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94111Y -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894111Y
CN2894111Y CN 200620101513 CN200620101513U CN2894111Y CN 2894111 Y CN2894111 Y CN 2894111Y CN 200620101513 CN200620101513 CN 200620101513 CN 200620101513 U CN200620101513 U CN 200620101513U CN 2894111 Y CN2894111 Y CN 289411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equipment
module
multiplexer
transmitting device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10151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叶芳
俞龙云
王晓义
胡坚钧
马建程
张肖璞
邓尚方
刘双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 Sai mechanics of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Guangdong Gosun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 Sai Mechanics Of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GAOXINXING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ZHEJI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 Sai Mechanics Of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GAOXINXING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ZHEJI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 Sai Mechanics Of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62010151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89411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89411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89411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E1传输电路的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它主要包括中心端传输设备和至少一个节点传输设备。其中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包括至少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第一复用器、数据存贮器、TDM Over Package模块、以太网MAC接口模块、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第一信息处理器;每个所述节点传输设备包括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第二复用器、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第二信息处理器;且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每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与对应的节点传输设备的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相互间依次串连在一起使所述传输装置形成至少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其优点是在传输时发生E1电路故障仍可使数据传输不中断。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采用E1传输电路的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揭示了目前已有的一种采用E1传输电路进行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的结构。整个装置设有一个数据采集服务器和若干节点数据接入设备。其中,数据采集服务器设置有PCM信道化数据采集卡和PC机。每个节点数据接入设备则配置有复用器(PCM)和数字交叉连接器(DXC),PCM与DXC之间通过E1电路相互连接。此外,每个节点数据接入设备的DXC及数据采集服务器的PCM信道化数据采集器相互之间通过E1电路依次连接在一起,由此共同形成链节式的E1传输电路。
该传输装置工作时,外界的数据信息通过RS232串口输入到复用器PCM中复用为2M的PCM信号,2M的PCM信号通过E1传输电路传送到DXC中,由DXC对这些信号进行汇聚后再传输到数据采集服务器的PCM信道化数据采集器和PC机中进行数据处理。
然而,上述传输装置存在以下不足:(1)当该传输装置的“链节”中间出现E1电路故障时,将会导致其下游节点数据通信的中断,因此整个装置缺乏必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由于作为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每个数据采集服务器只能容纳2个PCM信道化数据采集卡,而每个PCM信道化数据采集卡所能处理的数据量少,因此,数据采集服务器的槽位和处理能力决定其本身的扩展能力有限,从而导致整个传输装置的数据处理量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传输过程中发生E1电路故障时仍可使数据传输不中断的、更加安全、可靠的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该传输装置包括中心端传输设备和至少一个节点传输设备,其中,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
——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该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同时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E1接口模块电气连接;
——第一复用器,该第一复用器与所述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电气连接;
——数据存贮器,该数据存贮器与所述第一复用器电气连接;
——TDM Over Package模块,该模块与所述数据存贮器电气连接;
——以太网MAC接口模块,该以太网MAC接口模块与所述TDM OverPackage模块电气连接;
——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该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与所述以太网MAC接口模块电气连接;
——第一信息处理器,该第一信息处理器同时与所述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和第一复用器电气连接;
每个所述节点传输设备包括
——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
