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1882A - 直流轉換電路 - Google Patents

直流轉換電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1882A
TW201421882A TW101142995A TW101142995A TW201421882A TW 201421882 A TW201421882 A TW 201421882A TW 101142995 A TW101142995 A TW 101142995A TW 101142995 A TW101142995 A TW 101142995A TW 201421882 A TW201421882 A TW 20142188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capacitor
diode
coupled
conversion circu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2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8242B (zh
Inventor
Wen-Tien Tsai
Ching-Ran Lee
Po-Yen Chen
Ching-Tsai Pan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11429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8242B/zh
Priority to CN201310003812.7A priority patent/CN103825451B/zh
Priority to US13/937,685 priority patent/US9257904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21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1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8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824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Abstract

一種直流轉換電路,包括降升壓轉換器、第一二極體、第一電感、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二二極體與第二電感。降升壓轉換器具有兩輸入接點與兩輸出接點,兩輸入接點用以接收第一直流訊號,兩輸出接點用以輸出第二直流訊號。第一二極體耦接兩輸出接點之間。第一電感的第一端耦接第一二極體的陰極端。第一電容並聯耦接第一電感。第二電容的第一端耦接第一電感的第二端,第二電容的第二端耦接第一二極體的陽極端與負載。第二二極體的陽極端耦接第二電容的第一端。第二電感耦接第二二極體的陰極端與負載之間。

Description

直流轉換電路
一種轉換電路,特別有關於一種直流轉換電路。
一般來說,直流轉換電路會配置有儲能元件,而儲能元件所選配的電感值,將會影響直流轉換電路之輸入電流的響應速度及輸出電壓漣波。若儲能元件所選配的電感值較小,直流轉換電路之輸入電流的響應速度較快,但是輸出電壓漣波會較大。相反地,若儲能元件所選配的電感值較大,直流轉換電路之輸入電流的響應速度較慢,但是可獲得較小的輸出電壓漣波。
因此,對於一般直流轉換電路的使用上來說,常使用較小之電感值的電感以及較大電容值的電容(亦即使用電感值較小與電容值較大的儲能元件),使得直流轉換電路可兼具較快之輸入電流的響應速度與較小的輸出電流漣波。並且,在選用較大電容值的電容應用上,使用者往往必須使用電解電容,以達到前述之響應速度以及輸出電流漣波的效果。
然而,由於電解電容易受到開關切換以及溫度等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造成使用壽命較其他材料構成之電容來的短,進而縮短直流轉換電路的使用壽命。因此,直流轉換電路仍有改善的空間。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直流轉換電路,藉以 降低設計的複雜度,並達成輸入響應快速、低漣波輸出電流、使用壽命長等作用。
本發明之一種直流轉換電路,包括降升壓轉換器、第一二極體、第一電感、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二二極體與第二電感。降升壓轉換器具有兩輸入接點與兩輸出接點,兩輸入接點用以接收第一直流訊號,兩輸出接點用以輸出第二直流訊號。第一二極體具有陽極端與陰極端,第一二極體的陽極端耦接降升壓轉換器之兩輸出接點的其中之一,第一二極體的陰極端耦接降升壓轉換器之兩輸出接點的其中另一。第一電感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電感的第一端耦接第一二極體的陰極端。
第一電容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電容的第一端耦接第一電感的第一端,第一電容的第二端耦接第一電感的第二端。第二電容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二電容的第一端耦接第一電感的第二端,第二電容的第二端耦接第一二極體的陽極端與負載。第二二極體具有陽極端與陰極端,第二二極體的陽極端耦接第二電容的第一端。第二電感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二電感的第一端耦接第二二極體的陰極端,第二電感的第二端耦接負載。其中,第二直流訊號開始輸出至第一電感與第一電容,以進行能量的儲存,並以能量對第二電容進行充電。當第二直流訊號停止時輸出,使得第一電容上的跨壓之極性反轉,而將第一電容之儲能轉換成第一電感之電感電流,同時將第一電容之跨壓極性反轉,使得第一二極體導通後改變電路結構,構成具負電壓源特性的共振電 路,以達到電路能量平衡與持續運轉之目的。
本發明之另一種直流轉換電路,包括降升壓轉換器、第一二極體、第一電感、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二二極體與第二電感。降升壓轉換器具有兩輸入接點與兩輸出接點,兩輸入接點用以接收第一直流訊號,兩輸出接點輸出用以第二直流訊號。第一二極體具有陽極端與陰極端,第一二極體的陽極端耦接降升壓轉換器之兩輸出接點的其中之一,第一二極體的陰極端耦接降升壓轉換器之兩輸出接點的其中另一。第一電感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電感的第一端耦接第一二極體的陰極端。
