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0073A -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 - Google Patents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0073A
TW201300073A TW100147514A TW100147514A TW201300073A TW 201300073 A TW201300073 A TW 201300073A TW 100147514 A TW100147514 A TW 100147514A TW 100147514 A TW100147514 A TW 100147514A TW 201300073 A TW201300073 A TW 2013000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opening
guide
lea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7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8143B (zh
Inventor
Yang-Hwei Tsuang
Chun-Jen Liao
Huang-Chien Liang
Shih-Jui Han
Fon-Yih Tsuang
Chang-Jung Chiang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161,70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870879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161,68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784424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ublication of TW201300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0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143B/zh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包括一固定棒與椎根螺釘,椎根螺釘用以將固定棒固定於脊椎骨。每一椎根螺釘包括一頂部及一螺紋本體,頂部用以接受固定棒之一部分,螺紋本體自頂部之一第一端延伸且用以嚙合一脊椎骨。固定棒藉由一扣件固定於頂部。頂部包括一分離區域,分離區域定義一位置,在供應足夠的力至頂部之至少一第一部分時,頂部之第一部分可輕易地與頂部之剩餘部分分離。本發明也揭示一種植入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的方法。

Description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脊柱固定組件,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及其植入方法。
每年有一千三百萬人為了慢性背痛去看醫生,估計其中有兩百四十萬美國人成為慢性殘疾。大約有百分之二十五背部疼痛的人具有椎間盤突出(herniated disk)的問題。在美國,每十萬件椎間盤突出的病例約有四百五十件需要進行例如是椎間盤切除術(discectomy)的外科手術。
參照第1A圖,以往當椎間盤8已脫出或刺出,便施行椎間盤切除術(第1A圖)。當外科醫師施行椎間盤切除術時,通常由病人背上施行一切口(incision),此切口對應於脊柱2的患部區域。肌肉與韌帶被移至旁邊以暴露出有問題的椎間盤8。外科醫師使用各種外科手術用儀器,首先分離夾於椎間盤8之間的脊椎骨4,接著完全移開椎間盤8。施行椎間盤切除術後,在施行區域的脊柱被分離大約為被移除椎間盤的高度(第1B圖),接著一人工椎間盤被放置於分離處。脊柱固定裝置(第1C圖)在上述程序後的癒合程序間,被用以穩固且(或)校直脊柱2。在某些案例中,臨床醫師植入病患自體的骨頭(autologous bone)填滿分離處完成結合,如第1D圖所示,用以恢復脊柱2的穩固。可選擇地,椎間盤切除術後可施行脊柱癒合(spinal fusion)或其他被視作必要地,用以強化及矯直脊髓的程序。
雖然椎間盤切除術經常地使用微創侵入性裝置(minimally invasive device)與程序來施行,但是提供必要的微創脊椎穩固以及其他脊椎相關的程序仍具有挑戰性。使用改良的微創脊柱固定裝置與方法是必要的,用以最小化病患的風險、創傷與恢復時間,並且減少程序中的總花費。
根據本發明,提出一種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為提供一系列脊椎骨相對固定,包括一固定棒與多數個椎根螺釘,每一椎根螺釘包括一頂部及一螺紋本體,頂部配置為接受該固定棒之一部分,螺紋本體自該頂部之一第一端延伸且配置為用以嚙合此些脊椎骨其中之一。此組件更包括一扣件,扣件包括多數個外螺紋,外螺紋配置為用以嚙合形成於頂部之一內表面之多數個對應螺紋。固定棒透過扣件被固定於頂部,且頂部包括一分離區域。分離區域包括頂部之一部分,頂部之此部分相較於頂部之剩餘部分在結構上較弱,用以定義一位置,在供應足夠的力至頂部之至少一第一部分時,頂部之第一部分可輕易地於此位置與頂部之剩餘部分分離。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可包括一或多個下列特徵:固定棒配置為用以容置一縫線。固定棒為一中空管。每一椎根螺釘包括第一端及一張開的第二端,第二端相對於第一端設置。頂部實質上為管狀,且由一單件所組成,此單件具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第一開口沿著頂部之一軸向方向自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此位置相鄰且空間上分離於第一端,第二開口相對於第一開口位於本體的一相反側,第二開口沿著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自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此位置相鄰且空間上分離於第一端。第一與第二開口完全地對齊,用以形成一橫向穿越通道,穿越通道穿過頂部。一帽蓋可被配置為用以嚙合椎根螺釘之頂部之第二端。帽蓋包括一中空圓柱形本體及一對置端,本體具有一張開端,用以接受頂部之一第二端於其中,對置端包括一中央帽蓋開口。第一端包括一內表面,此內表面具有一環狀突起,且頂部包括一環形溝槽,環形溝槽相鄰於第二端,配置為用以嚙合環狀突起,藉以使帽蓋可拆卸地固定於頂部之第二端。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可包括一或多個下列特徵:一U形椎根螺釘穩定器。穩定器包括一握把部分、一環狀基座及一對接腳,環狀基座自握把部分之一側延伸,具有一實質上等於頂部直徑的直徑,對接腳自環狀基座之一側延伸,對接腳配置為個別符合頂部之第一與第二開口的形狀,且可被接受於其中。一帽蓋可被配置為用以閉合椎根螺釘頂部之第二端,帽蓋包括一帽蓋開口,椎根螺釘穩定器之對接腳可穿過此開口而被接受。對應於帽蓋開口之帽蓋邊緣的一部分,具有一形狀,此形狀符合一接腳之一剖面形狀。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更包括一椎根螺釘斷裂裝置,被接受於椎根螺釘頂部之一內部空間,用以促使頂部之第二端沿著頂部上之一預定環狀分離線,自頂部之第一端分離預定環狀分離線位於頂部之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可包括一或多個下列特徵:一引線及一引導工具,引線用以維持一縫線,引導工具包括樞接的一第一加長臂與一第二加長臂。第一加長臂終止於一公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第二加長臂終止於一母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公縫線導引與母縫線導引係用以使引線於第一與第二加長臂於一張開位置與一閉合位置移動時,可自公縫線導引被傳送至母縫線導引,張開位置係為公縫線導引與母縫線導引被分開,閉合位置係為公縫線導引與母縫線導引相鄰。引線包括一尖端及一開口,尖端促使引線插入母縫線導引,開口形成於相鄰此尖端。第一與第二加長臂被接受於椎根螺釘頂部之中空內部空間,且穿過第一與第二開口。此系列脊椎骨包括至少兩塊脊椎骨。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係透過多數個不連續的傷口施行,傷口之長度實質上對應於該頂部之一剖面直徑。