——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该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同时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E1接口模块电气连接;
——第二复用器,该第二复用器与所述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电气连接;
——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该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与所述第二复用器电气连接;
——第二信息处理器,该第二信息处理器同时与所述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和第二复用器电气连接;
且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每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与对应的节点传输设备的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相互间依次串连在一起使所述传输装置形成至少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述传输装置的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E1接口模块的数量为二的整数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还可包括动态时隙分配模块,该动态时隙分配模块同时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器和第一复用器电气连接;而所述节点传输设备还可包括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该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同时与第二信息处理器和第二复用器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TDM Over Package模块可以是TDMOver IP包模块或TDM Over ETH模块。
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
本实用新型所述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可以是RS232、RS485或RS422中的任何一种。
本实用新型所述节点传输设备的第二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
作为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中的中心端传输设备还可包括动态时隙分配模块,该动态时隙分配模块同时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器和第一复用器电气连接;所述节点传输设备还可包括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该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同时与第二信息处理器和第二复用器电气连接;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TDM Over Package模块可以是TDM Over IP包模块或TDM Over ETH模块;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所述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可以是RS232、RS485或RS422中的任何一种;所述节点传输设备的第二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优点主要是:(1)由于中心端传输设备与对应的节点传输设备之间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E1环形电路,即便在某个节点传输设备的其中一路E1电路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它与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数据通信不中断。(2)由于中心端传输设备与节点传输设备之间的数据插入/提取采用了TDM模式,且节点传输设备的各个串口数据彼此互相隔离,减少了数据之间的干扰,而当节点传输设备有突发信息时,只占用其被分配的时隙通道,从而保证了各信息传送的顺畅,增加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由于中心端传输设备还可设置有动态时隙分配模块,而节点传输设备也可设置有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因此,只要预先设置好节点传输设备的标识(唯一性)和异步串口的数量,该传输装置就能自动给每个节点传输设备分配时隙,即在一个环网传输系统中增加或删除任一节点传输设备,均不影响该传输装置的正常数据传输工作。(4)由于中心端传输设备将PCM信道化数据路由技术扩展到ADPCM的数据格式应用,大大增加了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数据信道的处理能力,使得该传输装置可应用于数据采集点多且较为庞杂的体系,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在正常状态下的E1环形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在节点传输出现故障时的E1环形电路自愈保护原理图;
图5是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是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在正常状态下的E1环形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7是实施例2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在节点传输出现故障时的E1环形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8是实施例3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9是实施例3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在正常状态下的E1环形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10是实施例3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在节点传输出现故障时的E1环形电路工作原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拓扑图;
图12是在图11中增加节点传输设备的拓扑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中心端传输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节点传输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中含有两个E1环形电路时的结构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应用于移动基站时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由中心端传输设备和节点传输设备I组成。