第一電容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電容的第一端耦接第一電感的第一端,第一電容的第二端耦接第一電感的第二端。第二電容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二電容的第一端耦接第一電感的第二端,第二電容的第二端耦接第一二極體的陽極端與負載。第二二極體具有陽極端與陰極端,第二二極體的陽極端耦接第二電容的第一端,第二二極體的陰極端耦接負載。第二電感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二電感的第一端耦接第二電容的第二端,第二電感的第二端耦接負載。其中,第二直流訊號開始輸出至第一電感與第一電容,以進行能量的儲存,並以能量對第二電容進行充電。當第二直流訊號停止時輸出,使得第一電容上的跨壓之極性反轉,而將第一電容之儲能轉換成第一電感之電感電流,同時將第一電容之跨壓極性反轉,使得第一二極體導通後改變電路結構,構成具負電壓源特性的共振電路,以達到電路能量平衡與持續運 轉之目的。
本發明之直流轉換電路,藉由直流轉換器、第一二極體、第一電感及第一電容所形成的共振電路、第二二極體以及第二電感與第二電容的電路結構,並且藉由第一電容上的跨壓會產生極性反轉並產生負電壓,以克服負載電壓之電位障避問題。另外,在降升壓轉換器與第一電感之間配置第四二極體,使直流轉換電率具有較好的工作條件。此外,使用較小電容值的第一電容與第二電容,而無需使用電解電容。如此一來,可降低設計的複雜度,並達成輸入響應快速、低漣波輸出電流、使用壽命長等作用。
有關本發明的特徵與實作,茲配合圖式作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所列舉之各實施例中,將以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請參考「第1圖」所示,其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100適於耦接一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其中負載190可為電阻、電感或電源供應器等。
直流轉換電路100包括降升壓轉換器(Buck-Boost Converter)110、第一二極體D1、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二二極體D2與第二電感L2。降升壓轉換器110具有兩輸入接點111、112與兩輸出接點113、114。其中,降升壓轉換器110的 兩輸入接點111、112例如耦接一直流輸入源180,用以接收此直流輸入源180所產生的第一直流訊號,並且降升壓轉換器110對前述的直流訊號進行處理,以於降升壓轉換器110的兩輸出接點113、114輸出第二直流訊號。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直流輸入源180例如為脈衝輸入源或直流電源。進一步來說,直流電源亦可包括直流電壓源或直流電流源。
第一二極體D1具有陽極端121與陰極端122,第一二極體D1的陽極端121耦接降升壓轉換器110之兩輸出接點113、114的其中之一,亦即輸出接點114,第一二極體D1的陰極端122耦接降升壓轉換器110之兩輸出接點113、114的其中另一,亦即輸出接點113。
第一電感L1具有第一端131與第二端132,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131耦接第一二極體D1的陰極端122。第一電容C1具有第一端141與第二端142,第一電容C1的第一端141耦接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131,第一電容C1的第二端142耦接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132,亦即第一電容C1與第一電感L1並聯連接。其中,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例如組成一共振電路。
第二電容C2具有第一端151與第二端152,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151耦接第一電感L1的第二端132,第二電容C2的第二端152耦接第一二極體D1的陽極端121與負載190。
第二二極體D2具有陽極端161與陰極端162,第二二極體D2的陽極端161耦接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151。第二電感L2具 有第一端171與第二端172,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171耦接第二二極體D2的陰極端162,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172耦接負載190。
首先,當直流轉換電路100開始運作後,降升壓轉換器110藉由切換操作,將所接收的第一直流訊號轉換為第二直流訊號,且第二直流訊號會輸出至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所組成的共振電路,使得第一電容C1上的跨壓快速上升,同時將能量傳送至第二電容C2與負載。當第二直流訊號停止時,藉由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的共振作用,以將第一電容C1所儲存之能量轉換成電感電流,並同時第二電容C2進行充電,進而抑制輸入能量增加所造成的輸出電流漣波。
在第一電容C1所儲存之能量轉換成電感電流的同時,第一電容C1上的跨壓極性會產生反轉並產生負電壓,使得第一二極體D1導通,以改變直流轉換電路100的結構。此時,藉由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同時將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並且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共同作為濾波電路元件,以抑制因輸入能量停止時而造成之輸出電流漣波。如此一來,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100可具有輸入響應快速、低漣波輸出電流與壽命長等作用。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感L1及第二電感L2的電感值可設計成小於一般電感的電感值,使得流過第一電感L1及第二電感L2的電流較大,並且第一電容C1的電容值也可以設計成小於 第二電容C2的電容值,使得第一電容C1上的跨壓極性產生反轉時,第一電容C1上的負電壓也足夠大。
請參考「第2圖」所示,其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之直流輸入源180例如為直流電壓,並且此直流電壓的“正端”耦接降升壓轉換器110的輸入接點112,而此直流電壓的“負端”耦接降升壓轉換器110的輸入接點111。
直流轉換電路200包括降升壓轉換器110、第一二極體D1、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二二極體D2與第二電感L2。其中,降升壓轉換器110、第一二極體D1、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二二極體D2與第二電感L2的耦接關係可以參考「第1圖」之實施例的說明,故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直流輸入源180亦為直流電流源,而降升壓轉換器110包括開關S、第三電感L3與第三二極體D3。開關S具有第一端211、第二端212與第三端213,開關S的第一端211接收控制訊號CS,開關S的第二端212作為降升壓轉換器110之兩輸入接點111、112的其中另一,亦即降升壓轉換器110的輸入接點112,開關S的第三端213作為降升壓轉換器110之兩輸出接點113、114的其中之一,亦即降升壓轉換器110的輸出接點114。
