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99779Y - 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 - Google Patents

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99779Y
CN2799779Y CN 200520018929 CN200520018929U CN2799779Y CN 2799779 Y CN2799779 Y CN 2799779Y CN 200520018929 CN200520018929 CN 200520018929 CN 200520018929 U CN200520018929 U CN 200520018929U CN 2799779 Y CN2799779 Y CN 279977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ckle
padlock
fully
locking system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200189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端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0/850,83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7140209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9977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9977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通过提供形成于单个挂锁中的两个分开和独立的锁定系统,同时使两个锁定系统能够独立地使得单个钩环进行释放和/或锁定啮合,从而获得有效且容易制造的多用途挂锁。在优选实施例中,使用了单个壳体和钩环组件,它们设置成能够使用可旋转转盘暗码结构或者钥匙启动转臂结构来释放钩环与壳体的锁定啮合。从而获得双重锁定和释放的挂锁,它基本上消除了已知的现有技术锁结构通常遇到的困难。

Description

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
相关申请
本申请涉及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517006,它的申请日为2003年11月4日,标题为双重锁定模式挂锁(PADLOCK WITH DUAL LOCKING MODES)。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挂锁和锁系统,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该挂锁设置成提供两种分开的且独立的模式,该挂锁可以通过这两种模式来打开和关闭。
背景技术
多种挂锁结构已经被开发出来了,并且被个人广泛地使用,以便防止未经许可的人进入已经被封闭和锁定的任何特殊物品或区域。尽管很多锁设置成通过钥匙来打开,但是已经开发了多种暗码锁(combination lock)结构,它通过知道特殊暗码而打开。
由于容易和方便使用而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特殊类型暗码锁是利用多个可旋转独立转盘的暗码锁,每个转盘形成一种标记,通常是数字或字母,它们包含用于打开该锁的暗码。通常,暗码锁有使得用户能够设置或重新设置所需暗码顺序的一个模式或位置。尽管这种特性的锁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但是现有技术的暗码锁结构仍然有还没有成功克服的缺陷。
尽管很多制造商试图解决可旋转转盘或暗码锁的相关问题,但是这些现有技术结构不能克服的一个主要困难或缺点是,这样的结构使得用户确信预设的暗码不会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偶然或意外地被改变或变化。在该情况下,当已知暗码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未知变化或改变时,整个暗码锁将不能再使用,因为用户通常不能释放钩环与壳体的锁定啮合。
此外,尽管钥匙操作的锁不会遇到暗码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变化或改变的困难,但是用户经常由于钥匙丢失或放错地方而不能使用钥匙操作锁。因此,现有技术的钥匙操作锁也经常由于用户不能找到用于操作该锁的特定钥匙而丢弃。
现有技术结构都遇到的另一公共问题是用于制造和装配现有技术挂锁的成本,不管该挂锁是钥匙操作还是暗码操作。为了使挂锁有消费者所希望的全部特征,现有技术的结构通常包括很多小部件,各部件需要昂贵的装配处理,以便制成最终产品。因此,这些现有技术的锁结构制造昂贵,从而降低了这些锁广泛用于消费者的能力。
现有技术挂锁的另一公共问题是:这些现有技术的结构不能防止污染物到达锁的可旋转内部部件,从而导致损坏这些部件,或者使得已知实际暗码或具有开锁钥匙的个人不容易操作该锁。尽管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小由于污染物到达这些部件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完全消除该问题。
最后,近来出现和影响暗码锁和钥匙操作锁的又一问题是,所有固定的锁都必须由海关人员和/或检查或安全人员破开,以便接近认为可疑的行李。在新实施的安全条例下,所有的行李都必须进行扫描或检查,以便防止运输认为不合适的潜在危险物品或产品。当行李进行扫描并且需要进一步视觉检查时,检查人员有权打开行李以便进行视觉检查,包括物理破坏可能在行李上的任何锁。
因此,在目前实施的新条例下,不能由检查人员和/或安全人员打开的所有的现有技术的锁系统都将被物理破坏,以便接近需要进行视觉检查的任何行李。因此,消费者目前将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即用于保护手提箱内容物的任何锁系统可能由安全人员物理除去,从而使得保留的行李在剩余的旅行过程中完全不受保护。
发明内容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将基本上消除现有技术结构的所有困难和缺点,并获得有效、容易制造的挂锁,它包括形成于单个挂锁中的两个分开且独立的锁定系统,且两个锁定系统能够独立地使单个钩环被释放和/或锁定啮合。这样,通过使用钥匙启动特征,当忘记暗码或者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暗码被更改或改变时,保证用户能够释放钩环的锁定啮合。同样,当丢失或错误放置钥匙时,用户也能够通过使用已知的暗码来释放钩环与壳体的锁定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设置成在单个整体结构中提供两个分开且独立的锁定装置,且第一锁定组件由暗码来控制,而第二锁定组件由钥匙控制,所述挂锁包括:
A.壳体,该壳体包括:
第一细长孔和第二细长孔;
多个转盘接收区域,这些转盘接收区域形成于壳体中,并与第一细长孔相连;以及
细长释放槽道,该细长释放槽道形成于第一细长孔中,并与该第一细长孔一起轴向延伸,所述细长释放槽道确定了用于能够打开暗码控制锁定组件的区域;
B.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为大致J形的钩环形式,它包括:
短腿,该短腿具有终止端,该终止端设置成用于与安装于壳体中的保持环的配合地锁定和开锁相互啮合;以及
长腿,该长腿相配合地安装在壳体的第一细长孔中,用于相对该第一细长孔进行轴向运动和枢轴转动;
C.多个转臂套筒,每个所述转臂套筒可旋转地安装在钩环的长腿上,用于绕该长腿的中心轴线旋转运动;以及包括径向延伸翅片,该径向延伸翅片形成于该转臂套筒的外表面上,并设置成与细长释放槽道进行配合连接,用于防止钩环的长腿进行轴向运动,且当每个所述径向翅片位于细长释放槽道中时使得该长腿能够轴向运动;
