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926362Y -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 Google Patents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926362Y
CN2926362Y CN 200620040921 CN200620040921U CN2926362Y CN 2926362 Y CN2926362 Y CN 2926362Y CN 200620040921 CN200620040921 CN 200620040921 CN 200620040921 U CN200620040921 U CN 200620040921U CN 2926362 Y CN2926362 Y CN 292636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e
end points
rope
paired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409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e Guibao
Original Assignee
Xue Guiba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e Guibao filed Critical Xue Guibao
Priority to CN 20062004092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92636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92636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92636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索-杆屋盖体系,该体系包括:连续受压的中心结构、连续受压的边缘结构、以及从中心结构至边缘结构各沿一第一方向设置的多组第一斜杆和各沿一第二方向设置的多组第二斜杆。所述第一斜杆的内端点位于上层,外端点位于下层。所述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位于下层,外端点位于上层。斜杆彼此不连续地布置。各组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交错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斜杆之间有连续设置的索。屋盖体系布置灵活,可整体闭合,可在中部大开孔,也可由单榀组成多榀屋盖体系,适用于各种场馆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筑。该体系可全部采用拉索与压杆,造型新颖,用材节省,受力合理,构件制作方便,易于施工安装,具有很好的经济实用性。

Description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索-杆屋盖体系,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新颖的拉索、压杆布置形式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它可支承各种屋盖,特别适用于会展场馆、体育场馆、剧院、机场候机楼、火车站站屋等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筑。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多种类型的大跨度屋盖体系被广泛采用,如由刚性构件组成的网壳结构。为获得必要的刚度和良好的工作性能,网壳结构的高跨比通常较大,而且随着跨度的增加,结构自重及用钢量也过大。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采用使屋盖结构逐步向轻型化发展,如索网结构、张拉膜结构等预应力柔性结构的应用。预应力体系的特点是,在没有施加预应力之前体系没有刚度,其形状是不确定的。这里柔性指体系内部节点上只有索、膜等柔性受拉构件,而没有刚性受压构件。就结构受力而言,体系内部是连续受拉。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跨度大,造型优美。它的缺点是结构必须依赖于外部支撑体系。只有将体系的边界节点锚固在外部的边界及下部支撑体系上,并在它们的强大支撑作用下,通过施加预应力,体系才能成为承受外部荷载的结构。边界及下部支撑体系只有设计的非常坚固,才能平衡体系的内力流,这也使整个预应力结构的实现变得复杂而且造价昂贵。柔性结构的另一个缺点是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过大。
为了使结构的受力更加合理,人们提出了一种自应力的结构体系一张拉整体结构。张拉整体结构的特点是,由拉索与压杆组成的自应力状态下的稳定自平衡体系,其中拉索是连续的,压杆是不连续的。这里自应力状态是指:杆和索以特定的拓扑关系相互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由于单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节点与单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索的受拉与杆的受压。这种内力的产生与外界作用无关,它不需要将边界节点锚固于外部支撑体系上,所以这种内力为自应力。张拉整体体系是自成一体的,与预应力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稳定和自平衡,表明了体系的初始力学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没有任何外部荷载作用。体系的自平衡是在自应力状态下的平衡。稳定是指体系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重新恢复到平衡位置,体系的稳定是与结构中各单元的合理拓扑关系密切相关的。而张拉整体与传统结构(如网壳结构、拱形结构等)在构件布置和传力方式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连续受拉、不连续受压的。这种力学机理是工程领域所追求的非常合理的受力形式。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带有艺术特征的张拉整体雕塑外,张拉整体结构尚无法被应用于建筑领域大跨度屋盖体系的实际工程。
Geiger在其美国专利第4,736,553号中首次提出了一种圆形平面索桁架穹顶结构,这种索穹顶结构是受张拉整体原理启发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空间结构形式。该结构是由一系列脊索、斜索、垂直压杆组成的类似平面桁架的片状结构,脊索与斜索以辐射状分别连接于中央拉力环、垂直压杆及外部压力环,在各圈垂直压杆的底部由数道环索相互连接,在结构的上方覆盖薄膜。这种结构与索网结构、膜结构等预应力柔性结构的区别是,在结构内部节点上除了有柔性受拉构件(如索)之外,还有刚性受压构件(如钢杆),刚性构件与柔性构件的结合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克服了柔性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过大的缺点。与传统结构(如网壳结构)相比,索穹顶结构中的压杆是不连续的,改变了传统结构的连续受压的传力方式,更充分利用高强索的抗拉强度,用钢量和自重显著减少。但这种结构由于没有采用三角划分,使得呈辐射状的穹顶上部缺乏侧向刚度。此外,该结构呈辐射状杆件布置,使得结构仅适用于圆形平面。
Levy在其美国专利第5,259,158号、美国专利第5,355,641号以及美国专利第5,440,840号中,以Geiger设计的索穹顶为基础,对Geiger体系的索穹顶进行了三角划分,使结构在几何上更容易满足椭圆形平面。经过三角划分的Levy体系,对于椭圆形平面结构在长轴方向还设置了中心桁架。该结构同样可设计成中间大开孔的索穹顶结构及可开合的索穹顶结构。
与Geiger体系相比,Levy体系增强了整体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Geiger体系与Levy体系均被应用于奥运会场馆等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筑。这两种体系的优点是改进了传统的传力方式,跨度大,用钢量少,造型新颖。如根据Levy专利设计建成的奥运会主馆-佐治亚穹顶,用钢量不足30kg/m2。这两种体系的传力方式基本相同,都由内向外通过内拉力环(或中心桁架)、垂直压杆及拉索(包括脊索、环索、斜索)传递到外圈的脊索、斜索上,最终通过这些脊索、斜索传递到外受压环上,该受压环承受来自体系内部各个方向索的拉力。该体系预应力的建立,依赖于将外圈的脊索、斜索锚固于受压环上。通常,受压环与内部构件相比尺寸巨大,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制成,而且该受压环已经成为整个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很难把索穹顶视为一个独立的结构。由于Geiger体系与Levy体系均依赖于强大的周边及下部支撑体系,它们仍属于预应力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预应力结构的缺点。不仅如此,整个结构的节点制作、施工安装也很复杂,使得造价更加昂贵。
