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6641A - Ionization gauge - Google Patents

Ionization gaug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6641A
TW200846641A TW96118737A TW96118737A TW200846641A TW 200846641 A TW200846641 A TW 200846641A TW 96118737 A TW96118737 A TW 96118737A TW 96118737 A TW96118737 A TW 96118737A TW 200846641 A TW200846641 A TW 2008466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onization gauge
anode
linear
cathode
ion coll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18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35984B (en
Inventor
Lin Xiao
Pi-Jin Chen
Zhao-Fu Hu
Yang Wei
Liang Liu
Shou-Shan Fan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61187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359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0846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6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35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35984B/zh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Description

20084664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體壓強測量器件,尤其涉及 種用於對溫度或光敏感的真空系統的電離規。 【先前技術】 當代科技發展迅猛,於許多高新技術領域都需要 真空環境,故,真空測量係其中必不可少的重|如 聲3E襄
節。先前的電離規包括陰極、陽極及離子收集極,曰 陽 極與離子收集極分佈於以陰極為圓心的同心圓上,陽 極设置於陰極與離子收集極之間。目前,應用於直& 測量的傳統型的電離規中’陰極均係加熱的鎢絲,需 要有電源給鎢絲供電,故,使得該電離規具有較大的 功耗,另,由於鎢絲放氣率高,使得該電離規不適用 於高真空(低壓強)的測量;同時,由於該電離規工 作時還會有熱輻射及光輻射,從而使該電離規不適用 於對溫度及光敏感的真空系統。 有鑒於此,提供-種結構簡單、低功耗、低放氣 率、無熱輻射及無光輻射的電離規實為必要。 【發明内容】 一禋笔離規,包括線狀陰極、陽極及離子收集 ,,該陽極環繞於㈣陰極相,離子收集極環繞於 極外側,其中,後肤降 壯其钟…4 線狀基體及設置於線 狀基體上的%發射薄膜。 所述線狀基體為導電金屬絲。 7 200846641 所述%發射薄瞑為生長於線狀基體上的奈米碳 官,或塗敷於線狀基體上的奈米碳管漿料及導電漿 料。 所述陽極及離子收集極可為金屬環,金屬孔或者 金屬網的孔狀結構。 與先前的電離規相比,本發明所提供的電離規 中’由於採用具有優良的場發射性質的奈米碳管來發 射私子故具有結構簡單、低功耗、低放氣率、辨 熱輻射及恭光輻射等優點,從而使該電離規適用於對 溫度或光敏感的真空系統。同時,該電離規測量的真 空範圍為10粍(Τ0ΓΓ)至i〇_3T〇rr,已達到傳統型 電離規的測量範圍,且該電離規測量的真空範圍可通 過優化其結構而進一步擴展。 【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 細說明。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電離規1〇〇,該電 離規100包括線狀陰極102、陽極104及離子收集極 106,該陽極1〇4環繞於線狀陰極ι〇2的外侧,離子 收集極106環繞於陽極104外侧。陽極1〇4及離子收 集極106分佈於以線狀陰極1〇2為圓心的同心圓上。 線狀陰極102、陽極104及離子收集極1〇6三者之間 係絕緣的。電離規100進一步包括外殼120及三個電 極引線122,上述線狀陰極102,陽極1Q4及離子收 8 200846641 集極10 6均置於外殼12 0内,三個電極引線12 2的一 端分別與陰極102,陽極104及離子收集極106連接, ^ 另一端延伸至外殼120外。外殼120係封閉的,具有 一定的真空度。 該陽極104及離子收集極106的材料為導電金 屬,如鎳、鎢、銅等。陽極104為金屬環、金屬孔或 者金屬網等孔狀結構。離子收集極106為金屬環、金 屬孔或者金屬網等孔狀結構或平板狀結構。 ⑩ 請參閱圖2,該線狀陰極102包括線狀基體108 及設置於線狀基體108上的場發射薄膜110。線狀基 體108為鎳、鎢、銅等導電金屬絲。線狀基體108的 直徑範圍為〇· 2毫米(匪)至2腿,優選為0· 3mirt。 線狀陰極102與陽極104的距離為1匪至8mm,線狀 陰極102與離子收集極106的距離為10mm至15mm。 