根據本發明,提出一種使用於脊柱固定的椎根螺釘,包括一頂部及一螺紋本體,頂部包括一第一端及一張開的第二端,第二端相對於第一端,螺紋本體自第一端延伸。頂部為管狀,且由一單件所組成,此單件具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二開口,第一開口沿著頂部之一軸向方向,自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此位置相鄰且分離於第一端,第二開口相對於第一開口位於本體的一相反側,第二開口沿著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自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位置相鄰且空間上分離於第一端。第一與第二開口完全地對齊,用以形成一橫向穿越通道,穿越通道穿過頂部。
椎根螺釘可包括一或多個下列特徵:頂部之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距離介於40公釐至120公釐的範圍。頂部之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距離介於50公釐至80公釐的範圍。頂部包括一分離區域,位於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分離區域包括頂部之一部分,頂部之此部分相較於頂部之剩餘部分在結構上較弱,用以定義一位置,在供應一足夠的力至該第二端時,該第二端之至少一部分於該位置可輕易地自該頂部被分離。分離區域包括一環形溝槽,位於第一端與一中點之間,中點介於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環形溝槽用以提供一預定分離線,當施加一足夠的力於第二端時,第二端之至少一部分可沿著預定分離線輕易地自頂部分離。力係為以頂部之一縱向軸為軸的一扭力。椎根螺釘更包括一可移除的帽蓋,用以閉合頂部之第二端,其中頂部包括一環形溝槽相鄰於第二端,用以嚙合一對應之環狀邊,環狀邊係位於帽蓋之一內表面。頂部之第一端用以使螺紋本體可相對於頂部進行多軸旋轉。
根據本發明,提出一種縫線導引組件,包括一引線及一引導工具,引線,用以維持一縫線,引導工具包括樞接的一第一加長臂與一第二加長臂,第一加長臂終止於一公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第二加長臂終止於一母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公縫線導引與母縫線導引係用以使該引線於第一與第二加長臂於一張開位置與一閉合位置移動時,可自公縫線導引被傳送至母縫線導引,張開位置係為公縫線導引與母縫線導引被分開,閉合位置係為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相鄰。
縫線導引組件可包括一或多個下列特徵:引線包括一錐形尖端及一孔眼,孔眼自錐形尖端突出。公縫線導引包括一圓柱形柄桿,用以可拆卸地嚙合引線之孔眼,而母縫線導引包括一圓柱形殼體,用以可拆卸地嚙合於引線之錐形尖端,且引導工具用以支撐公縫線導引與母縫線導引,當引導工具處於閉合位置時,可使錐形尖端至少部分被接受於殼體之間。殼體包括一第一殼體開口與一第二殼體開口,引線穿過第一殼體開口插入殼體中,引線穿過第二殼體開口被從殼體中抽出。第二殼體開口之形狀實質上符合引線之形狀。第一殼體開口小於引線之最寬部分。引線包括一錐形尖端,且當該導引工具自開放位置移動至閉合位置時,引線之錐形尖端被驅動穿過第一殼體開口,同時可防止從第一殼體開口被收回。第一與第二加長臂係為有一角度。此角度介於90度至180度。
參照第2圖,被用於穩固脊柱2的微創脊柱固定組件20包括一固定棒200、椎根螺釘300以及一扣件500(未繪示於第2圖中,請參照第5圖)。固定棒200具有足夠的長度延伸穿越脊椎骨4,用以穩固脊椎骨4。椎根螺釘300用以扣牢固定棒200至每個對應的脊椎骨4。在每一椎根螺釘300上的扣件500用以扣緊固定棒200至椎根螺釘300。每一椎根螺釘300穿過一小皮膚切口被植入對應之脊椎骨4的椎根6中,皮膚切口具有實質上對應椎根螺釘300剖面尺寸的長度。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舉例來說,切口為1公分或小於1公分,且固定棒200經由1公分或小於1公分的皮膚切口,被組裝於椎根螺釘300,下面將進一步討論。
參照第3圖,固定棒200具有容置一縫線空間之結構,此處之縫線被定義作一加長的羊腸線、尼龍線或纖維,例如是絲線或金屬線。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固定棒200為一中空管,包括第一端212、第二端214以及內通道210。第二端214相對於第一端212,內通道210在第一端212與第二端214之間延伸。在此實施例中,固定棒200可容納一縫線於內通道210中。
與其剖面尺寸相比,固定棒200相對較長。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固定棒200為圓柱形,具有5.5mm的直徑,其軸向長度則對應被穩固之脊柱2的總長度。舉例來說,要穩固兩個相鄰的脊椎骨4,固定棒的長度大約為60.0mm長。要穩固一系列四個相鄰的脊椎骨4,固定棒的長度大約為150.0mm長。固定棒200可由一種可植入材料所形成,且由一種具有足夠強度與硬度可穩固脊柱,同時也具有足夠的可塑性得以使固定棒200形成曲狀的材料所形成。舉例來說,固定棒200可由一種鈦合金所形成,例如是鈦六鋁四釩(Ti6Al4V)。
參照第4圖,軸向椎根螺釘300被用來扣牢固定棒200至每一對應之脊椎骨4。每一椎根螺釘300可植入穿過1公分或小於1公分的皮膚切口,且被旋入對應脊椎骨4之椎根中,脊椎骨4在皮膚底下且位於一般男性肌肉深度約5公分深處。為此,每一椎根螺釘300包括一加長的頂部302與螺紋端304。
頂部302實質上為管狀,且由一單件所組成。頂部302包括一封閉的第一端306以及一開放的第二端308,第二端308相對於第一端306。頂部302附帶一第一軸向延伸開口310,第一開口310自第二端308延伸至第一端306且與第一端306分開。頂部302也附帶一第二軸向延伸開口312,第二開口312位於頂部302相對於第一開口310之一側。第二開口312鏡像於第一開口310,第二開口312自第二端308延伸至第一端306且與第一端306分開。第一與第二開口310、312完全地對齊,以形成一橫向穿越通道316穿過頂部302。因此,頂部302實質上為U型。
頂部302在軸向相對於其剖面尺寸更長。舉例來說,在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一端306與第二端308之間的距離d1介於4公分至12公分的範圍,然而頂部302之直徑大約為1公分。在另一實施例中,距離d1可介於5公分至8公分的範圍。
頂部302附帶一環狀分離區域318,分離區域318位於第一端306與第二端308之間。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分離區域318位於第一端306與一中點P之間,中點P介於第一端與第二端306、308之間。因此,頂部302被分離區域318分隔為兩部分。一腹側部322在第一端306與分離區域318之間延伸;一背側部324在分離區域318與第二端308之間延伸。分離區域318為頂部302之一區域,相較於頂部其他區域,分離區域318在結構上相對較弱,用以定義一周線(circumferential line),沿著該周線,背側部324被施加足夠的力,可使背側部324與腹側部322輕易分離。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分離區域318係為一圓周延伸的V型溝槽320。在某些實施例中,脊柱固定組件20可包括一螺釘斷裂工具800,被配置以提供頂部302的縱軸扭力,因此可選擇地將背側部324在溝槽320處與腹側部322分離,下面將進一步說明。可以理解的是,即便是提供一彎曲力也可使背側部324完成分離,使用扭力相較於彎曲力將對周圍組織造成較少的破壞。