鉴于刚性网壳结构、预应力柔性结构及索穹顶结构的不足,有必要开发出新型的大跨度轻型空间结构体系,做到既能够易于安装实现,又在经济上具有可观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将张拉整体原理应用于大跨度屋盖结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力合理、无需强大周边及下部支撑的双层索-杆屋盖结构。该结构克服了网壳结构、预应力柔性结构及索穹顶结构的不足,同时具备自应力状态下稳定的自平衡、自重轻、自成一体等张拉整体结构的优点,适用于会展场馆、体育场馆、剧院、机场候机楼、火车站站屋等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索-杆屋盖体系,该体系包括:(1)连续受压的中心结构;(2)连续受压的边缘结构;(3)从中心结构至边缘结构各沿一第一方向设置的多组第一斜杆和各沿一第二方向设置的多组第二斜杆;以及(4)在第一和第二斜杆之间进行连接的索。所述第一斜杆的内端点(杆件指向屋盖体系内侧的端点,以下同)位于上层,外端点(杆件指向屋盖体系外侧的端点,以下同)位于下层;所述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位于下层,外端点位于上层;各组第一斜杆包括至少一根第一斜杆,每组中的第一斜杆互不相连,最内侧的第一斜杆连接于中心结构,最外侧的第一斜杆连接于边缘结构;各组第二斜杆包括至少一根第二斜杆,每组中的第二斜杆互不相连,最内侧的第二斜杆连接于中心结构,最外侧的第二斜杆连接于边缘结构;各组第一斜杆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斜杆的第二方向在中心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互不相交;各组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交错布置。所述在第一和第二斜杆之间进行连接的索,包括:第一层间索,连接各第一斜杆的内端点与同组中内侧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外端点;第二层间索,连接各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与同组中内侧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外端点;第一上层索,连接各第一斜杆的内端点与横向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外端点;第二上层索,连接各第一斜杆的内端点与所述横向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同组外侧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外端点;第一下层索,连接各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与横向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外端点;第二下层索,连接各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与所述横向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同组外侧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外端点。
采用上述索-杆屋盖体系,结构的传力方式与张拉整体结构相似。体系中压杆和拉索以特定的拓扑关系相互连接,每个节点上都有一定数目的拉索与一个或多个压杆。这种结构不需要锚固于外部支撑体系,在连接过程中,索的受拉力和杆的受压力产生了相互作用,各节点与相连接的拉索、压杆也产生了相互作用。当每个节点都实现了拉与压的平衡,即达到自平衡状态后,体系中所有的杆都处于受压状态,所有的索都处于受拉状态,整个体系在自应力状态下实现了稳定的自平衡。本实用新型的索-杆屋盖体系不依赖于周边或下部支撑体系,安装完成后的结构是一个独立的结构,可直接放置于地面,也可提升一定高度放置于周边点支撑的柱子上或其它下部结构上,因此该索-杆屋盖体系是自成一体的,与需要锚固于外部支撑体系的预应力体系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索-杆屋盖体系采用连续受拉、不连续受压的传力方式,充分利用了高强索及钢压杆的材料特性,使得结构受力合理,整体结构用材少、自重轻。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索-杆屋盖体系既克服了Geiger体系和Levy体系依赖外部强大支撑的缺点,又具有张拉整体结构的优点。而且,由于该体系采用了特定方式的拉索、压杆布置,各杆、索构件的受力分布均匀。因而,随着跨度的增加,构件的尺寸变化不大,结构重量随屋盖跨度的增加而基本成比例地增加,有利于实现更大跨度的结构。而且,在工程实际中,本体系可采用较少类型的构件规格和节点,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和降低造价。
较佳的是,所述边缘结构包括一向内悬伸的索-杆结构,所述索-杆结构包括:上层压力环;下层压力环;多对第一成对斜杆,每对斜杆在内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位于上层且处于上层压力环的内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外端点分别连接至下层压力环,各第一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一斜杆组的第一方向布置;多对第二成对斜杆,每对斜杆在内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位于下层且处于下层压力环的内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外端点分别连接至上层压力环,各第二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二斜杆组的第二方向布置,与所述第一成对斜杆交错设置;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应第一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应第二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和第二成对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外端点的上层索;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外端点的下层索;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一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内端点的上层索;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内端点的下层索。
较佳的是,所述中心结构包括一向外悬伸的索一杆结构,所述向外悬伸的索-杆结构包括:上层压力环;下层压力环;多对第一成对斜杆,每对斜杆在外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位于下层且处于下层压力环的外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内端点分别连接至上层压力环,各第一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一斜杆组的第一方向布置;多对第二成对斜杆,每对斜杆在外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位于上层且处于上层压力环的外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内端点分别连接至下层压力环,各第二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二斜杆组的第二方向布置,与所述第一成对斜杆交错设置;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应第一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应第二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和第二成对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内端点的上层索;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内端点的下层索;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第二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外端点的上层索;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第一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外端点的下层索。
