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905457Y - 书写工具 - Google Patents
书写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905457Y CN2905457Y CN 200620041651 CN200620041651U CN2905457Y CN 2905457 Y CN2905457 Y CN 2905457Y CN 200620041651 CN200620041651 CN 200620041651 CN 200620041651 U CN200620041651 U CN 200620041651U CN 2905457 Y CN2905457 Y CN 290545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ck liquid
- writing
- storage chamber
- ink storage
- additional accumul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用于向书写笔尖供应书写墨液、固定套,用于固定书写笔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外设置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至少一个开通装置,用于开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装有的书写墨液与所述书写笔尖相导通,以向书写笔尖依次地连续提供书写墨液。即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滴漏现象,该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书写工具,特别是如色彩笔、毡料尖笔、纤维笔、圆珠笔、钢笔和其他类型的书写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书写工具,形式复杂多变,品种齐全,但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缺点:1、存放书写墨液的存量太少,调换新笔的频率很高。2、因书写工具的本身结构所至,如果给书写笔加注超过本身能承受存放书写墨液的容量时,则该笔非常容易漏墨水,因此其抗漏性能就差,所以现有书写工具中书写墨液的容量是属于低容量的结构。3、尤其是普及型的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书写工具,往往是因书写墨液的快速用完而结构还很新时就被抛弃了,因而整笔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也有很多发明者针对上述问题在对现有书写工具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例如,WO93/05966专利申请中描述的一种标记工具,还有在公开号为CN1086173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描述的书写工具。这两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采用大、小储墨腔解决存放书写墨液存量太少的问题。技术方案主要是将储墨腔采用隔膜元件分为大的储墨腔和较小的储墨腔,并且通过书写笔尖的伸缩使隔膜元件的打开来实现大储墨腔的书写墨液供应到较小的储墨腔中,这样,虽然能使该书写工具的储液量增加,但是当在书写过程中需要从大的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补充给较小的储墨腔时或者之后,其书写墨液仍能继续流到或渗透到标记笔尖的部位,从而造成正常书写时的滴漏现象,其原因之一是大储墨腔供应给较小储墨腔的书写液墨是通过一活动件的纵向运动来使阀门打开,造成储墨腔内部产生压力,导致书写墨液不断地压出而产生滴漏现象。
也有发明者在针对上述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改进,例如WO96/14998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标记工具,其基本的结构与WO93/05966专利和中国专利CN1086173A类似,其主要改进是:将小的储液腔采用环形弹性可变形件,目的是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从笔尖上通过供应通道上的环形弹性可变形件腔体压缩后再扩大时将前面提到的滴漏书写墨液吸回。但这种结构发现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往往流到或渗透到笔尖的液体过多而无法将其及时吸回,或者有时将空气吸回而书写液几乎很少吸回。再者,对于采用普通带有滚珠的书写笔尖的书写工具,由于它是封闭型的,渗透或被压出来的液体几乎无法被吸回,因此,依然存在着滴漏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在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即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滴漏现象的书写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在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外巧妙地设置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和在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用来开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书写墨液的至少一个开通装置,使书写时间成倍或成数倍地延长,该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使用安全,节省资源,适合大批量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用于向书写笔尖供应书写墨液、固定套,用于固定书写笔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外设置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至少一个开通装置,用于开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装有的书写墨液与所述书写笔尖相导通,以向书写笔尖依次地连续提供书写墨液,即可增加了储墨量,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滴漏现象。
进一步,所述带有书写墨液的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为全封闭的结构,即使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风干,并且,不会出现漏液现象。
再进一步,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为沿书写工具长度方向可由上向下位移的结构。
所述在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外设置至少一个可移动或转动的附加储墨器。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外设置保护罩,用来保护附加储墨器。
在所述附加储墨器或开通装置中设置换气通道,使附加储墨器中的书写墨液在书写减少时,让空气及时交换进来,从而达到书写流畅的效果。
所述书写笔尖可以包括第一引墨液芯或包括第一引墨液芯和滚珠。