腹側部322之內表面附帶有螺紋326,螺紋326被配置用以嚙合對應的扣件500之外表面506上之螺紋508,下面將進一步說明。此外,固位溝槽332被形成於頂部302之外表面且相鄰於第二端308。固位溝槽332被設定尺寸並安置,用以容納與維持一對應的環狀隆起610,環狀隆起610形成於螺釘帽蓋600之內表面上,下面將進一步說明。
椎根螺釘300之螺紋端304自頂部302之第一端306向外延伸。更具體地說,螺紋端304包括一基底342與一柄部344,基底342支撐於頂部302之第一端306中,柄部344自基底342延伸。頂部302之第一端306被配置,使螺紋端304得以相對於頂部302作三維旋轉。柄部344具有外螺紋348且終止於頂端346。此外,螺紋端304包括通道穿孔350,通道穿孔350開口於基底342,延伸穿過柄部344並開口於頂端346。
參照第5圖,扣件500為圓柱形元件,具有外螺紋508形成於外表面506。螺紋508被配置,用以嚙合形成於椎根螺釘頂部302之腹側部322內表面所對應之螺紋326。在繪示之實施例中,扣件500為止付螺釘(set screw),螺釘配置第一端502,用以容納驅動工具。舉例來說,第一端502包括六角形的管座510,適合容納六角扳手或一促動器850之定型部分892(詳述如下)。在使用中,扣件500被緊扣於椎根螺釘頂部302之腹側部322,用以維持固定棒200相對於椎根螺釘300的位置。
參照第4圖,脊柱固定組件20更包括可卸除的螺釘帽蓋600,帽蓋600具有合適的形狀與尺寸,能扣緊椎根螺釘頂部302之第二端308,用以支撐與穩固頂部302之第二端308,且在插入穩固工具700至椎根螺釘300之中空內部時,可用來導引穩固工具700之方向(詳述如下)。螺釘帽蓋600為中空圓柱,具有開放的第一端602、封閉的第二端604以及側壁606,第二端604相對於第一端602,側壁606在第一端602與第二端604之間延伸。開放的第一端602具有合適的尺寸,用以容納椎根螺釘頂部302之第二端308於其中。
螺釘帽蓋600之側壁606附帶有第一軸向延伸帽蓋開口612,第一帽蓋開口612自第一端602延伸至第二端604且與第二端604分開。螺釘帽蓋之側壁606也附帶有第二軸向延伸帽蓋開口614,第二帽蓋開口614相對於第一帽蓋開口612位在側壁606之相反側。第二帽蓋開口614鏡射於第一帽蓋開口612,第二帽蓋開口614自第一端602延伸至第二端604且與第二端604分開。第一與第二帽蓋開口612、614完全地對齊,用以形成橫向穿越通道616穿過螺釘帽蓋600。當螺釘帽蓋600被設置於椎根螺釘頂部302之第二端308,螺釘帽蓋600橫向穿越通道616可與椎根螺釘穿越通道316對齊。
螺釘帽蓋600包括內突的環狀隆起610,環狀隆起610形成於側壁606之內表面上,被設定尺寸並安置,用以嚙合形成於椎根螺釘之第二端308上的固位溝槽332。環狀隆起610延伸約側壁之內周長,且接合於固位溝槽332,用以維持螺釘帽蓋600於椎根螺釘之第二端308上。
此外,螺釘帽蓋600之第二端604包括中央開口618。中央開口618為不規則形,包括實質上為圓形的中央部分622與細長部分624,每一細長部分624沿著中央部分622相對設置,且與中央部分交錯設置。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中央部分622具有合適的形狀與尺寸,用以使手術工具能穿過螺釘帽蓋600,進入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內部空間。此外,細長部分624具有合適的形狀與尺寸,當穩固工具700被插入椎根螺釘300之內部時,用以容納穩固工具700之穩固工具腳712(詳述如下)。應注意的是,中央開口618之細長部分624沿著第二端604之周圍設置,用以分別疊加於第一與第二帽蓋開口612、614之上。這樣的結構確保在裝配椎根螺釘300、帽蓋600與穩固工具700後,穩固工具700之穩固工具腳712可分別對齊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第一與第二開口310、312,下面將進一步討論。
脊柱固定組件20更包括穩固工具700,穩固工具700為中空圓柱體且包括開放的第一端702、封閉的第二端704以及側壁706。第二端704相對於第一端702,側壁706在第一端702與第二端704之間延伸。側壁706被設置為具有對應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的外徑與在直徑方向上相對的開口708、710,開口708、710自第一端702至相鄰於第二端704軸向延伸。開口708、710使側壁706實質上為U型,包括穩固工具腳712,腿部分藉由環狀基底部分714而結合於側壁706。握把部分716被設置於基底部分714與第二端704之間,第二端704具有相較於基底部分714更大的外徑。握把部分716包括表面特徵,例如是軸向延伸溝槽718,用以增加可握持性。此外,第二端704包括中央開口(未於第4圖中繪出),以使該些工具可被插入其中。
當穩固工具700組裝於帽蓋600與椎根螺釘300時,穩固工具腳712定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開口310、312中(見第4A圖)。在脊柱固定組件20植入期間,穩固工具700用於安置固定棒200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內部空間中。此外,當扣件500用於扣緊固定棒200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20的腹側部時,穩固工具700用於維持固定棒200的位置。在植入後,將背側部324自腹側部322分離的期間,穩固工具700用於加強背側部324,以下將進一步討論。
參照第6A至6C圖,脊柱固定組件20更包括螺釘斷裂工具800,螺釘斷裂工具800被配置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內部空間中,一旦椎根螺釘之腹側部322與固定棒200被正確地放置且互相固定,螺釘斷裂工具800用以移除椎根螺釘之頂部302的背側部324。螺釘斷裂工具800包括套管820與T型促動器850,促動器850具有合適的形狀與尺寸可被容納於套管820中(第6A圖)。套管820為一中空圓柱,包括開放的第一端802、第二端804以及側壁806。第二端804相對於第一端802,側壁806在第一端802與第二端804之間延伸。一對溝槽814(只有一個溝槽814被繪示)自第一端802朝套管820之中央部分延伸。溝槽814將第一端802分為兩部分802a、802b。握把區域810被置於第二端804上,相較於側壁806具有更大的外徑,且握把區域810包括表面特徵,例如是軸向延伸溝槽818,用以增加可握性。此外,第二端804包括中央開口812,中央開口812使包括促動器850等工具可被插入其中。套管820之軸向長度,相較於裝配後之椎根螺釘300、帽蓋600以及穩固工具700的軸向長度更長。
促動器850包括柄部854,柄部854具有第一端856及第二端858。握把852被固定於第二端858,使促動器850為一T型。柄部之第一端856包括喇叭形部分890及定型部分892,定型部分892自喇叭形部分890延伸(如第6B圖所繪示)。定型部分892之外剖面具有表面特徵使其能夠嚙合於扣件500之管座510。舉例來說,在繪示之實施例中,定型部分892之剖面為六角形,用以嚙合扣件500之六角柱管座510。喇叭形部分890具有相較於套管之側壁806與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內部空間更大的外尺寸。當促動器850被配置於套管820中且喇叭形部分890突出於套管之第一端802時,套管820可被插入椎根螺釘之頂部302,舉例來說用以扣緊扣件500至椎根螺釘302頂部。藉由向上拉動促動器或向下壓入套管820並旋轉握把810,使喇叭形部分890之至少一部分被置於套管820之第一端之中,喇叭形部分890導致兩端802a與802b稍微分離。透過這個動作,套管820之外牆被朝椎根螺釘之頂部的背側部324壓縮。由於套管820摩擦嚙合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藉由沿著握把810向下之縱軸旋轉,扭力便施加於椎根螺釘之頂部的背側部324。當施加足夠的力量,椎根螺釘之頂部302的背側部324可沿著分離區域318與腹側部322分離(如第6C圖所繪示)。