在本實施例中,開關S例如為N型電晶體,並且開關S的第一端211、第二端212與第三端213分別為N型電晶體的閘極端、汲極端與源極端。但本發明不限於此,開關S亦可為P型電晶體 或是其他開關元件。
第三電感L3具有第一端221與第二端222,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221作為降升壓轉換器110之兩輸入接點111、112的其中之一,亦即降升壓轉換器110的輸入接點111,第三電感L3的第二端222耦接開關S的第三端213。
第三二極體D3具有陽極端231與陰極端232,第三二極體D3的陽極端231耦接第三電感L3的第一端221,第三二極體D3的陰極端232作為降升壓轉換器110之兩輸出接點113、114的其中另一,亦即降升壓轉換器110的輸出接點113。
[操作實施例1]
假設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與第三電感L3例如操作於一電流連續導通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首先,在直流轉換電路200開始運作後,控制訊號CS例如為高邏輯準位,使得開關S導通,則直流轉換電路200進入第一模式。此時,直流輸入源180所產生的第一直流訊號經由開關S,傳送至第三電感L3,以利用第一直流訊號對第三電感L3進行充電。另一方面,第二二極體D2導通,則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一電容C1與第二電容C2同時對負載190釋放能量。
接著,控制訊號CS例如轉換為低邏輯準位,使得開關S斷開,則直流轉換電路200進入第二模式。此時,第三二極體D3與第二二二極體D2導通,則第三電感L3的儲能電壓經由第三二極體D3而產生第二直流訊號,且此第二直流訊號傳送至第一電感L1與第 一電容C1所組成之共振電路,以開始對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及第二電容C2進行充電。也就是說,第二直流訊號(即第三電感L3的儲能電壓)會經由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將能量快速傳送至第二電容C2,以有效抑制因輸入能量增加時而造成之輸出電流漣波。
之後,在第一電容C1所儲存之能量轉換成電感電流的同時,將第一電容C1上的跨壓產生極性反轉並產生負電壓,使得第一二極體D1導通,以改變直流轉換電路200的電路結構。當第一二極體D1導通時,直流轉換電路200進入第三模式。此時,第一電容C1與第一電感L1經由第一二極體D1構成迴路,以及第一電容C1與第一電感L1經由第三電感L3與第三二極體D3構成迴路,並配合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將儲存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如此一來,直流轉換電路200即完成一個完整週期的動作。
[操作實施例2]
假設第一電感L1與第二電感L2例如操作於一連續導通模式,而第三電感L3例如操作於一不連續導通模式(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在此操作實施例2中,直流轉換電路200會具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與第四模式,其中的第一模式、第二模式與第三模式可參考操作實施例1中的說明,故在此不再贅述。
接著,當第三電感L3的儲能電壓釋放完畢時,直流轉換電路 200進入第四模式。此時,第一電容C1與第一電感L1僅經由第一二極體D1構成迴路,並配合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持續將儲存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如此一來,直流轉換電路200即完成一個完整週期的動作。
[操作實施例3]
假設第二電感L2例如操作於一連續導通模式,而第一電感L1與第三電感L3例如操作於一不連續導通模式。在此操作實施例3中,直流轉換電路200會具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第四模式與第五模式,其中,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與第四模式可參考操作實施例1及2中的說明,故在此不再贅述。
接著,當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所組成之共振電路的儲能電壓釋放完畢時,直流轉換電路200進入第五模式。此時,僅由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持續將儲存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如此一來,直流轉換電路200即完成一個完整週期的動作。
請參考「第3圖」所示,其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300與「第2圖」之直流轉換電路200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300還包括第四二極體D4。其中,第四二極體D4具有陽極端311與陰極端312,第四二極體D4的陽極端311耦接第一二極體D1的陰極端122,第四二極體D4的陰極端312耦接第一電感L1的第一端 131。而第四二極體D4的作用在於,當第一電容C1上的跨壓極性產生反轉並產生負電壓,且對第一電感L1進行充電時,可對前述電壓進行箝制,以減少能量損失,使得直流轉換電路300具有較好的工作條件。
首先,在直流轉換電路300開始運作後,控制訊號CS例如為高邏輯準位,使得開關S導通,則直流轉換電路300進入第一模式。此時,直流輸入源180所產生的第一直流訊號經由開關S,傳送至第三電感L3,以對第三電感L3進行充電。另一方面,第二二極體D2導通,則第二電感L2與第二電容C2對負載190釋放能量。
接著,控制訊號CS例如轉換為低邏輯準位,使得開關S斷開,則直流轉換電路300進入第二模式。此時,第三二極體D3與第二二極體D2導通,則第三電感L3的儲能電壓經由第三二極體D3而產生第二直流訊號,且此第二直流訊號傳送至第一電容C1,以開始對第一電容C1及第二電容C2進行充電。也就是說,第二直流訊號(即第三電感L3的儲能電壓)會經由第一電容C1,將能量快速傳送至第二電容C2,以有效抑制因輸入能量增加時而造成之輸出電流漣波。
之後,當第四二極體D4導通時,直流轉換電路300進入第三模式。此時,第二直流訊號除了傳送至第一電容C1外,還會傳送至第一電感L1。亦即第二直流訊號會經由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所組成之共振電路,以將能量傳送至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 感L2,使得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將儲存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