在所述第一储墨腔与书写笔尖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可相对有限地防止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或第一储墨腔出现漏液现象。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为优选结构,使加工方便。
也可以是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侧边。
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优选结构是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顶部;也可以是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其优选结构是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的底部上;也可以是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侧边。
也可以在第一储墨腔中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芯,使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被吸附在含液芯中而储存,也可以当作抗漏器。
在所述含液芯与第一储墨腔之间设置第一通气口,便于排出空气。
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和/或固定套上设置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与所述的第一通气口相连通,确保了第一储墨腔和/或含液芯和/或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的空气顺利地排出发泡工具的体外,也避免了滴漏现象。
也可以是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沿书写工具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壁上。为了防止它们之间的配合处出现漏液现象,可以在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器之间设置密封圈,它们之间的侧边相互密封,效果更好。
所述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第二引墨液芯,所述第二引墨液芯设置在开通件内。所述在开通件上也可以设置换气通道,当书写墨液在书写减少时,让空气从换气通道及时交换进来,保证了书写流畅。
还可以是所述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第二引墨液芯和在第二引墨液芯与所述开通件之间设置的防漏圈和换气通道,保证了书写墨液顺利地向书写笔尖供应,使书写流畅。防漏圈的设置可以控制换气通道的缝隙大小,防止因换气通道太大或太小而影响附加储墨器中的书写墨液过多或过少地引向书写笔尖。
所述换气通道为缝或槽为优选结构。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书写笔尖中的第一引墨液芯相连通。
也可以是所述抗漏器与第一引墨液芯或第二引墨液芯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导流器,用于将经过第一引墨液芯或第二引墨液芯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溢出的多余部分书写墨液先由导流器吸收,接着顺利地传递给抗漏器中保存,避免了被压出的书写墨液向书写笔尖方向滴漏,提高了抗漏器的抗漏效果。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的开通件插入所述的凹部中,并且可相互密封地相连接,防止了第一储墨腔或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器之间的相接处出现漏液现象。也可以是所述凹部至少有部分制成螺旋状,所述开通件表面至少有部分制成螺旋状与所述凹部上的螺旋状相旋接,使附加储墨器旋接在开通件上时不易脱落,并且提高了与开通件相配合时的密封效果,还可以使附加储墨器装配在开通件上时不会因在无意中按动而轻易被穿破。
或者是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第一储墨腔内的开通件相对应地设置,便于附加储墨器与开通件相结合时对位。
所述附加储墨器底部设置密封件。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可以为具有吸附能力(毛细引力)的毡制芯体或纤维芯体或类似物等制成。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所述开通件可以为相互紧配的结构,也防止了漏液现象。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也可以为开有引墨槽的长条芯体。
所述至少有部分的第二引墨液芯外设置外套,防止了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第二引墨液芯被容易风干。
其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措施,使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的书写墨液通过至少一个开通装置依次地供应给书写笔尖,使书写工具的存墨量可达到成倍或成数倍地提高,从而达到可连续多次重复书写的目的,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滴漏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附加储墨器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附加储墨器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第三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附加储墨器通过旋转方式使附加储墨器由上向下移动后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为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为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8附加储墨器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附加储墨器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第七种实施例分解结构的局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3附加储墨器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第九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6为第十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7为独立式的可补充或调换附加储墨器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独立式的可补充或调换附加储墨器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9为独立式的可补充或调换附加储墨器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0为独立式的可补充或调换附加储墨器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1为独立式的可补充或调换附加储墨器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书写笔尖 