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5720A - 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 Google Patents
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25720A TW201425720A TW101149348A TW101149348A TW201425720A TW 201425720 A TW201425720 A TW 201425720A TW 101149348 A TW101149348 A TW 101149348A TW 101149348 A TW101149348 A TW 101149348A TW 201425720 A TW201425720 A TW 20142572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wheel
- buoyancy
- linking member
- upper rotating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30—Energy from the sea, e.g. using wave energy or salinity gradient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一種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包含一動力輸出單元,及一浮力產生單元。該動力輸出單元包括一上轉動輪、一下轉動輪,及至少一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連動件,該連動件能區分成二分別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套繞段,及二相間隔地連接所述套繞段的連接段。該浮力產生單元包括一與該連動件其中一連接段對應設置的容器,以及一能將液體注入該容器中的輸液件。利用該浮力產生單元之液體所產生的浮力,使所述連接段產生重量差,以使上轉動輪、下轉動輪與該連動件轉動而產生驅動力,而且整體構造相對簡單更能有效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動力產生設備,特別是指一種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為了兼顧電力供給與保護環境,近年來世界各國無不積極研發尋求潔淨的替代能源,以取代高污染的核能或火力發電,其中,又以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及水力發電較為常見。
太陽能是利用太陽能光板將太陽熱能轉換為電能,而風力發電則是利用風力驅動扇葉帶動發電機轉動而產生電能,而水力發電則是將水的位能轉換成動能推動扇葉運轉,再帶動發電機轉動產生電能。
利用太陽能、風力、水力等大自然資源發電,雖然能解決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的汙染問題,但是,太陽能、風力、水力並非人力所能掌控,因此,利用太陽能、風力、水力等大自然資源在發電的穩定度上較差。
參閱圖1,為改善上述缺點,發明人研發出中華民國公告第M393575號「比重與比重連結自然運轉機」專利案,揭露一具有相互連通的一第一作動區111與一第二作動區112的機殼11、一設置於該機殼11中的循環裝置12,及一設置於該機殼11中以產生動力的動力產生裝置13。
該動力產生裝置13包括二分別位於該第一、二作動區111、112中的動力產生單元131,每一動力產生單元131皆
包括一導引機構132、一對應設置於該導引機構132上的作動機構133,及多數相互堆疊於導引機構132中以驅動該作動機構133的動力產生件134。
利用所述動力產生件134於第一、二作動區111、112中所產生的重量差配合該循環裝置12,雖然能驅動每一作動機構133循環運作以產生動力,但是整體結構複雜因此成本高,且運轉過程動能損耗較大傳動效能較低。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穩定度高、結構簡單,且動能損耗小傳動效能佳的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於是,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包含一動力輸出單元,及一浮力產生單元。
該動力輸出單元包括一上轉動輪、一位於該上轉動輪下方的下轉動輪,及至少一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連動件,該連動件能區分成二分別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套繞段,及二相間隔地連接所述套繞段的連接段。
該浮力產生單元包括一與該連動件其中一連接段對應設置的容器,以及一能將液體注入該容器中的輸液件,該容器具有一個形成有一能夠供該連動件的連接段通過之貫穿孔的底壁,及一由該底壁向上延伸的圍壁,該底壁與該圍壁相配合界定出一用以容置液體的容置空間。
因此,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穩定度高、
結構簡單,且動能損耗小傳動效能佳的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包含二分別位於一中線兩側的動力輸出單元,及一浮力產生單元。
所述動力輸出單元皆包括一上轉動輪、一位於該上轉動輪下方的下轉動輪,及至少一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連動件,所述連動件能區分成二分別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套繞段,及二相間隔地連接所述套繞段的連接段。
