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52702Y - 空气全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全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52702Y
CN2752702Y CN 200420036672 CN200420036672U CN2752702Y CN 2752702 Y CN2752702 Y CN 2752702Y CN 200420036672 CN200420036672 CN 200420036672 CN 200420036672 U CN200420036672 U CN 200420036672U CN 2752702 Y CN2752702 Y CN 275270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 elements
air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03667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宏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OLDENSE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42003667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52702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5270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5270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全热交换器,它包含多个叠压的热交换单元,每个热交换单元包括:由波形纸板形成波形通道的热交换元件1、热交换元件2,和位于热交换元件1和热交换元件2之间的热交换元件3,热交换元件1和2的叠置方向相互交叉。热交换元件1和2分别供室外新风向室内流动和供室内排风向室外流动,热交换元件3是一层热湿交换纸。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器能够进行热量和水气交换,能够将排风所具有的能量和水气交换给即将进入室内的室外新风,从而节省了空调机运行能耗,而且不会使排气中的废气成分渗透入进气中。

Description

空气全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全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板翘式空气全热交换器。该交换器用于对流入室内的新鲜空气和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进行全热(显热、潜热)交换,该器具还可装在换气装置或新风机中或与空调器结合使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使用冷暧空调装置的场合日益增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污染的空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影响,而通风换气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程度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将补充进室内的新风达到室内额定的温度、湿度要求时需要空调装置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如果能够将即将进入室内的空气的温度与湿度预先调整到与室内温度和湿度接近,就可以节省很多空调装置的能量。
目前有一些空气热交换器,能够将进入室内的空气与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温度交换,从而调整进入室内的空气的温度接近室内温度。但是,这些空气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元件的材料多采用金属,因此,这些热交换器只能进行显热交换,但是没有潜热交换(水气交换)的能力。
这样的热交换器有很多。例如中国发明专利№96190114.4描述了一种热交换器。它包括一组具有深槽状瓦垅的薄板组件,这些瓦垅位于进气端和出气端之间以形成气流通道。相邻瓦垅构成的气流通道以不超过30°角度相互倾斜,并通常在它们相交处呈直线状。实质上,它由一系列堆积式板构成。每一板均具有弯曲的深槽状瓦垅和用于与相邻的板形成以小角度倾斜于第一板上的通道的通道,每一组板均带有两个进气管和两个出气管。在该热交换器中,利用了一系列堆积式板(这些板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每一块板均被加工成瓦垅状,以使其能够与相邻的板构成通道。但是每一块板均以小角度倾斜于相邻的板,每一组板件均具有两个进气口和两个与所述进气口相邻的出气口。这样的设计和结构能够使气流产生紊流,以产生相对高的传热系数。但是,它只能传热,不能传湿。
为了克服现有交换器只能传热、不能传湿的缺陷,有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例如中国专利№02290456.5提供了一种空气全热交换器,它包括平行交错布置的金属层1和非金属层2,相邻的金属层1与非金属层2之间设置有多孔波纹金属板3。其中多孔波纹金属板3上布满有直径为2-3mm的小孔,所述非金属层2是塑料或植物纤维材料,其上具有导湿微孔。其中所述的金属层与非金属层将交换器分为多个通道,当其中一个通道流过较高温度(湿度)的空气(或流体)时,另一个与之相邻的上下两通道流过较低温度(湿度)的空气(或流体),这样就发生金属层1与非金属层2之间的热量(温度)由高侧向低侧转移,同时也发生水气由高侧向低侧转移,从而达到全热交换的目的。
在该专利的热交换器中,空气在多孔波纹金属板3组成的通道内流过,分隔通道的金属板用于热量(温度)的交换,非金属板2依靠板上的导湿微孔进行水气(湿度)的交换。该交换器依靠金属板进行传热,其效率是较高的。但是该交换器依靠由塑料或植物纤维材料构成的非金属板2上的导湿微孔进行传湿,效果则不好。而且该板上的微孔对于例如二氧化碳等污浊气体成分也具有透气性,因而在全热交换时进气与排气会在交换器内混合,换气效率降低。这对于全热交换器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进气与排气混合,则虽然回收了能量,但是没有交换室内外空气,即:虽然回收了热量,但是仅仅搅动了室内污浊的空气。不管传热性和透湿性有多高,如果室内外空气混合,还是没有起到换气的作用。
目前,一些全热交换器大多是依靠多孔基材上的微孔进行传湿(湿度交换),因此,它们都存在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进行热量和湿气交换,同时不会使排气中的废气成分渗透入进气中的空气全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全热交换器,它包含多个叠压的热交换单元,每个热交换单元包括热交换元件1、热交换元件2和热交换元件3,热交换元件1和2的叠置方向相互交叉,热交换元件3位于热交换元件1和热交换元件2之间。