11-第一引墨液芯 12-抗漏器 120-第二换气通道 13-滚珠 14-固定座 15-含液芯 15`-含液件16-第一通气口 17-第二通气口 18-导流器 2-第一储墨腔 21、22-附加储墨器 23、23′-凹部 231-密封件 232-内螺旋状 233-外螺旋状 24-出液口 3-固定套 4-开通装置 41、41′-开通件 410、410′-换气通道 411-防漏圈 42、42′-第二引墨液芯 421-引墨槽 5-外套 6-密封圈 7-保护罩 8-书写墨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1,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装有书写墨液8的第一储墨腔2,用于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固定套3,用于固定书写笔尖1,在所述装有书写墨液8的第一储墨腔2外设置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8的附加储墨器21,还包括在第一储墨腔2外或内设置至少一个开通装置4,用于开通(穿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21中书写墨液8向书写笔尖1供应。当第一储墨腔2中本来装有的书写墨液8用完时,只要将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8的附加储墨器21沿书写工具长度方向由上向下依次地移动,使其中一个开通装置4开通其中一个附加储墨器21,使开通装置4和附加储墨器21相互紧配且相密封地相连接,防止了它们之间相接处出现渗漏现象,并且,至少一个开通装置4将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21中本来装有的书写墨液8依次地输送到书写笔尖1中,从而达到可连续记录或书写的目的,有效地防止了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21或附加储墨器2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出现漏液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书写笔尖1出现漏液现象,并且,书写工具的存墨量可成倍或成数倍地提高,大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
下面对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的情况举例说明:
参见图1,在装有书写墨液8的第一储墨腔2上方设置装有书写墨液8的附加储墨器21,附加储墨器21为带有书写墨液8的全封闭的结构,这样,从根本上确保了附加储墨器21在书写工具中存放或独立存放时不会出现漏液现象,并且,可较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风干。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容量相等或相近为较佳选择,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设置用于开通(穿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21中书写墨液8的开通装置4,也就是说附加储墨器21安装在开通装置4上。开通装置4可包括开通件41和在开通件41的内孔中设有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41的进口上,便于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21后方便第二引墨液芯42吸引书写墨液8。附加储墨器21的底部设有凹部23,第一储墨腔2上的开通件41插入凹部23中,并且相互密封地相连接,从而使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被封闭住,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由于有第二引墨液芯42的穿通而出现漏液现象,使第一储墨腔2可正常地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8。凹部23的面采用可顶开而较薄的塑料制成,并与附加储墨器21制成一体的结构为较佳选择;附加储墨器21的底部或凹部23中也可设置可顶开的密封件231(参见图19和图20),密封件231可以为圆珠状或块状。
参见图1和图2,第二引墨液芯42与开通件41为相互紧配的结构,防止了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从第二引墨液芯42与开通件41的配合处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书写墨液。第二引墨液芯42可以采用如带有间隙的纤维芯体或毡制芯体或类似物等具有吸附能力(毛细引力)的材料制成,第二引墨液芯42也可以采用开有引墨槽的长条芯体。
书写笔尖1可包括第一引墨液芯11和滚珠13,也可包括第一引墨液芯11(参见图7和图8),也可以为开缝式的书写笔尖等。参见图1,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相连通,从而使附加储墨器21中书写墨液8顺利地引向书写笔尖1中。在固定套3上设置第二通气口17,用于帮助第一储墨腔2中的空气排出。
也可以是装有书写墨液8的附加储墨器21为独立式的状态,自由地存放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朝书写笔尖1相反方向延伸的凹孔中,这样,在开通件41的口上设置封闭物,可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被第二引墨液芯42穿通的穿通处出现漏液现象,另外,还在所述的凹部23中可设有尖利的凸起,当需要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时,可首先通过尖利的凸起穿破所述的封闭物,接着如图1所述的将开通件41穿破凹部23而使凹部变成出液口24,从而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直接地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到达书写笔尖1中。在附加储墨器21外可设置保护罩7,用来保护附加储墨器21和起隔温的作用。
参见图1和图2,当第一储墨腔2中本来装有的书写墨液8用完时,可打开相互套接的保护罩7,接着用手向下移动(按下)附加储墨器21,使开通装置4上的开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器21上的凹部23,开通件41可制成斜面或尖头的结构,目的是可比较容易地穿破凹部23,参见图2中凹部23被撬开的情况,使凹部23变成附加储墨器21中的出液口24,开通件41穿通附加储墨器21后,开通件41至少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21中,开通件41和附加储墨器21相互紧配且高度密封地相连接,并且把第二引墨液芯42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器21中,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顺利地进入开通件41内的第二引墨液芯42中,然后引向与之相连接的第一引墨液芯11,以向书写笔尖1连续地提供书写墨液,解决了附加储墨器21或附加储墨器2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容易出现的漏液现象,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通过新开通的出液口24、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直接引至书写笔尖1中,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器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已的引墨线路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实现了可方便而安全地连续书写的目的。