本体系中心结构和边缘结构同样可以采用索-杆结构,这为结构构件的制作、安装带来很大便利。由于本体系采用特殊的成对斜杆、拉索以及压力环的布置,压力环中的压力与两受力结构之间的中间斜杆所受压力属于同一量级,所以压力环采用与中间斜杆规格相同的杆件即可,不需要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预应力混凝土圈梁,这使得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大大简化,十分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和降低造价。
不仅如此,由于本实用新型屋盖体系构件分布规律性强,单元可灵活布置,能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设计成各种形状,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能适用于会展场馆、体育场馆、剧院、机场候机楼、火车站站屋等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筑。它的上、下层采用平面或曲面形式。曲面可为规则曲面或不规则曲面,可为凸曲面或凹曲面。其平面投影为椭圆形、圆形及其它非圆形平面,也可为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平面。屋盖体系可整体闭合,可在中部大开孔。由于采用中间斜杆,上、下层的间距可调整,从而可以根据设计需要灵活调整结构的高跨比,上、下层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不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下文的具体描述中显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一椭圆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2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平面图;
图3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上层平面图;
图4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下层平面图;
图5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中分布在上、下层之间的拉索、压杆布置平面图;
图6为图5所示拉索、压杆布置的四分之一立体轴测图;
图7为图1本实用新型的屋盖体系中间斜杆-索的一单元结构的立体轴测图;
图8为图1本实用新型的屋盖体系中间斜杆-索与边界受力结构的一连接单元的立体轴测图;
图9为另一椭圆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0为一椭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1为图10所示屋盖体系的平面图;
图12为另一椭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3为另一椭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4为一圆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5为图14所示屋盖体系的平面图;
图16为另一圆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7为一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8为另一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19为一矩形内轴线示意图;
图20为一矩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21为一中空矩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22为一正方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23为一中空正方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
图24为一双层索-杆拱形结构的立体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一椭圆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应注意到,附图中所示的是一些规则的结构布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可以理解,该体系同样可以应用于各种不规则的结构布置。在屋盖体系的上层1,根据需要可全部覆盖或部分覆盖空间屋面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下层2与上层1相互平行,但它们也可以不平行。上、下层之间通过多个斜杆3、斜索4、及垂直索5相连接。屋盖体系的上、下层平面图及杆3、索4、索5的空间布置图参见图2至图6。图中以较粗的实线表示压杆,以较细的实线表示拉索。
图2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平面图,其平面投影为具有长轴X-X、短轴Y-Y的椭圆平面。
图3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上层1平面图。中心压杆6分布在椭圆的长轴中心线上。除内压力环7、外压力环8及中心压杆6外,其余网状线条均为索。
图4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下层2平面图。中心压杆9分布在椭圆的长轴中心线上。除内压力环10、外压力环11及中心压杆9外,其余网状线条均为索。
图5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斜杆、斜索及垂直索布置平面图。
图6为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斜杆、斜索及垂直索布置的立体轴测图。考虑到对称性,图6仅给出了四分之一的索、杆布置图。
多个斜杆3的上、下端点确定了整个屋盖体系的上、下层各节点位置。这些斜杆3包含有(图5、图6):(1)中心斜杆12,上、下端点如13a和14a,呈锯齿形分布在屋盖体系上、下层椭圆的长轴X-X中心线上;(2)径向分布的第一斜杆15,它的上层内端点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上层节点如13b,它的下层外端点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下层节点如14b,第一斜杆15从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3)径向分布的第二斜杆16,与第一斜杆15交错排列分布,它的上层外端点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上层节点如13c,它的下层内端点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下层节点如14c,第二斜杆16从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4)沿环向分布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各对斜杆17在内端点处相交,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上层节点如13d,斜杆17的另一端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下层节点如14d,斜杆17从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5)沿环向分布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与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交错排列分布,各对斜杆18在内端点处相交,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下层节点如14e,斜杆18的另一端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上层节点如13e,斜杆18从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6)沿环向分布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各对斜杆19在外端点处相交,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下层节点如14f,斜杆19的另一端与斜杆18的外端点相连接如13e,斜杆19从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7)沿环向分布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20,与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交错排列分布,各对斜杆20在外端点处相交,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上层节点如13f,斜杆20的另一端与斜杆17的外端点相连接如14d,斜杆20从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8)沿环向分布的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各对斜杆21在内端点处相交,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上层节点如13g,斜杆21的另一端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下层节点如14g,斜杆21从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9)沿环向分布的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与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交错排列分布,各对斜杆22在内端点处相交,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下层节点如14h,斜杆22的另一端确定了屋盖体系的一个上层节点如13h,斜杆22从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
