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7105576A - 具有汇集发射机发送的多个下行波束的卫星通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汇集发射机发送的多个下行波束的卫星通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7105576A
CN87105576A CN87105576.7A CN87105576A CN87105576A CN 87105576 A CN87105576 A CN 87105576A CN 87105576 A CN87105576 A CN 87105576A CN 87105576 A CN87105576 A CN 87105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wave beam
group
satellite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871055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8678B (zh
Inventor
罗森·哈罗德·A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uxhall Corp
DirecTV Group Inc
Original Assignee
Hughes Aircraft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ghes Aircraft Co filed Critical Hughes Aircraft Co
Publication of CN87105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7105576A/zh
Publication of CN1008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8678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5/00Antennas or antenna systems providing at least two radiating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204Multiple access
    • H04B7/2041Spot beam multiple ac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采用分离子系统的卫星通信系统,用于在给定的频带内实现广播和点对点的双向通信。广播和点对点的子系统采用具有公共反射器12的集成化卫星天线系统。子系统通过对给定的频带在覆盖所需服务的地面区域的多个邻近地区32,34,36,38中重复使用,以得到增加通信的容量。这些区域中的小孔径天线地面站由多个高增益下行链路扇形波束提供服务,通过频率寻址的方法对这些波束在东西方面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本发明广泛地涉及各类卫星通讯系统;特别是采用位于几何同步轨道上的卫星来建立地面众多小形孔径终端之间通讯联系的系统。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所涉及的是一种具有多个发射机,并且在利用汇集卫星上发射机全部功率时,可同时发出上万个窄带高益的天线波束的系统;它可以使工作条件差的用户获得较高的功率,而不需减少卫星整个信道的容量。
在一个典型的卫星系统中,用于通讯的波束可以是宽域天线波束也可以是窄域天线波束。在Ku波段中(一种最适于小型终端双向通讯的卫星通讯波段),由于降雨造成的信号衰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因素。赋予下行波束的每一信道比晴天通讯时所需功率高许多倍的传输功率来克服降雨造成的衰减;一般为四倍。降雨衰减的补偿导致了仅有少数可供利用的信道而使卫星造价昂贵。
通常,将卫星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域。并给每一区域提供一个下行天线波束。当采用区域下行波束时,每一个发射器一般只能为一个区域服务,而不能同时用于其他的区域,虽然区域波束的应用具有天线增益高的优点,但这类系统不能充分补偿工作多件变差的下行的用户,如果一个下行用户处于降暴雨的范围内,为了补偿降雨造成的衰减,上行信号不得不非常之大。由于每一区域波束只具有有限的功率(即,其发射机的功率量值),需要补偿降雨衰减的额外功率来自原供给该区域内的下行用户的余额功率减少部分。由于该区域中末衰减的用户收到的功率较少,所以在这一区域内的有效信道数目也减少了。因为没有足够的功率提供给所有的用户。
与此相反,采用全国范围天线波束的系统使功率有效地作全国范围的汇集。因为,利用了全部发射机服务于全国。为了补偿降雨衰减,可以增加上行波束的功率,而不必加重遍布于全国的其他用户的负担。这是因为出现降大雨的区域相对于全国来说是很小的。由于这些用户的损失分摊给绝大多数末受损失的用户,因而有损失的用户的平均困难减少。尽管有一个有效的功率汇集区,但宽的天线波束意味着低的天线增益。因此,全国范围的波束对双向通讯是不理想的。与一个非常小的地面站进行通讯的话,高增益的无线波束才是所期望的。
本发明的卫星通讯系统把发射机功率全国范围汇集的有效性与窄波束且高能量下行EIRP相结合,从而轻而易举地克服了由于降雨等因素造成的信号衰减。因为用来补偿降雨衰减的附加功率来自为全国服务的一个大量汇集发射机功率,所以本发明的系统可用来克服降雨造成的衰减而不降低卫星的全部信道容量。由于有效功率的减少均于成千上万的用户头上,则对未损失的用户的平均负担得以减少。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所给出的方法可用来在使用一个通讯卫星的范围内进行任一地面站间的通讯联系。多个射频上行波束每个都载有一个接收信号从该区域的上行地面站发射到卫星上。该卫星建议置于地面上空的几何同步轨道上。卫星接收到上行波束。接收信号便被转换成相应的发射信号。此信号指定射向这一区域中的下行链路地面站。所有发射信号用卫星上多个放大器进行集中放大,即每一发射信号都由全部放大器来放大。卫星分别向所应覆盖的区域发射多个下行波束,其中每个下行波束均载有一个将由位于相应区域中的下行链路地面站所接收的发射信号,为了克服降雨造成的衰减效应,通过增加载有相应接收信号的上行波束的功率来增加一个或多个下行波束的功率。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设备提供位于地面某一区域内的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通讯联系。这一设备包括建议置于地球几何同步轨道上的一个卫星。该卫星装有分别接收从位于该区域的上行链路地面站发出的多个上行射频波束的装置,该波束载有每个接收信号卫星还有将接收信号转换成发射信号的装置,每一发射信号包含多个指定为该区域内下行链路地面站所接收的相应的子信号。这一转换是通过变换接收信号频率完成的。卫星上的多个放大器将所有发射信号集中放大。这样每一发射信号都由全部的放大器来放大。该卫星还包括波束成形装置以形成多个下行射频波束,每一波束载有指定为所覆盖区域中的一个地区下行地面站所接收的发射子信号。卫星上还备有向区域的相应地区分别发射下行波束的装置。每个发射子信号是一个频分多路信号。每个下行波束是频率可寻址的,发射装置包括一个辐射电磁能的天线阵列,该天线阵有多个输入发射阵列元件分别与发射信号的放大器耦合。每一上行波束的接收信号的功率基本上与每一下行波束中的相应子信号的功率成正比。