參照第7圖,使用一縫線導引組件900,植入固定棒200於個別椎根螺釘302之頂部,以下將進一步討論。縫線導引組件900包括具有一對加長臂982、984的引導工具980,加長臂982、984透過一樞軸銷986連接於加長臂982、984個別之第一端988與第二端990之間。每一加長臂982、984之第一端988被形成為指環992,用以使引導工具980得以手動引動,每一加長臂982、984之第二端990配置為具有縫線導引940、960。在引動過程中,引導工具980以樞軸銷986為軸做一剪形動作(scissoring motion)。
引導工具980之第一與第二加長臂982、984具有可被容納至椎根螺釘頂部302之中空內部空間的尺寸,並沿著椎根螺釘頂部302之軸向長度伸長。此外,引導工具980以一剪形動作操作,第一加長臂982與第二加長臂984在一張開位置(如第7與22-23圖所繪示)與閉合位置(如第24圖所繪示)間移動,於張開位置加長臂982、984分離為一第一距離,於閉合位置加長臂982、984分離為一第二距離,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當引導工具980插入椎根螺釘300中,第一、第二加長臂982、984具有能夠通過椎根螺釘頂部第一與第二開口310、312的尺寸,以下將進一步討論。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與第二加長臂982’、984’可為有角度的。舉例來說,加長臂982’、984’可於樞軸銷986’與加長臂之第二端990’之間具有一角度,使第二端990’不位於指環992’所定義之平面(如第39圖所繪示)。加長臂的角度可介於90-180度的範圍間。
縫線導引組件900也包括一引線920,用以固定縫線1216、公縫線導引940、母縫線導引960,公縫線導引940裝設於引導工具980之第一加長臂982的一端,母縫線導引960裝設於引導工具980之第二加長臂984的一端。
參照第7圖,細節A,引線920包括一具有頂點926之錐形尖端922。此外,引線920包括一孔眼924,孔眼924自尖端922上反向於頂點926之側邊928突出。孔眼924之孔徑小於側邊928之直徑。在使用上,縫線1216被牢固於使用孔眼924的引線920上,以下將進一步討論。
公縫線導引940包括一基座946與一圓柱形柄桿942,基座946被引導工具加長臂982之第二端990容置與支撐,圓柱形柄桿942自基座946之軸向端延伸。柄桿942被配置用以可釋放地吸引引線孔眼924。尤其,柄桿942包括一軸向延伸開口948,在推壓孔眼924時,開口948具有可容置孔眼924之合適尺寸。柄桿942也包括一橫向開口950,開口950延伸穿越柄桿942的一橫向於軸向開口948之直徑,並且與軸向開口948交會。因此,當引線920之孔眼924被容置於軸向開口948之間,且具有一縫線1216附加於引線920上時,縫線1216可自由地沿著橫向開口950通過而不受到阻礙,而縫線1216之位置向外懸垂於橫向開口950。
參照第7圖,細節B,母縫線導引960包括一基座968與一中空圓柱形殼體962,基座968被引導工具加長臂984之第二端990容置與支撐,圓柱形殼體962自基座968之軸向端延伸。殼體962被配置用以容置來自公縫線導引940之尖端922,且可釋放地固定錐形尖端於其中。尤其,殼體962包括一第一殼體開口966,第一殼體開口966係為引線920之錐形尖端穿過所插入的殼體962之內部中空部分,而一第二殼體開口964係為引線920穿過被自殼體962抽出之部分。第一殼體開口966位於殼體之軸向端,實質上為圓柱形且具有小於引線側邊928之直徑。第二殼體開口964位於殼體962之側邊,具有實質上符合引線920之尖端922的尺寸與形狀。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二殼體開口964包括一三角形部分,使包括錐形尖端之引線920可穿過並自殼體962中被取出。
在使用上,引線被支撐於引導工具980之第一加長臂982上,尤其被固定於公縫線導引940之柄桿942的軸向開口948。公縫線導引940被設置用以支撐引線920,並於移動第一加長臂982與第二加長臂984至引導工具之閉合位置時,傳送引線920至母縫線導引960。在閉合位置,公縫線導引940與母縫線導引960碰觸或幾乎碰觸彼此。於是,被設置於面對母縫線導引960之公縫線導引940側邊上的引線920,被推進至母縫線導引960中。尤其,當引導工具980移動至閉合位置,尖端922被插入第一殼體開口966,且由頂點926率先插入其中。雖然第一殼體開口966之直徑小於尖端側邊928之外徑,但殼體962於結構上相對較弱,致使引線920之尖端922可穿過第一殼體開口966。由於第一殼體開口966與尖端側邊928尺寸的不同,可防止引線920自殼體962穿過第一開口966被抽出。位於母縫線導引960之殼體962間的引線920,現在被固定於引導工作980之第二加長臂984的第二端990上,當引導工具980張開時,引線920隨著第二加長臂984移動。因此,藉由使用引導工具980,縫線1216可透過附加引線920至公縫線導引940,被固定於第一加長臂982上,接著透過簡單操作引導工具980,使縫線1216可藉由母縫線導引960傳送至第二加長臂984。由於引導工具加長臂982、984符合可設置於椎根螺釘頂部302之間,且每一椎根螺釘頂部302包括軸向延伸開口310、312,在植入椎根螺釘300於脊柱內後,縫線可在皮下與肌下被傳送於相鄰的椎根螺釘300之間。此特徵在使用脊柱固定組件20之方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將進一步討論。
參照第8A至8E圖,繪示公縫線導引1340可替代的實施例。舉例來說,在第8A圖中,公縫線導引1340a可形成為與縫線引線為一體,包括設置一基座1346a,用以被支撐於導引工具加長臂982之第二端上,基座1346a包括一開口1342a,縫線可被固定於開口1342a上。公縫線導引1340a也包括一錐形尖端1322a,用以促使縫線導引1340a插入對應之母縫線導引960的開口。第8B至8E圖繪示其他可替代公縫線導引1340的實施例,其中類似的標號代表了類似的結構。在這些可替代的實施例中,可看見基座1346可被形成為相較於尖端1322,具有較大之外徑(第8B圖)或被形成為非圓柱形(第8B、8D、8E圖)。此外,尖端1322也不限定為圓錐形(第8B、8C、8D圖)。
參照第9A至9D圖,繪示母縫線導引1360可替代的實施例。舉例來說,在第9A圖中,母縫線導引1360a包括設置一基座1362a,用以被支撐於導引工具加長臂984之第二端上。在本實施例中,基座1362a也做為一殼體部分,包括一第一殼體開口1366a與一第二殼體開口1364a,引線尖端922(1322)穿過第一殼體開口1366a插入基座1362a之中空內部,引線920穿過第二殼體開口1364a倍自基座1362a中抽出。第9B至9D圖繪示其他可替代母縫線導引1360的實施例,其中類似的標號代表了類似的結構。在這些可替代的實施例中,可看見第一殼體開口1366與第二殼體開口1364可被形成為不同的形狀(第9B、9C、9D圖),舉例來說符合對應之公縫線導引之結構及/或促使引線插入母縫線導引1360及/或自母縫線導引1360抽出。
參照第10至11圖,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1400被用於準備植入的每一脊椎骨,如下文所述。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1400包括加長的軸桿1402,軸桿1402終止於一握把1420之一端,而另一端結束於一切割尖端1408。切割尖端1408具有鑽頭部分1416及攻牙部分1414,鑽頭部分1416位於切割部分前端,攻牙部分1414被設置介於鑽頭部分1416與軸桿1402之間。此外,一軸向延伸的通道穿孔1418自握把1420延伸至切割尖端1408,且具有可容納克氏針1200的尺寸。