其中,中心端传输设备配置有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1、以太网MAC接口模块2、TDM Over Package模块3、数据存贮器4、第一信息处理器5、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6、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7和第一复用器8。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7同时与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6、第一复用器8和第一信息处理器5电气连接;第一复用器8与数据存贮器4电气连接;数据存贮器4还与TDM Over Package模块3电气连接;此外,TDM Over Package模块3还与以太网MAC接口模块2电气连接;以太网MAC接口模块2又与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1电气连接。
对于节点传输设备I而言,它设有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10、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11、第二复用器12、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13和第二信息处理器14。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11同时与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10、、第二复用器12和第二信息处理器14电气连接;而第二复用器12与第二信息处理器14之间又相互电气连接;此外,第二复用器12还与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13电气连接。
第一E1接口模块6和第二E1接口模块10均设有两路E1接口,节点传输设备I与中心端传输设备相互间使用2M线可如图2所示依次通过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6和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10串连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
上述节点传输设备I可置于各数据采集现场,它通过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13的接口与来自外界的数据信息进行交互。
节点传输设备I将来自外界的异步数据加上路由信息,插入复用到传输E1通道的时隙里,进而传输到中心端传输设备;下行接收来自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数据,解析并提取出其中的信息。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传输装置E1电路为一环路,因此在节点传输设备I的其中一路E1电路发生故障或掉电时,仍能够实现E1端口保护直通功能,并不影响另一路E1电路,节点传输设备I将通过备用的E1通道进行正常接收或采集数据,从而保证它与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数据通信不中断,具有自愈保护功能。关于该传输装置E1环形电路的自愈保护可参看图3和图4。具体地说,当电路正常时,中心端传输设备与节点传输设备I的业务信号流向可参见图3。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电路S1和P1携带,中心端传输设备,进入环以节点传输设备I为目的地的信号(AC)同时馈入发送方向的电路S1和P1,即所谓的双馈方式(1+1保护)。其中S1电路按顺时针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节点传输设备I。P1电路按逆时针方向将节点传输设备I的业务信号送至中心端传输设备。节点传输设备I同时收到两个方向的业务信号,按照数据流向选择信息(信号丢失,同步丢失标记),决定用哪一路业务信号,正常情况下以S1电路的信号为主信号。同时,从节点传输设备I进入的业务信号(CA),根据数据流向选择信息,正常时插入到P1电路中,流向中心端传输设备。
当节点传输设备I和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电路被切断时,如图4所示,在节点传输设备I由于从经S1电路的来的业务信号丢失,按照数据流向选择信息,倒换开关将由插入和提取业务信号的路由进行动作,接收经由P1而来的AC信号,CA信号则通过S1流向中心端设备,从而保证业务的继续。故障排除后,开关返回原来位置。
实施例2:
参看图5,在本实施例中,传输装置相对于实施例1增加了一个节点传输设备,而主要由中心端传输设备、节点传输设备I和节点传输设备II组成。
其中,中心端传输设备和节点传输设备I的配置与实施例1的基本相同,而节点传输设备II的结构亦与节点传输设备I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各个第一E1接口模块6和各个第二E1接口模块10均设有两路E1接口,节点传输设备I、节点传输设备II及中心端传输设备相互间使用串口线可如图5所示依次通过各个第一E1接口模块6和第二E1接口模块10串连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
上述节点传输设备I和II可分置于各数据采集现场,节点传输设备I和II分别通过各自的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13与外界的数据信息进行交互。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传输装置E1电路为一环路,因此在节点传输设备I的其中一路E1电路发生故障或掉电时,同实施例1一样,仍可实现E1端口保护直通功能,并不影响另一E1电路,节点传输设备I将通过备用的E1通道进行正常接收或采集数据,从而保证它与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数据通信不中断,具有自愈保护功能。关于本实施例中的传输装置的E1环形电路的自愈保护原理可参看图6和图7。具体地说,当电路正常时,中心端传输设备与节点传输设备I的业务信号流向,如图6所示。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电路S1和P1携带,中心端传输设备,进入环以节点传输设备II为目的地的信号(AC)同时馈入发送方向的电路S1和P1。其中S1电路按顺时针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节点传输设备II。P1电路按逆时针方向将同样的业务信号送至节点传输设备II。节点传输设备II同时收到两个方向的业务信号,按照数据流向选择信息(信号丢失,同步丢失标记),决定用哪一路业务信号,正常情况下以S1电路的信号为主信号。同时,从节点传输设备II进入的业务信号(CA),根据数据流向选择信息,正常时插入到P1电路中,流向中心端传输设备。
当节点传输设备I和节点传输设备II的节点间的电路被切断时,如图7所示,在节点传输设备II由于从经S1电路的来的业务信号丢失,按照数据流向选择信息,倒换开关将由插入和提取业务信号的路由进行动作,接收经由P1而来的AC信号,CA信号则通过S1流向中心端传输设备,从而保证业务的继续。故障排除后,开关返回原来位置。
实施例3:
参看图8,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相对于实施例2又增加了一个节点传输设备III,而主要由中心端传输设备、节点传输设备I、节点传输设备II和节点传输设备III组成。中心端传输设备、节点传输设备I和节点传输设备II的内部结构与实施例2的相同;且节点传输设备I、节点传输设备II和节点传输设备III的内部组成亦基本一致。如图8所示,节点传输设备I、节点传输设备II、节点传输设备III及中心端传输设备可按照实施例2的方式依次通过各自的E1接口模块(未在图8中示出)相互串连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
电路正常时,中心端设备与节点传输设备I的业务信号流向,如图9所示。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电路S1和P1携带,中心段传输设备,进入环以节点传输设备II为目的地的信号(AC)同时馈入发送方向的电路S1和P1。其中S1电路按顺时针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节点传输设备II。P1电路按逆时针方向将同样的业务信号送至节点传输设备II。节点传输设备II同时收到两个方向的业务信号,按照数据流向选择信息(信号丢失,同步丢失标记),决定用哪一路业务信号,正常情况下以S1电路的信号为主信号。同时,从节点传输设备III进入的业务信号(CA),根据数据流向选择信息,正常时插入到P1电路中,流向中心端传输设备。
