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41064A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arrel and lens modules using the barrel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arrel and lens modules using the barre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41064A
TW200841064A TW96112594A TW96112594A TW200841064A TW 200841064 A TW200841064 A TW 200841064A TW 96112594 A TW96112594 A TW 96112594A TW 96112594 A TW96112594 A TW 96112594A TW 200841064 A TW200841064 A TW 2008410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barrel
center line
lenses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12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39746B (zh
Inventor
Wen-Ssu Chiu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6112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9746B/zh
Publication of TW200841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1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9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9746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200841064 九、發明說明: w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筒之鏡 頭模組。 【先前技術】 隨著攝像技術之發展,鏡頭模組於各種用途之攝像裝 置中得到廣泛之應用,鏡頭模組與各種攜帶型電子裝置如 手機、電腦等之結合,更得到衆多消費者之青睞。 * 鏡頭模組通常包括鏡頭模組以及收容於鏡頭模組中 之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括鏡片、濾光片、及用以間 隔鏡片與濾光片之間隔部件,如間隔環等。 請參考圖1,典型之鏡頭模組10,其包括一鏡筒11; 複數不同尺寸之鏡片,如一第一鏡片141、一第二鏡片142 及一第三鏡片143;複數依次設置於鏡片間之間隔環,如一 第一間隔環131、一第二間隔環132及一第三間隔環133;以 φ 及一紅外截止濾光片12。所述鏡筒11包括複數相互貫穿且 尺寸大小依次排列之一第一收容孔151、一第二收容孔152 及一第三收容孔153,以容納所述第一間隔環131、第二間 隔環132、第三間隔環133、所述第一鏡片141、第二鏡片 142、第三鏡片143、以及一紅外截止濾光片12。所述第一 收容孔151、第二收容孔152及一第三收容孔153為圓柱形 孔,且其孔徑(圖未示)大小分別與所述第一鏡片141、第二 鏡片142及第三鏡片143之直徑(圖未示)大小相對應。組裝 時,所述第一鏡片141、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143,以及 200841064 所述第一間隔環131、第二間隔環132及第三間隔環133依次 ’ 間隔組裝於所述第一收容孔151、第二收容孔152及第三收 容孔153内,所述第一間隔環131、第二間隔環132及第三間 隔環133位於該第一鏡片141、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143 之間以間隔第一鏡片141、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143。紅 外截止濾光片12設置於鏡筒11之後端。 所述第一收容孔151、第二收容孔152及第三收容孔 153之中心線與鏡筒11之中心線Μ(如圖1所示)共線。定義 > 所述第一鏡片141、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之光軸分別為 第一光軸a、第二光軸b及弟二光轴c’當所述第一鏡片141、 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143為理想鏡片(亦即第一鏡片 141、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143之幾何中心線(未標示) 分別與對應之第一光軸&、第二光軸b及第三光軸c共線) 時,將所述第一鏡片141、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143,以 及所述第一間隔壞131、弟一間隔環13 2及第三間隔環13 3 φ 組裝入鏡頭模組,此時’所述鏡筒11之中心線Μ與所述 % 一光轴a、弟'一^光轴b及弟二光轴c重合,亦即所述第^_光 軸a、第二光軸b及第三光轴c與鏡筒η之中心線μ之間沒有 位置偏差。 惟,由於加工誤差、製作鏡片之模具之精度不夠以及 鏡片材料之收縮特性等因素之影響,鏡片之幾何中心線與 其光軸間很容易出現偏差,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鏡片之光 軸a、第二鏡片之光轴b及第二鏡片之光軸c分別與該第一鏡 片141之幾何中心線A、第二鏡片142之幾何中心線B及第三 7 200841064 鏡片143之幾何中心線C間出現位置偏差量α、β及γ,迻將 .導致組裝後鏡頭模組1〇之第一鏡片141之光軸a、第二鏡片 142之光軸b及第三鏡片143之光軸c與鏡筒^之中心線μ之 間出現不同之位置偏差’從而影響到組裝後鏡頭模組1〇之 整體光學性能。 通常之調整方法係藉由調整製作鏡片之模具之精 度,使製作出以之第一鏡片141、第二鏡片142及第三鏡片 _ 143之幾何中心線A、B&C分別與其光轴&、5及〇重合,以 達到修正鏡頭模組10之第一鏡片141之光軸a、第二鏡片142 之光轴b及第三鏡片143之光軸c與鏡筒11之中心線M之間 之位置偏差之效果,但由於製作鏡片之模具之精度要求較 高,使用該方法將花費較長之時間與較高之成本,不利於 提南生産效率。 