參照第12至39圖,其介紹使用脊柱固定組件20進行微創方法以達到穩定脊柱的一實施例。
第1步驟,將一椎根螺釘300植入每一脊柱2之部分脊椎骨4,用以穩定脊椎骨4(第12至20圖)。椎根螺釘300之植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a:提供一切口,切口穿過覆蓋於脊椎骨4上方的皮膚10。一般來說,切口的長度係對應椎根螺釘300之外徑,且由於皮膚的柔韌性,可稍微小於椎根螺釘300之外徑。在繪示之實施例中,椎根螺釘300直徑約為1公分,因此約1公分的切口是必要的,用以容納椎根螺釘300。
步驟1b:參照第12圖,藉由在椎根6中形成螺紋孔道,準備讓脊椎骨4容納椎根螺釘300。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1400(詳述於美國對應申請案中,申請號為13/161,698,併入本案中做為參考資料)被插入切口,且被用於定位出椎根6及形成螺紋孔道在其中。使用影像裝置,例如是C型臂(C-Arm)或螢光鏡(fluoroscope),用以確認正確位置。
步驟1c:參照第13圖,插入一克氏針1200,使克氏針1200穿過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之軸向通道穿孔1418且進入脊椎骨4中的欲植入位置。
步驟1d:參照第14圖,自切口移除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1400,留下克氏針1200於適當的位置。
步驟1e:參照第15至16圖,插入一系列擴張套管1202、1204至克氏針1200上之切口,此些擴張套管始於一相對小直徑的套管1202,且每一接續的套管具有稍微大一些的外直徑。即便這裡僅繪示出兩個套管1202、1204,但可使用六至八個套管以擴張皮膚10、肌肉以及其他在克氏針1200周圍的軟組織,創造空間用以插入椎根螺釘300至身體內(第15圖)。克氏針1200在進行擴張時被用來穩固且對準每一擴張套管1202、1204。在完成擴張後,移除擴張套管1202、1204,留下克氏針1200在適當的位置(第16圖)。
步驟1f:參照第17至18圖,沿著克氏針1200植入椎根螺釘300至脊椎骨的預先攻牙的螺紋孔道中。具體地說,椎根螺釘300被裝載於克氏針1200上,使克氏針1200被容納於柄部之軸向通道穿孔350與椎根螺釘之頂部302的內部空間中。克氏針1200用來穩固與對齊椎根螺釘之柄部344,使柄部344上之螺紋348嚙合且旋緊於螺紋孔道上。在繪示之實施例中,一驅動工具被用來旋轉椎根螺釘300,旋緊椎根螺釘至脊椎骨4之孔道中。如圖式所示,當柄部344完全被旋緊至脊椎骨4,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一部分相較於皮膚10突出於切口之外部。
步驟1g:參照第19圖,自切口移除驅動工具與克氏針1200,留下椎根螺釘300在適當的位置。
步驟1h:參照第20圖,重複前述植入椎根螺釘300之步驟1a至1g,用以穩固每一脊椎骨4。在繪示之實施例中,藉由椎根螺釘(300a、300b、300c、300d)植入四根脊椎骨4之每一根脊椎骨,四根脊椎骨4都被穩固。
參照第21圖,第2步驟包括使用一對準工具1214對準個別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使椎根螺釘300之縱向軸彼此平行且各椎根螺釘300彼此垂直對齊。在第21圖中,一參考座標被定義為x軸實質上對應於脊柱2之縱向軸且位於水平方向,y軸橫向並垂直於x軸,且對應於脊柱2之前後方向。在第2步驟中,個別之椎根螺釘頂部302彼此對齊,使第一、第二椎根螺釘開口310、312沿著x軸開啟,因此個別椎根螺釘之橫向開口318對齊於x軸。
第3步驟包括藉由皮下穿過一縫線1216通過個別椎根螺釘頂部302,以連結椎根螺釘300。連結椎根螺釘300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3a:參照第22至23圖,使用縫線引導工具980將縫線1216插入椎根螺釘300a之最頂部,使縫線之前端從頂部之第二端308至第一端306,穿過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內部空間(舉例來說沿著y軸進行)。
步驟3b:參照第24至25圖,啟動引導工具980,將縫線1216自椎根螺釘300a最頂部之第一端306,沿著x軸引導至相鄰的椎根螺釘300b,且使其實質上平行於脊柱2之縱向軸。尤其,藉由引線920自公縫線導引940至母縫線導引960(第24圖),啟動引導工具980從張開位置至閉合位置,使縫線1216於相鄰的椎根螺釘300a、300b之間被傳送。縫線1216接著藉由啟動縫線導引至張開位置,被移動至相鄰的椎根螺釘300b。
步驟3c:參照第26圖,縫線引導工具980自椎根螺釘頂部302a、302b中抽出,縫線1216此時連接椎根螺釘300a最頂部與相鄰之椎根螺釘300b。這時候,引線920被傳送回公縫線導引940,準備在椎根螺釘300b及300c中再次施行步驟3a至3b。
步驟3d:參照第27圖,重複步驟3a至3c直到每一椎根螺釘300a、300b、300c、300d藉由縫線1216於皮下與肌下串接。雖然連結步驟揭示從300a之最頂部至300d之最頂部,但並不限制於此。舉例來說,此方法可包括從椎根螺釘300之最尾部至最頂部進行。
第4步驟包括將縫線前端1216a穿過小通道切口(1公分或小於1公分),將縫線前端1216a自身體抽出。小通道切口就椎根螺釘300d之最尾端而言位於尾端的位置。抽出縫線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4a:參照第28至29圖,提供一圓規工具1218,用以將縫線1216自身體抽出。圓規工具1218包括一基腳1220與一彎曲旋轉腳1222,基腳1220被配置用以持有縫線引線920,彎曲旋轉腳1222被配置用以接受縫線引線920,並以基腳1220之一端為旋轉軸,使縫線引線920相對於基腳1220旋轉。如第28圖所示,基腳1220持有相鄰於椎根螺釘300之縫線引線920。在隨後的步驟中,基腳1220插入椎根螺釘300d之最尾端,而旋轉腳1222相較於基腳1220旋轉(圖中為順時針方向),使得旋轉腳1222穿過通道切口。於是,縫線引線920自基腳1220之一端移動至旋轉腳1222之一端,此方式類似於縫線導引組件900之使用。旋轉腳1222接著相對於基腳1220旋轉(圖中為逆時針方向),用以將縫線1216自通道切口抽出(第29圖)。
參照第30及31圖,第5步驟包括提供一固定棒200。尤其,固定棒200至少具有同時跨越所有植入的椎根螺釘300a至300d的長度。在某些實施例中,個別突出的椎根螺釘第二端308可當作樣板,用以切割一預定之儲備長度(第30圖)。此外,固定棒200可具有對應於脊柱2之彎曲(虛線所繪示)。尤其,固定棒200之彎曲可藉由對應椎根螺釘300之第二端上表面所定義的線,彎曲固定棒200,在植入身體之前於體外調整。
參照第32圖,第6步驟包括藉由將縫線1216穿過固定棒200的中空內通道,使尺寸與形狀符合的固定棒200穿過皮下與肌下並包於縫線1216之外。
第7步驟包括沿著縫線1216傳送固定棒200至身體內並穿過每一個別之椎根螺釘頂部302,使固定棒200座落於橫向通道316中,橫向通道316相鄰於每一個別之椎根螺釘頂部302的第一端306。
第8步驟包括將縫線1216自身體移除,留下固定棒200於一系列椎根螺釘300之間。
第9步驟包括將固定棒200拴牢於每一椎根螺釘300上。以下步驟用以將固定棒200拴牢於一椎根螺釘300:
步驟9a:參照第33圖,藉由拴牢帽蓋600至椎根螺釘頂部第二端308,使固定棒200穩固於椎根螺釘300,接著插入穩固工具700,使穩固工具700穿過帽蓋600且至椎根螺釘頂部302。裝配完成後,穩固工具腳712穩固地座落於固定棒200上,固定棒200位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第一與第二開口310、312之最底部分之間,且在之後的步驟(9b)中維持固定棒200的位置。
