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903186Y -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903186Y
CN2903186Y CN 200520114108 CN200520114108U CN2903186Y CN 2903186 Y CN2903186 Y CN 2903186Y CN 200520114108 CN200520114108 CN 200520114108 CN 200520114108 U CN200520114108 U CN 200520114108U CN 2903186 Y CN2903186 Y CN 290318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hole cover
well lid
cover base
retaining hoop
the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2011410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源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 Guoqing
Original Assignee
Schott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ott AG filed Critical Schott AG
Priority to CN 20052011410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90318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90318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90318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该井盖座的座体内环分布有支撑环及在适当水平位置设置的至少一个定位挡箍,该定位挡箍与该支撑环内径端缘间形成一挡箍空间。所述的定位挡箍呈环条状,设于基体内环底部。或呈爪状,设于该支撑环的上方或下方或自该支撑环的内缘直接延伸而出,定位挡箍与支撑环的内径端缘间相互形成一挡箍空间。

Description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背景技术
按,在现代化的建设工程中,许许多多的管路与设施建设皆予以地下化,用以保护道路人车安全及减少其干扰人们的生活,并增加市容景观美感。但任何地下管路与设施的使用,难免有维修或扩建装设的需求,故而必须在适当位置埋设井盖与盖座,以方便前述工作的进行。然而,由于井盖与盖座的材料质地良好、经久耐用,深富经济价值,但因无法时时监控,故成为偷盗者最喜欢的猎物之一。
目前的井盖上皆设有启开井盖用的孔洞或相关设施,以方便启开井盖时有启开着力点,致使现有的井盖与盖座并无合适的防盗方法,最多是只能增加井盖与盖座本身的重量,而且,井盖与井盖座经常埋置在道路基础上,如忽然被盗窃或车辆轮压跳脱,可能造成交通危害,造成车毁人亡。据媒体报导,已有井盖被偷、使人掉入井孔内死亡的事实案例发生,除了严惩犯案人员外,最根本之道仍是强化井盖与井盖座的防盗技术,使偷盗者在启开井盖时毫无启开井盖的着力点,而使其失去盗取井盖的意愿,进一步使偷盗者无法完成窃取动作。
现有井盖多设置在车行道路上,由于车辆来往的频繁,导致井盖跳离井盖座的井口,严重影响道路安全。经研究后发现其主要因素如下:
一、井盖既设置在车行道路上,经车轮辗压,日久磨损而老化龟裂,在更换新井盖后,因新井盖与旧井盖座非为同一组模型制造成型,致使井盖与井盖座的水平间隙较大,垂直高低不平。
二、井盖成品的制造都使用砂模灌注形成,因砂的颗粒大小无法一致,造成井盖与井盖座接触水平面无法平整,垂直面空隙太大。
三、砂模灌注过程中,拆模处理不当,经热胀冷缩过程使井盖变形。
四、据验收规定,井盖成品仅抽样检验,以致难以全部验收其是否符合规范尺寸。
五、施工或维护人员开启井盖过后,再还原时未将掉留在井盖座顶缘上的小石块、泥砂清除干净。
六、井盖置于车行道路上,如其位置恰好位于车轮常经过的路线,现场车行道常可发现两条车轮行迹,常久以后,井盖在车轮痕迹下,井盖与井盖座被磨损。经施工或维护人员开启井盖过后,再还原时难以放回原来位置,造成井盖与井盖座间的结合面不平,而使车行其上时产生跳动或跳离。
有关上述的缺失分析,实有太多的案例可循,其中如1989年1月23日于中国台湾台北市中兴桥所发生的一起车祸,该起车祸根据警方调查,其肇事原因系一部车辆辗压于电信局覆盖于桥面上的电缆涵管井盖突然弹离,致使追随其后来经过的一辆客运公车撞入井盖座的井口,而使整个车身弹起飞离,并压到迎面驶来的小轿车上,造成小轿车上四名乘客当场车毁人亡。
根据上述的车祸事件,经实用新型人实地研究后,得知其肇祸过程如图1至图4所示,兹详述如后:
根据美国洲公路及运输官员协会(AASHTO)交通技术标准的公路桥梁设计规范规定:标准货车的轴距 Dd为4.25m,如果行车速度为60km/hr,井盖 RF为0.676m,则当时间起点为:    ∑T dR≥0
                    dR≥0
前轮经井盖后端R到前端F的时间为:
T RF= RF/v=0.676m/(60×1000m/hr)×60×60=0.04056sec
后轮到井盖后端R时间为:
T DR=( Dd- RF)/M=(4.25m-0.676m)/(60×1000m/hr)×60×60=0.21444sec