D.多个转盘,每个所述转盘安装在壳体的转盘接收区域中;以及周向包围一转臂套筒,用于与该转臂套筒配合,从而形成挂锁的暗码控制组件;以及
E.钥匙控制锁定组件,该钥匙控制锁定组件安装在壳体的第二细长孔中,并设置成能够响应指定钥匙部件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该第一位置,钩环处于锁定啮合,而在该第二位置,钩环开锁并可运动,所述锁定组件包括:
柱体组件,该柱体组件安装在第二细长孔中,用于在该第二细长孔中进行控制旋转运动;以及包括钥匙接收狭槽,该钥匙接收狭槽与多个转臂配合连接,用于当没有指定钥匙部件时防止所述柱体进行旋转运动,并当存在指定钥匙部件时使得柱体能够进行旋转运动;以及
钩环啮合环,该钩环啮合环与钩环的短腿的终止端配合连接,并响应柱体的旋转运动,用于当处于第一位置时防止钩环运动,并当柱体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使得钩环能够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单个壳体和钩环组件,并设置成能够通过使用可旋转转盘暗码结构或者钥匙启动转臂结构来释放钩环与壳体的锁定啮合。这样,获得一种双重锁定和释放挂锁,它基本上消除了已知现有技术的锁定机构通常遇到的困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两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使用大致常规的J形的钩环,且壳体的一部分与钩环的较长腿配合连接。此外,壳体的该部分也设置有可旋转的暗码限定转盘,该转盘控制钩环的较长腿的轴向运动。这样,钩环在壳体中的轴向运动完全通过可旋转的暗码限定转盘来控制,从而能够通过使用已知的暗码来使得钩环相对于壳体进行锁定和释放。
紧邻壳体的暗码锁定部分的是壳体的钥匙启动部分。该部分设置成锁定地啮合和释放钩环的短腿。在壳体中组合有转臂和可旋转腔室锁定组件,其响应钥匙上的切口,该切口用于使转臂定位成准确对齐以使腔室能够旋转,从而实现钩环啮合空腔的控制运动,这使得钩环与壳体锁定啮合,或者释放钩环以使该钩环能够相对于壳体进行旋转运动。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锁定模式系统,现有技术结构中的所有困难和缺点将被克服。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希望开锁时,用户能够使用两个分开且独立的钩环控制锁定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来释放钩环与壳体的锁定啮合。因此,当一个锁定模式的控制系统不可用时,可以使用第二模式来以所需方式完全操作该挂锁。
此外,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锁定机构,旅行者在新指定的条例下所遇到的所有困难和缺点都被完全克服。如上所述,最近指定的条例使得海关人员和/或检查和安全人员有权物理破坏在手提箱上的任何固定锁,以便接近被认为装有可疑物质的手提箱。然而,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完全防止了人们的锁被海关人员或安全人员完全破坏的可能性。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双重锁定模式挂锁(它包括暗码控制部分和钥匙控制部分),可以制作万能钥匙,该万能钥匙能够打开所有双模式挂锁的钥匙控制部分。因此,当海关工作人员或安全人员需要打开特定行李件以便进一步视觉检查时,该海关工作人员或安全人员能够通过使用万能钥匙(该万能钥匙提供给所有这样的人员)来打开双锁定模式挂锁。这样,完全消除了对锁的物理破坏,且一旦完成视觉检查,双锁定模式挂锁将重新布置在行李上并锁定就位,以便保证内容物在剩余的整个旅行中保持安全。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挂锁设置成使得内部腔室基本上与周围环境密封,从而防止不希望的污染物进入挂锁内部和它的旋转部件中。这样,基本上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污染而使锁定操作退化和受到干扰。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最少数目的部件来与壳体和活动钩环组合,以便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合适、独特的双模式挂锁结构。除了钩环和壳体,只需要多个旋转转盘、多个转臂套筒、钥匙操作转臂和可旋转腔室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结构。
除了上述特征,本实用新型使用最少数目的独立部件来获得双模式挂锁,各部件能够快速装配成最终产品。因此,所获得的结构能够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来制造,同时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的双模式挂锁,它基本上消除了由于受到环境污染而引起的任何退化。
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制造的产品,它确定了元件的特征、性质和关系,这些将在后面举例说明,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将在权利要求中指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性质和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的一个实施例的侧剖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沿图1的线2-2的仰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双模式挂锁的侧视图,表示为处于锁定位置;
图4是沿图3中的线4-4的俯视平面图;
图5是图1的双模式挂锁的局部剖侧视图,表示通过暗码控制锁定部分来释放钩环;
图6是图1的双模式挂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表示通过钥匙控制锁定部分来释放钩环;
图7是沿图6中的线7-7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8是形成图1的双模式挂锁的一个主要部件的壳体的侧剖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的壳体沿图8的线9-9的仰视剖视图;
图10是形成为图1的双模式挂锁的一个部件的一个柱体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柱体的端视图;
图12和图13是图10的柱体的仰视图;
图14是形成为图1的双模式挂锁的一个部件的第二柱体的侧剖图;
图15是图14的柱体的端视图;
图16是图14的柱体的俯视平面图;
图17是形成为图1的双模式挂锁的一个部件的弹簧板的侧视图;
图18是图17的弹簧板的端视图;
图19是图17的弹簧板的俯视平面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模式挂锁的局部去除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形成为图20的双模式挂锁的一个部件活动板部件的侧视图;
图22是图21的活动板部件的仰视平面图;
图23是图20的双模式挂锁的俯视平面图;
图24是图23的双模式挂锁的局部去除侧视图;
图25是沿图23的线25-25的局部去除侧剖图,表示本实施例的双模式挂锁处于它的锁定结构;以及