多个斜索4的上端点连接斜杆3的上层端点,下端点连接相邻斜杆3的下层端点。这些斜索包含有五种情况(图5、图6):
(1)沿径向分布的第一层间索,如23等,从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它的连接有四种:(a)层间索23*,上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的上层内端点如13d,下端点连接与该斜杆17相邻的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a*;(b)层间索23*′,上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b,下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相邻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的下层外端点如14f;(c)层间索23,上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b′,下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相邻的另一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b;(d)层间索23′,上端点连接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上层内端点如13g′,下端点连接与该斜杆21′相邻的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b"。
(2)径向分布的第二层间索,如24等,沿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并且与第一层间索交错排列分布。它的连接有四种:(a)层间索24*,上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下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相邻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的下层内端点如14e;(b)层间索24*′,上端点连接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20的上层外端点如13f,下端点连接与该斜杆20相邻的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c)层间索24,上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下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相邻的另一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d)层间索24′,上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下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相邻的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下层内端点如14h。
(3)沿环向分布的内环向斜索25,上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的上层内端点如13d,下端点连接与该斜杆17相邻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的下层内端点如14e,内环向斜索25呈锯齿形分布。
(4)沿环向分布的内环向斜索26,上端点连接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20的上层外端点如13f,下端点连接与该斜杆20相邻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的下层外端点如14f,内环向斜索26呈锯齿形分布。
(5)沿环向分布的外环向斜索27,上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上层内端点如13g,下端点连接与该斜杆21相邻的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下层内端点如14h,外环向斜索27呈锯齿形分布。
在上层的中心压杆及压力环有(图3,节点编号见图6):(1)中心压杆6,一端连接中心斜杆12的上层端点如13a,另一端连接与该斜杆12相邻的第一斜杆15*位于椭圆长轴中心线上的上层内端点如13a*;(2)内压力环7,包括首尾连接的多根压杆,这些压杆的一端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b或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另一端连接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的上层外端点(即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的上层内端点)如13e;(3)外压力环8,包括首尾连接的多根压杆,这些压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另一端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相邻的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上层外端点如13h,或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上层两个相邻外端点如13h和13h"。
在下层的中心压杆及压力环有(图4,节点编号见图6):(1)中心压杆9,一端连接中心斜杆12的下层端点如14a,另一端连接与该斜杆12相邻的第二斜杆16*位于椭圆长轴中心线上的下层内端点如14c*;(2)内压力环10,包括首尾连接的多根压杆,这些压杆的一端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a*或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另一端连接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的下层外端点(即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20的下层内端点)如14d;(3)外压力环11,包括首尾连接的多根压杆,这些压杆的一端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b",另一端连接相邻的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下层外端点如14g′,或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下层两个相邻外端点如14g和14g"。
垂直索5连接上、下层的中心压杆及内、外环向斜杆。这些垂直索包含有(图5、图6):(1)垂直索28,上端点连接上层中心压杆7的端点如13a,下端点连接下层中心压杆9的端点如14c*,或垂直索28′,上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a*′,下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2)垂直索29,上端点连接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的上层外端点如13e,下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的下层外端点如14d;(3)垂直索30,上端点连接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上层外端点如13h,下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下层外端点如14g。