步驟9b:參照第34圖,利用促動器850驅動扣件500進入椎根螺釘之頂部302,用以讓固定棒200穩固於椎根螺釘300,使得扣件500之外螺紋508嚙合於對應之螺紋326,螺紋326位於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內表面上。於是,固定棒200維持於扣件500與椎根螺釘300之第一端306之間。
步驟9c:參照第35、36圖,重複步驟9a至9b直到固定棒200穩固於每一椎根螺釘300a至300d。
第10步驟包括自每一椎根螺釘之頂部302之維持器移除椎根螺釘之頂部的背側部324。移除步驟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0a:參照第37至38圖,使用螺釘斷裂工具800施加一扭力於背側部324,使得背側部324沿著一環狀分離區域318自椎根螺釘之第一端分離,並自身體抽出分離的背側部324。
第11步驟包括縫合所有微創切口。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脊柱
4...脊椎骨
6...椎根
8...椎間盤
10...皮膚
20...脊柱固定組件
200...固定棒
210...內通道
212、306、502、602、702、802、856、988...第一端
214、308、604、704、804、858、990、990’...第二端
300...椎根螺釘
302...頂部
304...螺紋端
310、312、612、614、708、710、948、950、964、
966、1342a、1364、1364a、1366、1366a...開口
316、616...穿越通道
318...分離區域
320、332、718、814、818、1422...溝槽
322...腹側部
324...背側部
326、348、508、1426、1430...螺紋
342...基底
344、854...柄部
346...頂部
350、1418...通道穿孔
500...扣件
506...外表面
510...管座
600、1428...帽蓋
606、706、806...側壁
610...環狀隆起
618、812...中央開口
622...中央部分
624...細長部分
700...穩固工具
712...穩固工具腳
714...基底部分
716...握把部分
800...螺釘斷裂工具
810...握把區域
820、1202、1204...套管
850...促動器
852、1420...握把
890...喇叭形部分
892...定型部分
900...縫線導引組件
920...引線
922、1322、1322a...尖端
924...孔眼
926...頂點
928...側邊
940、960、1340、1340a、1340b、1340c、1340d、1360a、1360b、1360c、1360d...縫線導引
942...柄桿
946、968、1346、1346a、1362a...基座
962...殼體
980...引導工具
982、982’、984、984’...加長臂
992、992’...指環
986...樞軸銷
1200...克氏針
1216...縫線
1216a...前端
1218...圓規工具
1220...基腳
1222...旋轉腳
1400...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
1402...軸桿
1408...切割尖端
1414...攻牙部分
1416...鑽頭部分
第1A-1D圖繪示修復椎間盤突出的步驟。
第2圖繪示一種被植入一系列四個相鄰脊椎骨之微創脊柱固定組件的透視圖。
第3圖繪示在第2圖之脊柱固定組件中使用之固定棒的側視圖。
第4圖繪示椎根螺釘組件,包括在第2圖之脊柱固定組件中使用之椎根螺釘、帽蓋及穩固工具的分解透視圖。
第4A圖繪示第4圖中沿著4a-4a剖面線之椎根螺釘組件的剖面圖。
第5圖繪示在第2圖之脊柱固定組件中使用之扣件的透視圖。
第6A圖繪示在植入第2圖之脊柱固定組件時使用之斷裂工具的分解圖。
第6B圖繪示在第6A圖中斷裂工具被標示為6B的部分之放大圖。
第6C圖繪示使用斷裂工具分離椎根螺釘之頂部為兩部分的示意圖。
第7圖繪示引導工具組件的透視圖。
第8A-8E圖繪示第7圖中引導工具組件之公縫線導引的可替代實施例。
第9A-9D圖繪示第7圖中引導工具組件之母縫線導引的可替代實施例。
第10圖繪示植入第2圖中脊椎固定系統所使用之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的側視圖。
第11圖繪示第10圖中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之尖端的細部放大圖。
第12-14圖繪示使用微創多功能定位導引鑿子形成一椎根螺釘孔洞並植入克式針至脊椎骨的示意圖。
第15圖繪示在克式針附近之軟組織的擴張。
第16圖繪示擴張完成並移除擴張套管後,將克式針保留在適當的位置。
第17圖繪示將椎根螺釘沿著克式針插入體內。
第18-19圖繪示植入椎根螺釘於脊椎骨中。
第20圖繪示重複椎根螺釘植入步驟,將椎根螺釘植入多數根相鄰的脊椎骨。
第21圖繪示使用對準工具對準椎根螺釘頂部。
第22-29圖繪示使用導引工具組件將一縫線穿過皮下與肌下至植入的椎根螺釘頂部個別的第一端。
第30-31圖繪示以椎根螺釘暴露體外的部份為模板,用以在植入前將椎根螺釘固定棒預先定型。
第32圖繪示將固定棒沿著縫線穿過個別植入之椎根螺釘頂部。
第33圖繪示裝配一帽蓋與穩定器於椎根螺釘頂部之上。
第34圖繪示植入一扣件,使扣件通過帽蓋與穩定器以固定椎根螺釘之固定棒。
第35圖繪示重複第34圖之步驟於每一椎根螺釘上。
第36-37圖繪示使用斷裂工具使每一椎根螺釘頂部之背側部斷裂。
第38圖繪示植入脊柱固定組件。
第39圖繪示引導工具組件之另一實施例的透視圖。
2...脊柱
4...脊椎骨
20...脊柱固定組件
200...固定棒
300...椎根螺釘

Claims (32)

  1. 一種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為提供一系列脊椎骨相對固定,該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包括:一固定棒;複數個椎根螺釘,每一椎根螺釘包括:一頂部,配置為接受該固定棒之一部分,及一螺紋本體,自該頂部之一第一端延伸且配置為用以嚙合該些脊椎骨其中之一;以及一扣件,包括複數個外螺紋,該些外螺紋配置為用以嚙合形成於該頂部之一內表面之複數個對應螺紋;其中,該固定棒透過該扣件被固定於該頂部,且該頂部包括一分離區域,該分離區域包括該頂部之一部分,該頂部之該部分相較於該頂部之剩餘部分在結構上較弱,用以定義一位置,在供應足夠的力至該頂部之至少一第一部分時,該頂部之該第一部分可輕易地於該位置與該頂部之剩餘部分分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該固定棒配置為用以容置一縫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該固定棒為一中空管。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每一椎根螺釘包括該第一端及一張開的第二端,該第二端相對於該第一端設置,其中該頂部實質上為管狀,且由一單件所組成,該單件具有一第一開口,沿著該頂部之一軸向方向自該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該位置相鄰且空間上分離於該第一端,及一第二開口,相對於該第一開口位於該本體的一相反側,該第二開口沿著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自該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該位置相鄰且空間上分離於該第一端,該第一與第二開口完全地對齊,用以形成一橫向穿越通道,該穿越通道穿過該頂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更包括一帽蓋,配置為用以嚙合該椎根螺釘之該頂部之該第二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該帽蓋包括一中空圓柱形本體及一對置端,該本體具有一張開端,用以接受該頂部之一第二端於其中,該對置端包括一中央帽蓋開口,且該第一端包括一內表面,該內表面具有一環狀突起,該頂部包括一環形溝槽,該環形溝槽相鄰於該第二端,配置為用以嚙合該環狀突起,藉以使該帽蓋可拆卸地固定於該頂部之該第二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更包括一U形椎根螺釘穩定器,該穩定器包括一握把部分;一環狀基座,自該握把部分之一側延伸,該環狀基座具有一實質上等於該頂部直徑的直徑;及一對接腳,自該環狀基座之一側延伸,該對接腳配置為個別符合該頂部之該第一與該第二開口的形狀,且可被接受於其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更包括一帽蓋,配置為用以閉合該椎根螺釘頂部之該第二端,該帽蓋包括一帽蓋開口,該椎根螺釘穩定器之該對接腳可穿過該開口而被接受。