接著,當第三電感L3的儲能電壓釋放完畢時,直流轉換電路300進入第四模式。此時,第一電容C1與第一電感L1仍持續共振,以將能量傳送至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使得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持續將儲存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
之後,第一電容C1上的跨壓會產生極性反轉並產生負電壓,使得第二二極體D2導通,以改變直流轉換電路300的電路結構。當第二二極體D2導通時,直流轉換電路300進入第五模式。此時,第一電容C1與第一電感L1經由第二二極體D2構成迴路,並配合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將儲存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
接著,當第一電感L1與第一電容C1所組成之共振電路的儲能電壓釋放完畢時,直流轉換電路300進入第六模式。此時,僅由第二電容C2與第二電感L2持續將儲存能量傳送至負載190,以提供負載190所需之工作電壓。如此一來,直流轉換電路300即完成一個完整週期的動作。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及第三電感L3的電感值可設計成小於一般電感的電感值,使得流過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及第三電感L3的電流較大,並且第一電容C1的電容值也可以設計成小於第二電容C2的電容值,使得第一 電容C1上的跨壓極性產生反轉時,第一電容C1上的負電壓也足夠大。
請參考「第4圖」所示,其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400包括降升壓轉換器110、第一二極體D1、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二二極體D5與第二電感L4。其中,降升壓轉換器110、第一二極體D1、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與第二電容C2的耦接關係可參考「第1圖」所示,而降升壓轉換器110的內部元件及其耦接關係可參考「第2圖」所示,故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400與「第1圖」及「第2圖」之直流轉換電路100、200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400之第二二極體D5及第二電感L4與直流轉換電路100、200之第二二極體D2及第二電感L4的耦接方式不同。
第二二極體D5具有陽極端411與陰極端412,第二二極體D5的陽極端411耦接第二電容C2的第一端151,第二二極體D5的陰極端412耦接負載190。第二電感L4具有第一端421與第二端422,第二電感L4的第一端421耦接第二電容C2的第二端152,第二電感L4的第二端422耦接負載190。
另外,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400的操作可參考「第1圖」及「第2圖」之直流轉換電路100、200的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再贅述。並且,直流轉換電路400仍可達成輸入響應快速、低漣波輸出電流與使用壽命長等作用。
請參考「第5圖」所示,其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500與「第4圖」之直流轉換電路400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500還包括第四二極體D4。其中,降升壓轉換器110、第一二極體D1、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二二極體D5與第二電感L2的耦接關係可參考「第4圖」所示,而第四二極體D4的耦接關係可參考「第3圖」所示,故在此不再贅述。
另外,本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500的操作可參考「第3圖」之直流轉換電路300的實施方式,故在此不再贅述。並且,直流轉換電路500仍可達成輸入響應快速、低漣波輸出電流與使用壽命長等作用。
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直流轉換電路,其藉由直流轉換器、第一二極體、第一電感及第一電容所形成的共振電路、第二二極體以及第二電感與第二電容的電路結構,並且藉由第一電容上的跨壓會產生極性反轉並產生負電壓,以克服負載電壓之電位障避問題。另外,在降升壓轉換器與第一電感之間配置第四二極體,使直流轉換電率具有較好的工作條件。此外,使用較小電容值的第一電容與第二電容,而無需使用電解電容。如此一來,可降低設計的複雜度,並達成輸入響應快速、低漣波輸出電流、使用壽命長等作用。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 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300、400、500‧‧‧直流轉換電路
110‧‧‧降升壓轉換器
111、112‧‧‧輸入接點
113、114‧‧‧輸出接點
121、161、231、311、411‧‧‧陽極端
122、162、232、312、412‧‧‧陰極端
131、141、151、171、211、221、421‧‧‧第一端
132、142、152、172、212、222、422‧‧‧第二端
180‧‧‧直流輸入源
190‧‧‧負載
213‧‧‧第三端
C1‧‧‧第一電容
C2‧‧‧第二電容
L1‧‧‧第一電感
L2、L4‧‧‧第二電感
L3‧‧‧第三電感
S‧‧‧開關
D1‧‧‧第一二極體
D2、D5‧‧‧第二二極體
D3‧‧‧第三二極體
D4‧‧‧第四二極體
CS‧‧‧控制訊號
第1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直流轉換電路的示意圖。
100‧‧‧直流轉換電路
110‧‧‧降升壓轉換器
111、112‧‧‧輸入接點
113、114‧‧‧輸出接點
121、161‧‧‧陽極端
122、162‧‧‧陰極端
131、141、151、171‧‧‧第一端
132、142、152、172‧‧‧第二端
180‧‧‧直流輸入源
190‧‧‧負載
C1‧‧‧第一電容
C2‧‧‧第二電容
L1‧‧‧第一電感
L2‧‧‧第二電感
D1‧‧‧第一二極體
D2‧‧‧第二二極體

Claims (13)