上层索将斜杆3的上层端点相互连接并呈网状分布,这些索包含有六种情况(图3,节点编号见图6):
(1)上层索31,内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的上层内端点如13d,外端点连接与该斜杆17相邻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的上层外端点如13e。
(2)上层索32,外端点连接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20的上层外端点如13f,内端点连接与该斜杆20相邻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的上层内端点如13e。
(3)上层索33,内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上层内端点如13g,外端点连接与该斜杆21相邻的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上层外端点如13h(13h")。
(4)上层索34,内端点连接上层中心压杆7的端点如13a,外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或内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a*′,外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
(5)上层索如35等,其连接有四种:(a)上层索35*,内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位于椭圆长轴中心线上的上层端点如13a*,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相邻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的上层外端点如13e,或内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位于椭圆长轴中心线上的上层端点如13a*,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横向相邻的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b)上层索35′,外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内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相邻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的上层内端点如13e;(c)上层索35,内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b,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横向相邻的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d)上层索35",内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b",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相邻的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上层外端点如13h′。
(6)上层索36,内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上层内端点如13b,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横向相邻的第二斜杆16的同组外侧相邻的第二斜杆16′的上层外端点如13c′。
下层索将斜杆3的下层端点相互连接并呈网状分布,这些索包含有六种情况(图4,节点编号见图6):
(1)下层索37,内端点连接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18的下层内端点如14e,外端点连接与该斜杆18相邻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的下层外端点如14d。
(2)下层索38,外端点连接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9的下层外端点如14f,内端点连接与该斜杆19相邻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20的下层内端点如14d。
(3)下层索39,内端点连接第二成对外环向斜杆22的下层内端点如14h,外端点连接与该斜杆22相邻的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下层外端点如14g(14g")。
(4)下层索40,内端点连接下层中心压杆9的端点如14a,外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a*,或内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外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a*′。
(5)下层索如41等,其连接有四种:(a)下层索41*,内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位于椭圆长轴中心线上的下层端点如14c*,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相邻的第一成对内环向斜杆17的下层外端点如14d,或内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位于椭圆长轴中心线上的下层端点如14c*,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横向相邻的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a*;(b)下层索41′,外端点连接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b,内端点连接与该第一斜杆15′相邻的第二成对内环向斜杆20的下层内端点如14d;(c)下层索41,内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横向相邻的第一斜杆15的下层内端点如14b;(d)下层索41",内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相邻的第一成对外环向斜杆21的下层外端点如14g(14g")。
(6)下层索42,内端点连接第二斜杆16的下层内端点如14c,外端点连接与该第二斜杆16横向相邻的第一斜杆15的同组外侧相邻的第一斜杆15′的下层外端点如14b′。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的索一杆屋盖体系包括分别布置在其中心处和边缘处的连续受压的结构,而在其间分布着多组不连续的斜杆,这些斜杆通过连续的索相连,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在上述的实施例中,(1)中心结构包括:压力环7、10,成对的环向斜杆19、20,第一层间索23*′,第二层间索24*′,上层索32、35′,下层索38、41′,以及环向斜索26和垂直索29,并且,由于该实施例是中心封闭的结构,所以在压力环7、10内侧还包括中心斜杆12、上层中心压杆6及下层中心压杆9,第一斜杆15*(15*′),第二斜杆16*(16*′),成对的环向斜杆17、18,上层索31、34、35*,下层索37、40、41*,层间索23*、24*,以及环向斜索25和垂直索28;(2)所述边缘结构包括:压力环8、11,成对的环向斜杆21、22,上层索33、35",下层索39、41",以及环向斜索27和垂直索30;(3)多组不连续的第一斜杆15(15′、15")、第二斜杆16(16′、16")沿径向分布在所述中心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并通过第一层间索23、第二层间索24以及上层索35、36和下层索41、42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结构和边缘结构采用的是一种较佳的索-杆结构形式,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结构,如环向的桁架或者双层的混凝土环形结构。不过,由于本屋盖体系采用特定形式的拉索、压杆布置,每个节点均可实现各自的平衡,边缘结构的内力仅需平衡最靠近它的节点的内应力,边缘结构的内力与内部结构相差不大,无需像Geiger体系和Levy体系那样采用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预应力混凝土圈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屋盖体系中间斜杆-索的一单元结构的立体轴测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屋盖体系中间斜杆-索与边界结构(该边界结构可以是中心或边缘结构,其基本形式是相同的。图中仅以边缘结构为例)的一连接单元的立体轴测图。这里与图3、图4及图6所示屋盖体系中相同的单元采用相同的编号。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图1所示的屋盖体系正是由这些单元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当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时,这些单元可形成如下所述的或其它形状的结构体系。而且,中间斜杆-索单元结构也可以不是布置在中心和边缘结构之间,而是布置在相对侧的两个边界结构之间。
