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77792Y - 转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77792Y
CN2777792Y CN 200420090124 CN200420090124U CN2777792Y CN 2777792 Y CN2777792 Y CN 2777792Y CN 200420090124 CN200420090124 CN 200420090124 CN 200420090124 U CN200420090124 U CN 200420090124U CN 2777792 Y CN2777792 Y CN 277779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witching device
switching
transmission lin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09012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俊德
李智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Huand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Mitac Internation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Internation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International Corp filed Critical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42009012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7779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7779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7779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接装置,主要由一壳体、至少一转接连接端口、一传输线以及一卷线器所构成。其中,壳体具有一线孔,转接连接端口暴露于壳体外。传输线其一端与转接连接端口电性连接,另一端贯穿线孔而曝露于壳体外。卷线器配置于壳体内,且由一转轴及一控制件所构成。通过卷线器使传输线的长度可改变,且能将传输线卷收于壳体内,以美观作业桌面。

Description

转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转接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一卷线器并能卷收传输线而改变传输线长度的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对现今的人类而言几乎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无论服务器(server)、工作站(workstation)、桌上型电脑(desktop computer),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或便携式电脑(portable computer),甚至工业用电脑(industrial computer),俨然成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此外,掌上型电子装置的蓬勃发展,并已取代大型电子产品,而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故掌上型电子装置与电脑之间具备相互传输数据的能力,已是目前潮流的趋势。由于掌上型电子装置与电脑之间的传输接口未必相同,故通常需通过一转接装置从中转接,使两不同接口的装置能相互传输数据。当然,转接装置更具有其它的功能,可将单一传输接口扩充为多个与该单一传输接口相同的传输接口,使传输数据的功能更为强大。
在上述的转接装置中,以目前常见的通用串行总线(USB)的转接装置为例,该种转接装置其一面通常配置有多个转接连接端口(如USB连接端口),可提供同样为USB传输接口的电脑外设产品(如鼠标、键盘等)插接,而该相对面通常连接一传输线,且该传输线的末端具有一连接器(如USB连接器),可与电脑主机上的连接端口(如USB连接端口)连接,通过该通用串行总线的转接装置的从中转接,使电脑可与多个电脑外设产品连结。
承上所述,再以目前常见的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的转接装置为例,该种转接装置上通常具有一插槽,可提供一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插接,且此插槽内具有一转接连接端口(例如是PDA传输接口的连接端口),该连接端口可与PDA上的连接器连接,而该转接装置其一面通常连接一传输线,且该传输线的末端具有一连接器(如USB连接器),可与电脑主机上的连接端口(如USB连接端口)连接,通过该个人数字式助理器的转接装置的从中转接,使得原本与电脑不同传输接口的PDA能够相互传输数据,甚至进行充电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论是通用串行总线(USB)的转接装置或是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的转接装置,该些转接装置的传输线皆是完全裸露于壳体外部,且线材长度皆是无法改变的,倘若转接装置与电脑主机之间的摆设距离过近,其当转接装置的传输线与电脑连接后,势必因传输线的长度过长,造成线材凌乱的现象,进而影响整体工作区域的美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转接装置,通过一卷线器的设计,使传输线可卷收于转接装置中,以达到自动收线及美化工作区域。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接装置,主要由壳体、至少一转接连接端口、一传输线以及一卷线器所构成。其中,壳体具有一线孔,转接连接端口暴露于壳体外;传输线其一端与转接连接端口电性连接,另一端贯穿线孔而暴露于壳体外;卷线器配置于壳体内,适于将传输线卷收至壳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卷线器主要由一滚动条及一控制件所构成。其中,滚动条枢设于壳体内;控制件配置于壳体上,且与滚动条连接,该滚动条适于受控制件的控制产生转动,而卷收传输线于滚动条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壳体中还配置一卡掣单元,其中卡掣单元邻近于线孔处,且此卡掣单元适于将由壳体内所抽拉的传输线定位,借此使用者可依照工作区域的大小,决定抽拉的传输线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传输线的另一端连接一连接器,且该连接器的周径大于线孔的孔径,其传输线卷收至壳体内时,该连接器系可卡至于该线孔上而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接装置例如是一通用串行总线(USB)的转接装置。其中,与传输线连接的连接器例如为通用串行总线(USB)界面,而暴露于壳体外的转接连接端口例如为通用串行总线(USB)界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接装置例如是一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的转接装置。其中与传输线连接的连接器例如为通用串行总线(USB)界面,而暴露于壳体外的转接连接端口例如为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的传输界面。此外,上述的转接装置例如是一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的转接装置,壳体更包括有一插槽,适于提供一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插接,且转接连接端口位于此插槽内,并暴露于壳体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因在转接装置中装设一卷线器,通过该卷线器使传输线的长度可依照作业环境的需求改变,且又能将传输线卷收于转接装置中内,使转接装置的线材不会造成凌乱的现象,进而美观作业桌面。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通用串行总线的转接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通用串行总线的转接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个人数字式助理器的转接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个人数字式助理器的转接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通用串行总线的转接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而图2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通用串行总线的转接装置的内部示意图。请共同参照图1、图2,转接装置100,例如是一通用串行总线(USB)的转接装置,主要由一壳体110、多个转接连接端口120(本图绘出四个表示)、一传输线130以及一卷线器所构成。其中,壳体110例如是由一上壳体及一下壳体盖合而成,且壳体110上具有一线孔112,该线孔112的位置可视转接装置100的设计而定,例如是配设于壳体110两侧或后侧(本图所示)。转接连接端口120,例如是通用串行总线(USB)界面,配置于壳体110内,且转接连接端口120的插接端并暴露于壳体110外。传输线130其一端与该些转接连接端口120电性连接,另一端则贯穿线孔112而暴露于壳体110外,并与一连接器160连接,该连接器160例如是通用串行总线(USB)界面。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卷线器适于将传输线130卷收至壳体110内,该卷线器主要是由一滚动条140及一控制件150所构成。其中,滚动条140枢设于壳体110内,控制件150配置于壳体100上,并与滚动条140连接,该滚动条140可受控制件150的控制产生转动,而将传输线140卷收于滚动条140上。简言之,通过按压控制件150而连动该滚动条140而达到自动收线的目的。此外,上述与传输线130连接的连接器160,其周径设计大于线孔112的孔径,当传输线130全部卷收至壳体110内时,该连接器160可卡至于该线孔112上而定位。
承上所述,上述的壳体中更可配置一卡掣单元170,其中卡掣单元170例如是邻近于线孔112处,此卡掣单元170可将由壳体110内所抽拉的传输线130定位,故当转接装置100与电脑主机(图未示出)之间的摆设距离过近时,可拉取适当长度的传输线130,其转接装置100的传输线130与电脑连接后,即不会造成线材凌乱的现象,故可美化整体工作区域。故从上可得知,通过上述卡掣单元的的设计,使用者可依照工作区域的大小,决定抽拉的传输线130的长度。
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个人数字式助理器的转接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而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个人数字式助理器的转接装置的内部示意图。请共同参照图3、图4,转接装置200,例如是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的转接装置,主要由一壳体210、一转接连接端口220、一传输线230以及一卷线器所构成。卷线器主要由一滚动条240及一控制件250所构成。而壳体210内同样可配置一卡掣单元270。本实施例的转接装置其主要结构与作动方式皆与前文所揭露的实施例相同,其相同处其不在赘述,而其不同处为传输线230连接的连接器260例如为通用串行总线(USB)界面,而暴露于壳体210外的转接连接端口220例如为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的传输界面。此外,壳体220具有一插槽214,适于提供一个人数字式助理器(PDA)插接,而转接连接端口220位于此插槽214内,并暴露于壳体210外。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通用串行总线或个人数字式助理器的转接装置中装设一卷线器,而达到自动收线的目的。然而,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皆可推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通用串行总线或个人数字式助理器两种转接装置,亦可是用于其它类型的转接装置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转接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转接装置内部配置一卷线器,可将传输线卷收于转接装置中,以达到自动收线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的转接装置的内部配置一卡掣单元,使用者可依据工作区域的大小,而调整传输线的长度,进而达到美化工作区域的效果。