当节点传输设备I和节点传输设备II的节点间的电路被切断时,如图10所示,在节点传输设备II由于从经S1电路的来的业务信号丢失,按照数据流向选择信息,倒换开关将由插入和提取业务信号的路由进行动作,接收经由P1而来的AC信号,CA信号则通过S1流向中心端设备。同时往S1中插入上游电路故障信息,以启动节点传输设备III的倒换动作,从而保证业务的继续。故障排除后,开关返回原来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可根据需要在已有的节点传输设备之间再增加若干个节点传输设备,图11和图12揭示了这种拓展关系,图12中的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即是在图11所示的传输装置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节点传输设备VI。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可以如图13所示在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复用器8与第一信息处理器5之间连接一个动态时隙分配模块15;并如图14所示,在节点传输设备中的第二信息处理器14和第二复用器12之间连接一个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16,该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16的作用与动态时隙分配模块15相似。这样,当使用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时,只要预先设置好各个节点传输设备的标识(唯一性),该传输装置就能自动给每个节点传输设备分配时隙,即便在一个环网传输系统中增加或删除任一节点传输设备,也均不影响其它设备的正常工作,从而不需对中心端传输设备进行人工处理也能保证整个传输装置对数据传送的不中断进行。对于日常工作中,因各数据采集现场的传输调整而引起对数据采集现场监控组网的调整时,只需打通该数据采集现场的上下游E1传输通道即可,不会造成对其他数据采集现场的节点传输设备的数据的传送中断。如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工作正常后,在中心端传输设备中,自动生成一个节点传输设备的列表(见表1),并定时向网管服务器发送。
表1
节点序号 标识 所占时隙
1 0x03.01 1,2
2 0x03.02 3,4
3 0x03.03 5,6
4 0x03.04 7,8
5 0x03.05 9,10
表2
节点序号 标识 所占时隙
1 0x03.01 1,2
2 0x03.02 3,4
3 0x03.06 11,12
4 0x03.03 5,6
5 0x03.04 7,8
6 0x03.05 9,10
与中心端传输设备连接的网管服务器根据节点传输设备列表,进行控制/命令信息的交互。同时,中心端传输设备将收到的有效IP包信息解析,并查找数据包要求传送的端口节点是否在节点传输设备列表中。如果服务器的下行IP包所对应的设备,不在节点传输设备的列表中(IP发送错误,或设备离线),则中心端传输设备将向数据采集服务器发送节点离线信息。
当在拓扑中如图12所示新加入1个节点传输设备VI时,中心端传输设备能迅速查找到该新的节点传输设备VI,并给节点传输设备VI分配时隙,同时将节点传输设备列表刷新(见表2),并报送给上述网管服务器。
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若不设置动态时隙分配模块15和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16,则一旦增加或删减节点传输设备,便由操作熟练的工作人员专门对中心端传输设备进行人工处理以重新分配每个节点传输设备的时隙,以使整个传输装置的数据传输不中断。可见,动态时隙分配模块15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的整个传输装置对进行数据传输的节点传输设备具有自发现、自启用和自诊断能力,即便在一个环网传输系统中增加或删除任一节点传输设备,也均不影响其它设备的正常工作,从而不需对中心端传输设备进行人工处理也能保证整个传输装置对数据传送的不中断进行,大大提高了该传输装置的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任何一种结构的传输装置的中心端传输设备的TDM OverPackage模块3可以是TDM Over IP包模块或TDM Over ETH模块中的任何一种。其中,以采用TDM Over IP包模块较TDM Over ETH模块更能适应更为复杂的应用。由于TDM Over IP包的传输及处理速度,总开销远少于异步数据的传输时延;同时中心端传输设备与数据采集服务器采用了udp模式,避免了中心端传输设备作为TDM Over IP网关接收TDM数据流时对时钟同步问题的处理,因此大大提高了整个传输装置的可靠性。并且,由于TDM overPackage技术的运用,使信道数据完全透明,避免了分级处理带来的繁琐协议处理,从而使整个传输装置的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
本实用新型任何一种结构的传输装置的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其中,尤以使用ADPCM为优选,因为ADPCM的数据格式应用大大增加了数据信道的处理能力(相对于PCM增加了一倍),使得该传输装置可应用于数据采集点多且较为庞杂的体系,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由于中心端传输设备与节点传输设备之间的数据插入/提取采用了TDM模式,且节点传输设备的各个串口数据彼此互相隔离,减少了数据值之间的干扰,而当节点传输设备有突发信息时,只占用其被分配的时隙通道,从而保证了各信息传送的顺畅,增加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中心端传输设备的处理能力为可支持64个19.2K数据流的通讯。当各个节点传输设备(如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15)同时有数据发送时,中心端传输设备对各个节点传输设备的数据通道的响应时间是均等的,这样就保证了各个数据的时延是一致的,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任何一种结构的传输装置的节点传输设备的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可以是RS232、RS485或RS422中的任何一种。每个节点传输设备可通过232串口方式,直接与外界的数据输入设备连接并进行数据交互;每台节点传输设备配置有两路E1接口用于连接环路上下游相邻基站的E1传输通道,形成数据的传输环路。当节点传输设备上行时,将被采集数据的设备的异步数据(RS32接口数据)加上路由信息,插入复用到E1通道的时隙中,通过相邻基站的E1传输通道,传输到中心端传输设备;下行接收来自中心端的监控数据,解析并提取出控制信息。
中心端传输设备可置于数据监控中心或分中心,与多台节点传输设备配套使用,构成自愈环状组网。中心端传输设备可以对环路中的每个节点传输设备进行远程配置及监测,自动为每个节点传输设备配置E1通道时隙,并将每个节点传输设备插入到E1通道时隙的RS232数据,统一转化成IP包,传输到监控中心处理;同时能将从监控中心发出的IP包信息,解析并提取出控制信息,插入到E1通道时隙中,传输到被监控设备,实现监控中心对每个数据输入现场的每个串口(即每个被监控设备)的透明通信。