图9所示为另一椭圆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该屋盖体系的上、下层由内向外各有四圈压力环,以及与压力环相对应的有成对环向斜杆、环向斜索、垂直索、上层索及下层索,结构布置方法与图1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结构跨度增大,索、杆数量也相应增加,并增加了两圈内压力环及相应的成对环向斜杆、环向斜索、垂直索、上层索及下层索。
图10所示为一椭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其平面投影为具有长轴X-X、短轴Y-Y的椭圆环形平面。在屋盖体系的上层101,仅在环形空间覆盖屋面材料,环形中央为椭圆形大开孔。这种屋盖体系适用于露天体育场的建设,观众席上方架设防雨棚,运动场上方为露天开放式。
图11为屋盖体系的平面图。它的结构布置方法与图1相同,只是去掉了图1中上层内压力环7及下层内压力环10以内的索、杆部分。这里与图1所述屋盖体系相似的单元采用相似的编号,仅在图1的编号基础上加100,如图1中的编号1在图10中则为101。
该屋盖体系包含相互平行的上层101及下层102(图10)。多个斜杆103(图10)确定了整个屋盖体系的上、下层各节点位置。这些斜杆包含有(图11):沿径向分布的第一斜杆115(115′、115"),沿径向分布的第二斜杆116(116′、116"),沿环向分布的成对内环向斜杆119、120,沿环向分布的成对外环向斜杆121、122。
多个斜索104一端连接斜杆103的上层端点,另一端连接相邻斜杆103的下层端点。这些斜索包含有(图11):沿径向分布的第一层间索123(123′、123*′),沿径向分布的第二层间索124(124′、124*′),沿环向分布的内环向斜索126,沿环向分布的外环向斜索127。
垂直索105连接上、下层的内、外环向斜杆。这些垂直索包含有(图11):垂直索129、130。
上层101包含内压力环107(图11)、外压力环108(图11)及分布在内、外压力环之间的上层索(图10)132、133、135(135′、135")、136。下层102包含内压力环110(图11)、外压力环111(图11)及分布在内、外压力环之间的下层索(图10)138、139、141(141′、141")、142。
以上各单元间的连接关系与图1所示结构各单元间的连接关系相同。
图12所示为另一椭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该屋盖体系布置方法与图10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压力环也都是内、外两圈,只是其所示的结构跨度增大,索、杆数量也相应增加。
图13所示为另一椭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在屋盖体系的上、下层,由内向外分别有三圈压力环,结构布置方法与图10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因为结构跨度增大,索、杆数量也相应增加,且增加了一圈中间压力环及相应的成对环向斜杆、环向斜索、垂直索、上层索及下层索。
图14所示为一圆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图15为结构平面图。该结构布置方法与图1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将图1所示屋盖体系的长、短轴设为轴长相等,即在内压力环之内只有一个中心垂直索。
图16所示为另一圆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在屋盖体系的上、下层,由内向外分别有四圈压力环,结构布置方法与图14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因为结构跨度增大,索、杆数量也相应增加,而且增加了两圈内压力环及相应的成对环向斜杆、环向斜索、垂直索、上层索及下层索。
图17所示为一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该屋盖体系布置方法与图12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将图12所示屋盖体系的长、短轴设为轴长相等。
图18所示为另一圆环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在屋盖体系的上、下层,由内向外分别有三圈压力环,结构布置方法与图17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增加了一圈内压力环及相应的成对环向斜杆、环向斜索、垂直索、上层索及下层索。
图19所示为一矩形平面内轴线示意图。虚线201、202将矩形A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为矩形B,矩形B两端各与半个正方形(C1、C2部分)组合,两端半个正方形沿45°方向的对角线(线段203-206)与中间矩形B沿矩形A长边方向的中心线(线段207)共同组成了矩形的内轴线。
图20所示为一矩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该屋盖体系包含相互平行的上、下两层。多个斜杆的上、下端点确定了整个屋盖体系的上、下层各节点位置。这些斜杆包含有:(1)分别沿纵、横向(与矩形长、短边平行的方向,以下同)交错排列分布的第一、第二斜杆,第一斜杆沿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第二斜杆沿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2)沿矩形四周分布的周边斜杆;(3)沿内轴线方向分布的轴向斜杆。
多个索上端点连接斜杆的上层端点,下端点连接相邻斜杆的下层端点。这些索包含有:(1)沿纵、横向交错排列分布的第一、第二层间索。连接相邻第一、第二斜杆的上、下层端点,或连接第一、第二斜杆与相邻周边斜杆、轴向斜杆的上、下层端点,第一层间索沿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第二层间索沿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2)沿矩形四周分布的周边斜索,连接周边斜杆的相邻内端点;(3)沿内轴线方向分布的轴向斜索,连接轴向斜杆的相邻外端点;(4)连接周边斜杆相邻外端点的垂直索及连接轴向斜杆相邻内端点的垂直索。
在屋盖体系的上、下层内,分别包含内轴线方向的压杆、矩形四周压力边及网状索。网状索包含有:(1)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第二斜杆的索;(2)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周边斜杆的索;(3)连接相邻第二斜杆与周边斜杆的索;(4)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轴向斜杆的索;(5)连接相邻第二斜杆与轴向斜杆的索;(6)连接相邻周边斜杆的索;(7)连接相邻轴向斜杆的索。
在本实施例中,沿内轴线分布的轴向斜杆及其相关索、杆构成连续受压的中心结构,沿矩形四周分布的周边斜杆及其相关的索、杆构成连续受压的边缘结构,而多组不连续的斜杆和连续的索在它们之间的布置形式与前述实施例是类似的,只是各组斜杆是沿平行于矩形长、短边的方向排列的。
图21所示为一中空矩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内矩形四个角的点与对应外矩形四个角的点的连线,组成了屋盖体系的对角线。
该屋盖体系包含相互平行的上、下两层。多个斜杆的上、下端点确定了整个屋盖体系的上、下层各节点位置。这些斜杆包含有:(1)沿纵、横向交错排列分布的第一、第二斜杆;第一斜杆沿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第二斜杆沿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2)沿内矩形四周分布的内周边斜杆;(3)沿外矩形四周分布的外周边斜杆;(4)沿对角线方向分布的对角斜杆。
多个索上端点连接斜杆的上层端点,下端点连接相邻斜杆的下层端点。这些索包含有:(1)沿纵、横向交错排列分布的第一、第二层间索,连接相邻第一、第二斜杆的上、下层端点,或连接相邻第一、第二斜杆与内周边斜杆(或外周边斜杆、对角斜杆)的上、下层端点,第一层间索沿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第二层间索沿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2)沿内矩形四周分布的内周边斜索,连接相邻内周边斜杆的外端点;(3)沿外矩形四周分布的外周边斜索,连接相邻外周边斜杆的内端点;(4)沿对角线分布的对角斜索,连接相邻对角斜杆的外端点;(5)连接相邻内周边斜杆、外周边斜杆及对角斜杆的垂直索。
在屋盖体系的上、下层内,分别包含对角线方向压杆、内矩形压力边、外矩形压力边及网状索。这些网状索包含有:(1)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第二斜杆的索;(2)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内周边斜杆、外周边斜杆的索;(3)连接相邻第二斜杆与内周边斜杆、外周边斜杆的索;(4)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对角斜杆的索;(5)连接相邻第二斜杆与对角斜杆的索;(6)连接相邻内周边斜杆的索;(7)连接相邻外周边斜杆的索;(8)连接相邻对角斜杆的索。