【發明内容】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能精確修正鏡片光軸與鏡筒之中 • 心線之間之位置偏差之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筒之鏡 頭模組實為必要。 下面將以實施例說明一種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 鏡涛之鏡頭模组,其可精確地修正鏡片光車由與鏡筒之中心 線之間之位置偏差。 —種鏡筒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緙:提供複數不 同尺寸之鏡片;獲取所述複數鏡片中之每/鏡片之光軸與 其自身之幾何中心線之位置偏差量;提供,圓柱體,將該 圓柱體之中心線定義為基準中心線,並對該圓柱體進行加 8 200841064 工,以對應得到容納所述複數鏡片之複數相互貫穿之收容 * 孔,該複數收容孔沿基準中心線之延伸方向排列,其孔徑 大小分別與所述複數鏡片之直徑大小相對應,且該複數收 容孔之中心線與所述基準中心線之位置偏差量分別對應於 所述複數鏡片之光轴與其自身之幾何中心線之位置偏差 〇 以及,一種鏡頭模組,所述鏡頭模組包括一鏡筒、複 數不同尺寸之鏡片;所述鏡筒包括一前端及一後端,其中, ® 所述鏡筒包括複數相互貫穿之收容孔,所述複數收容孔之 孔徑大小分佈為沿從前端到後端之方向依次增大且至少一 收容孔之中心線與鏡筒之中心線不共線;所述複數不同尺 寸之鏡片收容於所述複數收容孔内且共光轴,所述光軸與 鏡筒之中心線重合。 相對于先前技術,所述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筒 之鏡頭模組,其藉由設置鏡筒收容孔間之相對位置以修正 0 鏡片之光軸與鏡筒之中心線之間之位置偏差,使組裝入鏡 筒之鏡片共光轴,且該光軸與鏡筒之中心線共線,從而可 提升鏡頭模組之整體光學性能。 【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圖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之詳細說 明。 請參閱圖3,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鏡筒21之製造方 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複數不同尺寸之鏡片,如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 9 200841064 23及第三鏡片24,所述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 • 片24之直徑分別為Γ、s及t,其中r最小,t最大。 獲取所述第/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之光 轴與每一鏡片之幾何中心線之位置偏差量。如圖3所示,定 義所述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之光軸分別 為e、f及g,記錄所述第一鏡片22之光轴e與其幾何中心線e 之偏差量Θ,記錄所述第二鏡片23之光軸f與其幾何中心線f 之偏差量μ,記錄所述第三鏡片24之光軸g與其幾何中心線 • G之偏差量^ 可以理解的是,於獲取偏差量θ、μ及v之前,可先將 所述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依其直徑大小 順次排列並使其光轴e、f及g調整至共線。 請一併參閱圖4及圖5,提供一圓柱體21,定義該圓柱 體21之中心線為基準中心線N ’並對該圓柱體21進行加 工,以對應得到容納所述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 φ 鏡片24之複數相互貫穿之收容孔291、292及293,該複數收 容孔291、292及293沿基準中心線N之延伸方向排列,其孔 徑大小對應於所述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 之直徑大小,分別為r、s及t。 所述圓桎體21開設有一圓錐形孔210,該圓錐形孔210 可用以控制光線進入後續製作成之鏡筒之光通量。定義靠 近該圓錐形孔210之一端為前端211,遠離該前端211且與之 相對之一端為後端212。此時,參照所述第一鏡片22之光軸 e與其幾何中心線e之位置關係加工第一收容孔291,由上 200841064 述可知,光軸e與幾何中心線E之位置偏差為θ,故,設置 • 收容孔291之中心線Ε1為偏離基準中心線Ν之距離為Θ處, 並以該中心線Ε1為基準,加工收容孔291,且使該收容孔 291之孔徑為Γ,詳見圖5(a)所示。相應地,參照所述第二 鏡片23之光軸f與幾何中心線F之位置關係加工第二個收容 孔292,其係設置收容孔292之中心線F1為偏離基準中心線 N之距離為μ處,並以該中心線F1為基準加工收容孔292, 且使該收容孔292之孔徑為s,詳見圖5(b)。同理,參照所 m 述第三鏡片24之光轴g與幾何中心線G之位置關係加工第 三個收容孔293,其係設置收容孔293之中心線G1為偏離基 準中心線N之距離為ν處,並以該中心線F1為基準加工收容 孔293,且使該收容孔293之孔徑為t,詳見圖5(c);最後, 還可於所述後端212加工一第二收容孔294,以容納一紅外 截止濾光片28,從而形成一鏡筒21。 所述收容孔291、收容孔292及收容孔293之孔徑r、s φ 及t之大小分佈為沿從前端211到後端212之方向依次增 大。另外,如圖5(c)所示,加工完成後,光線可經由前端 211進入且從後端212傳出。 請一併參閱圖6及圖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鏡頭模組 20,可修正組裝入鏡頭模組20鏡筒21之第一鏡片22、第二 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之光轴e、f及g與鏡筒21之中心線^^之 間之位置偏差量。所述鏡頭模組20優選之包括一採用上述 鏡筒21之製造方法製造而成之鏡筒21 ;複數不同尺寸之鏡 片,如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 ;複數間隔 11 200841064 環25、26及27 ;及一紅外戴止濾光片28。 β 所述鏡筒21包括複數相互貫穿之之收容孔291、292及 293,所述收容孔291、292及293均可為圓枉形孔,且該收 容孔291、292及293中,至少有一收容孔之中心線與鏡筒21 之中心線Ν不共線,亦即該至少一收容孔相對於鏡筒21之 中心線Ν不對稱。 