本发明的主要目标是给出一种卫星通讯系统,为了克服由降雨等造成区域性信号的衰减而不降低系统的信道容量,利用汇集各个发射机集中发动以提供多个窄带、高增益下行波束。
本发明的另一目标是提供如上所述的一套系统,该系统可使工作条件恶化了的下行用户得到补偿,而基本上不需降低发射给工作条件良好的下行用户的功率。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标是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形成下行发射信号的装置,该装置可使所有发射信号被一套汇集的放大器来放大,以致每个发射信号均由全部放大器加以放大。
本发明的优点将可从下列对本发明的最佳实例子的描述中看出。
在附图中:
图1是通信卫星的透视图,所示为天线子系统。
图2是图1中天线子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沿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装备此发明的卫星所覆盖的美国及邻近接收地区的视图。斜线表示所覆盖的基本区域,由小黑点表示的区域为采用区域。
图6是通信卫星通信电子系统方块图。
图7是耦合网络的原理示意图,此网络连接点到点的接收馈喇叭和图6所示通信电子系统的输入。
图8是用于连接接收和发射地区点对点系统的互连信道参考图表。
图9是卫星覆盖的描述多个相邻发射区域的美国图解表示及横贯美国各地区的互联信道的地理分布图。
图9A是点对点系统每一地区发射天线波束增益变化曲线图。此曲线与东西方向上离开波束中心的距离有关。
图9B是与图9A类似的曲线,表示南北方向上的增益的变化。
图10是点对点系统滤波互联矩阵的详细原理图。
图11是点对点系统的波束成形网络的平面详图。
图12为图11所示波束成形网络的局部放大图示。
图13为点对点系统中发射阵列的正视图,为清晰起见,每一发射单元中的水平槽缝未画出。
图14为图13所示发射阵列的侧视图,并画出了单元的共馈网络。
图15为图13所示的发射阵列中发射单元的正面透视图。
图16为点对点系统中接收馈送喇叭的正视图。
图17为表示点到点系统中发射波和部分发射馈源阵列间关系的简图。
先参看图1-4,通信卫星10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的同步轨道中。卫星天线系统(在下面将详细介绍)安装在面向地球的平台上。这样天线系统可以和地球保持固定的方向。
卫星10是一颗混合的通信卫星,它在一个特定的波段上(如固定卫星利用Ku波段)提供两种不同的通信服务。一种通信服务(下面称之为点到点服务)在很小孔径天线地面站间提供空带声频和数据信号的双向通信。通过运用频分多址(FDMA)及指定工作频谱的复用,可以单一的线性极化同时容纳成千上万个通信信道。卫星10的另一种通信服务是广播,它由另一个线性极化承担。广播用于卫星10的服务地理区域内,基本上采用单向视频和数据传输。这样,发射天线的波束覆盖了整个的地理区域。为说明起见,假定接收点到点及广播服务的地理地区是美国,因此可以用下面的CONUS(美国大陆)系统为例来介绍广播服务系统。
卫星10的天线系统包括一个传统的全向天线13和分别用于点到点系统及CONUS系统的二个天线子系统。点到点天线子系统提供双向通信链路,联接双向通信的地面站。CONUS天线系统作为广播的转发器,以较宽的幅射方向图覆盖整个美国,其信号被一个或多个地面上指定地区所接收。点到点的发射信号及CONUS的接收信号是垂直极化的。CONUS的发射及点到点的接收信号是水平极化的。天线系统包含一个大反射器装置12,它由两个反射器12a和12b构成。两个反射器12a和12b围绕公共轴相对转动,两反射器在它们的中点相交。反射器12a为水平极化由水平极化信号控制,而反射器12b为垂直极化由垂直极化信号控制。因此,反射器12a、12b各反射另反射器12a、12b的发射信号。
频率选择屏18由18a、18b两部分构成,它装在支架30上,两个半屏18a、18b相对安装在卫星10的中心线两边,如图2中所示的。频率选择屏18作为双工器,用来分开不同的频带,它由一个分立阵列组成,其中的电导元件由铜一类的材料制成。任何各种类型的已知频率选择屏都可以用在这个天线系统中,在我方编号为PPD-85512的美国专利申请中所给出的频率选择器,具有极好的传输性能,并能区分十分相近的两个频带。Hughes飞机公司的产品中就采用了这种选择器。在点对点及CONUS子系统中,这个频率选择器有效地分离发射和接收信号。可以这样认为,两个半屏18a、18b各自用来分离水平及垂直极化的信号。
在该例中,以单一的波束服务于全国的CONUS系统有8个常规的转发器,每个都用高功率行波管放大器作为它的发射机82(见图6)。CONUS接收天线复用垂直极化,与点对点传送系统共用一个垂直极化反射器12b。CONUS的接收信号通过频率选择半屏18b,聚焦于接收馈源喇叭14上,它安装在反射器12b的聚焦平面28上。这样形成的天线幅射(方向)图刚好覆盖整个美国大陆。CONUS发射天线利用水平极化,与点对点接收系统共用反射器12a。从发射馈源24幅射来的信号由水平极化频率选择屏18a反射到12a上。这样反射后的二次幅射图刚好覆盖整个美国大陆。
点到点子系统包含一个发送阵列20,一个子反射器22和接收馈送喇叭16。发送阵列20(以后将详细讨论)安装在支架30上,恰好位于反射屏18的下面。子反射器22安装在反射阵列20的前方,较反射屏18略低一点,发送阵列20发出的信号由子反射器22反射至半个反射屏18b上。子反射器22和主反射器12配合,有效地加强并放大了来自发送阵列20的信号幅射图。同样,从子反射器22来的信号,被半个反射屏18b反射到大反射器12b上,12b将点到点系统信号再反射到地球上。通过这种方法可得到大孔径相控阵列的性能。接收馈送喇叭16安装在反射器12a的聚焦极26上,它由四个主喇叭50、54、58、62和三个辅助喇叭52、56、60构成,如图16所示。