在附加储墨器21或开通装置4上设置换气通道410,较佳方案是换气通道410设置在开通装置4的开通件41上或第二引墨液芯42上,当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在书写中减少时,可以通过换气通道410使空气交换进来,以免附加储墨器21内产生负压而导致开通装置4中设有的第二引墨液芯42无法向书写笔尖1引导书写墨液。换气通道410可以采用较小的缝或槽为较佳选择。
参见图1,在第一储墨腔2与书写笔尖1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12,抗漏器12上可带有第二换气通道120,用来交换空气和提高抗漏性能。也可以在抗漏器12与第一引墨液芯11或第二引墨液芯42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导流器18,用于将经过第一引墨液芯11或第二引墨液芯42中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溢出的多余部分书写墨液先由导流器18吸收,接着顺利地传递给抗漏器12中保存,提高了抗漏器12的抗漏效果。导流器18可采用吸附能力较强的纤维元件或毡材料或类似物等材料制成。
参见图2,第二引墨液芯42从附加储墨器21中经过第一储墨腔2的一段可以套有外套5,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被用完后产生空腔时,因有外套5的设置,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时不易被风干。第一储墨腔和/或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采用塑料制成,使加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
参见图2,使用后的第一储墨腔2中不含书写墨液,即使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第一储墨腔2中膨胀的空气只能是朝书写工具中第二换气通道120和第二通气口17排出,不存在对附加储墨器21和书写笔尖1产生压力,也就是说不会出现漏液现象,并且,附加储墨器21中的空气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也象第一储墨腔2一样,被挤压出的书写墨液正常地被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12所吸收,所以也避免了滴漏现象。当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也可以将附加储墨器21取出,再调换如图17到图19任意之一中装有书写墨液8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21,使书写工具再次得到使用,这样,在书写工具上可调换很多次新的附加储墨器,大大地降低了使用书写工具的成本。本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作为书写工具中的替换笔芯。
参见图3和图4,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开通件41、第二引墨液芯42和在所述开通件41与第二引墨液芯42之间设置防漏圈411和换气通道410,保证了书写墨液8顺利地向书写笔尖1供应,使书写流畅,且不易漏液。防漏圈411可以防止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侧边的换气通道410可以为缝或槽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换气通道410不宜偏大,宜偏小,因为偏大会使空气进入太多而使交换出的书写墨液也太多而造成漏液现象。也可以是在防漏圈411上开有换气通道410。
在抗漏器12与第二引墨液芯42之间或与第一引墨液芯11之间设置导流器18,帮助了抗漏器12提高抗漏能力。在导流器18上可设有用于固定导流器18的固定件。
参见图5,附加储墨器21的底部设置凹部23,第一储墨腔2外的开通装置4旋入所述的凹部23中,并且至少有部分相互密封地连接,凹部23至少有部分制成内螺旋状232,至少有部分为直壁筒;开通件41表面至少有部分制成螺旋状与凹部23上的螺旋状232可相旋接,至少有部分为直壁,并且开通件41上的直壁与凹部23上的直壁筒可相互紧配,防止了开通件41开通凹部23时出现渗漏现象。当需要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时,只要转动附加储墨器21,就可以使附加储墨器21沿书写工具长度方向(纵向)由上向下移动,使开通装置4上的开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器21上的凹部23而变成出液口24,参见图6,使开通件41进入附加储墨器21中,从而把第二引墨液芯42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器21中,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通过新的出液口24、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直接引至书写笔尖中。
参见图5,在所述凹部23和开通件41上设有可相互旋接的螺旋状,使用者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21,才可以开通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避免了在无意中和孩子玩耍时被轻易开通(穿通),该结构更加合理和安全。当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可再调换如图20中装有书写墨液8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21。
参见图7,在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设置两个可移动且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21、22,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设置两个开通装置,其中一个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41′和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和42′各自与第一引墨液芯11相连通,或者第二引墨液芯42和42`通过与同一个具有吸附能力的片状或块状的含液件相连接,再将含液件与第一引墨液芯11相连接,当如图1中所述的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用完时,附加储墨器21中只留有空气,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膨胀的空气可以从换气通道410中排出而进入空腔的第一储墨腔2中,接着,经过抗漏器12并从固定套3上的第二通气口17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不会对附加储墨器22产生压力,当需要附加储墨器22中的书写墨液8时,只要按下(向下推动)附加储墨器22,就可以使凹部23′被开通件41′开通而变成出液口,这样,又可以使附加储墨器22中的书写墨液8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继续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从而使书写工具可达到多次重复书写,大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并且抗漏性能好。在开通件41′内侧可设置换气通道410`,可以提高了第二引墨液芯42′的引墨能力。