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對應於該帽蓋開口之該帽蓋邊緣的一部分,具有一形狀,該形狀符合一接腳之一剖面形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更包括一椎根螺釘斷裂裝置,被接受於該椎根螺釘頂部之一內部空間,用以促使該頂部之該第二端沿著該頂部上之一預定環狀分離線,自該頂部之該第一端分離該預定環狀分離線位於該頂部之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更包括一縫線導引組件,該縫線導引組件包括一引線,用以維持一縫線;及一引導工具,包括樞接的一第一加長臂與一第二加長臂,該第一加長臂終止於一公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該第二加長臂終止於一母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其中該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係用以使該引線於該第一與該第二加長臂於一張開位置與一閉合位置移動時,可自該公縫線導引被傳送至該母縫線導引,該張開位置係為該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被分開,該閉合位置係為該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相鄰。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該引線包括:一尖端,促使該引線插入該母縫線導引;及一開口,形成於相鄰該尖端。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該第一與該第二加長臂被接受於該椎根螺釘頂部之該中空內部空間,且穿過該第一與該第二開口。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該系列脊椎骨包括至少兩塊脊椎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其中該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係透過複數個不連續的傷口施行,該些傷口之長度實質上對應於該頂部之一剖面直徑。
  16. 一種使用於脊柱固定的椎根螺釘,包括:一頂部,包括一第一端及一張開的第二端,該第二端相對於該第一端;及一螺紋本體,自該第一端延伸,其中該頂部為管狀,且由一單件所組成,該單件具有一第一開口,沿著該頂部之一軸向方向,自該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該位置相鄰且分離於該第一端,及一第二開口,相對於該第一開口位於該本體的一相反側,該第二開口沿著該本體之一軸向方向自該第二端延伸至一位置,該位置相鄰且空間上分離於該第一端,該第一與第二開口完全地對齊,用以形成一橫向穿越通道,該穿越通道穿過該頂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椎根螺釘,其中該頂部之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的距離介於40公釐至120公釐的範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椎根螺釘,其中該頂部之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的距離介於50公釐至80公釐的範圍。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椎根螺釘,其中該頂部包括一分離區域,位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該分離區域包括該頂部之一部分,該頂部之該部分相較於該頂部之剩餘部分在結構上較弱,用以定義一位置,在供應一足夠的力至該第二端時,該第二端之至少一部分於該位置可輕易地自該頂部被分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椎根螺釘,其中該分離區域包括一環形溝槽,位於該第一端與一中點之間,該中點介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該環形溝槽用以提供一預定分離線,當施加一足夠的力於該第二端時,該第二端之至少一部分可沿著該預定分離線輕易地自該頂部分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椎根螺釘,其中該力係為以該頂部之一縱向軸為軸的一扭力。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椎根螺釘,更包括一可移除的帽蓋,用以閉合該頂部之該第二端,其中該頂部包括一環形溝槽相鄰於該第二端,用以嚙合一對應之環狀邊,該環狀邊係位於該帽蓋之一內表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椎根螺釘,其中該頂部之該第一端用以使該螺紋本體可相對於該頂部進行多軸旋轉。
  24. 一縫線導引組件,包括:一引線,用以維持一縫線;及一引導工具,包括樞接的一第一加長臂與一第二加長臂,該第一加長臂終止於一公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該第二加長臂終止於一母縫線導引之一第一端,其中該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係用以使該引線於該第一與該第二加長臂於一張開位置與一閉合位置移動時,可自該公縫線導引被傳送至該母縫線導引,該張開位置係為該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被分開,該閉合位置係為該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相鄰。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引線包括一錐形尖端及一孔眼,該孔眼自該錐形尖端突出。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公縫線導引包括一圓柱形柄桿,用以可拆卸地嚙合該引線之該孔眼,該母縫線導引包括一圓柱形殼體,用以可拆卸地嚙合於該引線之該錐形尖端,該引導工具用以支撐該公縫線導引與該母縫線導引,當該引導工具處於該閉合位置時,可使該錐形尖端至少部分被接受於該殼體之間。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殼體包括一第一殼體開口與一第二殼體開口,該引線穿過該第一殼體開口插入該殼體中,該引線穿過該第二殼體開口被從該殼體中抽出。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第二殼體開口之形狀實質上符合該引線之形狀。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第一殼體開口小於該引線之最寬部分。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引線包括一錐形尖端,其中當該導引工具自該開放位置移動至該閉合位置時,該引線之該錐形尖端被驅動穿過該第一殼體開口,同時可防止從該第一殼體開口被收回。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第一與該第二加長臂係為有一角度。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縫線導引組件,其中該角度介於90度至180度。