  1. 一種直流轉換電路,其包含有:一降升壓轉換器,具有兩輸入接點與兩輸出接點,該兩輸入接點用以接收一第一直流訊號,該兩輸出接點輸出用以一第二直流訊號;一第一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一二極體的該陽極端耦接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之一,該第一二極體的該陰極端耦接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另一;一第一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一二極體的陰極端;一第一電容,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電容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一端,該第一電容的該第二端耦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二端;一第二電容,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二電容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二端,該第二電容的該第二端耦接該第一二極體的該陽極端與一負載;一第二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二二極體的該陽極端耦接該第二電容的該第一端;以及一第二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二電感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二二極體的該陰極端,該第二電感的該第二端耦接該負載; 其中,該第二直流訊號輸出至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一電容,以進行一能量的儲存,並以該能量對該第二電容進行充電,且將該第一電容上的跨壓極性產生反轉,藉以將該能量傳送至該負載。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第一直流訊號為一直流電源或一脈衝電源。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降升壓轉換器包含有:一開關,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與一第三端,該開關的該第一端接收一控制訊號,該開關的該第二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入接點的其中另一,該開關的該第三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之一;一第三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三電感的該第一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入接點的其中之一,該第三電感的該第二端耦接該開關的該第三端;以及一第三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三二極體的該陽極端耦接該第三電感的該第一端,該第三二極體的陰極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另一。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第一電感、該第二電感與該第三電感皆操作於一連續導通模式。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二電感操作於一連續導通模式,該第三電感操作於一不連續導通 模式。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第二電感操作於一連續導通模式,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三電感操作於一不連續導通模式。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更包含有一第四二極體,該第四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四二極體的陽極端耦接該第二二極體的該陰極端,該第四二極體的該陰極端耦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一端。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第一電容的電容值小於該第二電容的電容值。
  9. 一種直流轉換電路,其包含有:一降升壓轉換器,具有兩輸入接點與兩輸出接點,該兩輸入接點用以接收一第一直流訊號,該兩輸出接點輸出用以一第二直流訊號;一第一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一二極體的該陽極端耦接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之一,該第一二極體的該陰極端耦接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另一;一第一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一二極體的陰極端;一第一電容,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一電容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一端,該第一電容的該第二端耦 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二端;一第二電容,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二電容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二端,該第二電容的該第二端耦接該第一二極體的該陽極端;一第二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二二極體的該陽極端耦接該第二電容的該第一端,該第二二極體的陰極端耦接一負載;以及一第二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二電感的該第一端耦接該第二電容的該第二端,該第二電感的該第二端耦接該負載;其中,該第二直流訊號輸出至該第一電感與該第一電容,以進行一能量的儲存,並以該能量對該第二電容進行充電,且將該第一電容上的跨壓極性產生反轉,藉以將該能量傳送至該負載。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第一直流訊號為一直流電源或一脈衝電源。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降升壓轉換器包含有:一開關,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與一第三端,該開關的該第一端接收一控制訊號,該開關的該第二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入接點的其中另一,該開關的該第三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之一; 一第三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第三電感的該第一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入接點的其中之一,該第三電感的該第二端耦接該開關的該第三端;以及一第三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三二極體的該陽極端耦接該第三電感的該第一端,該第三二極體的陰極端作為該降升壓轉換器之該兩輸出接點的其中另一。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更包含有一第四二極體,該第四二極體具有一陽極端與一陰極端,該第四二極體的陽極端耦接該第二二極體的該陰極端,該第四二極體的該陰極端耦接該第一電感的該第一端。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直流轉換電路,其中,該第一電容的電容值小於該第二電容的電容值。
