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98992Y -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98992Y
CN2798992Y CN 200520018749 CN200520018749U CN2798992Y CN 2798992 Y CN2798992 Y CN 2798992Y CN 200520018749 CN200520018749 CN 200520018749 CN 200520018749 U CN200520018749 U CN 200520018749U CN 2798992 Y CN2798992 Y CN 279899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us
vaccine
guiding
filter membrane
tub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2001874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滕征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52001874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9899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9899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9899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用以在人体内捕集、吞噬病毒并生成体内疫苗,最终导致大量生成病毒抗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目的。其结构包括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和直流电源(3),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分别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的负极、正极输出端相连。在电场作用下,体内病毒被针体管壁上的纳米微孔靶阱加速并被捕集、吞噬,与体液分离,这有效地保护了寄主细胞和机体的生理功能。在杀毒腔内,病毒被灭活或丧失毒性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变成体内自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排入体液。从而加速具有疗效的病毒抗体的大量生成,疗效不受病毒变异或变种的影响。

Description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具,具体是一种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用以在人体内捕集、吞噬病毒并生成体内疫苗,最终导致大量生成病毒抗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目的。
背景技术
病毒是远比细菌微小的简单生命体,但对生命的威胁,对人类的危害却与日俱增,远远超过细菌。现今病毒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正肆虐全球。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停止美国向世界多所参与评级考核的病毒研究机构派发H2N2流感病毒样本,要求将该样本立即就地销毁。主要理由是担心曾经在上世纪50-60年代流行一时,并造成大量死亡病例的H2N2流感卷土重来。因为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广大人群,对该病毒都没有抵抗力。
继东南亚暴发H5N1禽流感和禽流感袭击人类,造成巨大恐慌之后,非洲的安哥拉又暴发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虽然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同属一类病毒,但是疫情来势凶猛,远非埃博拉出血热能比。患者一周之内就会因高烧、腹泻、呕吐等急性症候而死亡,死亡率超过90%。此次安哥拉的马尔堡出血热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疫情蔓延迅速,安哥拉的18个省报告都有疑似病例,邻国也拉响了疫情警报。令人生畏的是,当地医院对此类传染病束手无策,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因为担心自身的生命安全,居然有医生被吓跑了!无可奈何,只好采取流行病学规定的隔离措施,严控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希冀马尔堡病毒在被隔离的疫区内自生自灭。可见传染性病毒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其实,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SARS),又何尝不是因为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才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呢!
提到著名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前者虽经几十年医学界世界科技攻关,至今尚未研制出艾滋病疫苗。感染了艾滋病毒就算判了死刑;后者虽然有了乙肝疫苗和新研制成功的长效干扰素,已经证明确有疗效,但是药费昂贵。面对全世界多达几亿的肝炎患者和感染人群,他们主要分布在广大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他们怎能负担得起这样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做到对传染性肝炎的有效防治,仍然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难题。
对于流感的防治,虽然疫苗早已研制成功,许多国家都已批量生产,可以大面积接种防治。但是,流感病毒有几个变种,推广接种一种流感疫苗却不能保证一定有防治效果,因为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哪种流感。