经由上述的算式,如图1所示,当车辆未到达井盖之前,井盖完好如初,但井盖与井盖座接触水平面间隙过大,垂直面部份高低不平。继如图2所示,而后车辆前轮接触井盖后端R点时,其时间T dR为起点,因接触水平面间隙过大,又井盖与井盖座间高低不平,造成井盖前端F点翘起,其高度为H1。继如图3所示,接着车辆前轮经T RF=0.0405sec到达井盖前端F时,因井盖前端F与盖座已有落距H1,加上第一次瞬间碰撞效应,使井盖后端R翘起,其高度为H2较前端为高(H2>H1)。当车辆前轮刚要离开井盖前端时,因车辆重力加在井盖的前端时,已有H1落距,再加上这第二次瞬间碰撞效应,造成井盖后端有向上的更高落距H2,即车辆前轮离开井盖前端,井盖即变成翘翘板动作。继如图4所示,最后在T DR=0.214sec时,车辆后轮碰撞到井盖后端R时,将井盖撞离原位,造成车毁人亡重大交通事故,危及公共大众安全。
另参阅图5至图9所示,由于车辆施于井盖的拖曳力或压挤力作用,使井盖产生反时针旋转的动力跳离井盖座体,亦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危害,其过程如后所述:
首先,如图5所示,由于井盖与井盖座间存有空隙,当重车前轮压到井盖的一端时,另一端会翘起。继如图6所示,而后前轮继续行进,由于车轮施于井盖的施曳力与压挤力,使井盖产生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动力,此时跳起的最高点亦由反时针方向转动。继如图7所示,当前轮压过井盖末端边沿时,跳起的最高点移至右后方,此时,翘起端高度即已超出道路地面。继如图8所示,前轮经过之后,井盖受惯性作用仍会继续旋转上扬。继如图9所示,根据后轮到井盖后端R时间为T DR=0.214sec,显然在此短促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车辆后轮,必然会追撞到井盖扬起的后缘端,由于重车的巨大冲击力,使受撞击后的井盖向右前方旋转飞出,影响道路安全。由此可见,上述习知井盖与井盖座的结合使用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的设计,而亟待加以改良。
又,在习知相关井盖与井盖座技术中,有为数不少用以防止井盖或井盖座被盗而设计的专利前案,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81704号、公告第427374号及证书号数第M240035号、M244316号等即为其典型代表案例;另亦有为数不少用以防止井盖跳脱井盖座而设计的专利前案,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211835号、公告第160395号、公告第195309号及公告491310号、中国专利20042006158.1等即为其典型代表案例。然,该等习知案例的井盖与井盖座或有结构设计上的缺失,而最明显的缺点是该等习知案例无法同时达到井盖与井盖座的防跳脱与防盗的双重功能,诚有一并加以改良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及其方法,其能使井盖座定位挡箍箍住井盖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结合成坚强嵌卡结构体并使偷盗者在盗取井盖座时找不到任何启开的着力点,以使井盖座在使用上确具防盗及防跳脱功能,进而确保路面安全而避免发生车毁人亡危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及其方法,其能使其与井盖组配上同时具有便利操作及嵌卡定位挡箍的优点,进而提高其安装维护工作人员的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该井盖座的座体内环分布有支撑环及在水平位置设置的至少一个定位挡箍,该定位挡箍与该支撑环内径端缘间形成一挡箍空间。
所述的定位挡箍呈环条状,设于基体内环底部。或呈爪状,设于该支撑环的上方或下方或自该支撑环的内缘直接延伸而出,定位挡箍与支撑环的内径端缘间相互形成一挡箍空间。该挡箍空间为开放形或封闭型。
其中井盖座座体呈圆形、正方形、长方行、多边形中一种。
在井盖座上设有通气孔L。
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的制造原材料可采用金属材料或高强度钢钎混凝土、聚合物质复合材料、高强度非金属材料等。该井盖座的制造工艺可采用铸造、锻造结构焊接和机械加工、高温熔制重压力制成等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安全实用带有定位挡箍的井盖座(另配合有另案申请的井盖),改革了现有井盖与井盖座相对易于被偷盗、跳脱的缺点。即在该井盖座数个适当位置,预制在井座体内部底部环条状定位挡箍或预制于井盖座的井盖支撑环,且该井盖座支撑环上部或下部或水平延伸方向设置有定位挡箍,该定位挡箍的形状为方形、圆形等任何几何形状,以使井盖加制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插入定位挡箍内被箍住嵌卡着,加强自然抑制力,可抑制井盖受力旋转、而跳出路面的意外发生。并具有防盗、防跳脱功能,同时解决了位移、坠落、噪音、滑脱、盖座整体沉陷地面下等问题,以维护交通,避免发生事故。
2、本实用新型井盖座与盖座基础体事前预制在一起,整个盖座结构体吊放在井孔颈部上,井盖座外围与钢筋结构混凝土等金属或非金属混合物之间以螺栓进行固定,使该井盖座的基础更加坚固,增加了井盖座整体的重量,仅用吊车才能吊起安装,又与盖座基础完成密合成整体有凹凸接触面,并盖座连盖座基础所合成整体吊装在井孔颈部整座上,并紧密连接固定,而其接缝凹凸间隙口处涂有粘结剂密合成完整的结构体,整个预制件构成井盖完整的孔座体的重量庞大,约有10吨以上,无法遭窃。
附图说明
图1    为现有井盖跳动或弹出路面上井盖座的步骤图(一)
图2    为现有井盖跳动或弹出路面上井盖座的步骤图(二)
图3    为现有井盖跳动或弹出路面上的井盖座步骤图(三)
图4    为现有井盖跳动或被车后轮冲击弹出路面上井盖座的示意图