該浮力產生單元包括一與所述連動件最接近該中線兩側之連接段對應設置的容器,及一能將液體注入該容器中的輸液件,該容器具有一個形成有一能夠供所述連動件位於中線兩側的連接段通過之貫穿孔的底壁,及一由該底壁向上延伸的圍壁,該底壁與該圍壁相配合界定出一用以容置液體的容置空間,而且該中線是通過該貫穿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利用該浮力產生單元對該連動件其中一連接段所產生的浮力,而與位於空氣中的另一連接段所產生重量差距,不但能使上轉動輪、下轉動輪與該連動件轉動而產生驅動力,整體構造相對簡單不僅能有效降低成本,而且運轉過程中動能損耗較低,而可達高傳動效能。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多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
清楚的呈現。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動力輸出單元2,及一浮力產生單元3。該動力輸出單元2與該浮力產生單元3是安裝於一安裝座4上。
該動力輸出單元2包括一樞設於該安裝座4的上轉動輪21、一樞設於該上轉動輪21下方的下轉動輪22,及一套設該上轉動輪21與該下轉動輪22的連動件23,該連動件23能區分成二分別套設該上轉動輪21與該下轉動輪22的套繞段231,及二相間隔地連接所述套繞段231的連接段232。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動力輸出單元2的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是皮帶輪,而該連動件23是皮帶。
該浮力產生單元3包括一設置於圖2中右側之連接段232處的容器31,及一能將液體W注入該容器31中的輸液件32,該容器31具有一個形成有一能夠供該連動件23的連接段232通過之貫穿孔312的底壁311、一由該底壁311向上延伸的圍壁313,及一安裝於該貫穿孔312中且能與通過該貫穿孔312之連動件23的外周緣產生液密效果的液密件314,該底壁311與該圍壁313相配合界定出一用以容置液體W且向上開口的容置空間315。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浮力產生單元3的輸液件32是幫浦。
若該連動件23的長度150 cm、寬度40cm,厚度7cm
,密度為1g/cm3,該連動件23之所述連接段232的體積為42000cm3,而該容置空間315之液體W是密度為1g/cm3的水,此時,位於圖2中左側之連接段232的會產生42kg向下的作用力;而位於圖2中右側之連接段232受液體W浮力作用重量為0kg。因此,該連動件23左側的連接段232會受到42 kg向下的作用力,而帶動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如圖2中箭頭5所示轉動,並由該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輸出動力。
若該連動件23的密度為0.5g/cm3、該連動件23之所述連接段232的體積為42000cm3,而該容置空間315之液體W是密度為1g/cm3的水,此時,位於圖2中左側之連接段232會產生21kg向下的作用力;而位於圖2中右側之連接段232受液體W浮力作用會產生21kg向上的作用力。因此,該連動件23左側的連接段232仍會受到42 kg向下的作用力,而帶動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如圖2中箭頭5所示轉動,並由該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輸出動力。
若該連動件23的密度為1.5g/cm3、該連動件23之所述連接段232的體積為42000cm3,而該容置空間315之液體W是密度為1g/cm3的水,此時,位於圖2中左側之連接段232會產生63kg向下的作用力;而位於圖2中右側之連接段232受液體W浮力作用會產生21kg向下的作用力。因此,該連動件23左側的連接段232還是受到42 kg向下的作用力,而帶動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如圖2中箭頭5所示轉動,並由該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輸出動力。
利用該輸液件32使該容置空間315內的液體W高度保持固定,使圖2位於該容器31中的連接段232,因受液體W所產生的浮力影響重量,而與位於圖2左側中單純受重力連接段232產生重量差,使該動力輸出單元2的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及該連動件23,會如圖2中箭頭5所示轉動,而由該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輸出動力,整體構造相對簡單,不但能有效降低成本,而且運轉過程中動能損耗較低而可達高傳動效能。
參閱圖3,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該連動件23形成有數個等間距的切槽233。
由於本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的功效外,該連動件23的套繞段231能利用所述切槽233而如圖3鎖是徑向向外撐開形成間距,以便更平順地帶動該上轉動輪21(顯示於圖2)與該下轉動輪22轉動,同時所述連接段232又能緊密貼合而與該液密件314產生液密效果。
參閱圖4,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三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該動力輸出單元2包括數個相互層疊地套設於該上轉動輪21與該下轉動輪22的連動件23。
由於本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的功效外,利用增加連動件23以增加在空氣中與在液體W中的體積,
提升在空氣中與在液體W中之連接段232的重量差距,增加所產生的循環動力。
參閱圖5,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四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該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包含二分別位於一中線L兩側的動力輸出單元2,而該容器31之底壁311的貫穿孔312能夠供所述連動件23最接近該中線L兩側的連接段232通過,而且該中線L是通過該貫穿孔312。