参考图13~15,发送阵列20由许多(例如40个)发射波导元件106,依次排列构成,如图13所示。每个发射波导元件106由许多诸如26的垂直隔开的水平的狭缝108构成。这样即可产生垂直极化信号。如图14所示,发送阵列20的馈入信号由共馈网络(一般用数字110表示)提供。此网络在四个标号为114的地方激发阵列元件。共馈网络110的用处是提供一个宽频带与发送波导元件106相匹配。信号输入到波导管,打开112,激发阵列狭缝108,由此此,狭缝激发用以在南北方向上产生一个平展的幅射图。
请看图5,它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由水平极化点对点接收系统提供的矩形波束的覆盖情形。在这个具体例子中,用点到点接收系统服务的地区是美国大陆。点到点接收系统由4个波束R1、R2、R3、和R4组成,它们相应地将来自上行链路地区32、34、36、38的信号发送到卫星上。R1-R4中的每一波束都含有多个来自每个地区32,34,36,38中各个别地面站的各上行链路波束,并由该站载入一个个别信号,来自不同地面站上行链路信号被置于每一地区多个信道之内。例如,地区32包含多个诸如16个27MHZ的信道,每一信道载有来自地区32中相应上行地面站的上百的个别波束信号。
四个波束幅射方向图的信号等场强度,分别用数字32、34、36和38表示,其信号强度大约比它们相应的波束峰值低3分贝。天线波束设计得能够充分隔离,能在39、41、43和45斜线地区复用频谱四次。在小黑点区域40、42和44,相邻区域产生的同频信号无法有效地隔离。在这些区域产生的每个信号包含两种下行链路信号号,一个是期望的,另一个是附加的。在这些区域产生的附加信号以后将会详细讨论。
从图5上可明显看出,被波束32、34、36和38覆盖的地区其宽度不等。被波束32覆盖的东海岸沿伸约1.2径度;被波束34覆盖的中部地区约1.2度;由波束36覆盖的中西部及波束38覆盖的西海岸约沿伸2度。四个接收地区32、34、36和38的宽度由地面站数目,也即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来确定。因此波束幅射方向图案32相对窄些,用以容纳美国东部地区较高的人口密度,而波束36相对宽些,这是因为山区各州的人口密度比较低。由于每一地区使用整个频谱,因而波束区域宽度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较窄,以满足使用信道较多的要求。
如图9所示,点到点发射系统由T1、T2、T3和T4四个波束构成,相应地覆盖31、33、35、37四个发射地区。T1-T4的每个波束中具有多个各自的下行链路波束,指定给31、33、35和37地区中的各个下行链路地面站,向这些地面站传送各自的信号。下行链路波束信号由指定的下行链路地面站接收,并送入每个地区的许多信道中。例如,地区31可能含有16个27MHZ的信道,每一信道将上百个不同的波束信号传送给地区32中相应的下行地面站。
多个下行链路及不同宽度下行链路的使用有利于产生后面将要叙述的由固态功率放大器产生的互调产物,这些互调产物按地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种分布能防止多数互调产物被地面站接收。其基本的作用是因为系统能容纳较多的互调产物,可使放大器更有效地使用。尽管发射区域31、33、35和37的宽度几乎和接收区域R1、R2、R3和R4的相同,在两套系统中,仍有微小的差别,用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系统的容量。
各个发射波束29的半功率点波束宽度较发射地区31、33、35和37的地区宽度要窄。这导致得到所需的高增益,并避免了40、42、44接收区域分布上特有的区域争用。各个波束29必须在地区内予以调整,以便在各个目标地面站方向上获得最大的下行链路全向同性有效幅射功率。点到点可寻址窄波发射由阵列20产生,其量值被两个共焦点抛物面反射器增强,反射器由主反射器12b和子反射器22组成。每个波束29的东西方向由沿着发射阵列20的106元件上的信号的相位进行来决定(见图13及图15)。相位进行由后面要讲的波束成形网络98确定,它是信号频率的函数。每一发射阵列单元20由后面要讲的固态功率放大器驱动。传送到阵列元件106上的功率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锥形,边界上的元件接收到的功率要低10分贝。波束29的锥形是按照发射阵列单元20的位置通过调整发射增益而获得,如图9A所示。激发幅射图决定了发送二次幅射图形的特性。参考图9,发射区域31、33、35和37间最小的间距发生在31和33地区之间,大约有1.2度。这意味着用特定频率对地区33的寻址信号会干扰和用同样频率对地区31的寻地信号,因为其波束中心到旁瓣相差1.2度宽。然而,调整各个发射增益,可以获得较低的旁瓣,因而允许相邻地区频率复用。参考图9A,这时的旁瓣要低波束中心30分贝,因此,这样的干扰就可以忽略。运用相同频率的地区35及37的天线角度离得更远,因此这两个区域的旁瓣干扰就更小。
图9B是南北向发射波束幅射图的说明。每一发射波导管元件106中的26个狭缝108,被激发产生一个近似平展的南北幅射图,从南北轴线向外扩大到加减1.4度的范围。
点到点及CONUS系统都可利用同样的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频带,只是点到点系统对上行链路极化用水平极化,而CONUS系统用垂直极化,如前面所述。例如,两个系统同时在14~14.5GHZ间使用整个500MHZ上行链路频带,同样在11.7~12.2GHZ间使用整个500MHZ下行链路频带。在以点到点服务时,32、34、36、38的每一接收地区和31、33、35、37的每一发射地区都利用整个频谱(如500MHZ)。更进一步说,将这整个频谱划分为许多信道,如16个信道,每个信道有27MHZ的可用带宽和30MHZ的间隔。同样,16个信道中的每一个都可容纳800个子信道。因此,在任何给定时刻对每一地区,大约可容纳12500个(16信道×800子信道)32千比特/秒的信道。下面将要讲到,点到点通信技术可使任一地面站同另一个地面站直接联接。这样,以单一极化在全国范围内可容纳共50000个子信道。
参考图1、2、6、7和16,点到点接收馈送陈列16用了七个接收喇叭50-62。喇叭50、54、58和62分别从32、34、36和38地区接收信号。喇叭52、56和60接收来自争用地区40、42和44的信号。用一系列的混合耦合器或功率分配器C1-C9,由喇叭50-62所接收的信号接入四个输出端64-70。例如来自干扰地区44的信号被喇叭的接收,由耦合器C2分离,分到的部分信号分别送入耦合器C1和C4,在C1和C4中,分离信号分别与喇叭58、62接收到的信号相混合。同样,来自地区42由喇叭556的接收信号,由耦合器C5分离。一部分分离信号由耦合器C3将其与耦合器C4的输出信号混合,同时剩下的部分分离信号由耦合器C7同喇叭54接收的信号相混合。