Claims (8)

1.一种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装置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线孔;
至少一转接连接端口,暴露在该壳体外;
一传输线,其一端与该转接连接端口电性连接,另一端贯穿该线孔而暴露于该壳体外;以及
一卷线器,配置于该壳体内,适于将该传输线卷收至该壳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卷线器包括:
一滚动条,枢设于该壳体内;以及
一控制件,配置于该壳体上,且与该滚动条连接,其中该滚动条适于受该控制件的控制产生转动,而卷收该传输线于该滚动条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装置还包括一卡掣单元,其中该卡掣单元配置于该壳体内,且邻近于该线孔处,该卡掣单元适于将由该壳体内所抽拉的传输线定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装置还包括一连接器,其中该连接器与该传输线暴露于壳体外的一端连接,且该连接器的周径大于该线孔的孔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为通用串行总线界面。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连接端口为通用串行总线界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接连接端口为个人数字式助理器的传输界面。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更还包括一插槽,适于提供一个人数字式助理器插接,该转接连接端口位于该插槽内,且暴露于该壳体外。
CN 200420090124 2004-09-16 2004-09-16 转接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77779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90124 CN2777792Y (zh) 2004-09-16 2004-09-16 转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90124 CN2777792Y (zh) 2004-09-16 2004-09-16 转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77792Y true CN2777792Y (zh) 2006-05-03

Family

ID=36745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90124 Expired - Lifetime CN2777792Y (zh) 2004-09-16 2004-09-16 转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77792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7859B (zh) * 2006-12-06 2010-12-29 杨邦照 手机用便携式数据转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7859B (zh) * 2006-12-06 2010-12-29 杨邦照 手机用便携式数据转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21898Y (zh) 复合式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
CN2777792Y (zh) 转接装置
CN2800592Y (zh) 可转动连接器
CN2891055Y (zh) 易组装可兼容一体化台式电脑
CN2877086Y (zh) 多种插针合一的电源插头结构
CN2657319Y (zh) 手持式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CN200947207Y (zh) 复合usb集线器设备
CN202523000U (zh) 计算机接口接线盒
CN101493718A (zh) 一种多功能液晶屏底座
CN200953247Y (zh) 一种u盘电池
CN2802748Y (zh) 电源传输线
CN2852234Y (zh) 一种计算机硬盘/光驱的连接装置
CN203505946U (zh) 一种方便整理数据线的多功能办公桌
CN2565209Y (zh) 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集线器
CN102480090A (zh) 一种usb接口组合装置
CN204231468U (zh) 一种带触摸屏的手机音量调节按键
CN2831234Y (zh) 附加卡型系统散热风扇
CN2665802Y (zh) 一种采用双usb接口供电的无线调制解调器装置
CN200944318Y (zh) 随身碟
CN2567658Y (zh) 具储存功能的集线器
CN201355463Y (zh) 薄型笔记型电脑
CN2648501Y (zh) 具有通用串行总线连接端口及家用电源输出的电源供应座
CN206673494U (zh) 壁挂式线束器
CN2879598Y (zh) 外接式随身硬盘之结构
CN200959603Y (zh) 二合一接口无线上网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91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