图5    为现有井盖旋转飞出井盖座的步骤图(一)
图6    为现有井盖旋转飞出井盖座的步骤图(二)
图7    为现有井盖旋转飞出井盖座的步骤图(三)
图8    为现有井盖旋转飞出井盖座的步骤图(四)
图9    为现有井盖旋转飞出井盖座的步骤图(五)
图10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10A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一实施例的断剖立体结构图
图11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11A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二实施例的断剖立体结构图
图12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12A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三实施例的断剖立体结构图
图13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13A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四实施例的断剖立体结构图
图14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五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14A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第五实施例的断剖立体结构图
图15A  为本实用新型井盖座与一井盖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15B  为本实用新型图15A的作动原理图
图15   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既操作示意图
图16A至图16L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挡箍形状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7A至图17D为本实用新型定位箍在支撑环下方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增设抑制式套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0至图14,本实用新型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系包括有一井盖座2,该井盖座2系呈环型,其沿外侧的一盖座底盘24的圆周分布有若干个螺栓孔22,该井盖座2的座体内环凸设有支撑环23及水平设置的至少一个定位挡箍,该支撑环23系由井盖座2的座体内壁呈水平方向突出。
参见图10、图10A及图11、图11A,所述的水平设置的定位挡箍可以是呈环条状的定位挡箍21,设于座体内环底部。定位挡箍21的上平支撑面可平放井盖的子盖,该定位挡箍嵌住井盖边缘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使井盖不能旋转跳脱,再配合井盖板上仅有盲孔,没有任何着力点可打开井盖板,具有防盗功能,另井盖座还设有排气孔27。
如图12、图12A、图13、图13A、图14、图14A,所述的水平设置的定位挡箍21亦可是呈爪状,设于支撑环的上方或下方或自支撑环的内缘直接延伸而出,与支撑环的内径端缘间相互形成有一挡箍空间211。换言之,该挡箍适当空间211并非直接形成于该支撑环23的环面231上,而系由该支撑环23的内径端缘向中心方向延伸(与定位挡箍包围)而相互形成,以便利与一井盖1的组装操作(如图15A所示,后详述),而该定位挡箍21的数量系以一个、二个、三个、或四个以上(如图17A至图17D所示);另,该井盖座2的盖座底盘24外径较座体为大,其上系设有复数穿透槽25,该等穿透槽25可注钢筋混凝土等金属或抗压强度高的非金属混合物嵌入与井盖座2结合为一体,而该盖座底盘24与该井盖座2座体间连结有数个加强肋26,该加强肋26上设有穿孔261,该等穿孔261可进一步穿设钢筋(如图15所示,并参见图10至图14):又,本实用新型该井盖座2与井盖的形状亦可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组合。
如图13、图13A所示,前述该定位挡箍21可设于该支撑环23内缘且一体成形,由水平方向直接朝内延伸而出:亦可设于该支撑环23的下方,如图12、图12A所示;又可设于该支撑环23的上方,如图14、图14A所示。
继请一并参阅图15A、图15B及图15,该井盖座2用螺栓穿过螺栓孔22固定在一井盖座外周围构成一盖座基础体5。该井盖座2与盖座基础体5的钢筋结构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合物等其它混合物51事前预制在一起,该盖座基础体5与井孔完整的孔座体(结构体)是呈凹凸状接触面,并形成一接缝口52,该井盖座2与盖座基础体5吊装在井孔颈部完整的结构体上,其中该接缝口52处系涂有粘结剂,以紧密连接固定;而构成坚固结构体使整个井孔座体预制件因结构体重量相当庞大,非使用专用15吨以上吊车才能吊起,人工无法搬动,因此不可能遭窃。
又,前述该盖座基础体5的钢筋结构混凝土系包括有相连结的钢筋53,该钢筋53系可进一步穿设连结于该井盖座2的穿孔261,用以增加整体结构的连结强度。