图26是局部去除侧剖图,表示本实施例的双模式挂锁处于它的开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考图1-26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20的两个可选实施例的结构和操作。在附图中和下面的详细说明中,将充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两个优选的可选实施例。不过,本说明书只是用于示例目的,且因为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用其它可选结构来实施,因此这些可选结构将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图1-19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20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双模式挂锁使用最少量的主要部件而获得,同时还大大减小了在大部分现有技术挂锁中暴露的复杂性。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非常有效、经济上合适的结构,它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来制造,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独特特性以及在现有技术挂锁中通常包括的所有锁定和防止盗窃的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形成双模式挂锁20的两个主要部件包括中心壳体21和钩环22,且中心壳体21包括形成于它的一侧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以及形成于它的另一侧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用于形成和操作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所需的部件以及用于形成和操作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所需的部件都将在后面详细介绍。不过,不管个人使用哪个部分来锁定和打开本实用新型的挂锁20,都采用钩环22与壳体21的配合啮合。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钩环22为常规的J形,其包括具有终止端26的短腿25以及有终止端部或部分28的长腿27。如后面详细所述,当长腿27的主要部分容纳在壳体21内且短腿25的终止端26插入锁定环29中时,钩环22处于它的锁定和完全啮合位置。而且,为了开锁或打开双模式挂锁22,必须使短腿25的终止端26从锁定环29中释放或脱开。
如后面详细所述,短腿25从锁定环29中脱开或释放通过启动形成于壳体21中的两个锁定部分中的一个而实现。通过使用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并合适地输入正确的预设暗码,钩环22的长腿27将被释放,并能够相对于壳体21进行纵向或轴向运动。该纵向或轴向运动使得短腿25的终止端26能够轴向脱离锁定环29,从而打开双模式挂锁20,如图5所示。
也可选择,通过使用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锁定环29能够沿弧形枢转,优选是枢转通过大约90°的角度距离,从而使得形成于锁定环29中的狭槽30定位在允许钩环22相对于壳体21沿弧形枢转的位置处,并使得短腿25的终止端26能够脱开在锁定环29中的啮合,如图6和7所示。这样,钩环22从与锁定环29的锁定啮合中释放,从而能够使挂锁20从其所固定的物品上取下,或者也可选择,使得物品与它牢固结合。
为了使得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能够控制钩环22的长腿27的轴向或纵向运动,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包括四个分开且独立的转臂套筒33以及四个分开且独立的可旋转转盘34。通过利用这些部件以及壳体21和钩环22,可以获得容易制造的、高效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
各转臂套筒33为大致柱形形状,并包括从外部圆形表面36上径向伸出的单个锁定翅片35。此外,各转臂套筒33还包括内部圆形表面36,该内部圆形表面37与外表面36同轴对齐。转臂套筒33的内表面37的直径设置成使得各转臂套筒33能够绕钩环22的外表面自由地枢轴转动。
各转盘34设置成周向环绕转臂套筒33并与该转臂套筒33配合。这样,各转盘34包括两个分开且明显不同的圆形内表面38和39。内表面38的直径稍微大于转臂套筒33的外表面36的直径,以便使得转臂套筒33和转盘34能够彼此配合,同时可绕钩环22独立转动。
此外,各转盘34包括形成于内表面38中的多个狭槽40,各狭槽设置成接收和保持转臂套筒33的径向延伸翅片35。这样,当径向延伸翅片35安装在转盘34的狭槽40中时,转臂套筒33和转盘34互锁啮合,从而使得两个部件一起绕钩环22旋转。
形成于转盘34中的狭槽40的数目与形成于转盘34的外表面上的分开且不同的标记的数目相等。在优选实施例中,10个标记应用于转盘34的外表面上,且10个狭槽40形成于表面38中。
转盘34的内表面39为一定直径的圆形,它与表面38的轴线对齐,但是它大于翅片35的长度。这样,当翅片35与转盘34的狭槽40脱开时,转盘34能够独立于转臂套筒33而绕钩环22旋转。各转臂套筒33可旋转地安装在钩环22的腿27上,且各转臂套筒具有与它旋转相连的转盘34。
如上所述,各转盘34有形成于它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个标记,每个标记表示暗码的一个分量,用于将转臂套筒33定位在释放钩环22所需的位置处。尽管可以使用任意所需标记,但是数字或字母通常用于现有技术结构上。在本实用新型中,各转盘34有外表面44,10个面板45形成于外表面44上,且狭槽46分开各面板45。此外,从0、1、2、3、4、5、6、7、8到9的数字范围中的一个形成于一个面板45上。在各转盘24的各面板45中的数字用于确定挂锁20的暗码。
用于形成挂锁20的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的其余部件包括裂开锁定环46和密封帽47。在优选结构中,钩环22的腿27包括形成于它的外表面上的肋48和49以及直接形成于钩环22的腿27的终止端部分28附近的锁定环接收狭槽50。
如图1中清楚所示,在肋48和49以及狭槽50之间的轴向距离设置成基本等于当锁定环46在安装于狭槽50中时使四个转臂套筒33保持在钩环22的腿27上时所需的轴向长度,其中各转臂套筒33能独立转动且同时基本不能进行任何轴向运动。这样,转臂套筒33能够提供所需的锁定和开锁功能,同时以容易制造和容易装配的结构来实现该结果。
优选是,还通过在壳体21上设置定位线而提供用于各转盘34的各面板45的各数字或字母的合适定位视觉指示器。该线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视觉将各数字定位在用于预设暗码的合适位置。
如图所示,壳体21包括单件结构,各种空腔、孔和接收区域形成于该单件结构中,用于使得双重独立锁定系统能够操作。通常,壳体21包括顶表面50、底表面51、前部面板52、后部面板53和两个侧部面板54和55。
此外,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包括中心细长孔56,该孔穿过部分23而从顶表面50伸向底表面51。这样,孔56包括形成于顶表面50上的入口68。此外,孔56包括三个分开的直径部分,从而形成三个分开且独立的同轴区域57、58和59。区域57为孔56的最底区域,且直径稍微大于钩环22的直径。这样,钩环22的腿27的终止端部分28能够在区域57中轴向运动,同时还防止安装在钩环22的腿27上的任何其它部件进入该区域57。
区域58为孔56的中间区域,且直径稍微大于转臂套筒33的外径。这样,转臂套筒33能够穿过中心孔56的区域58而轴向运动。此外,区域58还包括细长的狭槽或槽道60,该狭槽或槽道60沿区域58的一个壁形成,从而提供了用于各转臂套筒33的各径向延伸翅片35的释放位置。如后面更详细的描述,当各转臂套筒33的各锁定翅片与释放槽道60对齐时,钩环22能够轴向运动,从而使得钩环22能够从它的锁定位置取出,或者需要时插入它的锁定位置,或者钩环22能够轴向前进至壳体21的孔56的区域57中,以便能够改变暗码,从而进行设定或预设定。