参看图15,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可以包含有两个E1环形电路,其与只含有一个E1环形电路的区别是在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7上电气连接有四个第一E1接口模块6,其中的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6与节点传输设备I和节点传输设备II的各自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未在图中示出)按前述方式依次串连在一起构成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中心端传输设备的另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6则与节点传输设备A和节点传输设备B的各自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未在图中示出)也按前述方式依次串连在一起构成另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通过在中心端传输设备上增加第一E1接口模块从而增加E1环形电路的方式可以扩展中心端传输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也扩展了整个传输装置的信息处理能力。另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这种扩展方式,即在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7按二的倍数增加第一E1接口模块6,使每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6与各自对应的节点传输设备内的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电气连接可形成若干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传输装置中的第一E1接口模块6、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7、第一复用器8、数据存贮器4、TDM Over Package模块3、以太网MAC接口模块2、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1、第一信息处理器5、第二E1接口模块10、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11、第二复用器12、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13、第二信息处理器14、动态时隙分配模块15和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16均可在市场上购得。
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可在许多领域中应用,如可用于移动基站的模拟量监控系统中、电力系统及其他行业中。其中,尤以在移动基站的模拟量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意义为大。与现有的监控组网方案相比不仅系统更简单,并将地区级监控中心和县(区)监控站进行了合并。使用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的传输系统结合了E1时隙复用和串口通信技术,利用每个基站的E1收发路由,在若干个基站间组建E1环路;每个基站可自动分配若干个32K时隙,以异步232串口方式接入基站被监控设备,实现监控中心与每个串口之间的点对多点透明传输;同时,利用各基站所使用的时隙在双E1电路中的路由,实现监控传输的环路自愈和保护。
本实用新型传输装置在移动机房的模拟量监控组网应用可如图16所示,地区监控中心的中心端传输设备与若干个移动基站的节点传输设备连接成一个E1环形电路。每个基站现场的节点传输设备,通过232串口方式,直接与基站的被监控设备连接并进行数据交互;每台节点传输设备配置有两路E1接口用于连接环路上下游相邻基站的E1传输通道,形成监控数据传输链路。节点传输设备上行时,将被监控设备的异步数据(RS32接口数据)加上路由信息,插入复用到E1通道的时隙中,通过相邻基站的E1传输通道,传输到中心端设备;下行接收来自中心端的监控数据,解析并提取出控制信息。
中心端传输设备置于监控中心或分中心,与多台节点传输设备配套使用,构成链状或自愈环状组网。中心端传输设备可以对环路中的每个节点传输设备进行远程配置及监测,自动为每个节点传输设备配置E1通道时隙,并将每个节点传输设备插入到E1通道时隙的RS232数据,统一转化成IP包,传输到监控中心处理;同时能将从监控中心发出的IP包信息,解析并提取出控制信息,插入到E1通道时隙中,传输到被监控设备,实现监控中心对每个基站现场的每个串口(即每个被监控设备)的透明通信。

Claims (8)

1、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
中心端传输设备,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
——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该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
    (DXC)同时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E1接口模块电气连接;
——第一复用器,该第一复用器与所述第一数字交叉连接模块
    (DXC)电气连接;
——数据存贮器,该数据存贮器与所述第一复用器电气连接;
——TDM Over Package模块,该模块与所述数据存贮器电气连接;
——以太网MAC接口模块,该以太网MAC接口模块与所述TDM
    Over Package模块电气连接;
——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该以太网物理接口模块与所述以太网
    MAC接口模块电气连接;
——第一信息处理器,该第一信息处理器同时与所述第一数字交叉
    连接模块(DXC)和第一复用器电气连接;
至少一个节点传输设备,每个所述节点传输设备包括
——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
——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DXC),该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
    (DXC)同时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E1接口模块电气连接;
——第二复用器,该第二复用器与所述第二数字交叉连接模块
    (DXC)电气连接;
——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该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与所述第二
    复用器电气连接;
——第二信息处理器,该第二信息处理器同时与所述第二数字交叉
    连接模块(DXC)和第二复用器电气连接;
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每两个第一E1接口模块与对应的节点传输设备的两个第二E1接口模块相互间依次串连在一起使所述传输装置形成至少一个闭合的E1环形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E1接口模块的数量为二的整数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还可包括动态时隙分配模块,所述节点传输设备还可包括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所述动态时隙分配模块同时与所述第一信息处理器和第一复用器电气连接,所述动态时隙分配处理模块同时与第二信息处理器和第二复用器电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TDM Over Package模块可以是TDM Over IP包模块或TDM Over ETH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可以是RS232、RS485或RS422中的任何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节点传输设备的第二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TDM Over Package模块可以是TDM Over IP包模块或TDM Over ETH模块、所述中心端传输设备的第一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所述异步串行数据接口模块可以是RS232、RS485或RS422中的任何一种、所述节点传输设备的第二复用器可以是PCM或ADPCM。