其中所述的热交换元件1和2是由波形纸板形成的波形通道,分别供室外新风向室内流动和供室内排风向室外流动,热交换元件3是一层热湿交换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元件1和2的叠置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元件1和2的每个波形的波高为2mm~5mm,半高波宽为3mm~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元件1和2的每个波形的波高为2mm~3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高和半高波宽与热交换元件2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纸的厚度为0.1mm~0.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元件3的热交换纸、热交换元件1和2的波形纸板在环境温度20℃、相对湿度65%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1500g/m2·24h。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显热和潜热的综合热交换效率为50%~7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全热交换器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基本单元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基本单元叠合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板翅式空气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元件1、热交换元件2和位于热交换元件1和2之间的热交换元件3。这些元件均为纸质材料制成,而且上面均没有任何孔或微孔,由此它就避免了现有技术使排气中的废气成分渗透入进气中的问题。当这三种热交换元件的数量各是一个时,就构成了板翅式空气全热交换器的一个基本单元。
在一个基本单元中,热交换元件1的波形通道呈横向排列,并与热交换元件3的平面热交换纸的一面粘合,供室外新风向室内流动;而热交换元件2的波形通道呈纵向排列,与热交换元件3的平面热交换纸的另一面粘合,供室内排风向室外流动,由此形成了二者通道呈平行直角交叉的瓦楞纸状的基本单元。
在一个基本单元中,排风和新风在各自的通道中流动,并不互相混合,通过热交换元件3进行全热交换,起到将排气中的能量交换回收到新风(进气)中并进入空调室内场合的作用,从而节省空调机运行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板翅式空气交换器由多个基本单元构成。“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一个空气交换器内基本单元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优选30-80,更优选40-60,再优选50。
在一个基本单元中,热交换元件1与热交换元件2交叉叠置,优选两者的叠置方向相互垂直。这样,便于加工。
在一个基本单元中,热交换元件1和热交换元件2均是波形纸板构成的波形通道。该波形的几何尺寸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但是对于普通的家用和办公室用的热交换器,优选的是:每一个波形的波高为2mm~5mm,半高波宽为3mm~5mm。波高更优选为2-3mm。根据热交换器的使用场合,还可以制造尺寸更大或更小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元件1与热交换元件2波高和半高波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为了便于制造、加工、降低成本,并提高交换效率,优选它们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相邻单元的热交换元件1的波谷上下对齐。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纸质交换器的强度,例如耐冲击强度、环压强度和各方向的边压强度。这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延长全热交换器的使用期限。
热交换元件1和2均是波浪形的工业用纸板,它们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例如可以为0.1-1mm,还可以更厚,优选0.3-0.8mm,更优选0.4-0.6mm。它们的表面也可以涂上或浸渍上胶油等,形成保护性涂层,避免其受到进气和排气中的侵蚀性气体成分的侵蚀,延长使用寿命,涂上涂层还可以提高其使用强度。
热交换元件3是一层可以进行热量、水气交换的热湿交换纸。纸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没有特别限制。但是为了提高全热交换效率,更有利于热量和水气的交换,纸的厚度优选为0.1mm~0.2mm。该热湿交换纸的厚度超过0.2mm,热量和水气的交换效率会有所降低,尤其水气的交换效率会降低。该热湿交换纸上没有微孔,因此,它避免了现有技术使排气中的废气成分渗透入进气中的问题。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热湿交换纸是纸材,纸材是纤维素类基材。与其他热交换材料例如金属等相比,它易于捕获排气中的水份,并传输给进气。这样,它就能够在传热的同时,实现传湿。而本行业内经常使用的热交换材料例如金属等,它们通常只能进行传热,不能进行传湿。
本实用新型的热湿交换纸可以采用本行业内的常规热湿交换纸,其厚度优选0.1-0.2mm。而且,它还优选含有吸湿剂,以便进一步提高其吸湿性。
另外,为了提高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本实用新型的热湿交换纸还优选:由打浆至根据下述定义的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50ml以下的天然纸浆构成,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是:除了用0.5g绝干纸浆和80目平织铜丝筛网以外,其余均根据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数值。气体遮挡性指:能够遮挡气体成分,防止它们从纸的一侧渗透到另一侧,即:防止排气内的气体成分透过纸,传到另一侧,与进气气体混合。也可以说,具有遮挡性指:污浊空气成分的二氧化碳几乎不透过作为隔板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并满足了在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系统中,给气和排气不混合的必要条件。
将具有上述性能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具有优异的传热性、透湿性和气体遮挡性,还具有几乎不引起给气和排气混合的优异性能,该全热交换元件用纸是用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除了用0.5g绝干纸浆和80目平织铜丝筛网以外,其余均根据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数值)为150ml以下的天然纸浆为主要成分而制成的纸。
另外,最好在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中含有吸湿剂。如在本实用新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里含有吸湿剂,则吸湿性更相应提高,可以得到更加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
主要用作本实用新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纸浆实际上进行了彻底的打浆处理,达到加拿大标准游离度测试方法能够测的最低限度值以下,即达到不能测定的程度。因此,作为测定被打浆至用加拿大标准游离度测定方法无法测定程度的纸浆的游离度的手段,除了采用0.5g绝干纸浆,并用80目平织铜丝作为筛网以外,其余均以JIS P8121的加拿大标准游离度的测试方法为依据进行测定,即用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的测试方法测定纸浆的游离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密度,根据气体遮挡性的观点,也优选为0.9g/cm3以上,更优选超过1.0g/cm3