孔56的最后区域是上部区域59,该上部区域59包括孔56的最大直径。通常,区域59的直径设置成使得各转臂套筒33和它的径向延伸翅片35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区域59的第一入口68而前进。这样,挂锁20的暗码部分23很容易装配。
此外,上部区域59和它的相关第一入口区域68设置成接收和牢固保持密封帽47。在它的优选结构中,密封帽47包括由外表面70形成的柱形形状以及上部凸缘71。优选是,区域59的直径基本等于密封帽47的外表面70的直径,以便使得密封帽47需要压入第一入口68和区域59中,且一旦插入其中就牢固固定在该处。
在优选结构中,转臂套筒34和锁定环46安装在钩环22的腿27上。然后,当转盘34安装就位时,钩环22的、完全装配好的腿27插入壳体21的孔56的第一入口68中。然后,通过将密封帽47压入孔56的区域59的第一入口68内直到帽47的整个外表面70完全插入区域59中以及周边凸缘71接触顶表面50,从而完成装配。
通过使密封帽47牢固和成一体地固定在壳体21上,将保护转臂套筒34免受周围碎屑的干扰。因为孔56有效地与周围环境密封,因此,能够有效防止不希望的灰尘和/或碎屑进入孔56中。因此可以提供长时间无故障工作的挂锁20。
为了保证各转盘34与转臂套筒33配合连接以及可与它的相关转臂套筒一起绕钩环22的腿27旋转,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包括四个分开且独立的转盘接收区域61。各转盘接收区域61形成为以彼此平行的关系并列间隔开,同时还与中心孔56的区域58以及细长释放槽道60配合连接。此外,各转盘接收区域61由彼此平行的上表面62和底表面63来限定。而且,各转盘接收区域61可以与包括柔性臂79的弹簧板78配合连接。通过使用弹簧板78,臂79定位成与转盘34相互啮合,以便防止转盘34不希望地旋转。这样,用户需要转动转盘34来使转盘34物理运动。在图17-19中表示了弹簧板78的优选结构。
当用户希望设定或改变用于操作双模式挂锁20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的特定暗码时,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快速和容易地改变该特定暗码。为了进行该改变,用户利用已知暗码打开挂锁20,然后使钩环22绕腿27的轴线准确地进行枢转。然后,通过使腿27向下纵向前进到壳体21的细长孔56内,转臂套筒33的翅片35都与转盘34的狭槽40脱开。
一旦转盘34都与转臂套筒33脱开,转盘34可以沿弧形旋转至任意希望位置。通过分别使各转盘34旋转至所希望的特定位置,将产生独特或个人化的代码或顺序。一旦各转盘都准确地布置在合适位置或对齐,钩环22轴向向上运动,使得每个转臂套筒33的锁定翅片35与一个转盘34的一个狭槽40啮合。一旦完成该步骤,将正确形成合适的新暗码或代码。
除了能够通过使用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来打开挂锁20,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20还包括形成为壳体21的一部分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用于使挂锁能够以一分开且独立的可选方式来开锁。参考图1-19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挂锁20的该钥匙控制锁定和开锁模式的结构和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壳体21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包括从顶表面50穿过它延伸至底表面51的细长孔80。如图所示,细长孔80与形成于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中的细长孔56基本平行地延伸。此外,为了使得锁定环29能够进行合适的钥匙控制弧形枢轴转动以便能够牢固锁定和释放钩环22,如果需要,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包括配合的柱体81和82。
柱体81和82分别可旋转地轴颈支承在细长孔80中,并安装成彼此控制啮合。需要时可以采用单个细长柱体。不过,为了容易构成,优选是使用两个分开的柱体。为了保证柱体81和82相当于单个细长柱体而同时沿弧形枢轴转动,柱体81包括形成于它的底表面中的槽道83,而柱体82包括形成于它的顶部中的竖立凸缘或脊84。通过使凸缘/脊84锁定插入槽道83中,柱体81和82同时沿弧形枢轴转动。
如上所述,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包括锁定环29,该锁定环29设置成用于与钩环22的短腿25的终止端26控制啮合。在优选结构中,锁定环29作为柱体81的一个整体部件而形成为基本U形,从而保证锁定环29的沿弧形枢轴转动与柱体81和82的沿弧形枢轴转动同时进行。
在优选结构中,柱体82包括形成于它的底部的钥匙接收狭槽88,该钥匙接收狭槽88设置成与钥匙89成配合控制关系。而且,柱体82包括多个弹簧偏压转臂87,该转臂87设置成与形成于钥匙89上的切口区域配合。
在该结构中,转臂87防止柱体82沿弧形运动,除非所有转臂87都定位在准确的预定对齐和/或排列位置。当处于合适对齐位置时,柱体82能够沿弧形旋转。
此外,为了实现准确对齐位置以便使柱体82能够沿弧形旋转,钥匙89用于使各转臂87准确地轴向定位在合适的预定位置。此外,钥匙89提供了使得柱体82能够沿弧形枢轴转动所需的扭转力矩。
一旦钥匙89插入柱体82的狭槽88内,转臂87准确对齐在合适的预定位置,从而使得柱体82能够沿弧形旋转。此外,因为柱体82的凸缘84插入柱体81的槽道或狭槽83中,柱体82的沿弧形枢轴转动同时使得柱体81与它一起沿弧形枢轴转动。而且,因为锁定环29形成为柱体81的整体部件,因此,柱体81的沿弧形枢轴转动使得锁定环29也枢轴转动。
这样,钩环22的短腿25的终止端26从与环29的啮合中释放。如上所述,U形锁定环29包括狭槽或入口30,该狭槽或入口30通常朝内定位,大致对着壳体21,并防止钩环22绕它的纵向轴线沿弧形枢轴转动。不过,当锁定环29响应柱体81和82的沿弧形枢轴转动而沿弧形枢轴转动大约90°时,狭槽/入口30向外朝着壳体21的侧表面,使得钩环22的腿25的终止端26能够沿弧形枢轴转动而脱开与锁定环29的啮合,从而释放钩环22在该锁定环中的锁定啮合。这样,很容易完全由用户控制地启动挂锁20的第二分开和独立的锁定模式。
为了防止柱体81和82轴向运动,一旦装入细长孔80中,保持销85安装在壳体21中,并插入形成于柱体82中的狭槽形开口86内。这样,柱体82可自由地绕它的中心轴线进行枢轴转动,但不能在壳体21的孔80中轴向运动。
在图20-26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20的第二优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也使用最少的主要部件,从而获得双模式挂锁,同时还大大减小了在大部分现有技术挂锁中体现的复杂性。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上合适的结构,它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来制造,同时还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独特特性以及在现有技术挂锁中通常包括的所有锁定和防止盗窃的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形成双模式挂锁20的两个主要部件包括中心壳体21和钩环22,且中心壳体21包括形成于它的一侧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以及形成于它的另一侧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形成和操作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所需的部件以及形成和操作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所需的部件都将在后面详细介绍。不过,不管个人使用哪个部分来锁定和开锁本实用新型的挂锁20,都采用钩环22与壳体21的配合啮合。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钩环22为常规的J形,包括有终止端26的短腿25以及具有终止端部或部分28的长腿27。如后面详细所述,当长腿27的主要部分容纳在壳体21内且短腿25的终止端26插入锁定环29中时,钩环22处于它的锁定和完全啮合位置。而且,为了开锁或打开双模式挂锁22,必须使短腿25的终止端26从锁定环29中释放或脱开。
