢式通訊模式的通訊資源。
請參照圖12B,圖12B例如是基地台330已接收封包P14~P16及其PDCP序號(即,SN13~SN16),並據以設定其PDCP實體331的PDCP接收狀態的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接收端320所轉傳至基地台330的封包出現亂序的情形(因尚未接收到封包P13),因此基地台330
可等到接收傳送端310所重傳的封包P13之後,再將回復為順次狀態的封包P13~P16透過EPS無線承載ERB1發送至核心網路340。接著,核心網路340即可協助將來自傳送端310的封包繞徑至接收端320,其細節可參照先前實施例中的教示,在此不再贅述。
透過相似於圖4及圖8實施例中所進行的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的轉傳操作,圖11實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時,有效地避免遺失封包,進而降低封包錯誤遺失率。從另一觀點而言,由於接收端320可視為是將對應於PDCP實體311的PDCP實體321的狀態直接複製至基地台的PDCP實體331,因而可保證後續基地台330與傳送端320在進行蜂巢式間通訊時,雙方對於各個封包對應的PDCP序號的認知必然是一致的。
簡言之,圖8與圖11之間的差別在於,在圖8中是由傳送端310將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轉傳至基地台330,而在圖11中則是由接收端320將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轉傳至基地台330。應了解的是,雖然圖8與圖11存在前述的差異,但這兩種方法實質上皆是經由轉傳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基地台的方式來保證在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時可達到較低的封包錯誤遺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圖12A至圖12B實施例中皆假設服務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的基地台皆為基地台330,但在其他
實施例中,本揭露提出的方法同樣適用於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是由不同的基地台服務的情形。
請參照圖13,圖13是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繪示的由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模式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假設傳送端310以及接收端320分別是由第一基地台1330以及第二基地台1340服務,而第一基地台1330以及第二基地台1340之間可透過LTE中定義的X2介面溝通。
如圖13所示,當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裝置間通訊切換至蜂巢式通訊時,接收端320可依序透過第二基地台1340以及X2介面將傳輸未完成封包(例如是封包P14~P16)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例如是SN13及SN14~SN16)轉傳至第一基地台1330。
在第一基地台1330接收例如封包P14~P16及SN13、SN14~SN16之後,後續進行蜂巢式通訊的行為同樣可參照圖9A及圖9B的相關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此外,本領域通常知識者應可了解,雖然本揭露各個實施例中僅以單向傳輸(即,封包皆是由傳送端310發送至接收端320)為例來說明本揭露的精神,但本揭露提出的各個方法同樣適用於雙向傳輸(即,傳送端310及接收端320可相互傳輸封包)的情境。
圖14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基地台的功能方塊圖。在本實施例中,基地台1400例如可用於實現前述各個實施例
中的基地台。基地台1400包括儲存單元1410、處理單元1420以及通訊單元1430。儲存單元1410例如是記憶體、硬碟或是其他任何可用於儲存資料的元件,並可用以記錄多個程式碼或模組。處理單元1420連接儲存單元1410。處理單元1420例如是一般用途處理器、特殊用途處理器、傳統的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多個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一個或多個結合數位訊號處理器核心的微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特殊應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場可程式閘陣列電路(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任何其他種類的積體電路、狀態機、基於進階精簡指令集機器(Advanced RISC Machine,ARM)的處理器以及類似品。
通訊單元1430連接處理單元1420。通訊單元1430可經配置以用於處理蜂窩式通訊技術的射頻(Radio Frequency,RF)信號,蜂窩式通訊技術例如全球移動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GSM)、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長期演進(3GPP LTE)、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寬頻CDMA(WCDMA)、高速封包存取(High Speed Packet Access,HSPA),以及全球微波互通(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等等。此外,通訊單元1430可進一步處理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通訊技術的RF信號。
圖15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傳送端的功能方塊圖。在本實施例中,傳送端1500例如可用於實現前述各個實施例
中的傳送端。傳送端1500包括儲存單元1510、處理單元1520以及通訊單元1530。處理單元1520連接於儲存單元1510以及通訊單元1530。儲存單元1510、處理單元1520以及通訊單元1530的各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分別可參照圖14實施例的儲存單元1410、處理單元1420以及通訊單元1430,在此不再贅述。
圖16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繪示的接收端的功能方塊圖。在本實施例中,接收端1600例如可用於實現前述各個實施例中的傳送端。接收端1600包括儲存單元1610、處理單元1620以及通訊單元1630。處理單元1620連接於儲存單元1610以及通訊單元1630。儲存單元1610、處理單元1620以及通訊單元1630的各種可能的實施方式分別可參照圖14實施例的儲存單元1410、處理單元1420以及通訊單元1430,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揭露實施例提出的方法可在傳送端及接收端之間的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或是從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藉由傳送端、接收端及/或基地台所轉傳的傳輸未完成封包及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來達到低封包錯誤遺失率的效果。此外,透過對核心網路發送結尾標記的技術手段,可保證在所述通訊模式從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裝置間通訊模式時,不會遺漏任何尚在核心網路中繞徑的封包,以更進一步降低封包錯誤遺失率。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的
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S410~S430‧‧‧步驟
Claims (53)
- 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適於包括一傳送端、一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一通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驟:當該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裝置間通訊模式時,該至少一基地台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該傳送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至少一基地台;以及該接收端接收由該至少一基地台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發送一結尾標記至一核心網路;以及該至少一基地台停止傳送已從該傳送端接收的至少一第二封包至該核心網路,其中該至少一第二封包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轉傳來自該核心網路的至少一第三封包至該接收端,直到從該核心網路接收該結尾標記為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並且在該接收端接收由該至少一基地台所轉傳的該至少一 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接收端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接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該接收端重置該接收端的一無線連結控制實體;以及該接收端回傳一確認訊息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接收端回傳該確認訊息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反應於該確認訊息而重置該至少一基地台中的一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以及一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其中該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對應於該傳送端,且該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對應於該接收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接收端回傳該確認訊息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裝置間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包括連接至該傳送端的一第一基地台以及連接至該接收端的一第二基地台,且該接收端接收由該至少一基地台所轉傳的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的步驟包括: 該接收端透過該第二基地台接收來自該第一基地台的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 一種通訊系統,包括:一傳送端;一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其中,當該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裝置間通訊模式時,該至少一基地台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該傳送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至少一基地台;以及該接收端接收由該至少一基地台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更經配置以:發送一結尾標記至一核心網路;以及停止傳送已從該傳送端接收的至少一第二封包至該核心網路,其中該至少一第二封包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通訊系統,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轉傳來自該核心網路的至少一第三封包至該 