所述鏡筒21為一中空圓柱,其前端211設置有圓錐形孔 210,其後端212設置有第二收容孔294。所述收容孔291、 鲁 292及293位於鏡筒21之中空部,其孔徑r、s及t由前端至後 端之方向依次增大,以方便直徑大小依次排列之第一鏡片 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依次組裝入鏡筒21内。所述 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之直徑大小對應於 所述收容孔291、292及293之孔徑大小,分別為r、s及t, 其中r最小,t最大。 所述間隔環25、26及27與收容孔291、292及293之形 φ 狀相匹配,其可均為圓環且收容於鏡筒21内。間隔環25位 於第一鏡片22及鏡片第二鏡片23之間用以間隔第一鏡片22 與第二鏡片23,其直徑(圖未示)配合收容孔291及292之孔 徑r及s。相應地,間隔環26位於第二鏡片23及第三鏡片24 之間用以間隔第二鏡片23與第三鏡片24,其直徑(圖未示) 配合收容孔292之孔徑s。間隔環27位於第三鏡片24及紅外 截止濾光片28之間用以間隔第三鏡片24與紅外截止濾光片 28,其直徑(圖未示)配合收容孔293之孔徑t。紅外戴止濾 光片28收容於鏡筒21之第二收容孔294内且位於鏡筒21之 12 200841064 後端212。 /且裝時,先將第一鏡片22置於鏡筒21内,然後將間隔 %25裝人鏡筒21内;再按順序將第二鏡片23組餘鏡心 内,之後將間隔環26裝入鏡筒21内;之後將第三鏡片冰且 裝於鏡筒21内;之後再將間隔環27塞裝入鏡筒21内;最後 將紅外截止濾光片驗裝入鏡筒21之後端212之第二收容 孔294内。 馨鏡筒模組20組裝完成後,依上述鏡筒21之製造方法可 知’所遂複數不同尺寸之鏡片22、Μ及Μ將分別收容於所 述收容孔291、292及293内,且所述鏡片22之光軸e,鏡片 23之光軸f ’及鏡片24之光轴g重合。另外,所述光軸^、f 及g與鏡筒中心線N重合,亦即線。 _當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第 =鏡片24 ’間隔環25、26及27,收容孔別、292及293之數 置亦可相應增加。 _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鏡筒21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 筒21之鏡頭板組2〇,其藉由調整鏡頭模組2〇之收容孔291、 =一及293間之相對位置以修正第—鏡片22、第二鏡片23及 第^鏡片24之光軸e、£及§與鏡筒21之中心線Ν之間之位置 偏差θ、μ及v,使組裝入鏡筒21之第一鏡片22、第二鏡片 23及第二鏡片24之光軸e、f&g重合,且與鏡筒21之中心線 N共線’從而可提升鏡頭模組2〇之整體光學性能。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爰依法 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 13 200841064 式,本發明之範圍並不以上述實施方式為限,舉凡熟習本 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 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典型之鏡頭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圖2係典型之鏡頭模組中組裝有幾何中心線與光軸之 間出現位置偏差之鏡片之剖面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鏡筒之製造方法中獲取鏡 片之光轴與其幾何中心線間之偏差量之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圓柱體之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鏡筒之加工流程示意圖。 圖6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鏡頭模組之立體分解示意 圖。 圖7係圖6所示鏡頭模組沿剖線VI-VI之剖面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鏡頭模組 10 鏡筒 11 紅外截止濾光片 12 第一 間隔環 131 第二間隔環 132 第三 間隔環 133 第一鏡片 141 第二 鏡片 142 ^ 一 拉 U 弟二鏡月 143 第一 收容iL 151 第二收容孔 152 第三 收容孔 153 鏡頭模組 20 hSL. 鏡简 21 圓錐形孔 210 前端 211 後端 212 第一 鏡片 22 14 200841064
第 二 鏡 片 23 第三 .鏡片 24 間 隔 環 25、 • 26、 27 紅外 戴止慮光片 28 收 容 孔 291 >292 、293 丨第二 收容孔 294 光 轴 a 、b、 c、 e、f、 g 孔徑 Γ - S 幾 何 中 心 線 A、 B、C 、E 、F、 G 中 心線 El 、FI、 G1 、Μ、 Ν 偏 差 量 α、 β、γ 、Θ ' μ ' V
15

Claims (1)

  1. 200841064 k 十、申請專利範圍: • 1·一種鏡筒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複數不同尺寸之鏡片; 獲取所述複數鏡片中之每一鏡片之光軸與其自身之幾何 中心線之位置偏差量; 提供一圓柱體,將該圓柱體之中心線定義為基準中心 線,並對該圓柱體進行加工,以對應得到容納所述複數 鏡片之複數相互貫穿之收容孔,該複數收容孔沿基準中 > 心線之延伸方向排列,其孔徑大小分別與所述複數鏡片 之直徑大小相對應,且該複數收容孔之中心線與所述基 準中心線之位置偏差量分別對應於所述複數鏡片之光軸 與其自身之幾何中心線之位置偏差量。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筒之製造方法,其中, 所述鏡筒包括一前端及一相對之後端,所述複數收容孔 之孔徑大小分佈為沿從前端到後端之方向依次增大。 _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筒之製造方法,其中, 於獲取所述位置偏差量之步驟之前,還包括步驟:將所 述複數不同尺寸之鏡片按其尺寸大小依次排列並使所述 複數不同尺寸之鏡片之光軸重合。 4.