当欲组合该井盖1,系将该井盖1的一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落入该井盖座2的定位挡箍21的挡箍空间211内,并藉该支撑环23支撑该井盖1,而该定位挡箍21的形状系以能使该井盖1加制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落入而产生抵靠为准,如图16A至图16L所示,该定位挡箍21的各种形状变化实施例,其包括有该挡箍空间211的呈开放型或封闭型,如双J形、双L形、双I形、方环形、半环形、梯形环、多边形环、圆环形、双挡块形、双圆棒形、双圆弧形、双矩形或其它几何形状,亦即举凡该等定位挡箍21的形状可以使该井盖1加制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落入而产生抵靠或卡持者皆属可行。
由于该井盖1于制造时加制该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使该朝下延伸体构件12的顶点B与井盖1前端R(或后端F)形成倾斜的第三边 RB(或 FB),如图15A、图15B所示。根据毕式定理理论:
RB2= RA2+ AB2所以 RB> RA> R1F1(井盖座内径)
故当车辆前轮辗压至R端时,预制在该井盖1上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长度 AB即为井盖座2所抑制,自然抑制井盖1跳离。又如图15所示,当该井盖1欲从该井盖座2中取出时系可藉一实用新型人另案申请的夹钳3或进一步连结一吊架而垂直挟持升取操作之,否则无法启开井盖。
由于该挡箍空间211并非直接形成于该支撑环23的环面231上,故该支撑环23可不必过于凸伸出,而使得该支撑环23与井盖座2的连结力较强,且对该井盖1的支撑力亦相对加强;再者,该挡箍空间211系独立形成于该支撑环23的内径端内侧,因此使得该井盖1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易于落入嵌住,进而便利该井盖1与该井盖座2的组盖施工操作。而当车辆前进时,该定位挡箍可抑制由车辆前轮施于该井盖1的压挤力与拖曳力,防止该井盖1产生旋转而跳出路面的意外发生。
继请参阅图18,在翻修后的路面,另增加有一具抑制功能的抑制式套环6,该抑制式套环6上部内径与该井盖1外径相适应,而该抑制式套环6下部外径与井盖座2内径相适应,其中该抑制式套环底部相对于井盖座设有一承托面及一挡箍,该承托面系与挡箍固定在一起。该抑制式套环6底部相对于井盖座2的定位挡箍63系设置有凸缘61,而该抑制式套环6顶部相对于井盖1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设置有挡箍62。挡箍62的形状以使井盖1的朝下的向下延伸体构件12落入而产生抵靠为准。当路政单位加铺沥青柏油路面增加厚度时,既设井盖也须配合提升,故在井盖与井盖座的间须加抑制式套环,使井盖与路面完整齐平,保持交通安全。
本实用新型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藉该井盖座的定位方式及其与该井盖的组合结构设计,可达到具有防盗、防跳脱、防位移、防坠落、防噪音、防滑、防盖座整体沉陷地面,而得以维护交通,避免发生事故等功能,同时可抑制因车辆前进时施于井盖的压挤力与拖曳力,避免井盖产生旋转跳出路面等状况发生,而深具其安全性。
上列详细说明系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范围中。

Claims (9)

1、一种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井盖座的座体内环分布有支撑环及在水平位置设置的至少一个定位挡箍,该定位挡箍与该支撑环内径端缘间形成一挡箍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挡箍呈环条状,设于座体内环底部,定位挡箍与支撑环的内径端缘间相互形成一挡箍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挡箍呈爪状,该定位挡箍设于该支撑环的支撑面上方或下方或自该支撑环的内缘直接延伸而出;定位挡箍与支撑环的内径端缘间相互形成一挡箍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井盖座座体呈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中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挡箍与支撑环内径端缘间相互形成的挡箍空间为开放形或封闭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井盖座上设有排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井盖座套有一抑制式套环,该抑制式套环上部内径与一井盖的外径相卡持,而该抑制式套环下部外径与该井盖座的内径相卡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抑制式套环底部相对于井盖座设有一承托面及一挡箍,该承托面系与挡箍固定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盖座采用金属材料或高强度非金属材料制成。
CN 200520114108 2005-07-19 2005-07-19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90318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114108 CN2903186Y (zh) 2005-07-19 2005-07-19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114108 CN2903186Y (zh) 2005-07-19 2005-07-19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903186Y true CN2903186Y (zh) 2007-05-23