如后面详细所述,短腿25从锁定环29中脱开或释放通过启动形成于壳体21中的两个锁定部分中的一个而实现。通过使用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并合适地输入正确的预设暗码,钩环22的长腿27将释放,并能够相对于壳体21进行纵向或轴向运动。该纵向或轴向运动使得短腿25的终止端26能够轴向脱离锁定环29,从而打开双模式挂锁20,如图5所示。
也可选择,通过使用本实施例中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3,锁定环29的壁部件100相对于壳体21垂直运动,在环29中有效形成入口或开口区域101,该入口或开口区域101使得钩环22能够相对于壳体21沿弧形枢轴转动,从而使得短腿25的终止端26能够脱开在锁定环29中的啮合,如图26所示。这样,钩环22释放与锁定环29的锁定啮合,从而能够使挂锁20从其所固定的物品上取下,或者也可选择,使得物品与它牢固结合。
为了使得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能够控制钩环22的长腿27的轴向或纵向运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例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以基本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构成。因此,通过参考下面的详细说明以及图20-25和图1-19,可以充分理解本实施例的结构和操作。因此,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包括四个分开且独立的转臂套筒33以及四个分开且独立的可旋转转盘34。通过利用这些部件以及壳体21和钩环22,可以获得容易制造的、高效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
如上所述,各转臂套筒33为大致柱形形状,并包括从外部圆形表面36上径向伸出的单个锁定翅片35。此外,各转臂套筒33还包括内部圆形表面37,该内部圆形表面37与外表面36同轴对齐。转臂套筒33的内表面37的直径设置成使得各转臂套筒33能够绕钩环22的外表面枢轴转动。
各转盘34设置成周向环绕转臂套筒33并与该转臂套筒33配合。这样,各转盘34包括两个分开且明显不同的圆形内表面38和39。内表面38的直径稍微大于转臂套筒33的外表面36的直径,以便使得转臂套筒33和转盘34能够彼此配合,同时可绕22独立转动。
此外,各转盘34包括形成于内表面38中的多个狭槽40,各狭槽设置成接收和保持转臂套筒33的径向延伸翅片35。这样,当径向延伸翅片35安装在转盘34的狭槽40中时,转臂套筒33和转盘34互锁啮合,从而使得两个部件一起绕钩环22旋转。
形成于转盘34中的狭槽40的数目与形成于转盘34的外表面上的分开且不同的标记的数目相等。在优选实施例中,10个标记用于转盘34的外表面上,且10个狭槽40形成于表面38中。
转盘34的内表面39为具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它与表面38的轴线对齐,但是它大于翅片35的长度。这样,当翅片35与转盘34的狭槽40脱开时,转盘34能够独立于转臂套筒33而绕钩环22旋转。各转臂套筒33可旋转地安装在钩环22的腿27上,且各转臂套筒具有与它旋转相连的转盘34。
如上所述,各转盘34具有形成于它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个标记,每个标记表示暗码的一个分量,用于将转臂套筒33定位在释放钩环22所需的位置处。尽管可以使用任意合适标记,但是数字或字母通常用于现有技术结构上。在本实用新型中,各转盘34有外表面44,10个面板45形成于外表面44上,且狭槽46分开各面板45。此外,从0、1、2、3、4、5、6、7、8到9中的一个数字形成于一个面板45上。从而在各转盘24的各面板45中的数字用于限定挂锁20的暗码。
用于形成挂锁20的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的其余部件包括裂开锁定环46和密封帽47。在优选结构中,钩环22的腿27包括形成于它的外表面上的肋48和49以及直接形成于钩环22的腿27的终止端部分28附近的锁定环接收狭槽50。
如图中清楚所示,在肋48和49以及狭槽50之间的轴向距离设置成基本等于当使得锁定环46在安装于狭槽50中时能够使四个转臂套筒33保持在钩环22的腿27上时所需的长度,其中各转臂套筒33能独立转动且基本不能进行任何轴向运动。这样,转臂套筒33能够提供所需的锁定和开锁功能,同时以容易制造和容易装配的结构来实现该结果。
优选是,还通过在壳体21上设置一定位线而提供用于各转盘34的各面板45的各数字或字母的合适定位的视觉指示器。该线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视觉将各数字定位在用于预设暗码的合适位置。
如图所示,壳体21包括单件结构,各种空腔、孔和接收区域形成于该单件结构中,用于使得双重独立锁定系统能够操作。通常,壳体21包括顶表面50、底表面51、前部面板52、后部面板53和两个侧部面板54和55。此外,如图20所示,盖面板88和89安装在壳体21上,用于周向环绕和包围壳体21。这样,可以获得任意合适的外表面形状、颜色、视觉外观等,以便提供合适的美观吸引力和/或对壳体表面提供附加保护。
此外,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包括中心细长孔56,该孔穿过部分23而从顶表面50伸向底表面51。这样,孔56包括形成于顶表面50上的入口68。此外,孔56包括三个分开的直径部分,从而形成三个分开且独立的同轴区域57、58和59。区域57包括孔56的最底侧区域,且直径稍微大于钩环22的直径。这样,钩环22的腿27的终止端部分28能够在区域57中轴向运动,同时还防止安装在钩环22的腿27上的任何其它部件进入该区域57。
区域58为孔56的中间区域,且直径稍微大于转臂套筒33的外径。这样,转臂套筒33能够穿过中心孔56的区域58而轴向运动。此外,区域58还包括细长的狭槽或槽道60,该狭槽或槽道60沿区域58的一个壁形成,从而提供了用于各转臂套筒33的各径向延伸翅片35的释放位置。如后面更详细所述,当各转臂套筒33的各锁定翅片与释放槽道60对齐时,钩环22能够轴向运动,从而使得钩环22能够从它的锁定位置取出,或者需要时插入它的锁定位置,或者钩环22能够轴向前进至壳体21的孔56的区域57中,以便能够改变暗码,从而进行设定或预设定。
孔56的最后区域是上部区域59,该上部区域59包括孔56的最大直径。通常,区域59的直径设置成使得各转臂套筒33和它的径向延伸翅片35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区域59的第一入口68而前进。这样,挂锁20的暗码部分23很容易装配。
此外,上部区域59和它的相关第一入口区域68设置成接收和牢固保持密封帽47。在它的优选结构中,密封帽47包括由外表面70形成的柱形形状以及上部凸缘71。优选是,区域59的直径基本等于帽47的外表面70的直径,以便使得帽37需要压入第一入口68和区域59中,且一旦插入其中就牢固固定在该处。
在优选结构中,转臂套筒34和锁定环46安装在钩环22的腿27上。然后,当转盘34安装就位时,钩环22的、完全装配好的腿27插入壳体21的孔56的第一入口68中。然后,通过将密封帽47压入孔56的区域59的第一入口68内直到帽47的整个外表面70完全结合到区域59中以及周边凸缘71接触顶表面50,从而完成装配。