请看图6所示的示意,它用方块图的形式描述了CONUS及点到点两系统接收和发射信号的电子设备,点到点接收信号64-70(见图7)来自点到点接收馈送网络(图7)。CONUS接收信号72来自CONUS接收馈送喇叭14(见图1和3),点到点及CONUS两者的接收信号都被输入一开关网络76,它能有选择地将输入线64~72与五个相应的接收机相接,74通常指8个接收机。接收机74是按常规方法设计的,其中三个是备用的,除非发生故障,一般不予使用。出现故障时,开关网络重新使输入线64-72与一后备接收机74联接。接收机74用来驱动滤波器互联矩阵90中的滤波器。与64-70连线相接的接收机74的输出由第二个开关网络78通过4条接收线路R1-R4与滤波互联矩阵90相联。在后面将讨论到,滤波互联矩阵(FIM)在接收区域32、34、36、38和发射区域31、33、35、37之间提供了互联。当运用上述的分成16个27MHZ信道的500MHZ频谱时,需要四组由16个滤波器来分离信道。每组16个滤波器利用整个500MHZ频谱每个滤波器的带宽为27MHZ。后面将会谈到,滤波器的输出T1-T4排成四组,每组指定给地区31、33、35和37中的一个来使用。
发射信号T1-T4通过开关网络94分别与6个驱动放大器92中的四个相联,还有两个用于后备。当一个放大器92出现故障时,开关网络94将会把一个后备放大器92与相应的发射信号T1-T4接通。一个相似的开关网络96把放大器92的放大输出同波束成形网络98联接起来。后面将要详细介绍的波束成形网络98由许多传输延迟线构成,沿四条延迟线在等间隔处相接。这些延迟线的间隔和宽度是可以选择的,用以提供所需的中心波束偏斜(squint)和服务于对应的发射地区31、33、35、37随频率而扫描的波束扫描速度。从四条延迟线耦合而来的发射信号在波束成形网络98中相加(如图11、12),为固态功率放大器100提供输入,固态功率放大器可嵌在点对点发射阵列20之中。在下面的实例介绍中,有40个固态功率放大器100(SSPAS),每个SSPAS100放大40个信号中相应的一个信号,此信号由波束成形网络98成形。SSPAS100具有不同的功率容量以提供上面提到的锥形阵列激励。SSPAS100的输出与发射阵列20的一个单元上的输入端112相联。(图14)。
CONUS在传输线72上的接收信号5开关网络76、78相连的一个合适的接收机74和CONUS信号相连的接收机输出信号送到多路转换开关80的输入端,此开关有8个信道。输入多路转换开关的目的是将低电平的信号分成一些子信号,这样使及子信号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放大。CONUS的接收信号被充分放大,因此CONUS发射信号可以分配给非常小的地面站。输入多路转换开关80的输出通过开关网络84与12个高功率行波管放大器82(TWTAS)中的8个相联,另4个TWTAS82是备用的。8个TWTAS82的输出由另一开关网络86与输出多路复用器86相连,此复用器将8个放大信号重新组合,以形成一个CONUS发射信号。多路复用器88的输出通过波导管送入CONUS发射机24(图2和图3)的发射天线上。
图10描述了FIM90(图6)的细节。上面讲过,FIM90能够将接收区域32、34、36和38(图5)中的任何地面站与发射地区31、33、35和37中的任何地面站有效地联接起来。FIM90含有四个波导输入端120、122、124和126,分别接收信号R1-R4。如上所述,接收信号R1-R4来自相应的接收区域32、34、36和38(图5)。每一信号包含整个给定频谱(如500MHZ),并且分成多个信道(如16个27MHZ信道)。信道再分为多个子信道,每一子信道传送一个来自相应的上行链路地面站的信号。FIM90拥有64个滤波器,其一用102表示。每个滤波器102都有一个对应每个信道的通带(如1403-1430MHZ)。滤波器102分为四群,分别用于接收地区32、34、36和38,每组分成两级或称子群,每个子群含有8个滤波器。滤波器102的一子群包含用于奇数信道的滤波器,另一子群则为偶数信道的8个滤波器。例如,接收信号R1的滤波器群由奇数信道的滤波器102子群104及偶数信道滤波器102的子群106组成。
下表表示了接收信号和地区与它们的滤波子群的关系:
接收区    接收信号    滤波器子群
奇信道    偶信道
32    R1    104    106
34    R2    108    110
36    R3    112    114
38    R4    116    118
将滤波器按特殊方法分组,使得当接收信号R1-R4过滤后,合成输出的信号以形成发射信号,发射信号T1-T4亦使用整个给定的频谱(如500MHZ)。具体说来,每个发射信号T1-T4都拥有16个27MHZ带宽的信道,还包含来自四个接收地区32-38(图5所示)之一的四个信道。
输入接收信号R1-R4由有关相联的混合耦合器128-134分为相应的子群,耦合器能有效地将50%的信号功率送入每个子群。例如输入于波导管120中R1信号的一半被送入传送线136,以供给滤波器102的106子群。同样,102滤波器的每个104-118子群由相应的分配线路提供,如同136和138线路一样。
现在来更详细地看一下子群104的结构。显然,其他的子群106-118与104子群的结构是一样的。沿发射线136有8个铁氧体环行器140,每个都与奇数信道滤波器140相联。环行器140用来将发射线136的信号无损耗地与每个奇数信道滤波器连接。这样,例如R1信号进入第一个环行器140a,并以反时针转,同时,相应于信道1的27MHZ带宽的信号通过它后再进入环行器142。所有其它频率的信号都被反射。这样反射信号经环行器传向下一个滤波器,这种过程重复地进行。通过这一过程,R1接收信号通过16滤波器104-108对应于R1信号的滤波器的滤波进入16个信道。故具有1个信道频率范围的R1信号经过第一个环行器140a,并由104群的滤波器1滤波。
滤波器子群104-118的输出有选择地以第二个铁氧体环行器142耦合,并和以交叉方式与相邻的102滤波器群的输出相加。如104群的信道滤波器1、5、9、13的输出与112群的信道滤波器3、7、11、15的输出相加。这个相加信号在输出端以T1144表示。参看图8,这些信号与接收区域R1、R3的连接有关,并与发射区域T1相关。
图8和9显示了发射及接收信号是如何通过FIM90连接的,由此允许任何地面站间的双向通信。图8的图表明接收和发射区域由互联信道连在一起的,而图9表示了这些互联信道在发射地区31、33、35、37的地理分布。图8中,接收信号R1-R4按行来读,发射信号T1-T4按列来读。从图8可以看出,T1-T4中每个发射信号由16个信道分成相应的四个群,每群与R1-R4中的一个信号合在一起。所呈的卫星通信系统可望用于地面站的相连,这涉及到一个卫星网络控制中心,它能够通过一组开关信号使地面站互相通信。网络控制中心给上行链路用户分配上行链路频率,这个频率基于所需的下行链路的位置,指定使用频率以使其下行链路纬度与目的地面站的最为接近。可寻址下行链路发射波束29的频率也因此由上行键路信号的频率来确定。这个方法可获得最大的下行链路信号增益。
如图9所示,将美国大陆分成四个基本地区,分别用31、33、35和37表示。31代表东海岸地区,33代表中部地区,35代表山部地区,37代表西海岸地区。如前所述,每个地区使用全部的给定频谱(例如500MHZ)。因此,当指定频带为500MHZ时,可有16个27MHZ的信道,加上31、33、35、37中每地区的保护频带。