还有令欧洲、北美谈虎色变的疯牛病(BSE),2005年又出现了羊感染疯牛病的病例。这与人类克雅氏病,即流行性病毒性人脑海绵状病变(CJD),都是朊病毒引起的。为防止疯牛病蔓延和对人类的侵袭,从1986年起,几乎每年都要杀灭销毁几十万头牛羊。在发生疯牛病例的区域内,动物一律禁止食用和出口,给当地的畜牧业和奶制品生产带来巨人损失。据说,在疯牛病发源地英国,估计约有50万人类疯牛病的潜伏期感染人群。可怕的是,迄今人们熟悉的检测病毒等微生物的手段,都检查不出疯牛病朊病毒。与其他传染病不同的是,被朊病毒感染的人,体内不产生抗体,因而也就不可能研制防治人和牛羊的疯牛病疫苗。疯牛病的潜伏期很长,牛一般3-5年,人一般是10年,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发病,便在数月内全部死亡,无一幸免。凡此种种,令人触目惊心。
以上事实说明,对于许多病毒性传染病,医学界都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以解决目前病毒性传染病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和直流电源(3),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分别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的负极、正极输出端相连。
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的结构是:在管状针体的两端分别连接针柄(11)和针尖(19),该针体由至少一个病毒导向捕集段(A)和至少一个抗原释放段(B)两种功能段相互交替连接构成,该病毒导向捕集段(A)和抗原释放段(B)的针体的管壁均采用微孔滤膜,其中病毒导向捕集段(A)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优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抗原释放段(B)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劣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在所述的针体的轴心孔内的轴心安装有贯穿轴心的导向负电极(13),该电极(13)的一端从所述的针柄(11)引出,并与所述的直流电源(3)的负极连接;该针体内的空间作为杀毒腔(16),在该杀毒腔(16)内设有杀毒器物;在所述的抗原释放段(B)轴心的导向负电极(13)表面包附有绝缘层(18)。
所述的病毒导向捕集段(A)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碳纤维层(14)与内层活性炭层(15)复合构成,可通过调整改变内外两层的堆积密度和厚度在管壁上形成50-250nm孔径的微孔;所述的病毒导向捕集段(A)管壁的微孔滤膜也可采用同样孔径的经过表面改性处理优化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所述的抗原释放段(B)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合成纤维层(17)和内层活性炭层(15)复合构成,或者采用经表面改性处理以适当劣化其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其过滤孔径在50-250nm范围。
所述的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的结构是:在管状针体的两端分别连接针柄(21)和针尖(29),该针体由至少一个病毒导向吞噬段(C)和至少一个疫苗释放段(D)两种不同的功能段交替组成;该病毒导向吞噬段(C)和疫苗释放段(D)的针体的管壁均采用微孔滤膜,其中病毒导向吞噬段(C)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优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疫苗释放段(D)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劣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在所述的针体的轴心孔内的轴心安装有贯穿轴心的导向正电极(23),该电极(23)的一端从所述的针柄(21)引出,并与所述的直流电源(3)的正极连接;该针体内的空间作为杀毒腔(26),在该杀毒腔(26)内设有杀毒器物;在所述的疫苗释放段(D)轴心的导向正电极(23)表面包附有绝缘层(28)。
所述的病毒导向吞噬段(C)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碳纤维层(24)与内层活性炭层(25)复合构成,可通过调整改变内外两层的堆积密度和厚度在管壁上形成50-250nm孔径的微孔;所述的病毒导向吞噬段(C)管壁的微孔滤膜也可采用同样孔径的经过表面改性处理优化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所述的疫苗释放段(D)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合成纤维层(27)和内层活性炭层(25)复合构成;或者采用经表面改性处理以适当劣化其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其过滤孔径在50-250nm范围。疫苗释放段D的构造是管壁由微孔滤膜,例如:表层的合成纤维层(27)内层的活性炭层(25),或者由表面进行适当劣化生物相容性处理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在中轴位置是导向正电极的延伸,但被高绝缘材料完全敷盖(28)。
所述的杀毒腔(16)和(26)内的杀毒器物是浸渍药物的精纺棉纱药捻,所浸渍药物可选用的药物包括:
(1)杀病毒类药物,例如:阿昔洛韦Acylovir;
(2)抗癌类药物,例如:司莫司汀Semustine、博莱霉素Bleomycin;
(3)具有杀病毒作用的电解质,例如:硝酸银、硫酸铜、氯化锌。
所述的杀毒腔(16)和(26)内的杀毒器物包括:采用独立电源供电的高温杀病毒的电热元件;或采用独立高压电源或高压脉冲电源供电的放电杀病毒的电极;或者能够产生等离子杀病毒的等离子发生器;或者由电磁感应线圈、针状铁磁体和独立的交变电源供电的电磁感应杀病毒装置;或者可以产生电离辐射的辐射源。