在第一储墨腔2和书写笔尖1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12,可相对有限地防止滴漏现象,抗漏器12可采用多个凹槽组成的结构(参见图1和图7)。
参见图8,在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设置装有书写墨液8的附加储墨器21,附加储墨器21为全封闭的结构,确保了附加储墨器21安装在开通装置4的开通件41上时不会出现漏液现象,并且,可较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风干。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设置用于开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21中书写墨液8的开通装置4,开通装置4可包括开通件41和在开通件41的内孔中设有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41的进口上,便于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21后引导书写墨液8。第二引墨液芯42`可采用开有引墨槽421的长条芯体,引墨槽421具有引导书写墨液8的作用,本实施例还在第一储墨腔2中添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芯15,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8被吸附在含液芯15中,含液芯15可以采用如带有间隙的纤维材料或毡材料或类似物等具有毛细引力(吸附能力)的材料制成。第二引墨液芯42`与第一储墨腔2中的含液芯15相接通,书写笔尖1与含液芯15也相接通,在含液芯15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设置第一通气口16,在第一储墨腔2和/或在固定套3上设置第二通气口17,第二通气口17和第一通气口16相连通。在开通件41与第二引墨液芯42`之间设置换气通道410,换气通道410与第一通气口16也相连通,参见图8和图9,当第一储墨腔2中含液芯15吸附着的书写墨液用完时,可打开保护罩7,然后用手向下移动(按下)附加储墨器21,使开通装置4上的开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器21上的凹部23,开通件41可制成斜面或尖头的结构,目的是可比较容易地穿破凹部23,参见图9中凹部23被撬开的情况,使凹部23变成附加储墨器21中的出液口24,开通件41穿通附加储墨器21后,开通件41至少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21中,并且相互紧配且相密封地相连接,开通件41把第二引墨液芯42`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器21中,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顺利地进入开通件41内的第二引墨液芯42`中,再由含液芯15吸收书写墨液8(参见图9),含液芯15获得新的书写墨液8被与之相连接的第一引墨液芯11引向书写笔尖1中,这样,避免了附加储墨器21或附加储墨器21与第一储墨腔2相连接时的连接处出现渗漏现象,实现了可方便而安全地可多次重复书写的目的。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第一储墨腔2或含液芯15或附加储墨器21中膨胀的空气就可以从换气通道410、第一通气口16和第二通气口17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不存在对书写笔尖1产生压力,也避免了漏液现象。也可以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开通件和附加储墨器的相连接处通过相互间至少有部分的螺旋状相旋接的结构,然后用手旋转而使附加储墨器21由上向下位移而被开通件开通。本实施例可以作为书写工具中的替换笔芯,也可以作为记号笔。
参见图10和图11,附加储墨器21的底部设置圆珠状的密封件231,当需要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时,按下附加储墨器21,使开通件41顶开圆珠状密封件231而使附加储墨器21的底面形成新的出液口24,从而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从出液口24和具有吸附能力的第二引墨液芯42进入含液芯15中(参见图11)。第二引墨液芯42可采用具有毛细引力的纤维材料或毡材料或类似物。本实施例可以作为书写工具中的替换笔芯,也可以作为标记工具。
参见图12,为了更加清晰地示意出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21相配时的结构,图中以分解图的形式清晰地示意出,另外,当第一储墨腔2中含液芯15含有的书写墨液8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可以方便地调换如图20中新的附加储墨器21。
下面对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的情况举例说明:
参见图13,装有书写墨液8且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21设置在装有书写墨液8的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从而解决了附加储墨器21在书写工具中长时间地存放不会出现渗漏现象,也不易被自然地减少书写墨液。附加储墨器21可以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上方沿书写工具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壁上,在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器21之间设置密封圈6,密封圈6可以安装在附加储墨器21上,从而使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被封闭住,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出现漏液现象,使第一储墨腔2可正常地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在书写笔尖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12,用来可相对有限地防止漏液现象。开通装置4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内,较佳方案是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的底部,第一储墨腔2中的开通装置4可以固定在抗漏器12上。也可以是附加储墨器21的底部设置有凹部23,并与第一储墨腔2内的开通装置4相对应地设置。开通装置4可包括开通件41和在开通件41的内孔中设有的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41的进口上,便于开通附加储墨器21后引导书写墨液8。