TW101142995A 2012-11-16 2012-11-16 直流轉換電路 TWI4582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2995A TWI458242B (zh) 2012-11-16 2012-11-16 直流轉換電路
CN201310003812.7A CN103825451B (zh) 2012-11-16 2013-01-05 直流转换电路
US13/937,685 US9257904B2 (en) 2012-11-16 2013-07-09 Direct current conversion circu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2995A TWI458242B (zh) 2012-11-16 2012-11-16 直流轉換電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882A true TW201421882A (zh) 2014-06-01
TWI458242B TWI458242B (zh) 2014-10-21

Family

ID=50727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2995A TWI458242B (zh) 2012-11-16 2012-11-16 直流轉換電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57904B2 (zh)
CN (1) CN103825451B (zh)
TW (1) TWI4582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1953B (en) * 2016-02-04 2016-12-1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Tunable dc voltage generating circui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33501B2 (en) 2008-08-12 2014-01-21 Epista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patterned surface
US10211719B2 (en) * 2015-03-03 2019-02-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ter
CN104734496B (zh) * 2015-03-31 2017-03-2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sepic馈电升降压变换器
JP6477220B2 (ja) * 2015-05-12 2019-03-06 Tdk株式会社 共振コンバータおよ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FR3064849B1 (fr) * 2017-03-31 2019-06-07 Centum Adetel Transportation Cellule d'alimentation hybride
US10003337B1 (en) * 2017-05-17 2018-06-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sonant virtual supply booster for synchronous logic circuits and other circuits with use of on-chip integrated magnetic inductor
CN110011540B (zh) * 2019-04-13 2021-04-13 西华大学 单电感两级式双输入Tri-BOOST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42277B1 (fr) * 1995-12-07 1998-01-16 Sgs 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Dispositif d'alimentation a decoupage
US5694302A (en) 1996-08-20 1997-12-02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Passive clamp and ripple control for buck boost converter
US6034489A (en) * 1997-12-04 2000-03-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R&D Laboratory, Inc. Electronic ballast circuit
US5982160A (en) * 1998-12-24 1999-11-09 Harris Corporation DC-to-DC converter with inductor current sensing and related methods
US6674248B2 (en) * 2001-06-22 2004-01-06 Lutron Electronics Co., Inc. Electronic ballast
US6661683B2 (en) 2002-03-18 2003-12-0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harge pump having very low voltage ripple
US7067987B2 (en) * 2004-03-26 2006-06-27 Argent Electric, Inc. Electronic ballast with closed loop control using composite current and voltage feedback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70040516A1 (en) * 2005-08-15 2007-02-22 Liang Chen AC to DC power supply with PFC for lamp