所述的直流电源包括外接的整流稳压电源或电池;该电池可直接安装在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针柄处的电池仓内。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免疫电针,它的医疗原理与迄今研制疫苗使用的生化科技和方法完全不同,是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另辟蹊径,重新确定出创新的科技方案,应用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相结合的原理,选用新型纳米材料和元器件的完善制作工艺制成的。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疫苗也与生化疫苗在理念上有根本的区别,这是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潜伏期)体内的自生自用的疫苗,是在杀灭体内病毒基础上产生的体内自生“灭活疫苗”和体内自生“减毒活疫苗”。重要的是患者和感染者体内有什么样的病毒,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疫苗,因此不怕病毒变异,不怕产生病毒新变种。
本实用新型为多种病毒设计制造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是一种具有综合过滤孔径为50-250nm的电驱纳米微孔靶阱,成为寄主细胞(即靶细胞)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在直流电场驱动下,病毒依照电场导向泳动迁移,离开正在攻击的寄主细胞,直奔纳米靶阱而去,这就是本实用新型保护靶细胞和靶器官免受病毒继续侵害的创新机理,也是本实用新型广谱抗病毒治疗功能的物质保证之一。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由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和直流电源3组成,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通过导线4与直流电源3的负极相连;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通过导线6与直流电源3的正极相连。所述的直流电源3可采用外接的整流稳压电源,也可采用电池。采用电池时,可为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分别配备一节或一组钮扣电池或积层电池12和22,并通过导线5将它们串联。电池12和22可分别直接安装在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针柄11和21的电池仓内。
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的结构是:由针柄11、针尖19和二者之间的管状针体组成。所述的针体由至少一个病毒导向捕集段A和至少一个抗原释放段B彼此交替连接组成。针体的管壁是由微孔滤膜构成的,该微孔滤膜可由外层碳纤维层14与内层的活性炭层15复合构成,通过调整两层的堆积密度和堆积厚度,在管壁上形成50~250nm的微孔通道。这种微孔通道具有选择性过滤病毒和不可逆吸附病毒的双重功效。针体的管壁也可由经过表面改性处理(以优化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要求滤孔的孔径达到50~250nm。为使病毒畅通无阻地进入管壁,在病毒导向捕集段A的管壁外表面,应采用生物相容性优良的材料,如:碳纤维、钛和钛合金等;或者进行优化生物相容性的表面处理,譬如:表层渗炭、真空蒸镀钛或钛合金等。为使新生的病毒抗原能顺利从抗原释放段B排放进入体液,并在第一时间就让抗原与免疫系统相遇而发生免疫反应,以产生有治疗作用的病毒抗体,要求适当劣化抗原释放段B管壁外表面的生物相容性,以便因材料排异反应,而使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在附近聚集。因此,抗原释放段B的管壁虽然也是微孔滤膜或单层微孔滤膜,但表层必须采用生物相容性较差的材料,例如:合成纤维层17,或塑料、不锈钢层等,或者表面喷涂合成树脂,静电喷涂金属等表面改性措施。内层仍为活性炭层15。
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的针体的中心孔内为贯通的杀毒腔16,在该杀毒腔16内设有杀毒器物。浸渍药物的精纺棉纱药捻。选用的浸渍药物包括:(1)杀病毒药物,例如:阿昔洛韦Acylovir等;(2)抗癌类药物,例如:司莫司汀Semustine、博莱霉素Bleolnycin等;(3)具有杀病毒作用的电解质,例如:硝酸银、硫酸铜等。在针体的轴心设有沿轴心的导电负极13,它的位于针柄11的一端与电池(12)或直流电源3的负极相连接。在抗原释放段B的导向电极13的表面被绝缘层18完全覆盖,目的是使抗原失去电场控制,利于自由扩散和向外释放,放任抗原自行其是。
本实用新型的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的结构是:由针柄21和针尖29,以及二者之间的针体构成。针体由至少一个病毒导向吞噬段C和至少一个疫苗释放段D交替连接组成。其中,病毒导向吞噬段C的构造与病毒导向捕集针1的病毒导向捕集段A完全相同,例如:由外层碳纤维层24,内层的活性炭层25或者由单层微孔滤膜组成。要求滤孔的孔径达到50~250nm,管壁的外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中轴位置是导向正极23,在管壁与导向正极23二者之间是杀毒腔26,腔内用浸渍药物的精纺棉纱填充,所用药物与病毒导向捕集针1的杀毒腔16所述相同。
疫苗释放段D与病毒导向捕集针1的抗原释放段B的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其管壁同样是由微孔滤膜构成,例如:由表层的合成纤维层27,内层活性炭层25复合而成。或者由表面进行适当劣化生物相容性处理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在中轴位置的导向正极23的的表面被绝缘材料28完全覆盖。在管壁之内是贯穿全针体的杀毒腔26。在杀毒腔26内设有杀毒器物。
所述的杀毒腔16和26内的杀毒器物是浸渍药物的精纺棉纱药捻,所浸渍药物可选用的药物包括:
(1)杀病毒类药物,如:阿昔洛韦Acylovir等;
(2)抗癌类药物,例如:司莫司汀Semustine、博莱霉素Bleomycin等;
(3)具有杀病毒作用的电解质,例如:硝酸银、硫酸铜、氯化锌等。
所述的杀毒器物也可采用(未图示):独立电源供电的高温杀病毒的电热元件;或独立高压电源或高压脉冲电源供电的放电杀病毒的电极;或者能够产生等离子杀病毒的等离子发生器;或者由电磁感应线圈、针状铁磁体和独立的交变电源供电的电磁感应杀病毒装置;或者可以产生电离辐射的辐射源。
本实用新型依据的科学原理是:
在病毒生物学的常规诊断中,有一种称为“凝胶电泳鉴定技术”,可直接用于病毒的分离和检测。其分离原理是利用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分子量的大小,所带电荷的多少等差异,使它们在电场中表现为电泳速度的不同。本实用新型正是利用人体体液这种特殊的电泳介质,在患者和病毒感染者(潜伏期)体内,植入“病毒导向捕集针”和“疫苗触发针”,并在二者之间施加直流电场。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实测,病毒的大小尺寸大多在50~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在100nm左右。体态极其微小的病毒,只是体液细胞的几十分之一,所带电荷相对较多,极化取向性也强。所以,在电场中泳动迁移速度远快于各种体液细胞和体液成份。在各种过滤材料中,在最拥堵的环境中,病毒能表现出卓越的滤过和通过能力。这就是过去把病毒称为过滤性病毒的原因。
本实用新型通过植入体内的病毒导向捕集针1(负极)和疫苗触发针2(正极),把导向电场带给体液和病毒。在病毒捕集段A和病毒导向吞噬段C,具有孔径为50~250nm的针体管壁与针体中心的导向电极(13和23),构成了电驱纳米微孔靶阱。当病毒在电场中电泳迁移到纳米微孔靶阱附近时,由于导向电场的电位梯度陡增,将加速把运动的病毒吸入“纳米微孔靶阱”之中。而那些大于250nm和小于50nm的血液,淋巴等体液细胞和体液成份,全被阻留在“纳米微孔靶阱”门外。这有效地保护了包括造血和免疫系统在内的全部体液细胞和体液成份,成功地维护了人体的生理机能、造血机能和免疫机能。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元素,也是病毒性传染病患者体内能够产生体内自生“灭活疫苗”和体内自生“减毒活疫苗”的先决条件,更是大量生成具有治疗作用的病毒免疫抗体的关键所在。
进入了“纳米微孔靶阱”的病毒,远离了寄主细胞脱离了体液。这对于结构极其简单、没有营养支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和复制繁殖材料完全依赖寄主细胞供应的病毒来说,就意味着饥饿和死亡。那些对人类危害最烈的朊病毒、腺病毒和无膜病毒等,离开体液死亡得更快。在“纳米微孔靶阱”中,一部分病毒几乎全是危害最大的病毒,将被不可逆地吸附,就此结束残生;另一部分病毒在穿过“纳米微孔靶阱”之后,被吸入杀毒腔的死亡空间。杀毒腔以药物的毒性、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杀毒作用,对闯入的病毒进行集群触杀,使病毒完全丧失或部份丧失其致病的生理毒性和转录复制的遗传毒性,变成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免疫应答的体内自生“灭活疫苗”和体内自生“减毒活疫苗”。再由抗原释放段B或疫苗释放段D,分别排放进入体液。当即便与因对外来异物的排斥反应,而在附近聚集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遭遇,展开搏杀和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生成对病毒性传染病有特效的病毒抗体。借助体液循环,又把病毒抗体输送到全身,输送到任何有致病病毒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把消灭致病病毒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反应”,以歼灭战的围歼方式,进行到底。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此一过程是有记忆效应的,这将培养免疫系统识别致病病毒的分辨本领和消灭病毒的战斗本领。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新疗法与接种病毒疫苗不同,其特点是:
(1)新型选择性大量直接捕杀患者体内的致病病毒,会使主要的急性病症迅速消失。最敏感的应该是快速退烧,能最大限度保护机体、体液和全部生理功能,免受病毒侵害。
(2)那些同时感染几种病毒的患者,尤其是几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患者,他们的救治迄今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已有的结论是很难救治,似乎非死不可。但是,本实用新型能跟踪多种病毒及其变异的全过程,在患者体内产生多毒株自生抗病毒疫苗,促进体内大量成全效价免疫抗体。所以,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治疗同时感染多种病毒和患有几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患者,而且不怕病毒变异,不怕产生新的病毒变种。
(3)本实用新型不涉及、不使用任何生化制剂,任何临床试验,任何预防与治疗,都没有感染病毒性传染病的风险,这就为新疗法的临床试验取证和推广应用,铺平了道路。
(4)本实用新型具有广谱抗病毒疗效和防疫作用。对病毒性疾病,特别是对病毒性传染病,在至今尚无确有疗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的条件下,一旦疫情来临,医院和医师人人束手无策之时,本实用新型的广谱抗病毒疗效必将成为治病救命的良方,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大家知道,控制一切传染病疫情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在始发阶段。酿成瘟疫蔓延,形成大量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无一不是因为疫区医院没有治疗和控制病毒性传染病的手段,坐以待毙,贻误了战机造成的。本实用新型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假如医院有了本实用新型,掌握了其新疗法,局面就会完全不同。可把病毒性瘟疫消灭在始发阶段。
(5)本实用新型弥补了疫苗不能适应病毒出现变种、不能适应突发疫情、不能对付病毒的毒性过大、迅速导致死亡等急性疫情的缺点,成为治疗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无沦毒性多么强)的不可缺少的新医疗手段。例如:2003年中国暴发SARS;2005年越南、泰国与东南亚国家暴发人感染禽流感;非洲安哥拉暴发马尔堡出血热等,都证明了疫苗对付新病毒传染病的无能为力。
(6)本实用新型适合作为国家或地区对付生物战和生物恐怖袭击的战备储备。
(7)本实用新型作为产品投放市场,将以极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广大客户,特别是国家和军队客户的欢迎。本产品结构简单,疗效好,价格低廉,容易使用,便于推广。尤其是对广大尚处于贫困之中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无疑是个福音。