参见图13,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第一储墨腔2中只留有空气,通过螺纹旋出或打开保护罩7,然后按下(向下推动)附加储墨器21,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空气经过换气通道410、抗漏器12中的第二换气通道120和固定套3或第一储墨腔2中设有的第二通气口17而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并且使开通装置4上的开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器21中的凹部23,开通件41可制成斜面或尖头的结构,目的是可比较容易地穿破凹部23,参见图17中凹部23被撬开的情况,使凹部23变成附加储墨器21中的出液口24,此时,附加储墨器21被装在第一储墨腔2中,附加储墨器21上的密封圈6与第一储墨腔2的内壁相密封,从而确保了附加储墨器21与第一储墨腔2的相接处不会出现漏液现象,这种采用侧壁密封的结构密封效果好,密封的稳定系数高,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顺利地通过新的出液口24、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到达书写笔尖1中,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器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8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从而实现了可多次重复书写和防滴漏的目的。在开通件41上设置换气通道410,可提高了第二引墨液芯42的引墨能力。凹部23的面采用可顶开而较薄的塑料,并与附加储墨器21制成一体的结构为较佳选择;凹部23中也可设置可顶开的密封件231为较佳选择,密封件231可以为圆珠状或块状(参见图19)。
参见图15,也可以在书写笔尖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设置固定座14,固定座14可以与固定套3或第一储墨腔2制成一体结构,开通装置4可设置在固定座14上,可提高开通装置4的强度和稳定性,其技术方案与图13相近。
下面对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侧边的情况举例说明:
参见图16,也可以是在第一储墨腔2的侧边设置附加储墨器21;也可以是开通装置4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的侧边,为了使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侧边的开通装置4的结构更好地适合批量生产,可以把第一引墨液芯11设置成分体的结构,并且通过该分体结构的中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件15`,然后把分体的第一引墨液芯间接地连接起来;开通装置4中的第二引墨液芯42也与含液件15`相连接,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8用完时,移动(下按)附加储墨器21,使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21的底部,从而可把第二引墨液芯42送入附加储墨器21中,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顺利地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而进入第一引墨液芯11中,以向书写笔尖1连续地提供书写墨液。本实施例的含液件15`也可以当作导流器18。
参见图17至图21,全封闭而装有书写墨液8的附加储墨器21为独立式的结构,用来调换书写工具中已用完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21,或者用来补充含液芯15中用完或用剩不多的书写墨液。
参见图21,在附加储墨器21底部的外边设置外螺旋状233,这种情况下,在开通件41的外周边也设置与外螺旋状233相配合的螺旋状,以使附加储墨器21稳定地安装在开通件41上。
虽然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描述,但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认识到,前述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还可以对前述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型,比如:为了使使用者在书写时更加省力,可以在生产书写工具的过程中,把附加储墨器21插进开通装置4后,提前移动附加储墨器21,使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21,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直接与开通装置4相接通,或者,把附加储墨器21插进开通装置4后,使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直接与开通装置4相连通,参见图2或图4或图6,这样,就形成了不但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8通过第一引墨液芯11与书写笔尖1相连通,而且,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也通过开通装置4上的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与书写笔尖1相连通,这样,使用者拿到的书写工具变成全自动和高容量的书写工具,省去了如图1或图3或图5中的状态,当需要书写时,自然是靠近书写笔尖1的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8首先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而附加储墨器21是与开通装置4的相接处是相密封的,而且,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和第二引墨液芯42也是相互紧配的,或者是如图5所示的结构,还包括在开通件41与第二引墨液芯42之间设置防漏圈和换气通道,这样,解决了附加储墨器21或附加储墨器2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容易出现的漏液现象;也防止了附加储墨器21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书写墨液,所以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不会影响第一储墨腔2向书写笔尖1正常地提供书写墨液,并且,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8用完时,附加储墨器21中的书写墨液8就接着自动地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器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从而使使用者省了移动附加储墨器的过程而达到可多次连续安全书写和防滴漏的目的,这些变化或变型都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应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Claims (31)