由於本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較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相同的功效外,還可以同時由所述動力輸出單元2的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輸出循環動力,以提升能源轉換效率。
參閱圖6,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五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所述連動件23皆形成有數個等間距的切槽233。
由於本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與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相同的功效外,所連動件23的套繞段231能利用所述切槽233而如圖6鎖是徑向向外撐開形成間距,以便更平順地帶動所述上轉動輪21(顯示於圖5)與所述下轉動輪22轉動,同時所述連接段232又能緊密貼合而與該液密件314產生液密效果。
參閱圖7,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
六較佳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四較佳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每一動力輸出單元2包括數個相互層疊地套設於該上轉動輪21與該下轉動輪22的連動件23。
利用增加連動件23以增加在空氣中與在液體W中的體積,提升在空氣中與在液體W中之連接段232的重量差距,增加所產生的循環動力。
綜上所述,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利用該浮力產生單元3對該連動件23其中一連接段232所產生的浮力,而與位於空氣中的另一連接段232所產生重量差距,不但能使上轉動輪21、下轉動輪22與該連動件23循環轉動產生驅動力,而且整體構造相對簡單不僅能有效降低成本,而且運轉過程中動能損耗較低,而可達高傳動效能。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動力輸出單元
21‧‧‧上轉動輪
22‧‧‧下轉動輪
23‧‧‧連動件
231‧‧‧套繞段
232‧‧‧連接段
233‧‧‧切槽
3‧‧‧浮力產生單元
31‧‧‧容器
311‧‧‧底壁
312‧‧‧貫穿孔
313‧‧‧圍壁
314‧‧‧液密件
315‧‧‧容置空間
32‧‧‧輸液件
4‧‧‧安裝座
5‧‧‧箭頭
W‧‧‧液體
L‧‧‧中線
圖1是一剖視圖,說明中華民國公告第M393575號「比重與比重連結自然運轉機」新型專利;圖2是一部分剖視圖,說明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圖3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二較佳實施例;
圖4是一部分剖視圖,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三較佳實施例;圖5是一部分剖視圖,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四較佳實施例;圖6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五較佳實施例;及圖7是一部分剖視圖,本發明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的第六較佳實施例。
2‧‧‧動力輸出單元
21‧‧‧上轉動輪
22‧‧‧下轉動輪
23‧‧‧連動件
231‧‧‧套繞段
232‧‧‧連接段
3‧‧‧浮力產生單元
31‧‧‧容器
311‧‧‧底壁
312‧‧‧貫穿孔
313‧‧‧圍壁
314‧‧‧液密件
315‧‧‧容置空間
32‧‧‧輸液件
4‧‧‧安裝座
5‧‧‧箭頭
W‧‧‧液體
Claims (10)
- 一種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包含:一動力輸出單元,包括一上轉動輪、一位於該上轉動輪下方的下轉動輪,及至少一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連動件,該連動件能區分成二分別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套繞段,及二相間隔地連接所述套繞段的連接段;及一浮力產生單元,包括一與該連動件其中一連接段對應設置的容器,以及一能將液體注入該容器中的輸液件,該容器具有一個形成有一能夠供該連動件的連接段通過之貫穿孔的底壁,及一由該底壁向上延伸的圍壁,該底壁與該圍壁相配合界定出一用以容置液體的容置空間。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該容器還具有一安裝於該貫穿孔中且能與通過該貫穿孔之連動件的連接段產生液密效果的液密件。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該連動件形成有數個等間距的切槽。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該動力輸出單元的上轉動輪、下轉動輪是皮帶輪,而該連動件是皮帶,該浮力產生單元的輸液件是幫浦。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該動力輸出單元包括數個相互層疊地套設於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連動件。