TW100147514A 2011-06-16 2011-12-20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 TWI4681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161,705 US8870879B2 (en) 2011-06-16 2011-06-16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tabilization method
US13/161,686 US8784424B2 (en) 2011-06-16 2011-06-16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0073A true TW201300073A (zh) 2013-01-01
TWI468143B TWI468143B (zh) 2015-01-11

Family

ID=4813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7514A TWI468143B (zh) 2011-06-16 2011-12-20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81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0518A (zh) * 2013-09-30 2015-04-15 Z-医药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外科手术器具
TWI758868B (zh) * 2019-09-17 2022-03-21 曾永輝 微創脊椎纖維環修復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0747A (en) * 1995-06-07 1998-03-24 Smith & Nephew, Inc. Suture passing forceps
US6641586B2 (en) * 2002-02-01 2003-11-04 Depuy Acromed, Inc. Closure system for spinal fixation instrumentation
US7780706B2 (en) * 2005-04-27 2010-08-24 Trinity Orthopedics, Llc Mono-planar pedicle screw method, system and kit
US8052720B2 (en) * 2006-11-09 2011-11-08 Zimmer Spine, Inc. Minimally invasive pedicle screw access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20080312704A1 (en) * 2007-06-12 2008-12-18 Zimmer Spine, Inc. Instrumentation and associated technique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construct installation
US20090171392A1 (en) * 2007-12-04 2009-07-02 Javier Garcia-Bengochea Guide wire mounting collar for spinal fixation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echnique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0518A (zh) * 2013-09-30 2015-04-15 Z-医药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外科手术器具
TWI758868B (zh) * 2019-09-17 2022-03-21 曾永輝 微創脊椎纖維環修復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68143B (zh) 2015-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89601A1 (en) Method of placing an implant between bone portions
US8870879B2 (en)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tabilization method
US10293147B2 (en) Telescopic percutaneous tissue dila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784424B2 (en)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EP1773438B1 (en) Telescopic percutaneous tissue dilation systems
US20210378665A1 (en) Surgical staple implant kit
JP6465638B2 (ja) 後方脊椎固定術のための組織開創および椎骨変位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20120323242A1 (en) Surgical awl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US7909848B2 (en) Tissue retractor and guide device
US6616671B2 (en) Instrument and method for implanting an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US20120078301A1 (en) Interspinous implants and methods for implanting same
US20090054988A1 (en) Interspinous implants and methods for implanting same
US20050256525A1 (en) Dilation introducer for orthopedic surgery
US20080009678A1 (en) Pedicle Seeker and Retractor, and Methods of Use
WO2009083583A1 (en) Percutaneous interspinous process spacer
US862305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inal facet fusion
US2013001295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 Vertebral Alignment
CN1798527A (zh) 用于最小侵害性的后部固定的系统和方法
US20210128145A1 (en) Surgical staple implant system
TWI468143B (zh) 微創侵入性脊柱固定組件
US20220175426A1 (en) A polyaxial surgical screw and device for implanting said surgical sc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