場發射薄膜110包括奈米碳管漿料及導電漿料。 導電漿料包括低熔點玻璃及導電金屬微粒,奈米碳管 * 漿料包括有機載體、奈米碳管,各成分的質量百分比 為:奈米碳管5〜15%、導電金屬微粒10〜20%、低熔點 玻璃5%及有機載體60〜80%。 .奈米碳管為通過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弧放電法或 鐳射蒸發法等現有方法製備,通過離心提純所得到的 純度較高的奈米碳管。奈米碳管的長度於5微米至15 微米的範圍内為佳,過短會減弱奈米碳管的場發射特 性,過長容易使奈米碳管折斷。 200846641 有機載體包括作為主要溶劑的松油醇、作為增塑 劑的少量鄰位苯二曱酸二丁酯及作為穩定劑的少量 ^ 乙基纖維素的混合物。 低熔點玻璃的熔點要低於線狀基體108的材料的 熔點,從而確保於加熱的情況下,低熔點玻璃先熔 化。優選地,低熔點玻璃的熔點在400〜500°C的範圍 内。低熔點玻璃的作用係將場發射薄膜110中的奈米 碳管與線狀基體108進行粘結,從而防止於電場的作 • 用下奈米碳管從線狀基體108上脫落,進而延長線狀 陰極10 2的使用壽命。 導電金屬微粒的材料可為氧化銦錫或銀,其可保 證奈米碳管與線狀基體108之間的電性連接。 線狀陰極102的製備步驟具體如下: (1) 將奈米碳管、導電金屬微粒、低熔點玻璃 及有機載體等按一定的質量百分比混合; (2) 通過超聲振蕩等方法使各成份均勻分散而 ® 得到均勻穩定的漿料; (3) 將所得的漿料通過絲網印刷等方法塗覆於 線狀基體10 8上,再進行烘乾及培燒而形成覆於線狀 基體108上的場發射薄膜110。 步驟(3)中烘乾的目的係去掉步驟(2)中所得 到的漿料中的有機載體;焙燒的目的係使低熔點玻璃 熔融,起到粘結奈米碳管與基體108的作用。 為進一步地增強線狀陰極102的場發射特性,於 10 200846641 步驟(3)之後,可進一步包括對場發射薄膜110的 表面進行摩擦處理的步驟。該摩擦步驟可使得奈米碳 管的一端由於被摩擦引起的靜電所吸引而冒頭,且冒 出頭的奈米碳管取向一致,故,可增強線狀陰極102 的場發射特性。奈米碳管還可進行膠帶粘貼地處理, 以使其露頭。 場發射薄膜Π0還可為通過化學氣相沈積法、電 弧放電法或鐳射蒸發法等方法直接生長於線狀基體 ⑩ 108的奈米碳管。 以下說明該電離規100測量壓強的工作原理: 線狀陰極102為零電位,陽極104加上正電位。 於陽極104電位的作用下,線狀陰極102發射出電 子,大部分電子會穿過陽極104,飛向離子收集極 106。由於離子收集極106上施加負電位,對電子有 減速的作用,因此電子又會反向折回陽極104,形成 0 陽極電流le。於此過程中,電子與被測環境空間的氣 體分子碰撞並使氣體分子電離,產生帶正電的離子。 該正離子被離子收集極106所吸收,形成離子流Ii。 陽極電流I e與離子流I i有如公式(1)的關係: Ii/Ie=kp (1) 其中P為氣體壓強,k係一個固定的比例係數, 稱為靈敏度。靈敏度係電離規100的固有性質,由它 的結構決定。通過標準真空計校準該電離規100,可 得知其靈敏度k。故,通過測量電離規100的陽極電 11 200846641 流Ie及離子流π就可以得出被測環境的氣體壓強p。 需要指出的係,電子在線狀陰極102與陽極1〇4 間的距離d内,與氣體分子相碰撞的幾率p可由公式 (2 )表示: P(d) = l—eXp(一 d/l) (2) 其中1係平均自由程,它與氣體壓強成反比。為 了儘量減小電子與氣體分子的碰撞幾率P,要求d應 比1小’以減少線狀陰極102與陽極104之間產生的 離子,避免離子轟擊線狀陰極102,造成線狀陰極1〇2 的損壞或不穩定。本實施例中,優選地,線狀陰極1 〇 2 與陽極104間的距離d為1mm至2腿,線狀陰極1 〇2 與離子收集極106間的距離D為12〇1111。 請參閱圖3,測量結果顯示了本實施例的電離規 100,在收集極電壓為25伏(V),陽極電壓為750V於 10 7Torr至l〇-3Torr的測量範圍内,I i/Ie與P之間 具有極好的線性關係,故該電離規100適用於l{T7Torr 至1 (T3Torr範圍内真空度的測量。 與先前的電離規相比,本發明所提供的電離規 中,由於採用具有優良的場發射性質的奈米碳管來發 射電子,因此具有結構簡單、低功挺、低放氣率、無 熱輻射及無光輻射等優點,從而該電離規適用於對溫 度或光敏感的真空系統。同時,該電離規測量的真空 範圍為liT7T〇rr至l(T3Torr,已達到先前型電離規的 測量範圍,而且該電離規測量的真空範圍可通過優化 12 200846641 其結構而進一步擴展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 提出專射請。惟,以±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宰技蓺 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
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 圖。 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電離規的侧剖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 圖。 的電離規的橫截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何所提供 士 性曲線。 兒碓規的的工作特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電離規 線狀陰極 陽極 離子收集極 線狀基體 場發射薄膜 外殼 電極引線 1〇0 1〇2 1〇4 1〇6 1〇8 110 12〇 122 13