TWI316319B (en) * 2006-04-07 2009-10-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Power supply with ripple attenuator
US7456583B2 (en) * 2006-09-05 2008-11-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Electrical circuit with dual stage resonant circuit for igniting a gas discharge lamp
DE102007014398B4 (de) 2007-03-26 2009-07-09 Texas Instruments Deutschland Gmbh Stromversorgungsschaltkreis
US7977927B2 (en) 2007-08-08 2011-07-12 Advanced Analogic Technologies, Inc. Step-up DC/DC voltage converter with improved transient current capability
US7511563B2 (en) 2007-08-23 2009-03-31 Analog Devices, Inc. Ripple current reduction circuit
TWI337795B (en) 2007-10-31 2011-02-21 Inventec Corp Power converter with ripple compensation
TW200929818A (en) * 2007-12-19 2009-07-01 Univ Nat Taipei Technology A buck-boost converter
US7742318B2 (en) * 2008-06-10 2010-06-22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Multi-element resonant converters
TWI358884B (en) 2008-06-13 2012-02-21 Green Solution Tech Co Ltd Dc/dc converter circuit and charge pump controller
US8184456B1 (en) * 2008-08-26 2012-05-22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oration Adaptive power converter and related circuitry
US8013666B1 (en) 2009-07-31 2011-09-06 Altera Corporation Low ripple charge pump
TWI377772B (en) * 2009-08-10 2012-11-2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 buck-boost power converter
TWI399018B (zh) * 2009-08-21 2013-06-11 Ching Tsai Pan 電流漣波消除電路
CN102195481A (zh) * 2010-03-19 2011-09-21 英特赛尔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将单个比较器用于恒频降压升压转换器的调制方案
US8686655B2 (en) * 2010-07-22 2014-04-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ing circuit, lamp,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TWM437003U (en) * 2012-04-20 2012-09-01 Univ Kun Shan Low ripple boost DC-DC conver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1953B (en) * 2016-02-04 2016-12-1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Tunable dc voltage generating circu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5451A (zh) 2014-05-28
US20140139128A1 (en) 2014-05-22
TWI458242B (zh) 2014-10-21
US9257904B2 (en) 2016-02-09
CN103825451B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8242B (zh) 直流轉換電路
US10903742B2 (en) Switched-capacitor converter circuit, charging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US9252653B2 (en)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o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466425B (zh) 直流轉換電路
TW201414158A (zh) 降壓轉換電路
TWI462456B (zh) 直流/直流轉換電路
TWI513164B (zh) 返馳式主動箝位電源轉換器
TW201601439A (zh) 準諧振半橋轉換器及其控制方法
TW201306427A (zh) 電源管理電路
TWI514730B (zh) 低降壓轉換器
CN103731027A (zh) 单级降压转换电路
TWI441430B (zh) 具漏感能量回收高升壓直流-直流轉換系統
CN203562768U (zh) 一种蓄电池防反接电路
CN106787750B (zh) 一种恒流状态下谷底开通控制电路
CN203466740U (zh) 一种开关电源
JP2012100392A (ja) Dc−dcコンバータ
CN211786825U (zh) 电池输出稳压电路、放电设备以及放电系统
TW201509093A (zh) 具高降壓比之直流-直流電源轉換裝置
CN102510217B (zh) 基于MOSFET的自激式Zeta变换器
CN108111003B (zh) 一种晶闸管驱动电路及方法
CN203205871U (zh) 直流逆向保护电路
TW201131957A (en) Boost converter circuit and boost converter
CN102969892B (zh) 宽输入范围dc-dc放电电路
TWM485439U (zh) 電源供應系統及其線性控制模組
TWI460984B (zh) 直交流轉換電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