1、一种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用于向书写笔尖供应书写墨液、固定套,用于固定书写笔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外设置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至少一个开通装置,用于开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装有的书写墨液与所述书写笔尖相导通,以向书写笔尖依次地连续提供书写墨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为沿书写工具长度方向由上向下位移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为可移动或转动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为全封闭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外设置保护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附加储墨器或丌通装置中设置换气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书写笔尖包括第一引墨液芯或包括第一引墨液芯和滚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与书写笔尖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抗漏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侧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侧边。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墨腔中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液芯与第一储墨腔之间设置第一通气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墨腔和/或固定套上设置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与所述的第一通气口相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沿书写工具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壁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器之间设置密封圈。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第二引墨液芯,所述第二引墨液芯设置在开通件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第二引墨液芯和在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所述开通件之间设置的防漏圈和换气通道。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开通件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书写笔尖中的第一引墨液芯相连通。
23、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漏器与第一引墨液芯或第二引墨液芯之间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导器。
24、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所述第一储墨腔外的开通件插入所述的凹部中,并且可相互密封地相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19或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密封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至少有部分制成螺旋状,开通件表面至少有部分制成螺旋状与所述凹部上的螺旋状相旋接。
27、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第一储墨腔内的开通件相对应地设置。
28、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为具有吸附能力的毡制芯体或纤维芯体或类似物。
29、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所述开通件为相互紧配的结构。
3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为开有引墨槽的长条芯体。
3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有部分的第二引墨液芯外设置外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41651 CN2905457Y (zh) | 2006-05-10 | 2006-05-10 | 书写工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041651 CN2905457Y (zh) | 2006-05-10 | 2006-05-10 | 书写工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905457Y true CN2905457Y (zh) | 2007-05-30 |
Family
ID=38114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2004165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905457Y (zh) | 2006-05-10 | 2006-05-10 | 书写工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905457Y (zh) |
-
2006
- 2006-05-10 CN CN 200620041651 patent/CN290545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70029A (zh) | 书写工具 | |
CN201158227Y (zh) | 标记工具 | |
CN201042887Y (zh) | 书写工具 | |
CN2905457Y (zh) | 书写工具 | |
CN201030728Y (zh) | 书写工具 | |
CN105620090A (zh) | 一种墨水笔 | |
CN101172438A (zh) | 标记工具 | |
CN201105568Y (zh) | 阀门笔 | |
CN101045415B (zh) | 书写工具 | |
CN2931137Y (zh) | 书写工具 | |
CN201158228Y (zh) | 一种标记工具 | |
CN101224690A (zh) | 标记工具 | |
CN200984883Y (zh) | 标记工具 | |
CN201677610U (zh) | 白板笔 | |
CN2820553Y (zh) | 一种标记工具 | |
CN1865022A (zh) | 一种标记工具 | |
CN101310995A (zh) | 书写工具 | |
CN2905456Y (zh) | 书写工具 | |
CN200995533Y (zh) | 标记工具 | |
CN101310996A (zh) | 一种标记工具 | |
CN201030730Y (zh) | 用于标记工具的储墨器和标记工具 | |
CN217495669U (zh) | 一种揿动式自密封直液式书写工具 | |
CN201158230Y (zh) | 标记工具 | |
CN201143825Y (zh) | 用于标记工具的储墨器和标记工具 | |
CN2905455Y (zh) | 一种书写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DD01 |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
Addressee: Wang Lia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30 Termination date: 201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