通过使密封帽47牢固和成一体地固定在壳体21上,将保护转臂套筒34免受周围碎屑的干扰。因为孔56有效地与周围环境密封,因此,能够有效防止不希望的灰尘和/或碎屑进入孔56中。因此可以提供长时间无故障工作的挂锁20。
为了保证各转盘34与转臂套筒33配合连接以及可与它的相关转臂套筒一起绕钩环22的腿27旋转,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包括四个分开且独立的转盘接收区域61。各转盘接收区域61形成为以彼此平行的关系并列间隔开,同时还与中心孔56的区域58以及细长释放槽道60配合连接。此外,各转盘接收区域61由彼此平行的上表面62和底表面63来确定。需要时,各转盘接收区域61可以与如上述的弹簧板配合连接。不过,若需要也可以省略该部件。
当用户希望设定或改变用于操作双模式挂锁20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的特定暗码时,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快速和容易地改变该特定暗码。为了进行该改变,用户利用已知暗码打开挂锁20,然后使钩环22绕腿27的轴线准确地进行枢轴转动。然后,通过使腿27向下纵向前进到壳体21的细长孔56内,转臂套筒33的翅片35都与转盘34的狭槽40脱开。
一旦转盘34都与转臂套筒33脱开,转盘34可以沿弧形旋转至任意希望位置。通过分别使各转盘34旋转至所希望的特定位置,将产生独特或个人化的代码或顺序。一旦各转盘都准确地布置在合适位置或对齐,钩环22轴向向上运动,使得各转臂套筒33的锁定翅片35与一个转盘34的一个狭槽40啮合。一旦完成这些步骤,将正确形成合适的新暗码或代码。
除了能够通过使用壳体21的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来打开挂锁20,本实用新型的双模式挂锁20还包括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该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形成为壳体21的一部分,用于使挂锁能够以一分开且独立的可选方式来开锁。参考图20-26以及下面的详细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挂锁20的该钥匙控制锁定和开锁模式的结构和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例的优选结构中,壳体21的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包括从顶表面50穿过延伸至底表面51的细长孔110。如图所示,细长孔110与形成于暗码控制锁定部分23中的细长孔56基本平行地延伸。此外,为了提供所需的钥匙控制的锁定环29的弧形枢轴转动,以便能够牢固锁定和释放钩环22,在需要时,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包括相配合的柱体111和112。
柱体111和112分别可旋转地轴颈支承在细长孔110中,并安装成彼此控制啮合。需要时可以采用单个细长柱体。不过,为了容易构成,优选是使用两个分开的柱体。为了保证柱体111和112相当于单个细长柱体同时沿弧形枢轴转动,柱体111包括形成于它的底表面中的槽道113,而柱体112包括形成于它的顶部中的竖立凸缘或脊114。通过使凸缘/脊114锁定插入槽道113中,柱体111和112同时沿弧形枢轴转动。
此外,柱体112优选是包括形成于其中的轴向狭槽形孔86,该孔86与销85配合,该销85穿过壳体21安装,以便伸入孔86中。这样,防止柱体111和112轴向运动,同时保证能自由地枢轴转动。
如上所述,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包括锁定环29,该锁定环29设置成与钩环22的短腿25的终止端26控制啮合。在优选结构中,锁定环29包括与支承基座102配合的基本圆形部件,竖直且大致U形的壁部分103形成于该基座102上。通过使壁部分103构成为基本U形,入口或开口区域101形成于壁部分103的终止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该实施例的优选结构中,锁定环29在紧邻壳体21的顶表面50处固定安装在细长孔110中。优选是,锁定环29压配合或摩擦接合进入孔110中,以便保证锁定环29与壳体21的无运动固定(movement-freeaffixation)。此外,如图20和23-26所示,锁定环29的入口/开口区域101定位成与形成于壳体21中的切口区域115(用于与锁定环29配合)对齐。这样,当挂锁20的钥匙控制部分24处于打开位置时,形成用于使钩环22的短腿25通过的通路,如后面详细所述。
为了提供钩环22的短腿25与锁定环29的所需的锁定、捕获啮合以及使得钩环22能够从锁定环29中释放,在需要时,本实施例的挂锁20包括活动板部件100,该活动板部件100设置成与锁定环29、入口/开口区域101和切口区域115配合。如后面详细所述,板部件100设置成可相对于锁定环29垂直运动,用于有效打开和关闭入口/开口区域101和切口区域115。这样,钩环22绕它的长腿27的轴线的沿弧形枢轴转动将完全由挂锁20的锁定部分24来控制。
如图20-2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柱体111和112同轴地安装在细长孔110中,用于在其中绕柱体111和112的中心轴线旋转运动。如这里详细所述,只有当指定钥匙89插入形成于柱体112中的钥匙接收狭槽内时,柱体111和112才能进行旋转运动。而且,如上所述,由于柱体111和112的牢固相互啮合,柱体112的钥匙控制旋转运动使得柱体111与它同时旋转。
在优选结构中,柱体111设置成有基本圆形的基部118,且在它的一端形成有槽道113。在相对端形成轴向延伸的支承销119,且圆形板120安装在销119的相对端上。最后,柱体111的结构通过将竖直、轴向延伸且基本柱形的柱121定位在板120的上表面上而完成,且柱121包括基本扁平的顶表面122和曲线形外表面123。此外,如图所示,柱121设置为总体直径小于板120和基部118的直径。
柱121还包括形成于弯曲的外表面123中的凸轮狭槽124,且凸轮狭槽124相对于基本平坦的顶表面122以一倾斜角延伸。在优选结构中,凸轮狭槽124的倾斜角的范围在约30°和约60°之间。而且,在它的优选实施例中,倾斜凸轮狭槽124在紧邻顶表面122处终止于基本水平延伸部分125,且部分125基本平行于顶表面122延伸。
当完成本实用新型该实施例的优选结构时,活动板部件100以与锁定环29配合的关系紧邻壳体21的顶表面50而安装在细长孔110中,同时还通过柱体111的旋转而可控制的运动。优选是,活动板部件100包括壁部件104,该壁部件104有内表面105和外表面106,且壁部件104设置成为弧形弯曲形状,它的尺寸设置成能够与细长孔110配合滑动啮合地插入。这样,壁部件104的总厚度设置成在柱121的外表面123和孔110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嵌套滑动啮合。
此外,板部件100包括弧形弯曲的阻挡段107,该阻挡段107安装在壁部件104的内表面106上。如图所示,阻挡段107安装成靠近壁部件104的上边缘,且阻挡段104的一部分延伸超过壁部件104的终止上边缘。最后,活动板部件100的结构通过在壁部件104的内表面105上形成凸轮从动销108而完成,该凸轮从动销108位于底边缘附近,且销109从壁部件104径向向内延伸。
在优选结构中,阻挡段107的尺寸设置成使得总体弧形弯曲宽度,基本等于锁定环29的入口/开口区域101的弧形弯曲宽度。这样,如图25所示,当活动板部件100处于它的第一上部升高位置时,阻挡段107有效关闭竖直的U形壁部分103,从而通过周向包围啮合而密封入口/开口区域101并将钩环22的短腿25有效锁定在锁定环29中。
此外,如图26所示,当板部件100运动至它的第二降低位置时,阻挡段107离开与锁定环29的U形壁部分关闭对齐的位置,从而有效打开它的入口/开口区域,以便使得钩环22的短腿25能够通过入口/开口区域101和切口区域115,从而使得钩环22能够沿弧形枢轴转动,并从与壳体21的锁定啮合中释放。这样,通过利用挂锁20的钥匙控制部分24,可以实现钩环22与壳体21的所需的牢固锁定啮合,并使得钩环22能够快速容易地从壳体21上释放。