图9中波束29上方的数字1-16重复了四次,这些数字表示与信道中心频率相一致的波束之径度。由于波束频率灵敏度的原因,要使信道中窄带信号的最低与最高频率之间的纵向间隔接近于信道宽度。每个波束的半功率点间的宽度为0.6度,大约为东海岸和中部地区宽度的一半,是山部地区和西部宽度的 1/3 。天线波束29互相重叠,以保证高的信号密度。所给地区的信道容量越大波束重叠越多。因此,在东海岸31地区,波束重叠大于山部地区35,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信号容量大于山部地区35。
现在,以两个不同地区地面站间的典型通信来描述上述所说的互联系统。在这个例子中,假设在密执安州底特律的呼叫者想给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地面站通话。底特律位于中部地区34,是上行链路地面站,洛杉矶位于西海岸地区37,为下行链路目的地。如图9所示,位于美国大陆的每一地理位置和特定地区的特定信道相关连。因此,洛杉矶位于发射地区37的14和15信道之内。
现在同时参看一下图5图8和图9,尤其是以下接收和发送区R1和T1在东海岸地区31和32内,R2和T2在中部地区34和33内,R3和T3在山区36和35内,及R4和T4在西海岸地区38和37内。因为底特律位于中部地区,或者说R2位于地区34,由此可见,信号只能通过信道1、5、9、13传送到西部地区,或T4地区37的信道为1、5、9和13。这由图8表中R2行与T4列的交叉来决定。因此,上行键路用户将来自底特律的信号通过信道1、5、9或者13上行,这取决于这些信道的哪一个最接近于下行链路目的地。因为洛杉矶位于信道14和15之间,而信道13最接近于信道14,所以网络控制中心将上行键路信号接于信道13上。洛杉矶的下行链路波束其宽度足以提供较高的增益。
反之,如果上行地面站位于洛杉矶,下行地面站位于底特律,则需要参考图8表中R4行T2列的交叉处。它给出信号能够通过的信道1、5、9或13,并由此选择最接近下行链路目的地的信道。网络控制中心将来自洛杉矶的信号上行链接到信道9上,这是图为信道9最接近于信道11,也最接近于底特律。
现在回到图10,我们用上面所讲的例子来描述如何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发送信号,其中上行地面站位于底特律,下行地面站位于洛杉矶,从底特律所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被发送到信道13上,此上行信号载有接收信号R2。从而,R2接收信号输入到传输线122,输入信号的一部分由混合耦合器130分配给滤波器组120的子群108的输入线路。子群108包括用于奇数信道的一行8个滤波器,奇数信道包括信道13。于是,输入信号经过滤波器13滤波和来自子群108和116别的信号一起输出到164线路上。在164线路上的信道13的信号由混合耦合器158与来自子组106和114的信号合成一起,在输出线150上形成T4信号。此发送信号T4于是被下行链路接到洛杉矶。
应理解上述例子是简化了的,因为网络控制中心可指定较27MHZ带宽的信道更为专用的信道,这是因为27MHZ带宽的信道实际上可由许多较小的信道所构成,如800个32KHZ带宽的子信道。
现在再参看一下图5,8和9,当上行链路信号来自40,42,44(见图5所示)的任一争用地区时,这种信号不仅被发送到所希望的下行链路目的地,而且也将一个不同忽略的信号发送到另一个地理区域,例如,假定上行链路信号来自争用地区42的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此信号亦发送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地区34和36的波束的成形叠加产生了争用区域42。因此,上行链路信号可作为接收信号R2或R3而发送。网络控制中心决定是否将接收信号R2和R3加载到上行链路的通信中去,在上述例子中,由于芝加哥离地区36较近,因此是将接收信号R3加载到上行链路通信中去。
如前所述,下行链路的目的地洛杉矶位于地区31,在信道14和15之间。如图8所示,R3行和T4列的交叉点给出了可进行分路通信的可能信道。因此,芝加哥的上行链路信号将被发送到信道2,6,10或11上。因为洛杉矶离信道14最近,所以网络控制中心将选择信道14作为上行链路信道。因而需要注意的是,来自地区34的所不希望的信号也被传送到信道14上,为了确定不需要的信号下行到任处处,可以参考图8所示的表格。图8的表格表明,加载到R2地区34中信道14上的上行链路信号被下行到T1发送区31,所需的信号发送到洛杉矶,不要的信号(即附加信号)发送到东部海岸(即地区31)。网络控制中心在进行频率分配时保持跟踪这些附加信号。由于这些附加信号的影响,使系统的容量略为减少。
现在再参看图6,波束成形网络98接收发送信号T1-T4,并将这些发射信号中的所有单个通信信号耦合在一起,以形成每个信号的发射天线波束。在上面所讨论的例子中指定的频谱为500MHZ,当系统完全载以窄波信号时,波束成形网络98将形成总数约为50,000个叠加的天线波束,这样形成的每一个天线波束能够指出在一个使系统性能最佳的方向。相邻单元间的增量相移决定在天线波束的方向,因为相移由信号频率所决定的,所以系统可用来进行频率寻址。
现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图11和12,它详细描述了波束成形网络98。在图11中,波束成形网络常用数字98表示,它被做或通常的弧形并可按装在卫星的通信架上(未标出)。假设通过信号的传通距离是正确,那么弧形形状的波束成形网络98很容易排列。
波束成形网络98包括两组延时线,第一组为环形伸展的发射延时线168,170,第二组为发射延时线172,174,它们和延时线168,170在径向隔开,另外波束成形网络还包括许多径向伸展的波导装置176。具体地讲,提供了40个波导装置176,每个用作发射阵列20(如图13所示)的一个单元106。波导装置与168-174的每一个延时线交接并按角度等分。
每个波导装置176确定了径向线的大梁并与每个168-174延迟线相交。如图12所示,在径向线大梁176和发射延迟线168-174的交点上,提供了一个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此耦合器180将延迟线168-174和径向线大梁相连接。十字形波导耦合器的作用将在以后讨论。
四根延时线168-174分别提供给四个发射地区的T1-T4(图9所示)。这里,发射信号T1加于延时线170的输入端,T2加于延时线168的输入端,T3加于延时线174的输入端,T4加于延时线172的输入端。正如图12所示,字母“L”指明径向大梁间的距离。字母“W”标示每个径向延时线的宽度。尽管径向大梁在延时线方向上按角度等分相隔,由于延时线168-174是径向分隔的,所以它们之间从延时线到延时线的距离也各不相同。因此,由径线大梁176形成的弧度离中心越长,径向线大梁176间在它们与延时线168-174交点处的距离就越大。换句话说,在径向线大梁176之间,延迟线168的间距“L”是小于邻近径向线大梁176之间延迟线174的间距。“L”和“W”的典型数值如下所示:
延时线    信号    L英吋    W英吋
168    T2    1.66    0.64
170    T1    1.72    0.66
172    T4    2.45    0.74
174    T3    2.55    0.76
选择延迟线168-174的宽度“W”以及相邻两径向径大梁间的长度“L”以产生所需的中心波束的偏斜角(center    beamsquint)及波束扫描速率,因此校正了每个信道的波束指向。这样每一发射区域的T1-T4可得到所希望的开始及终止点。
见图12,发射信号T2由于准确的距离传入延迟线168,并在此点进入第一径向线大梁176。部分T2信号经过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例为为一个20分贝的耦合器),这样,发射信号T2的1%功率被送入径向线传输线176。这部分能量又经波导管176进入相应的固态功率放大器100(见图6及11)。传入延迟线170的信号T1也进行上述的同样过程。由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转送的部分T1、T2信号(如0.01的T1信号和0.01的T2信号)在径向线大梁中相加,组合信号0.01(T1+T2)以径向向外传入下一组延迟线172、174。对于信号T3及T4分别在延迟线174及172上重复了上述的相同耦合过程。也就是通过十字形波导耦合器180的0.01的T3及T4信号耦合传入径向线大梁176,得到组合信号0.01(T1+T2)+T3+T4)以径向向外传入一个相联的固态功率放大器100,并在其中放大以供发射。
经过第一个径向线大梁176后,剩下的0.99的T1-T4信号进入第二个径向线大梁,又将另外1%的信号送入大梁176。每经过一个径向线大梁,都将1%的信号送入其中。
经由径向线大梁176送入SSPAS100的信号,是所有四种点到点发射信号T1-T4的混合信号。然而,发射信号T1-T4都是由12,500个子信号组成的。因此,在上面的详细说明中(指定的频谱宽500MHZ),40个经由径向线大梁176的信号是50,000个信号的混合信号。因此,每个SSPAS100放大来自众多波导装置176的所有50,000个信号。
由于每个SSPAS100放大所有50,000个来自所有地区的指定信号,因此可以看出,所有的窄带高增益下行波束都是由共同汇集发射机形成的,即所有的SSPAS100形成的。因为使用所有的SSPAS可使下行链路波束覆盖整个国土,所以此方法被认为能有效地提供全国范围的功率汇集区。这样,就可在不减弱其他波束功率的前提下,将功率汇集区的部分功率以适应特殊情况,处于别地区不利条件下的下行链路用户。例如,由于下雨而减弱了下行链路地面站的波束信号的强度使下行用户处于不利条件下。这种因雨受损害的用户可通过增加相应上链路波束的信号强度来弥补。即是通过从全国性发射功率网(pool    of    power)中输送一部分功率给处于不利条件下的下行链路用户来完成(例如,从所有SSPAS100中提供一部分功率)。每一行上链路波束的功率都相应的下行链路波束的功率成比例例。所以,为了增加下行链路波束的功率,只需增加上行链路波束的功率即可。
实际上,上述的网络控制中心保持跟踪所有的降雨区域,并确定区哪些上行链路用户要与降雨的下行链路用户通信。于是网络控制中心利用开关信号阵指令每个上行链路用户,增加发向雨区的上行链路信号功率。上行链路信号功率的增强,使SSPAS100对这些信号增加集合放大,以产生针对雨区的相应下行波束,增加的功率电平有效地补偿了下雨的影响。一般而言,给定降雨地区的信号数目与用SSPAS100总功率操作的信号总数关系不大。因此,其它非降区地区下行链路用户的信号不会减弱,因为一点微小的减弱被分配于成千上万个用户的身上。
SSPAS100(图8和11所示,例如可装在卫星通信架上(未标出)。由SSPAS100放大的信号送到发射阵列20的相应元件106上。
如上所述,可得到40个径向线大梁176耦合的信号之间的增量相移。因此,波束成形网络98允许从发射阵列20(图12、13)发出的天线波束用频率的给定来控制。增量相移与在波导管176间的时间延迟有关,同样也与频率有关。参看图17,这是40个发射阵列元件106中的四个的简图,说明波阵面从那里发出的。其中“d”为发射阵列元件106间的距离。所得天线波束有一倾角θ,此θ定义为波束扫描角。这就是说,θ是离标准波束发射中心的角度。由延迟线产生的增量相移为△φ。θ与△φ的关系如下:
△φ= (2πd)/(λ) sinθ
其中:λ=单个波长
θ=波束扫描角
d=阵列元件间距
这样,天线波束的东西方向由增量相移来确定,增量相移对于波束成形网络98的四个延迟线168-174是不同的。因而得到上面所述的四个发射地区T1-T4
通过对该项发明的介绍,可以认为,对于熟练于此技术的人来讲,在不背离该项发明的精神和超出其涉及的技术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该发明描述的细节作各种补充和修改。因而可以理解。我们所寻求的专利保护将涉及所述主体部分的权利要求以及本发明范围内的一切等价之处。

Claims (24)

1、在地面上某一区域内多个终端站之间进行通讯联系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从该区域内的上行终端站向地球上方的卫星发射载有接收信号的多个射频的上行波束;
(B)在卫星上接收上述的每一上行波束;
(C)把所说的接收信号转换成相应发射信号,发射到上述区域内指完下行终端站去的;
(D)在卫星上用若干放大器集中地将所有发射信号放大,使每一发射信号均由全部的放大器放大;
(E)从上述卫星向上述区域发射多个波束,每一波束均载有一个上述的发射信号,以使该区域内一下行终端站接收。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包括通过增加载有相应接收信号的上行波束的功率,来增加选定的所说下行波束其中一个波束功率的步骤。
3、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说下行波束对应于上述区域的覆盖部分,所说每一发射信号基本上指向该区域的相应部位。
4、权利要求3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确定地面上该区域的特定部分,该部分的当地气候条件衰减了指定由这一特定区域内的下行终端站接收的下行波束的功率,而低于一预置的电平;并且
增加这一指定为该特定部分接收的下行波束的功率。
5、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增加指定为该特定部分接收的下行波束功率的步骤,包括增加载有相应发射信号的上行波束功率的步骤。