构成本实用新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材料主要用与普通优质纸等相同的纤维素基材制成,和普通纸或以往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不同之处在于是不用多孔基材作为材料,而用实质上的无孔基材。
所谓的实质上无孔的范畴,若按照例如膜实验方法来说,指:由膜实验方法JISK7126测得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此二氧化碳透过系数是确保和通常的所谓一般纸或多孔性基材纸相比具有数百倍以上的气体遮挡性。例如污浊空气成分的二氧化碳几乎不透过用作隔板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这在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系统中,满足给气和排气不混合的必要条件。
通常很多情况下,如果气体透过系数高,不仅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容易通过,热也容易通过。若不用膜之类的概念,而用多孔性基材来进行考虑,此趋势就可以容易理解。即,对于有贯通孔的材料,在空气移动的同时,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也容易通过,另外,水蒸气、热也都容易通过孔。使水蒸气和热容易通过这一点由于满足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两个主要特性,所以,在全热交换器的设计上是非常容易接受的特性,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回到全热交换器为换气扇的出发点,着眼于应该仅使水蒸气和热容易通过而使二氧化碳(污浊空气成分的代表例子,氨或甲醛等其他气体也一样)难以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对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设计概念是为了使二氧化碳的移动接近零,决不应该是有贯通孔的多孔类基材,而应该是在厚度方向上实质上几乎没有孔的无孔基材。另外,为了必须使水(或水蒸气)在用纸的剖面方向移动,若用金属箔或塑料片,则其水分移动量不够,为了保证水分移动量,在用纸的剖面方向,需要大量的和水分子有亲和性高的官能基团(例如氢氧基团、羧酸基团或羧化物基团等)。作为上述用纸的候选材料,可以考虑用纤维素、聚乙烯醇、聚醚、聚丙烯酸及其盐等水亲和性高的化合物,但是从容易加工及容易保证强度等方面看,最好采用纤维素类基材。
为了在用纸剖面方向(厚度方向)上使水分容易移动,可以在该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中混合吸湿剂,制成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如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里含有吸湿剂,吸湿剂的吸湿性和构成基材的分子(例如纤维素)的水亲和性高的官能基团则共同作用,可以得到更优异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作为吸湿剂,可以使用卤化物、氧化物、盐类、氢氧化物等任何一种一般都知道的物质,但从吸湿性能好的角度出发,优选氯化锂、氯化钙、磷酸盐等为好。这些化合物中也有的具有阻燃效果,为了使基材具有阻燃性,也有的情况在基材中混合这些化合物。
本实用新型的无孔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优选具有这样的性能:由JIS 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当然,因为二氧化碳等的气体透过系数是主要表示高分子基材的分子结构固有的气体选择透过性的指标,所以从这个单位也可以明白,此系数和厚度无关。实际的气体透过量因为是和使用的基材的厚度成反比的量,所以如果使二氧化碳透过量减少的话,全热交换元件用纸越厚,其遮挡性变得越好。但是,若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厚度过厚,会使水蒸气透过性也降低,所以就不能满足作为全热交换元件的功能。如果厚度太薄,在加工时,造成结构上的缺陷和生成针孔的可能性增高,使气体遮挡性降低,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增大等。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热湿交换纸的厚度优选为0.1-0.2mm。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其还优选具有这样的性能:由JIS Z0208规定的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不小于1000g/m2·24Hr,具有高热函交换性。如果仅仅只为达到无孔,厚度为0.1-0.2mm,并且由JIS K7126规定的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不超过5.0×10-13mol·m/m2·s·Pa的特性,则只要是简单的聚乙烯膜或聚酯膜就可以。本实用新型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和塑料膜相当的气体遮挡性,同时,还具有和以往气体能顺利通过的全热交换元件用纸的水蒸气渗透性相当的透湿度。这个参考方法就是既阻止所有气体通过、但同时仅促进水分透过的选择气体透过膜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全热交换器可以根据本行业内的常规方法制成。首先,采用冲压机将工业用纸板冲压成波浪状,任选涂上胶油,制成热交换元件1和2。然后,将制成的热交换元件1叠压、粘合到热交换元件3的一面上。接着,根据所要求的叠压方向,将热交换元件2叠压并粘合到热交换元件3的另一面上,就形成了一个基本单元。
根据使用场合中风量的不同,可以确定基本单元的数量,并将多个基本单元叠合、粘合起来就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全热交换器。
室外的新鲜空气4在进入室内前先进入全热交换器,室内的污浊空气5在排出室内前也同时进入该全热交换器,因为该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元件的材料是热湿交换纸,因而新风和排风能够进行全热交换,热量和水气的交换能够同时进行。将排风中的能量传递给了新风,在夏季和冬季可以使新风分别获得降温减湿和增温加湿的处理,从而进行能量回收,降低了空调系统处理新风所耗用的能量。具体地说,在夏季,室外的新风温度高,室内空调环境中的排风温度低,全热交换后,室外的新风从室内空调排风中获得冷量使新风温度下降后进入室内。在冬季,室外的新风温度低,室内空调环境中的排风温度高,全热交换后,室外的新风从室内空调排风中获得热量使新风温度上升后进入室内。这样通过全热交换,将空调排风中所具有的能量交换给室外新风,既补充了新鲜空气又节省了电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交换器的全热交换的效率可达到50%-70%,为保证热交换效率,优选选用透湿度指标为1000g/m2·24h~1500g/m2·24h的热交换纸。
本实用新型的板翅式空气全热交换器可单独使用,广泛应用在大厦、宾馆、商厦、办公楼等一切需要补充新风的场所。它也可以与空调器结合使用,或装在换气装置或新风机中使用。