为了实现板部件100的所需垂直运动以便控制钩环22的短腿25的锁定啮合和/或释放,板部件100定位在细长孔110中,且它的运动完全由柱体111的旋转运动来控制。在形成该结构时,壁部件104的外表面106定位成与孔110的内表面滑动啮合,而壁部件104的内表面105定位成与柱121的外表面123滑动啮合。此外,径向延伸的从动销108安装在凸轮狭槽124和/或狭槽125内,在其中进行控制运动。
如图25和26最佳所示,柱体111和112的旋转运动使得板部件100在它的第一位置和它的第二位置之间垂直运动。如前所述,柱体111和112只能够绕它们的中心轴线旋转运动。柱体111和112不能垂直运动。因此,当指定钥匙插入柱体112内以便使得柱体112能够绕它的中心轴线旋转时,柱体111与柱体112同时旋转。该旋转运动使得从动销108首先从延伸狭槽125进入倾斜凸轮狭槽124,然后通过倾斜狭槽124而运动。
因此,当从动销108处于滑动凸轮狭槽124的上部时,柱体111的连续旋转使得从动销108在柱体111连续旋转时通过凸轮狭槽124而向下运动。销108的向下运动使得壁部件104和阻挡段107在细长孔110中垂直地向下运动,从而有效消除阻挡段107与锁定环29的配合啮合。这样,释放钩环22的短腿25,且当板部件100运动至它的第二位置时,钩环22能够枢轴转动脱开与锁定环29的啮合,从而能够释放挂锁20。这样,由于构成钥匙控制锁定部分24的可选优选实施例这样实现,即它提供了与钩环22的短腿25的牢固锁定啮合,同时当用户有规定的钥匙时还能够快速容易地释放短腿25。
如上所述,柱体112包括形成于它的基部中的钥匙接收狭槽88,该钥匙接收狭槽88设置成与钥匙89成配合控制关系。而且,柱体112包括多个弹簧偏压转臂87,该转臂87设置成与形成于钥匙89上的切口区域配合。
在该结构(它通常为钥匙控制锁定)中,转臂87防止柱体112沿弧形运动,除非所有转臂87都定位在准确的预定对齐位置和/或结构。当处于合适对齐位置时,柱体112能够沿弧形旋转。
此外,为了实现准确对齐位置以便使柱体112能够沿弧形旋转,钥匙89用于使各转臂87准确地轴向定位在合适的预定位置。此外,钥匙89提供了使得柱体112能够沿弧形枢轴转动所需的扭转力矩。
一旦钥匙89插入柱体112的狭槽88内,则转臂87准确对齐在所需的预定位置,从而使得柱体112能够沿弧形旋转。此外,因为柱体112的凸缘114结合到转臂112的槽道或狭槽113中,柱体112的沿弧形枢轴转动同时使得柱体111与它一起沿弧形枢轴转动。而且,因为板部件100通过柱体111的旋转来控制运动,因此,柱体111的沿弧形枢轴运动使得板部件100在它的两个可选位置之间运动,从而锁定钩环22或释放钩环22。
因此,由前述说明可知,上述目的能够高效实现,且因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例进行特定变化,因此,包含在上述说明中或者在附图中所示的所有特征都是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是进行限定。
还应当知道,下面的权利要求将覆盖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总体和特定特征,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将落在它们之间。

Claims (20)

1.一种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该挂锁设置成在单个整体结构中提供两个分开且独立的锁定装置,该两个锁定装置分别为由暗码来控制的第一锁定组件以及由钥匙控制的第二锁定组件,所述挂锁包括:
A.壳体,该壳体包括:
第一细长孔和第二细长孔;
多个转盘接收区域,这些转盘接收区域形成于壳体中,并与第一细长孔相连;以及
细长释放槽道,该细长释放槽道形成于第一细长孔中,并与该第一细长孔一起轴向延伸,所述细长释放槽道确定了用于能够打开暗码控制锁定组件的区域;
B.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为大致J形的钩环形式,它包括:
短腿,该短腿具有终止端,该终止端设置成用于与安装于壳体中的保持环的配合地锁定和开锁相互啮合;以及
长腿,该长腿能够相对该第一细长孔进行轴向运动和枢轴转动地配合安装在壳体的第一细长孔中;
C.多个转臂套筒,每个所述转臂套筒可旋转地安装在钩环的长腿上,用于绕该长腿的中心轴线旋转运动;并且该每个所述转臂套筒包括有径向延伸翅片,该径向延伸翅片形成于该转臂套筒的外表面上,并设置成与细长释放槽道进行配合连接,用于防止钩环的长腿进行轴向运动,且当每个所述径向翅片位于细长释放槽道中时使得该长腿能够轴向运动;
D.多个转盘,每个所述转盘安装在壳体的转盘接收区域中;并且每个所述转盘周向包围一转臂套筒,用于与该转臂套筒配合,从而形成挂锁的暗码控制组件;以及
E.钥匙控制锁定组件,该钥匙控制锁定组件安装在壳体的第二细长孔中,并设置成能够响应指定钥匙部件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该第一位置,钩环处于锁定啮合,而在该第二位置,钩环开锁并可运动,所述锁定组件包括:
柱体组件,该柱体组件安装在第二细长孔中,并在该第二细长孔中进行控制旋转运动;以及该柱体组件包括钥匙接收狭槽,该钥匙接收狭槽与多个转臂配合连接,用于当没有指定钥匙部件时防止所述柱体进行旋转运动,并当存在指定钥匙部件时使得柱体能够进行旋转运动;以及
钩环啮合环,该钩环啮合环与钩环的短腿的终止端配合连接,并响应柱体的旋转运动,当处于第一位置时防止钩环运动,并当柱体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使得钩环能够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大致U形的、竖直的钩环啮合环,该钩环啮合环安装在壳体的第二细长孔中,并设置成基本整个地周向包围钩环的短腿的终止端,控制钩环绕它的长腿的中心轴线沿弧形枢轴转动,且所述环的一部分形成开口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形成钥匙控制锁定组件的一部分的柱体组件还确定为包括第一基本柱形部件和第二基本柱形部件,这两个基本柱形部件同轴安装成彼此配合地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第一基本柱形部件还确定为包括形成于它的第一端中的钥匙接收狭槽以及形成于它的第二端上的竖直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第二基本柱形部件还确定为包括形成于它的第一端中的狭槽,所述狭槽定位成与第一柱形部件的竖直脊为配合地相互啮合关系,因此第一柱形部件的旋转运动使得第二柱形部件进行旋转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U形钩环啮合环还确定为成一体形成于第二柱形部件的第二端上,以便可随着第二柱形部件绕它的中心轴线的运动而沿弧形枢轴转动,从而有效形成用于钩环的短腿的活动入口,当环的开口区域处于第一阻挡位置时,阻挡钩环的沿弧形枢轴转动,而当环的开口区域处于与钩环腿的行进路径对齐的第二位置时,钩环能够沿弧形枢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U形钩环啮合环响应于柱体组件沿弧形枢轴转动通过大约90°圆弧而枢轴转动通过大约90°圆弧,从而有效地使得U形环的开口区域在它的两个可选位置之间运动,当环的开口区域处于它的第一位置时有效地防止钩环的运动,而当环的开口区域处于它的第二位置时使得钩环能够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板部件,该板部件与U形钩环啮合环的开口区域配合连接,用于当板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阻挡该开口区域,并当所述板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形成开口区域,因此,当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板部件的运动有效阻挡钩环的枢轴转动,而