- 一種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包含:二動力輸出單元,所述動力輸出單元是位於一中線的兩側,且所述動力輸出單元皆包括一上轉動輪、一位於該上轉動輪下方的下轉動輪,及至少一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連動件,所述連動件能區分成二分別套設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套繞段,及二相間隔地連接所述套繞段的連接段,且所述連動件最接近該中線兩側的連接段是貼靠在一起;及一浮力產生單元,包括一與所述連動件最接近該中線兩側之連接段對應設置的容器,及一能將液體注入該容器中的輸液件,該容器具有一個形成有一能夠供所述連動件最接近該中線兩側的連接段通過之貫穿孔的底壁,及一由該底壁向上延伸的圍壁,該底壁與該圍壁相配合界定出一用以容置液體的容置空間,而且該中線是通過該貫穿孔。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該容器還具有一安裝於該貫穿孔中且能與所述動力輸出單元通過該貫穿孔之連動件的連接段產生液密效果的液密件。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所述連動件皆形成有數個等間距的 切槽。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所述動力輸出單元的上轉動輪、下轉動輪是皮帶輪,而所述連動件是皮帶,該浮力產生單元的輸液件是幫浦。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其中,每一動力輸出單元包括數個相互層疊地套設於該上轉動輪與該下轉動輪的連動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9348A TW201425720A (zh) | 2012-12-22 | 2012-12-22 | 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49348A TW201425720A (zh) | 2012-12-22 | 2012-12-22 | 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25720A true TW201425720A (zh) | 2014-07-01 |
Family
ID=51725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9348A TW201425720A (zh) | 2012-12-22 | 2012-12-22 | 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425720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9156B (zh) * | 2017-07-25 | 2019-05-11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自動能量產生裝置 |
TWI669450B (zh) * | 2017-12-01 | 2019-08-21 | 郭瑞廷 | Water circulation power system and its cycle method |
TWI724336B (zh) * | 2018-10-31 | 2021-04-11 | 東南科技大學 | 浮力重力發電裝置 |
-
2012
- 2012-12-22 TW TW101149348A patent/TW201425720A/zh unkno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9156B (zh) * | 2017-07-25 | 2019-05-11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自動能量產生裝置 |
TWI669450B (zh) * | 2017-12-01 | 2019-08-21 | 郭瑞廷 | Water circulation power system and its cycle method |
TWI724336B (zh) * | 2018-10-31 | 2021-04-11 | 東南科技大學 | 浮力重力發電裝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2106835A1 (zh) | 动能产生装置 | |
CN104595099A (zh) | 一种一体化潮流能发电装置 | |
TW201425720A (zh) | 浮力與重力之循環動力產生設備 | |
CN105370487A (zh) | 海流发电装置 | |
CN102003326A (zh) | 一种垂直轴菱形流体动能发电转换装置 | |
CN210738728U (zh) | 一种岸式齿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 |
KR101348416B1 (ko) | 모듈형 수직축 조류발전기 | |
KR101747098B1 (ko) | 수평과 수직형 임펠러를 이용한 풍력 발전 장치 | |
KR101295083B1 (ko) | 풍력과 파력을 이용한 복합 발전 장치 | |
CN206458567U (zh) | 一种双驱动风力发电装置 | |
KR101176017B1 (ko) | 그림자 효과를 최소화한 듀얼 로터블레이드 방식의 풍력 발전 장치 | |
CN206092274U (zh) | 卧轴双水轮机发电机组 | |
KR101163406B1 (ko) | 고효율 풍력발전장치 | |
CN201874729U (zh) | 一种垂直轴菱形流体动能发电转换装置 | |
JP3179682U (ja) | 水力式発電装置。 | |
KR20100015044A (ko) | 풍력발전기용 샤프트 | |
CN104832357A (zh) | 一种基于马格努斯效应的海流能发电装置 | |
CN207393386U (zh) | 一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设备 | |
CN203009145U (zh) | 一种双轴式水轮发电机组 | |
CN203130372U (zh) | 轴流式风力发电机 | |
KR102653957B1 (ko) | 발전기가 내장된 샤워기 헤드 | |
CN104929855B (zh) | 海洋波能漂浮发电装置 | |
KR101407777B1 (ko) | 팬 발전기 | |
CN107420257A (zh) | 一种双涡轮风力发电机结构 | |
KR20130096015A (ko) | 다중 발전구조를 갖는 발전장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