下面由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全热交换器。
实施例1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45°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3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3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5%。
实施例2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5mm,波形的波高为5mm,半高波宽为5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2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3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5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5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5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50%。
实施例3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4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4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7%。
实施例4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2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2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8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8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4%。
实施例5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6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6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8%。
实施例6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6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6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6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6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8%。
实施例7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7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7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0%。
实施例8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5mm,半高波宽为5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5mm,半高波宽为5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8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8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1%。
实施例9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7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7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59%。
实施例10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8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2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8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以同样方式制成5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5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51%。
实施例11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45°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5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5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8%。
实施例12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5mm,波形的波高为5mm,半高波宽为5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2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3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5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5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5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55%。
实施例13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6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6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70%。
实施例14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2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2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8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8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8%。
实施例15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4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5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5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70%。
实施例16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5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5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6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6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70%。
实施例17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2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0.3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4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4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4%。
实施例18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5mm,半高波宽为5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5mm,半高波宽为5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4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4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5%。
实施例19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5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5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3%。
实施例20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2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0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3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3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55%。
实施例21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5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6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6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5%。
实施例22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0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2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0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3.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5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3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3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57%。
实施例23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0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4.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3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3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3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3%。
实施例24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5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4mm,半高波宽为4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2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4.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2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4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4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1%。
实施例25
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叠置、粘合到一个热湿交换纸3上,所述热交换元件1是波浪形纸板,其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所述热湿交换纸3的厚度为0.13mm。然后,将一个热交换元件2以相对于热交换元件1呈90°角度叠置、粘合到热湿交换纸3的另一面上。该热交换元件2也是波浪形纸板,厚度为1mm,波形的波高为3mm,半高波宽为3mm。由此,形成一个基本单元。
该热湿交换纸3由打浆至加拿大改进型游离度为130ml的天然纸浆构成,二氧化碳透过系数为4.0×10-13mol·m/m2·s·Pa,其在20℃和65%RH时的透湿度为1400g/m2·24Hr。
以同样方式制成60个同样的基本单元,将这60个单元依次叠置、粘合起来,形成一个空气全热交换器。其中一个单元内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峰与热交换元件2的每个波谷上下对齐。
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1,然后流入室内,室内的污浊空气先在热交换元件2中流动后才排到室外,两者呈交叉方式流进全热交换器时,由于在平面状热交换元件3的两侧面气流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由此两股气流通过热交换元件3发生传热、传湿现象,引发热交换过程。
该空气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65%。