6、权利要求3的方法包括形成所说下行波束的步骤,每一所说下行波束相对于覆盖区域的面积来说,全部下行波束是窄的。
7、权利要求3的方法,包括形成上述下行波束的步骤,每一上述的下行波束比覆盖整个区域的下行波束拥有更高的增益。
8、权利要求3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在一些波导的每个当中,形成一组所说全发射信号,其中步骤(D)是利用所说放大器中相应的一个放大器将每一波导中一组发射信号进行放大来实现的,并且
将放大后的每组发射信号送到相应的发射阵列的单元中去。
9、在地面上一个区域中任一终端站之间进行通讯联系的方法,包括步骤有:
(A)分别在相应的上行终端站和地球轨道卫星之间形成多个射频上行波束,每一上行波束包括一个有预选频率的接收信号;
(B)在卫星上接收上述的每个接收信号;
(C)将每个所说的接收信号转换成该区域内指定下行终端站所接收的相应发射信号;
(D)用若干个发射机放大器来放大每个所说的发射信号,使每一信号由全部上述的放大器集中放大;
(E)形成多个频率寻址的射频下行波束,每一波束载有上述的一个发射信号,每一下行波束相对于上述区域的面积是窄的;以及
(F)将所说的每个下行波束基本上发射给该区域的对应部分。
10、权利要求9的方法包括增加要转换成发射到该区域的特定部分去的特定接收信号的功率,来克服该地区特定部分的恶劣气象条件造成的信号衰减效应。
11、权利要求10的方法,包括通过上行站增加载有所说特定信号的功率来增加上述的接收信号功率。
12、在地面上一个区域内多个终端站之间进行通讯联系的装置,包括:
一个位于地球上方的卫星;
在卫星上装有分别接收来自该区域内各上行终端站的多个上行射频波束的装置,每个波束载有一个接收信号;
装在卫星上的转换装置,通过改变接收信号的频率将所说的接收信号转换成发射信号,每一发射信号包括多个指定为该区域内下行终端站所接收的相应子信号。
由卫星运载的多个放大器用来集中放大上述的全部发射信号,则每个所说发射信号都由全部放大器来放大;
装在上述卫星上的,用来形成多个下行射频波束的装置,每一波束载有一个所说的为指定的一个下行终端站接收的发射子信号,此波束基本上只覆盖该区域的一部分,以及
装备在卫星上,向该区域的相应部分分别发射下行波束的装置。
13、权利要求12的装置,其中所说波束形成装置包括:
分别载有所说发射信号的第一组线路;
相应隔开的第二组线路,在交点处与第一组线路相连,第二组线路的每条线路在交点处与每条第一组线路相耦合,从而由每条第一组线路所载的每个发射信号的能量一部分转给每条第二组线路,所说第二组线的每条线有一输出端以输出全部所说发射信号,所说的每一个输出与所说放大器之一配合并耦合,即每一所说放大器放大来自与大耦合的放大器的全部发射信号。
14、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中所说邻近的交点距离和所说各条线的宽度是预选的,以便产生所需发射子信号的相移。
15、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中所说第二组线路基本上是从一个参考点辐射出来,这样,所说的第二组线是相互分开的。
16、权利要求12的装置,其中所说第一组线是相对于所说参考点成环形分布,并相对于参考点径向相间,这样,相邻交点之间的距离随着交点径向远离该参考点而增加。
17、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中所说第一组线包括多个传递电磁能量的传递输线,第二组线路包括多个电磁能量波导。
18、权利要求17的装置,其中所说传输线通过一个电磁交叉波导耦合器与每个波导耦合。
19、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中所说的第一组线路中至少有两条是基本上是相互连接的。
20、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中所说的第一组线路中至少有两条是相互分开的。
21、权利要求12的装置,其中所说发射子信号至频分多路信号,并且每个所说下行波束是频率寻址的。
22、权利要求21的装置,其中所说发射装置包括一个天线单元的阵列,用以辐射电磁能量,所说天线阵列是有多个输入天线阵列单元,它与所说的多个放大器相耦合来接收放大了的发射信号。
23、权利要求22的装置,其中所说放大器分别与所说天线阵列单元配合,每一阵列单元分别由一个与之配合的放大器来驱动。
24、权利要求12的装置,其中在每一上行波束中的接收信号的功率基本上与所说每一下行波束中的相应子信号的功率成正比。
CN87105576A 1986-08-14 1987-08-14 卫星通讯系统 Expired CN1008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6/896,910 US4831619A (en) 1986-08-14 1986-08-14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having multiple downlink beams powered by pooled transmitters
US896,910 1986-08-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7105576A true CN87105576A (zh) 1988-05-11
CN1008678B CN1008678B (zh) 1990-07-04

Family

ID=25407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7105576A Expired CN1008678B (zh) 1986-08-14 1987-08-14 卫星通讯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4831619A (zh)
EP (1) EP0277188B1 (zh)
JP (1) JPH01500953A (zh)
CN (1) CN1008678B (zh)
CA (1) CA1282878C (zh)
DE (1) DE3781395T2 (zh)
WO (1) WO19880014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91529A0 (en) * 1988-10-28 1990-04-29 Motorola Inc Satellite cellular telephone and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FR2674401B1 (fr) * 1991-03-22 1993-12-17 Alcatel Espace Installation de telecommunication par satellites apte a interesser plusieurs zones de couverture.