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鏡筒、複數不同尺寸之鏡片; 所述鏡筒包括一前端及一後端,其改良在於,所述鏡筒 包括複數相互貫穿之收容孔,所述複數收容孔之孔徑大 小分佈為沿從前端到後端之方向依次增大且至少一收容 孔之中心線與鏡筒之中心線不共線;所述複數不同尺寸 16 200841064 ^ 之鏡片收容於所述複數收容孔内且共光軸,所述光軸與 • 鏡筒之中心線重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所述複 數收容孔為圓柱形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 頭模組進一步包括複數設置於所述複數鏡片之間之間隔 環,所述複數間隔環收容於所述鏡筒之複數收容孔内用 以間隔所述複數鏡片。 *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 頭模組進一步包括一紅外截止濾光片,其設置於所述鏡 筒之後端且收容於所述鏡筒内。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 筒之後端定義有一第二收容孔,所述第二收容孔與所述 複數收容孔相貫通,所述紅外戴止濾光片收容於該第二 收容孔内。 φ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 筒之前端定義一圓錐形孔,所述圓錐形孔與所述複數收 容孔相貫通,用以控制光線進入鏡筒内之光通量。 17
TW96112594A 2007-04-10 2007-04-10 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銅之鏡頭模組 TWI4397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12594A TWI439746B (zh) 2007-04-10 2007-04-10 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銅之鏡頭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12594A TWI439746B (zh) 2007-04-10 2007-04-10 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銅之鏡頭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1064A true TW200841064A (en) 2008-10-16
TWI439746B TWI439746B (zh) 2014-06-01

Family

ID=44821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12594A TWI439746B (zh) 2007-04-10 2007-04-10 鏡筒之製造方法及採用該鏡銅之鏡頭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3974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0585B (zh) * 2011-09-08 2015-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0585B (zh) * 2011-09-08 2015-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39746B (zh) 2014-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2207B (zh) 塑膠鏡筒
CN102866563B (zh) 具有无螺纹镜筒接合设计的摄像头模块
CN108627941B (zh) 塑胶镜筒、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01872053B (zh) 镜头模组及其应用的相机模组
US9910238B2 (en) Lens module
JP2009204752A (ja) 複合レンズ
CN106873119A (zh) 应用热变驱动器的镜头组件和摄像模组及其自动对焦方法
TWI507758B (zh) 具有凸台的鏡頭及利用凸台的傾斜調整方法
CN113296213B (zh) 一种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轻量化设计制备方法及光学镜头
WO2012165281A1 (ja) 複眼ユニット
JP5014624B2 (ja)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レンズ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US9759885B2 (en) Lens module
JP6325377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ホルダの製造方法
WO2013094439A1 (ja) 金型の製造方法
JP5274881B2 (ja) 撮像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200841064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arrel and lens modules using the barrel
CN114415268A (zh) 光学相位板的制作方法
JP2016051076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20140168800A1 (en) Lens module
CN101604060A (zh) 相机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01276031A (zh) 镜筒的制造方法及采用该镜筒的镜头模组
JP2018072499A (ja) 結合レンズおよびレーザ光学系
CN104811598A (zh) 镜头组件的加工方法、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CN107181903A (zh) 一种双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TWI363201B (en) Assembling lens jig, assembling system having same and assembl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