接收端,直到從該核心網路接收該結尾標記為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並且該接收端更經配置以: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接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重置該接收端的一無線連結控制實體;以及回傳一確認訊息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反應於該確認訊息而重置該至少一基地台中的一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以及一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其中該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對應於該傳送端,且該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對應於該接收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裝置間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包括連接至該傳送端的一第一基地台以及連接至該接收端的一第二基地台,且該接收端透過該第二基地台接收來自該第一基地台的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 一種基地台,包括:一通訊單元;一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以及一處理單元,連接該儲存單元及該通訊單元,存取該些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該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一傳送端以及一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裝置間通訊模式時,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以控制該傳送端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基地台;以及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接收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基地台,更經配置以:發送一結尾標記至一核心網路;以及停止傳送已從該傳送端接收的至少一第二封包至該核心網路,其中該至少一第二封包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基地台,更經配置以:轉傳來自該核心網路的至少一第三封包至該接收端,直到從該核心網路接收該結尾標記為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並且,當該基地台接收來自該接收端的一確認訊息時,該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反應於該確認訊息而重置該至少一基地台中 的一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以及一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其中該第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對應於該傳送端,且該第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對應於該接收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在該基地台接收該確認訊息之後,該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裝置間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一種接收端,包括:一通訊單元;一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以及一處理單元,連接該儲存單元及該通訊單元,存取該些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一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蜂巢式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裝置間通訊模式時,接收由該至少一基地台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接收端,更經配置以: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接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重置該接收端的一無線連結控制實體;以及回傳一確認訊息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適於包括一傳送端、一 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一通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驟:當該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該至少一基地台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該傳送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接收端;以及該傳送端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且在該傳送端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至少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接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傳送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至少一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至少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接收端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傳送狀態之後,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包括連接至該傳送端的一第一基地台以及連接至該接收端的一第二基地台,且該傳送端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包括:該傳送端透過該第一基地台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第二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傳送端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第二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第二基地台中對應於該接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傳送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第二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第二基地台中對應於該接收端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傳送狀態步驟之後,更包括:該第一基地台以及該第二基地台分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一種通訊系統,包括:一傳送端;一接收端;以及 至少一基地台,其中,當該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該至少一基地台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該傳送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接收端;以及該傳送端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且該至少一基地台更經配置以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至少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接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傳送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包括連接至該傳送端的一第一基地台以及連接至該接收端的一第二基地台,且該傳送端透過該第一基地台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第二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二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第二基地台中對應於該接 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傳送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基地台以及該第二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分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一種基地台,包括:一通訊單元;一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以及一處理單元,連接該儲存單元及該通訊單元,存取該些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該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一傳送端以及一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以控制該傳送端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接收端;以及接收該傳送端所轉傳的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且該基地台更經配置以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基地台中對應於該接收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傳送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對該 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一種傳送端,包括:一通訊單元;一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以及一處理單元,連接該儲存單元及該通訊單元,存取該些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該傳送端以及一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接收來自該至少一基地台的一控制訊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接收端;以及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一種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適於包括一傳送端、一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的一通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驟:當該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該至少一基地台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該傳送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接收端;以及 