US5287543A (en) * 1991-10-07 1994-02-15 General Electric Co.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n amplifier in each channel
US5278863A (en) * 1992-04-10 1994-01-11 Cd Radio Incorporated Radio frequency broadcas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two low-cost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s
US5815796A (en) * 1992-07-09 1998-09-29 Spatial Communications Pty. Lt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arameters for the design of ground equipment for a satellite link system and 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a satellite link system
US5619503A (en) * 1994-01-11 1997-04-08 Ericsson Inc. Cellular/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improved frequency re-use
US6157811A (en) * 1994-01-11 2000-12-05 Ericsson Inc. Cellular/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improved frequency re-use
US5592471A (en) * 1995-04-21 1997-01-07 Cd Radio Inc. Mobile radio receivers using time diversity to avoid service outages in multichannel broadcast transmission systems
US5610556A (en) * 1995-10-31 1997-03-11 Space Systems/Loral, Inc. Multi-port amplifiers with switchless redundancy
US6223019B1 (en) 1996-03-14 2001-04-24 Sirius Satellite Radio Inc. Efficient high latitude service area satellite mobile broadcasting systems
US6023616A (en) * 1998-03-10 2000-02-08 Cd Radio Inc. Satellite broadcast receiver system
US6708029B2 (en) 1997-06-02 2004-03-16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mobile users in a satellite-based network
US6032041A (en) * 1997-06-02 2000-02-29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wideband communications to mobile users in a satellite-based network
US6175719B1 (en) * 1997-06-25 2001-01-16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ulti-spot-beam satellite system with broadcast and surge capacity capability
US6560461B1 (en) 1997-08-04 2003-05-06 Mundi Fomukong Authorized location reporting paging system
WO1999040693A1 (en) * 1998-02-04 1999-08-12 Friedman, Robert, F.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ing transponders on multiple satellites into virtual channels
US6141534A (en) * 1998-03-25 2000-10-31 Spacecode Llc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system with dynamic down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US6377558B1 (en) 1998-04-06 2002-04-23 Ericsson Inc. Multi-signal transmit array with low intermodulation
US6094097A (en) * 1998-08-11 2000-07-2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Programmable RF power combiner
US20030143995A1 (en) * 1999-11-12 2003-07-31 Friedman Robert F. Virtual channel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improved bandwidth efficiency
US7072365B1 (en) * 2000-12-29 2006-07-04 Arris Interactive,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broadband signals
US7065383B1 (en) * 2002-04-16 2006-06-20 Omri Hover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ing a smart antenna apparatus with a base station transceiver
US7529525B1 (en) * 2002-04-16 2009-05-05 Faulkner Interstic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or use in a smart antenna system
US7289826B1 (en) * 2002-04-16 2007-10-30 Faulkner Interstic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selection in a smart antenna system
US8538323B2 (en) * 2006-09-26 2013-09-17 Viasat, Inc. Satellite architecture
EP2645596B2 (en) * 2006-09-26 2020-02-12 ViaSat, Inc. Improved spot beam satellite systems
EP2706613B1 (fr) * 2012-09-11 2017-11-22 Alcatel Lucent Antenne multibande à inclinaison électrique variab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52761A (en) * 1973-04-23 1974-12-03 Rca Corp Lens fed antenna array system
US4144495A (en) * 1977-02-23 1979-03-13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Corporation Satellite switching system
US4268831A (en) * 1979-04-30 1981-05-19 Sperry Corporation Antenna for scanning a limited spatial sector
US4309764A (en) * 1979-06-22 1982-01-05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Technique for increasing the rain margin of a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4381562A (en) * 1980-05-01 1983-04-26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Broadcast typ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S6062739A (ja) * 1983-09-16 1985-04-1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衛星塔載装置
JPS6178213A (ja) * 1984-09-25 1986-04-2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電力増幅装置
US4813036A (en) * 1985-11-27 1989-03-14 National Exchange, Inc. Fully interconnected spot beam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4831619A (en) 1989-05-16
JPH01500953A (ja) 1989-03-30
CN1008678B (zh) 1990-07-04
CA1282878C (en) 1991-04-09
DE3781395T2 (de) 1993-04-01
WO1988001454A1 (en) 1988-02-25
DE3781395D1 (de) 1992-10-01
EP0277188B1 (en) 1992-08-26
EP0277188A1 (en) 1988-08-10
JPH0552099B2 (zh) 199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87105572A (zh) 具有频率可寻址的高增益下行波束的卫星通讯系统
CN87105576A (zh) 具有汇集发射机发送的多个下行波束的卫星通讯系统
CN87105620A (zh) 使用频率复用的卫星通信系统
CN1008675B (zh) 波束成型网络
CN87105573A (zh) 用于混合式通信卫星的天线系统
CN87105574A (zh) 滤波器互联矩阵
CA1288480C (e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employing frequency reuse
US6463282B2 (en) Non-uniform multi-beam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6751458B1 (en) Architecture utilizing frequency reuse in accommodating user-link and feeder-link transmiss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ATENTEE; FROM: HUGHES AIRCRAFT CO. TO: HEHAOERDINGSI CO.,LTD.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ATENTEE; FROM: HEHAOERDINGSI CO.,LTD. TO: HUGHES ELECTRONIC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Patentee after: HUGHES ELECTRONICS Corp.

Patentee before: Vauxhall Corp.

Patentee after: Vauxhall Corp.

Patentee before: Hughes Aircraft Co.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