Claims (7)

1.一种空气全热交换器,其特征是:它包含多个叠压的热交换单元,每个热交换单元包括热交换元件(1)、热交换元件(2)和热交换元件(3),热交换元件(1)和(2)的叠置方向相互交叉,热交换元件(3)位于热交换元件(1)和热交换元件(2)之间;
其中所述的热交换元件(1)和(2)是由波形纸板形成的波形通道,分别供室外新风向室内流动和供室内排风向室外流动,热交换元件(3)是热湿交换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元件(1)和(2)的叠置方向相互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全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元件(1)和(2)的每个波形的波高为2mm~5mm,半高波宽为3mm~5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全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元件(1)和(2)的每个波形的波高为2mm~3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全热交换器,其特征是:热交换元件(1)的每个波形的波高和半高波宽与热交换元件(2)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元件(1)的波形的波峰与相邻单元的热交换元件(1)的波谷上下对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纸的厚度为0.1mm~0.2mm。
CN 200420036672 2004-06-23 2004-06-23 空气全热交换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752702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36672 CN2752702Y (zh) 2004-06-23 2004-06-23 空气全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20036672 CN2752702Y (zh) 2004-06-23 2004-06-23 空气全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52702Y true CN2752702Y (zh) 2006-01-18

Family

ID=35914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036672 Expired - Lifetime CN2752702Y (zh) 2004-06-23 2004-06-23 空气全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52702Y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1564B (zh) * 2007-03-30 2011-03-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元件
CN102052741A (zh) * 2009-11-05 2011-05-11 有限会社科技新领域 热交换构造体
CN102472601A (zh) * 2009-09-16 2012-05-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全热交换元件
CN106940064A (zh) * 2017-05-13 2017-07-11 昆山斯莱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式新风机
CN110631394A (zh) * 2018-12-27 2019-12-31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以及风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1564B (zh) * 2007-03-30 2011-03-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元件
CN102472601A (zh) * 2009-09-16 2012-05-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全热交换元件
CN102052741A (zh) * 2009-11-05 2011-05-11 有限会社科技新领域 热交换构造体
CN106940064A (zh) * 2017-05-13 2017-07-11 昆山斯莱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式新风机
CN110631394A (zh) * 2018-12-27 2019-12-31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以及风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0810C (zh) 全热交换元件用纸和使用它的全热交换元件
CN1232766C (zh) 分体式空调器
CN189050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551966A (zh) 调湿装置
CN1113214C (zh) 具有波纹形鳍片的热交换器和具有这种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CN1639516A (zh) 除湿单元以及该除湿单元采用的吸附用元件
CN101048558A (zh) 建筑用构件及建筑物
CN1880883A (zh) 热电联产系统
CN1934393A (zh) 调湿装置
CN1607371A (zh) 全热交换元件
CN2752702Y (zh) 空气全热交换器
CN1864034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293661C (zh) 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及其运行方法
CN201866871U (zh) 一种蒸发式冷风机湿帘及安装该湿帘的空调扇
CN1809721A (zh) 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冷凝器以及蒸发器
CN201359451Y (zh) 一种基于多孔陶瓷填料的直接蒸发冷却器
CN1723370A (zh) 空调系统
CN1735786A (zh) 通风系统的热交换器
CN1727765A (zh) 空调器
CN1729735A (zh) 电波吸收体用板材及电波吸收体
CN1826495A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101078556A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CN1959227A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1752623A (zh) 通风装置
CN1752610A (zh) 空调的过冷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Zhejiang Zhuji Jinhai three hi air conditioner net Industry Co., Ltd.

Assignor: Ding Hongguang

Contract fulfillment period: 2008.9.16 to 2013.9.16

Contract record no.: 200899000093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Solar energy air all heat-exchang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18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081023

LIC Patent licence contract for exploitation submitted for record

Free format text: EXCLUSIVE LICENSE; TIME LIMIT OF IMPLEMENTING CONTACT: 2008.9.16 TO 2013.9.16; CHANGE OF CONTRACT

Name of requester: ZHEJIANG PROVINCE ZHUJI JINHAI ANXI AIR-CONDITIONI

Effective date: 20081023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Zhuhai Doumen Jinhai three hi air conditioner net Industry Co., Ltd.

Assignor: Ding Hongguang

Contract fulfillment period: 2009.3.20 to 2014.3.20

Contract record no.: 2009990000399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Solar energy air all heat-exchang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18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090430

LIC Patent licence contract for exploitation submitted for record

Free format text: EXCLUSIVE LICENSE; TIME LIMIT OF IMPLEMENTING CONTACT: 2009.3.20 TO 2014.3.20; CHANGE OF CONTRACT

Name of requester: JINHAI SANXI AIR-CONDITIONED MESH CO., LTD., DOUME

Effective date: 20090430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EJIANG GOLDENSE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ING HONGGUANG

Effective date: 201111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00030 XUHUI, SHANGHAI TO: 311817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118

Address after: 311817 Industrial Zone, Ying Street, Zhuji,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oldensea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030, room 68, No. 777, Lane 1201, Lingling Road,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Ding Hongguang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62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18