Claims (1)

  1. 200846641 十、申請專利範圍 ^ 1. 一種電離規,包括線狀陰極、陽極及離子收集極, 該陽極環繞於線狀陰極外侧,離子收集極環繞於陽 極外侧,線狀陰極、陽極及離子收集極相互絕緣地 間隔設置,其改進在於:線狀陰極包括線狀基體及 設置於線狀基體上的場發射薄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 述線狀基體為導電金屬絲。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線狀基體的直徑為0.2毫米至2毫米。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戶斤 述場發射薄膜為生長於線狀基體上的奈米碳管。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場發射薄膜為塗敷於線狀基體上的奈米碳管漿 料及導電漿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導電漿料包括低熔點玻璃及導電金屬微粒,奈米 碳管漿料包括有機載體、奈米碳管,各成份的質量 百分比為奈米碳管5〜15%、導電金屬微粒10〜20%、 低熔點玻璃5%及有機載體60〜8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有機載體包括松油醇、乙基纖維素及鄰苯二曱酸 二丁酯。 14 200846641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奈米碳管的長度為5微米至15微米。 ^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陽極為孔狀結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離子收集極為孔狀結構或平板狀結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所述的電離 規,其中,所述孔狀結構包括金屬環、金屬孔或者 β 金屬網。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線狀陰極與陽極的距離為1毫米至8毫米。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線狀陰極與離子收集極的距離為10毫米至15毫 米。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離規,其中,所 述的電離規進一步包括外殼及三個電極引線,上述 陰極,陽極及離子收集極均置於外殼内,各電極引 線的一端分別與線狀基體,陽極及離子收集極連 接,另一端延伸至外殼外。 15
TW96118737A 2007-05-25 2007-05-25 Ionization gauge TWI335984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18737A TWI335984B (en) 2007-05-25 2007-05-25 Ionization gaug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18737A TWI335984B (en) 2007-05-25 2007-05-25 Ionization gau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6641A true TW200846641A (en) 2008-12-01
TWI335984B TWI335984B (en) 2011-01-11

Family

ID=44823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18737A TWI335984B (en) 2007-05-25 2007-05-25 Ionization gaug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335984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35984B (en) 2011-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55363B2 (en) Ionization vacuum gauge
US7791350B2 (en) Ionization vacuum gauge
CN101303955B (zh) 离子源组件
US7129708B1 (en) Vacuum ionization gauge with high sensitivity
US20090066216A1 (en) Field emission light source
US8169223B2 (en) Ionization vacuum gauge
TW201601183A (zh) 反射式速調管及電子發射裝置
TWI453781B (zh) 應用於電子源之燈絲
JP2004519066A (ja) 触媒的に成長させた炭素繊維フィールドエミッターおよびそれから作製されたフィールドエミッターカソード
TWI447368B (zh) 電離規
JP3942635B2 (ja) 焼きなまし炭素すす電界放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製造した電界放射体陰極
CN111627786A (zh) 微型x射线源及其制备方法
TW200846641A (en) Ionization gauge
WO2003098657A1 (fr) Pistolet a cathode froide
KR101121639B1 (ko) 전자 방출 장치의 음극부 구조
TWI398627B (zh) 電離規
JP2010211955A (ja) 発光装置
TWI330857B (en) Ion source module
KR20070046606A (ko) 전자 방출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2509339A (ja) 被覆ワイヤーのイオン衝撃された黒鉛電子エミッタ
KR101151353B1 (ko) 침상 전계방출형 전자빔 에미터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되는 침상 전계방출형 전자빔 에미터
JP2006524894A (ja) 電界放出電極の製造方法
KR20070105490A (ko) 전자 방출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90027001A (ko) 전자 방출 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 방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230125A (en) Field emission device and field emission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