CN 200620101513 2006-03-09 2006-03-09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89411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01513 CN2894111Y (zh) 2006-03-09 2006-03-09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101513 CN2894111Y (zh) 2006-03-09 2006-03-09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94111Y true CN2894111Y (zh) 2007-04-25

Family

ID=38062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101513 Expired - Lifetime CN2894111Y (zh) 2006-03-09 2006-03-09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894111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27630A1 (zh) * 2009-05-08 2010-11-11 嘉力时灯光设备(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异步串行通讯的高可靠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296117B (zh) * 2008-06-12 2010-12-22 广东高新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e1的节点设备的网络管理系统
CN102256189A (zh) * 2011-07-01 2011-11-23 深圳市汉易通讯有限公司 综合复用一对多广播数据交叉装置
CN114124285A (zh) * 2021-02-03 2022-03-01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承载多业务的pcm复接设备及通信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6117B (zh) * 2008-06-12 2010-12-22 广东高新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e1的节点设备的网络管理系统
WO2010127630A1 (zh) * 2009-05-08 2010-11-11 嘉力时灯光设备(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异步串行通讯的高可靠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256189A (zh) * 2011-07-01 2011-11-23 深圳市汉易通讯有限公司 综合复用一对多广播数据交叉装置
CN102256189B (zh) * 2011-07-01 2013-11-20 尹海盛 综合复用一对多广播数据交叉装置
CN114124285A (zh) * 2021-02-03 2022-03-01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承载多业务的pcm复接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4124285B (zh) * 2021-02-03 2023-10-27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承载多业务的pcm复接设备及通信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2401B (zh) 一种环形网络中实现网络恢复的方法
CN103595626B (zh) 一种环形网络中实现动态路径规划的方法
CN106253250A (zh) 一种智能配电网分布式快速保护系统及保护方法
CN101989943A (zh) 在环形通信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CN107347027A (zh) 一种基于EtherCAT的链路冗余通信系统
CN106131919B (zh) 一种无中心自组织网络拓扑的同步方法
CN105140894A (zh) 一种基于相位差原理的配电网差动保护方法
CN2894111Y (zh) 一种用于串行数据接入的传输装置
CN101262406A (zh) 双向环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64706A (zh) 基于epa网桥的链路冗余控制方法
CN105790990A (zh) 一种监管配用电通信业务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01022388A (zh) 用普通以太网技术构成自愈环的方法
CN201726403U (zh) 一种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数据传输体系架构
CN105245306A (zh) 广域保护系统ptn同步网bc模式的主、备用同步时钟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03532231A (zh) 基于工业以太网直连接入环的智能配电网ieee1588校时同步系统
CN111030910A (zh) 环网节点通信状态监测方法、系统及测控装置和就地模块
CN102957588A (zh) 防止广播风暴的环网保护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1938412B (zh) 以太网数据和异步数据隔离同传的电力以太网交换机
CN110518699B (zh) 基于广域信息的失步解列控制系统
CN204652392U (zh) 基于光纤传输的数据自愈环网组网装置
CN104219066B (zh) 一种广域保护系统数据网络的组播通信方法
CN101686159B (zh) 一种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CN101582848A (zh) 一种弹性分组环跨环保护方法和系统
JP2003018162A (ja) 保守管理システム及び保守管理方法
CN101902383A (zh) 一种基于e1的双向环网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88, North Ring Road, Xiache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zip code: 310006

Co-patentee after: Ai Sai mechanics of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o-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osun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288, North Ring Road, Xiache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zip code: 310006

Co-patentee before: Ai Sai mechanics of communication (Hangzhou)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o-patentee before: Gaoxinxing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