Family

ID=38078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114108 Expired - Lifetime CN2903186Y (zh) 2005-07-19 2005-07-19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903186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116A (zh) * 2015-06-30 2015-09-09 浙江天井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检查井的防跌落井盖安装结构
CN111827361A (zh) * 2020-07-15 2020-10-27 陈伟庆 一种高强度井盖及其专用开盖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116A (zh) * 2015-06-30 2015-09-09 浙江天井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检查井的防跌落井盖安装结构
CN111827361A (zh) * 2020-07-15 2020-10-27 陈伟庆 一种高强度井盖及其专用开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903186Y (zh)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
CN100491653C (zh)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式增强结构井盖及井盖座及其防盗方法
CN2813713Y (zh) 防盗防跳脱井盖座装置
CN107190673B (zh) 一种高速公路防护装置
CN1743566A (zh) 防盗防跳脱井盖座装置及其方法
CN2809017Y (zh)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装置
CN1715566A (zh)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座装置及其方法
WO2006102820A1 (fr) Un tampon de regard antivol, offset et auto-retenu, partie de regard et procede pour un antivol, offset et auto-retenu
CN2823334Y (zh) 防盗防跳脱井盖装置
CN202969418U (zh) 抗凹陷双重缓冲井盖
CN1970899A (zh) 承台式安全检查井
CN1702237A (zh) 防盗防跳脱井盖装置及其方法
CN1718943A (zh)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井盖装置及防盗防跳脱方法
CN212801661U (zh) 一种具有防盗防坠结构的电缆井盖
CN201016173Y (zh) 防盗、防跳脱自然抑制式增强结构井盖及井盖座
CN203905061U (zh) 市政防盗井盖
CN207567696U (zh) 一种高速公路汽车安全防护栏
CN2823319Y (zh) 公路用可解体式标志杆
CN204477854U (zh) 带有防撞缓冲装置的路灯
CN2677454Y (zh) 自然抑制式人孔盖、手孔盖及其盖座与启闭器
CN220598281U (zh) 一种可移动防撞的混凝土护栏
CN205224760U (zh) 停车库载车台液压缓冲装置
CN207944386U (zh) 一种用于山区临河陡小空间公路的简易柔性防撞装置
CN101586348B (zh) 镶嵌式井具
CN200949233Y (zh) 防盗、防跳脱整体结构井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N GUOQI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ET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007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PORT LOUIS CITY, MAURITIUS TO: 301700 NO.203, GATE 2, BUILDING 1, EAST DISTRICT, XIXIAN APT., YANGCUN TOWN,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C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709

Address after: 301700, 203, gate 2, building 1, Oriental fairy apartment, Yang Town,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Han Guoqing

Address before: Mauritius road to Hong Kong City

Patentee before: Schott AG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71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