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板部件使得钩环能够枢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板部件还确定为在与U形钩环啮合环的开口区域配合对齐时可相对于U形钩环啮合环进行垂直运动,以便当处于第一位置时有效阻挡钩环的运动,而当处于第二位置时使得钩环能够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可控制地与第二基本柱形部件啮合,以便可响应所述第二柱形部件的旋转运动而垂直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本柱形部件包括形成于其中的凸轮狭槽,且所述板部件包括径向延伸的从动销,该从动销安装在所述凸轮狭槽中,用于有效地使得所述板部件能够响应所述第二柱形部件的旋转运动而垂直运动,因此所述板部件可控制地在它的第一阻挡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狭槽还确定为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有相对于第二柱形部件的中心轴线的倾斜角;以及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形成于第一部分的上端,并基本垂直于第二柱形部件的中心轴线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凸轮狭槽的第一部分的倾斜角在约30°和约60°之间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还确定为包括弧形弯曲的壁部分,该壁部分安装在第二细长孔中位于第二细长孔的内壁和第二柱形部件的外表面之间,以在它们之间进行垂直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还包括阻挡部分,该阻挡部分固定在壁部分的内表面上,并定位成相对于形成于U形钩环啮合环中的开口区域进行配合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细长孔包括三个分开且不同的区域,由最底侧区域、中心区域和最上侧区域而形成,各区域具有不同直径,且最底侧区域具有最小直径,而最上侧区域具有最大直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每个转盘进一步确定为包括大致柱形,在它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标记承载面板,用于形成容易识别的标记,该标记确定了可用作暗码的元素,该暗码用于确定第一锁定装置的释放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转盘进一步限定为包括狭槽,该狭槽形成于转盘的外表面上,位于各相邻标记承载面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一步限定为包括紧邻各转盘接收区域的空腔,且第一锁定装置还限定为包括安装在各空腔中的弹簧和销部件,用于与各转盘配合地相互啮合,且提供了指示器,用于指定旋转转盘的位置,并指示何时各面板处于用于指定暗码的元素的所需方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转臂套筒进一步限定为安装在挂锁的长腿上,用于绕钩环的轴线进行旋转运动,而同时基本不能沿钩环的长腿进行平移运动。
CN 200520018929 2004-05-21 2005-05-13 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 Expired - Lifetime CN2799779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0/850,838 2004-05-21
US10/850,838 US7140209B2 (en) 2003-11-04 2004-05-21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system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99779Y true CN2799779Y (zh) 2006-07-26

Family

ID=36842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018929 Expired - Lifetime CN2799779Y (zh) 2004-05-21 2005-05-13 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9977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1820A (zh) * 2012-08-02 2012-12-19 田小平 溯源锁、锁栓、物品溯源系统及方法
CN104712195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锁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1820A (zh) * 2012-08-02 2012-12-19 田小平 溯源锁、锁栓、物品溯源系统及方法
CN104712195A (zh) * 2013-12-16 2015-06-17 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锁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83952B1 (en) Lever operated door lock assembly
JP5118102B2 (ja) 押上装置
US7258353B2 (en) Stroller having front wheel positioning device
US4991729A (en) Elder-accessible child-resistant packaging
JP5117414B2 (ja) 容器用の回転持ち上げ式蓋
CN2799779Y (zh) 具有完全集成的双重锁定系统的挂锁
US9464460B2 (en) Padlock with fully integrated dual locking mechanism with a lost code defining system
US10920450B2 (en) Locking structure for cover covering handle seat
KR101567930B1 (ko) 립스틱의 색상 확인이 가능한 립스틱 용기
CN1610635A (zh) 可重新盖紧的容器盖
US20060186019A1 (en) Compact device
RU2010129695A (ru) Средство фиксации для землеройного органа
EP2065314A3 (en) Closure
CN107685935A (zh) 用于紧固件的盖组件和相关容器
CN107013097A (zh) 挂锁
JP7012362B2 (ja) 二重開錠機構を備えるケーブル錠
JP2007040898A (ja) 試薬用容器の蓋構造
CN105278317A (zh) 用于将表壳衬圈组装在表壳中间部件中的组装装置
KR19980702584A (ko) 화장품 케이스 같은 케이스의 밀봉 폐쇄 방법 및 그 케이스
EP1201124A2 (en) Device for locking the closing lid of containers for animal bait
JP4888873B2 (ja) 蓋外し防止装置
JP6557172B2 (ja) 飲料容器
US4779180A (en) Arrangement for fastening a glass in a bulkhead light fitting
KR200418934Y1 (ko) 립스틱 용기
KR200408412Y1 (ko) 회전우산의 슬라이더와 손잡이의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