Claims (8)

1、一种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和直流电源(3),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分别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的负极、正极输出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的结构是:在管状针体的两端分别连接针柄(11)和针尖(19),该针体由至少一个病毒导向捕集段(A)和至少一个抗原释放段(B)两种功能段相互交替连接构成,该病毒导向捕集段(A)和抗原释放段(B)的针体的管壁均采用微孔滤膜,其中病毒导向捕集段(A)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优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抗原释放段(B)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劣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在所述的针体的轴心孔内的轴心安装有贯穿轴心的导向负电极(13),该电极(13)的一端从所述的针柄(11)引出,并与所述的直流电源(3)的负极连接;该针体内的空间作为杀毒腔(16),在该杀毒腔(16)内设有杀毒器物;在所述的抗原释放段(B)轴心的导向负电极(13)表面包附有绝缘层(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毒导向捕集段(A)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碳纤维层(14)与内层活性炭层(15)复合构成,可通过调整改变内外两层的堆积密度和厚度在管壁上形成50-250nm孔径的微孔;所述的病毒导向捕集段(A)管壁的微孔滤膜也可采用同样孔径的经过表面改性处理优化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所述的抗原释放段(B)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合成纤维层(17)和内层活性炭层(15)复合构成,或者采用经表面改性处理以适当劣化其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其过滤孔径在50-250nm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的结构是:在管状针体的两端分别连接针柄(21)和针尖(29),该针体由至少一个病毒导向吞噬段(C)和至少一个疫苗释放段(D)两种不同的功能段交替组成;该病毒导向吞噬段(C)和疫苗释放段(D)的针体的管壁均采用微孔滤膜,其中病毒导向吞噬段(C)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优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疫苗释放段(D)管壁的微孔滤膜的表面具有劣化的表面生物相容性;在所述的针体的轴心孔内的轴心安装有贯穿轴心的导向正电极(23),该电极(23)的一端从所述的针柄(21)引出,并与所述的直流电源(3)的正极连接;该针体内的空间作为杀毒腔(26),在该杀毒腔(26)内设有杀毒器物;在所述的疫苗释放段(D)轴心的导向正电极(23)表面包附有绝缘层(2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毒导向吞噬段(C)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碳纤维层(24)与内层活性炭层(25)复合构成,可通过调整改变内外两层的堆积密度和厚度在管壁上形成50-250nm孔径的微孔;所述的病毒导向吞噬段(C)管壁的微孔滤膜也可采用同样孔径的经过表面改性处理优化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所述的疫苗释放段(D)管壁的微孔滤膜由外层合成纤维层(27)和内层活性炭层(25)复合构成;或者采用经表面改性处理以适当劣化其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其过滤孔径在50-250nm范围;疫苗释放段(D)的构造是管壁由表层的合成纤维层(27)内层的活性炭层(25)的微孔滤膜,或者由表面进行适当劣化生物相容性处理的单层微孔滤膜构成;在中轴位置是导向正电极的延伸,但被高绝缘材料完全敷盖(28)。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何一项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毒腔(16)和(26)内的杀毒器物是浸渍药物的精纺棉纱药捻,所浸渍药物可选用的药物包括:
(1)杀病毒类药物,可采用阿昔洛韦Acylovir;
(2)抗癌类药物,可采用司莫司汀Semustine、博莱霉素Bleomycin;
(3)具有杀病毒作用的电解质:硝酸银、硫酸铜、氯化锌。
7、根据权利要求2~5任何一项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毒腔(16)和(26)内的杀毒器物包括:采用独立电源供电的高温杀病毒的电热元件;或采用独立高压电源或高压脉冲电源供电的放电杀病毒的电极;或者能够产生等离子杀病毒的等离子发生器;或者由电磁感应线圈、针状铁磁体和独立的交变电源供电的电磁感应杀病毒装置;或者可以产生电离辐射的辐射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电源包括外接的整流稳压电源或电池;该电池可直接安装在所述的植入式病毒导向捕集针(1)和植入式疫苗触发针(2)针柄处的电池仓内。
CN 200520018749 2005-05-20 2005-05-20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9899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18749 CN2798992Y (zh) 2005-05-20 2005-05-20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520018749 CN2798992Y (zh) 2005-05-20 2005-05-20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98992Y true CN2798992Y (zh) 2006-07-26

Family