图22所示为一正方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该结构布置方法与图20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将图20所示矩形的长、短边设为长度相等。
图23所示为一中空正方形平面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立体轴测图。该结构布置方法与图2 1所示屋盖体系相同,只是将图21所示中空矩形的长、短边设为长度相等。
图24所示为一双层索-杆拱形结构的立体轴测图。其平面投影为一长条矩形。该拱形结构包含相互平行的上、下两层。多个斜杆的上、下端点确定了拱形结构的上、下层各节点位置,这些斜杆包含有:(1)沿拱长方向交错排列分布的多组第一、第二斜杆,第一斜杆沿上层节点向外指向下层节点,第二斜杆沿上层节点向内指向下层节点;(2)沿矩形四周分布的周边斜杆;(3)沿拱的中轴线方向分布的中心斜杆。
多个索上端点连接斜杆的上层端点,下端点连接相邻斜杆的下层端点。这些索包含有:(1)沿矩形四周分布的周边斜索,连接相邻周边斜杆的内端点;(2)连接相邻周边斜杆的垂直索;(3)连接第一、第二斜杆与相邻中心斜杆的垂直索。
在上、下层内,分别包含矩形四周压力边及分布在矩形四周压力边之内的网状索。这些索包含有:(1)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第二斜杆的索;(2)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周边斜杆的索;(3)连接相邻第二斜杆与周边斜杆的索;(4)连接相邻第一斜杆与中心斜杆的索;(5)连接相邻第二斜杆与中心斜杆的索;(6)连接相邻周边斜杆的索。
上面详细描述和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多个较佳的实施例,但应予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所述和所示的具体形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说明书和附图之后,可以按照具体工程的需要作出许多的变化和修改,这些变化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的厚度可视具体结构形式而定,并且厚度可变。屋盖体系的上、下两层采用平面或曲面形式。曲面可为规则曲面或不规则曲面,可为凸曲面或凹曲面。该屋盖体系的平面投影可为椭圆形、圆形及其它非圆形平面,也可为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平面。结构可整体闭合,可在中部大开孔,也可由单榀组成多榀屋盖体系。这些变化形式,均可通过调节斜杆长度和斜度、各组斜杆的数量和间隔、各组斜杆的排布方向以及中心和边缘结构的布置来实现。如,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是沿径向或垂直于边缘结构排布的,但根据具体结构平面形式的需要,也可以不是沿径向或垂直于边缘结构排布的。

Claims (10)

1.一种双层索-杆屋盖体系,该体系包括:
连续受压的中心结构;
连续受压的边缘结构;
从中心结构至边缘结构各沿一第一方向设置的多组第一斜杆(15,115)和各沿一第二方向设置的多组第二斜杆(16,116),其中,
所述第一斜杆(15,115)的内端点位于上层,外端点位于下层;
所述第二斜杆(16,116)的内端点位于下层,外端点位于上层;
各组第一斜杆包括至少一根第一斜杆,每组中的第一斜杆互不相连,最内侧的第一斜杆连接于中心结构,最外侧的第一斜杆连接于边缘结构;
各组第二斜杆包括至少一根第二斜杆,每组中的第二斜杆互不相连,最内侧的第二斜杆连接于中心结构,最外侧的第二斜杆连接于边缘结构;
各组第一斜杆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斜杆的第二方向在中心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互不相交;
各组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交错布置;
在第一和第二斜杆之间进行连接的索(23,24,35,36,41,42;123,124,135,136,141,142),包括:
第一层间索(23,123),连接各第一斜杆的内端点与同组中内侧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外端点;
第二层间索(24,124),连接各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与同组中内侧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外端点;
第一上层索(35,135),连接各第一斜杆的内端点与横向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外端点;
第二上层索(36,136),连接各第一斜杆的内端点与所述横向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同组外侧相邻的第二斜杆的外端点;
第一下层索(41,141),连接各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与横向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外端点;
第二下层索(42,142),连接各第二斜杆的内端点与所述横向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同组外侧相邻的第一斜杆的外端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结构包括一向内悬伸的索-杆结构,所述索-杆结构包括:
上层压力环(8,108);
下层压力环(11,111);
多对第一成对斜杆(21,121),每对斜杆在内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13g)位于上层且处于上层压力环的内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外端点分别连接至下层压力环,各第一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一斜杆组的第一方向布置;
多对第二成对斜杆(22,122),每对斜杆在内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14h)位于下层且处于下层压力环的内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外端点分别连接至上层压力环,各第二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二斜杆组的第二方向布置,与所述第一成对斜杆交错设置;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应第一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23′,123′);
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应第二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24′,124′);
连接各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和第二成对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27,127);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30,130);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外端点的上层索(33,133);
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外端点的下层索(39,139);
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一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内端点的上层索(35″,135″);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斜杆组中最外侧斜杆的内端点的下层索(41″,14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结构包括一向外悬伸的索-杆结构,所述向外悬伸的索-杆结构包括:
上层压力环(7,107);
下层压力环(10,110);
多对第一成对斜杆(19,119),每对斜杆在外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14f)位于下层且处于下层压力环的外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内端点分别连接至上层压力环,各第一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一斜杆组的第一方向布置;