該接收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且在該接收端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至少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傳送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至少一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至少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傳送端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至少一基地台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包括連接至該傳送端的一第一基地台以及連接至該接收端的一第二基地台,且該接收端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包括: 該接收端透過該第二基地台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第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接收端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第一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第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傳送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第一基地台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第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傳送端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該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的步驟之後,更包括:該第一基地台以及該第二基地台分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一種通訊系統,包括:一傳送端;一接收端;以及至少一基地台,其中,當該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該至少一基地台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以及接收端; 該傳送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接收端;以及該接收端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且該至少一基地台更配經置以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至少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傳送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基地台包括連接至該傳送端的一第一基地台以及連接至該接收端的一第二基地台,且該接收端透過該第二基地台轉傳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第一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基地台更經配置以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第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傳送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所述的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基 地台以及該第二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分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一種基地台,包括:一通訊單元;一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以及一處理單元,連接該儲存單元及該通訊單元,存取該些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該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一傳送端以及一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發送一控制訊息至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以控制該傳送端停止傳送至少一第一封包至該接收端,以及控制該接收端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基地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0項所述的基地台,其中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包括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個別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且該基地台更經配置以依據該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設定該至少一基地台中對應於該傳送端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實體的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序號接收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所述的基地台,更經配置以對該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分配用於執行該蜂巢式通訊模式的一通訊資源。
- 一種接收端,包括: 一通訊單元;一儲存單元,儲存多個程式碼;以及一處理單元,連接該儲存單元及該通訊單元,存取該些程式碼以執行下列步驟:當至少一基地台或一核心網路實體判斷一傳送端以及該接收端之間的一通訊模式需從一裝置間通訊模式切換為一蜂巢式通訊模式時,接收來自該至少一基地台的一控制訊息;以及反應於該控制訊息而轉傳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以及關聯於該至少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的一傳輸未完成封包狀態至該至少一基地台。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4/172,917 US9357580B2 (en) | 2013-02-07 | 2014-02-05 | Method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CN201410045112.9A CN103987093B (zh) | 2013-02-07 | 2014-02-07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762239P | 2013-02-07 | 2013-02-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33197A true TW201433197A (zh) | 2014-08-16 |
TWI540926B TWI540926B (zh) | 2016-07-01 |
Family
ID=51797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00057A TWI540926B (zh) | 2013-02-07 | 2014-01-02 | 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40926B (zh) |
-
2014
- 2014-01-02 TW TW103100057A patent/TWI540926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40926B (zh) | 2016-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395365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PDCP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78494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user plane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3614736B1 (en) | Handov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3987093B (zh) | 切换通信连线模式的方法、通信系统、基地台、传送端及接收端 | |
TWI400971B (zh) | 執行具中繼節點切換之方法及裝置 | |
JP5281700B2 (ja) | 無線装置とネットワーク間のデータユニットのシーケンスの送信のための無線通信方法 | |
WO2022222783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16155020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
CN112219445A (zh) | 在异构网络中执行双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0088472A1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11533136B2 (en) | Discard of PDCP PDU submitted for transmission | |
WO2016127666A1 (zh)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
WO2019028893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 |
US20220078661A1 (en) | Network nodes and methods supporting multiple connectivity | |
US20170111280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entral processing node, gateway, and base station | |
WO2020178918A1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TWI540926B (zh) | 切換通訊連線模式的方法、通訊系統、基地台、傳送端及接收端 | |
JP6298745B2 (ja) |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 |
WO2022204999A1 (zh) | 存活时间的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 |
WO2023061339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