ID=36841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2001874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98992Y (zh) 2005-05-20 2005-05-20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98992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67143A (ko) * 2019-11-29 2021-06-08 부산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전기천공장치
CN113747717A (zh) * 2021-09-08 2021-12-03 苏州傲茵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广谱传染性病毒的发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67143A (ko) * 2019-11-29 2021-06-08 부산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전기천공장치
KR102290081B1 (ko) 2019-11-29 2021-08-13 부산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전기천공장치
CN113747717A (zh) * 2021-09-08 2021-12-03 苏州傲茵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广谱传染性病毒的发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195033A1 (en) Method of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Metal Ions, Alloys and Salts
CN2798992Y (zh)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广谱疫苗发生器
US20140350092A1 (en) Method for inhibiting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Madhyastha et al. An opinion on nanomedicine and toxico-cellular crosstalk: considerations and caveats
Adil et al. The use of cold atmospheric plasma in pentostam enhancement as Leishmaniasis treatment in vitro
Peters Are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s practical agents for biological terrorism?
US20220362400A1 (en) Pivoting electrodynamic composition and medicament
WO1990001957A1 (en) Medicinal drug, method of treatment of human diseases therewith,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nd preserving thereof
Krueger et al. Air ion action on bacteria
EA200100076A1 (ru) Лечебный препарат вирулицидного действия
Abed et al. Use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Moradiya et al. Nanotechnology in battle against CoViD-19: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N204837651U (zh) 一种新型诱蚊灭蚊装置
WO2021224933A1 (en) E-visor and electrically charged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Abbaszade et al.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applications as alternative or supportive therapy for covid-19
Brahmanandam et al. Feasible Solutions and Role of Nanomaterials in Combat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Preliminary Study.
CN2843509Y (zh) 艾滋病疫苗发生器
KR20230141088A (ko) 바이오보호 복합체 재료,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페이스 마스크
Reddy Mechanism of Cytokine Storm in COVID-19: How can probiotics combat it
Bhattacharjee Philosophy of Chemical Medicines
Emeksiz et al. Development in nanomaterial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and other viruses
CN1136913C (zh) 一种抗癌散
JAVANMARDI Recent advancements in Graphene oxide-based for fight with HIV infection.
CN111407943A (zh) 一种病毒吸附分离无害化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方法
Yanagawa et al. Influence of Powerful Microwaves on the Termite Coptotermes formosanus-Impact of Powerful Microwaves on Insect sp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