多对第二成对斜杆(20,120),每对斜杆在外端点处相交,所形成的相交节点(13f)位于上层且处于上层压力环的外侧,而所述成对斜杆的内端点分别连接至下层压力环,各第二成对斜杆沿一相应的第二斜杆组的第二方向布置,与所述第一成对斜杆交错设置;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应第一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23*′,123*′);
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应第二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24*′,124*′);
连接各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和第二成对斜杆的外端点的层间索(26,126);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内端点的层间索(29,129);
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内端点的上层索(32,132);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的外端点与相邻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相邻斜杆的内端点的下层索(38,138);
连接各第一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第二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外端点的上层索(35′,135′);
连接各第二成对斜杆中的斜杆的内端点与相邻第一斜杆组中最内侧斜杆的外端点的下层索(41′,141′)。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和下层压力环由多根压杆首尾连接而成,且压杆两端设置在第一斜杆、第二斜杆、以及第一和第二成对斜杆与压力环连接的节点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结构还包括:
另一向内悬伸的索-杆结构,该结构与所述向外悬伸的索-杆结构共用上层压力环(7)和下层压力环(10);
布置在所述另一向内悬伸索-杆结构内侧的连续受压的索-杆结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中心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横向于各组第一斜杆和各组第二斜杆布置的至少一道连续受压的结构,所述连续受压的结构包括共用上层压力环和下层压力环的一向内悬伸的索-杆结构和一向外悬伸的索-杆结构,并通过索或直接与各组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相连。
7.如权利要求1、2、3或5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屋盖体系的平面投影图呈圆形或椭圆形,所述各组第一斜杆的第一方向和所述各组第二斜杆的第二方向为所述圆形或椭圆形的径向。
8.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屋盖体系的平面投影图呈圆环形或椭圆环形,所述各组第一斜杆的第一方向和所述各组第二斜杆的第二方向为所述圆环形或椭圆环形的径向。
9.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屋盖体系的平面投影图呈矩形或中空矩形,且所述中心结构包括沿矩形对角线延伸的对角结构,所述各组第一斜杆的第一方向和所述各组第二斜杆的第二方向分别垂直于矩形两组相对的边。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层索-杆屋盖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屋盖体系的平面投影图呈长条矩形,所述各组第一斜杆和各组第二斜杆仅包括一根斜杆,所述中心结构包括:锯齿形连续分布的多根中心斜杆,连接相邻的中心斜杆和第一斜杆的索以及连接相邻的中心斜杆和第二斜杆的索。
CN 200620040921 2006-04-10 2006-04-10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92636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40921 CN2926362Y (zh) 2006-04-10 2006-04-10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40921 CN2926362Y (zh) 2006-04-10 2006-04-10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926362Y true CN2926362Y (zh) 2007-07-25

Family

ID=38280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4092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926362Y (zh) 2006-04-10 2006-04-10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926362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6440A (zh) * 2010-09-27 2011-01-26 薛贵宝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N107268791A (zh) * 2017-07-10 2017-10-20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刚性屋面组合型张力穹顶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6440A (zh) * 2010-09-27 2011-01-26 薛贵宝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N101956440B (zh) * 2010-09-27 2012-07-04 薛贵宝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N107268791A (zh) * 2017-07-10 2017-10-20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刚性屋面组合型张力穹顶结构
CN107268791B (zh) * 2017-07-10 2023-04-07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刚性屋面组合型张力穹顶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4404B2 (en) Double-layer cable-strut roof system
CN100532750C (zh) 索杆弦支穹顶
JP3455221B2 (ja) 骨組み構造体
US8833000B1 (en) Continuous tension, discontinuous compres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2733479B (zh) 一种非对称开口式整体张拉索膜结构
CN100570094C (zh) 局部双层张弦球面网壳
CN102653965B (zh) 一种高冗余度张弦桁架结构及实施方法
US3139957A (en) Suspension building
CN105804247B (zh) 一种脊杆环撑索穹顶结构
CN105507477B (zh) 一种环形交叉索系支撑穹顶结构
Schober Transparent shells: Form, topology, structure
CN107724585A (zh) 一种开口式超大跨度索穹顶结构
CN109629691B (zh) 一种单层无内环交叉索支结构
CN105952049A (zh) 一种双撑杆索穹顶结构
CN201172903Y (zh) 局部双层张弦球面网壳
CN2926362Y (zh)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N101054831B (zh)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N115434428B (zh) 环形交叉编织索网结构、立体城市穹顶及大跨度建筑穹顶
JPH1077684A (ja) フレーム構造物とその施工方法
CN102605862B (zh) 索杆式折叠网格结构
CN101956440B (zh)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N113529952B (zh) 罩棚悬挑结构、建筑物和罩棚悬挑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1785919U (zh) 双层索-杆屋盖体系
CN216973904U (zh) 一种双承重索系的联方型索结构体系
CN209891548U (zh) 一种适用于索穹顶结构的不等高钢筋混凝土环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